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终生教育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陈茫[1](2021)在《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科研创新地位举足轻重,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高校科研创新过程变得更具复杂性和时效性,科研人员对于科研所需的知识需求也日益强烈,而从图书馆获取所需的科研知识资源和专业的科研服务支持,是实现科研创新的有效手段与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智能服务的需求和情境正成形成,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目前国内外一些着名的高校图书馆正开展智能服务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然而,在图书馆智能服务的开展过程中,却存在着服务联系松散、服务推进缓慢、服务效果不佳等诸多问题。那么,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具体是什么,是什么推动着图书馆智能服务的有序推进?有哪些关键影响因素,相关影响因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能否对其过程进行有效的模拟仿真?这些研究问题亟待深入的展开研究。本文围绕图书馆智能服务展开相关理论研究,对于完善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提升图书馆智能服务效果,促进高校科研创新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首先,运用多案例研究的分析方法,构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机理模型,从人的智力支持、智能服务技术支持、知识交互等方面,揭示了图书馆智能服务各要素间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该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过程中有其核心的服务需求与服务内容,并构建了该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机理模型;其中,人的智力支持、智能服务技术支持、知识交互等方面各要素间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性和规律性,且彼此关联和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该服务的有序进行。其次,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方法,构建了该图书馆智能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模型,识别并揭示了该图书馆智能服务的关键因素构成与作用路径。研究发现:通过深度访谈分析共获得27个概念范畴,并汇总形成了知识服务资源、科研服务参与、智能服务感知、科研服务需求、服务应用动机、智能技术体验、服务科研效果等主范畴;其中,智能服务感知和智能技术体验等是新变量。该模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为后续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接下来,运用结构方程的定量分析方法,基于上文识别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了相关的研究假设与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并揭示了各关键影响因素对于服务科研效果的作用影响。研究发现:知识服务资源、科研服务参与、智能服务感知、科研服务需求、服务应用动机、智能技术体验等,对服务科研效果存在显着正向影响;而服务应用动机和智能技术体验等是重要的中介变量。该模型的实证分析为揭示关键影响因素的复杂作用关系提供了证据支持。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模拟仿真方法,构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刻画和揭示了该服务系统内部的动态结构、运行趋势与反馈回路等。研究发现:该服务系统有其特有的系统构成、系统特性、建模目的、模型边界和因果反馈回路等;在服务开展初期,服务主体位于较高的知识位势,利用智能服务技术支持提升服务科研效果;而服务主体的知识存量、科研人员的知识存量、智能服务技术支持等是系统运行的关键变量。本论文探究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这一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的新课题。揭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机理;构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关键影响因素模型,识别、揭示并验证了各关键影响因素对服务科研效果的作用影响;构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中知识交互,为图书馆智能服务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借鉴。
