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加大森林防火工作力度

通州区加大森林防火工作力度

一、通州区加大森林防火工作力度(论文文献综述)

陈璨[1](2020)在《重庆市中华路小学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和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小学校园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新规范的贯彻落实对未来小学校园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关于小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策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不够全面,对于指导一些特殊条件下的小学校园实践项目尚有一定欠缺。鉴于此背景,以重庆市中华路小学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归纳总结关于小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可行性策略。运用文献资料查阅、实际案例调研和多学科综合等方式,对于小学校园的总平面规划、平面功能布局、空间的竖向组织、立面造型设计和绿建技术运用这几个方面的可行性策略进行了系统地探究和归纳:针对总平面规划,主要从建筑布局形式、交通流线梳理和室外环境塑造这三个方面展开;针对平面功能布局,主要从教学用房、办公用房、体育设施和生活用房这四个方面展开;针对空间的竖向组织,主要从剖面层高指标、房间的竖向排布、集约化的竖向布置策略和应对复杂地形的处理方法这几个角度展开;针对立面造型设计,主要从建筑形象、建筑色彩和建筑材质这三个方面展开;针对常见的绿建技术,主要从节能和节材两个方面展开。最后将上述策略落实到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项目中来,分析实际项目中的设计重点和难点,将策略与工程项目结合,灵活运用设计策略来满足设计要求并解决设计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全文约9万字,图179张,表18幅

杨娱[2](2019)在《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树名木是我国的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北京的古树名木是记载首都历史的史籍,从全球范围来看,北京也是保存数量和类别最多的大都会,加强北京市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市公民社会发展迅速,公众参与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的热情也逐渐兴起。这既顺应了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也反映了我国政治文明和社会民主的进步。但目前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正面临着急需解决的矛盾问题。一方面,北京市古树名木多、散、广、杂,面临管护资金、人员不足等问题,需要公众参与,且公众参与意识逐渐兴起,想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当前北京市古金的吸纳不足、公众参与在深度和广度上处于初级水平、尚未融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尚处于初级阶段,虽参与意识兴起,但绝大多数公众参与意识不足,参与形式少、参与机制缺失,公众并未全面有效地参与。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如何提高公众参与水平,满足北京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需要,满足公众参与的需要,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北京市古树名木及保护与管理概况和公众参与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2)对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认知、参与情感对参与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公众对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的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行为意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行为意向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列联表卡方检验研究受访者特征与公众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行为意向的相关关系;基于拓展的知情行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公众认知、参与情感对参与行为意向的影响。(3)对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形式的创新进行了研究。借鉴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的公众参与形式,以托马斯有效决策模型为理论基础,创新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形式,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其有效性进行了检验。(4)对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借鉴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的公众参与机制,采用专家访谈法确定了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的初步构架;基于公众参与阶梯理论、霍夫兰说服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9分位比率法、调整系数法进行了机制的具体构建与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构建的公众参与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以托马斯有效决策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项目有效决策模型。(5)对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的监测与评估进行了研究。采用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构建了公众参与监测与评估的指标体系;以举办古树保护论证会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9分位比率法,对公众参与的监测与评估进行了实证分析。(6)为提高参与水平,从克服公众在参与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公众的参与行为意向、创新和优化公众参与形式、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北京市古树名木及保护与管理概况和公众参与问题中得出,当前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成效并不显着,公众参与仍处于初级阶段,尚需进一步完善。(2)在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认知、参与情感对参与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研究中发现:①当前公众参与形式的缺乏、公众参与机制的缺失,并未提供公众参与良好的客观环境,导致当前公众在参与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遇到诸多问题。②公众的认知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参与情感有待于进一步激发,参与行为意向有待于进一步提升。③基本认知、价值及重要性认知、信息认知、管护认知、参与情感对投入行为意向和保护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正向直接影响。此外,价值及重要性认知、信息认知、管护认知通过参与情感,对投入行为意向和保护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正向间接影响。④为提升公众的参与行为意向,应首要考虑增强基本认知和参与情感,其次是进一步促使价值及重要性认知、管护认知向参与行为意向的转化,同时,应不断增强信息认知。(3)由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形式创新研究中得出:①当前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形式存在对社会力量的调动不足、对社会资金的吸纳不足、公众参与在深度和广度上处于初级水平、尚未融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中、专门性的非政府组织少、公众参与形式少的问题。②在从个人、非政府组织、精英、企业、媒体、其他社会团体六个方面界定了参与的主体和从参与领域和参与范围界定了参与的客体的基础上,从七个方面进行了公众参与形式的创新:关键公众接触、由公众发起的接触、公众调查、多媒体参与、各种参与活动、公众会议、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非政府组织。每一方面均包括多个具体公众参与形式。各形式间相互融合,一个参与事项,往往涉及两个及以上形式。③通过对新型参与形式进行有效性检验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均认为新型的公众参与形式对于古树名木保护产生作用,且绝大多数受访者愿意参与到新型的公众参与形式中(或愿意表示支持)。相较于公众参与形式创新之前,公众的参与行为意向有了明显的提升。(4)由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研究中得出:①目前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机制并不完善,因此构建了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包括:公众参与法治机制、公众参与教育机制、公众参与激励机制、公众参与资金投入机制、公众参与信息沟通机制、公众参与合作机制。从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方面构建法治机制;从大众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方面构建教育机制;从经济激励、榜样激励、内容激励方面构建激励机制;从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和公益性资金投入方面构建资金投入机制;从政府发起型信息沟通和公众发起型信息沟通方面构建信息沟通机制;从决策制定、决策执行、决策评估、决策反馈阶段构建合作机制。②在对构建的公众参与机制进行有效性检验中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均认为构建的公众参与机制对于古树名木的保护产生作用,且愿意参与到构建的公众参与机制中(或愿意表示支持)。相较于公众参与机制构建之前,公众的参与行为意向有了明显的提升。③在公众参与资金投入机制的构建中,首先对北京市40 721株古树名木的价值进行了初步概算,得出综合价值为137.66亿元。