张家港口岸​​大豆进口超百万吨

张家港口岸​​大豆进口超百万吨

一、张家港口岸大豆进口突破百万吨(论文文献综述)

陈浩[1](2019)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即如何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高水平贸易规则,构建具有世界最高开放形态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使其成为引领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引擎。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界定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概念,明确货物、资本、人员自由流动的原则,通过要素禀赋、全球价值链等理论找到自由贸易港能够聚集国内外优质要素的经济学寓意。本文的应用价值在于:通过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他海关特殊区域的比较以及对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汉堡、利物浦等成熟自由贸易港经验和世界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梳理,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差异化发展的模式,重点提出海南建设服务贸易型自由贸易港的路径,探索金融、大宗商品、内陆等不同类型自由贸易港模式。本文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本文沿着“提出问题——理论研究——提出观点--经验借鉴——实践探索—归纳观点”的思路开展研究。研究内容共由七章构成: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论文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等内容。本章内容属于提出问题部分。第二章是“自由贸易港理论基础”,通过要素禀赋理论、“守夜人”、“凯恩斯主义”、“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公共产品等基础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成长阶段、政府管制理论、全球价值链、新制度经济学等方面试图探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经济学基础。本章内容属于理论研究部分。第三章是“自由贸易港分析”,界定自由贸易港主要特点和“中国特色”的具体体现,以及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区别。本章内容属于提出观点部分。第四章是“全球着名自由贸易港的成熟经验”,通过梳理汉堡、利物浦等“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和中国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等“综合服务型”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借鉴。第五章是“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制度经验分析”,介绍TPP、CPTPP、欧盟海关一体化、欧日经济伙伴协定和中国智利自贸升级协定相关情况,为中国自由贸易港建设树立国际标准,争取建设成为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第四和第五章的内容属于经验借鉴。第六章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从推动消费、服务业、营商环境、金融开放、房地产、人员流动等方面重点探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特点,并浅谈其他内陆型、战略型和特殊功能型自由贸易港的构想设计。本章内容属于实践探索部分。第七章是“结论与讨论”,归纳本文研究形成的结论性观点,探讨本文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对该领域研究提出构想。本章内容属于归纳观点部分。本文认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意义重大。一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亲自部署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下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创新举措,也是我国改革进程的必然。二是从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先进经验来看,自由贸易港是全球开放程度最高、货物服务人员高度自由流动的地区,但也存在发展腹地狭窄、本地产业薄弱、政府角色弱化等缺陷。三是从经济学上讲,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准入壁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政策、规划和法治引导市场行为,避免市场失灵。此外,还要发挥制度设计优势,提高改革效应。四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要特色化发展,既要借鉴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等自由贸易港成熟经验,又要支持海南根据自身特色建设服务型自由贸易港,因地制宜推动制度创新实现最高水平的开放。本文创新点一是提出如何发挥自由贸易港的“中国特色”。主要特点包括制度设计更为灵活、以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制度创新为核心、注重发挥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坚持政府积极作用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发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及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等;二是通过分析逆全球化的原因,提出全球价值链既体现经济价值,又兼顾社会价值。所以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既要围绕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通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创造全球最优的营商环境,为中国企业乃至全球企业深度参与国际价值链提供制度保障,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也要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全球市场的单一化分割,破除行政垄断和资本垄断,推动全球价值链向着普惠、共享的方向改革,体现制度优越性保障公平;三是梳理TPP等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相关内容,提出中国自由贸易港要对标国际规则和标准,不仅要实现货物、资本、人员便利化流动,更要推动信息化革命带来的全球数据自由流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王贝贝[2](2016)在《中国羊毛对外贸易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羊毛产业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加工国和贸易国。尽管如此,中国羊毛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高度进口依赖和弱国际竞争力导致中国羊毛产业大而不强,使得国内羊毛市场易受国际市场影响。目前,随着贸易自由化推进,中国羊毛市场正处于不断开放进程中。2002年开始按照入世协议对羊毛进口实施关税配额管理,保证以较低的关税进口承诺的配额准入量,为国外羊毛提供了市场准入机会。并且,又分别于2009年和2016年开始按照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为两大羊毛进口来源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原产羊毛提供了免税国别配额量。中国羊毛市场逐步有计划、有针对地放开不可避免将使国内贸易和产业发展面临进一步的国际市场冲击,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羊毛贸易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对世界和中国的羊毛生产和贸易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其次,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中国羊毛贸易变动成因进行分析;然后,对中国羊毛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具体是利用进口需求模型和引力模型对影响羊毛进口因素进行研究,然后在测算中国羊毛出口竞争力基础上,根据波特钻石模型总结羊毛出口竞争力成因,用引力模型分析其出口影响因素:最后,从羊毛供需潜力视角预期未来中国羊毛贸易变化,并用GTAP模型预测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下中国羊毛贸易的演变趋势。本文对中国羊毛贸易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并进行了有别于既有研究的一些处理和方法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梳理中国羊毛贸易变动原因,而且能够为政府完善羊毛贸易和生产政策提供思路和依据。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是:(1)世界羊毛生产区域和产量发生较大变化;中国赶超澳大利亚成为世界第一大羊毛生产国,羊毛生产品种和区域结构有所调整:世界羊毛贸易以原毛为主,贸易区域出现变化;中国羊毛持续贸易逆差,主要进口原毛、出口羊毛条。(2)中国原毛贸易逆差扩大是由于国内供应不足和外毛竞争力强促进大量进口,而缺乏竞争力且依赖世界市场带来出口减少;洗净毛贸易逆差波动是由于国内供应不足和外毛竞争力强带来进口增加,同时世界需求增长、出口结构作用和竞争力减弱带来出口有所增长;羊毛条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是由于外毛缺乏竞争力导致进口减少,而世界需求增长和竞争力强促进出口大幅增加。(3)从进口来看,中国对主要来源国羊毛的支出显着富有弹性,对主要来源国原毛、洗净毛进口缺乏价格弹性,但羊毛条进口显着富有价格弹性;羊毛进口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且不同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中国细羊毛产量所占比重和中国绵羊存栏量是影响中国原毛、洗净毛进口的重要变量,而中国羊毛条进口主要受到羊毛条价格影响。(4)从出口来看,仅羊毛条出口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但与其他国家出口相似度相对较高;钻石模型各方面因素均有所促进羊毛条竞争力形成:羊毛条出口主要受中国纺织业和经济发展、贸易自由化安排、价格和距离的影响。(5)未来年份中国羊毛进口规模将继续增加,但增幅有所放缓;中澳自贸区建立后,羊毛进口贸易将向澳大利亚集中,羊毛出口将向非主要出口目的地分散;若澳大利亚羊毛大量进口对国内羊毛产业造成损害,中国采取贸易救济措施的可能性不大。