刘丽辉[2](2020)在《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形式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意义]对国内外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形式进行研究,为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借鉴。[方法/过程]采用文献分析与个案调研的方法,对高职教育领域典型案例进行梳理汇总。[结果/结论]我国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传统形式和网络环境下的新形式开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尤珉[5](2019)在《马礼逊汉语教学贡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针对马礼逊汉学书籍积累和他撰写的汉语教材,研究他个人汉语学习的经历、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并从中探索他在汉语教学方面做出的贡献;研究尤其关注,他在前人基础上发展出给汉字注音的不同方法,这是目前马礼逊研究的新方向。马礼逊在利玛窦等人注音方式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用英语拼读方式给汉字注音的学习方法,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和历史意义。因为,利玛窦以拉丁文拼读方式给汉字注音的方法,由于拉丁语口语的消亡和被英语取代其全球语言垄断地位的事实,使马礼逊以英语为汉字注音的方法更具历史意义和持久生命力。本研究选题具备学术创新性和研究价值另一个原因还包括,研究者为对马礼逊英文手写家书原始资料的整理与转写填补了目前马礼逊研究领域的研究需求空白。马礼逊研究专家苏精先生提到,马礼逊研究的难点是手写家书的转写。.......对中国学者而言,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中,最缺乏“中学西传”的研究。首先是因为有文献收集和解读的困难,文献转写和解读对研究者有较高的语言能力要求。所以,本研究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准备的接近300封,马礼逊英文手写原始家书的转写工作,不仅仅让自己的研究可以利用到一手材料文献资料,帮助研究者针对研究对象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等理念提供依据,形成分析和论证支柱;另一方面,这些资料还可以为今后其他学者提供参阅。转写本资料来源于英国亚非学院、英国惠康医学研究院、大英图书馆等所收藏的马礼逊家书原始资料、以及英国伦敦大学校史档案馆收藏资料。研究者对原始英文手写体书信进行了整理、转写和部分翻译后,创作出“马礼逊英文手写书信原始资料”转写本A(279页,英文版,不含中文翻译部分)和转写本B(205页,英文版,不含中文翻译部分)。马礼逊“英文手写书信”转写材料的选取原则为:以马礼逊编写的汉语教材《通用汉言之法》的成书背景、撰写过程与主要内容为中心;以马礼逊的教学实践、包括他教儿子汉语、教同事和其追随者们学习汉语的记载为聚焦点,结合马礼逊由个人学习经历而衍生出的汉语学习方法,探讨他在学习过程中“汉籍收藏”原因与目的,以及他学习汉语的理念。利用家书理顺马礼逊的中文学习观念,探讨马礼逊个人的中文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以此展开研究他在汉语教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是论文研究的主线条。本研究以汉语教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为设计框架(教材、教法与理论)设立章节,选择马礼逊的《通用汉言之法》为研究教材,论文结构从马礼逊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入手,以他的汉语教学经历为脉络,结合史料分析提炼马礼逊中文学习和中文教学的思想理念与影响。论文研究方法采取文献法的两种方式(出版文献和未出版文献)为研究的基础方法,用已出版文献在文献综述里帮助论文界定前人对该研究方向已经涉到的研究范围与题材;同时,论文还将利用研究者对未出版原始史料的转写、翻译与引介,把研究者对原始资料的解读与分析用于支撑论文论述并从中推动论文观点。论文史料部分主要为马礼逊家书,家书选取依据内容按年代顺序排列进行筛选,对涩及马礼逊个人汉语学习经历、他所提倡的汉语学习方法和他个人的教学实践,以及他撰写的汉语教材的写作过程为首选目标,用于论文渐进推理展示马礼逊的汉语学习理念和提炼他的学校教育观念。马礼逊及其学生与其追随者们共同努力过的汉语教学实践,将成为研究马礼逊汉语教学贡献的另外一个重要素材。他个人的汉语学习历程对后世的影响,经历了跨世纪的洗礼。马礼逊的一些学生在他逝世之后,步其后尘,许多人在沿袭和维系早期中文学校教育方面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他们的贡献在不同的机构与协会里已经被载入史册;他们当年在中文学校里所实践过的中西结合教学方法和他们引进并使用过的西方教育体制、新教育思想,尤其是吸收女子进入学校课堂前卫行动等,为后来中国新教育体制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研究脉络一:马礼逊根据自己学习中文的笔记,整理出版的《通用汉言之法》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印刷版本汉语教科书”之一。研究脉络二:关注马礼逊积极推动建立的早期中文学校,挖掘他创造的“自主学习方法”和“图书园地”式的“沉浸教学方法”,梳理他的学校教育观念和对早期汉语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脉络三:通过对马礼逊与儿子家书中关于“汉字发音罗马字母化”(拼音)文献资料的转写和解读,论证马礼逊当时积极推崇白话文,并大量使用简化字,论证马礼逊与儿子1834年7月的通信是他对汉语注音体系完善的标志,同时证明他是拼音系统的完善者和使用者的更早先驱。来华传教士档案是另一个宝藏,其留下的文献数量惊人,内容多样,犹如敦煌文献一样,不仅涉及政治史、军事史,还有生活史、物质文明史、文化史等,遗憾的是这些躺在西方图书馆中的文献曾一度被学者忽视。在研究创新上,研究者对马礼逊英文手写家书的转写(138+157封信),顺应该领域研究的需要,独辟研究方法蹊径,属于填补行业研究空白。