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汛期运行水位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爱萍[1](2021)在《考虑预报不确定性的水库防洪与兴利协调控制调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库防洪与,兴利综合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洪水资源化的要求愈加迫切,如何协调水库防洪与兴利的矛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水库汛限水位作为协调防洪与兴利的关键指标,在充分利用水库的暴雨洪水预报信息的前提下,对水库汛限水位实行动态控制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给不足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岩溶区流域澄碧河水库为工程实例,为发挥水库的综合利用效益,开展协调水库防洪与兴利蓄水效益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论文从分期调度的角度,以旬最大1d降雨量、旬最大3d降雨量、旬总降雨量构建综合指标,采用改进的模糊集分析法对澄碧河水库进行汛期分期,得到分期结果为前汛期4月中旬~5月上旬(4.11~5.10),主汛期5月中旬~9月上旬(5.11~9.10),后汛期9月中旬~10月下旬(9.11~10.31)。(2)在分期的基础上,选择“分期最大值跨期选样”、水文频率分析法—适线法计算各分期洪水样本的经验频率,采用同倍比放大法中的“峰比”对典型洪水过程线进行放大来推求各分期的洪水过程线,基于调洪最高水位对各分期设计洪水进行调洪演算,计算结果表明,澄碧河水库后汛期起调水位可抬高至187.5m。(3)从动态控制汛期水位的角度,构建了水库防洪与兴利蓄水两阶段协调调度模型,将水库调度的复杂问题转化为阶段1的兴利蓄水效益与阶段2的防洪风险之间的对冲问题,利用预报信息逐时段进行滚动决策。假定预报误差服从正态分布,将模型应用至澄碧河水库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当预报来水在61.68~631.893m/s时,通过对澄碧河水库后汛期实施汛期水位动态控制调度,蓄水效益明显提高;在2001~2012年间,总蓄水效益较实际调度增加23.65×108m3,12年间蓄水效益年均增加1.97×108m3,在185~187.36m的后汛期水位控制域内,通过预报来水指导水库预蓄预泄,不但没有影响水库防洪作用,而且有效发挥了水库蓄水效益。
贾长伟[2](2020)在《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优选研究 ——以碧口水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且洪涝灾害频发,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调蓄功能,在防洪安全得到保证的条件下,切实提高洪水资源利用率是重要的缓解方式。汛限水位是水库优化调度中非常重要的指标,目前大多数水库采用汛限水位静态控制方法,无法充分发挥水库的调蓄能力,为了安全合理运用洪水资源,依据气象水文预报信息,对水库实施汛期水位动态控制,可以有效提高水库发电、供水等兴利效益,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库的防洪效益,因此,对水库实时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是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碧口水库,开展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面的研究同时,对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进行优选,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根据碧口水库的基本情况,对碧口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的现状条件进行分析。(2)考虑碧口水库进行动态控制的影响因素,选用预泄能力约束法和分级预泄法,推导出动态控制域变化范围。同时根据下游防洪安全,考虑实时调度中汛期水位的动态控制原则,建立了8个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3)以最大坝前水位、最大下泄流量、下游河道高水位运行历时作为指标考量防洪效益,以年平均增发电量和水资源利用增量作为指标考量兴利效益,建立可以对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进行评估的决策指标体系。(4)为了综合考虑决策者的意见,以及指标值本身所包含的信息量,将主观权重法和客观权重法结合,通过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组合赋权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值。(5)分别采用分类决策树、贝叶斯网络网络模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三种方法对动态控制方案优劣进行对比分析。三种方法获得的8个方案之间的优劣对比结论基本一致,方案6为最优方案。(6)分析认为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分类决策树方法可以方便快捷的计算决策结果,缺点是生成决策树过程中所需基础数据量大,得到的评价结果区分度相对较小;使用贝叶斯网络模型,优点是所需基础数据量小,且对比优劣度相近的方案时,其评价结果区分度相对明显,更容易对各方案进行优劣比较,缺点是计算原理复杂;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计算原理简单、所需基础数据量小,但评价结果区分度相对较小。(7)针对碧口水库的实际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在接到洪水预报后,推荐以分级预泄作为预泄方式、以(694.60m,695.40m)作为动态控制域、以碧口水库现行防洪调度规则泄洪的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作为推荐方案。(8)本文针对碧口水库所进行的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优选相关内容,对类似工程有参考价值。
