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塑料大棚花卉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孙亚琛[1](2020)在《日光温室立体循环主动蓄热系统结构优化与传热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有主动蓄热日光温室墙体具有较好的蓄热效果,对改善室内夜间热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前屋面热量损失大、建造成本高、蓄热量较小、传热效率较低、气流运动方式不合理之处,未将后墙及土壤的蓄热潜能充分发掘。亟需开展主动蓄热循环系统墙体与土壤的结构优化和传热特性的研究。为此,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本文首先从前屋面保温入手,优化保温措施,降低热量损失;其次从墙体与结构入手,应用新材料、新形式改善墙体蓄热与保温;最后从主动蓄热气流运动入手,优化运动路径,提升主动蓄热效能。围绕日光温室立体循环主动蓄热系统结构优化与传热特性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热工缺陷的存在会导致热工缺陷区域换热系数增大,热量流失加快,温度降低。热工缺陷区域面积占比越大,换热系数和热流密度增大趋势越明显,温度下降也更为明显。在室内温度相同、没有热工缺陷情况下,通过围护结构的热流密度不同,其大小依次为前屋面>后屋面>后墙,即前屋面是室内热量损失的主要通道;相比于前屋面和后屋面,墙体对热工缺陷更为敏感。结合传热理论与试验结果分析,综合考虑温室结构、作物需求、室外最低温度、保温被自身参数等要素,给出了不同外界最低温度下,保持试验温室维持最低温度时保温棉被的厚度与导热系数表达。(2)在同等天气条件下,混凝土管沙柱后墙(W3)和轻骨料加气混凝土砌块后墙(W2)对于温室内温度的保持均优于传统普通粘土砖墙(W1)。在典型天气条件下,白天温室W2与W3的室内最高温度基本一致,均高于温室W1的最高温度;W2室内温度略高于W3的室内温度,W1室内温度最低。温室W3温度分布比W2更为均匀。墙体W3的蓄热量和放热速率远远高于墙体W1和W2,墙体W3的隔热蓄热综合表现优于墙体W2和W1。(3)相同换热管道在粘壤土中的换热量最小,沙土中的换热量最大;在覆盖层相同时,PVC全管单位时间换热量最小,而PVC多孔管单位时间换热量最大。改变管道形式能够改善地中热交换系统的换热量,且改善程度与土壤质地无关;在管道上设置大量孔洞,对换热的改善效果最为显着。(4)在相同时间内,采用顶进底出分布风道(DF)的后墙换热量最大,而顶进侧出分布风道(CF)的后墙换热量略大于顶进底出直上直下风道(Z)的后墙换热量;主动蓄热墙体整体温度高于被动墙体整体温度,其中采用顶进底出分布风道(DF)的后墙整体温度最高,温度分布也最均匀;分布风道有利于改善墙体蓄热范围。顶进底出分布风道(DF)是3种主动蓄热风道布置中最优的,室内平均温度提升最明显,夜间温度最高,温度更为均匀。(5)分别对采用后墙顶进直上直下直联地中单管直出(L1)、后墙顶进分布4管直连地中分布4管直出(L2)和后墙顶进直上直下、地中分布4管(L3)等3种不同布置方案的立体循环主动蓄热温室的温度特性进行了分析。发现L2方案最优,温室内蓄热体蓄热量最大,室内温度最高。相比于单独后墙主动蓄热,立体循环主动蓄热能明显提升夜间室内温度和土壤温度:相比于优化的后墙主动蓄热温室,采用L2方案的温室在室内温度最低时的最低温度提升了0.72°C,平均温度提升了1.75°C;与被动蓄热后墙温室相比,室内温度最低时的最低温度提升了3.28°C,平均温度提升了3.49°C。试验验证表明在冬季连续阴(雪)天条件下,相比于传统被动蓄热温室,L2立体循环主动蓄热温室室内温度最低时的最低温度提升了1.85°C;室内土壤温度最低位置的最低温度提升1.46~1.5°C。本研究结果为主动蓄热日光温室的围护优化、墙体材料优选、主动蓄热管道形式与布置方式优化提供了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推广应用价值。
王皓[2](2020)在《东北地区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对设施园艺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对我国现阶段设施园艺的主要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我国设施园艺的主流类型的种类以及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了中国设施园艺整体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设施园艺面积以及结构构成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包括各省份设施园艺产业面积分布、我国设施园艺栽培面积组成等。从我国设施园艺产业全局的角度进行讨论,以期为东北地区设施园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数据基础。东北地区设施园艺产业概况分析从辽宁省、吉林省以及黑龙江省分别阐述了其产业概况。选取了三省的省会城市2008-2018年来的气象数据作为代表站点,对东北地区气候特点进行系统详尽的分析,用数据来因地制宜的为我国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提供建议。东北地区设施园艺发展的必要性与优势则阐述了东北地区设施园艺发展的优势所在,并提出了大力推广设施园艺技术的好处。