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渗墨对喷墨印刷图像质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吕杭[1](2021)在《热升华转印纸打印过程中的洇渗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通过试验观察不同品牌热升华墨水在打印过程中的洇渗现象,主要从热升华转印纸的角度,分析了其发生洇渗现象的原因,并通过试验比对找出了解决洇渗问题的方法,同时证明了产生洇渗现象与热升华转印纸的内部水分平衡问题存在紧密联系。
张俊杰[2](2020)在《喷墨输纸系统动力学和动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印刷业的发展也正朝着绿色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印刷作为新型印刷的代表,近年来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喷墨印刷是数字印刷的一项重要方式,优点突出,特别是无版印刷方式,极大地缩短了印刷时间,因此,对于喷墨印刷的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对我国印刷业的转型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针对某企业喷墨印刷设备输纸不稳定的问题,优化设计输纸系统并对其动态特性进行研究。本文对传统的输纸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压电喷墨印刷技术设计了一套专用的喷墨印刷机输纸试验装置,建立了纸张实际传送模型和输纸辊—输送带系统结构动力学模型,进一步对实验装置进行了仿真分析并验证了性能,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仿真技术对纸张输送过程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了一套喷墨印刷适用的输纸试验装置,分析了输纸试验装置运动机构的力学特性,确定了辊轴安装位置及安装方式,完成了组件选择和整体结构设计。(2)对于输纸板结构、纸路设计和输纸辊-输送带系统工作特性进行相应的研究,提出输纸板结构设计、纸路优化思路并对输纸辊-输送带系统的结构进行相应的动力学分析。(3)输纸系统输纸过程的模型仿真验证,通过建立喷墨印刷输纸系统输纸过程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基于标准κ-ε算法,在CFD仿真软件上对输纸过程流场状态仿真。
李雪枚,罗世永,李绍国,赵严,邓刚,许文才,张文雨[3](2018)在《喷墨印刷质量缺陷的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提高喷墨数字印刷质量。方法用普通相机和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对卷筒纸喷墨数字印刷质量缺陷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常见的数字喷墨印刷质量缺陷主要有色彩还原性差、印品单张不平("荷叶边")、图文墨迹边缘"毛刺"、印刷墨色不实、背粘、套印不准、脏污、内页增大和白条等。结论质量缺陷产生的原因是喷墨数字印刷缺乏压印过程,使用低粘度、低颜料含量的水性油墨会导致干燥速度慢和纸张吸墨性差,因此在纸张表面构筑可以精确调控单个墨滴纵向渗吸和横向铺展相对量的功能涂层是提高喷墨数字印刷质量的有效对策。
李雪枚[4](2018)在《纸张涂层结构与喷墨数字印刷质量构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喷墨数字印刷数据可变、适于小批量多批次社会需求,此外还有降低库存、以及废弃物排放量小等优势,从而保持高速发展的势态。本文首先分析了绍兴虎彩HP T350喷墨印刷机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印刷质量缺陷样品,与胶印印刷质量相比,其色彩还原性、“荷叶边”、图文印迹边缘“毛刺”、背粘、套印不准、脏污和白条等印刷质量缺陷尤其严重。喷墨印刷缺乏压印过程,采用低颜料含量以及低粘度的水性油墨,是导致油墨干燥速率慢、印刷色彩还原性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纸张表面构筑可以调控油墨纵向渗吸和横向铺展的功能涂层,是提高数字印刷质量的关键。选用直径为100 nm,粒径均一的球状涂布液,不同克重的普通胶版纸和铜版纸原纸表面进行涂布,制备了涂布纸样品。分别测试了纸张涂布前后表面形貌、表面孔径分布以及孔隙率大小、表面水接触角、平滑度、光泽度、喷墨数字印刷色彩还原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轻型胶版纸表面大孔变成20μm孔径小孔,表面孔隙率由50%降低为30%,平滑度由4 s增加到10 s,光泽度由1°增加到3°;高白胶版纸表面孔径由10μm变成200 nm,表面孔隙率由37%降低到17%,平滑度由35 s增加到50 s,光泽度由2°增加到4°;铜版纸表面没有大孔,其表面孔隙率由19%增加到29%,平滑度由166 s降低为142 s,光泽度由46°降低到30°。