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强拼搏,奋力攀登,争创一流

顽强拼搏,奋力攀登,争创一流

一、顽强拼搏 奋力攀登 争创一流(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军[1](202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东北工业劳模研究》文中认为

原诗萌[2](2021)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国企精神》文中研究表明百年风华,初心如磐。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牛甜甜,郭广福,刘涛,白雪,潘洋,马丽,冉祥明[3](2021)在《弘扬中国精神,实现民族复兴》文中提出《中国地名大会》中曾有一问:什么是中国精神?如此宏大的主题,落到每一个小小的地名当中,变得生动而具体。它可能像一种叫作"马兰"的小花一样,生机勃勃地绽放在戈壁滩,孕育出"两弹一星"的丰功伟绩;它可能像那片被命名为"红原"的草地一样,见证了长征中无数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身影,书写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豪迈气概。"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在五干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终极归属感与荣誉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内容,是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必须传承的宝贵财富。中国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胡杨[4](2021)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育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育人载体,依托相应的媒介,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使大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认知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优良传统,继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外化成高尚行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意义重大。从国家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红色记忆”;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助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间也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取得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率不断提高,部分校园的红色文化氛围渐显浓郁,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话语空间也更为宽广等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敏锐地洞察到国外不良思潮、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新媒体中的不良言论等环体层面的宏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冲击,以及育人主体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缺乏体验、感悟式的实践教育,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实践等方法技术和育人主客体的个人原因等微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消解。宏观和微观因素合力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具实存在的利用主体、主题、方式、动力和评价层面的问题。它们都是高校进一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障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要想取得成效,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育人评价体系,学理性地探讨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现实设立依据、开展评价工作的现实困境等范畴。只有适时精准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工作,才能够及时观察和搜集育人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靶向,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开展。行之有效的路径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要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价值,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构起良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话语,拓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传播媒介,倡导大学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自我教育,打造起“六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格局,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提高。与此同时,建构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有助于避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陷入低效、无效的境地,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必须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设立起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刘国胤[5](2021)在《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伟大长征中铸就的精神旗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谱系的标杆,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篇章。长征胜利后的80多年里,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弘扬优秀革命传统的重要代表,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奋斗在“新长征”路上。特别改革开放之后,长征精神的弘扬上升到国家维度,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刻总结和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新时代,置身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奋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征程上,更需要这一伟大革命精神的激励感召。当然,在长征精神的弘扬过程中,也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享乐文化冲击、网络负面信息影响等挑战,还需在把握时代脉搏和矛盾问题中弘扬精神、坚定传承。本文按照“生成条件-内涵本质-所处境遇-目标内容-实现路径”的研究思路。首先,从长征精神的生成入手,在深挖历史真相的同时,概括凝练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本质,而后,将研究指向锁定在新时代的宏大背景和境遇之下,认真分析弘扬长征精神面临的“两个大局”和现实矛盾,并探究了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和内容,最后,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客观条件,与时俱进地探索弘扬长征精神的新方案、新方法、新路径,使长征精神的弘扬问题研究既有理论基石,又立足时代潮头,为推动长征精神弘扬发展提供借鉴参考。第一部分论述了长征精神生成的条件和基础。首先,提出长征精神以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精神及长征实践为源流,分析了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对长征精神的影响,又站在实践角度论述了万里长征是长征精神生成的实践基础,探讨了遵义会议及其精神在长征精神生成中的重要作用。而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论述了长征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为基础。最后,又挖掘了伟大长征精神生成的文化根基,从高尚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坚毅品格、求真务实的处世态度和民为邦本的亲民思想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长征精神的孕育滋养。第二部分阐释了长征精神的发展演进和内涵本质。以时间脉络为主线,认真回眸梳理了长征精神的演进发展,在此基础上,重点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长征精神内涵的论述为指导,系统总结了学界关于长征精神内涵的丰富解读,分理想信念、英雄气概、务实作风、团结精神、群众路线等五个方面总结了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而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依据,创造性地探析了长征精神的本质,提出了长征精神是反映红军长征实践的一种社会意识,也是具有长征特点的意识、宗旨和心理状态的统一,更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向前、逆境取胜的精神标识。