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对AD模型鼠海马移植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婷[1](2021)在《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选题依据:阿尔茨海默病(AD)致残、致死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大脑内Aβ异常沉积是AD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变化及核心环节,前期研究已证实了解毒益智方具有抑制AD线虫头部Aβ斑块沉积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随之开展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解毒益智方应用6个月后MMSE、MoCA、ADL评分变化明显优于口服尼莫地平片的对照组。黄连为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为该方的主要成分,在本方中发挥“解毒”的重要功效。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黄连中发挥“解毒”作用的主要物质为黄连多糖(CCP),因此设计体外细胞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为“毒损”的病机及“解毒”的治法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因前期开展的研究均是以单基因单细胞的生物为研究对象,不能很好地模拟AD的疾病特点,因此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该小鼠很好的模拟了中枢神经系统Aβ异常沉积的状态,通过对小鼠的行为学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评价解毒益智方的治疗作用。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基于“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形成的解毒益智方其中君药的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通过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对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Aβ沉积、BACE1表达的相关蛋白、基因等方面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的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AD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研究证据。方法:1.本研究分别从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的作用机制。体外实验部分采用MTT还原法、Hoechst33258荧光染色等方法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进行线粒体活性、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的测定,探究CCP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动物实验部分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模型组(APP/PS1组)、盐酸多奈哌齐组(Donepezil组)、解毒益智方低剂量组(JDYZFL组)、解毒益智方中剂量组(JDYZFM组)、解毒益智方高剂量组(JDYZFH组),每组16只小鼠,另选用16只C57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于每日早晨8:30进行灌胃治疗,各组每日灌胃药物及剂量分别是,正常组和模型组0.5%CMC溶液0.20g·kg-1·d-1;阳性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溶液0.30g·kg-1·d-1;解毒益智方高、中、低剂量组药物浓度依次为0.60g·kg-1·d-1,0.3g·kg-1·d-1,0.15g·kg-1·d-1。持续6个月治疗结束。2.以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细胞活力、LDH释放率、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水平等评价CCP的神经保护作用。3.通过水迷宫实验,记录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4.通过ELISE及免疫荧光法检测APP/PS1小鼠脑内Aβ水平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5.采用PCR方法检测脑组织SIRT1、NF-κB、BACE1基因量变化,并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脑皮层内SIRT1、BACE1、NF-κB蛋白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转运蛋白通路SIRT1、BACE1、NF-κB的影响。结果:1.通过体外研究观察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PC12细胞活力测定结果显示:PC12细胞经过浓度为5-50μM的Aβ25–35处理24h后,细胞活力随着Aβ25–35浓度的增加从24%下降至61%。当Aβ25–35在浓度范围为5至50μM时引起PC12细胞中LDH释放增加至对照组的约130-160%。在用不同浓度的CCP(5至200μg/ml)处理PC12细胞24h后,未观察到显着的细胞损失。通过Hoechst33258染色及FCM测定细胞凋亡结果显示: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具有显着的浓缩核和凋亡的细胞形成。与在未处理的PC12细胞中观察到的完整,圆形和相对大的细胞核相比,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的细胞显示出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包括染色质浓缩,核碎裂和凋亡小体的出现。用CCP不同浓度(5,25,50,100,200μg/ml)处理后可有效逆转细胞凋亡,其中100μg/ml效果最明显,FCM分析显示单独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导致58.88±6.12%的凋亡率,这与正常对照组中的7.21±0.82%的值显着不同(P<0.01)。加入100μg/ml的CCP后,细胞凋亡下降至12.51±1.32%。通过JC-1红色荧光与JC-1绿色荧光的比率的变化来检测Aβ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结果显示:当PC12细胞暴露于50μM的Aβ25–35中24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减弱了JC-1的红色荧光比例,提高了JC-1绿色荧光比例(P<0.01)。用CCP(100μg/ml)预处理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抵消了Aβ25–35损伤引起的膜电位损失,JC-1从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中的22.1%变为绿色荧光至84.3%,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结果显示:经50μMAβ25–35处理PC12细胞24h后细胞色素C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表达增加,而预先用CCP(100μg/ml)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减弱线粒体释放的胞质细胞色素C。2.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实验天数的后移,各组小鼠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有所缩短,表明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各组小鼠对象限平台的定位记忆能力随之有所提升。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明显延长,差异显着(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明显延长,目标停留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显着(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有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缩短,目标停留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作用与其相当,JDYZFM组略优于Donepezi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6个月的12月龄小鼠的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结果优于干预治疗3个月的9月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各组小鼠结果如下:与Control组比较,APP/PS1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极数量明显增多,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JDYZFL组、JDYZFM组及Donepezil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不同程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比较,JDYZFM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得小鼠大脑皮层内Aβ表达发现,Control组只产生微量Aβ,而APP/PS1组Aβ表达量明显增高,经过用药干预后,12月龄干预组小鼠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较9月龄小鼠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标记从宏观上可以发现干预组Aβ沉积明显减少,APP/PS1组Aβ沉积明显增多。4.