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关在日本处理日美贸易摩擦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沈丁心[1](2021)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9月,安倍晋三内阁闪电辞职,菅义伟接任,日本政治从此开启了“后安倍时代”。安倍晋三两次执掌日本政坛,创下了日本战后政治家最长执政记录。安倍时代已去,但却为日本政坛留下了诸多政治遗产,其中,安倍有关经济外交的构想、政策行动与成效,对日本政治、外交以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影响依然深远广泛。“后安倍时代”的日本外交将向何方,格外引人注目。因此,从了解菅义伟政府外交政策取向和展望未来日本外交发展趋势的意义上,回顾与总结安倍执政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经验与教训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自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渐趋展现为相对积极的态势。全球化的趋势,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促动国际社会复合相互依存的逐步发展与不断完善;同时,逆全球化的趋势,亦在相当程度上与全球化共生同行,在相当复杂的国际战略互动中展现出突出的影响。在上述时代发展变化的背景之下,日本经济外交的内涵与外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其在日本对外交往和外交政策实行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有鉴于此,本文将研究目标锁定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经济外交相关变量之间的耦合与交叉互动等问题上,通过这项研究以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在新时代的现状与变化,把握其特征与发展趋势,为我国对日外交乃至我国外交的发展与未来方向塑造等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综合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与研究方法,以日本官方数据和政府资料等为主要基础数据,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分析以安倍政府(第二次执政)时期为核心的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构想、实施内容、外延变化、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本文由绪论(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分析)、正文(五章)和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构成。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内生变化与外在变迁等作为问题导向,通过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等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明确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前提,为其后展开的有关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构想、具体政策实践、政策实施的模式建构和发展趋势研究等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本文第一章以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解读与释义为核心内容,通过对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外交研究的相应理论解读来建构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解读,不仅意在充实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认知,而且能为解读21世纪日本经济外交发展的指导理念提供更为明晰的线索与方法。如何有效评估日本经济外交的现状与未来趋势,需要充分发挥国际关系理论和经济外交研究理论的指引作用。本文第二章以时代演变中的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为主题,梳理与解读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历史与现状,厘清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内涵,特别是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与发展趋势的基本内涵。从纵向的视角分析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构想、布局的变化及其五大支柱(对外贸易、经济援助、对外投资、经济制裁、经济合作)的基本内涵与进展,以及与安倍国家战略与外交政策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实施日本经济外交的具体战略构想与具体政策措施,特别是在国家战略的层面,日本在经济外交的各个领域具体实施经贸外交、投资外交与援助外交,乃至制裁外交,例如签署CPTTP、日欧EPA、日美贸易协定等等过程的分析,阐释经济外交与日本政治、经济与社会等的交互作用,展现日本经济外交在日本国家治理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第三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扩大为主题,通过对“大阪轨道”构想及其实施过程的全面分析和东日本大地震后危机外交公关的经济外交实施案例的实证分析,具体阐述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是如何适应国际环境变化而实现自身理念与政策实践升级的过程。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解读,是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本章中对于“大阪轨道”的关注与研究,是针对日本外交整体实践中,基于主场外交与经济外交的关联性互动,阐释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研究。同时,针对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专门性案例研究,以“谣传损害”背景下的经济外交作为分析案例,从另一个侧面充实了有关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论证过程。同时,本章对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比较研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通过对比日本的政府开发援助(ODA)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阐释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本文第四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动因、特点与评价为主题。对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研究,本文的关注不单局限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本身,更注重在国际环境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产生的动机与深层原因等问题方面。