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工作作风

点评工作作风

一、行风评议 有功之臣(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娜[1](2020)在《唐代考功郎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唐代考功郎中从五品上,与下属员外郎共掌全国文武百官考课,尚书省65位省郎中居于前行地位,在唐代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过往研究中,学者或将其纳入整个考课制度中作整体的讨论,或是将其看作尚书省诸郎官之一员,利用出土材料加以订正,这一职官的演变细节及其政治作用未能受到足够关注。鉴于此,文章对唐代考功郎中的设置、职责、选任与迁转进行了详细考察。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中央负责考课复核的官员发生了从丞相到考功郎的转变,发展到唐时考功郎中与员外郎分判京官和地方官考课。在唐代不同时期,考功郎中具体职责不同。高祖朝曾主持科举考试,太宗朝以后考功郎中主要判京官考课与审核官员行状。唐中叶以后,考功郎中兼史馆修撰、知制诰、充翰林学士等使职,权责范围进一步扩大。考课关乎官员的黜陟与俸禄,考功郎中执其事,堪当此职者必须拥有才行忠信、品格方直、不畏权贵等品质,其选任经过宰相荐举、皇帝首肯、中书门下联署制文方可除授。在劳格、赵钺与张忱石所收集的111位考功郎中的基础上,本文新补遗柴宪、吕讷、冯用之、蒋洌4位考功郎中。据不完全统计,115名任职者中迁入官可考者47人,以尚书省各司员外郎、后行郎中、地方刺史为主。迁出官可考者49人,以中书省的中书舍人,门下省的给事中、谏议大夫,尚书省的前行郎中为主。若出为地方官,则很难再任京官,这体现了考功郎中在职官序列中严格的迁转次序。唐后期的考功郎中与唐前期相比,出现了在任时间较短、迁转速度加快的现象。

唐欣[2](2020)在《唐代凤翔府与文学研究》文中提出凤翔府曾作为周秦时期的国都,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唐代凤翔府东临长安,西接陇右,南连巴蜀,位于三大文化区的交汇地带,行旅往来极盛,地理景观众多。悠久的文化与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凤翔府成为关照广大士人心路历程,以及窥探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文化空间。本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追溯凤翔府的历史文化带给唐人的想象与追忆,探究唐人凤翔书写中的神话元素。周之“凤鸣岐山”的传说成为唐人缅怀西周,追忆文王,渴望治世的载体,“鸣凤”、“岐山”、“岐阳”等意象饱含了唐人对仕途、对明君、对贤臣的追寻与向往。秦之“萧史弄玉”的故事也在唐人的笔下生发出别样的情致。通过数量统计得知,初唐时期的文人最喜引用萧史典故,萧史故事华丽的背景正符合了初唐时期的文学审美。第二章选取太白山与大散关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地理景观来探索唐代文学中的凤翔地理书写。儒释道三教文化在太白山上交流融合,太白山不仅为唐代士人提供隐居、游览的场所,还为唐传奇的写作提供了想象的材料与创作的蓝本。大散关扼守川陕要路,见证了往来于长安与巴蜀间士人的欢喜悲愁。第三章将凤翔府的文人分为行旅文人、幕府职官、从驾士人三类,关注凤翔文学中的文人情怀。其一是行走在长安-凤翔,凤翔-陇右,凤翔-巴蜀之间的行人,羁旅惆怅是自然,不同的是在从凤翔到陇右的路程中,羁旅之愁并没有完全占据文人的内心,在一部分士人心中,踏上这一段路程,正是踏上跨马提枪,杀敌报国的新征程。其二是与凤翔幕相关的士人群体,在幕府送别诗与对凤翔节度使李晟、李愬、李玭的赞美诗中,抗击吐蕃、收复河湟故地成为了其诗歌中的主旋律。其三是从驾士人,以杜甫和韩偓为主要代表。杜甫奔凤翔是战乱时期的人臣表率,而韩偓追随昭宗至凤翔,则是晚唐士人对忠义的最后坚守。

褚雪荣[3](2020)在《北宋宣仁太后高氏年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宣仁太后高氏(1032-1093),小字滔滔,北宋宋英宗皇后,安徽蒙城(今安徽蒙城)人,曾祖高琼为宋初名将,父亲高遵甫官至北作坊副使,母亲曹氏是北宋元勋曹彬之孙女、宋仁宗曹皇后的姐姐。高氏幼时与宋英宗同养于宫中,宋仁宗年间与时为皇太子的宋英宗成婚。嘉佑八年(1063),宋仁宗去世,宋英宗继位,高氏被立为皇后,宋神宗即位后又尊为皇太后。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病逝,遗命宋哲宗继位,尊高氏为太皇太后,一应军国事并太皇太后权同处分,高氏由此开始垂帘听政。其听政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虽然稳定了宋哲宗初期的政局,但也激化了北宋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新党与反对变法的旧党的矛盾,引得新旧党人相互倾轧,使元佑党争扩大化。高氏于元佑八年(1093)崩,年六十二,谥宣仁圣烈。次年,葬入永厚陵。高氏卒后不久,宋哲宗亲政,新党重新执政,开始打击报复旧党,元佑新旧党争激化。也由此引发了对高后听政之初有关立宋哲宗定策事的讨论,因北宋后期政坛对定策事一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形成了“宣仁之诬”的事实。宣仁之诬历经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和宋高宗几朝的讨论,终于宋高宗时期昭告天下,辨清诬谤。此以年谱形式对高氏生平事迹进行展开,力求尽可能详细地考证和展现其家庭成员基本情况、早期生活经历、垂帘听政时期的政令以及“宣仁之诬”的始末。同时,也希望反映高后垂帘听政与元佑党争的关系、对元佑政局的影响等方面的情况。

