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降低对华农产品和水产品出口关税

越南降低对华农产品和水产品出口关税

一、越南将降低对华农水产品出口关税(论文文献综述)

王婉如[1](2019)在《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中后期,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以促进对外贸易。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又一轮动力。贸易政策的变化成为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各国合作的加深,推进全球化的发展、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自由贸易,依旧是全球治理中的共识与长期趋势。贸易开放仍然是永恒不变的主题,然而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导致政府干预成为必要。税收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贸易税收政策的调整对扩大贸易开放的影响十分重要。在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疲软的现象日益加深,我国进出口贸易呈现出增速放缓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继续扩大贸易开放,既源于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开放诉求,又源于全球开放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在国际贸易的博弈中,一国可以通过关税、出口补贴以及贸易壁垒这三个政策工具达到自己的目的。本文通过运用最新版GTAP数据库研究各种税收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发现其中关税的影响程度最小。然而,贸易开放程度的加深,也会给一国的经济及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扩大贸易开放会增加外来风险与经济及财政收入的不稳定性。同时,会给本国带来其他的潜在问题如给环境污染、导致不公平竞争等等。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有些厂商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选择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投入品进行生产,进而危害环境。对于幼稚产业,如果政府不给予它们短期保护或者支持性政策,这些新兴产业或者是发展中的幼稚产业自身国际竞争力并不强,便易因遭受国际上成熟产业的打击而受损等。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制约贸易开放度,因此,本文在研究税收政策影响贸易开放的基础上,探讨贸易开放度的变化对一国经济环境产生的影响,以税收收入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完善在税收政策进行调整时所需考虑的因素,以便更好地进行税收政策调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单一政策调整或实现单一政策目标往往显得势单力薄.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在研究我国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中考虑宏观调控经济措施协调搭配更加能够使得财税政策发挥更大的效用,享受贸易开放带来的正面影响,而尽量控制其所带来的负面效果。通过微观层面实现单一政策目标的研究以及宏观层面其他经济协调政策的合作,对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内改革和融入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会对世界经济稳定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故在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研究中,还将搭配财政支出政策与非关税壁垒进行分析。本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引言部分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方法,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等。并梳理了贸易与税收相关文献,分别从税收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贸易开放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研究进行归纳整理,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分析部分,从理论上回顾了不同贸易理论下的税收政策主张,包括古典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并分析税收政策通过价格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影响组成商品的要素价格进而影响商品的成本,导致各国商品之间比较优势的差异,通过影响贸易模式与贸易条件对该国贸易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进出口贸易与贸易开放度。反过来,贸易开放也会通过影响一国税收收入进而影响税收政策的调整幅度。第三章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税收与贸易政策的发展并分析其中的不足。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贸易政策逐步向开放型发展,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逐步前进。平均关税税率一降再降,尽管仍比多数发达国家高,但是我国一直是贸易自由化的坚定拥护者。我国扩大开放是顺应全球化大势的表现,而且这几十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开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我国税收政策作为市场调控的重要手段,在适应新环境推动贸易开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第四章与第五章为本文的主要实证分析部分,第四章实证分析我国税收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国税收政策也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进而影响贸易开放程度,最终会影响贸易自由化进程。税收政策影响国际贸易发展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通过价格。价格是税收政策影响贸易发展的中间传导变量。税收政策通过影响税金进而影响贸易水平。本章重点关注的税收政策或者工具主要包括三种,即对进口贸易中征收的关税、出口贸易实施的出口补贴及同国内经济活动一样对产品生产等征收的所得税。通过构建GTAP模型,使用第九版最新数据库研究分析一国税收政策对于进出口贸易、产业部门等的影响,分析不同税种(关税、出口退税与所得税)对贸易发展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税收政策的调整会影响我国经济与贸易各个方面,而不同税种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第五章分析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调整的制约因素;税率的降低会刺激经济的发展,并促进贸易往来。但是税负并非越低越好,尤其会受到财政收入的约束。贸易税收政策的调整会促进贸易开放,然而贸易开放会对一国税收收入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那些依靠贸易税收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这反过来对一国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产生负面的影响。另外,随着开放度加大,会对该国劳动力市场及收入分配、本国产业等均产生影响。这些都会制约贸易自由化进程。根据本文研究对象,选取税收收入为主要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贸易开放对税收收入的影响规律。通过建立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GMM模型等分析贸易开放对税收收入包括贸易税收收入的影响。并通过国家分组讨论,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初期可以暂不考虑对税收收入的制约影响,但是随着贸易开放加深到后期,需要着重考虑这一因素,放缓税收政策调整步伐。第六章则研究国外贸易开放背景下税收政策的做法,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贸易开放程度加深的背景下完善我国税收政策的借鉴思路。在国家的选取上,先选择了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美国很早就实现了贸易自由化,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税收政策的调整及对贸易与财政的影响。另外,文中主要是以发展模式、经济制度等与我国较为相似的发展中国家贸易开放为借鉴,故选择了泰国、加纳与印度等国进行研究。其中前两个国家贸易自由化初期财政盈余,而印度财政出现赤字状况影响贸易自由化进程进而反复调整贸易政策,印度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影响其贸易自由化与相关税收政策的调整。通过总结这些国家的经验做法,为我国在继续扩大贸易开放过程中税收政策调整提供思路借鉴。第七章为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与支出政策、非关税壁垒等搭配;研究为了优化税收政策的作用效果,降低贸易开放给本国带来的负面影响,选择支出政策、贸易政策、非关税壁垒等宏观经济调节措施与税收政策进行搭配调整。故本章分三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搭配财政支出政策,一国贸易开放会对税收收入产生影响同时也会给政府支出带来影响,同样地,政府支出规模又会反过来影响贸易开放程度。一方面由于受到财政预算的约束,政府支出会受到税收收入的影响。另一方面,贸易开放给国内经济带来的影响与冲击要求政府运用支出政策进行配套调整。第二部分是考虑贸易政策,在贸易开放过程中,各国所选择的贸易政策(如自由贸易、进口自由化、进口替代、受保护的出口导向型等)有所不同,税收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应该考虑不同的贸易政策背景;在贸易政策的选取上,由于各方利益不同,导致了政府采取贸易自由化政策后形成了支持与反对这两股政治力量,最终结果就取决于政府对于冲突双方的调停。第三部分是结合非关税壁垒,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不明朗,各国出于本国经济发展和保护本国产业需要出发,采取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其中因非关税壁垒天然的隐蔽性特点而逐渐被各国重用,贸易保护呈抬头趋势。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非关税壁垒对于贸易的限制作用甚至会高于关税壁垒,阻碍贸易开放的扩大。第八章是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到相应的政策启示。包括贸易税收(关税、进口增值税与消费税、出口补贴)、国内税收(所得税)及搭配财政支出、非关税壁垒等的政策建议。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一、不同税种税率的调整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不一降低进口关税税率会促进该国的进口与出口贸易,而降低出口补贴(退税率)效果恰恰相反。也就是说降低关税与增加出口补贴会促进进口与出口贸易。其中,出口补贴率对贸易的影响程度比关税税率大。另外,从影响程度的角度看,下降同等幅度的税率,出口补贴与国内所得税政策的影响效果要高于进口关税政策。可能是因为我国平均关税税率已经下降到较低水平,因而进一步调整空间对各行业部门的影响相对较小。二、贸易开放会影响税收收入进而限制税收政策的调整幅度一方面,随着贸易开放度的加大,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国际贸易活动将愈发频繁,使其规模扩大。一国总税收收入将增加,但是贸易税收收入的变化方向不定。另一方面,根据发展中国家收入分组实证讨论结果,在低收入国家中贸易开放程度加大,对该国总税收收入的影响并不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在中低收入与中高收入国家中,贸易开放的深入将提高这些国家国内销售税以及所得税收入,进而弥补由于关税税率下降导致贸易税收收入的减少,最终导致总税收收入提升。然而在高收入发展中国家,贸易开放度的加大,会降低总税收收入水平。三、支出政策与非关税壁垒搭配税收政策调整扩大贸易开放通过联立方程组的3SLS估计结果发现,贸易开放度与政府支出呈现出倒U型关系。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初期,补偿假说占据主导作用,需要扩大政府支出规模,以减少开放对本国产业及经济带来的风险冲击及消极影响。随着贸易开放的深入,效率假说会超过补偿假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贸易开放程度的加深,可以紧缩财政支出政策,降低政府干预程度,充分发挥市场的效率。另外,配合贸易政策,同时降低贸易壁垒措施。在贸易壁垒措施上,降低非关税壁垒对我国贸易的促进作用要高于关税壁垒,为此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同时完善非关税壁垒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相关法律相接轨。四、国外在扩大贸易开放中税改以所得税为主间接税为辅贸易自由化过程中,需加强财政预算的管理,避免财政赤字问题的出现。对于一些国家而言,关税税率的下降会导致国际贸易税收收入的大幅减少,进而制约了贸易自由化进程。所以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一国会对国内税收政策进行调整,将对国际贸易税收的依赖性过渡到国内直接税与间接税收入中,以免贸易税收收入大幅降低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美国、加纳与泰国国内税制改革的过程中,以所得税改革为主,间接税改革为辅。在扩大贸易开放的国家中其税收政策的调整经验包括:所得税的调整以降低边际税率或提高税前所得扣除额为主要改革内容;国内间接税的调整以扩大征税范围为主要改革内容。此外,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运用最新版GTAP数据库试图分析不同税制下税率的变化对贸易规模的影响。以往许多研究都集中于单个税种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关税、所得税、出口补贴等不同的税收政策角度进行权衡分析对经济与贸易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相比关税政策,降低同等幅度的所得税与增加同等幅度的出口补贴政策更加能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二,研究发现贸易开放与税收收入并非线性关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贸易开放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不同。起初至中期,贸易开放与税收收入呈现正相关;到后期,贸易开放与税收收入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弥补了前人在贸易开放与税收收入关系研究的不足。第三,本文立足于新的视角即继续扩大贸易开放可能会对本国经济市场所带来的优劣影响对税收政策的调整进行分析,在继续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研究同时,对贸易自由化可能带来的问题进行配套政策完善,试图减少贸易开放的成本。且本文从政府收支角度考虑综合研究贸易开放对税收、财政支出等的影响,反过来运用这些政策进行调节等,丰富了税收政策与贸易开放的相关研究。第四,通过联立方程组的3SLS方法发现贸易开放与政府支出之间关系既不符合效率假说又不符合补偿假说,而是符合U型假说。为少量支持U型假说的研究提供了补充。