胶版纸经过涂布后,形成大量小孔径孔隙和合适的粗糙度,使胶版纸由疏水变为亲水,轻型胶版纸水接触角由120°降低为88°左右,高白胶版纸的水接触角由114°降低到85°;铜版纸经过涂布后,形成了新孔径分布的孔隙和表面粗糙度,改变了润湿状态,水接触角较涂布之前增大了10°左右。喷墨数字印刷纸张表面的水接触角宜控制在70°88°之间。用经典的润湿模型和渗吸经验方程分析了油墨在涂布纸表面的润湿过程和油墨中部分连接料在涂层毛细孔中的渗吸过程。表明:油墨在纸张表面的附着主要依靠毛细管自由渗吸,先快后慢,可以用经典的Lucas–Washburn渗吸模型描述,降低涂层中毛细管孔径和增加孔壁粗糙度可以增加渗吸速率。油墨在涂布纸表面的润湿行为符合Wenzel模型描述,应尽量减少Cassie润湿状态。除了涂层的孔径分布和孔隙率外,控制涂层表面粗糙度,孔隙内壁面的粗糙度对油墨在纸张表面的润湿以及油墨中部分连接料在涂层微细孔中的渗吸速率也至关重要。通过对渗吸速率的控制,油墨的横向铺展速率和铺展量也得到了控制。色彩还原性测试结果表明:高白胶版纸涂布前后明度L*变化范围变大;轻型胶版纸涂布后M色阶与K色阶彩度值范围变大,对应的品色与黑色饱和度越大,色彩越鲜艳;铜版纸涂布前后明度L*变化范围差异较小,铜版纸涂布后输出黄色和黑色时涂布后画面较鲜艳,饱和度较高。因此,通过构筑多孔涂层提高纸张对油墨的渗吸速率和渗吸量,有助于喷墨数字印刷质量的提高。
汪菲[5](2017)在《基于UV数码喷印技术的家具与木制品表面装饰图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各种新型印刷手段层出不穷,传统意义上的印刷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创新发展,印刷产业所涉及的领域正在持续扩张,这些行业特征在大幅面喷墨印刷方向体现得特别明显。而UV数码喷印技术以无需制版、数字成像的技术特征,已经成为宽幅面印刷领域的代表。UV数码喷印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已从前期的广告行业,开始向家具装饰制造、纺织业、包装、陶瓷、标签打印等其他领域延伸扩展。显然,UV数码喷印技术对于家具与木制品行业的发展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机遇。家具与木制品行业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大部分传统装饰工艺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且不能满足个性化市场、绿色环保、快速生产的需求。而UV数码喷印技术恰巧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现如今,大量文献只有UV数码喷印技术在纺织品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而对于UV数码喷印在家具与木制品行业的应用则缺乏较深入的理论指导。由于装饰图案是解决UV数码喷印技术在家具与木制品行业中应用的关键性难点,本文基于UV数码喷印技术的特点,对家具与木制品表面装饰图案进行研究,并结合两者探索数码喷印图案的设计方法,对UV数码技术在家具与木制品中的推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与传统家具与木制品表面装饰工艺对比,UV数码喷印技术具有适用材料广、无需制版、直接喷印、喷绘图案质量好、细节表现强的特点,在家具与木制品的应用中具有很大优势,目前已经在家具、木地板、木门、装饰画等行业中开始崭露头角。(2)从装饰图案的位置、形状、布置三个方面总结出家具与木制品表面装饰图案的基本规律,详细分析了艺术类喷印、模拟工艺效果、模拟肌理效果这三类数码喷印图案的设计方法。(3)以UV数码喷印基本流程为基础,总结了UV数码喷印技术应用于家具与木制品的具体流程:木纹肌理数码信息采集、建立木纹图库的步骤、木纹图像处理技术、喷印前基材处理、UV数码喷印过程、后期处理。(4)以模拟3D木纹肌理数码喷绘样品制作为实际操作案例,论述了UV数码技术应用于家具及木制品装饰中模拟木纹肌理的具体方法。最后通过实验论证,测试不同喷印模式下木制品表面UV数码喷绘图层的性能,分析论证该技术的应用符合国家标准。
