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岁儿童肠套叠150例临床分析

1~13岁儿童肠套叠150例临床分析

一、1~13岁小儿肠套叠15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子义,温露华,李艺域[1](2020)在《对比小儿肠套叠的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小儿肠套叠的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定本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50例肠套叠患者,以双盲随机抽样法分组(每组样本容量25例),对照组采纳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纳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术中合并疾病探查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套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低,观察组术中合并疾病探查率(68.00%)比对照组(40.00%)高,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0)比对照组(32.00%)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套率(0)与对照组(4.00%)比较,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创伤性较小、住院时间较短、术后炎症反应较轻、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术中对合并疾病的探查率较高,值得借鉴。

李劲颐[2](2019)在《1122例年龄>28天的住院儿童便血病因构成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我院近1年来全院收治的年龄>28天的便血儿童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儿童便血病因构成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提高对儿童便血病因的认识,协助临床诊疗,改善疾病预后。对象与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10月1日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以便血为主诉收治入院的1122例年龄>28天的患儿,利用SPSS 21.0及Excel 2016软件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122例便血患儿中,以LGIB为主,有793例(70.7%),其次为全身疾病223例(19.9%)、UGIB 90例(8.0%)及OGIB 16例(1.4%);前10位病因依次为肠套叠447例(39.8%)、HSP 160例(14.3%)、肠炎115例(10.3%)、肠息肉94例(8.4%)、肛周疾病77例(6.9%)、消化道畸形58例(5.2%)、PU 46例(4.1%)、血液系统疾病43例(3.8%)、EGV27例(2.5%)、OGIB 16例(1.4%)。2.不同年龄段便血儿童出血部位及病因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45.280,P<0.001;?2=791.217,P<0.001),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期组均以LGIB为主,而学龄期组、青春期组则以全身疾病为主。各年龄组前3位病因分别为:婴儿组:肠套叠、肠炎、消化道畸形;幼儿组:肠套叠、肠息肉、肠炎;学龄前期组:HSP、肠息肉、肛周疾病;学龄期组:HSP、肛周疾病、肠息肉;青春期组:HSP、PU、血液系统疾病。3.性别在出血部位构成和具体病因构成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5.022,P=0.170;?2=15.536,P=0.077),男女便血病因前3位均依次均为肠套叠、HSP、肠炎。4.各年龄组在便血病程及住院时间长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73.647,P<0.001;H=200.595,P<0.001):婴儿组便血病程短于其余4个组,住院时间短于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组。各病因在便血病程及住院时间长短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H=682.423,P<0.001;H=543.089,P<0.001):肠息肉便血病程最长,为165(1730)天,其次为肛周疾病(60(11825)天),两者除消化道畸形和OGIB外,高于其它病因,同时肠套叠患儿便血病程(1(1365)天)均短于其它病因。肠套叠患儿住院时间(2(121)天)与肛周疾病(3(21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短于其它病因;消化道畸形、OGIB、HSP、EGV为住院时间最长的病因。5.