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谈类比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卢婧[1](2021)在《基于类比迁移理论的高中解析几何教学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方琪[2](2021)在《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的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文中指出在数学领域内,全面发展不只意味着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思想的培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新增加的“两基”之一便是“基本思想”。分类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按照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本研究基于“分类的教学”在数学中的重要价值、当前“分类的教学”在小学一年级数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数学“分类的教学”研究相对较缺乏,对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的教学现状展开研究。当今学术界已有研究分别从概念界定、分类的标准及原则、分类的教学等方面展开,这些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启发和借鉴。然而,囿于各自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已有研究依然存在以下局限:一是关于数学“分类的教学”研究不够全面;二是有关数学“分类的教学”实证研究较为薄弱;三是关于“分类的教学”与小学数学教材、数学课标相联系的研究欠缺。因此,本文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结合已有文献资料和分类的相关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调查法,展开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的教学”现状调查。本文根据调查结果进行问题总结,并分析“分类的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类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对数学中分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明确、教师缺少教学方法的指导、教师教学经验和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学校教研活动力度不大、认知能力影响学习、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梳理完“分类的教学”存在问题之后,并分别对其问题分析了原因。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教师对分类的相关认识出现了偏差、教师对教学方法不够重视、经验的缺乏、学校对数学教研活动不够重视、学生认知能力水平不一致、大环境“唯分数论”的影响。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数学“分类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师数学“分类的教学”素养,研究学生思维发展特征、采取阶段化“分类的教学”,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改进“分类的教学”。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既能丰富小学数学思想的研究,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在数学思想、数学思维等方面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又能帮助学生从体会分类的意义,到逐步掌握分类的方法和原则,最后学会运用分类解决问题。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是将分类的理论、数学课标、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学现状相联系在一起,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视角探索一些可操作性的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分类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蔡琳琳[3](2021)在《基于科学思维的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科学思维是科学素养中的关键要素,也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托,是体现新版课程标准要求的载体。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版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对原有的高中物理教材进行修订,于2019年出版了新版高中物理教材。因此,将新版课程标准与新版物理教材相结合进行分析是目前比较重要的任务,分析科学思维在新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呈现情况也有助于物理教师理解和使用新教材。选取新版高中物理教材作为研究对象,以新版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研究。首先梳理文献,结合目前科学思维研究的现状和高中物理的教材内容,制定科学思维四个维度在物理教材中呈现的分析框架,模型建构维度下包含六种物理模型,科学推理维度下包含六种科学推理,科学论证维度下包含四种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维度下包含两个要素,并且对各个要素在物理教材中的呈现作出界定。其次,运用分析框架对新版高中物理教材的必修模块与选择性必修模块进行分析,统计科学思维各要素在新版教材中的呈现情况,得出如下结论:(1)从整体来看,新版教材对于科学思维各维度的呈现从多到少依次是“科学推理”、“科学论证”、“模型建构”和“质疑创新”。(2)从科学思维四个维度的具体要素来看,模型建构维度呈现最多的是“数学模型”,科学推理素维度呈现最多的是“演绎推理”,科学论证维度呈现最多的是“演绎论证”,质疑创新维度呈现最多的是“创新要素”。再次,选取物理概念课、物理规律课以及物理实验课各一节典型进行案例分析,总结科学思维素养在不同课型的教材内容中的呈现情况,得出如下结论:(1)三种课型的教材内容都是对于科学推理维度的呈现最多。(2)分别来看,概念课内容对于模型建构维度的要素呈现较多;规律课呈现模型建构和科学论证维度的要素较多;与前两种课型相比,实验课呈现的质疑创新维度的比例明显偏高。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发现新版教材对数学模型、演绎推理、实验论证以及创新要素的呈现次数最多,从以上四个方面提出针对科学思维素养的教学建议。
李明雪[4](2021)在《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学重点是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对知识点重点内容的设计,更加清晰地、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根据教学知识的重点内容,合理设计适应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具体教学方法,实现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打好概念教学的基础,才能为更好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关注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了解每个概念的脉络和内在联系,渗透数学思维方法,理解数学的本质。目前还没有聚焦初中阶段数学概念课的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编制有针对性的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提高数学教师教学重点设计水平和指导概念课教学具有研究意义。确定的研究问题是:(1)合理的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什么?(2)基于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模型是什么?