尽接下来可能多的角度阐述了东北地区设施园艺存在的不足,并对国外先进的设施园艺发展理念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以期对东北地区设施园艺发展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最后,根据前文所述的理论基础、设施园艺整体的现状、东北地区设施园艺存在的不足以及国外先进的设施园艺发展理念等方面出发,对我国东北地区设施园艺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建议,包括根据环境条件与气候特点因地制宜的规划设施园艺产业、国外设施园艺发展对东北地区设施园艺的启示、政府机关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加大引导力度、加强配套体系以及产业链结构的建设、注意专业素质人才的培养等,因地制宜,提出是和东北地区的科学、有效的产业发展途径,对于推动东北地区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东北地区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经济、推动和谐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孙武,马占霞,尚宇梅[3](2020)在《滇中温室切花栽培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生态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根据滇中切花栽培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找到既能满足市场对花卉数量和品质的需求,又能对生态环境有益的栽培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采用文献综述法,以洋桔梗为例对滇中温室切花栽培现状进行综述,并分析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滇中温室切花栽培现状、温室构建、种苗采购或培育、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当前存在的其对环境的影响重点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云南滇中温室切花寻找更为生态的,经济效益更高的栽培模式提供。
王业宁[4](2020)在《基于PLC的智能光伏生态大棚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个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对于我国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我国这样一个土地资源匮乏的基本国情,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我国农业国情,农业生产方式必须转型,由过去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式、集约式发展,其中农业装备自动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途经之一,而温室大棚是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农业装备自动化监控作为温室大棚作物管理的有效措施,可以对这些环境参数进行有效调控,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产出。本文从农业装备化和控制技术出发,以小型温室大棚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依靠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对智能温室大棚环境控制系统进行研究。为了实现对温室环境参数的有效监控,采用PLC S7-200SMART控制器作为该系统的核心,应用模糊PID控制算法提升调控系统的性能,同时设计了上位机监控系统,实现了对温室大棚环境的有效调控。基于PLC的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分为自动和手动两种控制模式。在自动控制模式下,高精度485型传感器对温室大棚环境参数进行实时采集,通过RS485总线将采集到的模拟电流信号经过运算得到实时数据反馈给下位机PLC控制器,同时与设定值比较并做出相应的控制决策,从而实现温室大棚环境参数的有效调控。切换到手动模式,可以直接在上位机监控系统进行操作,实时对环境参数进行修正,向执行设备发出指令,对温室大棚环境进行有效调控。下位机组态王软件与下位机PLC通过以太网通信实现人机交互。人机交互监控界面可以实时检测温室大棚环境参数与执行设备的状态反馈,可实时提供查询实时数据、历史曲线等功能。现场人员可根据需要,可直接在监控系统画面实时进行手动/自动模式切换功能。
雷超[5](2019)在《昌黎县杏树园村花卉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杏树园村是坐落于碣石山脚下的的小山村,种花历史百年,远销京、津、冀、鲁、辽、吉、黑等省的四十多个城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该村花卉产业生产销售等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花卉产业的优势、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制定了花卉产业的发展策略。杏树园村总面积9.6hm2,共有1018户,3138口人,种植花卉的专业户627家,花卉生产面积446亩,年生产盆花800-1000万盆,占全县盆花的90%,年产值约8000万元。杏树园村花卉生产以家庭为单位,种植面积300-2500 m2,多数在1000 m2左右。采用传统日光温室栽培,温室面积200-667 m2,新建温室有1000 m2。每户栽培盆栽数量3000-29000盆,每户数量多少与盆栽规格有关,规格大数量就少。杏树园村主要栽培的花卉有30种,隶属于23科26属。月季、八仙花、平枝栒子是自己繁苗、养大上市,其他大多从河南、江苏、浙江进规格不用的苗,养植6-8个月上市。出售价格大多十几块到几十块,价格高的较少。花农采用塑料花盆养植,栽培基质主要以粉碎的风化花岗岩为主,灌溉采用纯净的地下水,肥料采用有机肥和复合肥,生产的花卉品质较好。花卉销售通过村建的花卉市场,有本地或外地的客商用货车拉到远近的花卉市场销售。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杏树园村花卉产业存在以下问题:栽培品种老化,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种;栽培设施落后,自动化程度低,人工消耗大;花卉生产产业链不完善;花卉品种偏少,花卉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但杏树园村花卉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杏树园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造化神奇的山水景观,四通八达的便捷交通,流传千年的历史文化,欣欣向荣的农工产业产业。为了推动杏树园村花卉产业发展,结合杏树园村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带动周边山村发展,实现花卉生产专业化;增强市场经济观念、树立产业化的思想;制定花卉产业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加强科学研究,加速人才培养;发展花卉相关产业,打造特色花卉品牌;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形成花卉产业链条。
