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哺乳动物名录》出版

《世界哺乳动物名录》出版

一、《世界哺乳动物名典》问世(论文文献综述)

刘贵玺[1](2021)在《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ПетрКузьмичКозлов,1863-1935)是着名的中亚考察家,是20世纪初俄国探险考察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曾8次来华,开展7次考察活动,组织3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1907-1909年,他第2次率队对中国北部和西部开展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活动,这是他考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考察。《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正是此次考察的考察记,其中记载了考察的整个过程、途中见闻、考察所获等信息。其内容涉及考古学、西夏学、民族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了解百余年前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大量生物学信息,为西北地区生物区系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为生物学史和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贡献了新的史料。目前,关于科兹洛夫及这部考察记,在人文学科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在生物学方面学界对其关注却微乎其微,也未见与之相关的生物学专门论着的报道。鉴于此,本文在对科兹洛夫及科学成就总结的基础上,以两个俄文版《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1923版,1948版)为蓝本,以其中的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整理、考证和研究。以填补对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无生物学专门研究的空白,为民族生物学调查研究探索新思路,为生物学史研究尝试新方法,为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发掘新史料、开辟新视角。本文共5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西方人来华考察的历史概况,科兹洛夫来华考察的时代背景及其在考察探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次,从三方面综述了学界相关研究。一是对科兹洛夫考察队考察成果的研究,主要是对他带回大量文物、文献、生物标本、矿石样本和科考数据等的研究。这类研究成果最多,也最为充分。二是对科兹洛夫其人的研究,主要是对科兹洛夫生平和考察工作的传记性研究。这类研究以俄国学者为主力,成果较多;我国对此研究相对薄弱,成果很少且相对扼要。三是,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未见专门对该着作的研究报道,仅对该书的汉语翻译情况作了介绍和评述,肯定了汉译本的价值和贡献,也指出了专业术语翻译欠准的问题。此外,本章还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缘由、内容、方法、意义和拟解决的问题等。第二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科兹洛夫的生平进行了概述,揭示了他的命运、成就与来华考察的内在联系。同时,从考古发掘、民族学和社会学、地理学和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这几方面对他的科学工作做了总结。并且从版本、撰写特点和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对比了两个俄文版的差异,分析了该着作的撰写特点,明确了地名的今昔对应,绘制了科兹洛夫考察路线图,梳理了科兹洛夫的考察日程,概述了该着作中记载的考察成果,指出了所载生物学内容的局限性和不足。第三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生境等800余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植物73科,268属,422种,7亚种,13变种。同时,还以考察记中所载贺兰山植物为个案进行了讨论。通过对贺兰山植物种类(54科、140属、186种)、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并与当今状况进行百年前后的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考察记中所载植物信息本身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考证出的植物名录及其分布信息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3.科兹洛夫及其考察队具备扎实的植物学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并在植物采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为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等的历史研究提供参考;5.这部考察记具有很高的植物学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第四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动物种类及其生境、分布等约1000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脊椎动物181属,258种,53亚种;节肢动物及软体动物137属,162种。物种多寡按纲排列依次为鸟纲、昆虫纲、哺乳纲、爬行纲、两栖纲和辐鳍鱼纲。通过动物种类及其分布考证结果,以及百年前后状况的对比分析,可知:1.该考察记具有很强的动物学专业性,其中所载动物学信息对动物区系历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2.科兹洛夫具备非常深厚的动物分类学功底;3.动物种类的历史分布状况,为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4.对科学文献的征引和物种生境以及标本采集相关信息的详细记述,不但提升了该考察记的科学专业性和学术价值,而且还增强了它的史实性和史料价值。第五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传统知识分别进行梳理和分析,开展民族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考察记中共记载植物的蒙古名10个、动物的蒙古名20个,蒙古族对9种植物的6类用途和对10种动物的7类用途,以及对2种动物的保护与防范措施。这些地方性知识共涉及植物15种,隶属12科15属;动物23种,隶属14科21属。研究结果揭示:1.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除专有名词知识的传承外,还有一套比较特有的命名规则,而且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规则具有很高的一致性;2.蒙古族民间的植物和动物分类水平较高,可能存在一套特殊的分类体系,有待进一步系统研究;3.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与其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彼此依存的关系;4.不同地区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既存在广泛的统一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5.考察记所载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不但很高的文化价值、史料价值,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6.不但近代科学考察文献资料中生物学地方性知识的发掘和研究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与之相关的保护和传承等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最后,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首先,将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了分析:1.从所载生物学信息看科兹洛夫对后世影响,及其考察记的学术价值;2.讨论了科兹洛夫及其所获成果对生物学相关研究领域所作的贡献;3.分析了当时社会背景、科兹洛夫与《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阐明了本文中各项研究的价值,及其对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现实意义,并尝试提出了一些观点。最后,还指出了本文的研究缺憾和不足,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明确了来深入系统研究的方向。

刘昕怡[2](2021)在《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研究》文中提出清末民初时期(1840-1919年)是汉语词汇史上外来词引入的一大高潮时期,由于外来词的来源和译借方式的不同,此期产生了大量词形相异但是指称或表义相同的异形外来词。在学术界对异形外来词的研究成果中,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异形外来词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本文的研究特色即为断代研究:以清末民初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时代作为时间标段,以词汇学理论为指导,采用解释与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这一时期大量涌入汉语的异形外来词。本文首先系统地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对异形外来词进行界定,介绍异形外来词的研究现状,分析出清末民初时期异形外来词研究的成果和不足。接下来,在确立好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先利用《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把出现在清末民初时期的异形外来词都挑选出来,再以《近现代辞源》为主、《新华外来词词典》为辅做进一步的筛选和补充,由此形成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词库,进而从来源、译借方式、语义类型三个方面对此期异形外来词进行了分类,统计出各类型的数量,呈现出清末民初时期异形外来词的总体面貌,并在各类型数据明晰的基础上,分析了此期异形外来词产生的原因,归纳总结了此期异形外来词的特点。最后,本文从历时的角度出发,考察了清末民初时期异形外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留存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此期异形外来词的汰选规律和汉化规律,发现汉语词汇系统对异形外来词进行的汰选,是其完成汉化的必经步骤。

