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造新鲜世界,享受美味生活(论文文献综述)
郭蕊[1](2021)在《李子柒短视频的审美风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短视频的兴起,影响着大众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审美趣味异化的时代,短视频的内容也良莠不齐,以短而快的特点博大众眼球,形成瞬间的记忆,片刻的娱乐。李子柒短视频是短视频界的一股清流,以乡村自然环境为拍摄基点,展现悠闲恬淡的生活方式,通过美食的制作、手工技艺的拍摄记录,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本文将李子柒短视频作为审美对象,通过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探讨其审美风格的特征及审美价值。文章分为四个部分:李子柒短视频的内容特征、李子柒短视频的审美风格特质、李子柒短视频审美风格形成的条件、李子柒短视频的审美价值。第一部分先分析李子柒短视频的内容特点,生活方式、生活食材、工艺器具是李子柒短视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其他类似的短视频在于,其生活方式的宁静闲适、生活食材原汁原味、工艺器具的手工生态,这些内容也为其审美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是李子柒短视频的审美风格特质,形式的美是风格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先分析了短视频中声音、色彩、画面等特点,其次是短视频具有的审美属性,经过长期的积累、演变,形成的特定稳定的风格即“自然恬淡”、“素朴雅致”、“气韵生动”,最后审美主体审美体验的结果也是其审美风格构成的一部分,审美主体对李子柒短视频进行审美时,有“味”、有“乐”的审美体验。第三部分是李子柒短视频审美风格形成的条件,风格是特定时期的产物,风格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地理、时代、文化、艺术及创作主体的个性等方面分析李子柒短视频审美风格形成的因素。第四部分是李子柒短视频的审美价值,因李子柒短视频的受众是普遍的大众群体,在审美过程中,文化阅历、审美能力等都会影响审美的结果,因此将审美价值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审美情感的激发,引起审美的愉悦和怀旧的情绪,一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唤起审美主体的审美思维、提升审美主体审美感知能力和创作主体的审美创造能力。对李子柒短视频的研究可从各个方面切入,本文主要是从审美的角度探讨,希望在面对繁复的社会琐事,大众能有自己的一片净土,享受片刻的安宁、疗养心灵,然后继续前行。
徐之殿奎[2](2020)在《面向青年Z世代用户期待未来厨房创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今天,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智能革命,未来趋势不可避免。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厨房作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目前对于厨房的研究,围绕厨房所提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多种多样。但真正能够为我们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能让用户获得更好体验感的设计方案却十分缺乏。无论是设计理念、制造理念等“软件”方面,还是产品、空间以及科技等“硬件”领域,都存在着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未来厨房的设计必须围绕着更好的用户体验来展开。青Z世代人群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他们超前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但是,目前关于Z世代的用户研究还十分缺乏。本研究从探索未来设计创新发展方向的角度入手,探究青年Z世代用户人群对于未来厨房创新设计的期待,再通过将用户期待转化为设计原则,给出面向青年Z世代的未来厨房概念设计方案。本文首先对本研究课题厨房设计研究的背景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概述,提出了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其意义、研究的技术创新方向和重点以及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并进一步构建了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理论框架。接下来,对研究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对青年Z世代用户研究、厨房创新设计研究以及未来设计发展趋势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理清了本研究课题的基本理论思路。在理论研究框架的基础之上,本文进行了未来厨房用户期待的研究。在研究前期,通过预调研的方式结合用户行为观察与分析等方法,简单的了解目标用户的需求。紧接着,对目标用户进行了深度访谈,并结合生成式技术-绘制(mapping)的方式来辅助用户深度访谈,引导用户将内心想法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之后,将得到的用户设想和期待整理和转化成具体的用户需求。根据用户对未来厨房的17条具体需求点,进行归纳总结和定性分析,得出青年Z世代对未来厨房用户期待的四个维度:延伸性、可持续性、智能与交互性以及情感性。随后,通过对用户期待维度对分析转化,构建了未来厨房四大设计原则:创新延伸性设计原则、环境可持续设计原则、智慧功能性设计原则和情感化设计原则。最终,在研究的最后一部分结合未来厨房设计原则,进一步进行面向青年Z世代的未来厨房概念设计实践探索。先提出了未来厨房初期概念设计策略,随后进行基于AR体验技术下的未来厨房概念设计方案设计。这些概念设计方案对今后设计界进行未来厨房设计有着重要启示性意义;同时,也证明了我们探索得出的青年Z世代用户期待的未来厨房四个维度和设计原则有着的实用策略性以及应用价值。这为今后的设计方法论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冉维娜[3](2020)在《汉语食品广告语的人际意义研究》文中指出信息时代,广告作为商品信息的媒介已经渗透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重要的商业广告之一,食品广告语言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消费选择。广告商通过广告语言达成与潜在消费者的互动来吸引消费者购买其产品。通过研究食品广告语言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来了解广告商是如何通过广告语言实现与消费者的交流并说服他们来采取行动购买商品。