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行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刘学涛[1](2021)在《行政法治视阈下的数字政府:文献述评与反思》文中提出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数字化发展是数字时代的产物,目前已从电子政务走向政府数字化,数字政府时代已经全面来临。国家政策的明文规定与地方实践发展的日新月异均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明确数字政府研究大势所趋。通过对中国知网以"数字政府"为检索词进行主体检索的筛选、分析可以将目前国内的研究分为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结合国外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在于:缺乏法治视角、法治保障不足,理论深度不够、缺乏域外吸收,实证研究不足、缺乏经验总结。在新形势下,我们应以法治政府为引领,对数字政府建设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系统思考,从而更好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
齐晓媛[2](2021)在《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的研究 ——以右玉县为例》文中认为在线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地提高、政务数据化的快速发展、相关软硬件的快速更新迭代、移动服务程序和平台持续优化是当前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但是,发展基层电子政务也面临着服务群体年龄较大、个人素质良莠不齐、基层电子政务配套设备不完善以及基层政府投入力度不一等问题,这导致电子政务发展不协调,有些地区发展迅速,有些地区明显落后。通过提高数据共享水平、加大电子政务的宣传、增加电子设备网站的培训等途径,循序渐进的改善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的环境是实现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从电子政务概念、基层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的难点问题等方面对基层电子政务当前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后发现,基层电子政务是政府便捷、高效地管理服务社会一个不可缺少、不容忽略的重要环节,它的发展状况关系着电子政务能否在社会有序推进,是电子政务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可是,基层电子政务在不同地区发展状况参差不齐,所面临的重点难点亦有所差别。为了有的放矢,本文认真分析了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特别是右玉县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的瓶颈,针对性提出了可以实践的有效的对策,以期对电子政务发展提供相关借鉴。研究右玉县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从对政府各机关部门电子政务的应用情况,社会群众对于政府电子网站、电子设备的了解程度和使用状况,网站设备的维护更新频率等一系列问题的分析探讨入手,归纳出影响右玉县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基层电子政务的效用,建议从完善基层电子政务网站设备建设入手,配套专业人才对电子网站进行维护、对社会群众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宣传提高群众对电子政务的了解等手段,多管齐下,多效并举,为基层电子政务发展提供可靠路径,提升政府效能,推动建设服务型政府,向智慧化城市迈进。
桓德铭[3](2021)在《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及优化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作为资产要素应用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互联网+政务服务”从发展历程上也从平台化阶段、社会化阶段过渡到数据化阶段。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大数据已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新型阶段,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是当前重要工作。要重点在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打破数据壁垒,推动业务和数据融合,综合利用大数据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在新型阶段和背景下,对复杂多样化的海量数据挖掘、分析,应用到政务服务管理,可以大大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但当前制度保障、行政组织体制、管理模式、技术能力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阻碍着大数据分析利用的因素。因此,必须针对这些因素影响到的薄弱环节进行改革完善,从而为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实现数据深度融合应用创造有力条件,推进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实现我国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公共服务的高效化以及社会治理的精准化,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早日实现。本文首先以大数据的基本概念及已有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基础,然后以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的发展背景,对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在线平台建设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到山东省内有关县区政务服务大厅进行实地调研的方式,与相关职能部门、有关企业代表座谈,对基层干部、群众进行随机访谈,挖掘分析政务服务运行过程中有关实际问题,并提出了大数据人才需求、制度建设、数据共享开放、政务服务服务流程、部门间业务协同治理、信息安全风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研究国内外较为成功的大数据发展案例,总结了先进国家和地区有关经验做法,分析了国内外“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带给我们的启示。最后,本文从通过加快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大数据时代下相关立法法规制度建设进度、加大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应用力度、优化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供更高服务保障能力、推进大数据视角下政务服务流程再造以及建立完备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提升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对策建议和优化路径,旨在充分发掘大数据在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潜在价值,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姜家昆[4](2021)在《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回望2020年,虽经风霜雪雨,但获硕果累累。内有疫情席卷肆虐,外有强国打压围困,前有百年大计收官,后有强国目标三十载。全球经济在疫情的影响下整体呈现衰退趋势,而我国首次突破经济百万亿元新高度;澳美英法层层围困之下,我国以和平为目标镇定应对;2020年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任务,同时做好两个十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要开局。面对种种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冷静指挥,沉着应对。政府高效的反应布局离不开电子政务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治理国家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互联网+政务服务”将在历史长河留下浓重一笔,电子政务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政务效率,降低政务成本,还可以推动政府社会的信息化发展等等。