为使价值得以延续,应在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管理中投入足够的资金。④通过构建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项目有效决策模型,以“公开征询古树名木问题反映渠道”这一项目为例,分析其适用的公众参与模式为公共决策。(5)从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的监测与评估研究中得出,当前公众参与主体尚未全面参与到项目中,影响了公众参与监测与评估的结果。最后,本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为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参考,也为其他地区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提供了有益借鉴。综上所述,在研究视角上,从公众参与的视角来对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进行研究,为古树名木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在研究内容上,涉及到了公众参与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参与形式的创新、参与机制的构建、参与的监测与评估,对参与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理论运用上,对知情行理论进行了拓展,将拓展的知情行理论、公众参与阶梯理论、托马斯有效决策模型及霍夫兰说服理论在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的公众参与问题上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在研究方法上,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回归分析法等多种定量分析方法,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丰富了现有研究。最后,本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为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参考,也为其他地区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提供了有益借鉴。

张珉珊[3](2018)在《北京市森林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估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面向我国正处于以坚持节约资源、维护生态环境为重大战略需求的背景,深入探讨北京市森林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对北京市森林生态安全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索性研究,针对森林生态安全问题提出改善生态质量和维护生态安全的策略,对建设打造适宜人类生活居住的美好环境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建立了北京市森林生态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计算了 15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出:2000-2015年北京市的森林生态安全综合评估值呈现出上升的变化趋势。(2)解释森林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揭示森林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林业投资和环境保护投资作为重要影响因素,其对北京市森林生态安全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3)深入分析北京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资源禀赋的变化情况及发展历史、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当前北京市在森林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戴雄赐[4](2016)在《紧凑城市理论与北京蔓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0年代以来,紧凑城市(精明增长)被西方国家视为城市蔓延的主要治理政策。紧凑城市具有高密度、混合使用、公共交通等特征,目的在于促进城市土地与能源集约利用,提高社会公平与城市活力等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段期间,北京中心城边缘出现聚集性圈层蔓延(摊大饼),并带动周边乡镇农村的分散性点状蔓延。北京蔓延导致交通堵塞、绿带蚕食、中心城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病。然而,城市蔓延并非仅为负面名词,它对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与社会总体福利具有正面贡献;蔓延不等同城市空间增长,是指不规则、低密度、与规划脱序的城市边缘区开发。论文比较美国、英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大都会区蔓延影响、机制、治理成效,期能理解中西城市蔓延机制差异,找出适用于北京蔓延治理对策。主要结论:1紧凑城市的直接效用在于节约土地利用、提升能源效率、基础设施成本,间接促进社会公平与城市经济发展,但对减少交通量与能耗效果不佳。英美城市蔓延动力机制由市场(价格、供需与竞争)带动,中国则由政策(土地、住房与产业)与制度(土地、财税、政府、规划)推动。城市蔓延是政府、开发商、农民与环保团体,对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博弈过程。比较分析发现,英国与中国台湾城市边缘区农业土地利用较集约,美国与中国较粗放。原因在于英国与中国台湾地区单位农场面积小、社会监督力量大、土地移转交易成本高、制约农地移转规模;城乡规划管理规范化、规划与财税工具并用,奖励与引导并行、有序引导人口向城镇紧凑集中。2北京蔓延:北京蔓延是中心城聚集性蔓延与周边乡镇农村分散性蔓延的综合表现。北京在郊区人口增长量、建设用地/常住人口增量比、交通成本增加与耕地流失四个测度上,以及建设活动与规划脱节方面,证实出现城市蔓延现象。北京蔓延表层原因是工业外移、房地产、新城规划等政策推动,深层原因是二元土地制、分税制、市辖区制度与城乡规划法缺陷导致。论文对通州新城与周边乡镇土地利用变化的实证研究,发现通州已经出现类似北京蔓延现象与问题,蔓延甚至延伸至河北燕郊、大厂地区。治理对策:采取引导性与限制性综合治理对策,通过设置区域性的增长边界、服务边界、税收共享与发展权移转等工具,促进人口与产业向新城紧凑集中,维护乡村生态绿地系统。同时,为了保证政策工具永续实施,建议完善相应土地与财税、行政与规划制度。

李金岳[5](2015)在《北京市新建滨河森林公园管理问题与对策探究 ——以大运河森林公园为例》文中认为2010年北京市投资兴建11处新城滨河森林公园,今后北京还将在城乡接合部建设郊野森林公园,在城市中心区建设休闲森林公园,形成三级森林公园体系。到2020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前提下,京津冀三地将打造环首都国家公园环,构建互联互通的生态廊道。重点建设东郊森林公园、潮白河森林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南扩至市界)、大兴永定河森林公园、朝阳温榆河森林公园等30处,形成开敞型郊野森林公园与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区森林景观体系。新建滨河森林公园主要有面积大、水域广、所处地域市政设施条件差、周边公共交通不发达等特点,从设计到建设再到开园时间短、条件艰苦、工作量大,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开放后运营管理中遇到很多问题,如:卫生间不足、标识系统不完善、停车难、直饮水不通、北运河新堤路交通事故多发等。本文以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森林公园为例,重点针对公园运营管理中遇到的新堤路交叉口绿化景观遮蔽视线、停车场规划布局和运营管理模式需要调整、暴雨洪涝灾害避险救灾措施等问题,通过查找相关法规和文献作为依据,现场实地调查对其问题加以分析,问卷访谈游客了解诉求,通过规划设计改造、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等手段最终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希望可以给建成开放的滨河森林公园管理提供参考方案,为准建的滨河森林公园提供意见以规避类似问题,提出问题供研究学者完善相关法律、规范。旨在更好地保证新建滨河森林公园的活力,使滨河森林公园充分发挥其城市承载功能,使滨河森林公园体系的生命脉络得到延续。在滨河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现状所涉及的社会情况,查找相应的水务、道路交通工程等法律和规范作为设计依据。要完善公园管理、景观规划设计相应的规范,尤其是影响景观设计安全性的其他学科要素须要在园林行业规范中充分说明,科学、详实的制定标准,强制遵守的应上升到国标或者法律层面。公园建成开放后,要以大景区的观念来运营管理,与工作交叉各行政主管部门密切协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要时刻了解游客诉求,让游客的意见成为公园发展的导向,增强游客的公园管理参与感;要根据城市化进程逐步改变公园的定位,从郊野森林公园向城市公园逐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周雪[6](2014)在《北京城市森林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是城市生态平衡的支柱,它在净化大气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资源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城市森林除面临火灾风险、有害生物风险外,还受到城市化扩张与城市建设带来的各种风险。为使人类有一个可持续、健康安全的城市,我们必须遵循生态和社会经济规律,对城市森林风险进行科学管理,以实现城市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方法包括:(1)运用信息扩散理论计算城市森林火灾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周期。(2)应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1)对相关风险指标进行预测。(3)使用改进的损失系数法估算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风险的直接经济损失。(4)依据国内外标准和碳氧平衡法计算理论上所需城市森林的面积。(5)运用熵权系数法对城市森林风险进行综合评价。(6)使用人口比例指标法度量北京市城市化水平,并运用Logistic曲线模型对其进行预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系统地对城市森林火灾风险和有害生物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预测和损失计量。(2)研究了城市系统干扰风险所包含的城市森林供求风险、林业用地风险和城市森林结构风险等,对北京市各区县的风险大小进行了排序。(3)建立了包含5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的城市森林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系数法对北京市各区县和功能区进行城市森林风险综合评价与排序。(4)定量分析了在不同的城市化水平增长率条件下,城市森林各类风险指标的增减幅度。(5)系统总结了城市森林风险管理的性质、原则、管理内容与流程、管理保障体系等;并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北京市一年发生1~4次以上森林火灾的概率大于85%。未来5年森林火灾次数每年约为1~2次;每年受害森林面积预测值为2~5hm2。受森林火灾影响,保育土壤损失的生态服务价值量最大,积累营养物质最小。(2)森林病害和森林虫害的总发生面积将逐年增加。1998~2012年北京市森林有害生物风险直接经济损失最大的是杨树食叶害虫;损失最高的年份为2012年。2008年生态服务价值量损失最多,占总损失的11.34%。(3)在北京市各区县城市森林供求风险和林地供给不足风险的大小排名中,西城区、东城区、朝阳区的风险最大。预测出2020年林业用地比2012年将减少16.27%,北京城市森林面临林业用地被占用的风险。(4)对城市森林风险的综合评价比较中,房山区的综合风险最大,平谷区综合风险最小;城市发展新区综合风险最大,首都功能核心区综合风险最小。(5)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会降低城市森林火灾风险的发生概率;增加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风险和城市系统干扰风险的发生概率。

