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蒂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58例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黄钰[1](2020)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文中指出目的:总结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的穿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分析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的穿支类型。方法:从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对67例四肢皮肤缺损的患者采用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本项研究包括了 58名男性患者和9名女性患者,年龄17~72岁,平均40.4岁。损伤部位为上肢创面42例(其中手部创面34例,前臂创面8例),下肢创面25例(足部创面13例,踝关节创面12例)。皮肤缺损面积50 mm×30 mm到330 mm×80 mm。创面均有深部组织外露,其中49例污染严重,18例污染一般。急诊皮瓣修复12例,择期皮瓣修复55例。皮瓣长度70~330mm,平均128 mm;宽度40~100 mm,平均68 mm。术前均采用高频彩超确定皮瓣穿支的位置、数量、口径,术中均以高位旋股外侧动脉斜支来源的穿支设计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予以抗痉挛、抗凝、抗感染等处理。统计皮瓣的切取时间、穿支类型,分析术中实际发现的穿支位置、数量、口径、源动脉与彩超定位的穿支信息,评价皮瓣修复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67例皮瓣,64例均顺利成活。3例于术后48h后出现皮色苍白,皮温下降,毛细血管反应时间延长,考虑动脉痉挛,予以拆除缝线、解痉治疗后1例血管危象解除,2例观察1h危象仍未缓解,行急诊手术探查,术中证实为动脉栓塞,取栓并重新吻合血管后皮瓣血供恢复。3例发生血管危象的皮瓣均成活。67例患者受区伤口于术后14~28d愈合。2例大腿供区因患者过早下床走路致皮肤裂开,经再次扩创缝合后切口愈合,其余供区均一期愈合,无血肿及活动性出血。随访时间6~29月,平均10个月。移植的皮瓣无明显色素沉着,血运良好且质地柔软,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无感染、破溃等并发症。60例皮瓣供区遗留线状瘢痕,7例遗留瘢痕较宽,且瘢痕轻度增生,未出现明显瘢痕挛缩。瘢痕周围皮肤感觉无明显过敏及迟钝。采用自制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疗效评定标准在随访时进行评分,67例皮瓣,优13例,良45例,可9例,优良率86.57%。结论:采用旋股外侧动脉的斜支作为血管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是可行的,因其肌间隙穿支比例较高,切取较降支更加简单方便,手术操作时间少,供区损伤减轻。斜支的穿支发出位置较高且供区隐蔽。高频彩超用于斜支的穿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术前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满足临床需要。斜支是旋股外侧动脉为血管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重要补充,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聂泽[2](2019)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术后供区感觉异常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手术方式(Operative method OM)与术后供区感觉情况的相关性,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 ALTPF)手术方式的改良提供依据。方法:1.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在我院行ALTPF手术的患者,根据病检结果并符合入选标准者80例。2.将研究对象按是否出现术后供区感觉异常(Postoperative donor-site paresthesia PDSP)分为两组,再比较不同OM对此影响。3.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OM与术后供区感觉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手术时间、肌瓣大小、血管蒂长度、供区手术切口长度、有无缝合肌间隙与术后供区感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皮瓣面积、有无切断LFCN、皮瓣的位置、有无保留阔筋膜与术后供区感觉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3.ALTPF面积、位置与有无切断LFC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ALTPF术中保留阔筋膜出现PDSP的概率降低。2.ALTPF越靠近外侧区术中切断LFCN概率越高,出现PDSP的发生率越高。3.ALTPF的面积越小术中切断LFCN概率越低,出现PDSP的发生率越低。
萨肯德克·居马太[3](2019)在《20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血清学检测指标与其预后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状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血清学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颌面外科的20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相关病理特征资料和血清学相关指标;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ROC曲线确定截断值,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Kaplan-Meier法可以对生存期进行对比并绘出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可对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生存风险评估,利用Pearson进行相关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取双侧。结果:细致分析了20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血清学检测指标;结果显示: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治疗方式、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手术切缘、空腹血糖、BMI指数,PNI、PLR、血红蛋白是正的预测因子,而原发肿瘤大小、分化程度、肿瘤复发、饮酒、单核细胞计数为负的预测因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结果显示:肿瘤复发、BMI指数、空腹血糖、手术切缘、饮酒、单核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均为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NI与LMR呈正相关,与NLR、PLR水平呈负相关。结论:空腹血糖可作为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提倡尽可能以根治性外科手术治疗为基础的综合序列治疗为主,以提高患者总生存期及预后;PNI指数可作为简单而使用的预测因子,反映出患者营养状态及免疫状况,关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营养状态。
