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此去长天阔 万里度关山——写在21世纪到来之际(论文文献综述)
高赟[1](2020)在《北周文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北周文学为研究对象,旨在整体、系统论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文学,还原一个接近历史真实的北周文学,呈现一个清晰的北周文坛,显示北周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学价值,改变人们对北周文学的认识。北周文学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学快速、密切大融合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发展中起着枢纽作用。北周文学因时代、地域、民族、文学演进规律呈现独特的阶段性文学特点。全文除绪论、结论、附录外,分上下编,共八章。上编五章整体、系统论述北周文学的繁荣、文学成果、文学特点,展现它的枢纽作用。下编三章重点研究北周文学独特的、最重要的作家。上编第一章宏观整体鸟瞰北周文学,从北周文学家、北周文学作品、北周文学活动三个方面论证北周文学的繁荣。第二章重点研究对当时和后世影响较大的周文帝宇文泰发起的西魏文体文风改革,论述西魏时期文学作品和西魏对北周文学的贡献。第三章从北周时期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和北周文学的关系论述北周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与北周文学的繁荣密切相关,起着促进作用。北周文、明、武三帝收集和整理中原典籍对华夏文化的绵延不断作出重大贡献。第四章通过北周时期两个文坛和民间文学的文学作品全面系统论述北周文学的繁荣、南北文学融合的文学成果、文学特色。第五章从出土西魏北周墓志视角考察这段时期墓志的演进和文学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北周文学的文学水平。下编第一章整体论述北周宇文氏文学作品,充分展现北周宇文氏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第二章综合研究王褒及其文学作品。本文考证王褒生年是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卒年是周武帝建德五年(576)。梁宫体诗是一种新体诗,诗人运用这种诗体可以创作任何题材的诗歌。王褒是梁宫体诗的代表诗人。王褒北朝大部分五言诗歌反映他因羁旅异国的现实而引发内心深处的亡国之悲、羁旅之痛、思乡之切、生命之短的各种复杂的沉重心情,呈现“悲”“沉郁”的特色和风格。王褒以边塞乐府诗为代表的诗歌带有“建安风骨”的气息,但与“建安风骨”不同。王褒在创作乐府诗时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创作宫体诗艺术技巧的影响。王褒五言八句、四句诗创作对唐律诗、绝句的形成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王褒入北文章是中国南北朝后期南北文学相融合的成果。第三章综合研究庾信及其文学作品。本文考证庾信在北周任司水下大夫、弘农郡守、司宪中大夫、洛州刺史、司宗中大夫的任期和北周部分交游。庾信入北前十年心态复杂,最终由排斥到感恩、接受,再到主动亲和北周朝廷。庾信在入北前十年,或者说在入北的二十八年中,对故国的悲伤、对故国故土的思归和思念从没有停止过,贯穿始终。这种乡关之思以公元557年十月陈代梁为界显示出细微区别。之前是他对梁朝故国的思归与思念,之后是他对南方故土的思归与思念。《哀江南赋》作于公元557年十二月,主旨是哀梁朝。《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枯树赋》《小园赋》《伤心赋》《竹杖赋》《邛竹杖赋》展现庾信入北初期的生活经历和心态,极具文学价值。