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性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阳性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一、血液检测阳性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林立鹏[1](2021)在《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和疫苗的免疫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与迅速扩散,给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快速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有效的预防手段都是控制疫情的希望。本文通过前期的特异性抗体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的诊断价值研究以及后期对SARS-CoV-2疫苗的免疫有效性的研究,希望为临床防疫工作提供思路与建议。1.评价SARS-CoV-2特异性抗体IgG和IgM检测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国内已陆续开展SARS-CoV-2疫苗接种工作,疫苗主要来自国内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通过检测接种该疫苗成年人的抗S蛋白的IgG和IgM,了解和分析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方法1.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了2020年1月20日~4月16日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94例血清标本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161例确诊为非COVID-19的其他疾病患者的血清标本。通过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中的SARS-CoV-2特异性IgG和IgM抗体,分析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2.从100名接种过SARS-CoV-2疫苗的成年志愿者中采集166份血标本,并收集40份未接种SARS-CoV-2疫苗的血标本作为对照组,通过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206份标本的抗S蛋白IgG、IgM的抗体水平,初步了解并分析SARS-CoV-2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结果1.(1)SARS-CoV-2特异性的IgG和IgM抗体检测结果:COVID-19患者中IgG阳性89例(94.68%),IgM阳性78例(82.98%),IgG/IgM(IgG和IgM抗体任一阳性即确定为阳性)阳性91例(96.81%);对照组标本中IgG和IgM均阳性的1例(0.62%),单IgG阳性1例(1.24%),单IgM阳性1例(1.24%)。(2)SARS-CoV-2特异性IgG和IgM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以核酸检测阳性为金标准,IgG/IgM诊断COVID-19的敏感性96.81%,特异性98.14%,准确度97.65%,阳性似然比51.95,阴性似然比0.03,约登指数0.95。IgG阳性、IgM阳性、IgG/IgM阳性诊断敏感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gG/IgM的诊断敏感性最高。(3)SARS-CoV-2特异性IgG和IgM抗体检测与患者病程:COVID患者中有4例为主动筛查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即患者检出IgG/IgM阳性的时间早于核酸确诊时间(发病天数<0),对不同病程患者的IgG和IgM检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时间在0~7d时,IgG阳性和IgM阳性结果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第一次注射疫苗后采集的66份标本中IgG全部为阴性,阳性率为0(0/66),IgM阳性率为4.54%(3/66)。(2)第二次注射后采集的100份标本中IgG阳性率为71%(71/100),IgM阳性率为20%(20/100),总阳性率为71%(71/100),其中注射后第14天的7例标本中有1例IgG阳性,即阳性率为14.29%,而第28天至35天的标本阳性率达75.27%(70/93)。(3)我们通过统计分析第二次标本的IgG抗体检测结果(样本发光值/临界值)和阳性转换率,对比发现男性的中位数结果为4.87(2.14,9.13),女性的中位数结果为3.76(2.06,10.23),p=0.4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的IgG阳性率为64.29%(27/42),女性的IgG阳性率为75.86%(44/58),p=0.2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们又把年龄组分为三段(分别为<30岁,30-49岁,50岁及以上)进行统计比对,检测结果中位数分别为6.15(2.24,11.32),4.21(2.19,9.10),2.28(1.41,7.29),p=0.2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阳性率分别为83.33%(15/18),71.64%(48/67),53.33%(8/15),p=0.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在实验中我们发现,研究对象第二次抽血标本的阴性结果检测发光值要比对照组的检测发光值高,所以我们将两组数据也进行统计比较。发现实验组IgG中位数结果为0.32(0.22,0.54),对照组中位数结果为0.12(0.11,0.14),P<0.001;实验组IgM中位数结果为0.27(0.14,0.50),对照组中位数结果为0.10(0.08,0.11),P<0.001。显示无论是IgG还是IgM,两组结果差距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对94例COVID-19确诊患者和161例确诊为非COVID-19的其他疾病患者的研究发现,SAS-CoV-2特异性IgG或IgM抗体检测在COVID-19的临床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是COVID-19的重要诊断和筛查指标。2.通过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206份标本的抗S蛋白IgG、IgM的抗体水平,了解并分析COVID-19疫苗的免疫效果,明确了疫苗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免疫性反应,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于昕宇[2](2021)在《牡丹江地区反刍动物携带主要蜱传病原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认为蜱是一种专性吸血的体外寄生虫,可通过叮咬宿主后吸食血液传播多种人兽共患病。这些由蜱传播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不仅对人类及动物的健康及生命带来危害,还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对于放牧散养的养殖户危害更加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牡丹江市地处山区,森林茂密,为蜱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是蜱传病原的自然疫原地,已有很多关于蜱叮咬人及蜱传病的报道。但目前还缺少关于该地区放牧家畜蜱传病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拟在牡丹江市开展针对放牧反刍动物的血液中主要蜱传病原的调查,研究结果对反刍动物蜱传病的防控提供依据,同时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本研究对采自牡丹江地区的814份反刍动物血液样本(其中牛205份、绵羊406份、山羊183份以及鹿20份)中几种主要蜱传病原(梨形虫、无形体、立克次氏体和伯氏疏螺旋体)进行检测。应用PCR方法分别检测梨形虫的18S r DNA片段、无形体16S r DNA片段、立克次氏体的OMPA片段以及伯氏疏螺旋体的5S r DNA-23S r DNA片段。随后对阳性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序列分析与风险因素分析。本次调查共检测到229份蜱传病原阳性样本,总阳性率为28.13%。其中梨形虫感染率最高为15.23%,其次是无形体感染率,为7.73%,立克次氏体感染率为4.29%,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0.86%。不同物种中鹿的蜱传病原阳性率最高为85%,其次是牛为43.90%,绵羊为23.15%,山羊为15.30%。在不同地区间东宁市蜱传病原阳性率最高为41.41%,其次是阳明区为35.61%,林口县为24.77%,海林市为23.47%,西安区最低为15.79%。通过对测序后的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牡丹江地区反刍动物血液样品中共检测到3种泰勒虫,3种巴贝斯虫,3种无形体,2种立克次氏体和2种伯氏疏螺旋体。在检测出的13种病原中,有9种是重要的蜱传人兽共患病原,并且均为在黑龙江的反刍动物中首次检测到,这为相关地区蜱传病的防控提供依据。经统计学分析发现,梨形虫与无形体在不同物种与地区间具有显着差异,该地区泰勒虫在牛和鹿中检出率较高,巴贝斯虫仅在绵羊和山羊中检测到,无形体在绵羊中感染率最高,此外伯氏疏螺旋体仅在鹿中发现。这表明蜱传病原具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本研究应用分子方法对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反刍动物血液中主要蜱传病原进行检测。