人际功能,作为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大元功能之一,是人们通过言语交流以此来建立和维护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影响他人的行为。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回答下面三个问题:1)汉语食品广告语中主要有哪些语气类型以及它们的话语功能是什么?2)汉语食品广告语中有哪些情态表达?3)在汉语食品广告语中,人称系统是如何帮助实现人际意义的?本文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理论框架,从语气系统,情态系统和人称系统这三方面对收集到的120条汉语食品广告语运用了UAM Corpus Tool得到了有效的数据并分析了其人际意义的实现。其中,广告语料的收集都是来自电视广告以及官方网站且仅从语言层面分析。通过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现汉语食品广告语言在语气系统,情态系统和人称系统所体现的人际意义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语气系统方面,汉语食品广告语言主要使用陈述语气,其次是祈使语气和疑问语气。多采用陈述语气是为了将产品的详细信息告知消费者,而祈使语气和疑问语气则多是为了吸引,敦促消费者采取行动购买产品。(2)在情态系统方面,汉语食品广告语言主要使用可能性情态和倾向型情态表达。这两种情态表达都被广告商结合消费者的心理接受程度巧妙使用来表达对其产品的信心,增加广告的可信度。同时,在汉语食品广告语言中,广告商也多使用中低值的情态表达来突出产品的优势以及广告对消费者的低强制性和客观性,体现了一定的礼貌性。(3)在人称系统方面,汉语食品广告语言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而第三人称很少使用。第一人称的使用频率最高是因为通过使用第一人称使得广告商把自己也纳入了消费者群体,表明广告商以消费者为中心,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广告中的观点购买产品。第二人称的使用能拉近广告商和消费者的距离,让双方形成一种对话关系,增加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可能性。第三人称则更多的是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增添了广告的生动形象。恰当的广告语言可以拉近广告商和消费者的心理距离,希望本文可以对消费者提供一些购物启示以及对广告商撰写的产品广告语提供一些思路,同时为系统功能语法的应用拓宽研究范围。
陈亮亮[4](2020)在《GL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罐头作为食品行业里面的一个重要细分品类,在国外市场高度成熟,在国内却面临行业内缺乏领导品牌,消费者认知度不足,消费者消费习惯尚未养成等不利局面。本文以罐头食品制造企业GL公司为实践研究案例,通过对企业现有的营销状况作深入分析,挖掘出企业当下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和多年来销售徘徊不前的真实原因。同时应用相关分析工具,对GL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并依据4P理论设计问卷调查,通过调研,摸清目前企业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与消费者需求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运用4P理论,从产品、促销、渠道、价格四个方面提出营销策略优化建议。最后,为保证营销策略的有效实施,制定了配套的保障措施,包括营造市场为导向的文化氛围、营销组织保障和销售支持部门保障等。本文所作的相关分析研究,不仅仅是为GL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完善提供了参考方案和依据,也是为罐头食品行业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市场困境所作的一次探讨。并且对相关罐头食品企业开发国内市场,也起到一定的启发借鉴作用。
李朝阳[5](2020)在《西安建国门农贸市场更新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安建国门农贸市场位于西安市明城区东南片区,毗邻明城墙,四周为生活区。作为一个服务于这一片区已有二十多年的传统农贸市场,如今的西安建国门农贸市场已不符合西安市老城区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无法满足当地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本文以西安建国门农贸市场的更新改造为研究对象。首先,明确农贸市场与市井文化之间的联系,调查了农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总结出当下农贸市场的转型趋势,并对“新型农贸市场”的定义及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分析。新型农贸市场研究视角的切入,主要从农贸市场与城市的关系、市场的空间品质以及市场的体验型业态三个方向展开。其次,对国内外新型农贸市场的特点进行分析,从城市规划、建筑空间、业态分布进行案例调研,总结出新型农贸市场的成功经验,从而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同时,对西安建国门农贸市场的服务区域、总体布局、空间形态、商业业态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对商户和顾客进行问卷调查,提出了市场与城市周边之间的矛盾以及市场自身存在的弊端。最终,通过打造城市会客厅、营造人性化的空间品质和增加丰富多样的服务体验,来探寻适用于西安建国门农贸市场自身特殊性的改造设计方案。分析后得出影响西安建国门农贸市场商业环境不佳的主要因素是,市场与西安明城区的关系不紧密、市场空间功能品质不佳、物理环境品质达不到消费者的需求。从西安明城区街区要求出发,并依据当地居民和市场商贩的行为特征及喜好,从街区规划布局、空间功能布置、消费业态和硬件配套设施提出了相关的具体改造策略及方法。在此基础上,参考新型农贸市场的成功经验,结合市场空间改造的相关理论,探索出一种既能满足当地居民现代生活模式的需求,又能使其重现老城区的繁荣市井并让美好的市井生活传承下去的传统农贸市场改造设计。
