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向金融电子化的辉煌——实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叶龙(论文文献综述)
李正曦[1](2010)在《沉浮新大陆》文中指出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是没有,但大多早已付出代价。每当经济危机退潮之时,总有新技术横空出世,物联网概念也借此一飞冲天,一家叫新大陆的企业因此浮出水面成为公众焦点,其实他们已经在寂寞中苦苦坚持了十年。
黄旭[2](2005)在《中国企业战略变革:思维逻辑与方法路径》文中认为目前,中国企业不仅受到经济体制转轨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约束,还受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这些都使得企业所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更为显现,同时也导致了价值转移与范式改变,由此带来了产业升级、跨国竞争与全球管理的变革与创新等新课题,企业将面临“二次创业”与持续竞争优势等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和前所未有的变革挑战。迈克尔·波特曾告诉我们,战略的本质在于“选择”和“转换”。战略作为协调企业与环境的适应性关系以有效管理不确定性环境的有机系统,在企业环境发生变化时就会对其提出转换或变革原有战略的要求,因而战略变革正是基于环境挑战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企业与变化的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事实上,企业生存与发展能力同企业调适与其所处环境连续不断的结合程度密切相关(Andrews,1971)。这种“调适”,本质上就是企业适时发生的战略变革(Mintzberg,1979)。在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需要进行战略变革,在不确定性的环境条件下尤为明显。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Norman R.Augustine 直言:“世界上只有两类企业:一种在不断变化,另一种被淘汰出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善于改变自己的企业才有可能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生存空间。如今企业在战略上的“求变”与“应变”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进行永续经营的重要生存法则。近年来,战略变革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在动态、复杂与快变的环境条件下,追求“做强、做大”、成功“二次创业”、提升国际竞争力、追求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对此,如何突破传统的思维与行为束缚,把握有效战略变革的要领,也是当前摆在理论工作者与企业界人士面前有待研究与迫切需要解决重大课题。本研究基于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 WTO 的现实背景,以中国 PC 制造业企业近年来的战略变革实践为实证研究基础,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通过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动因、战略变革主导逻辑及战略变革方式所进行的深入分析与系统研究,探讨和挖掘企业战略变革的规律性,尝试构建应对不确定环境的企业战略变革的分析和思考架构,从而达到探寻适合中国企业战略变革思维与路径的目的。希望通过研究,拟对学术界及企业界提供可资借鉴的、富有建设性的启示和建议,以有助于国内企业在“做强、做大”的战略变革过程中,尽快适应入世后的国际竞争的挑战,少走弯路,以尽可能小的成本与代价提高竞争优势,寻求和确立企业持续的成长动力与持久的竞争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现在的或未来的超常业绩,这是本文想要到达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流程遵循:(1)确认方向、研究对象与问题;(2)分析相关文献;(3)搜集行业及公司资料与相关信息;(4)遴选个案公司;(5)建立研究观念性架构;2(7)整理、分析与比较个案公司相关问题;(8)发展研究命题;(9)得出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全文分为四个层次,共 9 章:第一层次(第 1~3 章)为研究思路与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为战略变革研究的一般概述、理论评述、研究思路与理论基础;第二层次(第 4~6 章)为研究主体部分,分别从战略变革的三个维度上(即“3W战略变革分析与研究架构”)加以理论推演与分析阐述,即战略变革的主要驱动因素(Why)、战略变革主导逻辑定位(Where)、战略变革方式(What);第三层次(第7~8 章)为实证研究部分,从 PC 制造行业与六家上市公司两个层面分章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第四层次(第 9 章)为研究命题、结论与对策建议,在对实证研究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发展研究命题、提出研究结论,并以此提出了中国企业进行战略变革的对策建议。全文 20 多万字,共分为 9 章:第 1 章,绪论。主要就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动机与目的、研究方法与流程、创新之处与不足等相关内容逐一进行概述与说明。第 2 章,有关战略变革研究文献评述。针对国外有关企业变革与战略变革研究成果,诸如分类、研究学派与分析范式、动因与阻力、以及战略类型等的理论与观点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归纳与梳理,并对其研究现状、问题以及研究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评述,为后面的研究做了铺垫。第 3 章,研究设计架构与理论基础。在对相关概念加以讨论的基础上,就“战略变革”概念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就本研究的逻辑思路、总体安排进行了阐述,进而构建了“3W 战略变革分析与研究架构”,最后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逐一进行了概述,从而为后续的分析与研究奠定了基础。第 4 章,战略变革动因分析。本章从因果研究的视角,基于复杂、动态性甚至非线性的企业系统外部环境特征,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企业战略变革动因进行理论和经验层面的逻辑推导与研究。首先,通过对 21 世纪企业经营的现实背景概述,分析了企业战略的假设前提变化所带来的价值转移与范式改变,从而导致企业战略变革需求产生的现实。其次,遵循“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从内外与主客观视角,提出了“环境”、“企业”、“使命或愿景”及“领导者”为战略变革的四种驱动因素。四种动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变革的压力与动力、推力与阻力,在其共同作用下催生或阻碍着战略变革的发生,影响和决?