历年的《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逐年上升,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我国在“互联网+”方面的电子应用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依托电子信息技术我们建立了政府与公众,政府与企业之间交流和联系的新平台即电子政务平台,该平台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务的质量。虽然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日益提高,但由于政府宣传不到位、建设标准不统一、法律法规制定不及时以及政府组织架构健全等原因,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陷入重重困境,“信息孤岛”现象层出不穷。当前加快发展电子政务、努力破除“信息孤岛”困境、建设网络强国等任务对于促进我国的改革和发展,现代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充分了解目前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国内外电子政务基本情况,对比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路径,总结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即对发展电子政务的认识仍存在许多误区;政务平台建设相对缓慢;电子政务的法规建设不及时;各部门之间资讯共享存在互通互联障碍问题。探索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在宣传推行、行业标准、行业法规以及资讯共享方面的四重困境,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观察国外成功案例,分析失败教训,借鉴成功经验,层层解困,最终以破除信息孤岛现象,建立高效快捷、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平台为目标,找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我国电子政务领域中的关键性难题的四点方案。第一,提升部门服务:加强政府宣传、强化特色服务、提升民众获得感;第二,统一行业标准:建立健全统一参数标准、构建长效参考机制;第三,完善法律法规:完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构建法律长效保障机制;第四,共享地区信息:建立资讯共享-高层协调制、构建长效沟通机制。破除“纵强横弱”的信息孤岛现象,建立高效、快捷、有序的政务服务,搭建互联互通的资讯共享平台,努力实现我国政治体制转型,经济再度腾飞的目标。
林夜[5](2020)在《大数据背景下县级政府电子政务提升策略研究 ——以广西岑溪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技术革命作为当今时代的三大主要特征,其中技术革命的影响尤为深刻,“大数据”作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革命性技术之一,不仅仅是开启了信息技术的新时代,而且也开创出了电子政务的新局面。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要加快推动电子政务,打通信息壁垒,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助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党的十九大对建设现代化体系更是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传统的“三网一库”架构借助大数据与云计算正在向云端进发。然而放眼全国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比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一二线城市的电子政务对比县级地区,也存在显着差距。本文正式着重于容易被大众所忽略的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着重研究大数据背景之下,县级政府电子政务的提升策略。本文首先概述了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从理论上对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子政务发展难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解读。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电子政务发达国家及城市进行分析。着重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与其他国家县级代表城市之间进行比较分析,从成功案例中提取可实施方案,结合大数据新技术、云计算等新技术对电子政务的促进,提出加快推进县级电子政务发展的有效途径与对策。通过研究目前岑溪市电子政务表现出的信息孤岛问题、协同工作问题、服务模式问题这三方面的困境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国家政策、业务联动与资源整合、电子政务相关法律条令、新时代发展意识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通过使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与地区特点,从实际出发。最终,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政策建议,在统一标准、创新应用模式、数字素养的提升与信息安全等方面形成可供政府参考的发展策略与建设方案。
于丽春[6](2020)在《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研究 ——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文中认为在组织活动中,通过合作能够提升组织效率、服务质量,而合作缺失,则会带来服务质效的下降。政府组织亦如此,即政府部门间合作与否会对其服务质量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间合作是其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社会转型带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提升治理能力加以解决;其次,发展经济的压力,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提高办事效率;再次,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满足公众需求;最后,信息化的推进,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打破传统的“碎片化”运行模式。在具体实践中,我国政府逐步加强对政府部门间合作问题的关注,并通过“大部制”改革、跨部门协调机制等方式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但仍存在着不足之处。“大部制”改革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关系调整,但没有形成顺畅的政府部门间合作关系;建立协调机制对高效推动特定跨部门事项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推动了政府部门间合作,但容易带来机构林立,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长效性、内生性不足等问题。并联审批是伴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而产生、发展的一种促进审批效率提升的运行方式,外在形式上,其是探索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一个微观切口;内在本质上,并联审批通过流程优化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避免了组织机构变动和新的机构设置,有助于形成长效性、内生性的合作机制,是探索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一个必要切口。所以,基于现实问题与实践考量,本研究聚焦并联审批这一运行方式,对其如何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进行分析。那么,并联审批如何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通过何种机制、何种路径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这构成了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首先,政府部门间合作需求与合作困境共存,对合作困境生成逻辑的探索有助于破解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难题。在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的场域内,政府部门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二是经济、社会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而政府部门间合作是应对以上挑战的必然选择。