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45例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亮明,欧倩[1](2021)在《光动力疗法在窦道型根尖周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光动力疗法辅助治疗窦道型根尖周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70例窦道型根尖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光动力疗法辅助治疗。比较两组除菌率、治疗前后疼痛症状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球状菌、杆菌、线状菌、螺旋菌、梭状杆菌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及IL-8、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周,两组VAS评分及IL-8、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光动力疗法辅助治疗窦道型根尖周炎能有效提升细菌清除率,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及炎症,利于患者预后。
李思乐,李銶石[2](2021)在《对比慢性窦道型根尖周炎一次性与多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对比慢性窦道型根尖周炎一次性与多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150例慢性窦道型根尖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多次性根管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治疗5 d后患牙疼痛持续时间,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5 d后,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2.42±1.15)分低于对照组的(3.24±1.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牙疼痛持续时间(3.58±1.04)d短于对照组的(4.33±1.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33%高于对照组的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根管治疗可减轻慢性窦道型根尖周炎患者患牙处的疼痛,缩短疼痛持续时间,临床治疗效果显着,值得推广。
刘青敏[3](2021)在《维塔派克斯糊剂根管充填治疗乳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儿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维塔派克斯糊剂根管充填治疗乳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105例乳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儿,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氧化锌丁香油糊剂根管充填治疗,观察组接受维塔派克斯糊剂根管充填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34%较对照组75.00%高(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充填、窦道口愈合、功能恢复时间均较短(P<0.05);治疗后2周,两组疼痛程度均有所缓解,且观察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2周,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塔派克斯糊剂根管充填治疗乳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儿效果显着,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缓解疼痛,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张靖[4](2021)在《Vitapex糊剂治疗乳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Vitapex糊剂治疗乳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乳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儿150例(182颗患牙),随机分为观察组(n=77,91颗患牙)和对照组(n=73,91颗患牙)。观察组使用Vitapex糊剂,对照组使用氧化锌碘仿糊剂,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1年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的氧化锌碘仿糊剂比较,Vitapex糊剂治疗乳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效果更好,是理想的乳牙根管充填材料。
刘海艳[5](2021)在《半导体激光辅助治疗前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半导体激光辅助治疗前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2月收治的前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76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接受17%乙二胺四乙酸溶液+3%次氯酸钠治疗,观察组接受半导体激光辅助17%乙二胺四乙酸溶液+3%次氯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根管填充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复诊次数、治疗后48 h根管治疗约诊间疼痛情况、治疗后7 d窦道愈合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门诊随访,两组均未出现失访病例。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第1次治疗至完成根管填充期间,观察组平均复诊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48 h根管治疗约诊间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7 d窦道愈合有效率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前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接受半导体激光辅助17%乙二胺四乙酸溶液+3%次氯酸钠治疗的效果确切,能有效降低治疗期间疼痛发生率,且复诊次数少。
代莹[6](2021)在《一次性根管充填治疗儿童乳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儿童乳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疾病行一次性根管充填治疗的可行性和效果,为小儿口腔科疾病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治疗的乳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总计80例,90颗患牙。随机分为采取常规根管治疗的对照组(n=40,43颗),采取一次性根管充填治疗的观察组(n=40,47颗)。比较2组小儿治疗效果、疼痛情况以及家长满意度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小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家属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指标比较,P<0.05。结论:予以儿童乳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一次性根管充填治疗预后效果好、疼痛轻微,满足了小儿的治疗需求,家属满意度高。