基于国家治理与国家战略的双重视角,尝试重新认识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变化特点等问题。本文第五章以“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为题,在综合分析日本经济外交嬗变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对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构想、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展望,是分析、研究与评价日本外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变量之一。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不仅取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从国家治理到外交实践的相关构想与政策实践,而且与日本面临的外在国际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依据上述分析考察,本文尝试在结论部分提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本文尝试建构新的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通过理论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三个维度,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政策及其属性嬗变进行梳理和分析,全方位地考察日本外交战略与政策的实践与发展变化,转变现有日本外交研究的思维定势,实现日本外交研究的理论创新。本文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研究,是对于已有研究成果的继承、优化与拓展。第二,日本经济外交的内在构成与自身的逻辑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日本国内外的环境变化,特别是日本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不断地完善内涵,适时地扩展外延的有机整体。应对中国国力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巨大变化,安倍政府重新认识和调整经济外交的价值与作用,是其现实主义国家治理理念的最明显体现。第三,本文在研究中特别关注了经济外交内涵变化与外延扩大的问题。诸如经济外交中的文化属性问题、公共外交与国际文化传播与经济外交政策的交叉融合问题等,为全面认识和把握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独立的思考。本文认为,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既是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在21世纪日本国家外交实践中的延续,也是安倍政府在和平主义外交与文化产业立国等治国理念指导下,主动顺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而适时调整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外交实践过程。第四,日本式的思维方式对日本经济外交特别是安倍经济外交提供了基本的理念基础和政策动力,同时也决定了日本经济外交的特性与发展困局。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既给日本振兴经济与国际合作,重振国家自信提供了助力,同时也无法避免受到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国际认知等等的局限与约束,从而导致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无法摆脱既有的发展思路与框架,无法完全回应日本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后安倍时代”的日本经济外交能否摆脱困局,在日本经济与日本外交、日本国家转型与国际社会发展等等交汇过程中,继续发挥有效的链接与平衡作用,为日本的国力提升与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有待持续观察。
李宜婧[2](2020)在《日美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摩擦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日益突出,美国向中国不断施压挑起争端的行径与美国对日本发动贸易摩擦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对比研究日美贸易摩擦和中美贸易摩擦,探索贸易摩擦的成因、历史阶段及特征、影响和应对方式及其成效,不仅有助于我国应对贸易摩擦和发展自身经济有现实意义,而且由于美日贸易摩擦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中美贸易摩擦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摩擦,两次摩擦的性质不同对研究贸易摩擦具有重要价值。采用历史分析法对日美贸易摩擦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各个阶段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对比贸易摩擦的性质、形成原因、冲突领域、变化过程和应对策略进行比较分析,考察美国在贸易摩擦中采取的典型手段,尝试推导出贸易摩擦发生的共性规律,结合对日美、中美之间纺织品贸易谈判进行案例分析。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将日美贸易摩擦和中美贸易摩擦与世界总体变化形势结合考察,有助于从整体意义上把握贸易摩擦的本质特征和形成原因,从而减轻贸易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对日美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摩擦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导致摩擦的直接原因是中国、日本经济扩张时期对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且赤字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和日本能够迅速摆脱经济危机影响,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增强,让美国感到威胁和不满,主动挑起贸易摩擦。根据时间线索和摩擦焦点的变化,日美贸易摩擦可以分为初发时期、频发时期以及全面升级时期,中美之间的摩擦可划分成微观贸易摩擦阶段、贸易摩擦的政治化阶段和宏观贸易摩擦阶段。另外,随着中日两国产业升级变化,摩擦领域也从低附加值产业扩展至高附加值产业。尽管两次贸易摩擦存在时代背景、政治形态等不同,但二者在模式上的相似性,以及日本在应对贸易摩擦过程中经验上的先验性,对我国应对贸易摩擦和发展自身经济有一定参考价值。
