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垃圾收运模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霞[1](2021)在《垃圾分类背景下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系统评价及收运调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清运数量呈加速上升的趋势,同时垃圾分类的实施对垃圾收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确保垃圾全过程分类收运。转运站作为垃圾收运环节的中转点,起着连接收集点和处理中心的重要作用,保障着上下游的垃圾收运环节。然而,根据环卫科技网及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垃圾收运成本占整个垃圾处理系统的比重高达60%-80%,远高于发达国家。因此,合理优化垃圾收运系统,降低垃圾收运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现有关于转运站及垃圾收运相关研究的分析,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关于转运站点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转运站新建、设计与选址上,对于已建转运站效率评价的研究较少。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新建转运站的成本很高且不容易实现,单纯依靠模型进行决策缺乏现实可行性。且转运站效率评价相关研究中也没有针对效率低下的转运站点给予切实的解决办法,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垃圾分类背景下要求做到分类投放、收运及处理全过程的统一,现有垃圾混装混运的收运方式不符合分类调度的实际要求。第三关于车辆路径规划的研究,现有研究多是将垃圾投放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作为车辆调度的依据,没有考虑实际路网对车辆路线的影响,脱离实际情况。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将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第一基于DEA评价方法对已有转运站进行相对效率评价。通过确立DEA模型相关参数指标,对转运站进行成本收益计算,利用MATLAB结合评价模型计算不同转运站的相对效率,针对评价结果中效率低下的转运站点实行流动的垃圾收集模式。第二对不同类型的垃圾采取分类单独收运的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垃圾配置不同的车辆分别进行收运,确立模型构成要素,构建多车辆、多车型、有容量约束且带有时间窗约束的分类车辆调度模型。第三基于路网结构的车辆路径规划研究。引入虚拟的路网节点将垃圾投放点与相关路口节点相结合进行调度规划,确保收运过程符合实际道路情况。最后通过对模型进行实例应用,得出不同类型垃圾在不同班次下的车辆调度路线,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为流动收集模式下分类车辆调度路线的规划提供可借鉴的解决方法。
黄祥缘[2](2020)在《利益相关者与农村生活垃圾合作治理研究 ——基于广东省的观察》文中提出近年来,从垃圾围城到垃圾围村,包括生活垃圾在内的垃圾处理成为久拖未决的“老大难”问题,不断牵动着亿万城乡居民的心,也引起了学者们极大的关注。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已逐渐步入正轨不同,当前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面临着更多难题,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考验着现行治理模式的整体运行机制是否长效、可持续。以广东省为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委的指导下,全省已明确推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模式。经过多年努力,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治理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地研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参与主体和治理事务之间的群体关系和行为结构,本文以治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支撑,通过对广东省28个行政村展开深入调研,探讨了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历程、现状及模式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现行的四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展开详细论述,从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要求和治理结构的互动特征,以及所构成的不同合作治理模式的利益分配计算,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具有典型的多方参与、沟通合作、利益融合的网络状特征;(2)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涉及多主体、多事务、多层级,其治理的实际成效表现为户、村、镇、县内所有行为主体内不同个体特征的合力结果;(3)利用本文构建的“信息-权力-利益”个体特征分析框架,对所有行为主体进行参与治理的行为主动度和利益关联度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结构分为自主型、管制型及契约型三种类型。结果显示,案例地区处于向管制型治理结构和契约型治理结构过渡阶段,二者合计占比达78.57%。