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科教兴林 肩负时代重任——中国林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代表提案

致力科教兴林 肩负时代重任——中国林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代表提案

一、投身科教兴林 肩负时代重任——中国林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代表倡议书(论文文献综述)

崔瑾[1](2020)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研究》文中认为1939年春,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组织下,十几位科学家与教授、知名社会文化人士在重庆中央大学大学发起成立“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1945年,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华农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等学术组织和111位科技人员代表正式发起成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1948年,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协会章程完善,各项事业和组织日趋发展。1950年,协会在历史使命结束后宣告解散。在民国时期着名科学社团中,中国工作者协会虽成立时间最晚,但却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事业影响最直接且颇具贡献的综合性科学社团。通过对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发展的缘起、组织与活动、国际交流与影响及社团实质的考察,本文力图用宏观研究结合微观具体事件探究,纵向梳理结合横向分析,一方面对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发展历程作全景式勾画,另一方面对协会相关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寻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与当时国际国内科学共同体发展变化及中共科技知识分子政策变迁运作之间的深刻联系,揭示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科学家工会”的组织构成与实质,突出了它作为中共外围组织,提倡和平、民主的本质。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走向世界,在美组织“留美科协”,为留美学生归国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同时积极参与世界科协的创立,加入二战后科学团体左转的进程。在发展历程中,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立足于自身角色,进行了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民主等等发挥科技团体社会功能的探索,主动进行左翼化的科学传播,这个模式也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科协的组织化雏形。

彭国兴[2](2004)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关于科学社会功能的认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点和方法,立足于原始历史文献,坚持思想史与社会史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重点研究20世纪前半叶中国思想界关于科学与救国、科学与人生、科学与文化、科学与社会诸方面的认识纷争及其正负影响,并据此提出了作者关于理性认识科学社会功能的基本观点。 第一,本文突出了20世纪前半期中国科学观的演变轨迹及其时代特点。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国科学观演变的最突出特征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表现为“器”“技”科学观、进化论科学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单一更替和取代,呈前赴后继之势。此后特别是1923年的科玄论战之后,则集中表现为以西方近代科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为代表的社会科学观和以新儒家哲学为代表的人文科学观的并驾齐驱及相互论争。在此期间,科学救国始终是各种科学观的首要目的,其纷争主要围绕科学内涵、科学价值的认定和为发挥科学功能创造什么样的社会文化条件而展开。 第二,描述了中国思想界对科学社会功能的认识过程和文化自觉进程。20世纪前50年,中国关于科学社会功能的认识过程,沿着科学可以救国、可以改造社会和人生、可以更新文化内核的线索而不断深入,具体表现为由“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学战救国”到相信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一切的黑暗”,并最终聚焦于科学的文化功能。从文化视角看,学人们将科学当作判断一个民族或国家“是在‘文化’抑或是‘野化’”的直接依据,断言“中国近几十年来的文化运动,虽然在方式上有许多不同,其唯一目标,不外要使中国科学化而已。”这样,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思想界对科学社会功能的认识纷争虽然在文化领域达成了新的“共识”,然而,由于各思想流派所理解的科学内涵不尽相同,相应地他们所力主建设的文化,其内涵和特质也大不相同。这种差异突出表现为科学主义和文化自觉的并行发展和相互批评。 第三,着重探讨当时各主要思想流派认识科学社会功能的思想特色和重点。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知识分子由于对中西文化的不同态度而分化成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和现代新儒家三大流派。他们虽一致向往科学发达、渴望科学普及、致力于科学文化建设、希望用科学救国、救世、救脑,但由于各派思想源泉、科学标准及文化基础的不同,他们对科学及其功能的认识又各具特色。西化派看重的是西方科学所赖以产生的几何学、形式逻辑和物理学等文化基础,看重的是观察、实验、归纳等科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因而更强调科学的严密性、系统性、实证性和实用性;中国本位文化派则着重从儒家经典尤其是《大学》、《中庸》中发掘素材,看重的是自然科学的精神价值、社会意义及中国固有文化中人文科学的教化功用:马克思主义者则以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述为指导,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社会改造功能。 第四,结合历史和现实,本文提出了理性认识科学社会功能的基本看法。本文从考察历史以追寻文化启迪出发,通过对大量原始文献及相关学术成果的分析研究,阐明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实施科学救国、发展科学事业、限定科学内涵、扩大科学功能和创建科学文化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指出了界定科学功能、发展科学文化、批判科学主义、实施科学教育所应遵循的理性态度和客观标准。