初步摸清了相关地区反刍动物血液中重要蜱传病原的流行情况。检测到多种病原,其中多种为人兽共患病原,不但对家畜具有危害作用,同时也对人类的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应引起该地区畜牧从业人员、动物疫病防控部门和疾病控制部门的高度重视,防止引起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郭静[3](2021)在《术前CA125、HE4、CA153及PCT对卵巢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在女性生殖恶性肿瘤中,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一般在妇科检查时发现,多数病人确诊时已届晚期,对于晚期或者已经发生远处转移的卵巢癌患者,现有的治疗手段疗效较差,这为临床诊治带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我们需要钻研更为有效的早期筛查体系,从而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迄今为止,临床上用于卵巢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妇科盆腔检查、妇科超声、血清肿瘤标记物、盆腔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但在卵巢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方面,尚存在局限性和不足之处。而理想的卵巢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方法应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作为辅助性诊断手段,已广泛应用在妇产科领域,已被公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诊断方法,迄今为止,CA125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卵巢肿瘤标记物,但这一指标在卵巢癌早期的敏感性较低,且CA125在一些生理或病理情况下也可能增高。卵巢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单靠CA125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联合其他指标或者检查才能进一步地明确盆腔包块的性质,对疾病的诊断及具体治疗方案提供有力支持。近年来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受到了特别关注。但目前有关糖类抗原153(Carbohydrate Antigen153,CA153)及血小板压积(Plateletcrit,PCT)与卵巢诊断关系的研究并无太多。而本文就这一点开展相关研究。探究这几样检查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在卵巢肿瘤患者中的价值,为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研究目的:对CA125、HE4、CA153及PCT在卵巢良、恶性肿瘤组患者血液中的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单独及联合检测在鉴别诊断卵巢良恶性肿瘤及其与卵巢恶性肿瘤分期的关系,以期提高诊断效率。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9年01月-2020年12月期间住院并完成手术治疗、临床资料完整,术后病理确诊的卵巢肿瘤患者共155例,其中卵巢良性肿瘤患者80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75例。通过病历系统查找患者术前血清CA125、HE4、CA153、PCT水平及相关临床数据。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中CA125、HE4、CA153及PCT水平均高于卵巢良性肿瘤患者(P<0.05);CA125、HE4及CA153在晚期卵巢恶性肿瘤(Ⅲ-Ⅳ期)患者各检测指标水平高于早期卵巢恶性肿瘤(Ⅰ-Ⅱ期)(P<0.05),其中CA125及HE4水平在晚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中显着高于早期卵巢恶性肿瘤(P<0.001)。2.CA125、HE4、CA153及PCT在恶性卵巢肿瘤组的阳性率均高于良性组(P<0.05),联合检测指标CA125+HE4、CA125+CA153、HE4+CA153及CA125+HE4+CA153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显着高于良性组(P<0.001);在良性卵巢肿瘤组,单独及联合检测指标的阳性率均较低,联合检测中CA125+HE4、CA125+CA153及CA125+HE4+CA153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高于单独检测各项指标。3.单独检测CA125、HE4及CA153在晚期卵巢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高于早期卵巢恶性肿瘤组(P<0.05),CA125在早期及晚期卵巢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分别为77.8%及97.4%,HE4在早期及晚期卵巢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分别为44.4%及79.5%,CA153在早晚期卵巢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均较低。联合检测CA125+HE4、CA125+CA153、CA153+HE4及CA125+HE4+CA153在早期卵巢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分别为77.8%、80.6%、50%及80.6%,在晚期卵巢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分别为97.4%、97.4%、84.6%及97.4%;联合检测较单独检测在晚期卵巢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升高。4.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检测指标CA125、CA153及HE4的水平与其卵巢恶性肿瘤分期均呈现正向显着性中强度相关(P<0.001);CA125与HE4及CA153之间均呈正向显着性强相关关系(P<0.001);HE4和CA153之间呈显着性正向强相关关系(P<0.001)。5.CA125、HE4及CA153水平在上皮性及非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检测指标在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组的水平均高于非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组。6.在良性卵巢肿瘤组,CA125及HE4的水平在绝经组与未绝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A125在未绝经组水平高于绝经组,HE4则相反;PCT及CA153水平在绝经组与未绝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恶性卵巢肿瘤组,HE4的水平在绝经组与未绝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组HE4的水平高于未绝经组;PCT、CA125、CA153的水平在绝经组与未绝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PCT、CA125、HE4及CA153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的最佳临界值(cut-off值)分别为0.31%、50.45(U/m L)、43.25(pmol/L)、13.70(U/m L);其诊断为卵巢恶性肿瘤的灵敏度分别为43.8%、80.8%、83.6%及68.5%;特异性分别为:81.0%、96.2%、92.4%、89.9%;AUC值分别为:0.628、0.931、0.881、0.823。CA125、HE4及CA153鉴别诊断卵巢良、恶性卵巢肿瘤的准确性较好,PCT的准确性较低。CA125+HE4、CA125+CA153、HE4+CA153及CA125+HE4+CA153的灵敏度分别为90.7%、81.3%、84.0%及85.3%,特异性分别为88.8%、96.3%、92.5%及96.3%;AUC值分别为0.940、0.906、0.906及0.938,CA125+HE4及CA125+HE4+CA153的诊断准确性较其他组高。联合检测对鉴别诊断卵巢良、恶肿瘤的灵敏度、特异性及诊断的准确性综合上讲较单独检测各项指标高。8.单独检测PCT、CA125、HE4及CA153在鉴别卵巢恶性肿瘤早晚期的最佳临界值(cut-off值)分别为0.46%、455.70(U/m L)、275.00(pmol/L)、33.80(U/m L);诊断卵巢恶性肿瘤晚期的灵敏度分别为12.8、71.8%、51.3%及64.1%;其中PCT水平对于鉴别卵巢恶性肿瘤早期及晚期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中CA125+HE4、CA125+CA153、HE4+CA153及CA125+HE4+CA153的灵敏度分别为74.4%、61.5%、74.4%及69.2%,特异性分别为75%、88.9%、63.6%及83.3%;除CA125+CA153外,联合指标的灵敏度均高于单独检测指标,总体上联合检测相较单独检测各项指标在鉴别卵巢恶性肿瘤的分期临床价值更高结论:1.血液检测指标PCT、CA125、HE4及CA153的水平与卵巢肿瘤性质有关;2.血液检测指标CA125、HE4及CA153的水平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分期相关;3.HE4及CA153在卵巢良性肿瘤组不表达;4.联合检测指标鉴别诊断卵巢良性及恶性肿瘤的价值优于单独检测指标,联合检测CA125+HE4及CA125+HE4+CA153的鉴别诊断效能较好;5.在卵巢恶性肿瘤中整体上联合检测较单独检测的阳性率高,其在鉴别诊断早、晚期卵巢恶性肿瘤的灵敏度较单独检测高,提示联合检测在诊断卵巢恶性肿瘤分期时更具有临床意义。