为编制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已有相关理论及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得到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结构基础;其次在考虑教学重点设计样本文字性的特点下,结合专家建议,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75份优质教学设计样本进行编码分析,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接下来通过两次征求专家意见,利用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效度;然后计算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形成评价模型;最后通过评价实施检验,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形成合理、科学的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论:(1)《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共有3个一级指标(课标因素、数学因素、教学因素)、9个二级指标(内容要求、思想方法、数学素养、概念内容、概念理解、概念应用、主次分明、合理板书、教学方法),其中9个二级指标对应9条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效度、信度良好,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可以作为评价初中阶段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的测评工具使用。(2)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模型,可用数学公式表示(S代表总得分,T1至T9依次表示各二级指标的得分):S(28)0.1 95T1+0.152T2+0.085T3+0.162T4+0.141T5+0.086T6+0.091T7+0.056T8+0.060T9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的建议: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把握好章节重点的知识要求;注意数学概念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体现初中生数学能力素养的发展;关注数学概念本质内容,通过提及相关概念等方式理清概念体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核心所在,深化概念理解;注意数学概念应用的具体领域;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做到教学内容主次分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合理衔接;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基础。
荣媛媛[5](2021)在《高中生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形结合思想方法作为高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它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善用数形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阔思路,从更深层次理解知识,还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及SOLO分类理论,设计了学生调查问卷、测试卷以及教师访谈,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笔者发现多数学生将数形结合看成是解题工具,没有上升到思想层面,学生整体对数形结合的应用意识不强,且在课下缺乏总结反思的习惯。在解题应用方面,学生总体在“以数解形”方面的能力比“以形助数”要好。从知识载体上看,学生在集合这一部分的数形结合能力最好,其次是平面向量、不等式和三角函数,再次是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数列,应用最差的是函数。从年级上看,高三学生的数形结合应用水平比高二要好。学生在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题时,出现的主要问题为:无法转化属性表征、作图不准确、数形转化不等价等。根据学生的数形结合应用现状,笔者认为要想加强学生对数形结合的应用意识和能力,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增强渗透数学思想的意识。其次教师就要重视在新授课上的渗透,挖掘教材中可用的数形结合教学素材,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数形结合在知识内容的诸多方面都有广泛体现,学生才能逐渐将数形结合从解题方法上升为数学思想。第三,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数学三种语言的对应与转化,培养学生的数形转化意识。最后,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作图和识图能力,学生作图能力弱,教师要多一些耐心,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也要善用信息技术软件辅助教学。
蒋权[6](2021)在《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类比内容比较研究 ——以新旧人教版教科书为例》文中指出
冯春艳[7](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徐瑶瑶[8](2021)在《基于初小衔接的初中“数与代数”概念教学研究》文中认为中小学的数学教学衔接工作,特别是“数与代数”概念教学的有机衔接工作,使中小学数学的学习具有知识、逻辑连贯性和系统性,将有效避免出现重复教学或断层教学等现象,从而使得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一定程度上学有所得,为后续学习数与代数运算、解决问题等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核心素养.本论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三种研究方法.首先用文献分析法,搜索关键词,搜集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分类,通过研读期刊、论文、理论等广泛了解研究现状后,确定了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其次,利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和浙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数与代数”概念部分进行衔接分析,主要是对比初中与小学教材中关于概念的描述与称谓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初中一节概念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初小衔接分析.通过对《课标》中内容标准以及初中、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有关概念的部分的量化分析,客观地阐述“数与代数”概念的初小衔接具有时效性以及分析的必要性,并对其中60%的概念或相关描述作衔接分析,归纳出6种情况:名称与内涵都不变;名称改变但内涵不变;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类比;从无到有.针对不同的情况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本论文以“常量与变量”为例,作了基于初小衔接的“数与代数”概念教学的示范,最后总结出概念教学如下几个特点:(1)引入部分创设的情景应该是学生熟悉的、低起点,对概念课的引入不能造成理解障碍,同时还应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的呈现形式应该要有助于学生归纳概念、体会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帮助理解概念.(2)概念的内化要能激发学生对已有认知结构进行重组,还可以联系其他学科,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挖掘概念内涵,教学不同于学生自学,教师应该从高观点下指导学生解读概念而不仅仅是将概念复述给学生.(3)概念课作为起始课,同时又与小学所学的知识有所联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应该要为后续进一步的学习服务.