五言组诗《拟咏怀二十七首》《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展现庾信诗歌的文学魅力。庾信在北周创作的宫体艳情诗是他在梁朝创作的宫体艳情诗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显出新特点。《燕歌行》在王褒、庾信、高适手中继承并改变,最终使乐府旧题《燕歌行》的传统内容真正变成以边塞为内容的边塞乐府诗。《杨柳歌》是乐府诗,作于庾信入北初期,主旨是自悲身世。庾信创作的宫廷雅乐歌辞反映北周对中原儒家文化的崇拜。《道士步虚词十首》是庾信对道教步虚词的改造,文人步虚词成为表达个人情感的乐府诗体裁。庾信五言八句、四句诗歌创作对唐律诗和绝句的形成作出很大贡献,他创作出一首五言绝句。庾信入北前期部分诗赋文创作呈现“建安风骨”的风貌。《拟连珠》最大可能作于公元557年十月至十二月间,主旨是念王室、悲身世,它的创新表现在三个方面。庾信墓碑传文、墓志铭传文、墓碑志铭辞都各具文学特色。庾信丧母是在西魏,丧母守孝时间是公元555至557年。庾信在北朝真正的隐居时期是公元554至563年。《移虏留使文》非庾信作品。
宣融融[2](2017)在《王重阳诗歌校注》文中提出王重阳(1112-1170),陕西咸阳人,自幼读书修学,亦通武艺,在担任小吏期间目睹了两宋交替之际社会秩序的崩塌与金兵入侵战争的残暴,上层官员的骄奢腐败与底层民众生活的苦难,于仕途无望之下,投身道门。他以知天命之年,历经数载,从陕西终南山到山东昆嵛山烟霞洞一路苦身修行,劝化了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丘处机、郝大通及马钰妻子孙不二七人为弟子,终于创立后世在道教传承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全真教。王重阳开创了以诗词传教的风气,留下《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分梨十化集》等着作,为后世研究宋金时期道教传承及道家思想保存了丰富的文献,其诗词反映了他最真实的由儒家入道教的思想发展过程。他所开创的全真道教,提出了“三教合一”特色教义体系,从立教之初就持有救济世人的悲悯情怀,更是在战乱中发挥了整合社会秩序、重建人伦道德的重要作用。王重阳以文学素养陶铸自身,其诗词除了既定的诗词格律以外,还自创了一些特殊诗歌样式,同时使用了大量的道教修炼术语,并且受到民间俗字及口语方言等影响;另一方面,他的创作凝结了全真道教的创教宗旨,并用此来教化弟子及推动全真教的发展。在研究其诗歌特征的时候可以总结推及至全真道士诗词的一般特征,从而促进对全真道教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其作品中自然和谐、修身养性的文化涵义也能够给予现今的我们新的启迪。本校注分前言和校注两部分,前言部分,分三章对王重阳的生平事迹、文学创作与全真道教思想等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校注部分,以1925年涵芬楼影印明正统《道藏》本为底本,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版刻本《重刊道藏辑要·胃部》为校本,参照其他道藏、方志、碑石等资料,力求在保存原文样貌的基础上,对文中的典故、史实、疑难字句等进行注释。
付佳奥[3](2015)在《大历诗与文学史上的共性和个性》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历诗的研究已经从点发展成面,有了对大历诗风宏观的认识。对大历诗人的行迹和创作上的考证、诗歌面貌和艺术成就的批评这两大方面都有了十分重要的成果。利用这些前人丰富的研究成果就好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许可以再深入一步。本文旨在回到天宝以后、贞元以前这一段历史时期,通过分析诗人们不同的创作选择、创作动机来看大历诗,着重于不同的大历诗人的特别之处以及他们在面临问题和矛盾的时候所做出的有代表意义的决定,来分析唐诗是如何在温和地新变的。