常思纯[2](2019)在《日本主导CPTPP的战略动因、影响及前景》文中指出2018年日本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在亚太、欧盟和东亚三个方向同时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日本在没有美国参与的情况下,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推动CPTPP成功签署协议并尽快生效。CPTPP内容全面,涵盖面广,标准高。该协定不仅易于生效,而且关税削减速度加快。日本主导CPTPP的主要战略动因在于,抢占区域合作战略先机,主导21世纪全球经贸规则制定;应对"特朗普危机",在美日双边贸易谈判中占据有利地位;推进安倍经济学,积极拓展亚太市场。作为21世纪高品质、高标准的区域经济合作协定,CPTPP不仅将对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影响,也将为日本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收益,推动实现日本对外经济战略目标。生效后的CPTPP将很快启动扩容谈判,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中国也应该积极研究应对之策。

周润[3](2019)在《贸易政策变化对中国-东盟天然橡胶贸易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橡胶位列世界四大工业原料之一,在制造业尤其是轮胎产业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制成品深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方面,其生产贸易问题关乎到现代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21世纪以来,受汽车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影响,天然橡胶消费需求与日俱增,需求的旺盛带动了天然橡胶种植业的兴起。伴随着生产与消费的繁荣,全球天然橡胶产业进入了 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研究当前世界天然橡胶市场情况,本文从天然橡胶供给与需求两个层面入手,对天然橡胶供求关系进行具体探讨。在天然橡胶供给方面,以泰国、印度尼西亚为核心的东盟地区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与出口区域。但是受到近年来世界经济疲软的影响,天然橡胶市场价格普遍低迷,东盟国家在生产方面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陷入发展困境。在天然橡胶需求方面,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近年来伴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2017年天然橡胶消费量超过500万吨,而我国年平均产量仅80万吨左右,天然橡胶进口依赖性强。面对日益扩大的天然橡胶供求缺口,我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加强中国与东盟间贸易合作关系,取长补短,实现互利共赢,是突破天然橡胶供求困境的必由之路。针对天然橡胶供求关系的特点与出现的问题,本文基于天然橡胶产品竞争力分析角度,研究东盟国家出口结构调整政策带来的影响。利用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对东盟各国在天然橡胶初级产品和制成品方面的比较优势进行测算,分析我国与东盟国家天然橡胶贸易合作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结合东盟天然橡胶贸易结构与收益性结构指数,分析东盟国家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着东盟国家天然橡胶出口结构的调整,中国与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在天然橡胶制成品方面存在互补,具有良好的合作前景。与老挝、柬埔寨等新兴天然橡胶生产国在天然橡胶初级制品方面具有较强的贸易潜力。我国应基于比较优势差异,针对不同国家情况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加强与东盟国家在天然橡胶领域的合作水平。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文采用一般均衡模型分别模拟关税削减政策对于天然橡胶市场的影响。根据研究目的,拟定了3种模拟方案。模拟结果显示,中国-东盟自贸区关税的削减将促进传统天然橡胶生产国专业化不断提升,天然橡胶供给增加,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天然橡胶出口分别增加了 9.31%,5.85%和1.46%,而我国进口量也将增加84.17亿美元,其中天然橡胶初级产品进口量增加约210万吨,国内需求得到满足。而中国取消东盟进口天然橡胶关税的实施则将进一步提升中国与东盟间贸易便利化程度,在促进贸易额增加的同时,推动新兴天然橡胶生产国如老挝、柬埔寨的发展,预计将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关税削减产生的210万吨进口增量基础上为我国再增加约100万吨的天然橡胶初级产品供给。同时,国内天然橡胶种植业受东盟进口天然橡胶冲击,产量减少了 51%,约合40万吨,由此产生了 8.58亿美元产出损失。但是相比这一损失,下游橡胶工业将获得更过价廉质优的天然橡胶供给,产值预计增长27.05亿美元,并且带动相关产业出口以及GDP的增长,总体而言利大于弊。与之相反,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出口限额政策则会对天然橡胶供求平衡造成负向影响,对于实施国以及各天然橡胶消费国均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其中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出口损失分别为15.11亿美元、9.88亿美元和8.93亿美元,由于供求缺口短时间内难以弥补,中国也将受到约4.6亿美元的进口损失,天然橡胶初级产品进口减少近20万吨。为保障天然橡胶供给安全,中国应在加深与东盟间贸易合作,削减贸易壁垒的同时拓展进口渠道,分散因贸易政策带来的风险。在上述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就我国如何加强同东盟国家的贸易合作,推动天然橡胶贸易条件便利化,在促进互利共赢的同时维护我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提出了相关的观点建议:(1)基于关税削减政策模拟结果,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后关税的全面减免有利于双方天然橡胶贸易的繁荣。中国应当致力于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关税削减方案的全面落实。并在自由贸易区基础上逐步削减并取消天然橡胶进口关税,强化与东盟国家天然橡胶国际分工关系。(2)在削减天然橡胶进口关税的同时,中国应注重通过价格补贴方式对国内天然橡胶生产进行调控,将下游橡胶工业税收增量用于补贴上游天然橡胶种植户,避免胶农利益损失。并且设置天然橡胶自给率红线,保护零关税下剩余41.6万吨本国天然橡胶生产规模,保障我国天然橡胶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基本自给率稳定。(3)针对部分东盟国家可能实施的出口限额政策,中国应通过合理布局天然橡胶进口来源,加强与老挝、柬埔寨、缅甸、越南这几个新兴天然橡胶生产国的经济与贸易合作,拓宽天然橡胶进口渠道来避免相应的政策风险。(4)考虑到中国天然橡胶进口依赖性强,为进一步保障本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中国必须根据东盟各国具体国情,在坚持“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同时采取差异化的合作政策,建立长期天然橡胶经贸关系。(5)中国应积极构建与新兴天然橡胶生产国间的天然橡胶互相贸易机制,在进口天然橡胶原材料的同时保障这些国家对天然橡胶制成品进口的需求,保证双方贸易的稳定性。(6)必须坚持以政府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天然橡胶合作模式。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友好交流,为我国橡胶生产加工企业争取优惠政策,提供投资保障。企业应当主动了解东盟国家相关投资环境,构建起天然橡胶经贸交流的桥梁。

查涵恺[4](2019)在《中俄水产品贸易特征及增长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近三十年来,世界水产品贸易发展迅速,所发挥的作用也愈加重要。水产品为全球32亿的人口提供了 20%的蛋白质摄入,作为世界上最大宗的食品贸易,近80%的水产品参与到世界贸易中来,其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农产品贸易的9%。因此,水产品贸易对于粮食安全及世界贸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水产品贸易作为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2017年贸易额为18.81亿美元,俄罗斯作为中国最大的水产品进口市场,其进口贸易额达14.46亿美元,在出口市场方面,俄罗斯以4.35亿美元位居第九位。目前,俄罗斯因乌克兰危机的影响亟需向中国加大水产品进口力度,而中国同样正面临着严重的野生鱼类捕捞过度和资源衰退的困境。中俄两国则正好在这一点上形成很强的契合,水产品贸易对满足两国市场需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中俄水产品贸易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贸易规模小且逆差难以在短期消除、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劳动密集型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减弱且出口结构过于单一、水产品贸易合作机制的不健全都成为掣肘中俄水产品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所在。因此,通过深度分析问题成因,找到破解之要,整合双方资源,统筹双方经济结构和区域发展优势,丰富合作路径,充实合作内涵,形成中俄水产品贸易合作的新常态与新模式,进而实现中俄两国的互惠共赢。本文首先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国内外学者在水产品贸易特征、影响因素、增长因素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发现现有研究多基于一个地区的多边贸易或中国的整体贸易,对中俄水产品的研究较少,研究的具体化程度不够。其次,分析世界、中国和俄罗斯水产品生产的产量、种类和分布,把握世界及区域间水产品的生产格局,明晰中俄水产品贸易的基础,进而以贸易指导生产,以生产促进贸易,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细化至具体水产品,并通过分析两国各自对外水产品贸易额的变化趋势及主要进出口市场,为后续中俄水产品贸易的分析提供现实参照系。第三,分析中俄水产品贸易的规模、在彼此贸易市场中的地位和中俄水产品贸易的结构,揭示中俄水产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中俄水产品贸易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彼此水产品贸易市场中的地位重要,但同时存在贸易规模小、贸易结构单一、贸易机制不健全、水产品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第四,从比较优势、竞争性和互补性三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厘清中俄水产品贸易特征,研究表明,中俄水产品整体比较优势较强,具有互补性但互补性不断减弱,两国在世界主要水产品市场上有竞争性增强的趋势。第五,借助恒定市场份额(CMS)模型,从出口和进口两个维度探究中俄水产品贸易的增长因素,研究发现在出口方面,结构效应中的增长效应和竞争力效应中的整体效应是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在进口方面,进口增长主要来源于结构效应中增长效应的推进,产品竞争力效应是影响进口的重要因素。最后,在分析前文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繁荣两国水产品贸易的针对性对策建议:把握中俄水产品贸易契机;完善中俄水产品贸易合作机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中国水产品竞争优势;加快中俄水产品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国水产品品牌建设;培育互联网+水产品新业态。