袁瑶[9](2020)在《基于数学运算素养培养的平面向量教学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运算素养是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之一,不仅影响着其他数学素养的发展,也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所以对数学运算能力的研究至关重要.现在国家教育部对高中正在进行课改,新的髙中数学课程标准已经分别于2003年和2017年发布.同时向量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新的运算对象,向量有自己的运算体系,运算是向量解决问题的途径,向量是沟通“数”与“形”的桥梁,对向量运算特点的分析并在教学中关注其运算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运算能力.那么了解高中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水平和通过基于平面向量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同时了解一线教师对向量运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方法以及利用平面向量提升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情况也尤为重要.通过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研读和相关文献的阅读,对数学运算价值及其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运算是一种在对运算对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运用对象的运算规则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运算对象的理解,运算方向的探究,运算方法的选择,计算程序的设计,最后得到问题的结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数学运算水平进行划分,结合平面向量相关知识点,制作相应的调查问卷,赋予每个试题分数,根据分数来划分对应的数学运算水平,然后对样本学校的高二的学生进行测试,进而了解他们运算能为所达到的水平.另外,还具体分析其中的典型错误,了解他们利用平面向量运算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错误,并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在对高中的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水平现状有一定了解的同时可以掌握学生运算的问题所在,在扩充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给一线教师一些建议,力求对数学教育有一定的价值.通过测试发现,样本学校总体数学运算水平处于水平3,分数处于水平3的低分段,说明整个学校的数学运算水平不高;研究结果还发现同层次的班级的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存在差异,同时层次好一点的班级学生数学运算水平较高;虽然在测试结果上,女生的分数要比男生的高,但是通过检验发现,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同时还发现学生在利用向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一些学生对平面向量的概念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如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等共性、差异、联系等的理解还不够;(2)对平面向量的运算法则的掌握还不够;(3)在利用向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数学联系的能力还不强;(4)难以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向量的运算问题;(5)思考不全面,没有跳出思维定势,做不到全面解题.通过对教师访谈结果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对平面向量引入高中课程的运算价值及对学生运算能力的提升的价值认识不够全面;(2)对向量解决问题的特点掌握不够透彻;(3)平面向量上学生的运算素养水平较低;(4)学生在运算素养方面的问题较突出;(5)平面向量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运算能力;(6)教师教学方式有待改进.针对实践调查研究和教师访谈分析的所得出的结论,笔者给出了一些个人的建议;(1)悉心引导,重视向量概念的教学;(2)体会数学对象运算与实际问题的联系;(3)重视运算,加强向量运算本质的理解;(4)体会运算体系建构的演绎特点;(5)体会向量运算在问题解决中的价值;(6)数形结合,从数与形两个方面同步把握向量.
