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内在因素、教学方法、培养能力

激活内在因素、教学方法、培养能力

一、激活内因,教给方法,培养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静[1](2021)在《清热凉血方调节外周辅助性T细胞免疫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屑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特征为红斑、鳞屑等。银屑病发病机制复杂、尚不明确,多认为是由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多种CD4+T淋巴细胞参与其中,包括T辅助(T helper,Th)1、Th2、Th9、Th17、Th22 和 T 调节(T regulatory,Treg)细胞等等。外周辅助性T(peripheral helper T cell,Tph)细胞是一种新型的CD4+T细胞亚群,被定义为PD-1+CXCR5-CD4+T细胞。此类细胞表达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 1,PD-1)和诱导性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y molecule,ICOS),主要分泌 CXC趋化因子配体 13(CXC chemokine ligand 13,CXCL13)和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但缺乏 CXC 趋化因子受体 5(CXC chemokine receptor 5,CXCR5)的高表达。研究发现Tph细胞与多种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然而,银屑病中Tph细胞的特征和作用尚不明确。银屑病,中医称之为“白疕”,“血分论治”已成为银屑病辨证论治的主要理论依据,血热证是银屑病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型。白彦萍教授根据古方“犀角地黄汤”化裁,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方药—清热凉血方。本课题组前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已经证实了该复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是清热凉血方是否通过调节Tph细胞免疫治疗血热型银屑病尚不清楚。目的:1.研究血热型银屑病中Tph细胞的特征和意义。2.研究血热型银屑病中Tph细胞亚群的特征和意义。3.探索血热型银屑病中Tph细胞和Th17、Tfh细胞的关系。4.观察清热凉血方是否通过调节Tph细胞免疫治疗血热型银屑病。方法:入组27名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和13名健康对照者。1.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外周血中Tph细胞频率、Tph细胞表面功能性分子(CD38、HLA-DR、ICOS)表达以及Tph细胞分泌CXCL13和IL-21的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患者皮损区和健康对照者皮肤组织中Tph细胞的浸润情况,分析以上指标与银屑病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的相关性。2.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外周血中Tph细胞亚群(Tph1、Tph2、Tph17)的频率和各亚群表面表达功能性分子(CD38、HLA-DR、ICOS)的水平,分析以上指标与银屑病严重程度相关性;运用ROC曲线分析Tph17细胞诊断血热型银屑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3.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外周血中Th17、滤泡辅助性T(follicular helper T cell,Tfh)细胞的频率,分析患者中这两种细胞频率与PAS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患者Tph细胞与Th17、Tfh细胞,以及CXCL13+Tph细胞与CXCR5+Th17、Tfh细胞的关系。4.比较清热凉血方治疗前后患者的PASI评分以及外周血中Tph、CXCL13+Tph、Tfh、Th17、CXCR5+Th17细胞频率的变化情况。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ph细胞频率、HLA-DR+Tph细胞比例、Tph细胞分泌CXCL13的能力均显着提高(P值均<0.0001),且均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但CD38+和ICOS+Tph细胞比例、Tph细胞分泌IL-21的能力均未见显着改变,且均与PASI评分无相关性;此外,患者皮损中Tph细胞的浸润数目明显升高(P<0.0001),但与PAS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2.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ph17细胞频率更高(P=0.004),且与 PASI 评分呈正相关;CD38+、HLA-DR+、ICOS+和 CD38+HLA-DR+ICOS+Tph17 细胞的比例均升高(P=0.048,P=0.02,P=0.0013,P=0.015),但均与PASI评分无关;两组 Tph1、Tph2 和 CXCR3+CCR6+PD-1+CXCR5-CD4+T 细胞频率以及 CD38、HLA-DR、ICOS在Tph1、Tph2细胞上的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且均与PAS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此外,Tph17 细胞频率 ROC 曲线下面积(the areaunderthe ROC,AUC)为 0.788(P=0.004),临界值为20.30%,敏感性为0.815,特异性为0.692。3.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h17和Tfh细胞频率升高(P=0.029,P=0.004),且均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患者Tph细胞频率与Th17、Tfh细胞频率呈正相关,而且CXCL13+Tph细胞频率与CXCR5+Th17、Tfh细胞频率也呈正相关。4.清热凉血方治疗后,血热型银屑病患者的PASI评分,外周血中Tph细胞频率、Tph细胞分泌CXCL13的水平,以及Th17、Tfh和CXCR5+Th17细胞频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5,P<0.05,P<0.05)。结论:1.Tph细胞和Tph17细胞可能参与了血热型银屑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2.血热型银屑病中Tph细胞可能与Th17、Tfh细胞有关。3.清热凉血方可能通过调节Tph细胞免疫治疗血热型银屑病。

张美龄[2](2021)在《黄柏炭与银屑病的治疗》文中认为纵观历代古籍对炭药的记载,可见其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范围,能够治疗多系统、多器官的疾病种类高达百余种,且疗效确切。作为新药研发的全新药物源泉,探索炭药未被发现的、全新的药效,并科学的阐释其起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对于促进炭药以更广泛的药效服务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黄柏(Phellodendri Chinensis Cortex,PCC)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也是经方常用组成药物之一。在前期开展多种炭药生物活性的研究中,偶然发现黄柏炭(PCC Carbonisata,PCCC)在改善咪喹莫特(Imiquimod,IMQ)诱导银屑病小鼠模型症状上展现出良好的疗效,然而这一全新药效发挥的起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等基本科学问题尚未有定论。为填补这一研究空白,确证PCCC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拓展其临床应用的范围,本研究展开了以下系列工作。目的:在新线索的基础上,应用IMQ诱导银屑病小鼠模型,进一步确证PCCC治疗银屑病的活性,并初步探讨“火制”程度对其药效的影响。进而以药效为指导,结合电镜技术、色谱技术以及光学技术,证明黄柏炭纳米类成分(PCCC nano-components,PCCC-NCs)是PCCC发挥治疗银屑病药效的物质基础,并分析不同条件制备的PCCC-NCs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其活性强弱的关联性,获取其治疗银屑病活性最佳的制备工艺参数。于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PCCC-NCs治疗银屑病的量效关系、给药方式以及体内外安全性,并以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功能为切入点,阐释其起效作用机制,从而为以PCCC为代表的中药炭药的临床拓展应用与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前导性研究思路。方法:(1)应用银屑病小鼠模型探讨炮制程度与给药方式对PCCC治疗银屑病作用的影响,初步筛选出活性最佳的“火制”条件,为后续实验的开展奠定基础。(2)采用透析方法将PCCC溶液分离成分子量大于和小于1000 Da的两部分,并借助色谱技术、电镜技术以及光学技术分析鉴定其治疗银屑病的活性部位。(3)考察炭化温度与时间对PCCC活性部位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并通过银屑病小鼠模型和Hacat细胞增殖活力模型评价并筛选出PCCC活性部位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进而借鉴材料科学技术进一步分析其结构特征、元素配位等信息。(4)通过检测银屑病小鼠体重、脾指数、后背与耳部皮肤外貌、银屑病皮损与严重程度评分(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以及病理组织(如表皮厚度、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血管增生等)的变化,对优选获取的PCCC活性部位治疗银屑病的给药方式及量效关系进行研究。(5)利用ELISA法、生化法、流式细胞术、免疫印迹法、免疫组化/荧光法检测皮肤/血清中M1/M2标志性因子水平、脾细胞Th1/Th2和Th17/Treg 比例、氧化应激相关因子以及NF-κB/STAT6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从调控巨噬细胞极化角度探讨PCCC活性部位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6)分别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IL-4将RAW264.7细胞诱导极化成M1亚型和M2亚型,结合CCK-8实验获取的PCCC活性部位的安全给药浓度对极化后的RAW264.7细胞进行干预,并以M1/M2亚型巨噬细胞高表达因子为评价指标,体外进一步证实PCCC活性部位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7)通过细胞CCK-8实验、小鼠急毒及长毒实验,获取PCCC活性部位的安全性参数。结果:(1)确证了市售PCCC(PCCC sale in the market,PCCC-MS)具有治疗银屑病的药效,且腹腔注射效果较灌胃给药和皮下注射更佳;进而考察黄柏及其不同炮制品对银屑病小鼠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药效由强到弱依次为:改良工艺获取的400℃制备PCCC(PCCC prepared at 400℃,PCCC-400℃)>PCCC-MS>炒黄柏(Fried PCC,F-PCC)>PCC。