金丹[5](2016)在《越南加入TPP的政治经济分析及对中国的影响》文中认为越南加入TPP不仅是越南5年坚持谈判过程的结果,而且也是越南30年坚持实施革新进程的成果,既是越南"积极融入国际"外交政策的内在要求,也是越南发展与美国关系的重要考虑。但是,加入TPP也给越南国家体制、产业发展、企业生存、知识产权等方面带来巨大挑战,需要越南政府采取相应政策积极应对。同时,越南加入TPP在短期和长期内都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特别是会给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提出新的挑战,中国政府需要高度重视。

刘莲娜[6](2015)在《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发掘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本文作者基于对世界贸易组织及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机遇与挑战的理论化界定,全面系统地回顾了有关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与挑战相关的国内外有关文献,重点梳理代表性学者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研究结论,并对此加以深度整合、细化、梳理,建构出不同于别国的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论体系,并结合俄罗斯本国所具有的特点,首次全面系统地构建了俄加入世贸组织应对机遇与挑战的研究框架。本文运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中的案例分析法。作者以中国、吉尔吉斯斯坦、越南三国为例,从世贸组织的组织特征和运作方式入手,分析了俄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成员国带来的影响,以及俄艰难的入世谈判和做出的承诺、入世后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中俄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趋势,并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主张。基于俄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特定的理论框架,作者从比较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入手,研究了基于特定动机下影响俄加入世贸组织的因素,首次从定量、定性分析两个层次力证了俄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中国、吉尔吉斯斯坦、越南三个国家入手,首次设定了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机遇与挑战选择模式。最后,作者对俄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2011年12月16日,世贸组织第八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协议,结束了俄罗斯长达18年的入世谈判之旅,并成为世贸组织第156个成员国。对于世贸组织而言,俄的加入,使世贸组织国家的国际贸易额占到全球国际贸易总量的98%。每个世贸组织成员国都必须接受国际贸易规则,履行入世承诺,开放市场,降低关税,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在同一框架下世贸成员国之间开展的经贸合作,有利于各成员国理顺与贸易伙伴的关系,带动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这些无疑对加快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加入世贸组织是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最佳选择,如不尽早搭上世贸组织的快车道,就有可能在经贸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俄罗斯作为大型经济体,欲在经贸全球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不能再继续独立于世界贸易体系之外。研究结果表明:对俄罗斯的经贸发展前景来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有弊,其中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就是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参与和利用世贸组织为俄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期望得到的利益,分析了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成员国带来的影响,以及俄艰难的入世谈判和做出的承诺、入世后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中俄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趋势,并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方面,世贸组织是一个融合了“以规则为基础”和“成员主导”两种性质复杂的混合体。与前身GATT相比,世贸组织具有更强的国际法人地位、更完备的组织形式以及更自动、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因而被视为当前最具影响的国际经济组织。但另一方面,世贸组织的实际运作机制并不是按照一个国际机构的方式来进行的,而仍然更多地表现为政府间或协定的性质。对世贸组织的成员来说,除了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外,更要充分发挥世贸组织成员的主导作用,主动寻求在世贸组织中的定位、更好地发挥世贸组织对自身发展的作用,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则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研究表明:众多的国家通过加入世贸组织给其国内经济发展带来好处,其中最明显的是改善了对外贸易环境,并推动了本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当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真正发挥作用,更多地还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政府能否认真履行所做出的承诺,并认真遵守世贸规则,能否持续推进国内改革和发展。中国和越南等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贸易更加开放,使国有及民营企业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并得到更大发展。相对于其他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加入世贸组织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发展,但由于该国政局不稳定、谈判时间短、对执行世贸组织协议准备不充分等因素,导致该国在协议执行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使其加入世贸组织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明显。此外,吉政府确定的优先发展领域也与国家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推动国内经济增长,建设俄罗斯“新经济”,俄迫切希望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得到更稳定和公平的国际市场环境。加入世贸组织对俄的经贸发展利弊皆有,但利大于弊。加入世贸组织后给俄带来的机遇是:有效促进了国内经济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了国内贸易法律规则的完善,并使其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改善了投资环境,增强了俄吸引外资的能力;推动了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企业提高了效率,增强了竞争力;促进了服务业发展,等等。同时,随着电信、保险、运输及配送服务等对外资放开,俄民众也享受到更加优惠的服务;俄具有了利用争端解决机制保护本国利益,参与制定世贸组织规则的权力。但与此同时,俄在经济上也付出一定的代价。作者研究发现,一些长期受到政府保护的产业遭遇到国外同行的相当激烈的竞争,这些产业包括国防工业、机器制造业、飞机制造业、汽车工业、农业、轻工业,还有银行业和保险业等;俄加入世贸组织后,根据承诺,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将会与国际接轨,这可能导致其进一步增加国内能源产品成本,使价格提高,并由此存在着通货膨胀上升的可能,使得国内商品的竞争力被弱化,俄经济的资源型特征更为突出。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世贸组织是一个融合了“以规则为基础”和“成员主导”两种性质复杂的混合体。世贸组织具有更强的国际法人地位、更完备的组织形式以及更自动、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但同时,世贸组织的实际运作并不是按照一个国际机构的方式来进行的,而仍然更多地表现为政府间或协定的性质。--加入世贸组织对俄经济和贸易发展各有利弊,但是利大于弊。--加入世贸组织对中俄经贸合作会带来新的压力。低端消费品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中国获得俄先进技术的难度加大、中国边境地区中小企业面临压力等,但加入世贸组织为开展中俄经贸关系也提供了新的机会:俄加入世贸组织后,中俄两国已经签署了多份双边文件,囊括了经济、交通、能源、旅游等众多领域,新一轮合作项目的开展,将中俄经贸合作提升到新的高度,有助于双方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智建伟[7](2013)在《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深,国际分工逐步细化。任何一国想要仅通过本国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都是不可能的。只有积极加入到国际合作中来,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充分流动,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农业方面依然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农业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俄罗斯与我国山水相连,不仅地理位置毗邻,而且在合作中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开展区域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的分析是以两国农业合作的互补性特点为主线展开的,通过分析双方农业领域中各个因素的比较优势,明确了两国农业合作要素的流动方向,并针对现存合作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对促进两国农业合作有重大意义。本文立足中俄农业合作研究,从互补性角度分析两国的农业合作。引用马克思主义及经济学相关原理证明了中俄农业合作的可行度较高,并通过对合作可行性的规范分析对上述结论加以证实。通过对两国农业合作现状的分析发现了双方互补性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因而本文借鉴了国际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并进行了模式的比较和选择;并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生产要素和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全面、系统地对中俄农业合作进行了分析;为了衡量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带来的效应,因而本文全面地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进行了整体分析和案例分析;最后提出了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战略思路。本文综合众多学者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可以加强国际分工,并互相引进本国所需的稀缺要素,从而大力提高两国的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观点。两国农业合作对资源的优化利用,以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符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本文通过分析中俄农业合作的外部条件,发现两国经济都显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这为两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双方制定的相应农业政策也将使农业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当前国际环境对中俄两国农业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这些外部因素都在促使两国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合作。在对中俄两国农业合作的内部条件分析时,可以清晰的得出中俄双方在农业领域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在生产要素方面和农产品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通过对内外两个方面的分析,认为互补性的农业合作对双方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另外,通过引入SWOT分析,发现了中国的基础生产要素竞争力不足而俄罗斯的高级生产要素优势不明显。本文通过中俄农业合作的现状分析,对生产过程中的合作、农业科技合作及农产品贸易合作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了中俄两国的农业合作还处在一个水平比较低,规模比较小,以民间自发为主的合作状态上,没有达到作为两个世界大国应有的合作水平。论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合作中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在对中国和美国、以色列以及东盟的劳务合作、科技合作和农业贸易合作三个侧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中俄两国的农业合作涉及到一系列模式,在进一步深化互补性合作过程中需要明确中俄两国农业合作适用的具体模式,而互补型合作模式是最适合两国进行农业合作的模式。本文对中俄农业合作中的四个主要要素的投入及国际流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明确了两国在就某一方面要素进行深入合作时所处的地位:俄罗斯在土地要素和科技要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合作时主要作为输出国;中国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占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可以将农业劳动力输送给俄罗斯;双方资金要素方面的优势都不明显,不具有互补性,所以合作时应注意这一特点。中俄两国其科技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不尽一致,客观上存在着科技位差和科技梯度。这就为两国的农业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论文还详细分析了中俄农业合作中的农产品贸易合作。虽然俄罗斯为保护本国农业发展设置了一些阻碍两国农业合作的政策壁垒,但由于其已经加入了WTO,这些壁垒将会逐渐取消,所以两国合作的环境会逐渐宽松;从量化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两国贸易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完全可以将自己的优势产品稳定持久的输出给对方,实现农业贸易互补合作。所以两国农贸合作将会是中俄农业合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且具.有良好的前景。中俄农业互补合作会为两国带来较大的效益。论文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阐述了中俄农业合作带来的效应,两国的农业合作不仅刺激了经济的增长还使两国在社会发展及生态保护两方面都受益。论文构建了中俄双方的利益分配博弈模型,从理论分析到量化分析全方面地探讨了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产生的效应以及利益分配问题。论文立足于中俄农业合作中现存的问题,根据中俄农业的要素互补优势,提出了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合作的战略思路。本文站在国家的高度上,分别从互信、长期合作战略、法律和服务体系等几方面对两国农业合作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政策性建议。针对中俄农业科技合作方面提出了引进技术和成果转化的建议;针对如何进行劳务合作及资金合作的问题上,本文提出了若干可行性建议;针对农贸合作方面的问题,本文从宏观到微观两个角度都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中俄农业合作涉及的要素很多,要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将某一要素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合作的各个方面是不科学的。目前现有的研究中,关于中俄两国农业合作要素的系统性研究比较少见,并且关于农业合作中的互补性趋势等尚需进行深层次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为我国对俄农业合作提供理论指导。