夏永丽[3](2019)在《赣江新干航电枢纽基于GPRS和北斗双通道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文中指出20162018年本人作为电气专业负责人,主持江西赣江新干航电枢纽工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方案设计及实施工作。在设计过程中,结合的当地水文历史资料以及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规程规范文件要求,完成了系统设备的方案设计及设备招标、安装、测试运行工作,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取材于此。水情信息完整、实时、准确性的直接关系到防汛部门的水利调度决策是否合理。本文针对项目所在流域的环境,在确保信息传输可靠的前提下,对各种常见通信技术在经济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分析,GPRS技术具有的传输信号的特色,更符合当下形式的发展趋势。然而我国水利工程流域环境复杂,地域跨度大,GPRS通信网络有些地方不能全面覆盖,一些水文监测点附近无线通信网络设施不够完善,水情信息无法顺利采集。不过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通信技术可以解决网络覆盖不全的问题,使水情测报数据信息采集系统更加完善,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GPRS和北斗卫星网络传输特点,设计了基于GPRS和北斗双信道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方案。针对该方案,本文从系统的组成、各部分主要功能、信道组网方案等方面进行分析设计,实现了通过双通道网络工作模式,系统获取及时有效的水情信息。最后,通过对建成系统的进行测试和对系统运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总结,认识到整个系统还存在一些缺点需要改进,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本文主要是对市场上成熟技术的设备和民用运营网络的集成运用于工程实际中,为以后同类工程建设中优化方案设计提供思路和良好的参考价值。
李文希[4](2015)在《基于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水库汛期运行水位控制方法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是对水库水位进行自动化操控的关键性要素,对于水库水位的调度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对于基于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汛期运行水位控制方法进行深入探究是十分必要的。该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汛限水位控制的普遍方法,然后重点分析了两种主流的汛期水位控制方法,并通过实例对比了这两种方法。
金新,王晓雷,张海龙,欧阳学金,王小锋,王轩[5](2015)在《官地水库汛期发电优化调度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增加水库的多年平均发电量,以官地水库为例,利用电站特征水位、库区回水和移民成果、下游河道防洪现状及洪水预报情况,拟定了根据洪水预报流量确定汛期运行水位的分级预报预泄方案,根据预泄能力约束将汛期运行水位控制在一定范围,在预报流量较大时将水位逐级预降下来,在预报流量较小时将水位逐级回蓄上去。实例应用结果表明,利用汛期发电优化调度方案进行调度后,多年平均发电量由118.7×108kW·h增加为127.6×108kW·h,兴利效益明显,且在一定范围内洪水预见期越长,优化调度方案的发电量越大,但当洪水预见期增加到10h后,库区淹没和电站下游防洪安全会制约发电量的增加。
夏永成[6](2014)在《东义河流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是在综合运用遥测、通信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完成流域内水文、汛情、工情等水文重要参数的实时采集、以及处理和传输,提供服务于水利水电工程防洪以及兴利和优化调度的自动化测报系统。建设东义河流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是确保工程施工安全度汛、科学合理地分配水资源,充分解决发电与防洪矛盾,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梯级电站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实现梯级水库联合调度和优化调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流域水电工程的综合效益的需要。