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水生物复合肥保水性能及对紫蒿出苗率和生物产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霜[1](2021)在《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胁迫下小白菜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L.)的生长对盐分较为敏感,盐渍化土壤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土壤改良剂作为缓解土壤盐渍化、团聚土粒的胶结剂,虽具有稳定性强、成本低等优点。但种类繁多,专用产品少。为此,本论文以小白菜为试材,采用土壤盆栽方法,通过添加Na2SO4模拟盐胁迫,研究了聚丙烯酰胺(PAM)、聚丙烯酸(PAA)和γ-聚谷氨酸(γ-PGA)3种土壤改良剂对小白菜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以期为盐碱地小白菜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Na2SO4胁迫下,3种土壤改良剂均能促进小白菜出苗,增加株高、根长和鲜重,其中以γ-聚谷氨酸(γ-PGA)效果最好,施用量4 kg/667m2时正常土壤和Na2SO4胁迫土壤小白菜出苗率分别提高10.7和29个百分点。2.盐胁迫下,聚丙烯酸(PAA)用量8 kg/667m2小白菜叶绿素含量(SPAD值)最大,较对照增加19.4%,其它土壤改良剂不同用量间差异不显着;施用4 kg/667m2γ-聚谷氨酸(γ-PGA)能显着提高小白菜叶片净光合率速率,施用4 kg/667m2聚丙烯酰胺(PAM)能显着提高小白菜叶片蒸腾速率。3.盐胁迫下,小白菜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3种土壤改良剂均能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其中以4 kg/667m2的γ-聚谷氨酸(γ-PGA)效果最佳;8 kg/667m2聚丙烯酸(PAA)使盐胁迫下小白菜叶片丙二醛(MDA)含量降低35.6%。4.盐胁迫下,小白菜叶内渗透调节物质大量积累,施用4 kg/667m2γ-聚谷氨酸(γ-PGA)时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5.4%和64.9%;施用4 kg/667m2聚丙烯酸(PAA)可使盐胁迫下小白菜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17.8%。综合,施用4 kg/667m2土壤改良剂γ-聚谷氨酸(γ-PGA)能够促进小白菜生长,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缓解盐胁迫造成的伤害。
崔高磊,徐翠,罗富成,栾旭辉,罗淞,宋德正,何永围,蒋金娟,王鸿发[2](2020)在《无土草皮生长介质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从生长介质的种类、介质的选择、有机介质的配置和隔离层的设置4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有机介质和地垫隔离层在无土草皮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并阐述了有机介质配置对无土草皮生长发育的影响,指出了环保型有机基质的应用是无土草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草皮农场充分利用当地基质资源,高效生产无土草皮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侯善民[3](2020)在《活化腐植酸螯合铜的制备及其在水稻育秧基质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有60%人口以水稻为主食,水稻的生产在粮食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实际水稻生产过程中,水稻纹枯病经常发生,且很难被控制,严重时可导致减产60%70%。另外随着科技进步,机械化的育秧工厂应运而生,但在育秧基质的制备过程中,发现直接用土作为基质,取土困难,导致土壤被破坏严重,土壤养分失衡等问题日趋严重,不利于水稻生产。配制专用基质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将具有改良促生功能的活化腐植酸和抑菌功能的铜离子相结合,制备了腐植酸螯合铜,并通过XPS,SEM,TEM等对其进行了表征;结合不同材料的理化性质,研究了以不同配比的草炭、菇渣、当地表土、蛭石、珍珠岩、有机肥、脲甲醛、磷矿粉、钾长石粉、粉煤灰、七水硫酸锌、硫酸为原材料的新型基质,并筛选出最适配比的水稻育秧基质。最后设计不同比例的最佳螯合条件下活化腐植酸螯合铜添加于最适配比基质中,制备出可高效防治水稻纹枯病,促进水稻生长的多功能新型水稻育秧基质,为今后水稻的生产实践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腐植酸活化处理,增加了其中的活性小分子物质和水溶性腐植酸的含量,将100mL,0.2mg L-1的活化腐植酸分别与20mL,0、0.001、0.01、0.1mol L-1的五水硫酸铜混合,在35℃恒温震荡箱内以150r/min震荡24h进行螯合反应。结果表明,活化腐植酸螯合铜(Cu-WH)中Cu(II)与腐植酸的含氧官能团进行了结合,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增加,螯合量也在增加,其中添加0.1mol L-1铜离子的活化腐植酸螯合铜(Cu3-WH)的螯合程度最高。在水稻秧苗上接种纹枯病,分别在感染后1、3、5d使用Cu3-WH处理,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率分别为90.54%、78.96%、66.31%,明显优于商业杀菌剂。(2)通过对基质理化性质、秧苗生长各项指标的分析,并以传统基质为对照,对不同配比的基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T8处理:42.5%草炭、8.5%当地表土、17%蛭石、17%珍珠岩、8%有机肥、7%辅料(脲甲醛:磷矿粉:钾长石粉:粉煤灰:七水硫酸锌=0.8:10:20:20:0.5),与当地土壤和商业育苗基质相比,其壮苗指数分别增加了68.75%和35%,根毛数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也有了明显增加。筛选出的新型育苗基质一次性配制能满足水稻苗期所需养分,且符合机械化插秧标准。(3)将不同比例的Cu3-WH添加到最适配比育秧基质中,并应用于水稻育苗。结果表明,随着Cu3-WH的用量的增加(2%10%),改善了基质的理化性质,其最大持水能力分别为107.4%、114.8%、118.7%和125.5%,15d后仍分别保留了7.4%、9.5%、14.2%和15.1%的水,有效的提高了水分利用率。通过测定水稻生长指标,表明适宜Cu3-WH的添加提高了根系活力,促进了养分的吸收,刺激作物生长,从而有效的改善了水稻秧苗的生长;与未添加Cu3-WH基质相比,8wt%Cu3-WH处理的基质分别提高了株高、茎基部宽、鲜重和叶绿素含量19.23%、35.91%、14.52%和42.85%;另外,8wt%Cu3-WH处理还显着提高了水稻秧苗的SOD活性、抗逆性以及抑制病菌的能力等。