熊爽[3](2020)在《面向儿童的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动手型展览研究 ——以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为例》文中提出本文基于对博物馆的研究从博物馆的起源到博物馆的分化,简述了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及科学中心、动物园和植物园。尤其对以人群而划分的儿童博物馆这种特殊的博物馆形态做了详细论述,同样从溯源到举例,列举了美国的儿童博物馆,如: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波士顿儿童馆、底特律儿童博物馆、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馆。由于艺术馆与科技馆中儿童教育意识的崛起,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动手型展览成为儿童博物馆的展览的新形态。其中美国旧金山探索馆在这方面是为翘楚。文中以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为例,对九个不同的展区128件展品做了详细的呈现。展现了国内在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动手型展览上的探索。并对如何如何做更好的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动手型展览提出了制作和评估的方案。

唐仁康[4](2018)在《中西医历史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观念系统、理论系统、技术系统三个层次对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发展历史进行比较论述,并在最后尝试对当代中西医并存的时代背景下中医发展之道做出思考。第一,对观念系统下的中西医学思想史比较。远古时期中西方文明自然观是不同的,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形态,形成了天人合一和物我两立的两种观念,并对各自医学后来的发展带来持久的影响。上古时期中西方先哲思考世界本源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元气论和原子论为主的本体论认识,这两种观念下的生成观和构成观直接塑造了中西方两种医学的发展方向。唐宋之际中国君主专治制度不断强化,相比较中世纪神学一统的西方,中医学在传统观念下继续发展,理论与经验不断丰富,而中世纪西方在宗教统治下几乎放弃了医学,明清中国医学有一定观念突破但仍在传统的思想范式里,而西方科学革命后迎来了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第二,对理论系统下的中西医学学术史比较。东西方早期都处于混沌的巫医时代,医学在逐渐自醒、自信的过程中从迷信中走出,并几乎在同一时期两者构建起了各自的医学体系,其中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以及人体的解剖结构等方面,中西方医学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文中选取部分理论进行描述并尝试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如比较两种医学对病因的解释,一为倾向从人体内部探查寻找病因的实证研究方式,另一则是推崇由外部状态联系推理病因的认知求解模式。此外比较了中西方医学历史上对待解剖的不同态度,尤其比较了维萨留斯与王清任历史命运与学术思想的同与不同。最后分析两种医学对疾病的理解差异,并以流感为例反思现代医学潜在的问题以及中医辨证论治思维的价值。第三,对中西医学诊治技术史的比较。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作为治病救人的客观技术,中西医学在诊断和治疗等多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技艺。如作为诊断手段的望闻问切与视触扣听,相似却迥异,其中如中医的问诊是一种兼具医学与人文内涵的特色技艺,而西医的间接叩诊和间接听诊则是近代物理诊断法的先河。在治疗方面,中西医最大的区别当属外科,从技术到理念均不相同,尤其宋代以后中医几乎废用了“手术刀”,华佗一度被归为异类。中西医使用工具各有特点,如葫芦、针灸针、瓷药瓶与蛇杖、注射器、玻璃杯相似而颇具差异,尤其玻璃在中西方不同的地位某种程度上决定了“China”无缘科学。文章在中西医技术比较的最后反思中西医视野下的人的本质。人是宇宙还是人是机器?中西医不同认识的治疗出发点决定了中西医技术上的巨大差异和各自问题:中医的治疗过程呈现出内卷化的特点,缺乏结构实证的纯思辨推理无法自证与突破。而复杂性问题是当今医学面临的重大课题,一刀切的治疗方式并未从根本上治疗疾病,解决这类问题时,切莫着急否定中医方案,有效必定有理,中西医应该一同携手探究生命与疾病的奥秘。最后,本文尝试对当代中西医并存下的中医发展之路做出思考。中西医论辩百余年,“中西医汇通”、“中西医合作”、“中西医结合”等观念先后提出,但是怎么结合?从开始的“中学西”到后来的“西学中”都存在不足,如何对待中西医并存,尤其如何对待中医,本文指出理解中医自身特点是发展中医的前提。而中医重要的特点便是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的分离和重合是其核心特点,对证候的分析把握是中医学理论的重大贡献,完善的医疗模式应该是“诊断不遗漏证候,治疗不偏离疾病。”当然解释和揭示中医科学内涵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中医药未来的发展需要运用科学手段,但在当代的中医科研中存在严重问题,不理解中医本质的盲目科研大量存在,本文以中医“治法”科研的乱象为例,深刻剖析其错误本质,疾呼中医药“可研”才能“科研”,为当代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一点参考支持。

