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区储罐腐蚀影响因素分析

沿海地区储罐腐蚀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沿海地区储罐腐蚀的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庆哲[1](2021)在《船舶液化天然气加注站建设方式研究及方案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化天然气(LNG)是目前常用的一种动力燃料,因其具有清洁、经济的特点,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行业作为动力燃料,诸如汽车行业、发电行业以及水运行业等。如今,使用LNG燃料作为动力的船舶数量不断在提升,而水上船舶LNG加注站作为提供LNG动力船舶燃料补给的平台,益发凸显重要。因此,加大对水上船舶LNG燃料加注站的研究十分有必要。对此,本文将重点对水上船舶LNG加注站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探讨研究。(1)归纳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分析了船舶航道、使用LNG燃料的船舶以及船舶LNG加注站的研究现状。同时,分析研究了船舶LNG加注站建站可行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包括市场预测、加注模式以及站址选择,总结分析LNG加注站的关键问题。(2)水上船舶LNG加注站的市场预测问题研究。对船舶LNG两种不同市场预测类型进行分析研究,包括国家层面的宏观市场需求预测和针对项目的LNG加注需求预测。同时,对LNG加注站市场预测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指出市场预测应着重研究的问题,最后例举LNG加注站市场预测实例展开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措施。(3)水上船舶LNG加注站的加注模式问题研究。首先以加注站的功能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依次分析LNG加注站服务对象特点、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明确LNG加注站的功能定位。基于此基础,深入分析几种不同类型的LNG加注站的加注模式。结合加注模式类型的选择原则和相关法规政策,明确船舶LNG加注站加注模式的选择方法。(4)水上船舶LNG加注站的站址选择问题研究。对船舶LNG加注站的加注能力测算、等级划分等逐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船舶LNG加注站的站址选择展开研究,分别对选址基本原则、约束因素、基本要求以及规范要求进行研究。最后提出了船舶LNG加注站站址选择的改进方法,并例举相关实例进行应用研究。

周欢[2](2020)在《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评估及监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7月1 6日,大连港一输油管道发生爆炸事故。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一危险货物仓库发生特大爆炸事故。2019年9月28日,韩国蔚山港一艘化学品船发生爆炸事故。2020年8月4日,黎巴嫩贝鲁特港发生大爆炸。此类事故引发的后果,不仅造成了环境破坏和经济损失,还引起较大的舆论影响,同时暴露出港口危化品物流中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和严重的监管问题,亟需开展有效的风险监督和管理。危险化学品,简称危化品,是一类特殊化学品,具有腐蚀、放射性和易爆、易燃、毒害等特点,并且容易在生产、经营、使用和废弃物处置过程中出现人员的伤害和经济环境的破坏。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化工行业的发展,危化品需求量增加,常应用于多个行业和领域,且通过港口进行中长距离的异地运输情况多,此外危化品安全管控形势严峻。据交通部统计,我国危化品运输量中七成左右的危化品通过水路进行运输。港口作为连接水路运输和陆路运输的关键节点,在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确保港口物流活动安全是促进港口繁荣和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更是我国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因此,开展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研究十分必要,通过对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和影响机理分析,可以为港口危化品物流的风险评估提供基础,进而实现港口危化品物流的有效风险监管,这对港口危化品物流的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如下:首先,识别了影响港口危化品物流关键风险影响因素。通过对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特点的分析,发现风险影响因素众多。针对传统DEMATEL模型过多依赖专家打分的不足,结合聚类分析和BP神经网络方法的优点,构建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影响因素识别的CBP-DEMATEL模型,并进行模型仿真,分析了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和分类结果。选取宁波-舟山港(简称宁-舟港)等15个重要的危化品吞吐港口的历史数据进行研究,基于聚类分析对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影响因素按属性进行分类,得到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相同属性影响因素的分类结果,根据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影响因素相似属性分类结果可以为下一步风险评估中多维风险情景中风险因素耦合的刻画提供基础。利用BP神经网络非线性的特点求解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影响因素之间的直接关联矩阵,通过计算得到影响因素对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的影响程度,可以得到原因型和结果型影响因素,为下一步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的评估选取关键风险影响因素指标提供依据。其次,构建港口危化品物流多维风险评估的WRT模型。在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影响因素识别的基础上,开展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评估。借鉴物理-事理-人理WSR理论和风险识别、过滤和排序RFRM理论和情景构建TSS理论,构建港口危化品物流的多维风险评估WRT模型。基于WRS方法论的思想,将风险因素映射到物理、事理和人理三个方面。根据风险影响因素识别的结果,在RFRM风险过滤理论的基础上对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过滤。基于TSS情景构建理论,从物理、事理和人理三个方面对风险影响因素进行耦合,构建三维风险情景。选取15个港口进行实证分析,基于风险评估WRT模型分别计算15个港口的危化品物流的一维、二维和三维风险大小,通过点面结合刻画各个维度的风险和整体风险,能够从局部到整体把握各个港口的风险水平,并找到关键风险源,有效地防范重大风险,同时为政府部门和港口危化品物流企业安全发展提出建议。最后,构建考虑风险大小的政府和港口危化品物流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双方策略演化机理。基于风险评估中采用事故发生率和事故后果严重度对港口危险化学品物流风险水平的刻画,进一步构建考虑政府严格监管概率和事故发生率及后果严重度等参数的演化博弈模型。采用复制动态方程刻画不同监管的概率和事故发生率等因素对策略选择的影响过程及规律,并利用MATLAB进行模型仿真。研究表明:港口危化品监管中存在“监管悖论”现象,只加强政府严格监管力度,短期会使企业采取设施安全经营策略以应对严格监管,但从长期看,并不能使企业自觉选择设施安全策略。港口危化品物流企业的策略选择与其经营收入无关,而与事故发生率有关。面对低风险,无论政府监管严格与否,企业都选择忽略风险;面对高风险时,政府不采取严格监管,企业仍会自觉选择设施安全策略合法经营。最后通过模型研究的结论,为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监管机制的设计提供建议,促进港口危化品物流安全发展。