万正刚[6](2017)在《功能性壁纸的研制及其喷墨印刷适性》文中研究指明壁纸作为重要的建筑装饰材料,广泛用于家居、酒店、娱乐场所等室内的装饰,而且现在年轻人更倾向于时尚个性化的壁纸,这使得喷墨壁纸印刷将引领时尚个性化家装。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都在不断地追求健康与环保,而当前人们装修所使用的室内装饰材料——乳胶漆、人造复合板材等含有大量的甲醛,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因此,本课题通过选用孔隙率高、吸附性极强的硅藻土负载生物酶来制备功能性壁纸,使得壁纸能够吸附并降解室内空气中的甲醛,同时由于硅藻土具有极强的吸附性,还能够吸附室内空气中的异味、VOC等有害物质,给家人营造健康、舒适、温馨的室内生活环境。本课题首先研究了胶黏剂种类及用量、涂布量、生物酶用量对功能性壁纸的吸附降解甲醛的影响,研究表明:(1)各胶黏剂及用量对硅藻土的孔隙结构影响较大,因而对甲醛的吸附性能影响也较大;(2)壁纸涂层的涂布量的越大,对甲醛的吸附量越多,吸附速率也较快;(3)生物酶在一定的程度范围内能够降解甲醛,而且生物酶的使用量越多,降解甲醛的能力也就越强。然后研究了胶黏剂的种类及复配、涂布量以及涂料配方的优化等对功能性壁纸的基本物理性能和喷墨印刷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壁纸的动态渗透性、接触角和SEM等手段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功能性壁纸的喷墨印刷适性。实验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硅藻土 100份、PVA (聚乙烯醇)胶黏剂10份、淀粉胶黏剂20份、阳离子分散剂PDADMAC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0.5份、六偏磷酸纳0.5份、消泡剂1份、抗水剂0.5份、增塑剂(甘油)0.5份、保水剂(羧甲基纤维素)0. 5份,3M生物酶50份等,通过该配方所制备的功能性壁纸涂布量为15g/m2时,表面的孔隙结构较多,因而对甲醛的吸附量也就越多、吸附性能较强,降解甲醛的能力也较强;且该配方所制备的壁纸喷墨印刷效果最好,其基本物理性能、动态渗透性和表面的润湿性能都较好,而且从扫面电镜图上可以看到其表面涂层硅藻土颜料的孔隙较大。
柴瑞娥[7](2016)在《全印制氧化锌压敏电阻电极制备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ZnO压敏电阻因具有优良的非线性伏安特性和通流能力,在电子、电力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金属电极是ZnO压敏电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其电气功能特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本论文针对目前ZnO压敏电阻电极制备技术工艺能耗高、贵金属用量大等问题,研究了基于全印刷电子技术的ZnO压敏电阻贱金属电极制备技术。采用数字喷墨印刷技术,将溶液型功能性油墨喷印于经预处理的ZnO压敏陶瓷基板表面,实现电极微图形化,再经化学沉积制备贱金属铜电极。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探讨了电极铜层扩散的影响机制,研究了电极图形化高精度的工艺控制措施,通过提高ZnO压敏陶瓷基板温度和优化溶液型功能性油墨的粘度及表面张力等工艺条件,解决电极铜层扩散的问题,实现了ZnO压敏电阻电极的高精度图形化制备。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为80℃,时间为40 min的加热处理,溶液型功能性油墨的粘度及表面张力优化值分别为2.42.8 mPa·s和36.439.4 mN/m时,可有效抑制电极铜层的扩散。研究了电极铜层高质量沉积的技术实现手段。优化了ZnO压敏陶瓷基板预处理工艺,探讨了喷印距离、喷印墨量、化学沉积工艺条件等关键因素对沉积铜层微观形貌及组织结构的影响规律,获得了优化的ZnO压敏电阻电极制备工艺:碱性除油20 min,喷印距离2 mm,喷印墨量85%,沉积温度45℃,沉积时间40 min。此条件下可实现均匀致密、附着力优良的ZnO压敏电阻电极制备。以优化的溶液型功能性油墨为喷印油墨,采用优化的制备工艺进行ZnO压敏电阻电极样品制备,对其铜层成分、形貌、结构、基本电性能、可焊性、封装性及耐雷击性能进行表征,其压敏电压在530560 V范围内,漏电流约10μA,非线性系数大于72,可焊性、封装性良好,通流能量可达20 kA。
严彬彬[8](2013)在《基于FPGA的喷墨印刷系统高速数据接口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喷墨印刷是数字印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适应性广、高速智能、低污染等特点在印刷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喷墨印刷在印刷幅面、油墨和承印介质的多样化上拓展了传统印刷的内涵。随着喷墨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喷墨设备。不仅国外的许多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国内许多企业也在积极开发自己的喷墨系统。