合作需求是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逻辑起点,其形成源于两方面的因素,第一,实现更高效率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公共服务需求,是形成合作需求的直接原因;第二,提升政府整体效能以获得更大效用,是形成合作需求的深层原因。虽然,政府部门间合作具有理论上的基础和实践中的需求,但是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的政府部门间合作常常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产生合作困境。主要体现在“权责壁垒”使政府部门间整体性价值缺失、增加沟通成本、阻碍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导致形成合作难;“分割式”审批使审批流程破碎、审批标准不一,导致合作执行难。那么,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的生成逻辑为何?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目标不一致、行动不一致是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的生成机理,前者表现为,政府部门的“自利”导致部门间目标各异、政府部门的“利他”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一致;后者表现为,分散化审批、流程破碎、信息不畅致使部门间行动不一致。但分化的组织结构是合作困境的深层诱因,其纵向关系瓦解政府部门间合作意愿,横向关系削弱政府部门间合作动力。其次,并联审批作为探索政府部门间合作微观且必要的切口,具有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并联审批经历了萌芽、发展和相对成熟阶段,其发展历程中体现了各政府部门从简单的联合办公逐步转化为相互合作的过程。进一步地,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体现在形成过程和执行过程之中。第一,并联审批的形成过程包含了政府自身改革因素,以及来自群众和企业的经济社会因素,其有利于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也体现在政治和经济社会方面。政治方面,并联审批是产生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种创新方式,目的在于提升政府的审批效能;经济社会方面,并联审批是相对于串联审批的一种高效运行的审批方式,强调各审批部门的共同推进;基于以上方面,其有利于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第二,并联审批的执行过程,强调一个部门或者窗口向申请人收取申请材料,通过后台并联式运行对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统一受理,各部门在规定时限内提出意见,对符合要求的申请送达审批结果。为达此要求,并联审批基于组织载体进行集中审批、以优化流程为运行前提、以信息科技为技术支撑,从而有利于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从最终效果来看,并联审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合作,表现为促进了政府部门间的联合行动、增进了公共价值。但是,政府组织结构的分化不可避免、政府部门间的利益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调和,这决定了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限度。最后,为了化解合作困境,实现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需要对政府部门间的目标和行动进行一致性协调。第一,基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具体表现为,在行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提升的公共服务需求的宏观背景下,跨部门行政审批中的政府部门需要进行合作,并联审批在不改变原有制度设置和职能划分的基础上,以审批事项为中心,促进了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第二,通过组织、流程和技术三个方面,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组织方面,政务服务中心和行政审批局是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组织载体;流程方面,审批流程的整体化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是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运行前提;技术方面,电子政务建设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是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技术支撑;以此为基础,并联审批促进了传统上以政府部门为核心的“职能驱动型”服务模式向以审批流程为核心的“流程驱动型”服务模式的转变,促进了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通过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并联审批促进了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本文最后一章,以J省不动产登记改革为例对前文的理论分析部分进行验证。第一,从合作需求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引发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需求;但是,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存在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即“权责壁垒”导致形成合作难、“分割式”审批导致合作执行难;而合作困境的生成机理在于相关部门间的目标不一致、行动不一致,分化的组织结构则是合作困境的深层诱因。第二,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不动产登记已经从简单的部门联合办公转化为部门间的相互合作,与此同时,从其形成过程和执行过程来看,具有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形成、行动一致生成的优势;并且,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取得了积极效果,但也因分化的组织结构使其具有一定的限度。第三,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具体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维度;以及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具体包括组织载体、运行前提和技术支撑。综上,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的生成逻辑包括生成机理和深层诱因两个层面;第二,并联审批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合作,但面对合作困境生成逻辑的不同层面,其有效性与有限性并存;第三,基于目标一致和行动一致构建的分析框架,能够对并联审批如何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进行解释,而目标一致、行动一致是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效路径。
杨婷[7](2020)在《新公共服务视角下德阳市电子政务发展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我们正面临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革新,信息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凸显,传统的政府服务已不能完全满足公众的服务需求,推动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必然发展趋势。在如今电子政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对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要求,并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电子政务发展政策,并在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举措,新的想法,新的方法。但是对比公众需求,目前还有亟待需要提升的空间,存在观念转变意识不足、地区、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物力、人力保障不足等现象。因此如何更好地发展电子政务,向公众提供更人性化更精准的电子政务服务,也是各级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是以德阳市为例,研究电子政务的发展建设,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来对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建设的特点。