单俊丽[4](2021)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分析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中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应用的价值。研究方法收集了 2018年4月份至2021年2月份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儿科、感染科住院并进行mNGS技术检查的126例临床资料,其中mNGS标本来自脑脊液(CSF)、血液或肺泡灌洗液(BALF),排除确诊为非感染性疾病和未知的病例共25例。通过对入选后的101例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传统病原学检测结果及mNGS检测结果实施回顾性分析,分析在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中mNGS应用的价值。研究结果1.101例mNGS的样本中,共检出36种阳性病原体,包括耶氏肺孢子菌、EB病毒、结核分枝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烟曲霉、肺炎链球菌、猪疱疹病毒1型、人疱疹病毒1型和2型、肺炎支原体、巨细胞病毒等,有23种病原体在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中未被发现,其中检出最多的为耶氏肺孢子菌(9例,15.5%),其次为EB病毒检出7例(12%)。在1例重症肺炎的患儿中检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在3例有养殖场工作史的成人患者中检出猪疱疹病毒1型感染以及在2例女性患者中检出人细小病毒B19感染,在1例梗阻性脑积水病史较长的患者中检出猪带绦虫感染。2.101例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中,mNGS检测病原体阳性的有58例,传统病原学检测病原体阳性的有35例,mNGS联合传统病原学检测病原体阳性的有68例,mNGS及传统病原学检测双阳性者25例。mNGS检测病原体的阳性率远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57.4%vs.34.6%,P<0.01),两种方法联合检验病原体的阳性率也显着优于单独使用传统病原学检测(67.3%vs.34.6%,P<0.01)。3.在行mNGS检测的101例不同标本的病例中,检出病原体阳性率最高的是在BALF中,均高于CSF和血液中的检出率(100%vs.48%,p<0.01;100%vs.66.7%,P<0.01)。4.分组是通过感染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应的病原体检测来进行的,101例感染性患者中,确定病原体组有65例,非确定病原体组有36例,mNGS比传统病原学检测的灵敏度更高(84.61%vs.53.85%,P<0.01),而两者特异度无统计学差异(91.67%vs.100.00%,P>0.05)。mNGS的阳性预测值(PPV)为94.83%(95%CI,84.70-98.65%),阴性预测值(NPV)为76.74%(95%CI,61.00-87.72%),传统病原学检测的PPV和NPV分别为 100.00%(95%CI,87.68-100.00%)、54.55%(95%CI,33.32-58.11%)。5.在101例感染性病例中,在进行mNGS检测前接受过抗菌药物或者是抗病毒的药物治疗的病例有89例,检测前未接受过抗菌药物或者是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有12例。mNGS检测的阳性率在接受抗菌药物或抗病毒的药物治疗组中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结果(58.43%vs.35.96%,P<0.05),且mNGS阳性率在抗菌药物及抗病毒药物使用或不使用者中相当(58.43%vs.50%,P>0.05)。6.101例mNGS的样本中,有5例检测出耐药基因,共检出耐药基因8种,分别为 OXA、Ade、mel、Tet、ErmC、mecA、TEM 和 lnuA,其中 1 例同期传统培养方法培养出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并行常规药敏试验,药敏结果与mNGS较为相符,两者共同协助临床医师调整抗生素用药。7.mNGS在不同年龄组中的检测,mNGS的检出率在41-60岁的中年人中最高(80%),相对于<18岁的儿童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在儿童检出病原体中以肺炎支原体最高(27.3%)。研究结论相对于传统病原学检测来说,mNGS对于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尤其是在感染罕见病原体时更具有优势,并且不受抗菌药物或抗病毒药物的影响。mNGS能够为不明病因或疑似感染的患者提供诊断线索,并评估抗生素耐药性基因,可以成为目前感染性疾病临床病因诊断的检测手段。

黄瑶[5](2021)在《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文中研究表明疠气,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是中医病因学里重要组成部分。疠气作为中医温病病因的提出最早源自晋代葛洪(283-363)《肘后备急方》,后代医家也有所发挥,直至到十七世纪的明末时期,吴又可在《瘟疫论》里真正指出了疠气是脱离六淫邪气以外的另一种外感病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人眼所观测不到的细小致病性物质,它的存在和气候、地域、时节都密切相关,正是它的传播导致了疾病的流行,这比十九世纪西方提出的传染病学说早了足足200多年,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属难得,古人为中医病因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至今仍有深刻的理论及重要实践价值,但是迄今为止,关于疠气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流行本质是什么,相关研究少。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Acute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ARTI)是最常见的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常见为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等,疫气不同,其导致的疫病也不相同,一气一病,每一种疫疠之气所导致的疫病,都有别于其他疫病的临床特征和病变规律,搞清楚每一种疫疠之气的发病特点,分析其致病相关因素,探讨其病因病机,对于中医药在疫病的辨证治疗及“未病先防”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首次将中医疫病疠气研究与呼吸道病毒感染主动监测相结合,以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切入点,从传染特点、发病时间、发病地域、病因属性、症状体征、体质因素与传变规律、康复与复发特点、病毒微观定量与西医辨病等8个方面探讨中医疫疠之邪,以期丰富、完善呼吸道病毒感染疫病的中医辨证体系,为中医药在呼吸道传染病防治防未病上提供有益的借鉴。为研究流感疠气的流行特点,本实验室依托国家流感网络实验室平台,开展流感样病例主动监测,随机抽检本地区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25059例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咽拭子标本,开展荧光PCR病原学检测、MDCK细胞病毒分离、分离毒株的HA基因序列进化分析及氨基酸位点分析,得出本地区甲型流感HA基因进化特点、氨基酸分子变异特点,结果显示本地区流感流行优势毒株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每年优势毒株不尽相同;进化与变异分析显示,近几年分离到的新甲H1N1毒株以6B为主,只有两株为6C;H3N2以3C为主,2014年以后以3C.2a为主,同年分离的毒株序列并不完全在一个进化分支上,部分与疫苗株相隔较远;无论是新甲H1N1还是H3N2,在HA的抗原性及受体结合位点均出现了变异,提示病毒抗原性及毒性出现潜在变化。收集病例监测基本信息及同期气候、环境等资料,结合病原学监测数据,利用SPSS20.0建立数据库,发现流感疠气流行特点呈现明显的冬春季节性,与温度、相对湿度、空气质量PM10呈正相关,O3指数呈负相关。7-17岁学生为流感易感人群,主要症状以发热、咳嗽、恶寒、头痛为主,流感疠气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7-17岁学生,所处封闭教室环境,疠气易于聚集传播,是其易感原因。流感疠气流行受环境时节影响巨大,其主要病因为气温低,温差大,人体正气下降,寒邪入侵是主要诱因(H3N2兼有湿邪),此时疠气本身受环境的“寒”“风”“燥”及空气中可悬浮颗粒物PM10增多,造成疠气的活跃及传播范围变广,人体卫外功能下降,正气不足,易于感受外邪而发病。为研究病毒性肺炎疠气流行特点、病因属性、发病相关因素,本实验室于2017年1月-2020年7月开展常见呼吸道病毒病毒性肺炎主动监测,共随机抽检1109例住院肺炎病例咽拭子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五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腺病、副流感III型病毒、人肠道病毒。我们发现病毒性肺炎全年都有检出,女性比男性占比高,年龄为0-6岁孩童高发,流行季节为冬季,主要症状为以鼻塞、咳嗽、恶寒、乏力、憋喘为主,其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主要病原为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此类病毒正常情况下感染机体只会诱发普通上呼吸道症状,甚至不发病,其病因病机主要是因为机体本身正气不足,造成脏腑功能不足,外感疠气而发病,与疠气流行有一定关联,但不是主要原因。