喷墨印刷的喷头控制系统对印刷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对图像的清晰度、纵向/横向的一致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喷印速度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喷墨印刷系统中数据传输速度的高低则直接影响着喷头控制系统性能的优劣。论文首先介绍了喷墨印刷系统硬件设计,包括喷墨头的选型、接口电路的设计等。然后运用小波变换和4B/5B编码技术设计和实现了喷墨印刷系统软件功能模块。最后重点介绍了基于FPGA的喷墨印刷系统高速数据接口的设计和实现,研究并设计了喷墨印刷系统的高速数据接口。论文选用XAAR公司的按需式喷头XAAR1001作为设计系统的喷墨头,以Altera公司的CycloneIII系列的EP3C5E144C8作为控制芯片,设计了高速数据接口,给出了喷印效果。最后,对四倍频鉴相模块和4B/5B数据传输模块进行了仿真。
陈羽茜[9](2012)在《基于MTF的喷墨印刷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喷墨技术以其操作方便成本低的特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现在数码印刷领域,随着喷墨印刷的不断发展,其印刷的图像质量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人们希望用喷墨打印印刷出清晰度更高细节再现更完美的图像,因此,针对喷墨印刷图像再现的研究也不断得到发展。本文主要是希望基于调制传递函数MTF这一参数,对喷墨印刷系统建立质量评价,并且对系统的MTF进行测量研究及修正,以提高喷墨印刷系统的印刷质量。在本文研究中,我们先针对获得喷墨印刷的MTF进行研究,然后,分析已存在的比较成熟的三种MTF测量方法,即倾斜刃边法、Jang&Allebach法及Hasegawa法,详细介绍这三种方法并进行对比,最后选择Jang&Allebach法作为最合适的测量喷墨印刷MTF的方法。同时,为提高印刷的质量,我们提出对测得的MTF进行修正补偿,最后通过物理实验证明我们的补偿提高的喷墨印刷的质量。
李秀磊[10](2010)在《基于CCD获取测控元素评价喷墨打印质量》文中研究表明喷墨打印作为数字印刷的一种,凭借其自身的优点获得迅速的发展,相比于传统印刷而言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应用需求。在喷墨打印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喷墨打印质量检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印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准确、快速地检测印品质量成为广大用户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本文在比较现有的传统印刷和数码印刷质量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分析其优点和弊端,利用CCD图像采集技术,研究并构建一种新的基于CCD获取图像的喷墨打印质量检测方法。本文对以纸张为主的喷墨打印进行研究,借鉴部分ISO 13660国际标准定义的印刷图像质量属性,通过分析比较传统印刷质量检测技术以及用于喷墨打印质量检测的计算机图像分析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法的图像分析指标,确定点、线条、色块和MTF作为检测喷墨打印质量的基本测控元素;使用CCD获取测控元素,提出各测控元素检测参数的检测算法,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利用Matlab编程语言实现检测算法;通过打印输出测试样张,检测测控元素完成对喷墨打印质量的评价,同时进行主观评价验证基于CCD获取测控元素评价喷墨打印质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可用于对印刷品质量的检测,完善了印刷品的检测体系,扩大了检测的范围,可以消除主观评价带来的不利因素,使印刷厂同客户之间的交流更加精确和标准。有利于各企业在检测喷墨打印质量的时候节省开支,提高经济效益。
二、渗墨对喷墨印刷图像质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渗墨对喷墨印刷图像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热升华转印纸打印过程中的洇渗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热升华墨水及热升华转印工作原理 |
2 热升转印纸打印过程中的洇渗现象 |
3 洇渗现象的影响因素 |
4 试验 |
4.1 原料与仪器 |
4.2 方法 |
5 结果与讨论 |
5.1 不同热升华转印墨水在打印过程中的洇渗现象比较 |
5.2 不同品牌热升华转印墨水的物性比较 |
5.3 不同湿度下打印过程中的洇渗现象比较 |