王健超[3](2015)在《进境大豆检验检疫现状分析与建议》文中提出主要对目前我国进境大豆的贸易现状、存在的检验检疫现状和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进口大豆检验检疫控制对策及建议。

钱登锋[4](2015)在《张家港市内河航道发展评价与规划》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入WTO等重大经济事件的刺激下,江苏省作为经济强省已进入崭新的时期。在宏观因素影响下,张家港市作为全国经济百强县的前三甲之一,已经步入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在《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苏州市干线航道网规划》等一系列省、市级干线航道网规划推动下,我省对航道网建设迈入新时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作为县级航运发展的代表,张家港市内河航道所处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革,随之也为内河航道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机遇。张家港市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坐拥沿海与内陆转换连接的大型港口码头,通江达海,是一座崭新的港口工业城市。大部分地区为长江冲积平原,土质条件较差,航道容易淤浅,历年来对航道建设的投入不足,造成了航道建设的滞后,面临主要航道淤塞、运输量急剧下降的局面,企业货物运量逐步转向陆运,航运企业有逐步萎缩的趋势,航运根本没有发挥出在综合交通中应有的作用。随着张家港市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张家港市航道整治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在此发展背景下,本文以张家港市内河航道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多角度分析航道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优势,进一步剖析江苏省社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在制约航道发展中的限制因素。着重对张家港市航运发展环境及影响因素分析,揭示出内河航道发展滞后于航运业需求的矛盾、认识、管理、投入不足、航道养护机制不健全、岸线资源浪费等问题。通过以1990-2003年历年张家港市有关经济发展指标以及2003年张家港市各条航道上的货运量观测与专家估算值为基础,采用回归预测模型和自然增长率模型预测2007年、2010年及2020年各航道货运量,对张家港市的航运货运量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和速度进行分析判断。使用"重要值"与"紧迫值"作为考评指标,以此考量各航道在整体布局规划时的综合排序,确定具体规划等级,提出初步方案。该方案通过了层次分析与多级模糊相结合的评价手段验算,结果显示"满意",接近"非常满意";另经过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最终确定该方案符合张家港市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针对张家港市内河航道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张家港市内河航道网"九纵九横"的发展方案。规划后,张家港市三级航道总里程19.07km,四级航道总里程25.15km,六级航道总里程120.35 km,七级航道总里程82.7 km。该方案不仅有利于提高张家港市的航运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改善该市的投资环境、生态环境,有利于张家港市各片区的经济发展,为张家港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顾丽姝[5](2014)在《中国对东盟新四国直接投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盟新四国(以下简称新四国)是指东南亚十国中最后加入东盟的四个新成员国,即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亦称CLMV国家。其中,柬埔寨、老挝、缅甸属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特别是政治局势长期动荡的影响,新四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滞后,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一直处于不利地位。近年来,随着美国“重返东南亚”战略的推进和印度“东向政策”的实施,新四国以其重要的地缘政治、逐渐开放的经济政策、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日益受到国际资本的关注,成为各大国角逐的焦点区域。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的推进,我国与新四国的交往日益频繁,经济合作快速推进,新四国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对东盟直接投资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我国成为新四国最重要的直接投资来源国之一。就我国而言,无论是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大型中央企业,还是不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但却拥有为小规模市场服务能力和小规模生产技术的中小企业,都能在新四国找到自己发展的“广阔天地”。我国对新四国的直接投资,在获取国内稀缺战略资源、转移过剩产能、开拓境外市场、确保国家经济安全、西南边疆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新四国的直接投资,既符合企业经济利益,也关乎我国的国家战略。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和现状分析相结合、国际关系分析与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四国引进外资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回顾,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就中国对新四国和老六国直接投资的特点和绩效进行了比较研究,就影响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推动因素和风险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这对于细化东盟问题的研究对象,验证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在高风险国家的适用性,补充和丰富现有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客观而深入地认识我国与新四国的经贸关系,正确处理双边经贸关系中的矛盾和摩擦,推动双边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而且能为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拓新四国市场提供具体的帮助,为各级政府制定和调整对外投资政策、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有益的参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通过系统地梳理国际直接投资基本理论,依次对马克思主义资本输出理论、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发展进行了归纳、介绍和评价。二是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发展。首先,回顾了新四国的引资进程,分析了各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来源国分布和产业分布;其次,总结回顾了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归纳了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特点。三是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推动因素分析。首先,基于投资国的宏观战略,分析了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必然性;其次,基于跨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分析了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可行性;再次,基于双边关系的推动因素,分析了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快速发展的有利基础;最后,基于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分析了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发展的区位优势。四是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绩效分析。通过指标选取、模型构建、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重点研究了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绩效中的贸易效应,并与中国对东盟老六国的投资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五是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风险分析。分别从东道国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经营风险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六是推动中国企业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对策和措施。首先,从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政策服务、深化双边合作三个方面,就政府层面的宏观政策措施提出了具体建议;其次,从目标定位、产业选择、进入模式、风险防范四个方面,就企业进一步加大对新四国的直接投资提出了具体建议。本文的创新性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创新。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对我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大都把东盟十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鉴于东盟各国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本文根据东盟新四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与中国在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上的密切关系、中国对东盟新四国直接投资所具备的亲缘优势、地缘优势等因素,将新四国放在一个次区域内进行研究。