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xercises for Units 9 & 10, College English(Book 1)(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娟[1](2021)在《基于产出导向法的中级汉语写作教材编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唐美华[2](2021)在《基于神经网络的EFL教材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文本复杂度是母语和外语阅读教学研究中的重要构念,也是应用语言学领域的重点和难点,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学习者匹配与之语言水平相适应的阅读文本,以提高学习效果。现有研究存在如下不足:1)研究对象不清,将文本难度与文本复杂度混为一谈。文本难度指读者对文本的加工难度,受读者个体语言发展、语言能力、动机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文本复杂度指文本自身的复杂度,是构成文本的各个语言子系统交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客观量化的角度加以考察。2)所考察特征有待扩充。尽管研究者们不再囿于借助传统可读性公式来评判文本复杂度,开始将词汇、句法特征纳入考量范围,却很少关注语篇复杂度。3)以构建线性模型的方法为主,模型使用的特征有限,存在解释力不高、适用性不广的缺陷。本研究聚焦文本复杂度,除关注词汇、句法维度外,加入语篇复杂度特征,在特征优化的基础上,探究神经网络算法在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构建中的应用,并对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加以考察。围绕以下3个研究问题展开:1)表征文本复杂度的语言特征如何确定?2)训练语料的文本复杂度分级是否合理?3)基于所选语言特征和训练语料构建的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如何?本研究借助Kyle团队研发的文本处理软件,以BNC baby为参照语料库,对词汇、句法和语篇复杂度等细颗粒度指标进行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降维优化,共确定17个用以构建模型的主成分特征。经专家咨询和文献参考,选择《新概念英语》作为模型的训练语料,经聚类和方差分析后,该语料的分级合理性得以验证。在确定了模型输入特征和训练语料之后,本研究采用不同分类算法分别构建模型并对比其性能,发现基于神经网络的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性能最优,10折交叉验证的精确率、召回率和F1均值分别达到92.10%、91.11%和90.77%。同时,与基于常见传统可读性公式和其它单维度特征构建的模型相比,基于本研究特征集构建的模型具有显着优势,在各性能评估指标上均高出20至30个百分点。最后,本研究特征集和建模方法对其它国内教材数据集具有较好的分级能力,且在多个不同数据集(如大学英语测试文本、二语写作文本以及国外教育报纸)的分级预测上也有不错的表现,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泛化能力。本研究将多元语言特征与神经网络相融合,构建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为文本复杂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研究成果不仅对文本复杂度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为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教材编写和改编以及阅读课程规划和测试设计提供参考。
姚羽燕[3](2021)在《产出导向型汉语口语教学中促成环节的辩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高级汉语学习者的口语成段产出篇章意识弱、语义逻辑不强,学习者的所学无法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所用,存在“学用分离”的问题。为试图解决该问题,本文在“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简称POA)理论框架之下展开研究。POA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团队构建,旨在解决外语教学中的“学用分离”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内也被初步证明有效。POA的教学环节分为“驱动”“促成”和“评价”。促成环节依据“促成有效性标准”设计促成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完成产出任务。本文着眼于促成环节,从语言形式、内容和话语结构三个角度入手,采用辩证研究法,以“促成有效性标准”为理论起点,收集学习者课前课后产出成果、学习者访谈、教师反思日志等研究材料,进行质性和量化分析,并反思阐释。尝试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促成环节是如何具体实施的,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产出目标,对解决中高级汉语口语“学用分离”问题的效用如何?(2)学习者对促成环节的接受度和评价如何,教师在促成过程中是否发现问题,如何解决?(3)促成环节活动设计是否遵循了“促成有效性标准”,可以有哪些补充优化建议?本研究初步发现:(1)促成环节有效帮助学习者完成产出目标,提高了学习者的产出能力。具体表现为:学习者在产出中,目标语言项目使用数量增加,正确率得到提升。小句使用数量呈上升趋势,话题相关度更高,产出内容更丰富。结构使用率明显提升,表达更具逻辑性,篇章意识增强;(2)学习者对促成环节接受度较高,认同促成理念,愿意遵从促成步骤。从教师反馈、课堂观摩和学习者访谈得出,学习者对该环节满意,认为有效;(3)设计促成活动依据的“促成有效性标准”在实践中具有动态性和可修订性。本研究在精准性、渐进性和多样性的标准之上,优化教学实践操作,补充功能关联性、文化对比性和可迁移性作为促成活动设计建议,尝试增强“促成有效性标准”的指导价值。
晏玲玲[4](2021)在《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研究 ——以汉中某重点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提问是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是教学对话的关键。巴西教育学者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较少学者对提问进行语用角度的研究,具体到高中英语阶段更少。研究从语用角度探究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目前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聚焦点是什么?2.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优势是什么?3.如何从语用角度提升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水平?