励和发[3](2019)在《临港油库强降雨风险评价及应急系统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石油消费的逐年扩大,石油对外依存度迅速上升。目前国家在沿海地区建设了大量的油库,但是由于我国沿海地区属于季风区,强降雨导致的事故频繁发生,给油储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所以对临港油库的强降雨风险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其关键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综合性的应对技术解决方案十分必要。本文首先以临港油库为承灾体研究对象,构建了包括人员、设备设施、环境、恢复力四个方面的脆弱性影响因素系统,在此基础上采用复杂网络、ahp、信息熵理论和Matlab等方法,确立了包涵:人员脆弱性、设备设施脆弱性、环境脆弱性、恢复力4个一级指标以及暴露性、敏感性以及管理应对能力等10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的临港油库强降雨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研究的适用性,基于java、html等编程语言、Axsure RP8软件和应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临港油库强降雨预警评价及应急系统,该系统包括:脆弱性评价、数据监测、预警、物资监控、应急响应等功能模块,可以实现临港油库对强降雨灾害的灾害风险预警评估、应急决策和应急救援。

张永建,董利波[4](2018)在《原油储罐外防腐施工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炼油化工企业的大型化、一体化以及国家储备油库建设,原油储罐的罐容普遍达到10万立方米,部分甚至达到15万立方米。作为国家保障原油储备和炼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罐体自身的稳定性至关重要。而罐体腐蚀则是威胁储罐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分析原油储罐腐蚀成因为切入点,以原油储罐外防腐施工关键点作为突破口,简述原油储罐外防腐的必要性,再以此为基础,重点论述原油储罐外防腐施工方式和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以期通过因素分析,明晰理论,为后续具体工作的开展和优化提供帮助。

乔垚明[5](2018)在《压载持续作用下混凝土内氯离子传输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压载持续作用下混凝土中的氯离子传输性能研究是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针对压载持续作用下混凝土中的氯离子传输性能展开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考虑压载及其他因素对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过程的影响,提出了受氯盐侵蚀的混凝土结构寿命预测数值模型,并在试验验证数值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该模型分析了长期承受压荷载的大型LNG储罐预应力混凝土外罐中的氯离子传输过程,提出了外罐耐久性优化设计方案。具体内容描述如下:1、从微观角度出发,以Krstulovic–Dabic的水泥水化动力学模型为基础,考虑水泥持续水化和氯结合盐填充作用对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建立了混凝土中的氯离子传输数值模型;并在验证该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温度、湿度、水灰比、骨料等参数对无应力状态下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过程的影响规律。2、从低等级荷载和高等级荷载两方面分析了压载持续作用对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规律的影响;通过多相球模型、徐变预测公式和损伤力学等理论,建立各阶段的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数值模型,并与相关文献中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3、以某大型LNG储罐预应力混凝土外罐为研究对象,采用COMSOL有限元软件建立LNG储罐外罐模型并进行数值计算;在考虑温度、湿度、水灰比、骨料含量和混凝土徐变效应的基础上,分析了外部环境和压载持续作用引起的储罐外罐混凝土内的氯离子分布特征,确定了储罐外罐耐久性设计和维护的关键部位,并探讨了水灰比、保护层厚度、养护龄期对长期承受压荷载的大型LNG预应力混凝土外罐中氯离子传输规律的影响;最后,针对LNG储罐外罐受氯盐侵蚀,提出了耐久性优化设计方案。结果表明:水灰比、温度、湿度对混凝土中氯离子表观扩散系数的影响呈正相关,骨料含量呈负相关;在低等级压荷载作用下,应力大小对氯离子表观扩散系数的影响呈负相关;在高等级压荷载作用下,应力大小对氯离子表观扩散系数的影响呈正相关;LNG储罐预应力混凝土外罐的第一浇筑带处,钢筋更容易发生锈蚀,建议对第一浇筑带采用局部增大保护层厚度的方式提高储罐的耐久性能,推荐保护层厚度采用55mm。