各年龄组及性别在发病季节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同季节出血部位及便血病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8.928,P<0.001;χ2=63.869,P<0.001):夏季LGIB构成比(81.5%)高于春(68.3%)、秋(65.5%)、冬季(61.4%),全身疾病构成比(11.7%)则低于其它季节。夏季HSP构成比(6.8%)低于春(17.0%)、秋(16.7%)、冬季(20.8%),而春季消化道畸形构成比(7.2%)高于秋季(2.1%),余病因在各季节构成中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不同出血部位其血便性状及病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3.731,P<0.001;χ2=861.337,P<0.001):UGIB中黑便率(64.4%)高于LGIB(3.5%)及全身疾病(46.2%),LGIB中大便带血率(83.7%)及大便带血+便后滴血率(9.8%)均高于UGIB及全身疾病。不同血便性状前3位病因依次为:黑便:PU(73.9%)、HSP(50.6%)、EGV(40.7%),大便带血:肠套叠(96.9%)、肠炎(89.6%)、OGIB(81.3%),便后滴血:肛周疾病(9.1%)、EGV(7.4%)、血液系统疾病(4.7%),黑便+大便带血:消化道畸形(15.5%)、EGV(11.1%)、PU(10.9%),大便带血+便后滴血:肠息肉(40.4%)、肛周疾病(40.3%)、肠炎(5.2%)。7.便血儿童常见伴随症状前10位依次为呕吐(50.3%)、腹痛(29.1%)、发热(19.8%)、呕血(19.4%)、皮疹(19.0%)、腹泻(11.5%)、面色苍白(6.1%)、便秘(4.5%)、头晕(4.3%)、肛门脱出物(2.2%)。各出血部位及病因常见伴随症状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GIB中呕吐率(56.7%)高于UGIB(31.1%)、全身疾病(36.8%);UGIB中呕血率(36.7%)高于LGIB(20.6%)及全身疾病(9.4%),头晕发生率(22.2%)也高于LGIB(2.1%)及全身疾病(3.1%);全身疾病(76.7%)腹痛率高于UGIB(45.6%)、LGIB(13.7%);皮疹发生率(86.5%)也高于其余3组。而常见伴随症状前5位各前3位病因依次为:呕吐:肠套叠(88.6%,396/447例)、HSP(46.9%,75/160例)、PU(34.8%,16/46例);腹痛:HSP(100.0%,160/160例)、OGIB(62.5%,10/16例)、EGV(51.9%,14/27例);发热:肠炎(40.9%,47/115例)、肠套叠(27.5%,123/447例)、EGV(22.2%,6/27例);呕血:肠套叠(36.2%,162/447例)、PU(34.8%,16/46例)、EGV(33.3%,9/27例)皮疹:HSP(98.8%,158/160例)、血液系统疾病(23.3%,10/43例)、OGIB(6.3%,1/16例)。8.不同病因其主要实验室指标有差异(P均<0.001):UGIB入院时首次Hb低于其它3组疾病,而全身疾病D-二聚体高于其它3组;UGIB中BUN、Cr均高于LGIB,但BUN/Cr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对BUN/Cr是否能判断UGIB、LGIB,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565,95%置信区间为0.4990.630,P=0.045;以BUN/Cr=31.5作为分界点对应的约登指数最大(相应的约登指数为0.143,所对应的灵敏度为58.9%,特异度为55.4%)。HSP、肠套叠WBC高于其它病因,且HSP的N百分比高于其它病因;血液系统疾病及EGV的PLT明显低于其它病因;消化道畸形、PU、EGV所致Hb均值在90g/L以下,明显低于其它病因,而HSP及肛周疾病Hb均值高于120g/L;肠炎中EOS绝对值计数高于其它病因,其它病因间EOS绝对值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肠套叠患儿年龄为9月(2月14岁2月),74.1%发生在1岁以内,95.1%发生在3岁以内。其中8例继发于轮状病毒肠炎,1例继发于HSP,并于术中发现结肠绒毛管状腺瘤、升结肠肿瘤、降结肠巨大息肉各1例。回回结型肠套叠肠坏死率(33.3%)高于回结型(14.8%)(?2=4.202,P=0.04)。肠坏死组住院时间、WBC及PT高于非坏死组;早产儿、有呕吐或呕血症状的患儿空气灌肠失败率较足月儿、无呕吐或呕血症状患儿高;不同年龄段空气灌肠失败率不一致,婴儿组及青春期组空气灌肠失败率均高于幼儿组;空气灌肠失败组与成功组相比,N百分比、D-二聚体更高,Hb、白蛋白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HSP以学龄期儿童为主,有89例(55.6%)。有110例(68.7%)以双下肢皮疹为首发症状,余50(31.3%)例均以腹痛起病;50例患儿中有48例在腹痛后5(120)天内出现皮疹,2例患儿病程中未出现皮疹。共32例完善了胃镜检查,均有粘膜下充血,大部分有不同程度水肿、糜烂,3例有溃疡表现(2例胃溃疡、1例十二指肠溃疡);其中以胃窦、胃体、十二指肠球降部炎症为主,无一例食管受累。共92例(57.5%)合并紫癜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组的年龄、住院时间、WBC、N百分比、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高于HSP非肾炎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肠炎病因中以感染性肠炎(47.0%)和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40.0%)为主。