以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研究了汉中市某重点高中的高一教师和学生,通过对数据的整合、分析,发现了当下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存在局限性的四个方面,分别是:教师过于严守课程大纲,忽视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关注;拘泥于知识性提问,课堂展示性提问占比较高,提问形式单一;提问方式不当影响课堂人际关系;提问未落实到育人层面,弱化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从教师的育人理念、语用素养、教学语境、教师的自我反思以及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五方面归纳了影响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因素。提出了课堂提问基于人际语用课堂的五点语用优势:首先能顺应教学语境,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然后,帮助知识的动态生成;其次,启发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品质;再次,维持了课堂的渐进对话;最后,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为提升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水平,研究提出了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四条语用策略:注重得体言语行为、遵守会话合作原则、礼貌对待学生诉求和保持课堂人际生态。通过对语用学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为一线英语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启示,帮助教师改善自身提问的方式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生成高质量的回答,对课堂师生关系、学生自信、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带来积极的影响。
牛晨曦[5](2021)在《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高中英语听力混合式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规定了要将培养学生听力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尤其注重在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能力。该标准强调了听力教育的重要性,并为培养高中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其目的是促进高中英语听力教育的全面改善。本研究计划将元认知策略融入高中英语听力线上和线下教学,解决1)“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如何有效改进高中英语听力教学?2)混合式课程模式下,如何有效地将元认知策略融入到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3)混合式课程模式下,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听力能力的发展?三个问题。实验研究在汉中市某中学进行,在实验过程中,笔者使用元认知意识调查问卷、学生听力理解水平测试、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作为研究工具,根据研究和测试后收集的数据对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中融入元认知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听力学习过程中利用计划、监控等能力发挥出相应的听力技巧,能够有效改进和提升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但是由于高中学生还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并没有足够的自我掌控能力,所以在教师将元认知意识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要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和把控,同时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各自的优势,发挥其作用。根据研究数据对比显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基于元认知意识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有助于高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发展。
乌凡迪[6](2021)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研究》文中提出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中的核心,因此在英语学习中传播中国文化显得无比重要。然而目前我国许多英语学习者存在着无法用英语恰当流利地向外国人介绍我国文化的问题,这非常不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播。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都明确指出在英语教学中要关注到中国文化的融入。教材作为课程的载体,英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中国文化内容对于帮助大学生们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我国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大学英语教材的中国文化内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第一到四册的学生用书以及此套教材的使用者为研究对象,围绕“《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呈现了什么类型的中国文化内容?《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如何呈现中国文化内容?教材使用者对此套教材的中国文化内容评价如何?”这三个研究问题而展开。通过对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英语教材评价、英语教材文化分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本研究选择了程晓堂的教材评价理论作为研究框架。在内部评价方面,本研究运用Byram的教材文化分类标准探究此套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的类型及其比例,并对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此套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编排的优缺点。