研究认为,这三种治理结构在实践中不可能截然分开,呈现出交叉融合的特征;(4)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是促进不同治理结构中各类主体有效参与到农村生活垃圾合作治理的前提,现实中更应注重不同个体特征差异化形成主导治理结构的最终获利值。在混合型合作治理模式中,利益分配值(1/3,1/3,1/3)是广东省四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运行有效的内涵要求。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1)强化内部治理结构,增强区域内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和责任;(2)优化外部治理环境,补齐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短板;(3)细化治理组织机制,完善利益相关者群体间互动关系的作用机制;(4)深化治理伦理规范,培育利益相关者自我管理的认知和态度。
肖书展[3](2020)在《龙湾健康养老城生活垃圾收运网络优化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我国垃圾量激增,“垃圾围城”、“收运扰民”等垃圾收运现象屡见不鲜,这使垃圾收运问题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另外随着城市的发展,各区域功能性得以凸显,部分地区如高新园区、养老园区等对环境需求较高,这就对区域内生活垃圾收运提出了特殊要求。本文受葫芦岛龙湾管委会委托,以葫芦岛龙湾康养城为研究对象,基于龙湾康养城初步规划,对生活垃圾收运网络进行了优化设计,具体包括:(1)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分析龙湾开发区收运网络现状,对未来龙湾康养城垃圾量进行预测。(2)针对龙湾管委会对于康养城垃圾收运要求,优化生活垃圾收运模式,建立集中垃圾收集站。(3)结合康养城初步规划及康养城老年人特点,运用GIS技术、覆盖模型及节约里程法对生活垃圾收运节点及路径进行优化设计,最终形成适合龙湾康养城的生活垃圾收运网络方案。(4)为未来龙湾康养城收运网络提出了分阶段建设及灵活建设的建议。本研究的优化设计方案不但可以满足龙湾管委会的设计要求,而且与普通转运站直送模式下设计的收运网络相比,每吨垃圾节约近2.6元成本,收运路径缩短11.3km,收运能力达到120t/d,超出预期垃圾量的6%,收运效果更佳。为养老园区及其他具有特定功能性区域的生活垃圾收运网络设计提供借鉴。论文有图36幅,表31个,参考文献56篇
李春华[4](2019)在《临清市生活垃圾收运模式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镇)生活垃圾收运覆盖面积与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选用统一的模式将造成生活垃圾的管理和收运资金投入大、资源浪费等问题。针对城市(镇)不同的区域进行分类,选择与城市相匹配的生活垃圾收运模式在环卫系统中是十分重要的。针对这一问题,生活垃圾的收运管理需要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建设和规划,根据不同城市(镇)各个区域的特征选择相配套的生活垃圾收运方案是城市(镇)居民生活垃圾综合管理中的主要任务。本文对生活垃圾的收运模式及其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对国内外学者的有关生活垃圾收运的理论文章进行研读,深刻剖析了规模较小的城市(镇)的生活垃圾在收运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临清市对生活垃圾收运模式系统的优化进行实例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对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在生活垃圾收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设计垃圾梯度收运模式作为对策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研究有关垃圾收运的数据资料,设计与地区发展趋势相关的计算模型,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性,本文运用灰色理论的预测方法对临清未来人口数量、生活垃圾规模等数据做预处理,确定生活垃圾收运影响因素并计算其数据,从而建立居民生活垃圾的梯度收运模式。借助系统聚类的分析方法,运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临清市居民生活垃圾收运模式聚类,对聚类结果结合梯度收运模式对城市(镇)不同区域的进行分析,选择相对应的收运模式。最后,对聚类结果呈现的垃圾收运模式进行效益分析,为生活垃圾梯度收运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于伟[5](2019)在《基于中转站DEA的Q市生活垃圾收运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呈加速上升趋势,垃圾处理效果对环境、社会都有很大影响,对于垃圾从产生→收集→运输→处理整个流程而言,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垃圾源头的控制和末端处理的方法,从收集运输角度关注的较少,生活垃圾处理属于逆向物流领域,而收运费用占据整个垃圾处理系统的60%-80%[1],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生活垃圾的收运环节。