金梦[10](2020)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案例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的关键词,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材的主阵地,高中教育是较为重要的一环,由此可见在高中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高中教学的主要方式就是课堂教学,好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达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有很多教师为了实现应试教育的目的,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仅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很好的帮助学生培养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蕴含在数学知识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通过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引领学生参与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过程,从而使数学学科素养内化成为学生认知世界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说,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必须体现数学核心素养。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始环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和“学了能做什么”,所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基于以上背景,主要研究在课堂导入环节如何落实数学核心素养,首先对课堂导入和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了阐述,接着通过案例分析法对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导入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主要从不同的导入目的入手,针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其与数学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得出关于现阶段课堂导入的现状与新课标落实数学核心素养之间的存在的关键问题,即导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仅是激发兴趣、学会知识,更重要是体现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依据所要落实的核心素养设计问题情境,进行课堂导入。本文依据数学六大核心素养设计了课堂导入环节,得出相对应的核心素养落实策略,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实验。本文的创新点是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对课堂导入进行思考,帮助教师在导入部分教学设计时,能够发现其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掌握设计与其相对应的课堂导入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数学,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试谈类比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谈类比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的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分类的教学”在数学中的重要价值 |
1.1.2 当前“分类的教学”在小学一年级数学中存在问题 |
1.1.3 数学“分类的教学”研究较缺乏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数学中“分类的教学”内涵 |
1.4.2 数学中“分类的教学”现状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思路 |
1.5.4 研究方法 |
2 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
2.1 教师对数学中“分类的教学”内涵的认知 |
2.1.1 “分类的教学”概念 |
2.1.2 “分类的教学”意义 |
2.1.3 “分类的教学”依据 |
2.1.4 “分类的教学”方法 |
2.2 数学课堂中“分类的教学” |
2.2.1 数学课堂中“分类的教学”目标 |
2.2.2 数学课堂中“分类的教学”内容 |
2.2.3 数学课堂中“分类的教学”方法 |
2.2.4 数学课堂中“分类的教学”评价 |
2.3 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
2.3.1 教师对数学中“分类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不明确 |
2.3.2 教师缺少“分类的教学”方法的指导 |
2.3.3 教师“分类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 |
2.3.4 学校教研活动力度不大 |
2.3.5 学生认知能力影响“分类的学习” |
2.3.6 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
3 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的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
3.1 教师对“分类的教学”相关认识出现偏差 |
3.2 教师对分类的教学方法不够重视 |
3.3 分类的教学和学习经验的缺乏 |
3.4 学校对数学教研活动不够重视 |
3.5 学生认知能力水平不一致 |
3.6 大环境“唯分数论”的影响 |
4 “分类的教学”在小学一年级数学中的改进策略 |
4.1 提高教师数学“分类的教学”素养 |
4.1.1 认真解读《课标》要求,准确定位分类的教学目标 |
4.1.2 深入分析教材,找准“分类的教学”与教材知识的关联点 |
4.1.3 系统学习“分类的教学”相关知识,明确教学内容 |
4.2 研究学生思维发展特征,采取阶段化“分类的教学” |
4.2.1 体验化阶段,创造分类的教学情境 |
4.2.2 明朗化阶段,分类的教学方法多样化 |
4.2.3 深刻化阶段,着重解决分类的教学问题 |
4.3 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改进“分类的教学” |
4.3.1 “分类的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 |
4.3.2 “分类的教学”评价内容丰富化 |
4.3.3 “分类的教学”评价目标明确化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科学思维的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科学思维 |
2.1.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1.3 科学思维素养 |
2.2 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科学思维素养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科学思维素养的研究现状 |
2.2.3 物理教材分析的研究现状 |
2.2.4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物理教材研究现状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对象 |