第二,建立了“投资国-东道国-双边关系-企业”四位一体的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因素分析框架,强调双边政治关系中政治互信与双边经济关系中对外援助、对外承包工程等子因素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推动作用。提出在对类似东盟新四国的高风险国家直接投资中,双边经济关系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双边政治关系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保障。第三,通过实证对比研究中国对东盟新四国、老六国的直接投资绩效,提出中国对两类国家的直接投资都是贸易创造型投资,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进出口创造效应均高于对老六国的直接投资。本文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不足之处:首先,新四国均属最不发达国家,信息化水平低,受世界关注的程度不高,文献资料匮乏,一些研究数据的采集比较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文对某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其次,因篇幅所限,本文对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典型案例和重要地区投资主体(如云南、广西)没有进一步展开深入的分析。对此,笔者将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张晶[6](2013)在《跨国垄断对我国大豆市场价格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跨国粮商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跨国粮商全球垄断势力日益加剧,我国大豆产业链中的加工环节已受到跨国粮商的控制,在跨国垄断背景下,研究其对我国大豆进口价格的影响具有必要性与迫切性。现有对农产品价格研究的文献,多从供求关系、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态和能源价格角度,研究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同时,研究期现货、以及期货市场间农产品的价格关系。基于跨国垄断视角,研究大豆进口价格的文献,相对较少。基于跨国垄断视角,本文在分析大豆市场国际竞争与中国地位的基础上,在理论分析部分,以国际贸易理论、“大国效应”理论、价格理论、垄断模型等理论为依据,分析了大豆产业中跨国垄断势力的形成,以及国际资本对我国大豆产业的跨国垄断现状;从生产环节、流通环节、贸易环节、加工环节四个角度,系统分析了跨国垄断对我国大豆进口价格的影响途径。在实证分析部分,利用勒纳指数测算了跨国粮商的垄断程度与定价能力:借助VAR模型,利用脉冲分析定量刻画了跨国垄断对我国大豆主要进口来源国价格的影响程度;运用因果检验及方差分析方法,验证了跨国垄断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得出结论:第一,由于跨国粮商利用国际大豆价格波动对中国的严重冲击,快速完成对中国大豆加工业的控制,2004年起跨国垄断势力在中国市场得到体现,并日益加剧,2008年后又因国际竞争加剧,垄断势力逐步减弱;第二,虽然美国大豆出口价格仍具有完全自主性,但巴西、阿根廷大豆出口价格自身价格影响作用逐步体现,且已经超过了来自美国价格的影响,说明近年来南美国家通过努力,对自身大豆价格的定价权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第三,我国大豆期货市场明显受到美国期货市场影响,而我国对美国期货市场基本没有影响作用。跨国粮商可以通过操纵美国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影响我国期货市场价格。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了要扩大大豆产业协会影响力作用的建议,从大豆相关企业策略层面角度提出了充分利用国际竞争、拓宽贸易伙伴范围的对策建议。

李义波[7](2012)在《民国时期长江三角洲棉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棉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江三角洲的棉业又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一度占据全国六成以上的比例。这一地区自明清以来就是我国重要棉产区和重要土布产区之一,近代以来又成为我国民族棉纺织业发祥地,棉花和棉制品的市场和贸易一枝独秀。民国长江三角洲的棉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是与地区性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传统、近代大工业、小农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和组织创新等因素相联系的。正是在这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下,民国长江三角洲的棉业显示出其独特特征。论文以民国整个历史时期为研究时段,以长江三角洲为研究区域,探讨其棉业问题。作为棉纺织业原料的棉花,其生长发育需要适应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长江三角洲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优于棉作所需的平均条件,海拔、地势、土质和排水等地理条件也较优良,因此是理想的宜棉区。自宋元棉花开始种植以来,长江三角洲就形成了一个植棉的传统。自然条件和历史传统是民国长江三角洲植棉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植棉业的发展为长江三角洲棉纺织业提供了基本的原料保障,松江地区逐步成为全国土布生产中心。近代以来,机器棉纺织业首先出现在上海,逐渐推向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传统手工棉纺织业开始在与机器棉纺织业的竞争中衰落下来。长江三角洲的民族机器棉纺织业在历经发展、衰退、再发展的曲折过程后,其工厂数、设备状况、产品产值等方面与清未民初相比都有了较大进展。同时,民族机器棉纺织业还与外国在华机器棉纺织业竞争。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之前,日本在华机器棉纺织业都是民族机器棉纺织最大竞争者,前者一度在工厂和设备等方面占据相当优势。面对手工棉纺织业整体性地逐步衰落和机器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基石的小农经济展现出顽强的抵抗力。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要素,“耕织结合”的小农家庭在棉稻竞争中保持一定的收益平衡;通过采取以成年女性劳动力为主、全家人集体协作劳动的分工方式,长江三角洲亦耕亦织的小农家庭得以大量、普遍地生存下来。长江三角洲很早就存在棉花和棉制品的商品化,进出口贸易近代亦开始时出现。通过市场和贸易,长江三角洲的棉业进一步发展。但是从时间上来看,1937年爆发的抗日战争成为棉业市场和贸易的转折点,之后开始衰退下去,直至1949年也未能达到之前全盛时期的水平。以地区来看,长江三角洲棉业市场除了区域内部市场外,国内市场以东三省和两广地区为主;进出口贸易则以日本和南洋地区为主,但是自1922年以后,贸易入超成为常态,成为影响长江三角洲棉业的一个关键因素。除了上述内容外,长江三角洲棉业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首先是技术进步。通过引进美棉、改良棉种和改进植棉技术,长江三角洲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满足棉纺织工业的原料。棉纺织技术进步则对棉纺织业产生直接影响。其次是组织创新。棉业组织是推进民国长江三角洲棉业变迁的一支重要力量。按照组织功能和组织目标,可将其分为棉业行政管理机构、棉业教学科研单位和棉业行业团体。这些棉业组织初步具备了科层制的组织特征,它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通过政府、行会和高校的合作与分工,在长江三角洲棉业界领袖的领导和骨干成员的参与下,达到改进棉产和棉纺织业,促进棉业发展的目标。在改良棉产、推广技术、培育人才和维护权利方面,民国棉业组织开展了诸多工作,做出了较大成绩。民国长江三角洲的棉业问题属于中国棉业变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调整自身发展的步伐,适应着鸦片战争之后近百年间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见证着近代以来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的过程。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民国长江三角洲棉业进程体现出四个方面的明显特征,即总体上发展、局部上衰退,1937年是长江三角洲棉业进程的分水岭,传统小农经济与近代机器大工业长期共生共存和制度供给不足。这给我们带来四点启示。第一,民国时期不仅国内战乱连连,1937年长江三角洲各城市更是相续沦陷,棉业受到的破坏极为严重;而1949年之后,长江三角洲棉业发展不断创下历史新高,因此政局稳定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社会环境。第二,地理大发现后世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民国长江三角洲的棉业企业和棉业贸易亦因此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一般认为中国的小农经济的落后的,但是就民国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而言,小农经济还具有家庭内部社会保障功能和激励机制,小农经济并不是长江三角洲棉业进程的障碍因素。第四,无论是从棉业技术进步,还是棉业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而言,民国长江三角洲棉业技术创新都使得这一地区的棉业进程具备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主要促进因素。

