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化:全国医药名城(论文文献综述)
高山[1](2022)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通化市第八届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过去五年和2021年工作回顾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通化发展极不平凡、极不容易的五年,决胜小康、脱贫攻坚、污染防治等大事要事叠加,抗疫情、促?
党淑梅,夏珺,左颖,付立娟[2](2021)在《追溯通化红色记忆 献礼建党百年华诞》文中指出二、(1949年10月-1978年11月)通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边境城市 抗美援朝运动在通化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侵朝美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鸭绿江。10月,中央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通化是我国抗美援朝的最前沿城市,是全国最早开始抗美援?
李平[3](2021)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指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顾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和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省?
高吉聚[4](2020)在《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地位同等重要。中等职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主体之一,肩负着培养各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之重任,对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通化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近些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错失了一些重要机遇,与国内发达地区和省内其他市(州)发展水平产生了一些差距,处在全省中下游水平。因此,深入研究通化市中职教育发展,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对通化市实现绿色转型、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等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以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为例,通过对收集的资料、数据等进行分析,对通化市中职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个别企业负责人进行访谈,归纳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改进建议。引言部分,结合通化市概况,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等。正文第一部分,梳理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第二部分,总结概括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取得的阶段性成绩;第三部分,归纳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招生面临较大困难、师资力量失衡、基础设施水平不高、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职业教育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从破解“招生难”问题,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营造良好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孙茜[5](2019)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建设国际医药健康名城——吉林省通化市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腹地,中医药资源丰富,底蕴深厚,久享盛名,是全国第一个"中国医药城",被誉为"中国中药之乡"、"中国人参之乡"。近年来,通化市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重点,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强化队伍建设,扎实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对中医药需求,助力通化国际医药健康名城建设。党政统领、部门联动,形成中医药发展合力。通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创建工作,将创建工作全面融入健康通化建设大
雷鸣[6](2018)在《高铁效应下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以吉林通化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速铁路将对通化的城市空间发展产生巨大而长期的影响。近3年来,作为通化市规划局负责规划技术工作的工程师,笔者深度参与吉林向南开放、沈佳客运专线通化段线路和高铁站选址的相关工作,深感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决策的情况下,城市空间基础研究的重要。论文结合工作实际,从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分析出发,对城市空间发展及空间发展战略开展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引进战略规划分析方法,探求通化城市空间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规划对策。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理论研究、问题综述和规划策略。第一部分——理论研究。对高铁及高铁效应进行介绍和分析,针对通化这种城市类型,对城市空间发展规律进行梳理,奠定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问题综述。通过对通化发展现状的梳理,提出基于战略规划SWOT分析的发展战略构想,铺垫高铁效应和通化城市空间发展耦合研究的基础;结合高铁效应和空间发展相关理论,提出“高铁+通化”的12个核心空间问题。第三部分——规划策略。通过对沈佳、四白高铁沿线城市发展概况的分析,和对高铁布局下东北城镇空间格局演化的分析,提出通化在东北、高铁沿线、市域城镇体系和通化都市区四个层面的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对通化城市空间发展历程和空间演替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对策;通过对高铁站选址相关理论的论述,引进选址决策目标客户体系,对高铁站备选方案做全面比较和综合分析,在高铁+通化最核心的问题上做出科学、实际和客观的结论,通过对高铁车站枢纽地区功能结构的分析,提出通化高铁综合客运枢纽地区的规划定位和规划指引。最后,论文对“高铁+通化”的12个核心问题进行简要梳理,并对通化未来城市发展提出实施建议。
