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颈性心律失常1例报告

治疗颈性心律失常1例报告

一、治疗颈源性心律失常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孔祥一[1](2021)在《射频热凝联合脉冲刺激治疗颈源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常规药物和颈椎间盘射频热凝联合脉冲刺激治疗颈源性心绞痛,观察治疗前后的24h平均心率、24h平均收缩压,心电图中心肌缺血程度的改善,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常规药物和颈椎间盘射频热凝联合脉冲刺激治疗颈源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为治疗颈源性心绞痛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以胸痛为主诉,伴颈椎病变的患者56例,男性29例(占52%)、女性27例(占48%),年龄20至80岁,平均年龄56岁。病程为1月至6年不等,平均病程为14个月。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完善颈椎核磁、常规心电图、心脏彩超、24h动态心电图、24h动态血压、测定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等检查。药物组应用常规治疗心绞痛的药物,治疗组应用颈椎间盘射频热凝联合脉冲刺激治疗颈源性心绞痛。疗程相同的两组患者,比较治疗前后24h的平均心率、24h平均收缩压、心电图中心肌缺血程度的改善、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及VAS评分等指标,评估颈椎间盘射频热凝联合脉冲刺激治疗颈源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当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应用颈椎间盘射频热凝联合脉冲刺激治疗颈源性心绞痛,治疗后24h的平均心率、24h平均收缩压均降低,且优于常规药物治疗。2.应用颈椎间盘射频热凝联合脉冲刺激治疗后心电图中心肌缺血改善的程度优于常规药物治疗。3.应用颈椎间盘射频热凝联合脉冲刺激治疗的患者,血清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较治疗前下降,且优于常规药物治疗。4.术后1周、2周、1月、3月、6月随访两组患者,发现应用颈椎间盘射频热凝联合脉冲刺激治疗后,VAS评分降低较常规药物治疗更明显。结论:应用射频热凝联合脉冲刺激治疗颈源性心绞痛,治疗后24h的平均心率,24h平均收缩压,血清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术后1周、2周、1月、3月、6月的VAS评分下降,心电图中心肌缺血程度较治疗前改善,且较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雷灵芝[2](2020)在《自拟颈心逐瘀汤结合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颈心综合征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比较自拟颈心逐瘀汤结合针刺治疗与单纯自拟颈心逐瘀汤、单纯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颈心综合征的疗效差异,并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开展针药结合方式对颈心综合征治疗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9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瘀血阻络型颈心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针药结合观察组、中药对照组、针刺对照组,每组各32例。中药对照组给予自拟颈心逐瘀汤口服,针刺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针药结合观察组给予自拟颈心逐瘀汤口服和针刺治疗。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主症单项消失率、中医证候总评分变化、全导联心电图复常率;对三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做出评定。结果:1.三组治疗对瘀血阻络型颈心综合征均有效。针药结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中药对照组的70%(21/30)和针刺对照组的73.3%(2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主症单项消失率比较,针药结合观察组与中药对照组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对照组胸痛、心悸消失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闷、颈项部疼痛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7d、14d后三组的中医证候总评分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时间与中医证候总评分呈反比,证明治疗时间延长,症状改善越明显。治疗14d后、随访1m针药结合观察组与中药对照组、针刺对照组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针药结合观察组与中药对照组、针刺对照组患者的全导联心电图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及依从性评定:三组治疗前、治疗14d、随访1m肝功能、肾功能、血细胞分析、尿液分析、凝血功能均未发生异常改变,无针刺及服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病例完成率93.75%。结论:本研究提示自拟颈心逐瘀汤结合针刺治疗对瘀血阻络型颈心综合征患者有效安全,方法简单、操作便捷、患者依从性高,且自拟颈心逐瘀汤对胸痛、心悸症状的缓解有显效;针刺治疗改善颈项部疼痛、胸闷症状更有优势。治疗时间越长,临床效果越明显,远期作用更稳定;三组全导联心电图复常率比较无明显差异性。自拟颈心逐瘀汤结合针刺治疗改善了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孙明涛,李军[3](2018)在《李军教授治疗颈源性高血压》文中认为颈椎病引起的高血压越来越多,占高血压的25%以上,且普遍存在误诊漏诊,忽视了颈椎病这个重要原因,单纯使用降压药物不仅疗效差,甚则加重患者病情。导师通过研究颈椎解剖结构以及颈部生理病理,他认为颈椎病实为"肌病在先,继发骨病",因此特提出"颈肌椎病"一说,颈源性高血压不是真正的高血压,仅仅是颈椎病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之一。导师通过"耳穴颈椎区压痛""昼轻夜重"等指征早期筛选,根据颈椎DR五位片以及颈椎MRI片来最终确诊,并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提出了一套符合颈源性高血压的诊断依据。李军教授自创"托腮抬头法"与"特制颈椎枕"同时配合天葛二陈桃红四物汤加减及"黑木耳粉"冲服等一系列治疗方法,临床每每起效。