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对象是Q市,对于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按照有无中转站,分为直接收运与间接收运,有中转站的收运目前普遍存在,但是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以及垃圾源头分类的推行,不同的中转站利用率也存在很大区别,所以对Q市现有不同中转站的投入产出进行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然后依据评价结果,相应考虑如何改进优化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其次,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使用DEA方法去评价不同中转站的相对效率,然后基于DEA结果,对于相对效率较高但未达到最优的中转站,说明其存在较大价值,需要查找制约因素然后改进,依据DEA分析及数据比对发现制约因素是垃圾车卸料时排队时间过长,本文采取增加卸料设备的排队论优化方案,利用排队论模型和经济学的费用效益模型,并使用边际算法求解,得到最优的卸料设备数量,提高垃圾收运效率,降低成本;对于相对效率过低的中转站,采取关闭策略,实行无中转站的直接流动收运模式,关闭前后变化最大的就是垃圾车辆的收运路线,所以关闭中转站后重点研究收运路线,已有的圾收运路线问题很少对垃圾分类运输和多车型进行研究,且研究目标较为单一,因此本文结合Q市实际情况,建立三种收运模型:垃圾混装收运模型、垃圾分类联合收运模型、垃圾分类单独收运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求解,得到三种收运路线和车辆调度方案,接下来从收运成本,车辆使用数量,行驶距离,经济效益方面对比分析,并结合博弈论以及Q市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收运路线和车辆调度方式。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对Q市的生活垃圾收运优化结束后,分析优化前后的投入产出变化,再进行一次DEA评价,检验优化的效果。本文包括图23幅,表45个,参考文献64篇。
查星星[6](2019)在《基于博弈论-物元模型的福州市餐厨垃圾收运方案比选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及餐饮行业的迅猛发展,餐厨垃圾的产生量日益增多,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餐厨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及各级政府的重视,国家“十二五”期间先后建立了100个餐厨垃圾处理试点城市,而试点城市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餐厨垃圾的末端处理,对其收运环节依旧缺乏规范化管理,更极少有人进行理论研究。但由于餐厨垃圾含水率和有机物含量远高于传统生活垃圾,且含有油脂,对收运环节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收运处理不当,将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因此,选出正确适合的餐厨垃圾收运模式与方案显得尤其重要。本论文以中环协团体标准《餐厨垃圾收集运输技术规程》(在研)编制工作的初期成果和《福州市餐厨垃圾收运实施方案》为基础,通过梳理国内外餐厨垃圾收运处理文献资料并分析其研究现状;分析餐厨垃圾的产生特性,并结合福州的具体现状条件,设计了“餐厨垃圾车直运”和“直运为主,集散转运为辅混合收运”两种不同的方案。通过对餐厨垃圾收运体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经济、环境、技术和社会四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利用AHP和熵权法确定主客观权重,再运用博弈论思想权衡主客观权重的比值确定最终权重,最后建立物元模型对收运方案进行评价决策。运用MATLAB求解模型得出,方案一和方案二关于评价等级“优”的综合关联度分别为-0.0234和0.0544,表明方案一与方案二均隶属于“优”,但方案二关于“优”的综合关联度更大,因此方案二优于方案一。因此方案二为更适合福州市餐厨垃圾收运的模式,即采用“直运为主,集散转运为辅”的混合收运方案更适合福州市实际情况。
韩泽东,李相儒,毕峰,秦勇,徐钢,屠翰,吴伟祥[7](2019)在《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模式探究——以杭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索适宜推广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方法,以杭州市的10个行政村为调研对象,通过座谈访问、问卷调查、实地检测以及生活垃圾物理组成分析等方式,研究杭州市农村生活垃圾组成特征,以验证其源头分类方法的适用性,并分析不同分类收运方式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影响,从经济性、运行状况以及管理与社会评价等方面综合评估杭州市农村主要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模式。结果表明:杭州市农村生活垃圾中主要组分为厨余类、纸类、橡胶塑料类、纺织类、灰土类和玻璃类,分别占垃圾总量的55.9%、9.0%、10.8%、5.7%、4.0%和7.2%;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的比例分别为55%、1%和20%,且易腐垃圾适于用堆肥化方式处理;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初期,"二分法"(分为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两类)是较理想的源头分类方法;杭州市农村生活垃圾主要通过3种模式分类收运,且采用不同的分类收运模式明显影响了垃圾分类工作的经济成本和易腐垃圾的有效收运比例,显着影响了基层管理执行人员的管理效能、农村居民分类投放垃圾的正确率及其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接受度。研究表明,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初期,较适宜的分类收运方法是上门收运农户门前分类垃圾桶中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
