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矿用斜井钢丝绳的磨损分析及其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赵兴宁[1](2019)在《缠绕过渡过程钢丝绳摩擦磨损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随着浅层资源逐渐减少,为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受浅层资源的制约,我国的矿产开采深度将逐渐达到10002000 m并将会向更深层次发展。缠绕式提升机为超深矿井提升关键设备,钢丝绳在缠绕过渡过程出现的层间与圈间过渡使钢丝绳产生振动、冲击、挤压及摩擦磨损等现象,严重影响提升钢丝绳服役寿命。本课题资助来源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提升设备主轴等机械关键部件复合失效机理与可靠性评价技术研究”。本文主要以缠绕式提升机提升钢丝绳为研究对象,开展缠绕过渡过程钢丝绳摩擦磨损特性研究,为提升钢丝绳缠绕过渡过程安全运行提供基础数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结合提升钢丝绳在缠绕过渡时的受力状态,进行钢丝绳拉伸载荷有限元仿真,研究了钢丝绳丝与丝、股与股之间应力应变分布规律;建立钢丝绳与卷筒简化模型,对不同围包角下钢丝绳进行拉伸分析,研究了钢丝绳在不同围包角下应力变化规律以及分布特性。其次,通过理论分析了钢丝绳缠绕过渡过程的运动特征,研究了钢丝绳层间过渡、圈间过渡接触与运动特性,并结合实际工况,在已有试验台基础上设计并搭建出钢丝绳缠绕过渡过程摩擦磨损试验台,能够实现不同工况下钢丝绳摩擦试验与性能检测。最后,通过钢丝绳缠绕过渡过程摩擦磨损试验台开展钢丝绳摩擦试验研究,分析了钢丝绳摩擦因数、摩擦温升与磨损形貌随张紧力、绳速以及围包角在润滑失效与润滑状态下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磨损形貌研究了钢丝绳缠绕过渡过程在不同工况下的磨损机理。
郑茂全[2](2015)在《煤矿带式输送机的优化控制与状态监测的研究》文中提出带式输送机是我国煤矿原煤运输的中柷设佑,共高效可靠的运行直接关系到煤矿生产系统的稳定和安全运行,目前我国煤矿带式输送机使用主要存在运行效率较低、耗能严重,运行故障较多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国内对带式输送机的基础理论、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本项目的研究,对解决上述问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工程意义,对于煤矿长距离胶带(胶带)输送机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分段建立了不同倾角的胶带输送机的动力学模型,针对陕西黄陵煤矿的长距离四段式腔胶带输送机系统,其中含15度倾角的1200m双驱动滚简的胶带输送机子系统,对子系统中的倾铂为0度、3度和15度的输送过程胶带的承载段、回程段、机尾的改向滚筒、机头的驱动滚简的动态阻力进行了计算和故障仿真,为煤矿长距离胶带输送机故故障预测提供了依据。另外,对带式输送机带速与能耗、磨损及寿命度进行研究,发现了能耗,磨损及寿命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为相同运量的情况下,高带速小带宽或低带速大带宽的配置的设计提供参考。在研究比较长距离带式输送机系统启动方式的基础上,针对长距离多级煤矿镝送机重载启动散落煤料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决策树改进随机遇近(IGSA-ISADT)煤矿输送机系统群智能启动算法;该将长距离带式输送机系统各子系统的输送距离、胶带宽度及驱动电机功率作为条件属性,采用决策树确定不同子系统启动斜率;加速段和匀速段分别按本子系统的启动斜串和控制误差随机逼近给定线速度。通过陕西黄陵煤矿运输距离为3400米的四级煤矿运输机系统进行群智能启动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群智能启动比常规的比例积分控制启动各子系统逼近给定线速度效果好,最大线速度误差减小到4,22%,不仅动态误差显小而且运行平稳,可对多级输送机重载协调启动预防撒落煤料提供一种参考。在对长距离大倾角煤矿带式输送机的动态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Bayes理论和专家系统融合的优化控制方法FMBTES,该方法考虑输送机启动过程的静态和动态阻力变化规律,首先建立输送机系统的结构和动力学模型,然后采用改进的Bayes论建立了系统动力学状态的条件概率先验分布分布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专家系统的控制规则。