陈建军[4](2020)在《汉唐《春秋》学对“礼”观念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所谓的“汉唐《春秋》学对‘礼’观念的探讨”,是指汉唐《春秋》学学者在其对《春秋》经及其三传的注疏、着述及其引用、经传评述中,对其中相关的“礼”观念的特有探讨。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去以局外人的视角,从外看待、对比与评议、考察汉唐《春秋》学中已有诸“礼”观念的经传及注疏各层次的研究成果,而是试图从杜预、何休、范宁乃至孔颖达、徐彦、杨士勋等汉唐学者自身,回溯、重新思考其内在运思行文,来进入他们的具体思路中,从中察其是如何对其面临的《春秋》经传中的“礼”观念进行探讨的。而这一探讨过程,也是汉唐《春秋》学学者在对三传文本细读与其自身对“礼”观念的独特把握基础上的动态呈现。汉唐《春秋》学对“礼”观念的特有探讨,主要有两点:一是着眼于汉唐的时代关注(“情”“礼”之辨)与“礼”观念的永恒主题(“礼”“敬”之辨),二是基于原有三传传文文本中的“礼”观念意蕴的进一步阐发:因汉唐尤其是汉末魏晋以来,由礼乐教化而侧重向乱世政治中的礼法之治转向、世家大族宗法礼制的现实诉求等等,这一时期的《春秋》学者对先秦已涉及的“礼”观念中的“情”“礼”之辨,从“情”与“礼”各自的不同蕴涵及其相互关系,又进行了多角度、各层次的深入辨析,并在汉唐经学史尤其是汉唐《春秋》学中凸显为贯穿其始终的一大时代主题。同时,由于这一时期,尤其是魏晋以来佛教徒是否礼拜君王,权臣的僭礼逾制等现世问题,而对先秦以来便以非常凸显的“礼”“敬”之辨而更为关注,并将其熔铸到整个的《春秋》经传诠释中。基于这一时期的现实、自身的理论兴趣与已有“礼”观念的学术联结,汉唐学者将上述两大命题,贯穿于其整个的《春秋》学“礼”观念探讨中,从而使得对其对“礼”观念的探讨,不仅体现了“礼”观念中的普遍“敬”之义,更特具其重“情”的时代特色。诚然,汉唐《春秋》学者对“礼”观念的探求,除源于上述的现实需要及其自身的学术、“礼”学中“礼”与“敬”的永恒话题,还另有其思想来源和文本依据。汉唐《春秋》学者又给予原有经传文本中所涉及的“礼”之“仁”“孝”“义”“信”等诸多伦理义,结合自己的理解,更对其梳理、引申、深化乃至进一步发挥。这种经传文本原有“礼”之观念意蕴的进一步阐发,从其对相应的注疏来看,都确与孔子师徒所建构的“礼”的经学观念义,及其后孟、荀的“礼”之儒学观念义,一脉相承,且在时代发展上受后两者影响。前者的“礼”观念的的本质内容——神学义兼教化义,后两者对孔子师徒“礼“的经学观念所蕴含的人伦义与修身义的分离与凸显,大都不同程度地隐现其中。本篇论文是站在汉唐诠释者本身的角度,来具体呈现他们如何对《春秋》经传文本中的“礼”的理解与诠释,其更加侧重于汉唐对已有《春秋》经传中“礼”观念的研究过程与特有探讨,以从中解读出熔铸汉唐《春秋》学内在学术本性的经学义理尤其是其特有的《春秋》礼观念。

肖新平[5](2019)在《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聚焦于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与考核实效之间的偏差问题或曰考核制度为何难以全面落实和取得预期或理想的效果。针对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进行实地研究与组织文化的分析,结合政府组织发展趋势及基层公务员自身的时代特征及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提出提升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有效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获取有关资料,以X市政务中心及该市N部门的考核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叙事分析、文本分析、个案分析、跨学科研究以及比较、归纳等。缘起于美国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实践主要借用与学习了西方企业管理的经验做法,主张用企业家精神改革公共部门与重塑政府。诚然,这种做法有其现实的效用与价值,然而这一理论源于企业管理、产生自美国而本身无法摆脱固有的企业文化与美国文化特质。由于公私部门性质与中美国家文化的差异,以重塑政府与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绩效考核应用于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双重的“组织文化不适应”,即与公共部门组织文化及国家宏观组织文化的不匹配、不契合,并产生经验借鉴、接受与阐释过程的变异与误读等认知偏差,从而导致考核制度难以取得预期与应有的实效。本研究从公私部门的组织文化差异与中西国家宏观组织文化即国家文化差异两种视角进行比较研究,力求对于我国基层公务员考核进行比较客观、全面、系统、深入的组织文化解读与阐释。研究价值: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通过整合沙因与霍夫斯泰德的组织文化理论并将其变通作为论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问题存在从组织文化的三个层面进行阐释,同时对于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工具与理论来源即新公共管理及绩效管理进行分析;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以个案分析为视角考察2007-2017年十年间X市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发展、演变及其问题的根源,提出建设适应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的组织文化的对策建议,如优化公务员考核管理的总体设计、深化对人性向善管理假设的认知、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务员管理价值导向、提高公务员对考核的知情参与及自我管理、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组织文化建设等,这些建议有助于深化各方对于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认知,并为今后各地基层公务员的考核管理提供启示、经验借鉴以及具体的改进举措,更好促进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实效的提升。研究主要创新点:1.理论创新。鉴于沙因与霍夫斯泰德组织文化理论彼此的相似相容与互补性,将他们加以整合、变通应用,沙因组织文化三个层次基础上,将潜在基本假设层面与国家文化维度对应,并鉴于中国传统社会建立在差序格局与熟人社会基础上人际关系对于考核的重要影响,将性别维度替换为特殊主义维度,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分析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2.阐释创新。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的特质在于其任务与职责的公共性,这决定了其所追求的信念与价值观;同时,论证了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在于集体主义的文化倾向,核心是中和思想。3.考核理念的创新。提出人性向善的管理假设与四类人性假设及“去考核”、“考核替代”、“公务员自我管理”等。4.考核举措创新。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三级分类管理;德能勤绩廉考核指标具体内容的细化;考核中公务员合法权益的维护与救济;讨论领导与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的规范管理;X市考核经验与启示。研究结论:本文研究了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制度的实践及问题,得出考核制度之所以难以取得预期与应有实效的原因在于:借鉴企业管理做法的外来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应用于中国公务员考核时遭遇了双重的文化不适应,即公私部门组织文化与中西方国家文化的本质差异导致的对于该理论的理念与考核工具接受与阐释过程的变异、误读与认知偏差。公共部门工作职责与任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其所信奉的信念与价值观与新公共管理主张的竞争、效率、成本、收益、顾客导向等价值理念及理性经济人假设等共享文化假设的不匹配;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在于中国国家文化的集体主义倾向。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与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集体主义的生活与生产方式,集体生活与劳作需要家族成员协作与家长的统领,产生了尊卑与亲疏的差序格局,进而形成高权力距离、特殊主义以及长期导向等国家文化特点。