周昕[8](2013)在《东亚生产网络的形成与深化:理论和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0世纪60年代臵90年代,“雁阵模式”在东亚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并创造出所谓“东亚奇迹”。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与运输成本的下降,国际分工不断深化,逐渐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以及产品内分工发展。仡在东亚,原有的“雁阵模式”已经改变,各经济体之间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分‘工与贸易的区域化特征不断增强,形成了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区域性生产网络。相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产品内分工理论出发,对东亚区域性生产网络的形成与深化进行分析;并基于东亚各经济体的零部件贸易数据,采用面板引力模型方法对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本本文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介绍绍文章研究背景、文献综述和分析框架等。第:二章对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不完全契约理论的产品内分工理论进进行综述研究。第三章在Feenstra(2003)连续中间产品的分工模型基础上对东亚生产网络的形成与深化进行理论分析。首先,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参与产品内分工,其在生产网络中所处技术等级由其比较优势决定。其次,在“华盛顿苹果效应”假设条件下,由地理距离产生的贸易成本与中间产品的技术等级有关。具体表现为:技术等级越低的中间产品对距离变动越敏感。区域性生产网络更有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参与产品内分工,而发展中国家的邻近也促进了东亚生产网络的形成。再次,“资本知识复合投入品”的跨境流动会对生产网络中的产品内分工格局产生影响。其中,发达国家将通过“资本知识复合投入品”流出代替对发展中国家的中间产品出口;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本知识复合投入品”的流入能够减少其对来自发达国家的高技术等级中间产品的进口依赖程度,使其在生产网络中所处的技术等级得到提升,并且使得距离因素对其参与产品内分工的限制作用有所降低。最后,本文理论研究认为,东亚生产网络的区位优协来自于低技术等级之间的邻近;但这一区位优势将随着资本知识复合投入品的跨境流动而被削弱。本文第四章对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商品贸易、FDI和服务贸易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商品贸易方面,东亚的全球化特征与区域化特征并存。各经济体都已经基本实现从产业间向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的转变,零部件贸易的大量增长表现出东亚地区生产网络化程度的提高。商品贸易以外,东亚在FDI和服务贸易等方面也有显着增长。东亚地区正逐渐摆脱对日本投资的依赖性,NIES成为区域内重要的FDI来源。服务贸易和生产者服务贸易方面,NIES同样也是东亚地区最主要的参与者。此外,东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壁垒仍然很高,服务贸易和生产者服务贸易的主要制约因素就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对于某些行业中的政策限制。第五章基于零部件贸易数据,对于地理区位因素、FDI和生产者服务贸易等因素对东亚生产网络的影响进行计量检验。文章采用面板引力模型的实证方法,以2000-2009年东亚经济体的零部件贸易数据对东亚区域性生产网络的分工和贸易模式进行检验。首先,在东亚生产网络中,零部件贸易的距离弹性在国家之间有所差异。总体而言,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零部件进口的距离弹性大于出口,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零部件出口的距离弹性则大于进口。其次,距离弹性差异的引力模型回归结果进一步证明了零部件贸易的“华盛顿苹果效应”:零部件技术等级越低,其在贸易过程中对距离变动表现的越为敏感。东亚生产网络的区域性使得距离对零部件贸易的阻碍作用总体上有所降低,但“华盛顿苹果效应”仍然存在。再次,作为“资本知识复合投入品”跨境流动的现实代表,FDI和生产者服务贸易总体上替代了发达国家的零部件出口,并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零部件出口。从技术结构来看,FDI和生产者服务贸易增加了发达国家对低技术等级零部件的进口,并减少了发展中国家对高技术等级零部件的进口。最后,对中国的研究结果还表明,FDI和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增加使中国的零部件出口更加趋向全球化,而区域化特征有所减弱。由此证明FDI和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增加将使发展中国家在生产网络中所处技术等级得到提升,进而使得其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空间范围得到扩展。第六章在全文分析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总结。低技术等级之间的邻近是推动东亚生产网络形成的重要动因和区位优势。然而,随着生产网络中分工关系的深化,FDI和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增加,这种优势将逐渐减弱。本文研究认为未来东亚生产网络势必在空间范围上更为开放,并通过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全面一体化的实现获取新的区位优势。

江凌[9](2012)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关税和配额、反补贴、反倾销等传统非关税壁垒措施受到了WTO严格限制的情况下,以保护人类和动植物健康及环境资源为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因其具有的针对性强、隐蔽性好、运用灵活等特性正逐步取代关税和传统非关税壁垒,越来越成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进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政策工具和手段,对国际贸易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在保护主义盛行的农产品国际贸易领域,由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引发的贸易纠纷已成为一个新的焦点,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着重要影响。1、本论文所遵循的是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对策研究的基本逻辑思路:在大量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对比分析、‘理论模型分析、实证模型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阐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刃性”,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的技术与政治经济原因及其对出口国在贸易流量、社会福利及产业发展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WTO-TBT/SPS国际制度框架①进行了介绍、分析;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现状进行了实证描述与定量测度;在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深层次原因进行较为全面解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应对策略。2、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双重性,在合理限度内,对达不到技术要求的商品进行限制,既有利于保护人类和动植物健康及环境资源,也有利于贸易正常进行;但政府出于保护本国产业或市场的目的,借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贸易限制,则对国际贸易造成了扭曲,不仅对出口方造成负面影响,也有损于本国福利水平。而现实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属性主要表现为贸易保护的重要政策工具和手段。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及技术水平存在客观差距的现实条件,与政府及市场主体基于克服市场失灵及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手段的主观需求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可被视作“公共物品”,具有非市场决策的特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不仅是国与国之间博弈的结果,也是各国生产者、进口商、消费者等不同利益集团和政府部门在各自权利资源基础上的利益表达和选择的结果,是各方在利益冲突条件下的政治经济的博弈过程。3)从实践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和应对方面呈现出严重的不对等性,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积极主动构建成熟完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以保护其国内产业和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技术水平差距及技术性措施制度差异等因素,往往处于被动应对的境地,承担了更多的消极后果。4)近年来,由于受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下,技术法规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及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不完善,行业协会作用发挥有限,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能力不足及国际环境制约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蔬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等优势农产品的出口不断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打击,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及国内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农产品出口已成为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所面临的最主要障碍。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是重要而复杂的,它既会产生提高市场准入条件、抑制农产品出口数量,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成本、削弱产品国际竞争力等短期消极影响;也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优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政府部门不断改进管理方式等长期积极影响。5)通过一个估量蔬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对蔬菜贸易影响的引力模型并采用我国对日本、美国和欧盟1994-2009十六年间蔬菜出口的面板数据以测度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日本、美国和欧盟的蔬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对我国蔬菜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进口国家和地区的标准数量每上升10%,我国蔬菜出口将降低4.16%;而我国蔬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提高对我国蔬菜出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日本肯定列表制度虽然对我国对日蔬菜出口具有显着的短期抑制效应,但其倒逼机制却有利于促进我国蔬菜对美、欧、日市场的整体出口。6)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从宏观上提出长期战略对策,也需要有战术上的具体应对措施。充分整合利用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各自的资源与优势,建立三者之间的战略联盟,建立以行业协会为纽带、企业参与、政府推动的应对机制,建立高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系统是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战略;合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规制,构建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产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3、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论文从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阐释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动因。对在完全静态信息条件下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设置的国家间博弈进行了分析。通过最小质量标准(Minimum Quality Standard缩写为MQS)模型的扩展,分析了国内利益集团对政府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选择的影响。2)论文在对量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论文研究内容,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运用引力模型,构造了一个估量蔬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对蔬菜贸易影响的模型以测度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采用我国对日本、美国和欧盟1994-2009十六年间蔬菜出口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将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作为虚拟变量引入模型,以对该项制度对我国蔬菜出口美国、日本和欧盟市场的整体影响进行分析。

