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热处理方式对冬枣货架期品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锦[1](2021)在《微滤结合紫外/超声波杀菌对脱脂乳货架期和活性蛋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巴氏杀菌乳的货架期较短,是造成我国液态乳消费区域失衡的重要因素。因此延长巴氏杀菌乳的货架期对改善我国液态乳区域消费失衡有重要意义。而现有的生产延长货架期(Extended Shelf Life,ESL)乳的杀菌工艺会破坏牛乳中的生物活性蛋白,严重降低了牛乳的营养价值。因此优化杀菌工艺,保留更多生物活性蛋白的同时延长货架期,对提升液态乳质量、完善低温乳市场、增强国民营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脱脂牛乳,分别探讨了微滤结合紫外(UV-C)杀菌和超声波杀菌对其生物活性蛋白和货架期的影响,并与目前液态乳工业常用的两种ESL乳杀菌工艺进行对比,研究了不同杀菌工艺对货架期品质、生物活性蛋白、风味物质等品质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探究了微滤除菌与不同剂量的UV-C杀菌结合使用对脱脂乳货架期与生物活性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UV-C剂量越高,杀菌效果越强,在4°C条件下脱脂乳的货架期随之延长。当UV-C剂量为39.3 m J/cm2时,脱脂乳中的细菌总数降低至无法检测水平,4°C条件下的货架期可至少延长至40天。UV-C处理可使乳中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LTF)、乳清中低丰度活性蛋白的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LPO)和黄嘌呤氧化酶(XO)的活性保留80%以上,显着高于高温短时(HTST)杀菌,且增大UV-C剂量对以上生物活性蛋白无显着影响。随后,探究了微滤除菌与不同能量密度的超声波杀菌结合使用对脱脂乳货架期与生物活性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的能量密度越大,杀菌效果越显着。当能量密度为1296 J/m L时,脱脂乳中的细菌总数降低至无法检测水平,4°C条件下的货架期可至少延长至40天。此外,超声波处理不会改变乳清中的高丰度蛋白含量,如α-乳白蛋白(α-La)和β-乳球蛋白(β-Lg);而由于超声波产生的局部高温,较高能量密度的超声波处理导致了部分生物活性蛋白变性,如LTF、Ig A、Ig M、补体因子B、XO等;除此之外,超声波因机械物理作用,提高了部分酪蛋白或乳脂肪球膜(MFGM)蛋白的丰度。整体上超声波处理对生物活性蛋白的破坏作用弱于HTST杀菌。最后,本论文综合探讨了不同ESL脱脂乳的杀菌方式对ESL脱脂乳品质的影响。超巴氏杀菌几乎全部破坏了免疫球蛋白、LTF,LPO和XO的活性,导致蛋白氧化,同时产生了带有氧化和腐臭味的硫化物和醛类物质。微滤结合HTST杀菌保留了40%~80%的生物活性蛋白,而微滤分别结合UV-C杀菌和超声波杀菌均最低保留了80%的生物活性蛋白,这三种杀菌方式均没有导致蛋白显着氧化;此外,微滤结合超声波杀菌产生了较多的热解性烃类物质,可能会导致脱脂乳产生刺激性或芳香气味,而微滤结合UV-C杀菌对风味物质的组成没有显着影响。四种延长货架期的杀菌方式均可使脱脂乳4°C条件下的货架期达到40天,微滤分别结合UV-C杀菌和超声波杀菌ESL脱脂乳在货架期间蛋白水解的速率与微滤结合HTST杀菌ESL脱脂乳相似。综上,本研究将微滤分别与UV-C杀菌和超声波杀菌结合处理脱脂牛乳,与HTST杀菌相比,延长了脱脂乳的货架期,提高了生物活性蛋白的保留率。由于微滤结合UV-C杀菌对脱脂乳风味的影响更小,未来可能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和成果转化潜力。本研究结合了多种非热处理技术,具有一定工程价值,为提升液态乳品质、改善国内乳品加工方式提供了参考和思路。
王凯丽[2](2021)在《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冬枣货架期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冬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黄酮类和酚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深受大众喜爱,但是冬枣不耐贮藏,因此找到一种合适的保鲜方法延长货架期、保持果品品质尤为重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与果实口感有密切关系,是衡量水果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几年来,高光谱成像技术因其快速、无损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水果品质检测方面。本文以冬枣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冬枣货架期判别模型及不同货架期冬枣品质预测模型,并将冬枣的内部品质随货架期变化情况进行可视化表达,为冬枣采后贮藏和品质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成熟度对冬枣货架期的影响。为了探究货架期对冬枣SSC的影响,使用竞争性自适应权重取样法(CARS)和连续投影算法(SPA)选择特征波长,建立SSC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支持向量机回归(SVR)预测模型,七成熟和九成熟冬枣的模型中都是SPA-SVR建模效果最好,其中,七成熟冬枣样本中SPA-SVR模型的Rc2和Rp2分别为0.838和0.843;九成熟冬枣样本中SPA-SVR模型的Rc2和Rp2分别为0.818和0.812。然后对冬枣SSC随货架期的变化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建立LIBSVM货架期分类模型,七成熟和九成熟冬枣的货架期分类模型准确率均在91%以上,证明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可以对冬枣的货架期和品质实现快速、无损检测。(2)贮藏温度对冬枣货架期的影响。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采集4℃和18±0.5℃下冬枣样本的光谱数据,基于SPA特征波长建立LIBSVM货架期判别模型,结果表明,4℃贮藏条件下分类准确率为87%,18±0.5℃时分类准确率为91%。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发现随着贮藏时间延长冬枣品质逐渐下降,当冬枣贮藏相同时间时,4℃贮藏条件下的冬枣品质最好。进一步分析冬枣SSC,建立主成分回归(PCR)预测模型,4℃和18±0.5℃条件下均是SPA-PCR模型效果好。4℃贮藏条件下,Rc2=0.874,Rp2=0.873;18±0.5℃贮藏条件下,Rc2=0.764,Rp2=0.739。该研究证明使用高光谱图像技术可以动态监测不同贮藏温度下冬枣品质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从而实现对冬枣货架期的判断。(3)不同贮藏温度、不同浓度壳聚糖涂膜对冬枣货架期的影响。为了预测冬枣SSC值,建立基于特征波长的PLSR预测模型,由模型可知,4℃贮藏条件下CARS-PLSR模型最好,0%涂膜冬枣的Rc2和Rp2分别为0.827和0.728,0.5%涂膜冬枣的Rc2和Rp2分别为0.849和0.770,1%涂膜冬枣的Rc2和Rp2分别为0.749和0.734;18±0.5℃贮藏条件下SPA-PLSR模型预测效果最好,0%涂膜冬枣的Rc2和Rp2分别为0.860和0.789,0.5%涂膜冬枣的Rc2和Rp2分别为0.774和0.802,1%涂膜冬枣的Rc2和Rp2分别为0.734和0.718。通过对冬枣切片图像主成分分析可以发现,同一贮藏温度下,1%浓度壳聚糖涂膜冬枣的贮藏品质最好;同一浓度壳聚糖涂膜处理后,4℃贮藏温度下冬枣品质最好。综上可知,1%壳聚糖涂膜可以延长冬枣货架期,而且在4℃条件下贮藏更有利于保持冬枣品质。