(2)药效结果显示PCCC-400℃治疗银屑病的活性部位为透析袋内成分(MWCO>1000),且经HPLC分析发现其色谱图上无吸收峰出现。低分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microscopy,T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ighresolution TEM,HRTEM)下可见其为0.5~3.6 nm的近球形、晶格明显(0.22 nm)的颗粒。红外和荧光图谱显示该部位具有荧光,且表面存在丰富的羟基、羧基等官能团。另外,对PCCC-MS透析袋内成分进行以上分析,结果与上述较为相似。结合我们团队的前期研究结果,本研究确认PCCC治疗银屑病的物质基础为纳米类成分(Nano-components,NCs),即PCCC-NCs。(3)HPLC图谱显示9种工艺参数条件下制备的PCCC-NCs中均未有小分子化合物的存在。进一步采用现代材料科学分析技术对其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发现:炭化温度相同时,延长制备时间会引起PCCC-NCs粒径尺寸减小、荧光最大激发/发射波长蓝移;炭化时间一致时,升高温度也会引起PCCC-NCs粒径尺寸减少,但是荧光波长变化并无规律性。除此之外,炭化的温度和时间还会引起PCCC-NCs的红外吸收峰强和晶格间距发生改变,但仅以当前结果难以分析其中的规律性。进而以治疗小鼠银屑病和抑制Hacat细胞增殖活力的体内外药效为指导,优化获取PCCC-NCs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400℃、1h,进一步表征发现该NCs主要由碳和氧元素组成,存在高度不定型碳结构和π-π*、n-π*跃迁,且具有荧光激发-发射依赖性,量子产率为5.63%。(4)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考察并证明了 400℃、1 h获取的PCCC-NCs在降低银屑病小鼠PASI评分上,腹腔注射的疗效较灌胃给药和皮下注射更佳;且本实验设置的高、中、低剂量PCCC-NCs在改善IMQ干预引起的体重降低,脾指数增高,PASI评分升高,背部和耳部皮肤病理组织改变如表皮增厚、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血管增生等症状上均显示出显着作用,相关指标或蛋白表达的变化也进一步验证了此结果。综合分析发现PCCC-NCs发挥抗银屑病活性的量-效曲线呈“U”型,即实验考察剂量内,中剂量PCCC-NCs表现出更佳的治疗效果。(5)机制研究发现,PCCC-NCs可降低银屑病小鼠血清(TNF-α、IL-6、IL-23、IL-17A和IL-22)和皮肤组织(TNF-α、IL-6、NO和iNOs)中的M1相关因子,且皮肤免疫组化分析可见其能够降低CD86的阳性表达,表明PCCC-NCs具有抑制巨噬细胞M1极化的作用;同时PCCC-NCs可升高皮肤组织和血清中M2相关因子(IL-10和Arg-1)水平,说明其可促进巨噬细胞向M2亚型极化。小鼠脾组织的流式细胞分析显示PCCC-NCs可通过降低Th1/Th2和Th17/Treg比例调节T细胞平衡,且该NCs还可改善IMQ引起的皮肤组织中T-AOC、SOD、GSH-Px、CAT降低,MDA升高的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PCCC-NCs可抑制p65的磷酸化,同时促进STAT6磷酸化。上述结果表明,PCCC-NCs可能通过调控NF-κB和STAT6通路改善IMQ引起的巨噬细胞M1/M2升高现象,进而减少M1巨噬细胞分泌的炎性介质、促进M2型巨噬细胞分泌抗炎介质,实现对Th1/Th2和Th17/Treg平衡的调节和机体氧化应激损伤的缓解,从而发挥治疗银屑病的活性。(6)PCCC-NCs可缓解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的M1极化,同时促进IL-4诱导的RAW264.7的M2极化,从体外角度进一步印证了该NCs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功能。(7)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PCCC-NCs在L02和293T细胞上的安全剂量≤ 1250μg/mL,且其用量在1.56 mg/kg~100.00 mg/kg区间内小鼠均不会出现急毒反应,最大给药量达到200 mg/kg时动物的生理状态和主要器官也未发生明显改变。另外,PCCC-NCs的长毒结果可见该NCs在连续给药1月和停药2周后,小鼠的一般状态、体重、摄食量、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主要脏器系数及其病理组织未显示出明显毒性变化。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PCCC具有治疗银屑病的功效,且炭化程度高的PCCC腹腔注射效果更佳。综合利用色谱技术、现代材料科学技术和中药药理药效研究方法,追踪并确认PCCC治疗银屑病的物质基础为PCCC-NCs。以此成分为切入点,优化和规范PCCC的制备工艺,并以药效为指导获取该NCs活性最佳的制备工艺参数为400℃、1h。在此基础上,发现PCCC-NCs治疗银屑病无剂量依赖性,可能通过NF-κB和STAT6通路调控巨噬细胞极化,进而改善T细胞比例失衡和机体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发挥治疗银屑病的活性。另外,PCCC-NCs在细胞毒性、小鼠急毒和长毒实验均显示出极高的安全性。该研究结果将为确证PCCC治疗银屑病的全新药效、并从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角度阐述其科学性提供了实验依据,对于以PCCC为代表的中药炭药功效“钩沉创新”、物质基础和工艺规范及优化等基础研究提供了示范性思路,有助于推动PCCC-NCs开发成治疗银屑病新制剂从而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施春梅[3](2020)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的历史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历了创立、发展、繁荣的过程,尤其是在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新时期发展过程中累积而成的新问题,使党和国家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与迫切性,将教育的根本任务确定为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这一重担主要落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肩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由此足以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大多数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使命感,能够担当社会赋予的责任。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偏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足轻重;在情感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抵触、甚至厌烦情绪;在信念上不够坚定,意志力薄弱;在行为实践上很难将“知”转化为“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大学生原有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不够合理、不够完善,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缺乏应有的了解,没有按照大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规律来安排、组织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基于此,本文以“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为选题,拟将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进行研究,以期能够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除引言外从以下五个部分开展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概述认知结构的本质、主要特征、影响因素及经典理论。认知结构是个体过去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其本质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心理结构,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是思维的秩序,是行为实践的路线图,也是社会文化的积淀。认知结构由知识及其结构、认知风格、认知策略、元认知、思维方式以及需要、情感、意志等要素构成,具有开放性、稳定性、建构性、整体性、可激活性等主要特征。认知结构的形成受认知主体的语言、民族心理、成长经历、社会交往等因素的影响。由于人们对认知结构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把握,因而认知结构理论或学说也不尽相同。为了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认知结构理论,梳理认知结构的经典理论是十分必要的。借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等,对于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很有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从五个方面解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本质及其结构维度。认知结构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这种先在结构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知识结构、调控结构、动力结构和逻辑结构。二是认知结构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即大学生头脑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其意义在于教育者首先要知道学生“有什么”,再决定“给什么”,以及“怎么给”,而不是自己“有什么”就“给什么”。三是认知结构是大学生加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思维工具,本身是动态发展的。它是确认或规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选择框架,是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准则,是解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方法系统。四是认知结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认知,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大学生思想道德走向成熟的基石。五是认知结构之认知自觉,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跃迁或迁移。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大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固性等特点,促进思想道德的跃迁或迁移的发生。第三部分,主要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思想资源。从中国儒家理想人格理论、西方哲学的认知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三个侧面加以剖析。