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舒喘灵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7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硕辛[1](2014)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阳虚血瘀大鼠病症结合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改良氢氧化钠介入法制作大鼠病窦综合征动物模型。(2)根据中医证候特点,对比病窦综合征阳虚血瘀大鼠模型与非疾病阳虚血瘀大鼠模型的心率、体重、呼吸频率、体温、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改变,判断病窦综合征大鼠模型阳虚血瘀的中医证候属性。方法:(1)大鼠病窦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大鼠麻醉后连接心电机,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表皮处用眼科剪剪一长约0.1cm的纵行切口,将自制电极导管沿此口刺入胸腔,根据引出的心电波形确定给药部位,由自制标测电极导管微量注射10%氢氧化钠溶液。测量造模前、造模后5min、lOmin、30min、120min的心率判断造模效果。(2)病窦综合征阳虚血瘀大鼠模型与非疾病阳虚血瘀大鼠模型的对比:连续7天,每天在非疾病阳虚血瘀组大鼠胸前区部位施以冰水冷敷处置,并将鼠置于4℃冰柜4h,于第5天皮下多点注射肾上腺素(1μ g/kg体重)。病窦综合征阳虚血瘀组采用上述方法制作成功的病窦综合征大鼠模型,对照组不做处理。比较三组大鼠中医阳虚血瘀证候指标(包括体重、呼吸频率、体温、心率、血液流变学等),判断病窦综合征大鼠模型的中医证候属性。结果:(1)改良氢氧化钠介入法成功制造出病窦综合征大鼠模型,心率下降30%以上,死亡率8%。(2)病窦综合征阳虚血瘀大鼠模型与非疾病阳虚血瘀组大鼠造模前后的体重、呼吸频率、体温、心率、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显着变化(P<0.01),两组大鼠之间除心率外(P<0.01)指标无显着变化(P>0.05)。结论:(1)改良的造模方法优化了造模过程,提高了造模成功率。(2)改良氢氧化钠介入法制作的病窦综合征大鼠模型符合中医阳虚血瘀证候属性。
陈明,马召田,张水馨[2](2013)在《麻黄细辛附子汤应用近况》文中认为文章通过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近况,总结其在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的应用,揭示麻黄细辛附子汤临床主治范围及运用规律,进一步指导该方的临床应用。
刘宇,刘如秀,汪艳丽[3](2012)在《中医药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是由各种病理过程累及窦房结及邻近组织,引起窦房结起搏功能(或)窦房结传导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属心血管疾病之危重症,临床可因脏器及组织供血不足而产生胸闷、心悸、气短、头晕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阿斯综合征和猝死。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疗法,在辨治方面显示
陈洁[4](2012)在《增率复脉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其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以心率减慢为特征的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阻滞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病情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出现头晕、心悸、乏力,甚至晕厥等。目前现代医学主要采用肾上腺素、p受体兴奋剂、抗胆碱能药物等治疗,但药物疗法副作用较多。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主要治疗方案为人工心脏起搏器。文献报道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且具有辨证施治、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价格低、易普及等优势。在疾病早期给予有效中药干预,免除患者的手术风险,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研究目的:对具有益气温阳活血功效的增率复脉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观察和评价;探讨增率复脉汤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对象和方法:选用符合纳入标准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90例。采用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及对照组45例。治疗组给予增率复脉汤免煎颗粒,对照组给予不含药物活性成分的颗粒冲剂。疗程3周。试验前后各记录一次动态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ALT、CRE、BUN.并记录试验前、试验中每周及试验后即刻心率、心电图、中医症状积分。比较试验前、试验中及试验后中医症状积分、动态心电图(holter)平均心率、holter最慢心率、即刻心率、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指标等。