调控BACE1表达的相关因子结果(1)PCR检测结果各组小鼠进行的PCR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明显增高,SIRT1/GAPDH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及JDYZFM组小鼠海马体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SIRT1/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JDYZFH组在NF-κB/GAPDH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及JDYZFM组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结果证实药物干预组可通过提高SIRT1mRNA的含量降低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Aβ的产生而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mRNA的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orn blot检测结果各组小鼠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SIRT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NF-κB、BACE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APP/PS1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BACE1、NF-κB表达降低,SIRT1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onepezil比较,JDYZFL组、JDYZFM组NF-κB蛋白表达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DYZFL组SIRT1、BACE1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JDYZFM组SIRT1表达有所提高,BACE1蛋白表达量略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3个月及6个月的干预后,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的蛋白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BACE1蛋白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CCP能够保护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凋亡、减少LDH释放、阻断膜电位的丧失,并阻止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修复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2 JDYZF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的成绩,说明JDYZF可改善小鼠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3 JDYZF可不同程度降低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大脑皮层内Aβ的异常沉积。4 JDYZF抑制BACE1的异常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大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信号通路的相关因子表达实现的。
张誉丹[2](2021)在《基于“肠-脑轴”理论探讨固本健脑液调控Aβ沉积防治AD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为一种常见的多因素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临床已证实针对单靶点的多种抗AD新药治疗无效,而中药具有多靶点药理学活性的优势,因此寻求防治AD有效的中医治法和经典方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使用固本健脑液干预APP/PS1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观察该方对肠道菌群、肠道通透性以及海马相关指标的影响。接着构建伪无菌小鼠模型,将固本健脑液干预组小鼠粪便处理后移植到伪无菌小鼠体内,以期观察固本健脑液是否通过改善肠道菌群从而影响Aβ的沉积,进一步探讨固本健脑液治疗AD的作用机制,以期能为临床防治痴呆提供新思路。方法:1.理论探讨:进行文献研究,整理中医学从后天之本脾胃认识老年性痴呆的理论以及脾胃学说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固本健脑液对AD的治疗机理。2.实验研究:实验一:取6月龄APP/PS1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Model)、固本健脑液高(RSBFL-H)、中(RSBFL-M)、低(RSBFL-L)剂量组,等月龄基因阴性C57BL/6J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每组10只。以2ml/100g/d剂量分别给予各药物干预组相应的固本健脑液灌胃,Control组和Model组给予等容积的纯水灌胃,连续灌胃12周。使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形态以及海马神经元形态;应用免疫组化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的表达,观察各组小鼠海马DG区GDNF、GFRα-1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结肠Zo-1、occludin的表达,检测海马βAPP、Aβ1-42、BDNF、Tr KB的表达;应用Real Time-PCR检测各组小鼠海马GDNF、GFRα-1m RNA的表达;应用16Sr RNA技术对各组小鼠粪便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各组小鼠肠道菌群差异。实验二:取6月龄APP/PS1小鼠30只,饮用含有四种抗生素的无菌水(氨苄西林1g/L、硫酸新霉素1g/L、甲硝唑1g/L、万古霉素500mg/L)1周,建立伪无菌小鼠模型,10只同窝等月龄C57BL/6J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随后应用16Sr RNA技术对各组小鼠粪便进行高通量测序,评估造模效果。实验三:进行粪菌移植(FMT)实验,对伪无菌小鼠分别移植正常小鼠粪便(FMT-Control)、APP/PS1痴呆小鼠粪便(FMT-Model)、固本健脑液高剂量组小鼠粪便(FMT-RSBFL-H),以及未处理的空白对照组(Control),每周一次,共移植8周。使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形态以及海马神经元形态;应用免疫组化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的表达,观察各组小鼠海马DG区GDNF、GFRα-1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结肠Zo-1、occludin的表达,检测海马βAPP、Aβ1-42、BDNF、Tr KB的表达;应用Real Time-PCR检测各组小鼠海马GDNF、GFRα-1m RNA的表达;应用16Sr RNA技术对各组小鼠粪便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粪菌移植后各组小鼠肠道菌群差异。结果:1.实验一结果(1)Morris水迷宫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游泳总路程均有显着增加(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都明显减少(P<0.01),首次抵达平台时间显着延长(P<0.01);与Model组比较,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逃避潜伏期与游泳总路程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而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都显着增加,首次抵达平台时间显着减少(P<0.01,P<0.05)。(2)HE染色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小鼠海马DG区和CA3区神经元数量出现明显减少(P<0.01),结肠出现轻微水肿,肠上皮以及固有层内炎性细胞浸润,出现轻度炎症反应(P<0.01,P<0.05);与Model组比较,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海马DG区和CA3区神经元数量出现不同程度增加(P<0.01,P<0.05),结肠肿胀程度均表现出明显下降,绒毛形态较完整且排列整齐,肠上皮仅出现轻度脱落,其中RSBFL-H组肠粘膜完整度要优于RSBFL-M组与RSBFL-L组(P<0.01)。(3)免疫组化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对比,Model组小鼠海马DG区GDNF、GFRα-1表达降低,结肠Zo-1、occludin表达量呈明显降低,且分布也较稀疏(P<0.01);与Model组相比,RSBFL-H组和RSBFL-M组海马DG区GDNF、GFRα-1表达明显升高(P<0.05);RSBFL-L组与Model组相比,DG区中GDNF与GFRα-1表达改变不明显(P>0.05),而结肠Zo-1、occludin的表达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呈现出不同程度升高趋势且分布较为密集(P<0.01,P<0.05)。(4)Western Blot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对比,Model组海马βAPP、Aβ1-42蛋白表达量都有明显升高,BDNF、Tr KB蛋白表达量都有明显降低,结肠Zo-1、occludin蛋白表达量有明显降低(P<0.01);与Model组相比,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小鼠海马βAPP、Aβ1-42蛋白表达都有不同程度降低,BDNF、Tr KB蛋白表达都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肠Zo-1、occludin蛋白表达都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5)Real Time-PCR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对比,Model组海马GDNF、GFRα-1m 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Model组相比,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GDNF、GFRα-1m RNA表达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6)16Sr RNA检测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较Control组都呈现出下降趋势(P<0.05);与Model组相比,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肠道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在对分别每一组小鼠肠道菌群分类水平差异的比较上,与Control组对比,Model组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下调,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上调(P<0.05);而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的拟杆菌门上调(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下调(P<0.05)。在科、属分类水平上,与Control组对比,Model组中脱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上调,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下调(P<0.05);与Model组相比,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脱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都有不同程度上调(P<0.05);与Control组对比,Model组中幽门螺杆菌属(Helicobacter)上调,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下调(P<0.05);与Model组相比,RSBFL-H组、RSBFL-M组、RSBFL-L组幽门螺杆菌属(Helicobacter)下调,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都有不同程度上调(P<0.05)。