刘硕,王远洋,赵洪强,张明,韩琪,王冬实,朱传刚[7](2016)在《吉林:打造中国医药健康产业高地》文中研究表明金秋时节的中国医药名城吉林通化,制药产业园、养生食材交易平台、养生食品保健品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以通化等重点地区为依托,吉林激发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活力,构建"医、药、食、养、游"大健康产业链,一张医药健康产业高地的蓝图正在变成现实。长白山腹地崛起医药名城9月8曰住通化举行的2016长白山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知名药企、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的350多名代表济济
岳圆[8](2016)在《隋唐长安城名人及其生活足迹的标识与展示初步研究》文中指出自公元582年隋文帝下令在龙首原兴建新都,至公元904年韩建改建新城,隋唐长安城存在历时300余年,作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目睹了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两个王朝的兴起、辉煌和衰落。在这三百余年间,长安城不仅是众商辐辏、万邦来朝的经济、政治中心,更是思想碰撞、文明交融的文化中心,开放活跃、绚丽多姿,群英荟萃、人才辈出,呈现出一片盛世的繁荣景象。其间出现了大量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事迹至今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从唐末毁于战火之后,长安城几度更易,现代西安城市便建设于其旧址之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过两次针对整个城址的勘探测量,之后地面遗迹迅速被城市建设所湮没,如今除几处重要遗址点,隋唐长安城几乎已无所循迹。在这种情况下,本文旨在通过对资料的详细调查研究,将人物、事件与遗址相互关联,提出目前可操作、易着手的隋唐长安城遗址展示和阐释方向,以此来增进公众对于隋唐长安城遗址的理解认识。本文所研究的标识展示内容为:在明确名人足迹所在地的基础上,对于足迹所在的文化遗产地的位置标识,对于足迹所在文化遗产地以及发生在该地点的历史人物活动的展示。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为展示内容及展示策略。第一方面主要是通过对史籍文献、考古资料及现有历史地理研究成果的考据,整理出名人足迹,并将足迹所在地落位到现状城市。第二方面则对展示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展示策略及建议,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设计研究。
蔡志刚[9](2012)在《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产业集群作为在特定地域上、特定产业领域内相对集中、互相联系的公司或机构群体,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种意义能否有效地发挥出来,主要取决于一个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国外学者已经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对于我国而言,尽管我国学者充分借鉴了国外先进产业集群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但是,关于我国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尚不深入,仍有很大的开拓空间。为此,我们以吉林省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为出发点,以实证分析的方式,尝试探讨其产业集群竞争力问题。从国内已有的理论研究成就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现象的研究集中于产业集群理论探索和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领域。随着西方产业集群理论对我国影响程度地不断加深,我国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开始从竞争优势、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和技术创新等多个角度逐步展开,并在产业集群的产生机理、作用机制等各个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这些研究中涉及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却鲜有出现。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以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切入点,运用理论评述和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区域创新网络、政策制度、“知识溢出”、“柔性专业化”、集群内部资源整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集群租金”理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适应性行为、技术扩散与产业集群竞争力之间关系等问题。吉林省通化市医药产业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从其发展过程来看,通化市医药产业在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充分发挥了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业技术优势,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落后到相对先进、从传统工艺到大规模运用现代科技的历史过程。建国初期,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通化市医药产业以传统工艺为主,科技含量不高,没有实现大规模生产,发展水平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通化市医药产业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逐步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医药工业体系和医药产业流通网络,实现了集群化发展。目前,通化市已经成为中国着名的“药谷”之一,已经形成医药工业、医药商贸、医药科研、医药教育和中药材基地“五位一体”、功能完备的“医药城”。