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时代境遇。主要分三个层面对时代境遇进行了分析,首先,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多极化、大国关系深刻调整,以及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现实背景下,需要我们通过坚定理想信念、保持独立自主、坚定党的领导来弘扬长征精神。其次,着眼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任务,需要进行伟大斗争、需要树立核心意识、需要实事求是精神、需要广泛精诚团结来弘扬长征精神。最后,针对当前历史虚无主义解构长征史实,享乐主义价值观冲击长征记忆,网络负面信息消解革命传统等问题,论述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必要性。第四部分论述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和内容。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需要清晰的目标和具体内容,让人们在弘扬中把握方向、明确内容、找准落点。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就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为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动力支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分为了真理而斗争、坚定“四个自信”、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坚持党的领导和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奋斗等六个方面,总结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主要内容。第五部分探究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路径。主要聚焦四个维度对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进行了研析:一是弘扬长征精神需要深化理论研究,这包括探究长征精神的原生形态,探究长征精神与“族谱”精神的关联性,创新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二是弘扬长征精神需要强化教育引导,既要突出党员干部这个教育重点,也要强化以长征史和长征精神为内容的学习教育,同时,还要发挥好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作用。三是弘扬长征精神需要推进舆论传播,持续开展长征英雄事迹的宣播、加强相关题材文艺影视作品创作、加大网络媒体宣传力度、推动长征精神的国际传播。四是弘扬长征精神需要落实好相关实践活动,深入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模拟长征情景开展体验式实践锻炼等。

陈伶浪[6](2020)在《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文中指出劳动模范(简称劳模)是党和政府授予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取得显着成绩的劳动者的一种崇高荣誉称号。劳模精神是通过劳模行为体现的,并通过劳模表彰得到承认,是劳模在社会实践中所展现的价值观念、道德风范、精神风貌、行为准则等。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瑞金就涌现了劳模表彰运动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劳模表彰工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劳模表彰作为发动群众、联系群众、为了群众的制度固定下来。一部我国劳模运动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史、振兴史。一代又一代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积极倡导下,历经近90年的演化,劳模精神的内涵功能不断丰富完善、示范引领作用越来越凸显,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劳模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始终把其作为影响、带动和鼓舞亿万劳动群众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而不懈努力的风向标和精神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劳模座谈、考察调研、劳模大会等不同场合多次就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劳模作用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对进一步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劳模精神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发扬光大劳模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新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劳模精神无疑是新时代最具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精神力量。因此,加强对劳模精神的研究,挖掘、阐释这一“精神富矿”的内涵功能、时代价值、弘扬路径等,对于充分焕发亿万职工群众的劳动热情、激发职工群众的创新活力、迸发职工群众的无穷力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建功立业、展现风采、再铸辉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正是以劳模精神起源于何时?劳模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有何困境?新时代如何弘扬劳模精神?这4个问题为主线进行探析研究。首先追溯了劳模表彰运动的历史起源,以及劳模精神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发挥的巨大精神引领作用,并创造性地将我国劳模精神内涵的嬗变历程划分为萌芽期(新中国成立以前)、雏形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形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完善期(新时代),同时针对每一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劳模精神所展现的特色加以研究。在此基础上,比较详细解读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的深刻含义以及劳模精神所具有的激励教育、示范引领、文化影响等功能作用,而后得出我国劳模精神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从实践层面看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人民群众的广泛尊崇、工会组织的积极作为以及劳模群体的自我弘扬;从理论层面看,其根本原因在于有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作为理论基石、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作为理论指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绘就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新时代仍然是一个奋斗的时代,需要有劳模精神的力量、劳模精神的作用、劳模精神的激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广大劳动群众以脚踏实地的干劲、勇往直前的闯劲、攻坚克难的钻劲建功新时代。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劳模精神的弘扬也确实遇到了一些困境和问题,本文阐述了社会认识偏差、社会功利化、多元价值观、西方意识形态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分析了由于普通劳动者地位有所弱化、工人阶级归属感有所淡化、劳模管理服务仍存在薄弱环节、劳模精神宣传教育还不够到位等原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面对这些困境和问题,本文阐明了全社会只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坚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四最”劳动精神,坚持倡导正确的劳动观,就能提高认识、主动作为,自觉弘扬、传承、践行劳模精神,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要创新方式方法、完善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等意见建议。