钱俐俐[4](2014)在《颈源性头痛穴位注射治疗方案的优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颈源性头痛穴位注射治疗方案的优选方法:穴位注射疗法集腧穴、经络、药物于一体,针药结合,是目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一种常见疗法。因其影响因素较多,治疗方案尚未统一,本试验研究注射的穴位、药物、间隔时间及疗次这四因素的三个不同水平(穴位:风池、天牖、风池+天牖;药物:丹红注射液、消炎镇痛液、0.9%生理盐水;间隔时间:2天、4天、6天;疗次:2次、3次、4次)的搭配方案,评价治疗效果。本研究选择符合条件的90例患者入组,运用正交设计方法,按L9(3)4表分组并安排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第一次治疗结束及开始治疗的一个月后头痛程度的改善情况(VAS加权值)、开始治疗的一个月后颈部僵硬感及颈椎活动度评分的改善情况(ROM评分),初步确定穴位注射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最佳穴位、药物、间隔时间及疗次,得出穴位注射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初步优选方案。结果:选穴位(风池+天牖)+药物(消炎镇痛液)首次治疗后VAS加权值最佳;选穴位(风池+天牖)+药物(消炎镇痛液)+间隔时间(4天)+疗次(3次),开始治疗一个月后获得最佳VAS加权值;选穴位(风池+天牖)+药物(消炎镇痛液)+间隔时间(2天或4天)+疗次(3次),一个月后可以获得较佳的ROM评分。结论:颈源性头痛穴位注射治疗方案的初步优选:选风池、天牖穴联合,用消炎镇痛液,治疗3次,间隔4天对头痛止痛效果最佳;选风池、天牖穴联合,用消炎镇痛液,治疗3次,间隔2天或4天,对改善颈部症状及体征(僵硬感和活动度)效果较佳。

乐春云[5](2011)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颈椎在整个脊柱当中位置最上,上承头颅,下接胸椎与躯干相连,运动幅度及频率最大,因此颈椎在整个脊柱中更容易受到损伤。颈椎的任何病变如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小关节错位以及椎间孔周围软组织的炎症、充血、水肿压迫神经根、椎动脉、脊髓等,均可导致颈椎病的发生。我们发现在有一类颈椎病在颈椎病变的同时,可出现明显的心前区症状,如心慌、胸闷、心悸等,为研究的需要,我们称之为颈源性心律失常,这与椎旁植物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有关;这类病发病时心前区症状明显,因此极易误诊,而针对颈椎的治疗有效,虽然这类病例报道越来越多,而系统的研究甚少,因而系统研究对其治疗及预防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系统的归纳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对颈源性心律失常在病因病机治疗及预防上的认识;通过临床研究观察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并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来自2009年9月-2010年12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及病房的颈源性心律失常患者。将符合研究要求的64例颈源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予以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予以传统推拿手法治疗;1次/天,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心前区症状评分及颈椎功能评分,然后进行对比研究。结果l、两组患者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实际进入研究的病例共计60例。治疗组(n=30),治愈16例,显效12例,无效2例;对照组(n=30),治愈7例,显效15例,无效8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53.33%、23.33%;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3.33%,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2、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心前区症状评分及颈椎功能评分自身比较及相互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龙氏正骨手法和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心律失常均有临床疗效,通过统计学处理发现,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心律失常效果优于传统推拿手法。2、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心律失常,具有定位更准确,操作更安全规范、疗效更显着的特点,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乐春云,段俊峰[6](2010)在《颈源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颈源性心律失常属脊柱相关疾病,发病早期因心前区症状明显,易误诊为内科疾病,但内科治疗效果欠佳,而针对颈椎病因治疗效果明显;目前颈源性心律失常在发病机制的研究上意见尚未统一,而治疗上方法多样;为求更好的治疗本病,为临床服务,本病在发病机制的研究上有待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法也需逐步规范。下文是对颈源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上做出的初步归纳。