其次,通过调查研究法获得德阳市部门信息系统的调查数据,再通过案例分析法,以及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文件,以新公共服务为主要理论框架,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服务而非掌舵”、“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重视人而不是生产率”等内涵,综合辅助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流程再造理论,深入分析德阳电子政务的发展建设现状、案例特点,科学地、细致地剖析出德阳市电子政务的发展建设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最后,有针对性地从坚持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注重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的意识培养、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资金保障和人才培养力度的角度提出对德阳市电子政务发展建设的对策及建议。希望在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深入剖析研究的德阳市电子政务发展建设,有助于德阳市向公众提供更加科学地、高效地、便捷地公共服务,能为其他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张荣铮[8](2020)在《政府流程再造视角下“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以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对象,研究“一网通办”改革的协调机制,论文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主要研究方法等内容,对“一网通办”和行政协调机制进行概念界定,详细介绍了政府流程再造理论的概念、分析框架以及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对于解决本研究核心问题的适切性,并尝试性提出基于政府流程再造视角下的“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分析框架。其次梳理了“一网通办”改革背景下X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历程,结合相关理论和在X区行政服务中心实地调研所获取的一手资料,对目前X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现状和运行成效进行分析。然后在“协调主体——协调客体——实现机制”分析框架下对目前“一网通办”协调机制存在的困境进行阐述,通过访谈法发现了协调主体方面存在区级行政服务中心权责不匹配、基层行政服务单位改革需求反馈流程繁琐等困境;在协调客体层面,牵头单位与配合单位部门利益冲突、政府部门间改革合作意愿不足等成为困境所在;在实现机制方面出现线上服务与群众信息素养间存在缝隙、改革事中事后监管评估体系相对脱节等问题。同时上述困境的成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官僚科层体制自身弊端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序性协调机制中技术安排选择与政务职能整合相矛盾、政府权力部门化与改革宏观目标的冲突以及风险规避思想增加部门间协调的难度。最后尝试从顶层设计、协调主体、协调客体、实现机制四个维度提出优化目前“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有效路径,在顶层设计维度以法治为原则,明确顶层设计基本原则,健全“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法制体系;在协调主体维度,推动事权向行政服务中心下沉,同时打通行政体制内上行沟通渠道;在协调客体维度,加大“一网通办”平台在政府内部的延伸应用来缓解部门利益冲突,也要加强政府内部合作,营造“一网通办”文化氛围;在实现机制维度,提出强化公民信息素养教育、健全“一网通办”绩效评估体系、推动政务服务基础数据标准化、构建“一网通办”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创新“一网通办”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方式等多个角度的优化路径。
刘世鑫[9](2020)在《S县电子政务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基层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重要的一环,在提高服务效能、增加政府透明度、增强群众满意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目前不同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S县电子政务建设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对我国欠发达地区基层电子政务建设现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另一方面对加快我国欠发达地区基层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通过实证和比较研究发现,S县电子政务建设目前在政府门户网站、政务新媒体、政务服务、数据共享方面存在着突出问题,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财政资金投入少、缺乏足够认识、体制机制不健全和和专业人才短缺等,通过整合资源,拓宽资金渠道,营造电子政务建设氛围、健全机构制度等几个方面的做法可以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加快S县电子政务的建设。
黄金[10](2020)在《ASD理论视角下淮安市推行智慧交通建设的动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慧交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它的提出、应用和不断发展,不仅有助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而且有助于我国交通强国战略的落实,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各地推行智慧交通建设存在进程缓慢、覆盖范围不广、涉及内容不深、跨领域关联度不高和关键技术依赖进口等困境,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不仅是要解决信息共享和核心技术研发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地方政府动力不足的问题。本文基于ASD理论视角,搭建制度结构、环境选择和行动者偏好三维动力因素解释框架,以淮安智慧交通建设为例,分析淮安市推行智慧交通建设的动态过程,并厘清其中各种动力因素的作用以及互动关系,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论述:首先从研究背景及意义入手,设计适合的研究方法、阐述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创新与不足,并对国内外与智慧交通、政府创新和政府创新动力相关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了解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不足。第一章是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明确地方政府和政府创新概念,并论述智慧交通作为一项政府创新的涵义,介绍需要用到的理论基础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并分析该理论与本研究的契合性。第二章是阐述案例研究的设计及案例发展过程。首先确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依据和研究步骤,再基于笔者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获取的资料对案例进行解释性描述。第三、四和五章,从制度结构动力因素、环境选择动力因素和行动者偏好动力因素三个维度来具体分析在淮安智慧交通建设的不同阶段,有哪些因素发挥驱动作用,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存在怎样的互动关系。通过对淮安推行智慧交通建设实践过程的分析,发现淮安在政策导向、地方政府间竞争和学习以及企业领导的行动偏好下完成智慧交通项目的引入和设立。然后,淮安为满足民众出行需求、经济发展需求和城市交通治理能力需求,以及政治精英偏好的驱动下实现智慧交通项目的调整和细化。最后,淮安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信息技术和国内外智慧化背景的环境优势下,通过行动者的“双向互动”完成智慧交通项目的优化和完善。最后,结论与启示部分试图提出以下结论:地方政府推行智慧交通建设是在输入、转化和输出阶段中通过三个维度动力因素之间的互动完成的。输入阶段,以外部合法性诉求为基础条件,发挥企业领导作为行动者的主动作用完成智慧交通项目的规划设计和资金、技术支持的获取。转化阶段,政治精英的行动偏好强化了政府的内部效率性诉求,突破建设困境完成智慧交通项目的调整。输出阶段,借助环境选择动力因素的有利条件,以政治精英和企业领导为主的行动者形成合力推动智慧交通项目的优化。交通强国和交通治理现代化是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因此未来我国会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智慧交通建设,本文从制度层面、环境层面和行动者层面给出淮安推行智慧交通建设的优化路径,为其他地区推行智慧交通建设提供学习经验。