张孝孝[3](2020)在《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研究》文中认为战后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提升、出口能力的增强,日美之间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日美贸易战争”。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处于由商品摩擦向结构摩擦转换的阶段,既是高技术商品摩擦的典型代表,也开启了市场开放要求。研究日本半导体贸易摩擦,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日美贸易摩擦的认识,也对中国应对贸易摩擦有借鉴意义。本文在阐述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背景和过程之后,基于双层博弈模型分析了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研究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影响,并对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进行评价,最后得出结论和启示。日本半导体产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提升和美国半导体产业竞争优势降低是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发生的背景,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划分为三个阶段:1985年MOSS谈判之前可视为前史,至1986年签订第一个日美半导体贸易协议为第一阶段,1986年至1991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第一个半导体协议的执行期和第二个半导体协议的签订期。通过双层博弈模型分析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在国内层面上利用G-H模型分析出美国利益集团影响美国贸易政策的实施,且与美国相比,日本政府对其利益集团的关注度要低;在国际层面上,通过非对称的演化博弈模型中的市场阻入博弈模型研究发现,短期内日美的策略选择并没有达到均衡,但双方在不断的学习和改进的过程中,日美双方的策略选择逐渐向演化稳定策略靠拢。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导致日本半导体企业竞争力降低,市场份额减少,社会福利降低,上下游产业受损;通过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一方面美国半导体企业竞争力提高,市场份额增加,半导体的上游产业获益,另一方面半导体的下游产业短期利益受损,社会福利最终得到提高;从中长期来看半导体产业发生了国际转移。从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来看,美国的策略先民间提起后政府跟进且日本基本处于弱势地位,最终日美确立了唯一的一个20%的数值规定,表面上双方在争夺市场,实质是争夺半导体技术制高点。如今中美的贸易关系与当年的日美贸易关系相似,面对美国的打压,中国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谨防重蹈日本的覆辙。
陈晓晓[4](2020)在《日美贸易战中日本的应对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任一经济体对外开展经贸活动,皆以利益为其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日美双方当然也不例外。二战以后,美国和日本作为不同的经济主体,又分列“世界经济头号大国”和“创造经济神话的国家”,皆围绕本国利益开展贸易往来,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和问题,摩擦亦是屡屡发生。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日美贸易摩擦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就已初露端倪,进入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双方之间的贸易摩擦进一步深化,且在60年代后期演变至“贸易战”,呈现出激烈的争夺之势。进入80年代,双方的贸易关系依然“剑拔弩张”,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进入全面升级阶段,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暂告结束。在此过程中,美国采取措施以遏制贸易逆差的持续扩大化,而日本也作出了积极的应对,双方一直处于“我攻你防,你攻我防”的状态,且攻守对抗的紧张性尽显于日美双方的战略举措之中。就此而言,对于双方战略的研究,尤其是对于日本应对方面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将重点截取6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这一段时间,梳理美国发起对日贸易战的概况,并在归纳总结日本应对美国贸易战的基础上,论述日本的应对给自身带来的利弊得失,而对于“得失”的分析,实则是日本应对这场贸易战的经验教训,更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学习借鉴的典型。
刘家良[5](2020)在《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1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但中美贸易摩擦处于僵持阶段的状态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而且在新冠肺炎疫情、油价、股市三重影响下,世界经济衰退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保护主义、单边措施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主流。半导体产业一直是中国的关键产业,也在这次中美贸易摩擦中受到较大的冲击。日本半导体产业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一度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因此也成为了美国强力干扰的对象。中日两国的半导体产业都曾经和正在经历美国的干扰甚至打压,中国应该吸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以尽快实现半导体的强劲发展。半导体产业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有政府的影响,日美两国的半导体贸易摩擦更是政府直接参与,因此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本文的核心理论,幼稚产业理论解释了后发国家保护半导体产业的必要性,囚徒困境解释了为什么政府的保护不能持续。本文从微观着眼,兼顾日美两国的宏观情况,重点围绕半导体贸易摩擦进行全面的分析。日本在石油危机之后依旧保持稳定发展,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了电子产业,而电子产业的核心就在于半导体。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日本取代美国成为半导体出口大国,这引来美国的反击。美国依托自身的综合实力优势,以国内制裁推动国际谈判,逼迫日本采取措施开放市场;日本试图像往常一样推诿拖拉,但由于半导体产业的特殊性和其他国家与地区对半导体产业的争夺,最终导致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一度衰落。日美半导体产业所发生的摩擦,对两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虽然短期内获得了巨额的收益,但是这种收益是依托于泡沫经济之上,为半导体产业的萎缩埋下伏笔;美国不再坚持自由贸易的立场,转向国家干预,并且获得了在半导体产业内的长足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保护主义色彩加深,但是全球半导体技术取得了进步,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从日美摩擦中发展了本地的半导体产业。虽然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还处于追赶阶段,但是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给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启示。从宏观上讲,要深化改革开放,提升本国的经济活力,协调“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微观上讲,半导体产业要立足研发、加大投资,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实现技术突破。