该FMBTES方法用陕西省黄陵某煤矿四段式带式输送机大倾角胶带带长度为1200m的数据进行了验证。在大功率的煤矿带式输送机双机驱动过程中,尽管选择相同功率驱动电机及同型号的托辊,但由于电机本身的静、动态阻力及各个托辊的机械阻力有差异,使得各驱动出力不均衡,造成胶带的局部抖动使煤料撒落。本文从物理机理上推导并分析双机启动电机出力不均衡的原因,提出一种双机驱动的煤矿带式输送机多级模糊均衡控制(MFEC)算法,建立出该均衡控制器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MFEC算法步骤和分级规则;最后以长距离大倾角的双机驱动的煤矿大巷带式输送机为例进行仿真,并与传统的PI控制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平均线速度误差约减小3%。提出基于云计算的煤矿带式输送机远程监测监控的方案,给出该方案的结构及其实现方法。对煤矿带式输送机现场正常运行状态及常见故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处理的方法。
浦汉军[3](2012)在《起重机用不旋转钢丝绳理论研究及其寿命估算》文中研究表明钢丝绳是起重设备的重要部件,被广泛应用于旅游、交通、采矿、港口等工程实际中。在吊装作业中使用较多的是普通钢丝绳,但普通钢丝绳在作业中会发生旋转,这给作业带来一定的危险,甚至会危及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在单绳吊重及要求高速、平稳、高行程的场合,不旋转钢丝绳逐步代替普通钢丝绳,成为起重机的主要部件。然而不旋转钢丝绳有内部磨损与内部疲劳断丝、断股的缺陷,极大地降低了使用寿命。目前对不旋转钢丝绳的内部磨损与疲劳破坏的检测缺乏有效办法,使得其在使用中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由于不旋转钢丝绳的结构复杂性造成其受力计算的困难,目前国内外对其深入研究较少,随着不旋转钢丝绳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对不旋转钢丝绳的力学分析、摩擦磨损及疲劳寿命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存在迫切需要。本文首先仿真研究了起重机提升工况的受力情况,获得不旋转钢丝绳吊重起升的动载。接着,应用坐标变换原理分别推导了不旋转钢丝绳在直线段和绕滑轮弯曲段下其钢丝的空间螺旋线方程;根据该螺旋线方程,首次在三维CAD软件PROE中建立了不旋转钢丝绳的三维实体几何实体模型,并给出了钢丝曲率与接触角的计算方法;借鉴Costello的普通钢丝绳的弹性理论,建立了不旋转钢丝绳在直线状态受拉力作用下的受力模型;分析了单股钢丝绳、钢芯不旋转钢丝绳及麻芯不旋转钢丝绳的内应力,把所建立的实体模型导入ANSYS软件中,对不旋转钢丝绳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对所建立力学模型进行了验证;通过对不旋转钢丝绳的内应力、弯曲应力的计算分析,研究了不旋转钢丝绳的侧丝捻距、内股捻距、外股捻距、滑轮直径对不旋转钢丝绳应力大小及分布的影响规律,为如何提高不旋转钢丝绳强度及寿命提供指导。然后,通过分析不旋转钢丝绳与滑轮的接触情况,推导了不旋转钢丝绳与滑轮的接触模型,并对钢丝绳与滑轮的外部接触应力及磨损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不旋转钢丝绳内部摩擦磨损模型,着重研究不旋转钢丝绳的内部磨损问题,并采用现在典型的Archard粘着磨损理论对不旋转钢丝绳的内部磨损进行了仿真研究;分别进行了港口起重机在用不旋转钢丝绳的内部磨粒铁谱试验及在用绳拆股试验,试验研究了不旋转钢丝绳的摩擦磨损机理;提出了以内部接触钢丝截面损失因子为衡量的基于摩擦磨损的不旋转钢丝绳换绳准则,并通过调研所得经验数据,验证了该换绳准则的可行性,为不旋转钢丝绳的更换标准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最后,综合考虑不旋转钢丝绳的摩擦磨损与疲劳,以前面章节导出的力学模型和磨损模型及为基础,提出以不旋转钢丝绳内最危险钢丝的疲劳寿命来预测不旋转钢丝绳整绳寿命的方法;在假设不旋转钢丝绳的疲劳损伤是由直线段损伤和反复过滑轮弯曲时的疲劳损伤的叠加的基础上,通过实测起重机提升工况下的动载,建立了不旋转钢丝绳内最危险钢丝的疲劳载荷谱;根据此载荷谱,应用线性疲劳累积理论对不旋转钢丝绳的疲劳寿命进行预估,并通过相关试验数据验证了所建立寿命预测模型及方法的正确性,为不旋转钢丝绳的寿命估算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研究了安全系数及滑轮直径对不旋转钢丝绳理论寿命的影响规律,为不旋转钢丝绳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对不旋转钢丝绳的受力特性和磨擦磨损与疲劳的研究,从力学角度分析了不旋转钢丝绳失效的主要原因,提出不旋转钢丝绳在使用中其失效应先从内股磨损与断裂开始的结论。