虞琴[6](2020)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曼谷》(第1-6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方式,国际旅游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旅游翻译有着重大意义。尽管存在文化差异,但英汉旅游翻译一方面应保留英语文本的主要信息与交际意图,另一方面应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功能对等理论由Nida(1986)提出,该理论认为翻译应使译语读者对译语文本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源语文本的反应相同,即该理论以译语读者为中心,关注译语读者的反应。在该理论指导下,本报告以《曼谷》前六章英汉翻译实践为基础,探讨旅游文本的翻译策略。具体来说,本报告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任务委托、任务意义和全文结构。第二章对源文本作者、主要思想和语言特征做简要概述。第三章从译前、译中、译后三方面呈现整个翻译过程。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理论支撑,第四章阐述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背景和主要观点,并在最后论述该理论指导旅游翻译的适用性。第五章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系统分析翻译策略。在词汇层面,主要采用加注法与词类活用法。在句法层面,主要采用语态转换法、重组法与反说正译法。在语篇层面,主要采用直译法与改写法。作为全文的结语,第六章总结本次任务所采用的主要翻译策略、译者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并反思译者在完成此次任务中的痛苦与收获。
刘欣[7](2020)在《接受理论指导下的《四季》杂志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自2015年始,在国外生活美学杂志的影响下,“美学生活方式”的概念逐渐在国内传播开来,咖啡馆、独立书店、美学课堂等渐渐充实在国人的生活中。这是经济水平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生活美学概念觉醒的台阶。笔者认为翻译此类杂志,对于交流中外生活方式差异与传递不同文化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篇翻译报告选取的翻译内容正是来自国外着名的生活美学杂志《四季》未汉译副刊中的若干文章。文章的共同点在于倡导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强调生活细节的美学所在。该杂志文本在选词成句中使用了散文般的美感表达,是非常具有翻译意义的艺术作品。在撰写翻译实践报告之前,翻译所选文本的同时,笔者阅读对比了大量平行文本和相关的杂志翻译报告,发现生活美学杂志更趋同于文学散文、生活随笔,这类文本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思想启迪,更是一种美学收获。所以本报告最终选择以H.R.姚斯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外美学发展背景介绍、进程的对比以及趋势观望,从读者接受、美学对等、美学留白等角度探讨该类型文字的翻译方法及意义。笔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将具体的翻译方式融入到大量翻译实例中,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呈现跨文化差异与译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生活美学类杂志翻译与读者期待视野的相关性。本报告在最后的部分指出了本次翻译实践的最终收获,即笔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通过对比较为深入地了解了中外生活美学文化的发展和差异,对于笔者本职的撰稿工作在语言表述和文化铺垫的层面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与此同时,该翻译实践帮助笔者更加理解如何从读者视角下进行合理意译,以及把握美学对等及留白式翻译等新型的翻译方法。希望笔者此次从接受理论视角进行生活美学类杂志翻译的研究能在杂志翻译和生活美学两方面的研究中起到一定作用。
周莹[8](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提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杨岗位[9](2020)在《P公司A品牌茶饮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拥有历史悠久的茶文化,茶也是风靡世界的饮品,在传统茶市场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时尚的新式茶饮为这个行业贡献了新的增长点。而茶这个品类,以前被划分为传统中国茶和奶茶。新式茶饮的出现,将两种产品的消费场景结合,在消费者市场产生了新的反应。对于拥有悠久茶文化的中国,茶饮的想象力更大,甚至有反向输出,成为全球化品牌的巨大机会。2018年中国茶饮品行业全面爆发,红遍各大社交媒体,全国境内现制茶饮门店数量在2018年年末达到41万家,年增长74%,新式茶饮对常规饮料的替代以及消费者对“健康茶饮”的需求为这个行业贡献了新的增长点。新开店铺增多的同时,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中小品牌缺乏竞争力,茶饮店也出现了闭店潮的现象。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针对P公司A品牌茶饮的现实情况,进行研究。营销方面的问题是P公司A品牌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文就这方面进行展开,首先对品牌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出存在的问题,结合P公司A品牌所处的外部市场环境,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然后结合内外部环境分析和市场调查,对P公司A品牌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最后,针对P公司A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运用7Ps营销组合理论设计出更加符合茶饮市场环境和公司现实情况的营销策略建议,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具体营销策略包括以下,产品策略包括以创新为根本的产品策略、品质管控、注重产品细节体验,价格策略包括丰富产品价格区间、定价凸显同类性价比,渠道和促销策略包括社交网络营销、微博营销、商超活动、加强新品推介,人员策略包括完善服务流程、重视员工培养,过程策略包括完善服务流程细节,有形展示策略包括各店根据各自布局设置主题。针对营销策略提出实施的保障措施,加强品牌建设包括创造独特的品牌体验、基于企业定位的企业文化、结合各地传统特色创新产品,加强质量管理包括从供应链源头入手、原材料存储和制作流程标准化、关注新技术发展,加强品牌社群管理包括建立专业会员管理服务系统、结合话题进行线上社区活动,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包括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实施保障的措施确保营销策略能顺利实施。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以上分析,为P公司A品牌茶饮的营销策略改进提供建议,在市场竞争中扬长避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此外,通过分析总结对茶饮市场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未来茶饮行业的发展方向将会在追求健康美味品质、独特舒适品牌体验、拓展品牌延伸市场、缔造美味规范管理、新技术新应用迭代五个方面展开,相关企业应结合自身企业具体情况调整经营策略,适应行业发展,成为中国茶走向世界的推动者。