李志明[7](2007)在《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或并发症。种类繁多,病因复杂,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其中致命性心律失常则是导致猝死的原因,这些是造成当今心血管疾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祖国医学虽无“心律失常”病名。但对其病因、病机、症状、诊断、证侯治疗的描述却很多,散见于论述“心悸”、“怔忡”、“眩晕”、“疾脱脉”、“厥证”、“脱证”、“胸痹”等证的文献中。这些文献记载了中医学对心律失常独到认识及丰富的诊疗经验。建国以来,广大医学工作者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防治做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实践。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并已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且实践证明中医治疗本病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本论文收集1949~2006年与心律失常有关的中医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第一节,概要介绍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第二至第七节,分别从辨证论治、单方复方、针灸推拿、气功、饮食、音乐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各种方法,其中既介绍一般治法和着名老中医的经验,也介绍不同医家对本病独到认识,从而从不同角度深化和丰富了心律失常的证治。第三部分为第八节,介绍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本论文以中医治法为主,兼顾中西医结合研究,力求全面反映建国以来中医研究心律失常的水平。

张曦[8](2021)在《贾海忠教授诊治颈源性胸痛临床经验阐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导师贾海忠教授通过其三十余年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经验发现,使用白拟经验方“颈舒六味汤”并配合“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辅以“颈部太极操”的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颈源性胸痛症状。本文旨在总结贾海忠教授对于颈源性胸痛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疗颈源性胸痛的临床经验及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通过对现代文献检索,总结和整理了传统医学方面对颈源性胸痛的病名、病因病机、多种治疗方法的认识与在现代医学方面对颈源性胸痛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手段的认识。第二部分为经验总结。通过跟随导师门诊、聆听讲授及整理病案,总结导师对此病较为完整的治疗方案,即运用自拟经验方“颈舒六味汤”并配合“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辅以“颈部太极操”的治疗方法展开阐释,并进行病案分析、记录典型案例以供学习与讨论。结果:1.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对于颈源性胸痛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已形成初步认识。2.导师贾海忠教授认为,颈源性胸痛的临床首要诊断特点是表现出疼痛性质多样的胸痛,包括刺痛、胀痛、隐痛、窜痛,持续时间大于10分钟,且与颈部姿势有关,常因某一姿势或长时间固定某一动作而诱发,可伴睡眠易醒或睡中易惊醒其次可以找到颈部疾病的证据,包括颈椎椎体、小关节、椎间盘病变,或颈部软组织病变,等等。颈源性胸痛的病机为气滞血瘀、脉络不通,治疗原则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为基础。3.《奇经八脉考·带脉篇》提到:“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带脉约束着纵行的各条经脉。贾海忠教授认为,人体中各纵向经脉理应在不同维度上得到约束,以保证机体协调活动,也就是说在非带脉区经脉也应有相应的脉约束着。通过长期对胚胎学的研究,创立了独特的“纬脉理论”体系。纬脉的数目共有43对,包括12对脑纬脉、8对颈纬脉、12对胸纬脉、5对腰纬脉、5对骶纬脉、1对尾纬脉。4.同一纬脉的层次按照胚胎发育来源可分为三层,即外层(肤层)、中层(筋膜、肌肉、骨骼、血脉、血液)、里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上皮层),按照形态解剖可分为皮肤层、筋膜层、肌肉层、骨骼层、脏器层五层,任何一层局部的变化都会引起同纬脉水平的反应,正如“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成分特征方面可分为三类,即纬毗连脉、纬卫脉与纬血脉。5.贾海忠教授运用自拟经验方“颈舒六味汤”并配合“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辅以“颈部太极操”的治疗方法治疗颈源性胸痛效果显着,治疗体系完整,可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结论:导师贾海忠教授对于颈源性胸痛患者运用独特的治疗方法后症状改善明显,疗效显着。通过“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治疗可以快速改善患者就诊时胸痛、胸闷、心前区不适等症状,配合颈部太极操可巩固疗效,加之中药颈舒六味汤加减,起到全身调节的作用。