王晓辉[8](2011)在《中国植物油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植物油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消费产品,消费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传统的植物油生产大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油脂供给长期处于供求基本平衡的状态。只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持续提高,对包括食用油在内的多种食品改善性需求增强。极大的促进了国内植物油产业的发展,但是也相应出现了国内油脂产量不能满足需求,必须通过进口,且是不断增加的进口来弥补供给缺口,才能保障消费的增长的现象。因此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就已经稳定的成为油脂(含进口油料折油)净进口国。进口油脂油料数量的快速增长,对于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我国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严重不足,资源对农业生产的约束日益加深的情况下,进口产品相当于进口了耕地和水。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进口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冲击。一是影响了国内油料作物的种植。在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进口油脂油料数量的增加,国内三种主要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进入了滞长期,2001年到2005年间的播种面积在3100万公顷波动,主要原因是种植效益增长缓慢,在2006年和2007年还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二是外资油脂加工企业在国内快速扩张,并在实际加工量上处于强势的准垄断地位。我国植物油产业的巨大增长空间,吸引了跨国粮商积极进入。代表性的企业即俗称的ABCD四家,包括新加坡益海粮油集团、美国邦基公司、美国嘉吉公司和法国路易.达夫公司。上述公司利用其全球化的布局和多元化经营模式,形成了从主要出口国的生产、收购、物流,到我国的加工、物流、营销的产业经营链条。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到2009年底,外资企业、外资控股企业及外资租用企业拥有的大豆压榨能力,占到了国内大豆压榨生产能力的37.7%,实际加工量已经接近大豆加工量的50%,已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三是进口依存度明显提高。由于国产油料榨油量不断下降,食用油以及油料进口数量快速增长。2000年度我国油脂进口量为206万吨,到2010年度预计达到965万吨。累计增长368.4%,年均增长16.7%。同期,进口大豆的数量从1300万吨增长到5400万吨,累计315.4%,年均增长15.3%。进口依存度已经从2000年度的38%提高到2010年度的66%。众多机构和学者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食用油市场已经处于不安全的状态。本文试从国内植物油加工业的现状着手,对大宗油脂产品的供需状况和国内主要大型油脂加工企业(集团)的发展与布局进行分析,结合未来我国植物油消费的趋势,提出适应国内形势的植物油发展道路。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内国际油脂市场基本情况介绍。我国是油脂生产和消费大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内油脂加工业取得了重大进展,油脂产量不断增加,油脂消费水平持续增长,油脂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油脂储备结构不断完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国内油脂消费刚性增长与国内油料供给长期不足的问题,油脂加工产能过剩与优质产能不足的问题,外资油脂加工市场占有率高与内资发展相对不足的问题等。在本节中,较为全面的对国内油脂加工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由于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在油脂供应环节,仍将维持高进口的态势,因此对当前国际油脂油料市场的供需形势有一概括性了解就很有必要。本节也专题研究了现阶段国际市场主要油脂产品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的生产、消费和贸易状况,并指出棕榈油已经取代豆油,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油脂消费和贸易产品。第二部分是国内核心油脂加工企业研究。过去几年国内油脂市场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外资占有率高。有鉴于此,本节重点对国内核心的内资和外资企业的加工布局、主要产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根据研究获得的一般性结论,提出了国内内资油脂加工企业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即加快整合、做大做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原料来源,打造产业链和强化品牌意识等。第三部分对国内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和其他小品种油脂的加工布局、消费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的方向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指出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国内油脂主要供给和消费品种,但是我们应积极利用国内的米糠、玉米胚芽和油茶等资源,积极发展米糠油、玉米油和茶树油,努力提高国产油料产油量,降低进口依存度。第四部分是运用模型分析了国内主要油料大豆和油菜籽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指出由于农业生产扶持政策未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使得我国大豆和油菜籽的全要素生产率在过去30年中无明显改善。由于资源短缺对油料生产的约束在未来仍会持续增强,因此在国内全要素生产率无显着提高的情况下,通过进口弥补国内供给不足将是一个不得不实施的选择。第五部分是政策建议。根据前面的研究,提出了发展国内油料作物生产、提高自给能力,完善进出口调节机制、增强国内油脂安全,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完善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市场调控能力,和规范外商投资管理,营造健康发展环境等8条政策建议。

黄勇[9](2008)在《港口企业发展战略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纵观港口的发展历史,港口的演变与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了发挥港口企业自身能力和优势,培植港口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并实施港口企业发展战略尤为重要。为实现港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论文确定了港口企业愿景、使命、目标体系,分析了港口企业的战略环境和战略选择,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港口企业的战略评价与战略实施方案。港口企业发展战略包含四个层面:战略定位层面、学习与成长层面、内部发展层面、业务与口岸关系层面。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港口企业发展战略定位,是企业对今后长期的、全局的、系统的思考,是对企业未来方向性的指导。通过分析港口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确定了港口企业战略使命与目标以及“稳住货源,占领市场,提升能力,改善结构,在稳健的基础上发展”的港口企业持续发展战略。并以广州新沙港为例,分析了港口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具体内容,建立并分析了港口企业战略管理模型。(2)港口企业学习与成长战略,是内部层面的动力源泉,也是内部层面巩固的基础。港口企业学习与成长层面包含着人力资源、信息化、企业文化三项内容。结合国内外成果,研究了港口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战略,认为在日益全球化的运输市场上,建立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因素、不断自我更新反馈的学习与成长战略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并以新沙港为例,分析了企业文化战略与文化环境建设和港口信息化战略的实施效果。(3)港口企业内部发展战略,是业务与口岸关系层面的保障。港口企业内部层面包括财务管理、港口能办、价值创新、安全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子战略。针对我国港口企业普遍存在的实际情况,归纳提出了研究制定港口企业内部发展四个子战略一些方法和思路。简要介绍了POLS回归技术在财务战略目标分析中的应用,并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港口能力的发展环境,从而对港口能力发展战略做出定位。进一步地,依据广州新沙港、广州华南煤炭交易中心等港口企业的相关统计数据,对内部发展战略的四个子战略进行了探讨分析。(4)港口企业业务、口岸关系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是港口企业增强自身服务水平,加强口岸单位配合联动,进而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满足股东利益回报要求的重要部分。首先,利用五力竞争模型,分析了港口企业发展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并在分析港口现有业务基本情况和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利用内外部因素评价模型,建立了IE矩阵,从而对港口的业务发展战略和总体经营战略做出分析;其次,在分析港口口岸单位功能的基础上,探讨出了港口企业与口岸关系的战略选择和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再次,从区域一体化战略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影响集装箱港口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基于Logit模型的港口区域一体化竞争模型,并通过厦门港的算例来验证模型。(5)基于上述四个层面的港口企业战略管理及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平衡记分卡、经济增加值、多层模糊综合评价等三种企业战略管理评价方法,建立了港口企业战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以广州新沙港为案例,运用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计算了该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分析了港口企业战略管理执行存在的问题,并得到新沙港2005年企业战略管理评级为“中”的结论。