胡俊[10](2011)在《美国对华农产品反倾销贸易救济经济效果分析 ——基于第三国市场的视角》文中认为从战后至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增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全球贸易自由化程度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建立为创造一个和谐的国际贸易环境提供了新的机遇。在WTO的努力和协调下,各国之间就削减进口关税水平展开了数轮富有成效的谈判,并为实现贸易自由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全球平均关税水平已经从20年前的26%降至2007年的8.8%。同时,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如配额、进口许可证等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WTO的约束。那么,无论是关税的降低还是传统非关税壁垒的限制虽然在表面上降低了全球的贸易保护程度,但出于保护本国国内相关产业尤其是幼稚产业的发展,各国开始纷纷拿起新的贸易保护工具为本国相关部门和产业继续提供庇护。因此,“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TBT和SPS等新非关税壁垒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偏爱”,成为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宠儿。在种类繁多的新非关税壁垒中,“两反一保”是WTO法律允许各国采用的用以保护本国遭受国外进口倾销产品损害的贸易救济措施,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在这三类合法的贸易救济措施中,由于反倾销具有操作性强,实施条件相对宽松的优点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亲睐。1995-2009年间,全球总共发起的反倾销案件数量高达3683起,而同期的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案件数仅有245起和198起。可以说,反倾销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全球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目前,全球经济仍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且历次危机都伴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复苏,自由贸易再次面临保护主义的挑战,全球反倾销形势依然严峻。农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支撑现代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1978-2009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年均增长速度高达9.16%。2009年农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额位居全球第四位。美国是我国传统的农产品进口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也发展迅速。1989年,中美农产品贸易总额仅为20.6亿美元,到2009年,两国农产品贸易额已达到180.3亿美元,年均增速11.5%。然而,在两国农产品贸易高速增长的背后,美国不断采取反倾销等措施限制我国农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应当说,美国对我国农产品的反倾销措施对中美贸易的顺利进行产生了不利影响。从历次美国对华反倾销调查的案件来看,美国采取措施的初衷可能既有经济的考量,也存在政治的博弈。那么,即使在政治意图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美国的申诉者仍然能够得到足够的贸易保护吗?也就是说美国对我国采取的反倾销措施对其国内申诉者带来的贸易救济效果究竟多大?美国国外市场是否也会受到申诉者的反倾销行为影响呢?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反倾销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补充。同时,我们的研究对于规范全球反倾销的运用,营造相对“和谐”贸易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回答上述问题,我们以第三国视角为切入点,重点考察了反倾销调查开始后,受限产品贸易流在第三国和涉案两国之间的流动,并以美国对我国展开调查的5大类农产品为例进行了详尽讨论和分析。具体来讲,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下事实:首先,在回顾了现有反倾销研究文献和相关贸易保护理论的基础上,我们详尽描述了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历史和现状,并就美国反倾销程序、美国对华反倾销情况和我国受限农产品案件情况展开了细致讨论。我们认为,尽管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农产品贸易大国,并且中美农产品贸易发展势头喜人,但美国对我国的反倾销攻势不减。可以预见的是,近期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仍然是遭遇美国乃至全球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形势不容乐观。其次,我们从美国国内市场出发,着重考察了美国反倾销调查后第三国产品对我国农产品的替代,即贸易转移效应,以期证明美国的反倾销措施给申诉者提供的贸易救济预期实际上低于其预期。为更充分的验证我们的假说,我们对每种产品的贸易流都进行了国际间的对比,并且在大部分的产品中都发现了明显的贸易转移效应。动态面板的计量分析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假说,美国国内申诉者的反倾销行为实际上并不能达到其预期的救济效果。再次,我们从美国国外市场出发,着重考察了美国反倾销调查后,我国农产品出口部门的出口多元化策略可能会挤占美国在第三国市场的利益,即贸易偏转和及其导致的第三国限制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的分析相似,无论是国际间国家贸易数据的对比还是动态面板计量模型的检验,我们在大部分产品和大多数国家中同样也发现了这两种效应存在的证据,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反倾销这把“双刃剑”实际上并不能给美国的反倾销申诉带来其预期的贸易救济效果,相反可能会带来“意外”的损失。那么,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认为无论是贸易转移还是贸易偏转和第三国限制效应,都会降低反倾销申诉者预期的贸易救济效果。作为理性经济人,当考虑到发起反倾销后这些经济影响,反倾销发起者提起调查的积极性和概率将下降。本研究的结论不仅可以对发起方旨在通过反倾销措施保护本国产业的预期进行适度修正,为减少和规范反倾销措施的谈判提供有力佐证,而且也为反倾销政策措施贸易救济效果研究提供有益的补充和借鉴。

二、越南将降低对华农水产品出口关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越南将降低对华农水产品出口关税(论文提纲范文)

(1)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呈抬头趋势
        二、国际贸易壁垒发展逐渐偏向以非关税壁垒为主关税为辅
        三、中国进出口贸易呈下降趋势然居民境外消费热度不减
        四、经济全球化及竞争的加剧急需具有竞争力的税收政策
    第二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主要概念及问题的厘定
        一、贸易开放及其度量
        二、贸易开放与贸易封闭的税收政策
        三、贸易开放可能带来的问题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际贸易与税收关系的研究
        二、贸易政策、财政收支与收入分配等研究
        三、简要评述
    第五节 研究内容
        一、贸易开放的衡量指标及其评价
        二、税收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三、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制约因素
        四、国外在扩大贸易开放中税收政策做法
        五、税收政策如何搭配其他宏观政策实现扩大贸易开放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价格因素
        二、非价格因素
    第二节 不同贸易发展理论下税收政策选择
        一、古典贸易理论中贸易税收政策的选择
        二、保护贸易理论中贸易税收政策的选择
        三、新贸易理论中贸易税收政策的选择
    第三节 税收政策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机制分析
        一、价格是税收政策影响国际贸易的直接传导枢纽
        二、税负转嫁或补贴等间接方式影响国际贸易发展
        三、国际贸易税收政策的效应分析
    第四节 贸易开放受到税收收入制约的一般理论分析
第三章 开放背景下中国贸易与税收政策回顾与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政策回顾
        一、逐渐开放的贸易保护政策(1978-2000 年)
        二、WTO规则下公平贸易与保护贸易并存发展(2001-2018 年)
        三、我国扩大贸易开放的必要性
    第二节 贸易政策变化下我国贸易开放状况
        一、贸易规模及开放度变化
        二、货物与服务贸易开放状况
        三、我国贸易开放程度与其他经济体的对比分析
    第三节 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税收政策回顾
        一、开始降关税并提供出口补贴以促进对外贸易(1978-1991 年)
        二、继续降关税并进行分税制改革刺激对外贸易(1992-2000 年)
        三、大幅降关税并调整出口退税以扩张贸易规模(2001-2018 年)
    第四节 中国扩大贸易开放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关税政策
        二、出口退税政策
        三、所得税政策
        四、非关税壁垒政策
第四章 我国税收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内容
    第二节 GTAP模型及假设
        一、模型假设
        二、基本框架
    第三节 数据处理及模拟方案
        一、模型数据特点
        二、分组处理
        三、政策冲击方案设计
    第四节 关税政策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证结果
        一、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将促进本国进出口贸易发展
        二、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将提高本国GDP增速并改善社会福利
        三、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将刺激我国畜牧业的对外贸易与轻工业的出口
    第五节 所得税政策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证结果
        一、降低国内所得税税率将促进本国出口贸易而阻碍进口贸易
        二、降低所得税税率将恶化本国贸易条件但改善全球社会福利
        三、降低所得税税率将刺激我国工业与纺织业的产出及出口
    第六节 出口补贴政策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证结果
        一、降低进口补贴率将抑制本国进出口贸易发展
        二、降低出口补贴率将改善本国贸易条件但恶化社会福利
        三、降低出口补贴率将较大抑制我国采掘业的出口及纺织业的进口
    第七节 本章研究小结
第五章 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节 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调整主要约束因素
        一、税收收入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三、国内保护与产业结构升级
        四、本章研究假设
    第二节 实证设计及数据选取——以税收收入为例
        一、基本模型
        二、解释变量的选取
        三、数据来源及其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实证研究方法
        一、静态研究方法
        二、动态研究方法
    第四节 实证研究结果
        一、贸易开放对贸易税收收入的影响分析
        二、贸易开放对总税收收入的影响分析
    第五节 低、中、高收入发展中国家分组讨论
        一、贸易开放对低收入国家税收的影响
        二、贸易开放对中低收入国家税收的影响
        三、贸易开放对中高收入国家税收的影响
        四、贸易开放对高收入国家税收的影响
    第六节 本章研究小结
第六章 国外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经验
    第一节 公平贸易论下以所得税为主的税收政策调整:以美国为例
        一、1933 年以前美国贸易与税收相关政策
        二、1934 年-《1974 年贸易法》出台期间美国贸易与税收相关政策
        三、1974至2018 年美国为推动公平贸易的税收政策
        四、贸易开放对美国关税收入及贸易的影响(1790-1934 年)
        五、贸易自由化对美国财政及贸易的影响(1934-2016 年)
        六、经验小结
    第二节 贸易自由化失败后适度保护贸易下税收政策做法:以印度为例
        一、印度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
        二、1991-1998 年印度贸易与税收政策改革
        三、1998-2017 年印度贸易与税收政策改革
        四、贸易开放对印度税收收入的影响
        五、经验小结
    第三节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引入增值税调整所得税:以泰国为例
        一、二战后泰国贸易政策相关背景
        二、泰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中贸易税收政策
        三、泰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国内税制改革
        四、泰国贸易自由化过程中贸易规模的变化
        五、泰国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政府税收的变化
        六、经验小结
    第四节 成功推动贸易自由化下简化税制降低有效税率:以加纳为例
        一、加纳独立后相关背景
        二、加纳1983 年经济改革计划中贸易与税收相关部分
        三、加纳1995 年入世后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四、贸易自由化对加纳税收及贸易的影响
        五、经验小结
    第五节 国外经验的启示
第七章 扩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与支出、非关税壁垒等搭配
    第一节 搭配支出政策调节收入分配
        一、效率假说与补偿假说
        二、贸易开放与政府支出之间U型关系的检验方法
        三、贸易开放初期搭配支出政策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四、随着贸易开放加深可逐步紧缩支出发挥市场效率
    第二节 税收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配合
        一、贸易政策的选择及实施效果
        二、发展中贸易大国的贸易政策改革措施
        三、我国税收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
    第三节 税收政策与非关税壁垒政策的组合
        一、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
        二、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效果比较
        三、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政策的搭配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不同税种税率的调整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不一
        二、贸易开放会影响税收收入进而限制税收政策的调整幅度
        三、支出政策与非关税壁垒搭配税收政策调整扩大贸易开放
        四、国外在扩贸易开放中税改以所得税为主间接税为辅
    第二节 扩大我国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进口贸易税收政策
        二、出口补贴政策
        三、所得税政策
        四、财政支出政策
        五、非关税壁垒措施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日本主导CPTPP的战略动因、影响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CPTPP谈判进程与特点
二、日本主导CPTPP的战略动因
    (一) 抢占区域合作战略先机, 主导21世纪全球经贸规则制定
    (二) 应对“特朗普危机”, 在美日双边贸易谈判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 推进安倍经济学, 积极拓展亚太市场
三、日本主导CPTPP的影响
    (一) 影响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二) 拉动日本经济增长, 提升开放度
    (三) 促进日本对外贸易与投资, 优化亚太产业链布局
    (四) 提升日本在国际经贸领域的战略地位和国际形象
四、日本主导CPTPP的发展前景