徐悦,赵国建,朱永宝,侯召华[3](2020)在《冬枣生理变化及保鲜机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冬枣的活性成分、采后生理变化、变质机理及保鲜贮藏进行综述,为冬枣产业提供理论依据。经数据库检索,查阅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从冬枣的化学成分、生理变化、变质机理和保鲜贮藏技术4个方面进行概述。结果显示,冬枣中含有多糖、多酚、黄酮、维生素C、萜类化合物和有机酸等多种有益成分;采后枣果营养成分随着成熟阶段发展而变化;从呼吸作用、乙烯及酶活性方面分析导致冬枣在常温下不耐存储原因;从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以及复合方法 4个方面来概述冬枣贮藏保鲜的主要技术及其研究进展。该研究为冬枣的贮藏保鲜研究及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张晶琳[4](2020)在《生姜精油缓释体系构建及在果蔬保鲜上的应用》文中指出生姜精油作为一种天然抑菌剂,具有抗氧化、抑菌等功能,但存在易挥发、难溶于水、易氧化及稳定性差等缺点,因此利用微胶囊化技术或微乳化技术,构建生姜精油包埋缓释体系,并评价体系稳定性及缓释性能,最后验证其保鲜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复凝聚方法制备不同壁材组成的复合多糖基-生姜精油微胶囊体系,经性能鉴定发现羧甲基纤维素钠与壳聚糖复合微囊具备稳定的交联网状结构。当壳聚糖和羧甲基纤维素钠质量比为1∶1时,制备的微胶囊化学结构稳定,延展性最佳,结晶度最低,特征组分含量最高,包埋率可达到88.5%,可有效控制精油的释放。在常温/低温贮藏环境下,生姜精油微胶囊处理可提高冬枣贮藏期的硬度、松脆度及抗氧化活性、抑制转红指数的增加,维持贮藏期内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滴定酸含量,抑制成熟衰老发育过程,减少微生物侵染引起的腐败变质,延长货架期。另外,采用超声及高压等均质技术制备不同生姜精油质量浓度(0%、0.1%、0.3%、0.5%)壳聚糖基纳米乳体系,再用流涎法制备对应可食膜。结果发现,壳聚糖纳米乳体系具备良好的粘度指数、粒度分布、稳定性及控释效果。可食膜具有良好的光学、力学性能及结构稳定性。生姜精油-壳聚糖复合可食膜抗紫外光老化作用以及抵抗紫外光能力强于单一壳聚糖可食膜。精油添加量为0.3%或0.5%时可提高壳聚糖纳米乳体系的粒度分布及稳定性。壳聚糖可食膜可维持鲜切甘薯原有的硬度、韧性、脆性及色差;生姜精油-壳聚糖复合膜处理可显着(P<0.05)抑制甘薯切片的酵母菌、霉菌数和细菌的滋生;生姜精油添加量为0.3%和0.5%时可显着(P<0.05)减少甘薯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损耗;相比0.1%Ginger EO及0.3%Ginger EO,0.5%Ginger EO纳米乳处理可明显降低甘薯的感官品质(风味、整体接受度)。生姜精油浓度为0.3%时鲜切甘薯保鲜效果最佳。总之,微胶囊/纳米乳包埋体系结构稳定,具备缓释能力,可提高生姜精油利用率及应用价值,明显提高冬枣/鲜切甘薯采后保鲜效果。证实生姜精油在果蔬保鲜及食品包装行业具有较高应用潜力,为进一步拓宽其在食品、医药等行业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肖锡湘[5](2020)在《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纳米硒具有毒性低和生物活性高等优点,在动物养殖、生物医药和植物营养等领域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食品包装材料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报道。本文以不产氧光合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 YL75)为材料,探求生物合成法制备生物源纳米硒的优化参数;鉴于生物源纳米硒具有许多生理和药理作用,本研究将生物源纳米硒应用于食品包装材料,探究了纳米硒制备复合包装材料的优化参数以及该包装材料中硒的迁移变化规律;探求了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合成法制备纳米硒:以硒转化率为指标,着重优化了4个影响因素,其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培养基初始p H、培养时间、Na2SeO3添加量和接种量,其优化参数Na2SeO3添加量为2.5 mmol/L、初始p H为7.0、菌种接种量为15%、培养时间为5 d,硒转化率为93.02%。制备的纳米硒粒子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平均粒径约为100 nm。2.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的制备及性能: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获得了纳米粉体母粒中纳米硒、纳米二氧化钛与凹凸棒土的添加量,其最适添加量分别为9.69%、11.93%和8.18%。将该母粒添加到聚乙烯塑料粒子(质量比为3:77)中制备的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的透氧量低于普通包装材料(纯聚乙烯塑料薄膜)(p<0.05),纵向拉伸强度高于普通包装材料(p<0.05),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能优于普通包装材料(p<0.05)。3.复合包装材料中纳米硒在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行为:在同一温度和时间条件下,纳米硒在4种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量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正己烷、10%乙醇、4%乙酸和蒸馏水。纳米硒的迁移机制类型属于Fick扩散模型,且扩散系数随迁移温度升高而增大,分配系数则降低。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中的硒在正己烷中的扩散系数最大、分配系数最小,说明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中的硒更容易向脂类模拟物发生迁移。4.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对荔枝果实品质的影响,可将好果率、质量损失率、Vc等9个评价指标降维成为代表荔枝果实品质指标95.325%综合信息的2个互不相关的第1与第2主成分,其评价结果与荔枝果实保鲜试验结果一致,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对荔枝果实的保鲜效果优于普通包装材料。对红熟前期、中期、后期的番茄果实进行常温保鲜试验,对质量损失率、可滴定酸等8个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代表红熟前期番茄果实品质指标90.183%综合信息的2个重要主成分,代表红熟中期番茄果实品质指标80.547%综合信息的1个重要主成分,代表红熟后期番茄果实品质指标86.100%综合信息的1个重要主成分;评价出红熟前期、中期、后期番茄果实贮藏期限分别约为12 d、9 d、6 d,这与实际保鲜贮藏试验结果一致,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可更好地保持红熟前期和中期的番茄果实品质。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用于金针菇常温保鲜,可降低金针菇腐烂程度及褐变度,能有效抑制呼吸强度、丙二醛、肉桂醇脱氢酶与过氧化物酶等指标的上升,以及木质素在体内的累积。在5℃、15℃、25℃、35℃条件下,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可延缓腌制萝卜的劣变;以脆度、色差与总菌数为品质评价指标建立的Arrhenius货架期动力学方程,拟合精度较高(R2>0.95),通过模型验证证实模型预测值相对误差低于10%,可用于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贮藏腌制萝卜货架期的预测。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生物合成法制备出平均粒径约为100 nm的纳米硒粒子,并将其作为原料,研制出一种含有纳米硒、纳米二氧化钛与凹凸棒土的新型复合塑料包装材料,该包装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氧性能、纵向拉伸强度、抗菌性能等特性以及较高的果蔬保鲜应用价值,为纳米硒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开发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张强[6](2020)在《钙与1-MCP调控甜瓜后熟软化机理及近冰温贮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甜瓜(Cucumis melo L.)由于营养丰富、口感和风味具佳,因而深受消费者青睐。新疆是我国甜瓜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地区。然而,甜瓜果实釆后容易发生后熟衰老、品质劣变以及腐烂变质等,严重限制了甜瓜的贮藏期和货架寿命。冷藏是有效的贮藏保鲜方法,但低温胁迫易导致甜瓜果实发生冷害,进而诱发病原微生物侵染和果实腐烂。因此,研究延缓甜瓜果实采后成熟衰老的调控技术,改善贮藏品质、防止冷害、延长贮藏期与货架期,是长期以来甜瓜产业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根据甜瓜贮藏保鲜生产实践中面临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以‘西州蜜1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钙与1-甲基环丙烯(1-MCP)延缓甜瓜果实采后衰老劣变的生理机制,同时,针对低温贮藏过程中果实的冷害生理,探索增强甜瓜果实耐受低温的方法,并引入近冰温贮藏技术。