3.3 分析单元 |
3.4 分析框架 |
3.4.1 模型建构在物理教材中呈现的分析标准 |
3.4.2 科学推理在物理教材中呈现的分析标准 |
3.4.3 科学论证在物理教材中呈现的分析标准 |
3.4.4 质疑创新在物理教材中呈现的分析标准 |
3.5 信度分析 |
3.6 数据统计分析 |
4 科学思维素养在新版高中物理教材中呈现情况的分析 |
4.1 科学思维素养在新版高中物理教材中呈现的统计分析 |
4.1.1 模型建构各要素在教材中呈现的统计分析 |
4.1.2 科学推理各要素在教材中呈现的统计分析 |
4.1.3 科学论证各要素在教材中呈现的统计分析 |
4.1.4 质疑创新各要素在教材中呈现的统计分析 |
4.2 案例分析 |
4.2.1 概念课教材中科学思维素养呈现的案例分析 |
4.2.2 规律课教材中科学思维素养呈现的案例分析 |
4.2.3 实验课教材中科学思维素养呈现的案例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科学思维素养在新版物理教材中的呈现情况 |
5.1.2 科学思维素养在不同课型的教材内容中的呈现情况 |
5.2 提出建议 |
5.2.1 模型建构维度 |
5.2.2 科学推理维度 |
5.2.3 科学论证维度 |
5.2.4 质疑创新维度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概念界定 |
1.2.1 教学重点 |
1.2.2 数学教学重点 |
1.2.3 数学概念课教学 |
1.2.4 评价指标体系 |
1.2.5 评价模型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专家咨询法 |
1.5.3 统计分析法 |
1.6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1.6.1 研究重点 |
1.6.2 研究难点 |
1.6.3 研究创新点 |
1.7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教学重点设计 |
2.1.2 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及其特点 |
2.1.3 数学教学重点设计评价 |
2.1.4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APOS理论 |
2.2.2 教学最优化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工具的构建 |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 研究样本的选取 |
3.2.1 质性分析研究样本的选取 |
3.2.2 实施检验研究样本的选取 |
3.3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阶段 |
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完善阶段 |
3.3.3 评价指标权重划分阶段 |
3.3.4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
3.3.5 评价指标体系检验阶段 |
3.4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3.4.1 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和修改专家咨询意见数据处理 |
3.4.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系数专家意见咨询数据处理 |
3.4.3 评价指标体系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数据处理 |
第四章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初构 |
4.1 一级指标的设立依据 |
4.2 二级指标的设立依据 |
4.2.1 “课程标准因素”维度下的二级指标设立依据 |
4.2.2 “数学知识因素”维度下的二级指标设立依据 |
4.2.3 “教学设计因素”维度下的二级指标设立依据 |
4.3 基于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展示教学设计的NVivo质性分析 |
4.3.1 教学设计样本的确定 |
4.3.2 质性分析工具与方法 |
4.3.3 质性分析结果与反馈 |
4.4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
第五章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完善 |
5.1 基于专家咨询的评价指标的筛选修订 |
5.1.1 研究方法 |
5.1.2 专家的选取 |
5.1.3 专家意见咨询结果讨论 |
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5.2.2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3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5.4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模型 |
第六章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检验 |
6.1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检验 |
6.1.1 信度检验评价人员的确定 |
6.1.2 信度检验评价样本的确定 |
6.1.3 信度检验方法的确定 |
6.1.4 信度检验评价实施前的准备 |
6.1.5 信度检验评价的具体实施 |
6.1.6 评价结果分析 |
6.1.7 评价结果一致性检验 |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检验 |
6.2.1 效度检验评价人员的确定 |
6.2.2 效度检验方法的确定 |
6.2.3 效度检验评价实施前的准备 |
6.2.4 内容效度检验的具体实施 |
6.2.5 内容效度系数检验 |
6.3 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验证 |
第七章 讨论、结论与建议 |
7.1 讨论 |
7.1.1 与已有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 |
7.1.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7.1.3 指标体系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7.2 结论 |
7.3 建议 |
7.3.1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案例分析 |
7.3.2 针对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的改进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表 |
附录2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权重问卷 |
附录3 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样本 |
附录4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打分表 |
附录5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指南 |
附录6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效度问卷 |
致谢 |
(5)高中生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方法 |
(二)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
(三)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
(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数形结合的产生与发展 |
(一)“数”与“形”概念的产生 |
(二)古代时期的数形结合 |