在国际事务中,企业应主动开拓出口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政府在谈判中坚持底线,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论文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对论文内容进行铺垫;第二章是理论和定义,阐述半导体产业的特点,界定“贸易摩擦”和“半导体贸易摩擦”,涉及的经济学理论有: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战略贸易政策理论和囚徒困境理论;第三章首先介绍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产生的四个原因,然后对两国的半导体产业及其贸易摩擦的历史过程进行叙述。以两次半导体协议的签署时间为节点,将贸易摩擦分为三个阶段;第四章总结美国在贸易摩擦中所采取的措施,概括来说,就是美国凭借其国际地位采取政治手段,对日本的半导体产业进行打压;第五章归纳日本的应对策略。总体而言,就是防守策略,通过让步缓解矛盾,通过迂回手段化逆境为顺境;第六章从日本、美国、世界三个角度分析此次摩擦所产生的影响。整体来看,既有客观上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有主观上造成的消极影响;第七章,将视角拉回到中国,从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中提炼出对中国的启示,概括中国的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以及中美半导体摩擦过程,总结日本应对策略中在经济、政治上的经验与教训,根据这些经验与教训为中国提出建议。
孙守萍,张勇[6](2019)在《中美贸易摩擦新动向与中国企业的公关策略》文中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是全球关注的大事件,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走向。相对于此前日美、欧美等贸易摩擦,中美贸易摩擦呈现出以违反美国"出口管制措施"等为借口,打击中国高科技企业;对中国国企的身份歧视;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为中国企业对美投资设置障碍等新动向。为破解或缓解摩擦难题,除了政府间的沟通和磋商外,企业积极主动地拓展公共关系(简称"公关"),开展公关行动,也应当成为必需且有效的手段。本文从中美贸易摩擦新动向出发,提出了强化合规经营、强化本土色彩、善用游说、展示"竞争中性"、团结利益相关方、善用"第三方"发声、增进公众沟通、善用法律维权等八条公关建议。
王厚双,付煜[7](2018)在《日本处理日美贸易摩擦的经验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日美贸易摩擦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美贸易摩擦堪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代表性的国际贸易摩擦。正因为如此,本文在探究日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分析了日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以及日美贸易摩擦对日本本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并且深入总结了日本在处理日美贸易摩擦过程中的应对措施。日本在处理日美贸易摩擦的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教训,值得中国在应对中外贸易摩擦过程中予以借鉴。
邓晓馨[8](2012)在《贸易摩擦多主体协调机制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国际贸易摩擦一直与国际贸易的发展相生并行。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日益深化,国际贸易摩擦的主体结构与客体结构均发生巨大变化,其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复杂化、常态化、隐蔽化等新的特征。同样,贸易摩擦也成为中国这一追赶型国家难以回避的严峻问题。中国已处于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且短期内难以消除,其面临的贸易摩擦具有长期化、常态化、周期化、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如何有效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进行国际贸易摩擦协调再度成为国际经济的热点问题。传统的理论与措施已经难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贸易摩擦新特征,因此,必须对构建国际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研究路径做创造性的调整,以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方法研究贸易摩擦相关主体的作用与相互协调机制,从而增加应对贸易摩擦的效率。本论文以构建贸易摩擦多主体协调机制为主线,深入探寻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理论与法理基础及其现实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对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相关主体的职能定位以及相互间的协调互动进行研究;进而在博弈论的分析框架下,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对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福利效应进行分析;最后结合中国的现状,探讨中国构建贸易摩擦多主体协调机制以及协调效率提升的战略和措施。论文围绕上述问题,从绪论和正文六章共七部分加以论述。绪论部分对论文的选题的背景、选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进行了分析。在对相关研究文献——国内外贸易摩擦以及协调机制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继而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理论与法理基础。在本章中,一方面对构建贸易摩擦多层次、多主体协调机制所依据的理论进行挖掘和探讨。其中利用机制设计理论阐释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运行机理;相互依存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为贸易摩擦内部多主体协调和外部协调提供理论依据;双层博弈理论对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可能性进行了很好的解释。此外,对国际贸易摩擦协调机制中各个理论的适用性分别进行了阐述。另一方面,阐述了构建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主要法理依据。重点研究WTO的基本原则,特别是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多边条约、双边条约和国内相关法规等与构建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关系。这一章是本论文展开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第三章,构建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时代背景与制约因素。