本论文正是针对东义河流域水电开发建设的需要,结合东义河流域特性,在开展东义河流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站点查勘以及通信信道测试等工作的基础上,对东义河流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总体构架和功能进行设计、对遥测站网进行分析和布设、对通信方式和系统工作体制进行比选、对数据传输通信网络、供电和防雷接地等进行设计,同时,根据流域情况和梯级电站预报要求,对预报方案、中心站集成、遥测设备集成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业务应用系统、信息发布系统提出设计方案。主要内容为:1.对东义河流域概况、气候特性、径流降雨洪水特性、工程概况进行调查分析,为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收集整理基础资料。2.根据东义河流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的依据和设计原则,总结分析系统的主要功能需求,设计自动测报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工作流程,确定系统各个子系统和总体实施方案。3.对系统测报范围进行论证,并在论证的基础上,结合网站布设原则,对遥测站进行布设。对遥测设备的选型和主要技术指标进行分析确定,并完成设备集成。4.论述水情预报方案的布置原则,对洪水传播时间进行分析,为全流域测报范围内各级电站坝(闸)址设计洪水预报方案,并根据当地流域特性提出合适的模型。5.对东义河流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水文采集子系统和信息传输子系统的设计提出要求,并确定子系统的功能和主要技术指标要求。在对目前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领域中常用的数据传输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并综合当地流域地形特性、经济发展等多方因素的基础上,为系统选用通信方式,提出采集的具体方案。6.针对中心站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接收系统、数据处理系统、业务应用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等提出设计和功能要求,并对中心站网络设备以及系统软件提出选型和技术指标要求,在此基础上完成各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要求,完成中心站网络设计和设备选型。
李腾,鞠飞,侯晓磊[7](2013)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汛期运行水位控制方法分析》文中认为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在水文部门的应用日渐成熟和广泛,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就是典型的例子,它是水库的"千里眼",是水位调度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水位的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汛期运行水位控制方法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目前汛限水位控制的普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和新科技的运用,探索出更适合新时代的汛期水位控制方法。
秦军[8](2010)在《长洲水利枢纽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阐述长洲水利枢纽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的意义及要求,结合流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确定总体方案和系统覆盖范围,论证建设规模和遥测站网的布设,分析预报方案配置,并合理选择工作体制和通信组网方式。
黄小锋[9](2010)在《梯级水电站群联合优化调度及其自动化系统建设》文中认为实施梯级水电站群联合优化运行是统筹流域上下游各电站流量、水头间的关系,实现科学利用水能资源的重要手段,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梯级水电站群的联合优化调度及其自动化系统建设为研究对象,从优化调度模型、求解方法、效率分析、梯级调度管理模式、新形势下的梯级水调自动化系统建设等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梯级水电站群的优化调度管理问题,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进化算法具有求解多目标问题的优点,针对当前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没有最佳个体保留机制,共享参数需预先确定等缺点,从而可能导致不收敛或陷入局部解,提出了基于Pareto最优的外部档案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利用外部档案集合保留非劣解的进化策略,并采用小生境拥挤机制来保持解集的多样性。(2)针对目前梯级水电站群调度的多维、多阶段和多约束条件非线性等具有高度复杂性的问题,利用等相对增率原则推导计算出了蓄供水判别系数法,提出并绘制了蓄供水控制线和梯级水电站群总蓄能调度图用于改进蓄供水判别系数法,建立了梯级水电站群发电联合优化调度的发电量最大和保证出力最大模型,并将改进的蓄供水判别系数法用于模型的求解,寻求系统在满足各种约束的条件下最优调度方案。