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102例临床分析

川崎病102例临床分析

一、川崎病10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业媚[1](2020)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川崎病丙球无反应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适合预测深圳市儿童医院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评分模型。方法:(1)临床数据收集:调阅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五年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期间第一诊断为川崎病的患儿临床电子病历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IVIG治疗前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结果包括IVIG治疗前、治疗后48h)、治疗与管理方案、心脏超声结果,录入REDCap系统。(2)原始数据初步处理:在Redcap程序建立数据库后导出原始数据,根据AHA 2017年KD诊疗指南IVIGRKD诊断标准筛选出IVIGRKD病例,对数据进行清洗,缺失值填补,变量标准化。(3)特征选择:运用Python机器学习,Bootstrap1000次抽取70%病例作为训练集,三种不同方法进行特征选择,即经典的差异性检验方法、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递归特征消除(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RFE),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器建模,根据AUC等指标比较三种特征选择方法选出最适者。(4)构建预测模型:经过上述步骤得出最佳特征选择的方法后与三个常用的适用于样本量相对较小的研究的分类器,即Logistic回归、SVM、Random Forest建立模型。(5)验证模型:Bootstrap1000次抽取30%病例作为验证集,并计算三个模型各自的AUC值、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其95%可信区间进行比较。(6)与现有模型对比:通过灵敏度、特异度、AUC、95%可信区间等指标与现有影响力较大的预测IVIGRKD评分系统比较,评价新模型可靠性。(7)统计分析:采用R语言3.6.0版本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定性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定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t)表示。删除缺失值≥10%的变量,对于缺失值<10%的变量,分类变量用比例最大的类别填补,连续型变量用Bayesian linear回归填补。用训练集计算均值和方差对变量进行标准化。对定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使用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列线图使预测模型易于理解。结果:本课题收集深圳市儿童医院五年期间共833例川崎病,包括IVIG无反应107(12.8%)例和IVIG敏感726(87.1%)例。基于SVM建模三种方法特征选择,Lasso-SVM(AUC=0.878)的AUC值大于Test-SVM(AUC=0.872)和RFE-SVM(AUC=0.860),认为Lasso比经典差异性检验方法及RFE更适于本研究的特征选择。Lasso特征选择出13个发生IVIGRKD危险因素,包括年龄,IVIG治疗前血常规中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IVIG治疗后48h血常规中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浓度(HB)以及红细胞计数(RBC),谷草转氨酶(AST)、血清钠离子浓度,总蛋白(TP),白蛋白(ALB),是否有无菌性脓尿(Pyuria),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Z值(LADZ)。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的AUC=0.885(95%CI0.85050.9485)、灵敏度=0.888(95%CI 0.63840.8837)、特异度=0.685(95%CI0.70270.9706)、准确率=0.886(95%CI 0.85360.9476),认为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效能更高,且其结果能转换成可视化的列线图(又称诺谟图,Nomogram)易于理解,因此更适合建立预测模型。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的AUC值明显高于现有预测IVIGRKD评分系统。结论:(1)本研究建立了深圳市儿童医院IVIGRKD预测模型,与以往IVIGRKD评分系统相比,得出IVIG治疗前的MPV和PLR以及LADZ三个新的IVIGRKD危险因素。(2)本研究利用Lasso-Logistic回归建立IVIGRKD预测模型并转化成可视化的列线图,适合临床应用。(3)本研究建立的新模型AUC值高于现有IVIGRKD评分系统,可为预测深圳市儿童医院IVIGRKD提供依据。

