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部分机床参考价格

搜索部分机床参考价格

一、部分机床参考价搜索(论文文献综述)

吴浩[1](2021)在《数据驱动的离散车间设备运维分析与健康预测》文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制造观念和生产组织方式也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企业车间从自动化、数字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车间管理要求更高的情况下,本文研究从离散车间底层产生的制造过程数据出发,针对制造过程不透明、设备健康状况无法感知、以及设备备品备件库存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对底层采集的数据进行知识表达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制造数据开展设备的健康状况评估及备件的库存优化研究,结合实例分析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最后设计研发了一套车间设备运维管理系统。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介绍了底层数据的采集方法,提出基于制造数据的离散车间运作维护理论框架,从底层数据采集、知识表达、设备运作维护三个方面阐述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分析了当前离散车间设备运作维护存在的问题与需求,针对企业车间对制造过程数据采集能力和数据利用水平能力不足的问题,根据需求对离散车间的设备制造过程进行数据采集,再结合生产管理系统(MES)对车间生产及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可视化设计,实现了设备状态实时监测、能耗分析、工单执行进程和刀具使用监测等。(3)针对离散车间传统的现场设备管理模式存在效率低、日常维护成本高等弊端,提出了基于数据驱动的设备健康监测和备品备件库存优化方法。首先,采集设备生产过程中反映设备健康状况的关键信号用于评估当前设备的健康等级,依据评估结果进行设备的主动维护;其次,为了优化库存降低备件更换不及时带来的损失,建立了考虑设备备件的重要度与成本最小为目标的库存控制模型;最后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4)结合企业的需求和本文的研究成果,基于Java开发环境、SSM框架和SQL Server 2008开发了数控设备数据采集与可视化系统、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并在企业车间成功应用。

夏绾迪[2](2020)在《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支付方案及绩效研究 ——以中国电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企业的整体上市是既响应政府号召又能实际解决分拆上市所带来问题的优良手段,但其中存在着支付方案单一的问题。而支付方案的选择对国有企业来说很重要,不仅影响着资本结构,也会影响其整体上市后的企业绩效,股权结构等等关键问题。选用不恰当的支付方案还有可能导致交易失败。因此,研究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支付方案以及其对绩效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为今后国企整体上市的方案设计提供新思路新创意。本文所选中国电建整体上市案例为国有企业整体上市中首例溢价发行、首例使用优先股进行配套融资的案例,其支付方案极具代表性。通过此次案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电建的企业性质、财务状况以及其此次整体上市的目的决定了此次支付方案以股权支付为主。(2)中国电建的支付方案的核心内容为有效控制普通股股本扩张,保护中小股东利益。(3)中国电建此次整体上市的交易行为不论短期还是长期,都取得了正向效果。(4)整体上市的支付方案确实能够对企业绩效产生一些影响。根据所得出的结论,本文又对准备整体上市的国有企业提出以下建议:(1)国有企业在进行整体上市交易中应倾向于选择以股权支付为主的支付方案;(2)溢价定增、承接债务、发行优先股都是防止股权被稀释的有效手段。(3)国有企业在选择整体上市支付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支付方案所能带来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尽量选择让利中小股东的方案。理论上,本文立足于中国特色经济,将现有的研究理论扩展至国有企业,丰富了现有理论的应用范围;实务中,本文分析了中国电建整体上市选用创新型支付方案的影响因素、支付方案利弊以及该支付方案下中国电建的绩效变化,找出了整体上市支付方案与企业绩效的一些联系。通过对该创新型支付方案进行分析,可以为以后准备整体上市的国有企业在支付方案的设计上提供借鉴。

蔡斯宸[3](2020)在《基于双目机器视觉的毛坯余量均配的加工位姿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传统制造业中的部分工作逐渐被智能手段替代。铸造毛坯件在传统的加工流程中必须先经过粗加工线后,才可以进入精加工线进一步加工。本课题通过在精加工线前添加一个自适应加工工位,对毛坯进行测量并对加工位姿进行优化后,将位姿信息传输给加工中心进行加工,使得铸造毛坯在经过此工位后可以直接进入精加工线,节省了粗加工线所占资源。对此,本文以某电机座工件毛坯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以双目机器视觉技术和三维空间点集匹配技术作为理论支撑,对毛坯件的余量均配和加工位姿优化问题设计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工件的理论数据进行分析与数字化存储。从工厂设计部门处得到工件设计图纸并进行特征分析,结合工艺部门提供的工艺卡片充分了解了该工件的加工流程。在此基础上,对该工件的理论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了点集形式的三维空间模型数据,并将此数据储存在计算机中以供后续计算余量均配方案时使用;(2)基于机器视觉对毛坯件进行轮廓采集、测量其关键尺寸。以双目视觉理论为基础,使用相机设备对目标毛坯件的轮廓图像进行采集,通过图像处理计算出毛坯件在三维空间中的坐标位置,并将测量出来的数据以三维空间点集的形式保存,作为后续计算余量均配方案时的基础数据;(3)对比分析工件的理论数据和测量数据,形成余量均配方案并对加工位姿进行优化。将从设计图中提取的理论数据和图像采集处理得到的测量数据导入到同一个坐标系中进行三维空间点集匹配处理;使用三点法对两组数据模型进行初步匹配,为后续优化工作提供较好的初始位置;以ICP算法作为两组点集数据的配对依据,构建以余量均匀分配为目标的优化模型,通过奇异值分解的方法对优化方程进行求解,迭代计算最终得到符合加工要求的余量均配方案,进而确定相应的加工位姿;(4)将理论数据数字化技术、实际毛坯测量技术与三维空间点集匹配技术进行整合,确认各个步骤的具体流程和数据交互,形成一种依据设计图纸和实际毛坯可以得出符合要求的加工位姿的解决方案。根据实际情况与实验需求进行硬件选型,并以工厂提供的某个毛坯件进行试验,按照流程完成所有步骤,以确认此解决方案是可行且有效的。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节省粗加工线的投入,使工件在经过自适应加工工位后直接进入精加工线。使用智能手段代替人工,可以在保障精度需求的前提下完成任务,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节省了设备成本。

