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与未来职业需求的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凤[1](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任大路[2](2021)在《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匠精神通常是指工匠卓越的专业技能,以及追求终极目标的态度和信念,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其包括:尊重教师、重视教学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能力;精益求精的创新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行为与精湛技艺的专业品质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教师队伍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待学科,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素质的集中体现,包括学术能力、体育能力、道德素质、身心行为等方面。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以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工匠精神与学生能力的本质内涵以及如何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对高校体育学生整体素质的现状进行科学研究;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标,为建设一支现代化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注入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回顾了“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历史渊源,深入分析“中国工匠精神”的基本内容,整合了体育领域后备师资队伍的培养方法;寻找工匠的精神和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建设的融合点;梳理了工匠精神与体育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学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从而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选取了匠品、匠识、匠艺、匠知、匠道、匠心、匠德、匠行8个核心要素。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主要在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四个具体方面实施。(2)对山东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研究结果。体育学生能力的内容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训练、锻炼、竞赛、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是课程教学、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和道德心理价值观的综合表现。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各项元素的具备程度进行调查,整体比例为:欠缺1/5,一般3/5,良好1/5。(3)此次研究在对于调查指标具体元素的选取上包括: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4个一级指标;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等16个二级指标;学科教育认知等64个三级指标;此外根据问卷调查确定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各指标重要程度系数Fi>4.0,并对其融合可行性进行分析。(4)学生能力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学习动机、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育体系、培养目标等;并依据此内容制作调查问卷发放于体育学生、体育教师等调查具备情况及重要程度。(5)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所采用的实施措施主要包括:国家层面,追寻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发展;社会层面,从学生个体入手,探究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具体理论实践方法。研究得出下列结论:(1)工匠精神融入体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工匠精神与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内在联系。在学科能力、体育素质、教育能力和身心行为四个具体方面,工匠精神有机地融入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可行性。(2)在学生能力各项指标元素调查中学生整体具备程度总体表现进行良好,培养学生能力都在一般水平之上。(3)在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系数Fi>4.0,即在选取的64个指标元素中重要性程度较高,对于将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意义较大。(4)工匠精神对于融入当代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具体困境主要包括:一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意识相对薄弱;二是迫切需要完善体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与整合路径;三是缺乏明确的精神文化标准。(5)对于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主要包括了8个主要元素以及三个方面的需要;并且要遵循工匠精神融入综合能力培养的原则,分析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生技能发展中的具体措施。(6)具体实践过程为: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体育素养:臻艺求学、野蛮体魄的匠艺;求知问真、文明精神的匠知;教育能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匠心;有教无类、尚体重学的匠道;身心品行:明德爱国、忠守敬业的匠德;尊师重教、知行合一的匠行。
王雪[3](2021)在《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综合体育馆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共享经济的大力发展,“共享”成为建筑学科的主流发展方向,从《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到《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的推进,都蕴含共享对体育建筑的发展提出新的需求。但现今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远不能满足大众对体育运动的使用需求,提出将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共享作为体育资源有力的补充,为社会大众带来更加便捷的服务。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馆对外共享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场馆使用人群较为固定,后期开放时易造成多人群流线有交叉、停车空间不足等问题;第二,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存在长期闲置的情况,未能将使用时间进行系统化的利用;第三,多数高校体育馆的功能平面简单,运动设施不足,不能满足大众的使用需求。因此,从共享理念出发探析高校综合体育馆的设计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以共享理念为出发点,以高校综合体育馆为研究对象,剖析当前高校综合体育馆的共享现状及开放特点,架构本文共享理论的形式、特征及内容,总结出基于人群共享、时间共享、空间共享三个维度探讨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发展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对我国高校综合体育馆的共享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其使用状况、共享特征及所存在问题。并进行网络问卷归纳人群、时间、空间层面下的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使用现状及需求分析,为下文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设计策略提供相关依据。再者总结共享理念下的高校综合体育馆的人群使用需求、时间使用特点和空间使用特征,从人群交织、时间交替、空间交融三方面探讨共享理念下高校综合体育馆的设计策略。最后基于笔者参与的三个高校综合体育馆项目,从中选取项目中的共享设计亮点进行详细解析,以期为我国的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建设提供参考。