通过分析对比不同贮藏方法对甜瓜果实品质与货架寿命的影响,初步建立了一套涉及采收、贮藏前处理、贮藏及货架期的易操作、实用性强的的甜瓜贮藏保鲜方法,为运用钙与1-MCP调控甜瓜果实采后生理与近冰温冷藏相结合的甜瓜贮藏保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aCl2与1-MCP处理甜瓜果实,对果实呼吸代谢、乙烯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用2%的CaCl2与1μL·L-1的1-MCP处理甜瓜果实较为适宜。钙与1-MCP处理均能够降低甜瓜果实的呼吸速率与乙烯释放量,果实的呼吸与乙烯释放跃变均有所推迟,并有效延缓了果实硬度的下降,同时,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变化幅度也较小,可滴定酸与Vc的含量也保持较好。此外,CaCl2与1-MCP联用对甜瓜果实的贮藏保鲜效果优于CaCl2与1-MCP单独使用的情况。2、甜瓜果实后熟软化过程中,ACC与可溶性果胶含量有所增加,ACS、ACO、PG、PME、β-gal活性均显着升高,Ca2+-ATPase活性与CaM含量与果实软化密切相关,并随乙烯释放的增加而降低。钙处理能够使果实Ca2+-ATPase活性与CaM含量升高,并使PG、PME、β-gal活性显着降低。1-MCP处理,果实的ACS、ACO活性显着降低,并且Ca2+-ATPase活性与CaM含量的下降以及PG、PME与β-gal活性的增加均有所延缓。由此可知,钙处理通过调节细胞能量代谢与钙信号转导,并抑制PG、PME、β-gal活性来降低果实细胞壁物质代谢,而1-MCP则作用于乙烯合成途径,降低乙烯的生成来延缓果实的后熟软化生理。3、甜瓜果实后熟软化阶段,Cm-ACS1、Cm-ACO1、Cm-PG、Cm-PME、Cm-β-gal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Cm-CaM表达则下降。钙处理果实能够诱导Cm-CaM表达上调,Cm-ACS1、Cm-ACO1、Cm-PG、Cm-PME、Cm-β-gal的表达则受到抑制,1-MCP处理能够显着抑制Cm-ACS1、Cm-ACO1表达,延缓Cm-CaM表达的下调,Cm-PG、Cm-PME、Cm-β-gal的表达量也有所降低。这表明,Cm-ACS1、Cm-ACO1高表达能促进Cm-PG、Cm-PME、Cm-β-gal表达,加速果实的后熟软化,Cm-CaM高表达则对乙烯代谢与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进而延缓果实的后熟软化。CaCl2与1-MCP联用处理甜瓜果实,使两种作用机制形成互补,进一步增强了对果实后熟软化生理的抑制作用。4、甜瓜果实的成熟度对其耐低温性能有较大影响。研究发现,甜瓜的耐低温性能随果实成熟度的增加而提高。果实发生冷害后,易感染病原微生物并引发腐烂。甜瓜果实的果皮部分的冰点为-2℃,果肉部分为-4.5℃,果皮部分耐低温性能较果肉差。对甜瓜表皮进行干化脱水处理,果皮的冰点可降低至-3~-3.5℃,耐受低温性能显着增强。因此,可选择-1~-2℃为甜瓜的近冰温贮藏温度。研究表明,果皮经过干化处理后,果实可长时间耐受-1.5℃的低温。5、对比了甜瓜果实在3℃与近冰温(-1.5℃)下贮藏过程中果实的冷害生理、果实病害腐烂的情况,结果显示,与3℃下贮藏的甜瓜相比,果实在近冰温下贮藏,果实中SOD、POD、CAT及APX活性较高,而O2-·生成速率与H2O2含量则较低。钙与1-MCP处理能够延缓和减少果实冷害与病害的发生,在3℃下,对照组与处理组果实分别在第35 d与42 d时,果皮出现冷害病斑,第56 d时腐烂率分别达到73%和58%。而果实在近冰温下贮藏60d,仍未发生冷害与腐烂现象。6、研究分析了甜瓜果实在3℃与近冰温下的贮藏期与货架期间,果实的贮藏品质与后熟软化生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近冰温下贮藏,果实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含量等品质指标均优于在3℃下贮藏的果实。在3℃贮藏期间,对照组与处理组果实的后熟软化生理已发生,钙与1-MCP处理对果实的后熟软化的抑制作用主要集中在贮藏期。近冰温贮藏期间,对照组和处理组果实的后熟软化生理代谢均处于极低的水平,进入货架期后,两者的后熟软化与品质变化与各自在常温贮藏下的情况类似,且差异显着,这表明,在近冰温贮藏过程中,低温在贮藏期间对抑制果实的后熟软化生理方面起主要作用,而贮藏前的CaCl2与1-MCP处理则主要在货架期发挥延缓果实后熟软化的作用。7、甜瓜果实在3℃下贮藏后,在货架期常发生迅速的软化,对果实的细胞切片观察发现,在货架期软化的果实细胞中出现了许多线状的断裂痕迹。而近冰温贮藏后与常温下自然后熟软化的果实则没有此现象。对比果实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以及XET与Cx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果实迅速软化的同时,半纤维素含量快速减少,同时XET活性显着升高,而纤维素含量与Cx活性的变化与果实软化的相关性则较小。同时,发现在3℃下贮藏后的果实,β-gal酶活性显着提高,这可能加剧了细胞壁半纤维素的水解。此外,由于在3℃贮藏的果实中O2-·、H2O2、MDA含量以及细胞膜透性均较高,这也加速了果实在货架期的后熟与衰老,进而导致果实软化速度加快。
唐艳[7](2019)在《采后处理对枣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枣(Zizyphus jujuba Mill.)为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yphus Mill.)落叶小乔木,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我国鲜食枣种质资源丰富,近年来,许多学者围绕冬枣、灵武长枣等鲜食枣的贮藏保鲜方式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亚热带气候下生产的鲜食枣品种如’中秋酥脆枣’的保鲜方式却未见报道。由于枣的品种、大小、含糖量、果皮厚度等不一样,保鲜方式各异。因此,针对’中秋酥脆枣’的贮藏保鲜方式落后的问题,以’中秋酥脆枣’鲜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不同方式的采后处理,包括无浸泡组(CK),清水、3%、4%和5%CaCl2溶液、27℃、45℃、50℃、55℃和60℃蒸馏水、1%Vitamin C、50mg/LABA、1%Fe3+、3%Ca(N03)2浸泡20min和放置KMnO4的方法进行保鲜,每隔固定时间采样后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气质联用仪、手持式折光仪、硬度计、气相色谱仪等设备,采用统计法、2,6-二氯酚靛酚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色谱法、蒽酮法及荧光定量PCR法等对枣果的糖含量、Vc含量、硬度、果实口感综合评价、MDA含量、乙烯释放速率及与乙烯合成相关的部分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方式采后处理对枣果外观品质的影响差异显着。光照会增加枣果的裂果率、腐烂率及转红指数。(2)不同方式采后处理对枣果食用品质的影响存在差异。光照会促使枣果失水,减少贮藏时间;光照对枣果中TSS影响不大但会影响枣果的果果实硬度,放置KMnO4的枣果贮藏前期口感显着优于其他采后处理;热处理影响贮藏前期枣果的果实硬度,CaCl2主要影响贮藏后期的果实硬度。(3)不同方式的采后处理对枣果的营养品质的影响存在极显着差异。’中秋酥脆枣’热处理最适温度为55℃,CaCl2最适浓度为3%,松针提取液+2%CaCl2处理的枣果保鲜效果最好,低浓度松针提取液与2%CaCl2处理保鲜效果相似(4)不同方式的采后处理对乙烯释放速率及部分与乙烯合成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存在显着影响。不同方式的采后处理、贮藏时间等条件对枣果ACO、ACS、ER、ERS、ET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存在差异;黑暗条件贮藏的枣果的乙烯释放速率慢于光照条件下枣果的乙烯释放速率,且黑暗环境下ABA处理的枣果乙烯释放速率最快;放置KMn04的处理组的枣果在贮藏过程中并未检测到乙烯含量。(5)不同处理的果实品质与乙烯及其部分相关基因的关系复杂。失重率与裂果率、腐烂率、乙烯释放速率均有显着相关性;光照、贮藏时间与乙烯合成相关基因的相关系数较小;E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其他指标不存在相关性,ERS基因与失重率、裂果率、乙烯释放率不存在显着相关性,ACO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枣果的失重率和果实口感综合评价呈显着正相关,ETR1基因与枣果的失重率、裂果率、腐烂率、转红指数、果实口感综合评价、乙烯释放速率均呈显着负相关。