二、推行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行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行政法治视阈下的数字政府:文献述评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政府———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
二、理论与实践推动数字政府研究 |
三、数字政府的文献回顾与总结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1. 理论部分 |
(1)电子政务研究 |
(2)行政自动化研究 |
(3)数字政府的概念 |
2. 实践部分 |
(1)地方探索 |
(2)问题梳理 |
(3)对策建议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研究小结 |
结论 |
(一)数字政府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二)目前数字政府研究反思 |
1. 缺乏法治视角、法治保障不足 |
2. 理论深度不够 |
3. 实证研究不足、缺乏经验总结 |
(2)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的研究 ——以右玉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电子政务概述 |
1.1 电子政务基本概念 |
1.1.1 发展电子政务的背景 |
1.1.2 电子政务的定义和特征 |
1.2 不同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 |
1.2.1 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 |
1.2.2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
1.2.3 基层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
1.3 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意义 |
第二章 右玉县电子政务发展实证分析 |
2.1 右玉县地理人文环境 |
2.2 右玉县电子政务现状 |
2.2.1 政府与政府之间的电子政务 |
2.2.2 政府与企事业之间的电子政务(G2B) |
2.2.3 政府与社会公民的电子政务(G2C) |
第三章 右玉县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未进行科学规划 |
3.2 电子政务建设“重电子,轻政务” |
3.3 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滞后 |
3.4 政府门户网站运维相对缺乏 |
3.5 当地人群对电子政务接受度低 |
第四章 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 |
4.1 顶层统筹协调能力不够 |
4.1.1 主管部门频繁重组 |
4.1.2 主办部门职能分散 |
4.2 部门横向协作不顺畅 |
4.2.1 独立开发的电子政务平台技术壁垒难以打破 |
4.2.2 平台标准化指标体系建设混乱 |
4.2.3 信息共享难以推进 |
4.2.4 资金划拨在各部门分配不均 |
4.3 相关法律滞后,保障不力 |
4.4 “一把手工程”组织不当 |
4.5 信息安全程度低 |
第五章 基层电子政务的发展建议 |
5.1 电子政务建设要标准化 |
5.2 提高认识,加强教育 |
5.3 健全体制,发挥职能 |
5.4 落实法律法规,保障电子政务建设 |
5.5 健全政府信息共享体制,改善信息共享协调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及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大数据 |
2.1.2 电子政务 |
2.1.3 互联网+政务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
第3章 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发展现状 |
3.1 “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发展背景 |
3.1.1 政府数据体量快速增长 |
3.1.2 数据共享开放进程加快 |
3.1.3 数据应用规模突飞猛进 |
3.1.4 政府数据治理机构发生重大变革 |
3.1.5 发展背景总结与分析 |
3.2 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建设发展情况 |
3.2.1 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在线平台建设情况 |
3.2.2 山东省内部分市县政务服务大厅案例研究 |
3.2.3 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领域大数据应用实践 |
第4章 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大数据人才跟不上行业发展需求 |
4.1.1 大数据人才总体短缺 |
4.1.2 管理人员缺失严重 |
4.1.3 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
4.1.4 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不完善 |
4.2 制度建设跟不上大数据发展的需求 |
4.2.1 既有规章程序合理性亟需完善提升 |
4.2.2 大数据相关立法制度缺失 |
4.2.3 缺少关键数据标准指引 |
4.3 政府数据共享开放不足 |
4.3.1 部分部门不愿信息共享 |
4.3.2 数据收集口径不统一 |
4.3.3 跨部门跨层级调取数据难 |
4.3.4 公共开放数据可用性不高 |
4.4 在线服务精细化和智能化服务程度不高 |
4.4.1 网上平台建设不够深化 |
4.4.2 平台功能尚不完善,精细化服务程度不高 |
4.4.3 网上服务智能化程度不高 |
4.5 政务服务流程繁琐,部门间协同治理能力薄弱 |
4.5.1 对于改革理念的狭隘理解 |
4.5.2 部门间潜在利益冲突 |
4.5.3 体制改革与业务协同障碍 |
4.6 数据的集约化导致信息安全风险提升 |
4.6.1 缺乏顶层设计总体规划 |
4.6.2 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
4.6.3 技术手段和运维管理跟不上实际需求 |
4.6.4 联动机制尚未全面建立 |
第5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与启示 |
5.1 国外典型案例借鉴 |
5.1.1 欧盟:领跑全球政务数字化转型 |
5.1.2 新加坡:从“智能政府”到“智慧政府” |
5.1.3 韩国:政府3.0 计划 |
5.2 国内典型案例借鉴 |
5.2.1 上海市:“一网通办”改革 |
5.2.2 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 |
5.2.3 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 |
5.3 国内外大数据背景下政务服务建设带给我们的启示 |
5.3.1 开放政府数据已成为各国共识 |
5.3.2 大数据与公共服务体系迈入深度融合发展阶段 |
5.3.3 社会资本已经大规模进入公共服务市场 |
第6章 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优化路径 |
6.1 加快大数据人才体系建设,激发公共服务创新活力 |
6.1.1 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健全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 |
6.1.2 加大大数据人才引进力度 |
6.1.3 加强重点领域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 |
6.1.4 以发挥人才效能为根本优化大数据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
6.2 加快大数据时代下相关立法进度,保障法规制度供给能力 |
6.2.1 注重现行法规“废改释” |
6.2.2 加快法律保障体系建设 |
6.2.3 建立全省统一的技术规范 |
6.3 完善数据共享开放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协同性 |
6.3.1 加强数据资源统筹管理,构建共享开放管理体制 |
6.3.2 开展公共基础信息共建共享,提高数据资源统筹利用 |
6.3.3 推动大数据应用试点,提升服务于民的能力 |
6.4 优化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强化公共服务提供能力 |
6.4.1 进一步优化大数据平台建设 |
6.4.2 优化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 |