段志强[10](2006)在《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建设大连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重要措施,是中国参与东北亚国际竞争的战略依托,是大连城市功能的核心定位,也是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港口经济学和国际航运中心理论当今研究的主要课题。综观国内外典型的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其组成要素和系统结构都缺不了“港口—经济腹地—中心城市”任何一方。港口是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载体和驱动力,是经济腹地的门户和咽喉,是增强中心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所在。经济腹地是港口和城市的基础,是港口重要的货源和产业转换基地,是港口兴衰的关键。中心城市是港口的依托,是经济腹地的“龙头”和“窗口”,是走向世界的通道和桥梁。本文通过对国际航运中心理论构建、核心要素构成及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构建了“港口—经济腹地—中心城市”的系统结构框架。国际航运中心既是个全局性、综合性概念,又是个发展的历史范畴。本文采用系统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和直接类比方法等,通过对鹿特丹、香港腹地门户型、伦敦综合服务型、新加坡中转型、上海智能和资源配置型、大连中转和腹地结合型等不同国别、不同历史时期国际航运中心空间转换、功能提升、环境条件等分析比较,论述了其内涵特征、演变规律及发展模式,把以集装箱枢纽港为核心、有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支持、大多实行自由港政策、发展港口国际物流、利用港口发展区域经济概括为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特点。国际航运中心的评估标准,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视角,可以有不同的内涵,但至关重要的则是港口的综合运行管理。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港口的营运成本和质量;二是港口拥有的基础设施、配套技术等特殊资产和专门知识;三是通过设置进入障碍来建立阻止竞争对手进攻的堡垒;四是借助更多的腹地货源和投入在市场上挤垮竞争对手。本文运用成本分析法,依据港口的生产函数及费用函数,通过对港口吞吐量、通过能力、货物装卸等基本经济指标和特性分析,以及对资源、有效性、SWOT和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等模式分析,提出港口和国际航运中心绩效分析和发展模式的评估标准和方法。

二、张家港口岸大豆进口突破百万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家港口岸大豆进口突破百万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一、国外关于自由港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自由贸易港的研究
        三、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自由贸易港理论分析
    第一节 自由贸易理论基础
        一、要素禀赋理论
        二、“守夜人”和“凯恩斯主义”
        三、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
        四、公共产品理论
    第二节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理论拓展
        一、交易成本理论
        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三、全球价值链理论
        四、政府规制理论
        五、制度与市场理论
第三章 自由贸易港分析
    第一节 主要特点
        一、货物、资本、人员自由流动(“一线放开”)
        二、坚持政府积极作用,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二线管住”)
        三、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第二节 自由贸易港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联系和区别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情况
        二、共性特点
        三、两者的区别
    第三节 自由贸易港与其他海关特殊区域的不同
        一、保税区
        二、出口加工区
        三、保税物流园区
        四、跨境工业园区
        五、保税港区
        六、综合保税区
第四章 全球成熟自由贸易港的经验
    第一节 汉堡、利物浦等“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一、汉堡自由贸易港
        二、利物浦自由贸易港
        三、经验启示
    第二节 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综合型”自由贸易港
        一、新加坡自由贸易港
        二、中国香港自由贸易港
        三、阿联酋和迪拜自由贸易港
        四、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
第五章 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制度经验分析
    第一节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与CPTPP
        一、TPP
        二、CPTPP
    第二节 欧盟贸易便利化制度
    第三节 欧日伙伴关系协定
    第四节 中国和智利自贸升级协定
第六章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
    第一节 海南服务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一、建设意义
        二、建设特点
        三、建设路径
    第二节 战略型自由贸易港
        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港(陕西)
        二、京津冀自由贸易港
    第三节 特殊功能自由贸易港
        一、上海金融自由贸易港
        二、舟山国际油品自由贸易港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展望
    三 有待深入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2)中国羊毛对外贸易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说明
第二章 世界和中国羊毛生产情况分析
    2.1 世界羊毛生产情况
    2.2 中国羊毛生产情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世界和中国羊毛贸易情况分析
    3.1 世界羊毛贸易情况分析
    3.2 中国羊毛贸易情况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羊毛贸易变动成因分析
    4.1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
    4.2 原毛贸易变动成因分析
    4.3 洗净毛贸易变动成因分析
    4.4 羊毛条贸易变动成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羊毛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国际羊毛价格对中国羊毛进口需求的影响
    5.2 非价格因素对中国羊毛进口贸易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羊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中国羊毛出口国际竞争力测算
    6.2 中国羊毛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6.3 中国羊毛出口的引力模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羊毛贸易演变趋势预测分析
    7.1 基于供需潜力视角的中国羊毛贸易预期
    7.2 中澳自贸协定下中国羊毛贸易演变预测
    7.3 中澳自贸协定下中国羊毛贸易救济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进境大豆检验检疫现状分析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进境大豆检验检疫现状分析
    1.1 进境大豆杂草疫情分析
    1.2 进境大豆带菌疫情分析
    1.3 进境大豆带菌杂质疫情分析
2 进境大豆存在的其他问题
    2.1 有毒有害物质的检出
    2.2 掺杂其他转基因作物
    2.3 品质不合格
3 进口大豆检验检疫控制对策及建议
    3.1 进口企业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3.2 提请输出国加强大豆检验检疫
    3.3建立进境大豆检验检疫监管体系
    3.4改进外来有害生物的检测方法,提高检出率
    3.5构建电子信息共享平台, 完善疫情信息通报机制
    3.6强化后续监管,适时开展疫情监测调查

(4)张家港市内河航道发展评价与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交通运输业发展研究
        1.3.2 航道货运量预测方法研究
        1.3.3 航运规划方案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1.3.4 相关研究进展的综合评述与启示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1.6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江苏省县域航运发展环境分析
    2.1 航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2.1.1 有助于综合运输体系协调发展
        2.1.2 有助于综合运输体系可持续性发展
    2.2 江苏省县域航运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2.2.1 宏观环境影响分析
        2.2.2 江苏省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3 张家港市航运发展环境及航道发展特征分析
    3.1 张家港市航运发展环境分析
        3.1.1 张家港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1.2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对张家港市内河水运的影响分析
    3.2 1990-2003年张家港市内河航道发展特征分析
        3.2.1 张家港市航运业与航道发展过程
        3.2.2 张家港市内河航道的现状
        3.2.3 张家港市内河航道发展存在的问题
4 张家港市航道网规划方案
    4.1 航道货运量预测方法
        4.1.1 预测概述
        4.1.2 航道货运量初步预测
        4.1.3 航道货运量预测结果验证
        4.1.4 航道货运量预测值修正
    4.2 航道网等级划分方法
        4.2.1 航道规划的原则与总体思路
        4.2.2 涉及的计算结果
        4.2.3 航道规划分析与初步方案确立