林灿[5](2018)在《微观社会与大众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国家动物园的多维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探讨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国家动物园的社会文化史。1874年,费城动物园正式对外开放,美国现代动物园由此进入公众视野。此后虽有多座城市动物园陆续出现,但绝大多数依旧延续着“笼养动物园”的传统。直至1889年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动物园的成立,才因其以保护北美濒危野生动物以及重视提升科学教育为初衷而标志着美国动物园发展日臻成熟。作为“文明”与“自然”交融的奇特的公共空间,一方面,国家动物园逐渐成为首都民众的“新宠”和舞台,开始在大众日常生活中崭露头角;另一方面,在“国家”的双重作用以及“国家”和“地方”的共同形塑下,作为美国动物园中最为独特的存在,国家动物园能够更加全面地折射出进步主义时代美国社会的复杂面相,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时人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即便如此,如若继续沿用传统的以单一视角研究机构史的方法,“自上而下”地审视动物园,那么国家动物园便失去其原有的生动性和立体感。因此,借助对学术史的梳理,我们得以站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动物园历史研究转向的学术脉络上,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学界已有成果,采用新文化史学和微观史学的研究路径,从多维视角切入,综合地对进步主义时期美国国家动物园进行“深描”。由此,将关注点聚焦于国家动物园的动物收集、公众体验和动物处境之上,使园方管理和大众参与相互交织,通过呈现国家动物园在特定个人和各异群体心目中的各色形象,从而重点分析国家动物园与美国转型时期的国族认同、公民身份、知识普及、理性休闲、自然观念、人道主义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国家动物园自建立伊始便致力于编织覆盖全球的动物收集网络,而参与其中的科学家、政府官员、军官、业余博物爱好者、宠物饲养者、猎奇爱好者、马戏团经营者、动物贸易商等不同社会群体,则带有各自不同的观念与动机。从学院派科学家到业余博物爱好者、从宠物饲养者到猎奇爱好者、从巴纳姆到哈根贝克、从黄石公园到阿拉斯加、从华盛顿特区到巴拿马运河、从委内瑞拉到澳大利亚,拥有不同社会角色和身份地位的群体出于各自的目的,共同参与编织这一跨阶层和跨区域的动物收集网络。藉由物种的流动,特定时代不同人群对待国家、自然和动物园的各种观念汇聚于国家动物园,这一空间的公共性和复杂性由此得以建构。通过动物收集网络的互动,人们心中的动物园形象开始浮现,民众与动物园的纽带加以形成,国家动物园社会文化内涵的历史书写逐渐得以丰满。但对于此时绝大部分的华盛顿市民而言,国家动物园完全是个新鲜事物。如果说透过动物收集网络的互动,动物园开始走进民众的视野之中,那么通过公众理性与感性的双重体验,动物园则真正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自1891年春天国家动物园正式开门迎客以来,从园内到园外,从华盛顿特区到全美各地,国家动物园以多种方式融入美国的大众文化之中。无论是科学知识的普及,还是休闲需求的满足,国家动物园都在与全民的互动中,不仅塑造着自身的形象和地位,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时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一方面,它借助旅游指南、讲解员、报纸和信件等媒介,将大众动物学的精髓注入民众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素养之中;另一方面,它通过憨态可掬却又桀骜不驯的野生动物,以及无出其右的自然景观,成为合众国首都独特的名片。这样,国家动物园以知识传播与情感体验的双重形象融入转型时期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与动物收集和公众体验皆有联系的动物处境,则是另一个考察的维度。人类的确无法准确把握动物园中野生动物的所思所想,但在他们的想象和观念世界里,这些生活在“都市丛林”中的野生动物却处在截然不同的境地之中。他们利用“保护”和“伤害”的话语塑造着国家动物园“天堂”与“地狱”的双重形象,同时这种“相悖”的形象也客观地体现和作用于园内动物的真实处境之上。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国家动物园,俨然成为动物保护主义者和动物行动主义者“共同的阵地”。他们从各自立场出发,以关怀动物处境为己任,营造出复杂多样的国家动物园动物生存环境,塑造出富有张力的国家动物园社会文化形象。看似矛盾相悖的二者其实有着共同的内在逻辑和追求,即对动物的保护。只是前者更注重物种的保存,而后者更关心个体的安危。最终,这一看似相互矛盾的“悖论”不仅推动着进步主义时期野生动物保护运动、早期动物福利运动与动物权利运动的发展,更是从中体现着美利坚国族认同的构建以及自启蒙时代以来人文主义的转型,国家动物园从而拥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内涵。

缪亚娜[6](2017)在《表达融合蛋白HSA/IL-2的CHO细胞培养工艺研究》文中指出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是一种具有多功能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由于在人体内半衰期短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受到限制。本研究室前期工作中,将人血清白蛋白(HSA)与人IL-2(HSA/IL-2)融合并先后在毕赤酵母、CHO细胞两种表达体系中成功表达。毕赤酵母缺乏完善的翻译后修饰功能,蛋白糖基化形式不完全,蛋白质存在降解等问题。CHO细胞表达HSA/IL-2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酵母表达体系的问题,且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提高了HSA/IL-2的成药性。但CHO细胞培养存在以下问题:(1)实验室前期使用的无血清培养基和流加培养基含多种蛋白成分,培养基性质不稳定,培养基不易保藏;(2)摇瓶培养规模小,不能满足HSA/IL-2的后续研究及产业化发展。本课题将以此为出发点,筛选并优化CHO细胞的培养基体系,并探究CHO细胞在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中的培养工艺。为解决培养基问题,考察了四种商业化无血清培养基的特性,完成细胞悬浮驯化。结合CHO细胞生长密度和活率,筛选出最优基础培养基M1。通过流加培养方式,筛选出最优流加培养基F3。通过添加蛋白水解物(酵母提取物、大豆蛋白水解物、胰蛋白水解物)和小分子促进剂(丁酸钠、丙戊酸、DMSO)提高细胞密度和融合蛋白表达量。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4 mM的丙戊酸提高融合蛋白的表达效果最好,最高表达量为72mg/L,是对照组的1.24倍。不同浓度的水解物对细胞生长及融合蛋白表达效果不同,确定最优添加浓度为5 g/L。不同水解物对细胞生长及融合蛋白表达效果不同,酵母提取物(YE)提高细胞生长密度及融合蛋白表达量效果最明显,最高生长密度为9.95×106cells/mL,是对照组的1.43倍,HSA/IL-2最高表达量为100 mg/L,是对照组的1.72倍。YE可以提高细胞周期G1期比例和降低细胞凋亡率的作用。为实现大规模培养重组CHO细胞,本课题对搅拌式生物反应器的培养工艺进行了研究。利用反应器培养CHO细胞时,因流体动力产生的剪切力对细胞生长有着显着的影响作用,消泡剂添加浓度、通气量、搅拌速率等参数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添加一定浓度的消泡剂可以很好地解决泡沫问题,消泡剂添加浓度范围应为00.05%;(2)不同的通气量和搅拌速率对细胞生长影响差异明显,最适通气量范围为0.050.1 L/min,最适搅拌速率为200 rpm;(3)利用反应器进行CHO细胞流加培养时,细胞最高生长密度为7.4×106 cells/m L,低于摇瓶水平,最高融合蛋白表达量为120 mg/L;(4)依据摇瓶实验,通过添加5 g/L的YE优化细胞培养过程,实现了提高细胞生长密度及目的蛋白表达量,CHO最高生长密度提高至9.9×106 cells/mL,最高融合蛋白表达量提高至130mg/L。利用SDS-PAGE检测培养上清液,82 kDa左右存在融合蛋白的条带。经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具有HSA和IL-2的双重抗性。利用CTLL-2/MTT法检测培养上清液发现其具有体外生物活性。