在54例感染性肠炎中,28/54例大便培养阳性,25/28例病原为沙门氏菌(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12/25例),1/28例大肠埃希菌,2/28例白色假丝酵母菌;有2/54例涂片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感染性肠炎与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两组均以婴儿组为高发年龄段,但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患儿年龄(1(1138)月)小于感染性肠炎患儿(12.5(1163)月)(P<0.001)。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的便血病程、一级亲属过敏史比例、血小板、EOS百分比、EOS绝对值计数均高于感染性肠炎组;但发热率和N百分比,低于感染性肠炎组。两组患儿过敏史率、皮疹率、WBC、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12.肠息肉好发于学龄前期儿童(37.2%),其中直肠息肉为63例(67.0%),乙状结肠息肉15例(16.0%),降结肠息肉9(9.6%),横结肠2例(2.1%),余4例(4.3%)为结直肠多发息肉,1例(1.1%)为结肠多发息肉。肠息肉直径为2(0.85)cm。不同年龄段肠息肉好发部位及各部位息肉病例的H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16.343,P=0.663;F=1.648,P=0.169)。不同部位息肉其直径不同(P<0.001):降结肠息肉中大息肉(≥2cm)构成比(100.0%)高于直肠(39.0%),肠腔其余部位大息肉构成比无差异;大息肉组N百分比及PT均高于小息肉组,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58例消化道畸形中MD有46例(79.3%),年龄为4.8岁(3月12.8岁),男女比例为3.18:1,其Hb为82.0±2.8g/L。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诊断MD的灵敏度为76.3%,特异度为76.9%,阳性预测值为90.6%,阴性预测值为47.4%,诊断准确度为76.5%;而腹部彩超与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相比,McNemar Test P=0.043<0.05;Kappa=0.062<0.2,P=0.628>0.05,不能认为两种检查方式对MD诊断率有一致性。MD中有26例(56.5%)胃粘膜异位(其中男性21例占80.8%),1例(2.2%)胰腺异位,1例(2.2%)胃粘膜+胰腺异位。而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诊断MD中异位胃粘膜的灵敏度为72.7%,特异度为18.8%,阳性预测值为55.2%,阴性预测值为33.3%,诊断准确度为50.0%。14.PU占UGIB的51.1%,好发于青春期患儿,男女之比为37:9=4.11:1。其中胃溃疡13例(28.3%),十二指肠溃疡33例(71.7%)。各年龄组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构成比有差异(?2=18.339,P<0.001):青春期十二指肠溃疡构成比(100.0%)明显高于幼儿组(41.7%)及学龄前期组(0.0%)。胃溃疡的呕血率(69.2%)高于十二指肠溃疡(21.2%);十二指肠溃疡的BUN、Cr值均高于胃溃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Hb、BUN/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C-UBT与RUT两种检查方式对针对Hp感染率的检出无一致性(Kappa=-0.070,P=0.361;McNemar Test=0.001<0.05);但RUT和病理检查两种检查方式对Hp感染检出率有较强一致性(Kappa=0.667,P=0.006;McNemar Test=0.5>0.05)。结论本组儿童便血病因以LGIB为主,其次为全身疾病、UGIB,前10位病因依次为肠套叠、HSP、肠炎、肠息肉、肛周疾病、消化道畸形、PU、血液系统疾病、EGV、OGIB。不同年龄段便血病因构成不同,在本组中婴幼儿便血首位病因为肠套叠,但年长儿均为HSP。伴呕血、黑便提示UGIB可能性大,而出现便后滴血并伴便秘或肛门脱出物需考虑肠息肉及肛周疾病,合并呕吐需首先考虑肠套叠而非UGIB。便血患儿,WBC明显升高时需考虑HSP、肠套叠合并肠坏死可能;PLT明显降低时除血液系统疾病外还需考虑EGV;若合并中重度贫血需考虑到消化道畸形、PU、EGV,反之若Hb正常应考虑肛周疾病、HSP等出血量常较小的疾病,但BUN/Cr比值是否能鉴别UGIB或LGIB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此外,年长儿肠套叠需考虑继发因素如巨大息肉及肿瘤性疾病;以非皮疹起病的不典型HSP可早期行胃镜检查助诊;肠炎首先考虑感染性因素如沙门氏菌,若EOS百分比或绝对值计数升高需与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等鉴别;肠息肉好发于学龄期儿童,以直肠息肉为主;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为疑诊MD的首选检查;PU好发于青春期男性患儿,呕血更可能提示胃部溃疡而非十二指肠溃疡,RUT和病理检查诊断Hp感染率有较强一致性。为减少漏诊、误诊,加强对可引起便血的疾病的认识,经适当评估后,尽早行内镜检查对明确病因和病情判断有重要意义。