王荣薛[10](2020)在《饮食类纪录片的文化意蕴及其艺术表达》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记录》栏目首播后,不仅引发了收视热潮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还推动了饮食类纪录片在选题立意、创作手法、内容建构等方面的发展与革新,促使业内涌现出了一系列在制作模式和文化表达方面颇为精良的同类题材作品。在中国社会和文化面临转型的当下,饮食类纪录片深度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底蕴,以每个中国人熟悉的“饮食”为切入口,展现了广袤国土上孕育出的各种动植物食材,真实自然地表现了普通人的饮食习惯、思维方式、处世理念和民俗礼仪,重新唤醒了国人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关注和追崇。饮食类纪录片佳作频出,不仅增强了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对文化身份的认同感,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饮食类纪录片能够实现促进民族文化发展、重建国人文化自信的作用,与其文本表征出的文化意蕴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研究饮食类纪录片的文化意蕴及其艺术表达方式,是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主要以影视艺术理论、叙事学理论和纪录片创作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践创作法等研究方法,在大量观摩和分析优秀饮食类纪录片的基础上,对饮食类纪录片蕴含的文化意蕴进行了深入探析和系统阐述,将纪录片文本表征出的文化意蕴概括为饮食文化、家园情结、儒道互补、天人合一四个层面,体现出纪录片作品所折射出的人与食物、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内核,进而探究了饮食类纪录片是如何借助影像语言和叙事策略,实现对饮食文化、地域民俗、亲情乡愁等深层意识和隐性意象的表征,总结出文化意蕴在饮食类纪录片中的产生机制和表达方式。本论文由绪论、相互关联的六个章节和结语共八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缘起和意义,对和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说明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指出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对研究所涉及的概念作出了界定,明确了论文的研究对象;梳理了饮食类纪录片的发展脉络及现状,确定了论文的研究范围;分析了文化意蕴存在于饮食类纪录片的合理性,以及此类题材纪录片进行文化表达的必要性。第二章详细阐述了饮食类纪录片内嵌的“饮食文化”的内涵和意蕴,并结合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总结出纪录片实现饮食文化建构的策略和方式。第三章全面论述了饮食类纪录片蕴含的“家园情结”以及纪录片表达此种文化意蕴的手法和方式。第四章系统论述了饮食类纪录片表达出的“儒道互补”精神及其在纪录片中的表达方式。第五章深入分析了饮食类纪录片表征出的“天人合一”思想,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总结出纪录片在表达此种文化意蕴时的规律和技巧。第六章立足于当下的饮食类纪录片创作现状,首先从整体上分析了饮食类纪录片在文化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定的改进建议;然后详细地阐述了毕业作品的创作内容和不足之处。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结论和成果,指出加强对饮食类纪录片的文化意蕴及其艺术表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并对今后的饮食类纪录片创作进一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表现文化意蕴的更多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二、创造新鲜世界,享受美味生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造新鲜世界,享受美味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1)李子柒短视频的审美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李子柒短视频的内容特色 |
第一节 宁静闲适的生活方式 |
第二节 原汁原味的生活食材 |
第三节 自然朴素的工艺器具 |
第二章 李子柒短视频的审美风格特质 |
第一节 李子柒短视频的形式表现 |
一、轻缓真实的声音 |
二、明净素雅的色彩 |
三、唯美和谐的画面 |
第二节 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 |
一、审美之“味” |
二、审美之“乐” |
第三节 李子柒短视频的审美特质 |
一、自然恬淡 |
二、素朴雅致 |
三、气韵生动 |
第三章 李子柒短视频审美风格形成的条件 |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融入 |
第二节 时代因素的浸入 |
第三节 传统文化的渗入 |
第四节 艺术气息的潜入 |
第五节 创作主体个性的介入 |
第四章 李子柒短视频的审美价值 |
第一节 审美情感的激发 |
一、获得审美愉悦 |
二、产生怀旧情绪 |
三、升华审美情感 |
第二节 审美能力的提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面向青年Z世代用户期待未来厨房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探索未来用户期待研究背景 |
1.1.3 青年Z世代的社会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用户行为观察法 |
1.4.3 深度访谈法 |
1.4.4 生成式技术-绘制法(mapping)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现状 |
2.1 青年Z世代用户研究 |
2.1.1 青年Z世代概念描述 |
2.1.2 青年Z世代用户生活方式研究 |
2.2 厨房创新设计研究 |
2.2.1 厨房设计变革研究 |
2.2.2 厨房创新设计策略研究 |