付坦[8](2013)在《冬枣冰温保鲜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冬枣因其皮薄肉嫩,口感脆甜,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是,冬枣贮藏期间极易褐变、软化和腐烂,Vc也大量损失,因此研究冬枣的保鲜技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冰温贮藏可以使果蔬在较低的温度下细胞组织不受伤害,且大幅度的降低呼吸强度,从而延长果蔬的贮期。本文采用冰温技术保鲜冬枣,并将冰温技术与其他保鲜技术相复合,以期延长冬枣的保鲜期;另外,还进行了冰温贮藏后的复醒实验,以期为冬枣冰温贮藏提供配套技术。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成熟度冬枣的冰点及冰点调节剂对白熟期冬枣冰点的影响。冬枣(白熟期)的冰点是-2.7℃;实验发现,冬枣的冰点与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之间有良好的负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0.1567x+0.6561;氯化钙是冬枣较好的冰点调节剂,当用3%的氯化钙处理冬枣30min后,可以使冬枣的冰点由-2.7℃降低到-3.2℃。2、以冬枣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冰温贮藏对冬枣品质的影响。冰温贮藏比冷藏能更好的延缓枣果的成熟与衰老。在贮藏第75天,经冰温贮藏冬枣的好果率比冷藏的值提高了25.33%。实验结果说明,冰温保鲜技术对冬枣品质的良好保持有一定的作用。3、研究了低温驯化处理对冬枣冰温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冰温贮藏前低温驯化处理可提高枣果的好果率,降低冬枣的转红指数,延缓硬度的下降速度,减少Vc的损失,降低呼吸强度。在贮藏90天时,经低温驯化处理比未经处理的冬枣的好果率提高了49.57%,在贮藏45天时,经低温驯化处理比未经此处理的冬枣Vc含量高42.13%。这说明将低温驯化处理与冰温技术相结合的贮藏工艺,对冬枣的保鲜效果更佳。4、研究了不同的保鲜剂对冬枣冰温贮藏过程中生理生化品质的影响。与冰温贮藏相比,800ppm的纳他霉素与3%的氯化钙处理可明显提高冬枣贮藏期的好果率,延缓果实硬度下降,减少Vc的损失,并保持较高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贮藏的第90天时,纳他霉素与氯化钙处理的冬枣的硬度分别为21.59kg/cm2、18.73kg/cm2,而冰温贮藏的硬度为16.72kg/cm2,差异达显着水平(P<0.05)。这说明在冬枣保鲜中,当将保鲜剂处理与冰温贮藏相结合时,更有利于冬枣品质的保持。5、研究了冬枣经冰温贮藏60后,阶段升温的出库方式对冬枣货架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阶段升温的出库方式可以提高冬枣的品质,减少冬枣软化变红,降低枣果Vc损失,保持了冬枣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抑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升高,其中保鲜柜的阶段升温的出库方式更有利于延缓冬枣的衰老,对冬枣的保鲜效果更佳。
付坦,鲁晓翔,李江阔,陈绍慧[9](2012)在《阶段升温出库方式对冬枣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为了获得冬枣冰温贮藏后最适的出库方式和货架条件,以冰温贮藏60d的冬枣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阶段升温的出库方式对冬枣货架期感官品质与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阶段升温处理可明显提高冬枣货架期的好果率,降低冬枣软化变红,减少枣果的Vc损失,保持了冬枣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抑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升高。在出库第8天,保鲜柜货架实验B的冬枣的硬度为18.6kg/cm2,而其对照CK-B的为17.07kg/cm2;常温货架实验的C的冬枣的硬度为14.84kg/cm2,而其对照CK-C的为13.34kg/cm2。这说明阶段升温处理增强了冬枣对环境的适应性,其中保鲜柜的阶段升温的出库方式更有利于延缓冬枣的衰老,对冬枣的保鲜效果更佳。
武杰,张引成,李梅玲,钱金[10](2012)在《3种处理方式对冬枣货架期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以冬枣为试材,研究3种处理方式对其货架期品质的影响。通过测定冬枣的呼吸强度、硬度、总可溶性固形物、VC、乙烯释放量、乙醇积累等指标,研究热水浸泡、1-MCP熏蒸、纳米袋包装3种处理对冬枣果实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3种处理方法均不同程度保持了枣果货架期品质,其中纳米袋包装保鲜效果最佳,有效维持了冬枣果肉硬度和VC含量,延缓其色泽由绿到红的转变和总可溶性固形物上升,抑制了冬枣的呼吸强度及乙烯和乙醇的产生,货架期15d后,仍具有商品价值。
二、不同热处理方式对冬枣货架期品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热处理方式对冬枣货架期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微滤结合紫外/超声波杀菌对脱脂乳货架期和活性蛋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牛乳简介 |
1.1.1 牛乳的基本组成 |
1.1.2 牛乳中的生物活性蛋白 |
1.2 巴氏杀菌乳简介 |
1.2.1 巴氏杀菌乳的杀菌条件 |
1.2.2 巴氏杀菌乳在储藏期间的变化 |
1.3 延长货架期乳 |
1.3.1 延长货架期乳的杀菌工艺 |
1.3.2 杀菌工艺存在的问题 |
1.4 非热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4.1 微滤除菌技术 |
1.4.2 紫外杀菌技术 |
1.4.3 超声波杀菌技术 |
1.4.4 不同非热技术除菌效果比较 |
1.5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微滤结合紫外杀菌对脱脂乳货架期和活性蛋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脱脂乳的制备与实验设计 |
2.3.2 脱脂乳杀菌与除菌工艺 |
2.3.3 微生物与体细胞测定 |
2.3.4 蛋白浓度测定 |
2.3.5 乳清蛋白电泳分析 |
2.3.6 乳清蛋白蛋白质组分析 |
2.3.7 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含量测定 |
2.3.8 乳过氧化物酶和黄嘌呤过氧化酶活性测定 |
2.3.9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脱脂乳蛋白总量与微生物质量 |
2.4.2 脱脂乳的货架期 |
2.4.3 脱脂乳乳清蛋白含量变化 |
2.4.4 脱脂乳乳清蛋白质组分析 |
2.4.5 脱脂乳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变化 |
2.4.6 脱脂乳过氧化物酶和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变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滤结合超声波杀菌对脱脂乳货架期和活性蛋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脱脂乳的制备与实验设计 |
3.3.2 脱脂乳杀菌与除菌工艺 |
3.3.3 微生物测定 |
3.3.4 蛋白浓度测定 |
3.3.5 乳清蛋白电泳分析 |
3.3.6 乳清蛋白蛋白质组分析 |
3.3.7 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含量测定 |
3.3.8 乳过氧化物酶和黄嘌呤过氧化酶活性测定 |
3.3.9 统计学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脱脂乳蛋白总量与微生物质量 |
3.4.2 脱脂乳的货架期 |
3.4.3 脱脂乳乳清蛋白含量变化 |
3.4.4 脱脂乳乳清蛋白质组分析 |
3.4.5 脱脂乳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变化 |
3.4.6 脱脂乳过氧化物酶和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杀菌方式对延长货架期脱脂乳品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脱脂乳的制备与实验设计 |
4.3.2 延长货架期乳杀菌工艺 |
4.3.3 微生物测定 |
4.3.4 蛋白浓度测定与分析 |
4.3.5 乳清蛋白电泳分析 |
4.3.6 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含量测定 |
4.3.7 乳过氧化物酶和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测定 |
4.3.8 纤溶酶活性测定 |
4.3.9 羰基与巯基含量测定 |