刘卉[7](2014)在《对平原造林新增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实施百万亩平原造林的战略部署,通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严格落实,经过相关委办局、各乡镇及各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2012年全区完成平原造林面积5万亩,占全市总任务量的五分之一,取得了阶段性的建设成果。平原造林工程不但要建设好,更要养护

刘卉[8](2013)在《关于对平原造林新增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实施百万亩平原造林的战略部署,通州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严格落实,经过相关各委办局、各乡镇及各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2012年全区完成造林面积5万亩,占全市总任务量的1/5,取得了阶段性的建设成果。平原造林工程不但要建设好,更要养护好、管理好。2013年以来,在加快推进6.7万亩造林工程的同时,通州区园林绿化局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就新增森林资源管护工作进行了调研和思考,形成了如下报告。一、平原造林管护工作的主要做法今年5月,通州区印发了《关于通州区平原地区造林工程新增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探

刘卉[9](2013)在《对平原造林新增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建议——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文中认为通州区创新市场化管护运作,建立健全长效的管理机制,对平原造林新增森林资源进行管护。今后,应围绕城乡一体,不断理顺区乡管理体制;围绕依法治绿,强化行政执法保障机制;围绕兴绿富民,建立多元经营开发模式。

蔡飞[10](2013)在《京郊农村地区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潜力与项目推广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生物质能源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位能源资源,在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生物质能源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一直以农林生物质能源开发为主,主要致力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用能,是农村发展长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在生物质能源产业领域也已经迈出了新的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各种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诸多企业单位和研究机构正在进行全方位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根据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4.78亿吨标准煤,其中生物质能利用量5000万吨标准煤。近年来,改革农村传统用能方式,利用现代创新技术开发清洁能源,进行农村生活用能替代,在很多地区得到重视。另外,农村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薄弱的地区,生物质能资源主要来源于农业和林业,开发利用生物质能资源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带动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村人口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生物质固体燃料的发展有利于农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林业的建立,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这为北京地区在农业生物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资源保障渠道。现代农林生物质能源开发作为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用能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经迈出了新的发展步伐。在固体燃料生产技术和燃烧设备方面,通过国内科技攻关和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各种机型,使得大力发展该产业的技术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在国家相关能源环境法律和政策的促进下,京郊农村地区也全面开展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建设,尤其在大兴区和延庆县项目实践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纵观过去二十多年,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历史,仍然在技术设备、产业发展和政策引导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京郊农村地区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度剖析,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研究:揭示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项目开发和产业形成的基本规律,对京郊农村地区的农林生物质能源资源潜力和供应系统进行研究,评价项目开发的综合效益,进行项目开发模式和市场推广模式的设计研究,并基于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和资源分布条件,进行京郊各区县的生物质固体燃料产业布局和开发优先度研究,最后综合以上方面的研究结果,对京郊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进行了政策促进研究。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发展生物质固体燃料产业的技术、经济、资源和市场等基础条件,同时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依据。(2)京郊农村地区生物质资源丰富,成为发展生物质能源的重要资源基础,文中通过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得出京郊十区县农业生物质资源量约202万吨,林业生物质资源量约117.5万吨,区县间资源分布不均。(3)文中对农林生物质能源资源的收集模式、组织管理模式和收购模式展开研究,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原料供应体系;同时对原料生产流程进行作业分解,进行风险事件分析和风险要素罗列,提出了主要应对方案和措施。(4)从文中项目效益评估的结果来看,项目具有较强的经济可行性;从资源循环利用的角度,项目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且生物质固体燃料的使用将大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净化空气环境。(5)京郊生物质固体燃料的潜在市场需求是非常可观的,然而现阶段,企业目标市场的选择不仅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程度,还受到生产能力及供应规模的限制;目标市场的选择和推广模式的设计随着产业的不同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6)生物质固体燃料生产和使用的社会环境效益符合CDM机制的理念,项目实践也适用于CDM的准则框架,因此在该类项目中引入CDM机制,为其提供了新的筹融资方式和技术引入模式。(7)文中对京郊地区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的区域布局进行指标体系构建和优先选择分析,基于已有数据资料,利用熵权法对京郊的10个区县进行遴选,结果表明,顺义区、房山区、大兴区和昌平区4个区域更适合生物质固体燃料的发展。(8)我国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制定与实施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结合我国及京郊地区发展现状,需从资源、生产、技术、投资及消费等方面对已有政策进行细化完善,添加缺少的具体规定。

二、通州区加大森林防火工作力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州区加大森林防火工作力度(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市中华路小学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事业的发展
        1.1.2 城市化建设的推进
        1.1.3 工程实践的契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小学建筑发展历程
        1.3.1 相关概念释义
        1.3.2 国外小学建筑发展历程
        1.3.3 国内小学建筑发展历程
    1.4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1.4.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1.4.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1.4.3 相关研究问题总结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案例分析
    2.1 案例选取
        2.1.1 用地条件的针对性
        2.1.2 案例个体的代表性
    2.2 案例分析
        2.2.1 重庆市约克郡人民小学
        2.2.2 南京市力行小学