2.2.3 国内外现有厨房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
2.3 未来设计发展趋势研究 |
2.3.1 未来的概念 |
2.3.2 未来研究 |
2.3.3 未来愿景研究 |
2.3.4 未来用户期待研究方法 |
2.3.5 未来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青年Z世代未来厨房用户期待研究 |
3.1 未来厨房用户期待研究方法 |
3.2 构建未来厨房用户期待研究基础理论模型 |
3.3 未来厨房用户期待预调研 |
3.3.1 预调研设计 |
3.3.2 预调研分析发现 |
3.4 未来厨房用户行为观察与分析 |
3.4.1 目标用户行为观察 |
3.4.2 目标用户行为分析发现 |
3.5 未来厨房用户期待深度访谈调研 |
3.5.1 用户深度访谈设计 |
3.5.2 用户深度访谈结果 |
3.5.3 访谈结果分析与发现 |
3.5.4 未来厨房用户需求转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Z世代用户期待的未来厨房设计方法研究 |
4.1 未来厨房用户期待维度分析 |
4.1.1 延伸性 |
4.1.2 可持续性 |
4.1.3 智能与交互性 |
4.1.4 情感性 |
4.2 用户期待维度与人的体验转化 |
4.3 基于用户期待维度的未来厨房设计原则 |
4.3.1 创新延伸性设计原则 |
4.3.2 环境可持续设计原则 |
4.3.3 智慧功能性设计原则 |
4.3.4 情感化设计原则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青年Z世代的未来厨房概念设计实践 |
5.1 设计概述 |
5.1.1 背景描述 |
5.1.2 面向青年Z世代的未来厨房设计分析 |
5.2 未来厨房初期概念设计方案 |
5.2.1 未来厨房的设计概念定位 |
5.2.2 未来厨房初期设计策略 |
5.3 基于AR体验技术下的未来厨房概念设计方案 |
5.3.1 未来厨房概念设计总述 |
5.3.2 未来厨房概念设计方案 |
5.4 设计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4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汉语食品广告语的人际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objective |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
1.4 Structure of this research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Researches on interpersonal meaning |
2.1.1 Researches on interpersonal meaning abroad |
2.1.2 Researches on interpersonal meaning at home |
2.2 Researches on advertising discourse |
2.2.1 Researches on advertising discourse abroad |
2.2.2 Researches on advertising discourse at home |
2.3 Researches on food advertising discourse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An elaboration on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
3.2 An elaboration on interpersonal meaning |
3.3 Realization of interpersonal meaning |
3.3.1 Mood system |
3.3.2 Modality system |
3.3.3 person system |
Chapter Four Research Methodology |
4.1 Research questions |
4.2 Data collection |
4.3 Research method |
4.4 Research instrument and procedure |
Chapter Five An Analysis of Interpersonal Meaning in Chinese FoodAdvertisements |
5.1 Mood system in Chinese food advertisements |
5.1.1 Declarative mood in Chinese food advertisements |
5.1.2 Imperative mood in Chinese food advertisements |
5.1.3 Interrogative mood in Chinese food advertisements |
5.2 Modality system in Chinese food advertisements |
5.2.1 Modalization in Chinese food advertisements |
5.2.2 Modulation in Chinese food advertisements |
5.3 Person system in Chinese food advertisements |
5.3.1 First person pronoun in Chinese food advertisements |
5.3.2 Second person pronoun in Chinese food advertisements |
5.3.3 Third person pronoun in Chinese food advertisements |
5.4 Summary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6.1 Major findings |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thesis |
References |
Appendix Corpus of Chinese Food Advertisements |
Acknowledgements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GL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分析工具 |
2.1.1 PEST分析 |
2.1.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2.2 相关理论 |
2.2.1 4P理论 |
2.2.2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2.3 体验式营销理论 |
2.2.4 新兴网络营销理论 |
第3章 GL公司及其市场营销策略现状 |
3.1 GL公司概况 |
3.1.1 公司基本情况 |
3.1.2 公司营销结构 |
3.1.3 公司销售模式 |
3.1.4 公司市场状况 |
3.2 GL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现状 |
3.2.1 产品策略现状 |
3.2.2 价格策略现状 |
3.2.3 渠道策略现状 |
3.2.4 促销策略现状 |