宋群[6](2019)在《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栽培制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文中指出南疆四地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连片贫困县分布较多,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是满足农产品供应、解决贫困人口脱贫、提高农民收入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措施和途径。设施蔬菜的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受到当地光热条件影响,同时也受到单位面积生产效益,市场需求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法,走访了南疆四地州,包括阿克苏地区、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四地州的22个深度贫困县30个乡村。主要调查南疆四地州设施园艺种植结构及栽培制度现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影响因子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南疆四地州设施园艺的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所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2017年南疆四地州人口规模达到1000万,占全区人口的45.21%,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区33.24%,人均收入为全区的70.13%,人多地少,经济落后。蔬菜仍然是南疆四地州设施作物的主要种类。从22个县市调查数据来看,设施蔬菜产能只有97.06万吨,缺口达90万吨以上。比较南疆四地州发展设施蔬菜的资源条件可得,发展设施蔬菜自然条件基础较好的为:喀什地区叶城县、和田地区皮山县、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克州阿克陶县;社会条件基础较好的为:喀什地区疏附县、和田地区和田县。当前南疆四地州日光温室的茬口主要有“春提早”“秋延晚”以及越冬生产等3种类型。日光温室采取春提早黄瓜—秋延晚番茄—叶菜、春提早黄瓜—秋菜豆(或豇豆)—越冬茬叶菜的净收入相对较高,这些将是未来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茬口调整的趋势。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中的问题主要有:(1)蔬菜种植品种分散,影响销售途径;(2)设施蔬菜生产中病虫害以及连作障碍日趋严重,导致主茬口减产损失;(3)设施蔬菜生产产出不高,效益较低;(4)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缺乏,产量及品质难以得到保障;(5)自我提高、自行投入的意识和能力薄弱,空棚现象严重。解决南疆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问题的对策有:(1)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拓展市场;(2)结合资源禀赋种植优势特色品种,与市场良性互动;(3)积极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提升设施园艺产品品质,增加亩收益;(4)政府加大投入,打造完整产业链;(5)在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过程中注重水资源保护。
郭晶[7](2019)在《双鸭山农场设施园艺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设施园艺是一种反季节的农业发展模式,也就是在春季可以完成早生产、在秋季做到延迟生产甚至是在冬季可以正常生产以满足供应需求,这种生产模式不仅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也提升了农民的收入,大大的增加了土地的使用率和发展效益。本文梳理了双鸭山农场设施园艺发展历程,详细描述了农场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农场发展的因素,为双鸭山农场设施园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通过对双鸭山农场不同设施园艺生产模式的比较,结合产投比和纯收入情况,筛选出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生产模式,根据环境和市场,优先选用这些高效的果蔬种植模式,从而推动双鸭山农场设施园艺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1、双鸭山农场设施园艺发展历程分为3个阶段:产业发展初期(20世纪70—90年代),快速发展阶段(2000—2011年)和产业转型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2、筛选出适合双鸭山农场设施园艺发展、经济效益较好的生产模式,采用塑料大棚生产:一年一茬可种植草莓,一年二茬可种植香瓜/菜豆、香瓜/白菜、西红柿/叶菜、白菜/西红柿。