李赟鹏[4](2021)在《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指出自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健康中国”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地深入推进,体医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决定着所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的质量。本文以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临沂大学、济南大学、聊城大学、济宁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八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软硬件设施以及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这八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目前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是否符合《纲要》的要求,结合我国体医融合代表类高校成都体育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成功经验来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体医融合教学的优势以及可行性,从而为山东省各高校未来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建议,为山东省未来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根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这八所学校的培养方案缺少健康要素,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要求中对于“健康”很少提及。个别学校的培养目标几乎粘贴复制,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2)在课程方面,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类课程已经很完善,体医融合类课程也有涉及,但将体医融合类课程作为课程方案的一部分,并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的高校屈指可数,师范型高校比综合型高校设置的体医融合类课程更加丰富。(3)从教学师资方面,目前山东省各高校的体育师资已经具备实施“体医融合”教学的能力,但仍需要不断提高师资的职业素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还需加强对于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增加对教师有关“体医融合”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山东省各高校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已基本满足“体医融合”实施的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4)在实践教学方面,山东省各高校还是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并且论文准备时间短,不利于学生写出高质量的论文。(5)通过调查发现,各高校学生以及教师对于体医融合人才的培养积极性很高,曲阜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等高校与医学院或医院达成合作意愿。这给未来山东省各高校培养体医融合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根据本文所得出的结论来为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相关建议:(1)进一步推广“体医融合”,加强学校对于体医融合的宣称力度,可利用校内广播、校园报纸、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宣传体医融合相关知识,提高学校对于体医融合的重视程度,定期请相关专家对学生开展“体医融合”知识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体医融合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什么是体医融合,为今后的体医融合教学打下基础,从而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2)丰富“体医融合”课程,完善体医融合课程体系,增加体医融合课程比重,适当添加医学方面的选修课。目前山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类课程很完善,体医融合类课程也正在趋于完善当中,可适当添加一些与体育康复、体育保健相关的临床医学课程。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并将课程贯穿于大学生整个本科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健康教育的培养,从而培养“体育与健康”师资。(3)明确“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关键,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方案围绕着培养目标开展,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顺应国家政策做出积极改革,将健康教育纳入培养目标当中,将健康纳入培养方案中,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明确“体医融合”培养目标,制定“体医融合”课程体系,增加“体医融合”师资力量,培养“体医融合”人才。(4)加强与医学院和医学部门的交流合作,要加强学术交流,可定期请专业医学专家来体育院校展开运动医学相关的知识讲座,双方也可利用自己的专业特色来强强联手,合作育人,培养出符合国家与社会所需要的“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5)培养“体医融合”师资,体育教师作为学校实施教学的关键一环,学校应定期组织对体育教师进行相关医学知识及体育教学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实施“体医融合”教学改革。师资力量不够的学校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同时提高师资待遇。(6)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完善场地设施。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山东省各校要积极开放现有的实验室以供教师和学生的使用,不能让现有的实验室和设备成为摆设,要加大实验室老化的设备和缺失器材的资金投入,及时做好引进和更新。有了好的实验室以及设施器械,才能为“体医融合”教学打下更好的基础。
刘跃[5](2020)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研究 ——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个案》文中提出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办法的实施给高校开展专业认证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盐城师范学院作为全国首家通过中学第二级全科认证的试点高校,此背景下对其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以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以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为研究个案,从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实施效果这几个维度,呈现并分析认证背景下当前高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现状与认证理念存在的偏差,探析认证理念下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是如何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融入术科教学改革之中。通过研究得出:(1)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现状与专业认证指导理念仍有偏差,体现在:课程教学理念层面“重教轻学”仍存在;教学目标重技能传授、职业情感培养欠缺;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需求贴合性不强;教学方法保守,学生主体能力不能有效发展;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且评价主体单一。(2)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以认证理念为核心,其术科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特色,体现在:课程理念以师德教育为先,由“教会”学生向学生“会教”转变;教学目标凸显师德培养,关注教学能力提升;教学内容科学性、基础性并重,综合性、实践性兼顾;教学方法上积极尝试多样化教学,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效果;教学评价向过程性评价方式转变,多元评价主体参与,有效关注学生动态发展,以评促进。