2.实验二结果结果显示在饮用1周抗生素水后GF组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较Control组都呈现出下降趋势,GF组与Contro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F组分别在门、纲、目、科、属等五个分类水平上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以及丰富度都明显下降(P<0.05)。3.实验三结果(1)Morris水迷宫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FMT-Model组小鼠逃避潜伏期以及游泳总路程均有显着增加(P<0.01),小鼠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都明显减少(P<0.01),首次抵达平台时间显着延长(P<0.01);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RSBFL-H组小鼠逃避潜伏期与游泳总路程均降低(P<0.05),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都显着增加(P<0.05),首次抵达平台时间显着减少(P<0.05)。(2)HE染色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FMT-Model组小鼠海马DG区和CA3区神经元数量出现明显减少(P<0.01),而FMT-Model组小鼠结肠表现出轻微水肿表现,肠上皮以及固有层内的炎性细胞浸润有轻度炎症反应(P<0.01);与FMT-Model组比较,FMT-Control组、FMT-RSBFL-H组海马DG区和CA3区神经元数量出现明显增加(P<0.05),结肠肿胀程度有明显下降,肠上皮仅出现轻度脱落,绒毛形态较完整(P<0.05)。(3)免疫组化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对比,FMT-Model组海马组织中GDNF与GFRα-1表达降低(P<0.01),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表达量呈明显降低,且分布也较稀疏(P<0.01);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RSBFL-H组海马组织中GDNF与GFRα-1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表达呈现明显升高趋势且分布较为密集(P<0.05)。(4)Western Blot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对比,FMT-Model组海马βAPP、Aβ1-42蛋白表达量都有明显升高,海马BDNF、Tr KB蛋白表达量都有明显降低(P<0.01),结肠Zo-1、occludin蛋白表达量都有明显降低(P<0.01);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RSBFL-H组小鼠海马βAPP、Aβ1-42蛋白表达都有不同程度降低,BDNF、Tr KB蛋白表达都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结肠Zo-1、occludin蛋白表达都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5)Real Time-PCR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对比,FMT-Model组海马GDNF、GFRα-1m 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RSBFL-H组GDNF、GFRα-1m RNA表达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6)16Sr RNA检测结果结果显示FMT-Model组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较Control组都呈现出下降趋势,FMT-Model组与Contro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RSBFL-H组肠道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在对分别每一组小鼠肠道菌群分类水平差异的比较上,与Control组对比,FMT-Model组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下调,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上调,脱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上调,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下调,幽门螺杆菌属(Helicobacter)上调,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下调(P<0.05);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RSBFL-H组拟杆菌门上调(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下调,脱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都有不同程度上调,幽门螺杆菌属(Helicobacter)下调,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都有不同程度上调(P<0.05)。结论:(1)AD的发病与后天之本脾胃关系密切,而脾胃与肠道菌群之间又相互影响,因此AD的治疗可从脾胃入手;(2)固本健脑液能够改变APP/PS1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3)固本健脑液能改善APP/PS1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逆转痴呆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减少Aβ沉积以及改善痴呆模型小鼠结肠通透性的增加,改善肠道炎症;(4)通过粪菌移植实验,结果发现移植固本健脑液高剂量组小鼠粪便后能够使受试组小鼠成功的复制原固本健脑液高剂量组(RSBFL-H组)的肠道菌群结构,且粪菌移植后同样能改善APP/PS1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逆转痴呆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减少Aβ沉积以及改善肠道炎症,证明了固本健脑液改善Aβ沉积、抑制神经元凋亡从而达到逆转AD的发病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并通过调节“脑-肠轴”来实现的。
黄德华[3](2020)在《人工改造神经干细胞治疗小鼠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文中认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目前无法治愈的人类重大疾病之一。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脑部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的沉积、Tau蛋白的神经原纤维缠结和神经炎症等,这些病变逐渐导致大脑神经元死亡和突触连接丢失,造成认知障碍。目前,AD的治疗策略,如针对Aβ的疗法和干细胞再生医学治疗策略,大多只能减轻AD患者症状,而无法同时实现治疗患者脑部的病理病变和重建患者脑部的神经网络,因此无法实现对AD的有效治疗。由于AD病理的高度复杂性,开发能够改善Aβ的病理聚集,同时又能再生神经元的多功能疗法对AD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一挑战,本文结合Aβ降解酶脑啡肽酶(Neprilysin,NEP)基因工程化技术和促神经分化纳米载体,开发了一种多功能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疗法,该策略能增强神经干细胞清除Aβ的能力,提高移植的NSCs和内源性神经细胞的存活率,同时还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并以PPswe/PS1dE9双转基因AD小鼠为模型,系统研究多功能神经干细胞疗法的疗效及其机理。首先,脑部Aβ的聚集是AD的重要病理表现,有效的AD治疗方法首先要提高Aβ的清除,因此我们通过慢病毒基因工程的方法增强NSCs中NEP蛋白的表达,提高其清除Aβ的功能,为移植NSCs改善AD脑部病理奠定基础。为此,我们使用含有NEP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质粒在293T细胞内包装出含有NEP基因的慢病毒。将含有NEP基因的慢病毒感染神经干细胞,通过流式分选的方法获得了高阳性率的NEP-NSCs细胞株。通过实时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记和免疫荧光证明了 NEP-NSCs高表达NEP基因和NEP蛋白。体外Aβ清除实验结果证明了 NEP-NSCs具有比未经改造的NSCs更高的Aβ清除能力,并且NEP-NSCs还能够分泌携带NEP酶的细胞外囊泡实现对细胞外环境中Aβ的降解。其次,我们合成了能够同时高效递送疏水药物、造影剂和质粒基因的纳米载体PBAE-PLGA-Ag2S-RA(PPAR),用于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Wnt/β-catenin和RA信号通路是调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关键信号通路。我们制备的PPAR纳米载体,能够递送疏水的RA,同时能够递送SOX9 siRNA表达质粒(siSOX9质粒基因)进入神经干细胞降低细胞内SOX9蛋白的表达,协同作用于Wnt/β-catenin和RA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干细胞高效地向神经元定向分化。透射电子显微镜、水合粒径和Zeta电位结果表明我们成功合成了 PPAR纳米载体,该载体具有均一的尺寸,表面带正电荷。凝胶电泳结果证明PPAR能够有效地与带负电的质粒结合。细胞标记实验结果表明PPAR能够有效地将疏水药物、造影剂和质粒基因导入神经干细胞。RT-PCR结果表明PPAR携带siSOX9质粒基因进入神经干细胞,并敲低细胞内SOX9基因的表达。进一步,神经干细胞分化实验结果表明,PPAR携带siSOX9质粒基因能够有效抑制神经干细胞向胶质细胞分化,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此外,分化后细胞的Aβ清除实验结果表明,分化后的NEP-NSCs仍然具有比分化后的NSCs更高的Aβ清除能力。因此,功能化的神经干细胞提高了 Aβ清除能力的同时还能更多地向神经元分化,有望改善Aβ的病理聚集,同时再生神经元。最后,评估了功能化神经干细胞应用于治疗AD小鼠模型的疗效。在近红外二区影像技术的指导下,将多功能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AD转基因小鼠模型。治疗30天和180天后,AD小鼠模型Aβ病理组织切片染色结果表明,功能神经干细胞治疗组比未治疗组对照组脑部Aβ水平显着降低。证明功能干细胞能够有效改善Aβ的病理。AD小鼠模型神经元组织切片染色结果表明,功能神经干细胞治疗组比未治疗组的神经元具有更高活性。证明移植的功能化神经干细胞有利于AD小鼠脑部的神经元再生。此外,水迷宫实验检测结果表明,功能神经干细胞治疗组的小鼠具有比未治疗组小鼠更好的记忆和认知水平。总之,动物实验结果证明,多功能的神经干细胞能够有效降低AD小鼠脑部Aβ沉积,并帮助重建神经网络,提高AD小鼠的认知水平。综上所述,本文开发了一种多功能神经干细胞的疗法,该疗法具有持续降低AD小鼠脑部Aβ沉积,再生受损的神经网络以及近红外影像指导干细胞精准移植等多重优点。这种功能化干细胞的策略有助于开发高效的AD干细胞疗法,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万墨馨[4](2019)在《β片层阻断肽对双转基因AD小鼠CRTC1-BDNF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β片层阻断肽类药物HPYD、H102-BD是否可能改善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探讨HPYD、H102-BD是否可能通过影响CRTC1-BDNF信号通路发挥对AD的治疗作用。