大历诗得到的评价一直不能算高,其水平当然也很难与盛唐、元和这些黄金年代相媲美,但它所处的时间节点我却认为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借鉴意义。在一个“唐朝梦”濒临破碎的时代,大历诗人在矛盾与困惑中前行,披上又脱掉各种各样的外衣,最终给出一个真实的自己。以往将大历与盛唐、元和相比,更注意的是在盛唐和元和的标准下,大历是什么样子。也许换一种眼光,以大历以往的研究为基础,先观察其间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所作出的选择,再看这些选择如何作用于群体面貌也是进一步研究大历诗歌的一种方法。同样的,还有群体共性对代表诗人诗风形成的另外一个方向的影响。文学史上,共性与个性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对于这个问题,大历诗也可以说提供了极好的研究材料。
彭文良[4](2010)在《苏轼诗词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普遍认为诗词之间在内容上有分工,认为“诗言志”、词言情;审美方面存在着明确的区别,认为“诗庄词媚”、“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在创作实践中也严守这些界限,所以同一作家的诗与词在内容与风貌上多不相干,甚至截然不同,形如出自不同人之手。而苏轼则“以诗为词”,“词侵诗疆”,“小词似诗”,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藩篱,这为我们深入比较他的诗词,以及讨论其诗词关系提供了可能。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复分三节:第一节论述目前学界关于苏轼诗词比较、关系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第二节,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章节安排及研究方法。另外,由于苏轼诗集、词集内容极为丰富,自宋至清的笺释及编年成果亦极多,有必要做系统的梳理,故再辟一节专述之。第二章,按照时间顺利梳理出苏轼诗词的发展情况。本章分四节,分别讨论苏轼诗词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四个时期的诗词情况。在具体的叙述过程,又分纵、横两个维度:横向上,分别考察每个阶段的诗词在内容、艺术上的异同;纵向上,四个时期合在一起则相当于一部苏轼诗词发展史。本章是全文的基础,同时也是全文的重点章节之一。第三章打破时间顺序,跳出时序限制,着眼于苏轼诗词之间的相同一面综合考察。本章的考察,又分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第一节首先从微观、现象层面入手,从具体的作品出发,分析苏轼诗词之间的互相影响关系;第二节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入手,关注全部作品,综合比较苏诗与苏词在创作倾向、主题、风格、观念上的共通之处。第三节主要从理论高度,从相对抽象的角度考察苏轼诗词关系。第四章从文体观念、意识的角度切入,偏重于苏轼词体观念之考察,着眼点在求苏轼诗词之异。本章要分三节:第一节辨析苏轼在诗词间的分工意识,第二、三节结合文论与作品梳理苏轼词体观的形成历程。
寓真[5](2010)在《六十年史诗笔记》文中提出前言史诗,在辞典中通常释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的叙事长诗"。这种释义显然受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以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为楷范,以为只有那种塑造英雄形象、充满神话色彩的长诗,才叫做史诗。殊不知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史诗的概念有别于西方,我们的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向有史诗之称。史诗意识一直