廖建军[4](2018)在《喀斯特石漠化环境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文中指出中国南方喀斯特区域面积广泛,其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突出、地表植被盖度低、群落演替缓慢、生态系统出现逆向演替趋势,石漠化问题出现,是世界上喀斯特发育最典型、分布最集中连片的区域,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近年来围绕石漠化治理和地区经济发展,多地开展了经果林种植、牧草种植、牛羊家畜养殖等工作,但由于管理方式粗放、草灌配置结构不合理、连年种植单一经济林等原因导致地力衰退、生产力逐渐下降、经济效益不断下滑。因此开展草灌空间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对充分利用石漠化地区的荒山荒坡,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多元化立体种植,维持土壤养分平衡,促进草灌饲料资源的优质、高效生产及草地畜牧业发展,实现种草养畜、石漠化治理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脱贫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以自然地理学、植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生态养殖理论为理论基础,选取喀斯特高原峡谷关岭-贞丰花江中-强度石漠化示范区,和喀斯特高原山地毕节撒拉溪潜在-轻度石漠化示范区为研究区。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野外考察、室内试验测定、定量与定性分析等方法。在喀斯特石漠化环境下,分别对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的理论基础、机理、机制、关键技术、技术集成等方面进行研究,构建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并对其集成。1.在养分均衡配给的情况下,石漠化地区草灌间作产量一般较单一种植高。其中花江示范区,仅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 Roxb)与火龙果(Hylocereus undulatus Britt)间作产量低于皇竹草单播,其余草灌复合种植平均鲜草产量36840kg/hm2,干草产量6812.5 kg/hm2,分别较单播平均(皇竹草除外)鲜草产量31787kg/hm2,干草产量5846.7kg/hm2高出15.9%、16.5%。撒拉溪示范区草灌复合种植平均鲜草产量42261.3kg/hm2,干草产量7797kg/hm2,分别比该示范区牧草单播平均鲜草产量40623.3kg/hm2,干草产量7627.4kg/hm2高出4.0%与2.2%。2.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人工建植的草灌营养价值优劣不同。在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最好,皇竹草最差;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最好,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最差。其最优配置方式也不同。在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白刺花(Sophora davidii(Franch.)Skeels)、紫花苜蓿与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L.f.)R.Br)的搭配是最优配置方式;而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白三叶与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的组合种植是满足撒拉溪示范区适地条件与牛羊健康养殖的最优配置方式。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草灌品种资源的利用,结合人工草灌样地的建设,形成以优质草灌资源为主、精料补充为辅的营养相对均衡的牛羊饲用草料生产格局。3.两个示范区混播的产量效益均高于单播,复杂混播高于简单混播,而豆、禾混播又高于其它科属牧草的混播。饲用灌木、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的合理搭配能够更全面、高效、均衡的发挥不同草灌品种的营养价值。因此,在石漠化地区草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规律,加强更多优质适生饲用灌木品种的开发利用及其与豆-禾科牧草的搭配种植来满足牛羊成长的营养需求。4.在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条件下不同草灌配置方式对于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具有显着提升(P<0.05)作用。在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通过火龙果+皇竹草的组合、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紫花苜蓿的组合与空白样地的对照试验表明,不同草灌配置方式下对于花江示范区土壤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有效磷含量、全钾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均有显着提升(P<0.05)。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通过核桃(Juglans regia)+鸭茅+白三叶的组合、刺梨(Pyrus spp)+黑麦草+白三叶的组合与空白样地的对照试验表明,不同草灌配置方式下对于撒拉溪示范区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均有显着提升(P<0.05)。5.在石漠化地区通过优质牧草饲喂牛羊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根据人工管理费、饲料费、药品费等成本,屠宰率和肉价综合折算,牛的盈利约为3086.34元/头,羊的盈利约为412.5元/只。综合考虑牛羊的养殖规模和经济效益差值,在石漠化地区根据草地承载力对羊进行适度的规模化养殖比牛的养殖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温鹏[5](2017)在《基于膨润土的保水型缓释氮肥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针对现代农业中肥料利用率低和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以无机矿物膨润土为基质,尿素、氯化铵为肥源,海藻酸钠、丙烯酸、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聚乙烯吡咯烷酮以及生物质棉花秸秆等为原料,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和微波辅助一步合成法制备了四种具有吸水保水和养分缓释功能的保水型缓释氮肥,对产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产品的吸水保水和缓释性能以及对棉花的促生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丙烯酸、丙烯酰胺、膨润土、尿素为原料,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一种含氮量为14.98%的聚(丙烯酸-co-丙烯酰胺)/膨润土/尿素(p(AA-co-AM)/Bent/urea)保水型缓释氮肥。产品在蒸馏水中的吸水量高达1527.8 g/g,在0.050.25 mol/L不同盐溶液中(NaCl、MgCl2、CaCl2、BaCl2、FeCl3)的吸水率范围高达62205.6 g/g,具有很好的吸水性及耐盐性;产品的吸水率随着盐溶液浓度、离子电荷数以及离子半径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温度、pH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产品在不同环境下的28 d累积释放率均低于80%,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产品释放速率随着离子浓度、离子电荷数、离子半径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温度、pH的升高而增大。2、以海藻酸钠、丙烯酸、丙烯酰胺、膨润土、尿素为原料,微波辅助一步合成了一种含氮量为13.55%的海藻酸钠-g-聚(丙烯酸-co-丙烯酰胺)/膨润土/尿素(NaAlg-g-p(AA-co-AM)/Bent/urea)保水型缓释氮肥。该产品具有较好的吸水性能及耐盐性,产品在蒸馏水中的吸水量高达1220 g/g,在0.050.25 mol/L不同盐溶液中(NaCl、KCl、NH4Cl、MgCl2、CaCl2、AlCl3、Fe Cl3、Na2SO4、Na3PO4)的吸水率范围高达22.3287 g/g;产品加入土壤后可以显着提高土壤的保水性;产品具有很好的缓释性能,在土壤中的30 d累积释放率为56.1%;用本产品处理棉花种子可以使其发芽率提高18.32%以上。3、以棉花秸秆、丙烯酸、聚乙烯吡咯烷酮、膨润土、尿素为原料,微波辅助一步合成了一种含氮量为18.11%且具有半互穿网络结构的棉花秸秆-g-聚丙烯酸/膨润土/聚乙烯吡咯烷酮/尿素(CS-g-PAA/Bent/PVP/urea)保水型缓释氮肥。