第一,对英文手写书信原始资料进行了完整的转写(转写本A&B),并对部分转写资料进行了中文翻译,以此建立了一手资料研究平台。它不但有利于研究者自己的研究推理与论证,也会有助于未来同方向研究学者共同借鉴参照使用,它将成为行业共享资源。第二,研究马礼逊家书中反映出的独特汉语教学理念,挖掘他由本人汉语学习经历所产生的独特汉语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马礼逊研究的薄弱区域。值得注意的是,对马礼逊与儿子“’汉字发音罗马字母化拼读方式’书信沟通的尝试”考证,目前尚无人涉及。第三,以马礼逊系列教学实践,包括伦敦语言研习所中文班教学、撰写英华学院建院方针政策并参与教学等为线索,探究马礼逊“中文学校”的平民教育理念,借助马礼逊丰富的教学实践记载,梳理他对中国传统的语言学习观念的理解,从中解读马礼逊教育理念之所以百年沿传的根源,这是对马礼逊研究的深化,也是研究的新视角。
李晶[6](2019)在《胜任力模型在省级公共图书馆招聘中的应用研究 ——以HB省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基于胜任力的人员招聘的核心思想是根据在岗位上表现出色员工所显露的胜任力特征来拟定应聘要求,选拔出最合适组织的人才并形成绩效评价的科学标准。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员招聘找到具有这些特质的馆员,既能降低招聘疏漏产生的概率与风险,也减轻了入职后员工培训的负担与开销。另外此种招聘方法更擅长考察求职动机、个性等隐性特征,评价鉴别结果更全面,而且这些素质特征又是难以培训和改进的,最具有选拔的经济价值。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该课题的出发点以及现有研究成果,并指出本论文希望能通过自身研究达到的目的和创新点;其次对胜任力、人力资源招聘相关概念理论予以介绍,包括核心概念解析以及相关理论的分析。接着,再对HB省图书馆情况进行概括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现阶段HB省图书馆人员队伍暴露出的各类问题并分析原因;第四,深入探讨胜任力运用于解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招聘问题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为后续从胜任力视角提出应对策略提供可靠支撑。再者,结合HB省图书馆招聘实际,通过运用各种研究手段,建立起了HB省图书馆员工招聘通用胜任力模型,且具体阐释了模型中各个要素的含义与要求;最后本文结合图书馆招聘体系应用目标与招聘通用胜任力模型提出了进一步应用HB省图书馆招聘体系的对策,包括有:基于胜任力特征系统培训招聘人员、基于胜任力特征优化馆员队伍结构、基于胜任力特征完善员工评价体系,增加招聘手段和渠道、基于胜任力特征科学预测未来馆员需求,编制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基于胜任力特征明确内部竞聘标准,规范竞聘流程和基于胜任力特征深刻总结评价招聘效果。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希望能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做好职业规划,达到招聘体系应用的目的,另一方面还期望加深胜任力模型在公共部门应用的探究,增强招聘本领,为提升HB省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推动HB省图书馆乃至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白瑞明[7](2019)在《全民终生学习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职能的延伸与拓展》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其社会化职能的延伸和拓展将成为必然趋势。全民终生学习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具有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其服务内容包括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内容社会化、服务功能社会化。而思想观念、管理体制、知识产权及经费等问题制约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开展。应当从构建馆际联盟、建设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对社会读者进行信息素养培训、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等方面,构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职能的延伸与拓展,更好地满足社会读者的需求。
谭璐[8](2019)在《智慧图书馆员胜任力的模型构建与提升途径研究》文中认为在智慧图书馆转型过程中,智慧馆员是智慧图书馆建设成败的关键要素,科学界定智慧馆员的胜任力特征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借鉴胜任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图书馆员胜任力和智慧馆员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智慧知识储备、智慧行为能力、智慧职业素养和智慧个性特质四个维度分析出智慧馆员胜任力的特征要素,构建智慧馆员胜任力模型。提出智慧馆员胜任力提升途径,可以为图书馆选拔和培养出优秀的智慧馆员,将为智慧图书馆的成功转型提供更为坚实的人力资源保证。