商丽艳[6](2018)在《硫铁化合物的生成、自燃性及自燃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原油的炼制、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油品中的活性硫与装置内壁中的铁锈(主要成分为铁的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具有一定自燃性的硫铁化合物。油品储罐中硫铁化合物的氧化自燃被认为是引起油品储罐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本论文围绕含硫原油自燃原理,对有氧条件下硫铁化合物的生成及其自燃性、硫铁化合物结构对自燃性的影响、硫铁化合物的氧化历程和硫铁化合物的氧化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利用自行设计的硫化装置研究了硫铁化合物的生成,发现有氧条件下硫铁化合物的生成是一个硫化和氧化同时进行的过程,过程中温度上升幅度大、单质硫的生成量高。有氧条件下铁锈及其主要组分硫化产物的自燃性,低于无氧硫化产物的自燃性。硫化气体混合物中初始氧气浓度、环境温度、储热条件、单质硫等因素均是影响硫化产物自燃性的重要因素。硫化过程中单质硫的生成能促进硫化产物向活性更高的多硫化物转化,使硫化产物的自燃性增强。适当降低环境温度、削弱储热条件,能有效降低储罐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风险性。利用SEM,XRD,XPS等现代测试技术,研究了硫化产物的微观形貌和表面状态对其自燃性的影响,探明Fe2O3、Fe3O4和Fe(OH)3的硫化产物自燃性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三种硫化产物的微观结构不同。研究结果表明,铁氧化物的室温硫腐蚀过程是铁的氧化物转化为FeS2和FeS04的过程,其中伴随着FeS、S8的生成与转化;有氧气参与的氧化反应,促进了 FeS向具有更强自发氧化能力的FeS2转化。硫化产物的室温氧化是FeS2、FeS、S等还原性物质逐渐被氧化的过程,硫化产物中的还原性物质最终被氧化成Fe2O3和FeSO4;液相中生成硫铁化合物的自燃性远低于固液间硫化产物的自燃性。纯FeS、80%FeS和模拟硫腐蚀产物的高温氧化过程都经历了水蒸发及硫脱附(失重)、氧化增重、受热分解(再失重)三个阶段。在240~280℃时硫铁化合物氧化。在325~400℃范围内FeS发生复杂的氧化反应,最终试样质量随试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直至恒重,主要产物为FeSO4。温度达到480℃,主要产物为Fe2(SO4)3,该温度下其缓慢分解。在500~670℃范围内,Fe2(SO4)3热分解或FeS的完全氧化反应引起试样质量迅速减少,最终产物为Fe2O3。热分析动力学研究发现,硫铁化合物在不同反应阶段的机理函数、表观活化能、指前因子等动力学参数不相同。表观活化能值E第一阶段<E第二阶段<E第三阶段,随着反应过程的深入,反应阻力增大;同样是第二阶段,E 80%FeS>E模拟硫腐蚀产物>E纯FeS。在氧化增重阶段,纯FeS更容易与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铁盐,其次为模拟硫腐蚀产物,而纯度不高的80%FeS氧化活性最差。这与在硫铁化合物氧化历程研究结果相吻合(纯FeS比80%FeS具有更高的被氧化活性);第三阶段,E纯FeS>E模拟硫腐蚀产物>E 80%FeS,硫酸铁盐的受热分解阶段,80%FeS更容易氧化分解,其次为模拟硫腐蚀产物,而纯FeS在该阶段氧化活性最差。研究成果为“有效地抑制和消除因硫铁化合物自燃而引发的火灾和爆炸事故,保证炼油设备和装置的安全运行”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石化企业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程红红[7](2017)在《石墨烯涂料在油罐防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储油罐是储存和输转石油产品的龙头设备,在石油化工和油库企业中应用广泛。随着国内原油品质劣化,进口原油和油品转运量的不断增加,油罐的腐蚀问题日益突出。油品在开采过程中常夹杂一定水和腐蚀性介质,在长期存储过程中“水沉油浮”,腐蚀性沉积水在油罐底部聚集,尤其是在沿海等苛刻腐蚀环境下,沉积水中含有大量氯离子、硫酸盐和厌氧微生物,形成强腐蚀环境,给油罐底板造成了严重的腐蚀危害。为更好地开展储油罐防腐工作,本论文针对腐蚀介质沉积水,研究不同钢材在沉积水中的腐蚀行为,结合腐蚀机理,研究针对储罐内底板的涂层防腐蚀技术。具体如下:首先,以不同钢材Q235、316L、X65和X80作为腐蚀材料,以镇海炼化原油储罐底部的沉积水作为腐蚀介质,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EIS)技术以及X衍射仪(XRD)并结合腐蚀形貌观察(SEM)、电子能谱(EDS),对三种钢材在沉积水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进行研究。发现:Q235钢、X65钢和X80钢浸泡24天后表面生成疏松腐蚀产物,316L钢表面没有明显腐蚀现象发生;极化曲线表明Q235(3.462μA?cm-2)、X65钢(4.122μA?cm-2)和X80钢(5.848μA?cm-2)在原油沉积水中自腐蚀电流密度远大于316L(0.118μA?cm-2),316L钢极化曲线有明显的钝化区;EIS表明随着浸泡时间延长,Q235钢、X65钢、X80钢的阻抗模值缓慢增加,随后阻抗模值降低,而316L钢的阻抗模值没有明显变化。基于上述实验,以石墨烯为填料,通过化学试剂结合离心超声等方法,将其稳定分散到水溶液中,采用TEM和AFM等对石墨烯的分散状态和层数进行表征。将分散后的石墨烯添加到双组份水性环氧树脂中,制备石墨烯-水性环氧复合涂层。通过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谱技术研究复合涂层在模拟海水溶液中的隔水和防腐性能。结果表明:石墨烯复合涂层较纯环氧涂层的耐蚀性明显提高,石墨烯具备优异的隔水性能,可以提高环氧树脂的阻抗模值,增大涂层耐腐蚀性能。最后,针对传统环氧富锌涂层屏蔽性能差,海洋环境下防腐寿命短等缺陷,实验以石墨烯为填料,自制石墨烯底漆和石墨烯面漆。以实际原油储罐的沉积水为腐蚀介质,将石墨烯底漆和石墨烯面漆作为防护涂层体系,采用交流阻抗谱、动电位极化曲线,结合盐雾实验研究石墨烯涂层体系在沉积水中的腐蚀行为和失效过程。结果发现:石墨烯底漆在浸泡初期对碳钢具有一定的防护效果,浸泡一段时间后,腐蚀介质渗透到金属基底,涂层逐渐失效;一层底漆的防腐能力明显较底漆和面漆搭配的防腐效果差,底漆和面漆搭配涂覆,涂层浸泡46天后,电阻仍为162 MΩcm,浸泡200天才逐渐失效,结合各浸泡时间测得的腐蚀电流密度以及盐雾实验,说明采用石墨烯面漆和石墨烯底漆搭配,可显着提高涂层对碳钢在沉积水中的防护性能。