孔子的君子人格、孟子的道德人格、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都包含德育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西方哲学中柏拉图的理念论、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康德的图式说、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建构提供了参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发生的认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认知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和信息选择,认识的辩证运动揭示了认知结构的变迁,认知结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的重要参照之一。第四部分,主要剖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及其现存问题。这部分主要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现存问题及其归因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形成是思想政治课学习累积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实践内化的过程;是在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共同作用下不断建构和重构的发展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内部构成要素和谐、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是其理想目标,对其优化构建既有必要,又具现实的依据和条件。因有时代格局的大变动、社会转型与信息化发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完全到位、家庭教育的非生态,加之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等诸多“现实版”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存有缺乏立体感、相对封闭、思维僵化、缺乏辩证性、缺乏系统性等现存的问题。这是问题要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以及大学生自身层面进行归因分析。第五部分,主要探究新时期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对策思路。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统一、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精准供给与有效需求相统一是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应遵循的原则。加强知识联结、优化认知结构,培养“元认知”、调控认知结构,攻关薄弱环节、重构认知结构,启用多维表征、构建立体认知结构,是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主要策略。高度重视非理性因素在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中的作用,激发道德需要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优化,培养积极情感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优化,锻造顽强意志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优化。从改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等外部环境和优化以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为主的内部环境的共同打造入手,为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营设好的保障环境。

郎亚平[4](2020)在《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和实践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学第一学段指的是小学一二年级,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本研究主要论述了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当前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和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本研究的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分析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本研究选取文献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四种研究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全文除绪论与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概念界定和研究基础。本章首先对小学第一学段和口语交际两个概念进行界定;同时阐述了研究基础,包括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学说、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第二章是小学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本章分析了小学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心理,包括直觉思维活跃、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对人际交往有较强的期待和注意力稳定性不够。本章梳理出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具有四个方面的价值,其一是提高学生语言初步体验、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其二是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感受性语言思维能力;其三是增进学生对口语交际的美感体验;其四是感受语言文化的历史和时代魅力。第三章是当前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本章通过分析教学案例、访谈一线教师和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整理出当前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五个问题,其一是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认识不够;其二是教师缺乏对学生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专项训练;其三是教师没有将思维养成融入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设计中;其四是教师对口语交际过程中学生的美感体验关注度不足;其五是教师没有注意到口语交际教学内涵的文化影响。本章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其一是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知识性单一理解影响教学价值的实现;其二是教师没有将口头语和书面语的紧密联系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其三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中缺乏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养成的认识;其四是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审美因素缺乏认识;其五是教师对母语的文化内涵缺少根本认识。第四章是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策略。本章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应然价值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口语交际教学策略,一共有四个方面的策略,其一是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成果运用到口语交际的语言实践中来,具体表现为五个步骤:一是引导学生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二是加强倾听能力的示范和训练,三是通过语文活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四是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语言材料的积累,五是引导学生树立口语交际的自信;其二是激活学生口语交际过程中思维养成的兴趣和期待,具体表现为两个步骤:一是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的兴趣、习惯,二是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其三是将口语交际和学生生活关联起来体验口语交际过程的美,具体表现为两个步骤:一是开展丰富的口语交际活动体验形式美,二是建构口语交际与真实生活的关联平台体验情感美;其四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母语的文化魅力,具体表现为三个步骤:一是引导学生对母语的文化发展产生兴趣,二是将必要的文化知识渗入到口语交际实践中,三是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运用中国优秀诗文。

曹翔[5](2020)在《初中生整式解题障碍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整式”的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次转折点,是学生在学习完“用字母表示数”和“有理数”后,代数学习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部分的核心知识.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数与代数”的一条主线是:数→式→方程→函数,可见“整式”在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在另一方面,由于整式相较于有理数的运算更为抽象,且运算量往往较复杂,也是学生极易产生学习障碍的一个学习内容.G·波利亚曾经说过:“没有一道题可以解的十全十美,总存在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可见解题是数学的核心.而学困生的转化,更是每一名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面对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也是数学教育界关注的课题之一.但现有针对学生整式解题障碍的研究大多仅关注单一的错误类型,对错误因素以及解题障碍的转化等更深层次内容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选取华东地区H市某初中初二年级某班学生,班级整体数学成绩排名年级第10/23(以最近一次期中考试为标准)作为实际研究对象.首先查阅有关文献,并与一线教师和相关专家沟通,确定影响学生整式学习障碍的可能因素,在此基础上,编制、发放针对初中生整式解题障碍的测试卷,对测试卷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出学生整式解题的错误类型,对错误类型进行归因,给出初中生整式解题障碍的三种表现形式(记忆障碍型、思维贫瘠型和解题迟钝型).然后进一步进行个案研究,首先对样本进行筛选,进行非智力因素(情绪稳定性、意志品质、数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问卷测试,进而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初中生整式解题障碍的影响,最后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选取有代表性的部分研究对象进行无结构式访谈,探究更多外因对学生整式解题障碍产生的影响.以研究结果为指导,本文结合一线教师教学实际,分类总结初中生整式解题障碍的转化策略,从而为数学教师的实际教学给出可操作的对策,帮助教师以问题为导向,补齐学生培养短板.研究发现,影响学生整式解题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全面影响的结果,对于出现整式解题甚至是数学学习障碍的学生来说,首要任务是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转化,同时,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家庭环境的改善,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