张若兰[9](2018)在《全民终生教育视域下公共图书馆教育培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中研究表明全民终生教育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理念,公共图书馆教育培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全民终生教育事业开展的有力支撑。公共图书馆需要采集与整理教参图书、编制教育培训资源标准目录、提高纸质资源的鉴别与易获取性。同时建设远程公共学习平台和共建共享系统,从界面、服务与人才机构层面,创新教育培训资源的开发利用路径。公共图书馆教育培训资源开发与利用,将提高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引导用户培养终身学习习惯。
蒋娟[10](2018)在《老年MOOC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MOOC自诞生以来,就呈现出一种爆炸的发展趋势,推动着我国在线教育的飞速发展,最近几年中国社会的网络化越来越严重,大批的老年人也纷纷在MOOC上学习课程。为更好的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发展老年教育,使老年MOOC信息资源逐渐走进社会大众的视线。本文通过对建设老年MOOC信息资源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系统地剖析了目前我国在老年MOOC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运用文献分析法、网络调研法、对比研究法展开本文的研究。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在界定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进行了阐述。第三章,老年MOOC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对比研究了传统老年教育和老年MOOC教育,并对MOOC能够让更多老年人实现自我的完善展开研究,说明了老年MOOC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第四章,我国老年MOOC信息资源建设的不足,本章从课程不足、平台运行不足、公众参与不足展开,揭示了在MOOC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第五章,老年MOOC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针对我国老年MOOC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困难,从加强政府和公众的重视、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MOOC自身课程数量质量、开发新的更加人性化的线上资源线下组织、语音资源等教学模式、寻找MOOC绿色可持续的运营模式等各方面提出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第六章,论文总结与展望,本章对文章整体进行梳理,并对未来MOOC信息资源建设提出展望。
二、终生教育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终生教育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3.1 基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分析 |
1.3.2 高校科研创新的研究综述 |
1.3.3 图书馆智能服务的研究综述 |
1.3.4 面向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服务研究综述 |
1.3.5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知识服务理论 |
2.1.2 复杂系统理论 |
2.1.3 系统动力学理论 |
2.2 高校科研创新概念及内涵 |
2.3 智能服务情境概念及内涵 |
2.4 图书馆智能服务概念及内涵 |
2.5 本文研究的整体逻辑与框架 |
2.5.1 研究的整体框架 |
2.5.2 研究的子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及机理分析 |
3.1 智能服务过程的分析框架 |
3.2 智能服务的过程阶段分析 |
3.2.1 智能服务创建阶段 |
3.2.2 智能服务实施阶段 |
3.2.3 智能服务收尾阶段 |
3.2.4 智能服务归档阶段 |
3.3 智能服务过程机理的多案例研究 |
3.3.1 机理分析步骤 |
3.3.2 案例研究设计 |
3.3.3 案例简要介绍 |
3.3.4 过程机理分析 |
3.3.5 案例研究结论 |
3.4 管理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关键因素识别 |
4.1 扎根理论方法及流程 |
4.1.1 扎根理论方法 |
4.1.2 具体操作流程 |
4.2 访谈设计与资料收集 |
4.2.1 样本对象的选择 |
4.2.2 研究问题的设计 |
4.2.3 访谈资料的处理 |
4.3 扎根编码与范畴提炼 |
4.3.1 编码有效性 |
4.3.2 开放式编码 |
4.3.3 主轴编码 |
4.3.4 选择性编码 |
4.3.5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4 模型阐释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影响因素实证 |
5.1 研究假设与实证模型 |
5.1.1 知识服务资源的影响 |
5.1.2 科研服务参与的影响 |
5.1.3 智能服务感知的影响 |
5.1.4 科研服务需求的影响 |
5.1.5 服务应用动机的影响 |
5.1.6 智能技术体验的影响 |
5.1.7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
5.2 调查问卷与实证方法 |
5.2.1 调研目的与调查对象 |
5.2.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5.2.3 调查问卷的变量测量 |