陈善平,邰俊,张多雨[8](2017)在《村镇垃圾收运研究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收集村镇垃圾收运相关研究文献总结了研究概况;根据研究具体内容的不同将村镇垃圾收运研究分为村镇垃圾的收运模式研究、收运模式影响因素研究、源头收集研究、中转站选址及收运路线优化研究4个方面;介绍了当前村镇垃圾收运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研究中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唐明毅[9](2016)在《长沙市厨余垃圾收运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全球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的产量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而厨余垃圾在生活垃圾中占有很大比重。目前长沙市正在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筹备工作,在长沙市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以后,厨余垃圾的收运成为环卫工作的难点,其含水率高且易腐易产生恶臭的特点决定了它要采取特殊的收运模式。选择适宜的厨余垃圾收运模式是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工作的重要支撑,也是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有力保障,因此本文就长沙市厨余垃圾收运模式进行分析讨论和设计优选。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厨余垃圾的收运处理现状,以及生活垃圾收运评价体系所涉及的主要理论及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厨余垃圾收运模式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厨余垃圾收运模式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客观指标有经济性指标和系统效率指标;主观指标有环境影响指标和技术难度指标。对于客观指标直接采用熵权法确定权值,对于主观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权值,最后使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三级决策比选。文章结合国内外经验提出了四种收运模式:传统固定容器式收运模式、移动容器式收运模式、专用餐厨垃圾车收运模式和分栏式垃圾车流动收运模式。由于传统固定容器式收运模式采用的车辆密封性能太差,不适用于含水率较高的厨余垃圾的收运,将其直接排除。通过上述评价体系对其余三种方案进行评价的得分分别为70.23分、83.39分和61.13分,因此长沙市厨余垃圾收运最适宜采用专用餐厨垃圾车收运模式,移动容器式收运模式次之,最不宜采用分栏式垃圾车流动收运模式。
蔄鑫[10](2016)在《多地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农村地区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生活垃圾产生量也随之增加。但是由于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缺失,导致了目前农村地区越来越严重的垃圾问题。而多地貌农村地区与平原地区农村相比,由于地型和交通等方面影响,生活垃圾更是难以外运。因此,研究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对于农村地区尤其是多地貌农村地区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根据多地貌农村的特点提出全部“地埋桶+大型吊桶车”的直运模式和直运为主、转运为辅的“小型收集车+转运站+中型运输车”的混合收运两种收运模式,然后构建收运条件评价指标体系和从经济、环境、技术、社会四个方面构建的收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选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方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AHP-Entropy和灰色模糊综合评价的组合方法先确定混合收运模式下各区域适用的收运方式,然后对两种收运模式进行综合评价,以选出适合多地貌农村的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本文以湖北省团风县为例进行实例研究,首先由收运条件评价结果,确定混合收运模式下评价等级为差的淋山河镇、但店镇、贾庙乡和杜皮乡采用转运模式,其他乡镇采用直运模式。然后由收运系统评价结果可知,混合收运模式与全部直运模式相比虽然在环境、技术和社会方面都略有不足,但在经济方面优势巨大,而且总体得分82.72分也高于全部直运模式的74.22分。因此综合考虑评价结果和团风县实际情况,团风县生活垃圾收运模式采用直运为主,转运为辅的混合收运模式。本文以实践证明构建的评价体系和选取的方法在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比选与决策上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为同类地区解决同类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生活垃圾收运模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活垃圾收运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垃圾分类背景下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系统评价及收运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研究 |
1.2.2 转运站(处理场)规模、容量和选址的优化 |
1.2.3 垃圾收运调度路线的优化 |
1.2.4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1.3.4 技术路线图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现状及车辆调度问题 |