0-6岁幼儿为主要易感人群,正因为幼儿免疫力较低,体内正气不足,在幼托机构等聚集场所疠气聚集,容易交叉感染呼吸道病毒,易进展为肺炎。病毒性肺炎流行与PM2.5指数相关,病毒可以吸附在PM2.5颗粒,从而在空气中停留时间长,飘散距离远,而易于传播。为探讨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流行特点、病因属性、发病相关因素,我们于2020年1月21日-3月3日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主动监测筛查,共筛查8433份病例,发现37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其中23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4名为无症状感染者,横断面研究群体调查方法收集这37名感染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测数据、临床症状、发病时间、出院时间、流行病史、血液指标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使用数字QuantStudioTM3D数字PCR芯片,建立一种更高灵敏度、准确度的新型冠状病毒数字PCR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本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主动追踪监测,与实时荧光PCR同步检测感染者的咽、肛、血液、尿液标本共计1190份,定位不同时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藏身之处,及其排毒时间。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发病时间集中在:1月15日-2月11日,季节为冬季,节气为小寒、大寒、立春,六气为终之气与初之气,平均温度5.15±2.60℃,平均湿度80.7±8.59%,确诊病例中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重症仅为一例。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与咳嗽,占比均为91.3%,确诊病例湿邪症状身重肢倦,乏力胸闷的症状最多,占43.48%,37位感染者有7位在出院或隔离解除后又出现“复阳”乃至反复“复阳”特征,比例为18.92%,距发病99天,仍有病例咽拭子核酸检测为阳性,复阳反复次数最多达5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长期追踪检测结果显示,发病初期采集呼吸道标本,尽量采集下呼吸道标本;发病中后期及恢复期,采集呼吸道标本及肛拭子标本双份标本。血液标本和尿液标本不适合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监测采样标本类型。建立的数字PCR检测方法灵敏度、准确性均优于现时使用的荧光PCR核酸检测方法,可以与现时荧光PCR方法相结合,提高病毒检出率,明确荧光PCR结果不明确标本的判定,减少样本的采样次数。流感病毒与病毒性肺炎,都具有流行季节性,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易感人群为幼童、学生,二者的发病均与正气有关,但流感的发病与疠气流行程度相关更大,而病毒性肺炎发病受正气影响更大。新型冠状肺炎暴发于冬季,寒冷高湿节气暴发,全民易感,病机特点为湿性疠气,初络即入肺,湿性泛滥致疫毒郁肺,其发病与正气相关不大。但病毒间歇性排毒造成的“复阳”,从中医角度,可归属于“差后病复”,“除毒务尽”、“扶助正气”、“改善体质”三大原则可以有效防止该现象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流行与温度、湿度、地域关系密切,病因属性以“湿、寒”为主,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这是温病学的经典理论。湿邪主要伤脾胃,这是已有理论的共识,但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以寒湿为主,主要病位却在肺,疠气的性质虽以温热者居多,但也有属于寒性者,如寒疫病,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提出“湿疫病”,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病的无症状感染者多见,确诊患者治愈后多次复阳,为疫情防范增加了难度,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隐匿反复特点提高检测能力,时刻关注疠气之变化,从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入手,开展主动监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中西医结合治未病,方能有效防控疫情。

甄伟,葛红卫,王瑞,潘彤,韩卫,王鹏,杨莉,孙绍秋,曹晓,崔立晔,魏超,于桂军,徐云鹏,房金娟,刘彩侠,王学刚,甄志军,刘晓杰,杜文功,王露楠,刘江,王鸿捷[6](2021)在《京津冀血站实验室抗-HIV检测不合格情况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京津冀地区血站血液筛查实验室(简称血站实验室)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抗-HIV检测不合格情况及不同血站实验室抗-HIV检测能力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实验室以电子邮件形式向京津冀15家血站实验室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2018年1月~12月各血站实验室抗-HIV ELISA不合格率和确证(WB)阳性结果(数据),本实验室负责数据汇总和确认,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1)京津冀地区15家血站实验室的抗-HIV ELISA不合格率(6.77/万~35.71/万)和确证阳性率(0.60/万~3.56/万)均差异较大(P<0.05);2)8种检测试剂抗-HIV ELISA不合格率和确证阳性率均差异明显(P<0.01),进口4代试剂的灵敏度均高于国产(3代和4代)试剂,其中试剂R5(进口4代)的抗HIV ELISA不合格率最高(19.08/万);3)R1、R2、R3、R5、R7共5种试剂在不同血站实验室间的抗-HIV ELISA不合格率差异明显(P<0.05),R4、R6、R8共3种试剂在不同血站实验室间的抗-HIV ELISA不合格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4)除H、J、M实验室外,其余各实验室使用不同试剂抗-HIV ELISA不合格率差异明显(P<0.05)。采用进口+国产试剂组合的实验室除O外,其余实验室均为进口试剂抗-HIV ELISA不合格率明显高于国产试剂(P<0.05),采用国产3代+国产4代试剂组合的实验室中62.5%(5/8)实验室不同试剂间检测不合格率差异明显(P<0.05)。5)15家实验室抗-HIV ELISA单试剂检测阳性率(62.02%~95.45%)差异较大(P<0.001),A实验室单试剂检测阳性率最低62.02%(160/258)。结论京津冀地区各血站实验室抗-HIV检测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所使用的检测试剂的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实验室内的其他因素如人员、仪器和检测策略对抗-HIV检测效果也有较大影响,仍需推动京津冀地区血站实验室血液检测质量同质化进程。

范许洲,王伟,严京梅,黄雪莲,栾建凤[7](2020)在《不同传染病四项ELISA试剂检测献血者结果差异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不同传染病四项检测试剂检测无偿献血者传染病结果的阳性率,探讨不同试剂检测的差异性,为临床患者的相应检测提供借鉴。方法对本血液中心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经不同的传染病四项检测试剂检测的39824份无偿献血者传染病四项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39824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中,ELISA检测总阳性数为747(1.88%),其中HBsAg、抗-HCV、抗-HIV和/或P24、抗-TP阳性样本数及比例分别为238(0.60%)、279(0.70%)、63(0.16%)、167(0.42%)。HBsAg、抗-HCV、抗-HIV和/或P24一种试剂检测阳性数显着高于两种试剂检测均阳性数,而抗-TP一种试剂检测阳性数低于两种试剂检测均阳性数。结论提示不同的试剂存在检测结果的差异,对于献血者和患者的检测导致漏检和假阳性结果的发生,漏检增加治疗和输血的安全风险,假阳性常导致血液浪费等不良影响,两种不同的试剂检测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可能造成一些合格献血者被屏蔽。