研究方法:将52只6月龄的APP/PS1双转基因雄性AD小鼠随机分为AD组、HPYD给药组、H102-BD给药组、Donepezil给药组(阳性药物Control组),每组13只;同周龄同背景的C57BL/6J雄性小鼠13只设为Control组。HPYD、H102-BD给药组小鼠每日经鼻腔分别给予HPYD、H102-BD药液(5.8 mg/kg)5μl,Control组和AD组小鼠每日经鼻腔给予等量空白辅料溶液,Donepezil给药组采用饮水给药法。给药6周后,采用新物体识别实验来检测各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实验结束后,腹腔注射20%乌拉坦麻醉、PBS灌注、断头、冰上取脑,将小鼠的脑组织分离海马后于-80℃冻存,之后用于qPCR、Western blot实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海马中APP、CRTC1、BDNF基因的转录水平;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测定各组小鼠海马中CRTC1-BDNF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新物体识别实验:与Control组相比,AD组小鼠新物体识别指数降低(P<0.05);与AD组相比,HPYD、H102-BD、Donepezil组小鼠的新物体识别指数升高(P<0.05);HPYD、H102-BD、Donepezil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qPCR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小鼠相比,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海马APP mRNA表达水平上升(P<0.05);与Control组小鼠相比,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海马BDNF、CRTC1 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3.Western blot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AD组小鼠海马BDNF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AD组相比,HPYD、H102-BD、Donepezil组小鼠海马BDNF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HPYD、H102-BD、Donepezil三个给药组之间小鼠海马BDNF表达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Control与AD组小鼠之间CRTC1蛋白表达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AD组相比,HPYD、H102-BD、Donepezil组小鼠海马CRTC1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HPYD、H102-BD、Donepezil三个给药组之间小鼠海马CRTC1表达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β片层阻断肽类药物HPYD、H102-BD可能改善AD小鼠学习记忆功能。2.HPYD、H102-BD可能通过影响AD小鼠海马中CRTC1-BDNF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来改善AD小鼠学习记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AD的作用。
项捷[5](2019)在《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发育及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神经营养因子是维持神经元存活与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蛋白因子,在1952年由意大利神经科学家Rita Levi-Montaicini博士首先发现了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目前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主要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及神经营养因子-4(Neurotrophin-4,NT-4)。其主要通过与对应的高亲和酪氨酸激酶受体结合并激活下游信号通路,起到维持神经元存活与促进神经生长的生理作用。神经营养因子对支持神经系统发育、成熟、维持生理功能及损伤后修复均有重要作用,但在神经发育、神经退行性疾病及神经损伤后修复中参与调控神经营养因子的分子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在临床治疗中对神经营养因子的应用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因此,深入研究神经营养因子在生理条件下的分子机制及神经疾病的病理过程,对进一步发掘神经营养因子的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神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提供新思路。实验目的1.探讨三叉神经眼支发育中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 1-phosphate,S1P)调控NGF信号通路并影响神经元分化与神经纤维生长的作用机制;2.探讨在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中BDNF减少引起Tau蛋白与BDNF受体TrkB(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 B)结合,并导致AD样病理改变的病理分子机制。实验方法1.S1P对三叉神经眼支神经纤维发育的影响。在三叉神经眼支发育模型中,通过组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不同胚胎日龄S1P转运体(Spns2)基因突变大鼠角膜神经纤维生长分布情况。2.S1P调节NGF及其受体(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 A,TrkA)信号通路,影响三叉神经节发育的调控机制。对Spns2基因突变大鼠三叉神经节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节细胞Trk受体表达情况。在体外实验中给与神经元S1P或NGF处理进行挽救,观察神经生长变化。通过siRNA敲减S1P受体s1pr3基因、进行活细胞成像研究S1P-S1PR3信号通路对TrkA表达及NGF-TrkA信号通路的影响。3.BDNF剥夺后激活天冬酰胺内肽酶(Asparagine endopeptidase,AEP)剪切Tau蛋白并阻滞TrkB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使用Tau蛋白基因突变小鼠P301S、AD模型鼠3xTg和AD病人的脑组织蛋白样本检测AEP活性,Tau剪切蛋白Tau N368表达水平及Tau N368与TrkB结合的情况。体外培养HEK293细胞、SH-SY5Y细胞转染TrkB受体与Tau N368蛋白,用GST-pull down,免疫共沉淀、免疫荧光染色检测TrkB-Tau N368的结合及对TrkB信号通路的影响。建立原代神经元BDNF体外剥夺模型,观察TrkB与Tau N368相互作用及神经元AD样病理变化。4.BDNF体内剥夺模型的建立及挽救。采用BDNF2lox小鼠海马区注射Cre病毒建立BDNF敲除模型,并采用两种干预手段:1,Cre病毒注射一周后按10 mg/kg,5天/次的剂量小鼠腹腔注射TrkB与Tau结合位点的R1结构域重组多肽;2,同时注射Cre病毒与不可被AEP剪切的突变Tau蛋白病毒,AAV-Tau N255AN368A。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电生理及动物行为学多个维度观察AD样病理改变的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免疫共沉淀等观察BDNF剥夺后TrkB与Tau N368的结合情况,TrkB下游信号改变及AD相关病理改变;通过Golgi染色,电镜观察神经元突触结构及树突棘形态改变;通过电生理检测观察神经元的功能学改变;通过水迷宫实验,恐惧记忆实验及新物体识别实验观察小鼠学习记忆的改变。实验结果及讨论1.Spns2突变导致三叉神经纤维长入角膜过程延迟,髓鞘结构形成不良。胚胎E22.5 Spns2ins/ins大鼠角膜基质层神经纤维密度明显下降,角膜正常结构破坏。在髓鞘发育中,Spns2ins/ins大鼠神经纤维发育过程较WT偏慢,且能看到多种髓鞘异常的形态。从E 16.5天至E 18.5天,Spns2ins/ins大鼠三叉神经纤维长入角膜的速度明显慢于WT。以上结果表明Spns2突变导致S1P胞外浓度下降使三叉神经眼支纤维在发育过程中生长延迟。2.Spns2基因突变大鼠三叉神经节细胞NGF受体TrkA表达下降,TrkA及下游信号分子磷酸化水平下降。在原代神经节细胞的培养液中补充S1P可挽救Spns2突变导致的神经纤维生长缓慢。siRNA敲减WT的S1P受体s1pr3基因可导致神经纤维生长缓慢,再补充NGF或S1P均不能挽救异常表型。以上结果提示S1P-S1PR3信号通路在NGF-TrkA信号通路上游,并通过调节TrkA表达与磷酸化水平调控三叉神经纤维的发育。3.AD转基因小鼠及AD病人随年龄增长BDNF逐渐减少,Akt磷酸化水平下降,导致AEP激活,剪切产生Tau N368,该剪切体可与TrkB结合,进一步抑制TrkB下游信号通路,使神经元退变、凋亡,诱发AD样病理改变。该实验证明BDNF减少引发Tau N368与TrkB结合是导致神经元AD样病理改变的关键因素。4.在前期体外实验基础上,建立体内BDNF剥夺模型,即BDNF2lox小鼠海马区Cre病毒注射使BDNF敲除,使AEP激活,Tau N368表达水平升高,Tau N368与TrkB结合。通过腹腔注射TAT-R1-FITC多肽干扰Tau N368与TrkB结合,或通过高表达AEP不可剪切的突变型Tau N255A/N368A蛋白抑制Tau N368产生两种干预,均可以挽救BDNF剥夺造成的神经元AD样病理改变。以上实验在体内模型中证明了BDNF剥夺是导致A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沈智伟[6](2019)在《多模态影像评估和监测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8月龄APP/PS1转基因AD小鼠模型的多模态影像评估研究背景:阿尔兹海默病(AD)是当今社会中老年人痴呆症状的最主要原因,危害极其严重,一旦得病,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AD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可以模拟AD患者的病理和行为变化,通常被用于检测新疗法的试验对象。有效的生物标志物,特别是非侵入性的,对于AD的诊断或治疗结果的评估是迫切需要的。然而,当前很少有研究通过非侵入性方法系统地检测AD动物模型中的病理变化。本研究拟通过多种影像技术评估8月龄的APP/PS1小鼠模型,为使用多模态影像监测神经干细胞移植AD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7.0T磁共振(MRI)和PET-CT两种设备检测了 8月龄的APP/PS1转基因小鼠模型和同龄野生型小鼠。检测前,先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对所有小鼠进行学习记忆能力测试。磁共振波谱(MRS)、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动脉自旋标记(ASL)通过7.0T的MRI扫描获得,[18F]FDG PET扫描则被用于评估局部脑区葡萄糖代谢情况。MRI和PET扫描之后,对转基因型和野生型小鼠行免疫组化染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电镜超微结构分析。