张红[4](2020)在《一种低成本转动输入的六自由度并联调姿平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提出了一种低成本转动输入的六自由度并联调姿平台,此机构的特点是运动行程比较大,运动惯性小,可以实现六自由度运动。首先阐述了并联机构发展现状以及结构特点,以6-RUS并联调姿平台为载体,对该机构进行了自由度的分析,同时研究了位置反解的具体分析思路,并通过反解算例验证位置反解的推导正确性。然后对六自由度并联调姿平台进行了工作空间分析,找出了影响并联调姿机构工作空间的影响原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六自由度并联调姿平台的机构杆件长度的大小限制,六自由度并联平台的机构运动副转角的限制以及机构相邻两杆件运动间的干涉的限制等。通过极坐标变步长迭代搜索法得到六自由度并联调姿平台的工作空间图。紧接着利用拆杆法分析了六自由度并联调姿平台的静态受力状况,包括静平台受力分析、主动杆受力分析、从动杆受力分析和动平台受力分析,然后基于构件矢量法研究了力雅克比矩阵,利用虚功原理求出显式解。最后对六自由度并联调姿平台进行试验样机结构设计,利用Solidworks的自带的建模功能对零件进行设计、关键部件设计与选择、装配方案设计等一系列工序,最终实现了试验样机的虚拟仿真,所设计的六自由度并联调姿平台能够满足设计目的。

王瀚[5](2019)在《重型机床静态精度设计方法及其大尺寸误差测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型数控机床是能源动力、航天航空、国防军工、汽车制造等行业的关键设备,机床的精度水平直接决定了大型关键零件加工的精度、效率及可靠性,其设计理论体系的建立对于提高我国重型机床制造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重型机床静态精度设计是重型机床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对实现精度目标和成本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机床精度设计方法没有考虑到重型机床大尺寸结构柔性的特殊性,尤其是重力作用引起的结构变形误差对静态精度的影响,其结果使得重型机床产品的静态精度依然需要依靠后期的装配调整环节加以保证,无法发挥精度设计在机床设计中应有的作用和优势。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重型机床的静态精度设计方法所涉及的静态误差建模、重力变形误差建模、大尺寸误差测量和静态误差分配技术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构建具有重型机床特点的精度设计方法及理论体系提供一定的指导。针对重型机床结构大尺寸、大跨距的柔性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柔体系统理论的重型机床静态误差建模方法。将机床抽象为由弹性体和铰组成的多柔体系统,通过齐次坐标变换矩阵揭示了刚体运动中的几何误差和柔性体弹性变形误差间的耦合关系,建立了描述几何误差及弹性变形误差共同作用下的运动轴静态误差元素与机床刀尖点空间误差关系的数学模型,为静态精度设计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重型立式加工中心的静态精度建模及其工作精度检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为实现静态误差模型中重力变形误差的准确建模,定量分析了重力作用对重型机床结构变形误差的影响程度,基于空间梁-弹簧组合的超单元建立了重型立式加工中心的整机刚度模型,其中利用悬臂结构的等效柔度系数推导了能准确模拟具有箱式变截面结构的空间梁单元刚度矩阵,采用弹簧单元模拟了机床结合部的刚度特性,通过该刚度模型计算得到各静态误差元素中的重力变形误差分量,为后续基于重力变形误差建模的静态精度设计方法中非刚体误差约束条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准确的大尺寸误差测量是验证基于多柔体系统理论的静态误差模型正确性和准确性的关键。针对九线法机床误差辨识中的测量点布局,提出了一种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测量点最佳间距仿真计算方法,该方法在满足大尺寸误差测量的精度要求下兼顾了测量效率,指导并规范了大尺寸测量中的测量点分布。考虑到不同站位布局对激光跟踪仪顺次多边法的测量精度具有一定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局误差放大因子的仪器站位优化方法,构建了重型机床结构形式与靶球高精度接收范围对激光可视性约束的数学模型,使优化后的站位布局在满足测量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更贴近重型机床的实际情况。站位布局验证实验表明优化站位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结合上述研究工作的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重力变形误差建模的重型机床静态精度设计方法,将重型机床的静态误差分配问题转化为最差条件下的多目标、非线性约束优化问题。通过在优化设计变量中引入机床部件的结构参数,在兼顾相对成本、鲁棒性目标的同时从结构柔顺性角度优化了重力变形误差,提高了几何误差分量的设计裕度。针对误差分配多目标优化问题可能存在的无最优解的情况,根据重型机床的结构特点提出了面向反变形工艺补偿的大跨距横梁重力变形计算方法,为优化问题中重力变形误差约束条件的修正提供了理论依据。最终以一台重型立式加工中心为例描述了本文所提出的重型机床静态精度设计方法的主要实施步骤,最优分配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精度设计方法能充分考虑重力变形误差的影响,有助于指导部件详细设计及减少不必要的装配调整环节。