在吉林省通化市医药产业的发展历程中,产业集群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有效提升了通化市医药产业的产业集中度,改善了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链结构,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对通化市医药产业整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二,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促进了产业增长极由长春市向中部城市群转移,推动了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完善了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三,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催生了集群内部企业的成本优势,提高了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增强集群内部企业的仿制水平,为通化市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进一步探讨通化市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我们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通化市的医药产业集群的子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评价。首先,我们运用偏离—份额法分析了通化市医药制造业各子产业的竞争力和产业结构特点,定量比较了通化市医药制造业各子产业与全国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全国医药制造业的平均水平相比,通化市医药制造业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中药与中成药加工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医药制造业的平均水平,对通化市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它产业如化学制造业与生物制药较全国的增长速度则处于劣势。近年来,通化市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提高,主要依赖于中药与中成药加工业的飞速发展。通化市医药制造业各子产业的竞争力排序从高到低为:中药与中成药加工业,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其次,我们运用了GEM模型方法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角度出发,对影响通化市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要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处于全国上等水平,其中,通化市医药产业中“中药开发”,“地域资源”对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而“高新制药”,“高科技研发”以及“国际竞争”则是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中的薄弱环节,是通化市医药产业未来发展努力提高的目标。另外,通化市医药企业之间缺乏合作,联系不够紧密,且在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的认识仍停留在企业自身层面上,没有认识到“战略联盟”的形成是提高集群竞争力的核心手段。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角度分析,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处于全国范围内比较具有优势的水平,相对而言,企业的平均竞争力较大,而集群的环境竞争力相对来说较小。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我们认为,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应该从一个更具体、更全面、更可行的层面来提出应该采取的措施。第一,在通化市医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强调政府对医药产业的引导作用,在政府的引导下,树立医药企业正确、科学的经营观念和发展理念,提出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特点的宏观调控政策,并充分发挥医药行业协会作用和政府依法监管职能;第二,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应着力培养集群内部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医药龙头企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设立标准化中医药生产体系,建设现代化规范中药产业基地,完善国家级示范项目,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并开展“诚信医药产业集群”建设,保证通化市中药与中成药加工业的核心地位;第三,通化市医药产业应加强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建设,集群内部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认清自身的研发方向,建立新药创新体系、推进体制创新、实现市场创新、推行营销创新、并提高对医药教育和医药科研的重视程度;第四,通化市医药产业应积极推动医药产业人才战略体系建设,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的时代理念,重视人才的培养,建立高级人才引进机制和保障体系以及推进人才管理机制改革;第五,通化市医药产业应完善产业链中相关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加快建立医药产品流通体系,建立包括GAP产业基地、建设通化医药科技产业园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等一系列企业组织机构并鼓励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第六,通化市医药产业应下大力气解决医药产业的资金供给不足问题,要解放思想,主动出击,全方位、市场化的筹集基金,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积极发挥中小企业贷款平台和医药商业发展基金的作用;第七,通化市医药产业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医药产业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统筹市场开发,整合销售组织资源和队伍建设,完善市场竞争策略,搭建医药产业“走出去”的平台,并认真研究国际营销战略,积极参加国际竞争。