结果: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同龄野生型小鼠,8月龄APP/PS1小鼠已经出现了显着的认知记忆障碍。PET结果显示葡萄糖摄取量在APP/PS1小鼠的海马和丘脑部位是显着降低的(P<0.05),在皮层和杏仁核部位却是显着升高的(P<0.01),相关性分析示葡萄糖摄取是与可溶性淀粉样肽浓度成负相关(P<0.05)。在MRI,ASL显示APP/PS1小鼠左侧海马、左侧丘脑和右侧皮层的脑血流(CBF)较野生对照组小鼠显着降低(P<0.05);MRS结果显示APP/PS1小鼠海马部位NAA/Cr,Glu/Cr和mI/Cr有显着改变,而在其皮层,只有NAA/Cr和mI/Cr有显着差异;DTI成像结果显示APP/PS1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的脑白质纤维差异不明显。结论:我们的结果初步表明MRS,ASL或[18F]FDG PET可以作为8月龄APP/PS1小鼠的一种活体内成像评价方法。第二部分:多模态影像技术监测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实验研究研究背景:阿尔兹海默病(AD)是中老年人痴呆最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至今无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神经干细胞(NSCs)技术快速发展,为根治AD带来新的希望,但是针对NSCs移植治疗AD尚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本论文第一部分研究发现:MRS、ASL、[18F]FDG PET等影像技术可以作为8月龄APP/PS1小鼠的一种活体内成像评价方法,为监测NSCs治疗AD小鼠提供了可能。方法:本研究采用8月龄APP/PS1转基因AD小鼠为研究对象,将鼠源性NSCs移植入双侧海马CA1区。在NSCs移植后多时间点(1月、1.5月及2.5月),对AD小鼠使用多模态影像技术(含DTI、ASL、MRS及PET序列)检测,并与PBS治疗的AD小鼠及正常对照小鼠比较,阐明NSCs移植后多模态影像改变特点。同时,我们评估NSCs在AD小鼠脑内存活情况,探讨NSCs可能的作用机制以及AD小鼠脑的病理改变特点。结果:NSCs移植后2.5月,仍可见NSCs在AD小鼠的海马、内囊及邻近皮层存活,AD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病理检测结果发现,NSC组脑内M2型小胶质细胞活性增强,抗炎因子增加,促炎因子减少,淀粉样肽降解增加,且脑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增多。ASL、MRS和PET结果示NSCs移植后1月时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代谢增加明显(P<0.05);而DTI结果显示,NSCs移植后2.5月时脑FA值明显增加(P<0.05)。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移植NSCs后AD小鼠脑内神经元、突触、线粒体、髓鞘及血管等恢复良好的结构状态。结论:移植的NSCs能在AD小鼠脑内存活,并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活性,分泌神经营养因子,降低脑淀粉样蛋白含量等方式改善AD小鼠脑内代谢、血流和白质,从而恢复AD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多模态影像结果提示AD小鼠脑血流和脑代谢在NSCs移植后早期改善较明显,而白质纤维的恢复较慢。本研究将为使用多模态影像监测NSCs治疗AD提供理论支持,也可望为多模态影像评估AD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赵永佳[7](2019)在《经血间充质干细胞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AD主要病理特征为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在细胞外沉积形成的老年斑和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能够治疗AD。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种来源于中胚层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治疗AD方面具有较大的潜能。经血间充质干细胞(menstrual bloo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MenSCs)是一种从女性月经血中提取的间充质干细胞,获取方便,并且无伦理方面的困扰。MenSCs现已经用于宫腔粘连、脊髓损伤以及帕金森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但是目前尚未发现MenSCs在AD方面的应用。在本研究中,我们将APP/PS1转基因小鼠作为AD模型,双侧海马移植MenSCs,检测了 MenSCs对APP/PS1转基因小鼠行为学、Aβ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和小胶质细胞的影响,从而研究MenSCs对AD的治疗作用。研究方法1.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对MenSCs进行了鉴定,检测其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将7月龄APP/PS1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MenSC组和PBS组,MenSC组小鼠双侧海马移植3μl MenSCs悬液(约1×105个细胞),PBS组注射等量PBS。3周后将各组小鼠进行新物体识别实验与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MenSCs对APP/PS1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2.新物体识别实验与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束后,我们通过MAB1281染色检测了 MenSCs在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的分布情况。运用免疫荧光染色与ELISA法检测了 MenSCs对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为了探究MenSCs对Aβ沉积影响的潜在作用机制,我们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了 APP蛋白淀粉样途径中BACE1与β-CTF蛋白表达的变化。3.为了研究MenSCs对小胶质细胞的作用,我们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了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与皮层中Iba-1的表达,并运用qRT-PCR检测了 M1表型小胶质细胞相关的炎症因子与M2表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的表达,还通过Western blot 检测了 Aβ 降解酶胰岛素降解酶(Insulin-degrading enzyme,IDE)和脑啡肽酶(Neprilysin,NEP)的蛋白表达。4.我们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了 MenSCs对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阐明MenSCs对tau蛋白磷酸化影响的潜在作用机制,我们还检测了 GSK-3β的表达水平及其上游信号调控分子PI3K/Akt信号通路的变化。5.为了研究MenSCs对突触相关蛋白的影响,我们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了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与皮层中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突触蛋白1(Synapsin 1,SYN-1)以及突触后密度蛋白 95(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 95,PSD95)的表达。研究结果1.MenSCs 呈梭状,表达 CD29,CD73,CD90,CD105,不表达 CD34,CD45,CD117和HLA-DR分子,符合国际细胞治疗学会建议的间充质干细胞的标准。在新物体识别实验中,MenSC组小鼠认知指数明显高于PBS组小鼠;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MenSC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少于PBS组小鼠,且在60s内穿越原平台所在位置的次数明显高于PBS组小鼠,提示移植MenSCs后能改善APP/PS1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障碍。2.MAB1281染色结果显示MenSCs分布在APP/PS1小鼠的海马与皮层中,而其他部位并未发现MenSCs。硫磺素S与6E10染色结果显示移植MenSCs后显着降低了 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沉积;ELISA结果表明MenSC组小鼠海马与皮层中Aβ40和Aβ42水平显着降低;Western blot结果表明MenSC组小鼠海马与皮层中BACE1和β-CTF蛋白表达显着降低,提示MenSCs可能通过抑制APP蛋白的淀粉样途径,即通过抑制Aβ产生来减少Aβ沉积。3.Iba-l染色结果显示移植MenSCs后能促进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与皮层中小胶质细胞的活化;qRT-PCR结果显示MenSC组小鼠海马与皮层中多种炎症因子的表达显着降低,M2表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显着增加,且NEP与IDE的表达也显着增加,提示移植MenSCs后能促进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并诱导活化的小胶质向M2表型转化,从而促进NEP与IDE的表达,减少Aβ的沉积。4.移植MenSCs后能显着降低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与皮层中tau蛋白Ser202/Thr205、Thr231、S396 和 S404 位点的磷酸化水平,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MenSCs能够激活GSK-3β Ser9位点磷酸化,抑制GSK-3β活性,且MenSCs能够激活GSK-3β上游调控分子PI3K/Akt信号通路,上述结果表明MenSCs减少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抑制GSK-3β活性来实现的。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移植MenSCs后能够显着增加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与皮层中突触相关蛋白SYN-1、SYP和PSD95的表达。结论移植MenSCs能明显改善APP/PS1转基因小鼠的认知功能,这可能与增加突触相关蛋白SYP、SYN-1、PSD95的表达有关。MenSCs能够减少APP/PS1小鼠脑内Aβ的沉积,这种减少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BACE1的活性和促进小胶质细胞分泌NEP与IDE来实现的。MenSCs还能促进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与皮层中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并诱导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转化,抑制神经炎症。