张惠波[4](2011)在《提升钢丝绳几何特性及有限元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丝绳做为大型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部件,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建筑、交通、矿业、通讯及航空航天等领域。由于对工程质量和效率的追求,钢丝绳的负荷和使用强度大大增加,为了确保生产的安全有序进行,对钢丝绳的质量和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升钢丝绳在服役中,不仅在直立状态承受着拉力,而且一般都会经过一个绳轮或者轮系,这使钢丝绳的受力更为复杂。对绳轮处钢丝绳应力应变进行深入的研究,为钢丝绳的设计、选型和失效分析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对首先对钢丝绳的结构进行分析,建立了钢丝绳在直立状态时的几何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绳轮处钢丝绳的几何模型。编制计算钢丝曲率和挠率的MATLAB程序,模拟钢丝在不同捻向下的曲率和挠率。然后建立钢丝绳的Pro/E三维模型,把模型直接导入到ANSYS中,进行各种情况下的应力应变分析,研究了钢丝直径、绳轮直径和捻距对钢丝绳应力应变的影响,所用分析方法和结论对有具有绳轮的系统的钢丝绳的设计、制造、选型和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立军[5](2009)在《矿井提升钢丝绳的使用与研究现状》文中指出介绍了矿井提升钢丝绳目前的使用状况以及相关研究现状。针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全面研究钢丝绳损伤、失效机理,定量描述钢丝绳性能的影响因素以及建立钢丝绳故障诊断和寿命预测模型必要性和重要性。
朱华,吴兆宏,李刚,葛世荣[6](2006)在《煤矿机械磨损失效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我国煤矿机械的磨损失效问题,对煤矿机械的磨损失效形式和机理进行了现场研究和理论分析,对因磨损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统计计算.研究表明:煤矿机械的磨损失效形式主要是磨损和断裂;磨损机理主要是磨粒磨损和腐蚀磨损;全国煤矿系统因磨损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大约在400亿元以上.此外,还对如何有效地减少煤矿机械磨损和延长其使用寿命提出了具体建议.
吴兆宏,朱华,葛世荣[7](2005)在《煤矿生产中的摩擦学问题》文中指出综述了煤矿机械的磨损失效现象和由此引起的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从耐磨材料、表面工程和润滑技术三方面概括了摩擦学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王涛[8](2004)在《钢丝绳的机械损伤分析及其防治措施》文中指出分析煤矿钢丝绳机械损伤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从而提高钢丝绳的使用寿命与安全系数。
张德权,岳国梁[9](2003)在《矿用斜井钢丝绳的磨损分析及其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钢丝绳在运行使用过程中产生磨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王雪松[10](2002)在《钢丝绳的磨损分析及其防治措施》文中研究指明分析煤矿钢丝绳磨损原因及防治措施
二、矿用斜井钢丝绳的磨损分析及其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用斜井钢丝绳的磨损分析及其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缠绕过渡过程钢丝绳摩擦磨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1.6 本章小结 |
2 基于ABAQUS提升钢丝绳仿真分析 |
2.1 ABAQUS简介 |
2.2 提升钢丝绳拉伸载荷分析 |
2.3 提升钢丝绳不同围包角下静力拉伸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钢丝绳缠绕过渡过程摩擦磨损试验台设计 |
3.1 钢丝绳层间过渡与圈间过渡运动特性 |