张倩[8](2017)在《沿海钢制储罐多种环境因子影响下的腐蚀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发展,原油和成品油的储备受到广泛关注,对各类油库储备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储罐数量大幅度增加。我国自2003年建起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中的大部分处于沿海地区,腐蚀环境较内陆而言更加恶劣,储罐寿命减短,并且造成严重的经济损耗,甚至在安全运行方面留下巨大的隐患。储罐是油品储运系统中重要环节,是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主要设备,探究沿海钢制储罐多种环境因子影响下的腐蚀规律,不仅可以为我国钢制储罐的设计、建造、选材提供理论保障,同时对提高我国储罐设计能力和建造水平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采用电化学实验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钢质储罐中常用钢材16Mn钢和Q235钢两种材料,分别在油品、氯离子、硫离子、微生物等不同环境因子影响下的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6Mn钢在汽油、柴油、重油等油品的腐蚀行为受阴极控制,其中在汽油中的腐蚀速度最大,柴油次之,重油最小,这主要是因为氧在不同油品中溶解度不同导致的;在Cl-溶液中,Q235钢随着Cl-浓度的升高,自腐蚀电流密度减小,腐蚀速率减慢,当Cl-浓度大于10g/L时,腐蚀速度随着Cl-含量的升高而加快。16Mn钢在Cl-溶液中的腐蚀速率随着浓度增大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S2-溶液中,S2-浓度增加使Q235钢的腐蚀速率呈现先加快后减慢而后趋于平缓的趋势,且随着硫离子浓度增加,阳极曲线愈发趋于钝化,当硫离子浓度大于2.5%时,阳极出现明显钝化区。16Mn钢随着硫离子浓度增加,腐蚀速率不断加快,但当S2-含量超过2.5%时,自腐蚀电流虽然还是增大,但是变化并不明显,原因是16Mn钢表面形成了具有保护性质的腐蚀产物膜;Cl-浓度对Q235钢在SRB中腐蚀行为影响显着。当溶液中Cl-含量低于50g/L时,随着Cl-含量增加,Cl-与SRB协同作用,Q235钢腐蚀速度加快;而当Cl-含量高于50g/L时,盐浓度升高抑制了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Q235腐蚀速率随Cl-浓度增加而降低;不同的石油烃降解细菌对16Mn钢的腐蚀行为影响不同。16Mn钢在ASW-3中的腐蚀速率最快,ASS-2次之,ASW-1最慢。在ASW-1培养基中,随着生物膜的生长和脱落,16Mn钢的腐蚀速率先减小后增加;16Mn钢在ASW-3培养基中腐蚀速率基本变化不大;16Mn在ASS-2培养基中,随着ASS-2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碱堆积,到第7天时腐蚀速率明显增加,腐蚀速度加快。

王刚[9](2015)在《沿海地区钢质原油储罐腐蚀与防护》文中提出通过对沿海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锦州石化分公司沿海的兴海油港和其他沿海储罐进行调研,总结分析了沿海油罐的腐蚀特点,并通过实验室研究,判断原油储罐内、外部腐蚀的各项影响因素及其权重。其中原油储罐外部防腐蚀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海洋大气环境引起的腐蚀,其次是紫外线加速对涂层的老化引起的腐蚀;内部腐蚀与酸值关系不大,其腐蚀主要是原油脱水所产生的含盐、含硫污水所致。还对不同原油的腐蚀性进行了排序,并对涂层防护进行了说明,提出了原油储罐涂层防护的方案。评价结果表明:表面处理条件对涂层完整性有很大影响,表面经过喷砂处理好于未处理的,多层涂层好于单层的,有机涂层好于无机的。