6 结论 |
(2)喷墨输纸系统动力学和动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喷墨印刷技术概述 |
1.2.2 喷墨技术的性能比较 |
1.2.3 喷墨印刷设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压电喷墨设备印刷品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
1.3 研究目的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喷墨输纸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2.1 纸张稳定性研究 |
2.1.1 纸张歪斜因素分析 |
2.1.2 纸张失控因素分析 |
2.1.3 走纸平稳性因素分析 |
2.2 负压输纸 |
2.2.1 真空负压输纸系统的理论研究 |
2.2.2 输纸系统面临问题分析 |
2.2.3 输纸方式工艺简介 |
2.2.4 装置的系统构成 |
2.2.5 负压输纸系统功能配置 |
2.3 本章小结 |
3 输纸系统试验装置设计 |
3.1 装置的工艺要求和性能参数 |
3.2 试验装置的机械结构和基本工作要求 |
3.2.1 装置的机械结构 |
3.2.2 试验装置的结构原理 |
3.3 试验装置的结构方案 |
3.3.1 电机选型分析 |
3.3.2 纸张输送方式的分析 |
3.4 试验装置主要结构的设计 |
3.4.1 纸路的设计 |
3.4.2 输纸板结构分析 |
3.4.3 输纸辊—输送带系统分析 |
3.5 试验装置控制部分分析 |
3.5.1 控制功能的简介 |
3.5.2 控制部分的模型建立 |
3.6 本章小结 |
4 纸张稳定性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
4.1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 |
4.2 仿真模拟 |
4.2.1 模型简化 |
4.2.2 网格划分 |
4.2.3 边界条件 |
4.2.4 湍流模型分析 |
4.3 仿真分析 |
4.3.1 仿真方案 |
4.3.2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3)喷墨印刷质量缺陷的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色彩还原性 |
2.2 印品单张不平 (“荷叶边”) |
2.3 图文墨迹边缘“毛刺” |
2.4 印刷墨色不实 |
2.5 背粘 |
2.6 套印不准 |
2.7 脏污 |
2.8 内页增大 |
2.9“白条” |
3 结语 |
(4)纸张涂层结构与喷墨数字印刷质量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喷墨印刷质量缺陷及其解决办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纸张涂层结构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
3.1 材料与设备 |
3.2 涂布液的性能表征 |
3.3 喷墨印刷涂布纸的制备 |
3.4 纸张涂层性能测试 |
3.5 结果与讨论 |
3.6 结论 |
第四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5)基于UV数码喷印技术的家具与木制品表面装饰图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1.5 课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课题研究方法 |
1.5.2 课题技术路线 |
第二章 UV数码喷印技术概述 |
2.1 UV数码喷印技术原理 |
2.2 UV数码喷印技术特点 |
2.3 UV数码喷印技术条件 |
2.3.1 UV固化喷墨墨水 |
2.3.2 数码喷印设备 |
2.4 在家具与木制品中的应用分析 |
2.4.1 与其他家具与木制品表面装饰手法对比 |
2.4.2 在家具与木制品中的应用优势 |
2.4.3 在家具与木制品中的应用条件 |
2.4.4 在家具与木制品中的应用概况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家具与木制品表面装饰图案研究 |
3.1 装饰图案的含义 |
3.2 装饰图案的分类 |
3.3 家具与木制品装饰图案的基本规律 |
3.3.1 家具与木制品表面装饰图案位置 |
3.3.2 家具与木制品表面装饰图案形状 |
3.3.3 家具与木制品表面装饰图案布置 |
3.4 家具与木制品数码喷印图案类型 |
3.4.1 数码喷印装饰图案资料搜集 |
3.4.2 数码喷印装饰图案分类和整理 |
3.5 不同风格的数码喷印图案设计分析 |
3.5.1 艺术类喷印图案 |
3.5.2 模拟拼花效果图案 |
3.5.3 模拟漆艺彩绘图案 |