张铭潭[6](2020)在《基于终身体育视角的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家对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视,为高校公共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各高校开始在具体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进行一定的“终身体育”理念的有效推广,以帮助大学生明确终身体育的重要价值,激发参与热情,这也是很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时,作为学校体育的结业阶段,高校体育有将为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奠定重要基础,可推进学生阶段实现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目标向参与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过渡。大学生肩负着实现“强国梦”、“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更是社会各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健康状况事关国家兴旺、民族振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前途。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个体在学生阶段所接受的最高层次的体育教育,更是大学生迈进社会前所能够接触到的体育教育的终极环节。在该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比较成熟,因此可以接受一定难度的体育锻炼,成为培养大学生发展终身体育理念的关键时期。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实现不教,即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的不断渗透,使学生能够领会教育的核心要义,从而能够在无形中养成继续学习的动机与习惯,实现个体自我的不断发展。公共体育课程更应该有效借鉴这种理念,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的新型发展模式,激发大学生参与终身体育、终身锻炼的学习热情,推动国家终身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这也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所必须正视的发展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高校体育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体育教育,然而探索深化教学改革,推动终身体育发展的有效路径,帮助学生在强化终身体育理念的同时,熟练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培养科学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一直是各大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难点问题。本文基于终身体育的发展视角,采用了资料查阅、访谈、实地调研、逻辑分析、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研究方法,首先,对国内外关于终身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终身体育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基本阐释,明确其与终身教育、高校体育及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关系,以奠定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对论文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进行了具体介绍,并从高校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认知情况、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情况、体育教师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几方面进行了具体调查与分析,发现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体育教学目标尚未全面落实终身体育思想;体育教学滞后影响体育兴趣及终身体育形成;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缺乏针对性及相关理论指导;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学生主体性地位凸显不足的问题。最后,针对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强化终身体育认知,更新体育教学理念;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化增加新型体育项目;健全公共体育课程设置,选择自编教材;优化教学考核与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希望能够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变革,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发展目标,推动终身体育事业的有效发展。
鲍建辉[7](2020)在《江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修课程对校园足球师资建设的贡献度研究》文中提出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将校园足球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2015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意见》,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校园足球活动实施的目的是广大学校普遍开展足球运动,学生广泛参与足球活动,校园足球人口显着增加,学生身体素质、技术能力和意志品质明显提高,形成有利于大批品学兼优的青少年足球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体系。随着校园足球的发展,我国中小学对足球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正是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摇篮,所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校园足球的推广与开展。为了解江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修课程对校园足球师资建设的贡献度,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江西省高校足球专修班学生情况、教学大纲现状、足球课程教学内容、足球课的教学方法、高校的教学环境、足球课程的考核与评价、足球课的师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研究足球专修课程,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江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修班的性别构成、学生基础运动经历等方面的缺陷,严重制约着校园足球未来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结论二:江西省高校足球专修课程任课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职称、运动技能、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特征,整体趋向于利好,能够满足校园足球未来师资培养需求。结论三:江西高校足球专修课程开课学期和开课课时数,能够满足学生对足球理论知识和足球技能学习需求,有利于校园足球未来师资的养成。结论四:江西省高校足球专修课程依旧局限于传统教学方法;综合创新不够,影响着足球专修课程学习的质量;足球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失之于片面和单一,缺少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评价,制约着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结论五:江西高校足球专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是以足球技能学习为主,淡化了理论课程的学习,不利于复合型教师的培养。结论六:江西高校教学环境、场地设施等方面的情况整体向好,基本满足专修班学生学习的需求,有利于高校对未来校园足球师资的培养。为提高江西高校足球专修课程对校园足球师资建设的贡献度,建议如下:江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修课程开课前应增加足球专项测试,鼓励女生选择足球专修课程;重视足球理论课程的学习,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足球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重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为应对中小学小场地教学的实际需求,高校应加强小场地设施建设。
