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侗歌的文化功能

论侗歌的文化功能

一、论侗族歌事的文化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郭心[1](2016)在《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土家族土司地区的饮食文化变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阐述了土家族土司地区的饮食文化中的主食变迁过程;通过开展田野调查,展现了当前土家族地区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现状。文章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对土家族土司地区的人口、生态环境以及民族心理上所造成的影响。明清改土归流之前,土家族土司地区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加上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农业生产尚不能满足当地土家族的食物需求。在此阶段中,小米在土家族的饮食结构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与此同时,土家族的日常饮食对自然依赖很大。山间生长的葛、蕨等植物的果实根茎是土家族饮食结构中的重要补充。明清时期,随着中央王朝在这一区域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以玉米为代表的美洲农作物大量涌入土家族地区。产量高、适宜山地耕种的玉米迅速在土家族地区传播开来,并取代了小米的主食地位,成为改土归流后直至近代该区域最主要的农作物。而玉米所表现出的社会作用不仅仅限于为土家族提供了果腹的食物,更为大量人口进入土家族地区创造了可能,而这也利于缓和清中叶传统农业地区出现的激烈的人地矛盾。从小米到玉米,这就是土家族饮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古代变迁。大米在土家族地区一直享有很高的地位。大米真正在数量上取得主导地位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而在此之前大米在土家族饮食文化中的所享有的高地位更多地是一种心理地位。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央王朝将饮食作为民族边界,不断对大米进行夸耀,以此夸大自身与土家族之间的差异。土家族对大米的喜爱,一方面是受到物以稀为贵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在中央王朝的影响下,积极吸收他族优秀文化。土家族从喜爱大米到将大米作为主食,经历了模仿、吸收、融合三个阶段。而这一过程实质上也是土家族社会不断开放,不断吸收他族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大米成为土家族的主食,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而这一过程中土家族也逐渐成为中华多元一体组成部分。现代的土家族地区社会工业化、现代化程度不断加强,传统的饮食文化与现代化社会产生出了激烈的碰撞。现代土家族地区,一部分民族传统食物、食俗逐渐消失。而随着旅游业的进入,一些传统食物又成为一种用以表现土家族民族特色的展演、商品。而土家族也通过这些展演不断加强自身的民族认同。饮食文化的变迁对土家族地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人口、生态以及民族心理三个方面。土家族饮食文化的变迁过程既是食物种类的变迁,也是数量上的变迁。饮食种类的多元化,以及数量上的保障使得土家族地区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而增长的人口又为土家族地区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劳动力,又进一步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饮食文化的变迁,尤其是外来农作物的进入,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必然会产生影响。而大量的移民涌入,大规模的开荒更是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最后,土家族饮食文化的变迁对土家族的民族意识、民族认知、民族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荣博得[2](2013)在《湘西侗族情歌的音乐形态与审美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众多的民族中,几乎每个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歌,而侗族民歌无疑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侗族在我国有南侗与北侗之分,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北侗地区的情歌,属于侗族民歌中的一种,这是因为北侗地区的情歌是极具有代表性、具有生命力的歌种。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多样的曲调;它的音调、音色也与当地的人民一样高亢、纯美以及亲切。本文主要是从声乐审美艺术的角度以及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对北侗地区侗族情歌的音乐形态与审美特征进行研究,关注侗族情歌的曲调风格、语言特色,总结整理侗族情歌的演唱方法,同时重点关注侗族情歌的审美特征,探寻目前我国民族原生态音乐发展之道路。当然还期望本文能为现在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某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在具体的研究中,本人通过实地走访,音响分析等等手段对北侗地区侗族情歌的历史、特征、演唱、传承、审美等问题进行研究与思考。通过对北侗地区也就是我国湘西地区的侗族情歌进行学习和研究,使得本人增加了见识,丰富了体验。

吴岚[3](2006)在《湘西侗族情歌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艺术研究 ——对北侗玩山歌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侗族民歌是中国民歌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湘西北侗地区的情歌是侗族民歌中数量最多、生命力极强、极具特色的歌种。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曲调多样、音调高亢、音色纯美、亲切自然。本文从民族音乐学和声乐艺术的角度,对湘西侗族情歌的音乐特征和演唱特色进行研究,重点关注侗歌语言特色和演唱风格,总结整理湘西侗族情歌的演唱方法。同时,探寻当代民族声乐发展之道路,探索民歌演唱如何体现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的普遍原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期望为当代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之实践的进步与民族声乐理论的发展提供某些可供参考借鉴的意见。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实地考察、采访、音像分析等手段,就湘西侗族情歌的历史源流、音乐特征、演唱方法、传承方式、审美价值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剖析与思考。通过对湘西侗族情歌的学习和演唱,增加了对湘西侗族情歌的理性认识,丰富了自己的艺术体验。