本刊编辑部[6](2000)在《此去长天阔 万里度关山——写在21世纪到来之际》文中指出五十华诞辞金岁,千年元旦 迎未来。亲爱的读者,当您手捧这本《上海消防》时,是否有一种与往不同的感觉?因为我们现在已经置身于21世纪了,而这本菲薄的读物也正以不同于上个世纪的风貌呈现在您的面前,因此希望我们的话题也有一点新意。
二、此去长天阔 万里度关山——写在21世纪到来之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此去长天阔 万里度关山——写在21世纪到来之际(论文提纲范文)
(1)北周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北周文学时段界定 |
二 北周文学研究现状与综述 |
三 论文框架、内容、方法和解决的问题 |
上编 |
第一章 北周文学概况 |
第一节 北周文学家 |
一、北周文学家的构成 |
二、北周文学家的特点 |
第二节 北周文学作品 |
一、北周文学家文集的存佚 |
二、北周单篇文学作品的存佚 |
第三节 北周文学活动 |
一、北周文学活动的方式 |
二、北周文学活动的成果 |
第二章 北周文学的艰难发展——西魏时期文学研究 |
第一节 西魏时期社会状况 |
一、周文帝宇文泰西魏改革 |
二、西魏时期社会思潮 |
第二节 西魏时期文学政策——西魏文体文风改革 |
一、文体文风革新的倡导者 |
二、时代背景和改革起因 |
三、改革内容和终止原因 |
四、改革影响与评价 |
五、西魏文体文风改革与北周文学 |
第三节 西魏时期文学作品研究 |
一、实用的文章创作 |
二、托物言志的抒情小赋 |
第四节 西魏对北周文学的贡献 |
一、西魏为北周文学奠定稳定的政治环境 |
二、西魏实际掌权者周文帝宇文泰培养爱好文学的北周接班人 |
三、西魏时期文学特色影响北周文学 |
第三章 北周文学的发展空间——政治、文化、社会环境 |
第一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政治环境 |
一、北周前期政治特点:主相斗争 |
二、北周政治环境 |
三、北周政治环境与北周文学 |
第二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文化环境 |
一、古籍整理 |
二、露门学 |
三、通道观 |
第三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社会环境 |
一、北周统治思想儒教与北周文学 |
二、北周佛教的坎坷经历与北周文学 |
三、北周道教的兴盛与北周文学 |
第四章 繁荣的北周文坛——长安、江陵文坛 |
第一节 北周文学中心:长安文坛 |
一、北周本土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
二、北周南朝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
三、北周邺下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
第二节 北周江陵后梁文坛 |
一、北周时期后梁萧氏政权 |
二、北周江陵后梁萧氏文学集团 |
第三节 北周民间文学研究 |
一、谣谚及其特点、价值 |
二、北周谣谚 |
第五章 西魏北周出土文献——墓志“文学”研究 |
第一节 出土西魏北周墓志概况 |
第二节 出土西魏墓志及其文学研究 |
第三节 出土北周墓志及其文学研究 |
下编 |
第一章 北周宇文氏文学作品研究 |
第一节 北周帝王文学作品研究 |
一、孝闵帝宇文觉 |
二、明帝宇文毓 |
三、武帝宇文邕 |
四、宣帝宇文赟 |
第二节 北周宇文皇族文学作品研究 |
一、周诸王 |
二、宇文护 |
第二章 王褒及其文学作品研究 |
第一节 王褒生平和仕历 |
一、王褒生卒年考 |
二、王褒生平和仕历 |
第二节 王褒诗歌研究 |
一、王褒五言诗 |
二、王褒乐府诗 |
三、王褒对唐律诗和绝句的贡献 |
第三节 王褒文研究 |
一、书 |
二、碑 |
三、其他文章 |