4.3.10 风味物质测定 |
4.3.11 统计学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延长货架期脱脂乳的基本成分 |
4.4.2 延长货架期脱脂乳的蛋白组分 |
4.4.3 延长货架期脱脂乳的风味物质 |
4.4.4 延长货架期脱脂乳的货架期品质 |
4.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冬枣货架期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冬枣的内外部品质检测方面研究 |
1.2.2 水果成熟度检测方面的研究 |
1.2.3 水果货架期方面的研究 |
1.2.4 壳聚糖涂膜在水果保鲜方面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备 |
2.2 数据分析方法 |
2.2.1 样本划分 |
2.2.2 特征波长选择算法 |
2.2.3 模型建立方法 |
2.3 模型评价标准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不同成熟度冬枣货架期预测研究 |
3.1 样本制备及光谱采集 |
3.2 理化数据分析 |
3.3 冬枣光谱特征分析 |
3.4 SSC预测模型的建立 |
3.4.1 样本划分 |
3.4.2 特征波长提取 |
3.4.3 PLSR和 SVR预测模型的建立 |
3.4.4 SSC可视化分析 |
3.5 不同成熟度冬枣货架期分类 |
3.5.1 样本主成分分析 |
3.5.2 货架期分类模型的建立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不同贮藏温度冬枣货架期预测研究 |
4.1 样本制备及光谱采集 |
4.2 光谱特征分析 |
4.3 不同贮藏温度下冬枣SSC预测模型的建立 |
4.3.1 样本划分 |
4.3.2 RF和SPA特征波长提取 |
4.3.3 PCR预测模型的建立 |
4.4 不同贮藏温度下冬枣货架期分类 |
4.4.1 聚类分析 |
4.4.2 建立LIBSVM分类模型 |
4.4.3 冬枣切片图像主成分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壳聚糖涂膜冬枣品质无损检测 |
5.1 样本及壳聚糖溶液制备 |
5.2 涂膜冬枣SSC分析和光谱特征分析 |
5.2.1 SSC分析 |
5.2.2 光谱特征分析 |
5.3 涂膜冬枣SSC预测模型的建立 |
5.3.1 样本划分 |
5.3.2 特征波长提取 |
5.3.3 PLSR预测模型的建立 |
5.4 坏果率分析 |
5.5 切片样本图像主成分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冬枣生理变化及保鲜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冬枣采后的生理变化 |
1.1 多糖 |
1.2 多酚 |
1.3 黄酮 |
1.4 维生素C |
1.5 萜类化合物 |
1.6 有机酸 |
2 变质机理 |
2.1 呼吸作用 |
2.2 乙烯 |
2.3 酶活性 |
3 冬枣采后保鲜技术 |
3.1 物理保鲜技术 |
3.1.1 低温贮藏 |
3.1.2 气调贮藏 |
3.1.3 减压贮藏 |
3.1.4 热处理保鲜 |
3.1.5 臭氧保鲜 |
3.2 化学保鲜技术 |
3.2.1 保鲜剂保鲜 |
3.2.2 涂膜保鲜 |
3.3 生物保鲜技术 |
3.3.1 微生物保鲜 |
3.3.2 天然提取物保鲜 |
3.4 复合保鲜方法 |
4 结语 |
(4)生姜精油缓释体系构建及在果蔬保鲜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生姜精油简介 |
1.1.1 生姜精油功能及成分 |
1.1.2 生姜精油抑菌机理 |
1.1.3 生姜精油的应用 |
1.2 包埋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1.2.1 包埋技术概况 |
1.2.2 微胶囊技术 |
1.2.3 微乳化技术 |
1.3 保鲜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1.3.1 保鲜技术概况 |
1.3.2 微胶囊技术在保鲜领域研究进展 |
1.3.3 涂膜保鲜技术在保鲜领域研究进展 |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生姜精油微胶囊化工艺优化及其缓释效果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不同壁材组成生姜精油微胶囊的制备 |
2.2.2 生姜精油成分分析与鉴定 |
2.2.3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2.4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2.5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2.2.6 生姜精油乳液复合凝聚反应倒置显微镜观察 |
2.2.7 生姜精油微胶囊包埋效果分析 |
2.2.8 生姜精油微胶囊缓释效果鉴定 |
2.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生姜精油特征成分 |
2.3.2 不同壁材组成对微胶囊结构表征影响 |
2.3.3 不同壁材组成对微胶囊包埋效果影响 |
2.3.4 微胶囊芯材释放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生姜精油微胶囊对冬枣贮藏品质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冬枣生姜精油微胶囊处理方法 |
3.2.2 贮藏期内微胶囊缓释曲线监测 |
3.2.3 外观形态及颜色测定 |
3.2.4 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滴定酸含量测定 |
3.2.5 转红指数,衰老指数及腐烂指数测定 |
3.2.6 感官品质测定 |
3.2.7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贮藏期内微胶囊缓释曲线 |
3.3.2 微胶囊处理对冬枣外观形态及颜色的影响 |
3.3.3 微胶囊处理对冬枣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3.3.4 微胶囊对冬枣的转红指数,衰老指数及腐烂指数影响 |
3.3.5 微胶囊对冬枣感官品质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姜精油-壳聚糖纳米乳的制备及其性能测定 |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纳米乳及可食膜制备 |
4.2.2 纳米乳质构性能的测定 |
4.2.3 纳米乳粒径,分散系数(PDI),Zeta电位的测定 |
4.2.4 生姜精油纳米乳缓释效果测定 |
4.2.5 纳米乳、可食膜颜色检测 |
4.2.6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4.2.7 紫外可见光学分析 |
4.2.8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4.2.9 机械性能测定 |
4.2.10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纳米乳的质构性能 |
4.3.2 纳米乳的粒径,分散系数(PDI),Zeta电位 |
4.3.3 生姜精油纳米乳缓释效果 |
4.3.4 纳米乳、可食膜颜色变化 |
4.3.5 生姜精油可食膜结构表征 |
4.3.6 生姜精油可食膜机械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浓度生姜精油纳米乳涂膜处理对鲜切甘薯保鲜效果的影响 |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5.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5.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生姜精油纳米乳涂膜方法 |
5.2.2 纳米乳稳定性检测 |
5.2.3 外观形态、质构及色泽的测定 |
5.2.4 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
5.2.5 菌落总数及酵母菌、霉菌总数测定 |
5.2.6 失重率及感官评价的测定 |
5.2.7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纳米乳稳定性分析 |
5.3.2 贮藏期各组甘薯表观变化 |
5.3.3 贮藏期甘薯质构的变化 |
5.3.4 贮藏期间甘薯色泽的变化 |
5.3.5 贮藏期甘薯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 |
5.3.6 贮藏期甘薯总菌落数目及酵母菌、霉菌总数变化 |
5.3.7 贮藏期甘薯失重及感官评价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5)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纳米硒的研究进展 |
1.1.1 纳米硒的安全性 |