杨福川[7](2020)在《基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的新时代改革开放精神弘扬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讲话中强调改革开放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将改革进行到底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而改革开放精神恰是这一伟大新征程的精神指引和力量源泉。改革开放实践淬炼了改革开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熔铸了改革开放事业。在改革开放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战胜了数不胜数的困难与挑战,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突破和成就。改革开放精神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持续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必定会面临更大的惊涛骇浪,只有持续赓续和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方能获得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勇气、智慧和力量。改革开放精神具体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事业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优良精神品格和精神品质,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其生成贯穿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理论逻辑、孕育变革开放因子历史土壤的历史逻辑和伟大改革开放事业实践推进的现实逻辑等三重逻辑,具有显着的整体性、历史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特征。当前,在新时代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有利于书写历史、铭记伟大改革开放事业,有利于勾勒形象、提升群体成员文化认同,亦有利于指向未来、建构共通精神意义空间。并且,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理论研究的丰富成果、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其他精神典范的弘扬经验亦为改革开放精神的弘扬提供了可行性依据,使改革开放精神的弘扬不仅必要且可行。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当前改革开放精神弘扬的内容结构更加完整、传播媒介更加成熟、宣教场域更加完善。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是曲折的。改革开放精神弘扬亦存在着弘扬表征模糊、方法欠缺、文化削弱等情况,进而导致改革开放精神的弘扬面临聚合性不强、实效性不强和融入性不强的现实困境,并给改革开放精神在新时代的接续弘扬带来了困难。因此,本研究以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并因其对现实审视的科学性而在中西方理论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记忆理论为理论借鉴,分别从其文化记忆的时间、功能、媒介、权力及建构五个维度入手,深度剖析出改革开放精神的弘扬由于在时间维度上存在着未来指向的表征泛化、在功能维度上存在着功能记忆的忽视弱化、在媒介维度上存在着记忆媒介的膨胀离散、在权力维度上存在着权力博弈的内容失真以及在建构维度上存在着建构不足的记忆失衡等诸多问题,进而导致了当前改革开放精神弘扬面临的困境。改革开放精神的弘扬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为消解这些阻滞因素,使改革开放精神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赓续和弘扬,首先,要在时间维度上结晶改革开放精神的未来指向;其次,要在类别维度上刻画改革开放精神的功能记忆;再次,要在媒介维度上探寻改革开放精神的文化符号;然后,要在权力维度上优化改革开放精神的记忆内容;最后,要在建构维度上建构改革开放精神的文化记忆。

卞秀红[8](2020)在《新闻文本汉英翻译的信息传递策略 ——以上海“双一流”高校新闻翻译项目为例》文中认为为提升国家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国家出台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身处国际教育交流的活跃地带,上海的“双一流”高校,也需要对外传达自己未来的国际交流规划。在翻译实践中,中文新闻文本与英语新闻文本在修辞词语、句式和结构上的一些差异给翻译造成了困难,需要对信息进行转化、增删、逻辑梳理或结构重组才能达到对等的信息传递。本文将以上海“双一流”高校新闻稿汉译英项目为例,研究总结此类项目在信息传递方面的主要困难,并探究相应的信息传递策略。本文通过参考相关文献,介绍上海“双一流”高校新闻稿汉译英项目的案例,概括出项目的文本特点、功能和翻译要求,分析中英新闻文本的不同造成的译文信息传递的不足或失误,一是中文的修辞词汇难以对应英文词汇,二是并列句式可能造成的信息交叉重复或逻辑隐而不显,三是语段结构主次不明造成的信息杂糅和重点偏移,再结合初译和审校的对比,提供译者在此种情况下可采取的对应的信息传递策略,一是舍弃修辞外壳,增释隐含信息;二是化繁为简,信息合并或梳理逻辑,增加衔接;三是调整语序,突出重点或信息分层,结构重组。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能够基本总结此次翻译的经验,其他译者在遇到类似文本时也能有所启发,共同提升新闻文本汉英翻译的质量。

邵继慧[9](2019)在《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思想成果,对于中国共产党完成“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面临一系列挑战和机遇,特别需要敢于拼搏、敢于创新、敢于挑战、敢于担当、敢于胜利的“弄潮儿”精神。正因如此,本论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研究为题,力求从出场逻辑、精神内涵、特色价值、践行路径等四个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展开研究探讨,以求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所裨益。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有着深邃深刻的出场逻辑,具体表现为博大精深的理论逻辑、悠远深厚的历史逻辑、问题指向的实践逻辑和特色鲜明的个人风格等四个方面。这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论述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相关阐述构成了理论逻辑最基本的东西。面对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艰巨任务,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革命精神,在多个场合、结合无产阶级革命的创新实践,反复强调了敢于斗争、勇于创新的重要性。在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转变为实践的过程中,列宁更是用自己的切身实践诠释了无产阶级政党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面对所肩负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发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奋力开拓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的坚定自信。这其中,毛泽东的实事求是、邓小平的解放思想、江泽民的与时俱进和胡锦涛的求真务实,都为中国共产党勇于创新、敢于胜利的理论与实践写下浓墨重彩的恢弘篇章,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弄潮儿”精神的深厚理论来源。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使中华民族聚合起强大丰厚的勤于创新、勇于拼搏、敢于胜利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伟大奋斗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习近平总书记“弄潮儿”精神形成的深邃历史渊源。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所铸就的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拼搏中,务实、超越、创新、攻坚的时代精神,敢为人先、只争朝夕、敢闯敢试和直面难题的创新做法,都为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的形成提供着坚实的实践基础。此外,敢想敢试、敢闯敢拼是习近平同志在地方从政期间的专有代名词。正因为有着这种精神气质,无论走到哪、担任什么职务,习近平同志总能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带来新气象,有力地推动当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正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的出场逻辑如此庄严隆重,所以,这一精神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内含系统严密的敢于挑战的革命精神、敢于创新的超越精神、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敢于担当的务实精神、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其中,敢于挑战是前提,敢于创新是基础,敢于拼搏是核心,敢于担当是本质,敢于胜利是目标,由此建构一个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的科学内涵。当然,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完全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弄潮儿”精神当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因此,坚定的人民性、突出的实践性、科学的继承性和鲜明的创新性,就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的思想特色。“弄潮儿”精神是锻造中国共产党优秀品格的精神之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之源,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纽带,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的思想号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迫切要求我们大胆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干在实处,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始终走在前列,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敢于勇立潮头,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去践行“弄潮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我们时代青年应有的贡献。