        2.2.3 大连市风景小学
        2.2.4 南通市通州区石港小学
        2.2.5 案例分析与总结
    2.3 小学校园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小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策略
    3.1 小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原则
        3.1.1 安全性原则
        3.1.2 趣味性原则
        3.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3.2 小学校园总平面规划策略
        3.2.1 小学校园功能用房分类
        3.2.2 小学校园建筑布局形式
        3.2.3 小学校园交通流线组织
        3.2.4 小学校园室外环境塑造
    3.3 小学建筑平面功能布局策略
        3.3.1 教学用房设计
        3.3.2 办公用房设计
        3.3.3 体育设施设计
        3.3.4 生活用房设计
    3.4 小学建筑空间的竖向组织策略
        3.4.1 剖面层高指标
        3.4.2 功能房间的竖向排布
        3.4.3 集约化的小学竖向空间布置策略
        3.4.4 应对复杂地形的处理方法
    3.5 小学建筑立面造型设计策略
        3.5.1 建筑形象
        3.5.2 建筑色彩
        3.5.3 建筑材质
    3.6 小学建筑常用的绿建技术
        3.6.1 节能技术
        3.6.2 节材技术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程实践——重庆市中华路小学规划与建筑设计
    4.1 项目概述
        4.1.1 项目背景
        4.1.2 区位分析
        4.1.3 周边环境分析
        4.1.4 场地现状分析
        4.1.5 设计目标
        4.1.6 设计要求和难点
    4.2 前期方案构思
        4.2.1 前期梳理
        4.2.2 构思方案分析
        4.2.3 方案比较与选取
    4.3 总平面设计
        4.3.1 建筑布局形式
        4.3.2 交通流线组织
        4.3.3 室外环境组织
    4.4 平面功能布局
        4.4.1 教学用房设计
        4.4.2 办公用房设计
        4.4.3 体育设施设计
        4.4.4 生活用房设计
        4.4.5 地下车库设计
        4.4.6 安全疏散设计
    4.5 空间的竖向组织
        4.5.1 对地形的处理方式
        4.5.2 功能房间的竖向排布
        4.5.3 剖面层高设计
    4.6 建筑形象设计
        4.6.1 立面主体风格设计
        4.6.2 地方特色元素的体现
    4.7 绿建技术应用
    4.8 无障碍设计
    4.9 本章小结
        4.9.1 项目特色
        4.9.2 应对设计难点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课题总结
        5.1.2 项目总结
        5.1.3 创新点
    5.2 反思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中华路小学项目图纸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2)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逻辑结构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逻辑结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古树名木的界定
        2.1.2 公众参与的界定
        2.1.3 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的界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知情行理论
        2.2.2 托马斯有效决策模型
        2.2.3 公众参与阶梯理论
        2.2.4 霍夫兰说服理论
    2.3 相关研究综述
        2.3.1 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2.3.2 公众参与研究文献综述
        2.3.3 现有研究述评
3 北京市古树名木及保护与管理概况和公众参与问题
    3.1 北京市古树名木概况
        3.1.1 古树名木含义及分类
        3.1.2 北京市古树名木数量、类型、分布概况
        3.1.3 北京市古树名木具有的价值
    3.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概况
    3.3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4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3.4.1 实际参与主体人数少,参与客体有限
        3.4.2 公众参与形式少,参与机制缺失
    3.5 本章小结
4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认知、参与情感对参与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研究
    4.1 理论分析框架
    4.2 问卷调查与样本统计
        4.2.1 问卷设计
        4.2.2 问卷的预调查及改进
        4.2.3 问卷正式调查与数据搜集
        4.2.4 样本描述性统计
    4.3 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4.3.1 信度检验
        4.3.2 效度检验
    4.4 探索性因子分析
    4.5 受访者特征与公众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行为意向相关关系研究
        4.5.1 受访者特征与公众认知相关关系研究
        4.5.2 受访者特征与公众参与情感相关关系研究
    4.6 公众认知和参与情感对参与行为意向的影响实证研究
        4.6.1 结构方程模型及原理
        4.6.2 研究假设的提出与模型构建
        4.6.3 模型运算、检验和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形式创新研究
    5.1 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公众参与形式的经验与不足
        5.1.1 国外公共管理领域公众参与形式的经验
        5.1.2 国内公共管理领域公众参与形式的经验和不足
    5.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形式的讨论
        5.2.1 当前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形式存在的问题
        5.2.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形式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5.2.3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的主体
        5.2.4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客体
    5.3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新型公众参与形式分析
        5.3.1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新型公众参与形式的分类
        5.3.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新型公众参与的具体形式
    5.4 基于公众调查的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新型参与形式的有效性检验
        5.4.1 公众对于新型参与形式作用程度的评价调查
        5.4.2 公众对于新型参与形式的参与行为意向调查
    5.5 本章小结
6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研究
    6.1 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公众参与机制的经验和不足
        6.1.1 国外公共管理领域公众参与机制的经验
        6.1.2 国内公共管理领域公众参与机制的经验和不足
    6.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机制构建
        6.2.1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机制构建专家访谈
        6.2.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的原则
        6.2.3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机制的构成
    6.3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法治机制
        6.3.1 知情权
        6.3.2 参与权
        6.3.3 监督权
    6.4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教育机制
        6.4.1 大众教育
        6.4.2 专业教育
        6.4.3 职业教育
    6.5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激励机制
        6.5.1 经济激励
        6.5.2 榜样激励
        6.5.3 内容激励
    6.6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资金投入机制
        6.6.1 北京市古树名木价值评估
        6.6.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资金投入机制构建
    6.7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信息沟通机制
        6.7.1 政府发起型信息沟通
        6.7.2 公众发起型信息沟通
    6.8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合作机制
        6.8.1 决策制定阶段
        6.8.2 决策执行阶段
        6.8.3 决策评估阶段
        6.8.4 决策反馈阶段
    6.9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评价和项目决策
        6.9.1 基于公众调查的公众参与机制的有效性检验
        6.9.2 公众参与项目有效决策模型研究——以征询古树名木问题反映渠道为例
    6.10 本章小结
7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的监测与评估研究
    7.1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监测与评估的意义