章洁溶[2](2019)在《恩施地区川崎病患儿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恩施地区2013-2017年间确诊为川崎病(KD)的住院患儿进行病例回顾性研究,结合近5年来恩施地区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初步了解恩施地区KD的发病情况及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完全川崎病(CKD)与不完全川崎病(IKD)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本地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的高危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收集恩施地区包括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等19家医院从2013年01月至2017年12月确诊并且住院的KD患儿共290例,统计患儿的性别、年龄、民族、家庭地址、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对比完全川崎病和不完全川崎病的病例特点,最后进行并发CAL的危险因素分析。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构成比(%)描述分布情况,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来比较不同组间的分布差异。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ean±SD描述分布情况,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dian(IQR)描述分布情况,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组间差异分析。以是否合并CAL为因变量,先对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做单因素分析,最后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索其影响因素。检验水准取α=0.05(双侧),P<0.05为统计学有意义。结果:1.本次共收集病例290例,病例数呈现逐年缓慢上升趋势,具体病例数分布从2013年至2017年分别为:58例、60例、51例、59例以及62例。2.290例患儿中男性患儿共计183例(63.10%),女性患儿共计107例(36.90%),男女比例:1.71:1;男性患儿病例数多于女性患儿。3.1岁-5岁之间的患儿共200例,占据5年数据的68.97%,1岁以下的患儿51例,占5年数据的17.59%,5岁以上的患儿39例,占5年数据的13.45%,可见川崎病好发于1岁至5岁之间的儿童。4.全年均可发病,春季97例((33.45%)),夏季98例(33.79%),秋季50例(17.24%),冬季45例(15.52%),病例主要集中在春夏季。5.民族构成上存在差异,其中土家族130例(44.83%),汉族125例(43.10%),苗族29例(10%),侗族患儿6例(2.07%)。6.主要临床表现中最多见的是发热(100%),其次为咽充血(76.21%)和双眼结膜非化脓性充血(73.79%),而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中最多见的分别为咳嗽(38.97%)、腹泻(9.31%)、呕吐(8.97%)。7.完全川崎病188例,不完全川崎病102例,二者比例1.84:1,不完全川崎病组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比例大于完全川崎病组,平均发病年龄小于完全川崎病组,二者在性别、平均年龄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4、0.017,在总热程、肺炎支原体感染以及在IVIG治疗效果上的差异统计学上没有意义,P值分别为0.505、0.282、1.00。8.川崎病并发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肺炎支原体感染、年龄、发热时间、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是川崎病并发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经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发热时间、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是川崎病并发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结论:1.恩施地区近5年来川崎病患儿病例数呈缓慢上升趋势,但较国内其他省市上升程度小,全年均有发病,以春夏季为发病高峰季节,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发病年龄以1岁-5岁患儿多见,发热为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其次为咽充血和双眼结膜非化脓性充血,而其它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中咳嗽最为常见。2.疾病类型以完全川崎病最多见,年龄偏小以及男性患儿出现不完全川崎病的概率较大。3.年龄越小、发热时间长、急性期血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升高是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张晟[3](2018)在《不完全性川崎病误诊误治原因分析及处置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完全性川崎病的误诊误治原因及处置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分析不完全性川崎病的误诊误治原因。结果 100例川崎病患儿中,不完全性川崎病45例(45. 00%),典型川崎病55例(55. 00%);不完全性川崎病的皮疹、眼球结膜充血、口唇充血皲裂、杨梅舌、手足硬肿的临床特征发生率与典型川崎病有显着差异(P <0. 05); 45例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中,误诊4例肺炎(8. 89%)、1例败血症(2. 22%);100例川崎病患儿均恢复正常,无复发。结论详细询问患儿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给予必要实验室检查,可提高不完全性川崎病的诊断率。

魏莱,袁红梅,陶靖,刘碧明[4](2018)在《小儿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因素及诊治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小儿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CAL)的临床特征,为小儿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治疗提供证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102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出院后的随访情况。根据有无CAL将患儿分为两组,比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随访结果等。结果:102例患儿中冠状动脉正常者(nCAL组)70例(68.6%),CAL(CAL组)32例(31.4%)。CAL组患儿血小板计数、心肌酶谱等值明显高于nCAL组(P<0.05);所有患儿均接受大剂量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其中10例(9.8%)对IVIG治疗无反应,接受了第2次IVIG和(或)激素治疗。结论:临床上对疑似KD的患者,应尽早完善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等检查,减少漏诊及误诊,及时予IVIG治疗降低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并进行长期随访。