李秀娟,韩雪松,钟良军,陈幸,丁成[7](2021)在《iRoot SP单尖法用于窦道型根尖周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iRoot SP单尖法充填与iRoot SP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法用于后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2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后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共100例,患者均为单颗牙患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颗,对照组患者采用iRoot SP热牙胶垂直加压法充填,研究组患者采用iRoot SP单尖法充填,比较2组患者术后1周疼痛反应情况,术后2周窦道愈合情况,术后3、6个月后根尖周阴影变化,治疗6个月后综合疗效评价。结果比较术后1周的疼痛反应,研究组与对照组疼痛反应率分别为24.0%、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3,P=0.629);术后2周窦道愈合率分别为96.0%、94.0%,研究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99);术后3个月根尖暗影情况比较,研究组及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100.0%、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36,P=0.001);术后6个月根尖暗影情况比较,研究组及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100.0%、9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1,P=0.475)。术后6个月综合疗效评估,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0%、9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99)。结论 iRoot SP单尖法用于后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临床操作方便,充填效率高,术后疼痛轻且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刘雪[8](2021)在《窦道的治疗进展与临床诊治病例报告》文中认为窦道在口腔临床检查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伴发症状,通常是由根尖周组织、牙周组织、骨膜或骨组织中的化脓性炎症引起,破溃于口腔黏膜或穿透皮肤而形成的孔道,是脓液和感染的引流通道,被认为是慢性感染的表现之一[1]。窦道存在时,很少伴有疼痛,疼痛多存在于窦道形成之前的早期阶段。此外,窦道也可以是手术切口不能愈合而遗留所致。窦道可以存在于多种口腔疾病中,例如急慢性根尖周脓肿、牙周或牙龈脓肿、智齿冠周炎、种植体周围炎、外伤牙、咬合创伤牙、根管治疗牙、冠修复后有破损牙、牙源性囊肿如根尖周囊肿等、非牙源性囊肿以及颌骨疾病如骨髓炎、肿瘤、坏死等[2]。只有正确判断出窦道的根本来源,才能对症治疗。窦道有口内和口外之分,其中位于口腔外皮肤上的排脓孔称为皮瘘[3]。皮瘘多位于下巴、面颊部、下颌下区域以及鼻窦等位置,皮瘘所在位置与口腔特殊解剖位置有关。但是临床上皮瘘患者最先就诊于皮肤科,医师往往会忽略对口腔内牙齿的的检查,造成误诊延诊[1]。位于口腔内部牙龈上的窦道又称为龈窦[3],最为常见,也是临床中常说的窦道。窦道的开口位置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患牙与肌肉附着的位置、炎症发展过程中皮质骨穿孔的位置、细菌毒力、患者抵抗力强弱等[4]。窦道口在牙龈黏膜上的位置可以提示一些疾病。根管治疗牙及根尖周围炎症导致的窦道多位于根尖1/3处;咬合创伤牙及牙根纵裂牙窦道口多位于近龈缘处;而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牙其窦道口位于根中部的牙龈上,这为临床诊疗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不能完全依赖。炎症有时会沿着软硬组织迁延到别处,形成异位窦道[4],为临床诊断带来困难。临床上多见窦道口位于唇颊侧黏膜,少数位于舌腭侧,这可能与双侧皮质骨的厚度、密度不同有关[5]。此外,一般来说,一个患病区多为单个窦道口排脓,偶尔有双个或多个窦道口,或者口内与口外窦道口并存,与患病区解剖位置、细菌毒性强弱等有关系[2]。窦道型口腔疾病的治疗,首先应确定疾病源头。通过对患牙各个方面的检查确认来源。临床上某些顽固或经久不愈窦道型疾病造成邻近软硬组织的破坏,此时根尖X线片不能确定病变范围、大小等[6]。此时需要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对病变区辅助检查,从三维方向上分析病变的大小、范围、骨吸收程度等[7]。在临床诊疗中,善用各种辅助手段对疾病进行分析。本文我们收集了4例牙龈窦道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的病例,通过对其的分析诊断,寻找根本病因,联合使用非手术与手术方法,彻底去除病因,使窦道愈合,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希望为口腔窦道的治疗提供临床思路。
申林,于淑玲,苏阳,褚煜[9](2020)在《半导体激光用于治疗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应用半导体激光治疗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诊疗效果。方法选取80例单颗患牙诊断为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患者,共80颗患牙,随机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根管治疗过程中,实验组使用半导体激光辅助消毒根管,并对窦道内壁照射治疗,对照组常规根管预备、消毒,不使用激光治疗,其余根管治疗及处理窦道的步骤相同。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48小时的反应(尤其是EIAP发生率)、2周后窦道愈合的情况、平均诊疗次数及根管充填后3个月、12个月复查的疗效。结果实验组术后48小时EIAP发生率(9.5%),低于对照组EIAP发生率(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85,P=0.025);2周后实验组窦道愈合有效率为95.2%高于对照组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38,P=0.038);平均诊疗次数实验组为(3.40±0.70)次低于对照组(3.84±0.59)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P=0.023);根管充填后3个月、12个月复查有效率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χ2=1.794,χ2=1.281,P>0.05)。结论半导体激光用于治疗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可减轻EIAP的发生、加快窦道的愈合、缩短治疗次数,可推广应用于临床。