6.4.3 推动政府大数据资产运营和系统平台运营 |
6.5 推进大数据视角下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流程再造 |
6.5.1 权责清单梳理 |
6.5.2 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梳理 |
6.5.3 流程优化与再造 |
6.5.4 开展数据赋能行动 |
6.6 建立完备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保障公共服务供给的有序性 |
6.6.1 健全责任明晰的“数字政府”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
6.6.2 建设能力完备的“数字政府”安全立体技术防护体系 |
6.6.3 打造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安全运维体系 |
6.6.4 组建合作共享的“数字政府”外部安全监管体系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五)论文创新点 |
(六)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一、我国电子政务基本情况 |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概况 |
(二)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发展差距 |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问题 |
(一)宣传推行:电子政务推行效果差、公众参与度低 |
(二)行业标准:电子政务相关的国家标准有待确认和制定 |
(三)行业法规:电子政务边缘法律法规仍需制定和完善 |
(四)资讯共享:政府机构之间信息孤岛林立,弊端重重 |
三、我国电子政务问题成因分析 |
(一)政府宣传不到位,公众传统的固化思维难以改变 |
(二)国家全局规划不健全,各地建设标准不一 |
(三)电子政务发展较晚,缺少指导性法律法规 |
(四)条块分割,烟囱林立,遏制了我国电子政务的稳步前进 |
四、破除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问题的对策 |
(一)提升部门服务:加强政府宣传、强化特色服务、提升民众获得感 |
(二)统一行业标准:健全统一参数标准、构建长效参考机制 |
(三)完善法律法规:完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构建法律长效保障机制 |
(四)共享地区信息:建立资讯共享-高层协调制、构建长效沟通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大数据背景下县级政府电子政务提升策略研究 ——以广西岑溪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评述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比较分析法 |
1.5.3 座谈、问卷调研法 |
1.6 创新与不足 |
1.6.1 可能存在的创新 |
1.6.2 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电子政务 |
2.1.2 大数据与新技术概念 |
2.1.3 互联网+与大数据 |
2.2 大数据背景下电子政务运用发展的基础理论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数据与电子政务的逻辑关系 |
2.2.3 数据背景下电子政务的基本架构 |
第三章 大数据背景下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实践 |
3.1 大数据背景下广西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
3.1.1 全区电子政务现状 |
3.1.2 各地区电子政务建设差距 |
3.2 大数据背景下岑溪市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
3.2.1 政府重视发展 |
3.2.2 安全保障建设 |
3.2.3 人员培训政策 |
3.2.4 新技术应用 |
3.3 大数据背景下岑溪市电子政务发展问卷调查分析 |
3.3.1 调查有关情况简要介绍 |
3.3.2 调查数据情况与反馈信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数据背景下广西岑溪市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困境与成因 |
4.1 大数据背景下广西岑溪市政府电子政务发展困境 |
4.1.1 信息不通畅,“信息孤岛”众多 |
4.1.2 各自为政普遍,协同工作困难 |
4.1.3 服务模式不够人性化,与群众缺乏沟通 |
4.2 大数据背景下广西岑溪市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困境的原因分析 |
4.2.1 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成为阻碍 |
4.2.2 新时代发展意识不足 |
4.2.3 电子政务立法不足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数据背景下国内外推行电子政务的经验借鉴 |
5.1 国外主要措施及启示 |
5.1.1 美国县级政府推行电子政务主要措施及启示 |
5.1.2 丹麦县级政府推行电子政务主要措施及启示 |
5.1.3 日本县级政府推行电子政务主要措施及启示 |
5.2 国内主要措施及启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数据背景下县级政府电子政务提升策略研究 |
6.1 建立统一电子政务建设标准 |
6.1.1 建立标准化业务协同体系 |
6.1.2 合理运用云计算、雾计算等新技术 |
6.2 重视创新应用模式 |
6.2.1 政务APP与新媒体的应用 |
6.2.2 创新应用模式的实现方针 |
6.3 提升整体数字素养 |
6.3.1 实施电子政务人才培养战略 |
6.3.2 强化民众数字素养 |
6.4 数据安全机制 |
6.4.1 法律护航 |
6.4.2 技术支持 |
6.4.3 意识保障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研究 ——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述评 |
(一)政府部门间合作相关研究 |
(二)并联审批相关研究 |
(三)既有研究的启示与可供拓展的空间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概念界定 |
(二)并联审批的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
(二)无缝隙政府理论 |
(三)协同学 |
三、分析框架 |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政府部门间合作需求、困境及其生成逻辑 |
一、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发生场域、需求与困境 |
(一)合作的发生场域: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 |
(二)合作需求的形成 |
(三)合作困境的外在表现 |
二、合作困境的生成机理:基于目标和行动的解释 |
(一)目标不一致 |
(二)行动不一致 |
三、合作困境的深层诱因:分化的组织结构 |
(一)纵向关系:瓦解政府部门间合作意愿 |
(二)横向关系:削弱政府部门间合作动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及其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与效果 |
一、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 |
(一)并联审批的萌芽阶段(2001年以前) |
(二)并联审批的发展阶段(2001-2012) |
(三)并联审批的相对成熟阶段(2013年以来) |
二、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 |
(一)形成过程:有利于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 |
(二)执行过程:有利于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 |
三、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效果 |
(一)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效性 |
(二)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限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并联审批: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 |
一、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 |
(一)政治维度 |
(二)经济维度 |
(三)社会维度 |
二、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 |
(一)组织载体 |
(二)运行前提 |
(三)技术支撑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案例分析:以J省不动产登记改革为例 |
一、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需求、困境及生成逻辑 |
