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教学法(论文文献综述)
成畅[1](2021)在《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文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在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基础上,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交际教学法具有显着的教学应用优势,对于改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述了交际教学法的特点和理论基础,浅析了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意义,探究了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唐莉[2](2021)在《项目学习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这样描述: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而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现实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英语教师重讲授,轻能力。阅读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教师将阅读教学的重点集中于重难点词汇、长难句的分析和翻译课文上,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主旨,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合作来完成项目,以交际教学法理论、杜威的做中学理论等为依据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所以,基于上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研究尝试将项目学习运用于其中,并最终验证项目学习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始终围绕一个核心问题:项目学习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本研究以重庆市某中学初二年级两个班共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周期为12周,采取实验班和控制班对比的形式进行。其中实验班采取项目学习的方法,控制班采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根据项目学习法的步骤和程序,分组进行实验并具体分析了项目学习对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通过实验的前测和后测、调查问卷,运用SPSS对项目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同时运用访谈、观察的方法,对比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变化,最终得出结论:教师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上运用项目学习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同时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改善对英语学习的态度。
蓝振华[3](2020)在《试论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文中提出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大学英语教学中没有合理实施交际教学法,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些不足,探讨合理应用交际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和可行途径。
孙婧婷[4](2020)在《交际法在泰国Nakprasith学校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对泰国Nakprasith学校汉语教学现状以及高中汉语专业班交际法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同时通过对Nakprasith学校的泰国本土汉语教师及志愿者的访谈,了解Nakprasith学校汉语教师应用交际法的现状及其对交际法运用于汉语教学的态度,并将交际法的实际理论应用于泰国Nakprasith学校汉语专业班的教学之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总结概括出交际法应用于教学中的优势、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旨在通过自身的实践,总结相应的经验,为交际法的发展及应用于泰国汉语教学之中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徐徐[5](2020)在《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交际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其运用到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中可以起到明显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中交际法的应用情况,目的是探究交际法的可行性,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效率。
张淼[6](2019)在《产出导向法在中职导游服务专业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巨大,在这种背景下,中职学校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从重视讲授词汇语法转化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语产出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未来的就业力。而在以往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培养应试能力,即过于重视输入而忽视了对学生输出能力的培养,且教师并没有关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导致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而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自信心缺失等原因均可以导致口语产出能力薄弱,进而出现“学用分离”的局面,综上,中职学校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有待革新。笔者以昆明市旅游职业中学导游服务专业的教学为例,在国外的输入、输出等理论基础上结合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来探索其在中职导游服务专业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可行性,通过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后,构建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中职导游服务专业英语口语教学模式,以期为今后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意义。本研究旨在运用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来指导中职导游服务专业英语口语的教学,按照“产出—驱动—评价”的步骤来设计:即预先设置口语产出任务、并选择合理的、符合学生当前英文水平的输入材料并建立适当的梯度等级激发学生口语产出欲望,促成学生的口语表达,建立师生合作的评价机制找出学生表达存在的不足之处,综合提高口语产出能力。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二、产出导向法应用于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的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三、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中职导游服务专业英语口语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