研究过程中剔除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例,对剩余86例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统计,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holter平均心率、holter最慢心率、即刻心率、中医症状积分、心率变异性各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3周后,治疗组holter平均心率从(51.45±3.18)次/分升至(57.82±5.05)次/分,治疗后明显提升,治疗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holter平均心率从(51.29±2.40)次/分升至(53.01±4.06)次/分,治疗后平均心率有所提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olter平均心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治疗3周后,治疗组holter最慢心率从(38.49±4.24)次/分升至(41.52±5.33)次/分,治疗后明显提升,治疗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holter最慢心率从(38.41±5.65)次/分升至(39.28±4.69)次/分,治疗后最慢心率有所提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olter最慢心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治疗3周后,治疗组即刻心率从(53.46±3.10)次/分升至(55.64±5.67)次/分,治疗后明显提升,治疗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即刻心率从(51.36±2.62)次/分升至(53.78±5.12)次/分,治疗后明显提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每次复诊时治疗组即刻心率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3周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从(23.66±5.19)降至(9.29±4.74),治疗后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从(23.10±2.85)降至(13.71±5.65),治疗后明显降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复诊时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前两次复诊治疗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次复诊治疗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6.心律失常疗效判定上,治疗组显效13例(30.23%),有效18例(41.86%),总有效率72.09%;对照组显效5例(11.63%),有效14例(32.56%),总有效率44.19%。治疗组总有效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中医症状总疗效判定上,治疗组显效14例(32.56%),有效26例(60.46%),总有效率93.02%;对照组显效6例(13.95%),有效24例(55.81%),总有效率69.76%。治疗组总有效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7.HRV各指标结果比较:①治疗3周后,治疗组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NN intervals, SDNN)从(125.67±29.55)ms升至(145.62±29.63)ms,治疗后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SDNN从(126.17±33.38)ms升至(138.42±41.75)ms,治疗后SDNN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DNN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②治疗3周后,治疗组全程记录中每5分钟NN间期的平均值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Average5min NN intervals, SDANN)从(132.75±27.53)ms降至(120.19±24.17)ms,治疗后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SDANN从(129.17±34.91)ms降至(125.87±37.23)ms,治疗后SDANN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DANN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③治疗3周后,治疗组全程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Square Root of the mean squared differences of successive RR intervals, RMSSD)从(45.79±8.38)ms降至(38.72±5.46)ms,治疗后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从(46.36±5.94)ms降至(45.66±4.79)ms,治疗后RMSSD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RMSSD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④治疗3周后,治疗组低频与高频比值(Low Frequency/High Frequency, LF/HF)从(1.84±0.85)升至(2.41±0.46),治疗后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从(2.25±0.64)降至(1.94±0.72),治疗后LF/HF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F/HF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8.研究过程中,治疗组患者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1.增率复脉汤能有效提升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holter平均心率及最慢心率。2.增率复脉汤能明显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症状,对照组临床症状亦得到改善;前2周两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差异在治疗3周后显现。3.增率复脉汤可以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交感神经张力、相对减小迷走神经张力,从而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或交感神经功能。