中国林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全体代表[3](2003)在《投身科教兴林 肩负时代重任——中国林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代表倡议书》文中指出 林业科教界青年朋友们: 实施科教兴林,全面提升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障。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国家林业局党组把握新时期林业发展的重要时代特征,适时调整林业总体工作部署,把科教兴林和依法治林作为全局两件大事来抓,充分显示了林业科技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国林学会[4](2003)在《投身科教兴林 肩负时代重任——中国林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代表倡议书》文中研究说明

二、投身科教兴林 肩负时代重任——中国林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代表倡议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投身科教兴林 肩负时代重任——中国林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代表倡议书(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主要内容
第一章 前身:“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
    一、“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创立探源
    二、中共中央南方局与“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
    三、“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的主要活动
第二章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历史演化
    一、从“座谈会”到“协会”
    二、协会发展与活动
    三、使命完成
第三章 组织结构变迁
    一、协会内部结构变迁
    二、领导层与会员分析
第四章 走向世界
    一、参与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活动
    二、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研究
结语组织化实质与功能
    一、左翼性质及政治化成因
    二、社会功能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表格
    二、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大事记
致谢

(2)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关于科学社会功能的认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二十世纪海内外学者关于中国科学思想的研究概况
    二、 选题起因和依据
    三、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四、 研究心得与不足
第一章 近代中国科学思想产生的特殊社会背景
    一、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与中西交往
    二、 “中西学战”与“中西互补”思想同步发展
    三、 反鬼神迷信对科学知识的呼唤
第二章 20世纪前50年间中国科学观念的演变
    一、 由“格致”到“科学”的概念演变
    二、 图强竞存的进化论科学观
    三、 探索中国无科学之因的方法论科学观
    四、 向“格致”回归的官方科学观
    五、 偏重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第三章 近代科学在中国的首要功能-科学救国
    一、 以学强国、以学救国成为关注焦点
    二、 科学成为各种救国主张的共同基础
    三、 科学救国的实施途径及影响
    四、 科学救国思想的演变及评价
第四章 文化建设中的科学地位与功能
    一、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功用
    二、 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中的科学功能
    三、 科学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功用
第五章 人生领域的科学功能-“万能”与“无能”之争
    一、 人生观论战之前对科学功能的“限定”
    二、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特点及结论
    三、 人生观论战的评价及影响
第六章 科学向全社会的渗透-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
    一、 中国科学社等科学团体的科学社会化努力
    二、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眼中的科学及其功能
    三、 儒学复兴运动与儒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第七章 思想家们认识科学社会功能的个案分析
    一、 梁启超:“科学破产”论和科学“有功无罪”论
    二、 陈独秀:科学“其功不在人权说下”
    三、 胡适:“科学方法万能”论
    四、 梁启超、陈独秀、胡适科学思想比较
第八章 20世纪前50年间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特点及启示
    一、 20世纪前50年间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特点
    二、 50年间科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投身科教兴林 肩负时代重任——中国林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代表倡议书(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研究[D]. 崔瑾.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 [2]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关于科学社会功能的认识研究[D]. 彭国兴. 西北大学, 2004(04)
  • [3]投身科教兴林 肩负时代重任——中国林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代表倡议书[J]. 中国林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全体代表. 林业科技管理, 2003(04)
  • [4]投身科教兴林 肩负时代重任——中国林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代表倡议书[J]. 中国林学会. 中国林业, 2003(23)

标签:;  

致力科教兴林 肩负时代重任——中国林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代表提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