张杨阳,傅隆生,吴彩娣,杨小颖[10](2020)在《比塔派克斯糊剂应用于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根管治疗的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比塔派克斯糊剂应用于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根管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英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35)与对照组(n=34)。两组均予以根管治疗术,其中研究组术中使用比塔派克斯糊剂行根管充填,对照组使用氢氧化钙、碘仿调和糊剂行根管充填。结果研究组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治疗成功率为94.29%(33/35),对照组为79.41%(2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窦道型根尖周炎患者行根管治疗时使用比塔派克斯糊剂有利于提高其临床疗效。
二、245例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45例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光动力疗法在窦道型根尖周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除菌率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症状、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3 讨论 |
(2)对比慢性窦道型根尖周炎一次性与多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
2.2 两组患者治疗5 d后患牙疼痛持续时间对比 |
2.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
3 讨论 |
(3)维塔派克斯糊剂根管充填治疗乳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儿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疗效 |
2.2 治疗情况 |
2.3 疼痛程度 |
2.4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
3 讨论 |
(4)Vitapex糊剂治疗乳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材料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疼痛情况比较 |
2.2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
3 讨论 |
(5)半导体激光辅助治疗前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观察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评估标准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复诊次数比较 |
2.3 两组治疗后48 h根管治疗约诊间疼痛情况比较 |
2.4 两组治疗后7 d窦道愈合情况比较 |
3 讨论 |
(6)一次性根管充填治疗儿童乳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治疗效果比较 |
2.2 小儿疼痛感比较 |
2.3 家属满意度评分比较 |
3. 讨论 |
(7)iRoot SP单尖法用于窦道型根尖周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材料与器械 |
1.3 研究方法 |
1.4 评价指标 |
1.4.1 术后1周疼痛反应情况 |
1.4.2 术后2周窦道愈合情况 |
1.4.3 治疗3、6个月后根尖片根尖周阴影变化 |
1.4.4 治疗6个月后综合疗效评价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术后1周疼痛反应情况 |
2.2 术后2周窦道愈合情况 |
2.3 术后3个月根尖暗影情况 |
2.4 术后6个月根尖暗影情况 |
2.5 术后6个月疗效比较 |
3 讨 论 |
(8)窦道的治疗进展与临床诊治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临床病例报告 4例窦道的临床病例报告 |
2.1 病例一 |
2.2 病例二 |
2.3 病例三 |
2.4 病例四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窦道型根尖周炎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半导体激光用于治疗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
1.临床资料 |
2.设备与材料 |
3.治疗方法 |
4.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5.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10)比塔派克斯糊剂应用于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根管治疗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判断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245例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光动力疗法在窦道型根尖周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刘亮明,欧倩. 当代医学, 2021(36)
- [2]对比慢性窦道型根尖周炎一次性与多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疗效[J]. 李思乐,李銶石. 中国实用医药, 2021(31)
- [3]维塔派克斯糊剂根管充填治疗乳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儿的效果分析[J]. 刘青敏. 华夏医学, 2021(05)
- [4]Vitapex糊剂治疗乳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疗效研究[J]. 张靖. 当代医学, 2021(13)
- [5]半导体激光辅助治疗前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效果[J]. 刘海艳.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05)
- [6]一次性根管充填治疗儿童乳牙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观察[J]. 代莹.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03)
- [7]iRoot SP单尖法用于窦道型根尖周炎的疗效观察[J]. 李秀娟,韩雪松,钟良军,陈幸,丁成. 中华全科医学, 2021(02)
- [8]窦道的治疗进展与临床诊治病例报告[D]. 刘雪.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9]半导体激光用于治疗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 申林,于淑玲,苏阳,褚煜.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20(06)
- [10]比塔派克斯糊剂应用于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根管治疗的效果观察[J]. 张杨阳,傅隆生,吴彩娣,杨小颖. 临床医学,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