侯燕[10](2019)在《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年,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又是影响社会问题的不定因素。青年群体的发展方向与各种政治力量的走势存在一定内在联系,青年与青年问题也因此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把世界的发展进步与青年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满腔热情地寄希望于青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把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由于曾从事共青团工作,胡锦涛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有着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他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青年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从事关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高度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与青年变化时代特征的科学认识与判断,从而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但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任何科学思想形成和发展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独特的实践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胡锦涛青年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也有其内在根基,其产生、形成、发展和成熟都遵循社会历史基本规律。改革开放翻开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厚积薄发的新篇章,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无限的智慧和热情投入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自身的特征与需求也呈现出相应的时代气息。随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胡锦涛青年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把青年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以服务青年发展促进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与生力军作用的发挥,指引着当代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对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以及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回溯和梳理,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总体脉络和逻辑体系,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如何以胡锦涛青年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高青年素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人才保障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本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以及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是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和文化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党的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胡锦涛自身成长和青年工作经历则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就其发展阶段来看,胡锦涛青年思想经历了由孕育到初步形成、再到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紧密相连。本研究也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关于青年的地位和价值、青年的优势与不足、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些也恰恰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立论基础。在总论其形成基础、发展阶段和基本出发点之后,本研究选取胡锦涛青年思想极具时代特征的政治视角、利益视角、人才视角、实践视角、全球视角等维度对其内容构成进行了分论。从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突出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实施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等方面论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从为大局服务与为青年服务的一致性、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着力服务青年的根本需求等方面讨论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从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执政能力与干部选拔等方面剖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从火热社会实践中的无悔青春、党和国家需要青春力量、伟大时代召唤创业者等方面分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从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等方面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最后,提出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即坚持党的领导,准确把握青年脉搏,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引导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坚持服务青年,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牢牢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胡锦涛青年思想系统且全面地回答了关于青年的基本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既有理论范畴,又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胡锦涛青年思想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不仅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对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及其科学品质,开拓青年工作的思路、方法、手段,增强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为了阐明胡锦涛青年思想对于开展青年工作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多个案例,从某一角度或某一形式印证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实践价值。比如,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简述了党和青年的特殊关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于青年发展的重要意义,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论述;以大学青年教师为例,从剖析职业获得感生成入手,对于如何立足青年的基本特征、遵从青年成长的客观规律、正确分析青年的实际状况、在服务中赢得青年进行了探讨;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就共青团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进行了分析;以21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青年自组织为例,讨论了新时期青年社会实践主体的拓展形式,得到的基本结论是,自组织这一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组织形式对于青年参与社会、投身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但也存在着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贴近青年、创新思路,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主体作用,积极引领青年成长发展;以孔子学院的形成发展为例,简析青年国际交流状况,以此说明青年拓展世界眼光的重大意义,并印证青年对于促进国际交流、树立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积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分析青年和青年工作,不难看到胡锦涛青年思想严谨而科学的理论品质及重大而深刻的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青年争夺战愈演愈烈,党的青年工作也面临各种新情况与新挑战,但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深刻指出,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与青年运动的主题,在根本上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从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出发,全面梳理、分析胡锦涛青年思想对青年工作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成效,对于引领当代中国青年自觉担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责任,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与指导价值。