第三章 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研究 |
第一节 庾信平生最萧瑟——庾信生平和仕历研究 |
一、庾信梁朝重要仕历和事件 |
二、庾信北朝仕历 |
三、庾信北周交游考 |
四、小结 |
第二节 庾信北朝前期心态研究——入北前十年 |
一、第一阶段:公元 554 年 —— 平和、担忧、悲伤、思归、隐逸、旷达 |
二、第二阶段:公元 555 年至 557 年八月 —— 悲伤、自责、排斥、思归、隐逸、期待 |
三、第三阶段:公元 557 年九月至 560 年 —— 感恩、悲伤、反思、思归、隐逸 |
四、第四阶段:公元 561 年至 563 年 —— 接受、主动、悲伤、思归 |
五、小结 |
第三节 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北朝诗赋研究 |
一、庾信北朝赋 |
二、庾信北朝诗歌 |
三、庾信入北前期诗赋“建安风骨”的再现 |
第四节 庾信北朝文研究 |
一、连珠 |
二、碑志 |
第五节 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相关问题考辨 |
一、庾信丧母守孝考 |
二、庾信北朝隐逸考 |
三、庾信部分诗文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西魏北周史事、北周文学编年 |
附录二 北周文学作品编年简表 |
附录三 北周文学体裁与作品简表 |
附录四 出土西魏北周墓志文献简表 |
附录五 庾信部分五言诗平仄韵 |
后记 |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2)王重阳诗歌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王重阳其人与全真教 |
第一节 道教的发生与发展 |
一、道教的产生与前期活动 |
二、道教在唐宋时期的发展 |
第二节 王重阳生平事迹及其全真教的创立 |
一、王重阳生平事迹 |
二、全真教的创立 |
第三节 全真七子对全真道教思想的传继与发展 |
第二章 王重阳诗歌研究 |
第一节 王重阳的着作与诗歌创作 |
一、王重阳的着作 |
二、王重阳的诗歌创作 |
第二节 王重阳诗歌研究 |
一、王重阳诗歌版本 |
二、王重阳诗歌内容 |
三、王重阳诗歌的思想性 |
结语 |
王重阳诗歌校注 |
凡例 |
重阳全真集卷之一 |
七言律诗 |
结物外亲 |
先生于宁海军装伴哥,街市乞化,背纸一大幅,上书此二诗,以诱马钰同去乞觅 |
孙公求问 |
答战公问先释後道 |
吕公欲退吏求问 |
王公问五门 |
马公问平等 |
张姑求问 |
磨镜 |
和落花韵 |
题红白牡丹 |
迟法师注道德经 |
刘仙求问 |
邢公问七十二岁修行可否 |
示学道人 |
赠柳蒋张夷仲 |
春雨 |
训愚鲁 |
化造铁罐钱 |
题逍遥轩 |
杨公求问 |
送军判弟求安乐法 |
上兄 |
修行助饥寒者,唯三事耳:乞觅上,行符中,设药下。空如此无作用,亦未是 |
王公求放生 |
题麻真人观 |
问龙虎交媾 |
孙公问三教 |
任公问本性 |
木鱼 |
咏慵 |
钟 |
麦粥 |
鼓楼 |
姜公建钟楼 |
问禅道者何 |
赴登州太守会青白堂 |
晓逵 |
游兴庆池 |
禅门初洪润乞无相 |
老僧问生死 |
善友问耕种助道 |
苏公求退吏清闲 |
梦 |
吕善友索金刚经偈 |
于公求自幼不食五谷 |
问清闲 |
人戏言欲盗脚引 |
阎都监问长生 |
宋公问修行 |
修行 |
示学道人 |
一字至七字诗 |
咏茶 |
酒 |
色 |
财 |
气 |
七言长篇 |
咏酒 |
全真堂 |
吕公求指诀 |
文山程法师问内事 |
修行 |
述怀 |
和传长老分茶 |
和玉长老古调 |
五言律诗 |
早行 |
咏宁海军 |
了了修行 |
游香严院 |
僧净师求修行 |
述怀 |
五言长篇 |
上登州知州 |
述怀 |
藏头七言长篇 |
继赠王子容都院 |
重阳全真集卷之二 |
七言诗藏头 |
别坟 |
赠僧肇法师 |
赠傅太丞 |
述怀 |
赠王道人 |
和纯阳真人韵 |
劝化 |
喜再到醴泉 |
终南刘蒋姚二官设醮 |
自述 |
赠学正来彦中 |
王德昭求学道 |
和鄠县杨清叟绿猗轩 |
述怀 |