(3)梯级水电站群系统规划运行调度中,要全面考虑工程的经济目标、社会目标与生态环境目标。建立了梯级水电站群发电模型、防洪最大削峰准则目标函数,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模型,河流全流程的水质水量耦合模型,泥沙冲淤状况的有效库容最大与排沙减淤期间发电量亦最大的多目标模型,从保证率和缺水量两个方面建立了灌溉目标函数,建立了多水源和多用户之间水量平衡和调配模拟模型。以金沙江-长江梯级水电站群的发电和防洪多目标问题为实例研究证明了大规模梯级水电站群系统复杂多目标调度模型和基于Pareto最优的外部档案多目标粒子群求解技术的有效性。(4)针对梯级水电站群中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这种不同于常规蓄能机组的布置形式,不仅改变了现有水库的运行方式,而且涉及上下游梯级水库的联合调度问题,本文分析了其独特优势,并在充分考虑电网需求的前提下,建立了梯级水电站群中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的调度模型,分析了其抽水发电转化效率,结果表明其效率可达92%,比纯抽水蓄能电站75%的效率高。研究成果对建立我国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的运行模式、丰富和完善水库调度系统理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5)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是现代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在梯级水电大力开发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形势下水调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和系统建设内容、平台应用软件功能、高级应用软件功能,设计了其系统结构。提出了河流梯级的调度管理的四种模式:单枢纽调度管理、分区梯级调度管理、分区-统一调度管理和梯级统一调度管理等。
甘启娣,周林,周祥林,梅志宏,张云杰[10](2010)在《大朝山水电站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朝山水库上游梯级为具有年调节能力的小湾水库,本次大朝山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研究仅针对小湾水库蓄水运行前。为了在小湾水电站投产前,合理利用大朝山水库调节库容,科学利用洪水资源,在不影响水库自身及上下游防洪安全、不增加水库淹没的前提下,进行大朝山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研究,从水库泥沙淤积、水库淹没、能量指标、上下游防洪安全等方面综合分析比较,拟定大朝山水电站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方案;通过抬高水库汛期运行水位,以减少电站受阻容量,达到增加电站汛期出力,缓解云南电力供应紧张局面的目的。
二、基于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汛期运行水位控制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汛期运行水位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预报不确定性的水库防洪与兴利协调控制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综述 |
1.2.1 汛期分期及分期汛限水位调整研究进展 |
1.2.2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研究进展 |
1.2.3 预报不确定性对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影响研究进展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澄碧河水库概况 |
2.1 澄碧河流域防洪现状分析 |
2.1.1 流域特性 |
2.1.2 水库概况 |
2.1.3 现行调度方式 |
2.2 水库建库以来运行状况分析 |
2.2.1 兴利调度潜力分析 |
2.2.2 调度弃水量分析 |
2.2.3 主要防洪安全问题 |
2.3 提高水库防洪与兴利蓄水能力必要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汛期分期及分期汛限水位研究 |
3.1 水库汛期分期划定研究 |
3.1.1 改进模糊集分析法 |
3.1.2 汛期分期成果 |
3.1.3 汛期分期成果分析 |
3.2 水库分期设计洪水研究 |
3.2.1 洪水选样 |
3.2.2 频率分析 |
3.2.3 各分期设计洪水计算 |
3.3 分期汛限水位控制域研究 |
3.3.1 分期汛限水位确定方法 |
3.3.2 后汛期汛限水位控制域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及应用研究 |
4.1 水库防洪与兴利目标矛盾竞争关系分析 |
4.1.1 水库防洪与兴利目标矛盾分析 |
4.1.2 对冲理论在水库调度中的应用 |
4.2 水库汛期防洪与兴利蓄水协调调度模型的构建 |
4.2.1 目标函数的构建 |
4.2.2 模型求解分析 |
4.2.3 预报来水对防洪与兴利影响分析 |
4.3 汛期水位动态控制在澄碧河水库的应用探讨 |
4.3.1 水位动态控制关键指标的确定 |
4.3.2 后汛期水位动态控制调度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优选研究 ——以碧口水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 |