2.1 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和收运模式 |
2.1.1 城市生活垃圾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
2.1.2 城市生活垃圾的收运模式 |
2.2 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现状分析 |
2.2.1 分类方式 |
2.2.2 收运方式 |
2.2.3 处理方式 |
2.3 车辆调度问题 |
2.3.1 车辆调度问题定义 |
2.3.2 车辆调度问题的构成要素 |
2.3.3 车辆调度问题的条件约束 |
2.3.4 车辆调度问题基本模型 |
2.3.5 车辆调度问题算法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DEA模型的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评价方法研究 |
3.1 DEA评价原理及模型 |
3.2 转运站的DEA评价模型 |
3.2.1 DEA评价指标的确立 |
3.2.2 转运站DEA模型的确立 |
3.3 T市生活垃圾收运现状分析 |
3.3.1 分类背景下T市生活垃圾收运模式概述 |
3.3.2 H区垃圾转运站基本情况 |
3.3.3 垃圾转运站存在的问题 |
3.4 转运站DEA评价模型应用 |
3.4.1 模型参数确立 |
3.4.2 转运站成本费用及收益计算 |
3.4.3 转运站评价指标计算 |
3.4.4 DEA评价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路网结构的分类车辆调度模型及算法研究 |
4.1 垃圾车辆调度模式分析 |
4.1.1 无转运流动收集模式 |
4.1.2 有转运间接收集模式 |
4.2 分类车辆调度模型基本要素分析 |
4.2.1 模型构成要素 |
4.2.2 模型要素确立 |
4.3 分类单独收运流程分析 |
4.4 面向多车型的垃圾车调度优化模型 |
4.4.1 分类单独收运模型假设 |
4.4.2 分类单独收运模型参数符号定义 |
4.4.3 模型目标函数建立 |
4.4.4 模型约束条件确立 |
4.4.5 车辆路网约束 |
4.5 分类收运模型算法求解 |
4.5.1 粒子群算法 |
4.5.2 遗传算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例验证分析 |
5.1 问题概述 |
5.1.1 H区垃圾收运网络概述 |
5.1.2 H区收运网络路网结构图 |
5.1.3 收运网络各节点垃圾清运量的确定 |
5.2 分类收运车辆模型仿真参数设置 |
5.3 模型算法参数确立 |
5.3.1 PSO基本参数确立 |
5.3.2 GA基本参数确立 |
5.4 算法迭代结果分析 |
5.4.1 早班清运迭代结果 |
5.4.2 晚班清运迭代结果 |
5.4.3 模型结果分析 |
5.5 车辆收运路线方案 |
5.5.1 早班垃圾清运数值对比分析 |
5.5.2 晚班垃圾清运数值对比分析 |
5.5.3 不同类型垃圾车辆调度方案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MATLAB主要编码 |
(2)利益相关者与农村生活垃圾合作治理研究 ——基于广东省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治理理论 |
二、外部性理论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与模式 |
第一节 调研目的、方法及样本特征 |
第二节 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历程与现状 |
第三节 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的变迁及特征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结构 |
第一节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 |
一、利益相关者概念 |
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 |
第二节 自主型治理结构:草根探索 |
一、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关系 |
二、自主型治理结构的互动特征 |
第三节 管制型治理结构:拍板决策 |
一、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关系 |
二、管制型治理结构的互动特征 |
第四节 契约型治理结构:市场驱动 |
一、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关系 |
二、契约型治理结构的互动特征 |
第五节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结构的一般评价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结构中的利益分配 |
第一节 农村生活垃圾合作治理的博弈假设 |
第二节 农村生活垃圾合作治理的利益分配 |
第三节 不同利益分配的合作治理模式 |
一、计算所得值 |
二、国际实践 |
三、广东省的治理实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第三节 相关政策建议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个人成果 |
致谢 |
(3)龙湾健康养老城生活垃圾收运网络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2 龙湾开发区生活垃圾收运网络调查分析 |
2.1 龙湾开发区基本情况介绍 |
2.2 龙湾康养城转型规划介绍 |
2.3 龙湾康养城生活垃圾收运要求 |
2.4 龙湾康养城未来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 |
2.5 龙湾开发区生活垃圾收运现状调查 |
2.6 本章小结 |
3 龙湾康养城收运模式选择及网络节点布局设计 |
3.1 龙湾康养城垃圾收运模式选择 |
3.2 龙湾康养城垃圾收集站选址优化设计 |
3.3 龙湾康养城垃圾转运站选址设计 |