王璨,高莺[4](2017)在《颊脂垫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颊脂垫(buccal fat pad)亦称颊脂体、比沙颊脂肪垫(Bichat′s buccal fat pad),是颌面部一种具有复杂三维空间结构的特殊脂肪组织,其体积、质量较为恒定,不同性别、不同体重的患者之间差别不大。尽管距离颊脂垫第一次被描述已经过去了两百多年,但对于其在口腔颌面外科以及整形外科
孙坚,沈毅,李军,吴逸群,张陈平,竺涵光,张志愿[5](2014)在《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后缺损的分类和修复重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分析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后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共行颅颌面联合切除术治疗累及颅底的口腔颌面一头颈部肿瘤88例,按颅颌面缺损冠状位上硬脑膜、颅底骨和面部组织缺损的不同类型,选择相应的修复方法。硬脑膜无缺损者(37例)无需修复,对于可直接缝合的硬脑膜缺损(25例)直接缝合;对于无法直接缝合的硬脑膜缺损(26例)采用大腿阔筋膜(2例)、颞肌筋膜(2例)、颅骨骨膜(1例)或人工硬膜补片(21例)修复。58例颅底骨缺损分别采用钛网(57例)、游离髂骨(1例)、颅骨(2例)或Medpor(1例)进行修复。面部软、硬组织的局限性缺损选用邻近颞肌系统瓣(36例)、胸锁乳突肌瓣(6例)以及翼内肌瓣(2例)修复;面部软、硬组织的广泛缺损则选用背阔肌肌皮瓣(26例)、胸大肌肌皮瓣(12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5例)、股前内侧穿支皮瓣(1例)等血管化游离组织瓣进行修复。结果组织瓣转移的成功率为100%,术后4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发生局部感染,经保守治疗后治愈;2例于术后710 d发生颅内感染,经积极对症处理无效而死亡。总并发症率为9.1%,死亡率为2.3%。结论硬脑膜的水密修复、颅底的骨性重建和血供良好的组织瓣覆盖能够成功地重建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后的缺损。应根据缺损的程度和解剖部位来选择合适的局部组织瓣或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
杨淇[6](2012)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血管危象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血篱危象的发生原因及影响皮瓣抢救成功的因素,探讨进一步提高皮瓣的移植成功率的可能性及方法。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颌而外科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的722例病例,总结分析其中25例血管危象的发生原因及影响皮瓣抢救成功的因素。结果(1)722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中有l5例发生坏死,移植成功率为97.78%;有25例发生术后血管危象,占3.46%,其中10例抢救成功,有8例完全抢救成功,2例部分坏死,抢救成功率为40%。(2)25例血管危象中有20例为静脉危象,占O%:有5例为动脉危象,占20%。25例血管危象最早发现于术后2小时15分,最迟发现于术后第18天,≥其中19例发现于术后72h内,占76%,6例发现于72h后,占24%。25例血管危象中有11例发现于术后24小时内,8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72.72%;14例发现于24h后,抢救成功2例,抢救成功率为3.57%(P=0.005)。有10例血管危象于发现后2.5h内行于术探查,其中8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80%;8例向.管危象于发现后2.5-5h间行于术探查,1例抢救成功,抢牧成功率为12.50%(P=0.010)。(3)25例血管危象中有12例是由外力对血管的压迫、牵抟、负压吸引和扭转所引起,2例因血管吻合口栓采造成,3例为穿支损伤所致,2例因对皮瓣进行修薄而引起。(4)静脉危象有10例抢救成功,抢牧成功率为50%;动脉危象均抢救失败。有9例静脉危象因外力对血管的牵拉、压迫所致,其中8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88.89%。15例危象皮瓣带有2个穿支,9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60%,9例危象皮瓣带有1个穿支,1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11.11%(P=0.018)。(5)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对皮瓣血管危象的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无明显影响。结论1.皮瓣血管危象以静脉危象居多。发现于术后24h内的静脉危象,其皮瓣抢救成功率较高。2.早期发现并及时行于术探查是抢救危象皮瓣的有效方法。皮瓣血管危象于发现后2.5h内实施手术探查的,皮瓣抢救成功率较高。3.减少外力对于血管蒂及穿支血管的压迫、牵拉、负压吸引等作用,是预防皮瓣血管危象的重要措施。4.皮瓣穿支数量为2的抢救成功率高于穿支数量为1的抢救成功率;制备较大皮瓣时,应尽可能携带多个穿支。5.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对皮瓣血管危象的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无明显影响。