    7.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7.2.1 基于专家访谈的公众参与监测与评估原则和指标体系的确定
        7.2.2 基于问卷调查的公众参与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
    7.3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监测与评估案例研究
        7.3.1 层次分析法原理及步骤
        7.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公众参与监测与评估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相关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相关建议
        8.2.1 针对性克服公众在参与中遇到的问题
        8.2.2 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公众的参与行为意向
        8.2.3 创新和优化公众参与形式
        8.2.4 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北京市森林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估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现状
        1.3.2 森林生态安全评估研究现状
        1.3.3 已有研究总结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
    2.1 森林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的理论框架
    2.2 自然环境对森林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的作用
        2.2.1 自然环境与森林生态安全演变的作用机理
        2.2.2.1 气候对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
        2.2.2.2 地形对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
    2.3 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
        2.3.1 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的作用
        2.3.1.1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对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
        2.3.1.2 城市化发展对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
        2.3.1.3 工业化与经济增长对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
        2.3.1.4 大气污染对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
        2.3.1.5 旅游发展对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
    2.4 资源禀赋对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
        2.4.1 资源禀赋对森林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的作用机理
        2.4.1.1 植被对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
        2.4.1.2 生物多样性对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
        2.4.1.3 水资源对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
        2.4.1.4 土壤对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
3 北京市森林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估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环境状况
        3.1.2 社会经济情况
        3.1.3 森林资源现状
    3.2 森林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3 北京市森林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3.3.1 构建北京市森林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3.2 数据来源
        3.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4 综合评估值计算
    3.4 北京市森林生态安全综合评估结果
4.提高北京市森林生态安全的对策建议
    4.1 加大更新造林力度,着力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整体质量
    4.2 优化林业投资结构,促进森林资源合理运用
    4.3 全面加强森林资源安全保障水平
    4.4 建立实施健康合理的生态旅游经营模式
    4.5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提高人员素质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紧凑城市理论与北京蔓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主题
        1.1.1 紧凑城市理论研究
        1.1.2 美国、英国与中国台湾地区城市蔓延
        1.1.3 中西城市蔓延现象、机制、治理与内涵差异
        1.1.4 中西蔓延机制与治理对策的横向比较
    1.2 研究背景
        1.2.1 北京市区摊大饼与郊区蔓延
        1.2.2 快速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借鉴意义
    1.4 研究视角和创新点
        1.4.1 蔓延机制视角
        1.4.2 社会制度视角
        1.4.3 京津冀视角
        1.4.4 国内相关研究
        1.4.5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6 国内研究回顾
        1.6.1 城市蔓延测度
        1.6.2 蔓延机制解释
        1.6.3 土地集约利用
        1.6.4 紧凑城市内涵与应用
第2章 城市蔓延研究与紧凑城市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密度
        2.1.2 紧凑度
        2.1.3 直观感觉
        2.1.4 可达性与机动力
    2.2 城市蔓延研究
        2.2.1 定义、历程、测度
        2.2.2 蔓延机制解释
        2.2.3 蔓延经济贡献与负外部作用
        2.2.4 蔓延治理的政策工具效益分析
        2.2.5 蔓延治理中的反政府干预
    2.3 紧凑城市理论
        2.3.1 紧凑城市概念、目标与形态
        2.3.2 土地与能源消耗
        2.3.3 社会公平与环境质量
        2.3.4 交通量与交通能耗
    2.4 紧凑城市政策
        2.4.1 紧凑城市与精明增长政策差异
        2.4.2 市场接受度
        2.4.3 政治可行性
    2.5 本章小结
        2.5.1 再城市化研究兴起
        2.5.2 “紧凑新城”还是“紧凑旧城”?
第3章 美国精明增长理论政策、策略与实施
    3.1 城市蔓延历程
        3.1.1 西进运动(1801-1920 年)
        3.1.2 蔓延前导期(1870-1920 年)
        3.1.3 第一次大蔓延(1920-1940 年)
        3.1.4 第二次大蔓延(1960-1990 年)
        3.1.5 1990 年以来的城市空间发展变化
    3.2 蔓延机制与影响
        3.2.1 制度性因素
        3.2.2 政策性因素
        3.2.3 社会经济性因素
    3.3 精明增长政策实践
        3.3.1 政府管制或自由放任
        3.3.2 精明增长政策实施的四种导向
        3.3.3 区域管制
        3.3.4 公共交通
        3.3.5 城市设计
        3.3.6 公共治理
    3.4 增长管理技术工具
        3.4.1 城市增长边界
        3.4.2 城市服务边界
        3.4.3 房产税、税收级差与税收共享
        3.4.4 发展权移转
        3.4.5 区划法调整
        3.4.6 实施效果评估
    3.5 本章小结
        3.5.1 美国城市蔓延机制、社会经济贡献、再城市化
        3.5.2 美国精明增长政策对中国城市蔓延治理的借鉴
第4章 英国城市蔓延与紧凑城市政策
    4.1 城市蔓延历程
        4.1.1 圈地运动、早期工业城市
        4.1.2 伦敦第一次与第二次蔓延
        4.1.3 伦敦第三次蔓延
        4.1.4 伦敦再城市化
    4.2 蔓延机制与影响
        4.2.1 制度性因素
        4.2.2 政策性因素
        4.2.3 社会经济性因素
    4.3 紧凑政策与实践
        4.3.1 1990 年代以来的紧凑城市政策
        4.3.2 紧凑城市政策实施的三个策略
        4.3.3 区域与城市规划法案、城市管理与财税条例
    4.4 本章小结
        4.4.1 政党轮替背景下的英国紧凑城市政策实施
        4.4.2 英国新城政策实施对北京新城规划的借鉴
第5章 中国台湾地区城市化与土地利用政策
    5.1 城市化历程
        5.1.1 二战后的台湾城市扩张
        5.1.2 城市发展特征与土地利用情况
    5.2 土地集约利用机制与影响
        5.2.1 制度性因素
        5.2.2 政策性因素
        5.2.3 社会经济性因素
    5.3 都市发展管制与引导政策
        5.3.1 城市规划管理、可持续发展与社区治理
        5.3.2 都市更新与容积移转
    5.4 本章小结
        5.4.1 农村土地改革的借鉴
        5.4.2 土地征收制度的借鉴
        5.4.3 城乡规划法与建筑法规的借鉴
        5.4.4 基础设施建设的借鉴
第6章 北京城市蔓延历程, 测度与问题
    6.1 北京城市蔓延历程
        6.1.1 地域概念
        6.1.2 中心城建成区扩张历程
        6.1.3 城乡建设用地变化
    6.2 北京城市蔓延测度
        6.2.1 蔓延测度与空间特征
        6.2.2 空间扩展特征
        6.2.3 土地利用变更
        6.2.4 土地利用调控目标
    6.3 北京蔓延正向贡献与负外部作用
        6.3.1 正向贡献
        6.3.2 负外部作用
    6.4 本章小结
        6.4.1 北京摊大饼是“蔓延”还是“紧凑”?
