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透明PP吹塑薄膜牌号的新突破(论文文献综述)
陈双飞,冷丹,宁军,殷荣忠,朱永茂,刘勇,潘晓天,张骥红,李丽娟,刘小峰,范君怡,邹林[1](2010)在《2008~2009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收集了2008年7月~2009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08~2009年国外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宁军,钟晓萍,殷荣忠,朱永茂,刘勇,张骥红,陈红,刘丽湘,姚雪丽,李丽娟,罗兰,邹林,范君怡[2](2009)在《2007~2008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收集了2007年7月~2008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07~2008年国外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王晓峰[3](2006)在《多段序贯聚合法调控PP/EPR反应器合金的结构与性能》文中指出本论文采用催化合金技术,用国产高活性球形DQ型催化剂采用多段序贯聚合法在反应器中直接聚合成出了聚丙烯合金。通过对合金结构和力学性能的表征,分析了这种聚丙烯合金的相态结构和分子链结构,探讨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本论文还对聚丙烯多段氢调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聚合采用三段多次切换的方式。第一段为丙烯的常压预聚合,采用淤浆聚合的方式;第二段为丙烯加压淤浆聚合,将预聚物转入高压釜内进行聚合;第三段为加压气相聚合,将第二段淤浆聚合的溶剂抽干后再进行气相聚合。此过程采用多次切换的方式,即在总时间不变的条件下,进行一段乙丙共聚,再抽去乙丙混合气进行丙烯均聚,然后抽去丙烯气再切换成乙丙共聚,如此反复切换进行(或者是丙烯加氢与非加氢之间切换)。本文将这种聚合工艺称作多段序贯聚合法。 此法意在模拟近年来Basell公司提出的一种基于多区循环反应器(Multi-zone circulation reactor)的新型聚丙烯生产工艺,生产宽分布聚丙烯时聚合物/催化剂粒子在高氢气含量和低氢气含量的两个反应区域间进行快速循环流动,相当于每个粒子在聚合反应停留时间内均经历了多次加氢与非加氢聚合间的反复切换。同样此多区循环反应器技术也应用于丙烯合金(PP/EPR)上,也就是使每个聚合物粒子在聚合反应停留时间内经历了多次丙烯均聚和乙丙共聚间的反复切换。 参考前人对预聚、气相聚合规律的研究,以及本课题的前期实验考察,确定了气相共聚合条件,并在此条件下,在反应器中直接合成出了氢调聚丙烯产品和PP/EPR催化合金。从催化效率结果来看,对于氢调聚丙烯,加氢有明显提升聚丙烯催化效率的作用,而切换频率对此则影响不大。同时本文也采用GPC、DSC、PLM等手段研究了加氢/非加氢切换频率和加氢量对聚丙烯熔融指数、分子量及其分布和结晶形貌的影响。发现在总聚合时间相同时,增加加氢/非加氢阶段间的切换次数对聚合活性影响较小,对聚丙烯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影响也不明显,但使聚丙烯的球晶尺寸减小,球晶形貌不规整程度增大。增大加氢量使聚丙烯的分子量分布增宽,球晶尺寸减小,且在DSC曲线中出现双熔融峰。 对于两段聚合制备的PP/EPR合金,随着乙丙共聚时间的增加,催化效率先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呈下降趋势;而对于丙烯均聚/乙丙共聚多次切换聚合制备的PP/EPR合金,随切
张宜鹏[4](2005)在《透明PP专用料的制备及其结晶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试研究了基础树脂、成核剂种类与含量、其它助剂及加工过程中挤出机温度与转速对PP透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聚PP透明性优于均聚PP,高乙烯含量PP透明性优于低乙烯含量PP; A系列成核剂的增透效果要优于Milleda3988等进口成核剂;随着成核剂含量增加雾度降低;其它助剂如分散剂的加入提高透明性,硬脂酸钙(CaSt)的加入使透明性降低。确定了透明PP专用料工艺配方。中试进行放大实验,证明小试结果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实现了千吨级的工业化生产。在配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研究。详细研究了PP在α成核剂和β成核剂作用下PP的结晶与熔融过程、晶型结构及其转变、微观形态和各种影响因素。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成核PP(nPP)的降温与升温过程进行了扫描。结果发现,α成核剂和β成核剂都使PP的结晶温度显着提高,结晶速率加快;α成核剂对熔融过程基本无影响,不改变PP的平衡熔点,β成核剂使PP的熔点降低了10℃左右。