5 布局方案综合评价
    5.1 张家港市航运规划布局评价
        5.1.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5.1.2 综合评价的内容
    5.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2.1 经济效益评价
        5.2.2 社会综合效益评价
    5.3 航道建设配套政策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对东盟新四国直接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研究
        1.2.2 关于东盟新四国投资环境和引进外资的研究
        1.2.3 关于中国对东盟新四国直接投资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2.1 马克思主义资本输出理论
        2.1.1 马克思的资本输出理论
        2.1.2 列宁的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理论
        2.1.3 对马克思主义资本输出理论的简要评析
    2.2 发达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2.1 垄断优势理论
        2.2.2 市场内部化理论
        2.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4 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2.2.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3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3.1 资本相对过度集中理论
        2.3.2 小规模技术理论
        2.3.3 技术地方化理论
        2.3.4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2.3.5 投资发展阶段理论
    2.4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发展
        2.4.1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2.4.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4.3 一体化国际投资发展论
        2.4.4 大国综合优势理论
    2.5 对现有理论的总体评述
3 中国对东盟新四国直接投资的发展
    3.1 东盟新四国的对内直接投资
        3.1.1 越南的对内直接投资
        3.1.2 老挝的对内直接投资
        3.1.3 缅甸的对内直接投资
        3.1.4 柬埔寨的对内直接投资
    3.2 中国对东盟新四国直接投资的发展
        3.2.1 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发展的概况
        3.2.2 中国对柬埔寨的直接投资
        3.2.3 中国对老挝的直接投资
        3.2.4 中国对缅甸的直接投资
        3.2.5 中国对越南的直接投资
    3.3 中国对东盟新四国直接投资的特点
        3.3.1 增长速度较快
        3.3.2 项目规模偏小
        3.3.3 区位分布集中
        3.3.4 产业分布高度集中
        3.3.5 投资主体多样
        3.3.6 中国已成为新四国的重要投资来源国
        3.3.7 新四国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4 中国对东盟新四国直接投资的推动因素分析
    4.1 基于投资国宏观战略的分析
        4.1.1 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性
        4.1.2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4.1.3 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4.1.4 资源能源战略储备
        4.1.5 规避贸易壁垒
        4.1.6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4.2 基于跨国企业比较优势的分析
        4.2.1 管理水平
        4.2.2 研发能力
        4.2.3 技术优势
        4.2.4 品牌影响
        4.2.5 产业优势
        4.2.6 文化亲缘
        4.2.7 地域相邻
        4.2.8 政策支持
    4.3 基于双边关系推动因素的分析
        4.3.1 政治互信日益加强
        4.3.2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
        4.3.3 对外援助渠道创新
        4.3.4 经贸关系不断拓展
        4.3.5 投资合作制度保障
    4.4 基于东道国投资环境的分析
        4.4.1 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4.4.2 逐渐改善的经济环境
        4.4.3 不断完善的法律环境
        4.4.4 优惠的外商投资政策
        4.4.5 丰富的自然劳动资源
        4.4.6 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
        4.4.7 大量基础设施投资的商机
5 中国对东盟新四国直接投资的绩效分析
    5.1 绩效概述
        5.1.1 绩效的含义
        5.1.2 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5.2 投资绩效模型构建
        5.2.1 数据来源
        5.2.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5.3 中国对东盟新四国投资绩效的实证分析
        5.3.1 中国对新四国投资、贸易的发展情况
        5.3.2 实证分析
    5.4 中国对东盟老六国投资绩效的实证分析
        5.4.1 中国对东盟老六国直接投资、贸易的发展情况
        5.4.2 实证分析
        5.4.3 实证结果的比较
6 中国对东盟新四国直接投资的风险分析
    6.1 风险概述
        6.1.1 风险的含义
        6.1.2 风险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
        6.1.3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东道国风险的评估
    6.2 政治风险
        6.2.1 政治体制多样
        6.2.2 民族问题突出
        6.2.3 国际NGO活跃
        6.2.4 领土争端持续
        6.2.5 大国角逐升温
    6.3 经济风险
        6.3.1 通货膨胀风险
        6.3.2 汇兑限制风险
        6.3.3 外债偿付风险
        6.3.4 金融体系风险
    6.4 经营风险
        6.4.1 公共服务风险
        6.4.2 社会文化风险
        6.4.3 企业自身能力风险
7 推动中国对新四国直接投资的对策与措施
    7.1 政府层面的宏观政策措施
        7.1.1 加强政策引导
        7.1.2 强化支持服务
        7.1.3 深化双边合作
    7.2 企业层面的微观策略
        7.2.1 目标定位策略
        7.2.2 产业选择策略
        7.2.3 进入模式选择
        7.2.4 风险防范策略
8 研究结论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跨国垄断对我国大豆市场价格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研究
    2.2 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间的价格关系
    2.3 农产品国内外期货市场间的价格关系
    2.4 跨国垄断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2.5 小结
3 大豆市场国际竞争与中国地位
    3.1 世界大豆市场竞争格局
        3.1.1 世界大豆生产现状
        3.1.2 世界大豆消费需求
        3.1.3 世界大豆贸易格局
        3.1.4 世界大豆价格推移
    3.2 中国大豆市场供求结构变化
        3.2.1 中国大豆种植现状
        3.2.2 中国大豆需求变化
        3.2.3 中国大豆进口格局
        3.2.4 中国大豆价格波动特征
    3.3 小结
4 跨国垄断及其对中国大豆进口价格影响机理
    4.1 大豆市场跨国垄断
        4.1.1 跨国垄断的定义
        4.1.2 跨国垄断形式下大豆价格传导大国效应
        4.1.3 国际粮商形成的跨国垄断
        4.1.4 国际资本对中国大豆产业的跨国垄断
    4.2 跨国垄断对中国大豆进口价格的影响途径
        4.2.1 跨国垄断对生产环节的影响途径
        4.2.2 跨国垄断对流通环节的影响途径
        4.2.3 跨国垄断对加工环节的影响途径
        4.2.4 跨国垄断对交易环节的影响途径
    4.3 小结
5 跨国垄断对中国大豆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跨国垄断程度与定价能力测算
        5.1.1 勒纳指数
        5.1.2 数据采集
        5.1.3 结果分析
    5.2 跨国垄断对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国价格的影响
        5.2.1 VAR模型
        5.2.2 数据平稳性检验
        5.2.3 脉冲分析
    5.3 跨国垄断对中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
        5.3.1 数据选择与平稳性检验
        5.3.2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5.3.3 方差分析
    5.4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国家层面政策建议
        6.2.2 企业层面进口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7)民国时期长江三角洲棉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与核心概念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体系
    五、创新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自然条件、历史传统与长江三角洲的植棉业
    第一节 适宜棉作的自然生态条件
        一、棉作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