此产品在蒸馏水中的吸水率高达1018.4 g/g,具有很好的吸水性及耐盐性;产品加入土壤后可以显着提高土壤的保水性能;产品在土壤中的30 d累积释放率为60.8%,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产品在土壤中通过淋溶损失的氮含量仅为10.3%,表明该产品可以有效减少营养元素的流失;用本产品处理棉花种子可以使其发芽率、株高、根长、鲜重和干重分别提高22.04%、25.23%、29.47%、40.22%和53.33%。4、以棉花秸秆、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膨润土、负载NH4+的生物炭为原料,微波辅助一步合成了一种含氮量为5.6%且具有保水性的棉花秸秆-g聚(丙烯酸-co-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膨润土/负载NH4+的生物炭(CS-g-p(AA-co-AMPS)/Bent/N-BC)生物炭基缓释氮肥。产品加入土壤后可以显着提高土壤的保水性能;该产品在土壤中的30 d累积释放率为69.8%,通过淋溶损失的氮含量为10.3%,迁移到土壤表面而损失的氮含量为7.4%;用本产品处理棉花种子可以使其发芽率、株高、根长、鲜重和干重分别提高10.00%、42.65%、25.78%、68.94%和50.00%,且产品的总氮利用率为64.27%。综合比较以上四种保水型缓释氮肥的平衡吸水率、样品在土壤中30 d后的保水率、样品在土壤中30 d的累积释放率、含氮量、成本及生物降解性等因素发现,CS-g-PAA/Bent/PVP/urea的综合性能最好,CS-g-PAA/Bent/PVP/urea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有望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中。此外,微波辅助合成法是一种具有前景的制备保水型缓释氮肥的方法。
仲海洲[6](2013)在《利用废弃生物质开发水稻育秧基质及其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社会化生产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废弃物。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污泥的产量也逐年增加。因此,本文以这些物质为原料开发基质。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育秧取土越来越困难,开发水稻育秧基质,不仅可以很好的解决取土问题,并且可以培育出质量更好的秧苗,为水稻的增产提供支持。本文以农业废弃物和经过堆肥的活性污泥为原料开发水稻育秧基质,重点分析原料的理化特性,探索出水稻秧苗的适宜生长环境,筛选适宜水稻育秧的专用基质,并且探索出一套评价水稻秧苗质量的科学方法,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筛选出的基质441育出的秧苗表现出了最佳的质量:证明了污泥以及其他农业废弃物对于泥炭有一定替代效应;虽然此配方在pH和电导率方面还有待于完善,但其育出的秧苗要优于商品化的育苗基质,完全满足水稻工厂化育秧的要求。2、本研究建立了用来培育水稻秧苗的基质的评价体系并且确定了水稻适宜的基质的理化性质与营养状况。评价体系分别为原料理化性质的评价、基质理化性质的评价、基质营养状况的评价,并且通过综合指数法确定基质的整体理化性质。通过反复试验,确定适宜水稻育秧的基质的理化性质如下:pH在5-6之间,容重范围在0.23-0.41g/cm3,电导率低于2.5ms/cm,通气孔隙度/持水孔隙度的比例1:6左右,通气孔隙度维持在10%左右即可。3、本研究建立了水稻秧盘苗质量评价体系。(1)出苗情况:每10cm×10cm区域内成活苗应在100株左右,叶龄在3-4叶之间;(2)生长量:株高在15-20cm,茎粗在1.2mm以上,叶绿素SPAD值大于25,全株鲜重大于0.13g即可;(3)总根数在7条/株以上,新发根数在15条/株。4、本研究在总结实验中存在的催芽问题、水分管理问题、温度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水稻秧苗期水肥管理的方案,并得出水稻育秧期适宜的温湿度条件。5、本研究实验用的所有基质配方的原料均为废弃物,包括农业废弃物(菇渣、酒糟)和生活废弃物(污泥),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路径。
岳征文[7](2012)在《农林用保水剂遴选及复合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全球气候变暖和水资源的短缺成为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各国对农林业节水抗旱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强,保水剂作为一种化学节水抗旱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农林业生产活动中。近年来,保水剂与肥料耦合及与其他外源物质的复合应用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适宜复合条件要求的农林用保水剂基本性能的基础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没有建立针对不同复合应用目的的保水剂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和评价方法,对如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遴选适宜与不同外源物质复合应用的保水剂类型及应用效果的研究比较匮乏。本研究选取了国内外6类共24种农林用保水剂(Super absorbent polymer,SAP),通过对SAP基本性能的定量研究,以保水剂基本性能指标为遴选准则,应用层次分析法对保水剂遴选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针对不同复合应用要求遴选适宜保水剂品种并通过室内外试验研究进行验证,取得了如下结论和成果:1)不同类型农林保水剂基本性能指标有差异。保水剂吸液率受溶液离子浓度及pH值影响,溶液阳离子浓度越大,价态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溶液pH越大或越小,总体上吸水倍率降幅越大。吸水速率呈现离子型保水剂>非离子型保水剂,小粒径>大粒径的规律;保水剂类型及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保水剂在土壤中的持水能力。2)在农林用保水剂基本性能的研究过程中,发明了快速测定保水剂吸水倍率的新方法,此方法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保水剂吸水倍率预测模型,预测保水剂吸水倍率准确率达99.55%以上。3).初步探索了保水剂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保水剂性能定量评价,提取对保水剂复合应用性能影响较大的影响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结构层次模型,并对各类型保水剂进行综合权重评价,遴选适宜不同应用功能的典型保水剂。研究表明:聚丙烯酰胺型保水剂适宜与肥料营养元素复合应用,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钾型保水剂适宜做抗旱基质或与菌根复合应用。4)聚丙烯酰胺型保水剂与氮磷钾肥料营养元素复合实验结果表明,以聚丙烯酰胺型保水剂为载体自制复合保水剂能够有效的促进植物体出苗率、株高、生物量等指标,并大幅度提高植物体对N、P元素的吸收。室内试验及野外试验表明:YF3Si型复合保水剂应用效果最佳。5)以聚丙烯酰酰胺为载体,采用物理整体法自主开发的富含N、P、K复合保水剂,具有很高的保水、保肥的功能。6)以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钾型保水剂为抗旱基质,发明有机生态绿色无土栽培基质。室内研究表明,生态无土栽培基质可有效的提高植物体生长指标。通过对比研究发现,C3型生态绿色无土栽培基质养肥配比合理,适应推广应用。7)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钾型保水剂与菌根复合应用的试验表明,化学节水抗旱技术与生物抗旱技术可以有效的结合,并能有效的促进植物体生长及生理指标的提高。研究表明:当在水分胁迫为土壤饱和含水量30-35%时,保水剂X1g,菌根用量Y1g,应用Gi.m菌根,可显着的提高植物体的生长和生理指标。综上所述,以保水剂基本性能指标为依据,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保水剂评价体系,并依据不同复合要求遴选出适宜典型保水剂。