采用日光温室生产:不加温的单茬可种植红提、草莓,不加温的一年三茬,早春茬可种植叶菜、油豆角,秋茬可种植黄瓜等。加温的温室一年三茬,春茬可种植叶菜、黄瓜,秋茬可种植西红柿、芹菜。3、发现双鸭山农场设施园艺发展中存在问题:(1)缺乏长远规划。(2)产业布局有待完善。(3)产业链不完整。(4)基础设施不健全。(5)组织化程度不高。4、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1)鼓励发展设施园艺,一是做好长远规划,促进设施园艺产业发展,二是引入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合理布局,一是采用筛选出来的高效生产模式,二是建果蔬批发市场,设销售点。(3)完善设施园艺产业链建设,促进效益转化。一是完善设施园艺产业链配套建设,二是强化物流产业、加工产业等薄弱环节,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实现效益最大化。四是发挥优质资源优势,争取向质量要效益。(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合作社作用。(5)利用电商平台拓宽销售市场及发展旅游业。
倪梦玮[8](2019)在《新型连栋日光能温室墙体设计与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降低长江流域地区塑料温室的空置率,提高园艺设施的土地利用率,依据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以温室冬季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和夏季降低室内蓄积热量为出发点,通过借鉴北方日光温室建造的经验,设计并建造了一座新型温室——连栋日光能温室(SEG)。以连栋塑料温室(PG)为对照,探究该新型温室夏季与冬季室内小气候特点与墙体保温效果、夏季自然通风效果、温室的栽培效果。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麻纤维板的密度为60kg·m-3,便于墙体的施工和建造;同时,黄麻纤维板的导热系数仅为0.147 W·m-1·℃-1,说明黄麻纤维板的隔热保温性能较好,适合做墙体绝热层。泥炭导热系数、蓄热系数和比热容均较大,分别为0.27-0.45 W·m-1·℃-1、5.46-6.04 W·m-2·℃-1、3709 J·kg-1·℃-1,因此,泥炭可以作为一种新型松散保温材料用作夹心墙体的中间填充层。(2)针对江苏省长江流域地区塑料温室冬季保温差和夏季降温难的问题,根据该地区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设计了连栋日光能温室的后墙结构。温室后跨北侧建有一座蓄热保温墙体,后跨脊高为5.5m,后墙高度为4m,厚度为60cm。后墙分为上下两半段,高度均为2 m,其中,下半段墙体为三层复合异质固定墙体,内侧为24 cm空心黏土砖蓄热层,外层为10 cm聚苯板隔热层,中间为26 cm泥炭保温层;上半段墙体为可拆装的空心墙体,内外两层均为10 cm黄麻纤维板,中间为40 cm空气层。夏季拆卸黄麻纤维板以增大温室通风面积;冬季将其重新安装以提高温室的保温性能。(3)夏季试验期间,SEG室内气温平均比PG低2.3℃,最高温度比PG低7.3℃。夏季典型晴天条件下,由于SEG在中午打开了外遮阳,加上通风口面积大于PG,SEG日平均气温比PG低3.0℃,白天平均气温比PG低5.7℃,SEG室内最高温度均未超过3 8℃;SEG在1m、2m和3m高度上的最高温度分别比PG低12.3℃、8.9℃和11.8℃,日平均气温分别比PG低4.3℃、3.5℃和4.0℃;平均相对湿度比PG高8.4%;SEG内部气温均匀度高于PG,湿度均匀度低于PG。典型阴天,两种温室均采用自然通风的降温方式,SEG日平均气温、白天平均气温和夜间平均气温分别比PG 低1.1℃、1.8℃和0.2℃,SEG通风降温效果较好;SEG在1m、2m和3m高度上的最高气温分别比PG 低 1.4℃、1.9℃和 0.3℃,日平均气温分别比 PG低 0.8℃、0.9℃和 0.4℃;SEG 平均相对湿度比PG高6.1%;SEG内部气温均匀度低于PG,湿度均匀度高于PG。(4)冬季试验期间,SEG的日平均气温比PG高2.6℃,SEG最低温度比PG高5.6℃。典型晴天条件下,SEG日平均气温比PG高2.1℃;SEG有效积温比PG高出2.8h ℃-3.0h °℃SEG平均相对湿度比PG高4.0%;SEG平均透光率比PG低13.6%。SEG各深度的日平均土温分别比PG高0.4℃、0.7℃、0.5℃、1.1℃和1.2℃。典型阴天条件下,SEG日平均气温比PG高2.3℃;SEG有效积温比PG高出17.3 h℃-37.6 h℃;SEG平均透光率比PG低26.3%。SEG各深度的日平均土温分别比PG高0.1℃、0.6℃、0.8℃、1.4℃和 1.2℃。(5)夏季栽培试验中,SEG内的生菜株高和茎粗分别比PG提高了 41.8%和13.2%;SEG生菜的鲜重和干重分别比PG提高了 220%和222.2%。在冬季栽培试验中,SEG生菜的株高比PG提高了 47.2%,茎粗无显着性差异;SEG生菜的鲜重比PG提高了27.4%,干重无显着性差异。
刘宏伟[9](2018)在《保护地花卉栽培设施》文中研究表明利用温室可以栽培热带或亚热带植物,使其正常生长。露地栽培的花卉,利用各种保温措施,在冬季可以进行促成栽培,以提早开花,并延长花期。对原产于温暖地区,在北方露地栽培不能越冬的花木,也可利用温室或冷床保护花卉越冬。本文总结了保护地花卉栽培设施,包括温室、温床与冷床、塑料棚、荫棚等,以期为保护地花卉栽培提供参考。
张立芸,陈振林[10](2018)在《云南省设施园艺发展纪实(二) 云南花卉温室结构及特点》文中研究表明云南作为全国鲜切花生产、交易第一大省,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有不小的影响,文章在阐述云南的花卉栽培温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云南省目前面积较大的4种温室类型进行了归纳,同时结合不同花卉类型适宜的温室结构、特点和相应的配套设施进行了总结和阐述,提出了花卉栽培温室的设计建造、设施配套应该因地制宜,结合不同花卉的经济价值、生长习性来进行。
二、塑料大棚花卉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塑料大棚花卉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日光温室立体循环主动蓄热系统结构优化与传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概况 |