韩春旭[6](2019)在《H区税务局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与效果评估》文中认为随着绩效管理在我国政府部门中的不断普及,其管理体系更加完备、机制运行更加稳健,但在结果运用方面仍显薄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这将绩效管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是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其使用问题是现阶段绩效评价中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税务部门大力推行绩效管理,自2014年开始经历了1.0到6.0六个版本,考评体系较为完备,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可借鉴性。从H区税务局2015年--2017年的实践来看,H区税务局绩效评价结果主要集中在内部运用,外部运用相对空白。且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评价结果偏重于落实工作责任,并且主要表现在下级向上级负责,而非政府向公众负责。二是绩效评价结果被作为年度考核、评奖评优以及干部选拔任用的依据,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也存在平均主义倾向、重奖轻惩、主观随意性较大等问题。三是考核结果在改进绩效、推进和改进机关内部管理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运动式治理”模式导致的层层加码问题使得基层负担较重,基层工作人员对绩效认可度不高。四是绩效评价结果没有运用在绩效工资及奖金、经费预算及教育培训等方面,导致结果运用虚化。究其原因在于:内部考评本质上是目标式考评,其政府问责不够到位、缺少外部参与、基层自主权有限、激励手段过于单一,等等。确保考评结果的有效应用,应强化绩效评估结果运用公开机制、重构绩效评估结果运用激励机制、建立绩效评估结果运用沟通机制。

杜晶晶[7](2019)在《机制设计视角下群众参与县域监察的保障机制研究 ——以Y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县域监察关系反腐败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强化末梢监督,群众的参与必不可少。群众参与县域监察,不仅需要政治理念的认同,还需要保障机制的构建。本研究以县域监察中群众参与的保障机制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调研的方式,综合文献分析的方法,借助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群众参与县域监察保障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理清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从机制设计的视角对群众参与县域监察的保障机制进行探讨和优化,在理论上,宜于丰富研究群众参与保障机制的思路,在实践上,助于推动县域监察中群众参与保障机制的完善。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进行本研究的背景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群众政治参与、群众参与监察以及群众参与监察保障机制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说明了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写作框架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法律依据概述。首先对群众参与县域监察的含义、形式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由此引出群众参与县域监察保障机制的内涵和特点;其次,论述了保障群众参与县域监察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再次,是关于对机制设计视角与群众参与县域监察保障机制研究契合性的论证。第三部分,Y县群众参与监察保障机制的现状分析。首先,交代了调查的设计与实施,描述了Y县群众参与监察保障机制的简况;其次,基于调查数据和访谈记录,分析了Y县群众参与县域监察保障机制建设取得的成效;再次,基于机制设计理论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两个视角,对其中的不足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是对完善群众参与县域监察保障机制对策建议的探讨。在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基于提升信息效率,加强群众参与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加强制度保障,主要是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和群众参与制度;加强组织保障,包括完善组织领导、设置监察机关内嵌群众机构和培育群众监督维权组织。第二层面是基于实现群众参与激励相容,主要包括织密群众参与保护网,降低群众参与多元成本和构建复合激励机制,促进群众参与多方激励相容和均衡。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的视角有新意。在既有的有关群众参与监督的研究中,有从权力制约的视角对群众参与监督进行分析,在对策上提出群众参与的保障措施,或是从民主政治的视角提出群众参与的规约与调控,也有从新媒体的视角研究群众参与,最终提出群众参与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本研究则以机制设计的视角,从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两个维度,对群众参与保障机制进行分析和考量。第二,提出的观点有所创新。本研究以特定的案例县为例,聚焦于群众参与保障机制的研究,以机制设计理论为分析视角,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提出系统针对性的观点:加强群众参与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促进信息效率的提升,加强保护和奖励机制建设,实现群众参与激励相容。从而构建包括制度保障、组织保障、保护机制、奖励机制在内的系统完整的县域监察中群众参与保障机制。

杜群智[8](2017)在《《李文公集》注》文中研究说明李翱(772-841),字习之,唐代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西凉王李暠的後人,諡为文,世称李文公。着有《李文公集》。李翱自幼“勤於儒学,博雅好古,为文尚气质。”(《旧唐书·卷一六零》)。早年曾师从古文家梁肃,梁肃评说李翱文章“得古人之遗风”。後师从韩愈学古文,是韩愈古文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他的文章与韩愈齐名。李翱在唐德宗贞元年进士及第,历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谏议大夫、湖南观察使、户部侍郎、山南束道节度使等职。李翱是唐代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在思想上,李翱一生崇儒,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见《李文公集·帝王所尚问》)。主张人们的言行都应以儒家的“中道”为标准。在文学上主张文章要义、理、文三者并重。他的《复性书》三篇试图构建起儒家的心性论,对宋代理学的建立、明代心学的建立有着深远的影响。《李文公集》共十八卷,也是李翱本人文学、思想的集中反映。本论文将以《李文公集》为注释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对李翱的文学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史学思想进行探究。