通过典型保水剂与营养物质或外源物质耦合机理的研究为困难立地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王婷[8](2011)在《复合保水新材料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关于保水剂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保水剂或保水材料对苗木生长的影响,而对于以保水剂为主的复合材料的研究也多运于农作物方面,但在林业上将复合材料应用在造林树种上的相关研究还很少。本研究针对土壤保水性能差的困难立地,研究不同配比的复合材料对苗木的生长及生理情况的影响,以确定最佳浓度配比。为困难立地植树造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本论文以盆栽核桃、山杏、刺槐和杨树幼苗为研究对象,以树种、保水剂(SAP)、聚天门冬氨酸(PASP)、复合肥和土壤水分(SWC)作为主要因素,分别设置四个水平,采用五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的方法组合配方,于2010年5月~10月通过16种组合配方测定苗木的生长指标以及生理指标,经过统计分析,探讨最适合促进苗木生长的复合配方。结果表明:(1)不同配比的复合材料对核桃、山杏、刺槐和杨树的叶片数、叶面积、新梢长度、新梢直径和生物量都能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对苗木生长指标影响最为显着的是杨树、保水剂X2g、聚天门冬氨酸Y3g、复合肥15g和土壤含水量为12%。从整体上看,复合材料处理过的苗木的生长在整个生长期要高于对照苗木。(2)各处理均能不同程度的增加四种苗木的蒸腾速率、叶水势、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降低气孔阻力。由于保水剂与外源物质的施入,改变了土壤的供水方式,对苗木生理指标影响最为显着的是刺槐、保水剂X2g、聚天门冬氨酸Y2g、复合肥15g、土壤含水量为15%的组合。从整体上看,复合材料处理过的苗木的生理状况在整个生长期要高于对照苗木。(3)将各指标进行综合排序给出评分值,得分最高的指标对试验的影响最大。根据试验结果,树种是影响试验效果的首要因素,其次是保水剂,第三是土壤水分,第四是聚天门冬氨酸,第五是复合肥。效果最好的配方是刺槐、保水剂为X2g、聚天门冬氨酸为Y2g、复合肥为15g,土壤水分为15%。
张国芝[9](2010)在《华北平原北部高等级公路中央分隔带绿化基材试验研究 ——以廊涿高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廊涿高速中央分隔带绿化基质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和野外试验,对有机无机复混肥、秸秆、液态地膜、保水剂4种物质按照不同用量和比例应用正交设计方法设计试验,研究9组不同配方基质的理化性质、入渗性、蒸发失水性、水平收缩性、土壤流失量,探讨了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和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L.)的出苗率、生长高度、生物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分法和综合平衡法3种方法进行评价,筛选出得出高羊茅组最优配方为A2B3C3D2,即该试验认为有机无机复混肥0.69‰+秸秆10.1‰液态地膜0.16‰+保水剂0.81‰时最优,此种配方对高羊茅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样得出紫穗槐组的最优配方为A2B3C1D2,即该试验认为有机无机复混肥0.69‰+秸秆10.1‰+液态地膜0.085‰+保水剂0.81‰时最优,对紫穗槐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最后通过野外试验植物生长效果情况进一步说明了盆栽试验的结果。为公路中央分隔带这一特殊生境地带的植被恢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张薇[10](2010)在《不同耕作与施肥对黑钙土理化性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黑龙江省兰西县黑钙土为研究对象,设保护性耕作试验和培肥试验,其中保护性耕作试验设常规、免耕、秸秆覆盖、超深松4个处理,培肥试验设超深松、超深松+鸡粪、超深松+猪粪、超深松+牛粪4个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及培肥条件下,对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和培肥措施对土壤的物理性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处理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尤其是保护性耕作中的免耕和秸秆覆盖处理在作物生长期对增加20cm土层内水分效果显着。保护性耕作中的超深松处理和培肥措施中的超深松+鸡粪处理对提高20cm土层内的土壤温度效果明显,而免耕和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温度较低,使秸秆覆盖处理的出苗时间较晚,出苗率降低,在垂直剖面上,土壤温度呈现出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保护性耕作和培肥处理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田间持水量,其中超深松+牛粪处理的作用效果最为显着。不同培肥处理提高了>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超深松+鸡粪的处理对改善土壤结构效果明显。培肥措施对土壤化学性质有一定的影响,施加有机肥的处理能明显提高土壤养分。培肥措施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其中超深松+鸡粪处理的效果更为明显。超深松+猪粪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最大。超深松+牛粪处理的碱解氮及速效钾含量最高,其中速效钾含量与其他处理差异显着。保护性耕作及培肥可以提高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作物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呈现出:在玉米生长前期上升,出现酶活性高峰后,酶活性开始下降,至收获期又略有增高的趋势。在作物生育前期,保护性耕作中的免耕、培肥措施中的超深松+猪粪和超深松+牛粪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增长较快,生育后期免耕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最大。施加有机肥的三个处理在各个生育期的脲酶活性均较高,超深松+猪粪处理的脲酶活性最大。保护性耕作中的免耕处理和培肥措施中的超深松+牛粪处理的转化酶活性在各个生育期均较大,在生育后期免耕处理的酶活性最大,常规处理的三种土壤酶活性均最小。从产量上看,除免耕和秸秆覆盖处理的产量低于常规处理,其他处理均高于常规处理,其中超深松+猪粪处理的产量最大,超深松处理其次,分别比常规处理提高2.95%和2.32%。综合各方面因素得出:保护性耕作的各处理对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较为突出,培肥的各处理在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方面效果显着,综合考虑,较适合兰西地区的耕作与培肥方式为超深松+猪粪。
二、保水生物复合肥保水性能及对紫蒿出苗率和生物产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水生物复合肥保水性能及对紫蒿出苗率和生物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胁迫下小白菜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1.1 盐胁迫对植物发芽率的影响 |