1.2.1 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研究进展 |
1.2.2 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优选研究现状 |
1.3 论文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1 总体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碧口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的现状条件分析 |
2.1 碧口水库流域基本情况 |
2.2 碧口水库基本情况分析 |
2.2.1 水库基本资料 |
2.2.2 水库现行洪水调度方式 |
2.3 碧口水库进行汛期水位动态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
2.4 碧口水库进行汛期水位动态控制的可行性分析 |
2.4.1 汛期水位动态控制需具备的条件 |
2.4.2 碧口水库已具备条件分析 |
第三章 碧口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研究 |
3.1 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域的影响因素 |
3.1.1 碧口水库有效预见期 |
3.1.2 有效预见期内平均入库流量 |
3.1.3 下游河道允许的预泄流量 |
3.2 预泄能力约束法确定汛期水位动态控制域上限 |
3.2.1 基本思路 |
3.2.2 方法步骤 |
3.3 分级预泄法确定汛期水位动态控制域上限 |
3.3.1 基本思路 |
3.3.2 方法步骤 |
3.4 预泄能力约束法确定汛期水位动态控制下限 |
3.5 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原则及方案 |
3.5.1 碧口水库现行防洪调度规则 |
3.5.2 碧口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原则 |
3.5.3 碧口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 |
第四章 碧口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指标体系 |
4.1 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指标体系的确定 |
4.1.1 指标选取原则 |
4.1.2 控制指标选取 |
4.2 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集及指标特征值的确定 |
4.2.1 利用预泄能力约束法进行预泄计算方案指标特征值 |
4.2.2 利用分级预泄法进行预泄的调洪计算 |
4.2.3 不同的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指标计算结果 |
4.3 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集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1 层次分析法 |
4.3.2 熵权法 |
4.3.3 组合赋权法 |
第五章 基于分类决策树方法的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优选 |
5.1 引言 |
5.2 基于分类决策树方法的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模型原理 |
5.3 应用于碧口水库的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优选决策树 |
第六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优选 |
6.1 引言 |
6.2 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优选原理 |
6.3 应用于碧口水库的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优选的贝叶斯网络模型 |
第七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优选 |
7.1 引言 |
7.2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优选原理 |
7.3 应用于碧口水库的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优选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赣江新干航电枢纽基于GPRS和北斗双通道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 |
1.2 水情测报系统简介 |
1.3 水情测报系统发展与现状 |
1.4 本课题研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需求 |
2.1 系统建设必要性 |
2.2 遥测站主要功能 |
2.3 通信传输网络要求 |
2.4 中心站功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通信方案分析选择 |
3.1 通信方式比较 |
3.1.1 有线通信 |
3.1.2 超短波通信 |
3.1.3 短波通信 |
3.1.4 移动通信 |
3.1.5 卫星通信 |
3.2 通信组网方式确定 |
3.2.1 信道组网选择原则 |
3.2.2 信道组网配置 |
3.3 通信工作体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PRS和北斗卫星主要技术介绍 |
4.1 GPRS通信技术 |