高洪英,高翔,刘道矩[9](2004)在《颈脑通治疗颈椎病动态心电图改变的临床分析(附34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颈脑通治疗颈椎病时对心脏方面的反应及安全性,同时观察颈源性与心源性疾病所引起症状动态心电图的改变,探询其鉴别方法。方法:40例患者系2003年7月至2004年3月来本院颈椎病科就诊的,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X线(或颈部核磁检查)确诊为颈椎病的患者。病变部位均在C4-C7 之间。用颈脑通治疗仪(即低频脉冲电流治疗仪)治疗颈椎病的同时,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对34 例颈椎病患者颈脑通治疗仪治疗过程动态心电图对比观察:动态心电图表现轻度改变,对血液动力学无影响24例,其中T波振幅的改变19例,心率的改变5例。心电图无变化9例。1例治疗后出现房早,心率增快, 考虑与餐后做颈部治疗所间隔的时间短,活动及情绪紧张有关。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和ST-T改变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单纯窦性心律4例,窦性心律不齐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1例,偶发房性早搏19例,频发房性早搏4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4例,偶发室性早搏14例,频发室性早搏3例,ST-T 改变9例,I°房室传导阻滞1例。在9例出现ST-T改变的患者中1例是颈椎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出现阵发性 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提示为冠心病性心绞痛;1例既往无心血管病史,HOLTER检查示,窦缓,T波低平,阵发性ST段轻度水平型压低,0.1mv,转心内科进一步诊治,经跟踪观察,心内科考虑是冠心病;7例ST-T 改变轻微。全部病例24小时发生心律失常事件均无特异性。提示:当有心源性心肌缺血表现时ST段下移性改变明显,而颈椎病性心前区痛或后背痛患者ST-T改变轻微。结论:颈脑通治疗颈椎病时对心脏的反应安全,无不良反应。HOLTER检查可以作为颈椎病引起的心脏症状与心源性疾病出现的症状进行鉴别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对颈椎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鉴别颈源性心前区痛与冠心病性心绞痛是非常重要的,值得临床应用。

郭海丽,郭代红,刘思源,张博,孔祥豪,于承暄,朱雨,李伯妍,王嘉熙[10](2021)在《1439例药源性心律失常自发报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药源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提取我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2008~2019年药源性心律失常的自发报告,剔除信息不全和无效报告后对报告一般情况、患者基本信息、药物类别、给药途径、心律失常类型、ADR治疗和转归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相关风险因素。结果:1 439例药源性心律失常报告中,患者平均年龄为(55.17±21.20)岁,以45~64岁占比最高(35.72%);共涉及19类、387种药物,排名前5位的药物是右美托咪定(24.15%)、莫西沙星(16.18%)、重组人白介素-11(11.11%)、沙丁胺醇(10.39%)、胺碘酮(7.73%);心律失常类型多样,以心动过速(56.46%)和心动过缓(19.63%)为主。与非QT/QTc间期延长组相比,年龄>65岁(P=0.007)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P=0.016)是QT/QTc间期延长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药物以抗心律失常药和抗过敏药为主。结论:莫西沙星和胺碘酮可导致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重组人白介素-11以诱发心房颤动为主,右美托咪定主要为心动过缓,临床应加强用药监护;老年人和原患心脑血管疾病是药物导致QT/QTc间期延长的高风险因素,临床应予以重点关注;有必要开展重点品种主动监测研究,为临床提供用药参考。

二、治疗颈源性心律失常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治疗颈源性心律失常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射频热凝联合脉冲刺激治疗颈源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念
    1.2 解剖学
    1.3 发生机制
        1.3.1 自主神经失调
        1.3.2 神经根压迫
        1.3.3 椎动脉-延髓-交感神经
        1.3.4 神经-免疫-内分泌
        1.3.5 脊髓或脊髓血管受压
    1.4 射频疗法的机制
第2章 文章综述 脊柱源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2.1 脊柱源性疾病的研究概况
        2.1.1 国外研究进展
        2.1.2 国内研究进展
    2.2 脊柱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2.2.1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2.2.2 解剖学因素
        2.2.3 生物力学因素
    2.3 脊柱源性疾病的治疗方法
        2.3.1 整脊治疗
        2.3.2 脊神经内侧支阻滞
        2.3.3 射频疗法
    2.4 展望
第3章 实验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3 研究内容
    3.4 研究方法
        3.4.1 药物组治疗方法
        3.4.2 治疗组治疗方法
    3.5 观察指标及随访
        3.5.1 观察指标
        3.5.2 随访
    3.6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4.2 两组患者24小时平均心率的变化程度比较
    4.3 两组患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的变化程度比较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中心肌缺血变化程度的比较
    4.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比较
    4.6 两组患者VAS评分的比较
第5章 讨论
第6章 本研究的不足和缺点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自拟颈心逐瘀汤结合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颈心综合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西医对颈心综合征的认识
        1.1 中医对颈心综合征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颈心综合征的认识
    2 颈心综合征与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症状特点的鉴别
    3 中西医对颈心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3.1 中医治疗颈心综合征的进展
        3.2 现代医学治疗颈心综合征的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4 排除病例标准
        1.5 脱落病例标准与处理
        1.6 剔除病例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内容
        2.4 数据及资料的统计学分析
    3 本观察临床研究路径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病例收集及完成情况
    2 治疗前受试者一般情况的比较与分析
    3 临床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3.1 三组治疗前后主症单项消失率比较
        3.2 治疗前后三组中医证候总评价得分比较与分析
        3.3 治疗后三组临床总体疗效的比较与分析
        3.4 治疗后三组全导联心电图复常率比较与分析
        3.5 安全性分析
        3.6 依从性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自拟颈心逐瘀汤方解
    2 针刺取穴穴解
    3 研究结果的讨论
        3.1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疗效性评价
        3.2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安全性评价
        3.3 自拟颈心逐瘀汤结合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颈心综合征的临床意义
        3.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A 病例报告表
附录B 文献综述 颈心综合征的认识及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李军教授治疗颈源性高血压(论文提纲范文)