杨帆[9](2016)在《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文中认为在与乾嘉时期篆书发展密切相关的事项中,依照传统之观念,《说文》学是绝不可被忽视的,但迄今为止,尚未见有直奔这一主题的学术作品。实际上如果仔细审视这个时期的篆书,也可以发现,其创作变迁之几乎所有重要环节,还是与《说文》学密切相关。因此,考察乾嘉时期篆书创作之升降,《说文》学无疑是一个比较适宜的切入点。本论文的研究主旨在以《说文》学为视角与重要依据,采取纪事本末体与以事系人的写作手法,对乾嘉时期篆书创作的各个方面问题作深入的考察论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一个相对近真的乾嘉篆书创作之景象,并探讨其创作之得失,揭示其创作方法之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以下简要叙述本论文讨论的各方面内容:“绪论”部分。首先说明本文的写作缘起和相关术语;其次陈述本文的材料格局及研究方法;再次阐明研究之目的与总体构想。第一章是“清初的《说文》研究与篆书创作”。分别论证顾炎武对《说文》的先导性研究;《说文》毛氏汲古阁本的刊行与风格问题;王澍篆书创作的相关问题。第二章是“乾嘉时期的《说文》学对篆书创作之影响”。分别论证戴震研究《说文》的影响及对篆书创作之启示;段玉裁、桂馥的研究与创作问题;《说文》的校刊、《说文》检字法研究等方面影响篆书创作的相关问题;篆书创作论对《说文》学的回应问题。第三章是“乾嘉时期《说文》学者的篆书创作”。着重对孙星衍、洪亮吉、钱坫在学术思想、研究理路、创作方法、创作风格上的异同作深入论证,且对学者们在篆书创作上的若干共性问题作辩证分析。第四章是“邓石如的《说文》研究与篆书创作之得失”。对邓石如的博涉群碑、手写《说文》、“隶笔作篆”、篆法“不合六书”、创作之遭遇等问题作深入论证。第五章是“以《说文》为本的他类篆书创作”。对杨法的奇篆、朱为弼的商周铜器铭文篆书之所形成的渊源、背景、特点等问题进行逐一分析。“结论”部分。既总括叙述本文的主要论证,也对相关问题及研究方法,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此外,本论文附录“《唐写本说文解字》与《说文》宋刻元修本、汲古阁本篆文字形对照表”、“二李石刻与《说文》篆文字形对照表”,以供篆书创作资鉴。

贾利亚[10](2015)在《当代中国反腐败社会参与机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对反腐败社会参与机制构建进行了研究。描述了选题的理论和现实背景,综述了国内外反腐败社会参与的研究状况,指出课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所在。对反腐败社会参与等概念进行了辨析,梳理了社会参与的理论基础。回顾与分析了我国近现代关于反腐败社会参与的状况,考察了清廉指数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并得出对当代中国反腐败社会参与的启示。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式,对我国反腐败社会参与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究。根据机制的构成和运行原理,提出了当代中国反腐败社会参与机制构成要素,包括:顶层设计、参与主体、参与内容、参与形式、参与效果等。最后提出了反腐败社会参与教育动员、协调运行、量度适衡、规范制约、保障激励等机制的设计。本文认为:反腐败社会参与是中国反对和治理腐败的重要力量,而且,社会参与反腐败更具基础性、长期性、持久性和稳定性,因而也更具有治本功能,反腐败社会参与机制的完善才是治本之举,也就是毛泽东所强调的民主监督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法宝;反腐败主体不只是“执政党+政府”,而应是执政党、政府和社会“三驾马车”的格局,在当前党委和政府作为体制内反腐败力量做出很大努力并取得明显效果的时期,得出这一结论,更显出作为理论研究应有的严谨态度;反腐败社会参与需要立法,要依法有序进行,做到有序有度有效,既不消极无为、松懈怠工,又不急进冒进、形成群众运动,而实践中反腐败社会参与的专项法规条例尚未制定;五大机制的构建并使其现实化是实现反腐败社会参与的重要标志和保障。

二、行风评议 有功之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行风评议 有功之臣(论文提纲范文)