        6.4.2 中心城“摊大饼”的经济贡献与负外部作用
        6.4.3 城市蔓延的经济贡献与副外部作用
        6.4.4 北京与英美城市蔓延特征的国际比较
第7章 北京蔓延的社会经济、政策、制度性因素
    7.1 北京蔓延的社会经济性因素
        7.1.1 常住人口与外来人口
        7.1.2 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与水平
        7.1.3 就业区位
        7.1.4 商业购物空间
        7.1.5 房地产建设
    7.2 北京蔓延的政策性因素
        7.2.1 土地有偿使用
        7.2.2 房屋货币化
    7.3 北京蔓延的制度性因素
        7.3.1 土地制度
        7.3.2 财税制度
        7.3.3 治理制度
        7.3.4 规划制度
    7.4 本章小结
        7.4.1 英美与北京蔓延机制的国际比较
        7.4.2 北京蔓延机制中的制度性因素
第8章 北京蔓延治理政策建议与通州区的实证研究
    8.1 北京蔓延治理政策回顾
        8.1.1 中心城发展规模控制目标与成效
        8.1.2 第一道与第二道绿化隔离带
    8.2 北京蔓延治理政策、制度改革与紧凑新城规划
        8.2.1 政策工具选择
        8.2.2 城市增长边界
        8.2.3 城市服务边界
        8.2.4 税收级差与税收共享
        8.2.5 发展权移转
        8.2.6 土地产权与变更制度改革
        8.2.7 公共与社区治理制度改革
        8.2.8 紧凑新城组团、环线TOD、楔形绿地系统规划
    8.3 通州蔓延历程、问题与紧凑发展对策
        8.3.1 城镇发展政策与历程
        8.3.2 通州城市蔓延指标
        8.3.3 通州城市蔓延问题
        8.3.4 通州紧凑新城规划与蔓延治理建议
    8.4 本章小结
        8.4.1 英美城市蔓延治理政策对北京蔓延的借鉴
        8.4.2 北京新城的政策制度完善建议
第9章 结论
    9.1 紧凑城市理论与北京城市蔓延
        9.1.1 紧凑城市理论的效用与实施
        9.1.2 紧凑城市理念与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政策的差异
        9.1.3 北京蔓延的经济贡献与负外部作用
        9.1.4 中国台湾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借鉴意义
    9.2 蔓延动力机制
        9.2.1 中西城市蔓延机制差异
        9.2.2 土地移转机制与政府规划管理模式
    9.3 北京蔓延治理
        9.3.1 政策性工具
        9.3.2 制度性改革
    9.4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北京市新建滨河森林公园管理问题与对策探究 ——以大运河森林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
        1.3.1 美国
        1.3.2 日本
        1.3.3 中国
    1.4 重点解决的问题
2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2.1 公园概念和相关法规
        2.1.1 森林公园
        2.1.2 滨水公园
        2.1.3 《公园设计规范》
        2.1.4 《道路绿化设计规范》
        2.1.5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2.2 道路平面交叉口安全评价标准
        2.2.1 公路交叉口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2.2.2 相交道路平面线形
        2.2.3 相交道路纵面线形
        2.2.4 交叉角度
        2.2.5 平面交叉间距
        2.2.6 安全视距
        2.2.7 标志设置的必要性
    2.3 景区停车需求预测的主要影响因素
        2.3.1 停车时间特性
        2.3.2 停车场服务半径
        2.3.3 停车场周转率
        2.3.4 车位需求量预测
    2.4 滨水森林公园水务相关概念和法规
        2.4.1 行洪区与滨水区
        2.4.2 《水文情报预报规范》
        2.4.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4.4 《防洪标准》
3 大运河森林公园概况和现存重点问题
    3.1 大运河森林公园概况
        3.1.1 公园简介
        3.1.2 相关政策批复
        3.1.3 管理模式
        3.1.4 历年游客量
        3.1.5 荣誉与成就
    3.2 大运河森林公园
        3.2.1 北运河新堤路交通事故多发
        3.2.2 公园周边停车难
        3.2.3 遭受“7.21”暴雨水灾
4 北运河新堤路交叉口种植改造
    4.1 北运河新堤路现状
    4.2 新堤路交叉口现状调查及分析
    4.3 新堤路交叉口种植情况调查及分析
    4.4 典型交叉口种植情况分析及改造方案
    4.5 园林手段规避建议
        4.5.1 前期公园建设时对设计方案进行严格把控
        4.5.2 公园建成后对绿地植物的管理
    4.6 其他措施规避建议
    4.7 小结
5 停车场布局与规模建议
    5.1 大运河森林公园周边交通
    5.2 大运河森林公园停车场现状
    5.3 公园停车需求预测方法
    5.4 旅游旺季高峰期入园游客量统计
    5.5 调查问卷数据结果及分析
        5.5.1 游客出行方式分析
        5.5.2 公交可达性评价
        5.5.3 游客停车状况分析
        5.5.4 路边停车原因分析
        5.5.5 新建停车场必要性分析
    5.6 停车场规划与管理应对措施
        5.6.1 建议增加公园周边过路公交,旅游高峰期增加摆渡车接驳地铁
        5.6.2 增加停车场指引标识
        5.6.3 公园属停车场取消收费,私营停车场实行费用后付
        5.6.4 开发多个节点组团,疏解主要区域压力
        5.6.5 新建停车场,满足公园转型中的游客需求
    5.7 小结
6 暴雨洪涝灾害避险救灾措施
    6.1 北运河大运河森林公园段水文情况
    6.2 借助GIS绘图
        6.2.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6.2.2 绘制GIS分析图
    6.3 基于GIS的避灾减灾措施
        6.3.1 划定洪灾安全格局
        6.3.2 移建电力设施和管理用房
        6.3.3 增建排水设施
        6.3.4 耐水湿植物品种的选择
    6.4 避灾救险复园措施
        6.4.1 避灾
        6.4.2 救险
        6.4.3 复园
    6.5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大运河森林公园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部分)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6)北京城市森林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相关研究综述
        1.5.1 森林火灾风险评价与管理
        1.5.2 森林有害生物风险评价与管理
        1.5.3 城市森林研究综述
2 相关概念的总结与界定
    2.1 风险
        2.1.1 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2.1.2 风险的分类
    2.2 风险管理
        2.2.1 国内外风险管理的历史沿革及未来发展趋势
        2.2.2 风险管理的程序
    2.3 城市森林
        2.3.1 城市森林概念的总结和界定
        2.3.2 城市森林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2.4 核心概念的定义
        2.4.1 风险和风险管理
        2.4.2 城市森林
        2.4.3 城市森林风险
        2.4.4 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风险
        2.4.5 干扰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公地悲剧理论
        3.1.1 公地悲剧理论的内涵与可持续利用途径
        3.1.2 公共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城市森林风险管理
    3.2 一般均衡理论和帕累托最优理论
        3.2.1 两种理论的主要内容
        3.2.2 一般均衡理论、帕累托最优理论与城市森林资源配置
    3.3 区域经济学理论
        3.3.1 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
        3.3.2 区域经济理论与城市森林风险管理
    3.4 区域经济管理理论
        3.4.1 区域经济管理理论的内涵
        3.4.2 区域经济管理与城市森林风险管理
    3.5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理论
        3.5.1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涵