在外部评价方面,对此套教材的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探究教材使用者们对此套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的评价与期待。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文化内容类型的呈现。Byram提出的九大类文化类型在此套教材中均有涉及,但是各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布不均、内容不全面的情况。2.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从教材各版块的呈现情况来看,此套教材的中国文化内容在各个版块均有呈现,教材关注到了中国文化内容的融入,但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呈现分布不均问题。从呈现方式来看,《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国文化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同时比较注重图文并茂,但是以隐性呈现方式为主。3.教材使用者的评价。教材使用者们都已经认识到了英语学习过程中中国文化输入的重要性,认为在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对于提高自己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是比较有帮助的。总体上,教材使用者对此套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持基本满意的态度,但绝大多数的教材使用者都期待在教材中获得更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内容。在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的应用方面,此套教材的中国文化内容基本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但由于课时安排、教学资源难以获取等原因不能经常在实际大学英语教学中教授中国文化。根据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教材编写者要重视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关注教材中中国文化的配置问题。其次,大学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观念,提高自己的中国文化素养、注重挖掘和补充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最后,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正确看待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自身也要积极培养自己对于中国文化学习的自主性。
李婉鑫[7](2021)在《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对外汉语想象写作将想象和汉语写作相结合,它是一种写作类型,而不是一种写作教学方法。想象写作可以将学习者的想象力发挥于汉语写作,使想象的“虚”落在实处,把“无形”变为“有形”。它也可以增加学习者进行想象写作和其他类型汉语写作的兴趣,进而提升学习者汉语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考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发现当前学习者在想象写作中存在想象运用能力不足、写作构思能力有待提升和不重视评阅修改环节的问题,教师在想象写作教学中存在重视程度不足、引导力度有待加强和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图式理论可与写作技能、教师教学、教学过程相结合,它们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可见图式理论与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与适配度。本文在图式理论指导下进行对外汉语想象写作的教学设计,希望可以提升学习者进行想象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主动参与度。使学习者学习到的基于图式理论的想象写作方法可以迁移到其他类型的写作,学习者的汉语写作更加得体和规范,进而提升学习者汉语写作能力。本文的研究过程如下:第一章进行图式理论运用于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的可行性分析。先进行图式相关概念及分类研究,然后从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对图式理论具有现实需求、图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具有促进作用进行可行性分析,去证实图式理论是可以运用于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之中的。第二章进行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现状的考察与分析。首先考察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学习者想象写作情况,对以《由“三个和尚没水喝”想到的……》为主题的想象写作语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学习者想象写作中语言、内容、形式方面存在的偏误和想象方面存在的问题。之后对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教师进行访谈。从真实语料、教学情况调查两方面发现想象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进行原因分析。第三章结合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现状的考察分析情况,基于图式理论提出优化策略。教师在教学优化方面建议明确想象写作教学目标与评价机制、利用多样教学工具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助力图式的构建;教师在学习者写作方面建议引导学习者利用思维工具构建与完善图式、帮助学习者构建想象写作思路、培养学习者自改互评与多次修改反馈的习惯;教师在处理教材方面建议选择符合学生水平的想象写作范文、根据想象写作主题导入文化来丰富图式、深入开发教材中的想象写作练习。第四章基于图式理论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首先说明基于图式理论进行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的思路和环节。接下来基于图式理论进行教学设计,使学习者的想象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顺利完成想象写作,朝着高质量的想象写作目标前进,能写更能写好。希望可以减轻学习者对汉语想象写作的畏难情绪,提升学习者的汉语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给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一定的启示。