MenSCs也能显着抑制APP/PS1小鼠海马与皮层中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且其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抑制GSK-3β活性来实现的。我们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MenSCs治疗AD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临床治疗AD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张奇贤[8](2019)在《过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放射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胎鼠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慢病毒感染以及移植前的鉴定实验目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s)移植在治疗放射性认知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极大潜力。分离和培养神经干细胞是进行移植治疗的基础。使用携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的慢病毒感染,使之过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从而为后续研究做准备。材料和方法:取胎龄14至15天的Sprague Dawley胎鼠脑皮质部位的神经干细胞进行培养,之后使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和BDNF基因的慢病毒感染细胞。使用巢蛋白(nestin)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所培养的神经干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分离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在两种慢病毒(GFP-lentivirus、GFP-BDNF-lentivirus)感染后被GFP成功标记。且被GFP-BDNF-lentivirus感染的神经干细胞内BDNF蛋白表达含量明显升高。这些神经干细胞球nestin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为阳性。结论:使用GFP-BDNF-lentivirus感染细胞后可成功获得过表达BDNF的神经干细胞,这为下一部分实验做好了准备。第二部分 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迁移、分化以及向神经环路整合情况的研究实验目的:由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分化而来的神经元能在何种程度上整合入海马原有神经环路尚不清楚。本部分研究中将探讨辐射暴露后大鼠海马内微环境的改变是否会对移植的过表达BDNF的神经干细胞的迁移、分化以及向神经环路的整合产生影响。材料和方法:1)给予大鼠单次全脑照射20Gy 4周后,将过表达BDNF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大鼠海马内,观察移植的神经干细胞的迁移和分化情况。2)给予大鼠单次全脑照射20Gy 4周后,将辅助用慢病毒感染后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大鼠海马内。在移植后第10天,向大鼠左侧海马内注射狂犬病毒进行跨单突触逆向示踪,评估移植的神经细胞向原有神经环路的整合情况。对照组为未受射线照射的移植组。结果:1)对照组大鼠海马内内移植的GFP-NSCs迁移并定植于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全脑照射组大鼠海马内移植的GFP-BDNF-NSCs部分可迁移定植于颗粒细胞下层;全脑照射组大鼠海马内移植的GFP-NSCs散在分布于海马内,且GFAP+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其余两组。2)BDNF-NSCs移植入全脑照射组大鼠海马内后可与原有神经环路建立突触联系,其整合效率明显高于R+GFP-NSCs组。结论:过表达BDNF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全脑辐射暴露大鼠海马内后可迁移定植于颗粒细胞下层,且可与原有神经环路建立突触联系。第三部分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微环境变化情况的研究实验目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后与宿主的微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本部分研究中将探讨向辐射暴露后的大鼠脑内移植的BDNF-NSCs对海马微环境的影响。同时将检测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变情况。材料和方法:1)给予大鼠单次全脑照射20Gy 4周后,将过表达BDNF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大鼠海马内,检测移植后大鼠海马内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表达水平和活化的小胶质细胞的数量;2)给予大鼠单次全脑照射20Gy 4周后,将过表达BDNF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大鼠海马内,使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移植后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与单纯全脑照射组相比,R+GFP-BDNF-NSCs组大鼠海马内BDNF、NGF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活化的小胶质细胞的数量未见明显减少。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大鼠的认知功能未见显着改善。结论:过表达BDNF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全脑辐射暴露大鼠海马内后可提高海马内营养因子的表达水平,但未能显着改善大鼠的认知功能。
胡维维[9](2018)在《BDNF修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胆碱能样神经元在阿尔兹海默病大鼠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行为症状,晚期可出现残疾及自主生活能力丧失,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具有自我更新、显着增殖及高分化潜力,可以向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等分化,同时因还具有易分离、来源丰富、低免疫原性、免疫调节性、旁分泌作用、无致瘤性及有限的伦理问题等特性,广泛应用于细胞治疗。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大脑中最普遍的神经营养因子,对于神经元的存活和活动起重要作用,在体内外应用外源性BDNF可以增强MSCs对神经元保护作用,但BDNF转染hUC-MSCs源性胆碱能样神经元对胆碱能活性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研究目的探讨GFP-BDNF慢病毒转染hUC-MSCs源性胆碱能样神经元对胆碱能活性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分离足月剖宫产新生儿脐带组织中的MSCs并传代培养,P3代hUC-MSCs定向诱导分化为胆碱能样神经元。采用免疫荧光鉴定诱导前后ChAT、Nestin的表达及ChAT和MAP-2的共表达情况。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空载体慢病毒及GFP-BDNF慢病毒转染hUC-MSCs源性胆碱能样神经元,将实验分为四组:hUC-MSCs组、胆碱能样神经元组、胆碱能样神经元+空载体组、胆碱能样神经元+过表达BDNF载体组。通过免疫荧光鉴定GFP表达及观察ChAT和MAP-2共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ChAT、Nestin、BDNF表达情况。并用乙酰胆碱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含量。研究结果1.hUC-MSCs可向胆碱能样神经元诱导分化,免疫荧光显示,定向诱导后ChAT、Nestin表达较诱导前明显增多(P<0.01),诱导后双标ChAT和MAP-2共表达较诱导前明显增多。2.免疫荧光鉴定各组GFP表达:结果显示,胆碱能样神经元+空载体组、胆碱能样神经元+过表达BDNF载体组均可见绿色荧光表达。3.免疫荧光鉴定各组ChAT和MAP-2共表达:结果显示,胆碱能样神经元+过表达BDNF载体组的ChAT和MAP-2共表达较其它三组表达明显增多,胆碱能样神经元+空载体组及胆碱能样神经元组的ChAT和MAP-2共表达较hUC-MSCs组表达明显增多。4.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ChAT、Nestin和BDNF表达:结果显示,胆碱能样神经元+过表达BDNF载体组的ChAT、Nestin、BDNF表达较其它三组表达明显增多(P<0.01),胆碱能样神经元+空载体组及胆碱能样神经元组的ChAT、Nestin、BDNF表达较hUC-MSCs组表达明显增多(P<0.05)。5.Ach含量测定:Ach试剂盒检测示,胆碱能样神经元+过表达BDNF载体组Ach含量较其它三组Ach含量明显增多(P<0.01),胆碱能样神经元+空载体组、胆碱能样神经元组Ach含量较hUC-MSCs组Ach含量明显增多(P<0.05)。研究结论1.hUC-MSCs可以向胆碱能样神经元定向诱导分化。2.GFP-BDNF转染hUC-MSCs源性胆碱能样神经元后ChAT、Nestin的表达及ChAT和MAP-2共表达增多。3.GFP-BDNF转染hUC-MSCs源性胆碱能样神经元可促进乙酰胆碱的分泌。研究背景AD是与年龄相关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老年痴呆最常见类型,主要病理改变为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缺失。目前尚无治愈方法。hUC-MSCs是来源于人体脐带沃顿胶组织中的多能干细胞,具有多分化潜能,在特定环境下可诱导分化成胆碱能样神经元,并促进乙酰胆碱释放。同时,BDNF也可以促进神经发生和突触形成,减少氧化应激及细胞死亡。但BDNF修饰hUC-MSCs源性胆碱能样神经元在AD中的作用如何目前尚不清楚。研究目的探讨BDNF修饰的hUC-MSCs源性胆碱能样神经元移植在AD大鼠模型中的治疗作用。研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AD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向模型组大鼠海马区注射1μL Aβ1-42制备AD模型,假手术组大鼠海马区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收集hUC-MSCs源性胆碱能样神经元-空载体及hUC-MSCs源性胆碱能样神经元-过表达BDNF载体细胞分别缓慢注入AD大鼠海马中,将实验分为四组即假手术组、AD组、AD+胆碱能样神经元-空载体组、AD+胆碱能样神经元-过表达BDNF载体组。8周后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变化,Western blot检测一侧海马组织中ChAT、ACh E、BDNF、DCX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海马CA1、CA2、CA3和DG区Aβ和BACE1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的表达以及TUNEL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研究结果1.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AD+胆碱能样神经元-过表达BDNF载体组在定位航行实验中,逃避潜伏期相对AD+胆碱能样神经元-空载体组及AD组明显减少(P<0.01)。