周嘉俊[6](2019)在《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的课程模式改革 ——以学习领域课程为例》文中提出多年以来,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模具制造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与需要促使或倒逼模具行业做大做强。因此,提高模具设计和制造人员水平和素质成了常态。在模具制造一线生产队伍中,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及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模具行业的发展走向。目前,中职学校培养的模具应用型人才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为满足模具行业对一线年轻人才的需求而言,中职模具专业教育新的教学思路和模式也在不断探讨,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本文从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结合国内外课程模式及职业教育教学法的发展现状和学习领域课程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中职学校模具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研究的观点。通过分析模具制造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以及中职模具专业课程教学现状,总结模具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研究内容和方法。一方面走访珠三角地区多家模具生产的相关企业,向行业人员了解目前模具企业的岗位人才需求现状以及各岗位职业能力侧重点要求;另一方面通过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的访谈及模具专业毕业生的跟踪反馈,为中职学校模具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以培养模具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结合调研企业注塑模具型芯修复案例,分析电火花机技工工作岗位特点,确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顺序做行动领域的归纳,由学习领域的转化再到学习情境的设计。以选取模具工制图该学习情境进行课堂试验,来检验学生满足学习领域中职业能力的要求,运用多媒体设备和职业教学法,设计适用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情境。最后提出了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对模具专业课程发展方向的设想。

胡圣鑫[7](2019)在《星载SAR天线6-PSS调整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空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对地观测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卫星天线系统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星载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目标探测要求的不断提高,SAR雷达天线正朝着大口径、高平面度方向发展。本文针对大尺寸可展开SAR天线总体阵面平面度的实现问题,开展天线阵面位姿调整机构的设计、运动学及动力学的分析与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依据设计指标确定天线阵面调整的6-PSS并联机构构型,在完成运动学逆解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牛顿迭代法求解机构运动学正解。基于刚体速度投影定理对机构速度雅克比矩阵进行了推导,得到雅克比矩阵的显式结果,在雅克比矩阵基础上求解驱动滑块的速度及加速度;采用极坐标搜索法求解并联机构灵活工作空间和可达工作空间,验证该机构的工作空间完全满足设计指标的要求。其次,基于矢量微分法建立6-PSS并联机构的误差分析模型,通过对机构杆长方程进行全微分得到误差传递矩阵;在机构各方向定位误差服从均匀分布的假设前提下,利用蒙特卡洛方法得到给定位姿下运动平台各项位姿误差的分布形态,分析各误差因素对运动平台位姿的影响。基于奇异值分解(SVD)原理对误差传递矩阵进行特征值求解,定义三种不同的机构误差敏感度指标,通过分析不同位姿参数下机构误差敏感度的变化,了解机构在工作空间中各位姿点的误差敏感度特性,同时为机构参数优化奠定基础。进一步通过分析机构参数对机构全局误差系数及雅克比矩阵条件数的影响,建立以机构全局误差系数及雅克比矩阵条件数均值为目标函数,以结构参数为优化变量的优化模型,并采用人工蜂群算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了在满足球铰副转角范围和驱动滑块移动距离约束的前提下,具有更高灵巧度和运动精度的设计参数。最后,利用Lagrange法建立机构动力学模型,结合机构速度雅克比矩阵及虚功原理求解作用在驱动滑块上的驱动力。为避免机构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冲击,采用正弦函数法规划运动平台运动轨迹,通过数值仿真得到天线阵面相应曲线以及驱动滑块的位置、驱动力及功率变化曲线;在三维建模软件中建立并联机构模型并导入动力学仿真软件中构件虚拟样机,通过动力学仿真得到驱动滑块驱动力及功率变化曲线,分析系统动力学性能,与数值仿真得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

唐明清[8](2019)在《汽车冲压工艺—零件质量商业智能分析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冲压工艺作为汽车生产4大工艺之首,是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四大生产车间至关重要的一环。为协助汽车企业更好地发展,提高冲压车间信息化程度,建设车间级商业智能信息化平台,通过搭建冲压模具生产智能检测系统,借助成熟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 System,ERP)系统和商业智能软件对生产工艺数据进行挖掘,实现模具工装的使用状态的量化监控,提升产品质量及产能,从而大幅提升汽车冲压工艺智能制造水平。本文首先从冲压生产工艺特点出发,对C公司现有业务数据系统SIMS进行调研并对冲压生产管理需求进行分析,通过ETL(Extract-Transform-Load,ETL)、数据仓库等工具梳理了SIMS中板材、模具、设备等数据关系,利用IDEF0方法建立系统功能模型,以此构建了详细的商业智能分析模型解决方案和体系架构;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价值挖掘,本文利用多元线性回归、逐步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对零件V-X01建立生产工艺-零件质量关系映射回归模型并使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建立关联模型,对参数进行显着性关联分析,最终确定4个显着因子,在此基础上,对显着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关键因子对生产质量影响的量化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参数控制策略在商业智能分析模型、系统体系构架和数据挖掘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采用J2EE技术,基于SSM框架,利用Java语言工具,使用B/S结构以及采用SpringCloud技术搭建接口服务,开发了基于WEB客户端的冲压生产质量商业智能分析软件,实现了冲压的低成本和高效率生产,有效提升冲压生产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最后,本文展示了系统上线运行后的应用情况并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