美合日阿依·麦麦吐孙[3](2014)在《肠套叠超声诊断与腹部X线平片诊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研究超声诊断与X线诊断肠套叠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3年10月5年在我院临床上怀疑有肠套叠的患者,入选标准如下:(1)有肠套叠临床表现(2)均行腹部平片与腹部超声(3)临床资料全面且能提供金标准的患者(金标准包括:手术病理,灌肠,随访),分别计算其US及X线诊断肠套叠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阳性似然比、约登指数、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评价诊断试验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收益。结果:总共纳入了95例患者,其中男为53(55.8%)例,女为42(44.2%)例。金标准确诊为肠套叠病人共有81例,确诊不是为肠套叠的病人共有14例,其中手术确诊为肠套叠病人有53例,空气灌肠21例,随访病人(自行解套)7例。腹部平片敏感度为70.4%(95%confidence interVal[CI],60.4%~80.3%),特异度为57.1%(95%CI,31.2%~83.1%),腹部超声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5.1%(95%CI,90.3%~99.8%)及78.6%(95%CI,57.1%~100%),腹部超声较腹部平片有很好的阴性预测值(73%vs25%)及阳性预测值(96.3%vs90.5%),腹部平片较腹部超声有更大的假阳性率(42.9%vs21.4%)及假阴性率(29.6%vs4.9%)。结论:超声检查在诊断肠套叠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腹部X线平片检查,故超声检查在肠套叠的诊断及筛选中优于腹部X线平片检查,超声可作为肠套叠的首选检查方法。