吴志华[6](2020)在《脱贫攻坚背景下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湖北省X县3个村庄的调查》文中认为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如期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然而,随着脱贫进程的深入推进,贫困户精神贫困逐步成为农村社会健康发展和脱贫工作高效开展的“拦路虎”,影响预期脱贫效果。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必须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贫困户精神贫困诸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助力贫困户摆脱精神贫困,补齐精神之“钙”。本研究在马克思、恩格斯贫困与反贫困理论、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贫困文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湖北省3个村庄开展实证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个案访谈的办法,归纳总结贫困户精神贫困的具体表现和特点。从国家政策、社区环境和家庭特征出发,构建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并进一步探究贫困户精神贫困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以期为贫困户摆脱精神贫困提供合理化、可操作化的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1)贫困户精神贫困受农民群体与生俱来的思想特点影响,社会制度、物质生产方式、地域文化、自然地理条件、家庭特征等是精神贫困产生的重要诱因。(2)贫困户精神贫困主要表现为人生目标模糊、思维方式单一、经济意识不足、自我效能感低、娱乐休闲方式落后低趣味;贫困户精神贫困具有隐蔽性、长期性、代际性、渗透感染性和综合复杂性的特点。(3)国家政策是贫困户精神贫困的基础性影响因素、社区环境是贫困户精神贫困重要性影响因素、家庭特征是贫困户精神贫困决定性影响因素。具体而言,扶贫制度“父爱主义”、精神脱贫宣传弱化、贫困文化长期存续、自然社会环境限制、经济获取渠道狭窄与家庭环境特征是贫困户精神贫困产生的重要诱因。优化国家政策、改善社区环境和家庭氛围对贫困户精神脱贫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贫困户精神脱贫的对策建议:其一,机制保障。优化脱贫指标,建立长效机制;其二,价值引领。聚焦思想扶贫,重塑精神本质;其三,环境浸润。提升家庭氛围,改进社区环境;其四,教育帮扶。改善教育水平,重建公共文化;其五,主体型塑。激活内生动力,培育可行能力。

郭志磊[7](2020)在《思维导图优化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核心素养、批判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单一的终结性教育评价观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和课程的要求,过程性评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过程性评价在理念上受到重视,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仍然只是通过测验、课堂讨论和课堂观察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过程性评价在理念上被需求和现实中缺失的矛盾,一方面原因是高考作为“指挥棒”仍然存在,另一方面也有可供教师选择的过程性评价方式缺乏的原因。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整理和激发思维的学习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它的评价功能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基于此,研究选题为:思维导图优化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实践研究。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一是思维导图评价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二是用思维导图评价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并通过实际的教学优化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三是分析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思维导图优化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优化建议。本论文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分析综合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语义网络模型构成了论文的理论基础。从文献得出,思维导图的评价功能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更没有对具体学科的讨论,因此思维导图评价体系就成了本论文的重点。思维导图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物理认知结构和思维导图概念的界定;思维导图评价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可行性分析;其它认知结构测查方法的借鉴。进而运用思维导图评价体系对三名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探索,最后通过实践结果分析,得到学生原认知结构的问题;引导过程中如何优化,优化的形式有哪些;学生良好物理认知结构的达成。针对如何应用思维导图优化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问题,提出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优化建议:深化过程性评价理念,并在教学中积极践行;积极开展思维导图评价功能的研究和应用;加强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内容分析;思维导图结合教学策略和使用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系统设计优化方案,注重过程性和长期性;发挥思维导图优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论文通过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探索得出:思维导图可以用来评价和优化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思维导图结合适当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优化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学生缺乏批判性和创造性等结论。虽然论文初步论证了思维导图可以用来评价和优化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但在班级教学中如何应用思维导图评价和优化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杨美玲[8](2020)在《基于“化学思维”培养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 ——以盐类的水解为例》文中认为化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不仅是基本知识点的学习过程,更是化学思维方式建立的过程。化学思维就是以所学的化学知识为前提,立足于化学角度去观察事物、理解事物并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化学思维的建立对化学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而化学思维型课堂的教学构建,就是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意在更好地培养学生化学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以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为主旨的课程理念。其要素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其中:化学学科素质与化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多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本文以高中化学盐类水解教学环节为研究案例,阐述了如何构建化学思维课堂,怎样在教学设计中落实化学思维的培养。重点梳理了化学思维培养方面的研究现状,深入研究了盐类水解方面的内容,并设计了一整套化学学科教学设计,通过比较不同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利用SPSS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分析,验证了化学思维教学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加有效,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