赠终南主簿赵文林 |
谢甯伯公 |
开德府柬傅公送别以诗赠之 |
赠道友 |
道友索如何是修心定性 |
道友作醮篆符简 |
天长观王师求 |
文登韩公索修行 |
赠马钰名 |
海 |
赠道友韩茂先 |
七言绝句 |
遇师 |
寿期 |
端午 |
兄死作 |
知县邀余拜亡灵余不从 |
和武功赵清明 |
不饮酒 |
金丹 |
警知天命 |
烧庵 |
诫潘十四郎省语 |
赠四梧公 |
赠董德夫 |
赠京兆杜先生 |
赠刘蒋村僧定院主 |
赠赵资深戴月桂 |
赠京兆税院冯五郎 |
活死人引子 |
活死人墓赠甯伯功 |
述怀 |
甘水镇图题 |
再知 |
赠丘处机 |
赠桑公之子 |
唐公求修行 |
赠诸生 |
宁海乞化书纸旗上 |
赠登州奉道 |
赠马钰 |
自画骷髅 |
赠皇哥 |
赠孙二姑 |
马钰从化以此赠之 |
无常钟 |
冯先生求问 |
圆相 |
织造人 |
雪 |
题竹 |
题净业寺月桂 |
七言绝句诗藏头 |
赠莱州平等会首徐守道 |
赠仁法师讲忏 |
赠京兆冯五郎 |
京兆来学正觅墨 |
赠张曲通 |
骊山 |
文官花 |
赠京兆杜先生 |
因茶坊贾四郎换茶 |
剔灯杖 |
邀客赏清明 |
警史四哥 |
守时堂 |
和迟法师韵 |
道友请食饼 |
请史四哥啜茶 |
学公击钟 |
题净业寺云版 |
勘崔彦横 |
题韩茂先药铺 |
题木鱼 |
题温凉扇 |
赠浴堂 |
见董知县会客坐上叹落花 |
赠道友 |
仁法师说三六弟子,王喆小名十八郎,遂悟一十八戒 |
五言绝句 |
化马钰未肯从,欲锁庵门坐百日,示家风以化之。钰问先生寒冷否,遂以此赠之。 |
述怀 |
揽三坼字并七言引子 |
五言绝句 |
赠马钰 |
五言律诗 |
藏头诗 |
书纸旗引马钰、谭处端教化 |
重阳全真集卷之十 |
诗 |
赠王俊 |
赠道众 |
咏霄 |
问多梦 |
于公求诗 |
诸散人求问 |
赠王哥 |
问内事 |
吃酒赌钱 |
学士劝学 |
问晓达 |
自述 |
问生死 |
友人献酒 |
友求清静 |
赠友人 |
友人求问 |
咏眼 |
自悟 |
咏劎 |
仲正宅 |
闻莺啼 |
初春 |
留题友人楼 |
赠友咏雪 |
赠侄 |
上兄寿 |
述怀 |
赠李道友 |
又继韵 |
咏赤目 |
咏磑磨 |
师父锁庵化马钰,有治平寺无名和尚将为守静,有颂曰:开闭深藏有甚因,无言静坐去贪嗔。高楼昼角如春梦,释海波清见本真。了了了时心便了,微微微处水澄清。为观俗事愚痴子,故守禅堂不出门。师父每句复酬三句,完之为八绝,按八识。 |
赠释友号无名 |
友人求问 |
阎学士写上四句绩和十二句 |
赠钓翁 |
赠童子修行 |
赠修行友 |
纸旗上书 |
和道友韵 |
赠刘四友 |
画骷髅警马钰 |
咏月 |
咏矮槐 |
游白鹿观 |
题友人池塘 |
六月闻蝉 |
咏中秋月 |
剔灯杖 |
咏竹 |
咏茶 |
以扇赠侄洗尘 |
和十五夜月 |
题茶坊 |
叹世 |
欲东行被友偷了引相留 |
闲意 |
对镜 |
自咏 |
咏出笼鹦鹉 |
离亲咏 |
五月一日 |
五月十五日 |
玉花金莲社 |
赠钓叟 |
崔千户求聪明以诗赠之 |
郝昇化余打破罐,因赠二绝 |
闲吟 |
叹骷髅 |
咏清凉 |
重阳教化集 |
卷之一 |
遗丹阳 |
赠丹阳 |
五言诗攒三字 |
七言诗藏头拆字 |
赠丹阳 |
赠丹阳 |
赠丹阳 |
缘丹阳再要展修庵舍作是诗藏头拆字 |
劝丹阳与弟子运甫和睦 |
赠丹阳 |
赠丹阳 |
赠丹阳 |
赠丹阳 |
赠丹阳 |
赠丹阳 |
四言长篇 |
劝丹阳戴青布华阳巾 |
赠丹阳三移床三更饭为题绝句 |
警丹阳夫妇 |
卷之二 |
赠丹阳 |
知丹阳吃酒赠颂 |
赠丹阳 |
引丹阳上街求乞 |
街中求乞 |
激发丹阳 |
挈丹阳居崑嵛山烟霞洞。因心未死,於是感疾患偏头痛。其痛不可忍,有若斧劈。令其下山在家调治,其痛愈甚。有人上山报云:“某来时,马先生已痛死。”闻之因鼓掌大笑曰:“我来欲化为神仙,肯教死了?”为他不信,感此疾有诗云: |
闻丹阳欲上崑嵛山以诗寄之 |
锻炼丹阳财色心 |
诗与丹阳 |
余在崑仑山赶丹阳下山不要同处後令丹阳烧誓状以诗赠之: |
藏头诗 |
藏头诗 |
卷之三 |
纪梦 |
赶出丹阳不得在金莲堂住当日令上街求乞 |
诗藏头 |
重阳分梨十化集 |
卷上 |
赠丹隰绝句 |
赠丹阳夫妇 |
赠孙姑 |
赠丹阳夫妇 |
赠丹阳 |
赠丹阳夫妇芋栗 |
分梨诗 |