        二、宜于棉作的气候条件
        三、适宜棉作的地理条件
    第二节 悠久的植棉历史
        一、中国植棉历史概述
        二、长江三角洲悠久的植棉历史
    第三节 民国植棉业的进展
        一、民国植棉概况
        二、植棉业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长江三角洲的机器棉纺织业
    第一节 土布业的衰落与机器棉纺织业的出现
        一、土布业的衰落
        二、机器棉纺织工业的出现
    第二节 民族资本机器棉纺织业的发展
        一、民族资本机器棉纺工业的工厂数
        二、民族资本机器棉纺织业设备状况
        三、民族资本机器棉纺织业的产品和产值
    第三节 在华外商机器棉纺织业
        一、在华外商棉纺织业的变迁概况
        二、日本的扩张和渗透
        三、华商和外商机器棉纺织业工厂数与设备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农经济背景下的长江三角洲家庭棉业
    第一节 土地要素与家庭植棉业
        一、耕地占有状况与家庭棉作面积
        二、棉花种植业的土地产出
    第二节 劳动力要素与家庭棉纺织业
        一、小农家庭普遍从事手工棉纺织业
        二、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劳动力分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江三角洲的棉业市场与贸易
    第一节 棉花的市场和贸易
        一、棉花消费市场
        二、棉花进出口贸易
    第二节 棉纱布的市场和贸易
        一、棉纱布的国内消费市场
        二、棉纱的进出口贸易
        三、棉布的进出口贸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江三角洲的棉业技术进步
    第一节 棉种改良
        一、美棉的引进与改良
        二、优良中棉品种的选育
    第二节 植棉技术的进步
        一、民国前的植棉技术
        二、民国棉作科学研究工作
        三、棉花栽培技术的进展
    第三节 棉纺织技术的进步
        一、手工棉纺织技术的进步
        二、机器棉纺织技术的进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江三角洲的棉业组织创新
    第一节 棉业行政管理机构
        一、棉业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沿革
        二、棉业统制委员会
    第二节 棉业教学研究组织
        一、政府棉业研究机构
        二、大学的棉业研究系所
        三、社会力量举办的棉业研究机构
    第三节 棉业行业团体
        一、棉业行会概述
        二、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
        三、中华棉产改进会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棉业组织的特征
        一、以促进棉业发展为目标
        二、领导层多为长江三角洲棉业界人士
        三、政府、行会和高校的合作与分工
        四、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
        五、初步具备科层制组织特征
    本章小结
结语 民国长江三角洲棉业进程的特征及历史启示
    一、总体特征
    二、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植物油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框架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5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国内国际植物油市场概况
    2.1 国内植物油供需状况
        2.1.1 植物油生产状况
        2.1.2 植物油进出口状况
        2.1.3 植物油的储备状况
        2.1.4 植物油的需求状况
    2.2 国内油脂产业面临的形势
        2.2.1 油脂消费需求继续增长
        2.2.2 国内油料增产难度较大
        2.2.3 压榨产能过剩亟待整合
        2.2.4 外资压榨精炼比重过高
        2.2.5 内资企业产加销链较短
        2.2.6 油料大量进口短期难改
        2.2.7 供给安全外部环境复杂
        2.2.8 外资发展势头仍将迅猛
    2.3 国内油脂加工行业发展趋势
        2.3.1 大豆加工能力将不断扩大
        2.3.2 油菜籽加工向大型化发展
        2.3.3 油脂精炼能力将不断增长
    2.4 国际油脂油料供需状况概述
        2.4.1 全球大豆豆油供需概述
        2.4.1.1 全球大豆供需概述
        2.4.1.2 全球豆油供需概述
        2.4.2 全球棕榈油供需概述
        2.4.2.1 世界棕榈油生产概述
        2.4.2.2 棕榈油全球消费概述
        2.4.3 全球油菜籽和菜油供需概述
    2.5 生物能源对全球油脂市场的影响
第三章 国内油脂企业组织结构与核心企业
    3.1 油脂加工业组织结构
        3.1.1 大豆压榨企业外资所占比大
        3.1.2 油菜籽压榨行业民企占比大
        3.1.3 其他油籽压榨业民营占主导
    3.2 国内市场核心油脂加工企业
        3.2.1 中粮集团
        3.2.2 中纺集团
        3.2.3 九三油脂集团
        3.2.4 中储粮油脂公司
        3.2.5 益海嘉里集团
        3.2.6 嘉吉公司
        3.2.7 来宝公司
        3.2.8 邦基公司
        3.2.9 路易达孚公司
    3.3 主要小包装油供应商状况
    3.4 外资加工企业总体能力
    3.5 国内油脂企业发展方向
        3.5.1 行业的整合将持续
        3.5.2 积极开拓国际资源
        3.5.3 打造全产业链企业
        3.5.4 继续强化品牌意识
第四章 国内油脂市场分品种研究
    4.1 大豆油产业研究
        4.1.1 国内大豆油产业概况
        4.1.1.1 大豆压榨企业产能
        4.1.1.2 主要油脂集团产能
        4.1.1.3 大豆压榨业基本布局
        4.1.2 豆油生产能力布局
        4.1.2.1 豆油产量分布情况
        4.1.2.2 大豆收储政策评价
        4.1.3 国产大豆产业发展对策
        4.1.3.1 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国产大豆
        4.1.3.2 走非转基因大豆的发展道路
        4.1.3.3 发挥储备功能平抑市场风险
    4.2 国内菜籽油市场
        4.2.1 国内油菜籽生产状况
        4.2.2 国内油菜籽进口状况
        4.2.3 国内油菜籽加工业状况
        4.2.3.1 油菜籽加工企业分布
        4.2.3.2 菜籽加工企业发展状况
        4.2.4 国内菜籽油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4.2.4.1 菜籽油产量小幅波动
        4.2.4.2 菜籽油进出口状况
        4.2.4.3 菜籽油消费状况
        4.2.4.3.1 消费区域相对集中
        4.2.4.3.2 消费增长较为稳定
        4.2.4.3.3 消费比重稳中趋降
        4.2.4.4 菜籽油储备状况
        4.2.5 发展菜籽油产业的政策建议
    4.3 国内棕榈油市场
        4.3.1 进口量持续增长
        4.3.2 来源品种多样化
        4.3.3 进口区域集中化
        4.3.4 棕榈油消费特点
        4.3.4.1 食用量平稳增长
        4.3.4.2 工业用快速提高
        4.3.4.3 消费季节性显着
    4.4 花生油市场研究
    4.5 棉籽油市场研究
    4.6 玉米油市场研究
    4.7 米糠油市场研究
    4.8 葵花油市场研究
    4.9 芝麻油市场研究
    4.10 茶树油市场研究
第五章 国内大豆油菜籽 TFP 分析
    5.1 模型选择
    5.2 数据说明与指标选择
    5.3 分析结果
        5.3.1 大豆
        5.3.2 油菜籽
    5.4 结论与建议
第六章 政策建议
    6.1 积极发展油料作物生产,提高自给能力
    6.2 完善进出口调节机制增强国内油脂安全
    6.3 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外资源
    6.4 完善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市场调控实力
    6.5 规范外商投资管理,营造健康发展环境
    6.6 加大内资油脂企业扶持,增强竞争能力
    6.7 加快油脂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
    6.8 完善期货市场,增强企业抗御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港口企业发展战略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港口的作用与地位
        1.1.2 我国港口发展现状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港口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1.2.2 我国港口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第2章 港口企业发展战略定位
    2.1 港口企业环境分析
        2.1.1 港口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2.1.2 港口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2.1.3 广州经济形势分析
        2.1.4 广东港口情况
    2.2 港口企业战略使命与目标
        2.2.1 港口企业愿景
        2.2.2 港口企业使命
        2.2.3 港口企业发展战略内容
    2.3 港口可持续发展战略
        2.3.1 港口发展之路
        2.3.2 港口企业需要可持续发展
        2.3.3 港口可持续发展战略方法
    2.4 小结
第3章 港口企业学习与成长战略
    3.1 港口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3.1.1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理论的形成
        3.1.2 港口人力资源战略方法分析
        3.1.3 港口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意义
        3.1.4 港口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内容