从贸易摩擦呈现的新特征和国际贸易运行中存在的诸多贸易摩擦诱因两方面阐释构建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日益加强、各国共同利益的存在以及双边和多边协调机制的创新等成为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现实可能性基础;最后对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现状、问题与制约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第四章,多主体、多层次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核心维度。首先对贸易摩擦协调机制进行了界定,对协调机制的原则、目标以及内容加以阐述;接着对贸易摩擦协调机制内部主体分工定位以及各主体间相互协调机制进行阐释;最后从双边(诸边)协调、重点国家协调以及“第三方”协调等层面多贸易摩擦外部协调机制进行分析。第五章,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福利效应。本部分初步发展了一个基于博弈论方法的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福利效应评估框架,包括贸易摩擦协调从非合作到合作的过程机理;一国内部各主体之间的博弈均衡;贸易摩擦协调非合作与合作博弈条件下的福利效应分析比较。第六章,美国、日本贸易摩擦核心协调机制及其经验借鉴。选择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典型国家,全面、深入研究贸易摩擦多层次、多主体协调机制运行的经验与借鉴作用。第七章,构建我国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对策。首先对我国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其次,提出了构建我国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对策,包括加强构建协调机制的前提基础建设,调整外贸发展战略以及构建我国贸易摩擦内部协调机制、外部协调机制等等。
史伟成[9](2011)在《中美贸易争端中中国企业的出路——日美贸易摩擦中企业作用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中美两国贸易摩擦所引发的两国关系不确定性,在次贷危机之后需要寻找新的思路来处理。除了政府间的谈判之外,对外贸易的主体企业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企业在贸易摩擦中的作用显然还不能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为此需要学习国外企业的经验,尤其是日本企业在日美摩擦中与日本政府和行业协会所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处理争端的机制,从而形成有效的危机处理机制。
孙艳[10](2010)在《中美贸易摩擦和日美贸易摩擦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不断加深,两国的贸易摩擦也逐渐增加并且不断深化,这严重影响着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由于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习俗以及与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等方面存在相似性,所以研究日美贸易摩擦,汲取日本处理日美贸易摩擦中的一些宝贵的经验,对正处于贸易摩擦高发期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鉴于此,本文首先对中美、日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概述,从而为后文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分析背景。其次,在对摩擦轨迹回顾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中美、日美贸易摩擦在摩擦领域、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的特点并运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加以比较分析。最后,在对中美和日美贸易摩擦比较的基础上,汲取日本处理日美贸易摩擦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公关在日本处理日美贸易摩擦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关在日本处理日美贸易摩擦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建构 |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 |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延展 |
第二章 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核心内涵 |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时代嬗变 |
第二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设想与实践 |
第三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五大支柱与“三大经贸合作协定” |
第三章 日本经济外交的外延扩大 |
第一节 “大阪轨道”:日本经济外交的话语构建 |
第二节 政府开发援助计划(ODA):日本经济外交的变异 |
第三节 应对“谣传损害”的危机公关:日本经济外交的新范式 |
第四章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特点与局限性 |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国内外动因 |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特点 |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局限性 |
第五章 “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趋势与展望 |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影响 |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演变趋势与困境 |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日美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摩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 |
(二) 国外研究 |
(三) 研究不足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创新点与难点 |
六、论文结构与内容 |
第一章 主要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理论 |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 国家利益 |
(二) 利益集团 |
(三) 经济实力 |
第二节 相关理论介绍 |
(一) 重商主义理论 |
(二)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
(三) 凯恩斯主义的保护贸易理论 |
(四) 新型贸易保护理论 |
第二章 日美贸易摩擦的回溯与梳理 |
第一节 日美贸易摩擦的形成原因 |
第二节 日美贸易摩擦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三节 日美贸易摩擦的缓和 |
第三章 中美贸易摩擦的回溯与梳理 |
第一节 中美贸易摩擦的时间与概念界定 |
第二节 中美贸易摩擦的形成原因 |
第三节 中美贸易摩擦的产生与发展 |
第四章 案例研究:日美、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 |