二、顽强拼搏 奋力攀登 争创一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顽强拼搏 奋力攀登 争创一流(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国企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发轫
发展
彰显
弘扬

(4)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对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育人与红色文化资源
    第一节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内涵廓定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构成要素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特征阐释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性
    第三节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育人的时代价值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宝贵资源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素材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养分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实现资源传承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依据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依据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基础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借鉴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实依据
        一、充实高校育人内容的现实需要
        二、拓宽高校育人方式的客观要求
        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依托
        四、提升高校育人价值的优秀载体
第三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调查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调查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分析与评介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
        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提升
        二、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渐显浓郁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的空间得到拓展
第四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体问题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题问题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方式问题
        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动力问题
        五、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问题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宏观原因阐释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微观原因辨析
第五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原则和评价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原则
        一、共建共享: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育人的合力
        二、实事求是:还原红色史实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三、以生为本:关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适时衔接
        五、灵活多样: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同步开展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原则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方法
        四、高校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评价的依据
第六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及保障体系建构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理性升华: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情感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三、氛围营造: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四、话语更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话语建构中的有效运用
        五、新型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传播媒介中的有效运用
        六、自主探究: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建构
        一、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二、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四、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
        五、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
        六、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环境
结语
    一、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形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合力
    三、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和合共生”
    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附录: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史论结合法
        1.3.3 调查研究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长征精神生成的条件和基础
    2.1 长征精神生成的条件
        2.1.1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精神是长征精神生发的精神源泉
        2.1.2 万里长征是长征精神孕育的实践根基
        2.1.3 遵义会议是长征精神生发的重要节点
    2.2 长征精神以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为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
        2.2.2 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
    2.3 长征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
        2.3.1 坚定高尚的爱国情怀
        2.3.2 自强不息的坚毅品格
        2.3.3 求真务实的处世态度
        2.3.4 民为邦本的亲民思想
第3章 长征精神的发展演进、主要内涵和本质
    3.1 长征精神的发展演进
        3.1.1 《随军西行见闻录》对长征精神的最早概述
        3.1.2 毛泽东对长征精神的关键阐释
        3.1.3 新长征激励下长征精神的升华
        3.1.4 新时代长征精神的新寓意
    3.2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
        3.2.1 坚定执着、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
        3.2.2 攻坚克难、直面生死的英雄气概
        3.2.3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务实作风