(1)唐代考功郎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对象、步骤与方法
    四、研究资料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唐代考功郎中的设置
    第一节 秦汉至隋唐时期考课官演变
        一、秦汉时期负责考课的官员
        二、曹魏至隋唐时期的考课官
    第二节 唐代考功郎中演变
        一、唐初行台考功郎中的创立
        二、考功郎中的设置与名称演变
第二章 考功郎中的职责
    第一节 考功郎中的本职
        一、考功郎中掌贡举
        二、考功郎中判京官考课
        三、考功郎中对谥号行状的复审
    第二节 考功郎中担任使职
        一、考功郎中兼史馆修撰
        二、考功郎中知制诰、充翰林学士
        三、考功郎中充任其他使职
第三章 考功郎中的选任和迁转
    第一节 考功郎中的重要地位和选任
        一、考功郎中在吏部的重要地位
        二、考功郎中的选任资格与程序
    第二节 考功郎中的迁转
        一、唐代考功郎中任职人员考补
        二、考功郎中的迁入和迁出官分析
        三、考功郎中在任时间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唐代凤翔府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历史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视域中的唐代凤翔府
    2.选题缘起及意义
    3.相关研究的综述与评议
        3.1 地域文化与文学之关系研究
        3.2 凤翔府研究
    4.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唐人凤翔书写中的神话元素
    1.1 凤集岐山阳——唐人的文化追忆
        1.1.1 唐前关于“凤鸣岐山”的书写
        1.1.2 唐人对于岐下的缅怀
    1.2 楼梦古秦嬴——唐人的神话感怀
        1.2.1 唐人所接受之萧史故事的发生地及传播形态
        1.2.2 唐代涉及萧史典故诗歌的分析
    小结
第二章 唐人凤翔书写中的地理景观
    2.1 凤翔府地理区位与历史变迁
    2.2 唐代凤翔府的地理景观概述
        2.2.1 自然形胜
        2.2.2 人文景观
        2.2.3 军事要地
    2.3 太白山书写
        2.3.1 太白山的佛教文化
        2.3.2 太白山的道教文化
        2.3.3 太白山与士人的隐逸风尚
        2.3.4 太白山与游览诗人的创作
    2.4 大散关书写
        2.4.1 大散关的历史地理考察
        2.4.2 风光描绘下的大散关
        2.4.3 行旅感怀下的大散关
        2.4.4 国运体察下的大散关
    小结
第三章 唐代凤翔书写中的文人情怀
    3.1 行旅文人的文学创作
        3.1.1 羁旅到西州:长安-凤翔
        3.1.2 褒斜烟雾深:凤翔-巴蜀
        3.1.3 秋气陇头来:凤翔-陇右
    3.2 军镇幕府的文学创作
        3.2.1 幕府送别
        3.2.2 节帅李晟
    3.3 从驾士人的文学创作
        3.3.1 杜甫:安史之乱期间的人臣影像
        3.3.2 韩偓:晚唐士人的最后坚守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北宋宣仁太后高氏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序言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创新与不足之处
二、年谱凡例
三、年谱正文
    (一)谱序
    (二)正谱
    (三)谱后:宣仁之诬
附表1 北宋宣仁太后高氏直系亲属世系表(依《萧山东瓜沥高氏家谱·原系图》)
附表2:北宋宣仁太后高氏直系亲属世系表(依正史所见)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专着
    三、学术论文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汉唐《春秋》学对“礼”观念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汉唐《春秋》学“礼”观念的主要思想来源
    (一)总摄儒经的“三礼”中的“礼”之经学观念义
        1.“礼”之主要义项
        (1)“礼”之古义
        (2)“礼”之引申义
        2.经学观念的“礼”的主要内容、特色
    (二)《论语》中孔子师徒对经学观念的“礼”之建构
        1.祭丧大礼的庄重肃穆及其教化人伦功能
        2.孔子师徒对“礼”本质的探讨
        3.孔子师徒及后学建构“礼”之经学观念的思路
    (三)《孟子》《荀子》中的“礼”
        1.《孟子》中的“礼”观念
        (1)孟子“礼”学的本质内容
        (2)孟子对人之善性的发挥
        2.《荀子》中的“礼”观念
        (1)荀子的“性恶论”及对“礼”之起源的认识
        (2)荀子“礼”学的本质及其教化(后天的教育)
二、汉唐《春秋》学“礼”观念的三传文本依据
    (一)《左传》中的“礼”观念蕴含
        1.“礼”与“信”
        2.“礼”与“忠”
        3.“礼”与“辞”
        4.“礼”与“让”
    (二)《公羊传》《谷梁传》中的“礼”观念蕴含
        1.《公羊传》中的“礼”观念蕴含
        (1)“礼”与“信”
        (2)“礼”与“辞”
        2.《谷梁传》中的“礼”观念蕴含
        (1)“礼”与“信”
        (2)“礼”与“辞”
        (3)“礼”与“让”
三、汉唐《春秋》学“礼”观念探讨中的两大主题
    (一)“情”“礼”之辨
        1.领汉唐之风气的“情”“礼”之辨
        2.基于汉唐“情”“礼”之辨风气下的中古《春秋》学诠释
        3.《春秋繁露》中的“情”“礼”之辨
    (二)“礼”“敬”之辨
        1.汉唐《春秋》经传注疏中所关注的“礼”与“敬”的关系
        2.汉唐以礼之“敬”义的不同视角阐发《春秋》经传
四、汉唐《春秋》学“礼”观念的意蕴探讨
    (一)汉唐《春秋》学对“礼”观念“义”之意的探讨
    (二)汉唐《春秋》学对“礼”观念“孝”之意的探讨
        1.“孝”之神学观念向人文观念的过渡
        2.《春秋》经传及汉唐注疏中祭葬的“孝”观念内容
        3.《春秋》经传及汉唐注疏中“孝”的功能
    (三)汉唐《春秋》学对“礼”观念“仁”之意的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对象界定
        二、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价值及方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已有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二、我国公务员考核的作用与成效
        三、我国公务员考核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
        四、我国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存在原因的研究
        五、改进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建议及其问题
        六、古今中外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启示与借鉴
    第四节 理论基础:组织文化相关理论
        一、文化与组织文化的概念
        二、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
        三、霍夫斯泰德的组织文化理论
        四、应用理论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五、本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内容框架
第二章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个案
    第一节 X市政务服务中心的考核管理
        一、X市政务中心相关情况介绍
        二、X市政务中心的考核管理
        三、X市政务中心考核过程诸要素
        四、X市政务中心考核制度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节 X市N局的考核管理
        一、X市N局相关情况介绍
        二、X市N局的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
        三、X市N局的晋升考核
        四、X市的其他考核
    第三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中的问责
        一、四类问责的案例
        二、对不负责任现象的态度的调查
    本章小结: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中的矛盾性
第三章 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现实效果
    第一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基层公务员考核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三、基层公务员考核规定与考核实践的差距
    第二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启示
        一、考核制度的持续改进至关重要
        二、考核奖惩与问责的得当公正至关重要
        三、行政审批局的模式需辩证全面看待
        四、人事绩效考核管理需审慎引入第三方评估
        五、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其他启示
    本章小结: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整体设计的思考
第四章 公私比较:信念与价值观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影响
    第一节 对新公共管理考核管理理念的认知与接受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观念与理论的来源
        二、如何看待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绩效考核工具
        三、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理念的差异与联系
        四、中国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考核工具的接受与认知偏差
    第二节 公私部门考核管理价值理念追求的差异
        一、强调竞争与协作协同的差异
        二、顾客导向与公共治理导向的差异
        三、效率、成本、收益与多重价值目标的差异
        四、绩效结果导向与公共事务的被动性、延续性的差异
        五、领导者及奖惩激励的权限、结果差异
        小结:绩效考核问题存在有其必然性
    第三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原则要求与具体操作间的偏差
        一、考核要素的客观公正与有效合理问题
        二、考核实施中的公平与合理问题
        三、业绩评比的可测量性与可比性问题
        四、考核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五、小结:应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的“表现主义”