(3)贸易政策变化对中国-东盟天然橡胶贸易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3.3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关税理论
    2.2 具体研究方式
        2.2.1 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
        2.2.2 收益性结构指数
        2.2.3 GTAP模型
    2.3 文献综述
        2.3.1 中国-东盟天然橡胶贸易研究
        2.3.2 关于天然橡胶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2.3.3 关于出口结构变化方面的研究
        2.3.4 关于贸易政策的研究
        2.3.5 研究评述
3 天然橡胶贸易现状研究
    3.1 天然橡胶供给现状研究
        3.1.1 天然橡胶产量供给变化趋势
        3.1.2 天然橡胶主要生产区域研究
        3.1.3 天然橡胶供给中存在问题
    3.2 天然橡胶需求现状研究
        3.2.1 天然橡胶需求变化趋势
        3.2.2 天然橡胶主要需求国家研究
        3.2.3 中国天然橡胶需求情况分析
    3.3 中国-东盟天然橡胶贸易政策概述
        3.3.1 天然橡胶出口结构调整政策
        3.3.2 天然橡胶关税削减政策
        3.3.3 天然橡胶出口限额政策
4 东盟天然橡胶出口结构调整政策研究
    4.1 东盟各国天然橡胶出口结构调整的趋势
        4.1.1 天然橡胶初级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4.1.2 天然橡胶制成品比较优势分析
    4.2 东盟各国天然橡胶出口结构调整的影响
        4.2.1 东盟各国天然橡胶出口结构变化情况
        4.2.2 东盟各国天然橡胶出口结构优化程度
        4.2.3 东盟各国天然橡胶出口结构变动对中国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关税削减与出口限额政策的模拟分析
    5.1 模型基本要素设置
    5.2 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税削减影响
        5.2.1 模拟方案设置
        5.2.2 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税削减效果分析
    5.3 东盟三国天然橡胶出口限额政策影响
        5.3.1 模拟方案设置
        5.3.2 东盟三国天然橡胶出口限额效果分析
        5.3.3 中国应对东盟三国橡胶出口限额的可能思路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4)中俄水产品贸易特征及增长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水产品贸易的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水产品贸易的相关研究现状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对象
        1.5.2 数据来源
2 中俄水产品生产及对外贸易现状
    2.1 世界水产品生产及贸易现状
        2.1.1 世界水产品生产现状
        2.1.2 世界水产品贸易现状
    2.2 中国水产品生产及贸易现状
        2.2.1 中国水产品生产现状
        2.2.2 中国水产品贸易现状
    2.3 俄罗斯水产品生产及贸易现状
        2.3.1 俄罗斯水产品生产现状
        2.3.2 俄罗斯水产品贸易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中俄水产品贸易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 中俄水产品贸易现状
        3.1.1 中俄水产品贸易发展历程
        3.1.2 中俄水产品贸易结构
    3.2 中俄水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3.2.1 贸易规模小
        3.2.2 水产品竞争力低
        3.2.3 水产品贸易机制不健全
        3.2.4 水产品品牌建设滞后
    3.3 本章小结
4 中俄水产品贸易特征分析
    4.1 中俄水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4.2 中俄水产品贸易竞争性分析
    4.3 中俄水产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中俄水产品贸易的增长因素分析
    5.1 恒定市场份额(CMS)模型
    5.2 中俄水产品增长因素分析—基于改进后CMS模型的测算
        5.2.1 中国出口俄罗斯水产品增长因素分析
        5.2.2 中国进口俄罗斯水产品增长因素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促进中俄水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把握中俄水产品贸易契机
    6.2 完善中俄水产品贸易合作机制
    6.3 深化中俄水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4 提升中国水产品竞争优势
    6.5 加快中俄水产品贸易基础设施建设
    6.6 推进中国水产品品牌建设
    6.7 培育互联网+水产品新业态
    6.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越南加入TPP的政治经济分析及对中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越南加入TPP的政治考量
    1.1“积极融入国际”的外交政策是越南加入TPP的内在要求
    1.2 发展与美国的关系是越南加入TPP的重要考虑
2 越南加入TPP的经济收益
3 越南加入TPP可能面临的挑战
4 越南的对策
5 越南加入TPP对中国的影响
    5.1 短期影响
    5.2 长期影响