丁亚会[8](2020)在《“纠错性反馈”视角下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双阶段教育实习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教育作为培养未来体育教师的师资专业,其教育实习环节的安排影响体育教师培养质量,对提升未来体育教师实践能力和高等教育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注重与现实背景和国家政策相结合,并随着高等教育动态发展进行实时调整和创新发展。研究基于“纠错性反馈”(指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形式的错误,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眼神等提示,把信息反馈给学生,促使其改正错误的反馈过程。)视角,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双阶段教育实习模式,为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修订与完善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参考。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数理统计法,以河南省三所高校现行教育实习模式为研究基础,通过个案研究法对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现行教育实习模式从实习生、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培养单位不同视角搜集在教育实习中纠错反馈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构建出体育教育专业双阶段教育实习模式。研究结论如下:一、体育教育专业在教育实习实践环节存在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强、重形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借助“纠错性反馈”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挖掘和阐明,对提升教育实习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二、体育教育专业双阶段教育实习模式分为观察见习反思阶段和综合提升实践阶段。此模式从理论依据、现实依据、遵循原则、实施环节、实施策略五要素进行构建。每个阶段融合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实习生对教育实习的纠错反馈、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对教育实习的纠错反馈、培养单位对教育实习的纠错反馈、实习后的总结评价五个模块。三、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通过第一阶段教育实习的安排,促使实习生产生现实紧迫感和压力,积极主动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效避免学习目标缺失和师生“相互妥协、共同堕落”现象的发生。经第一阶段总结反思,实习生、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培养单位对教育实习的重视度提高,减少三主体参与教育实习流于形式的发生。针对本研究发现问题,建议如下:一、实习生应树立正确的教育实习观,主动交流、深入参与、高效完成教育实习安排。二、授课教师应注重实习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激发实习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引导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加强运动技能系统训练。三、培养单位相关领导部门应注重不同视角对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纠错反馈,从问题视角反思培养单位对学生的培养,建立高标准考核机制,完善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制度。四、双方教育实习指导老师应激励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不断尝试,明确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教育实习内容。
赵骊俊[9](2020)在《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加快迈进教育强国和学习大国队伍的进程。高校教师肩负着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人才的重任和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教师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科学研究成果也逐渐成为社会媒体所关注的重点。在如今这个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日趋增加,关注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情况也越来越重要。本文以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安文理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延安大学,榆林学院,安康学院”等十所高校的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采取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共发放问卷593份,回收有效问卷588份,有效率99.1%。利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该地区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情况、职业压力来源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整合,从当前的调查情况来看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普遍存在,且压力程度并不低。其中包含重度压力、中度及轻度三种程度的压力。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于主观与客观两个层面,其中又包含了7个维度。而不同层面不同维度中高校体育教师的压力程度也有所差异,各维度的偏高压力大不相同。男性体育教师个人发展维度的压力比女性高,人际关系维度中女性较男性压力高。年龄处于31-50岁这个阶段的体育教师其重度压力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体育教师。偏高压力指数最高的为教龄“<5年”的体育教师。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其转化和降低消极压力的能力要强于新手教师,而面对部分积极压力时,新手教师的转化能力也高于老教师。高学历的体育教师其教学与科研维度的压力指数高于其他低学历的体育教师。助教的偏高压力指数排名最高,其次是讲师。已婚体育教师的中度压力占比最高。对目前工作不是很满意的教师中男性较女性多,低职称的满意度比高职称的满意度低。“非教学性活动太多”、“缺乏教学或科研必需的器械”、“同事素质差”、“学术氛围”等问题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氛围有着一定的影响。“职称评审难度大”、“轻教学重科研”、“评审过程黑幕”等问题依然存在。“工作不被认可”、“加班时间不定”、“养老问题”“陪家人时间少”“所教科目与自身专业不符”是高校留不住高水平人才的原因之一。“组织结构不合理,办事效率低”、“工作程序繁文缛节”、“师生比,教学工作量大”、“不合理的工作安排,反复多次的无用功易使体育教师产生不良情绪。针对影响因素提出如下建议:1.自我调节2.建立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环境3.行政与教学事务有效分离4.多元化的职称评审制度5.制定奖罚制度,避免人才流失6.树立合理的社会期望。
于征征[10](2020)在《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及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为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国家对教育体系进行了多次优化改革,使整体教育水平有了突破性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体育教学就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由于校内、外两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当前的高职体育教学特别是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并不尽人意。郑州市作为河南省会,共有高职院校27所,其中公办19所,民办8所。本研究试图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对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目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为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研究以郑州市8所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体系、体育教师教学现状、学生学习现状三个主要模块。研究结果显示:影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因素主要有师资队伍、场地器材、管理制度、学校领导的观念与重视程度、经费的投入五个方面。具体结论如下:1、郑州市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体系没有显示出职业性的特点,教学内容传统,课程种类少;2、教学模式传统,创新性不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较为单一,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发展;3、学生参与体育课目的多样,学生评价方式不能与时俱进;4、教师队伍偏年轻,师资力量短缺,教师课时任务重,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学生运动以及教师上课要求。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的指导思想,提出以下建议和优化策略:1、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定位、办学特点,明确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2、探索改进体育教学模式,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3、丰富教学内容,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未来的工作性质与职业特点要求,将职业体能训练加入到教学中来;4、加强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训,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新兴项目的体育人才;5、改善学校领导对于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体育场馆和器械的建设。