通过广角X射线衍射(WAXS)与DSC研究了nPP的晶型结构。结果发现,β成核剂使PP基本生成了完全的β晶型PP,并且结晶温度、升温速率、熔融温度和熔融时间都对PP熔融过程中的β晶型向α晶型转变产生巨大影响;α成核剂的加入促进了PP中γ晶型的生成,并且随着结晶温度的升高、成核剂含量和PP中乙烯单体含量的增加、PP熔体流动速率的增大,γ晶型含量增加。运用PP结晶过程γ晶型与α晶型的共结晶相图从本质上解释了结晶温度、乙烯单体含量及成核剂对PP结晶形态的影响。从结晶动力学方面乙烯含量对PP结晶形态的影响也得到了证实。通过偏光显微镜(PLM)和雾度仪分别研究了nPP的微观形态和光学性能。结果发现,α成核剂使均聚PP和共聚PP的晶粒细化均一,雾度显着降低,而对嵌段PP的晶粒变化无影响;β成核剂使3种PP的晶粒全部细化均一,但雾度反而升高,文中对此进行了理论分析。
程蓉[5](2003)在《聚丙烯成核及交联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了聚丙烯(PP)的成核改性和交联改性。两种方法都是通过改变PP的微观结构从而改变其宏观性能。其中前者的改性效果是由于PP球晶形态的变化,而后者则是由于交联网络的生成。另外,本文也对PP收缩率的控制研究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在成核改性的研究中,主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偏光显微镜和广角X衍射详细表征了成核PP的结晶结构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α和β两种成核剂的加入均使结晶向高温方向偏移,结晶速度加快。α成核剂的加入主要是细化了球晶尺寸,结晶规整均匀,从而使结晶度增大,刚性增加,冲击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β成核剂的加入则诱导了相当部分的α晶型向β晶型转变,β晶独特的束状晶片聚集结构是其具有较高韧性的主要原因,束状结构在受力时产生银纹带,从而使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下降,而韧性大大增加。在β成核剂质量分数为0.6%时,β晶相对含量最高,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达到最大值,皆为纯PP的2倍多。 通过对β成核PP热处理的研究发现,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材料的结晶度增大,结晶形态由β晶型逐渐转变为α晶型。当热处理温度为142℃时,材料完全转化为α晶型,其拉伸强度及弯曲强度增大,而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却降至最低,由韧性材料转变为刚性材料。 在交联改性的研究中,采用过氧化物引发剂和多官能团助交联剂对共聚PP进行交联改性。研究了加工工艺、引发剂及助交联剂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引发剂A1及助交联剂B1用量的增大,改性PP的交联程度逐渐增大,强度及韧性都显着增强。当A1用量为0.05%、B1用量为1.0%时,在双螺杆挤出机上进行反应挤出,制得了高抗冲PP材料。在保持其它力学性能良好的前提下,它的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高达360.73J/m,为纯共聚PP的3倍多。聚丙烯成核及交联改性的研究摘要 收缩率的研究表明,控制PP的结晶度是控制PP收缩率的关键所在。在注射工艺中,熔体温度的提高会增大收缩率;注射压力的提高可明显减小收缩率;适当延长保压时间也可减小收缩率。成核改性PP由于结晶度的增大,收缩率也相应增大。
二、透明PP吹塑薄膜牌号的新突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透明PP吹塑薄膜牌号的新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2008~2009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
2.1 聚乙烯 (PE) |
2.2 聚丙烯 (PP) |
2.3 聚氯乙烯 (PVC) |
2.4 聚苯乙烯 (PS) 及苯乙烯系树脂 |
2.5 ABS |
3 工程塑料 |
3.1 尼龙 (PA) |
3.2 聚碳酸酯 (PC) |
3.3 聚甲醛 (POM) |
3.4 热塑性聚酯 |
3.5 聚苯醚 (PPO) |
4 特种工程塑料 |
4.1 聚苯硫醚 (PPS) |
4.2 液晶聚合物 (LCP) |
4.3 聚芳醚酮 (PAEK) |
4.4 聚芳砜 |
5 热固性树脂 |
5.1 酚醛树脂 (PF) |
5.2 聚氨酯 (PU) |
5.2.1 聚氨酯泡沫 |
5.2.2 聚氨酯胶粘剂和涂料 |
5.2.3 聚氨酯弹性体 |
5.2.4 聚氨酯助剂 |
5.2.5 其他 |
5.3 环氧树脂 |
5.3.1 日本环氧树脂工业[212] |
5.3.2 经营动态[213-221] |
5.3.3 原料[222] |
5.3.4 新产品 |
5.3.4.1 新型环氧树脂[223-226] |
5.3.4.2 固化剂[227] |