傅升,樊丽娜,朱晓棠,刘惟嵩[7](2011)在《带蒂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胸大肌皮瓣、胸锁乳突肌皮瓣、额肌皮瓣与钛板联合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效果。方法:对47例舌癌、19例口底癌行颌颈联合根治术遗留的下颌骨及其邻近软组织缺损,采用大小为6 cm×7 cm带蒂胸大肌肌皮瓣、3 cm×5 cm胸锁乳突肌皮瓣、额肌皮瓣与钛板即刻修复。对1例上颌骨骨癌遗留的巨大缺损,采用大小为9 cm×25 cm的带蒂胸大肌肌皮瓣即刻修复。对39例颊黏膜癌行颊颌颈联合根治术遗留的颊部缺损,采用大小为6 cm×5 cm或3 cm×5 cm带蒂额肌皮瓣即刻修复。回顾性分析这106例的修复效果。结果:随访6~24个月,106例移植的肌皮瓣中,105例全部成活、1例胸锁乳突肌肌皮瓣有小部分表皮坏死;面部外形基本满意,张口度2.5~4.4 cm,余留牙的咬合关系恢复良好。结论:带蒂肌皮瓣修复颌面缺损是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黄江[8](2011)在《60例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术后供区并发症及功能评价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估因口腔癌联合根治软组织缺损行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术后皮瓣供区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为合理选择和改良供区手术方案,减少供区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2月1日至5月1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及住院部所有复查的病人中因口腔癌联合根治软组织缺损,并于Ⅰ期行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手术的患者61例。查阅所有患者入院期间的临床病历资料,排除既往史有中枢性疾病及骨关节炎等影响下肢运动的病例。实际纳入统计的为60例。在同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康复科医生的协助下,通过评估表测量加问卷调查(见附录1)的方式描述性分析患者术后供区功能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评估表及问卷调查表,随访时间32天-1287天,平均319天。男性52例,女性8例。年龄25岁-68岁,平均(51.75±10.29)岁。皮瓣制备面积2cm×4cm-6cm×22cm,肌肉切取面积2cm×2cm-6cm×7cm。皮瓣成功59例,成功率为98.3%,1例皮瓣因术后出现静脉危象完全坏死。供区直接缝合58例,供区植皮2例。近期供区并发症包括:供区伤口感染6例,占病例总数10%,血肿1例,伤口裂开1例。无肌肉坏死及植皮坏死的病例。远期并发症包括:患侧股四头肌肌力减弱的7例。出现供区皮肤感觉异常的50例(约83.3%)。其中供区外上份感觉减退的10例,外中份感觉减退的39例,感觉消失1例,外下份感觉减退40例,感觉消失5例,无感觉过敏及倒错的病例。2例出现供区寒冷耐受不良。3例患者认为供区疤痕严重影响外观。无供区髋膝关节活动受限,肌肉疝出的病例。结论1、制备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术后患者供区的感觉障碍分布于股前外侧区,主要集中在股前外侧的中下区,其主要原因与损伤股外侧皮神经有关。2、制备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的面积越大,皮瓣位置越靠近股外侧上份,股前外侧区出现感觉障碍的概率越大。3、制备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肌瓣大小对术后肌力影响较小。4、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供区部位隐蔽,患者易于接受。
王玉梅[9](2010)在《自体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观察与护理》文中提出口腔颌面部为语言、咀嚼、吞咽、呼吸以及维系面容的重要解剖部位。肿瘤切除后遗留的缺损,尤其较大型的缺损,将给患者带来相应的功能丧失和面容破坏,影响患者的生存质
邓涛[10](2010)在《颈阔肌肌皮瓣修复口腔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颈阔肌肌皮瓣修复口腔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安阳市口腔医院采用颈阔肌肌皮瓣修复口腔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患者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本组患者80例,68例皮瓣全部成活,12例出现皮瓣部分坏死,经清创换药后,2周左右由肉芽组织生长伤口痊愈,无1例出现皮瘘和全部皮瓣坏死。术后2~3个月皮瓣色泽转红润似有黏膜化,与周围黏膜组织颜色相似。所有患者无明显颈部活动障碍。结论颈阔肌肌皮瓣修复口腔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因与颌面部受区皮肤颜色接近术后瘢痕隐密、血供可靠、皮瓣易于成活、操作简单、修复效果满意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的重建。
二、带蒂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58例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蒂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58例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1.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2.1.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2.1.3 一般资料 |
2.2 方法 |
2.2.1 院前急救 |
2.2.2 首诊评估 |
2.2.3 穿支的彩超定位 |
2.2.4 受区清创 |
2.2.5 皮瓣的切取 |
2.2.6 皮瓣移植 |
2.2.7 供区处理 |
2.2.8 术后治疗 |
2.3 随访及评价指标 |
3 结果 |
3.1 手术情况 |
3.2 斜支发出的穿支类型 |
3.3 穿支定位符合率 |
3.4 皮瓣成活及随访情况 |
3.5 供区愈合及随访情况 |
3.6 皮瓣术后疗效评价 |
4 典型病例 |
4.1 病例1(编号1) |
4.2 病例2(编号2) |
4.3 病例3(编号13) |
4.4 病例4(编号29) |
5 讨论 |
5.1 穿支定位的方法 |
5.1.1 便携式多普勒定位技术 |
5.1.2 CTA定位技术 |
5.1.3 MRA定位技术 |
5.1.4 DSA定位技术 |
5.1.5 高频彩超定位技术 |
5.2 本组研究定位情况 |
5.3 旋股外侧动脉斜支发出的皮肤穿支类型 |
5.4 在股前外侧皮瓣手术中应用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皮肤穿支的意义 |
5.5 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受区与供区恢复情况 |
5.6 手术注意事项 |
6 总结 |
7 结论 |
8 参考文献 |
9 综述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10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11 致谢 |
(2)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术后供区感觉异常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实验方法及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供区伤口缝合及术后管理 |
2.4 术后随访内容与方法 |
2.5 实验材料 |
2.6 手术方式 |
2.7 供区感觉检查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受检者一般资料 |