3.2 钢丝绳缠绕过渡过程摩擦磨损试验台 |
3.3 控制器及传感器 |
3.4 数据采集装置 |
3.5 本章小结 |
4 钢丝绳缠绕过渡摩擦试验设计 |
4.1 试验筹备 |
4.2 基于正交试验法摩擦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5 钢丝绳缠绕过渡过程摩擦磨损试验研究 |
5.1 试验参数 |
5.2 干摩擦状态提升钢丝绳摩擦磨损特性研究 |
5.3 润滑状态提升钢丝绳摩擦磨损特性研究 |
5.4 不同围包角下提升钢丝绳摩擦磨损特性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煤矿带式输送机的优化控制与状态监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煤矿带式输送机的特点 |
1.1.2 煤矿带式输送机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带式输送机的现状 |
1.2.1 带式输送机控制建模 |
1.2.2 带式输送机控制方式及其比较 |
1.2.3 带式输送机故障诊断研究 |
1.3 国外带式输送机的研究现状 |
1.3.1 带式输送机的传感检测与信号处理 |
1.3.2 带式输送机的建模及控制 |
1.3.3 带式输送机的故障检测 |
1.3.4 带式输送机的监控及优化启动 |
1.3.5 功率均衡研究 |
1.3.6 监测监控研究 |
1.4 国外带式输送机的比较 |
1.4.1 基础理论 |
1.4.2 关键核心技术 |
1.4.3 可靠性、使用寿命、制造工艺及功能扩展 |
1.4.4 大型带式输送机技术性能及发展趋势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带式输送机阻力、磨损分析及建模 |
2.1 带式输送机分类 |
2.2 不同距离不同载荷的带式输送机驱动方式分析 |
2.3 不同距离的带式输送机的力学结构模型建立 |
2.3.1 带式输送机微单元的力学结构模型 |
2.3.2 单滚筒驱动带式输送机的力学结构模型 |
2.3.3 双驱动滚筒力学结构模型 |
2.3.4 三驱动滚筒力学结构模型 |
2.4 不同距离的带式输送机的力学模型建立 |
2.5 不同距离的带式输送机阻力分析及仿真 |
2.6 本章小结 |
3 煤矿带式输送机智能群启动控制方式研究 |
3.1 煤矿带式输送机重载启动研究问题与分析 |
3.2 系统建模 |
3.3 基于决策树的改进随机逼近输送机智能群启动算法提出 |
3.4 IGSA-ISADT智能群启动结构与参数确定 |
3.4.1 长距离带式输送机结构 |
3.4.2 四级子系统智能群启动控制方案 |
3.4.3 重载启动子系统斜率的确定 |
3.5 IGSA-ISADT智能群启动算法步骤 |
3.6 四级输送机子系统启动仿真 |
3.7 带式输送机带速与能耗、磨损及寿命研究 |
3.7.1 带速和能耗的关系 |
3.7.2 带速与磨损的关系 |
3.7.3 带速与寿命的关系 |
3.7.4 带速与能耗、磨损及寿命曲线图 |
3.8 本章小结 |
4 改进BAYES理论的带式输送机优化控制研究 |
4.1 带式输送机额定负载下启动的阻力变化 |
4.2 改进Bayes的带式输送机优化控制方法 |
4.2.1 基于Bayes先验概率两种力有机的融合 |
4.2.2 改进Bayes与专家系统融合的控制方法 |
4.3 基于Bayes理论和专家系统融合控制方法步骤 |
4.4 带式输送机动态阻力和优化控制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5 双机驱动多级模糊功率均衡控制研究 |
5.1 双机驱动的分析及MFEC控制方法的构架 |
5.2 双机驱动不均衡分析 |
5.3 多级模糊功率均衡控制MFEC方法 |
5.3.1 双机驱动的MFEC算法描述 |
5.3.2 MFEC带式输送机控制算法步骤 |
5.4 带式输送机MFEC算法控制启停仿真验证及分析 |
5.5 结论 |
6 基于云计算的矿井带式输送机监测监控 |
6.1 煤矿监控系统设计思路 |
6.2 基于云计算的带式输送机系统架构 |
6.3 带式输送机工况检测与诊断 |
6.3.1 带式输送机工况检测 |
6.3.2 带式输送机驱动设备故障诊断 |
6.4 矿井带式输送机节能控制 |
6.5 基于云计算的带式输送机的监测监控 |
6.6 基于云计算的煤矿带式输送机远程维护应用研究 |
6.6.1 云计算带式输送机远程维护系统 |
6.6.2 云计算带式输送机日常故障分析数据 |
6.7 系统运行及测试 |
6.8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7.3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成果 |
(3)起重机用不旋转钢丝绳理论研究及其寿命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3 钢丝绳力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