3.3 GL公司营销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产品管理缺失和品牌形象模糊老化 |
3.3.2 市场定价指引缺失 |
3.3.3 渠道结构不合理 |
3.3.4 促销形式传统单一 |
第4章 GL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1.5 宏观环境分析总结 |
4.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4.2.1 潜在竞争者能力分析 |
4.2.2 供应者议价能力分析 |
4.2.3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
4.2.4 替代品替代能力分析 |
4.2.5 竞争对手能力分析 |
4.2.6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总结 |
4.3 消费者市场分析 |
4.3.1 消费者罐头食品消费行为调查分析 |
4.3.2 消费者罐头食品购买决策模式分析 |
4.3.3 消费者市场分析总结 |
第5章 GL公司营销策略优化设计 |
5.1 产品策略优化 |
5.1.1 优化产品结构 |
5.1.2 产品开发及升级 |
5.1.3 单品聚焦 |
5.1.4 品牌定位与年轻化 |
5.2 价格策略优化 |
5.2.1 出厂价定价优化 |
5.2.2 区域促销价的差别定价 |
5.2.3 落实市场定价指引 |
5.3 渠道策略优化 |
5.3.1 增强渠道掌控 |
5.3.2 省外区域市场开发 |
5.3.3 餐饮渠道的开发 |
5.3.4 线上渠道的开发 |
5.3.5 其他新兴渠道的开发 |
5.4 促销策略优化 |
5.4.1 新兴营销工具的应用 |
5.4.2 人员架构调整 |
5.4.3 优化销售促进措施 |
5.4.4 提升公共关系管理水平 |
5.4.5 体验式营销的推进 |
第6章 GL公司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 营造市场为导向的公司氛围 |
6.1.1 重视内部培训宣导工作 |
6.1.2 提升营销部门地位 |
6.1.3 建立现代科学的营销决策机制与执行机制 |
6.2 营销组织保障 |
6.2.1 营销团队打造 |
6.2.2 完善绩效考核 |
6.2.3 企业文化建设 |
6.3 销售支持部门保障 |
6.3.1 完善市场督导职能 |
6.3.2 规范市场价格体系监管工作 |
6.3.3 组建产品小组 |
6.3.4 提升市场费用的管控水平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消费者罐头食品消费行为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西安建国门农贸市场更新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的起因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地块历史背景 |
1.1.4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与可行性分析 |
1.2.3 研究目标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4.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新型农贸市场研究 |
2.1 市井与市井文化 |
2.1.1 市井的产生及其变迁 |
2.1.2 市井文化的应用而生 |
2.1.3 市井文化的表现形态 |
2.2 农贸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
2.2.1 农贸市场1.0——满足市民的单一需求 |
2.2.2 农贸市场2.0——满足了市民的多维需求 |
2.2.3 农贸市场3.0——零售与体验的结合 |
2.2.4 农贸市场转型趋势 |
2.3 新型农贸市场的定义 |
2.3.1 新型农贸市场的空间结构基础 |
2.3.2 新型农贸市场的特点体现 |
2.3.3 新型农贸市场的商业逻辑 |
2.4 新型农贸市场的研究视角 |
2.4.1 新型农贸市场与城市的关系 |
2.4.2 新型农贸市场的空间品质 |
2.4.3 新型农贸市场的体验型业态 |
2.5 本章总结 |
第3章 国内外新型农贸市场特点分析 |
3.1 城市的会客厅:以巴塞罗那圣卡特琳娜市场(Santa Caterina Market)为例 |
3.1.1 规划 |
3.1.2 内部空间 |
3.2 人性化的空间品质:以日本无印良品果蔬市场为例 |
3.3 体验型的业态:以西安高新大都荟盒马鲜生市场为例 |
3.4 总结新型农贸市场的成功经验 |
3.4.1 与城市的关系紧密 |
3.4.2 空间品质人性化 |
3.4.3 体验丰富多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国门农贸市场调研分析 |
4.1 建国门农贸市场基地现状分析 |
4.1.1 农贸市场概况 |
4.1.2 建国门农贸市场基地现状 |
4.1.3 建国门农贸市场服务区域 |
4.1.4 市场建筑现状分析 |
4.1.5 市场业态现状分析 |
4.1.6 基地人群现状分析 |
4.1.7 市场商业空间类型分析 |
4.1.8 基地现状总结 |
4.2 建国门农贸市场环境现状问题 |
4.2.1 建国门农贸市场外部环境现状问题 |
4.2.2 建国门农贸市场内部环境现状问题 |
4.3 商户与顾客调查 |
4.3.1 建国门农贸市场商户调查 |
4.3.2 建国门农贸市场顾客调查 |
4.3.3 建国门农贸市场调查总结 |
4.4 总结 |
第5章 建国门农贸市场改造设计 |
5.1 建国门农贸市场改造策略 |
5.1.1 清晰定位 |
5.1.2 建立城市会客厅 |
5.1.3 营造人性化的空间品质 |
5.1.4 合理设置体验型业态 |
5.1.5 总结 |
5.2 建国门农贸市场外部环境改造设计 |
5.2.1 增加公共活动空间 |
5.2.2 合理流线,改善拥挤 |
5.2.3 增加体验型业态 |
5.3 建国门农贸市场内部空间改造设计 |
5.3.1 综合市场改造设计 |
5.3.2 水产市场改造设计 |
5.3.3 沿顺城巷商铺设计 |
5.4 建国门农贸市场硬件配套改造 |
5.4.1 排水设施 |
5.4.2 通风设施 |
5.4.3 柜台设施 |
5.4.4 照明设施 |
5.5 总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附录1 建国门农贸市场附近居民购物行为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建国门农贸市场商户对于农贸市场的评价调查问卷 |
(6)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曼谷》(第1-6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Report |
Chapter2 Description of the Source Text |
2.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of the Source Text |
2.2 Major Ideas of the Source Text |
2.3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2.3.1 Lexical Features |