3.5.4 模拟肌理图案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UV数码喷印基本流程 |
4.1 数码喷印图案原稿设计与制作 |
4.2 数码喷印图案的数字化处理 |
4.2.1 图像原稿扫描 |
4.2.2 数码相机拍摄 |
4.2.3 计算机制作 |
4.3 数码喷印图案的色彩管理 |
4.3.1 色彩管理的作用 |
4.3.2 色彩管理系统 |
4.3.3 色彩管理的方法 |
4.4 数码喷印输出 |
4.5 家具及木制品数码喷绘流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码喷印图案的实际应用 |
5.1 应用方法 |
5.1.1 从材料角度分析 |
5.1.2 从工件角度分析 |
5.1.3 从设计角度分析 |
5.1.4 从工艺角度分析 |
5.2 应用效果 |
5.2.1 平面效果 |
5.2.2 3D效果 |
5.3 应用案例-模拟3D木纹肌理数码喷绘样品设计制作 |
5.3.1 木纹肌理数码信息采集 |
5.3.2 建立木纹图库 |
5.3.3 木纹图像处理技术研究 |
5.3.4 喷印前基材处理 |
5.3.5 UV数码喷印 |
5.3.6 后期处理 |
5.4 不同喷印模式下木材表面UV喷绘图层性能研究 |
5.4.1 实验目的 |
5.4.2 实验设计 |
5.4.3 实验步骤 |
5.4.4 实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功能性壁纸的研制及其喷墨印刷适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壁纸的应用及分类 |
1.2 硅藻土 |
1.3 甲醛的来源及危害 |
1.4 国内外壁纸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4.1 国外的研究动态 |
1.4.2 国内的研究动态 |
1.4.3 发展趋势 |
1.5 甲醛的检测方法 |
1.5.1 比色法 |
1.5.2 色谱法 |
1.5.3 甲醛检测仪 |
1.6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
1.6.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1.6.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功能性壁纸的制备及吸附降解甲醛的研究 |
2.1 原材料及仪器设备 |
2.1.1 实验原材料 |
2.1.2 实验药品 |
2.1.3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及过程 |
2.2.1 分散剂的选用 |
2.2.2 胶黏剂的制备 |
2.2.3 涂料的制备 |
2.2.4 生物酶的添加 |
2.2.5 涂布加工 |
2.2.6 甲醛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7 壁纸吸附甲醛的能力测定 |
2.2.8 生物酶对甲醛降解能力的测定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胶黏剂对功能性壁纸吸附甲醛的影响 |
2.3.2 涂布量对功能性壁纸吸附甲醛的影响 |
2.3.3 生物酶对功能性壁纸吸附降解甲醛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功能性壁纸的喷墨印刷适性研究 |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3.1.1 实验原材料 |
3.1.2 实验设备 |
3.2 实验方法及过程 |
3.2.1 壁纸的基本物理性能 |
3.2.2 壁纸的动态渗透 |
3.2.3 壁纸的接触角 |
3.2.4 壁纸喷墨印刷性能的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胶黏剂对功能性壁纸喷墨印刷适性的影响 |
3.3.2 涂布量对功能性壁纸喷墨印刷适性的影响 |
3.3.3 涂料配方的优化及其对涂层性能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结论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7)全印制氧化锌压敏电阻电极制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ZnO压敏电阻基本特性 |
1.2.1 ZnO压敏电阻的工作原理 |
1.2.2 ZnO压敏电阻基材微观结构 |
1.2.3 ZnO压敏电阻的电学性能指标 |
1.3 ZnO压敏电阻电极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选题 |
1.5 本论文研究路线及内容 |
1.5.1 本论文研究路线 |
1.5.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全印制ZnO压敏电阻贱金属电极制备技术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2.1.1 实验药品与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ZnO压敏电阻电极制备技术 |