李可心[9](2020)在《欧阳代娜“美巧活实”的教学艺术及对初中语文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希望,而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中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大国,流传下了“尊师重教”的传统。在历史的见证下,对于即将迈入新时代的中国来说,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教育便成了重中之本。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许多的优秀教师,欧阳代娜老师就是其中之一。欧阳代娜老师作为特级教师,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理论和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进步。欧阳代娜老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上,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宝贵的工作经验。正是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教育科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弥补了教育研究中的某些不足。欧阳代娜老师的教学艺术来源于教学第一线,能服务于工作实践,并且积累出新的指导实践的理论。所以,欧阳代娜老师的教学艺术及其所包含的工作经验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开发的价值。欧阳代娜老师的教学艺术紧扣从教学实践出发的主旨,包括“美”“巧”“活”“实”四个部分。欧阳代娜老师从语文教学之路中总结经验,从自己的工作教学中总结经验。欧阳代娜老师就“美巧活实”的教学艺术对初中阶段的教学任务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其中重点阐述了关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思维习惯等等语文能力方面的做法,对初中语文教学有着一定的启发作用。同时,她十分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和教学中的文学性。语文教育要重视文学因素,欧阳代娜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艺术的规律在于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现状、研究方法和主要概念界定。第二章为欧阳代娜老师教学艺术的形成及依据。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欧阳代娜老师教学艺术的内涵,包括:教学艺术的基础为“美”,表现在主题美、思路美、题材美、语言美、表达美五个方面;教学艺术的核心为“巧”,表现在训练与传授并重、加强整体的把握、重在点拨的思路、抓住关键的题眼四个方面;教学艺术的契机为“活”,表现为在教师主导性、学生自主性两个方面;教学艺术的归宿为“实”,表现在强化课堂实践、优化课堂结构、落实教学内容、指导课外活动四个方面。第四章概述了欧阳代娜老师教学艺术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主要从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启示、对提高语文教师能力的启示、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启示四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李阳[10](2020)在《新疆内高班维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调查及教学对策研究 ——以郑州市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为进一步巩固西部大开发成果,促进各民族繁荣与发展,国家于2000年创建新疆内高班,至今已有14个省45个城市承办新疆内高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新疆内高班中维吾尔族学生所占比例最大,这与新疆民族与人口分布相一致。由于种种原因,新疆内高班的维吾尔族学生普遍表现出语文学习困难的情况。提高维吾尔族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当前新疆内高班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问题之一,这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承。论文选取河南省郑州市S中学内高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内高班学生语文成绩与本地班学生语文成绩的对比,以及内高班维吾尔族学生语文成绩与其他民族学生语文成绩的对比,将研究对象确定为语文成绩达不到及格分数线(90分),在听、说、读、写方面有较大困难的191名维吾尔族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力求深入探究内高班维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原因并提出教学对策。调查研究表明:新疆内高班维吾尔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均有十分明显的表现。其原因既有语文基础薄弱和母语负迁移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不高、学习专注力不足、自制力与意志力不强等主观因素。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教学对策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夯实语文学习基础。通过加强文化教学和字词教学来填补内高班维族学生语文知识领域的空白,从而夯实基础。第二,纠正语文学习中的偏误现象。主要通过营造语言学习的大环境、改变错误的书写习惯等措施纠正维族学生在在语音及文字书写、使用上的偏误。第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循序渐进,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其次,步步深入,养成积累的学习习惯;最后,多方并举,养成语文学习专注的习惯。第四,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主要掌握一些记忆法与语素分析法。第五,强化语文学习动机。通过帮助学生深入挖掘语文学习的意义、制定恰当的语文学习目标、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自我效能感等方法来强化维族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第六,提升自制力与意志力。通过实施人生导师制、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等措施提升维族学生的自制力与意志力。

二、激活内因,教给方法,培养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活内因,教给方法,培养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清热凉血方调节外周辅助性T细胞免疫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清热凉血类复方对银屑病患者CD4~+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作用
        1. CD4~+T淋巴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银屑病中的作用
        2. 银屑病的中医认识
        3. 清热凉血类复方对银屑病患者CD4~+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外周辅助性T细胞的研究进展
        1. Tph细胞的定义
        2. Tph细胞的功能
        3. Tph细胞的研究进展
        4. Tph细胞亚群研究进展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血热型银屑病患者Tph细胞的特征和意义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ph细胞亚群的特征和意义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ph细胞与Th17、Tfh细胞关系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清热凉血方对血热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ph细胞免疫的影响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2)黄柏炭与银屑病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黄柏临床用药的文献综述
    1. 黄柏临床用药的古代文献考证
    2. 黄柏炮制品的现代研究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银屑病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1. 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黄柏及其炮制品对银屑病小鼠的治疗作用评价
    引言
    实验一 PCCC-MS经不同给药方式干预银屑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比较
    实验二 黄柏及其炮制品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比较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黄柏炭治疗银屑病的物质基础——纳米类成分的提取与确认
    引言
    实验一 利用IMQ诱导银屑病小鼠模型筛选PCCC的有效部位
    实验二 利用HPLC技术分析PCCC的有效部位
    实验三 利用电镜技术和光学技术分析鉴定有效部位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黄柏炭纳米类成分的制备工艺优化
    引言
    实验一 PCCC-NCs的制备条件考察
    实验二 利用银屑病小鼠模型优化PCCC-NCs的制备工艺参数
    实验三 应用Hacat细胞优化PCCC-NCs的制备工艺参数
    实验四 最佳条件获取的PCCC-NCs的表征研究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黄柏炭纳米类成分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研究
    引言
    实验一 PCCC-NCs治疗银屑病的给药方式研究
    实验二 PCCC-NCs治疗银屑病的量效关系研究
    讨论
    小结
第五章 黄柏炭纳米类成分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引言
    实验一 PCCC-NCs对血清和皮肤组织中M1/M2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
    实验二 PCCC-NCs对皮肤组织中M1极化标志物阳性表达的影响
    实验三 PCCC-NCs对脾组织中Th1/Th2和Th17/Treg比例的影响
    实验四 PCCC-NCs对皮肤组织中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
    实验五 PCCC-NCs对皮肤组织中NF-κB和STAT6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小结
第六章 黄柏炭纳米类成分对RAW264.7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研究
    引言
    实验一 利用CCK-8法研究PCCC-NCs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实验二 PCCC-NCs对M1型巨噬细胞的调控作用研究
    实验三 PCCC-NCs对M2型巨噬细胞的调控作用研究
    讨论
    小结
第七章 黄柏炭纳米类成分的安全性评价
    引言
    实验一 细胞毒性研究
    实验二 小鼠急毒实验研究
    实验三 小鼠最大给药量检测
    实验四 小鼠长毒实验研究
    讨论
    小结
结语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认知结构概述
    一、认知结构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一)认知结构的内涵
        (二)认知结构的构成要素
    二、认知结构的影响因素
        (一)语言
        (二)民族心理
        (三)成长经历