1.1.2 盐胁迫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1.1.3 盐胁迫对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1.1.4 盐胁迫对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1.1.5 盐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1.2 土壤改良剂对盐胁迫下植物的影响 |
1.2.1 土壤改良剂对盐胁迫下植物生长的影响 |
1.2.2 土壤改良剂对盐胁迫下植物光合的影响 |
1.2.3 土壤改良剂对盐胁迫下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1.2.4 土壤改良剂对盐胁迫下植物品质的影响 |
1.2.5 土壤改良剂对盐胁迫下植物产量的影响 |
1.3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样品采集 |
2.3.1 植株样品采集 |
2.3.2 土壤样品采集 |
2.4 测定方法 |
2.4.1 生长指标测定 |
2.4.2 光合参数测定 |
2.4.3 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2.4.4 渗透调节物质的测定 |
2.5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胁迫下小白菜生长指标的影响 |
3.1.1 对出苗率的影响 |
3.1.2 对株高、根长和鲜重的影响 |
3.2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胁迫下小白菜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1 对SPAD值的影响 |
3.2.2 对光合参数的影响 |
3.3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胁迫下小白菜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1 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2 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4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胁迫下土壤水溶性Na~+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胁迫下小白菜生长的影响 |
4.2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胁迫下小白菜光合特性的影响 |
4.3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胁迫下小白菜抗氧化酶系统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无土草皮生长介质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无土草皮生长介质的选择 |
2 无土草皮生长介质的配置 |
2.1 国外情况 |
2.2 国内情况 |
3 有机介质在环保型无土草皮生产中的应用 |
3.1 环保型无土草皮有机介质的发展 |
3.2 植物废弃物作为无土草皮生产介质 |
3.3 有机废弃物作为无土草皮生产介质 |
3.4 厌氧发酵剩余有机物作为无土草皮生产介质 |
4 无土草皮隔离层材料的选择 |
5 展望 |
(3)活化腐植酸螯合铜的制备及其在水稻育秧基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水稻发展的现状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1.1 水稻发展的现状 |
1.1.2 水稻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2 水稻纹枯病 |
1.2.1 水稻纹枯病概述 |
1.2.2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技术 |
1.2.3 铜基化合物抑制真菌研究现状 |
1.2.4 腐植酸概述及与铜螯合研究 |
1.2.4.1 腐植酸概述 |
1.2.4.2 腐植酸与铜螯合研究 |
1.2.4.3 活化腐植酸特性 |
1.3 水稻育秧基质 |
1.3.1 水稻育秧基质概述 |
1.3.2 水稻育秧基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水稻育秧基质存在的问题 |
1.3.4 水稻育秧基质的优化 |
1.4 活化腐植酸螯合铜在水稻育秧基质中的应用 |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活化腐植酸螯合铜的制备与表征 |
2.1.1 材料与仪器 |
2.1.1.1 材料试剂 |
2.1.1.2 仪器设备 |
2.1.2 螯合剂的制备 |
2.1.2.1 腐植酸的活化与测定 |
2.1.2.2 多功能活化腐植酸螯合铜的制备 |
2.1.2.3 活化腐植酸螯合铜的测定与方法 |
2.1.3 活化腐植酸螯合铜对纹枯病的抑菌性能 |
2.1.3.1 螯合剂在培养基纹枯病的抑菌性能 |
2.1.3.2 螯合剂在水稻纹枯病的抑菌性能 |
2.2 水稻育秧基质最适配比筛选 |
2.2.1 材料与仪器 |
2.2.1.1 材料试剂 |
2.2.1.2 仪器设备 |
2.2.2 试验设计 |
2.2.3 制备流程与试验管理 |
2.2.4 指标测定与方法 |
2.2.4.1 基质指标 |
2.2.4.2 植株指标 |
2.3 活化腐植酸螯合铜在水稻育秧基质中应用 |
2.3.1 材料与仪器 |
2.3.1.1 材料试剂 |
2.3.1.2 仪器设备 |
2.3.2 试验方法 |
2.3.3 指标测定与方法 |
2.3.3.1 应用基质指标 |
2.3.3.2 应用植株指标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活化腐植酸螯合铜测定与表征 |
3.1.1 活化腐植酸螯合铜制备表征 |
3.1.1.1 腐植酸的活化效果 |
3.1.1.2 活化腐植酸螯合铜化学结构 |
3.1.1.3 活化腐植酸螯合铜化学价态 |
3.1.1.4 活化腐植酸螯合铜形貌特征 |
3.1.1.5 活化腐植酸螯合铜中铜离子释放率 |
3.1.2 活化腐植酸螯合铜对纹枯病的抑菌性能 |
3.1.2.1 螯合剂在培养基纹枯病的抑菌性能分析 |
3.1.2.2 螯合剂在水稻纹枯病的抑菌性能分析 |
3.2 水稻育秧基质最适配比的筛选 |
3.2.1 不同处理基质理化性状 |
3.2.2 不同处理生长指标测定 |
3.2.2.1 不同处理株高、茎基部宽分析 |
3.2.2.2 不同处理壮苗指数评价 |
3.2.2.3 不同处理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 |
3.2.2.4 不同处理植株根系测定分析 |
3.3 活化腐植酸螯合铜在水稻育秧基质中应用评价 |
3.3.1 活化腐植酸螯合铜对基质保水性能 |
3.3.2 活化腐植酸螯合铜在基质中应用植株分析 |
3.3.2.1 在基质中应用生长指标分析 |
3.3.2.2 植株根系表征 |
3.3.2.3 植株超氧化物歧化酶分析 |
3.3.2.4 植株养分测定分析 |
4 讨论 |
4.1 活化腐植酸螯合铜的制备与表征 |
4.2 水稻育秧基质最适配比的筛选 |
4.3 活化腐植酸螯合铜在水稻育秧基质中的应用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4)喀斯特石漠化环境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1 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 |
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 |
3 牛羊健康养殖与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 |
3.1 文献获取与论证 |
3.2 研究阶段划分 |
3.3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
3.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
二 研究设计 |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1 研究目标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研究方法 |
2.3 试验方案 |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3.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