2.2.1 陶瓷基预处理 |
2.2.2 喷墨印制催化功能层 |
2.2.3 化学沉积贱金属层 |
2.3 ZnO压敏电阻电极图形化要求 |
2.4 ZnO压敏电阻电极性能表征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ZnO压敏电阻电极图形化控制 |
3.1 电极图形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
3.2 ZnO压敏电阻电极扩散现象及原因 |
3.3 ZnO压敏电阻电极图形化控制 |
3.3.1 ZnO压敏陶瓷基加热处理 |
3.3.2 溶液型功能性油墨粘度及表面张力的优化 |
3.4 优化后的溶液型功能性油墨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ZnO压敏电阻电极制备工艺优化 |
4.1 ZnO压敏陶瓷基预处理工艺 |
4.1.1 酸性除油处理 |
4.1.2 碱性除油处理 |
4.2 ZnO压敏电阻电极喷印工艺 |
4.2.1 喷印距离对电极铜层质量的影响 |
4.2.2 喷印墨量对电极铜层质量的影响 |
4.3 ZnO压敏电阻电极化学沉积工艺 |
4.3.1 沉积温度对电极铜层形貌及厚度的影响 |
4.3.2 沉积时间对电极铜层形貌及厚度的影响 |
4.4 ZnO压敏电阻电极性能表征 |
4.4.1 ZnO压敏电阻电极铜层成分表征 |
4.4.2 ZnO压敏电阻电极铜层形貌表征 |
4.4.3 ZnO压敏电阻电极铜层结构表征 |
4.4.4 ZnO压敏电阻电极性能表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FPGA的喷墨印刷系统高速数据接口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喷墨印刷种类 |
1.2 喷墨印刷的主要应用领域 |
1.3 国内外喷墨印刷的发展和现状 |
1.4 课题的来源与现实意义 |
第二章 喷墨印刷系统硬件设计 |
2.1 喷墨印刷系统硬件框图 |
2.2 喷墨印刷系统喷墨头的选型 |
2.3 喷墨印刷系统 FPGA 芯片的选型 |
2.4 喷墨印刷系统 1394 接口电路的设计 |
2.5 喷墨印刷系统电压调节电路的设计 |
2.6 喷墨印刷系统编码器电路的设计 |
2.7 喷墨印刷系统光电传感器电路的设计 |
第三章 喷墨印刷系统软件功能模块的实现 |
3.1 四倍频鉴相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
3.2 4B/5B 数据传输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
第四章 喷墨印刷系统高速数据接口的设计 |
4.1 喷头配置 |
4.2 波形配置文件 |
4.3 喷头点火时序 |
4.4 XAAR 1001 喷印数据结构 |
4.5 控制板与喷墨头高速数据接口设计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课题研究成果 |
5.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基于MTF的喷墨印刷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喷墨印刷 |
2.1 喷墨印刷概述 |
2.2 喷墨印刷发展现状 |
2.3 喷墨成像原理 |
2.4 影响喷墨印刷质量因素分析 |
2.5 喷墨印刷质量评价体系 |
2.5.1 计算机图像分析法 |
2.5.2 放射线成像分析法 |
2.5.3 计算机光学分析方法 |
第三章 MTF在印刷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
3.1 MTF的光学概念 |
3.2 喷墨图像透反射模型 |
3.3 喷墨印刷样张MTF |
3.3.1 正弦曲线图像法 |
3.3.2 黑白对比图像法 |
3.3.3 单像素线法 |
3.4 纸张和油墨的 MTF |
第四章 喷墨打印机MTF的测量 |
4.1 介绍 |
4.1.1 简介 |
4.1.2 调制传递函数的定义 |
4.2. 喷墨打印机调制传递函数的实验评估结构 |
4.2.1 喷墨打印机的调制传递函数 |
4.2.2 喷墨打印机的调制传递函数的测量 |
4.2.3 测试图片 |
4.2.4 喷墨印刷系统 |
4.2.5 扫描仪 |
4.3 倾斜刃边法 |
4.3.1 倾斜刃边法的介绍 |
4.3.2 结果 |
4.3.3 插值法的影响 |
4.3.4 阶段对比的影响 |
4.4 Hasegawa法 |
4.4.1 Hasegawa法的介绍 |
4.4.2 方法分析 |
4.4.3 显着性测定 |
4.4.4 转换方程:反差传递函数与调制传递函数 |
4.4.5 结论 |
4.5 Jang & Allebach法 |
4.5.1 Jang & Allebach法介绍 |
4.5.2 方法分析 |
4.5.3 振幅依存性 |
4.5.4 结论 |