1.3.1 普通钢丝绳力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
1.3.2 不旋转钢丝绳力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
1.4 钢丝绳的失效及寿命研究现状 |
1.4.1 普通钢丝绳的失效研究现状 |
1.4.2 不旋转钢丝绳的失效研究现状 |
1.4.3 普通钢丝绳的寿命研究现状 |
1.4.4 不旋转钢丝绳的寿命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起重机吊重起升动力学仿真 |
2.1 引言 |
2.2 起重机起升系统动力学模型 |
2.2.1 动力学模型 |
2.2.2 动力学方程 |
2.3 有级调速起重机起升动载特性分析 |
2.3.1 动力学方程求解 |
2.3.2 有级调速起重机实例分析 |
2.4 变频调速起重机起升动载特性分析 |
2.4.1 变频调速提升的加速特征曲线 |
2.4.2 动力学方程求解 |
2.4.3 变频调速起重机实例分析 |
2.5 起升动载测量实验及分析 |
2.6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不旋转钢丝绳的空间几何模型建立 |
3.1 引言 |
3.2 不旋转钢丝绳结构特点 |
3.3 不旋转钢丝绳的空间螺旋线方程 |
3.3.1 直线段钢丝绳空间螺旋线方程 |
3.3.2 过滑轮弯曲段钢丝绳空间螺旋线方程 |
3.3.3 钢丝的曲率和挠率 |
3.3.4 内外股钢丝的接触角 |
3.4 不旋转钢丝绳三维实体模型建立 |
3.4.1 钢丝的中心线 |
3.4.2 几何实体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旋转钢丝绳的力学建模及受力分析 |
4.1 引言 |
4.2 不旋转钢丝绳力学模型建立 |
4.2.1 单股钢丝绳已知应变的受力方程 |
4.2.2 单股钢丝绳已知张力的受力方程 |
4.2.3 单股钢丝绳内应力计算 |
4.2.4 不旋转钢丝绳受力方程 |
4.2.5 不旋转钢丝绳过滑轮的弯曲应力计算 |
4.3 数学模型与有限元计算对比 |
4.3.1 单股钢丝绳受力模型与有限元对比 |
4.3.2 不旋转钢丝绳受力模型与有限元对比 |
4.4 不旋转钢丝绳的应力分析 |
4.4.1 单股钢丝绳的内应力分析 |
4.4.2 钢芯不旋转钢丝绳的内应力分析 |
4.4.3 麻芯不旋转钢丝绳的内应力分析 |
4.5 不旋转钢丝绳过滑轮弯曲应力分析 |
4.5.1 钢丝弯曲应力的分布规律 |
4.5.2 危险钢丝的弯曲应力分析 |
4.5.3 不同捻向下危险钢丝的弯曲应力 |
4.5.4 不同滑轮直径的危险钢丝弯曲应力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旋转钢丝绳摩擦磨损研究 |
5.1 引言 |
5.2 不旋转钢丝绳的外部磨损分析 |
5.2.1 钢丝绳—滑轮接触模型 |
5.2.2 钢丝绳与滑轮接触应力分析 |
5.2.3 钢丝绳外部磨损理论分析 |
5.3 不旋转钢丝绳的内部磨损模型 |
5.3.1 不旋转钢丝绳内的钢丝接触 |
5.3.2 内部磨损点的坐标表达 |
5.3.3 内部磨损微动距离计算 |
5.3.4 内部磨损微动速度计算 |
5.3.5 内外股钢丝接触应力计算 |
5.3.6 钢丝磨损预测模型 |
5.4 不旋转钢丝绳内部磨损数值仿真 |
5.4.1 内部磨损数值仿真流程 |
5.4.2 内部磨损仿真结果 |
5.4.3 基于钢丝磨损的换绳准则 |
5.5 不旋转钢丝绳摩擦磨损实验研究 |
5.5.1 不旋转钢丝绳磨粒铁谱试验 |
5.5.2 不旋转钢丝绳解剖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不旋转钢丝绳寿命估算研究 |
6.1 引言 |
6.2 寿命估算的研究思路 |
6.2.1 寿命预估的假设 |
6.2.2 寿命预估思路 |
6.3 载荷谱建立 |
6.3.1 名义应力谱的表达 |
6.3.2 钢丝绳载荷谱的组成 |
6.3.3 装卸循环载荷谱 |
6.3.4 振动循环载荷谱 |
6.3.5 弯曲循环载荷谱 |
6.3.6 实际工况载荷谱 |
6.4 动态疲劳缺口系数 |
6.4.1 动态疲劳缺口系数定义 |
6.4.2 动态应力集中系数 |
6.4.3 动态的疲劳缺口系数计算 |
6.5 不旋转钢丝绳的疲劳损伤估算 |
6.5.1 疲劳损伤估算方法 |
6.5.2 制绳钢丝疲劳性能参数 |
6.5.3 应力循环的转换 |
6.5.4 疲劳损伤累积准则 |
6.5.5 疲劳试验与寿命估算结果分析 |
6.6 不旋转钢丝绳失效原因分析 |
6.6.1 失效主要原因 |
6.6.2 提高不旋转钢丝绳寿命的措施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受力计算及寿命估算程序界面 |