林同富[3](2003)在《实达公司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通过技术发展战略提高竞争力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技术发展战略与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扩展了技术发展战略的内涵。文章主要结合了实达公司发展历程,运用技术发展战略理论,阐述了企业如何根据内外环境作战略选择,以及依据所选择的战略类型进行战略实施、评价和控制。笔者详细分析研究了实达公司的成败,在此基础上,为实达公司构造了技术发展战略的新视角。
叶龙[4](2000)在《走向金融电子化的辉煌——实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叶龙》文中研究表明金融业是实达行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实达将一如既往地为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提供全系列的产品及全面的解决方案,并充分发挥民镤产业的优势,在因特网时代到来之际,与中国金融业及所有中国 IT 厂商一起走向新的辉煌。衷心祝愿《金融电子化》杂志越办越好!
陈伟琳[5](2019)在《新世纪以来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以来,台湾流行音乐产业蓬勃发展,不仅主导着华人流行音乐市场的发展,更是华人流行音乐文化的中心。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由于MP3与网络的风行,导致唱片产业严重受创。紧接着数位时代数位内容、行动商务以及跨媒体整合的潮流趋势势不可挡,台湾流行音乐产业面临严峻的环境变迁与行业挑战,整体产业生产市场大幅度的萎靡。本文主要从台湾流行音乐产业价值链、产业优势、唱片应变的产业能力、产业的群聚效应以及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等多角度对新世纪以来台湾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情况及问题、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首先,把握流行音乐产业的价值链,考虑到音乐生产过程中创意性与艺术性的特征,从产业生产结构、产业生产价值、产业生产管理过程等方面考察了新世纪以来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的生产情况,体认了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的产业价值、行动图本。其次,从目前状况来看,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具备文化亲近大陆文化的先决条件,通过和大陆密切的合作关系,容易成功地掌握华语文化,发展出当代需要的流行音乐产品。而台湾流行音乐本身具有累计了许多丰富多元的的内容,使其成为国际华语市场的指标。因此,台湾具备了天时地利的流行音乐产业发展优势,更能轻易扩展流行音乐文化的市场。再次,好的音乐创作才有其后复杂的各式着作授权与消费市场,唱片公司因为网络上的非法下载而丧失了过去的市场利益。根据新兴产业销售模式、授权音乐下载服务、市场发展的方向转变,台湾传统的音乐文化产业遭遇沦陷,有必要分析唱片产业所面对的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思考如何采取应变之策以破局。又次,流行音乐是个有着高度市场导向的产业,产业群聚扮演着制作多元音乐文化的角色。数位科技的出现,冲击着音乐产业的生产系统,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与其它文创产业的群聚,影响着创意开发、生产过程以及音乐资源的利用。透过对音乐产业发展动力源与市场的个案,探讨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群聚效应,从而发挥极大的磁性效益。最后,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具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拥有创意开发和产业经营的优势,但是产业的联络过于单薄,尤其是在大陆市场环境自由新形势之下,台湾的流行音乐文化产业遭遇了莫大威胁和挑战。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想要摆脱目前的危机,势必将优势面强化,将劣势面补强,发展出新兴的流行音乐文化产业品牌。
李芳[6](2016)在《经济发展时代交叠期中国金融工具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融创新始终贯穿于金融发展的全过程,没有金融创新,就没有金融的发展和进步。而金融工具的创新是金融创新的主要方面,构成金融创新的主要因素。金融工具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为完成某项金融业务,实现某种金融功能,而应时代需求而生、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各种表现形式的载体。纵观中国经济从低级走向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循序渐进发展过程,我们发现在每个经济发展的“时代交叠期”是金融工具创新最繁荣的时期。中国先后经历了农业经济时期、商业经济时期、工业经济时期,正朝着信息化经济时期迈进,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波浪的回旋和重叠,在实现每一次经济时期的跨越,都要经历新旧两种经济时期的重叠和交错。而其总的发展潮流是不可阻挡的。金融与经济共生长,在每个经济时代的交错期,是金融创新最活跃的阶段,也是金融工具种类最丰富的时期。而在不同的“时代交叠期”,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力、表现形式、所依赖的支持因素以及创新所产生的效果不尽相同,表现也各不一样。因此每个经济发展“时代交叠期”的金融工具创新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的表现。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化经济与工业经济的交叠时期,而处于这一“时代交叠期”的金融工具创新背后的原因、规律及其支持要素有哪些?本文站在历史的角度揭示出答案,通过分析中国所经历的前两个“时代交叠期”金融工具创新的背景、成因、规律及支持因素等问题,通过回顾总结根植于中国传统经济社会文化土壤中的金融工具创新的成因、路径和规律,在此基础上,系统的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论证,借鉴了中国传统金融工具创新的经验和教训,为当代金融工具创新进行管理和指导。本文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了以往分段划分历史时期的做法,创造性的提出“时代交叠期”的概念,并进行了相关的讨论和论证。