3.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
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三 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机理 |
1 草灌优化配置的基础条件 |
2 草灌产量分析 |
2.1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主要牧草产量 |
2.2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主要牧草产量 |
3 草灌饲用价值状况及适口性分析 |
3.1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的灌木价值 |
3.2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的的灌木价值 |
3.3 草灌的饲用价值及特点 |
4 草灌饲用价值与牛羊健康养殖机理 |
4.1 实验设计 |
4.2 单株草灌营养成分与牛羊健康养殖机理 |
4.3 混合草灌饲用价值与牛羊健康养殖机理 |
四 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的影响机制 |
1 草灌配置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机制 |
1.1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草灌配置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机制 |
1.2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草灌配置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机制 |
2 牛羊消化代谢机制 |
2.1 牛羊瘤胃特征与能量的消化代谢 |
2.2 牧草相对饲用价值的计算 |
2.3 牛羊对花江示范区牧草的消化代谢机制 |
2.4 牛羊对撒拉溪示范区牧草的消化代谢机制 |
五 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 |
1 石漠化地区现有技术与成熟技术 |
1.1 人工草地建植技术 |
1.2 灌木栽培技术 |
1.3 草灌配置技术 |
1.4 牛羊棚圈建设技术 |
1.5 牛的饲养管理技术 |
1.6 羊的饲养管理技术 |
2 石漠化地区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创新 |
2.1 牧草自动撒播机的设计 |
2.2 新型羊舍的设计 |
2.3 羊用喂料装置的设计 |
2.4 小羊羔专用食槽的设计 |
2.5 组合羊用食槽的设计 |
六 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集成 |
1 潜在石漠化地区技术选择、优化与集成 |
2 轻度石漠化地区技术选择、优化与集成 |
3 中度石漠化地区技术选择、优化与集成 |
4 强度石漠化地区技术选择、优化与集成 |
5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体系集成对比分析 |
七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5)基于膨润土的保水型缓释氮肥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高吸水性树脂的特性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
1.2.1 高吸水性树脂的特性 |
1.2.2 高吸水性树脂在农业中的应用 |
1.3 保水型缓释肥料概述 |
1.3.1 保水型缓释肥料的定义 |
1.3.2 保水型缓释肥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保水型缓释肥料的分类 |
1.4 膨润土的特性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
1.4.1 膨润土的特性 |
1.4.2 膨润土在农业中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p(AA-co-AM)/Bent/urea保水型缓释氮肥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引言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
2.1.2 p(AA-co-AM)/Bent/urea的合成 |
2.1.3 样品的表征 |
2.1.4 样品在不同环境中的吸水率测试 |
2.1.5 样品在不同环境中的释放性能测试及释放机制研究 |
2.1.6 样品的保水性能测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红外光谱分析 |
2.2.2 XRD图谱分析 |
2.2.3 扫描电镜分析 |
2.2.4 热失重分析 |
2.2.5 环境因素对样品吸水性能的影响 |
2.2.6 环境因素对样品释放性能的影响及释放动力学 |
2.2.7 缓释机制研究 |
2.2.8 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保水性能 |
2.3 小结 |
第三章 微波辅助合成NaAlg-g-p(AA-co-AM)/Bent/urea保水型缓释氮肥及其性能研究 |
引言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
3.1.2 NaAlg-g-p(AA-co-AM)/Bent/urea的合成 |
3.1.3 样品的表征 |
3.1.4 样品在不同环境中的吸水性能测试 |
3.1.5 样品在土壤中的保水性能测试 |
3.1.6 样品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行为及释放机制研究 |
3.1.7 样品对棉花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红外光谱分析 |
3.2.2 XRD图谱分析 |
3.2.3 扫描电镜分析 |
3.2.4 热失重分析 |
3.2.5 机械性能测试 |
3.2.6 环境因素对样品吸水性能的影响 |
3.2.7 样品在土壤中的保水性 |
3.2.8 样品在土壤中的释放行为及释放机制研究 |
3.2.9 产物对棉花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微波辅助合成具有半互穿网络结构的CS-g-PAA/Bent/PVP/urea保水型缓释氮肥及其性能研究 |
引言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
4.1.2 CS-g-PAA/Bent/PVP/urea的合成 |
4.1.3 样品的表征 |
4.1.4 样品在不同环境中的吸水性能测试及动力学研究 |
4.1.5 样品在土壤中的保水性能测试 |
4.1.6 样品在土壤中的淋溶实验 |
4.1.7 样品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行为及释放机制研究 |
4.1.8 盆栽试验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红外光谱分析 |
4.2.2 XRD图谱分析 |
4.2.3 扫描电镜分析 |
4.2.4 机械性能测试 |
4.2.5 环境因素对样品产品吸水性能的影响 |
4.2.6 样品在土壤中的保水性能研究 |
4.2.7 样品加入土壤中对肥料淋溶损失的影响 |
4.2.8 产物在土壤中的释放行为及释放机制研究 |
4.2.9 产物对棉花种子发芽率及棉花幼苗生长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微波辅助合成具有保水性的生物炭基CS-g-p(AA-co-AMPS)/Bent/N-BC缓释氮肥及其性能研究 |
引言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
5.1.2 生物炭的制备 |
5.1.3 BC对NH_4~+吸附行为研究 |
5.1.4 生物炭基保水型缓释氮肥的制备 |
5.1.5 样品的表征 |
5.1.6 样品在土壤中的保水性能测试 |
5.1.7 样品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行为 |
5.1.8 N的损失及利用率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BC吸附NH_4~+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 |