1 诊断依据
    1.1初期筛选指征
    1.2最终确诊指征
2 治疗
3 病案举例
4 小结

(4)颈源性头痛穴位注射治疗方案的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综述一、祖国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现代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三、穴位注射疗法在颈源性头痛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终止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剔除标准
    3 验设计方法
    4 治疗方法
        4.1 腧穴定位
        4.2 药物
        4.3 工具及注射方法
        4.4 间隔时间、疗次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指标
        5.2 头痛程度评定
        5.3 疗效指标
        5.4 评定时间
    6 统计学处理
    7 结果与分析
        7.1 基线情况
        7.2 疗效分析
        7.2.1 VAS加权值分析
        7.2.1.1 第一次治疗结束后
        7.2.1.2 开始治疗的一个月后
        7.2.2 ROM评分
        7.3 安全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讨论
    1 颈源性头痛的发病特点
        1.1 易发人群
        1.2 发病部位
        1.3 疼痛性质
        1.4 诱发因素
        1.5 伴随症状
        1.6 影像学检查
    2 穴位注射治疗颈源性头痛的取穴依据
        2.1 中医方面
        2.2 西医方面
    3 穴位注射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用药研究
        3.1 用药现状及问题分析
        3.2 本试验选药依据
    4 穴位注射的穴、药效应
        4.1 穴位对药物的亲和性
        4.2 穴位药效的放大性
        4.3 穴位药效的循经性
        4.4 穴位药效的速效性
        4.5 穴药的整合效应
        4.6 穴药的交互作用
        4.7 本试验的穴药效应特点
    5 统计方法的选择
        5.1 正交设计的特点及优势
        5.2 本试验因素及水平的选择
    6 观察指标的选择
    7 优选方案的分析
        7.1 穴位的优选
        7.2 药物的优选
        7.3 间隔时间的优选
        7.4 注射次数的优选
    8 本试验的初步结论
    9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致谢

(5)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颈源性心律失常的文献综述
    1. 传统医学对颈源性心律失常的认识
        1.1 病因
        1.2 病机
        1.3 痹痛的六经分型
    2. 现代医学对颈源性心律失常的认识
        2.1 诱因
        2.2 颈椎解剖
        2.3 自主神经解剖
        2.4 发病机制
    3. 颈源性心律失常临床表现
    4. 颈源性心律失常诊断
    5. 颈源性心律失常治疗
        5.1 手术治疗
        5.2 非手术治疗
    6. 预防
    7. 结语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项目
        2.4 临床疗效评价
        2.5 不良反应及处理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研究结果
    4. 不良反应情况统计
    5.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颈源性心律失常的解剖学基础
    2. 关于脊椎病因治疗学
    3. 龙氏正骨手法及优势
    4. 推拿手法治疗的机制及作用
    5.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6. 颈源性心律失常预防
    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颈源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
    1.1 基础病因
    1.2 发病诱因
2 解剖
    2.1 颈椎解剖
    2.2 自主神经解剖
3 发病机制
    3.1 颈神经根、血管受压迫
    3.2 迷走、交感神经受刺激
    3.3 神经递质的异常
4 临床表现
5 诊断
6 治疗
    6.1 手术治疗
    6.2 非手术治疗
7 预防
8 结语