        3.5.2 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与城市森林风险管理
    3.6 可持续发展理论
        3.6.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目标
        3.6.2 可持续发展与城市森林风险管理
    3.7 本章小结
4 北京城市森林及风险现状
    4.1 北京市自然条件概况
        4.1.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4.1.2 土地面积与行政区划
        4.1.3 气候条件
    4.2 北京市社会经济概况
        4.2.1 社会人口
        4.2.2 经济发展状况
    4.3 北京市森林资源概况
        4.3.1 森林资源禀赋与林业发展
        4.3.2 城市森林概况与发展
    4.4 北京市城市森林风险
        4.4.1 城市森林的类型
        4.4.2 城市森林的主要功能
        4.4.3 城市环境对城市森林的影响
        4.4.4 城市森林风险的主要类型
        4.4.5 城市森林各风险所属风险类别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森林火灾风险评价
    5.1 风险识别与描述
        5.1.1 城市森林火灾风险的特点
        5.1.2 城市森林火灾风险成因分析
    5.2 风险分析
        5.2.1 北京森林火灾概况
        5.2.2 数据来源与说明
        5.2.3 基本统计特征
        5.2.4 森林火灾风险发生概率及周期
    5.3 风险预测
        5.3.1 灰色系统模型GM(1,1)
        5.3.2 预测模型与参数估计
        5.3.3 预测结果与分析
    5.4 生态服务价值量损失计算
        5.4.1 计量方法
        5.4.2 计算及说明
        5.4.3 计量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风险评价
    6.1 风险识别与描述
        6.1.1 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风险的特点
        6.1.2 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风险成因分析
    6.2 风险分析
        6.2.1 北京市森林有害生物风险概述
        6.2.2 全市森林有害生物风险发生情况
        6.2.3 市辖区和县域森林有害生物风险分布情况
        6.2.4 不同年份有害生物风险发生情况
    6.3 风险预测
        6.3.1 预测模型与参数估计
        6.3.2 预测结果与分析
    6.4 直接经济损失估算
        6.4.1 数据来源
        6.4.2 估算方法与改进
        6.4.3 计量结果
    6.5 生态服务价值量损失估算
    6.6 本章小结
7 城市森林城市系统干扰风险评价
    7.1 城市森林供求风险
        7.1.1 国内外相关标准
        7.1.2 碳氧平衡法
        7.1.3 覆盖率风险和人均面积风险
        7.1.4 城市森林供求风险综合比较
    7.2 城市森林林业用地风险
        7.2.1 城市森林林地供给不足风险
        7.2.2 城市森林林地占用风险
    7.3 城市森林结构风险
    7.4 四功能区风险总结与规划
    7.5 本章小结
8 城市森林风险综合评价
    8.1 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8.2 评价方法与模型
    8.3 评价过程与结论
        8.3.1 分区县评价
        8.3.2 分功能区评价
    8.4 本章小结
9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森林风险
    9.1 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方法
        9.1.1 土地利用指标
        9.1.2 人口比例指标
        9.1.3 综合指标法
    9.2 北京市城市化水平计量
        9.2.1 北京市城市化水平模型拟合与预测
        9.2.2 北京常住人口模型拟合与预测
    9.3 城市化与城市森林火灾风险
        9.3.1 模型拟合
        9.3.2 二者相互关系
    9.4 城市化与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风险
        9.4.1 模型拟合
        9.4.2 二者相互关系
    9.5 城市化与城市森林城市系统干扰风险
        9.5.1 城市化与城市森林供求风险
        9.5.2 城市化与城市森林林地占用风险
    9.6 本章小结
10 城市森林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
    10.1 城市森林火灾风险管理
        10.1.1 管理性质与原则
        10.1.2 管理内容
        10.1.3 管理技术与保障体系
    10.2 城市森林有害生物风险管理
        10.2.1 管理性质和原则
        10.2.2 管理内容
        10.2.3 管理技术与保障体系
    10.3 城市森林城市系统干扰风险管理
        10.3.1 管理目标与原则
        10.3.2 管理对策建议
        10.3.3 管理保障体系建设
    10.4 本章小结
11 结束语
    11.1 结论与创新点
        11.1.1 主要结论
        11.1.2 创新之处
    11.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对平原造林新增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平原造林管护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 坚持建管并重, 建立健全长效的管理机制。
    (二) 坚持政府主导, 创新市场化管护运作机制。
    (三) 坚持绿岗就业, 探索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机制。
二、平原造林管护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 巨大造林规模对管护工作提出新挑战。
    (二) 庞大专项投资对管护工作提出新目标。
    (三) 综合生态承载力提升对管护工作提出新要求。
    (四) 广大农民热盼增收对管护工作提出新期待。
三、关于进一步做好平原造林管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 围绕城乡一体, 不断理顺区乡管理体制。
    (二) 围绕依法治绿, 强化行政执法保障机制。
    (三) 围绕兴绿富民, 建立多元经营开发模式。

(8)关于对平原造林新增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平原造林管护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 坚持建管并重, 建立健全长效的管理机制。
    (二) 坚持政府主导, 创新市场化管护运作机制。
    (三) 坚持绿岗就业, 探索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机制。
二、平原造林管护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 巨大造林规模对管护工作提出新挑战。
    (二) 庞大专项投资对管护工作提出新目标。
    (三) 综合生态承载力提升对管护工作提出新要求。
    (四) 广大农民热盼增收对管护工作提出新期待。
三、关于进一步做好平原造林管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 围绕城乡一体, 不断理顺区乡管理体制。
    (二) 围绕依法治绿, 强化行政执法保障机制。
    (三) 围绕兴绿富民, 建立多元经营开发模式。

(9)对平原造林新增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建议——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平原造林管护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 坚持建管并重, 建立健全长效的管理机制
    (二) 坚持政府主导, 创新市场化管护运作机制
    (三) 坚持绿岗就业, 探索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机制
二、平原造林管护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 巨大的造林规模对管护工作提出新挑战
    (二) 庞大的专项投资对管护工作提出新目标
    (三) 综合生态承载力提升对管护工作提出新要求
    (四) 广大农民热盼增收对管护工作提出新期待
三、关于进一步做好平原造林管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 围绕城乡一体, 不断理顺区乡管理体制
    (二) 围绕依法治绿, 强化行政执法保障机制
    (三) 围绕兴绿富民, 建立多元经营开发模式
【本刊相关文献链接】

(10)京郊农村地区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潜力与项目推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相关问题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2.1.1 生物质能源供需研究
        2.1.2 生物质能源开发经济性研究