        (四)社会交往
    三、认知结构的主要特征
        (一)认知结构具有稳定性
        (二)认知结构具有开放性
        (三)认知结构具有建构性
        (四)认知结构具有整体性
        (五)认知结构具有可激活性
    四、认知结构的经典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三)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解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本质及其结构维度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知识结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调控结构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动力结构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逻辑结构
    二、认知结构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一)何为逻辑起点
        (二)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三、认知结构是大学生加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思维工具
        (一)认知结构是大学生确认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选择框架
        (二)认知结构是大学生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规范准则
        (三)认知结构是大学生解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方法系统
    四、认知结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认知
        (一)自我认知
        (二)大学生的自我认知
        (三)认知结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认知的影响
        (四)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大学生思想道德走向成熟的基石
    五、认知结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迁移与应用
        (一)学习迁移理论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三)认知结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迁移与应用的影响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儒家理想人格中可借鉴的思想资源
        (一)孔子的君子人格说
        (二)孟子的道德人格说
        (三)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二、西方哲学的认知理论中可借鉴的思想资源
        (一)柏拉图的理念论
        (二)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
        (三)康德的“图式说”
        (四)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理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
        (一)认知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和信息选择
        (二)认识的辩证运动揭示了认知结构的变迁
        (三)认知结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的重要参照之一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及其现存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发展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理想目标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现存的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缺乏立体感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相对封闭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思维僵化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缺乏辩证性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缺乏系统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现存问题归因分析
        (一)从社会层面分析
        (二)从学校层面分析
        (三)从家庭层面分析
        (四)从大学生自身层面分析
第五章 新时期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对策思路
    一、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应遵循的原则
        (一)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统一
        (二)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
        (四)精准供给与有效需求相统一
    二、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主要策略
        (一)加强知识联结、优化认知结构
        (二)培养“元认知”、调控认知结构
        (三)减少认知失调、完善认知结构
        (四)攻关薄弱环节、重构认知结构
        (五)启动多维表征、构建立体认知结构
    三、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要高度重视非理性因素
        (一)非理性因素在认知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激发道德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优化
        (三)培养积极情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优化
        (四)锻造顽强意志、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优化
    四、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必须创造良好的环境保障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1.着作
    2.期刊报纸
    3.学位论文
    4.电子文献
    5.外文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后记

(4)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和实践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和研究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小学第一学段
        2.口语交际
    (二)研究基础
        1.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学说
        3.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5.《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二、小学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
    (一)小学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心理
        1.直觉思维活跃
        2.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
        3.对人际交往有较强的期望
        4.注意力稳定性不够
    (二)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
        1.提高学生语言初步体验、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2.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感受性语言思维能力
        3.增进学生对口语交际的美感体验
        4.感受语言文化的历史和时代魅力
三、当前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汇总
        1.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汇总表
        2.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汇总表
    (二)当前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认识不够
        2.教师缺乏对学生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专项训练
        3.教师没有将思维养成融入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设计中
        4.教师对口语交际过程中学生的美感体验关注度不足
        5.教师没有注意到口语交际教学内涵的文化影响
    (三)造成当前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中问题的原因
        1.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知识性的单一理解影响教学价值的实现
        2.教师没有将口头语和书面语的紧密联系纳入到教学中
        3.教师的教学理念中缺乏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养成的认识
        4.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审美因素缺乏认识
        5.教师对母语的文化内涵缺少根本认识
四、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成果运用到口语交际的语言实践中
        1.引导学生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加强倾听能力的示范和训练
        3.通过语文活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4.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语言材料的积累
        5.引导学生树立口语交际的自信
    (二)激活学生口语交际过程中思维养成的兴趣和期待
        1.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的兴趣、习惯
        2.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三)将口语交际和学生生活关联起来体验口语交际过程的美