与丹阳 |
与丹阳 |
与丹阳 |
与丹阳 |
卷下 |
绝句 |
赠仙姑 |
绝句 |
金莲正宗记 |
卷二 |
秘语五篇 |
题洛阳上清宫壁 |
卷五 |
答郝大通 |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 |
卷一 |
题终南山资圣宫殿壁 |
全金诗 |
卷六十 |
烟霞洞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大历诗与文学史上的共性和个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时代 |
第一节 侠少题材的诗歌创作与文人的书剑事业 |
第二节 长望哀往古:深沉痛切的今昔之悲 |
第三节 大历诗与药之关系 |
第四节 音乐与诗的交汇 |
第二章 诗人 |
第一节 大历诗人的共性与个性 |
第二节 韦应物早期诗歌与“韦苏州体”的塑成 |
第三节 李端:群体与个人 |
第四节 戴叔伦诗中之心 |
第五节 元结诗中之漫 |
第三章 诗艺 |
第一节 环绕大历诗诗境构造的几个问题 |
第二节 王昌龄《诗格》“十七势”与韦应物诗 |
第三节 两种南北二宗论之间 |
第五节 六言诗与五言三韵诗,兼论大历诗人的近体本位思想 |
第六节 论《别郑礒》是否“工于发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苏轼诗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二节 本文思路、章节安排,及研究方法 |
第三节 苏轼诗词集笺释、编年及评注本介绍 |
第二章 苏轼诗词之阶段性比较 |
第一节 倅杭以前的诗词比较 |
一、倅杭以前的诗 |
二、倅杭以前的词 |
第二节 倅杭时期的诗词比较 |
一、倅杭时期的诗 |
二、倅杭时期的词 |
三、本期诗词比较及关系 |
第三节 密州、徐州、湖州时期的诗词比较 |
一、此期的诗 |
二、此期的词 |
三、此期诗词比较 |
第四节 黄州时期的诗词比较 |
第三章 苏轼诗词关系之综合考察 |
第一节 苏轼诗词相互影响之作品分析 |
一、诗对词之影响 |
二、词对诗之影响 |
第二节 苏轼诗词共同的创作倾向分析 |
一、散文化 |
二、议论化、哲理化 |
三、频繁用典 |
四、日常生活化、世俗化 |
五、游戏化 |
第三节 关于苏轼“以诗为词”问题分析 |
一、从诗与词两种文体的分合关系看“以诗为词” |
二、从词体功能的变迁看苏轼“以诗为词” |
三、从音乐和文本的离合关系,以及词体文学是要求谐律还是表意的角度看“以诗为词” |
第四章 苏轼诗词关系之文体考察 |
第一节 苏轼存在明确的文体分工意识 |
一、根据酬赠性别,选择不同文体 |
二、根据题材、内容选择不同文体 |
三、近似题材,表现手法和风格不同文体 |
第二节 苏词文体观念的形成过程 |
一、熙宁以前,对词(乐)尚不接受 |
二、倅杭至黄州以前基本视词为歌词 |
三、从黄州及以后,词成为独立的文体之观念逐渐形成 |
第三节 苏词确立词之为体的两大角度 |
一、从词中女性角色的变化看,苏轼在词中对女性所表现出的情感真实性大大提高,促使词体成为表现作者真情实感的载体 |
二、从传播形式看,苏词实现了由听唱到阅读的转变,使词由歌词、唱本变为文本、读物,促使词文体属性的形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此去长天阔 万里度关山——写在21世纪到来之际(论文参考文献)
- [1]北周文学研究[D]. 高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1)
- [2]王重阳诗歌校注[D]. 宣融融. 广西大学, 2017(02)
- [3]大历诗与文学史上的共性和个性[D]. 付佳奥. 南京大学, 2015(05)
- [4]苏轼诗词比较研究[D]. 彭文良. 吉林大学, 2010(05)
- [5]六十年史诗笔记[J]. 寓真. 黄河, 2010(05)
- [6]此去长天阔 万里度关山——写在21世纪到来之际[J]. 本刊编辑部. 上海消防,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