5.2.2 红外光谱分析 |
5.2.3 XRD图谱分析 |
5.2.4 扫描电镜分析 |
5.2.5 样品在土壤中的保水性能研究 |
5.2.6 样品在土壤中的释放行为 |
5.2.7 样品对氮的损失率及植物总氮利用率的影响 |
5.3 四种肥料样品的吸水保水性及缓释性和含氮量比较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6)利用废弃生物质开发水稻育秧基质及其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谢忱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无土栽培简介 |
1.1 无士栽培的优势和发展意义 |
1.2 无土栽培的发展历程 |
1.2.1 历史 |
1.2.2 现状 |
1.2.3 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
1.3 原料的种类原料的特性 |
1.3.1 传统的基质原料 |
1.3.2 以农业废弃物为基础的基质原料 |
1.4 基质的适宜理化性质 |
1.5 测定方法和改进基质的研究 |
1.6 无土栽培基质应用实例 |
2 水稻育秧简介 |
2.1 水稻种植机械化的现状 |
2.2 基质育秧的意义 |
2.3 机插秧的相关管理技术 |
2.3.1 机插秧的特点 |
2.3.2 水分管理 |
2.3.3 肥料管理 |
2.3.4 病虫防治 |
2.3.5 其他管理措施的研究 |
2.4 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
2.5 水稻育秧的适宜理化条件 |
2.5.1 容重 |
2.5.2 孔隙度 |
2.5.3 pH |
2.5.4 电导率(EC) |
2.6 水稻育秧的基质研究现状 |
3 污泥农用的现状 |
3.1 污泥的简介 |
3.2 污泥的成分 |
3.3 污泥农用的利弊 |
3.4 污泥的处理现状 |
3.5 应对的措施 |
4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现状 |
4.1 农业废弃物的数量和分布 |
4.2 农废的危害 |
4.3 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现状 |
4.4 农业废弃物利用的理论应用 |
4.5 利用的限制因素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总体方案 |
2.2 第一批实验设计 |
2.3 第二批实验设计 |
2.4 第三批实验设计 |
3. 主要指标测定方法 |
3.1 原料理化性质的测定 |
3.2 水稻秧盘苗质量评价 |
第三部分 结果与讨论 |
1 配制基质的原料特性 |
1.1 原料的pH和电导率 |
1.2 原料的容重、孔隙度 |
1.3 原料的化学性质 |
2 第一批不同配比育苗基质育秧效果 |
2.1 不同配比育苗基质物理性质分析 |
2.2 不同配比育苗基质营养状况分析 |
2.3 不同配比育苗基质氮素水平 |
2.4 不同配比育苗基质的磷素水平 |
2.5 不同配比育苗基质钾素水平 |
2.6 不同配比育苗基质水稻秧盘苗质量评价 |
2.7 不同配比育苗基质出苗情况 |
2.8 不同配比育苗基质对秧苗地上部性状的影响 |
2.9 不同配比育苗基质对水稻秧苗根系性状的影响 |
3 第二批不同配比育苗基质育秧效果以及问题的改进 |
3.1 育秧效果 |
3.2 需要改进的问题 |
3.2.1 催芽问题 |
3.2.2 水分管理问题 |
3.2.3 温度问题 |
4 第三批育秧基质育苗效果 |
4.1 不同育苗基质对水稻幼苗出苗情况的影响 |
4.2 不同育秧基质对秧苗地上部性状的影响 |
4.3 不同育秧基质对水稻秧苗根系性状的影响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7)农林用保水剂遴选及复合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保水剂与农林业发展 |
1.1.1 我国干旱区状况与水资源状况 |
1.1.2 干旱及水资源短缺对农林业的影响 |
1.1.3 保水剂在节水农林业上的应用 |
1.2 农林保水剂分类及其特性 |
1.2.1 保水剂分类 |
1.2.2 保水剂特性 |
1.2.3 保水剂作用原理 |
1.2.4 保水剂的使用方法 |
1.3 保水剂发展及应用现状 |
1.3.1 国外保水剂发展及应用现状 |
1.3.2 国内保水剂发展及应用现状 |
1.4 保水剂应用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
1.4.1 农林用保水剂遴选 |
1.4.2 保水剂评价体系 |
1.4.3 保水剂复合开发及应用研究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3 关键技术 |
2.4 技术路线 |
2.5 试验内容及方法 |
2.5.1 试验内容 |
2.5.2 研究方法 |
3 保水剂性能测定 |
3.1 试验设计 |
3.1.1 试验说明 |
3.1.2 试验方法 |
3.1.3 保水剂吸水倍率测定的近红外方法 |
3.2 试验结果 |
3.2.1 保水剂种类鉴别模型 |
3.2.2 吸水倍率 |
3.2.3 吸水速率 |
3.2.4 保水剂在水溶液中的重复吸水能力 |
3.2.5 保水剂在土壤中的保水能力 |
3.2.6 保水剂吸水倍率近红外方法预测结果 |
3.3 小结 |
4 保水剂遴选 |
4.1 试验说明 |
4.2 试验方法 |
4.3 典型保水剂主要性能指标选择 |
4.3.1 与营养物质复合应用保水剂主要性能指标选择 |
4.3.2 与丛植菌根复合应用保水剂主要性能指标选择 |
4.3.3 做抗旱基质保水剂性能指标选择 |
4.4 试验设计 |
4.5 试验结果 |
4.5.1 适合与肥料营养元素复合应用保水剂遴选 |
4.5.2 适宜与菌根复合应用保水剂遴选 |
4.5.3 抗旱基质保水剂遴选 |
4.6 小结 |
5 保水剂与氮、磷、钾营养元素复合技术研究 |
5.1 试验说明 |
5.2 试验区概况 |
5.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5.3.1 试验材料及保水剂遴选 |
5.3.2 试验设计 |
5.3.3 试验方法 |
5.4 试验结果 |
5.4.1 复合保水剂基本特性 |
5.4.2 不同处理对出苗率的影响 |
5.4.3 不同处理对株高的影响 |
5.4.4 不同处理对生物量的影响 |
5.4.5 复合保水剂对营养物质表观利用率的影响 |
5.5 小结 |
6 保水剂与菌根复合技术研究 |
6.1 试验说明 |
6.2 试验区概况 |
6.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6.3.1 试验材料 |
6.3.2 试验设计 |
6.3.3 试验方法 |
6.4 试验结果 |
6.4.1 不同处理对苗率的影响 |
6.4.2 不同处理对株高的影响 |
6.4.3 不同处理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6.4.4 不同处理对气孔导度的影响 |
6.4.5 不同处理对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6.4.6 不同处理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
6.5 小结 |
7 抗旱生态型绿色基质应用研究 |
7.1 试验说明 |
7.2 试验区 |
7.3 材料与方法 |
7.3.1 试验材料 |
7.3.2 试验方法 |
7.3.3 播种及播种后管理 |
7.3.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7.4 试验结果 |
7.4.1 基质的理化性质与营养成分分析 |
7.4.2 基质对披碱草出苗率的影响 |
7.4.3 基质对披碱草生物量的影响 |
7.4.4 基质对披碱草生长的影响 |
7.4.5 基质对披碱草各径级根参数的影响 |
7.5 小结 |
8 复合保水剂应用研究 |
8.1 试验区概况 |
8.2 试验设计 |
8.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8.3.1 复合保水剂对幼苗成活率的影响 |
8.3.2 复合保水剂对幼苗株高的影响 |
8.3.3 复合保水剂对幼苗胸径的影响 |
8.4 小结 |
9 结论与讨论 |
9.1 结论 |
9.2 论文创新点 |
9.3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8)复合保水新材料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保水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制及应用概况 |