2.3.2 Syntactic Features |
2.3.3 Textual Features |
Chapter3 Translation Process |
3.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
3.1.1 Formulating a Task Schedule |
3.1.2 Selecting Translation Tools |
3.1.3 Constructing a Glossary |
3.1.4 Determining Theoretical Guidance |
3.2 While-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
3.3 Post-translation Editings |
3.3.1 Self-proofreading |
3.3.2 Peer-proofreading |
3.3.3 Proofreading Based upon Entrusting Party’s Feedback |
Chapter4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 |
4.1 Background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4.2 Main Arguments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4.3 Applicabilit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o the Task |
Chapter5 Case Analyses |
5.1 Lexical Strategies to Achiev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
5.1.1 Annotation |
5.1.2 Word-class Shift |
5.2 Syntactic Strategies to Achiev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
5.2.1 Voice Conversion |
5.2.2 Restructuring |
5.2.3 Negation-affirmation Conversion |
5.3 Textual Strategies to Achiev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
5.3.1 Literal Translation |
5.3.2 Rewriting |
Chapter6 Conclusion |
6.1 A Summary of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6.2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and Solutions Adopted |
6.3 Personal Pains and Gains from the Translation Task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1 Source Text |
Appendix2 Target Text |
Appendix3 Glossary Constructed for the Translation Task |
Appendix4 Certificates of Task Entrustment and Version Adoption |
Appendix5 Publication Certificate of the Translated Work |
(7)接受理论指导下的《四季》杂志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Introduction of the Project |
1.1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
1.1.1 Introduction of Life and Aesthetics Magazines |
1.1.2 Understanding and Spreading of Life and Aesthetics |
1.1.3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and Aesthetics in Home and Abroad |
1.2 The Purpose and Importance of the Project |
1.2.1 Social Importance |
1.2.2 Personal Purpose |
1.3 The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2 Task Description |
2.1 Preparation |
2.1.1 The Study of Relative Texts |
2.1.2 Literature Review on Magazine Translation |
2.1.3 Plan for the Translation |
2.2 Translation Processes |
2.2.1 The Execution of Plan |
2.2.2 The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
2.3 Proofreading |
2.3.1 Checking |
2.3.2 Revising and Examples |
3 Translation Theory in This Report |
3.1 Reception Theory |
3.2 Reader’s Reception |
3.3 Aesthetic Equivalence |
3.4 Aesthetic Blank |
4 Case Study of Kinfolk’s Transl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ception Theory |
4.1 Free Translation of Phrases |
4.2 Division& Restructuring of Long Sentences |
4.3 Amplification of the Coherence in Text Translations |
5 Conclusion |
5.1 Reflection o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5.2 Problems to be Solved |
References |
Appendix |
致谢 |
(8)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P公司A品牌茶饮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新式茶饮 |
2.1.2 直营连锁经营 |
2.2 理论基础 |
2.2.1 7Ps营销理论 |
2.2.2 常用环境分析工具 |
2.2.3 STP理论 |
3 P公司A品牌茶饮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
3.1 P公司A品牌简介 |
3.1.1 P公司A品牌简介 |
3.1.2 P公司A品牌发展现状 |