杜宇英,陈顺治,王志平[4](2002)在《1~13岁小儿肠套叠15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温静[5](1999)在《《航空军医》1999年第1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刘思嘉[6](2019)在《元术汤合理气止痛膏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乳食积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中药自拟方剂“元术汤”合理气止痛膏治疗乳食积滞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探索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新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理气止痛膏外敷,治疗组给予口服元术汤,对照组给予口服头孢克肟干混悬剂,5天为1个疗程。通过临床观察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真实、客观地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腹部超声结果、中医证候总积分、主症单项积分等方面无显着差别。(2)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3.750%,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在腹痛改善,增加食欲,肠系膜淋巴结横径、纵径改变,随访2个月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元术汤可有效改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证候,减轻患儿腹痛及增加食欲,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小肠系膜淋巴结,降低腹痛的复发率,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有效方剂,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及推广。

腾想,刘待霞,朱倩如,冯峥,娄志峰[7](2012)在《高频彩超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可疑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应用高频彩超行腹部扫查,观察肠系膜淋巴结,追踪对比治疗前后声像图变化。并分析其与正常对照组淋巴结的不同点。结果:218例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其淋巴结有明显的超声图像改变:淋巴结肿大,纵横比>2,淋巴结内显示较丰富的血流信号,RI 0.52~0.62,治疗前后淋巴结大小、血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典型的超声表现,高频彩超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1~13岁小儿肠套叠15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3岁小儿肠套叠15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对比小儿肠套叠的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手术指标对比结果
    2.2 术中合并疾病探查率对比结果
    2.3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结果
    2.4 复套率对比结果
3 讨 论

(2)1122例年龄>28天的住院儿童便血病因构成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儿童便血病因构成
    2.2 不同年龄组儿童便血病因构成
    2.3 性别与便血病因构成
    2.4 便血病程
    2.5 住院时间
    2.6 发病季节
    2.7 血便性状
    2.8 常见伴随症状
    2.9 主要实验室指标
    2.10 肠套叠
    2.11 过敏性紫癜
    2.12 肠炎
    2.13 肠息肉
    2.14 美克尔憩室
    2.15 消化性溃疡
    2.16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3)肠套叠超声诊断与腹部X线平片诊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6)元术汤合理气止痛膏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乳食积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研究进展
        1.1 病名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药治疗腹痛
    2 西医学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研究进展
        2.1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定义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诊断方法
        2.4 鉴别诊断
        2.5 西医治疗
试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4 排除病例标准
        1.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2 临床试验方法
        2.1 临床研究方法
        2.2 观察项目及指标
        2.3 疗效评价标准
    3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临床疗效分析
    5 安全性评价
    6 典型病例
讨论
    1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乳食积滞型)的病因病机
    2 元术汤的组方思想及方药分析
        2.1 组方思想
        2.2 方药分析
    3 临床资料分析
    4 疗效分析
    5 预防与调护
    6 不足与展望
    7 体会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7)高频彩超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正常组,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呈扁长的椭圆形, 表面光滑, 包膜清晰, 其内部结构为周边皮质呈均匀的低回声, 中央髓质呈窄条状强回声, 淋巴门部中央常可呈现小的凹陷, 位于淋巴结中部或稍偏向某一端。
    2.2 218 例患儿, 右下腹、左上腹、脐周等部位探及椭圆形低回声结节, 边界光滑, 内部回声均匀, 结节大小不等, 纵横比均≥2, 沿肠系膜走行, 呈“串珠样”或团样排列, 数目较多但不融合, 于右下腹回盲部、脐周分布密集。
    2.3 经抗病毒、抗炎等对症治疗后患儿的症状缓解, 复查彩超显示, 回声较治疗前增强, 血流信号减少、RI增高。
3 讨论
    3.1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 多属病毒感染, 好发于冬春季节[2]。
    3.2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血液化验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
    3.3 鉴别诊断

四、1~13岁小儿肠套叠15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对比小儿肠套叠的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 陈子义,温露华,李艺域. 广州医药, 2020(05)
  • [2]1122例年龄>28天的住院儿童便血病因构成临床分析[D]. 李劲颐.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3]肠套叠超声诊断与腹部X线平片诊断的对比研究[D]. 美合日阿依·麦麦吐孙.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3)
  • [4]1~13岁小儿肠套叠150例临床分析[J]. 杜宇英,陈顺治,王志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24)
  • [5]《航空军医》1999年第1卷主题词索引[J]. 温静. 航空军医, 1999(06)
  • [6]元术汤合理气止痛膏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乳食积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思嘉.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高频彩超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研究[J]. 腾想,刘待霞,朱倩如,冯峥,娄志峰.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2(06)

标签:;  ;  ;  ;  ;  

1~13岁儿童肠套叠150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