高明东,王建军,缪树琼,高霞,陈军辉,曹晓峰,赵东霞,雷晓燕[5](2018)在《值对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评估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Z值对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CAL)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儿科确诊的10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ECHO)测量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和右冠状动脉(RCA)内径,初步判断CAL发病率。依据冠状动脉内径结果及患儿年龄、体表面积等个体化因素分别计算出左右冠状动脉的Z值,再次判断CAL发病率。结果 102例患儿行ECHO检查发现CAL共22例(21.6%),其中LMCA病变18例(17.6%), RCA病变22例(21.6%)。通过计算冠状动脉Z值发现CAL共33例(32.4%),其中LMCA病变29例(28.4%), RCA病变33例(32.4%)。两种方法判断LMCA病变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P<0.05);两种方法判断RCA病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1,P>0.05)。说明Z值更能发现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害情况,尤其是LMCA病变。对Z值最大的患儿行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有巨大冠状动脉瘤形成。结论在ECHO检查基础上计算冠状动脉Z值可广泛且简便地应用于临床上对CAL的评估,且Z值越大,CAL越严重。同时也可以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及制定随访要求。

刘红,刘培政[6](2016)在《儿童典型和不典型川崎病72例临床及冠脉损害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以及冠脉损害(CAL)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KD患儿72例,按照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典型组和不典型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记录两组患儿的实验室检验指标并对CAL的高危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56例为典型KD患儿,其中合并CAL的患儿8例,CAL发生率14.29%;16例为非典型KD患儿,其中合并CAL的患儿7例,CAL发生率43.75%;非典型KD患儿CAL发生率明显高于典型SD患儿(P<0.05);典型KD患儿的临床表现如草莓舌、淋巴结肿大、口唇皲裂和肛周脱屑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典型KD患儿(P<0.05);此外,合并CAL患儿的实验室指标如白细胞、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均明显高于不合并CAL患儿(P<0.05)。结论不典型KD的CAL发生率较高,临床表现不显着且好发于<1岁的儿童,而白细胞、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明显升高可能是川崎病患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