(一)合作需求 |
(二)合作困境 |
(三)生成逻辑 |
二、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及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与效果 |
(一)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 |
(二)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 |
(三)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效果 |
三、并联审批促进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 |
(一)目标一致的形成 |
(二)行动一致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不动产登记改革案例相关材料收集 |
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新公共服务视角下德阳市电子政务发展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调查研究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5 理论工具 |
1.5.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1.5.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1.5.3 流程再造理论 |
1.6 研究内容与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1.7 主要创新点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德阳市电子政务发展的案例分析 |
2.1 德阳市概况 |
2.2 案例典型性的描述 |
2.2.1 德阳市具备电子政务发展的巨大潜力 |
2.2.2 德阳市城市基础网络覆盖水平高 |
2.3 德阳市电子政务发展的案例描述 |
2.3.1 德阳市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
2.3.2 德阳市电子政务发展取得的成效 |
2.4 德阳市电子政务发展的特点 |
2.4.1 推行网上办事,简化业务流程 |
2.4.2 让数据多跑路,提高服务效率 |
2.4.3 利用在线服务平台,加大监督力度 |
2.4.4 吸收公众建议,推动科学决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德阳市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 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意识不足 |
3.1.1 领导的服务意识转变不够 |
3.1.2 基层工作者的服务意识不到位 |
3.1.3 公众参与意识不足 |
3.2 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各自为政 |
3.2.1 部门建设规划各自为政 |
3.2.2 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不高 |
3.3 引导公众参与电子政务服务的能力不足 |
3.3.1 公众对电子政务服务的参与度不足 |
3.3.2 公众对电子政务服务的信任度不足 |
3.4 面向公共服务的物力与人力资源缺乏 |
3.4.1 电子政务建设资金缺口大 |
3.4.2 电子政务建设人才不足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德阳市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原因分析 |
4.1 思想观念的转变不足 |
4.1.1 以公众为中心的思想认识不足 |
4.1.2 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作用不足 |
4.1.3 公共服务的形式过于片面化 |
4.2 部门间的电子政务建设统筹协调不足 |
4.2.1 电子政务建设统筹整合不足 |
4.2.2 电子政务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
4.3 电子政务服务窗口发展不足 |
4.3.1 电子政务服务的发展建设不平衡 |
4.3.2 电子政务服务窗口建设缺乏统一 |
4.3.3 电子政务服务的宣传力度不足 |
4.3.4 电子政务服务内容不够新颖 |
4.4 电子政务物力与人力资源保障不足 |
4.4.1 电子政务发展建设资金来源单一 |
4.4.2 吸引电子政务人才的手段缺乏 |
4.4.3 人才晋升激励机制建立不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德阳市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5.1 坚持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
5.1.1 转变思维,以服务公众为导向 |
5.1.2 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提升服务质量 |
5.1.3 引入电子政务服务绩效评价机制 |
5.2 注重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的意识培养 |
5.2.1 增加公众对电子政务的信任度、参与度 |
5.2.2 举行电子政务的使用培训 |
5.2.3 适当引入第三方推动电子政务发展 |
5.2.4 拓宽公众参与政务服务渠道 |
5.3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资金保障和人才培养力度 |
5.3.1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资金保障 |
5.3.2 注重电子政务服务人才培养 |
5.3.3 引入人才激励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政府流程再造视角下“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本文框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一网通办” |
(二)行政协调机制 |
二、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
(一)政府流程再造的概念 |
(二)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分析框架 |
(三)政府流程再造理论与“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适用性分析 |
三、基于政府流程再造视角的“一网通办”协调机制分析框架 |
第三章 “一网通办”协调机制运行现状 |
一、X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改革基本概况 |
二、基于政府流程再造理论的X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协调机制 |
(一)以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单元的“一网通办”协调组织体系 |
(二)以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单元的“一网通办”协调机制 |
三、X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协调机制运行成效 |
(一)理顺改革条块关系,打通部门内外沟通渠道 |
(二)改善行政服务环境,倒逼行政服务方式转变 |
(三)提升政务服务效能,降低企业市民办事成本 |
(四)增强组织凝聚力,营造“一网通办”改革文化 |
第四章 “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困境及原因探究 |
一、“一网通办”协调机制中协调主体方面的困境 |
(一)区级行政服务中心权责不匹配 |
(二)基层行政服务单位改革需求反馈流程繁琐 |
二、“一网通办”协调机制中协调客体方面的困境 |
(一)牵头单位与配合单位部门利益冲突 |
(二)政府部门间改革合作意愿不足 |
三、“一网通办”协调机制中实现机制方面的困境 |
(一)线上服务与群众信息素养间存在缝隙 |
(二)改革事中事后监管评估体系相对脱节 |
四、原因探究 |
(一)官僚科层体制自身弊端带来的负面影响 |
(二)程序性协调机制中技术安排选择与政务职能整合相矛盾 |
(三)政府权力部门化与改革宏观目标的冲突 |
(四)风险规避思想增加部门间协调的难度 |
第五章 “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优化路径 |
一、以法治为原则,强化制度建设 |
(一)明确“一网通办”协调机制顶层设计的基本原则 |
(二)健全“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法制体系 |
二、以组织为载体,促进协调主体优化 |
(一)推动事权向行政服务中心下沉,平衡权责关系 |
(二)打通行政体制内上行沟通渠道,提高反馈效率 |
三、强化服务理念,推动协调客体优化 |
(一)平台延伸推动缓解部门利益冲突 |
(二)加强政府内部合作,营造“一网通办”文化氛围 |
四、强调标准化,推进实现机制优化 |
(一)强化信息教育,提高群众的信息素养 |
(二)健全“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的绩效评估体系 |
(三)打破“信息孤岛”,推动政务服务基础数据标准化落地 |