把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成农业经济、商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经济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分别经历了商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时代交叠期、工业经济与商业经济的时代交叠期和信息化经济与工业经济的时代交叠期。在对前两个经济发展的“时代交叠期”选择的研究视角是从当时客观经济发展需求出发,找出金融工具创新的内在动力、创新规律、表现形式、创新效应及所需要的支持因素。所研究的范围包括明清以来代表官方政府的机构发行的银钱票、民间流通的各类钱票、和发行的股票债券等,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并指导当前信息化经济与工业经济的“时代交叠期”金融工具创新的发展趋势和所需要的支持因素。在中国历史上所经历每一次的经济“时代交叠期”的跨越时,金融与经济发展表现出不协调的一面,金融工具的功能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经历每一次“时代交叠期”的金融工具创新之后,新的金融工具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金融功能得到强化和完善,金融与经济逐步相协调,由此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在实现每一次“时代交叠期”的金融工具创新的背后,既有来自经济发展驱动的内在动力,也有促使其创新实现的环境支持,即信用支持、技术支持、制度支持和机构支持。无论是在农业经济时期和商业经济时期的交叠时期,还是在商业经济时期和工业经济时期的交叠时期,金融工具创新是指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了寻求新的经济平衡,金融工具创新主体以内在的生命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出发,同时,在其创新的过程中离不开信用、技术、制度和机构这些支持因素。本文认为,中国历史上金融工具创新所呈现出的规律同样适用于现代的金融工具创新。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所带来的社会变化超越以往任何时代,当前,我们处于信息化经济与工业经济的时代交叠期,近几年,在国际化的趋势下,我国金融工具的创新步伐越来越快。当今时代,商品贸易通过发达的网络技术,二者溶合在一起,再次迎来了商品贸易的大发展阶段,同时也是金融创新的活跃阶段。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业,从其产生起,发展速度极快,掀起了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第三次革命”。在我国短短的几年时间,以其较低的门槛、较高的收益、较灵活的方式和快捷的操作深受广大客户的青睐,其发展可谓是生机勃勃。这一交叠期金融工具创新的品种和速度超越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在面对如此种类新鲜和繁多的金融工具,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信用的支持作用。其次,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更加重视信息技术对金融工具创新所起的推动作用,再次是要完善监管制度,最后是监管的机构支持也是重点,在新的经济时代,逐步形成政府机构、行业自律组织和同业金融机构三方共同管理,这些机构的支持是金融工具创新得以成功实现的重要条件。这些对于指导我国现代金融工具创新的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张丽芳[7](2008)在《管理咨询企业的跨文化经营研究》文中认为目前,管理咨询这一新兴行业是第三产业中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行业之一。管理咨询企业作为管理咨询业的微观主体,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给管理咨询企业的跨国、跨地区经营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当管理咨询企业步入跨国、跨地区经营时,它同时也就步入了跨文化经营的阶段,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一把“双刃剑”,文化差异利用得好会给管理咨询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空间,反之,则会给管理咨询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外部经营带来风险。本文将管理咨询企业的经营发展与跨文化理论结合起来研究,一共由5章组成。第1章探讨了管理咨询企业跨文化经营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并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情况作了综述;第2章论述了管理咨询企业的由来与发展,并通过对文化、文化差异以及跨文化的理解,探讨了管理咨询企业的跨文化经营概念与特点,分析了文化差异对管理咨询企业跨文化经营成败的意义;第3章剖析了管理咨询企业实施跨文化经营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第4章则在分析了管理咨询企业跨文化经营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性的应对策略;第5章对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跨文化经营进行分析,以供管理咨询企业跨文化经营借鉴与参考。
童虎英[8](2005)在《中国体育产业资本化之路》文中认为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体育产业资本化的可行性。在体育产业成为一个高速成长的新兴产业,这个产业的资本化可行性不仅进入了体育产业运作者的视野,同时也引起了投资者的兴趣。但是体育产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其特殊性对本产业的资本化带来了利与弊双方面的影响,本文就此对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化的可行性展开论述。本文以下述的几个方面对中国体育产业资本化的可行性展开论述:1.对中国目前体育产业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体育产业的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出分析。2.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前提条件和体育产业本身的特点,对体育产业上市已经具备和尚欠缺的前提条件做出分析。3.结合体育产业的自身特点分析体育产业上市的市场运作方式。4.体育产业上市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以及国有资产在体育产业资本化过程中的作用。5.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待体育产业上市。6.中国的发展给中国体育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各个体育产业不同的发展业态和未来机遇。