(6)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问题的界定
        1.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难点、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难点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文献综述
    2.1 俄罗斯学者关于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的文献回顾
        2.1.1 加入世贸组织给俄罗斯带来积极影响
        2.1.2 加入世贸组织给俄罗斯带来消极影响
    2.2 中国学者关于俄加入世贸组织的文献回顾
        2.2.1 有关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利弊分析
        2.2.2 关于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影响
    2.3 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历程与主要承诺文献回顾
        2.3.1 俄罗斯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
        2.3.2 近年来俄罗斯经济主展成就
        2.3.3 俄罗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3.4 俄罗斯入世历程
        2.3.5 俄罗斯入世谈判过程中与各成员国所解决的难题
        2.3.6 俄罗斯为入世所做出的主要承诺
    2.4 有关世贸组织的文献
        2.4.1 世贸组织的组织特征
        2.4.2 世贸组织的宗旨,目标和基本原则
        2.4.3 世贸组织的决策方式
        2.4.4 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
        2.4.5 小结
    本章小结
第3章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论和方法
    3.1 理解研究哲学
        3.1.1 本体论和认识论
        3.1.2 社会建构主义.
    3.2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 案例分析
        3.2.1 使用的案例分析的合理性
        3.2.2 案例设计
        3.2.3 选择的案例分析
        3.2.4 通过二手资料搜集数据
    本章小结
第4章 案例分析: 不同国家入世对俄罗斯的借鉴作用
    4.1 案例1:中国
        4.1.1 中国入加世贸组的历程
        4.1.2 中国加入世贸组的困难分析
        4.1.3 中国加入世贸组主要承诺内容解析
        4.1.4 入世给中国带来的成就和挑战
    4.2 案例2 :吉尔吉斯斯坦
        4.2.1 吉尔吉斯斯坦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分析
        4.2.2 对吉尔吉斯斯坦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结果分析
        4.2.3.入世对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和贸易发展的影响
        4.2.4 影响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和贸易展的问题分析
    4.3 案例3:越南
        4.3.1 越南加入世贸组织---背景、进程与问题分析
        4.3.2 越南加入世贸组织的主要承诺
        4.3.3 越南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贸易发展的形势
    本章小结
第5章 入世后的俄罗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1 加入世贸组织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机遇
        5.1.1 强化市场竞争意识,改善了市场竞争环境 ,推动经济现代化
        5.1.2 加入世贸组织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5.1.3 制度创新引领,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吸引外资能力
        5.1.4 完善国内贸易法规,尽快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
        5.1.5 争取得到更多平等贸易地位的权利
        5.1.6 破除服贸壁垒,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5.1.7 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进一步扩大出
        5.1.8 降低进.关税,给民众生活带来便利和实惠
    5.2 加入世贸组织后,俄罗斯主要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2.1 入世后影响俄罗斯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5.2.2 入世后对俄罗斯出.产业的影响
        5.2.3 入世后俄罗斯主要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评析
    5.3 世贸组织框架下中俄贸易关系发展趋势
        5.3.1 中俄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3.1.1 中俄贸易发展的现状
        5.3.1.2 中俄双边贸易的主要特点
        5.3.1.3 中俄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
        5.3.2 中俄贸易关系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5.3.2.1 有助于扩大中俄双边贸易
        5.3.2.2 有助于规范中俄双边贸易方式
        5.3.2.3 有助于改善俄投资环境
        5.3.2.4 有助于深化中俄金融领域合作
        5.3.2.5 有助于扩大劳务合作及工程承包合作
        5.3.3 世贸组织框架下中俄贸易关系发展的新挑战
        5.3.3.1 低端消费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5.3.3.2 增大中国引进俄先进技术的难度
        5.3.3.3 中俄农产品贸易前景不乐观
        5.3.3.4 在吸引外资方面对中国构成的压力
        5.3.3.5 中俄边境地区的中方小企业面临的压力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
    6.1 基本结论
        6.1.1 世贸组织是“以规则为基础”和“以成员主导”的双重混合体
        6.1.2 多数国家认可入世将给本国经济带来益处
        6.1.3 俄加入世贸组织目的明确
        6.1.4 俄入世将面临全球经济变化的激烈挑战
        6.1.5 俄入世为拓展中俄经贸关系提供有利的契机
        6.1.6 俄入世对发展本国经济和贸易利大于弊
    6.2 具体的对策及建议
        6.2.1 应致力于发展和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
        6.2.2 应致力于用好用足世贸组织决策权
        6.2.3 应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强大与繁荣
        6.2.4 应致力于进一步完善国内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6.2.5 应致力于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6.2.6 应致力于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提高核心竞争力
        6.2.7 应致力于制度创新并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
        6.2.8 应致力于建立人才智力保障体系
        6.2.9 应致力于完善适应中俄两国相互投资的政策法规
    6.3 本文研究的贡献性
        6.3.1 理论上的贡献性
        6.3.2 实践上的贡献性
        6.3.3 研究不足
        6.3.4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English Catalog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重点和难点
    1.5 研究思路与结构
    1.6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国际农业合作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政治经济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1.2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1.3 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2 其他经济理论
        2.2.1 古典经济理论
        2.2.2 新古典经济理论
    2.3 现代经济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中俄农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3.1 影响中俄农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3.1.1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2 俄罗斯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2 影响中俄农业合作的内部因素
        3.2.1 中俄农业合作的优势
        3.2.2 中俄农业合作的劣势
    3.3 中俄农业合作的SWOT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中俄农业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4.1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的合作
    4.2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
    4.3 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
        4.3.1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规模
        4.3.2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商品结构
        4.3.3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地区结构
        4.3.4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主体结构
    4.4 双方现实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4.4.1 农业合作环境问题
        4.4.2 农业要素合作问题
        4.4.3 农产品贸易合作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国际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借鉴
    5.1 中国与其他国家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
        5.1.1 中美农业科技合作
        5.1.2 中国和以色列的农业合作
        5.1.3 中国和东盟的农业合作
    5.2 经验借鉴
    5.3 本章小结
6 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选择分析
    6.1 我国现有的农业合作方式分析
    6.2 我国国际农业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6.3 可供两国进行农业合作的模式选择
        6.3.1 互换型合作模式
        6.3.2 互补型合作模式
        6.3.3 分布式合作模式
        6.3.4 矩阵式合作模式
        6.3.5 虚拟合作模式
    6.4 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比较
        6.4.1 纵向比较分析
        6.4.2 组织形式比较分析
        6.4.3 成本比较分析
        6.4.4 效果比较分析
        6.4.5 比较分析结论
    6.5 本章小结
7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互补性合作分析
    7.1 土地要素
        7.1.1 中国农用土地的投入
        7.1.2 俄罗斯农用土地的投入
    7.2 劳动力要素
        7.2.1 中国农业劳动力投入
        7.2.2 俄罗斯农业劳动力的投入
        7.2.3 中俄农业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分析
    7.3 资金要素
        7.3.1 中国农业资金的投入
        7.3.2 俄罗斯农业资金的投入
        7.3.3 中俄农业资金的国际流动
    7.4 科技要素
        7.4.1 均衡需求的实证分析
        7.4.2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的发展趋势
    7.5 本章小结
8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分析
    8.1 双方农产品贸易所面临的政策环境
        8.1.1 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8.1.2 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8.2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8.2.1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优势分析
        8.2.2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8.3 中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合作的实证分析
        8.3.1 数据来源
        8.3.2 中俄农产品贸易指标分析体系
        8.3.3 实证分析的结论
    8.4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
        8.4.1 俄制定对外贸易战略促进中俄农贸发展
        8.4.2 俄入世后双方农贸合作的机遇挑战
    8.5 本章小结
9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效应分析
    9.1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社会效应分析
    9.2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经济效应分析
        9.2.1 对中俄农业产业发展的加速效应
        9.2.2 对中俄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扩展效应
        9.2.3 对中俄沿边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化效应
    9.3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生态效应分析
    9.4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效益分配的博弈分析
        9.4.1 博弈中的利益分配的原则
        9.4.2 博弈模型中利益的分配方法
        9.4.3 模型的求解—核仁解
        9.4.4 算例分析
        9.4.5 实证分析结论
    9.5 本章小结
10 加强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对策建议
    10.1 改善中俄农业合作环境的对策建议
        10.1.1 加强多边合作增强两国战略互信
        10.1.2 制定长期合作战略
        10.1.3 加强优惠政策和法律的协调
        10.1.4 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
    10.2 加强中俄农业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1 加强中俄农业科技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2 加强中俄农业劳务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3 加强中俄农业资金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4 加强中俄农业基础设施合作的对策建议
    10.3 加强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
        10.3.1 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10.3.2 提高中俄农产品贸易效率
    10.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东亚生产网络的形成与深化:理论和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一、东亚的经济发展与分工模式:20世纪60-90年代的雁阵模式
        二、东亚的经济发展与分工模式: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东亚生产网络
        三、本文提出的问题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东亚生产网络的形成动因:要素禀赋优势与区位优势
        二、东亚生产网络的发展演变:商品贸易技术结构与技术升级
        三、东亚生产网络的发展演变:FDI与生产者服务贸易
        四、东亚生产网络的定量分析方法
    第三节 文章研究方法及文章结构安排
        一、文章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文章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与研究结论
        一、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产品内分工理论综述
    第一节 产品内分工及相关概念表述
        一、产品内分工及其他表述方式
        二、与产品内分工有关的概念
    第二节 两阶段产品内分工模型
        一、基于H-O模型的两阶段产品内分工模型
        二、两阶段产品内分工的其他模型
    第三节 连续中间产品分工模型及多国模型扩展
        一、基于H-O模型的连续中间产品分工模型
        二、多国参与的产品内分工模型
    第四节 基于新贸易理论的产品内分工模型
        一、产品内分工中的规模经济问题
        二、基于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的产品内分工模型
    第五节 基于跨国公司视角的产品内分工理论
        一、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研究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
        二、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外包活动的契约成本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亚生产网络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概念界定理论模型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模型设定
        三、产品内分工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中间产品技术等级与“华盛顿苹果效应”的贸易成本