4.1.1 GPRS基本逻辑体系结构 |
4.1.2 GPRS数据传输平面 |
4.1.3 GPRS网络传输协议 |
4.1.4 GPRS分组交换传输方式 |
4.1.5 GPRS组网方案 |
4.1.6 GPRS通信网络 |
4.2 北斗卫星通信技术 |
4.2.1 概述 |
4.2.2 通信传输方式 |
4.2.3 通信协议及信道容量 |
4.2.4 数据传输特点 |
4.2.5 北斗卫星通信网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方案硬件设计实现 |
5.1 系统总体方案 |
5.2 遥测系统硬件设计 |
5.2.1 水位计 |
5.2.2 雨量计 |
5.2.3 远程终端单元(RTU) |
5.2.4 GPRS DTU通信终端 |
5.2.5 北斗卫星通信终端 |
5.2.6 供电系统 |
5.2.7 法拉第筒 |
5.3 遥测系统数据传输流程 |
5.4 中心站硬件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软件设计实现 |
6.1 软件配置 |
6.2 功能介绍 |
6.2.1 数据通信服务 |
6.2.2 Web浏览器服务 |
6.2.3 系统管理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功能测试 |
7.1 系统测试目的 |
7.2 系统测试内容 |
7.2.1 实时信息的采集与监测 |
7.2.2 数据报警查询 |
7.2.3 图形报表 |
7.2.4 其他问题 |
7.3 结果分析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官地水库汛期发电优化调度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官地水电站概况 |
3 分级预报预泄法特点及确定步骤 |
3.1 分级预报预泄法特点 |
3.2 分级预报预泄法确定步骤 |
3.2.1 确定汛期运行水位变化范围 |
3.2.2 确定汛期运行控制水位 |
3.2.3 确定不同汛期运行控制水位所允许的入库流量 |
3.2.4 拟定分级预报预泄方案 |
3.2.5 验证分级预报预泄方案的合理性 |
4 应用 |
4.1 官地水库汛期发电优化调度方案拟定 |
4.2 官地水库汛期发电优化调度方案合理性分析 |
5 结论 |
(6)东义河流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水情自动测报技术的发展 |
1.2.1 美国和日本水情自动测报技术发展 |
1.2.2 我国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现状 |
1.2.3 国内外水情自动测报技术的发展 |
1.3 研究对象 |
1.3.1 流域和工程概况 |
1.3.2 气候特性、径流、降雨洪水特性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1 应用需求 |
2.1.1 系统建设作用 |
2.1.2 系统建设必要性 |
2.2 功能需求 |
2.2.1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2.2.2 数据采集与通信控制数据库表 |
2.2.3 水文及水库运行数据库表 |
2.2.4 数据采集与通信控制 |
2.2.5 数据处理与计算 |
2.2.6 界面风格 |
2.2.7 组态应用 |
2.2.8 数据监视 |
2.2.9 GIS技术应用 |
2.2.10 WEB技术应用 |
2.3 系统数据流 |
2.4 应用范围 |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1 系统设计依据和设计原则 |
3.1.1 系统设计依据 |
3.1.2 主要设计原则 |
3.2 系统建设目标 |
3.3 系统总体结构 |
3.3.1 系统总体结构要求 |
3.3.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4 系统工作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子系统详细设计 |
4.1 遥测站网布设 |
4.1.1 布设范围论证 |
4.1.2 遥测站网布设原则 |
4.1.3 遥测站布设 |
4.2 水情预报方案 |
4.2.1 方案布置原则 |
4.2.2 洪水传播时间分析 |
4.2.3 预报方案总体布置 |
4.2.4 施工期洪水预报方案布署 |
4.2.5 运行期洪水预报方案布署 |
4.3 水文信息采集子系统 |
4.3.1 设计要求 |
4.3.2 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 |
4.3.3 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 |
4.4 水文信息传输子系统 |
4.4.1 设计要求 |
4.4.2 信息传输流程图 |
4.4.3 通信方式的分析及比较 |
4.4.4 卫星通信 |
4.4.5 超短波通信 |
4.4.6 PSTN通信 |
4.4.7 GSM短消息通信 |
4.4.8 GPRS通信 |
4.4.9 通信方式选择 |
4.4.10 系统工作体制选择 |
4.4.11 数据传输通信网络设计 |
4.4.12 遥测设备 |
4.5 中心站设计 |
4.5.1 中心站组成结构及功能 |
4.5.2 数据接收处理系统 |
4.5.3 系统软件 |
4.5.4 应用软件 |
4.5.5 计算机网络设计 |
4.5.6 中心站设备 |
4.6 可靠性设计 |
4.6.1 遥测站 |
4.6.2 计算机网络 |
4.6.3 遥测通信 |
4.6.4 应用软件系统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开发 |
5.1 软件设计原则和体系结构 |
5.1.1 软件设计原则 |
5.1.2 软件体系结构 |
5.2 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 |
5.3 开发工具选择 |