1.2.2 国内研制及应用概况 |
1.3 保水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1.4 保水剂在林业中的应用 |
1.5 保水材料复合技术 |
1.5.1 保水剂与肥料复合一体化技术 |
1.5.2 保水剂与肥料复合使用及保水肥料在农林上应用的土壤、生物效应 |
1.5.3 保水剂与肥料复合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2.2 气候 |
2.3 土壤 |
2.4 植被 |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分组 |
3.3 试验方法 |
3.4 测定内容及方法 |
3.4.1 苗木生长指标的测定 |
3.4.2 苗木生理指标的测定 |
3.5 技术路线 |
3.6 数据分析与方法 |
4 结果分析 |
4.1 苗木生长指标的分析结果 |
4.1.1 复合材料对苗木叶片数的影响 |
4.1.2 复合材料对苗木叶面积的影响 |
4.1.3 复合材料对苗木新梢长度的影响 |
4.4.4 复合材料对苗木新梢直径的影响 |
4.1.5 复合材料对苗木生物量的影响 |
4.2 苗木生理指标的分析结果 |
4.2.1 复合材料对苗木蒸腾速率的影响 |
4.2.2 复合材料对苗木叶水势的影响 |
4.2.3 复合材料对苗木气孔阻力的影响 |
4.2.4 复合材料对苗木光合速率的影响 |
4.2.5 复合材料对苗木叶绿素的影响 |
4.3 综合评价 |
5 结论与讨论 |
5.1 复合材料能有效促进苗木生长 |
5.2 复合材料能改良苗木生理生态特性 |
5.3 苗木综合指标评价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9)华北平原北部高等级公路中央分隔带绿化基材试验研究 ——以廊涿高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质改良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基质改良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2.2 气候 |
2.3 土壤 |
2.4 植被 |
3 盆栽试验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分组 |
3.3 试验方法 |
3.3.1 基质基本性质测定 |
3.3.2 基质入渗性测定 |
3.3.3 基质保水性测定 |
3.3.4 基质最大水平收缩性测定 |
3.3.5 基质土壤流失量测定 |
3.3.6 植物生长指标的测定 |
3.3.7 植物水分生态研究 |
3.4 数据分析与方法 |
3.5 结果分析 |
3.5.1 基质基本性质结果分析 |
3.5.2 基质入渗性能分析 |
3.5.3 基质保水性分析 |
3.5.4 基质水平收缩性分析 |
3.5.5 基质土壤流失量分析 |
3.5.6 植物生长指标的影响分析 |
3.5.7 植物(紫穗槐)水分生态研究分析 |
3.5.8 各试样基质合理配比综合分析 |
3.5.9 小结 |
4 野外试验 |
4.1 廊涿高速中央分隔带立地条件分析 |
4.2 主要材料配比 |
4.3 植物生长情况 |
4.3.1 植物绿化效果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10)不同耕作与施肥对黑钙土理化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保护性耕作概述 |
1.2.1 保护性耕作定义 |
1.2.2 保护性耕作技术 |
1.2.3 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 |
1.3 国内外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动态 |
1.3.1 国外保护性耕作动态 |
1.3.2 国内保护性耕作动态 |
1.3.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5 预期达到的目标 |
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2.1 试验地的自然概况 |
2.2 试验内容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1 土壤物理性质项目的测定 |
2.3.2 土壤化学性质项目的测定 |
2.3.3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2.3.4 数据分析 |
2.4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保护性耕作及培肥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3.1.1 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3.1.2 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3.1.3 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3.1.4 对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影响 |
3.1.5 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
3.2 培肥措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3.2.1 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3.2.2 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
3.2.3 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
3.2.4 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
3.3 保护性耕作及培肥措施对土壤酶的影响 |
3.3.1 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
3.3.2 对土壤脲酶的影响 |
3.3.3 对土壤转化酶的影响 |
3.4 保护性耕作及培肥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保水生物复合肥保水性能及对紫蒿出苗率和生物产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胁迫下小白菜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D]. 刘霜.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无土草皮生长介质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崔高磊,徐翠,罗富成,栾旭辉,罗淞,宋德正,何永围,蒋金娟,王鸿发. 草学, 2020(06)
- [3]活化腐植酸螯合铜的制备及其在水稻育秧基质中的应用[D]. 侯善民.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4]喀斯特石漠化环境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D]. 廖建军.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6)
- [5]基于膨润土的保水型缓释氮肥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温鹏.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6]利用废弃生物质开发水稻育秧基质及其应用效果研究[D]. 仲海洲. 浙江大学, 2013(02)
- [7]农林用保水剂遴选及复合应用技术研究[D]. 岳征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8)
- [8]复合保水新材料的试验研究[D]. 王婷.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9]华北平原北部高等级公路中央分隔带绿化基材试验研究 ——以廊涿高速为例[D]. 张国芝.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 [10]不同耕作与施肥对黑钙土理化性状的影响[D]. 张薇.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