李炳川[9](2019)在《多波束天线的座架设计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雷达天线技术的发展,雷达天线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性能也日益提升。多波束天线能够以高增益覆盖较大面积区域,且能根据探测需求调整波束形状使频谱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以阵面形状为切割抛物面的多波束天线座架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其机/结构的设计与控制研究。由于阵面形状为切割抛物面,综合分析各种可行方案后,确定了以6-UCU并联机构作为天线座架的方案,并针对其性能分析、结构优化、轨迹规划、指向控制实验等方面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6-UCU天线座架的运动学模型和结构刚度模型。基于牛顿迭代法解决了机构位姿正解问题,而且结合天线座架的工作实际,在定时正解迭代过程中,以上一时刻的迭代结果作为下一时刻的迭代初始位姿,提高了算法的效率与可靠性。为研究结构参数误差对动平台位姿误差的影响,解析了两者之间的误差传递矩阵。并基于虚功原理推导了机构的静刚度矩阵,为后续结构参数优化奠定理论基础。2.开展了多波束天线座架的结构参数优化与工作空间求解。采用基于相对适应度的改进人工蜂群算法对天线座架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求解,并与标准蜂群算法的优化结果进行对比,显示了改进算法的优越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约束条件分类求解的新方法,并利用黄金分割搜索法分别计算各类约束的工作空间可行域,通过交集运算得到机构的工作空间。针对优化所得的结构参数的座架机构,求解了灵巧工作空间和可达工作空间及其体积。3.进行了轨迹规划与虚拟运动仿真试验。由于天线阵面在指向时只需姿态满足要求即可,因此对于六自由度机构需要对姿态角匹配位置参数,本文基于虚拟支链原理,以最大化机构姿态角为目标确定了相关系数,得到姿态与位置的映射关系式。在轨迹规划中,以最大速度为约束,使用正弦曲线设计了加减速轮廓,计算简单且加加速度曲线连续无冲击。为验证轨迹规划的有效性,构建了专用虚拟仿真平台,嵌入正解、逆解、轨迹规划等算法,结合GUI工具实现了天线座架的虚拟仿真。4.建造了天线座架实物并进行天线指向控制实验。为降低由加工、装配等因素导致的结构参数系统误差,基于运动学标定原理建立了矛盾方程组,并通过最小二乘原理优化求解得到实际结构参数。为检验天线座架的性能,开展了指向精度实验,以API激光跟踪仪测量的位姿作为真值,与控制系统上位机中显示的位姿对比分析,得到机构的位姿误差,并分析误差结果。

梁宇俊[10](2019)在《机器人曲面抛光的材料去除仿真计算与形貌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抛光是获得最终表面质量的关键工序,不同的抛光轨迹会在工件表面上形成不同的材料去除量分布情况,影响着工件的使用性能和寿命。规划良好的轨迹可以在抛光表面上形成均匀的材料去除和各向同性的纹理特征,从而保证工件的面型精度和使用质量。对于各种复杂的抛光轨迹,如果能在实际抛光前通过仿真计算获得抛光表面上的材料去除量,并对得到的仿真表面形貌进行分析与评价,可为抛光轨迹规划及参数优化提供参考,从而减小废品率和缩短产品生产周期。由于柔性抛光盘以倾斜姿态进行抛光被广泛应用于大型曲面工件,本文将对其沿多种复杂轨迹抛光后得到的材料去除量进行仿真,并用功率谱密度和分形维数建立了对抛光表面形貌特征进行分析与评价的方法,用于指导轨迹参数的优化。具体内容包括:(1)通过大量有限元仿真,分析总结出倾斜抛光盘接触区域和接触压强的规律,并使用支持向量机对抛光力进行预测,其后基于Preston方程建立了倾斜抛光盘的材料去除率模型,分三种情形给出了接触区域形状、接触压强及相对速度的数学表达式。(2)以提出的模型为基础,给出一种基于网格模型的全局材料去除量仿真计算方法,生成能够反映材料去除分布情况的伪彩色材料去除图,并使用k-NN算法提高了算法效率,对轨迹的规划和参数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后在六轴工业机器人平台上进行实验,将仿真与实测的材料去除图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和算法的准确性。(3)对不同抛光轨迹策略下的仿真与实测表面形貌进行了功率谱密度分析,揭示了不同轨迹策略下的材料去除特性及形貌特征,同时验证了仿真与实测表面形貌的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因此,后续使用仿真表面形貌对恒半径摆线轨迹的三个主要参数在功率谱密度中的影响做了详细的分析,并在形貌特征的分析过程中得到优化的轨迹参数。(4)使用差分盒计数法计算分形维数,研究了其与一些传统粗糙度参数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了不同抛光参数对分形维数的影响。最后联系功率谱密度分析,研究了不同的轨迹策略及恒半径摆线轨迹的三个主要参数对分形维数的影响,从中挖掘分形维数在形貌特征分析及轨迹参数优化中的应用价值。

二、部分机床参考价搜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部分机床参考价搜索(论文提纲范文)