王萍[10](2015)在《近海油田钢质原油储罐腐蚀机理分析与防护》文中研究表明辽河油田原油储罐储存的原油含有水、无机盐、硫化物、有机酸等腐蚀性化学物质,造成储油罐内顶部、底板及加热盘管发生严重腐蚀,甚至导致某些储油罐发生罐顶塌陷和罐底板穿孔漏油事故,影响生产正常运行。原油储罐腐蚀主要有罐顶与罐壁外腐蚀、罐底外腐蚀以及储罐内腐蚀。通过分析罐底沉积污水中的腐蚀性成分,确定引起腐蚀原因。采取的防护对策包括:改进储罐的设计,增加防雨檐,减少雨水与罐表面接触;罐底边缘板的防腐蚀、防渗水等采用CTPU玻璃布+防水涂料的工艺技术;涂料与牺牲阳极联合保护技术。

二、影响沿海地区储罐腐蚀的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沿海地区储罐腐蚀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船舶液化天然气加注站建设方式研究及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船舶LNG加注站建站可行性研究问题分析
    2.1 水上船舶LNG加注站可行性研究问题
        2.1.1 市场预测
        2.1.2 加注模式
        2.1.3 站址选择
    2.2 水上船舶LNG加注站可行性研究的关键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船舶LNG加注站建设方案中市场预测的研究
    3.1 船舶LNG加注站市场预测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3.1.1 市场预测不同类型
        3.1.2 船舶LNG加注站市场预测方法
        3.1.3 影响船舶LNG加注站市场规模的因素
    3.2 船舶LNG加注站市场预测实例分析
        3.2.1 市场预测实例
        3.2.2 水上LNG加注站市场预测存在的问题
        3.2.3 完善水上LNG加注站市场预测的措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船舶LNG加注站建设方案中加注模式的研究
    4.1 船舶LNG加注站功能
        4.1.1 船舶LNG加注站服务对象特征
        4.1.2 船舶LNG加注站模式待解决问题
        4.1.3 船舶LNG加注站功能明确
    4.2 船舶LNG加注模式类型选择分析
        4.2.1 加注模式类型
        4.2.2 船舶LNG加注模式类型选择的原则
        4.2.3 船舶LNG加注模式法规政策
        4.2.4 船舶LNG加注模式的选择确定
    4.3 两种水上LNG加注模式的应用分析
        4.3.1 趸船式加注模式的应用与分析
        4.3.2 岸基式加注模式的应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船舶LNG加注站建设方案中站址选择的研究
    5.1 船舶LNG加注站站址选择分析
        5.1.1 加注能力测算中的问题分析
        5.1.2 船舶LNG加注站的等级划分
        5.1.3 水上LNG加注站规划距离测算中的问题分析
        5.1.4 物料危险性分析
        5.1.5 主要设备、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
        5.1.6 危险与可操作性(HAZOP)安全风险分析及主要分析结果
    5.2 船舶LNG加注站选址原则及要求
        5.2.1 加注站选址的基本原则
        5.2.2 加注站选址的约束因素
        5.2.3 加注站选址的基本要求
        5.2.4 加注站选址选择的规范要求
    5.3 船舶LNG加注站站址选择方法的改进应用
        5.3.1 加注站站址选择方法的改进
        5.3.2 改进后的船舶LNG加注站站址选择方法应用实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评估及监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目标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研究述评
    2.1 相关概念
        2.1.1 风险相关概念
        2.1.2 危化品相关概念
        2.1.3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
    2.2 相关理论
        2.2.1 风险评估理论
        2.2.2 演化博弈理论
    2.3 相关研究综述
        2.3.1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影响因素研究
        2.3.2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评估相关研究
        2.3.3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监管相关研究
    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3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现状及特点分析
    3.1 港口危化品物流现状分析
        3.1.1 全国港口危化品吞吐量及泊位情况
        3.1.2 分地区港口的危化品吞吐量
        3.1.3 主要港口的危化品吞吐量
    3.2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现状分析
        3.2.1 我国水运事故统计分析
        3.2.2 我国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统计分析
        3.2.3 世界危化品水运事故统计分析
    3.3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特点分析
        3.3.1 港口危化品物流特点
        3.3.2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特点
    3.4 本章小结
4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影响因素识别
    4.1 模型概述
        4.1.1 基本方法
        4.1.2 CBP-DEMATEL模型与优点
    4.2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4.2.1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影响因素
        4.2.2 影响因素指标数据来源
        4.2.3 影响因素识别步骤
    4.3 影响因素识别结果
        4.3.1 风险影响因素分类与影响程度
        4.3.2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评估
    5.1 模型概述
        5.1.1 基本方法
        5.1.2 WRT风险评估模型与优点
    5.2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评估WRT模型构建
        5.2.1 基于WSR的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因素映射
        5.2.2 基于RFRM的关键风险影响因素过滤
        5.2.3 基于TSS的多维风险情景的构建
    5.3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评估实证分析
        5.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5.3.2 多维风险情景下风险因素发生概率
        5.3.3 多维风险情景下的后果严重度
    5.4 风险评估结果与启示
        5.4.1 港口风险评估结果
        5.4.2 风险管理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监管策略研究
    6.1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监管问题分析
    6.2 港口危化品物流中的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6.2.1 政府与企业双方演化博弈模型
        6.2.2 均衡策略分析
    6.3 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6.3.1 港口危化品物流企业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6.3.2 政府部门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6.3.3 考虑风险大小的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6.3.4 演化博弈模型下的监管悖论
    6.4 演化模型仿真分析
        6.4.1 演化模型参数设置
        6.4.2 演化稳定下的策略仿真分析
        6.4.3 考虑不同监管力度和事故发生率的模型仿真
        6.4.4 仿真结果
    6.5 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监管建议
        6.5.1 风险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6.5.2 监管机制设计的建议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临港油库强降雨风险评价及应急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油储行业现状
        1.1.2 强降雨致灾情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强降雨灾害研究
        1.2.2 承灾体脆弱性研究
        1.2.3 脆弱性评价方法
        1.2.4 应急系统构建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灾害风险理论
        2.1.1 灾害风险概念
        2.1.2 灾害风险机理
    2.2 承灾体脆弱性理论
        2.2.1 承灾体脆弱性概念
        2.2.2 承灾体脆弱性评估方法
    2.3 系统理论
        2.3.1 一般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2.3.2 系统分析
    2.4 复杂网络理论
        2.4.1 节点重要度评估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临港油库强降雨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
    3.1 临港油库脆弱性特点
        3.1.1 临港油库环境特点
        3.1.2 临港油库脆弱性特点
    3.2 临港油库强降雨承灾体脆弱性影响因素
        3.2.1 强降雨灾害对临港油库的危害
        3.2.2 承灾体划分
        3.2.3 临港油库强降雨脆弱性系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临港油库强降雨脆弱性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1.1 构建目的
        4.1.2 构建原则
        4.1.3 确定脆弱性评价指标
    4.2 脆弱性评价模型建立
        4.2.1 承灾体脆弱性指标确定
        4.2.2 确定权重方案
        4.2.3 综合评价
    4.3 脆弱性等级划分
    4.4 实证分析
        4.4.1 油库概况
        4.4.2 承灾体脆弱性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临港油库强降雨预警评价及应急系统构建
    5.1 系统设计
        5.1.1 设计原则
        5.1.2 主界面设计
    5.2 管理模块构建
        5.2.1 脆弱性评价
        5.2.2 数据监测
        5.2.3 预警
        5.2.4 物资监控
        5.2.5 应急响应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邻接矩阵
    附录2 B2的权重值
    附录3 临港油库强降雨承灾体脆弱性指标征询意见表
    附录4 ahp判断矩阵打分表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原油储罐外防腐施工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油储罐外防腐施工关键点
    1.1 外底板防腐
    1.2 外壁防腐
2 原油储罐外防腐施工方式
    2.1 油罐外底板防腐施工
    2.2 油罐外壁防腐施工
3 原油储罐外防腐施工质量控制
    3.1 防腐蚀涂层体系选择
    3.2 表面处理
    3.3 抽样测试
4 总结