综上所述,增率复脉汤治疗阳气虚衰、瘀血内阻型缓慢性心律失常疗效显着,能有效提升心率,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可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魏明[5](2011)在《心悸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文中提出心悸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证,它有着十分复杂的病因病机,与多个脏腑相关,其发病率高,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紧张、疲劳、情绪波动等都可能成为其诱因,中医药在防治心悸上有着独特的经验和疗效。从春秋战国时代到清末,历经两千多年,历代医家在研究心悸的防治中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最早的伤寒论的记载,到近代医家对心悸的论述,本文记述了历代中医文献中心悸病证的历史源流及各时期对该病证的论述发展及独到之处本文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节为心悸病名的由来及沿革。从《内经》的首次提出心悸至其后病名的演变,分析了历代文献中心悸病名的出现、变化。第二节讨论心悸的病因病机,总的概括心悸的成因及辨别证型。第三节为重点论述内容,主要讨论心悸的辨证论治发展,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自春秋战国至近代医家对心悸证候的描述;第二部分论述自仲景以来诸医家对心悸治则的变化;第三部分为历代治疗心悸的方药的汇总。三个部分既体现了心悸病因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同时体现出中医论治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以《内经》、仲景学说为根基,兴于唐宋金元、规范于明清的发展轨迹,除了仲景学说,重点介绍了金元医家对心悸的认识,这个时期出现了总结与提高的局面,尤其以朱丹溪的气血痰郁论治最具高度,对心悸的诊断治疗也得到了提高,直指导后世医家。治疗上,辨证分型及方药运用越来越详细,且富于变化,由治气虚为本,演变至养血化痰解郁清热安神的治疗大法,辨证分型上更加细化,不同证型给予不同方剂治疗,再次体现了中医治疗的随证辨治的特点。文章中也就经典的方剂加以一一方解,同时重点方剂备有名家注释,也体现出不同时代,医家对心悸的认知不同。在方剂治疗之外,也选取了部分关于心悸的针灸心理治疗的方法,对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指导,总之重点突出了仲景及金元、明清医家对心悸辨证论治所作出的贡献。文章最后一节,选取了清朝医家记载的有关心悸治疗的大量医案,医案包括了不同时期,包含了气虚、血虚、气血两虚、心脾两虚、阴阳两虚、阴虚火旺、痰饮的证型及内外治法,从大量医案的记述中,不难看出中医对辨证求因、治病求本、因人制宜等基本原则的重要性是有深刻认识的,并且在心悸的防治中也是一贯坚持的。
张颖,赵卫,刘玉洁[6](2010)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古方化裁、自拟方、中成药、中西医结合6方面综述了近5年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朱德望[7](2010)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较系统的概括与论述了现代医学与祖国传统医学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认识与研究进展,并对导师张雅丽教授多年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张雅丽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体虚久病,耗伤阳气,以致心肾阳虚,气虚血瘀的病理机制。因此在本病的治疗上提出了应用温阳补气,活血化瘀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本文选择临床资料齐全的40例患者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并以心宝丸作为对照药物对3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发现其有效率为87.50%,明显优于对照组心宝丸的63.33%(P<0.01),且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具有服用方法简单,价格低廉,疗效确切等特点,受到广大患者好评,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方面具有推广和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张守红[8](2009)在《复心脉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复心脉方的中医症状疗效,对心率(包括dECG平均心率、dECG最快心率、dECG最慢心率、dECG总心率、平静心率)的影响,对血脂的影响及安全性观察。方法:临床观察54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成两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给予复心脉方治疗,对照组给予心宝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变化。结果:治疗组中医症状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3%,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主要症状如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头晕耳鸣、口唇紫绀的总有效率皆超过90%,除气短乏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提高患者dECG平均心率、dECG最快心率、dECG最慢心率、dECG总心率(P<0.05),两组治疗后的对比分析显示,dECG各指标改善均较对照组明显(P<0.01-0.001);服药1-4W治疗组患者的平静心率较对照组上升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5-0.01);2W后对照组未见明显提高,而治疗组仍有缓慢上升,说明治疗组提高心率较对照组作用要强且稳固;治疗前后相比,治疗组对血清血脂有明显降低(P<0.05-0.01);对照组治疗后虽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血脂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均<0.05);治疗前后两组肝肾功能、血常规均无明显异常(P>0.05),尿、便常规均正常。结论:1、应用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复心脉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有肯定的疗效,能治愈或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2、复心脉方能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平静心率、24小时总心率、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及平均心率;3、复心脉方具有纠正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能降低高脂血症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4、复心脉方安全性的观察未发现不良反应,显示了中药复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优势和潜力,有进一步开展临床和实验研究意义。