冯玉莹[8](2021)在《准中级汉语学习者口语能力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口语能力的发展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研究的焦点之一,复杂度、准确度和流利度(CAF)是考察学习者口语表现、推测口语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将通过观察8名马来西亚汉语师资本科一年级学生一学期的POA化汉语口语课学习情况,尤其是通过其口语表现的复杂度、准确度和流利度变化,来描写准中级汉语学习者的口语能力发展情况。笔者对该班15周共60课时口语课进行了教学观察,并对课堂实录进行了转写;收集口语产出作业9次,对语料进行了转写和标注,统计了停顿、重复、改述、各类错误的数量,以及其他计算学习者词汇多样性、难度等的十余个测量指标。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学习者在语音和词汇准确度、词汇复杂度(难度、多样性)、句法复杂度(AS单位平均长度、AS单位小句)、流利度(停顿)上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在句法准确度和流利度(语速、更改上)的变化不明显,甚至有所下降。结合产出转写文本可以发现,在语言各层面的加工处理中,学习者对准确性和复杂性的要求始终在竞争有限的注意力资源。词汇层面,POA化教学促成效果良好,学生课内关键词使用频率与正确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此外,有针对性的产出任务极大刺激了学生学习热情,学生补充课外词汇的积极性很高,但也由此带来一些误用。语法层面,学期初语法错误主要集中在小句内,而在学期末则转向小句间,说明POA教学促成中学生小句层面的自动化水平和篇章意识均有所提升。从对不同水平学生的个案观察上我们发现,二者在流利度、复杂度和准确度上的发展与总体趋势不尽相同,体现出POA对不同水平学生,在语言能力各层面上的影响还有着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并梳理口语能力的发展,旨在明确准中级汉语口语POA化教学中的特点,帮助汉语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口语教学策略。首先,与英语POA教学设计不同的是,语音层面的“促成”与“评价”是汉语准中级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语音辨识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监控意识与监控能力;其次,课上的“促成”环节,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词汇、句法准确度,但篇章层面准确度的提升,还需要老师在“评价”环节针对焦点进行专项讲解、归纳与练习;第三,良好的驱动设计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词汇、功能等方面复杂性的扩展学生有能力在课下完成,课上需要安排充足的时间做提升学生流利度的“促成”练习,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且需要配合评价的焦点错误类型,设计相关练习,使学生在提升复杂度的同时,保持流利度与准确度。
彭琪[9](2021)在《产出导向型准中级汉语口语驱动视频制作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前的汉语教学存在着“学用分离”的情况,为解决这个问题,学界将本来应用于英语教学的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应用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该教学法提倡的教学流程是“驱动-促成-评价”。驱动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产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驱动视频应该如何制作和应用?需要遵循怎样的理念,经历怎样的流程?基于上述理念和步骤制作的驱动视频使用效果如何?驱动视频的制作和使用过程应该如何改进?本文立足于POA理论体系框架,结合为期4个月的驱动视频制作过程,将视频的制作理念归纳为以下六点:目标性、真实性、挑战性、趣味性、联系性、避重性。以此为基础介绍了团队成员按照编写脚本、录制音视频、后期制作的制作流程和布置任务、课堂展示、点明目标的使用过程。以驱动环节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两个平行班16周的准中级汉语口语教学的实践,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探究得出驱动视频的使用效果基本符合预期。基于上述研究,并通过与英语视频的对比发现驱动视频在设计制作中还需要控制长度、语速、语言密度、背景音乐和字幕,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完善场景设计中的身份和场合要素,尽量保证无字幕视频先行播放,要课前课中相结合使用,并提出了平台搭建的初步构想。本文聚焦基于POA教学理念的准中级汉语口语教材的驱动视频,从视频的设计、制作及课堂应用,到驱动效果反馈,既有流程简介也有科学的研究方法,还提出了改进建议。理论方面可以丰富产出导向型教学中驱动环节的研究,尤其是驱动视频方面。实践方面可以为日后类似的视频教学材料的制作提供实践经验,包括视频的设计、制作和应用三个方面。
李家艳[10](2020)在《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士一(1886-1969)是我国近现代着名的外语教育家,是最早且最有影响介绍直接教学法的专家,首创外语情境教学理论,开发了《初中英语直接法英语教科书》、《英语会话合璧》等极具影响力的外语教科书,培养了吴棠、范存忠、吕叔湘等一大批外语教学界的领军人才。本研究在充分挖掘、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张士一教育背景与学术经历,分析其外语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及源渊,阐述和总结其外语教育思想的内容与实践、特征及启示。第一,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与渊源。1921年,张士一做英语教学法演讲,首提情境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外语教育思想开始萌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通过外语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不断开展外语教学理论的本土化探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育教学理论;1948年,他发表《一个语言教学的新理论》,形成以情境教学理论为核心的外语教育思想。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他所接受的教育、学术经历密不可分。第二,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主要内容与实践。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大学人才观、外语教学理论,以及教师教育观。关于大学人才观,他提出教育是为生人能力的科学,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在外语教学理论方面,从技能、实用和人格的角度出发,强调外语教学在技能上要实现听说读写四熟、在实用层面要利于学生就业与升学、在人格上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文化情操;在教学原则上,强调外语教学要坚持启发诱导、循序渐进以及知行合一;总结出入门耳口训练、拼读、教学抽象词以及练习技巧;在教学方法上,结合我国外语教育国情首创外语情境教学法。