总而言之,通化市医药企业的发展状况反映了通化市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而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决定了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我们要努力实现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不断巩固产业集群优势,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甚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孙丹,苗葳[10](2011)在《打造通化医药名城》文中认为通化市从1995年开始实施医药城战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着名的医药城,与泰州以"南泰北通"而着称。通化市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要加快省级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做好国家级开发区申报工作,加快医药名城建设的目标,这为推进通化医药产业建设指明了方向。一、通化市建设国家级医药高新区的基础条件
二、通化:全国医药名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化:全国医药名城(论文提纲范文)
(2)追溯通化红色记忆 献礼建党百年华诞(论文提纲范文)
二、(1949年10月-1978年11月) |
通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边境城市 抗美援朝运动在通化 |
大炼钢铁 通化钢铁基地的建立 |
滑雪摇篮 新中国第一座高山滑雪场 |
中朝共建 集安云峰发电厂的建立与发展 |
三线建设 军工企业的建立与发展 |
通化师院 通化第一所高等院校 |
龙头企业 葡萄酒厂的改造与建设 |
三、(1978年12月-2012年11月) |
通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农村改革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国企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体制创新 实行股份制改造 |
立足优势 支柱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
医药名城 中国第一个医药城诞生 |
自主创新 东宝集团第三代重组人胰岛素 |
地名品牌 通化葡萄酒城的创建 |
通钢集团 挺进中国企业百强 |
通边达海 构建立体大交通网络 |
区域合作 打造东北东部经济区通丹经济带 |
四、(2012年12月至今) |
新时代 新起点 新征程 |
迈进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 |
(3)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顾 |
二、“十四五”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
三、2021年工作安排 |
(4)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三)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
(五)研究方法 |
一、通化市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
(一)通化市职业教育产生期(1913—1949年) |
(二)通化职业教育探索期(1949—1985年) |
(三)通化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期(1986—2009年) |
(四)通化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期(2010年至今) |
二、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成绩 |
(一)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不断优化 |
(二)产教融合扎实推进 |
(三)集团化办学取得积极进展 |
(四)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
(五)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 |
(六)中等职业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
(七)地方党委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重视程度提高 |
三、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
(一)面临的困境 |
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面临较大困难 |
2.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失衡 |
3.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不高 |
4.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
5.职业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
(二)原因分析 |
1.适龄人口减少,传统观念束缚等因素影响中职生源 |
2.职教资源整合加速,编制管理不活导致师资结构性断档 |
3.统筹保障不足,错失政策机遇拉低建设水平 |
4.体制机制不活,企业“搭便车”制约校企合作 |
5.体系不完善,生源素质不高制约职教服务振兴发展能力 |
四、推进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着力破解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问题 |
(二)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
(三)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四)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
(五)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 |
(六)积极营造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公开发布论文及着作情况 |
后记 |
(6)高铁效应下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以吉林通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0.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0.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章 高速铁路和高铁效应综述 |
1.1 高速铁路的特点和优势 |
1.2 高铁效应分析 |
1.3 高铁效应的发生机制 |