赵剑飞[9](2009)在《慢律升冲剂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慢律升冲剂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疗效,并客观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为中药复方制剂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提供有力的证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以慢律升冲剂,对照组予以心宝丸。连续治疗4周后对临床症状、静息心率、心电图疗效、24小时最小心率、平均心率进行比较,观察慢律升冲剂对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疗效,并检验其安全性。结果:1.两组疗效比较:临床症状疗效:治疗组显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率为73.3%,经统计学处理,二者差异显着(P<0.01)。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显效率为90%,对照组显效率为53.3%,二者差异显着(P<0.01)。2.心率改善情况比较:无论静息心率还是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最小心率、平均心率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显着(P<0.01)。3.安全指标测定:治疗组未出现一例不良反应,具有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适合长期口服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结论:慢律升冲剂采用温阳通脉、益气活血的方法可明显改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临床症状。慢律升冲剂可明显提高缓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静息心率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最小心率、平均心率。慢律升冲剂无明显副作用,安全、可靠。
耿乃志[10](2008)在《复心脉方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家兔模型HR、SNRT、SACT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改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家兔模型,建立一种简单精确的造模方法,既降低成本,又提高实验研究的精准度;(2)研究复心脉方对家兔SSS模型心率(HR)、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窦房传导时间(SACT)及微观结构等指标的影响;(3)分析复心脉方作用于家兔SSS模型的机制,探求其治疗病窦综合征的机理。方法:(1)健康家兔随机分两组:窦房结标测组用改进方法造模,胸壁小切口,采用心外膜标测的方法,按照心电图波形来确定给药部位。20%甲醛溶液用微量注射器经自制标测电极导管局部浸润造模。传统甲醛湿敷组:常规麻醉,暴露窦房结,用浸有20%甲醛的滤纸片湿敷3~5分钟;通过HR、电生理及病理观察对比,得出两种模型方法的比较;(2)用40只健康家兔进行改进方法SSS造模,挑选32只造模成功家兔随机分组:复心脉高剂量组;复心脉中剂量组;心宝丸组;生理盐水组。分别在给药前,试验开始后3天、1周、2周测量HR;于给药前、试验开始后1周、2周测量SNRT、CSNRT、SACT。实验结束时取家兔窦房结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对比各组疗效。结果:(1)窦房结标测组与传统甲醛湿敷组电生理及病理改变均符合病窦标准,两组伤亡无显着差异,但标测组所用时间短,且负损伤较小;(2)复心脉方各剂量组HR及SNRT、CSNRT、SACT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复心脉方高剂量组HR及SACT改善情况优于心宝组及复心脉中剂量组(P<0.05)。结论:(1)创新的造模方法简化了传统造模方法,提高了造模成功率;(2)复心脉对家兔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疗效显着;(3)我们认为SSS病机为少阴心肾阳气虚甚兼有瘀血,故治以益气温阳化瘀法,取得较好疗效。
二、舒喘灵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7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舒喘灵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7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阳虚血瘀大鼠病症结合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病窦综合征阳虚血瘀病症结合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
综述二:中医药对病窦综合征的认识 |
实验研究 |
1.氢氧化钠介入法建立大鼠病窦综合征模型 |
2.大鼠病窦综合征阳虚血瘀病症结合模型与阳虚血瘀证侯模型的对比 |
3.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图 |
个人简历 |
(2)麻黄细辛附子汤应用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内科 |
1.1 心系疾病—心动过缓 |
1.2 肺系疾病 |
1.2.1 过敏性鼻炎 |
1.2.2 哮喘 |
1.2.3 咳嗽 |
1.2.4 外感发热 |
1.2.5 湿疹 |
1.3 肾系疾病 |
1.4 肢体经络病 |
1.4.1 头痛 |