二、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与未来职业需求的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与未来职业需求的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1.7 论文的局限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比较研究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
3.3.1 基本概念 |
3.3.2 基本理论 |
3.3.3 研究假设 |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
3.4.1 量表修订 |
3.4.2 变量测量 |
3.4.3 量表评价 |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
4.1.1 初创阶段 |
4.1.2 曲折发展阶段 |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
4.2.1 进修培训制度 |
4.2.2 考核制度 |
4.2.3 职称晋升制度 |
4.2.4 薪酬制度 |
4.2.5 聘任制度 |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
4.3.1 宏观制度分析 |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 结果分析 |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
5.1 数据质量评价 |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
5.8 分析讨论 |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
6.1.1 职称情况 |
6.1.2 学术成果 |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
6.4 奖励制度比较 |
6.5 薪酬制度比较 |
6.6 结果分析 |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
6.6.2 职称晋升受限 |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
6.6.7 奖励“一刀切” |
6.6.8 薪酬偏低 |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
7.2.5 完善薪酬制度 |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
7.2.7 注重制度公平 |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初始量表 |
附录2:调查问卷 |
附录3:正式量表 |
附录4:访谈提纲 |
附录5:项目分析 |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认知 |
2.1.1 “工匠”的定义 |
2.1.2 工匠精神的概念内涵研究 |
2.1.3 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
2.1.4 高校工匠精神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
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研究综述 |
2.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概念研究 |
2.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评价研究 |
2.2.3 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
2.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研究综述 |
2.3.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概念内涵研究 |
2.3.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研究 |
2.3.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评价研究 |
2.4 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工匠精神与能力培养调查分析 |
4.1.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分析 |
4.1.2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 |
4.1.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重要程度调查分析 |
4.1.4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形成机制分析 |
4.1.5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融合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
4.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分析 |
4.2.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
4.2.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 |
4.2.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分析 |
4.3 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实践分析 |
4.3.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 |
4.3.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原则 |
4.3.3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 |
4.3.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
4.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实践融合策略 |
4.4.1 传于“文”——文化传承 |
4.4.2 立于“气”——社会价值风气引领 |
4.4.3 形于“学”——学校教育实践 |
4.4.4 精于“教”——教学过程渗透 |
4.4.5 成于“人”——学生自我学习结果化 |
4.5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机制保障 |
4.5.1 政策保障,传承有据 |
4.5.2 制度建设,推行有力 |
4.5.3 价值导向,榜样引领 |
4.5.4 完善机制,评价科学 |
4.5.5 教育投入,言传身教 |
4.5.6 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综合体育馆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建筑高速发展 |
1.1.2 公共体育运动场所的短缺 |
1.1.3 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推行 |
1.2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2 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综合体育馆相关解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共享理念 |
2.1.2 高校综合体育馆 |
2.2 高校综合体育馆的共享需求解析 |
2.2.1 高校综合体育馆的现状 |
2.2.2 高校综合体育馆的共享需求 |
2.3 本文共享理论架构 |
2.3.1 共享形式与特征 |
2.3.2 基于人群、时间、空间的共享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3.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现状调研 |
3.1 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现状概况 |
3.1.1 调研对象选择 |
3.1.2 文献及调研范围 |
3.2 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现状调研 |
3.2.1 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生文体教育中心 |
3.2.2 空军工程大学室内综合训练馆 |
3.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雁塔校区文体馆 |
3.2.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体育训练馆 |
3.3 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问卷分析 |