5.2.4 结构方程模型及流程 |
5.3 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量表的信度 |
5.3.3 量表的效度 |
5.4 假设验证与模型拟合 |
5.4.1 研究假设检验验证 |
5.4.2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 |
5.4.3 研究结果实证分析 |
5.5 管理启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系统动力学仿真 |
6.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原理及应用 |
6.1.1 模型应用原理 |
6.1.2 模型构建步骤 |
6.1.3 模型应用意义 |
6.2 系统分析 |
6.2.1 系统分析与构成 |
6.2.2 系统建模的目的 |
6.2.3 系统模型的边界 |
6.3 系统建模 |
6.3.1 系统边界的限定 |
6.3.2 因果关系与反馈 |
6.3.3 模型的系统流图 |
6.3.4 系统动力学方程 |
6.3.5 初始参数的设置 |
6.3.6 模型有效性检验 |
6.4 系统模型仿真与结果应用讨论 |
6.4.1 运行趋势及应用 |
6.4.2 关键变量及应用 |
6.4.3 主导回路及应用 |
6.5 管理启示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调查问卷 |
附录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形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信息素养教育形式 |
(一)新生入馆培训 |
(二)文献课 |
二、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形式 |
(一)开放教育资源OER |
(二)MOOC |
三、小结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5)马礼逊汉语教学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二) 国外研究概况小结 |
(三) 国内研究概况小结 |
四、研究范围与研究创新 |
五、本研究将对该领域的贡献 |
六、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文献研究法分类 |
(三) 论文原始资料来源与整理 |
第一章 马礼逊汉语学习经历与学习方法 |
第一节 马礼逊学习经历 |
一、马礼逊的生平 |
二、马礼逊汉语学习经历 |
第二节 马礼逊汉语学习方法 |
一、马礼逊中文教师对其学习方法的响应 |
二、马礼逊独特的学习方法 |
(一) 字典撰写式汉字积累法和清字法 |
(二) 图书园地学习方法 |
(三) 马礼逊学习方法的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马礼逊撰写的汉语教材 |
第一节 《通用汉言之法》的编写背景 |
一、世界进入不列颠盛世与英国借传教之名殖民扩张 |
二、中国清政府闭关自守与十三行兴起 |
三、《通用汉言之法》的编写动因 |
第二节 《通用汉言之法》概况 |
一、版本选取 |
二、说明 |
三、《通用汉言之法》的体例介绍 |
四、《通用汉言之法》的特点 |
第三节 《通用汉言之法》汉字注音观点 |
一、传教士给汉字注音的尝试 |
二、马礼逊家书中“汉字罗马字母化拼读”通信方式尝试 |
三、《通用汉言之法》的价值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礼逊的中文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 |
第一节 教学理念 |
一、自主学习(Auto-Didactic) |
二、强调本土教师角色 |
三、马礼逊学习方法实施 |
(一) 清字法 |
(二) 马礼逊语言学习观衍生出的教学方法 |
第二节 马礼逊的教学实践 |
一、东印度公司时期教学实践(1807-1818) |
二、创建英华学院协助米怜兼院外总监(1816-1822) |
三、与新加坡总督共商新加坡大学计划(1818-1826) |
四、米怜去世后担任英华学院总监(1822-1823) |
五、英国建立伦敦语言学院(1824-1825) |
六、远程指导儿子承担英华学院后期重任 |
附录4-中文教学机构图表 |
第四章 马礼逊的汉籍收藏 |
第一节 情况介绍 |
一、“越洋书箱”的产生 |
二、“越洋书箱”的收书过程 |
三、“越洋书箱”书目及学者评价 |
四、“越洋书箱”收藏目的 |
(一) 成立图书馆 |
(二) 建立中文学习基地 |
第二节 越洋书箱捐赠伦敦大学之旅 |
一、费瑟的捐赠计划垒筑中文基地方砖 |
(一) 费瑟与越洋书箱 |
(二) 托马斯·费瑟给伦敦会的报告 |
二、塞缪尔·基德在伦敦大学任教 |
(一) 塞缪尔·基德任中文教习 |
(二) 塞缪尔·基德的中文教学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马礼逊业绩回顾 |
(一) 马礼逊影响与创立的学习机构 |
(二) 马礼逊编纂了首部印刷版汉语语法书 |
(三) 马礼逊倡通过女子教育改变未来 |
(四) 马礼逊汉语语法书推动了教科书编译和双语教学 |
(五) 马礼逊汉语教学机构对培养早期汉语人才作出了贡献 |
(六) 为汉字注音罗马字母化作出了贡献 |
二、马礼逊教育思想溯源 |
三、马礼逊对汉语教学做出的贡献 |
四、本研究者对马礼逊研究领域的贡献 |
参考文献 |
附录1-google scholar 2019调查表 |
附录2 附录1英华学院教学理念原文 |
附录3 托马斯·费瑟信 |
转写本A(惠康医学研究基金图书馆收藏-50封家书选例) |
转写本B(SOAS亚非学院收藏-50封家书选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件 |
(6)胜任力模型在省级公共图书馆招聘中的应用研究 ——以HB省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创新点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
一、公共图书馆 |