    第四节 公私部门组织文化的本质差异:公共性及其体现
        一、公务员任务职责的多样性与公共责任问责之难
        二、公务员社会角色与自我形象的公共性
        三、公共部门内部人际关系的公共性
        四、公务员管理经验与领导艺术的必要性
        五、公私部门组织文化差异的根源
    本章小结:新公共管理理念与公共部门价值追寻的貌合神离
第五章 中西比较:共享文化假设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影响
    第一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存在的国家文化阐释
        一、集体主义倾向与考核的竞争评比
        二、特殊主义的中和与考核的客观公正
        三、长期导向与人际关系的克制隐忍
        四、高权力距离倾向与领导的重要作用
        五、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与考核结果的测评
        六、小结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传播与接受的变异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适用的“美国情境”
        二、管理者与理论家自带的文化特性
        三、理论在中国接受的文化土壤
        四、变异: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实际效果
    第三节 问题根源:考核指导理念与国家文化的不匹配
        一、中西方国家文化的比较
        二、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的根源
        三、中国国家文化的特质:集体主义文化
    本章小结:共享潜在基本假设对于民族认知模式的塑造
第六章 建设适应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的组织文化
    第一节 优化公务员考核管理制度的总体设计
        一、客观辩证认识考核的作用与功能
        二、整体全面认识考核的宗旨与价值
        三、科学规范考核分类
        四、系统设计考核指标各要素
    第二节 深化对人性向善管理假设与理念的认知
        一、人性的复杂与变化
        二、人性层次与比例的差异和人性假设
        三、应有的管理潜在假设:人性可变与人性向善
        四、人性假设与灰度管理
    第三节 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务员管理的价值与观念
        一、现代管理要求以人为本的赋能型组织
        二、组织成员期待以人为本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三、基层公务员权益维护需要以人为本的组织的强力支持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制度的精细化与人性化
    第四节 提高公务员对考核管理的知情、参与和自我管理
        一、职工主动建言及其实效
        二、适度适时授权职工参与
        三、自我管理与自我效能感
        四、基层公务员的需求特性与考核激励效果的有限性
    第五节 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政府组织文化建设
        一、客观认识传统文化与基层公务员考核的关系
        二、行政组织文化的特征与重要作用
        三、传统优秀文化的契合传承与转化应用
    本章小结:提升考核管理有效性需要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公务员考核实效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合力
    第二节 组织文化对公务员考核实效的双重影响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问题存在的原因
        二、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的组织文化阐释
        三、理论的传播——接受与阐释——变异
        四、结论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三节 未来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
        一、未来我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未来公务员个体职业发展的需求
        三、中国公共行政组织文化发展的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6)H区税务局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与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政府绩效评价
        (二)政府绩效评价结果运用
        (三)政府激励
        (四)政府问责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创新点
    五、研究范本及视角
        (一)研究范本的选取
        (二)本文研究视角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政府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意义与实践
    一、政府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的重要意义和模式
    二、国内政府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的主要模式
        (一)省级政府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深圳市政府绩效评价结果运用
        (二)市级政府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佛山市政府绩效评价结果运用
        (三)区级政府绩效评价结果运用:萝岗区政府绩效评价结果运用
    三、国外政府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的经验借鉴
    四、全国税务系统绩效评价结果运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区税务局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现实状况
    一、H区税务局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具体做法
    二、H区税务局绩效评价结果的内部运用
        (一)上级:征管考评方案中的结果运用
        (二)本级:机关考评方案中的结果运用
        (三)下级:基层考评方案中的结果运用
        (四)个人:个人绩效考评中的结果运用
    三、H区税务局绩效评价结果的外部运用
        (一)对外公开
        (二)公众参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区税务局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效果实证评价
    一、评价意义
    二、评价方案
        (一)评价思路
        (二)评价内容
        (三)指标体系
        (四)信息来源
    三、评价结果
        (一)总体评价结果
        (二)客观指标评价结果
        (三)内部人员评价结果
        (四)按受访者背景分类结果
    四、成效及问题
        (一)相关成效
        (二)存在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H区税务局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的思路建议
    一、影响H区税务局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的因素
        (一)政府问责不够到位
        (二)缺少外部参与
        (三)基层自主权有限
        (四)激励手段过于单一
    二、完善H区税务局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的思路
        (一)强化绩效信息的公开和应用
        (二)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
        (三)建立合理奖惩机制
    三、完善H区税务局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的建议
        (一)强化绩效评估结果运用公开机制
        (二)重构绩效评估结果运用激励机制
        (三)建立绩效评估结果运用沟通机制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H区税务局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情况内部人员调查问卷
附录2 :H区税务局绩效考评结果运用办法(试行)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机制设计视角下群众参与县域监察的保障机制研究 ——以Y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3. 小结
    (三) 研究方法、写作框架及创新之处
        1. 研究方法
        2. 写作框架及其内容
        3. 创新之处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法律依据概述
    (一) 群众参与县域监察及其保障机制的界定
        1. 群众参与
        2. 县域监察
        3. 群众参与县域监察的方式和特点
        4. 群众参与县域监察保障机制的内涵和特点
    (二) 相关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
        1. 保障群众参与监察的理论基础
        2. 保障群众参与县域监察的法律依据
    (三) 机制设计理论与本项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1. 机制设计理论概述
        2. 机制设计理论与本研究的契合性
三、Y县群众参与监察保障机制的现状分析
    (一) 调查设计与实施
        1. 调查问卷和访谈设计
        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二) Y县群众参与县域监察保障机制的简况及运作成效
        1. 保障机制简况
        2. 群众参与县域监察保障机制取得的成效
    (三) 机制设计视角下保障机制的不足
        1. 制度和组织保障不完备,群众参与信息传递效率偏低
        2. 保护和奖励机制零散,群众参与激励相容不足
四、完善群众参与县域监察保障机制的探讨
    (一) 加强群众参与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促进信息效率的提升
        1. 加强制度保障,提高群众参与信息传递效率
        2. 加强组织保障,减少群众参与信息传递成本
    (二) 加强保护和奖励机制建设,实现群众参与激励相容
        1. 织密群众参与保护网,降低群众参与多元成本
        2. 构建复合激励机制,促进群众参与多方激励相容和均衡
参考文献
附录1 群众参与县域监察的保障机制相关情况调查问卷(群众问卷)
附录2 群众参与县域监察的保障机制相关情况调查问卷(监察干部问卷)
致谢