1.4.2 面神经麻痹 |
1.4.3 痹症 |
1.4.4 痿证 |
2 五官科疾病 |
2.1 喉痹 |
2.2 耳聋 |
3 妇科 |
4 儿科 |
5 其他 |
(3)中医药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研究 |
2 治则治法 |
2.1 通阳行血法 |
2.2 温奇扶元法 |
2.3 温阳养心法 |
2.4 补肾通络法 |
2.5 其他治法 |
3 古方运用 |
5 小 结 |
(4)增率复脉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其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 |
综述 |
综述一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心悸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心悸病证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 |
1 病名考辨 |
2 病因病机认识 |
2.1 病因 |
2.2 病机 |
3 辨证论治发展 |
3.1 证候 |
3.1.1 仲景以前 |
3.1.2 仲景认识 |
3.1.3 仲景以后 |
3.2 治则 |
3.3 方药 |
3.3.1 《黄帝内经》对心悸方药的发展情况 |
3.3.2 《伤寒杂病论》对心悸方药的发展 |
3.3.3 后世医家的继承与发展 |
4 医案分析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古方化裁 |
4 自拟方 |
5 中成药 |
6 中西医结合 |
7 结语 |
(7)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一、现代医学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
1.1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定义 |
1.2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与诱因 |
1.3 临床表现 |
1.4 诊断 |
1.5 治疗 |
1.6 预防 |
二、祖国医学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
2.1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 |
2.2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辨证分型 |
2.3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辨证论治 |
2.4 自拟方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
2.5 经方成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
2.6 其他治疗方法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观察及治疗方法 |
五、临床资料 |
六、疗效评定标准 |
七、统计分析方法 |
八、研究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8)复心脉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溯源 |
(一) 临床症状 |
(二) 病因病机 |
(三) 治法方药 |
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现代研究进展 |
(一) 中医诊疗进展 |
(二) 西医诊治研究进展 |
临床研究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一) 诊断标准 |
(二) 病例选择 |
二、观察和治疗方法 |
(一) 试验的分组方法 |
(二) 治疗方法 |
(三) 观察指标 |
三、临床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性别分布 |
(三) 年龄分布 |
(四) 工作性质 |
(五) 病程 |
(六) 缓慢性心律失常类型分布 |
(七) 症状分布 |
四、疗效评定标准 |
五、安全性评价 |
六、统计方法 |
七、研究结果 |
(一)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 |
(二) 对HR及dECG的影响 |
(三) 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 |
(四)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
讨论 |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病因病机讨论 |
二、复心脉方药讨论 |
三、临床疗效分析 |
(一) 症状疗效 |
(二) 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 |
(三) 对血脂的影响 |
(四) 不良反应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9)慢律升冲剂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综述 |
1.现代医学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现状 |
1.1 发病机制 |
1.1.1 窦房结功能不全 |
1.1.2 神经介入性因素 |
1.1.3 急性心肌梗死 |
1.2 临床表现 |
1.3 临床检查 |
1.3.1 心电图 |
1.3.2 二十四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 |
1.3.3 临床心电生理检查 |
1.3.4 阿托品试验 |
1.3.5 异丙肾上腺素试验 |
1.3.6 新斯的明试验 |
1.4 诊断 |
1.5 治疗 |
1.5.1 药物保守治疗 |
1.5.2 起搏治疗 |
2.中医药学对窦性心动过缓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1.1 病因认识 |
2.1.2 病机认识 |
2.2 临床表现 |
2.3 辨证分型 |
2.4 治疗 |
2.4.1 方剂分型治疗研究 |
2.4.2 其他治疗 |
3.窦性心动过缓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
3.1 病机治法近况研究 |
3.1.1 益气温阳法 |
3.1.2 益气温肾通脉法 |
3.1.3 大补宗气、温阳化痰法 |
3.1.4 补益气营、振奋心阳法 |
3.1.5 补益气营、振奋心阳法 |
3.1.6 化瘀通阳法 |
3.1.7 开郁通阳法 |
3.1.8 阴阳气血共补法 |
3.1.9 祛痰活血法 |
3.2 脏腑辨证论治研究 |
3.2.1 从肾论治 |