二、胜任力 |
三、胜任力模型 |
四、人力资源招聘 |
五、人力资源招聘体系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
一、胜任力理论及其分析 |
二、员工招聘理论及其分析 |
三、人员配置理论及其分析 |
第二章 HB省图书馆员工招聘现状、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HB省图书馆员工招聘现状 |
一、HB省图书馆招聘制度现状 |
二、HB省图书馆近年来员工招聘情况 |
三、HB省图书馆招聘成效 |
第二节 HB省图书馆员工招聘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一、招聘制度与体系不健全 |
二、招聘过程缺乏科学性和依据 |
三、招聘手段无法满足人才需求 |
第三节 HB省图书馆员工招聘体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资金支持欠缺致使人员招聘预算偏紧 |
二、体系陈旧和能力观念薄弱并存 |
三、现有招聘体系对员工胜任力特征甄别力度不足 |
第三章 HB省图书馆员工胜任力模型构建依据与过程分析 |
第一节 构建胜任力模型的依据 |
一、HB省图书馆构建胜任力模型之必要性 |
二、HB省图书馆构建胜任力模型之可行性 |
第二节 员工通用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
一、HB省图书馆通用胜任力模型构建的步骤 |
二、员工招聘通用胜任力模型构建 |
第四章 胜任力模型在HB省图书馆招聘中应用对策分析 |
第一节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
一、指导思想 |
二、基本原则 |
三、优化目标 |
第二节 应用对策 |
一、基于胜任力特征系统培训招聘人员 |
二、基于胜任力特征优化馆员队伍结构 |
三、基于胜任力特征完善员工评价体系和增加招聘手段和渠道 |
四、基于胜任力特征预测馆员需求和编制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
五、基于胜任力特征明确内部竞聘标准和规范竞聘流程 |
六、基于胜任力特征深刻总结评价招聘效果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HB省图书馆馆员行为事件访谈法访谈提纲 |
附录2 HB省图书馆馆员通用胜任力调查问卷 |
附录3 HB省图书馆员工招聘通用胜任力模型 |
致谢 |
(7)全民终生学习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职能的延伸与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全民终生学习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拓展社会化服务职能的必要性 |
1.1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客观需要 |
1.2 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
1.3 完善自身职能的客观需求 |
2 全民终生学习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基本内容 |
2.1 服务对象社会化 |
2.2 服务内容社会化 |
2.3 服务功能社会化 |
3 全民终生学习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制约因素 |
3.1 封闭的思想观念束缚社会化服务的开展 |
3.2 管理体制阻碍社会化服务的进行 |
3.3 知识产权问题影响社会化服务的速度 |
3.4 经费短缺使社会化服务底气不足 |
4 全民终生学习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职能延伸与拓展的途径 |
4.1 构建馆际联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
4.2 构建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 促进本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
4.3 加强用户信息素养培训, 树立良好社会服务形象 |
4.4 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5 小结 |
(8)智慧图书馆员胜任力的模型构建与提升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智慧馆员胜任力研究的意义 |
1.1 图书馆员的能力现状 |
1.2 图书馆员的角色转变 |
1.3 智慧馆员的能力研究 |
1.4 研究意义 |
2 智慧图书馆员胜任力模型 |
2.1 胜任力模型的概念 |
2.2 智慧馆员的胜任特征要素构成 |
2.2.1 胜任特征指标选取 |
2.2.2 智慧馆员的通用胜任力特征 |
2.2.3 智慧馆员的核心胜任力特征 |
2.2.4 智慧馆员的胜任特征要素 |
2.3 智慧馆员胜任力模型 |
3 智慧馆员胜任力的提升途径 |
3.1 完善馆员准入制度, 构建智慧成才机制 |
3.2 合理设置培训环节, 建立智慧培训方式 |
3.3 构建智慧评估系统, 发掘潜能提升绩效 |
3.4 凝聚馆员培养智慧, 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
4 结语 |
(9)全民终生教育视域下公共图书馆教育培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全民终生教育及其对公共图书馆的新要求 |
1.1 全民终生教育的概念 |
1.2 公共图书馆应承担全民终生教育责任 |
1.3 公共图书馆教育培训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
2 公共图书馆纸质教育培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2.1 采集与整理教参图书 |
2.2 编制教育培训资源标准目录 |