        3.2.4 顾全大局、互助友爱的团结精神
        3.2.5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
    3.3 长征精神的本质
        3.3.1 长征精神是反映红军长征实践的一种社会意识
        3.3.2 长征精神是具有长征特点的意识、宗旨和心理状态的统一
        3.3.3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向前、逆境取胜的精神标识
第4章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时代境遇
    4.1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启示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
        4.1.1 世界多极化趋势下更要坚定理想信念
        4.1.2 大国关系深刻调整更要保持独立自主
        4.1.3 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更要坚定党的领导
    4.2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弘扬长征精神
        4.2.1 实现目标需要进行伟大斗争
        4.2.2 实现目标需要树立核心意识
        4.2.3 实现目标需要实事求是精神
        4.2.4 实现目标需要广泛精诚团结
    4.3 消除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需要弘扬长征精神
        4.3.1 防范历史虚无主义解构长征历史
        4.3.2 反对享乐主义价值观冲淡长征记忆
        4.3.3 抵制网络负面信息消解革命传统
第5章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和内容
    5.1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
        5.1.1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5.1.2 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不竭动力
        5.1.3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时代新人
    5.2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内容
        5.2.1 永远为了真理和理想而斗争
        5.2.2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2.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5.2.4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5.2.5 培育“四有”军人、锻造“四铁”部队
        5.2.6 为实现战略目标而不懈奋斗
第6章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路径
    6.1 深化长征精神的理论研究
        6.1.1 探究长征精神的原生形态
        6.1.2 探究长征精神与“族谱”内精神的关联性
        6.1.3 创新发展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6.2 强化长征精神的教育引导
        6.2.1 突出党员干部这个教育重点
        6.2.2 强化长征史和长征精神的内容教育
        6.2.3 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
    6.3 推进长征精神的舆论传播
        6.3.1 持续开展长征英雄事迹宣传报道
        6.3.2 加强长征题材文艺影视作品创作
        6.3.3 加大网络媒体弘扬长征精神力度
        6.3.4 推动长征精神的国际传播
    6.4 落实弘扬长征精神的实践活动
        6.4.1 深入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
        6.4.2 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6.4.3 模拟长征情景开展体验式实践锻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创新之处
    1.6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我国劳模精神内涵的演化过程及经验启示
    2.1 我国劳模精神内涵的演化过程
        2.1.1 新中国成立前——劳模精神内涵的萌芽期
        2.1.2 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精神内涵的雏形期
        2.1.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模精神内涵的发展期
        2.1.4 改革开放新时期——劳模精神内涵的成形期
        2.1.5 新时代——劳模精神内涵的完善期
    2.2 劳模精神发展历程的经验启示
        2.2.1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2.2.2 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
        2.2.3 人民群众的广泛尊崇
        2.2.4 工会组织的积极作为
        2.2.5 劳模群体的自我弘扬
第3章 劳模精神的内涵功能及弘扬意义
    3.1 劳模精神的主要内涵
        3.1.1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3.1.2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
        3.1.3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3.2 劳模精神的功能作用
        3.2.1 劳模精神的激励教育功能
        3.2.2 劳模精神的示范引领功能
        3.2.3 劳模精神的文化影响功能
    3.3 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的现实意义
        3.3.1 弘扬劳模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3.2 弘扬劳模精神是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有力保证
        3.3.3 弘扬劳模精神是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客观需要
第4章 劳模精神的理论诠释
    4.1 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是劳模精神成因的理论基石
        4.1.1 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
        4.1.2 劳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4.1.3 劳动创造价值
        4.1.4 劳动理应得到社会尊重
    4.2 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思想是劳模精神产生的理论支撑
        4.2.1 工人阶级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强大阶级力量
        4.2.2 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4.2.3 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和最可靠的阶级基础
        4.2.4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
    4.3 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是劳模精神发扬光大的理论指导
        4.3.1 劳模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4.3.2 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丰富发展
        4.3.3 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第5章 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遇到的困境及其原因
    5.1 弘扬劳模精神的社会认识偏差
        5.1.1 劳模精神缺乏时代性
        5.1.2 劳模精神缺乏民本性
        5.1.3 劳模精神缺乏普遍适用性
    5.2 影响劳模精神弘扬的主要因素
        5.2.1 弘扬劳模精神受功利化的负面影响
        5.2.2 弘扬劳模精神受多元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5.2.3 弘扬劳模精神受西方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5.3 弘扬劳模精神遇到困境的原因分析
        5.3.1 普通劳动者的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5.3.2 工人阶级的归属感有所淡化
        5.3.3 劳模的管理服务还存在薄弱环节
        5.3.4 劳模精神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够到位
第6章 新时代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对策建议
    6.1 提高弘扬劳模精神的社会认识
        6.1.1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6.1.2 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6.1.3 坚持弘扬“四最”劳动精神
    6.2 创新弘扬劳模精神的方式方法
        6.2.1 注重发挥传统媒体的主渠道作用
        6.2.2 注重提高新媒体的宣传效能
        6.2.3 注重加强劳模纪念场所建设