在教师教育方面,指出将培养未来的师资与促进现在的师资相结合以满足外语师资需求的观点。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他主持全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开展全国中学英语教学状况调查以及开发中学英语教材的实践活动中无一不渗透其外语教学思想。第三,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特征及其启示。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以学理为依据,发展外语教学方法的科学性;(2)重视语言情境,创设语言学习的条件;(3)引进与改造,追求外语教学理论的本土化;(4)观察与实习,强调师资培育中教学经验的积淀。其对我国当今外语教育的改革启示有:(1)明确外语教学目的,注重外语人才思辨能力培养;(2)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外语交际能力培养;(3)营造外语学习环境,建构外语教学与生活情境的桥梁;(4)重视外语师资培训,提供高素质外语人才培养的保障。
二、Exercises for Units 9 & 10, College English(Book 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xercises for Units 9 & 10, College English(Book 1)(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神经网络的EFL教材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教材研究的重要性 |
1.1.2 阅读文本复杂度研究的重要性 |
1.1.3 文本复杂度自动分级研究的重要性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梳理 |
2.1.1 教材 |
2.1.2 文本复杂度 |
2.2 文本复杂度实证研究 |
2.2.1 基于语料库的文本复杂度研究 |
2.2.2 文本复杂度自动分级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语料 |
3.3 研究步骤 |
3.4 研究工具和方法 |
3.4.1 文本复杂度特征提取 |
3.4.2 多元统计方法 |
3.4.3 机器学习及模型验证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本复杂度各维度特征的确定 |
4.0 参照语料库的选取 |
4.1 词汇复杂度指标——TAALES主成分 |
4.1.1 词汇频率和分布 |
4.1.2 学术书面语特征 |
4.1.3 三元词互信息 |
4.1.4 两元词频率和分布 |
4.1.5 动词特定性 |
4.2 句法复杂度指标——TAASSC主成分 |
4.2.1 名词短语扩展 |
4.2.2 所有格 |
4.2.3 VAC频率和嵌入式小句 |
4.2.4 小句从属情况 |
4.2.5 VAC中构式对主动词的关联强度 |
4.2.6 VAC中主动词对构式的关联强度和构式频率 |
4.2.7 名词主语并列 |
4.2.8 限定词 |
4.3 语篇复杂度指标—TAACO主成分 |
4.3.1 相邻2句词汇重叠 |
4.3.2 相邻3句和段落间重叠 |
4.3.3 深度衔接 |
4.3.4 并列附加连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训练语料分级合理性验证 |
5.1 训练语料的选取依据 |
5.1.1 使用时间长、业界口碑好 |
5.1.2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
5.2 训练语料文本复杂度单元聚类 |
5.3 《新概念英语》文本复杂度册级对比 |
5.3.1 册级间词汇复杂度对比 |
5.3.2 册级间句法复杂度对比 |
5.3.3 册级间语篇复杂度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构建和评估 |
6.1 模型构建及其评估方法 |
6.1.1 建模方法 |
6.1.2 模型评估方法和指标 |
6.2 不同方法建模性能比较 |
6.3 各类特征建模比较 |
6.3.1 传统可读性公式 |
6.3.2 本研究特征集 |
6.4 模型对不同数据集的泛化能力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发现 |
7.2 主要贡献及启示 |
7.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产出导向型汉语口语教学中促成环节的辩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2.1 产出导向法相关研究 |
2.1.1 POA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2.1.2 POA在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 |
2.2 POA促成环节研究 |
2.2.1 输人促成环节 |
2.2.2 促成环节相关研究 |
2.2.3 促成有效性标准及相关研究 |
三、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数据收集与分析 |
3.4.1 质性分析 |
3.4.2 量化分析 |
四、研究过程 |
4.1 第一轮研究: 促成活动设计的内容及步骤 |
4.1.1 学习借鉴理论框架 |
4.1.2 应用理论框架 |
4.1.3 数据收集与分析 |
4.1.4 反思阐释 |
4.2 第二轮研究: 基于“促成有效性标准”完善促成设计 |
4.2.1 学习借鉴理论框架 |
4.2.2 应用理论框架及反思阐释 |
4.2.3 “促成有效性标准”的补充建议 |
五、总结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启示 |
5.2.1 理论启示 |
5.2.2 实践启示 |
5.3 研究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学生访谈清单 |
(4)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研究 ——以汉中某重点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论文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一、理论意义 |
二、应用价值 |
第四节 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语用人际课堂 |
一、人际语用学 |
二、课堂生态 |
三、人际认同 |
第二节 国外研究现状 |
一、提问的类型 |
二、教师的反馈 |
三、课堂提问的策略 |
第三节 国内研究现状 |
一、提问的类型 |
二、教师的反馈 |
三、课堂提问的策略 |
四、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的语用研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言语行为理论 |
第二节 会话合作原则 |
第三节 礼貌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一、理论研究 |
二、课堂对话 |
三、学生成长 |
四、教师发展 |
五、生态平衡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学生 |