第一节 日美纺织品贸易谈判 |
第二节 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 |
第五章 日美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异同分析与日本应对经验总结 |
第一节 日美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摩擦的共性 |
第二节 日美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摩擦的特殊性 |
第三节 日本应对贸易摩擦的策略选择背景 |
第四节 日本的主要策略选择分析及效果评估 |
第五节 日本应对贸易摩擦的有效经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 中文文献 |
(二) 英文文献 |
(三) 日文文献 |
(3)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日美贸易摩擦研究 |
2.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研究 |
3.双层博弈模型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1.本文的创新之处 |
2.本文的不足之处 |
一、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背景与过程 |
(一)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背景 |
1.日本半导体产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提升 |
2.美国半导体产业竞争优势降低 |
(二)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过程 |
1.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前史(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1985年) |
2.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第一阶段(1985年至1986年) |
3.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第二阶段(1986年至1991年) |
4.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结束(1996年) |
二、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双层博弈分析 |
(一)国内层面的博弈分析 |
1.模型介绍 |
2.模型均衡状态 |
3.美国国内博弈与政府决策选择 |
4.日本国内博弈与政府决策选择 |
(二)国际层面的博弈分析 |
1.模型构建 |
2.模型的稳定策略 |
3.谈判过程中日美两国的策略选择 |
三、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影响 |
(一)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对美国的影响 |
1.对美国半导体企业的影响 |
2.对美国半导体市场的影响 |
3.对美国半导体相关产业的影响 |
4.对美国社会福利的影响 |
(二)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对日本的影响 |
1.对日本半导体企业的影响 |
2.对日本半导体市场的影响 |
3.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影响 |
4.对日本社会福利的影响 |
(三)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影响 |
四、对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评价 |
(一)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特点 |
1.美国的策略先民间提起后政府跟进 |
2.美国处于主动和进攻地位 |
3.日本处于被动和防御地位 |
4.确立了唯一一个数值规定 |
5.在半导体领域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市场的争夺与保护 |
(二)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实质 |
五、结论和启示 |
(一)结论 |
(二)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日美贸易战中日本的应对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 |
(四) 研究目标 |
(五) 贸易战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
一 美国发起对日本贸易战的概况 |
(一) 美国发起对日本贸易战的战略考量 |
1. 扭转对日贸易的严重失衡局面 |
2. 提升对日的相对竞争力以护其经济霸主之位 |
3. 政治考量 |
(二) 美国发起对日本贸易战的具体实施 |
1. 贸易领域的战略路径 |
2. 金融领域的战略路径 |
二 日本应对美国贸易战的概况 |
(一) 日本应对美国贸易战的战略考量 |
1. 政治考量 |
2. 经济考量 |
(二)日本应对美国贸易战的主要措施 |
1. 贸易领域的战略应对 |
2. 金融领域的战略应对 |
三 日本应对美国贸易战的检讨 |
(一) 日本应对措施的后续影响 |
1. 催生“泡沫经济”,为日后的经济萧条埋下隐患 |
2. TPP问题引发的“历史重现” |
(二) 日本应对措施的政治得失 |
1. 避免招致更多的政治风险 |
2. 美日同盟关系遭受冲击 |
(三) 日本应对措施的经济得失 |
1. 推动日本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
2. 提升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
3. 进口增加,出口竞争力下降 |
4. 国内产业“空心化”,失业人口增加 |
5. 引发经济更为剧烈的震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5)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文献 |
1.2.2 国外相关文献 |
第2章 贸易摩擦及相关理论 |
2.1 贸易摩擦的相关概念 |
2.1.1 贸易摩擦的概念 |
2.1.2 半导体贸易摩擦的概念及其特点 |
2.2 相关理论 |
2.2.1 幼稚产业保护论 |
2.2.2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
2.2.3 囚徒困境理论 |
第3章 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起因与演变过程 |
3.1 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起因 |
3.1.1 产业发展模式不相同 |
3.1.2 市场开放度不一致 |
3.1.3 进出口数量不平衡 |
3.1.4 美国对自身国际地位的维护 |
3.2 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演变过程 |
3.2.1 签署《日美半导体协议》之前的日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情况 |
3.2.2 两次日美半导体协议之间的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 |
3.2.3 《新日美半导体协议》签署后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的发展 |
第4章 美国在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中所采取的措施 |
4.1 制造国际压力逼迫日本在经济领域的让步 |
4.1.1 通过外交谈判签署协议 |
4.1.2 依据美国法律开展各项调查 |
4.1.3 通过政治手段干预日本企业的发展 |
4.2 国内通过相关议案赋予政府部门干预权限 |