金梦鸽[7](2016)在《《说文解字》虫部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说文解字》由东汉许慎编撰,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解说字义、分析字形的字典,是一部杰出的文字学着作,在语言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徐本《说文解字》虫部字为研究对象,对虫部字形、音、义进行分析和探究,探究其中的规律和特点,进而探讨《说文解字》对汉字研究的方法与特点。本文分“绪论”、“虫部及虫部字”、“虫部字结构”、“虫部字意义”、“结语”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虫部字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介绍关于虫部字的研究现状,指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虫部及虫部字。首先从体例、属字、部序与部类、属字排序四个方面对虫部及虫部内容进行概述,指出虫部在动物部中在属字数量、重文数量等方面属一般情况。然后与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进行比较,在属字、序列、注语等三个方面有六处差别,差异较小。再后考察虫部字的源流,对甲骨文、金文、《说文解字》小篆及现代汉语通用字中的虫部字进行数量统计、意义对比和演变分析,并阐述其原因。第三部分虫部字结构。考察虫部字153个正字的结构。对虫部字意符、声符进行分类和统计,形成对虫部字意符和声符的整体认识。通过分析虫部字意符,进一步考察《说文解字》意符的层次性;统计150个声符的声韵覆盖率,针对汉字同音字声符特点进行了说明。考察15个重文的意符、声符换用的情况。总结虫部字及《说文解字》汉字析形特点。第四部分虫部字意义。考察虫部字的意义,进行意义分类,归纳总结虫部字的意义特征;对比《辞源》、《现代汉语词典》进行古今意义分析,描述虫部字古今用字、意义变化不大等情况,揭示其演变原因。第五部分结语。归纳重要结论,总结创新与不足之处,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李绍林[8](2014)在《《本草纲目》“释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深入研究了《本草纲目》“释名”项的有关内容,包括“释名”项涉及的药物名称与种类,引用的各类书籍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医学着作、本草着作及相关文史资料,运用文献学方法,对“释名”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对“释名”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同时,对“释名”项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本草名物考证史进行梳理,对“释名”项的历史意义与局限进行阐述。“释名”项是《本草纲目》所首创,为其他本草着作所无,且意义非凡。各药物的“释名”项不仅包含了历代书籍所载的相应的各种异名,并多附有李时珍自己的考证分析,使人知其古今名称之变化、异名产生之原因,集本草释名之大成,也是对我国释名学的发展与总结。在探求本草名称缘由的过程中,李时珍应用了多种语源学方法,且多有创新发展,形成了自身的名物训诂特色;其中很多从文化角度作出的训解,体现了古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本文全面展现了李时珍“释名”项的内容、特点与价值,并进而展现我国古人对于药物认识的历史发展脉络,为本草学的其他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姚红卫[9](2014)在《《玄应音义》词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玄应撰写的《众经音义》又称《一切经音义》,简称《玄应音义》,是最早的一部佛经音羲,问世以来版本较多。关於《玄应音义》的研究,首先必须确立一个好的版本,才能开展《玄应音义》的文献、汉梵语言、文化、辞书编纂等关目的探索。其次,主要是利用《玄应音义》所引古书进行辑佚和校勘。再次,封於词目、音韵、文字等的语言学研究。本文《<玄应音义>词汇研究》属於综合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以下方法: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和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历时和共时研究相结合、内证与外证相结合、描写分析和归纳相结合。取得的主要成果:其一,《玄应音羲》是属於训释佛经疑难词语音义类的注释书。注疏语料,在祠汇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相封於版本等方面的研究来说,封於《玄应音义》的注释语言本体研究的输着还做得很不够,成果也不多。但这也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现在应该随着版本研究的继续开展的同时齐头并进展开释语语言的研究。对此领域,本文有尃章研究,全部列出了《玄应音义》注释语言里的复音词,着重穷尽考释了叠音词、联绵词。作为词表附录於後,可供进一步深入研究。这是本论文最大的创新处。其二,《玄应音义》的注释语言研究。着重分析注释语言多音词的面貌、横成、结构、新词新义、佛语词等相关的词汇现象并着手相关词语单音词和复音词的考释等等工作,以便确立《玄应音义》注释语言在词汇史上的地位:传承前代上古中古词语、唐代出现的新词语、封现代汉语的影响等等。揭示其有利於词典编纂价值:补充词典某些词条的唐代用例、祠或词义义项书证提前、增设新词或新义项、封於词典缺乏书证的词条补充书证等等。其三,《玄应音义》丽藏本的用字调查。比较而言,《玄应音义》丽藏本用字不很规范,包括错别字、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等现象。其四,分析《玄应音义》的训诂实践(注音、正字、释义等方面的特点)。其五,词目“挑”的“挖”义探究,以“X然”尾词和“不X”结构等作为个案探讨《玄虑音义》词目的词汇学价值。其六,运用最新的训诂学、词汇学理输,延伸考释了《玄应音义》一些疑词语(如“钲”、“可意音”、“五旬”、“瞻卜”、“鸠留”、“虎魄”、“蒲桃”等),提出了新见解,指出《汉语大词典》、《汉藉大字典》、《玄应音义》等工具害存在的失误。最後,《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是现代意义上的校勘整理本,代表了当今国内外佛经音义研究的最新最高水准。只有佛学、小学造指高深的学者方能胜任如此煌煌巨着的校勘工作。但校勘工作如同扫落叶,捅完了又有落菜,扫的次数越多,点校质量也就越好。校注本在标点符号的使用方面有遗漏、误用、体例不一等现象,《修订版》比起校注本有很大改进但仍有一些瑕疵。本人反反复复阅读《一切经音羲三种校本合刊·玄应音义》几遍之後,不揣浅陋,从正文、补文、引文中摘出有疑问(文理不通、词条立目不清、误解外来语等等)的若干条,以古文标点实践成果为指导,考订《玄应音义》校注本、《修订版》句读得失,就句读问题(当断不断、不当断而断、误用、体例不一等情形)提出商榷,以就教於方家。