(1)数据驱动的离散车间设备运维分析与健康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控机床数据采集研究现状
        1.2.2 车间制造过程可视化技术研究现状
        1.2.3 设备健康监测与备品备件库存优化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论文研究结构与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离散车间设备运维分析与健康监测总体研究
    2.1 离散车间的制造特点及车间设备运维与健康监测需求分析
    2.2 设备制造过程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2.3 设备数据采集方法选择
    2.4 设备健康监测与备件库存优化方法
    2.5 数据驱动的离散车间设备运维分析与健康预测总体框架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物联网的制造车间设备数据采集与可视化展示
    3.1 基于物联网的数控设备数据采集架构
    3.2 数控机床数据采集实现方法
        3.2.1 数据采集通信协议
        3.2.2 数控机床联网方式
        3.2.3 基于FOCAS库函数的数据采集
        3.2.4 传感器布置方案
    3.3 车间可视化平台设计
        3.3.1 系统架构
        3.3.2 数据库设计
        3.3.3 可视化平台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备健康监测及备件库存优化研究
    4.1 设备健康评估
    4.2 设备健康监测相关算法介绍
        4.2.1 隐马尔可夫模型
        4.2.2 粒子群算法
    4.3 HMM-APSO算法
    4.4 基于HMM-APSO的设备健康评估方法验证
    4.5 考虑设备备件重要度的库存控制模型
        4.5.1 前提与假设
        4.5.2 库存模型建立
        4.5.3 考虑配件重要度的库存模型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设备运维管理系统研发
    5.1 系统需求分析及模块设计
        5.1.1 系统需求分析
        5.1.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5.2 系统技术架构与开发环境
        5.2.1 系统技术框架选择
        5.2.2 系统开发测试与运行环境
    5.3 系统数据库设计
        5.3.1 数据库需求分析
        5.3.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5.3.3 数据库逻辑设计
    5.4 系统功能模块实际应用
        5.4.1 设备管理模块
        5.4.2 采购管理
        5.4.3 质量管理
        5.4.4 仓库管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主要工作
        6.1.2 主要创新点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系统开发测试与运行工具表
附录3: 设备运维管理系统数据关系模型

(2)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支付方案及绩效研究 ——以中国电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企业边界理论
        2.1.2 规模经济理论
        2.1.3 协同效应理论
        2.1.4 交易成本理论
        2.1.5 信号传递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整体上市的相关文献
        2.2.2 并购支付方案与绩效的相关文献
3 中国电建整体上市案例介绍
    3.1 中国电建整体上市背景
        3.1.1 政策导向,国家大力支持
        3.1.2 信守前期承诺,逐步实现整体上市
    3.2 整体上市参与双方介绍
        3.2.1 电建集团
        3.2.2 原中国电建上市公司
    3.3 整体上市过程
        3.3.1 整体上市时间线
        3.3.2 中国电建整体上市的具体过程以及整体上市前后的股权结构变化
    3.4 中国电建整体上市支付方案
        3.4.1 溢价增发+承接债务
        3.4.2 发行优先股
4 中国电建选择整体上市支付方案时的动因
5 中国电建整体上市后绩效变化
    5.1 短期市场绩效分析
        5.1.1 确定基准日期以及事件期
        5.1.2 计算正常回报率
        5.1.3 计算事件期内各交易日的超额收益率与累计超额收益率
    5.2 长期绩效分析
        5.2.1 税后营业净利润
        5.2.2 调整后资本总额计算
        5.2.3 平均资本成本
        5.2.4 计算经济增加值
    5.3 本章小结
6 整体上市的支付方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6.1 此次整体上市支付方案的利弊分析
        6.1.1 溢价定增利弊分析
        6.1.2 承接债务利弊分析
        6.1.3 优先股配套融资方式利弊
        6.1.4 本节小结
    6.2 创新型支付方案对整体上市后绩效的影响
        6.2.1 市场公认企业溢价定增是释放利好的信号
        6.2.2 中国电建的中小股东对此次创新型的支付方案做出反馈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建议
    7.3 研究展望及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近十年来沪深市场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时所选择的支付方案
附录 B 中国电建整体上市估计期的个股回报率(Rt)与指数回报率(RMt)
附录 C 中国电建窗口期超额收益率与累计超额收益率