李俚[8](2020)在《水貂阿留申病流行病学调查及EvaGreen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文中提出水貂阿留申病(Aleutian Disease of Mink,AMD)是由水貂阿留申病毒(Aleutian Mink Disease Virus,AMDV)感染水貂而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该病可降低水貂的生产性能,增加仔貂的死亡率,使水貂毛皮品质下降,从而引起水貂业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水貂主要从国外引进,尽管引进过程中,海关部门对水貂全群进行了严格的检疫,但在此后的一年左右时间,几乎所有进口水貂场都发现了AMDV的感染。一些水貂场利用对流免疫电泳(Counter-immunoelectrophoresis,CIEP)技术对群体水貂进行检疫,并以此淘汰染病水貂,对貂场实施净化,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研究拟对进口水貂场AMDV的来源进行分析,探讨CIEP方法检疫净化失败的原因,并建立一种适用于我国水貂AMD检测的手段,为AMD防控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的内容分为以下6部分:(1)选择位于水貂主要养殖地区(黑龙江、辽宁、山东和河北)的四个水貂场开展AMDV流行情况的调查。四个水貂场中的三个为进口水貂场。2015年~2017年,四个水貂场收集共计442,180份血液样品,于不同时期用CIEP对AMDV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其中两个进口水貂场实施净化。结果发现,这两个水貂场AMDV的抗体阳性率呈波浪式逐年递增,表明利用CIEP检疫并淘汰阳性水貂的策略虽可减缓AMD的扩散,但无法借以实现对该病的净化,CIEP检测方法可能存在敏感性不足的问题。另外,通过对比各场水貂的年平均产仔数发现,当群体AMDV感染率较低的情况下,水貂年平均产仔数几乎未受到影响;但随着场内AMDV感染率的上升,水貂的年均产仔数呈下降的趋势;在相同感染率的情况下,进口水貂养殖场相比本地的水貂年均产仔数受AMD的影响更大,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进口水貂AMD的防控。(2)为研究不同检测方法监测AMD的效果,本研究分别利用CIEP、免疫胶体金(Immune colloidal gold technique,GICT)和PCR方法,对50只水貂来源的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CIEP的检出率为44%,GICT的检出率为42%,两者的阳性符合率是61.90%。常规PCR检测阳性检出率为84%,CIEP和GICT与PCR方法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54.76%和42.85%。不同方法之间符合率较低,应与AMDV感染水貂后,水貂体内产生抗体和病毒血症的复杂性有关。(3)为探讨CIEP在应用过程中检出率低的原因,本研究从四个地区来源的样品中分离了12株AMDV毒株,分别对这些分离毒株的全基因组、NS1基因和VP2基因,以及各毒株的VP2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流行的AMDV毒株相互间的遗传关系较近,而与国外报道的毒株间遗传关系较远,进口水貂场感染的AMDV应源自国内,感染的途径应与水貂的频繁跨省串种有关。通过比较AMDV VP2的氨基酸序列发现,VP2基因共编码645-647个氨基酸,12个分离毒株与其它参考毒株间共存在37个位点变异,在232-242位氨基酸之间存在一段氨基酸高变区,不同来源毒株差异较大。利用IEDB在线分析工具分析VP2氨基酸的抗原性,共获得22个预测的B细胞表位。其中,6个表位在不同毒株之间完全一致,7个表位位点存在1个氨基酸差异,2个表位位点存在2个氨基酸差异,4个表位位点存在3个氨基酸差异,3个表位位点存在4个氨基酸差异。氨基酸变异多存在于预测的抗原表位上,可能是导致AMDV免疫原性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具体哪些位点起到主要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4)为了建立可靠的AMDV检测方法,针对NS1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建立了Eva Green荧光定量PCR方法,该方法最低可检测到1拷贝/μL的AMDV基因组和3pg/μL的病毒DNA样品,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分别用Eva Green荧光定量PCR、常规PCR方法和进口Taq Man荧光定量PCR试剂盒对83例水貂临床血样进行检测,Eva Green荧光定量PCR的检出率为97.59%,常规PCR方法和Taq Man荧光定量PCR的检出率分别是89.15%、0.00%。为探究Taq Man试剂盒未检出阳性样品的原因,本研究使用试剂盒中的引物和探针混合液,利用Eva Green染料法对上述样品进行了再次的检测,该方法的阳性检出率为95.18%。通过分析其扩增产物序列发现,试剂盒不工作的原因是因为Taq Man探针与国内分离的AMDV基因序列不匹配,所以进口Taq Man试剂盒不适用于我国AMDV的检测。而Eva Green荧光定量PCR不仅能够检测到国内的病毒分离株,还能检测到美国的ADV-G病毒株,是一种通用型的检测技术。(5)为评价Eva Green荧光定量PCR方法在环境样品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利用该方法对不同水貂场的环境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AMDV感染水貂场中不同类别物品表面AMDV的污染程度不同。消毒物品未检出AMDV,或检出数量很低;与水貂直接接触的物品,如水貂笼、水槽、捉貂手套以及粪坑土中AMDV的污染程度相对较高;而间接接触的物品,如工作鞋底、场内地面、车辆轮胎表面的污染程度相对较低;对于场外环境,如场外地面、工人自用鞋底,尽管污染的程度很低,但仍有AMDV被检出,表明AMDV可随人员及物品的流动散播。对于清空了水貂但未经消毒的感染水貂场,其场内环境中仍有AMDV检出,因此建议旧场在引入健康水貂前必须彻底消毒。(6)为评价Eva Green荧光定量PCR在AMD净化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采用Eva Green荧光定量PCR与GICT联合检疫的方法,对AMDV感染率在23.71%的水貂场开展检疫净化工作。第二年同期该场AMD的感染率为17.24%,较上一年同期有显着下降,表明Eva Green荧光定量PCR可用于AMD的检疫净化。综上,本研究对位于我国主要养殖地区水貂场的AMD流行情况开展了调查,分析了四个省份AMDV流行毒株的遗传进化特征,明确了进口水貂场所感染的AMDV应源自国内,探讨了CIEP漏检造成的“AMD净化困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良好的Eva Green荧光定量PCR方法。该方法的初步应用结果表明,Eva Green荧光定量PCR不仅能够应用于AMD的检疫净化,还可以用于水貂进境前的场地选址,新引进水貂的群体感染状况和水貂场环境污染的监测工作中,为防控AMD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任雅楠[9](2020)在《HIV抗体快速检测方法用于自我检测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实验室构建血液、口腔黏膜渗出液(OMT)、尿液HIV抗体快速检测试剂分析性能评价盘,评价血液、OMT和尿液HIV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的分析性能。现场评价MSM人群使用尿液、OMT、血液样本进行HIV自我检测的操作能力,模拟图片结果的判读能力,说明书关键信息的理解能力,探讨HIV自我检测的可行性。方法:用国家参考品(包括血液、OMT、尿液HIV抗体参考品)、实验室评价盘(包括实验室基础样本盘、实验室干扰样本盘、实验室稀释系列样本盘、实验室精密度样本盘)、商业阳转血清盘对3种血液(试剂A1-A3)、2种OMT(试剂B1-B2)、1种尿液(试剂C)HIV抗体快速检测试剂进行评价,肉眼判读结果,同时使用金标免疫层析试纸读数仪读取GOD值。选取贵州省贵阳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MSM社区组织的艾滋病检测点为研究现场,MSM人员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在无任何指导的情况下独自完成尿液、OMT、血液样本的HIV自检操作,随后进行尿液、OMT、血液模拟图片结果判读和试剂说明书关键信息的调查问卷,调查员全程观察并记录结果。结果:1.血液/口腔黏膜渗出液/尿液HIV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的方法学评价6种试剂的阴性参考品符合率均为20/20,HIV-1阳性参考品符合率均为18/18,3种血液和2种OMT试剂的HIV-2 阳性参考品符合率均为2/2。3种血液试剂的阳性样本符合率和阴性样本符合率均为40/40,2种OMT试剂的阳性样本符合率均为40/40,阴性样本符合率分别为40/40和38/40。尿液试剂的阳性样本符合率和阴性样本符合率为30/30。3种血液试剂的分析灵敏度均为2/3,2种OMT试剂的分析灵敏度分别为3/5和0/5,尿液试剂的分析灵敏度为3/5;3种血液试剂的分析特异性均为45/45,2种OMT试剂的分析特异性分别为45/45和36/45,尿液试剂的分析特异性为45/45。2种血液试剂(试剂A1、A2)、2种OMT试剂和1种尿液试剂有明显的前带效应。1种血液试剂(试剂A1),1种OMT试剂(试剂B2)和1种尿液试剂(试剂C)的精密度高于其他试剂。2.非专业人员使用HIV抗体快速检测方法进行自我检测的现场评价263位MSM完成尿液自检可行性调查,85.9%(226/263)为未婚,77.2%(203/263)为汉族,12.2%(32/263)为壮族,10.3%(27/263)的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62.4%(164/263)居住地为贵州,35.7%(94/263)居住地为广西。61位MSM完成了 OMT自检调查,17位MSM完成了血液自检调查。82.1%(216/263)MSM正确操作尿液自我检测所有步骤,11.5%(7/61)MSM正确操作OMT自我检测所有步骤,23.5%(4/17)MSM正确操作血液自我检测所有步骤。尿液自我检测操作中滴加3滴尿液于检测卡加样区正确率最低,为88.2%(232/263);OMT自我检测操作中采集前用温水轻微漱口正确率最低,为24.6%(15/61),采样过程中两次擦拭时间5-6s正确率较低,分别为67.2%(41/61)、68.9%(42/61),加样中上下刮擦6-8次、滴加4滴于加样孔中正确率均为72.1%(44/61);血液自我检测操作中,仅41.2%(7/17)MSM在30分钟后读取结果。尿液、OMT、血液模拟图片判读正确率分别为32.7%-98.1%,55.7%-93.4%,58.8%-94.1%。尿液、OMT无效模拟图片(无质控线,有检测线)判读正确率分别为32.7%(54/263)、55.7%(34/61);尿液、OMT、血液弱反应性模拟图片判读正确率分别为55.9%(147/263)、68.9%(42/61)、58.8%(10/17)。尿液、OMT、血液试剂说明书中关键信息的理解正确率分别为31.6%-80.6%、18.0%-88.5%,0.0%-100.0%。当检测结果为阳性时,分别有 84.4%(222/263)和 80.3%(49/61)的MSM选择到医疗机构进一步检测。尿液、OMT、血液自我检测结果准确率分别为96.9%(255/263)、91.8%(56/61)、100%(17/17)。