(7)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1.1 心律失常的病因
    1.2 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
    1.3 心律失常的分类
        1.3.1 按心律失常速率分类
        1.3.2 起源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
        1.3.3 激动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
    1.4 诊断和鉴别诊断
        1.4.1 心律失常诊断概述
        1.4.2 几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诊断要点
    1.5 治疗
    1.6 预后
2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2.1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
        2.1.1 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心的生理功能
        2.1.1.1 心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2.1.1.2 心脏与其他脏腑的功能关系
        2.1.2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
        2.1.2.1 感受外邪
        2.1.2.2 情志所伤
        2.1.2.3 饮食失调
        2.1.2.4 房劳过度
        2.1.2.5 它病失养
        2.1.2.6 药物影响
        2.1.3 现代中医对心律失常病因病机认识举例
        2.1.3.1 本虚
        2.1.3.2 标实
        2.1.3.3 从肝、脾、肺三脏论述心律失常
    2.2 心律失常的辨证论治
        2.2.1 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2.2.1.1 整体论治
        2.2.1.2 调理阴阳
        2.2.1.3 扶正祛邪
        2.2.1.4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2.2 心律失常的辨证要点
        2.2.2.1 辨惊悸、怔忡
        2.2.2.2 辨病变的虚实兼夹
        2.2.2.3 辨脏腑的虚损程度
        2.2.2.4 辨脉象
        2.2.3 心律失常的辨证分型论治
        2.2.3.1 虚证类
        2.2.3.2 实证类
    2.3 现代中医治疗心律失常举例
        2.3.1 中医辨证分型
        2.3.1.1 北京魏执真将心律失常分快速型和慢速型
        2.3.1.2 北京马胜兴等分标本论治
        2.3.1.3 北京徐承秋等将分三型论治
        2.3.1.4 山西原明忠等分三型论治
        2.3.1.5 广州陈镜合三型论治
        2.3.1.6 山东邵念方分六型论治
        2.3.1.7 上海丁学屏辨治八法
        2.3.1.8 湖南张自强将早搏分七型论治
        2.3.2 病证结合专方专药
        2.3.2.1 着眼于气、血、痰、瘀
        2.3.2.2 着眼于心肾
        2.3.2.3 着眼于心脾(胃)
        2.3.2.4 着眼于心肝
        2.3.2.5 温阳益气治病窦
        2.3.2.6 其他
    2.4 关于心律失常脉象的辨析
        2.4.1 迟脉
        2.4.1.1 祖国医学关于“迟脉”的记载
        2.4.1.2 “迟脉”的特征
        2.4.1.3 属于“迟脉”的心律失常
        2.4.1.4 “迟脉”辨析
        2.4.2 缓脉
        2.4.2.1 祖国医学关于“缓脉”的记载
        2.4.2.2 “缓脉”的特征
        2.4.2.3 可见“缓脉”的心律失常
        2.4.2.4 “缓脉”辨析
        2.4.3 数脉
        2.4.3.1 祖国医学关于“数脉”的记载
        2.4.3.2 “数脉”的特征
        2.4.3.3 表现为“数脉”的心律失常
        2.4.3.4 “数脉”辨析
        2.4.4 疾脉
        2.4.4.1 祖国医学关于“疾脉”的记载
        2.4.4.2 “疾脉”的特征
        2.4.4.3 表现为“疾脉”的心律失常
        2.4.4.4 “疾脉”辨析
        2.4.5 促脉
        2.4.5.1 祖国医学关于“促脉”的记载
        2.4.5.2 “促脉”的特征
        2.4.5.3 表现为“促脉”的心律失常
        2.4.5.4 “促脉”辨析
        2.4.6 结脉
        2.4.6.1 祖国医学关于“结脉”的记载
        2.4.6.2 “结脉”的特征
        2.4.6.3 表现为“结脉”的心律失常
        2.4.6.4 “结脉”辨析
        2.4.7 代脉
        2.4.7.1 祖国医学关于“代脉”的记载
        2.4.7.2 “代脉”的特征
        2.4.7.3 属于“代脉”的心律失常
        2.4.7.4 “代脉”辨析
        2.4.7.5 结、代辨析
        2.4.8 涩脉
        2.4.8.1 祖国医学关于“涩脉”的记载
        2.4.8.2 “涩脉”的特点
        2.4.8.3 表现为“涩脉”的心律失常
        2.4.8.4 “涩脉”辨析
    2.5 试论宗气与心律失常
        2.5.1 宗气的生成、运行及功能
        2.5.1.1 宗气的生成、运行
        2.5.1.2 宗气功能
        2.5.2 宗气与心肺
        2.5.3 着眼于心肺、宗气治疗心律失常
        2.5.3.1 升陷汤
        2.5.3.2 生脉散
        2.5.3.3 补益宗气以防治老年心律失常
3 现代中医专家治疗心律失常的特点及经验