        1.开展丰富的口语交际活动体验形式美
        2.建构口语交际与真实生活的关联平台体验情感美
    (四)引导学生认识到母语的文化魅力
        1.引导学生对母语的文化发展产生兴趣
        2.将必要的文化知识渗入到口语交际实践中
        3.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运用中国优秀诗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5)初中生整式解题障碍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对象和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数学学困生
        2.1.2 整式
        2.1.3 整式解题思维障碍
    2.2 研究现状
        2.2.1 学困生成因研究现状
        2.2.2 解题障碍研究现状
        2.2.3 整式解题障碍的研究现状
第3章 初中生整式解题障碍测试卷结果分析
    3.1 测试问卷的编制
    3.2 测试方式
    3.3 测试结果
        3.3.1 计算题测试结果及分析
        3.3.2 因式分解题测试结果及分析
        3.3.3 配方题测试结果及分析
        3.3.4 应用题测试结果及分析
    3.4 错因分析
        3.4.1 记忆障碍型
        3.4.2 思维贫瘠型
        3.4.3 解题迟钝型
    3.5 转化建议
        3.5.1 记忆障碍型学生转化建议
        3.5.2 思维贫瘠型学生转化建议
        3.5.3 解题迟钝型学生转化建议
第4章 非智力因素及外因对初中生整式解题障碍影响个案研究
    4.1 研究过程
    4.2 问卷的选择和测试
    4.3 非智力因素测试结果
        4.3.1 情绪稳定性因素
        4.3.2 意志品质因素
        4.3.3 数学学习兴趣因素
        4.3.4 学习态度因素
        4.3.5 学习方法因素
        4.3.6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整式解题障碍的影响
    4.4 外因研究结果
        4.4.1 对象一访谈摘录及外因分析
        4.4.2 对象二访谈摘录及外因分析
        4.4.3 对象三访谈摘录及外因分析
        4.4.4 外因对初中生整式解题障碍的影响
    4.5 转化建议
        4.5.1 优化数学方法教学,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4.5.2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4.5.3 强化意志品质教育,端正数学学习态度
        4.5.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综合素质发展
        4.5.5 推进多方协同联动,化解外因因素干扰
        4.5.6 关注教师学科素养,突出人文精神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情绪稳定性诊断量表
附录二: 意志品质诊断量表
附录三: 数学学习兴趣度诊断量表
附录四: 学习态度诊断量表
附录六: 整式测试卷
附录七: 整式运算数学技能测试量表
附录八: 访谈提纲
附录九: 实验学生在各智力因素下的表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脱贫攻坚背景下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湖北省X县3个村庄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精准脱贫的研究
        1.3.2 关于精神贫困的研究
        1.3.3 关于贫困户精神贫困的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4.4 主要创新
        1.4.5 相关概念界定
2 脱贫攻坚背景下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2.1 贫困户精神贫困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恩格斯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2.1.2 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
        2.1.3 贫困文化理论
    2.2 精神贫困与脱贫攻坚的逻辑关联
        2.2.1 精神贫困是脱贫攻坚的重大障碍
        2.2.2 脱贫攻坚是摆脱精神贫困的重要举措
    2.3 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测量维度与分析框架
        2.3.1 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测量维度
        2.3.2 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
    2.4 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的量表设计与可操作化
        2.4.1 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的量表设计与可操作化
        2.4.2 贫困户精神贫困影响因素的量表设计与可操作化
3 脱贫攻坚背景下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的实证分析—基于湖北省X县3个村庄的调查
    3.1 研究区域概况与调查样本分析
    3.2 信度和效度分析
        3.2.1 信度分析
        3.2.2 效度分析
    3.3 脱贫攻坚背景下贫困户精神贫困的现状
        3.3.1 贫困户精神贫困的主要表现
        3.3.2 贫困户精神贫困的主要特征
4 脱贫攻坚背景下贫困户精神贫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湖北省X县3个村庄的调查
    4.1 信度和效度分析
        4.1.1 信度分析
        4.1.2 效度分析
    4.2 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2.1 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4.2.2 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
        4.2.3 贫困户精神贫困影响因素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
    4.3 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4 贫困户精神贫困影响因素的具体作用分析
        4.4.1 国家政策是贫困户精神贫困的基础性影响因素
        4.4.2 社区环境是贫困户精神贫困的重要性影响因素
        4.4.3 家庭特征是贫困户精神贫困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机制保障:优化脱贫指标,建立长效机制
        5.2.2 价值引领:聚焦思想扶贫,重塑精神本质
        5.2.3 环境浸润:提升家庭氛围,改进社区环境
        5.2.4 教育帮扶:改善教育水平,重建公共文化
        5.2.5 主体型塑:激活内生动力,培育可行能力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调查问卷
附录 B:访谈提纲
附录 C:典型案例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附录 D:读研期间成果
致谢

(7)思维导图优化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引论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研究框架与研究重难点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二、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语义网络模型
三、思维导图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概念界定
    (二)思维导图评价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可行性分析
    (三)其它物理认知结构评价方法的借鉴
    (四)思维导图的评价体系
四、教学实践探索
    (一)实践探索目标
    (二)教学对象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准备和步骤
    (五)教学过程
    (六)实践结果分析
五、优化建议
    (一)深化过程性评价理念,并在教学中积极践行
    (二)积极开展思维导图评价功能的研究和应用
    (三)加强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内容分析
    (四)思维导图结合个性化教学策略和使用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五)系统设计优化方案,注重过程性和长期性
    (六)发挥思维导图优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
六、研究结论和展望
    (一)本研究完成的工作和结论
    (二)本研究的不足
    (三)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基于“化学思维”培养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 ——以盐类的水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化学思维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研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节 化学学科教育思想
第三章 化学思维培养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设计
    第一节 关于盐类的水解的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二节 盐类的水解课程教学分析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的教学设计
    第四节 “三大守恒”程式化思维的典型案例讲解
第四章 化学思维培养对盐类水解学习内容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实验目的
    第二节 测查对象
    第三节 实验过程
    第四节 数据统计分析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附件1:盐类水解专题考试卷
附件2:盐类水解专题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附件3:实验班与对照班《盐类水解》测试表

(9)欧阳代娜“美巧活实”的教学艺术及对初中语文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的方法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欧阳代娜教学艺术的形成及依据
    2.1 形成背景
        2.1.1 成长环境
        2.1.2 社会背景
    2.2 形成的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理论
        2.2.2 教学相长原则
第三章 欧阳代娜教学艺术的内涵
    3.1 教学艺术的基础为“美”
        3.1.1 主题美
        3.1.2 思路美