3.2 数据统计及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术后随访时间 |
4.2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发展趋势 |
4.3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的切取方法 |
4.4 术后供区感觉异常的相关性因素 |
4.5 供区相关解剖与术后供区感觉异常 |
4.6 术后供区感觉异常的结果 |
4.7 受检者一般情况与术后供区感觉异常 |
4.8 皮瓣供区发展趋势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20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血清学检测指标与其预后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1 临床病历资料收集 |
2.2 血清学相关指标的检测 |
2.3 随访 |
2.4 技术路线图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口腔癌外科治疗的现状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颊脂垫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颊脂垫的位置及结构 |
2 颊脂垫的血供及功能 |
3 颊脂垫相关疾病 |
4 颊脂垫瓣在口腔颌面外科软硬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
5 颊脂垫转瓣修复术后转归 |
(6)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血管危象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治疗方法 |
2.3 资料整理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修复部位 |
3.2 时间 |
3.3 发生原因 |
3.4 穿支的数量、来源、类型 |
3.5 吻合方式、吻合血管数量 |
3.6 皮瓣类型 |
第四章 讨论 |
4.1 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修复部位 |
4.2 时间 |
4.3 发生原因 |
4.4 穿支、吻合方式、皮瓣类型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股前外侧皮瓣血管系统的解剖 |
2. 股前外侧皮瓣的制备 |
3. 股前外侧皮瓣的类型 |
4. 股前外侧皮瓣得临床应用 |
5. 皮瓣危象及显微吻合 |
6. 供区并发症 |
7. 股前外侧皮瓣的优缺点 |
8.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60例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术后供区并发症及功能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2.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 |
3.2 供区感觉异常的分布 |
3.3 术中制备皮瓣面积与供区感觉异常的比较 |
3.4 术中制备肌瓣大小与患侧股四头肌肌力的比较 |
3.5 步态 |
3.6 股部周径的改变 |
3.7 下肢循环障碍 |
3.8 疤痕长度与外观满意度 |
第四章 讨论 |
4.1 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的常用皮瓣 |
4.2 股前外侧皮瓣类型及应用 |
4.3 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 |
4.4 制备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术后供区近期并发症 |
4.5 制备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术后供区远期并发症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自体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手术方法简介 |
3 护理 |
3.1 术前护理 |
3.1.1 心理护理 |
3.1.2 营养状态的评估 |
3.1.3 术前教育 |
3.1.4 术前准备 |
3.2 术后护理 |
3.2.1 体位管理 |
3.2.2 气道管理 |
3.2.3 皮瓣观察与维护 |
3.2.3.1 定时观察并记录 |
3.2.3.2 观察和判断 |
3.2.4 口腔护理 |
3.2.5 负压引流的观察和护理 |
3.2.6 供区护理 |
3.2.7 营养支持 |
3.3 功能锻炼 |
3.3.1 肢体功能的锻炼 |
3.3.2 咀嚼及吞咽功能的锻炼 |
3.3.3 语言功能的锻炼 |
3.3.4 张口功能的锻炼 |
4 出院指导 |
四、带蒂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58例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缺损[D]. 黄钰. 苏州大学, 2020(02)
- [2]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术后供区感觉异常的相关因素研究[D]. 聂泽. 南华大学, 2019(01)
- [3]20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血清学检测指标与其预后相关性研究[D]. 萨肯德克·居马太.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1)
- [4]颊脂垫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 王璨,高莺.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7(04)
- [5]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后缺损的分类和修复重建[J]. 孙坚,沈毅,李军,吴逸群,张陈平,竺涵光,张志愿.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4(05)
- [6]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血管危象的临床研究[D]. 杨淇. 中南大学, 2012(02)
- [7]带蒂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研究[J]. 傅升,樊丽娜,朱晓棠,刘惟嵩.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1(06)
- [8]60例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术后供区并发症及功能评价的研究[D]. 黄江. 中南大学, 2011(01)
- [9]自体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观察与护理[J]. 王玉梅. 天津护理, 2010(04)
- [10]颈阔肌肌皮瓣修复口腔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J]. 邓涛. 医药论坛杂志, 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