3.3.1 问卷发放与回收 |
3.3.2 调查问卷总结 |
3.4 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问题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4.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综合体育馆设计策略 |
4.1 共享理念下的人群交织 |
4.1.1 使用人群的行为特征与使用需求 |
4.1.2 面向独立人群使用 |
4.1.3 面向交织人群使用 |
4.2 共享理念下的时间交替 |
4.2.1 使用时间的特征分析 |
4.2.2 使用时间的错时性 |
4.2.3 使用时间的共时性 |
4.3 共享理念下的空间交融 |
4.3.2 空间兼容使用 |
4.3.3 空间转换使用 |
4.3.4 内外环境交融利用 |
4.4 本章小结 |
5.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综合体育馆设计实践 |
5.1 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设计原则 |
5.1.1 总体布局便利原则 |
5.1.2 多元人群互动原则 |
5.1.3 时间共享使用原则 |
5.1.4 功能复合合理原则 |
5.2 多元下的共享-兰州理工大学彭家坪校区体育中心方案设计 |
5.2.1 项目概况 |
5.2.2 多功能流线组织 |
5.2.3 多元空间的共享 |
5.3 协调下的共享-陕西师范大学体育训练中心方案设计 |
5.3.1 项目概况 |
5.3.2 复合功能的整合 |
5.3.3 平赛转换设计 |
5.4 集约下的共享-武警工程大学体育馆方案设计 |
5.4.1 项目概况 |
5.4.2 集约空间的尺寸推演 |
5.4.3 观演功能的转换 |
5.5 本章小结 |
6.总结 |
6.1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做的工作 |
图表目录 |
附录 高校综合体育馆共享使用问卷调查 |
致谢 |
(4)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加强体医融合,培养“体育与健康”师资 |
1.1.2 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体育教育专业改革 |
1.1.3 体医融合能有效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问题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相关研究 |
2.1.1 关于体医融合的研究 |
2.1.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
2.1.3 关于学校体医融合的研究 |
2.1.4 关于运动处方的研究 |
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关于体医融合的研究 |
2.2.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案例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4.1.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
4.1.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
4.1.3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要求分析 |
4.1.4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软硬设施分析 |
4.1.5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实践环节分析 |
4.1.6 小结 |
4.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体医融合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
4.2.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体医融合的优势分析 |
4.2.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体医融合的劣势分析 |
4.3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师生对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 |
4.3.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对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 |
4.3.2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医融合的认知情况 |
4.4 “体医融合”代表类高校人才培养优秀案例分析 |
4.4.1 成都体育学院的人才培养分析 |
4.4.2 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人才培养分析 |
4.4.3 两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比分析 |
4.4.4 建设山东“体医融合”代表性高校 |
4.5 体医融合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
4.5.1 明确培养目标与规格 |
4.5.2 完善体医融合课程 |
4.5.3 构建体医融合教育平台 |
4.5.4 建立学校健康教育体系 |
4.5.5 建立完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Ⅱ 专家访谈问卷 |
致谢 |
(5)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研究 ——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对教师教育日趋重视 |
1.1.2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迫切需求 |
1.1.3 专业认证制度的重要性凸显 |
1.1.4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1.2 文献综述 |
1.2.1 师范类专业认证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2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2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1.2 后现代课程理论 |
2.2 概念界定 |
2.2.1 师范类专业认证 |
2.2.2 术科 |
2.2.3 教学改革 |
3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对比分析法 |
3.3 研究思路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专业认证背景下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现状分析 |
4.1.1 术科课程教学理念分析 |
4.1.2 术科课程教学目标分析 |
4.1.3 术科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
4.1.4 术科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
4.1.5 术科课程教学评价分析 |
4.2 专业认证背景下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分析 |
4.2.1 教学理念变化分析 |
4.2.2 教学目标改革分析 |
4.2.3 教学内容改革分析 |
4.2.4 教学方法改革分析 |
4.2.5 教学评价改革分析 |
4.2.6 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
4.3 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经验 |
4.3.1 以学生为本,革新课程理念 |
4.3.2 以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为准绳,调整课程教学目标 |
4.3.3 以产出为导向,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
4.3.4 以学生为中心,科学选择教学方法 |
4.3.5 以持续改进为原则,完善教学评价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 相关政策文件及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
(6)基于终身体育视角的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二、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1.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终身体育的基本内涵 |
2.2.2 体育课程教学基本内涵 |
2.2.3 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基本内涵 |
2.2.4 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
2.2.5 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
2.2.6 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关系 |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资料查阅法 |
3.2.2 访谈法 |
3.2.3 实地调研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问卷调查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西安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教学认知情况调查 |