5.4 界面风格设计 |
5.5 数据库开发 |
5.5.1 数据库设计目标和设计过程 |
5.5.2 数据库概念设计 |
5.5.3 数据库逻辑设计 |
5.5.4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原则 |
5.5.5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5.5.6 数据采集与通信控制数据库表结构 |
5.5.7 水文及水库运行数据库表结构 |
5.6 软总线技术应用及开发 |
5.6.1 软总线的功能与特点 |
5.6.2 软总线的接.函数 |
5.6.3 函数编程示例 |
5.7 数据处理与计算系统开发 |
5.7.1 总体开发思想 |
5.7.2 计算模块与计算控制 |
5.7.3 报表中的函数格式 |
5.7.4 计算控制与管理 |
5.7.5 编译环境示例 |
5.8 数据访问与服务 |
5.9 GIS开发 |
5.9.1 基础地理信息分层 |
5.9.2 基础地理信息建立 |
5.9.3 图层属性表结构 |
5.9.4 软件编译环境图例 |
5.10 预报软件开发 |
5.10.1 预报模型库的构建 |
5.10.2 预报模型构件数据接口定义 |
5.10.3 数据文件格式定义 |
5.10.4 软件编译环境图例 |
5.11 预报功能的实现和数据显示及对应的程序 |
第六章 系统运行和测试 |
6.1 系统建设情况 |
6.2 系统安装 |
6.2.1 中心站硬件设备 |
6.2.2 网络设备连接 |
6.2.3 软件 |
6.3 系统测试 |
6.3.1 测试项目 |
6.3.2 测试方法 |
6.3.3 软件功能测试 |
6.3.4 部分测试记录 |
6.3.5 安全性测试 |
6.4 测试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应用与推广 |
7.3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汛期运行水位控制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应用广泛的汛限水位控制方法 |
1.1 分期汛限水位 |
1.2 双汛限水位 |
1.3 单汛限水位 |
1.4 动态汛限水位 |
2 基于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汛期运行水位控制方法探析 |
2.1 基于汇流时间的水库汛期运行水位控制方法 |
2.2 基于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水库汛期运行水位控制方法 |
3 水位控制方法应用实例分析及结果 |
3.1 基于汇流时间的水位控制方法结果 |
3.2 基于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水位控制方法结果 |
3.2.1 效益不等 |
3.2.2 安全性能差别大 |
3.2.3 计算模式不同 |
3.2.4 预测精度不一致 |
4 结 语 |
(9)梯级水电站群联合优化调度及其自动化系统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梯级水电站群联合优化调度 |
1.1.2 梯级水电站群中的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优化调度 |
1.1.3 新形势下水调自动化系统建设 |
1.2 水库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
1.3 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研究现状 |
1.4 水调自动化系统研究及应用现状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Pareto最优的外部档案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
2.1 多目标问题及其特点 |
2.1.1 问题的特点 |
2.2 多目标决策理论 |
2.2.1 向量优化理论 |
2.2.2 Pareto优化理论 |
2.3 多目标进化算法 |
2.4 粒子群算法 |
2.4.1 PSO的基本原理 |
2.4.2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收敛条件和参数取值 |
2.4.3 PSO的算法流程 |
2.4.4 基本粒子群算法的不足 |
2.5 基于Pareto最优的外部档案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
第三章 梯级水电站群联合发电优化调度 |
3.1 具有水、火电厂的电力系统经济调度 |
3.1.1 等相对增率原则 |
3.1.2 等相对增率原则的应用 |
3.2 基于蓄供水判别系数的纯水电系统优化运行 |
3.2.1 并联水电站群蓄供水判别系数计算 |
3.2.2 串联水电站群蓄供水判别系数计算 |
3.2.3 蓄供水判别系数法的改进 |
3.3 梯级水电站群中长期优化运行 |
3.3.1 系统保证出力目标 |
3.3.2 系统发电量最大目标 |
3.3.3 大系统动态规划逐次逼近法 |
3.4 实证研究 |
3.4.1 保证出力最大模型求解 |
3.4.2 发电量最大模型求解 |
3.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四章 梯级水电站群多目标联合优化调度 |
4.1 梯级水电站群系统系统特点 |
4.2 梯级水电站群多目标控制 |
4.2.1 保证出力最大目标 |
4.2.2 发电量最大目标 |
4.2.3 防洪目标 |
4.2.4 生态环境目标 |
4.2.5 水质水量优化调度目标 |
4.2.6 水库调水调沙目标 |
4.2.7 灌溉目标 |
4.2.8 供水目标 |
4.2.9 航运目标 |
4.3 实例研究 |
4.3.1 方案一分析 |
4.3.2 方案二分析 |
4.3.3 方案三分析 |
4.3.4 三种方案梯级发电效益的比较 |