二、教师 |
第三节 研究问题和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课堂观察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访谈法 |
第五节 研究过程 |
一、调查问卷 |
二、个人访谈 |
三、课堂观察 |
第四章 研究调查与结果分析 |
第一节 学生调查问卷 |
一、调查目的 |
二、问卷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教师调查问卷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教师课堂观察 |
一、观察对象 |
二、观察结果分析 |
第四节 教师访谈分析 |
一、访谈对象 |
二、教师访谈记录 |
三、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五节 学生访谈分析 |
一、访谈对象 |
二、学生访谈记录 |
三、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五章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研究 |
第一节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主要存在的问题 |
一、过于严守课程大纲 |
二、拘泥于知识性提问 |
三、忽视课堂人际关系 |
四、弱化学生人格培养 |
第二节 影响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因素 |
一、教师的育人理念 |
二、教师的语用素养 |
三、提问的教学语境 |
四、教师的自我反思 |
五、学生的自我发展 |
第三节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优势 |
一、顺应学生个体需求 |
二、协商动态生成知识 |
三、启发学生批判思维 |
四、维系课堂渐进对话 |
五、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
第四节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策略 |
一、注重得体言语行为 |
二、遵守会话合作原则 |
三、礼貌对待学生诉求 |
四、保持课堂人际生态 |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创新之处 |
第三节 研究不足 |
第四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高中英语课堂提问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调查问卷 |
附录三:访谈提纲 |
附录四:课堂观察记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高中英语听力混合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
三、疫情背景下线上教学的发展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内容结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 |
二、元认知策略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二、基于元认知策略的英语听力教学研究 |
三、英语听力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 |
二、Swain的“输出假说”理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问卷与听力测试对象 |
二、访谈对象 |
三、课堂观察对象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英语听力理解水平测试 |
三、半结构式访谈 |
四、课堂观察 |
第四节 研究过程 |
第三章 元认知策略应用于高中英语听力线上线下课程的应用实践 |
第一节 元认知策略应用于高中英语听力线上课程的应用实践 |
一、线上英语听力课堂的实施 |
二、元认知策略在线上听力课堂的应用实践 |
第二节 元认知策略应用于高中英语听力线下课程的应用实践 |
一、线下英语听力课堂的实施 |
二、元认知策略在线下听力课堂的应用实践 |
第四章 元认知策略应用于高中英语听力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的对比 |
第一节 教师行为对比 |
第二节 学生元认知意识培养效果的对比 |
一、计划环节的对比 |
二、监控环节的对比 |
三、评估环节的对比 |
第三节 教学效果对比 |
一、学生听力技能发展的对比 |
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变化 |
第五章 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高中英语听力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 |
第一节 高中英语听力混合式课程设计方案 |
一、前端分析 |
二、活动与资源设计 |
三、教学评价设计 |
第二节 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高中英语听力混合式课程设计实践 |
一、前端分析 |
二、活动与资源设计 |
三、设计与实施 |
结论 |
第一节 主要发现 |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
二、融入元认知策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
三、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
第二节 本研究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生英语听力元认知意识调查研究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论文框架 |
二、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内容 |
2.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 |
3.《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外有关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研究 |
2.国内外有关英语教材评价的研究 |
3.国内外有关英语教材文化分类的研究 |
4.国内有关英语教材文化内容的研究 |
5.国内有关《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文化内容的研究 |
6.小结 |
(三)理论基础 |
1.跨文化交际理论 |
2.教材评价理论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1.《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学生用书 |
2.教材使用者——学生和教师 |
(三)研究工具 |
1.调查问卷 |
2.访谈提纲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内容分析法 |
3.调查法 |
(五)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类型的呈现 |
1.社会身份与社会群体 |
2.社会交往 |