(5)压载持续作用下混凝土内氯离子传输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不同荷载类型对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的影响
        1.2.2 无应力状态下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性能研究
        1.2.3 压载持续作用下的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性能研究
        1.2.4 LNG储罐耐久性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无应力状态下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性能研究
    2.1 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模型
        2.1.1 传输模型的基本形式
        2.1.2 混凝土中氯离子的表观扩散系数
    2.2 细观角度分析各组分对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的影响
        2.2.1 混凝土中各组分对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机理
        2.2.2 基于复合球模型的混凝土表观氯离子扩散系数等效方法
    2.3 水泥净浆中氯离子传输模型
        2.3.1 受氯盐侵蚀的水泥净浆中孔隙结构变化过程
        2.3.2 水泥水化动力学模型
        2.3.3 水泥净浆的孔隙率计算模型
        2.3.4 水泥净浆中氯离子扩散系数预测公式
    2.4 砂浆中氯离子传输模型
    2.5 水泥净浆和砂浆中氯离子传输模型的试验验证
        2.5.1 试件制备
        2.5.2 水泥净浆试件的孔隙率测量及孔隙率预测模型验证
        2.5.3 水泥净浆中氯离子含量的测量
        2.5.4 水泥净浆中氯离子传输模型验证
        2.5.5 氯离子扩散系数随时间、空间改变的特性分析
        2.5.6 砂浆中氯离子传输模型的验证
    2.6 各因素对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过程的影响
        2.6.1 混凝土中的氯离子传输模型及误差分析
        2.6.2 水泥材料各参数对混凝土中的氯离子表观扩散系数的影响
        2.6.3 水灰比对混凝土中的氯离子表观扩散系数的影响
        2.6.4 骨料含量对混凝土中的氯离子表观扩散系数的影响
        2.6.5 温度对混凝土中的氯离子表观扩散系数的影响
        2.6.6 湿度对混凝土中的氯离子表观扩散系数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压载持续作用下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性能研究
    3.1 不同等级荷载对混凝土损伤程度的影响
        3.1.1 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变形与损伤
        3.1.2 低等级荷载与高等级荷载的界限
    3.2 低等级压载持续作用下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模型
        3.2.1 瞬时应变阶段饱和砂浆中的氯离子传输模型
        3.2.2 瞬时应变阶段饱和混凝土中的氯离子传输模型
        3.2.3 混凝土、砂浆、界面过渡区的体应变之间的关系
        3.2.4 瞬时应变阶段非饱和混凝土中的扩散系数
        3.2.5 徐变预测模型
        3.2.6 考虑徐变效应的混凝土氯离子传输模型
        3.2.7 修正系数k的取值和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的预估模型
    3.3 高等级压载持续作用下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模型
        3.3.1 基于损伤力学的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系数预测模型
        3.3.2 瞬时应变阶段混凝土中的氯离子传输模型
        3.3.3 考虑徐变损伤耦合作用的混凝土氯离子传输模型
        3.3.4 修正系数n的取值
    3.4 传输模型的验证及结果分析
        3.4.1 压载持续作用下混凝土内氯离子侵蚀试验
        3.4.2 数值建模
        3.4.3 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与讨论
        3.4.4 模型之间的对比分析及讨论
        3.4.5 临界应力范围的划分和临界应力的确定
    3.5 拉伸荷载持续作用下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氯盐侵蚀下LNG储罐外罐寿命预测及优化设计
    4.1 LNG储罐混凝土外罐中的氯离子传输模型
        4.1.1 LNG储罐结构形式及预应力混凝土外罐的氯离子传输模型
        4.1.2 基于COMSOL分析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氯离子扩散系数的方法
    4.2 大型LNG储罐预应力混凝土外罐中氯盐侵蚀分析
        4.2.1 模型建立
        4.2.2 模型参数与边界条件
        4.2.3 瞬时变形阶段的应力场分析
        4.2.4 考虑徐变效应后的应力场分析
        4.2.5 氯离子侵蚀结果分析
        4.2.6 考虑徐变损伤耦合作用的传输模型与预估模型之间的对比
    4.3 影响因素分析及优化方法
        4.3.1 水灰比对预应力混凝土外罐诱导期的影响
        4.3.2 养护龄期对预应力混凝土外罐诱导期的影响
        4.3.3 保护层厚度对预应力混凝土外罐诱导期的影响
        4.3.4 大型LNG储罐预应力混凝土外罐耐久性优化方案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硫铁化合物的生成、自燃性及自燃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含硫储罐中硫铁化合物的生成
        1.2.1 原油中硫的分布与存在形态
        1.2.2 常温下硫铁化合物的生成
        1.2.3 石油加工过程中硫铁化合物的生成
    1.3 硫铁化合物的自燃性
        1.3.1 硫铁化合物自燃的危害
        1.3.2 硫铁化合物自燃的原因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硫化亚铁的氧化自燃性研究
        1.4.2 硫化亚铁氧化自燃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1.4.3 含硫油品储罐腐蚀产物自燃机理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1.4.4 对硫铁化合物其他方面的研究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有氧条件下硫铁化合物的生成过程
    2.1 引言
    2.2 试验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条件与方法
        2.2.4 X射线衍射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有氧条件下的硫化过程分析
        2.3.2 有氧与无氧条件硫化过程差异
        2.3.3 含氧量对硫化过程的影响
        2.3.4 有氧硫化过程单质硫含量的变化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氧硫化产物的自燃性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
        3.2.1 试剂、材料与设备
        3.2.2 试验条件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硫化产物自燃性分析
        3.3.2 氧气浓度对铁锈硫化产物自燃性的影响
        3.3.3 环境温度对有氧条件下硫化产物自燃性的影响
        3.3.4 储热条件对有氧条件下硫化产物自燃性的影响
        3.3.5 单质硫对有氧条件下硫化产物自燃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硫铁化合物结构对自燃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
        4.2.1 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检测
        4.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硫化产物自燃性差异
        4.3.2 硫化产物氧化历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液相中硫铁化合物的生成及自燃性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
        5.2.1 试验仪器
        5.2.2 试验药品
        5.2.3 试验原理
        5.2.4 试验条件与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固液、固气反应中硫化产物的自燃性
        5.3.2 液相间反应硫化产物自燃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硫铁化合物的氧化历程研究
    6.1 引言
    6.2 硫铁化合物氧化历程的研究方法
        6.2.1 热分析试验研究
        6.2.2 恒温反应过程
        6.2.3 硫酸根含量测定
        6.2.4 试样的选择与制备
    6.3 纯FeS的氧化历程分析
    6.4 纯度80% FeS的氧化历程分析
    6.5 纯FeS和纯度80% FeS的表观形貌
    6.6 模拟硫腐蚀产物有氧条件下的氧化历程
        6.6.1 硫腐蚀产物有氧条件下的变温氧化过程
        6.6.2 常温下有氧硫腐蚀过程及腐蚀产物的氧化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硫铁化合物氧化动力学研究
    7.1 热分析动力学理论
    7.2 硫铁化合物氧化动力学研究方法
        7.2.1 氧化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7.2.2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
        7.2.3 动力学反应中质量变化率及机理函数的确定
    7.3 硫铁化合物氧化过程的热分析试验
    7.4 硫铁化合物氧化过程的热分析动力学
        7.4.1 TG-DTG曲线特征分析
        7.4.2 硫铁化合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7.4.3 动力学参数的验证
        7.4.4 硫铁化合物氧化过程表观活化能的变化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作者简历