汤雨海[9](2003)在《和光公司成长历程及发展战略的研究》文中指出和光公司是当前中国IT分销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它的主营业务包含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和光培育了十年、现已经基本成熟并在国内深具竞争力的IT产品分销业务;另一部分是和光率先在业界提出的、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的、以提供整合营销服务为主的BSP(商业服务提供商)业务。和光所倾力建构的分销网络共包括30多个在全国各地有相当影响力的分支机构,并通过三千余家核心经销商和一万余家次级经销商进一步延伸了业务触角。据国际着名的IT行业评估机构SMART RESELLER的评测,和光的分销网与神州数码、INGRAM MICRO共同名列中国信息行业分销领域的前三甲。 IT产业是一个极富活力的产业,也是一个迅速变化、因而极富挑战的产业。与和光公司同一时期进入IT分销行业的有上百家公司,如今尚在苦苦支撑的已经所剩无几,做强做大的更是屈指可数。而和光公司在急剧变动的时代抓住机会,脱颖而出,成为网络时代成功企业的翘楚,其中的原因必然对其它的IT企业有着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本论文以案例的形式,对和光公司的成长历程和发展战略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全文共分两章,第一章是案例部分,系统地介绍了和光公司的基本情况、成长过程中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公司的发展战略。第二章是案例分析部分,应用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等理论知识系统地分析了和光公司成功经营的主要因素、和光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发展战略以及对和光公司未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中国有着一个迅速增长、前景广阔的IT市场。作者期望,通过本论文对和光公司的案例分析,能够给IT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陈守森[10](2003)在《福建企业教育培训现状与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社会化迅速的向纵深发展,地区之间地竞争越来越激烈,并聚焦在人力资源的竞争,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首要环节。在提高人力资源的工作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对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突出意义。本文在调研获得的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系统科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投入产出分析理论与方法,结合福建人力资源开发及教育培训的实证研究,对福建省的企业教育培训的意义、现状、需求、内容、方式和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关于加强福建人力资源建设,特别是企业教育培训的对策,在企业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和培训成果评估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二、走向金融电子化的辉煌——实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叶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向金融电子化的辉煌——实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叶龙(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企业战略变革:思维逻辑与方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第1 章绪论:主题与方法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流程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限制 |
1.3.3 研究流程 |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有关战略变革研究文献评述 |
2.1 有关企业变革与战略变革分类研究 |
2.1.1 按变革程度分类的研究 |
2.1.2 按变革时点分类的研究 |
2.1.3 按变革内容、层次或范围分类的研究 |
2.2 战略变革学派 |
2.2.1 变革的内容学派 |
2.2.2 企业变革的程序学派 |
2.3 战略变革分析范式 |
2.3.1 变革的理性分析范式 |
2.3.2 变革的学习分析范式 |
2.3.3 变革的认知分析范式 |
2.4 战略变革内外动因研究与结构理论 |
2.4.1 战略变革内外动因研究 |
2.4.2 变革动因的结构理论 |
2.5 战略变革类型 |
2.5.1 Schendel et al 与 Hofer 的分类 |
2.5.2 Hambrick & Schecter 的分类 |
2.5.3 O'Neil 的分类 |
2.5.4 台湾与日本学者分类 |
2.6 对各学派及分析范式评述 |
2.6.1 研究范式的局限与不足 |
2.6.2 有待进一步研讨的课题 |
2.6.3 研究的前景趋势分析 |
第3章 研究设计架构与理论基础 |
3.1 诠释战略变革基本涵义 |
3.1.1 对战略变革相关概念研究的回顾 |
3.1.2 战略变革释义 |
3.2 研究架构 |
3.2.1 研究的思路 |
3.2.2 研究设计架构 |
3.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3.1 交易成本理论 |
3.3.2 跳跃均衡理论 |
3.3.3 学习型组织理论 |
3.3.4 资源基础理论 |
第4章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分析 |
4.1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研究的缘由与逻辑思考 |