        3.1.3 题材美
        3.1.4 语言美
        3.1.5 表达美
    3.2 教学艺术的核心为“巧”
        3.2.1 训练与传授并重
        3.2.2 加强整体的把握
        3.2.3 重在点拨的思路
        3.2.4 抓住关键的题眼
    3.3 教学艺术的契机为“活”
        3.3.1 教师主导性
        3.3.2 学生自主性
    3.4 教学艺术的归宿为“实”
        3.4.1 强化课堂实践
        3.4.2 优化课堂结构
        3.4.3 落实教学内容
        3.4.4 指导课外活动
第四章 欧阳代娜教学艺术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4.1 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
        4.1.1 语文训练体系的科学性
        4.1.2 语文知识过关的标准性
        4.1.3 语文知识运用的社会性
        4.1.4 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性
    4.2 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启示
        4.2.1 挖掘文本,探索美感
        4.2.2 精巧设计,借用辅助
        4.2.3 注意调控,灵活借力
        4.2.4 落实教学,重视实践
    4.3 对提高语文教师能力的启示
        4.3.1 追求“文道统一”精神
        4.3.2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3.3 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
        4.3.4 培养教学的创新能力
    4.4 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启示
        4.4.1 灵活抓住题眼,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
        4.4.2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写作能力
        4.4.3 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4.4.4 层层探究深入,拓展学生多种思维模式
        4.4.5 注重个性培养,挖掘学生自身内在潜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附录

(10)新疆内高班维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调查及教学对策研究 ——以郑州市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课程改革对内高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二)新疆内高班维族学生语文成绩与素养亟待提升
        (三)笔者的兴趣与工作需要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内地新疆高中班
        (二)语文学习困难
        (三)新疆内高班维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学习困难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高中语文学习困难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少数民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研究
        (四)关于新疆内高班学习困难的研究
        (五)关于新疆内高班语文学习困难的相关研究
        (六)文献述评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重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S中学内高班学生情况简析
        一、学生人数及男女比例
        二、民族分布情况
        三、内高班语文学习情况分析及语文学习困难的认定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问卷的目的与内容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及问卷的发放
    第三节 访谈提纲设计与实施
        一、访谈目的
        二、访谈对象
        三、访谈实施过程
第二章 S中学内高班维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表现
    第一节 听的困难
        一、对融入文化背景的知识听不懂
        二、常见词汇听不懂
    第二节 说的困难
    第三节 读的困难
        一、朗读困难
        二、阅读困难
        (一)阅读理解力低
        (二)阅读速度慢
    第四节 写的困难
        一、表达不准确
        二、表达过于简单
        三、错别字较多
        四、书写不美观
第三章 S中学内高班维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语文基础薄弱
        一、缺乏汉语学习大环境
        二、缺乏文化教学
    第二节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一、语音偏误
        (一)声调偏误分析
        (二)发后鼻韵母的音时丢失韵尾
        二、汉字偏误
        (一)汉字书写偏误分析
        (二)汉字使用偏误分析
    第三节 语文学习习惯欠佳
        一、缺乏阅读习惯
        二、缺乏积累的习惯
    第四节 语文学习方法欠缺
        一、忽视记忆规律
        二、缺少记忆方法
        三、不会运用语素分析法
    第五节 语文学习动机不高
        一、缺乏合适的学习目标
        二、对语文学习意义认识不足
        三、语文学习兴趣不浓
        (一)教师缺乏教育艺术
        (二)课堂缺乏趣味性
        (三)学生缺乏成就感
    第六节 语文学习专注力不足
        一、专注力不足的表现
        (一)课堂不专注
        (二)早读不专注
        二、专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第七节 语文学习缺乏自制力与意志力
        一、语文学习缺乏自制力
        二、语文学习缺乏意志力
第四章 内高班维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教学改进对策
    第一节 夯实语文学习基础
        一、加强文化教学
        (一)以点带面,渗透文化教学
        (二)专题讲解,强化文化教学
        二、重视字词教学
        (一)说文解字,重视文言字词教学
        (二)咬文嚼字,重视现代文字词教学
    第二节 纠正语文学习偏误
        一、纠正语音偏误
        (一)讲解语音规律,增强辨音能力
        (二)示范朗诵,模仿正音
        (三)走出语言舒适区,营造语言学习大环境
        二、纠正汉字偏误
        (一)纠正汉字书写偏误
        (二)纠正汉字使用偏误
    第三节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培养阅读兴趣
        (二)提升阅读速度
        (三)养成阅读习惯
        二、养成积累的学习习惯
        (一)明确积累内容
        (二)认识积累意义
        (三)巩固积累成果
        三、养成语文学习专注的习惯
        (一)掌控课堂节奏
        (二)控制重难点讲解时长
        (三)巧用注意力高峰期
        (四)提高课堂趣味性
        (五)做好心理疏导
        (六)讲解训练方法
    第四节 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
        一、认知记忆规律
        二、运用记忆方法
        (一)思维导图记忆法
        (二)理解记忆法
        (三)分层记忆法
        (四)调用多种感官记忆法
        (五)图画记忆法
        (六)关键词记忆法
        三、掌握语素分析法
    第五节 强化语文学习动机
        一、发掘语文学习的意义
        (一)语文学习对其它科目学习的意义
        (二)语文学习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意义
        (三)语文学习对学生人生幸福的意义
        二、选取适宜的语文学习目标
        三、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一)丰富形式,打造多彩课堂
        (二)寻找共鸣,搭建情感桥梁
        (三)放缓进度,教学先易后难
        (四)营造氛围,建设多彩文化
        (五)丰富学养,运用教育艺术
        四、激发自我效能感
        (一)增加成功的体验
        (二)及时的言语鼓励
    第六节 提升语文学习自制力与意志力
        一、提升学生自制力
        (一)学会管控情绪
        (二)学会控制行为
        二、磨练学生意志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激活内因,教给方法,培养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清热凉血方调节外周辅助性T细胞免疫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机理研究[D]. 刘文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黄柏炭与银屑病的治疗[D]. 张美龄.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研究[D]. 施春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小学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和实践策略研究[D]. 郎亚平.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5]初中生整式解题障碍的调查研究[D]. 曹翔. 扬州大学, 2020(05)
  • [6]脱贫攻坚背景下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湖北省X县3个村庄的调查[D]. 吴志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7]思维导图优化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实践研究[D]. 郭志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基于“化学思维”培养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 ——以盐类的水解为例[D]. 杨美玲. 安庆师范大学, 2020(12)
  • [9]欧阳代娜“美巧活实”的教学艺术及对初中语文的启示[D]. 李可心. 延边大学, 2020(05)
  • [10]新疆内高班维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调查及教学对策研究 ——以郑州市S中学为例[D]. 李阳. 郑州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激活内在因素、教学方法、培养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