4.1.1 终身体育重要性认识程度 |
4.1.2 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认知情况 |
4.1.3 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
4.1.4 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自发体育活动情况 |
4.2 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情况调查 |
4.2.1 教学指导思想 |
4.2.2 教学目标 |
4.2.3 课程开设及课时分配情况 |
4.2.4 课程教学设置情况 |
4.3 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师资力量培训及考核情况调查 |
4.3.1 体育师资力量情况 |
4.3.2 体育教师培训情况 |
4.3.3 体育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情况 |
4.4 西安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条件管理调查 |
4.4.1 体育场地基本情况 |
4.4.2 体育场地管理模式 |
4.5 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实施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情况分析 |
五、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尚未全面落实终身体育思想 |
5.1.2 体育教学滞后影响体育兴趣及终身体育形成 |
5.1.3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缺乏针对性及相关理论指导 |
5.1.4 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学生主体性地位凸显不足 |
5.2 建议 |
5.2.1 强化终身体育认知,更新体育教学理念 |
5.2.2 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化增加新型体育项目 |
5.2.3 健全公共体育课程设置,选择自编教材 |
5.2.4 优化教学考核与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江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修课程对校园足球师资建设的贡献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当前校园足球是一项国家战略 |
1.1.2 校园足球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大批足球师资 |
1.1.3 与职后培训相比职前培养是造就师资的主要渠道 |
1.1.4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师资培养的主要渠道 |
1.1.5 足球专修课程在师资队伍培养中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 |
1.3 概念界定 |
1.3.1 课程的概念 |
1.3.2 体育课程 |
1.3.3 足球专修课程 |
2 研究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研究 |
2.1.2 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研究 |
2.1.3 关于高校体育院系足球课程建设研究 |
2.1.4 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研究 |
2.2.2 国外校园足球师资建设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校园足球”背景下学校对足球师资的需求特征 |
4.2 江西高校足球专修课程现状对足球师资的支撑度 |
4.2.1 江西高校足球专修班学生情况分析 |
4.2.2 江西高校足球专修班开课状况分析 |
4.2.3 江西高校足球专修课程教学大纲分析 |
4.2.4 江西高校足球专修课程教学内容情况分析 |
4.2.5 江西高校足球专修课教材使用情况分析 |
4.2.6 江西高校足球专修课程教学方法的分析 |
4.2.7 江西高校足球专修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分析 |
4.2.8 江西高校足球专修课程社会实践分析 |
4.2.9 江西高校场地设施设施分析 |
4.2.10 江西高校足球专项教师师资队伍分析 |
4.3 基于校园足球发展视角的江西高校足球专修课程建设对策 |
4.3.1 高校加大对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 |
4.3.2 足球专修课程开课前增加足球专项测试,高校加强小场地建设 |
4.3.3 加强足球师资队伍的建设,丰富足球课程内容 |
4.3.4 革新足球专修课的教学方法 |
4.3.5 加强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
4.3.6 足球专修课程的考核和评价科学化 |
4.3.7 足球教练员课程融入到足球专修课程中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8)“纠错性反馈”视角下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双阶段教育实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一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 |
二 建设高质量体育师资队伍的需要 |
三 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
四 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需要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纠错性反馈”相关研究 |
一 “纠错性反馈”定义 |
二 不同学者对“纠错性反馈”的研究 |
三 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二节 国内教育实习模式相关研究 |
一 教育实习模式相关研究 |
二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相关研究 |
第三节 国外教育实习模式相关研究 |
一 美国合作分段教育实习模式 |
二 德国“两段式”教育实习模式 |
三 日本四年一贯制教育实习模式 |
四 英国中小学伙伴合作关系教育实习模式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资料法 |
二 个案研究法 |
三 调查法 |
四 数理统计法 |
第四章 体育教育专业双阶段教育实习模式 |
第一节 体育教育专业双阶段教育实习模式内涵与构成要素 |
一 体育教育专业双阶段教育实习模式相关概念解析 |
二 体育教育专业双阶段教育实习模式构成要素 |
第二节 体育教育专业双阶段教育实习模式理论依据 |
一 反馈理论 |
二 纠错性反馈 |
第三节 体育教育专业双阶段教育实习模式现实依据 |
一 大学生目标感的缺乏 |
二 丰富职前教育实践经验迫切需求 |
三 一次性教育实习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
第五章 体育教育专业双阶段教育实习模式遵循原则 |
第一节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第二节 反思性原则 |
第三节 主体性原则 |
第四节 及时性原则 |
第六章 体育教育专业双阶段教育实习模式实施环节 |
第一节 体育教育专业双阶段教育实习目标划分 |
一 观察见习反思阶段 |
二 综合提升实践阶段 |
第二节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不同模块实施 |
一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
二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教育实习的纠错性反馈 |
三 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对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纠错反馈 |
四 培养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纠错反馈 |
五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结束后的总结评价 |
第七章 体育教育专业双阶段教育实习模式实施策略 |
第一节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正确教育实习观的建立 |
一 引导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
二 注重对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
第二节 问题发现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
一 注重不同视角下对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纠错反馈 |
二 从问题视角反思培养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 |
第三节 完善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制度 |
一 建立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定期调查访谈与纠错反馈机制 |
二 明确分工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确保实习生责任到人 |
三 建立对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监管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B: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访谈提纲(实习单位指导老师) |