4.1.1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研究的哲学内涵 |
4.1.2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研究理论溯源 |
4.1.3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的提出 |
4.2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之一:环境动因 |
4.2.1 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及其环境变化的基本特征 |
4.2.2 企业战略变革与环境的关系 |
4.3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之二:企业动因 |
4.3.1 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转变 |
4.3.2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
4.3.3 企业内部权力系统的变化 |
4.3.4 企业资源与能力基础的变化 |
4.3.5 其他因素的变化 |
4.4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之三:使命或愿景动因 |
4.4.1 透视企业变革动因的目的论 |
4.4.2 企业战略变革与使命和愿景 |
4.5 企业战略变革动因之四:领导者动因 |
4.5.1 诠释企业领导者在战略变革中的能动作用 |
4.5.2 领导者认知与战略变革启动 |
第5章 战略变革主导逻辑分析 |
5.1 诠释战略变革主导逻辑基本内涵 |
5.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5.1.2 辨析主导逻辑概念 |
5.1.3 定义战略变革主导逻辑 |
5.2 拓展战略变革主导逻辑范式 |
5.2.1 战略变革主导逻辑探源 |
5.2.2 战略变革主导逻辑的总体指导思想 |
5.2.3 探询战略变革主导逻辑新范式 |
5.3 战略变革主导逻辑范式比较分析 |
5.4.1 战略先应式 |
5.4.2 战略反应式 |
5.4.3 战略后应式 |
5.4.4 战略因应式 |
5.4.5 综合分析 |
第6章 战略变革方式分析 |
6.1 以辩证观点认识企业战略变革方式 |
6.1.1 质量互变规律 |
6.1.2 否定之否定规律 |
6.2 延伸战略变革方式 |
6.2.1 追溯传统战略变革方式 |
6.2.2 探悉新的战略变革方式 |
6.3 战略变革方式比较分析 |
6.3.1 战略渐变式 |
6.3.2 战略突变式 |
6.3.3 战略连变式 |
6.3.4 战略跳变式 |
6.3.5 综合分析 |
第7章 实证分析Ⅰ:中国PC 制造行业背景分析 |
7.1 中国PC 制造行业主要特征分析 |
7.1.1 中国PC 制造行业简要回顾 |
7.1.2 中国PC 制造行业主要经济特性 |
7.2 中国PC 制造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
7.2.1 中国PC 制造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7.2.2 中国PC 细分市场竞争格局 |
7.3 中国PC 制造行业关键成功因素与驱动因素分析 |
7.3.1 中国PC 制造行业关键成功因素 |
7.3.2 中国PC 制造行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
7.4 中国PC 制造行业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
第8章 实证分析Ⅱ:中国PC 制造业上市公司个案分析 |
8.1 联想集团战略变革分析 |
8.1.1 公司背景简介 |
8.1.2 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
8.1.3 战略发展与变革历程 |
8.1.4 战略变革动因、主导逻辑范式与方式分析 |
8.2 清华同方战略变革分析 |
8.2.1 公司背景简介 |
8.2.2 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
8.2.3 战略发展与变革历程 |
8.2.4 战略变革动因、主导逻辑范式与方式分析 |
8.3 长城电脑战略变革分析 |
8.3.1 公司背景简介 |
8.3.2 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
8.3.3 战略发展与变革历程 |
8.3.4 战略变革动因、主导逻辑范式与方式分析 |
8.4 方正科技战略变革分析 |
8.4.1 公司背景简介 |
8.4.2 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
8.4.3 战略发展与变革历程 |
8.4.4 战略变革动因、主导逻辑范式与方式分析 |
8.5 实达电脑战略变革分析 |
8.5.1 公司背景简介 |
8.5.2 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
8.5.3 战略发展与变革历程 |
8.5.4 战略变革动因、主导逻辑范式与方式分析 |
8.6 浪潮信息战略变革分析 |
8.6.1 公司背景简介 |
8.6.2 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
8.6.3 战略发展与变革历程 |
8.6.4 战略变革动因、主导逻辑范式与方式分析 |
第9章 研究结论、研究启示与研究建议 |
9.1 发展命题与研究结论 |
9.1.1 关于战略变革动因 |
9.1.2 关于战略变革主导逻辑范式 |
9.1.3 关于战略变革方式 |
9.2 研究启示与对策建议 |
9.2.1 有关行业与市场方面的研究启示 |
9.2.2 对企业的研究启示与对策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笔者就读博士期间主要公开发表论文目录 |
(3)实达公司技术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
1.3 实达公司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 企业技术发展战略的内涵和战略管理 |
2.1 企业技术发展战略的地位和作用 |
2.2 企业技术发展战略的内涵及类型 |
2.2.1 企业技术发展战略的内涵 |
2.2.2 企业技术发展战略的类型 |
2.3 技术发展战略管理过程 |
2.3.1 确定企业当前的宗旨、目标及其技术发展战略 |
2.3.2 环境分析 |
2.3.3 技术定位及战略选择 |
2.3.4 战略实施 |
2.3.5 战略的评价与控制 |
第三章 实达公司技术发展战略分析 |
3.1 终端产品战略阶段(89-92年) |
3.1.1 环境分析 |
3.1.2 技术定位及战略选择 |
3.1.3 战略实施 |
3.1.4 战略评价与控制 |
3.2 外设产品战略阶段(93-96年) |
3.2.1 环境分析 |
3.2.2 技术定位及战略选择 |
3.2.3 战略实施 |
3.2.4 战略评价与控制 |
3.3 主流产品战略阶段(97-2001年) |
3.3.1 环境分析 |
3.3.2 技术定位及战略选择 |
3.3.3 战略实施 |
3.3.4 战略评价与控制 |