第五章 梯级水电站群中的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优化调度 |
5.1 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在电网中的作用 |
5.1.1 调峰填谷、调频调相、紧急备用 |
5.1.2 释放水电调峰压力,提高水能资源利用率 |
5.1.3 抬高常规水电站水库水位获得增发电量 |
5.2 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与常规水电站的区别 |
5.2.1 水库的差异 |
5.2.2 水电站功能的差异 |
5.2.3 水利工程功能效益的差异 |
5.2.4 调度运行方式的差异 |
5.2.5 保证出力的变化 |
5.2.6 水头效益的出现 |
5.2.7 机组优越性的凸显 |
5.3 梯级水电站群中的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优化调度模型 |
5.4 实证研究 |
5.4.1 白山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概况 |
5.4.2 白山混合抽水蓄能电站调度运行 |
5.4.3 优化调度结果分析 |
5.4.4 抽水发电转换效率 |
5.4.5 梯级抽水发电转换效率 |
第六章 梯级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 |
6.1 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 |
6.2 梯级水电站群调度管理模式 |
6.2.1 单枢纽调度管理模式 |
6.2.2 分区调度管理模式 |
6.2.3 分区-统一调度管理模式 |
6.2.4 统一调度管理模式 |
6.3 水调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 |
6.3.1 生态调度 |
6.3.2 风险决策 |
6.3.3 数字流域 |
6.3.4 智能专家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
6.3.5 电力市场 |
6.4 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平台建设 |
6.4.1 数据采集子系统 |
6.4.2 数据处理子系统 |
6.4.3 数据库管理子系统 |
6.4.4 人机界面子系统 |
6.4.5 实时报警子系统 |
6.4.6 对时子系统 |
6.4.7 系统维护管理子系统 |
6.4.8 水调平台管理子系统 |
6.4.9 短信报警查询子系统 |
6.4.10 WEB子系统 |
6.4.11 系统网络管理子系统 |
6.4.12 历史数据查询分析子系统 |
6.4.13 站址编码转换子系统 |
6.5 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高级应用 |
6.5.1 水情测报 |
6.5.2 水文预报 |
6.5.3 发电调度 |
6.5.4 洪水调度 |
6.5.5 竞价上网 |
6.5.6 发电仿真调度功能 |
6.5.7 效益考核与分析 |
6.5.8 调度风险评估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
四、基于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汛期运行水位控制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预报不确定性的水库防洪与兴利协调控制调度研究[D]. 杨爱萍. 广西大学, 2021(12)
- [2]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优选研究 ——以碧口水库为例[D]. 贾长伟.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3]赣江新干航电枢纽基于GPRS和北斗双通道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D]. 夏永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基于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水库汛期运行水位控制方法探讨[J]. 李文希. 科技资讯, 2015(07)
- [5]官地水库汛期发电优化调度方案研究[J]. 金新,王晓雷,张海龙,欧阳学金,王小锋,王轩. 水电能源科学, 2015(01)
- [6]东义河流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与实现[D]. 夏永成.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7]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汛期运行水位控制方法分析[J]. 李腾,鞠飞,侯晓磊.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3(06)
- [8]长洲水利枢纽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方案设计[J]. 秦军. 红水河, 2010(03)
- [9]梯级水电站群联合优化调度及其自动化系统建设[D]. 黄小锋.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09)
- [10]大朝山水电站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研究[A]. 甘启娣,周林,周祥林,梅志宏,张云杰. 南方十三省(区、市)水力发电学会秘书长会议论文集,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