1.1.2 国内设施园艺发展历史 |
1.1.3 设施园艺发展类型 |
1.1.4 日光温室发展概况 |
1.2 日光温室保温蓄热性能研究 |
1.2.1 保温性能研究 |
1.2.2 蓄热性能研究 |
1.3 日光温室结构创新研究 |
1.3.1 主动蓄热结构研究 |
1.3.2 保温结构研究 |
1.3.3 通风结构研究 |
1.4 日光温室结构优化设计 |
1.4.1 采光设计 |
1.4.2 保温设计 |
1.4.3 蓄热设计 |
1.5 日光温室性能研究方法 |
1.5.1 试验分析 |
1.5.2 计算模拟 |
1.5.3 理论分析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7.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7.2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日光温室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分析及优化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温室与材料 |
2.1.2 试验设备 |
2.1.3 测试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日光温室热红外图像 |
2.2.2 日光温室围护结构表面温度比较 |
2.2.3 日光温室热工缺陷面积及对流换热系数比较 |
2.2.4 日光温室不同围护结构对热工缺陷敏感性分析 |
2.2.5 日光温室保温被综合选择依据与许可的热工缺陷尺度探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后墙材料对日光温室室内环境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温室与材料 |
3.1.2 试验仪器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典型晴阴天室内外空气温度的分析 |
3.2.2 三种墙体不同深度的温度对比分析 |
3.2.3 热流密度变化及蓄放热量对比分析 |
3.2.4 墙体传热与蓄热分析 |
3.2.5 室内空气及墙体温度的数值模拟 |
3.2.6 温室的经济效益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传热管道形式对土壤主动蓄热循环效能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温室与材料 |
4.1.2 试验设备 |
4.1.3 测试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传热管道形式对换热量的影响与蓄热分析 |
4.2.2 传热管道形式对覆盖层温度的影响 |
4.2.3 不同换热管道形式对不同覆盖层蓄热释放范围的影响 |
4.2.4 地中热交换系统覆盖层蓄热释放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气流运动方式对主动蓄热后墙传热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物理模型 |
5.1.2 模型假设 |
5.1.3 控制方程 |
5.1.4 边界条件 |
5.1.5 几何模型 |
5.1.6 计算参数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气流运动方式对风道沿程温度的影响 |
5.2.2 气流运动方式对主动蓄热墙体温度的影响 |
5.2.3 气流运动方式对后墙主动蓄热温室室内温度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立体循环主动蓄热系统优化与验证 |
6.1 试验温室与材料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管路布设方式对管路出入口气温的影响 |
6.2.2 管路布设方式对蓄热墙体与土壤温度的影响 |
6.2.3 管路布设方式对温室室内温度与流场的影响 |
6.2.4 验证温室温度分析 |
6.2.5 立体循环主动蓄热系统经济性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东北地区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设施园艺的基础理论 |
1.2 设施园艺的主要类型 |
1.3 设施园艺的特点 |
1.4 国内外设施园艺的发展历程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东北地区设施园艺的概况分析 |
2.1 我国设施园艺的现状分析 |
2.2 东北地区设施园艺产业概况分析 |
2.3 东北地区的环境条件以及气候特点 |
2.4 东北地区设施园艺发展的必要性与优势 |
第三章 东北地区设施园艺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个别地区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
3.2 机械化程度低 |
3.3 没有建立起完备的产业链结构 |
3.4 地方政府以及农业部门缺乏长远的规划 |
3.5 规范化程度低,化肥、重金属残留超标 |
3.6 科学知识普及程度低,农民自发调结构的能力差 |
3.7 技术指导、管理服务能力不足 |
3.8 棚膜发展层次不低,提档升级任重道远 |
第四章 国外先进的设施园艺发展理念 |
4.1 美国设施园艺的实用主义 |
4.2 以色列高效、集约化的特色园艺设施产业 |
4.3 日本的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 |
4.4 荷兰的玻璃温室 |
第五章 东北地区设施园艺发展对策分析 |
5.1 根据环境条件与气候特点因地制宜的规划设施园艺产业 |
5.2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对东北地区设施园艺的启示 |
5.3 政府机关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加大引导力度 |
5.4 加强配套体系以及产业链结构的建设 |
5.5 注意专业素质人才的培养 |