1.1.2 纳米硒的制备 |
1.1.3 纳米硒的生物学效应 |
1.2 纳米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 |
1.2.1 纳米包装材料的物理特性 |
1.2.2 纳米包装材料的生物学活性 |
1.2.3 纳米包装材料的安全性评价 |
1.3 果蔬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1 低温贮藏 |
1.3.2 气调贮藏 |
1.3.3 臭氧保鲜 |
1.3.4 防腐剂保鲜 |
1.3.5 辐照技术保鲜 |
1.3.6 可食性涂膜保鲜 |
1.3.7 纳米材料保鲜 |
1.4 课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3 生物合成纳米硒的条件优化 |
2.1.4 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的制备 |
2.1.5 包装材料性能的检测 |
2.1.6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YL75生物合成纳米硒的单因素分析 |
2.2.2 YL75生物合成纳米硒的正交试验分析 |
2.2.3 还原产物纳米硒的EDX分析 |
2.2.4 还原产物纳米硒的TEM表征及粒径分析 |
2.2.5 制备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的纳米粉体的响应曲面法优化 |
2.2.6 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SEM表征分析 |
2.2.7 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的性能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中纳米硒的迁移行为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3.1.3 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纳米硒粒子在4种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行为分析 |
3.2.2 迁移机制类型的分析 |
3.2.3 不同温度条件下分配系数与扩散系数的分析 |
3.2.4 不同食品模拟物中分配系数与扩散系数的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材料 |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4.1.3 荔枝保鲜试验方法 |
4.1.4 番茄保鲜试验方法 |
4.1.5 金针菇保鲜试验方法 |
4.1.6 腌制萝卜贮藏货架期预测方法 |
4.1.7 统计学分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保鲜荔枝的综合评价 |
4.2.2 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保鲜番茄的综合评价 |
4.2.3 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对金针菇保鲜效果的影响 |
4.2.4 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对腌制萝卜的品质影响及货架期预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钙与1-MCP调控甜瓜后熟软化机理及近冰温贮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果实采后的生理变化 |
1.1.1 果实的呼吸作用 |
1.1.2 乙烯的产生与成熟作用 |
1.1.3 果实营养物质及风味的变化 |
1.2 果实的软化生理 |
1.2.1 细胞壁结构 |
1.2.2 果实细胞壁代谢相关酶 |
1.3 钙与1-MCP对果实的生理作用 |
1.3.1 钙对果实的生理作用 |
1.3.2 1-MCP对果实的生理作用 |
1.4 甜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1.4.1 采收时期与果实成熟度对果实贮藏保鲜的影响 |
1.4.2 甜瓜常采用的保鲜技术 |
1.4.3 甜瓜贮藏保鲜存在的问题 |
1.5 近冰温冷藏技术概述 |
1.5.1 果蔬近冰温冷藏技术研究现状 |
1.5.2 近冰温贮藏对果蔬中乙烯生成和呼吸强度的影响 |
1.5.3 近冰温贮藏对果蔬中营养成分的影响 |
1.5.4 近冰温贮藏对果蔬质地和软化进程的影响 |
1.5.5 近冰温贮藏对果蔬中抗氧化体系和膜脂过氧化进程的影响 |
1.5.6 近冰温贮藏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钙与1-MCP对甜瓜果实采后生理与贮藏品质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CaCl_2与1-MCP最佳处理浓度筛选 |
2.2.3 贮藏过程中果实品质变化测定的试验设置 |
2.2.4 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稀释放量测定 |
2.2.5 果实硬度测定 |
2.2.6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SSC)测定 |
2.2.7 可滴定酸(TA)测定 |
2.2.8 维生素c(Vc)含量测定 |
2.2.9 数据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浓度的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呼吸跃变的影响 |
2.3.2 不同浓度的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乙烯释放跃变的影响 |
2.3.3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
2.3.4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硬度的影响 |
2.3.5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SSC)的影响 |
2.3.6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可滴定酸的影响 |
2.3.7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维生素C(Vc)含量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3章 钙与1-MCP对甜瓜果实乙烯与细胞壁代谢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置 |
3.2.2 果实乙稀释放量测定 |
3.2.3 ACC含量的测定 |
3.2.4 ACS活性的测定 |
3.2.5 ACO活性的测定 |
3.2.6 Ca~(2+)-ATPase活性 |
3.2.7 CaM含量的测定 |
3.2.8 可溶性果胶和原果胶含量的测定 |
3.2.9 细胞壁主要水解酶活性的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CaCl_2与1-MCP对甜瓜果实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
3.3.2 CaCl_2与1-MCP对甜瓜果实原果胶与可溶性果胶含量变化的影响 |
3.3.3 CaCl_2与1-MCP对甜瓜果实ACC含量变化的影响 |
3.3.4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ACS活性的影响 |
3.3.5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ACO活性的影响 |
3.3.6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a~(2+)-ATPase活性的影响 |
3.3.7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aM的影响 |
3.3.8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PG活性的影响 |
3.3.9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PME活性的影响 |
3.3.10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β-gal活性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4章 钙与1-MCP对甜瓜果实乙烯与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置 |
4.2.2 总RNA提取 |
4.2.3 cDNA合成 |
4.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m-ACS1 表达的影响 |
4.3.2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m-ACO1表达的影响 |