(四)构建“一网通办”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
(五)创新“一网通办”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方式 |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S县电子政务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0.3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
0.4 研究方法 |
0.5 本文的创新点 |
1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电子政务 |
1.1.2 服务型政府 |
1.2 相关理论基础 |
1.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1.2.2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1.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 S县电子政务建设情况及探索 |
2.1 S县情况简介 |
2.2 S县建设电子政务的必要性 |
2.3 S县电子政务建设的积极探索 |
2.3.1 O2O为民服务中心 |
2.3.2 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 |
2.3.3 微警务平台 |
2.4 S县建设电子政务的成效 |
3 S县电子政务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
3.1 S县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
3.1.1 政府门户网站建设落后 |
3.1.2 政务新媒体实用性差 |
3.1.3 “互联网+”与政务服务不能完全同步 |
3.1.4 数据孤岛问题仍然存在 |
3.2 S县电子政务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3.2.1 财政资金投入较少 |
3.2.2 缺乏对电子政务建设足够认识 |
3.2.3 专业人才短缺 |
3.2.4 工作机制欠缺 |
4 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借鉴 |
4.1 国外电子政务建设实践借鉴 |
4.1.1 美国电子政务建设实践 |
4.1.2 新加坡电子政务建设实践 |
4.1.3 国外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借鉴 |
4.2 国内其他城市电子政务建设实践借鉴 |
4.2.1 青岛市“数字青岛”建设实践 |
4.2.2 杭州市“智慧杭州”改革实践 |
4.2.3 国内其他城市电子政务建设经验借鉴 |
5 加快S县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
5.1 加强资金投入 |
5.2 营造电子政务建设氛围 |
5.3 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
5.4 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 |
5.5 扩大服务范围 |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ASD理论视角下淮安市推行智慧交通建设的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四、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地方政府 |
二、地方政府创新 |
三、智慧交通 |
四、智慧交通与政府创新的关系 |
第二节 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 |
一、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的特点及基本原理 |
二、理论与本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
第三节 基于智慧交通建设的ASD分析框架 |
一、制度结构动力 |
二、行动者偏好动力 |
三、环境选择动力 |
四、三个维度的互动关系 |
第二章 案例研究设计及描述 |
第一节 案例引入 |
一、单案例研究设计 |
二、案例选取依据 |
三、案例分析结构 |
第二节 案例描述 |
一、输入阶段:引入并成立智慧交通项目 |
二、转化阶段:调整并细化智慧交通项目 |
三、输出阶段:优化并完善智慧交通项目 |
第三节 案例小结 |
第三章 外部合法性诉求和企业领导偏好下的智慧交通输入 |
第一节 外部合法性诉求 |
一、纵向政策导向与地方执行弹性 |
二、横向府际间竞争与学习 |
第二节 企业领导的行动偏好 |
一、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意识 |
二、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 |
第三节 淮安市智慧交通创新项目的输入 |
一、行动者联合制度结构动力作用下规划的制定 |
二、行动者联合制度结构动力作用下资金、技术支持的获取 |
第四章 内部效率性诉求和政治精英偏好下的智慧交通转化 |
第一节 内部效率性诉求 |
一、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
二、追求经济发展的需求 |
三、提升城市交通治理能力的需求 |
第二节 政治精英的行动偏好 |
一、领导者的社会责任感 |
二、领导者的创新意识 |
三、领导者的专业知识背景 |
第三节 淮安市智慧交通创新项目的转化 |
一、行动者偏好加强制度结构动力作用下困境的突破 |
二、行动者偏好加强制度结构动力作用下项目的调整 |
第五章 环境选择和行动者互动下的智慧交通输出 |
第一节 环境选择的动力因素 |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
二、信息技术环境 |
三、国内外建设环境 |
第二节 行动者的互动作用 |
一、政治精英与企业领导偏好的冲突与妥协 |
二、行动者“双向互动”模式下智慧交通建设的完成 |
第三节 淮安市智慧交通创新项目的输出 |
一、 环境选择基础上行动者促进“烟囱式”转向“整体式”建设 |
二、环境选择基础上行动者促进成果的优化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输入、转化和输出阶段动力因素的驱动作用 |
一、输入阶段:政府合法性诉求和企业领导偏好的作用 |
二、转化阶段:政府效率性诉求和政府官员偏好的作用 |
三、输出阶段:环境选择和行动者互动的作用 |
第二节 制度结构、环境选择和行动者偏好的互动 |
一、行动者主动联合制度结构实现项目输入 |
二、行动者偏好加强制度结构实现项目转化 |
三、行动者借助环境选择动力实现项目输出 |
四、三维动力互动下的循环反馈机制 |
第三节 淮安推行智慧交通建设的启示 |
一、制度层面:完善智慧交通建设的制度设计 |
二、环境层面:促进适应性变革,打造开放环境 |
三、行动者层面:以人为本,推进多元主体合作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问题设置 |
附录一 :针对政府官员的访谈 |
附录二 :针对企业领导的访谈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推行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行政法治视阈下的数字政府:文献述评与反思[A]. 刘学涛. 《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21年第15卷 总第63卷)——上海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文集, 2021
- [2]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的研究 ——以右玉县为例[D]. 齐晓媛. 山西大学, 2021(12)
- [3]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及优化路径研究[D]. 桓德铭.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4]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姜家昆. 吉林大学, 2021(01)
- [5]大数据背景下县级政府电子政务提升策略研究 ——以广西岑溪市为例[D]. 林夜. 广西大学, 2020(07)
- [6]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研究 ——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D]. 于丽春. 吉林大学, 2020(03)
- [7]新公共服务视角下德阳市电子政务发展的案例研究[D]. 杨婷.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8]政府流程再造视角下“一网通办”协调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X区行政服务中心为例[D]. 张荣铮.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20(08)
- [9]S县电子政务建设问题研究[D]. 刘世鑫.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10]ASD理论视角下淮安市推行智慧交通建设的动力研究[D]. 黄金.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