4.2.1 对原有法律体系扩充 |
4.2.2 国会讨论或通过关于日美贸易问题的相关议案 |
第5章 日本在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中的应对策略 |
5.1 提高日本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 |
5.1.1 调整关税体系 |
5.1.2 对现有市场结构进行改革 |
5.1.3 签订个别市场分类协议 |
5.2 通过价格管制间接实现“全面”的自主限制出口 |
5.3 通过扩大对外投资“迂回”缓解贸易摩擦 |
5.3.1 通过对美国的投资缓解贸易摩擦 |
5.3.2 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规避贸易摩擦 |
第6章 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产生的影响 |
6.1 对日本的影响 |
6.1.1 短期影响 |
6.1.2 长期影响 |
6.2 对美国的影响 |
6.2.1 美国的经常项目收支明显改善 |
6.2.2 美国企业不得不大力研发新技术以保证技术优势 |
6.2.3 美国开始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 |
6.2.4 美国获得了日本直接投资的一部分 |
6.3 对世界的影响 |
6.3.1 短期内进一步加重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色彩 |
6.3.2 促进了全球在半导体领域的技术进步 |
6.3.3 半导体产业从日本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
第7章 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启示 |
7.1 中美贸易摩擦在半导体产业上的表现 |
7.1.1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情况 |
7.1.2 中美半导体贸易摩擦 |
7.2 日本应对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上的经验与教训 |
7.2.1 日本在应对摩擦时的经验 |
7.2.2 日本在应对摩擦时的教训 |
7.3 吸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妥善应对中美贸易摩擦 |
7.3.1 调整出口结构,促进产品差异化与市场多元化 |
7.3.2 加强自主研发力度以掌握核心技术 |
7.3.3 面对贸易摩擦要积极应对 |
7.3.4 有效利用WTO框架下的多边谈判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日本处理日美贸易摩擦的经验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
(一) 日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 |
1. 日美纺织品贸易摩擦 |
2. 日美钢铁制品贸易摩擦 |
3. 日美彩色电视机贸易摩擦 |
4. 日美农产品贸易摩擦 |
5. 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 |
6. 日美汽车贸易摩擦 |
7. 日美电信产品贸易摩擦 |
(二) 日美贸易摩擦的特点 |
1. 日美国际贸易摩擦从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转变 |
2. 日美贸易摩擦从交换领域深入到生产领域 |
3. 日美贸易摩擦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 |
4. 日美国际贸易摩擦的手段从以关税手段转向非关税手段为主 |
二、日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
(一) 日美产业结构不同 |
(二) 日美经济发展模式不同 |
(三) 日美两国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
(四) 日本对美国市场过度依赖 |
三、日美贸易摩擦对日本国内经济的影响 |
(一) 日美贸易摩擦对日本的积极影响 |
1. 迫使日本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
2. 改善日本的贸易条件 |
3. 日本进一步开放市场, 拉动经济增长 |
(二) 日美贸易摩擦对日本的负面影响 |
1. 出口减少, 降低日本经济增长速度 |
2. 企业破产, 导致失业率提高 |
3. 迫使日元升值导致泡沫经济 |
四、在日美贸易摩擦中日本采取的应对措施 |
(一) 规范对外贸易秩序以消除摩擦口实 |
(二) 采取“自动出口配额制” |
(三) 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
(四) 逐步降低关税 |
(五) 逐步减少非关税壁垒措施 |
(六) 引进技术与加强自主创新相结合应对日美贸易摩擦 |
(七) 利用对外直接投资规避日美贸易摩擦 |
五、日本处理日美贸易摩擦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一) 充分发挥政府在处理国际贸易摩擦中的作用 |
(二)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处理国际贸易摩擦中的作用 |
(三) 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规避贸易摩擦 |
(四) 提高我国企业的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 |
(五) 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 不能一味的妥协 |
(8)贸易摩擦多主体协调机制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章 国际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理论与法理基础 |
2.1 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理论问题 |
2.1.1 机制设计理论 |
2.1.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1.3 经济相互依存理论 |
2.1.4 双层博弈论 |
2.2 构建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法理基础 |
2.2.1 国际贸易摩擦与争端解决机制 |
2.2.2 国内相关法律与制度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3章 构建国际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时代背景与制约因素 |
3.1 构建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必要性 |
3.1.1 国际贸易摩擦呈现新的特征 |
3.1.2 国际贸易现实蕴含引发贸易摩擦的诸多诱因 |
3.2 构建国际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可能性 |
3.2.1 相互依存关系的加强是构建协调机制的现实基础 |
3.2.2 共同利益是构建协调机制的可能性基础 |
3.2.3 制度创造与创新是构建协调机制的制度基础 |
3.3 国际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演变局限与制约因素 |
3.3.1 国际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演变进程 |
3.3.2 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局限性与制约因素 |
第4章 多主体多层次国际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核心维度 |
4.1 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目标、原则与形式 |
4.1.1 贸易摩擦协调机制概述 |
4.1.2 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目标 |