附录 2 起重机动载测量试验的部分曲线 |
附录 3 内部磨损的磨斑显微图像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提升钢丝绳几何特性及有限元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钢丝绳的种类 |
1.2.1 钢丝绳的分类 |
1.2.2 钢丝绳的特点和用途 |
1.2.3 钢丝绳的失效形式 |
1.3 研究现状及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1.3.1 研究现状 |
1.3.2 本文研究的内容 |
2. 钢丝绳几何特性 |
2.1 钢丝绳的数学模型 |
2.1.1 钢丝绳的数学参数 |
2.1.2 直立状态钢丝绳的数学模型 |
2.1.3 绳轮处钢丝绳的数学模型 |
2.2 钢丝绳的几何特性 |
2.2.1 曲率和挠率的计算方法 |
2.2.2 MATLAB 计算流程 |
2.2.3 直立状态钢丝绳的曲率和挠率 |
2.2.4 绳轮处钢丝绳的曲率和挠率 |
2.2.5 直立状态和绳轮处钢丝绳曲率和挠率对比 |
2.3 加载后对钢丝绳几何特性的影响 |
2.3.1 钢丝的运动 |
2.3.2 钢丝的平衡方程 |
2.3.3 变形的计算 |
2.3.4 受力分析 |
2.3.5 应力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三维模型建立 |
3.1 三维螺旋线画法描述 |
3.1.1 普通螺旋线的画法描述 |
3.1.2 变螺距螺旋线的画法描述 |
3.1.3 螺旋线的数学方程法描述 |
3.2 钢丝绳三维模型建立 |
3.2.1 芯股侧丝及侧股侧丝模型 |
3.2.2 侧股侧丝及侧股芯丝模型 |
3.3 绳轮处钢丝绳的Pro/E 三维模型 |
3.3.1 绳轮芯股芯丝及侧股芯丝模型 |
3.3.2 绳轮处侧股芯丝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钢丝绳应力应变分析 |
4.1 计算机软件分析方法 |
4.1.1 ANSYS 软件的介绍 |
4.1.2 Pro/E 模型的导入 |
4.2 1×7+IWS 应力应变分析 |
4.3 侧股应力应变分析 |
4.4 绳轮处芯股应力应变分析 |
4.5 绳轮处侧股应力应变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矿井提升钢丝绳的使用与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使用和研究现状 |
(1) 使用状况 |
(2) 研究现状 |
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3 研究展望 |
(7)煤矿生产中的摩擦学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矿机械的磨损失效现象 |
2 摩擦学在煤矿生产中的作为 |
2.1 耐磨材料的应用 |
2.2 表面工程的应用 |
2.2.1 热喷技术 |
2.2.2 电刷技术 |
2.2.3 堆焊技术 |
2.2.4 化学气相沉积工艺 |
2.2.5 表面改性技术 |
2.3 润滑理论的应用 |
四、矿用斜井钢丝绳的磨损分析及其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缠绕过渡过程钢丝绳摩擦磨损特性研究[D]. 赵兴宁.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2]煤矿带式输送机的优化控制与状态监测的研究[D]. 郑茂全. 西安科技大学, 2015(12)
- [3]起重机用不旋转钢丝绳理论研究及其寿命估算[D]. 浦汉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2(11)
- [4]提升钢丝绳几何特性及有限元分析研究[D]. 张惠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1(06)
- [5]矿井提升钢丝绳的使用与研究现状[J]. 刘立军. 煤矿机械, 2009(08)
- [6]煤矿机械磨损失效研究[J]. 朱华,吴兆宏,李刚,葛世荣. 煤炭学报, 2006(03)
- [7]煤矿生产中的摩擦学问题[J]. 吴兆宏,朱华,葛世荣. 矿山机械, 2005(06)
- [8]钢丝绳的机械损伤分析及其防治措施[A]. 王涛. 赣闽皖苏湘五省煤炭学会联合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4
- [9]矿用斜井钢丝绳的磨损分析及其防治措施[J]. 张德权,岳国梁. 煤炭技术, 2003(01)
- [10]钢丝绳的磨损分析及其防治措施[J]. 王雪松. 煤矿机械,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