第四章 构造实达公司技术发展战略的新视角 |
4.1 环境分析 |
4.1.1 外部环境分析 |
4.1.2 内部条件分析 |
4.2 构造实达公司技术发展战略的新视角 |
4.2.1 技术定位 |
4.2.2 实达公司技术发展战略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新世纪以来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研究的历史进程 |
1.2.2 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研究的维面展开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新世纪以来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生产分析 |
2.1 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生产结构分析 |
2.1.1 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规模效益分析 |
2.1.2 产业中心—唱片公司 |
2.2 台湾流行音乐生产值分析 |
2.2.1 产值结构 |
2.2.2 新世纪以来台湾流行音乐生产值的变动情况 |
2.2.3 两岸流行音乐生产交流 |
2.3 SWOT分析 |
2.3.1 优势与机遇 |
2.3.2 劣势与挑战 |
2.3.3 综合分析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世纪以来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管理和保护 |
3.1 政府扶植流行音乐产业机制 |
3.1.1 建构集约化生产经营机制 |
3.1.2 相关管理机制的出台与改善 |
3.1.3 完善智慧财产权等相关法律 |
3.2 行业协会保护流行音乐产业着作类型 |
3.2.1 词曲创作的保护 |
3.2.2 授权类型与授权范围管理 |
3.2.3 通过着作权管理团体授权 |
3.2.4 向政府提出合理的产业建议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世纪以来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教育与人才培养 |
4.1 流行音乐文化产业教育内涵及其特征 |
4.1.1 流行音乐文化产业蕴含的教育价值 |
4.1.2 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教育特征 |
4.1.3 流行音乐文化产业人才教育渠道 |
4.2 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实践方法 |
4.2.1 设定流行音乐基础课程 |
4.2.2 完善流行音乐师资力量 |
4.2.3 重视核心价值人才培育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世纪以来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消费与受众分析 |
5.1 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消费分析 |
5.1.1 流行音乐消费结构 |
5.1.2 流行音乐消费动机 |
5.1.3 流行音乐消费形式 |
5.2 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受众分析 |
5.2.1 流行音乐受众教育程度分析 |
5.2.2 流行音乐受众年龄层次划分 |
5.2.3 流行音乐受众使用行为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世纪以来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分行业考察 |
6.1 流行音乐与影视产业群聚潜力考察 |
6.1.1 音乐资源利用 |
6.1.2 艺人资源共享 |
6.2 数位音乐(数字音乐)与流行音乐产业作用考察 |
6.2.1 数位科技的影响 |
6.2.2 串流服务钱景 |
6.2.3 数位下载音乐必要性 |
6.3 KTV产业与流行音乐现况考察 |
6.3.1 产业经营结构 |
6.3.2 产业运营现况 |
6.3.3 产业指导意见 |
6.4 Live House与流行音乐产业互动考察 |
6.4.1 人群聚集与产业媒合 |
6.4.2 稳定产业供需 |
6.4.3 现场演出与成长 |
6.4.4 观众回馈效益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新世纪以来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品牌建设 |
7.1 品牌理论梳理及可参照模式发掘 |
7.1.1 韩国流行音乐文化产业品牌创建模式 |
7.1.2 美国流行音乐文化产业品牌创建模式 |
7.2 台湾流行音乐产业品牌建设原则 |
7.2.1 差异化定位原则 |
7.2.2 系统性构建原则 |
7.2.3 两效性并重原则 |
7.3 台湾流行音乐产业品牌建设力量 |
7.3.1 政府导向 |
7.3.2 企业推动 |
7.3.3 公众参与 |
7.4 台湾流行音乐产业品牌建设过程 |
7.4.1 品牌创建 |
7.4.2 品牌传播 |
7.4.3 品牌管理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经济发展时代交叠期中国金融工具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对中国经济发展历史阶段划分的研究 |
1.2.2 关于对金融工具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2.1 研究对象——时代交叠期中国金融工具范围的界定 |
2.1.1 时代的演变与交叠 |
2.1.2 金融工具的界定 |
2.1.3 金融工具创新 |
2.1.4 经济交叠期的金融工具创新 |
2.2 相关理论 |
2.2.1 金融协调发展理论 |
2.2.2 金融功能理论 |
2.2.3 金融创新理论 |
2.2.4 本文主要理论 |
第3章 商业经济与农业经济交叠期金融工具创新 |
3.1 金融工具创新的客观经济要求 |
3.1.1 经济重心的转移 |
3.1.2 产生新的金融需求 |
3.1.3 适应新需求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 |
3.2 适应商业经济时代的金融工具创新 |
3.2.1 金融工具创新的时间脉络 |
3.2.2 金融工具创新的结构分析 |
3.2.3 金融工具创新的效应分析 |
3.2.4 金融工具创新的理论分析 |
3.3 金融工具创新所需要的支持因素 |
3.3.1 信用支持 |
3.3.2 先进的通信和防伪技术支持 |
3.3.3 国家、行会和企业的制度支持 |
3.3.4 具有宏观管理作用的机构支持 |
3.4 小结 |
第4章 工业经济与商业经济交叠期金融工具创新 |
4.1 金融工具创新的经济背景分析 |
4.1.1 经济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
4.1.2 工业发展产生了新的金融需求 |