(三)近现代时期的数形结合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一)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 |
(二)数形结合在教学中的渗透及作用 |
(三)数形结合的认知心理研究 |
(四)文献综述总结 |
三、理论基础 |
(一)SOLO分类理论 |
(二)表征理论 |
(三)解题程序理论 |
第三章 对数形结合的基本认识 |
一、数形结合思想的解题原则 |
(一)等价性原则 |
(二)双向性原则 |
(三)简单性原则 |
二、数形结合的应用类型 |
(一)以形助数 |
(二)以数解形 |
(三)数形并重 |
三、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教材中的体现 |
(一)必修一 |
(二)必修二 |
(三)必修三 |
(四)必修四 |
(五)必修五 |
四、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高考中的体现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五、研究工具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三)测试卷的编制 |
(四)测试卷对学生数形结合应用水平的划分 |
(五)教师访谈问卷的编制 |
第五章 研究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一、高中生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情况 |
(一)高中生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基本认识 |
(二)高中生数形转化能力的基本情况 |
(三)高中生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思维习惯 |
(四)高中生获得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来源途径 |
(五)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
二、高中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题的水平分布 |
(一)集合 |
(二)函数 |
(三)数列 |
(四)解析几何 |
(五)三角函数 |
(六)不等式 |
(七)平面向量 |
(八)立体几何 |
三、测试卷各维度总体与对比分析 |
(一)总体分析 |
(二)各年级对比分析 |
(三)测试卷统计结果分析 |
四、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五、研究结论 |
第六章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渗透策略 |
一、更新教学观念,增强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教学意识 |
二、挖掘教材中蕴含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素材 |
(一)概念教学中的数形结合素材的挖掘 |
(二)命题教学中的数形结合素材的挖掘 |
(三)例题中的数形结合素材的挖掘 |
(四)习题中的数形结合素材的挖掘 |
三、注重数学三种语言的对应与转化教学 |
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的识图和作图能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及测试卷 |
附录2 教师访谈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
二、 研究问题 |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
三、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 概念界定 |
(一)核心概念 |
(二)相关概念 |
(三)小结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
三、 研究取向 |
(一)质的研究 |
(二)个案研究 |
四、 具体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四)文本分析法 |
(五)行动研究法 |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概念转变理论 |
(二)知识结构理论 |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
(一)教学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三、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确定研究对象 |
(三)制定行动计划 |
四、 行动实施 |
(一)系统提取 |
(二)揭示前概念 |
(三)激发元认知 |
(四)抽象概括 |
五、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六、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
五、 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反思不足 |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
二、 制定行动计划 |
(一)确定行动目标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 行动实施 |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
四、 效果检测 |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
(一)研究成效 |
(二)研究反思 |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
一、 研究结论 |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
二、 研究建议 |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
三、 研究不足 |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
四、 研究展望 |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基于初小衔接的初中“数与代数”概念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现状 |
1.4.1 初小数学教学衔接的现状与对策 |
1.4.2 关于“数与代数”的初小数学教学衔接 |
2 理论基础 |
2.1 初小衔接教学的相关理论 |
2.2 数学概念教学的相关理论 |
2.3 “数与代数”的现代理论基础 |
3 “数与代数”概念的初小衔接分析 |
3.1 “数与代数”概念的初小衔接的时效性与分析必要性 |
3.2 中小学教科书中“数与式”概念的衔接分析 |
3.3 中小学教科书中“方程与不等式”概念的衔接分析 |
3.4 中小学教科书中“函数”概念的衔接分析 |
4 基于初小衔接的“数与代数”概念教学案例 |
4.1 案例背景描述 |
4.1.1 初小学段分析 |
4.1.2 关键能力分析 |
4.1.3 教学目标解读 |
4.1.4 教学内容解读 |
4.2 案例片断描述 |
4.2.1 实践——情境引入 |
4.2.2 认识——概念初识 |
4.2.3 再实践——概念应用 |
4.3 教学反思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5.2.1 本研究的不足 |
5.2.2 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数与代数”概念梳理表 |
附录2: 浙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数与代数”概念梳理表 |
附录3: “5.1常量与变量”教学设计 |
致谢 |
(9)基于数学运算素养培养的平面向量教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实践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访谈法 |