在空间探索实验中,AD+胆碱能样神经元-过表达BDNF载体组大鼠在目标象限的时间百分比及穿越平台次数显着高于AD+胆碱能样神经元-空载组及AD组(P<0.01)。2.Western blot检测显示,AD+胆碱能样神经元-过表达BDNF载体组海马区脑组织ChAT、ACh E、BDNF、DCX的表达较AD+胆碱能样神经元-空载体组及AD组显着增多(P<0.01)。3.免疫组织化学显示,AD+胆碱能样神经元-过表达BDNF载体组海马区脑组织CA1、CA2、CA3、DG区Aβ、BACE1的表达较AD+胆碱能样神经元-空载体组及AD组明显减少(P<0.05)。4.免疫荧光染色显示,AD+胆碱能样神经元-过表达BDNF载体组海马区GFAP、Iba-1的表达较AD+胆碱能样神经元-空载体组及AD组明显增多。5.TUNEL检测神经元凋亡显示,AD+胆碱能样神经元-过表达BDNF载体组海马区脑组织神经元凋亡较AD+胆碱能样神经元-空载体组及AD组明显减少(P<0.01)。研究结论1.过表达BDNF的hUC-MSCs源性胆碱能样神经元移植能够明显改善A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2.过表达BDNF的hUC-MSCs源性胆碱能样神经元组与hUC-MSCs源性胆碱能样神经元-空载体组、AD组相比,促进海马区乙酰胆碱的释放以及ChAT表达增多。3.过表达BDNF的hUC-MSCs源性胆碱能样神经元组与hUC-MSCs源性胆碱能样神经元-空载体组、AD组相比,明显改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减少淀粉样相关蛋白Aβ、BACE1表达4.过表达BDNF的hUC-MSCs源性胆碱能样神经元组与hUC-MSCs源性胆碱能样神经元-空载体组、AD组相比,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发生以及突触相关蛋白表达增多。
乌汉其木格,敖登其木格,张文,奥东塔娜,斯琴塔娜[10](2018)在《神经营养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及应用现状》文中研究说明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类机体内分泌的,为神经元发育、生长及分化所必需的蛋白质。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神经营养因子对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元功能特性的表达、维持突触的生长及可塑性、防止神经元受损及凋亡及改善已受损神经元修复均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结合神经生长因子与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研究现状,主要介绍神经生长因子与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进展,总结神经营养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应用的现状,最后分析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手段的研究方向。
二、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对AD模型鼠海马移植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对AD模型鼠海马移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AD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
1 中医学对痴呆的系统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中医学对痴呆病名由来及发展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痴呆病因病机的古代认识 |
1.3 中医学对痴呆辨证论治及相关研究的认识 |
1.4 中医学对痴呆治疗的古今认识 |
综述二 西医学对A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AD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AD的概述及流行病学 |
1.2 现代医学对AD发病因素的认识及研究 |
1.3 现代医学对AD发病相关机制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AD治疗的认识 |
2.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s) |
2.2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
2.3 甘露特纳胶囊 |
2.4 其他非药物治疗 |
3 问题与展望 |
综述三 Aβ在脑内异常沉积的机制 |
1.Aβ的产生、分布与清除、传递与运输的研究进展 |
1.1 Aβ的产生 |
2 Aβ的清除 |
2.1 细胞的清除作用 |
2.2 Aβ被降解酶的清除作用 |
2.3 中枢Aβ的清除途径 |
2.4 血液成分介导的Aβ清除 |
综述四 解毒益智方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 |
1 解毒益智方的创立 |
1.1 脑髓理论 |
1.2 髓虚毒损 |
1.3 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 |
2 解毒益智方通过调节SIRT1/AMPK通路抑制BACE1表达改善Aβ的沉积 |
3 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应用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保护性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水平变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BACE1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基于“肠-脑轴”理论探讨固本健脑液调控Aβ沉积防治AD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理论研究 |
1.痴呆病名 |
2.病因病机 |
2.1 心神失养 |
2.2 肾精亏虚 |
2.3 肝气不足 |
2.4 肺气亏虚 |
2.5 脾胃亏虚 |
3 中医脾脏象理论与AD |
3.1 脾脏象理论溯源 |
3.2 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 |
3.3 明清时期的理论深入 |
3.4 脾主认知之思 |
3.5 脾藏意 |
4.脾与肠道菌群相关性 |
5.肠道菌群失调与中医整体观念 |
5.1 肠道功能正常受五脏调控 |
5.2 肠道菌群失调是全身机能衰退的表现 |
6.关于“肠-脑轴”的现代理论研究 |
6.1 “肠-脑轴”概述 |
6.2 Aβ的生成 |
6.3 Aβ的传播 |
7.肠道微生物群调节作为 AD 治疗的全新切入点 |
7.1 肠道微生物与AD |
7.2 肠道菌群与中药相关性 |
8.固本健脑液的组方分析和前期研究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固本健脑液对 APP/PS1 双转基因鼠肠道微生态、学习记忆及海马相关指标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建立伪无菌小鼠模型 |
1.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粪菌移植(FMT)对伪无菌小鼠肠道微生态、学习记忆及海马相关指标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脑-肠轴”与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人工改造神经干细胞治疗小鼠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现状 |
1.2.1 阿尔茨海默病简介 |
1.2.2 AD脑部生物标识与诊断 |
1.2.3 AD发病现状 |
1.2.4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分子机理研究 |
1.3 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现状与临床研究 |
1.3.1 药物控制AD伴发的精神病理症状 |
1.3.2 药物改善AD认知功能 |
1.3.3 AD最新临床药物研究 |
1.4 神经干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 |
1.4.1 神经干细胞简介 |
1.4.2 神经干细胞的分化研究 |
1.4.3 神经干细胞治疗与阿尔茨海默病 |
1.5 基因、药物和造影剂多功能纳米载体辅助AD治疗 |
1.5.1 基因递送技术简介 |
1.5.2 基因和药物纳米载体系统研究简介 |
1.5.3 纳米载体促进干细胞分化与AD治疗 |
1.5.4 纳米载体系统与干细胞影像示踪 |
1.6 本博士论文的研究计划 |
1.6.1 本博士论文的研究思路 |
1.6.2 本博士论文的研究意义 |
1.6.3 本博士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NEP-NSCs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质粒与细胞 |
2.2.2 实验试剂 |
2.2.3 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pLVX-EF1α-NEP慢病毒的制备 |
2.3.2 NSCs的获取与慢病毒改造 |
2.3.3 NEP-NSCs脑啡肽酶表达和功能验证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pLVX-EF1α-NEP质粒验证与慢病毒制备 |
2.4.2 NSCs的提取与多能性验证 |
2.4.3 NEP-NSCs细胞株的制备与验证 |
2.4.4 NEP-NSCs细胞株的NEP基因与蛋白表达检测 |
2.4.5 NEP-NSCs细胞株降解Aβ的能力检测 |
2.4.6 NEP-NSCs细胞外囊泡中NEP酶表达与降解Aβ能力检测 |
2.4.7 NEP-NSCs的Aβ抗性检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纳米载体的合成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材料与仪器 |
3.2.2 PPAR纳米载体简介 |
3.2.3 Ag_2S量子点的制备 |
3.2.4 聚β氨基酯的合成 |
3.2.5 PPAR纳米载体合成与表征 |
3.2.6 PPAR纳米载体转染能力与生物相容性检测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DT-Ag_2S的表征 |
3.3.2 PBAE的合成与表征 |
3.3.3 PBAE的基因运载功能验证 |
3.3.4 PPAR纳米载体的合成与表征 |
3.3.5 PPAR纳米载体质粒基因运载功能检测 |
3.3.6 PPAR纳米载体的NSCs转染条件研究 |
3.3.7 PPAR纳米载体具有高效的基因转染效率 |
3.3.8 PPAR载体协同运载性能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纳米载体促分化及调控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材料与仪器 |
4.2.2 PPAR纳米载体转染性能检测 |
4.2.3 PPAR纳米载体促分化性能检测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PPAR纳米载体促进NSCs向神经元分化 |
4.3.2 PPAR纳米载体促进NEP-NSCs向神经元分化 |
4.3.3 PPAR调控NEP-NSCs信号通路的研究 |
4.3.4 分化的NEP-NSCs保持高效的Aβ清除能力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功能NEP-NSCs治疗AD模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材料与仪器 |