4.1.3 适应新需求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 |
4.2 适应工业经济时代的金融工具创新 |
4.2.1 金融工具创新的时间脉络 |
4.2.2 金融工具创新的结构分析 |
4.2.3 金融工具创新的效应分析 |
4.2.4 金融工具创新的理论分析 |
4.3 金融工具创新所需要的支持因素 |
4.3.1 信用支持是创新的基础 |
4.3.2 技术支持是金融工具创新的“双刃剑” |
4.3.3 不断完善的制度支持 |
4.3.4 机构的宏观管理支持 |
4.4 小结 |
第5章 信息化经济与工业经济交叠期金融工具创新 |
5.1 金融工具创新的经济背景分析 |
5.1.1 网络电子商务的兴起 |
5.1.2 产生新的金融需求 |
5.1.3 适应新需求的机构和业务 |
5.2 信息化经济时代的金融工具创新 |
5.2.1 金融工具创新的表现 |
5.2.2 金融工具创新的分析 |
5.2.3 金融工具创新的经济效应 |
5.3 金融工具创新所需要的支持因素 |
5.3.1 历史上的金融工具创新支持因素所发挥的作用 |
5.3.2 历史得出的结论 |
5.3.3 新时期金融工具创新所需要的支持因素 |
5.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7)管理咨询企业的跨文化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管理咨询企业与经济的发展 |
1.1.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咨询企业 |
1.1.3 管理咨询企业跨国、跨地区经营与跨文化经营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管理咨询企业研究综述 |
1.3.2 跨文化理论研究综述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管理咨询企业与跨文化经营概述 |
2.1 管理咨询企业的特点与业务范围 |
2.1.1 管理咨询企业的特点 |
2.1.2 管理咨询企业的业务范围 |
2.2 管理咨询企业的由来与发展 |
2.2.1 管理咨询企业的由来 |
2.2.2 管理咨询企业的发展 |
2.2.3 国内外管理咨询企业发展比较 |
2.2.4 现代管理咨询企业的发展趋势 |
2.3 管理咨询企业的跨文化经营 |
2.3.1 文化、文化差异与跨文化 |
2.3.2 管理咨询企业的跨文化经营 |
3 管理咨询企业实施跨文化经营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
3.1 跨文化经营与管理咨询企业的发展 |
3.1.1 管理咨询企业需要跨文化经营 |
3.1.2 文化差异给管理咨询企业的跨文化经营带来机遇 |
3.2 管理咨询企业实施跨文化经营面临的挑战 |
3.2.1 管理咨询企业内部管理给跨文化经营带来的挑战 |
3.2.2 管理咨询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给跨文化经营带来的挑战 |
4 管理咨询企业实施跨文化经营的策略 |
4.1 文化与经营有机结合 |
4.2 分析文化差异,促进文化融合 |
4.3 执行合理的跨文化经营模式 |
4.3.1 本土化模式 |
4.3.2 多样化模式 |
4.4 跨文化沟通、培训与交流 |
4.4.1 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是管理咨询企业跨文化经营的基础和成功的保证 |
4.4.2 跨文化培训是消除跨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 |
4.4.3 增进互相信任,促进跨文化交流 |
4.5 跨文化人才的甑选 |
5 管理咨询公司实施跨文化经营的案例 |
5.1 实达集团的困惑 |
5.2 实达集团与麦肯锡管理管理咨询公司合作 |
5.3 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诊断”实达集团 |
5.4 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5.5 实施结果 |
5.6 案例分析及管理咨询企业跨文化经营的借鉴与参考 |
5.6.1 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管理咨询失败的原因 |
5.6.2 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咨询实达集团的借鉴与参考 |
参考文献 |
外文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8)中国体育产业资本化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第1篇 中国体育产业资本化之路 |
1.1 简介 |
1.1.1 中国体育产业简介 |
1.1.2 北美及欧洲体育产业资本化简介 |
1.2 中国体育产业的分类及各自发展趋势 |
1.2.1 中国体育产业的分类及其各自特点 |
1.2.2 中国体育产业各个类别的发展现状 |
1.2.3 中国体育产业在资本市场上的未来发展 |
1.3 中国体育产业上市的前提条件 |
1.3.1 中国资本市场上市的前提条件 |
1.3.2 中国体育产业的行业特点 |
1.3.3 中国体育产业的上市条件 |
1.4 中国体育产业上市的市场运作 |
1.4.1 体育产业上市潜在客户的分析 |
1.4.2 体育产业上市的市场运作特点 |
1.4.3 资本市场运作对体育产业上市的影响 |
1.4.4 体育产业和资本市场的交互影响 |
1.5 中国体育产业上市的利弊分析 |
1.5.1 体育产业上市对体育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
1.5.2 体育产业上市对体育产业发展的负面作用 |
1.5.3 国有资产对体育产业的作用 |
1.6 投资者对资本市场上体育产业的看法 |
1.6.1 投资者对投资市场上投资产品的要求 |
1.6.2 投资者对体育产业上市的态度 |
1.7 中国体育产业资本化的未来之路 |
1.7.1 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1.7.2 各类体育产业未来资本化之路 |
1.8 结论 |
第2篇 长征生物产业集团公司企业策略报告 |
2.1 引言 |
2.2 商用台式PC 市场的供求特征 |
2.2.1 商用台式PC 市场的总体情况 |
2.2.2 2002 年商用台式PC 市场的供给特征 |
2.2.3 2002 年商用台式PC 市场的需求特征 |
2.2.4 联想与DELL 的市场表现 |
2.3 竞争力分析 |
2.3.1 价值链构成 |
2.3.2 订单管理 |
2.3.3 采购与库存 |
2.3.4 生产 |
2.3.5 产品策略 |
2.3.6 直销的发展趋势 |
2.3.7 广告 |
2.3.8 服务 |
2.4 结论 |
第3篇 海方创新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
3.1 引言 |
3.2 行业分析及展望 |
3.2.1 拓展起源 |
3.2.2 拓展训练的本质:体验式培训 |
3.2.3 国内市场概述 |
3.3 YR 公司背景介绍 |
3.3.1 公司历史 |
3.3.2 公司的远景和目标 |
3.3.3 战略选择和目标 |
3.3.4 公司的波特五要素分析 |