(3)基于双目机器视觉的毛坯余量均配的加工位姿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机器视觉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3.2 自适应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1.3.3 三维模型匹配问题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2 工艺图纸的数据提取与三维建模
    2.1 工件特征分析
    2.2 加工工件的几何特征表达
    2.3 加工工件的几何特征存储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双目视觉的毛坯轮廓测量
    3.1 图像采集
    3.2 图像校正
        3.2.1 相机标定
        3.2.2 极线矫正
    3.3 图像处理
        3.3.1 预处理
        3.3.2 边缘搜索
        3.3.3 特征点匹配
    3.4 计算三维坐标
    3.5 本章小结
4 模型匹配及加工位姿优化
    4.1 二维空间的位姿优化
    4.2 三维空间的位姿优化
        4.2.1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余量均匀优化模型
        4.2.2 基于ICP算法的点配对
    4.3 优化模型的求解
        4.3.1 预对齐
        4.3.2 初始点集的选择
        4.3.3 迭代点集重构法
        4.3.4 SVD法求解变换矩阵
    4.4 加工位姿计算流程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与分析
    5.1 整体解决方案
    5.2 实验算例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一种低成本转动输入的六自由度并联调姿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并联机构的发展概述
    1.3 并联机构构型发展与驱动方式现状
        1.3.1 并联机构构型发展
        1.3.2 并联机构驱动方式现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六自由度并联调姿平台位置分析
    2.1 六自由度并联调姿平台概述
    2.2 六自由度并联调姿平台结构描述
    2.3 六自由度并联调姿平台坐标系建立
    2.4 六自由度并联调姿平台自由度分析
    2.5 六自由度并联调姿平台位置反解分析
    2.6 位置反解算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六自由度并联调姿平台的工作空间分析
    3.1 六自由度并联调姿平台工作空间的定义
    3.2 影响工作空间的因素
        3.2.1 六自由度并联调姿平台电动机转角影响
        3.2.2 六自由度并联平台的机构杆件长度影响
        3.2.3 六自由度并联调姿平台的机构运动副转角的影响
        3.2.4 六自由度并联调姿平台的机构杆件运动间的干涉影响
    3.3 工作空间的求解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六自由度并联调姿平台的静力学分析
    4.1 六自由度并联调姿平台的静力分析概述
    4.2 六自由度并联调姿平台静态受力分析
        4.2.1 静平台受力分析
        4.2.2 主动杆受力分析
        4.2.3 从动杆受力分析
        4.2.4 动平台受力分析
    4.3 基于构件矢量法的力雅克比矩阵
    4.4 基于虚功原理的力雅克比矩阵
    4.5 静力学性能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样机结构设计与虚拟仿真
    5.1 零件建模
    5.2 关键部件设计与选择
        5.2.1 电动缸设计与选择
        5.2.2 虎克铰设计
        5.2.3 轴承的选用
        5.2.4 底座支架设计
        5.2.5 球副设计
    5.3 装配方案设计
    5.4 试验样机虚拟仿真
        5.4.1 虚拟仿真
        5.4.2 虎克铰处六个主动杆的速度曲线
        5.4.3 动平台角位移曲线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重型机床静态精度设计方法及其大尺寸误差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重型机床误差建模研究现状
    1.3 数控机床精度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4 大尺寸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4.1 大尺寸几何误差测量技术
        1.4.2 大尺寸空间误差测量技术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重型数控机床静态误差建模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多柔体系统的重型机床静态误差建模方法
        2.2.1 机床静态误差建模的基本原理
        2.2.2 基于多柔体系统的机床拓扑结构
        2.2.3 静态误差分析
        2.2.4 重型机床静态误差建模
    2.3 重型机床静态误差模型实验验证
        2.3.1 验证实验设计
        2.3.2 机床静态误差测量及工作精度仿真
        2.3.3 工作精度检验与实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型数控机床重力变形误差建模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有限元理论的空间超单元刚度建模方法
        3.2.1 基于等效柔度系数的空间梁单元
        3.2.2 考虑结合面刚度特性的空间梁-弹簧组合超单元
    3.3 基于超单元的重型机床结构变形误差建模
    3.4 重型机床结构变形误差建模仿真验证
        3.4.1 有限元软件ANSYS仿真分析
        3.4.2 结构变形误差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3.5 基于刚度模型的重力变形误差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型机床大尺寸误差测量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大尺寸误差测量最佳间距的确定
        4.2.1 基于蒙特卡罗法的最佳测量间距仿真
        4.2.2 最佳间距仿真方法验证实验
    4.3 基于空间测量点位置坐标检测的机床静态误差测量方法
        4.3.1 直线轴的静态误差测量方法
        4.3.2 旋转轴的静态误差测量方法
        4.3.3 垂直度误差测量方法
    4.4 激光跟踪仪空间位置坐标检测方法的选择
        4.4.1 单站法
        4.4.2 多边法
        4.4.3 顺次多边法
    4.5 顺次多边法测量系统站位布局优化
        4.5.1 误差放大因子
        4.5.2 基于全局误差放大因子的站位布局优化方法
        4.5.3 站位布局优化方法仿真验证
        4.5.4 站位布局优化方法实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重力变形误差建模的重型机床静态精度设计方法
    5.1 引言
    5.2 基于重力变形误差建模的重型机床静态精度设计流程
    5.3 考虑结构参数影响的空间梁单元等效柔度系数模型
    5.4 面向反变形工艺补偿的大跨距横梁重力变形计算方法
        5.4.1 大跨距横梁自重变形实验
        5.4.2 基于有限差分法的当量抗弯刚度计算方法
        5.4.3 横梁重力变形有限元仿真
        5.4.4 基于有限差分法的横梁重力变形有限元曲线校正方法
        5.4.5 实验验证
    5.5 面向误差分配的重型机床静态精度设计方法
        5.5.1 设计变量
        5.5.2 约束条件
        5.5.3 目标函数
        5.5.4 优化算法及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6)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的课程模式改革 ——以学习领域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研究现状
        二、国内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研究现状
    第三节 主要的研究方法及内容
第二章 中职模具专业课程现状
    第一节 中职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中职学生心理特征的对策
    第二节 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与课程发展现状
        一、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计划和模具专业课程制定标准