5.6 建立设施内环境检测-调控系统 |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滇中温室切花栽培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滇中温室切花栽培现状和现代连栋温室构建 |
2.1 滇中温室切花栽培现状 |
2.2 滇中现代化连栋温室构建 |
3 种苗的采购或培育 |
3.1 种苗采购 |
3.2 种苗培育 |
4 栽培管理(以洋桔梗为例) |
4.1 温度调控 |
4.2 水肥喷施 |
4.2.1 施肥 |
4.2.2 供水 |
4.3 日照 |
4.4 植株管理 |
4病虫害防治 |
6 温室栽培切花对生态的影响分析 |
6.1 影响 |
6.2 措施 |
7 小结与展望 |
(4)基于PLC的智能光伏生态大棚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智能温室大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智能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4.1 论文的结构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系统研究路线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本章小结 |
2 整体方案设计与分析 |
2.1 温室大棚整体概况 |
2.1.1 温室大棚环境特点 |
2.1.2 温室大棚控制对象 |
2.1.3 温室大棚整体结构 |
2.2 温室大棚控制系统的选择 |
2.3 温室大棚控制技术 |
2.3.1 PID控制算法 |
2.3.2 模糊控制算法 |
2.3.3 模糊自整定PID算法 |
2.4 整体方案设计 |
2.4.1 控制系统方案 |
2.4.2 控制系统技术应用 |
2.5 以太网通信技术 |
2.6 PLC与组态软件 |
2.6.1 PLC简介 |
2.6.2 组态王简介 |
2.7 本章小结 |
3 温室大棚模糊PID控制策略设计 |
3.1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3.2 温室大棚模糊PID控制器策略 |
3.3 本章小结 |
4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硬件系统的搭建 |
4.1.1 温度控制系统的搭建 |
4.1.2 湿度控制系统的搭建 |
4.1.3 光照度控制系统的搭建 |
4.1.4 二氧化碳浓度控制系统的搭建 |
4.2 PLC设备选型与配置 |
4.2.1 PLC的选型 |
4.2.2 模拟量输入模块 |
4.2.3 I/O点的分配 |
4.3 传感器和执行设备的选型 |
4.3.1 传感器的选择 |
4.3.2 传感器的选定 |
4.3.3 执行设备的选型 |
4.3.4 采集系统设计 |
4.4 硬件组态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编程环境 |
5.1.1 编程软件简介 |
5.1.2 编程软件安装 |
5.2 PLC硬件组态和编程方式的选择 |
5.2.1 编程线缆 |
5.2.2 通信设置 |
5.3 程序设计 |
5.3.1 采集程序 |
5.3.2 控制程序 |
5.3.3 故障报警程序 |
5.4 本章小结 |
6 监控系统设计 |
6.1 监控系统功能设计 |
6.2 组态王与下位机PLC通信 |
6.2.1 PLC通信设置 |
6.2.2 组态王通信设置 |
6.3 监控界面设计 |
6.3.1 定义变量 |
6.3.2 监控画面设计 |
6.3.3 其他窗口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全文总结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8 展望 |
9 参考文献 |
1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1 致谢 |
附录 |
(5)昌黎县杏树园村花卉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立题依据 |
1.1.1 人居环境对花卉的需求 |
1.1.2 杏树园的百年花卉栽植历史 |
1.1.3 退耕还林,生态和谐 |
1.1.4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 |
1.1.5 庭院经济 |
1.2 立题意义 |
1.2.1 改造传统产业 |
1.2.2 引入现代科技 |
1.2.3 打造生产、旅游、销售一体化的现代新农业生产模式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 |
1.3.2 实地调查 |
1.3.3 利用电子地图-----谷歌地图 |
第二章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现状概况 |
2.1 国外 |
2.1.1 美国花卉产业现状概况 |
2.1.2 荷兰花卉产业现状概况 |
2.1.3 日本花卉产业现状概况 |
2.1.4 哥伦比亚花卉产业现状概况 |
2.2 中国 |
2.2.1 台湾花卉产业现状概况 |
2.2.2 北京花卉产业现状概况 |
2.2.3 上海花卉产业现状概况 |
2.2.4 云南花卉产业现状概况 |
2.2.5 河北花卉产业现状概况 |
第三章 杏树园村花卉产业现状和问题 |
3.1 杏树园村花卉生产历史 |
3.2 杏树园村花卉产业现状 |
3.2.1 生产规模和设施 |
3.2.2 栽培种类和数量 |
3.2.3 种植技术 |
3.3 存在问题 |
3.3.1 产业问题 |
3.3.2 技术问题 |
第四章 杏树园村花卉产业改进发展策略 |
4.1 杏树园村花卉产业发展潜力 |
4.1.1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
4.1.2 神奇造化的山水景观 |
4.1.3 四通八达的便捷交通 |
4.1.4 流传千年的历史文化 |
4.1.5 欣欣向荣的农工产业产业 |
4.2 杏树园村花卉产业发展策略 |
4.2.1 实现花卉生产专业化 |
4.2.2 增强市场经济观念、树立产业化的思想 |
4.2.3 制定花卉产业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 |
4.2.4 加强科学研究,加速人才培养 |
4.2.5 发展花卉相关产业,打造特色花卉品牌 |