黄小凤[7](2016)在《川崎病单中心临床分析及常用实验室指标在川崎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川崎病单中心临床分析研究目的通过对171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分别研究不同年龄段、典型川崎病与不完全型川崎病以及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患儿的临床特征,为KD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住院的171例川崎病(KD)患儿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1)≤1岁组、13岁组和﹥3岁组;按临床表现分为(2)典型KD(c KD组)与不完全型KD(i KD)组;按心脏彩超改变分为(3)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AL)组与无冠状动脉损害(NCAL)组。统计患儿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血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血钠、肌酸激酶同工酶、D-二聚体、CD3+、CD3+CD4+、CD3+CD8+、CD3+CD4+/CD3+CD8+)和心脏超声心动图。对不同组别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不同组间上述观察指标的差异,同时对筛选出影响CAL发生有意义的变量,进一步做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KD≤1岁组分别与13岁组与﹥3岁组相比,卡巴红斑的发生率均显着增加(P﹤0.0125),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均显着降低(P﹤0.0125),结膜充血的发生率低于13岁组(P﹤0.0125),口唇充血皲裂的发生率低于﹥3岁组(P﹤0.0125)。13岁组与﹥3岁组临床表现无差异。≤1岁组分别与13岁组和﹥3岁组相比,Hb降低、PLT升高、CD3+CD4+升高、CD3+CD8+降低、CD3+CD4+/CD3+CD8+升高均有显着差异(P﹤0.05)。13岁组与﹥3岁组相比,除CD3+CD4+升高外,其他指标无差异(P﹥0.05)。2.i KD组与c KD组在年龄构成比有差异(P﹤0.05),显示i KD≤1岁的发生率高于c KD;两组性别构成比无差异(P﹥0.05);i KD组除肛周脱皮和卡巴红斑外,其他临床表现发生率均低于c KD组(P﹤0.05);i KD的Hb水平低于c KD(P﹤0.05),PLT、CD3+CD4+、CD3+CD4+/CD3+CD8+高于c KD(P﹤0.05),其他指标无差异(P﹥0.05)。≤1岁的i KD组合并CAL的发生率高于c KD组(P﹤0.05)。3.CAL组与NCAL组在年龄构成比有显着差异(P﹤0.05),显示CAL≤1岁的发生率高于NCAL;两组在性别构成比无差异(P﹥0.05);CAL组卡巴红斑的发生率为28.21%显着高于NCAL组的14.39%(P﹤0.05),其他临床表现无差异(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年龄、ALB、Hb、血钠、D-D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B﹤35g/L、D-D升高、年龄≤1岁是KD合并CAL独立危险因素。结论KD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合并CAL方面,具有年龄差异,关注其差异有助于KD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1.KD临床特征具有年龄差异:≤1岁组症状不典型,但卡巴红斑发生率高,实验室指标Hb和CD3+CD8+较低,PLT、CD3+CD4+和CD3+CD4+/CD3+CD8+较高。13岁组与﹥3岁组临床特征相似。2.i KD与c KD具有年龄差异:i KD在≤1岁组的发生率高及合并CAL也高;i KD患儿主要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c KD患儿,但肛周脱皮和卡巴红斑发生率高;i KD与c KD的实验室指标变化不完全一致,i KD的Hb水平低于c KD,PLT、CD3+CD4+、CD3+CD4+/CD3+CD8+高于c KD。3.KD合并CAL具有年龄差异:CAL在≤1岁组发生率高;卡巴红斑在CAL组发生率高;年龄、ALB、Hb、血钠、D-D是CAL的危险因素,其中ALB﹤35g/L、D-D升高、年龄≤1岁是CAL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常用实验室指标在川崎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通过对比分析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和细菌感染发热疾病的常用实验室指标,探讨常用实验室指标在川崎病与细菌感染发热疾病早期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为K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目的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在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住院的171例川崎病(KD)患儿,选择与KD同期的性别和年龄无差异的175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发热﹥5天、体液培养出细菌)为对照组,对两组血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及血小板计数PLT)、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白蛋白ALB)、电解质(血钠)、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T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3+CD4+/CD3+CD8+)和降钙素原(PCT)进行比较研究,筛选出有意义的指标,进一步采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1.KD组CD3+、CD3+CD4+、CD3+CD4+/CD3+CD8+测定值分别为(65.38±8.84)%、(38.95±8.64)%、(2.03±0.89)高于细菌感染发热组(53.11±9.52)%、(28.12±9.20)%、(1.72±0.98),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组PCT测定值为0.91±2.26ng/ml低于细菌感染发热组17.38±25.63ng/ml,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组CRP、WBC、PLT、Hb、ALB、ALT、AST、血钠、CK-MB、CD3+CD8+的测定值与细菌感染发热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CD3+、CD3+CD4+、CD3+CD4+/CD3+CD8+诊断K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7、0.806、0.593,诊断界点分别为61.05%、32.45%、0.99,诊断KD的灵敏度分别为71.9%、78.9%、91.8%、特异度分别为82.9%、69.1%、32.0%,提示CD3+、CD3+CD4+诊断KD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而CD3+CD4+/CD3+CD8+的诊断效能较低。3.PCT诊断K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1,PCT以0.729ng/ml为诊断界点,诊断灵敏度为76.0%,特异度为90.9%,提示PCT诊断KD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4.对诊断效能较高的3个指标进行ROC曲线下面积的检验,PCT与CD3+的比较Z=2.00(P﹤0.05),PCT与CD3+CD4+的比较Z=2.97(P﹤0.01),提示PCT对KD的早期诊断的效能优于CD3+、CD3+CD4+。结论:1.CRP、WBC、PLT、Hb、ALB、ALT、AST、血钠、CK-MB、CD3+CD8+的测定值在KD组与细菌感染发热组的变化差异不明显,其作为KD早期鉴别诊断的可靠性较低。2.血清PCT、CD3+、CD3+CD4+、CD3+CD4+/CD3+CD8+可作为KD早期鉴别诊断的实验室指标,PCT具有更高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CD3+CD4+/CD3+CD8+作为KD早期鉴别诊断的可靠性较低。