    3.1 邓铁涛
    3.2 祝谌予
    3.3 陈可冀
    3.4 郭士魁
    3.5 岳美中
    3.6 施今墨
    3.7 赵冠英
    3.8 丁光迪
    3.9 傅宗翰
    3.10 奚凤霖
    3.11 周仲瑛
    3.12 朱良春
    3.13 华明珍
    3.14 严世芸
    3.15 姜春华
    3.16 黄文东
    3.17 朱锡祺
    3.18 何立人
    3.19 张伯臾
    3.20 陈泽霖
    3.21 周次清
    3.22 张珍玉
    3.23 万友生
    3.24 林钟香
    3.25 王键
    3.26 张国伦
    3.27 周宜轩
4 心律失常的单味药治疗
    4.1 苦参
    4.2 黄连
    4.3 青皮
    4.4 附子
    4.5 人参
    4.6 细辛
    4.7 延胡索
    4.8 葛根
    4.9 炙甘草
    4.10 冬虫夏草
    4.11 山豆根
    4.12 常山
    4.13 万年青
    4.14 山楂
5 心律失常的复方治疗
    5.1 古方化裁
        5.1.1 炙甘草汤
        5.1.2 生脉散
        5.1.3 温胆汤
        5.1.4 血府逐瘀汤
        5.1.5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1.6 苓桂术甘汤
        5.1.7 归脾汤
        5.1.8 补阳还五汤
        5.1.9 天王补心丹
        5.1.10 银翘散
        5.1.11 桃仁红花煎
        5.1.12 麻黄附子细辛汤
        5.1.13 桂枝附子汤加味
        5.1.14 参附汤
    5.2 自拟方
        5.2.1 缓慢性心律失常
        5.2.1.1 增率汤
        5.2.1.2 温阳复脉汤
        5.2.1.3 五参汤
        5.2.1.4 益心温肾快脉汤
        5.2.1.5 复脉养心汤
        5.2.1.6 缓率平汤
        5.2.1.7 定悸复脉汤
        5.2.1.8 病窦转复汤
        5.2.1.9 增脉汤
        5.2.1.10 加味参附桂甘汤
        5.2.2 快速性心律失常
        5.2.2.1 交泰丸
        5.2.2.2 稳脉汤
        5.2.2.3 霍参汤
        5.2.2.4 苦参消早汤
        5.2.2.5 振心复脉汤
        5.2.2.6 益心方
        5.2.2.7 宁心汤
        5.2.2.8 平心定率汤
    5.3 成方
        5.3.1 参附芪注射液
        5.3.2 稳心灵
        5.3.3 舒心平胶囊
        5.3.4 心律安胶囊1 号
6 心律失常的针灸与推拿治疗
    6.1 心律失常的针灸治疗
        6.1.1 毫针治疗
        6.1.1.1 辨证分型治疗
        6.1.1.2 针刺特定穴位
        6.1.2 其他针法治疗
        6.1.2.1 耳针
        6.1.2.2 腕踝针
        6.1.2.3 穴位注射
        6.1.2.4 磁性皮内针
        6.1.3 针灸综合疗法
    6.2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分析与评价
        6.2.1 各种针法治疗本病概况
        6.2.2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疗效评价
        6.2.3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规律
        6.2.3.1 取穴
        6.2.3.2 毫针手法
        6.2.3.3 针刺频刺及疗程
    6.3 心律失常的推拿治疗
        6.3.1 推拿手法为主治疗心律失常
        6.3.1.1 按摩背俞穴治疗功能性心律失常
        6.3.1.2 正骨推拿手法治疗功能性心律失常
        6.3.1.3 手法治疗颈心综合征
        6.3.1.4 颈部分区推拿治疗颈源性心律失常
        6.3.2 推拿和其他疗法综合运用治疗心律失常
        6.3.2.1 推拿结合水针治疗脊柱性心律失常
        6.3.2.2 推拿等综合治疗脊源性心律失常
        6.3.2.3 推拿牵引治疗颈椎病合并心律失常
7 心律失常的其他治疗及护理
    7.1 心律失常的食疗
        7.1.1 辨证施食
        7.1.1.1 心神不宁
        7.1.1.2 心血不足
        7.1.1.3 气阴不足
        7.1.1.4 心阳虚衰
        7.1.1.5 痰湿阻滞
        7.1.1.6 瘀血阻滞
        7.1.2 心律失常的素菜水果治疗
    7.2 心律失常的音乐疗法
        7.2.1 音乐疗法运用于心律失常简析
        7.2.1.1 心动过速
        7.2.1.2 心动过缓
        7.2.2 音乐治疗运用的一些注意事项
    7.3 心律失常的护理
        7.3.1 一般护理
        7.3.2 心理护理
        7.3.3 医疗体育
8 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8.1 舌象及理化指标与心律失常相关性研究
        8.1.1 舌象客观性指标相关性研究
        8.1.2 理化指标与心律失常相关性研究
        8.1.2.1 理学检查指标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8.1.2.2 心律失常与血液流变的关系
        8.1.2.3 心律失常与心电图的关系研究
    8.2 抗心律失常的方药研究
        8.2.1 炙甘草汤
        8.2.2 桃核承气汤
        8.2.3 血府逐瘀汤
        8.2.4 宁心复脉合剂
        8.2.5 甘草三参合剂
        8.2.6 心宝
    8.3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8.3.1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治疗