2.3 提高资源鉴别与易获取性 |
3 公共图书馆电子化教育培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3.1 远程公共学习平台建设 |
3.2 电子资源多样化表现形式 |
3.3 建立共建共享系统 |
4 公共图书馆教育培训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创新驱动路径 |
4.1 界面创新 |
4.2 服务创新 |
4.3 人才结构创新 |
5 结语 |
(10)老年MOOC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
2.1.1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涵 |
2.1.2 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 |
2.1.3 MOOC的信息资源建设特征 |
2.2 MOOC的相关概述 |
2.2.1 MOOC的概念 |
2.2.2 MOOC的起源与发展 |
2.2.3 MOOC对老年教育的意义 |
2.3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
2.3.1 老年教育的内涵 |
2.3.2 教育教学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老年MOOC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
3.1 传统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 |
3.1.1 研究方法 |
3.1.2 传统老年教育理念的缺失 |
3.1.3 传统老年教育资源建设不足 |
3.1.4 传统老年教育学习效率低下 |
3.2 MOOC平台下老年教育的优势 |
3.2.1 MOOC课程资源丰富 |
3.2.2 MOOC课程资源学习成本低 |
3.2.3 MOOC能实现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的均衡性 |
3.3 小结 |
第4章 基于MOOC的老年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的不足 |
4.1 课程资源的不足 |
4.1.1 课程架构不成系统 |
4.1.2 课程资源不足 |
4.1.3 课程质量有待提高 |
4.2 MOOC平台运营的不足 |
4.2.1 资源采集中的课程版权问题 |
4.2.2 资源开发中的技术问题 |
4.2.3 资源管理中的MOOC运营问题 |
4.3 公众参与的不足 |
4.3.1 学生流失严重 |
4.3.2 社会大众教育理念落后 |
4.3.3 政府缺乏鼓励参与措施制度 |
4.4 小结 |
第5章 老年MOOC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 |
5.1 政府牵引全面推动老年MOOC信息资源建设 |
5.1.1 政府加大对老年MOOC信息资源建设重视力度 |
5.1.2 政府不断完善相关信息资源建设和老年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 |
5.1.3 政府加强老年继续教育的宣传 |
5.2 加强老年教育的MOOC平台品牌建设 |
5.2.1 加强MOOC平台宣传宣传力度 |
5.2.2 丰富教学资源 |
5.2.3 提高课程教学标准化建设 |
5.2.4 增加课程后续的跟踪服务 |
5.3 开展多元化的老年MOOC教学模式 |
5.3.1 开展线上资源,线下组织模式 |
5.3.2 开展智能MOOC平台教学模式......智能语音教学模式 |
5.4 寻找一种绿色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
5.4.1 寻找绿色可持续的模式 |
5.4.2 降低MOOC教学成本 |
5.5 小结 |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整体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论文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终生教育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研究[D]. 陈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形式探讨[J]. 刘丽辉.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20(03)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马礼逊汉语教学贡献研究[D]. 尤珉. 中央民族大学, 2019(04)
- [6]胜任力模型在省级公共图书馆招聘中的应用研究 ——以HB省图书馆为例[D]. 李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7]全民终生学习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职能的延伸与拓展[J]. 白瑞明.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9(03)
- [8]智慧图书馆员胜任力的模型构建与提升途径研究[J]. 谭璐.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9(02)
- [9]全民终生教育视域下公共图书馆教育培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张若兰.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8(09)
- [10]老年MOOC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研究[D]. 蒋娟. 黑龙江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