4.1.3 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原则 |
4.1.4 贸易摩擦协调的形式 |
4.2 国际贸易摩擦内部多主体协调机制 |
4.2.1 贸易摩擦内部协调机制多主体职能定位 |
4.2.2 贸易摩擦内部协调机制多主体协调机制 |
4.3 国际贸易摩擦外部协调机制 |
4.3.1 贸易摩擦双边(诸边)协调机制 |
4.3.2 重点国家贸易摩擦协调机制 |
4.3.3 “第三国”协调 |
第5章 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福利效应:博弈论分析 |
5.1 贸易摩擦与贸易摩擦协调机理 |
5.1.1 国际层面协调 |
5.1.2 国内层面博弈 |
5.2 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福利效应分析 |
5.2.1 基本模型 |
5.2.2 模型的现实解释与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日美处理贸易摩擦的核心协调机制及其基本经验 |
6.1 日本贸易摩擦协调机制 |
6.1.1 日本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管理架设与法律基础 |
6.1.2 多主体合力构建多层次贸易摩擦协调机制 |
6.1.3 双边与多边贸易摩擦协调解决机制 |
6.2 美国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经验借鉴 |
6.2.1 美国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管理架构与法律基础 |
6.2.2 多层次多元主体联动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
6.2.3 贸易摩擦与争端解决机制 |
第7章 构建我国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对策分析 |
7.1 我国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现状与问题 |
7.1.1 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现状 |
7.1.2 贸易摩擦协调机制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
7.2 构建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 |
7.2.1 构建贸易摩擦协调机制的前提性基础建设 |
7.2.2 加快贸易发展战略的调整 |
7.2.3 建立贸易摩擦内部多主体协调机制 |
7.2.4 构建贸易摩擦外部协调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9)中美贸易争端中中国企业的出路——日美贸易摩擦中企业作用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美贸易摩擦中日本企业的角色和作用 |
二、中国企业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作用 |
三、对外贸易中中国企业的机遇和出路 |
(10)中美贸易摩擦和日美贸易摩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的目的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外有关中美和日美贸易摩擦结合比较分析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有关中美贸易摩擦的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有关日美贸易摩擦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
一、比较分析法 |
二、历史分析方法 |
三、综合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
一、论文的创新点 |
二、论文的难点 |
第五节 主要概念的界定 |
一、贸易摩擦 |
二、国家利益 |
三、利益集团 |
四、经济实力 |
第二章 日美、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轨迹 |
第一节 日美贸易摩擦的形成和发展 |
一、日美贸易摩擦的萌芽时期 |
二、日美贸易摩擦的激化时期 |
三、日美贸易摩擦的全面激化时期 |
四、日美贸易摩擦的深入发展时期 |
五、日美贸易摩擦的缓和时期 |
第二节 中美贸易摩擦的形成和发展 |
一、中美贸易摩擦的起步时期 |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时期 |
三、中美贸易摩擦的深化时期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日美、中美贸易摩擦共性和特性的比较 |
第一节 日美、中美贸易摩擦商品结构的比较 |
一、日美、中美贸易摩擦商品结构的共性 |
二、日美、中美贸易摩擦商品结构的特性 |
第二节 日美、中美贸易摩擦表现形式的比较 |
一、日美、中美贸易摩擦表现形式的共性 |
二、日美、中美贸易摩擦表现形式的特性 |
第三节 日美、中美贸易摩擦解决方式的比较 |
一、日美、中美贸易摩擦解决方式的共性 |
二、日美、中美贸易摩擦解决方式的特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从日美贸易摩擦的经验中获得的启示 |
第一节 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
一、推进技术革新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
二、挖掘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以优化产业结构 |
第二节 加强多层贸易摩擦预警体系的建立 |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二、完善行业协会的中介职能 |
三、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 |
第三节 加强美国国内利益集团的研究 |
一、加强联邦系统的政府组织的研究 |
二、加强商业性的利益集团的研究 |
三、加强非商业性的利益集团的研究 |
第四节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为原则,以谈判协商为主 |
一、积极促进磋商机制的建立 |
二、注重谈判协商策略的运用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公关在日本处理日美贸易摩擦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D]. 沈丁心. 外交学院, 2021(10)
- [2]日美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摩擦比较研究[D]. 李宜婧.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3]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研究[D]. 张孝孝.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日美贸易战中日本的应对措施研究[D]. 陈晓晓.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研究[D]. 刘家良. 吉林大学, 2020(08)
- [6]中美贸易摩擦新动向与中国企业的公关策略[J]. 孙守萍,张勇. 公关世界, 2019(11)
- [7]日本处理日美贸易摩擦的经验及其启示[J]. 王厚双,付煜. 日本研究, 2018(02)
- [8]贸易摩擦多主体协调机制理论与实践研究[D]. 邓晓馨. 辽宁大学, 2012(02)
- [9]中美贸易争端中中国企业的出路——日美贸易摩擦中企业作用的启示[J]. 史伟成. 生产力研究, 2011(08)
- [10]中美贸易摩擦和日美贸易摩擦的比较研究[D]. 孙艳. 黑龙江大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