杨杨[10](2014)在《商代田猎刻辞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田猎刻辞是商代甲骨文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份。通过对这批材料的分析,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商王与上层贵族日常畋游的地点、田狩历日的喜好、田猎活动的组织、出行吉凶的贞选、狩猎工具及手段的应用,还能藉助命辞与验辞中出现的动物信息,探究商代自然气候环境以及贵族田猎的性质。见於田猎刻辞的商代动物主要有虎、兕、鹿、麋、象、獐、豕、燕、鱼等十余种,如果补充以各地考古所见商代野生动物材料,这个数字还要再增加一些。以这些材料为基础,结合同一种类现生动物的分布与生境,我们发现:晚商时期商王为代表的上层贵族以捕猎大中型偶蹄类动物为主。在这些猎物中,无论野牛还是麋鹿、獐子都是喜水动物,通常栖息于水草丰茂的湖沼湿地。即使是虎、豕、象等兽类也通常居於近水环境。由这些动物的生存环境,我们得以对晚商中原地区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这些普遍生活在今天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动物,及已知的商代中原地区湖泽密布、河流纵横的自然环境。为我们研究商代气候,提供了必要材料。结合甲骨文农业卜辞和田猎卜辞带有月份的内容,以及附记降雨的甲文材料。我们认为,商代岁首约在公历四月中旬,农历谷雨前後。本文的研究范围限定於早期卜辞,以黄天树先生甲骨分期断代为标准,将其划分为王卜辞:组、宾组;及非王卜辞:花东子组、甲种非王卜辞、乙种非王卜辞、丙种非王卜辞圆体类和劣体类非王卜辞等2大类8小类。由於我们主要关注于田猎内容的讨论,在各组类的辞例形式上,并未进一步细化。仅对辞例形式较为灵活的非王卜辞作了亚类的区分。在早期田猎地地望考释的过程中,爲便於反映各组类间田猎地域的变化,我们将宾组田猎卜辞细化为宾组宾一类、宾组典宾类、宾组宾三类进行讨论。未沿用先辈学者通常使用的“田猎地方位分类法”。通过各字体组间的对比我们发现:商王在田猎地域的选择上,逐渐由随意性转而趋向固定。例如,组卜辞中出现的田猎地,此後绝少再见。宾一类、典宾类开始,见於晚期卜辞的宫、丧、盂、向等地渐次出现。到宾组三类卜辞时,这一趋势更为明显。通过对不同字体组田猎地变化的对比,我们发现商王与多子族族长在田狩地域的选择上存在重合。在排除商王邀请或命令贵族共同参与田猎的情况后,我们认为:在武丁时期,并不存在仅限定於商王才能进入的畋游区域或王家猎场。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类似于後世皇家苑囿的固定田猎区已经存在。在田猎与军事方面,文章对比了两者辞例的异同,并就田猎与军事训练等内容作出探讨。在田猎与祭祀方面,文章系统的阐述了“祭”与田猎的关系。认为“祭”的时间并不限定於田猎开始前或田猎结束后,而是较为随意。田猎与农业之间也有联系密切,早期卜辞中存在田猎地与农业地共用现象。

二、《世界哺乳动物名典》问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哺乳动物名典》问世(论文提纲范文)