4.2.6 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形成花卉产业链条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栽培制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影响种植结构及栽培制度的条件和因素 |
1.2.4 文献小结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技术路线 |
2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现状分析 |
2.1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发展的基本概况 |
2.2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栽培制度 |
2.2.1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的种植结构 |
2.2.2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的栽培制度 |
2.2.3 南疆设施蔬菜经营制度 |
3 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中的问题 |
3.1 蔬菜种植品种分散,影响销售途径 |
3.2 设施蔬菜生产中病虫害以及连作障碍日趋严重,导致主茬口减产损失 |
3.3 设施蔬菜生产产出不高,效益较低 |
3.4 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缺乏,产量及品质难以得到保障 |
3.5 自我提高、自行投入的意识和能力薄弱,空棚现象严重 |
4 解决南疆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问题的对策 |
4.1 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拓展市场 |
4.2 开展本地优势种植,与市场良性互动 |
4.3 积极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提升设施园艺产品品质,增加亩收益 |
4.4 政府加大投入,打造完整产业链 |
4.5 在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过程中注重水资源保护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7)双鸭山农场设施园艺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概况 |
1.2.2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概况 |
1.2.3 黑龙江省设施园艺发展概况 |
1.2.4 设施园艺未来发展方向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双鸭山农场设施园艺发展历程 |
2.1 双鸭山农场概况 |
2.2 双鸭山农场设施园艺发展历程 |
2.2.1 设施园艺概况 |
2.2.2 发展历程 |
2.2.3 主导产业和成效 |
2.2.4 面临的主要问题 |
2.3 小结 |
3 双鸭山农场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双鸭山农场设施园艺发展现状 |
3.1.1 双鸭山农场设施园艺发展规模分析 |
3.1.2 双鸭山农场设施园艺经济效益分析 |
3.1.3 双鸭山农场设施园艺社会效益分析 |
3.1.4 双鸭山农场设施园艺生态效益分析 |
3.2 双鸭山农场设施园艺建设制约因素分析 |
3.2.1 缺乏长远规划 |
3.2.2 产业布局有待完善 |
3.2.3 产业链不完整 |
3.2.4 基础设施不健全 |
3.2.5 组织化程度不高 |
3.3 小结 |
4 双鸭山农场设施园艺生产模式分析 |
4.1 双鸭山农场日光温室生产模式及茬口安排 |
4.1.1 双鸭山农场日光温室主要生产模式及茬口安排 |
4.1.2 双鸭山农场日光温室主要生产模式成本及占比 |
4.1.3 双鸭山农场日光温室主要生产模式的生产效益 |
4.2 双鸭山农场塑料大棚生产模式分析 |
4.2.1 双鸭山农场塑料大棚主要生产模式及茬口安排 |
4.2.2 双鸭山农场塑料大棚主要生产模式的成本及占比情况 |
4.2.3 双鸭山农场塑料大棚主要生产模式的生产效益 |
4.3 双鸭山农场设施园艺高效种植生产模式筛选 |
5 双鸭山农场设施园艺发展对策 |
5.1 SWOT分析 |
5.1.1 内部因素分析:优势弥补劣势 |
5.1.2 外部因素分析:机遇大于威胁 |
5.2 发展对策 |
5.2.1 鼓励发展设施园艺 |
5.2.2 合理布局 |
5.2.3 完善全产业链建设,促进效益转化 |
5.2.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合作社作用 |
5.2.5 利用电商平台拓宽销售市场及发展旅游业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新型连栋日光能温室墙体设计与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长江流域温室构型概述 |
1.1 长江流域温室发展现状 |
1.2 长江流域温室构型发展 |
2 温室墙体研究概述 |
2.1 温室墙体结构研究概述 |
2.2 温室墙体材料研究概述 |
2.2.1 传统墙体材料 |
2.2.2 砌块材料 |
2.2.3 植物纤维材料 |
2.2.4 松散保温材料 |
2.2.5 相变材料 |
2.2.6 泡沫绝热材料 |
3 温室降温技术研究概述 |
3.1 通风降温 |
3.2 遮阳降温 |
3.3 蒸发降温 |
第二章 连栋日光能温室墙体设计 |
第一节 连栋日光能温室墙体材料热工性能测试与分析 |
1 墙体材料选用要求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测试方法与原理 |
3 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 |
第二节 连栋日光能温室及墙体结构设计与建造 |
1 连栋日光能温室及墙体参数设计 |
1.1 温室结构设计方案 |
1.2 墙体设计方案 |
2 连栋日光能温室建造 |
第三章 连栋日光能温室热环境研究 |