        2.1.3 生物质能源环境效应评价研究
        2.1.4 生物质能源政策研究
    2.2 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问题研究
        2.2.1. 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加工技术研究状况
        2.2.2 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产业发展研究
        2.2.3 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标准体系研究
    2.3 文献研究综述
3 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与利用现状
    3.1 现代生物质能源产业兴起
        3.1.1 生物质能源概述
        3.1.2 现代生物质能源的兴起
        3.1.3 生物质固体燃料
    3.2 国外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现状与趋势
        3.2.1 全球生物质固体燃料总体情况与前景
        3.2.2 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现状
    3.3 我国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与利用状况
        3.3.1 我国生物质固体燃料总体现状与发展趋势
        3.3.2 生物质固体燃料生产技术现状
        3.3.3 生物质固体燃料燃烧设备现状
        3.3.4 京郊农村地区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
        3.3.5 我国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现存问题
    3.4 小结
4. 京郊农林生物质资源潜力评估
    4.1 京郊地区农林生物质资源基础
        4.1.1 森林资源与能源化利用
        4.1.2 农业秸秆与能源化利用
    4.2 京郊地区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潜力评估
        4.2.1 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类型
        4.2.2 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潜力评估
    4.3 京郊地区农业秸秆资源可利用潜力评估
        4.3.1 农业种植而积分析
        4.3.2 农业种植结构与产量分析
        4.3.3 京郊地区农业秸秆资源量估算
    4.4. 农林生物质资源利用的阶段性特点
    4.5 小结
5. 生物质固体燃料原料供应体系构建与系统风险防范
    5.1 生物质固体燃料的原料供应体系
        5.1.1 原料供应技术路线
        5.1.2 原料供应组织管理模式
        5.1.3 京郊原料供应模式实践分析
    5.2 原料供应系统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
        5.2.1 原料供应系统风险识别与分析
        5.2.2 原料供应系统的风险防范措施
    5.3 小结
6 京郊农村地区推广生物质固体燃料的效益评估
    6.1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项目经济效益的经济可行性评估
        6.1.1 经济可行性评估的前提
        6.1.2 经济可行性评估的依据
        6.1.3 经济可行性评估的内容
        6.1.4 经济可行性评估的结论
    6.2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的社会与生态效益评估
        6.2.1 社会效益评估
        6.2.2 生态效益评估
    6.3 小结
7 京郊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市场推广模式研究
    7.1 京郊农村地区生活用能情况分析
        7.1.1 北京地区农村生活能源状况
        7.1.2 京郊区县农村能源消费状况
        7.1.3. 京郊农户用能模式调查
    7.2 生物质固体燃料市场选择
    7.3 京郊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的市场推广
        7.3.1 市场细分
        7.3.2 目标市场选择
        7.3.3 市场定位
        7.3.4 产品策略
        7.3.5 价格策略
        7.3.6 渠道策略
        7.3.7 促销策略
    7.4 小结
8 生物质固体燃料CDM项目开发模式
    8.1 CDM机制与生物质能源项目的结合
        8.1.1 CDM机制的提出与内容要点
        8.1.2 生物质能源项目与CDM机制的结合途径
        8.1.3 促进生物质能源项目与CDM结合的意义
    8.2 京郊供热系统生物质燃料替代CDM项目模式
        8.2.1 季节性供热系统生物质燃料替代项目概述
        8.2.2 生物质燃料替代项目与CDM机制的结合
    8.3 京郊农林生物质替代燃料CDM项目实施模式
        8.3.1 项目技术路线
        8.3.2 适合本项目的CDM方法学
        8.3.3 项目实施流程
        8.3.4 项目实施的风险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京郊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区域选择研究
    9.1 区域选择因素分析
    9.2 京郊地区资源状况分析
        9.2.1 劳动力资源状况
        9.2.2 土地资源状况
    9.3 京郊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9.4 京郊地区交通运输能力状况分析
    9.5 京郊地区能源消费状况分析
        9.5.1 京郊地区能源消费基本状况分析
        9.5.2 北京地区原煤利用状况分析
        9.5.3 京郊地区用电状况分析
    9.6 京郊地区环境基本状况分析
    9.7 京郊地区生物质固体燃料区域选择研究
        9.7.1 京郊地区生物质固体燃料区域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
        9.7.2 数据收集与整理
        9.7.3 数据的处理过程及结论
    9.8 小结
10 生物质固体燃料产业发展的促进政策研究
    10.1 国外促进生物质能发展的政策经验
        10.1.1 国外生物质能源政策现状
        10.1.2 国外生物质能源政策经验
    10.2 国内促进生物质能源发展的政策现状
    10.3 不同政策背景下的利益相关者策略选择行为分析
    10.4 京郊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1 结论与讨论
    11.1 研究结论
    11.2 研究创新点
    11.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通州区加大森林防火工作力度(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中华路小学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D]. 陈璨. 南京工业大学, 2020(01)
  • [2]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 杨娱.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北京市森林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估与影响因素研究[D]. 张珉珊.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紧凑城市理论与北京蔓延研究[D]. 戴雄赐. 清华大学, 2016(08)
  • [5]北京市新建滨河森林公园管理问题与对策探究 ——以大运河森林公园为例[D]. 李金岳. 北京林业大学, 2015(04)
  • [6]北京城市森林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D]. 周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7]对平原造林新增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思考[J]. 刘卉. 国土绿化, 2014(01)
  • [8]关于对平原造林新增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思考[J]. 刘卉. 绿化与生活, 2013(12)
  • [9]对平原造林新增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建议——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J]. 刘卉.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3(06)
  • [10]京郊农村地区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潜力与项目推广模式研究[D]. 蔡飞.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通州区加大森林防火工作力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