3.4 YR 公司总体状况分析及策略评估和建议 |
3.4.1 公司的特点优势 |
3.4.2 公司总体策略建议 |
3.5 公司新产品上市计划建议 |
3.5.1 产品介绍 |
3.5.2 产品定位策略 |
3.5.3 产品策略 |
3.5.4 定价策略 |
3.5.5 渠道策略 |
3.5.6 促销策略 |
第4篇 IT 行业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
4.1 企业简介 |
4.2 分析目的 |
4.3 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
4.4 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
4.4.1 变现能力比率 |
4.4.2 资产管理比率 |
4.4.3 负债比率 |
4.4.4 盈利能力比率 |
4.4.5 财务报表分析综合指标:权益净利率 |
4.5 公司财务比率分析 |
4.5.1 每股收益 |
4.5.2 每股净资产 |
4.6 现金流量分析 |
4.6.1 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 |
4.6.2 流动性分析 |
4.6.3 获取现金能力分析 |
4.7 公司风险分析 |
4.7.1 回归贝塔值(2001-2003) |
4.7.2 风险分析 |
4.7.3 成本分析 |
4.8 公司未来成长分析 |
4.8.1 盈利预测 |
4.8.2 股价估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和光公司成长历程及发展战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案例 |
1.1 和光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1.1.1 致力于IT分销业的和光公司 |
1.1.2 哲学总裁吴力 |
1.2 和光公司的成长历程 |
1.2.1 做IBM公司中国总代理 |
1.2.2 签约埃森哲为公司做管理咨询 |
1.2.3 建设和光公司信息系统 |
1.2.4 退出联合品牌的生产 |
1.2.5 借壳上市进入资本市场 |
1.2.6 踏上理性的职业化征程 |
1.3 新经济时代和光公司的发展战略 |
1.3.1 和光公司的战略定位 |
1.3.2 和光公司的BSP战略 |
1.3.3 和光公司的“营销与服务”的发展战略 |
1.3.4 和光公司的电子商务建设与发展战略 |
第2章 案例分析报告 |
2.1 和光公司成功经营的分析 |
2.1.1 和光公司发展轨迹分析 |
2.1.2 和光公司成功经营的关键因素分析 |
2.2 和光公司发展战略的分析 |
2.2.1 企业竞争战略分析 |
2.2.2 和光公司战略定位分析 |
2.2.3 IT分销业的现状和发展 |
2.2.4 和光公司BSP战略分析 |
2.2.5 和光公司IT服务发展战略的分析 |
2.2.6 和光公司电子商务战略的分析 |
2.3 对和光公司未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2.3.1 戴尔直接模式的研究与启示 |
2.3.2 把握影响IT分销业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 |
2.3.3 构建面向网络经济时代的经营系统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福建企业教育培训现状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企业发展需要教育培训的创新 |
1.1 教育培训与企业发展 |
1.1.1 企业教育培训的理论研究 |
1.1.2 企业教育培训的实证研究 |
1.2 国内外企业教育培训创新的态势 |
1.1.2 国内外企业教育培训现状 |
1.1.2 国内外企业教育培训与创新 |
第二章 福建企业教育培训现状和需求分析 |
2.1 福建企业教育培训现状以及需求分析 |
2.1.1 福建教育培训现状 |
2.1.2 福建培训需求分析 |
2.2 创新福建企业教育培训的紧迫性 |
2.2.1 克服挑战需要企业教育培训及创新 |
2.2.2 竞争优势的获得需要教育培训及创新 |
2.2.3 发展需要企业教育培训及创新 |
第三章 企业教育培训内容和方法创新 |
3.1 企业教育培训的内容创新 |
3.1.1 企业教育培训的基本内容 |
3.1.2 企业教育培训的内容创新 |
3.1.3 福建企业教育培训内容创新 |
3.2 企业教育培训的方法创新 |
3.2.1 教育培训的基本方法 |
3.2.2 企业教育培训方法创新研究 |
3.2.3 福建企业教育培训方法创新 |
第四章 培训效果与投资的评估 |
4.1 教育培训效果评估 |
4.1.1 培训效果 |
4.1.2 效果分析 |
4.2 教育培训的投资效果分析 |
4.2.1 成本与收益确定 |
4.2.2 投资分析 |
第五章 创新福建企业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 |
5.1 福建企业教育培训需要创新 |
5.1.1 企业教育培训创新与福建企业竞争优势 |
5.1.2 企业教育培训创新与福建科技发展 |
5.1.3 企业教育培训创新与福建综合竞争力 |
5.2 创新福建企业教育培训的建议 |
5.2.1 政府要转变企业教育培训的观念 |
5.2.2 在企业和地区实行分层次企业教育培训 |
5.2.3 实现企业教育培训的融资的几种途径 |
5.2.4 增加对企业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引导工作 |
5.2.5 设立专门机构考查企业教育培训的效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走向金融电子化的辉煌——实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叶龙(论文参考文献)
- [1]沉浮新大陆[J]. 李正曦. 商界(评论), 2010(05)
- [2]中国企业战略变革:思维逻辑与方法路径[D]. 黄旭. 西南财经大学, 2005(04)
- [3]实达公司技术发展战略研究[D]. 林同富. 福州大学, 2003(02)
- [4]走向金融电子化的辉煌——实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叶龙[J]. 叶龙. 金融电子化, 2000(01)
- [5]新世纪以来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陈伟琳. 南昌大学, 2019(02)
- [6]经济发展时代交叠期中国金融工具创新研究[D]. 李芳. 山西财经大学, 2016(08)
- [7]管理咨询企业的跨文化经营研究[D]. 张丽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08(09)
- [8]中国体育产业资本化之路[D]. 童虎英. 清华大学, 2005(11)
- [9]和光公司成长历程及发展战略的研究[D]. 汤雨海.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01)
- [10]福建企业教育培训现状与创新研究[D]. 陈守森. 福州大学,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