3.4 普通模式下龙湾康养城垃圾收运网络节点选址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龙湾康养城生活垃圾收运网络路径规划 |
4.1 垃圾收运路径模型构建 |
4.2 带时间窗限定的节约里程法求解步骤 |
4.3 垃圾收运路径求解结果 |
4.4 普通模式下龙湾康养城垃圾收运网络路径规划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收运网络优化设计结果分析及发展建议 |
5.1 收运网络对比分析 |
5.2 收运网络发展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临清市生活垃圾收运模式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基础理论 |
2.1 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理论 |
2.2 灰色系统理论 |
2.3 聚类分析 |
2.4 SPSS统计分析软件 |
2.5 本章小结 |
3 生活垃圾收运影响因素分析及梯度收运模式构建 |
3.1 临清市生活垃圾收运资料调研分析 |
3.2 临清市生活垃圾收运现状分析 |
3.3 生活垃圾收运影响因素分析 |
3.4 梯度收运模式的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4 临清市各区域生活垃圾收运模式聚类分析 |
4.1 临清市各区域聚类分析 |
4.2 临清市各区域生活垃圾收运方案 |
4.3 本章小结 |
5 生活垃圾梯度收运效益分析 |
5.1 生活垃圾收运费用分析 |
5.2 临清市生活垃圾梯度收运费用计算 |
5.3 临清市生活垃圾梯度收运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中转站DEA的Q市生活垃圾收运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生活垃圾中转站的研究 |
1.2.2 生活垃圾收运路线的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2 本文的理论基础 |
2.1 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和收运模式 |
2.1.1 城市生活垃圾的概念和种类 |
2.1.2 城市生活垃圾收运模式 |
2.2 中转站评价和有无中转站模式的选择 |
2.2.1 中转站DEA评价原理 |
2.2.2 有无中转站模式的选择依据 |
2.3 粒子群算法 |
2.3.1 粒子群算法原理 |
2.3.2 粒子群算法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3 Q市生活垃圾收运现状分析与中转站DEA评价 |
3.1 Q市生活垃圾收运现状与问题 |
3.1.1 Q市目前存在的生活垃圾收运模式 |
3.1.2 Q市生活垃圾中转站介绍 |
3.1.3 Q市中转站存在的问题 |
3.2 Q市中转站的DEA评价模型 |
3.2.1 中转站DEA模型描述 |
3.2.2 模型数据分析 |
3.2.3 建立DEA模型 |
3.3 Q市中转站DEA模型求解与结果分析 |
3.3.1 中转站DEA模型求解 |
3.3.2 DEA模型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DEA的相对效率有待提高的中转站优化 |
4.1 引入排队论的中转站设备配置优化 |
4.1.1 排队模型的引入 |
4.1.2 垃圾收运车辆到达分布研究 |
4.1.3 中转站卸料设备服务时间分布研究 |
4.1.4 排队论模型参数与特征指标 |
4.2 中转站设备配置优化费用模型 |
4.2.1 费用分析 |
4.2.2 排队系统费用模型 |
4.3 中转站设备配置优化费用模型求解 |
4.3.1 模型求解方法 |
4.3.2 模型求解过程 |
4.3.3 结果分析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DEA的相对效率过低的中转站优化 |
5.1 存在中转站的车辆调度现状 |
5.1.1 存在中转站的收运路线 |
5.1.2 存在中转站的收运成本 |
5.2 关闭中转站的垃圾混装收运优化模型 |
5.2.1 混装收运模型描述 |
5.2.2 混装收运模型建立 |
5.2.3 粒子群算法求解模型 |
5.2.4 模型结果分析 |
5.3 关闭中转站的垃圾分类联合收运优化模型 |
5.3.1 分类联合收运模型描述 |
5.3.2 分类联合收运模型建立 |
5.3.3 粒子群算法求解模型 |
5.3.4 模型结果分析 |
5.4 关闭中转站的垃圾分类单独收运优化模型 |
5.4.1 分类单独收运模型描述 |
5.4.2 分类单独收运模型建立 |
5.4.3 粒子群算法求解模型 |
5.4.4 模型结果分析 |
5.5 三种收运方式的选择 |
5.5.1 三种收运方式投入产出分析 |
5.5.2 基于博弈的不同收运方式的选择 |
5.6 本章小结 |
6 优化后中转站的DEA评价 |
6.1 优化后的中转站DEA模型 |
6.1.1 优化后DEA模型数据分析 |
6.1.2 DEA模型建立 |
6.2 优化后DEA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
6.2.1 DEA模型求解 |
6.2.2 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粒子群算法程序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博弈论-物元模型的福州市餐厨垃圾收运方案比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2.1 餐厨垃圾收运处理现状 |
2.2 餐厨垃圾研究概况 |
2.3 本章小结 |
3 福州市餐厨垃圾收运现状分析 |
3.1 城市概况 |
3.2 餐厨垃圾特性分析 |
3.3 福州市餐厨垃圾组分与产量预测 |
3.4 福州市餐厨垃圾收运处置现状 |
3.5 本章小结 |
4 餐厨垃圾收运模式研究 |
4.1 餐厨垃圾收运模式 |
4.2 研究方法论证 |
4.3 本章小结 |
5 收运方案评价模型构建 |
5.1 餐厨垃圾收运方案设计 |
5.2 收运方案评价指标初步分析 |
5.3 评价指标权重 |
5.4 收运方案物元模型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模型求解(实证研究) |
6.1 方案评价指标取值 |