当再次进行HIV自我检测时,54.1%(79/146)MSM选择血液检测试剂,15.8%(23/146)MSM选择血液和尿液检测试剂,14.4%(21/146)MSM选择尿液检测试剂,选择血液试剂的理由为准确(57/146)、选择尿液试剂的理由为方便(39/146)。结论:1.血液HIV快速检测试剂性能皆达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注册检验要求;灵敏度和特异性较好;血液试剂A1/A2存在明显的前带效应,血液试剂A3无明显的前带效应;血液试剂A1的精密度明显高于血液试剂A2/A3。2.口腔黏膜渗出液HIV快速检测试剂中,OMT试剂B1的性能达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注册检验要求,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好;OMT试剂B2检测最低检出限参考品时未达到注册检验要求,检测漱口、刷牙、吃饭、饮酒、嚼口香糖后采集的OMT样本均出现假阳性。OMT试剂B1/B2均有明显的前带效应,OMT试剂B2的精密度高于OMT试剂B1。3.尿液HIV快速检测试剂性能达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注册检验要求,灵敏度和特异性较好,存在明显的前带效应,精密度较高。4.与血液自我检测和OMT自我检测相比,MSM能更好的完成尿液自我检测操作。5.MSM人群使用OMT HIV快速检测试剂进行自我检测操作时,准备过程、样本采集过程、样本稀释过程和加样过程均存在不同程度操作错误;使用血液试剂的自我检测操作错误多发生在结果读取过程;使用尿液试剂的自我检测操作错误多发生在加样过程。6.MSM人群对弱反应性模拟图片、无效(无质控线/T线,有检测线/C线)模拟图片判读能力较差。7.MSM对试剂说明书中关键信息的理解能力较差。8.如果再次进行HIV自我检测时,MSM更有可能选择血液试剂和尿液试剂,选择血液试剂是由于MSM认为血液检测更准确,选择尿液试剂是由于MSM认为尿液检测更方便。

倪怡倩[10](2020)在《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EGFR 20外显子T790M突变ddPCR检测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的主要驱动基因之一。EGFR 20外显子T790M突变是一二代EGFR-TKI获得性耐药的主要机制,针对EGFR 20外显子T790M突变的三代EGFR-TKI能带来明显的临床获益。液体活检相较于组织检测更简便、创伤性更小,为无法获得组织标本患者的分子检测提供了新的选择。外周血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检测较其他检测方法有更高的敏感性,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计数也被证实在EGFR-TKI疗效监测有一定应用前景。本文拟探讨1)外周血ddPCR检测结果中微滴数与突变比率与一代EGFR-TKI进展模式、三代EGFR-TKI疗效之间的关系;2)外周血ddPCR检测EGFR 20外显子T790M突变的一致性,多次检测与临床获益的关系;3)外周血ddPCR检测与循环肿瘤细胞计数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ddPCR法检测EGFR 20外显子T790M突变;采用三种免疫脂质体磁球动态监测一代EGFR-TKI服药患者的CTC变化。结果:1)159例ddPCR检测患者中,以新发病灶为进展模式的患者EGFR 20外显子T790M突变ddPCR检测中位微滴数高于以靶病灶增大为进展模式的患者(中位微滴数:16 vs 6;95%CI 8-65 vs 2-18,P=0.077);同样新发病灶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模式患者突变比率高于靶病灶增大PD模式患者(突变比率:0.45%vs 0.19%,P=0.023)。而分别以微滴数和突变比率分层,两组间患者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同一平台两个检测中心EGFR 20外显子T790M突变ddPCR(n=81)检测结果中度一致,kappa=0.420,差异性结果主要分布区在突变比率0.00%-1.00%区间。单次检测阳性患者与两次检测阳性患者的ORR、DCR相仿,PFS无明显差异(265天vs 289天,P=0.098)。3)EGFR 20外显子T790M突变高突变比率患者进展时总CTC计数较最佳疗效时增加量高于低突变比率患者(8.5vs 4,P=0.020),EGFR磁球捕获的CTC计数增量同样高于低突变比率组(2.5 vs1,P=0.063)。结论:1)外周血EGFR 20外显子T790M突变ddPCR检测微滴数与突变比率与EGFR-TKI PD模式有关,但其数值尚不能作为疗效预测指标。2)EGFR 20外显子T790M突变ddPCR结果中度一致,其主要差异发生在低频突变,ddPCR重复检测能够筛选出的这一部分低频患者并且其有相似临床获益。3)CTC计数与EGFR-TKI PD患者外周血EGFR 20外显子T790M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关联。

二、血液检测阳性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液检测阳性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和疫苗的免疫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IgG和 IgM检测对COVID-19 的诊断价值
    1.1 前言
        1.1.1 冠状病毒(coronavirus)概述
        1.1.2 SARS-CoV-2 生物学研究的进展
        1.1.3 病原学诊断概述
        1.1.4 特异性抗体IgM/IgG检测与COVID-19研究进展
        1.1.5 T淋巴细胞与COVID-19 研究进展
        1.1.6 促炎因子与COVID-19 研究进展
        1.1.7 血常规与COVID-19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
    1.3 材料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检测试剂和方法
        1.3.3 统计学分析
    1.4 结果
        1.4.1 SARS-CoV-2 特异性的IgG和 IgM抗体检测结果
        1.4.2 IgG和IgM检测对COVID-19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4.3 SARS-CoV-2 特异性IgG和 IgM抗体检测与患者病程
    1.5 讨论
    1.6 小结
第2章 SARS-CoV-2 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探究
    2.1 前言
        2.1.1 SARS-CoV-2疫苗研发的免疫学基础
        2.1.2 SARS-CoV-2 疫苗的研发概述
        2.1.3 SARS-CoV-2 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
        2.1.4 SARS-CoV-2 疫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2 研究目的
    2.3 材料与方法
        2.3.1 研究对象
        2.3.2 检测方法、仪器和试剂
        2.3.3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抗S蛋白特异性抗体的IgG和 IgM检测结果
        2.4.2 IgG和 IgM抗体的检测结果和阳性率统计比较
        2.4.3 阴性结果与对照组结果的统计结果对比
    2.5 讨论
    2.6 小结
    2.7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国内外文献综述 SARS-CoV-2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致谢

(2)牡丹江地区反刍动物携带主要蜱传病原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Abbreviations)
第一章 前言
    1.1 蜱传病原的概述
    1.2 梨形虫
        1.2.1 梨形虫概述
        1.2.2 梨形虫分类
        1.2.3 梨形虫分子流行病学病学研究进展
    1.3 无形体
        1.3.1 无形体概述
        1.3.2 无形体分类
        1.3.3 无形体分子流行病学病学研究进展
    1.4 立克次氏体
        1.4.1 立克次氏体概述
        1.4.2 立克次氏体分类
        1.4.3 立克次氏体分子流行病学病学研究进展
    1.5 伯氏疏螺旋体
        1.5.1 伯氏疏螺旋体概述
        1.5.2 伯氏疏螺旋体分类
        1.5.3 伯氏疏螺旋体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血液DNA的提取
        2.2.2 目的基因的扩增
        2.2.3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4 PCR产物的测序与序列比对
        2.2.5 数据分析
        2.2.6 风险因素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蜱传病原的分子鉴定
        3.1.1 梨形虫分子鉴定
        3.1.2 无形体的分子鉴定
        3.1.3 立克次氏体的分子鉴定
        3.1.4 伯氏疏螺旋体的分子鉴定
    3.2 反刍动物携蜱传病原情况
    3.3 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
        3.3.1 梨形虫的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
        3.3.2 无形体的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