开顺[4](2000)在《论侗族歌事的文化功能》文中研究指明侗歌活动是侗族民俗的重要内容。侗歌中的叙事歌对侗族的历史文化起到记叙和传递作用。侗歌活动成为侗族社会生活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起到民族聚合作用。

廖开顺[5](2000)在《侗族歌谣事象的文化功能》文中研究说明歌谣说唱是侗族最普遍的民间文化事象 ,对于没有文字的侗族 ,它起到记叙、传递本民族历史文化和聚合民族成员的作用。

廖开顺[6](2000)在《侗族歌谣事象的文化功能》文中指出歌谣说唱是侗族最普遍的民间文化事象,对于没有文字的侗族,它起到记叙、传递本民族历史文化和聚合民族成员的作用。

二、论侗族歌事的文化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侗族歌事的文化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概念界定
第一章 从小米到玉米:土家族土司地区饮食的古代变迁
    第一节 以小米为主食的饮食结构
        一、小米的主食地位
        二、野生动植物的补充地位
    第二节 美洲农作物的传入
        一、玉米在土家族地区的引种与传播
        二、玉米的主食地位
        三、美洲农作物的贡献
第二章 从玉米到大米:土家族土司地区饮食的近现代变迁
    第一节 以大米为主食的饮食结构
        一、大米的传统地位
        二、以大米为主食的的饮食结构
        三、大米与民族融合
    第二节 土家族地区饮食文化的现代变迁
        一、田野调查点简介
        二、传统饮食文化的现代发展
第三章 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的影响
    第一节 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对人口的影响
    第二节 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土家族饮食文化对民族心理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湘西侗族情歌的音乐形态与审美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湘西侗族情歌的背景探源
    2.1 侗族情歌的起源
    2.2 侗族情歌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三章 湘西侗族情歌的内容形式及音乐形态
    3.1 内容与形式
    3.2 音乐形态
第四章 湘西侗族情歌的审美特征
    4.1 语言与韵律的审美特征
    4.2 独有的比兴美
第五章 湘西侗族情歌的传承保护与文化价值
    5.1 现状、传承与保护
    5.2 爱情价值观
    5.3 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湘西侗族情歌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艺术研究 ——对北侗玩山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湘西侗族情歌的历史源流
    第一节 湘西侗族情歌的起源
    第二节 封建社会时期的湘西侗族情歌
        一、封建社会初期的情歌
        二、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情歌
    第三节 战争时期的湘西侗族情歌
    第四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湘西侗族情歌
第二章 湘西侗族情歌的内容及演唱形式
第三章 湘西侗族情歌的音乐形态特征
    第一节 曲式结构
        一、词曲一致
        二、词曲相异
    第二节 调式音阶
        一、以“徵”为主且变化多样的调式
        二、以“五声”为主的音阶
    第三节 节拍节奏
        一、多变的节拍
        二、丰富的节奏
第四章 湘西侗族情歌的演唱艺术
    第一节 语言特色
        一、关于韵律
        二、关于诗意
    第二节 唱腔特色
        一、高腔山歌
        二、平腔山歌和快腔山歌
    第三节 演唱特色
        一、发声方法
        二、呼吸技巧
        三、共鸣运用
        四、喉头位置
        五、润腔技巧
第五章 湘西侗族情歌的传承与审美
    第一节 传承方式
        一、家庭熏陶、长辈传教
        二、歌场竞赛、刺激发展
    第二节 审美情趣与文化价值
        一、审美情趣
        二、文化价值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谱例索引
后记

(6)侗族歌谣事象的文化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
(二)
    1. 民族凝聚作用。
    2. 娱乐功能。
    3.“礼”对“俗”的导向。

四、论侗族歌事的文化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研究[D]. 郭心. 湖北民族学院, 2016(12)
  • [2]湘西侗族情歌的音乐形态与审美特征研究[D]. 荣博得.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3]湘西侗族情歌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艺术研究 ——对北侗玩山歌的研究[D]. 吴岚. 武汉音乐学院, 2006(12)
  • [4]论侗族歌事的文化功能[J]. 开顺. 三明职业大学学报, 2000(S2)
  • [5]侗族歌谣事象的文化功能[J]. 廖开顺. 民间文化, 2000(07)
  • [6]侗族歌谣事象的文化功能[J]. 廖开顺. 民间文化, 2000(07)

标签:;  ;  ;  

论侗歌的文化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