1.5.4 案例分析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运算能力的相关研究 |
2.1.1 研究文献的总体情况 |
2.1.2 运算能力内涵相关研究 |
2.1.3 运算能力价值研究 |
2.1.4 运算能力的培养研究 |
2.2 向量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1 研究文献的总体情况 |
2.2.2 向量的育人价值的相关研究 |
2.2.3 向量的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4 向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 |
2.3 向量中运算能力的培养的相关研究 |
2.3.1 研究文献的总体情况 |
2.3.2 向量的运算属性的研究状况 |
2.4 文献综合述评 |
2.4.1 文献特点 |
2.4.2 研究方法特点——还需要更加多样化 |
2.4.3 研究基本结论 |
第3章 调查研究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内容 |
3.3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3.1 问卷的编制 |
3.3.2 调查对象 |
3.4 教师访谈 |
3.4.1 访谈对象 |
3.4.2 访谈提纲 |
第4章 问卷调查及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4.1 问卷调查的实施 |
4.2 学生平面向量运算能力的数据统计分析 |
4.2.1 信度分析 |
4.2.2 总体分析 |
4.2.3 层次分析 |
4.2.4 性别分析 |
4.3 个案分析 |
4.3.1 一些学生对平面向量的概念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
4.3.2 对平面向量的运算法则的掌握还不够 |
4.3.3 数学结合的能力还不强 |
4.3.4 难以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向量的运算问题 |
4.3.5 思考不全面,没有眺出思维定势,做不到全面解题, |
4.4 教师访谈的结果及分析 |
4.4.1 部分教师对平面向量引入高中课程的运算价值认识不够全面 |
4.4.2 部分教师对向量解决问题的特点掌握不够透彻 |
4.4.3 平面向量上学生的运算素养总体水平较低 |
4.4.4 学生在运算素养方面的问题较突出 |
4.4.5 平面向量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
4.4.6 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
第5章 基于调查结果的教学思考与策略分析 |
5.1 悉心引导,重视向量概念的教学 |
5.2 重视运算,加强对向量运算本质的理解 |
5.3 体会运算体系建构的演绎特点 |
5.4 数形结合,从数与形两个方面同步把握向量 |
5.5 体会向量运算在问题解决中的价值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案例1:向量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
案例2: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10)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及意义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一、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二)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需要层次理论 |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
(四)认知同化理论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课堂导入的概念界定 |
(二)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
第三章 基于导入目的的课堂导入案例及分析 |
一、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的课堂导入案例及分析 |
(一)激发学生兴趣目的与落实核心素养的关系 |
(二)课堂导入案例设计及分析 |
二、以明确学习目标为目的的课堂导入案例及分析 |
(一)明确学习目标目的与落实核心素养的关系 |
(二)课堂导入案例设计及分析 |
三、以渗透思想方法为目的的课堂导入案例及分析 |
(一)渗透思想方法目的与落实核心素养的关系 |
(二)课堂导入案例设计及分析 |
第四章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策略研究 |
一、基于数学抽象素养培养的课堂导入案例及策略 |
(一)基于数学抽象素养的课堂导入案例及分析 |
(二)数学抽象素养的策略研究 |
二、基于逻辑推理素养培养的课堂导入案例及策略 |
(一)基于逻辑推理素养的课堂导入案例及分析 |
(二)逻辑推理素养的策略研究 |
三、基于数学建模素养培养的课堂导入案例及策略 |
(一)基于数学建模素养的课堂导入案例及分析 |
(二)数学建模素养的策略研究 |
四、基于直观想象素养培养的课堂导入案例及策略 |
(一)基于直观想象素养的课堂导入案例及分析 |
(二)直观想象素养的策略研究 |
五、基于数学运算素养培养的课堂导入案例及策略 |
(一)基于数学运算素养的课堂导入案例及分析 |
(二)数学运算素养的策略研究 |
六、基于数据分析素养培养的课堂导入案例及策略 |
(一)基于数据分析素养的课堂导入案例及分析 |
(二)数据分析素养的策略研究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一、 研究总结 |
二、 研究反思 |
三、 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试谈类比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类比迁移理论的高中解析几何教学实验研究[D]. 卢婧.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2]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的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D]. 方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科学思维的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分析[D]. 蔡琳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李明雪.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5]高中生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现状研究[D]. 荣媛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6]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类比内容比较研究 ——以新旧人教版教科书为例[D]. 蒋权.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7]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基于初小衔接的初中“数与代数”概念教学研究[D]. 徐瑶瑶.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9]基于数学运算素养培养的平面向量教学思考[D]. 袁瑶.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10]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案例研究[D]. 金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