第一节 连栋日光能温室夏季室内热环境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温室 |
1.2 参数测量与测量点布置 |
1.3 数据分析理论依据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夏季温室内部空气温度变化分析 |
2.2 夏季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分析 |
2.3 夏季温室内部空气温度与相对湿度分布变化分析 |
3 结论 |
第二节 连栋日光能温室冬季室内热环境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温室 |
1.2 参数测量与测量点布置 |
1.3 数据分析理论依据 |
1.3.1 日有效积温与积温强度 |
1.3.2 温室透光率 |
1.3.3 墙体热阻、蓄热系数与热惰性指标计算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冬季温室内部温、湿度变化分析 |
2.2 冬季温室光照变化特点分析 |
2.3 冬季温室土壤温度变化特点分析 |
2.4 温室内热量传递分析 |
2.5 墙体温度变化及传热特点分析 |
3 结论 |
第四章 连栋日光能温室应用效果研究 |
第一节 连栋日光能温室栽培效果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连栋日光能温室夏季栽培应用效果分析 |
2.2 连栋日光能温室冬季栽培应用效果分析 |
3 结论 |
第二节 连栋日光能温室通风降温与墙体保温效果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温室 |
1.2 试验方法 |
1.3 温室能源消耗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连栋日光能温室夏季自然通风降温效果研究 |
2.2 连栋日光能温室冬季墙体的保温效果 |
3 结论 |
全文讨论 |
1 温室结构设计探讨 |
2 温室墙体结构设计探讨 |
2.1 墙体内外分层 |
2.2 墙体空气夹层 |
2.3 墙体框架热桥 |
3 温室墙体材料探讨 |
4 发展展望 |
4.1 温室结构创新 |
4.2 温室墙体创新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保护地花卉栽培设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温室 |
1.1 单层面温室 |
1.2 双层面温室 |
1.3 不等式温室 |
1.4 土温室 |
2 温床与冷床 |
2.1 应用范围 |
2.1.1 春季露地播种。 |
2.1.2 促成栽培。 |
2.1.3 冬季不能播种的二年生花卉。 |
2.1.4 耐寒性较强的宿根花卉或盆花。 |
2.1.5 天气炎热及早春温室育苗。 |
2.2 应用形式 |
2.2.1 冷床 (阳畦) 。 |
2.2.2 温床。 |
2.3 结构设施 |
2.3.1 床槽。 |
2.3.2 床框。 |
2.3.3 窗扇。 |
3 塑料棚 |
3.1 固定式大棚 |
3.2 简易式塑料大棚 |
3.3 地膜覆盖 |
4 荫棚 |
(10)云南省设施园艺发展纪实(二) 云南花卉温室结构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云南花卉温室的发展概况 |
云南花卉温室的主要结构类型及功能特点探析 |
草花温室 |
◎草花温室主要类型 |
◎简易竹木大棚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
切花温室 |
◎切花温室主要类型 |
◎钢架塑料大棚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
◎连栋温室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
盆花温室 |
兰花温室 |
◎兰花温室的主要类型 |
◎智能化温室结构和功能特点 |
结语 |
四、塑料大棚花卉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日光温室立体循环主动蓄热系统结构优化与传热特性研究[D]. 孙亚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2]东北地区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研究[D]. 王皓.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3]滇中温室切花栽培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J]. 孙武,马占霞,尚宇梅. 绿色科技, 2020(03)
- [4]基于PLC的智能光伏生态大棚控制系统的设计[D]. 王业宁.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5]昌黎县杏树园村花卉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D]. 雷超.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9(03)
- [6]南疆四地州设施蔬菜栽培制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 宋群.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7]双鸭山农场设施园艺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郭晶.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9)
- [8]新型连栋日光能温室墙体设计与应用效果研究[D]. 倪梦玮.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保护地花卉栽培设施[J]. 刘宏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18(20)
- [10]云南省设施园艺发展纪实(二) 云南花卉温室结构及特点[J]. 张立芸,陈振林. 农业工程技术, 20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