        三、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建设标准
        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第三节 中职学校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生源情况
        二、传统学科体系课程观制约课程模式
        三、课程改革发展受限
        四、校企合作环节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繁多
        二、学生缺少对完整工作过程和任务的认识
        三、专业课教材选用不当
        四、教师情况的分析
        五、中职学校模具专业常规的教学方法需要改变
        六、中职模具专业课堂教学法的运用的问题
第三章 模具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第一节 调研的背景与意义
        一、调研的背景
        二、调研的意义
    第二节 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方法
        二、调研样本分布
    第三节 调研资料分析
        一、模具企业的人才需求
        二、职业岗位群分析
        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情况
        四、中职学校模具专业人才供给情况
    第四节 调研形成的主要结论
        一、模具行业对人才需求紧缺
        二、岗位之间所要求的职业专业能力侧重点不同
        三、中职模具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要提高
        四、中职模具毕业生的学习技能要紧贴工作任务
第四章 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模具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建设
    第一节 典型职业岗位任务分析法
        一、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准备
        二、建立工作分析小组
        三、研讨会
        四、工作分析的引导问题
        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记录
        六、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难度
    第二节 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
        一、学习领域课程的背景
        二、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设计
    第三节 学习情境的设计
    第四节 学习领域课程的课堂试验
第五章 智能制造背景下模具课程的改革设想
    第一节 智能制造环境下的模具的智能化趋势
    第二节 智能制造环境下模具未来课程的发展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7)星载SAR天线6-PSS调整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天线调整机构及并联机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主动阵面调整机构研究现状
        1.2.2 并联机构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并联机构的理论研究现状
        1.3.1 并联机构工作空间研究现状
        1.3.2 并联机构动力学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6-PSS并联机构运动学分析
    2.1 引言
    2.2 6-PSS并联调整机构设计
        2.2.1 6-PSS并联调整机构设计
        2.2.2 6-PSS并联调整机构坐标系的建立
    2.3 6-PSS并联调整机构位置分析
        2.3.1 6-PSS并联调整机构坐标变换矩阵
        2.3.2 6-PSS并联机构位置逆解分析
        2.3.3 6-PSS并联调整机构雅克比矩阵分析
        2.3.4 6-PSS并联机构加速度分析
        2.3.5 6-PSS并联机构位置正解分析
    2.4 6-PSS并联调整机构工作空间分析
        2.4.1 并联机构工作空间定义
        2.4.2 影响工作空间的因素
        2.4.3 工作空间求解过程
        2.4.4 工作空间数值算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6-PSS并联调整机构误差分析
    3.1 引言
    3.2 并联调整机构误差建模分析
    3.3 并联调整机构误差模型建立
        3.3.1 基于机构位置逆解的误差建模
        3.3.2 位姿误差的概率分布分析
    3.4 并联调整机构误差敏感度分析
        3.4.1 误差敏感度指标
        3.4.2 误差敏感度综合评价指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6-PSS并联调整机构参数优化
    4.1 引言
    4.2 6-PSS并联机构优化模型建立
        4.2.1 优化变量分析
        4.2.2 优化变量约束条件
        4.2.3 目标函数
    4.3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机构优化设计
        4.3.1 人工蜂群算法
        4.3.2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优化问题求解
    4.4 优化结果分析
        4.4.1 雅克比矩阵条件数
        4.4.2 误差敏感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6-PSS并联调整机构动力学分析
    5.1 引言
    5.2 拉格朗日动力学分析
        5.2.1 并联调整机构动能分析
        5.2.2 并联调整机构势能分析
        5.2.3 并联调整机构拉格朗日函数
    5.3 并联调整机构广义力及驱动力求解
        5.3.1 广义力求解
        5.3.2 驱动力求解
    5.4 动力学仿真
        5.4.1 运动平台轨迹规划
        5.4.2 动力学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汽车冲压工艺—零件质量商业智能分析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商业智能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汽车行业商业智能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不足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思路及意义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汽车冲压工艺-零件质量商业智能分析建模
    2.1 冲压生产线概述与需求分析
        2.1.1 智能化冲压生产线概述
        2.1.2 冲压生产商业智能需求分析
    2.2 冲压生产商业智能分析模型
        2.2.1 商业智能解决方案
        2.2.2 商业智能分析建模
    2.3 冲压生产质量商业智能系统功能设计与逻辑设计
        2.3.1 商业智能系统功能模型
        2.3.2 商业智能系统数据流程设计
        2.3.3 商业智能系统信息模型
    2.4 冲压生产质量商业智能分析实现核心技术
        2.4.1 数据仓库与ETL工具
        2.4.2 联机处理分析OLAP
        2.4.3 大数据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冲压工艺-零件质量数据分析算法研究
    3.1 冲压质量数据分析算法研究的必要性
    3.2 生产工艺-零件质量回归分析算法研究
        3.2.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算法原理
        3.2.2 逐步回归分析模型算法研究
        3.2.3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算法研究
        3.2.4 多元回归模型检验与评价
    3.3 生产工艺-零件质量回归分析算例验证
        3.3.1 生产数据采集
        3.3.2 回归模型建立
        3.3.3 回归模型检验评价
    3.4 模型因子显着性分析
        3.4.1 逐步回归因子显着性分析
        3.4.2 偏最小二乘回归因子显着性分析
        3.4.3 因子关联分析
        3.4.4 模型关键影响因子确定
    3.5 敏感性分析与模型参数控制