3.信念与行为 |
4.社会与政治体系 |
5.社会化与生活圈 |
6.国家历史 |
7.国家地理 |
8.定势与国家认同 |
9.国家文化遗产 |
(二)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 |
1.中国文化内容在教材各版块的呈现 |
2.中国文化内容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
(三)教材使用者对此教材中国文化内容的评价 |
1.对此套教材的了解情况 |
2.对中国文化输入的评价 |
3.对此套教材中国文化内容呈现的评价 |
4.对此套教材中国文化内容呈现的改编需求 |
5.对此套教材中国文化内容运用的评价 |
五、结论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1.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类型的呈现 |
2.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 |
3.教材使用者的评价 |
(二)研究建议 |
1.对教材编写者 |
2.对大学英语教师 |
3.对大学生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国文化内容 |
附录2 关于《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研究的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3 关于《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研究的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4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想象写作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图式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
三、相关研究工作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理论依据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图式理论运用于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图式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
一、图式的概念界定 |
二、图式的分类 |
第二节 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对图式理论的现实需求 |
一、基于大纲的分析 |
二、基于教材的分析 |
三、基于考试的分析 |
第三节 图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具有促进作用 |
一、图式理论对教学对象写作技能的促进作用 |
二、图式理论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 |
三、图式理论对教学过程实施的促进作用 |
第二章 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对外汉语想象写作的语料库调查与分析 |
一、语言方面存在的偏误 |
二、内容方面存在的偏误 |
三、形式方面存在的偏误 |
四、想象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情况调查 |
一、学生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二、教师访谈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三节 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学生对外汉语想象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二、教师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优化策略 |
第一节 教学优化,拓宽教学发展空间 |
一、明确想象写作教学目标与评价机制 |
二、利用多样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助力图式的构建 |
第二节 教师引导,助力学生想象写作 |
一、引导学习者利用思维工具构建新图式 |
二、帮助学习者构建想象写作思路 |
三、培养学习者自改互评与多次修改的习惯 |
第三节 依托教材,提高教材处理能力 |
一、选择符合学生水平的想象写作范文 |
二、根据想象写作主题导入文化来丰富图式 |
三、深入开发教材中的想象写作练习 |
第四章 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设计 |
第一节 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的思路与环节 |
一、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的思路 |
二、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的环节 |
第二节 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的设计方案 |
一、选用课文及理由 |
二、教学对象 |
三、教学目标 |
四、教学重难点 |
五、教学过程 |
六、设计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准中级汉语学习者口语能力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语言能力 |
2.2 汉语作为二语的复杂度、准确度、流利度的定义及测量 |
2.2.1 复杂度(C)定义及测量 |
2.2.2 准确度(A)定义及测量 |
2.2.3 流利度(F)定义及测量 |
2.3 影响二语学习者口语表现的因素 |
2.4 产出导向法及相关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问题 |
3.3 语料的收集及处理 |
3.3.1 语料的收集 |
3.3.2 语料的处理 |
3.4 测量指标 |
第四章 全体学习者口语能力的发展 |
4.1 全体学习者流利度、复杂度、准确度的结果与分析 |
4.1.1 流利度 |
4.1.2 复杂度 |
4.1.3 准确度 |
4.2 全体学习者口语能力的发展分析 |
4.2.1 语音能力 |
4.2.2 词汇能力 |
4.2.3 语法能力 |
4.2.4 篇章能力 |
第五章 不同水平学习者口语能力的发展 |
5.1 不同水平学习者流利度、复杂度、准确度的结果与分析 |
5.1.1 流利度 |
5.1.2 复杂度 |
5.1.3 准确度 |
5.2 POA对不同水平学习者的教学效果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对汉语二语教学的启示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口语作业语料转写节选 |
附录2 课堂实录文本转写节选 |
(9)产出导向型准中级汉语口语驱动视频制作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产出导向法的理论体系和应用 |
1.2.2 产出导向法驱动环节的相关研究 |
1.2.3 对外汉语教学中视频素材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对象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2 驱动视频的制作及课堂实践 |