4.3.3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m-CaM表达的影响 |
4.3.4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m-PG表达的影响 |
4.3.5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m-PME表达的影响 |
4.3.6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m-β-gal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5章 甜瓜果实近冰温贮藏技术方法研究与探索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置 |
5.2.2 不同成熟度果实耐低温观测比较 |
5.2.3 甜瓜果实冷害与病害腐烂关联性分析 |
5.2.4 细胞切片分析 |
5.2.5 甜瓜果实各部分冰点测定 |
5.2.6 甜瓜果皮干化处理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成熟度果实耐低温性比较 |
5.3.2 甜瓜果实冷害与病害腐烂 |
5.3.3 甜瓜果实冷害与病原微生物侵染 |
5.3.4 甜瓜果皮与果实部分的冰点 |
5.3.5 干化处理果皮对冷害抗性的影响 |
5.4 讨论 |
第6章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冷害与病害腐烂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置 |
6.2.2 甜瓜果实抗氧化酶(SOD、POD、CAT及 APX)活性测定 |
6.2.3 MDA含量的测定 |
6.2.4 细胞膜透性 |
6.2.5 超氧自由基阴离子O_2~(-·)生成速率和H_2O_2含量测定 |
6.2.6 冷害指数(CII)的测定 |
6.2.7 果实病害指数测定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皮与果肉MDA含量变化的影响 |
6.3.2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细胞膜渗透率的影响 |
6.3.3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超氧自由基阴离子(O_2~(-·))生成速率的影响 |
6.3.4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H_2O_2含量的影响 |
6.3.5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POD活性的影响 |
6.3.6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SOD活性的影响 |
6.3.7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CAT活性的影响 |
6.3.8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APX活性的影响 |
6.3.9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冷害指数的影响 |
6.3.10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病害指数的影响 |
6.4 讨论 |
第7章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品质及后熟软化生理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置 |
7.2.2 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稀释放测定 |
7.2.3 果实贮藏品质指标的测定 |
7.2.4 果实乙烯代谢酶活性测定 |
7.2.5 果实细胞壁代谢酶活性测定 |
7.2.6 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测定 |
7.2.7 细胞切片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硬度的影响 |
7.3.2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7.3.3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可滴定酸的影响 |
7.3.4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Vc含量的影响 |
7.3.5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的影响 |
7.3.6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ACS活性的影响 |
7.3.7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ACO活性的影响 |
7.3.8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PG活性的影响 |
7.3.9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PME活性的影响 |
7.3.10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β-gal活性的影响 |
7.3.11 不同温度贮藏的甜瓜果实软化后细胞形态的对比 |
7.3.12 不同贮藏温度对货架期甜瓜果实半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7.3.13 不同贮藏温度对货架期甜瓜果实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7.3.14 不同贮藏温度对货架期甜瓜果实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7.3.15 不同贮藏温度对货架期甜瓜果实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7.3.16 不同贮藏温度下钙与1-MCP处理对果实作用的差异分析 |
7.4 讨论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附录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
附录3 甜瓜果实冷害等级 |
附录4 甜瓜果实病害等级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采后处理对枣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鲜食枣种质资源及保鲜研究现状 |
1.2 果蔬贮藏保鲜研究进展 |
1.2.1 物理保鲜技术对鲜枣及果蔬贮藏品质的影响 |
1.2.2 化学保鲜技术对鲜枣及果蔬贮藏品质的影响 |
1.2.3 生物保鲜技术对鲜枣及果蔬贮藏品质的影响 |
1.2.4 复合保鲜技术对鲜枣及果蔬贮藏品质的影响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采后处理对鲜枣外观品质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果皮颜色 |
2.2.2 腐烂率 |
2.2.3 裂果率 |
2.2.4 数据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采后处理对鲜枣果皮颜色的影响 |
2.3.2 采后处理对鲜枣腐烂率的影响 |
2.3.3 采后处理对鲜枣裂果率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采后处理对鲜枣食用品质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失重率 |
3.2.2 硬度 |
3.2.3 可溶性固形物 |
3.2.4 果实口感综合评价 |
3.2.5 MDA |
3.2.6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采后处理对鲜枣失重率的影响 |
3.3.2 采后处理对鲜枣硬度的影响 |
3.3.3 采后处理对鲜枣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3.3.4 采后处理对鲜枣果实口感综合评价的影响 |
3.3.5 采后处理对鲜枣MDA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采后处理对鲜枣营养品质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Vc含量 |
4.2.2 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 |
4.2.3 糖酸含量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采后处理对鲜枣Vc含量的影响 |