        3.5.1 弗李西-沃-洛夫尔定理
        3.5.2 显着因子敏感性计算
    3.6 本章小结
4 汽车冲压商业智能分析软件开发
    4.1 软件开发背景
    4.2 软件概要设计
        4.2.1 软件开发需求分析
        4.2.2 软件功能结构设计
        4.2.3 软件业务流程设计
    4.3 软件详细设计与实现
        4.3.1 供应商管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4.3.2 模具管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4.3.3 机床设备管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4.3.4 零件管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4.4 软件数据接口设计
        4.4.1 软件技术架构设计
        4.4.2 数据采集接口
    4.5 软件测试
        4.5.1 测试方案与测试环境
        4.5.2 测试结果
        4.5.3 测试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汽车冲压商业智能分析软件应用
    5.1 应用背景
    5.2 软件安装与部署
    5.3 应用案例及成效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项目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多波束天线的座架设计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并联机构发展历程及应用
        1.2.2 并联机构在雷达天线领域的应用
        1.2.3 并联机构精度分析研究现状
        1.2.4 并联机构结构参数优化理论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6-UCU天线座架运动学分析与刚度分析
    2.1 引言
    2.2 6-UCU天线座架运动学正逆解分析
    2.3 天线座架的动平台姿态精度分析
    2.4 天线座架的工作空间分析
        2.4.1 天线座架的工作空间求解方法
        2.4.2 工作空间求解实例
    2.5 天线座架的刚度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6-UCU天线座架的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3.1 引言
    3.2 优化模型的建立
    3.3 人工蜂群算法
        3.3.1 标准人工蜂群算法
        3.3.2 基于相对适应度的改进人工蜂群算法
    3.4 基于相对适应度的人工蜂群算法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求解
    3.5 优化结果分析
        3.5.1 工作空间
        3.5.2 机构的奇异性校验
    3.6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姿态误差模拟
        3.6.1 电动缸长度随机误差
        3.6.2 虎克铰转动中心坐标随机误差
        3.6.3 机构姿态的误差模拟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轨迹规划与运动仿真
    4.1 引言
    4.2 位姿参数的补全
    4.3 轨迹规划
    4.4 运动仿真平台
        4.4.1 模型的构建
        4.4.2 模型的运动
        4.4.3 仿真界面设计
        4.4.4 运动仿真样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6-UCU天线座架运动控制实验
    5.1 引言
    5.2 控制系统的搭建
    5.3 天线座架的结构参数标定
    5.4 天线座架的精度调试实验
        5.4.1 实验设计
        5.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机器人曲面抛光的材料去除仿真计算与形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抛光材料去除量的仿真
        1.3.2 功率谱密度分析
        1.3.3 分形理论
    1.4 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第二章 倾斜抛光盘的材料去除率模型
    2.1 引言
    2.2 接触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2.2.1 抛光盘的力学特性实验
        2.2.2 有限元仿真设置
        2.2.3 仿真结果分析
    2.3 抛光力的预测
        2.3.1 支持向量机原理
        2.3.2 预测结果
    2.4 材料去除率模型的建立
        2.4.1 接触区域
        2.4.2 接触压强
        2.4.3 相对速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材料去除图的生成及实验验证
    3.1 引言
    3.2 材料去除图生成技术
        3.2.1 轨迹点插值细化
        3.2.2 材料去除量的积分
        3.2.3 网格点密化
        3.2.4 颜色映射
    3.3 材料去除图加速算法
        3.3.1 基于立方栅格的k-NN算法
        3.3.2 材料去除图加速生成算法
    3.4 仿真预测与实验验证
        3.4.1 实验平台与设置
        3.4.2 平面案例——直线轨迹
        3.4.3 平面案例——扫描轨迹
        3.4.4 平面案例——恒半径摆线轨迹
        3.4.5 曲面案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表面形貌的功率谱密度分析
    4.1 引言
    4.2 功率谱密度
        4.2.1 一维功率谱密度
        4.2.2 二维功率谱密度
        4.2.3 角频谱和径向频谱
    4.3 不同轨迹策略的功率谱密度分析
        4.3.1 扫描轨迹
        4.3.2 双向扫描轨迹
        4.3.3 恒半径摆线轨迹
        4.3.4 变半径摆线轨迹
    4.4 摆线轨迹参数对功率谱密度的影响分析
        4.4.1 引导线间距的影响分析
        4.4.2 摆线步距的影响分析
        4.4.3 摆线半径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表面形貌的分形维数分析
    5.1 引言
    5.2 分形理论
    5.3 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
    5.4 分形维数与粗糙度的关系
    5.5 抛光参数对分形维数的影响分析
        5.5.1 砂纸目数的影响分析
        5.5.2 工具转速的影响分析
        5.5.3 进给速度的影响分析
    5.6 分形维数在轨迹评价中的应用
        5.6.1 不同轨迹策略的分形维数分析
        5.6.2 分形维数应用于轨迹参数优化
    5.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部分机床参考价搜索(论文参考文献)

  • [1]数据驱动的离散车间设备运维分析与健康预测[D]. 吴浩. 江南大学, 2021(01)
  • [2]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支付方案及绩效研究 ——以中国电建为例[D]. 夏绾迪. 暨南大学, 2020(04)
  • [3]基于双目机器视觉的毛坯余量均配的加工位姿优化[D]. 蔡斯宸.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4]一种低成本转动输入的六自由度并联调姿平台[D]. 张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12)
  • [5]重型机床静态精度设计方法及其大尺寸误差测量技术研究[D]. 王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的课程模式改革 ——以学习领域课程为例[D]. 周嘉俊.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7]星载SAR天线6-PSS调整机构研究[D]. 胡圣鑫.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8]汽车冲压工艺—零件质量商业智能分析研究与应用[D]. 唐明清. 重庆大学, 2019(01)
  • [9]多波束天线的座架设计与控制研究[D]. 李炳川.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10]机器人曲面抛光的材料去除仿真计算与形貌特征分析[D]. 梁宇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搜索部分机床参考价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