(8)《李文公集》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李翱生平、交游和《李文公集》的着录、版本
    第一节 李翱生平仕宦
    第二节 李翱的交游
    第三节 《李文公集》的着录、版本
第二章 李翱思想研究
    第一节 李翱的文学思想
    第二节 李翱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李翱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 李翱的史学思想
第三章 《李文公集》注
    凡例
    《李文公集·序》
    第一卷 赋三首
        感知己赋
        幽怀赋
        释怀赋
    第二卷 文三首
        复性书上
        复性书中
        复性书下
    第三卷 文三首
        平赋书
        进士策问第一道
        进士策问二首
    第四卷 文七首
        从道论
        去佛斋
        解惑
        命解
        帝王所尚问
        正位
        学可进
    第五卷文八首
        知凤
        国马说
        截冠雄鸡志
        题燕丹传後
        拜禹言
        送冯定序
        杂说二首
    第六卷 书四首
        荅韩侍郎书
        荅独孤舍人书
        荅皇甫湜书
        荅朱载言书
    第七卷书六首
        论事於宰相书
        劝裴度不自征书
        荐士於中书舍人书
        谢杨郎中书
        与陆傪书
        荅侯高第二书
    第八卷 书六首
        荐所知於徐州张仆射书
        与淮南节度使书
        贺行军陆大夫书
        劝河南尹复故事书
        寄从弟正辞书
        与翰林李舍人书
    第九卷 疏七首
        论事疏表
        疏用忠正
        疏屏奸佞
        疏改税法
        疏绝进献
        疏厚边兵
    第十卷 议状六首
        百官行奏状
        陵庙日时朔祭议
        与本使李中丞论陆巡官状
        与本使杨尚书请停率修寺观钱状
        再请停率修寺观钱状
        与故度支李尚书事状
    第十一卷 行状实录三首
        韩吏部行状
        岭南节度使徐公行状
        皇祖实录
    第十二卷 碑传四首
        高愍女碑
        杨烈妇传
        东川节度使卢公传
    第十三卷 碑述三首
        平原郡王栢公碑
        左仆射传公碑
        陆歙州述
    第十四卷 墓志五首
        左仆射杨公墓志
        独孤常侍墓志
        任工部墓志
        故处士侯君墓志
        叔氏墓志
    第十五卷 墓志六首
    第十六卷 祭文十四首
        祭韩吏部文
        祭独孤中丞文
        祭韦相公文
        祭卢大夫文
        祭杨仆射文
        祭李賔客文
        祭峡州李使君文
        祭从弟少监文
        祭刘巡官文
        祭钱巡官文
        准制祭伏波神文
        祭天中王文
        祭灊山神文
        於湖州别女足娘墓文
    第十七卷 杂着八首
        行己箴
        陆傪槛铭
        泗州开元寺锺铭
        舒州新堂铭
        江州南湖堤铭
        赵州石桥铭
        解江灵
        数奇篇
    第十八卷 杂着八首
        来南录
        题桄榔亭
        题峡山寺
        题灵惊寺
        五木经
        韦氏月录序
        何首乌方录
        戏赠诗
    据《全唐文》补遗
        代李尚书进画马屏风状
        断僧相打判
        断僧通状判
        答泗州开元寺僧澄观书
        八骏图序
        卓异记序
        辨邪箴
        秘书少监史馆修撰马君墓志
        仲尼不历聘解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术语释义
    第二节 资料运用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总体构想
第一章 清初的《说文》研究与篆书创作
    第一节 顾炎武对《说文》的先导性研究
        一 对《说文》的怀疑
        二 必也正名乎
        三 亭林的局限
    第二节 《说文》毛氏汲古阁本的刊行与篆文风格
        一 刊刻与流布
        二 篆文风格与影响
    第三节 王澍篆书创作论
        一 “子昂以后,直至小生”
        二 作篆不用《说文》吗?
        三 “篆书三要”辨
第二章 乾嘉时期的《说文》学对篆书创作之影响
    第一节 戴震的影响与启示
        一 “《说文》切于治经”
        二 对《说文》学的影响
        三 对篆书创作的启示
    第二节 段玉裁的研究及其影响
        一 “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通”
        二 发扬书学述笔法
        三 “言语、文学兼擅者尟矣”
    第三节 桂馥的研究及其影响
        一 “才尽于经才不虚生”
        二 “势穷则变隶”
        三 《〈说文〉统系图》议议
        四 “指头丰肉肉箸纸”
    第四节 《说文解字》的校刊
        一 朱筠《校刊毛本说文解字》
        二 额勒布校刊《仿北宋小字本说文解字》
        三 孙星衍重刊《仿宋小字本说文解字》
    第五节 《说文》检字法的研究
        一 桂馥、王筠《检说文难字法》
        二 许巽行《说文分韵易知录》
        三 毛谟《说文检字》
    第六节 篆书创作论对《说文》学之回应
        一 “不习篆直不识字”
        二 习篆先抄《说文》
        三 学以二李为宗,又必以《说文》为断
第三章 乾嘉时期《说文》学者的篆书创作
    第一节 孙星衍的《说文》学研究与篆书创作之守成
        一 “人材出于经术,通经由于训诂”
        二 搦管皆用学者之文
        三 “ 技艺亦重考据”
    第二节 洪亮吉的《说文》学研究与篆书创作之探索
        一 “诗人、学人,可以并擅其美”
        二 “诗人之工,未有不自识字始”
        三 “士人切勿书馆阁”
    第三节 钱坫的《说文》学研究与篆书创作之新创
        一 “训诂不明,不可以读经”
        二 “斯冰之后,直至小生”
        三 “左手作篆尤精绝”
    第四节 《说文》学者篆书创作之检讨
        一 “手书《说文》字体”的进步与局限
        二 常行简牍,篆籀不宜
        三 剪毫、束毫不足见腕力乎?
第四章 邓石如的《说文》研究与篆书创作之得失
    第一节 博涉群碑与手写《说文》
        一 未谙古法
        二 博涉群碑
        三 手写《说文》
    第二节 “隶笔作篆”辨析
        一 “隶笔作篆”对小篆书法的贡献
        二 不成篆,隶笔亦无用
    第三节 篆法“不合六书”议
        一 责难的提出
        二 篆法平议
        三 《说文字原》考论
    第四节 延誉与不遇
        一 金榜之清赏
        二 曹文埴遍赞于诸公
        三 顿踬出都
第五章 以《说文》为本的他类篆书创作
    第一节 杨法的奇篆
        一 “穷经礼义”与“天性狷妙”
        二 “篆法能兼包”
        三 “落笔众妙之妙”
    第二节 朱为弼的商周铭文篆书
        一 僻好吉金
        二 考释铭文
        三 由搨摹到创作
结论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论证
    第二节 关于篆书创作及研究方法的省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与《说文》宋刻元修本、汲古阁本篆文字形对照表
附录二 二李石刻与《说文》篆文字形对照表
致谢