2.1 驱动视频的设计理念 |
2.1.1 目标性 |
2.1.2 真实性 |
2.1.3 挑战性 |
2.1.4 趣味性 |
2.1.5 联系性 |
2.1.6 避重性 |
2.2 驱动视频的制作过程 |
2.2.1 编写台词脚本 |
2.2.2 设计视频画面 |
2.2.3 制作驱动视频 |
2.3 驱动视频的使用过程 |
3 驱动视频在口语教学中的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
3.1 学生使用驱动视频的问卷和访谈调查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目的 |
3.1.3 调查方法 |
3.1.4 问卷和访谈的整理和分析 |
3.1.5 小结 |
3.2 教师使用驱动视频的访谈调查 |
3.2.1 对驱动视频的评价 |
3.2.2 对驱动视频使用的评价 |
3.2.3 对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的评价 |
4 与产出导向英语教材视频的对比 |
4.1 视频的逻辑结构 |
4.2 视频中的人物及音频来源 |
4.3 视频的形式 |
4.3.1 语体 |
4.3.2 素材 |
4.3.3 字幕 |
4.3.4 语音 |
4.3.5 语速 |
4.3.6 背景音乐 |
4.4 视频的呈现方式 |
5 驱动视频的优化建议 |
5.1 驱动视频的设计制作环节 |
5.1.1 控制视频的长度 |
5.1.2 控制视频的语速 |
5.1.3 控制视频的语言密度 |
5.1.4 控制视频的背景音乐 |
5.1.5 重视特殊字幕的作用 |
5.2 驱动视频的应用环节 |
5.2.1 明确任务的身份要素 |
5.2.2 明确并丰富任务的场合要素 |
5.2.3 无字幕视频先行 |
5.2.4 课前课中结合完成驱动环节 |
5.2.5 呈现平台的搭建 |
6 结语 |
6.1 研究结果 |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引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驱动视频的使用情况调査 |
附录2 驱动视频的使用情况调査(对学生的访谈大纲) |
附录3 驱动视频的使用情况调査(对老师的访谈大纲) |
(10)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研究综评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张士一学术经历与外语教育思想的形成 |
2.1 教育背景与学术经历 |
2.1.1 教育背景 |
2.1.2 学术经历 |
2.1.3 学术影响 |
2.2 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的形成 |
2.2.1 1921年首提情境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
2.2.2 二三十年代开展外语教学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
2.2.3 1948形成以情境教学理论为核心的外语教育思想体系 |
2.3 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渊源 |
第三章 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内容 |
3.1 大学人才观 |
3.2 外语教学论 |
3.2.1 外语教学目标 |
3.2.2 外语教学原则 |
3.2.3 外语教学技巧 |
3.2.4 外语教学方法 |
3.3 情境教学理论 |
3.3.1 张士一对直接教学法运用的反思 |
3.3.2 情境教学理论的内容及应用 |
3.4 外语教师教育 |
3.4.1 外语教师教育的重要性 |
3.4.2 师资培育的方向——造就未来之教员,促进现在之教员 |
第四章 张士一外语教育实践 |
4.1 主持全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制订 |
4.2 开展全国英语教学状况调查 |
4.3 开发以情境理论为指导的中学英语教材 |
第五章 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
5.1 特征 |
5.1.1 以学理为依据,发展外语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
5.1.2 重视语言情境,创设语言学习的条件 |
5.1.3 引进与改造,追求外语教学理论的本土化 |
5.1.4 观察与实习,强调师资培育中教学经验的积淀 |
5.2 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5.2.1 明确外语教学目的,注重外语人才思辨能力培养 |
5.2.2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外语交际能力培养 |
5.2.3 营造外语学习环境,建构外语教学与生活情境的桥梁 |
5.2.4 重视外语师资培训,提供高素质外语人才培养的保障 |
附录1 张士一生平大事年表 |
附录2 1907-1969张士一发表/出版学术文章/着作/教材汇总表 |
参考文献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四、Exercises for Units 9 & 10, College English(Book 1)(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产出导向法的中级汉语写作教材编写研究[D]. 张敏娟. 广西大学, 2021
- [2]基于神经网络的EFL教材文本复杂度分级模型的构建[D]. 唐美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产出导向型汉语口语教学中促成环节的辩证研究[D]. 姚羽燕.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4]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研究 ——以汉中某重点高中为例[D]. 晏玲玲.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5]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高中英语听力混合式教学研究[D]. 牛晨曦.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6]《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研究[D]. 乌凡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7]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研究[D]. 李婉鑫.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8]准中级汉语学习者口语能力的发展研究[D]. 冯玉莹.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9]产出导向型准中级汉语口语驱动视频制作及应用研究[D]. 彭琪.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10]张士一外语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 李家艳.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