5.2.2 多功能NEP-NSCs移植 |
5.2.3 近红外二区影像指导多功能NEP-NSCs的移植 |
5.2.4 Morris水迷宫 |
5.2.5 小鼠脑脊髓液的收集 |
5.2.6 CSF中Aβ的ELISA检测 |
5.2.7 治疗后AD小鼠组织切片病理分析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近红外二区影像指导多功能NEP-NSCs的移植 |
5.3.2 多功能NEP-NSCs治疗改善AD小鼠脑部Aβ病理 |
5.3.3 多功能NEP-NSCs治疗提高海马区NEP蛋白含量 |
5.3.4 多功能NEP-NSCs移植辅助AD小鼠脑部神经元再生 |
5.3.5 多功能NEP-NSCs移植提高AD小鼠认知水平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4)β片层阻断肽对双转基因AD小鼠CRTC1-BDNF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HPYD、H102-BD对 AD转基因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对象 |
1.1.2 方法 |
1.1.3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小鼠熟悉阶段实验结果 |
1.2.2 小鼠测试阶段实验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APP/PS1 小鼠海马APP、CRTC1、BDNF基因水平鉴定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3 统计学处理 |
2.2 结果 |
2.2.1 APP/PS1 小鼠海马APP基因转录水平 |
2.2.2 APP/PS1 小鼠海马CRTC1 基因转录水平 |
2.2.3 APP/PS1 小鼠海马BDNF基因转录水平检测结果 |
2.3 讨论 |
2.3.1 APP/PS1 转基因小鼠海马APP基因转录水平 |
2.3.2 APP/PS1 转基因小鼠海马CRTC1 基因转录水平 |
2.3.3 APP/PS1 转基因小鼠海马BDNF基因转录水平 |
2.4 小结 |
三、各组小鼠海马CRTC1-BDNF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统计学处理 |
3.2 结果 |
3.2.1 各组小鼠BDNF蛋白的WB检测结果 |
3.2.2 各组小鼠CRTC1 蛋白的WB检测结果 |
3.2.3 各组小鼠BDNF、CRTC1 蛋白的Elisa检测结果 |
3.3 讨论 |
3.3.1 各组小鼠海马BDNF蛋白表达水平 |
3.3.2 各组小鼠海马CRTC1 蛋白表达水平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CRTC1/BDNF信号通路与阿尔兹海默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发育及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1-磷酸鞘氨醇(S1P)信号通路激活NGF-TrkA信号通路参与三叉神经节发育的机制研究 |
实验一 1-磷酸鞘氨醇转运体(Spns2)突变引起发育阶段三叉神经纤维生长抑制及分布异常 |
1 材料和试剂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S1P激活NGF-TrkA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元分化及纤维生长的分子机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BDNF剥夺导致阿尔兹海默病样病理改变的分子机制研究 |
实验一 体外条件下BDNF-TrkB信号通路与Tau蛋白结合引起病理改变的分子机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BDNF剥夺在体小鼠模型中引发阿尔兹海默病样病理改变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多模态影像评估和监测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8月龄APP/PS1转基因AD小鼠模型的多模态影像评估 |
1.1 引言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5 讨论 |
1.6 结论 |
1.7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多模态影像技术监测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实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 |
2.6 结论 |
2.7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经血间充质干细胞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MenSCs对APP/PS1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MenSCs对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MenSCs对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的调控作用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MenSCs对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部分 MenSCs对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突触相关蛋白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8)过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放射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胎鼠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慢病毒感染以及移植前的鉴定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迁移、分化以及向神经环路整合情况的研究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微环境变化情况的研究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及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BDNF修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胆碱能样神经元在阿尔兹海默病大鼠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GFP-BDNF慢病毒转染hUC-MSCs源性胆碱能样神经元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3.1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培养 |
3.2 hUC-MSCs向胆碱能样神经元的诱导分化与鉴定 |
3.3 GFP-BDNF慢病毒转染胆碱能样神经元的鉴定 |
3.4 Western blot检测 |
3.5 Ach含量测定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六.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BDNF修饰的hUC-MSCs源性胆碱能样神经元移植对AD大鼠的治疗作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实验材料 |
2.2 实验过程 |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三.实验结果 |
3.1 Morris水迷宫实验 |
3.2 WB检测海马区脑组织ChAT、AChE和 BDNF的表达 |
3.3 胆碱能样神经元移植对AD大鼠淀粉样蛋白的影响 |
3.4 胆碱能样神经元移植对AD大鼠海马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 |
3.5 胆碱能样神经元移植对AD大鼠神经再生的影响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阿尔兹海默病音乐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主要英文缩略语词表 |
2.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10)神经营养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及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神经营养因子 |
1.1 神经营养因子受体 |
1.2 神经营养因子与Trk受体结合后介导的信号通路 |
1.3 神经营养因子与p75受体结合后介导的信号通路 |
2 阿尔茨海默病 (AD) |
3 NGF和BDNF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
4 神经营养因子及其他活性物质的临床应用 |
4.1 外源NGF的导入疗法 |
4.2 NGF的基因导入疗法 |
4.3 干细胞移植疗法 |
4.4 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活性物质 |
5 总结与展望 |
四、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对AD模型鼠海马移植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D]. 朱晓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肠-脑轴”理论探讨固本健脑液调控Aβ沉积防治AD的作用机制[D]. 张誉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人工改造神经干细胞治疗小鼠阿尔茨海默病研究[D]. 黄德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4]β片层阻断肽对双转基因AD小鼠CRTC1-BDNF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D]. 万墨馨.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发育及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作用机制研究[D]. 项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6]多模态影像评估和监测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实验研究[D]. 沈智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7]经血间充质干细胞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永佳. 浙江大学, 2019(03)
- [8]过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放射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D]. 张奇贤. 苏州大学, 2019(04)
- [9]BDNF修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胆碱能样神经元在阿尔兹海默病大鼠中的作用研究[D]. 胡维维.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10]神经营养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及应用现状[J]. 乌汉其木格,敖登其木格,张文,奥东塔娜,斯琴塔娜. 生命科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