3.2.2 从脾胃论治 |
3.2.3 从肝胆论治 |
3.3 古方或自拟方加减治疗 |
3.4 中成药治疗 |
3.5 针剂治疗 |
3.6 单味中药研究 |
3.7 中西药联用 |
3.8 针灸治疗 |
临床研究 |
1.资料收集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1.1 窦性心动过缓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方法 |
5.1 分组 |
5.2 治疗方法 |
5.3 观察方法 |
6.观察指标 |
6.1 安全性指标 |
6.2 疗效性指标 |
7.疗效判定标准 |
7.1 Holter疗效判断 |
7.2 心电图疗效 |
7.3 中医证候疗效判断 |
8.统计学处理 |
9.结果 |
9.1 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9.2 两组症状疗效比较 |
9.3 静息状态心率疗效 |
9.4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
9.5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最小心率比较 |
9.6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比较 |
9.7 毒副作用 |
讨论 |
1.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机探微 |
2.慢律升冲剂的方药分析和组方特点 |
3.慢律升冲剂的现代药理研究 |
4.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10)复心脉方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家兔模型HR、SNRT、SACT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在传统医学中的相关描述 |
1、病症溯源 |
2、病因病机溯源 |
3、治疗溯源 |
第二部分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现代研究 |
一、中医诊疗进展 |
1.病因病机的各家之见 |
2.中医中药治疗 |
2.1 各家治验 |
2.2 单方治疗 |
2.3 口服中成药 |
2.4 注射用药 |
2.5 针灸 |
2.6 滴鼻用药 |
二、西医研究进展 |
1 病因研究进展 |
2 西医治疗进展 |
2.1 药物治疗 |
2.2 起搏器 |
第三部分 动物模型与实验研究 |
一、窦房结的解剖 |
二、模型研究进展 |
1 利用药物建立病窦模型 |
2 利用手术方法制作SND模型 |
3 其他方法 |
三、实验研究进展 |
模型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1 分组 |
2 观察指标 |
3 窦房结损伤的方法 |
4 窦房结功能测定的方法 |
5 病理观察 |
三、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四、结果 |
1 术后家兔伤亡情况 |
2 手术操作时间比较 |
3 滴注及湿敷窦房结组织前后两组HR的变化 |
4 两组家兔心律失常情况 |
5 两组家兔SNRT、CSART、SACT的变化 |
6 两组家兔病理观察 |
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1 造模、分组与给药 |
2 观察指标 |
三、疗效判定标准 |
四、统计学处理方法 |
五、结果 |
1 FXM对家兔病窦模型心率的影响 |
2 FXM对家兔病窦模型SNRT的影响 |
3 FXM对家兔病窦模型CSNRT的影响 |
4 FXM对家兔病窦模型SACT的影响 |
5 光镜观察结果 |
6 电镜观察结果 |
7 疗效判定结果 |
讨论 |
一、家兔窦房结大体解剖与形态学观察 |
二、模型研究讨论 |
三、有关药物实验的讨论 |
四、方药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药物使用率统计表 |
二、家兔MRI扫描 |
三、实验器械示意图 |
四、手术操作示意图 |
五、心电图 |
六、光镜图片 |
七、电镜图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四、舒喘灵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7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阳虚血瘀大鼠病症结合模型的研究[D]. 张硕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10)
- [2]麻黄细辛附子汤应用近况[J]. 陈明,马召田,张水馨.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2)
- [3]中医药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刘宇,刘如秀,汪艳丽.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08)
- [4]增率复脉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其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临床研究[D]. 陈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5]心悸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D]. 魏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6]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 张颖,赵卫,刘玉洁. 山东中医杂志, 2010(07)
- [7]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D]. 朱德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2)
- [8]复心脉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守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9]慢律升冲剂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赵剑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10]复心脉方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家兔模型HR、SNRT、SACT影响的实验研究[D]. 耿乃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