        3.3.3 立克次氏体的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
        3.3.4 伯氏疏螺旋体的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
    3.4 蜱传病原不同虫种和不同基因型感染情况
    3.5 风险因素分析
        3.5.1 不同因素下泰勒虫感染情况分析
        3.5.2 不同因素下巴贝斯感染情况分析
        3.5.3 不同因素下无形体感染情况分析
        3.5.4 不同因素下立克次氏体感染情况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术前CA125、HE4、CA153及PCT对卵巢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综述
        1.3.1 卵巢癌相关的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125,CA125)
        1.3.2 人附睾蛋白(Human Epididymis Protein4,HE4)
        1.3.3 糖类抗原15-3(carbohydrate antigen153,CA153)
        1.3.4 血小板压积(Plateletcrit,PCT)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标本的采集及检测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卵巢良、恶性肿瘤各血液检测指标的水平比较
    3.2 卵巢恶性肿瘤不同分期各检测指标水平的比较
    3.3 卵巢良、恶性肿瘤组单独及联合检测指标的阳性率
    3.4 不同期别卵巢恶性肿瘤组单独及联合检测指标的阳性率
    3.5 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各项单独检测指标间相关性分析及其与恶性肿瘤分期间的相关性分析
    3.6 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卵巢恶性肿瘤各项血液检测指标的水平比较
    3.7 检测指标水平与绝经状态的关系
        3.7.1 良、恶性卵巢肿瘤组各检测指标水平与是否绝经之间的关系
        3.7.2 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各检测指标水平与绝经状态的关系
    3.8 检测指标对卵巢肿瘤良恶性诊断效能的分析
        3.8.1 单独检测各项指标对卵巢肿瘤良恶性诊断效能的分析
        3.8.2 联合检测对卵巢肿瘤良恶性诊断效能的价值分析
    3.9 检测指标对鉴别早晚期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分析评价
        3.9.1 单独检测各项指标对鉴别早期及晚期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分析
        3.9.2 联合检测对卵巢恶性肿瘤早期及晚期诊断效能的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流感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资料收集及诊断标准
        1.3 实验室检测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监测采样情况
        2.2 病原学监测
        2.3 流感病例症状及病因属性
        2.4 流感疠气流行因素调查
    3. 分析与讨论
        3.1 流感流行人群分布
        3.2 流感症状及病因属性分布
        3.3 流感疠气流行型别及进化变异
        3.4 流感疠气四季分布
        3.5 流感疠气节气分布
        3.6 流感疠气六气分布
        3.7 流感疠气与气象、空气质量因素相关性
        3.8 流感疠气流行病因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病毒性肺炎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资料收集
        1.3 咽拭子采样
        1.4 实验室检测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监测采样情况
        2.2 病原检测结果
        2.3 病毒性肺炎流行人群分布
        2.4 病毒性肺炎临床症状统计及病因属性
        2.5 病毒性肺炎疠气流行因素调查
    3. 讨论
        3.1 病毒性肺炎流行人群分布
        3.2 病毒性肺炎症状及病因属性分布
        3.3 病毒性肺炎疠气四季分布
        3.4 病毒性肺炎疠气节气的分布
        3.5 病毒性肺炎疠气六气分布
        3.6 病毒性肺炎疠气与气象、空气质量因素相关性
        3.7 病毒性肺炎流行病因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新型冠状肺炎主动监测及3D数字PCR方法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一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筛查
        1.2 标本采集
        1.3 实验室检测
        1.4 资料收集
        2. 结果
        2.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监测情况
        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点
        2.3 实验室检测及治疗
        3. 讨论
        4. 小结
    二 基于3D数字PCR技术探讨新型冠状肺炎疫疠之邪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样本来源
        1.3 建立新型冠状病毒3D数字PCR检测方法
        1.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追踪监测
        2. 结果
        2.1 3DPCR反应条件的确定
        2.2 3D数字PCR准确性及灵敏度试验
        2.3 3D数字PCR重复性试验
        2.4 3D数字PCR特异性试验
        2.5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追踪监测结果
        2.6 不同病程阶段,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不同样本类型核酸阳性检出率
        2.7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复阳”比例
        3. 讨论
        3.1 新型冠状病毒3D数字PCR检测方法建立
        3.2 新型冠状病毒在不同类型生物标本中的分布特点
        3.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复阳”现象之探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6)京津冀血站实验室抗-HIV检测不合格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018年京津冀3地区15家血站实验室调查问卷有效率
    2.2 2018年京津冀3地15家血站实验室抗-HIVELISA试剂使用及其灰区设置情况
    2.3 2018年京津冀3地15家血站实验室抗-HIV ELISA不合格率和确证(WB)阳性情况
    2.4 2018年京津冀3地15家血站实验室使用的8种抗-HIV ELISA试剂检测不合格率及其与确证试验的符合率
    2.5 2018年京津冀3地15家血站实验室中使用相同ELISA试剂的抗-HIV ELISA不合格情况比较
    2.6 2018年京津冀3地15家血站实验室中同一实验室使用不同抗-HIV ELISA检测不合格率比较
    2.7 2018年京津冀3地15家血站实验室的抗-HIV ELISA单试剂检测不合格情况
3 讨论

(7)不同传染病四项ELISA试剂检测献血者结果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试剂及仪器
        1.2.2 试验结果的判读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ELISA检测结果总阳性见表1。
    2.2 ELISA检测单试剂与双试剂阳性结果见表2、图1。
    2.3 核酸检测结果
3 讨论

(8)水貂阿留申病流行病学调查及EvaGreen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AMD概述
    1.2 AMD病原学
        1.2.1 病原分类地位
        1.2.2 AMDV的形态结构和理化特征
    1.3 AMDV分子生物学特征
        1.3.1 AMDV的基因组结构
        1.3.2 AMDV的蛋白及功能
    1.4 AMDV的致病机理
    1.5 AMD的流行病学
        1.5.1 流行情况
        1.5.2 传播途径和宿主范围
        1.5.3 临床症状和发病机理
    1.6 AMD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1.6.1 AMD的血清学检测方法
        1.6.2 AMD的病原学检测方法
    1.7 AMD的预防和控制
    1.8 水貂进境的检疫监管流程
    1.9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水貂场的选择
        2.1.2 血清、病毒、质粒
        2.1.3 细胞与实验动物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仪器