    3.2 港口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
        3.2.1 港口信息化战略环境分析
        3.2.2 港口信息化系统结构
        3.2.3 基于电子商务的港口信息化战略
        3.2.4 港口信息化战略实施分析
    3.3 港口企业文化发展战略
        3.3.1 企业文化作用及构成
        3.3.2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3.3.3 港口企业文化建设主体
        3.3.4 港口企业文化实施案例分析
    3.4 港口企业成长的组织健全模型
        3.4.1 组织适合与组织健全
        3.4.2 组织适合与健全的综合分析模型
    3.5 小结
第4章 港口企业内部发展战略
    4.1 港口企业财务管理战略
        4.1.1 港口财务战略目标分析
        4.1.2 港口财务战略内容
        4.1.3 港口财务战略实施
    4.2 港口企业能力发展战略
        4.2.1 港口能力发展战略环境分析与定位
        4.2.2 港口能力发展战略原则
        4.2.3 港口能力建设实现与管理
        4.2.4 港口能力发展评价
        4.2.5 港口重点建设项目改造实施案例
    4.3 港口企业价值创新发展战略
        4.3.1 港口企业合作竞争发展战略
        4.3.2 港口价值创新战略内容
        4.3.3 港口价值创新发展实施
    4.4 港口企业安全管理战略
        4.4.1 港口安全管理战略原则与方法
        4.4.2 港口安全系统特点
        4.4.3 港口安全管理分析
        4.4.4 港口安全管理战略的内容
    4.5 小结
第5章 港口企业业务、口岸关系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5.1 港口企业业务发展战略
        5.1.1 港口波特(porter)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5.1.2 业务现状及发展分析
        5.1.3 港口业务发展战略分析与选择
        5.1.4 港口业务总体经营战略
    5.2 港口企业口岸关系发展战略
        5.2.1 港口口岸单位功能分析
        5.2.2 港口口岸关系战略选择
        5.2.3 港口口岸关系发展战略内容
    5.3 港口企业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5.3.1 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5.3.2 港口区域一体化竞争模型
        5.3.3 算例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港口企业战略管理评价与实施
    6.1 企业战略实施中存在问题
    6.2 企业战略管理评价与实施方法
        6.2.1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6.2.2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
        6.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6.3 港口企业战略管理衡量指标
        6.3.1 战略指标
        6.3.2 业务与口岸关系指标
        6.3.3 内部层面指标
        6.3.4 学习成长层面指标
    6.4 新沙港港口企业战略管理综合评价
    6.5 港口企业战略管理执行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相关理论基础
        1.2.2 相关国际航运中心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理论框架、相关概念及研究方法
        1.3.1 理论框架
        1.3.2 核心概念界定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方法
        1.3.5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的理论构建和系统结构
    2.1 理论构建的基础
    2.2 港口的地位和功能
        2.2.1 港口的地位和作用
        2.2.2 港口运行的特点和基本功能
        2.2.3 港口与经济腹地的关系
        2.2.4 港口与诸运输方式的关系
        2.2.5 港口与中心城市的关系
    2.3 经济腹地的反作用
        2.3.1 经济腹地对港口的反作用
        2.3.2 经济腹地是港口和中心城市的腹地
        2.3.3 经济腹地是港口和中心城市重要的原料基地
        2.3.4 经济腹地是沿海产业转换的基地
    2.4 中心城市的特点和作用
        2.4.1 中心城市的特点
        2.4.2 中心城市对经济腹地的作用
        2.4.3 中心城市与港口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际航运中心的特点和发展模式比较
    3.1 国际航运中心的演变过程
        3.1.1 空间转换过程
        3.1.2 功能提升过程
        3.1.3 主要形成条件
    3.2 发展模式的空间转换趋势
        3.2.1 港口与城市的结合与分离
        3.2.2 港口功能的空间迁移和拓展
        3.2.3 鹿特丹航运中心的空间演变趋势
    3.3 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特点
        3.3.1 以集装箱枢纽为核心
        3.3.2 有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的支持
        3.3.3 大多实行自由港政策
        3.3.4 发展港口国际物流
    3.4 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比较
        3.4.1 伦敦——综合服务模式
        3.4.2 鹿特丹、香港——腹地门户模式
        3.4.3 新加坡——中转模式
        3.4.4 上海——智能和资源配置模式
    3.5 大连——中转和腹地结合模式
        3.5.1 大连港概况
        3.5.2 中转腹地概况
        3.5.3 核心腹地概况
        3.5.4 分步实施目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的绩效分析和评估标准
    4.1 港口基本经济指标
        4.1.1 港口吞吐量
        4.1.2 港口通过能力
        4.1.3 港口货物装卸能力
    4.2 港口的绩效度量标准
        4.2.1 港口的最佳吞吐量和系统总吞吐量
        4.2.2 港口的吞吐需求和供给恒等式
        4.2.3 港口的生产函数及费用函数
        4.2.4 港口系统的费用最小化
    4.3 国际航运中心宏观环境分析
        4.3.1 资源分析
        4.3.2 有效性分析
        4.3.3 竞争优劣势分析
    4.4 发展模式分析
        4.4.1 低成本模式
        4.4.2 差异化模式
        4.4.3 集中模式
    4.5 模式评估
        4.5.1 评估标准
        4.5.2 评估模型和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对策
    5.1 独特的区位和城市经济条件
        5.1.1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5.1.2 天然优良的建港条件
        5.1.3 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完善的现代服务功能
        5.1.4 雄厚的工业基础
        5.1.5 航运交易市场实现“一站式”服务
        5.1.6 融资助国际航运中心“远航”
        5.1.7 大连国际航运中心与东北振兴联动发展
        5.1.8 大连港在东北振兴中的作用日趋凸现
    5.2 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面临三大挑战
        5.2.1 历史重任和服务功能不足的矛盾
        5.2.2 国际航运中心功能目标和腹地经济发展滞后的矛盾
        5.2.3 与周边港口相互竞争的矛盾
    5.3 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对策
        5.3.1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总体规划
        5.3.2 高度重视内陆集疏运网络建设
        5.3.3 有针对性地建设专业化港口运输设施
        5.3.4 有效整合东北三省和周边港口资源
        5.3.5 加快临港产业发展
        5.3.6 进一步扩大开放
        5.3.7 大力发展港口国际物流
        5.3.8 建设区域金融中心
        5.3.9 营造政策支持平台
        5.3.10 完善国际航运服务体系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涉密论文管理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张家港口岸大豆进口突破百万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D]. 陈浩.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2]中国羊毛对外贸易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贝贝.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3]进境大豆检验检疫现状分析与建议[J]. 王健超. 大豆科技, 2015(06)
  • [4]张家港市内河航道发展评价与规划[D]. 钱登锋.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5]中国对东盟新四国直接投资研究[D]. 顾丽姝. 东北财经大学, 2014(06)
  • [6]跨国垄断对我国大豆市场价格影响的研究[D]. 张晶. 浙江大学, 2013(10)
  • [7]民国时期长江三角洲棉业研究[D]. 李义波.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8]中国植物油产业发展研究[D]. 王晓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1)
  • [9]港口企业发展战略的实证研究[D]. 黄勇.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9)
  • [10]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研究[D]. 段志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张家港口岸​​大豆进口超百万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