        6.2.4 注重创作劳模影视作品
    6.3 完善弘扬劳模精神的制度保障
        6.3.1 着力加强党对弘扬劳模精神工作的领导
        6.3.2 着力深化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6.3.3 着力提高技术工人待遇
        6.3.4 着力提升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
        6.3.5 着力发挥工会组织作用
    6.4 营造弘扬劳模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6.4.1 聚焦科学选树劳模
        6.4.2 聚焦加强劳模培养教育
        6.4.3 聚焦切实关心爱护劳模
        6.4.4 聚焦营造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的新时代改革开放精神弘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评价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及不足
        (一) 研究创新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改革开放精神弘扬的理论逻辑
    一、改革开放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 改革开放精神的内涵
        (二) 改革开放精神和中国精神的关系
    二、改革开放精神的生成逻辑
        (一) 理论逻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二) 历史逻辑:孕育变革开放因子的历史土壤
        (三) 现实逻辑:伟大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推进
    三、改革开放精神的基本特征
        (一) 改革开放精神的整体性
        (二) 改革开放精神的历史性
        (三) 改革开放精神的时代性
        (四) 改革开放精神的开放性
    四、文化记忆理论的内容与适用性分析
        (一) 文化记忆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 文化记忆理论的科学性
        (三) 文化记忆理论的适用性
第二章 新时代改革开放精神弘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新时代改革开放精神弘扬的必要性
        (一) 书写历史,铭记伟大改革开放事业
        (二) 勾勒形象,提升群体成员文化认同
        (三) 指向未来,建构共通精神意义空间
    二、新时代改革开放精神弘扬的可行性
        (一) 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提供了认知共鸣
        (二) 理论研究的丰富成果提供了学理依据
        (三) 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四) 其他精神典范的弘扬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三章 新时代改革开放精神弘扬的现实审视
    一、改革开放精神弘扬的实况调查
        (一) 调查工具
        (二) 调查对象
        (三) 调查信效度
    二、改革开放精神弘扬的积极变化
        (一) 改革开放精神弘扬的内容结构更加完整
        (二) 改革开放精神弘扬的传播媒介更加成熟
        (三) 改革开放精神弘扬的宣教场域更加完善
    三、改革开放精神弘扬的困境表现
        (一) 表征模糊,聚合性不强
        (二) 方法欠缺,实效性不强
        (三) 文化削弱,融入性不强
第四章 新时代改革开放精神弘扬的阻滞因素
    一、改革开放精神未来指向的表征泛化
        (一) 改革开放精神基本内涵的不明晰化
        (二) 改革开放精神理论研究的不平衡化
    二、改革开放精神功能记忆的忽视弱化
        (一) 代际差异下记忆间的断裂
        (二) 有效象征意义构建的缺乏
    三、改革开放精神记忆媒介的膨胀离散
        (一) 改革开放精神记忆媒介形式的未充分挖掘
        (二) 电子记忆媒介对改革开放精神记忆内容的多重调整
    四、改革开放精神权力博弈的内容失真
        (一) 社会成员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存在一定分化
        (二)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改革开放历史的解构
    五、改革开放精神建构不足的记忆失衡
        (一) 改革开放精神建构的目的性不足
        (二) 改革开放精神建构的计划性不足
第五章 新时代改革开放精神弘扬的实践进路
    一、时间维度:结晶改革开放精神的未来指向
        (一) 改革开放精神文化表征结晶
        (二) 改革开放精神文化意义结晶
        (三) 改革开放精神文化记忆框架结晶
    二、类别维度:刻画改革开放精神的功能记忆
        (一) 改革开放时间节点
        (二) 改革开放重大经验
        (三) 改革开放典型人物
    三、媒介维度:探寻改革开放精神的文化符号
        (一) 改革开放精神文本系统——思想的直接溢出
        (二) 改革开放精神意象系统——情感的强烈表达
        (三) 改革开放精神仪式系统——回忆的空间建构
    四、权力维度:优化改革开放精神的记忆内容
        (一) 筛选改革开放精神记忆内容
        (二) 强化改革开放精神记忆内容
    五、建构维度:建构改革开放精神的文化记忆
        (一) 新时代改革开放精神建构的关键
        (二) 新时代改革开放精神建构的路径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新闻文本汉英翻译的信息传递策略 ——以上海“双一流”高校新闻翻译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上海“双一流”高校新闻稿翻译项目介绍
    第一节 项目概况
    第二节 原文文本特点和功能
    第三节 新闻文本的翻译要求
第二章 原文文本影响信息传递的因素
    第一节 修辞词汇对应受限
    第二节 并列句式使用频繁
        一、信息交叉重复
        二、逻辑隐而不显
    第三节 语段结构主次不明
        一、重点偏移
        二、信息杂糅
第三章 提升信息传递效果的翻译策略
    第一节 舍弃修辞外壳,增释隐含信息
    第二节 整合并列句式
        一、化繁为简,信息合并
        二、梳理逻辑,增加衔接
    第三节 调整语段架构
        一、调整语序,突出重点
        二、信息分层,结构重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9)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 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的出场逻辑
    第一节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相关思想的深刻启迪
    第二节 历史逻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形成的优秀革命文化的精神滋养
    第三节 实践逻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第四节 个人品质:敢想敢干、敢作敢为的行事风格
第三章 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的科学内涵
    第一节 敢于挑战的革命精神
    第二节 敢于创新的超越精神
    第三节 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
    第四节 敢于担当的务实精神
    第五节 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
第四章 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的特点与价值
    第一节 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的特点
    第二节 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的价值
第五章 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的践行路径
    第一节 大胆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节 切实干在实处,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
    第三节 始终走在前列,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
    第四节 敢于勇立潮头,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与领导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基础与发展阶段
    第一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理论文化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
        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
        四、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
    第二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
        一、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现实需求: 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三、个人因素: 胡锦涛自身的成长与青年工作经历
    第三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
        一、胡锦涛青年思想孕育阶段
        二、胡锦涛青年思想初步形成阶段
        三、胡锦涛青年思想丰富完善阶段
第二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第一节 青年的地位与价值