(7)石墨烯涂料在油罐防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油罐底板腐蚀现状
    1.3 造成近海油罐腐蚀的因素
        1.3.1 金属性质
        1.3.2 腐蚀环境
        1.3.3 油罐底板的腐蚀机理
    1.4 金属油罐的腐蚀防护
        1.4.1 阴极保护
        1.4.2 涂料防腐
        1.4.3 石墨烯基重防腐涂料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罐腐蚀调查及罐底沉积水成分分析
    2.1 中石化宁波大榭岛油罐现场腐蚀调研
    2.2 原油储罐沉积水成分调查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钢材在储罐沉积水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交流阻抗谱分析
        3.2.2 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
        3.2.3 SEM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墨烯-水性环氧涂料的制备及防腐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石墨烯分散液的制备
        4.2.2 石墨烯/水性环氧涂层的制备
        4.2.3 石墨烯/水性环氧涂层的腐蚀性能测试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石墨烯的分散状态
        4.3.2 石墨烯/水性环氧涂层的防护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石墨烯防腐涂层对油罐沉积水的防腐机制研究
    5.1 油罐重防腐底板防护涂层配方设计思路
    5.2 材质和实验过程
        5.2.1 石墨烯涂料制备
        5.2.2 石墨烯涂料/碳钢电极制备
        5.2.3 过程及条件
    5.3 结果及分析
        5.3.1 石墨烯底漆的防护性能
        5.3.2 石墨烯底漆+石墨烯面漆的综合防护性能
        5.3.3 耐盐雾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沿海钢制储罐多种环境因子影响下的腐蚀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钢制储罐腐蚀研究现状
    1.3 海洋环境钢制储罐腐蚀特征
        1.3.1 钢制储罐外部腐蚀
        1.3.2 钢制储罐内部腐蚀
    1.4 海洋环境钢制储罐的腐蚀防护对策
        1.4.1 防腐涂层
        1.4.2 阴极保护技术
    1.5 海洋环境钢制储罐腐蚀监/检测技术
        1.5.1 声发射在线检测技术
        1.5.2 超声测厚
        1.5.3 涡流检测技术
        1.5.4 漏磁检测法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油品对沿海钢质储罐腐蚀行为的影响
    2.1 实验方案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交流阻抗谱分析
        2.2.2 极化曲线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氯离子和硫离子对沿海钢制储罐腐蚀行为影响
    3.1 实验方案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氯离子浓度对 16Mn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3.2.2 氯离子浓度对Q235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3.2.3 硫离子浓度对Q235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3.2.4 硫离子浓度对 16Mn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生物对沿海钢制储罐腐蚀行为的影响
    4.1 实验方案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Cl-浓度对Q235在硫酸盐还原菌中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
        4.2.2 石油烃降解细菌对 16Mn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沿海地区钢质原油储罐腐蚀与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1 近海原油储罐腐蚀现状
2 腐蚀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2. 1 罐外壁腐蚀
        2.1.1大气腐蚀
        2. 1. 2 磨蚀腐蚀
    2. 2 罐内腐蚀
        2. 2. 1 气相空间部分
        2. 2. 2 与油交接部分
        2. 2. 3 底部与沉积水接触部分
        2. 2. 4 罐底板外侧
    2. 3 罐体形变导致的腐蚀
    2. 4 不同地区原油对罐体内部的腐蚀
        2. 4. 1 不同地区油品电化学结果
        2. 4. 2 不同地区油品对罐体应力腐蚀性影响
3 涂层防护
    3. 1 涂覆工艺对涂层完整性评价
    3. 2 涂层性能电化学评价
4 结论