(10)当代中国反腐败社会参与机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附图清单
附表清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与分析
        1.3.2 国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3.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社会参与的界定
        2.1.2 反腐败社会参与的界定
        2.1.3 反腐败社会参与机制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多学科视域下的社会参与理论
        2.2.2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参与的理论论述
        2.2.3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论述
3 中外反腐败社会参与的历史考察
    3.1 国内反腐败社会参与的历史考察与启示
        3.1.1 古代中国社会参与的畸形状况
        3.1.2 近代中国萌芽式的社会参与
        3.1.3 国民党时期“遮遮掩掩”式的社会参与
        3.1.4 中国共产党对反腐败社会参与的探索
        3.1.5 国内反腐败社会参与历史考察的启示
    3.2 国(境)外反腐败社会参与的历史考察与启示
        3.2.1 国(境)外反腐败社会参与的历史考察
        3.2.2 国(境)外反腐败社会参与的经验启示
4 我国反腐败社会参与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方法与样本概述
        4.1.1 问卷调查过程与样本介绍
        4.1.2 深度访谈方式及基本情况
    4.2 反腐败社会参与的现状
        4.2.1 参与热情较高,以法维权的意识不断增强
        4.2.2 参与渠道不断拓宽,政府和主管部门更加重视
        4.2.3 参与制度的建设逐步完善
    4.3 反腐败社会参与存在的问题
        4.3.1 反腐败社会参与的运行关系出现障碍
        4.3.2 反腐败社会参与有失度失序失效现象
        4.3.3 反腐败社会参与自身参与能力不足
        4.3.4 反腐败社会参与激励保障缺失缺位
        4.3.5 反腐败社会参与法律制度规范尚未完善
    4.4 反腐败社会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政府部门对反腐败社会参与有不正确认识
        4.4.2 反腐败社会参与缺少有效的教育引导
        4.4.3 腐败自身特征不利于反腐败社会参与
        4.4.4 社会环境对反腐败社会参与存在制约
        4.4.5 反腐败社会参与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
5 当代中国反腐败社会参与机制的要素构成
    5.1 反腐败社会参与顶层设计的确定
    5.2 反腐败社会参与主体的选择
    5.3 反腐败社会参与内容的归结
        5.3.1 对政令畅通和遵纪守法的监督
        5.3.2 对廉洁从政和作风效能的监督
    5.4 反腐败社会参与方式的筛选
        5.4.1 传统参与方式
        5.4.2 网络参与方式
    5.5 反腐败社会参与功效的实现
        5.5.1 反腐败社会参与功效的途径优势
        5.5.2 反腐败社会参与功效的评价标准
        5.5.3 反腐败社会参与功效的实现价值
6 反腐败社会参与机制构建设计
    6.1 构建教育动员机制
        6.1.1 尊重教育对象的差异,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6.1.2 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动员作用
        6.1.3 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导作用
    6.2 构建协调运行机制
        6.2.1 协调反腐败社会参与和党的领导的关系
        6.2.2 协调反腐败社会参与和发展稳定的关系
        6.2.3 协调反腐败社会参与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6.2.4 协调反腐败社会参与和专门机构的关系
        6.2.5 协调反腐败社会参与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6.3 构建量度适衡机制
        6.3.1 把握反腐败社会参与的广度
        6.3.2 把握反腐败社会参与的程度
        6.3.3 把握反腐败社会参与的频度
        6.3.4 把握反腐败社会参与的效度
    6.4 构建规范制约机制
        6.4.1 反腐败社会参与的制度化
        6.4.2 反腐败社会参与的程序化
        6.4.3 反腐败社会参与的组织化
        6.4.4 反腐败社会参与的配套化
        6.4.5 反腐败社会参与的规范化
    6.5 构建保障激励机制
        6.5.1 反腐败社会参与要依法开展
        6.5.2 反腐败社会参与要予以保障
        6.5.3 反腐败社会参与要予以激励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关于反腐败社会参与的调查问卷情况
    (1) 调查问卷
    (2) 调查问卷各题情况统计
    (3) 对反腐败社会参与的建议汇总
    (4) 问卷分析的结论和启示
附录二:访谈基本情况一览表
作者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行风评议 有功之臣(论文参考文献)

  • [1]唐代考功郎中研究[D]. 杨文娜. 兰州大学, 2020(01)
  • [2]唐代凤翔府与文学研究[D]. 唐欣. 西北大学, 2020(07)
  • [3]北宋宣仁太后高氏年谱[D]. 褚雪荣.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4]汉唐《春秋》学对“礼”观念的探讨[D]. 陈建军.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D]. 肖新平.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H区税务局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与效果评估[D]. 韩春旭.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机制设计视角下群众参与县域监察的保障机制研究 ——以Y县为例[D]. 杜晶晶.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李文公集》注[D]. 杜群智. 广西大学, 2017(02)
  • [9]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D]. 杨帆.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10]当代中国反腐败社会参与机制构建研究[D]. 贾利亚.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9)

标签:;  ;  ;  ;  ;  

点评工作作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