第2章 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综述 |
2.1 城市空间 |
2.2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
2.3 区域空间发展理论概述 |
2.4 城市空间发展原理综述 |
2.5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综述 |
第二部分 问题综述 |
第3章 通化发展现状概述 |
3.1 区位概述 |
3.2 经济发展 |
3.3 城镇体系 |
3.4 现状铁路 |
3.5 综合交通 |
第4章 基于SWOT分析的发展战略构想 |
4.1 发展基础梳理 |
4.2 SWOT列举和分析 |
4.3 基于SWOT分析的策略组合 |
4.4 三个发展诉求 |
4.5 判断和定位 |
4.6 高铁效应下城市空间战略的核心问题 |
第三部分 规划策略 |
第5章 高铁效应下通化区域空间发展战略 |
5.1 沈佳、四白高铁沿线城镇现状概述 |
5.2 通化在东北城镇体系中位置的调整 |
5.3 高铁沿线城镇空间结构整合 |
5.4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调整 |
第6章 高铁效应下通化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
6.1 城市空间发展历程和演替特征 |
6.2 空间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
6.3 空间战略对策 |
6.4 中心城区产业空间布局指引 |
6.5 旅游产业空间发展指引 |
6.6 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化 |
第7章 通化高铁站选址研究和枢纽地区规划指引 |
7.1 高铁站选址的一般论述 |
7.2 高铁客运枢纽选址的原则和决策理论 |
7.3 选址决策目标客户体系 |
7.4 高铁站备选方案介绍 |
7.5 选址方案综合评价 |
7.6 高铁枢纽地区规划指引 |
7.7 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后记 |
(8)隋唐长安城名人及其生活足迹的标识与展示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课题提出 |
1.1.1.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2.研究内容及概念界定 |
1.1.3.研究方法 |
1.1.4.研究框架 |
1.2.相关研究概况 |
1.2.1.隋唐长安城相关研究综述 |
1.2.2.国内遗产标识与展示相关研究综述 |
1.2.3.隋唐长安城目前已做标识与展示工作 |
2.隋唐长安城遗址及考古、复原研究概况 |
2.1.隋唐长安城城市格局 |
2.2.隋唐长安城遗址考古概况 |
2.3.隋唐长安城的复原研究 |
2.3.1.隋唐长安城的复原历程 |
2.3.2.近年来考古发掘成果对于隋唐长安城遗址复原研究的推进 |
2.3.3.隋唐长安城格局复原叠加图的绘制 |
2.4.隋唐长安城内地点标识的可能性分析 |
2.5.本章小结 |
3.隋唐长安城名人及其足迹基础资料研究 |
3.1.相关文献综述 |
3.2.名人的基础筛选 |
3.2.1.筛选范围 |
3.2.2.名人足迹核心点的提出 |
3.2.3.筛选方法 |
3.2.4.初阶段整理成果 |
3.3.本章小结 |
4.隋唐长安城名人核心足迹分类统计及落位 |
4.1.隋唐长安城帝王足迹 |
4.2.隋唐长安城皇戚足迹 |
4.2.1.诸王 |
4.2.2.公主、县主 |
4.3.隋唐长安城政治及军事人物足迹 |
4.3.1.宰相 |
4.3.2.名将 |
4.3.3.节度使 |
4.4.隋唐长安城文化人物足迹 |
4.4.1.将作大匠 |
4.4.2.状元 |
4.4.3.诗人及文学家 |
4.4.4.书法家 |
4.4.5.画家 |
4.4.6.歌舞俳优 |
4.5.隋唐长安城宗教人物足迹 |
4.5.1.僧侣 |
4.5.2.道士 |
4.5.3.外籍宗教人物 |
4.6.隋唐长安城外籍人物足迹 |
5.隋唐长安城名人足迹路线个案研究 |
5.1.隋唐长安城真实人物的展示线路研究 |
5.1.1.诗人的长安 |
5.1.2.画家的长安——以吴道子为例 |
5.1.3.帝王的长安——以唐玄宗为例 |
5.1.4.僧侣的长安——以玄奘为例 |
5.2.隋唐长安城文学人物的展示线路研究 |
5.2.1.隋唐长安的传奇文学与市井生活 |
5.2.2.商人的长安——以窦乂为例 |
5.2.3.《李娃传》——郑生视角线路落位 |
6.隋唐长安城名人及其足迹的标识展示策略初步研究 |
6.1.展示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分析 |
6.1.1.展示内容分析 |
6.1.2.展示载体分析 |
6.1.3.展示受众分析 |
6.2.标识展示地点选取的基本原则 |
6.3.展示策略初步研究 |
6.3.1.展示方式 |
6.3.2.展示原则 |
6.3.3.展示建议 |
6.4.本章小结 |
7.隋唐长安城名人足迹标识展示案例研究及设计 |
7.1.案例研究:位于大慈恩寺遗址的名人及相关展示研究 |
7.1.1.案例选取依据 |
7.1.2.可展示内容研究 |
7.1.3.场所调研及案例研究 |
7.1.4.展示策略分析及标识展示设施设计 |
7.2.展示点设计案例:平康坊、宣阳坊名人足迹展示设施设计 |
7.2.1.案例选取依据 |
7.2.2.展示内容 |
7.2.3.标识地点的选取及调研 |
7.2.4.标识展示设施设计 |
7.3.本章小结 |
8.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表录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1 :隋唐长安城坊内建筑数量统计表 |
附录2 :隋唐长安城坊内住宅统计表 |
附录3 :隋唐长安城坊内佛寺统计表 |
附录4 :隋唐长安城坊内道观统计表 |
附录5 :隋唐长安城坊内享庙统计表 |
附录6 :隋唐长安城坊内家庙统计表 |
附录7 :隋唐长安城坊内旅舍统计表 |
附录8 :隋唐长安城城门名人足迹统计表 |
附录9 :隋唐皇帝在三大内活动统计表 |
附录10 :唐代宰相称谓统计表 |
附录11 :唐代文状元统计表 |
附录12 :唐代武状元统计表 |
附录13 :甘露之变事件经过及涉及人物、地点 |
附录14 :隋唐长安城寺观与画家 |
(一)隋唐长安城寺院及画家足迹统计表 |
(二)隋唐长安城道观及画家足迹统计表 |
附录15 :隋唐两代高僧长安足迹统计表 |
附录16 :隋唐长安城着名僧道及其事迹 |
(一)隋唐长安城着名僧人及其事迹 |
(二)隋唐长安城着名道士及其事迹 |
附录17 :《太平广记》人物及故事发生地整理表 |
附录18 :白居易诗歌与长安地点 |
附录19 :元稹诗歌与长安 |
附录20 :刘禹锡诗歌与长安 |
附录21 :隋唐长安城里的商人及其足迹 |
附录22 :慈恩寺名人足迹相关展示内容 |
(一)与大慈恩寺相关的唐代高僧 |
(二)《全唐诗》中与慈恩寺相关的诗歌与诗人 |
附录23 :平康坊及宣阳坊名人足迹相关展示内容 |
(一)平康坊可展示名人整合资料表 |
(二)宣阳坊可展示名人整合资料表 |
附录24 :隋唐长安城已做标识与展示地点附图 |
附录25 :1958年及1963年隋唐长安城实测及复原数据 |
实测部分 |
复原部分 |
(9)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理论概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结构与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产业集群和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综述 |