5.3.4.3 改性剂[228-232] |
5.3.4.4 其他[233] |
5.3.5 应用领域发展 |
5.3.5.1 胶粘剂[234-252] |
5.3.5.2 涂料[253-257] |
5.3.5.3 UV固化产品[258] |
5.3.5.4 复合材料[259-262] |
5.3.6 结语 |
5.4 不饱和聚酯 |
5.4.1 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 |
5.4.1.1 生物复合材料 |
5.4.1.2 纳米复合材料 |
5.4.1.3 光固化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 |
5.4.1.4 杂化纤维复合材料 |
5.4.2 新型不饱和聚酯树脂 |
5.4.3 不饱和聚酯力学性能的改进 |
(3)多段序贯聚合法调控PP/EPR反应器合金的结构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聚丙烯及其合金的发展 |
1.1 聚丙烯及其催化剂的发展历史 |
1.2 聚丙烯合金的发展历史及最新进展 |
1.2.1 聚丙烯共混合金 |
1.2.2 聚丙烯催化合金 |
1.2.3 聚丙烯合金的最新进展 |
1.2.3.1 Hivalloy技术 |
1.2.3.2 茂金属催化剂的应用 |
1.3.3.3 双峰PP生产工艺 |
1.3.3.4 Spherizone工艺 |
1.3 聚丙烯新品种的开发和应用 |
1.4 聚丙烯及其合金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课题的提出 |
第三部分 实验方法 |
第四部分 结果与讨论 |
第一篇 多段加氢合成聚丙烯及其性能与结构的表征 |
1.1 聚丙烯的合成 |
1.2 孔隙率和粒径分布 |
1.3 催化效率 |
1.4 熔融指数 |
1.5 分子量及其分布 |
1.6 DSC分析 |
1.7 结晶形貌的分析 |
1.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多段序贯聚合法调控PP/EPR反应器合金的结构与性能 |
第一章 PP/EPR原位合金的合成与性能表征 |
1.1 PP/EPR合金的合成 |
1.2 催化效率 |
1.3 孔隙率 |
1.4 PP/EPR合金的初步分级 |
1.5 力学性能 |
1.6 ~(13)C-NMR分析 |
1.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PP/EPR原位合金的相态结构 |
2.1 PP/EPR原位合金的结晶性 |
2.2 乙丙共聚物的存在形式及形态结构 |
2.3 PP/EPR原位合金材料冲断面形貌分析 |
2.4 PP/EPR原位合金的DSC分析 |
2.5 PP/EPR原位合金的FTIR分析 |
2.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PP/EPR原位合金的微结构分析 |
3.1 PP/EPR原位合金的TREF分析 |
3.2 PP/EPR原位合金的~(13)CNMR分析 |
3.3 PP/EPR原位合金的DSC分析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发表论文 |
(4)透明PP专用料的制备及其结晶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 1 聚丙烯 |
1. 1. 1 PP的结构与性能 |
1. 1. 2 PP结晶过程 |
1. 2 透明PP |
1. 2. 1 透明PP的国外发展情况 |
1. 2. 2 透明PP的国内发展情况 |
1. 2. 3 提高PP树脂透明性的途径 |
1. 3 成核剂 |
1. 3. 1 成核剂种类及其特性 |
1. 3. 2 成核剂改性的作用效果 |
1. 3. 3 成核剂添加工艺 |
1. 3. 4 成核剂的开发现状 |
2 实验部分 |
2. 1 实验原料 |
2. 2 实验仪器设备 |
2. 3 实验方法 |
2. 4 测试方法 |
2. 4. 1 结构分析 |
2. 4. 2 形态分析 |
2. 4. 3 流变性能 |
2. 4. 4 光学性能 |
3 透明PP专用料的制备 |
3. 1 基础树脂的选择 |
3. 1. 1 乙烯含量分析 |
3. 1. 2 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 |
3. 1. 3 结晶性能研究 |
3. 1. 4 流变性能 |
3. 1. 5 光学性能分析 |
3. 2 以PPR2为基础树脂透明PP专用料小试研究 |
3. 2. 1 基础树脂对树脂透明性的影响 |
3. 2. 2 成核剂种类对PPR2雾度的影响 |
3. 2. 3 成核剂用量对PPR2雾度的影响 |
3. 2. 4 CaSt对PPR2雾度的影响 |
3. 2. 5 分散剂C对PPR2雾度的影响 |
3. 2. 6 抗氧剂对PPR2雾度的影响 |
3. 2. 7 降解剂对PPR2雾度的影响 |
3. 3 以PPR2为基础树脂透明PP专用料中试研究 |
3. 4 以PPR2为基础树脂透明PP专用料工业化生产 |
3. 5 透明PP的成型温度研究 |
3. 6 以RM045为基础树脂制备透明PP的小试研究 |
3. 6. 1 添加剂对RM045雾度的影响 |
3. 6. 2 制备工艺对PP雾度的影响 |