        一、贸易成本的“华盛顿苹果效应”
        二、中间产品贸易成本的“华盛顿苹果效应”
    第三节 “华盛顿苹果效应”的贸易成本与中间产品贸易
        一、贸易成本不存在“华盛顿苹果效应”的产品内分工模型
        二、贸易成本存在“华盛顿苹果效应”的产品内分工模型
        三、“华盛顿苹果效应”的贸易成本对于参与国中间产品贸易的影响
    第四节 技术等级、距离与区域性生产网络
        一、技术等级、距离与最终产品总成本
        二、技术等级、距离与东亚生产网络的形成
    第五节 资本知识复合投入品跨境流动与中间产品贸易
        一、资本知识复合投入品跨境流动对中间产品贸易的影响机制
        二、资本知识复合投入品跨境流动与中间产品贸易的替代关系
    第六节 资本知识复合投入品的跨境成本与中间产品贸易
        一、资本知识复合投入品自由流动与存在跨境成本的比较
        二、资本限制型跨境成本与知识限制型跨境成本的比较
    第七节 资本知识复合投入品的跨境流动与区域性生产网络
        一、中间产品贸易的角度看生产网络的区域性
        二、FDI和生产者服务贸易的角度看生产网络的区域性
        三、总结:区域性特征与东亚生产网络的形成和深化
    木章小结
第四章 东亚的商品贸易、FDI和服务贸易
    第一节 东亚的全球化与区域化
        一、东亚在世界市场所占比重增加:全球化
        二、东亚区域内贸易增长:区域化
    第二节 东亚的产业内分工与产业内贸易
        一、产业内贸易及测定方法
        二、东亚的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
        三、东亚的产业内贸易结构
    第三节 东亚的零部件贸易
        一、东亚的零部件贸易总量
        二、东亚的区域内零部件贸易
        三、东亚与区域外发达国家的零部件贸易
    第四节 东亚的出口技术结构
        一、东亚的出口技术结构:产品技术水平的测量
        二、东亚的出口技术结构:技术附加值的测量
    第五节 东亚的FDI
        一、东亚FDI的总体水平
        二、东亚FDI的来源结构
        三、东亚FDI的影响因素
    第六节 东亚的服务贸易与生产者服务贸易
        一、服务贸易与生产者服务贸易
        二、全球范围内与东亚地区的服务贸易
        三、全球范围内与东亚地区的生产者服务贸易
        四、东亚服务贸易与生产者服务贸易的比较
        五、东亚服务贸易和生产服务贸易的贸易壁垒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亚生产网络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实证研究综述
        一、引力模型及其理论推导
        二、引力模型的相关实证研究
    第二节 实证模型与实证方法
        一、检验零部件贸易基本影响因素的引力模型
        二、检验零部件贸易距离弹性差异的引力模型
        三、检验FDI、生产者服务贸易对零部件贸易总量影响的引力模型
        四、检验FDI、生产者服务贸易对零部件贸易技术结构影响的引力模型
        五、实证方法
    第三节 样本选择及指标选取
        一、样本国家选择
        二、按照人均收入水平的样本国家分组
        三、其他指标选取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东亚生产网络的零部件贸易
        一、东亚生产网络的垂直性特征
        二、东亚生产网络的技术等级与距离弹性
    第五节 实证结果:东亚生产网络与中国的零部件贸易
        一、地理距离对中国零部件贸易的影响
        二、关税壁垒对中国零部件贸易的影响
        三、中国零部件贸易的垂直性特征
        四、影响中国零部件贸易的东亚因素
        五、中国零部件贸易的其他影响因素
    第六节 实证结果:技术等级与零部件贸易的距离弹性
        一、全球范围内零部件贸易的距离弹性差异
        二、零部件贸易距离弹性差异与东亚因素
        三、东亚地区零部件贸易的距离弹性差异
    第七节 实证结果:FDI、生产者服务贸易与东亚生产网络的零部件贸易
        一、FDI、生产者服务贸易对东亚地区零部件贸易的总体影响
        二、FDI、生产者服务贸易对各技术等级零部件贸易的影响
    第八节 实证结果:FDI、生产者服务贸易与中国的零部件贸易
        一、FDI、生产者服务贸易对中国零部件贸易总量及空间分布的影响
        二、FDI、生产者服务贸易对中国零部件贸易技术结构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东亚生产网络未来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东亚生产网络的理论分析
        二、东亚生产网络的发展现状
        三、东亚生产网络的实证研究
    第二节 东亚生产网络的未来展望
        一、东亚生产网络的优势来源
        二、东亚生产网络的发展前景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一、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二、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9)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简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与内容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论文的创新
        1.5.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界定与内涵
        2.1.1 概念辨析
        2.1.2 概念界定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理论渊源--从重商主义到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2.1 重商主义
        2.2.2 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2.2.3 超贸易保护主义
        2.2.4 新贸易保护主义
        2.2.5 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2.3.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2.3.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2.4 小结
第3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动因、作用机制及经济效应分析
    3.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动因
        3.1.1 基于克服市场失灵的形成动因
        3.1.2 基于技术差距的形成动因
        3.1.3 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3.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
        3.2.1 数量控制效应
        3.2.2 价格控制效应
    3.3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3.3.1 贸易效应分析
        3.3.2 福利效应分析
        3.3.3 产业效应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发达国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与WTO-TBT/SPS国际制度框架
    4.1 国际贸易中的农产品概念
        4.1.1 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分类
        4.1.2 农产品概念的界定
    4.2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4.2.1 美国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4.2.2 欧盟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4.2.3 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4.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WTO-TBT/SPS制度框架
        4.3.1 TBT协议
        4.3.2 SPS协议
        4.3.3 TBT协议与SPS协议的比较
        4.3.4 规范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其它相关协定
    4.4 小结
第5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实证描述
    5.1 我国农产品出口基本状况分析
        5.1.1 总体情况分析
        5.1.2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地区结构分析
        5.1.3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分析
    5.2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情况分析
        5.2.1 总体情况分析
        5.2.2 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情况分析
        5.2.3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类型
        5.2.4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农产品对日出口的影响
    5.3 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5.3.1 壁垒的要求呈愈加严格趋势
        5.3.2 壁垒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影响面广
        5.3.3 壁垒的扩散效应显着
        5.3.4 一些壁垒具有明显歧视性,有违WTO-TBT/SPS原则
    5.4 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定性分析
        5.4.1 短期内的消极影响
        5.4.2 中长期内可能的积极影响
    5.5 小结
第6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的测度—以蔬菜为例
    6.1 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测度方法的比较
        6.1.1 调研方法
        6.1.2 价格差和关税等价法
        6.1.3 存量指标法
        6.1.4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6.1.5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6.2 引力模型方法的选择
    6.3 蔬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对我国蔬菜出口影响的测度
        6.3.1 模型的构建
        6.3.2 数据整理
        6.3.3 结果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7.1 质量安全水平低下是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本原因
        7.1.1 农业生产的外部条件较差
        7.1.2 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
        7.1.3 农业生产的技术基础薄弱
        7.1.4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7.1.5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
    7.2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规体系不健全
    7.3 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
    7.4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存在缺陷
    7.5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滞后
    7.6 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极其有限
    7.7 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能力不足
    7.8 国际环境原因分析
        7.8.1 农产品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缓慢,贸易保护程度高
        7.8.2 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农产品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
        7.8.3 制衡能力缺乏导致进口国频繁设限
        7.8.4 国际经济动荡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7.9 小结
第8章 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措施
    8.1 构建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三位一体的战略联盟
        8.1.1 充分发挥政府在应对技术性贸壁垒中的作用
        8.1.2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作用
        8.1.3 充分发挥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体作用
        8.1.4 建立以行业协会为纽带、企业参与、政府推动的应对机制
        8.1.5 构建高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系统
    8.2 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
        8.2.1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8.2.2 加强农产品技术法规体系建设
        8.2.3 健全完善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
        8.2.4 加强农产品检验检疫工作
        8.2.5 加强农产品认证、认可工作
        8.2.6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8.2.7 提升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能力
    8.3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美国对华农产品反倾销贸易救济经济效果分析 ——基于第三国市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反倾销理论和文献回顾
    2.1 倾销的界定和反倾销
        2.1.1 倾销
        2.1.2 反倾销
    2.2 贸易保护理论
        2.2.1 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2.2.2 凯恩斯的超贸易保护理论
        2.2.3 战略性保护理论
        2.2.4 新贸易保护理论
        2.2.5 农业保护理论
    2.3 反倾销文献综述
        2.3.1 反倾销使用趋势
        2.3.2 反倾销贸易限制效应
        2.3.3 反倾销贸易转移效应
        2.3.4 反倾销贸易偏转和第三国限制效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美农产品贸易与美国对华反倾销现状
    3.1 中美农产品贸易现状
        3.1.1 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3.1.2 美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3.1.3 中美农产品贸易现状
    3.2 美国反倾销程序
        3.2.1 美国反倾销法律和主管机构
        3.2.2 美国反倾销基本程序
    3.3 中国农产品遭遇反倾销概况
        3.3.1 全球反倾销总体概况
        3.3.2 全球农产品反倾销概况
        3.3.3 我国农产品遭遇反倾销概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倾销的政治经济动机分析
    4.1 反倾销的经济动机
        4.1.1 反对价格歧视和掠夺性定价
        4.1.2 区分倾销类型成本较高
        4.1.3 保护进口国相关产业
    4.2 反倾销的政治动机
        4.2.1 反倾销的威慑作用
        4.2.2 利益集团与反倾销贸易保护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析框架
    5.1 第三国视角的反倾销贸易效果理论框架
    5.2 研究方法
        5.2.1 面板与动态面板
        5.2.2 动态面板估计方法
        5.2.3 动态面板检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美国对华农产品反倾销贸易救济效果实证分析——第三国对美出口视角
    6.1 贸易转移效应分析
    6.2 模型构建
    6.3 数据和估计结果
        6.3.1 数据
        6.3.2 估计结果
    6.4 所有产品贸易转移效应估算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美国对华农产品反倾销贸易救济效果实证分析——中美对第三国出口视角
    7.1 贸易偏转和第三国限制效应描述分析
    7.2 模型构建
    7.3 数据和估计结果
        7.3.1 数据
        7.3.2 估计结果
    7.4 贸易偏转和第三国限制效应效果估算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结论
        8.1.1 贸易转移降低了申诉者的贸易救济效果预期
        8.1.2 贸易偏转损害了反倾销申诉者的海外市场利益
    8.2 政策建议
        8.2.1 积极采取市场多元化战略减轻反倾销损失
        8.2.2 积极参与WTO谈判,规范全球反倾销调查
        8.2.3 中国应谨慎使用反倾销措施,营造和谐贸易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越南将降低对华农水产品出口关税(论文参考文献)

  • [1]扩大贸易开放的税收政策研究[D]. 王婉如. 中央财经大学, 2019(10)
  • [2]日本主导CPTPP的战略动因、影响及前景[J]. 常思纯. 东北亚学刊, 2019(03)
  • [3]贸易政策变化对中国-东盟天然橡胶贸易的影响分析[D]. 周润.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中俄水产品贸易特征及增长因素的实证研究[D]. 查涵恺.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5]越南加入TPP的政治经济分析及对中国的影响[J]. 金丹. 理论月刊, 2016(10)
  • [6]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研究[D]. 刘莲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12)
  • [7]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D]. 智建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2)
  • [8]东亚生产网络的形成与深化:理论和实证研究[D]. 周昕. 南开大学, 2013(07)
  • [9]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D]. 江凌. 西南大学, 2012(11)
  • [10]美国对华农产品反倾销贸易救济经济效果分析 ——基于第三国市场的视角[D]. 胡俊.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越南降低对华农产品和水产品出口关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