(1)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选题缘由
        1.1.1 课题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概况
        1.2.1 对科兹洛夫考察队所收集成果的研究
        1.2.2 对科兹洛夫的研究
        1.2.3 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1.4.2 植物、动物种类的确定与分析
        1.4.3 植物、动物地方性知识的研究
    1.5 解决的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创新之处
第2 章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2.1 科兹洛夫传略
        2.1.1 探险萌芽
        2.1.2 命运转折
        2.1.3 踏上征途
        2.1.4 崭露头角
        2.1.5 中坚力量
        2.1.6 蜚声世界
        2.1.7 首谒达赖喇嘛
        2.1.8 发现黑城遗址——哈喇浩特
        2.1.9 守卫保护区
        2.1.10 发掘匈奴汉墓——诺彦乌拉
        2.1.11 晚年归隐
    2.2 科兹洛夫在华考察的成果
        2.2.1 考古发掘
        2.2.2 民族学和社会学调查
        2.2.3 地理学和地质学勘测
        2.2.4 生物学采集与研究
        2.2.5 生态学考察
    2.3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简介
        2.3.1 版本
        2.3.2 撰写特点
        2.3.3 内容简介
    2.4 小结
第3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植物种类
    3.1 蒙古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3.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植物种类
        3.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植物种类
    3.2 中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3.2.1 内蒙古地区的植物种类
        3.2.2 甘青地区的植物种类
    3.3 所载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第4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动物种类
    4.1 蒙古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4.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动物种类
        4.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动物种类
    4.2 中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4.2.1 内蒙古地区的动物种类
        4.2.2 甘青地区的动物种类
    4.3 所载动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第5 章 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5.1 研究区域和民族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民族
    5.2 蒙古族关于植物的地方性知识
        5.2.1 蒙古族对植物的命名
        5.2.2 蒙古族对植物的利用
        5.2.3 蒙古族对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5.2.4 结论
    5.3 蒙古族关于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5.3.1 蒙古族对动物的命名
        5.3.2 蒙古族对动物的利用
        5.3.3 蒙古族对动物的防范与保护
        5.3.4 结论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1 中文文献
    2 外文文献
附录
    附录1:科兹洛夫大事年谱
    附录2:科兹洛夫所记植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附录3:科兹洛夫所记脊椎动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
    附录4:科兹洛夫所记昆虫及其他动物名称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2)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选题缘起
        (二)异形外来词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一)汉语外来词研究
        (二)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研究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词库的建立
    第一节 词目的来源
        一、《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的使用
        二、《近现代辞源》的使用
        三、《新华外来词词典》的使用
    第二节 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词目的具体确立
        一、因时间不符而排除的异形外来词
        二、确定产生于清末民初时期的异形外来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的类型及其数量统计
    第一节 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来源的类型及其数量统计
        一、来源类型的确立
        二、各类型的数量统计
    第二节 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译借方式的类型及其数量统计
        一、译借方式类型的确立
        二、各类型的数量统计
    第三节 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语义的类型及其数量统计
        一、语义类型的确立
        二、各类型的数量统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的成因及特点
    第一节 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的成因
        一、来源不同
        二、译借方式不同
        三、引进时间不同
        四、选字用字不同
        五、语体不同
        六、全简不同
    第二节 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的特点
        一、来源多样并存
        二、译借方式多样并存
        三、语义类型多样并存
        四、音节对应关系多样并存
        五、异形形式存在相互重合现象
        六、异形形式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汰选及汉化的规律
    第一节 异形外来词汰选的规律
        一、异形外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留存情况
        二、异形外来词汰选的规律
    第二节 异形外来词汉化的规律
        一、异形外来词语音汉化的规律
        二、异形外来词词形汉化的规律
        三、异形外来词词义汉化的规律
        四、异形外来词语法汉化的规律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面向儿童的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动手型展览研究 ——以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不断变化的博物馆
    1.1 博物馆溯源
    1.2 博物馆的定义的变化
    1.3 博物馆的分化
        1.3.1 艺术博物馆
        1.3.2 历史博物馆
        1.3.3 自然历史和人类学博物馆
        1.3.4 科学博物馆及科技中心
        1.3.5 植物园和动物园
第二章 儿童博物馆
    2.1 艺术馆与科技馆中儿童教育意识的崛起
    2.2 儿童博物馆在美国的发展情况
    2.3 儿童博物馆面对的挑战
第三章 动手型展览与儿童的成长
    3.1 互动型展览背后的教育理念
    3.2 展览呈现的现实情况例
    3.3 以旧金山探索馆为例
第四章 动手型展览与儿童馆的成长
    4.1 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概况
    4.2 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展品介绍
        4.2.1 人体探秘
        4.2.2 健康成长
        4.2.3 角色体验
        4.2.4 山林王国
        4.2.5 热闹城市
        4.2.6 戏水港湾
        4.2.7 机器伙伴
        4.2.8 神奇宇宙
        4.2.9 科学秀场
    4.3 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的展品分析
第五章 如何做更好的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动手型展览
    5.1 展品开发方式的探索
    5.2 展品的评估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西医历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观念系统之中西医学思想史比较
    1.1 天人合一还是物我两立——远古时期中西方文明自然观比较
        1.1.1 迥异的自然环境
        1.1.2 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
        1.1.3 不同社会存在下的不同社会意识
        1.1.4 早期自然观对中西方医学的影响
    1.2 元气还是原子——上古时期中西方哲学思想对医学的影响
        1.2.1 早期哲学模糊的相似性
        1.2.2 元气论与原子论——泾渭分明的两条道路
        1.2.3 对中西方医学的影响——生成观与构成观
    1.3 神权还是君权——唐宋元明与中世纪医学思想比较
        1.3.1 东西两大帝国的不同统治逻辑
        1.3.2 中西方医学发展的同与不同
        1.3.3 中世纪中西方的医患模式
    1.4 君权还是那个君权,神权已被推下神坛——文艺复兴后的西方医学思想跨跃与明清中医思想的禁锢
        1.4.1 权威在哪里?——科学开始于观察
        1.4.2 明心见性——悟性的极致
        1.4.3 “下西洋”与“大航海”下的医学逻辑—全知道与不知道
        1.4.4 逻辑的力量——聪慧的类比,有力的演绎
2. 理论系统之中西医学学术史比较
    2.1 不同的巫医时代,相同的医巫分家——混乱时代下的清晰诉求
        2.1.1 巫医登场——无奈现实下的超常想象
        2.1.2 巫医的隐退——东西方医学理论的自醒
    2.2 人为什么会生病?——东西方病因认识的比较
        2.2.1 感官世界下的病因认识
        2.2.2 不可见病因的摸索——四体液学说与六气致病学说
        2.2.3 中西医病因的泛化与细化
    2.3 同样的器官,不同的作用——相似解剖知识的不同生理学说明
        2.3.1 相似的解剖开始与中断
        2.3.2 跷板的两端——维萨留斯与王清任相仿却迥异的命运
        2.3.3 中西方医学不同的脏器认知
    2.4 同样的症状,不同的意义——辨证论治与实验解剖下的不同病理观
        2.4.1 不同的人体观
        2.4.2 不同的疾病标准
        2.4.3 无奈的辨证或是有为的辨证——以流感为例对中、西医治疗思路的反思
3. 技术系统之中西医学诊治史比较
    3.1 望闻问切与视触叩听——中西医史上独特的诊断技术
        3.1.1 司外揣内的功夫
        3.1.2 问诊的两重艺术性
        3.1.3 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反思
    3.2 忙碌的盖伦与孤独的华佗——中西医历史上外科的缩影
    3.3 精细化还是神秘化——中西医学工具的比较
        3.3.1 葫芦与蛇杖
        3.3.2 针灸针与注射器
        3.3.3 瓷器瓶还是玻璃杯——小工具的大分量
    3.4 人是宇宙还是人是机器——中西医不同认识标准下的治疗出发点
        3.4.1 内卷化的中医“八法”治疗技术
        3.4.2 手术刀下的西医治疗方案
        3.4.3 有效必然有理
        3.4.4 请勿随意诽谤中医——以王哲《上帝的跳蚤》为例
4. 当代中西医并存下的中医发展之路
    4.1 从中学西到西学中——中医研究的独立性思考
        4.1.1 建国初期中西医政策的转变
        4.1.2 对政策转变原因的解释
        4.1.3 对西医学习中医政策的质疑态度
        4.1.4 从“中学西”到“西学中”现象对中医发展的独立性思考
    4.2 治病不遗漏证候,治证不偏离疾病——辨证论治内涵与应用边界的思考
        4.2.1 治病不遗漏证候,治证不偏离疾病
        4.2.2 主病者为君,重在稳定;治证者为臣,精于灵活
    4.3 “可研”才能“科研”——中医科研方法的思考(以中医治法类科研为例)
        4.3.1 中医治法的特点
        4.3.2 中医治法科研现状
        4.3.3 中医治法科研分析
结语: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个人简历
创新点说明