4.5.5 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调制传递函数 |
4.5.6 中间角度方向上的调制传递函数 |
4.5.7 讨论 |
4.6 三种方法对比的结果 |
第五章 MTF值的修正 |
5.1 喷墨打印机的MTF修正 |
5.1.1 去卷积 |
5.1.2 威拿过滤器 |
5.1.3 非清晰掩盖 |
5.1.4 小结 |
5.2 局部适度补偿 |
5.2.1 图像分解 |
5.2.2 斜纹相关补偿 |
5.2.3 局部平均数 |
5.2.4 Lhigh的 N 次去卷积 |
5.2.5 适应合并 |
5.2.6 实验结果 |
5.3 讨论 |
5.3.1 局部适应补偿与传统去卷积和非锐度掩盖 |
5.3.2 最优化 |
5.4 过度补偿 |
5.4.1 过度补偿 |
5.4.2 推荐过度补偿 |
5.5 物理实验 |
5.5.1 实验种类和观察者工作 |
5.5.2 图像 |
5.5.3 颜色进程 |
5.5.4 观察者和观察条件 |
5.5.5 整体结果 |
5.6 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基于CCD获取测控元素评价喷墨打印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理论分析 |
2.1 传统印刷质量检测 |
2.1.1 印刷质量的评价标准 |
2.1.2 传统印刷质量检测方法 |
2.1.3 传统印刷质量检测方法小结 |
2.2 喷墨打印质量检测 |
2.2.1 喷墨打印原理 |
2.2.2 计算机图像分析法 |
2.2.3 图像分析评价指标 |
2.2.4 数字印刷质量标准(ISO/ICE 13660) |
2.2.5 喷墨打印质量检测方法小结 |
2.3 人眼视觉特性 |
2.3.1 对比敏感度函数CSF |
2.3.2 多通道与掩蔽效应 |
2.3.3 CSF在印刷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
2.4 颜色空间的分类及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CCD获取测控元素检测喷墨打印质量 |
3.1 测试样张的设计 |
3.2 测控元素的获取 |
3.3 CSF在色块检测中的应用 |
3.4 检测参数与方法 |
3.4.1 检测参数与方法的确定 |
3.4.2 检测方法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实验及验证 |
4.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流程 |
4.2.1 纸张和打印机的特性化 |
4.2.2 打印输出 |
4.2.3 图像采集 |
4.2.4 检测方法 |
4.3 实验 |
4.3.1 采样分辨率确定实验 |
4.3.2 打印质量检测实验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1 采样分辨率确定实验分析 |
4.4.2 打印质量检测实验分析 |
4.5 主观评价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详细摘要 |
四、渗墨对喷墨印刷图像质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热升华转印纸打印过程中的洇渗现象研究[J]. 吕杭.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1(03)
- [2]喷墨输纸系统动力学和动态特性研究[D]. 张俊杰.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8)
- [3]喷墨印刷质量缺陷的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J]. 李雪枚,罗世永,李绍国,赵严,邓刚,许文才,张文雨. 包装工程, 2018(01)
- [4]纸张涂层结构与喷墨数字印刷质量构效关系研究[D]. 李雪枚. 北京印刷学院, 2018(04)
- [5]基于UV数码喷印技术的家具与木制品表面装饰图案研究[D]. 汪菲. 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6]功能性壁纸的研制及其喷墨印刷适性[D]. 万正刚.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3)
- [7]全印制氧化锌压敏电阻电极制备技术研究[D]. 柴瑞娥.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8]基于FPGA的喷墨印刷系统高速数据接口的设计与实现[D]. 严彬彬. 北京印刷学院, 2013(S2)
- [9]基于MTF的喷墨印刷质量研究[D]. 陈羽茜. 江南大学, 2012(04)
- [10]基于CCD获取测控元素评价喷墨打印质量[D]. 李秀磊.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