        2.1.6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方法
        2.2.1 2015~2017年四个水貂场AMDV的流行病学调查
        2.2.2 AMDV的分离鉴定与序列分析
        2.2.3 EvaGree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2.4 EvaGreen荧光定量PCR在水貂中的应用
3 结果
    3.1 2015~2017年四个水貂场AMD的流行病学调查
        3.1.1 各水貂场AMDV的感染率
        3.1.2 各水貂场的平均产仔数
        3.1.3 CIEP、GICT、PCR的结果比较
    3.2 AMDV的分离鉴定与序列分析
        3.2.1 病毒分离与电镜观察结果
        3.2.2 AMDV对小鼠的感染性试验
        3.2.3 基因的扩增与测序
        3.2.4 AMDV全基因序列的比对分析
        3.2.5 AMDV NS1基因序列的比对分析
        3.2.6 AMDV VP2基因序列的比对分析
        3.2.7 不同毒株AMDV VP2蛋白抗原性分析
    3.3 EvaGree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3.1 全血作为检测样品的确定
        3.3.2 最优引物的选择
        3.3.3 两种荧光定量PCR的标准曲线
        3.3.4 EvaGreen荧光定量PCR的特异性
        3.3.5 两种荧光定量PCR的敏感性
        3.3.6 EvaGreen荧光定量PCR的重复性
        3.3.7 不同核酸检测方法结果的分析
    3.4 EvaGreen荧光定量PCR在水貂场中的应用
        3.4.1 环境中AMDV的监测
        3.4.2 检疫后不同时期水貂场AMDV的感染率
4 讨论
    4.1 2015~2017年四个水貂场AMD的流行病学调查
    4.2 AMDV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序列分析
    4.3 EvaGreen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4.4 EvaGreen荧光定量PCR在水貂场中的应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HIV抗体快速检测方法用于自我检测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血液/口腔黏膜渗出液(OMT)/尿液HIV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的方法学评价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国家参考品阴性参考品符合率、阳性参考品符合率
        2.2 临床阳性样本符合率、阴性样本符合率
        2.3 分析灵敏度
        2.4 分析特异性
        2.5 前带效应
        2.6 精密度
        2.7 血液快速检测试剂对WB不同条带类型样本的检出能力
        2.8 试剂间GOD值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非专业人员使用HIV抗体快速检测方法进行自我检测的现场评价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现场
        1.2 研究对象
        1.3 调查问卷、模拟图片的制备及记录表的设计
        1.4 调查方法
        1.5 统计分析
        1.6 质量控制
        1.7 伦理学要求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
        2.2 非专业人员HIV自我检测能力评价
        2.3 模拟图片结果判读
        2.4 试剂说明书理解能力
        2.5 自我检测准确性
        2.6 血液/OMT/尿液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2.7 自我检测方式的选择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调查问卷
    附件2: 结果记录表
    附件3: 自我检测操作记录表
    附件4: 综述
    附件5: 已发表文章
致谢

(10)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EGFR 20外显子T790M突变ddPCR检测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阳性患者治疗模式
    1.2 EGFR20 外显子T790M突变液体活检与组织检测互为补充
    1.3 EGFR20 外显子T790M突变液体活检平台比较
    1.4 循环肿瘤细胞与ct DNA
    1.5 研究问题
第二章 外周血EGFR20 外显子T790M突变dd PCR检测指标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联
    2.1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1 临床病例入组及筛选
        2.1.2 dd PCR检测方法及结果判读
        2.1.3 临床病例随访及信息采集
        2.1.4 检测结果与临床因素相关性分析
    2.2 结果
        2.2.1 外周血EGFR20 外显子T790M突变dd PCR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关系
        2.2.2 外周血EGFR20 外显子T790M结果与一代EGFR-TKI RECIST-PD模式之间的关系
        2.2.3 外周血EGFR20 外显子T790M突变检测指标与三代EGFR-TKI临床疗效的关系
        2.2.4 三代EGFR-TKI靶病灶间疗效差异
    2.3 讨论
第三章 外周血EGFR20 外显子T790M突变dd PCR多次检测一致性与临床获益
    3.1 研究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流程
        3.1.2 临床病例入组及筛选
        3.1.3 标本采集
        3.1.4 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3.1.5 临床病例随访及信息采集
        3.1.6 双中心检测结果与临床因素相关性分析
    3.2 结果
        3.2.1 临床病例基本信息
        3.2.2 EGFR20 外显子T790M突变dd PCR双中心检测结果及比较
        3.2.3 外周血EGFR20 外显子T790M突变dd PCR单次阳性及双次阳性服用三代EGFR-TKI患者临床床信息
        3.2.4 外周血EGFR20 外显子T790M突变dd PCR单次阳性及双次阳性三代EGFR-TKI临床疗效
    3.3 讨论
第四章 EGFR20 外显子T790M dd PCR检测结果与CTC计数间的关联
    4.1 研究材料及方法
        4.1.1 临床病例筛选
        4.1.2 检测方法与样本采集
        4.1.3 信息采集
        4.1.4 检测结果与临床因素相关性分析
    4.2 结果
        4.2.1 患者临床基本信息
        4.2.2 CTC计数与外周血EGFR20 外显子T790M突变dd PCR检测结果的关系
        4.2.3 EGFR20 外显子T790M突变dd PCR检测结果与CTC计数的动态变化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奖励

四、血液检测阳性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和疫苗的免疫性分析[D]. 林立鹏. 汕头大学, 2021(02)
  • [2]牡丹江地区反刍动物携带主要蜱传病原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D]. 于昕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
  • [3]术前CA125、HE4、CA153及PCT对卵巢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D]. 郭静. 吉林大学, 2021(01)
  • [4]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D]. 单俊丽. 山东大学, 2021(09)
  • [5]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D]. 黄瑶. 扬州大学, 2021(02)
  • [6]京津冀血站实验室抗-HIV检测不合格情况分析[J]. 甄伟,葛红卫,王瑞,潘彤,韩卫,王鹏,杨莉,孙绍秋,曹晓,崔立晔,魏超,于桂军,徐云鹏,房金娟,刘彩侠,王学刚,甄志军,刘晓杰,杜文功,王露楠,刘江,王鸿捷. 中国输血杂志, 2021(04)
  • [7]不同传染病四项ELISA试剂检测献血者结果差异性分析[J]. 范许洲,王伟,严京梅,黄雪莲,栾建凤.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20(06)
  • [8]水貂阿留申病流行病学调查及EvaGreen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 李俚.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9]HIV抗体快速检测方法用于自我检测的可行性研究[D]. 任雅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10]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EGFR 20外显子T790M突变ddPCR检测的临床应用[D]. 倪怡倩.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阳性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