3. 7 以RM045为基础树脂的透明PP研制的中试研究 |
4 成核PP的结晶行为研究 |
4. 1 成核PP的结晶过程与熔融过程 |
4. 1. 1 α成核剂对PP结晶过程与熔融过程的影响 |
4. 1. 2 β成核剂对PP结晶过程与熔融过程的影响 |
4. 2 成核PP的结晶动力学与机理研究 |
4. 2. 1 PP的X_c-t关系曲线 |
4. 2. 2 修正Avrami方程的Jeziorny方法对非等温过程的处理 |
4. 3 成核PP的晶型结构研究 |
4. 3. 1 β晶型PP |
4. 3. 2 α与γ晶型竞争的影响因素 |
4. 4 成核PP光学性能与微观形态 |
4. 4. 1 α成核剂对PP光学性能与微观形态的影响 |
4. 4. 2 β成核剂对PP光学性能与微观形态的影响 |
4. 5 成核剂的热稳定性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5)聚丙烯成核及交联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前言 |
1.1 成核改性聚丙烯的研究进展 |
1.1.1 聚丙烯的结晶理论 |
1.1.2 成核剂的种类及其成核机理 |
1.1.3 成核剂的发展 |
1.1.4 聚丙烯的α成核结晶改性 |
1.1.5 聚丙烯的β成核结晶改性 |
1.2 交联改性聚丙烯的研究进展 |
1.2.1 交联改性方法及机理 |
1.2.2 聚丙烯的辐射交联改性进展 |
1.2.3 聚丙烯的过氧化物交联改性进展 |
1.2.4 聚丙烯的硅烷交联改性进展 |
1.3 结语 |
第二章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2.1 本文的选题背景 |
2.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3.1 聚丙烯收缩率的控制研究 |
2.3.2 成核改性聚丙烯的研究 |
2.3.3 交联改性聚丙烯的研究 |
第三章 聚丙烯收缩率的控制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 |
3.1.2 仪器及设备 |
3.1.3 试样的制备 |
3.1.4 线性收缩率的测定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熔体温度对聚丙烯收缩率的影响 |
3.2.2 注射压力对聚丙烯收缩率的影响 |
3.2.3 保压时间对聚丙烯收缩率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聚丙烯成核改性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 |
4.1.2 仪器及设备 |
4.1.3 试样的制备 |
4.1.4 性能测试 |
4.2 PP及成核PP结晶结构的研究 |
4.2.1 PP及成核PP的DSC分析 |
4.2.2 PP及成核PP的偏光显微镜观察 |
4.2.3 PP及β成核PP的WAXD研究 |
4.3 PP及成核PP力学性能的研究 |
4.3.1 成核剂对均聚PP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2 β成核剂对共聚PP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 成核改性对PP收缩率的影响 |
4.5 热处理对β成核PP性能的影响 |
4.5.1 热处理方法及性能测试 |
4.5.2 热处理对结晶性能的影响 |
4.5.3 热处理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聚丙烯交联改性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原料 |
5.1.2 仪器及设备 |
5.1.3 力学性能的测试 |
5.1.4 PP交联程度的表征 |
5.1.5 工艺流程 |
5.2 PP交联反应机理 |
5.3 PP交联反应的研究 |
5.3.1 PP原料的选择 |
5.3.2 加工工艺的选择 |
5.3.3 引发剂及用量的选择 |
5.3.4 助交联剂及用量的选择 |
5.3.5 高抗冲PP材料的综合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透明PP吹塑薄膜牌号的新突破(论文参考文献)
- [1]2008~2009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陈双飞,冷丹,宁军,殷荣忠,朱永茂,刘勇,潘晓天,张骥红,李丽娟,刘小峰,范君怡,邹林. 塑料工业, 2010(03)
- [2]2007~2008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宁军,钟晓萍,殷荣忠,朱永茂,刘勇,张骥红,陈红,刘丽湘,姚雪丽,李丽娟,罗兰,邹林,范君怡. 塑料工业, 2009(03)
- [3]多段序贯聚合法调控PP/EPR反应器合金的结构与性能[D]. 王晓峰. 浙江大学, 2006(06)
- [4]透明PP专用料的制备及其结晶行为研究[D]. 张宜鹏. 大连理工大学, 2005(04)
- [5]聚丙烯成核及交联改性的研究[D]. 程蓉. 浙江工业大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