4.3.2 采后处理对鲜枣糖含量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采后处理对鲜枣乙烯释放速率与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乙烯释放速率 |
5.2.2 乙烯部分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采后处理对ACO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3.2 采后处理对ACS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3.3 采后处理对ER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3.4 采后处理对ERS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3.5 采后处理对ETR1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3.6 采后处理对乙烯释放速率的影响 |
5.3.7 相关性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讨论和结论 |
6.1 讨论 |
6.2 结论 |
第七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A1 附表 |
附录A2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8)冬枣冰温保鲜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冬枣采后贮藏技术和保鲜方法的研究进展 |
1.1.1 冷藏 |
1.1.2 气调贮藏 |
1.1.3 减压贮藏 |
1.1.4 化学保鲜方法 |
1.1.5 生物保鲜方法 |
1.1.6 冰温贮藏 |
1.2 冬枣采后生理研究现状 |
1.2.1 品质变化的研究 |
1.2.2 呼吸类型的研究 |
1.2.3 相关酶活性的研究 |
1.2.4 冬枣病害的研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冬枣冰点及其冰点调节剂筛选的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和处理 |
2.1.2 研究内容 |
2.1.3 主要试剂与药品 |
2.1.4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1.5 测定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冬枣冰点温度的确定 |
2.2.2 不同调节剂对冬枣冰点温度的影响 |
2.2.3 浸泡时间对冬枣冰点温度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冬枣冰温贮藏工艺的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与处理 |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1.3 主要试剂与药品 |
3.1.4 实验方法 |
3.1.5 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冬枣冰温贮藏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变化 |
3.2.2 冬枣冰温贮藏过程中生理生化品质的变化 |
3.2.3 冰温贮藏过程中相关酶的活性的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保鲜剂处理对冬枣冰温贮藏中品质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和处理 |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1.3 主要试剂与药品 |
4.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1.5 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保鲜剂处理对枣果感官品质的影响 |
4.2.2 保鲜剂处理对冬枣生理生化品质的影响 |
4.2.3 保鲜剂处理对冬枣相关酶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出库方式对冬枣货架期品质的影响 |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5.1.1 实验材料和处理 |
5.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1.3 主要试剂与药品 |
5.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5.1.5 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1 不同的出库方式对冬枣感官品质的影响 |
5.2.2 不同的出库方式对冬枣生理生化品质的影响 |
5.2.3 不同的出库方式对冬枣相关性酶活性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科研状况说明 |
致谢 |
(9)阶段升温出库方式对冬枣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和处理 |
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1.3.1 好果率、转红指数 |
1.3.2 冬枣的感官品评[6] |
1.3.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TSS) 测定 |
1.3.4 硬度测定 |
1.3.5 过氧化物酶 (Peroxydase, POD) 活性测定 |
1.3.6 过氧化氢酶 (Catalase, CAT) 活性的测定 |
1.3.7 其他指标的测定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出库方式对冬枣好果率的影响 |
2.2 出库方式对冬枣转红指数的影响 |
2.3 出库方式对冬枣感官品评的影响 |
2.4 出库方式对冬枣硬度的影响 |
2.5 出库方式对冬枣TSS的影响 |
2.6 出库方式对冬枣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2.7 出库方式对冬枣Vc含量的影响 |
2.8 出库方式对冬枣过氧化物酶 (POD) 性的影响 |
2.9 出库方式对冬枣的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的影响 |
3 结论 |
3.1 阶段升温的出库方式对冬枣感官品质的影响 |
3.2 阶段升温的出库方式对冬枣生理代谢的影响 |
(10)3种处理方式对冬枣货架期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处理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冬枣不同处理对呼吸强度的影响 |
2.2 对乙烯释放速率的影响 |
2.3 对硬度的影响 |
2.4 对SSC含量的影响 |
2.5 对VC含量的影响 |
2.6 对颜色的影响 |
2.7 对质量损失率的影响 |
2.8 对乙醇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四、不同热处理方式对冬枣货架期品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微滤结合紫外/超声波杀菌对脱脂乳货架期和活性蛋白的影响[D]. 张文锦. 江南大学, 2021(01)
- [2]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冬枣货架期预测研究[D]. 王凯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冬枣生理变化及保鲜机理研究进展[J]. 徐悦,赵国建,朱永宝,侯召华. 特产研究, 2020(06)
- [4]生姜精油缓释体系构建及在果蔬保鲜上的应用[D]. 张晶琳. 浙江科技学院, 2020(08)
- [5]纳米硒复合包装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D]. 肖锡湘. 华侨大学, 2020(01)
- [6]钙与1-MCP调控甜瓜后熟软化机理及近冰温贮藏技术研究[D]. 张强. 新疆大学, 2020(01)
- [7]采后处理对枣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D]. 唐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8]冬枣冰温保鲜技术的研究[D]. 付坦. 天津商业大学, 2013(S2)
- [9]阶段升温出库方式对冬枣品质的影响[J]. 付坦,鲁晓翔,李江阔,陈绍慧. 食品科技, 2012(12)
- [10]3种处理方式对冬枣货架期品质的影响[J]. 武杰,张引成,李梅玲,钱金. 食品科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