        一、“青年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伟大力量”
        二、“党离不开青年,青年更离不开党”
        三、“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
    第二节 青年的优势与不足
        一、青年“最具创造活力”
        二、青年“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
        三、青年要“认真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第三节 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四个新一代”
        二、实现路径: “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三、基本原则: “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
第三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
        一、扩大党在青年群体中的执政基础
        二、注重对青年的引导方式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
        一、强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二、青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推进青年道德建设
    第三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
        一、服务科学发展是青年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以青年为本
        三、发挥青年在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第四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论析——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
第四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
    第一节 “把为大局服务和为青年服务结合起来”
        一、“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二、服务青年是党的宗旨在青年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
        一、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二、青年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
    第三节 “竭诚服务青年”
        一、服务青年学习成才
        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三、维护青年合法权益
    第四节 案例分析: 在服务青年中赢得青年——以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获得感生成为例
第五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
    第一节 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
        一、青年人才是最重要战略性资源
        二、“提高青年整体素质”
        三、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
    第二节 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
        二、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持续促进教育公平
        三、以青年成才为终极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
        一、树立“多样化人才”和“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
        二、“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
        三、青年的成才路径
    第四节 执政能力与青年干部选拔
        一、青年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三、创新青年干部选拔机制
    第五节 案例分析: 共青团如何以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
第六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
    第一节 “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永恒的青春”
        一、社会实践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青年学习提高的大课堂
        三、“投身实践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青年要艰苦奋斗
        三、时代呼唤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
    第三节 “做伟大时代的创业者”
        一、当代青年“生恰逢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青年汲取营养和力量的源泉”
        三、创新思维是青年发展的希望所在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自组织——社会实践主体的新拓展
第七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
    第一节 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
        一、起点: 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二、任务: “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
        三、基点: “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节 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
        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二、青年是和平发展的生力军
        三、青年“肩负着开创世界人民美好未来之使命”
    第三节 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
        一、青年交流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视留学工作
        三、构建青年交流的长效机制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国际交流状况论析——以孔子学院为例
第八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青年运动要坚持党的领导
        二、准确把握青年脉搏
        三、优化青年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青年接续奋斗
        二、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
        三、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
    第三节 坚持服务青年,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
        一、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
        二、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
        三、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顽强拼搏 奋力攀登 争创一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东北工业劳模研究[D]. 李泽军. 吉林大学, 2021
  • [2]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国企精神[J]. 原诗萌. 国资报告, 2021(07)
  • [3]弘扬中国精神,实现民族复兴[J]. 牛甜甜,郭广福,刘涛,白雪,潘洋,马丽,冉祥明. 中学时代, 2021(12)
  • [4]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 胡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5]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研究[D]. 刘国胤. 辽宁大学, 2021(02)
  • [6]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D]. 陈伶浪. 吉林大学, 2020(03)
  • [7]基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的新时代改革开放精神弘扬研究[D]. 杨福川. 山东大学, 2020(10)
  • [8]新闻文本汉英翻译的信息传递策略 ——以上海“双一流”高校新闻翻译项目为例[D]. 卞秀红.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2)
  • [9]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研究[D]. 邵继慧.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6)
  • [10]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D]. 侯燕. 扬州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顽强拼搏,奋力攀登,争创一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