3.1.3 P公司A品牌茶饮营销策略现状 |
3.2 现有营销存在的问题 |
3.2.1 产品策略存在问题 |
3.2.2 价格策略存在问题 |
3.2.3 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存在问题 |
3.2.4 人员存在问题 |
3.2.5 过程存在问题 |
3.2.6 有形展示存在问题 |
4 P公司A品牌茶饮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行业内竞争者分析 |
4.2.1 行业内竞争者 |
4.2.2 消费者市场调查 |
4.3 P公司A品牌SWOT分析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3.3 机会 |
4.3.4 威胁 |
5 P公司A品牌茶饮营销策略制定 |
5.1 市场STP战略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市场定位 |
5.2 产品策略 |
5.2.1 以创新为根本的产品策略 |
5.2.2 产品的品质管控 |
5.2.3 注重产品细节体验 |
5.3 价格策略 |
5.3.1 丰富产品价格区间 |
5.3.2 定价凸显同类性价比 |
5.4 渠道与促销策略 |
5.4.1 社交网络营销 |
5.4.2 微博营销 |
5.4.3 商超活动 |
5.4.4 加强新品推介 |
5.4.5 拓展线上销售渠道 |
5.5 人员策略 |
5.5.1 完善服务流程 |
5.5.2 重视员工培养 |
5.6 过程策略 |
5.7 有形展示策略 |
6 P公司A品牌茶饮市场营销保障措施 |
6.1 加强品牌建设 |
6.1.1 创造独特的品牌体验 |
6.1.2 基于企业定位建立特色的企业文化 |
6.1.3 结合店面各地传统特色,创新产品 |
6.2 加强质量管理 |
6.2.1 从供应链源头入手 |
6.2.2 原材料存储和制作工艺标准化 |
6.2.3 关注新技术发展 |
6.3 加强品牌社群管理 |
6.3.1 建立专业会员管理服务系统 |
6.3.2 结合话题进行线上社区活动 |
6.4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 |
6.4.1 有效激励机制 |
6.4.2 职业生涯规划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茶饮市场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10)饮食类纪录片的文化意蕴及其艺术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理论基础 |
一、影视艺术理论 |
二、叙事学理论 |
三、纪录片创作理论 |
第一章 饮食类纪录片创作概述 |
第一节 饮食类纪录片概念界定 |
第二节 饮食类纪录片的创作现状与分类 |
第三节 文化意蕴存于饮食类纪录片的合理性 |
第四节 饮食类纪录片文化表达的必要性 |
第二章 饮食类纪录片中的“饮食文化” |
第一节 饮食文化意蕴阐述 |
一、饮食文化的肇端、发展和流变 |
二、饮食美学中的色香味形器 |
三、饮食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
第二节 饮食文化意蕴的表达方式 |
一、食材器具的符号化表征 |
二、特写镜头的奇观化叙事 |
三、旁白解说的诗意化营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饮食类纪录片中的“家园情结” |
第一节 家园情结意识阐述 |
一、分离团聚中的恋家思乡 |
二、家长里短中的人生百态 |
第二节 家园情结意识的表达方式 |
一、叙事题材的生活化 |
二、内部视点的平民化 |
三、人物刻画的细节化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饮食类纪录片中的“儒道互补” |
第一节 儒道互补哲理阐述 |
一、入世理念的自律与勤勉 |
二、出世心态的超然与享乐 |
三、变通思维的融合与革新 |
第二节 儒道互补哲理的表达方式 |
一、符号化叙事空间的隐喻与象征 |
二、多样化叙事视角的灵活与细腻 |
三、表现性蒙太奇的写意与抒情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饮食类纪录片中的“天人合一” |
第一节 天人合一理念阐述 |
一、敬畏自然:祭祀仪式的在场 |
二、利用自然:食材资源的获取 |
三、保护自然:再生理念的询唤 |
第二节 天人合一理念的表达方式 |
一、画面景观强化真实感和神圣感 |
二、故事情节增强戏剧性和悬念感 |
三、音乐元素营造民俗美和意境美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内饮食类纪录片文化表达反思 |
第一节 饮食类纪录片在文化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制作水平良莠不齐 |
二、文化表现浮于表面 |
三、过于侧重故事讲述 |
四、创作立场主观化 |
第二节 饮食类纪录片文化表达的策略和建议 |
一、增强创作者的文化意识 |
二、将文化与食物完美结合 |
三、深入生活,挖掘细节 |
四、丰富、完善表现手法 |
本章小节 |
结语 |
作品或视频下载地址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毕业作品《泉城食韵》导演阐述 |
附录二 国内饮食类纪录片一览表(部分) |
攻读学位期间拍摄作品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创造新鲜世界,享受美味生活(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子柒短视频的审美风格研究[D]. 郭蕊.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面向青年Z世代用户期待未来厨房创新设计研究[D]. 徐之殿奎.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3]汉语食品广告语的人际意义研究[D]. 冉维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GL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陈亮亮. 华侨大学, 2020(01)
- [5]西安建国门农贸市场更新改造研究[D]. 李朝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曼谷》(第1-6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虞琴. 济南大学, 2020(05)
- [7]接受理论指导下的《四季》杂志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刘欣.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8]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9]P公司A品牌茶饮营销策略研究[D]. 杨岗位.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10]饮食类纪录片的文化意蕴及其艺术表达[D]. 王荣薛.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