6.2 物元模型计算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项目 |
(7)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模式探究——以杭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研地点 |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
1.2.1 座谈访问 |
1.2.2 问卷调查 |
1.2.3 实地检测 |
1.3 样品检测方法 |
1.4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杭州市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方法的适用性 |
2.2 杭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模式的综合评价 |
2.2.1 经济性评价 |
2.2.2 运行状况评价 |
2.2.3 管理与社会评价 |
3 结论 |
(8)村镇垃圾收运研究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村镇垃圾收运模式研究 |
2 垃圾收运模式影响因素研究 |
3 村镇垃圾源头收集研究 |
3.1 村镇生活垃圾分类 |
3.2 垃圾收集方式、收集方法 |
3.3 垃圾收运频率 |
4 村镇垃圾收运中转站选址及路线优化研究 |
4.1 村镇垃圾收运路线优化 |
4.2 村镇中转站选址优化 |
5 结束语 |
(9)长沙市厨余垃圾收运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长沙市厨余垃圾收运处理现状 |
2.1 长沙市厨余垃圾产生量概况 |
2.2 长沙市厨余垃圾收运处理现状 |
2.3 长沙市厨余垃圾收运处理相关政策 |
2.4 本章小结 |
3 垃圾收运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方法 |
3.1 研究的基础理论 |
3.2 研究的常用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4 垃圾收运模式评价模型构建 |
4.1 模型构建思路 |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 模糊综合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厨余垃圾收运方案设计评价 |
5.1 垃圾收运方案设计 |
5.2 指标数据 |
5.3 指标权重确定 |
5.4 模糊综合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专家打分表 |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多地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分析 |
2.1 农村的定义 |
2.2 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分析 |
2.3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现状分析 |
2.4 多地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设计 |
3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
4 多地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评价方法 |
4.1 常用的评价方法 |
4.2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
4.3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5 实例研究 |
5.1 团风县概况 |
5.2 团风县各乡镇收运条件评价 |
5.3 团风县生活垃圾收运系统评价决策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四、生活垃圾收运模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垃圾分类背景下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系统评价及收运调度研究[D]. 赵霞. 太原科技大学, 2021(01)
- [2]利益相关者与农村生活垃圾合作治理研究 ——基于广东省的观察[D]. 黄祥缘.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020(02)
- [3]龙湾健康养老城生活垃圾收运网络优化设计[D]. 肖书展.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4]临清市生活垃圾收运模式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 李春华.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5]基于中转站DEA的Q市生活垃圾收运优化研究[D]. 于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基于博弈论-物元模型的福州市餐厨垃圾收运方案比选研究[D]. 查星星.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模式探究——以杭州市为例[J]. 韩泽东,李相儒,毕峰,秦勇,徐钢,屠翰,吴伟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9(03)
- [8]村镇垃圾收运研究现状分析[J]. 陈善平,邰俊,张多雨. 环境卫生工程, 2017(01)
- [9]长沙市厨余垃圾收运模式研究[D]. 唐明毅.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10]多地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研究[D]. 蔄鑫.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