(10)近海油田钢质原油储罐腐蚀机理分析与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1原油储罐腐蚀现状
2原油储罐腐蚀机理
3储罐防护对策
    3.1储罐外壁
    3.2储罐底板外表面
    3.3储罐内部
    3.4涂料与牺牲阳极联合保护
4结语

四、影响沿海地区储罐腐蚀的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船舶液化天然气加注站建设方式研究及方案探讨[D]. 周庆哲.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0)
  • [2]港口危化品物流风险评估及监管策略研究[D]. 周欢.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3]临港油库强降雨风险评价及应急系统构建研究[D]. 励和发.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4]原油储罐外防腐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 张永建,董利波. 化工管理, 2018(30)
  • [5]压载持续作用下混凝土内氯离子传输性能研究[D]. 乔垚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6]硫铁化合物的生成、自燃性及自燃过程研究[D]. 商丽艳. 东北大学, 2018(01)
  • [7]石墨烯涂料在油罐防腐中的应用研究[D]. 程红红. 浙江海洋大学, 2017(04)
  • [8]沿海钢制储罐多种环境因子影响下的腐蚀规律研究[D]. 张倩. 浙江海洋大学, 2017(08)
  • [9]沿海地区钢质原油储罐腐蚀与防护[J]. 王刚. 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2015(05)
  • [10]近海油田钢质原油储罐腐蚀机理分析与防护[J]. 王萍.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5(07)

标签:;  ;  ;  ;  ;  

沿海地区储罐腐蚀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