张建敏,徐涵,吕海涛,孙凌,黄洁,曹磊,陈烨,严文华[8](2012)在《2010年某地区川崎病住院病例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苏州地区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10年在我院确诊的川崎病患儿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患儿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结果共收治102例,男女比例1.91∶1,1~5岁为发病高峰年龄。全年发病,以2、4、6月多见,冬季发病率最低。典型川崎病65.69%。临床表现除发热外,最常见为结膜充血及口唇皲裂。急性期78.4%的患儿有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血红蛋白下降者50.98%,血小板升高者91.18%。以人血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的规范治疗,均在两周内好转出院。结论苏州地区川崎病发病年龄、性别及季节分布、典型川崎病发病率与国内其他报道相近,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对不完全川崎病诊断具有一定意义,丙球治疗效果佳。

杨传瑞,张卡琳,郭霞[9](1999)在《《重庆医学》1999年第28卷卷终主题词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邹丽霞,龚方戚[10](2008)在《再发川崎病2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再发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该院1998年1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再发川崎病20例,分析临床特点及相关实验室数据。结果收治初发的1489例川崎病中,再发20例,再发率为1.34%,再发间期1.2年。再发病例临床病情较初发轻,症状不典型或复杂,热程、血小板、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较初发时明显降低,但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显着高于初发组(40%vs25%,P<0.05)。结论再发川崎病临床症状不典型,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增高。川崎病再发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之一,应加强早期诊断和治疗。

二、川崎病10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崎病10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深圳市儿童医院川崎病丙球无反应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外周血细胞参数对川崎病临床预测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恩施地区川崎病患儿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定义
    2.3 治疗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CKD与 IKD的临床资料分析
    3.3 CAL与 nCAL的临床资料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不完全性川崎病误诊误治原因分析及处置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诊断标准
        1.3.1 川崎病诊断标准:
        1.3.2 不完全川崎病判断及诊疗程序: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小儿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因素及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
    2.3 辅助检查
    2.4 治疗方法及结果
    2.5 随访及预后
3 讨论

(6)儿童典型和不典型川崎病72例临床及冠脉损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典型KD患儿的诊断标准[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之间的比较
    2.2 不典型和典型KD患儿临床表现之间的比较
    2.3 合并CAL与不合并CAL的KD患儿实验室指标之间的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7)川崎病单中心临床分析及常用实验室指标在川崎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川崎病单中心临床分析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常用实验室指标在川崎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前言
    1. 临床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2010年某地区川崎病住院病例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1.3 诊断标准[1]
        1.3.1 典型川崎病
        1.3.2 不典型川崎病
        1.3.3 不完全川崎病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发病时间
    2.3 诊断分型
    2.4 丙球使用及热退时间
    2.5 临床症状
    2.6 实验室检查
        2.6.1 炎症指标
        2.6.2 血常规指标
        2.6.3 尿常规及肝肾功能
        2.6.4 病原学检查
        2.6.5 免疫学检查
3 讨论

(10)再发川崎病2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再发川崎病临床特点
    2.2 实验室指标比较
    2.3 治疗
    2.4 再发两次的川崎病特点
3 讨论

四、川崎病10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圳市儿童医院川崎病丙球无反应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研究[D]. 吴业媚.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2]恩施地区川崎病患儿临床流行病学研究[D]. 章洁溶. 湖北民族大学, 2019(08)
  • [3]不完全性川崎病误诊误治原因分析及处置对策[J]. 张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22)
  • [4]小儿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因素及诊治体会[J]. 魏莱,袁红梅,陶靖,刘碧明. 中外医学研究, 2018(25)
  • [5]值对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评估价值[J]. 高明东,王建军,缪树琼,高霞,陈军辉,曹晓峰,赵东霞,雷晓燕.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8(06)
  • [6]儿童典型和不典型川崎病72例临床及冠脉损害分析[J]. 刘红,刘培政.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13)
  • [7]川崎病单中心临床分析及常用实验室指标在川崎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D]. 黄小凤. 福建医科大学, 2016(07)
  • [8]2010年某地区川崎病住院病例的临床特征分析[J]. 张建敏,徐涵,吕海涛,孙凌,黄洁,曹磊,陈烨,严文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2(36)
  • [9]《重庆医学》1999年第28卷卷终主题词索引[J]. 杨传瑞,张卡琳,郭霞. 重庆医学, 1999(06)
  • [10]再发川崎病20例临床分析[J]. 邹丽霞,龚方戚.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8(05)

标签:;  ;  

川崎病102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