(5)微观社会与大众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国家动物园的多维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学术史梳理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国家动物园前史概述
第一章 观念与动机的映射:国家动物园的动物收集
    一、事与愿违
    二、贝尔德的遗产
    三、来自远方的“礼物”
    四、作为商品的动物?
    五、兰利的手册
第二章 知识与情感的交融:国家动物园的公众体验
    一、别样的“学校”
    二、“飞越”动物园
    三、全民的游乐场
    四、首都街道的野兽
第三章 天堂与地狱的悖论:国家动物园的动物处境
    一、“天堂”的建构
    二、保护与伤害同在
    三、“地狱”的想象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表达融合蛋白HSA/IL-2的CHO细胞培养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白介素-2 概况
        1.1.1 人白介素-2
        1.1.2 人IL-2 分子结构及其生物活性
        1.1.3 重组人IL-2 药物现状
        1.1.4 重组人IL-2 类似物的研究
        1.1.5 融合蛋白HSA/IL-2 的研究
    1.2 中国仓鼠卵巢细胞表达系统概况
        1.2.1 常用表达系统
        1.2.2 CHO细胞表达系统的优缺点
        1.2.3 CHO细胞生长方式
    1.3 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工艺研究
        1.3.1 细胞培养模式
        1.3.2 动物细胞生物反应器
        1.3.3 CHO细胞培养过程中参数检测及控制
    1.4 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实验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1.4 培养基及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CHO细胞的培养与冻存
        2.2.2 CHO细胞的悬浮驯化
        2.2.3 蛋白检测方法
        2.2.4 基础培养基及流加培养基筛选实验
        2.2.5 添加小分子促进剂的流加培养
        2.2.6 CHO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测定
        2.2.7 CHO细胞培养过程中生化指标测定
        2.2.8 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中CHO细胞培养工艺流程
        2.2.9 Western blot检测
        2.2.10 融合蛋白生物活性检测
        2.2.11 数据的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CHO细胞无血清悬浮培养特性
        3.1.1 CHO细胞悬浮驯化培养
        3.1.2 无血清培养基筛选
        3.1.3 流加培养过程中CHO细胞生长、代谢及融合蛋白表达情况
    3.2 提高CHO细胞密度及延长细胞培养周期的培养基优化
        3.2.1 小分子添加剂对CHO细胞生长及目的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3.2.2 水解物添加浓度的确定
        3.2.3 流加培养过程中水解物对CHO细胞生长及目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3.2.4 酵母提取物YE对培养基渗透压影响
        3.2.5 酵母提取物YE对CHO细胞周期的影响
        3.2.6 酵母提取物YE对CHO细胞凋亡的影响
    3.3 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中CHO细胞培养工艺研究
        3.3.1 消泡剂添加浓度筛选
        3.3.2 通气量和搅拌速率对CHO细胞生长的影响
        3.3.3 搅拌式生物反应器流加培养过程中CHO细胞生长及代谢
        3.3.4 生物反应器流加培养过程的优化
        3.3.5 融合蛋白验证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说文解字》虫部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步骤
第二章 虫部与虫部字
    2.1 虫部内容
        2.1.1 体例
        2.1.2 部序与部类
        2.1.3 属字
        2.1.4 属字序列
    2.2 版本及差异
        2.2.1 属字
        2.2.2 属字序列
        2.2.3 注语
    2.3 虫部字源流
        2.3.1 甲骨文中的虫部字
        2.3.2 金文中的虫部字
        2.3.3 现代汉语通用字中的虫部字
第三章 虫部字结构
    3.1 虫部字结构
        3.1.1 象形
        3.1.2 会意
        3.1.3 形声
    3.2 虫部字意符
        3.2.1 关于汉字表意部件
        3.2.2 虫部字意符
        3.2.3 关于蜀部
        3.2.4 重文中的意符替换
    3.3 虫部字声符
        3.3.1 虫部字声符
        3.3.2 声符声类分布
        3.3.3 声符韵部分布
        3.3.4 关于音同音近字
        3.3.5 重文中的声符替换
第四章 虫部字意义
    4.1 虫部字意义
        4.1.1 动物名称
        4.1.2 动物动作行为
        4.1.3 动物性状
        4.1.4 其他
        4.1.5 虫部字意义特征
    4.2 虫部字古今意义
        4.2.1 消失的虫部字
        4.2.2 本义用他字表示
        4.2.3 本义是常用义
        4.2.4 本义不是常用义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本草纲目》“释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一) 时珍之生平
    (二) 纲目之创作
    (三) 纲目之成就
    (四) 纲目之版本
二、 “释名”项的数目与内容
    (一) “释名”项的数目统计
    (二) “释名”项的内容构成
三、 “释名”的引书与方法
    (一) “释名”的引书
    (二) 重要的字书
    (三) “释名”的方法
    (四) 释文的分析
四、 “释名”项的意义与局限
    (一) 为历代本草之首创
    (二) 为重名观念之延续
    (三) 考察药物命名规律
    (四) 展现古人独特思维
    (五) 保存众多文献资料
    (六) 突显鲜明时代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9)《玄应音义》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版本相关研究
        1.1.2 释捂捂言研究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4.1 傅统文献学研究方法和先进数字化技衍相结合
        1.4.2 屋时和共时研究相结合
        1.4.3 内证与外证相结合
        1.4.4 描窝分析和归纳相结合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玄应音羲》训诂实践
    2.1 注音
    2.2 正字
    2.3 释义
第三章 《玄应音义》词目研究
    3.1 概述
    3.2 《玄应音义》实语素词目考察
        3.2.1 《玄应音义》词目“挑”羲考察
        3.2.2 《玄应音义》实语素词目双音词例释
    3.3 《玄应音义》虚语素词目双音词例释
        3.3.1 X然
        3.3.2 X师/X家
        3.3.3 X子/X儿
        3.3.4 X者
    3.4 《玄应音义》“不X”双音词目分析
        3.4.1 双音词立目
        3.4.2 提供新出复音词成词缐索
        3.4.3 作为工具书释义书证
        3.4.4 补充工具书义项
第四章 《玄应音义》释语词语研究
    4.1 概述
        4.1.1 《玄应音义》释语之唐代新词语
        4.1.2 《玄应音义》释语之专名
    4.2 《玄应音义》释语普通词语横词分析
        4.2.1 联合式
        4.2.2 偏正式
        4.2.3 附加式
        4.2.4 支配式
        4.2.5 补充式
        4.2.6 表述式
        4.2.7 综合式
        4.2.8 语音构词
    4.3 《玄应音义》释语词语词汇史价值
        4.3.1 承用上古汉语
        4.3.2 承用中古汉语
        4.3.3 近代汉语共用
        4.3.4 现代汉语沿用
    4.4 《玄应音义》释语词语与辞书编纂
        4.4.1 为後世大型工具书采用
        4.4.2 作为新增条目补充《汉语大词典》
        4.4.3 作为书证补充《汉语大词典》
        4.4.4 为《汉语大词典》词语提前书证时间
        4.4.5 为《汉语大词典》词语义项提前书证时间
    4.5 《玄应音义》释语单音词例释
    4.6 《玄应音义》释语复音词例释
        4.6.1 《玄应音义》释语叠音词例释
        4.6.2 《玄应音义》释语联绵例释
        4.6.3 《玄应音义》释语外来词例释
        4.6.4 《玄应音义》释语复音词新词新义例释
第五章 《玄应音义》文字形式
    5.1 《玄应音义》用字研究概况
    5.2 字形关系
    5.3 字形个案研究:“愽、博、簿、薄”延伸的思考
        5.3.1 注音、音译用字
        5.3.2 书名、经目用字
        5.3.3 假借用字
        5.3.4 “博”字的使用
    5.4 《玄应音义》用字讹误例考辨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玄应音义》句读问题
    1.1 句读失误
    1.2 句读体例不一
    1.3 句读商榷
        1.3.1 补文方面
        1.3.2 引文方面
        1.3.3 正文方面
附录二 普通词表
附录三 尊名词表
附录四 佛教语词表
附录五 音译词表
附录六 意译词表
附录七 半音译半意译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答辩委员会签名页