2.1 产业集群 |
2.1.1 产业集群的概念 |
2.1.2 产业集群的形态 |
2.1.3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
2.1.4 产业集群的作用机制 |
2.2 产业竞争力 |
2.2.1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
2.2.2 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2.2.3 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
2.3 产业集群竞争力 |
2.3.1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概念 |
2.3.2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2.3.3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2.3.4 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政策研究 |
2.4 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 |
2.4.1 医药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
2.4.2 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特殊性 |
第3章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概述 |
3.1 我国医药产业概述 |
3.1.1 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历程 |
3.1.2 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
3.2 通化市医药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3.2.1 通化市医药产业发展的背景 |
3.2.2 通化市医药产业的发展历程 |
3.2.3 通化市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
3.3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态势 |
3.3.1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变 |
3.3.2 通化市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
3.3.3 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
3.3.4 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作用 |
3.3.5 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
4.1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定量分析的基本框架 |
4.1.1 偏离—份额法 |
4.1.2 GEM 模型 |
4.2 子产业竞争力的定量研究 |
4.2.1 分析方法 |
4.2.2 实证分析 |
4.2.3 实证结果 |
4.3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
4.3.1 分析方法 |
4.3.2 评价指标体系 |
4.3.3 实证分析 |
4.3.4 实证结果 |
4.3.5 GEM 模型与钻石模型的比较分析 |
4.4 定量分析的综合结论 |
第5章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5.1 强化政府对医药产业的引导作用 |
5.2 培养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医药龙头企业 |
5.3 加强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建设 |
5.4 推进医药产业人才战略体系建设 |
5.5 完善产业链中相关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
5.6 解决医药产业的资金供给不足问题 |
5.7 建立健全医药产业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打造通化医药名城(论文提纲范文)
一、通化市建设国家级医药高新区的基础条件 |
(一) 产业集聚发展是建设国家级高新区的前提条件 |
(二) 创新能力增强是建设国家级高新区的技术支撑 |
(三) 园区初具规模是建设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基础 |
二、通化市建设国家级医药高新区的制约因素 |
(一) 共建意识薄弱, 组织管理阻碍较大 |
(二) 创新资源缺乏, 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
(三) 服务平台有限, 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
(四) 合作深度不够, 产业集群效应不强 |
(五) 区位空间劣势, 增大园区升级难度 |
三、通化市建设国家级医药高新区的对策 |
(一) 明确发展目标, 精心谋划战略布局 |
(二) 树立合作意识, 凝心聚力促进发展 |
(三) 打造服务平台, 汇聚园区创新资源 |
(四) 强化资源整合, 促进产业集群形成 |
(五) 注重招才引智, 推动医药产业创新 |
四、通化:全国医药名城(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工作报告[N]. 高山. 通化日报, 2022
- [2]追溯通化红色记忆 献礼建党百年华诞[N]. 党淑梅,夏珺,左颖,付立娟. 通化日报, 2021
- [3]政府工作报告[N]. 李平. 通化日报, 2021
- [4]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D]. 高吉聚.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建设国际医药健康名城——吉林省通化市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纪实[J]. 孙茜. 人口与健康, 2019(05)
- [6]高铁效应下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以吉林通化为例[D]. 雷鸣. 东南大学, 2018(12)
- [7]吉林:打造中国医药健康产业高地[J]. 刘硕,王远洋,赵洪强,张明,韩琪,王冬实,朱传刚. 吉林画报, 2016(09)
- [8]隋唐长安城名人及其生活足迹的标识与展示初步研究[D]. 岳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9]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 蔡志刚. 吉林大学, 2012(08)
- [10]打造通化医药名城[J]. 孙丹,苗葳. 新长征,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