附录C: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访谈提纲(实习生) |
附录D: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访谈提纲(培养单位教育实习负责人) |
附录E:资料收集过程图片资料(部分)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及比赛成绩 |
致谢 |
(9)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实际意义 |
3 文献综述 |
3.1 概念界定 |
3.1.1 压力 |
3.1.2 职业压力(job stress或occupational stress) |
3.1.3 教师职业压力 |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1 相关理论研究 |
3.2.2 有关体育教师职业压力来源的研究 |
3.2.3 有关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
3.2.4 有关体育教师职业压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3.2.5 有关体育教师职业压力应对策略的研究 |
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1.1 调查对象背景介绍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问卷调查法 |
4.2.3 访谈法 |
4.2.4 数理统计法 |
4.2.5 逻辑分析法 |
5 结果与分析 |
5.1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的相关信息情况 |
5.1.1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性别分布情况 |
5.1.2 陕西高校体育教师年龄分布情况 |
5.1.3 陕西高校体育教师高校教龄分布情况 |
5.1.4 陕西高校体育教师学历分布情况 |
5.1.5 陕西高校体育教师职称分布情况 |
5.1.6 陕西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分布情况 |
5.1.7 陕西高校体育教师收入分布情况 |
5.1.8 陕西高校体育教师家庭情况 |
5.1.9 陕西高校体育教师所处学校情况 |
5.1.10 陕西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情况 |
5.1.11 陕西高校体育教师从教原因分布情况 |
5.2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来源分析 |
5.2.1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程度调查情况 |
5.2.2 不同性别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分析 |
5.2.3 不同年龄段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分析 |
5.2.4 不同教龄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分析 |
5.2.5 不同学历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分析 |
5.2.6 不同职称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分析 |
5.2.7 不同收入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分析 |
5.2.8 不同家庭情况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分析 |
5.3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因素 |
5.3.1 主观因子 |
5.3.1.1 个人发展维度 |
5.3.1.2 人际关系维度 |
5.3.1.3 角色多元化维度 |
5.3.2 客观因子 |
5.3.2.1 教学与科研维度 |
5.3.2.2 工作负荷维度 |
5.3.2.3 评审制度维度 |
5.3.2.4 社会因素维度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对策与建议 |
6.2.1 自我调节 |
6.2.2 建立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环境 |
6.2.3 行政与教学事务有效分离 |
6.2.4 多元化的职称评审制度 |
6.2.5 制定奖罚制度,避免人才流失 |
6.2.6 树立合理的社会期望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10)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高职院校 |
2.1.2 公共体育课教学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关于体育教学目标的研究 |
2.2.2 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
2.2.3 关于体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
2.2.4 关于体育教学方式的研究 |
2.2.5 关于体育评价的研究 |
2.2.6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
2.2.7 关于学生学习的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章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开展现状及分析 |
3.1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体系 |
3.1.1 教学目标 |
3.1.2 教学内容 |
3.1.3 课程设置 |
3.2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教师的“教” |
3.2.1 教学模式 |
3.2.2 教学方法 |
3.2.3 教师评价 |
3.3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学生的“学” |
3.3.1 学习效果 |
3.3.2 学习兴趣 |
3.3.3 学习评价 |
第四章 影响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因素分析 |
4.1 教学条件 |
4.1.1 师资水平 |
4.1.2 场地器材 |
4.2 管理制度 |
4.3 领导的重视程度 |
4.4 经费保障 |
第五章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存问题优化策略 |
5.1 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
5.1.1 加强对公共体育课的重视 |
5.1.2 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
5.2 强化体育师资建设 |
5.3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
5.3.1 改进教学方法 |
5.3.2 完善教学评价 |
5.4 注重职业体能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 |
5.4.1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专业体能训练计划 |
5.4.2 合理构建多元化的职业体能训练模式 |
5.4.3 合理调整职业体能训练结构 |
5.5 加强体育场馆建设与经费投入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2 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3 |
附录4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与未来职业需求的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D]. 任大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基于共享理念的高校综合体育馆设计研究[D]. 王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体医融合视域下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 李赟鹏.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研究 ——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个案[D]. 刘跃.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6]基于终身体育视角的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研究[D]. 张铭潭. 延安大学, 2020(12)
- [7]江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修课程对校园足球师资建设的贡献度研究[D]. 鲍建辉.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8]“纠错性反馈”视角下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双阶段教育实习模式研究[D]. 丁亚会. 郑州大学, 2020(03)
- [9]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研究[D]. 赵骊俊. 延安大学, 2020(12)
- [10]郑州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及优化研究[D]. 于征征.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