(10)商代田猎刻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凡例
引书简称对照表
绪论
    第一节 殷墟早期田猎刻辞研究的意义、方法与本文写作要旨
        一、殷墟田猎刻辞的研究意义
        二、殷墟田猎刻辞的研究方法
        三、本文写作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田猎刻辞的分类标准
    第三节 田猎刻辞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一、甲骨学初期的田猎刻辞研究
        二、商代田猎刻辞研究的繁荣期
        三、新世纪以来的田猎刻辞研究
第一章 田猎刻辞与商代环境
    第一节 田猎刻辞中的动物
    第二节 田猎刻辞与商代环境
    第三节 田猎刻辞与商代气候
第二章 早期田猎刻辞的文例
    第一节 组田猎刻辞的辞例
    第二节 宾组田猎刻辞的辞例
    第三节 组田猎动词研究
    第四节 宾组田猎动词研究
第三章 商代田猎方法研究
    第一节 网捕
    第二节 设置陷阱
    第三节 逐射
    第四节 焚田与围猎
    第五节 其它狩猎方法
第四章 早期刻辞中的田猎地
    第一节 组刻辞中的田猎地
    第二节 宾组一类刻辞中的田猎
    第三节 宾组典宾类刻辞中的田猎地
    第四节 宾组宾三类刻辞中的田猎地
第六章 田猎与军事
    第一节 田猎刻辞与军事刻辞比较
        一、信息传递
        二、事前庙算
        三、助画方略
        四、立中聚众
        五、振旅与献俘
    第二节 蒐狝习战阵
第七章 田猎与社会生活
    第一节 田猎与祭
        一、祭的受祭者
        二、祭与田猎
    第二节 田猎诹日
    第三节 田猎与农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四、《世界哺乳动物名典》问世(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D]. 刘贵玺.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清末民初异形外来词研究[D]. 刘昕怡.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面向儿童的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动手型展览研究 ——以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为例[D]. 熊爽.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1)
  • [4]中西医历史比较研究[D]. 唐仁康.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12)
  • [5]微观社会与大众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国家动物园的多维探析[D]. 林灿.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6]表达融合蛋白HSA/IL-2的CHO细胞培养工艺研究[D]. 缪亚娜. 江南大学, 2017(02)
  • [7]《说文解字》虫部字研究[D]. 金梦鸽. 山东理工大学, 2016(02)
  • [8]《本草纲目》“释名”研究[D]. 李绍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9]《玄应音义》词汇研究[D]. 姚红卫. 上海师范大学, 2014(12)
  • [10]商代田猎刻辞研究[D]. 杨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标签:;  ;  ;  

《世界哺乳动物名录》出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