        8.3.2 病窦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
        8.3.3 室性早搏中西医结合治疗
        8.3.4 心动过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8.3.5 其他类型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8.3.6 心房纤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贾海忠教授诊治颈源性胸痛临床经验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颈源性胸痛的中医药治疗源流及进展
        1 概述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
    综述二 颈源性胸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颈椎的解剖结构
        1.1 颈椎的椎骨
        1.2 颈椎的关节
        1.3 颈部的韧带组成
        2 支配心脏与心脏的神经解剖结构
        2.1 心脏的运动神经
        2.2 心脏的感觉神经
        3 颈源性胸痛的发病机制
        3.1 脊神经根受压学说
        3.2 交感神经紊乱学说
        3.3 交感反射学说
        3.4 椎动脉-延髓-交感神经学说
        3.5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说
        4 临床表现
        5 诊断
        6 现代医学对颈源性胸痛的治疗
        6.1 药物治疗
        6.2 物理治疗
        6.3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
        6.4 化学疗法
        6.5 小关节微创介入治疗
        6.6 手术治疗
        6.7 中西医结合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验总结 贾海忠教授对于颈源性胸痛的诊治思路
    前言
    1 颈源性胸痛的诊断思路
        1.1 病因病机及发病机制
        1.2 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1.3 诊断标准
    2 “纬脉理论”的阐述
        2.1 “纬脉理论”的提出
        2.2 “纬脉”层次与成分特征
    3 颈源性胸痛的特色疗法详述
        3.1 遣方用药
        3.2 “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灸选穴
        3.3 太极操
    4 病例分析及典型病案讨论
        4.1 研究对象
        4.2 病例分析
        4.3 典型病案讨论
    5 调护
    6 小结
    7 不足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1439例药源性心律失常自发报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数据处理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报告一般情况
    2.2 患者基本情况
    2.3 ADR涉及药物
    2.4 药源性心律失常类型
    2.5 药品剂型和给药途径
    2.6 ADR的治疗和转归
    2.7 QT/QTc间期延长的相关因素
3 讨论
    3.1 报告概况
    3.2 患者概况
    3.3 ADR临床表现及相关药物
    3.4 药物致QT/QTc间期延长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四、治疗颈源性心律失常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射频热凝联合脉冲刺激治疗颈源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孔祥一. 吉林大学, 2021(01)
  • [2]自拟颈心逐瘀汤结合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颈心综合征临床观察[D]. 雷灵芝.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李军教授治疗颈源性高血压[J]. 孙明涛,李军. 吉林中医药, 2018(10)
  • [4]颈源性头痛穴位注射治疗方案的优选[D]. 钱俐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2)
  • [5]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D]. 乐春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1)
  • [6]颈源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J]. 乐春云,段俊峰. 颈腰痛杂志, 2010(06)
  • [7]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 李志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8]贾海忠教授诊治颈源性胸痛临床经验阐述[D]. 张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颈脑通治疗颈椎病动态心电图改变的临床分析(附34例)[A]. 高洪英,高翔,刘道矩. 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4
  • [10]1439例药源性心律失常自发报告分析[J]. 郭海丽,郭代红,刘思源,张博,孔祥豪,于承暄,朱雨,李伯妍,王嘉熙.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21(03)

标签:;  ;  ;  ;  ;  

治疗颈性心律失常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