宋洋[7](2019)在《中学德语“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更大发展,外语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中等教育阶段内的德语教育近年来壮大的十分迅速,本文在我国生产高速发展对各种外语人才需求倍增的历史潮流大背景下,结合中学德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尝试构建以培养德语语言的输出能力为导向,结合多维度、多模态、多类型、多形式的多元化输入方式的德语课堂教学模式,并探讨如何在该教学模式的启发下优化中等教育阶段内的德语学科课程。近十年来,中德两国“学校-塑造未来伙伴”合作项目有序开展,德语学科在我国大陆地区的中学内蓬勃发展,全国开设德语作为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的中等教育学校在数量、师生人数方面都出现大幅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中学生日益提升的对德语语言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中学德语学科的一系列发展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8年初,《普通高中德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同年9月1日,德语学科正式被教育部列入高中科目,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学德语学科的教学做出的整体设计和规划,也标志着中学德语教育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处在这样至关重要的节点上,对于德语教学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而言,如何从根本方向上把握中学德语课程的教育理念?如何对中等教育阶段内德语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探究和改良?如何为德语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和综合素养提供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延续,以保证中等教育阶段内德语学科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继而满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改革的需要?就成为当下最重要的时代任务之一。围绕上述三个最基本的问题,结合研究者所在学校的教学实践,本研究遵循“发现问题——追溯理论——构建模型——实证检验——反思总结”的思路,首先从学校和师生、发展历程、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毕业生去向、存在的问题七个维度对我国中学德语教育教学和课程管理的基本情况进行跨度为15个省、市、自治区的大型调研和评析,纵深挖掘当下中等教育阶段内的德语学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以此为逻辑出发点,进一步追溯交际能力的理论基础,结合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理论,以输出假设和输入假设理论为本体论依据,阐述“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架。而后以“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构建为研究重心,从内涵、特征、操作程式、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支撑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六个方面系统地构建“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并从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教学反馈三大板块着手,提供客观实证研究结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现实支持。整个过程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即理论求证和实践验证。理论求证回答了“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构建的现实依据和理论指导的问题,主要采用的是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法;实践验证采用个案分析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访谈法,分别回答了该教学模式的实际操作程式、教学效果和师生评价的问题。总的来说,本论文采用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实验,本文在结语部分分别从教育管理和教学实施的角度总结研究结论:首先应以任务载体和强烈语用动机奠定德语教学的长效起点基石,同时将输出驱动和输入多元并举,构成最有效的教学手段,着力发展学科人文创新活动以助力中学德语课程的进深发展,并将综合素养的平衡发展集成为德语学习者最终的培养方向。在文章的最后,本研究为我国中学德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有关培养、评价和政策三方面的反思性意见,以期为日益充实的中学德语教师团队提供可推广的科学教学方法,为中等教育阶段内各校的德语课程呈现可借鉴的管理措施,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打开新的思路。
蒋思琪[8](2019)在《交际法结合语法翻译法对高中生交际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交际法符合教育发展趋势,有优势与新颖性,对学习者交际能力有较大作用。语法翻译法应用时间长,符合中国教育现状。国内外关于两者的研究中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比较完善,但在方法改进、尤其是两者结合的改进仍存在不足:针对二者结合的研究多重视语法教学而非运用翻译手段促进交际教学,多以大学生或研究生而非高中生的外语交际能力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较少且多研究学习者口语交际能力而非书面交际能力。为促进高中生在强化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或提升外语交际能力,应将语法翻译法对语言能力的重视结合到交际法中,注重对学习者翻译技巧、句子类型、英语应用文的教学,而非局限于语法教学。因此,本研究拟解答下列三个问题:(1)交际法和语法翻译法相结合对高中生外语交际能力有什么影响?(2)交际法和语法翻译法相结合对高中生外语书面交际能力有什么影响?(3)改进教学模式对提升高中生外语书面交际能力有什么影响?本研究基于输入假说、输出假说和交际语言能力理论,构建了交际法结合语法翻译法改进后对高中生外语交际能力影响的理论框架。本研究以58名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9周的教学对比实验,通过交际敏感度问卷和交际语言测试考查研究对象的外语书面交际能力,同时借助SPSS.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以反映交际法改进后对高中生外语交际能力、主要是书面交际能力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本研究发现:(1)交际法和语法翻译法相结合能有效提高高中生外语交际能力,从测试成绩显着提高、课堂交际情况得到改善可分析出;(2)交际法和语法翻译法相结合能有效提高高中生外语书面交际能力,从测试成绩显着提高、书面表达更加流畅准确、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更好可分析出;(3)改进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高中生外语书面交际能力,原因可从充分考虑高中生的英语水平、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与目标,同时结合交际法和语法翻译法的优势等分析出。本研究是探讨交际法结合语法翻译法的翻译技巧、句子类型进行改进后,对高中生外语交际能力、主要是书面交际能力作用的实证研究,能形成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
何莉[9](2019)在《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灵活使用交际教学法是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提高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效果的主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英语实践运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举措。在介绍交际教学法基本内容、主要特征的基础上,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阅读教学、课前导入等方面来介绍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任涛,王灿[10](2018)在《交际教学法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本土化创新研究》文中指出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在教学对象英语基础的差异性和学习动机的多样性,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交际教学法在独立学院英语教学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近些年来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因此,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创新交际教学法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教学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教学法(论文提纲范文)
(1)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交际教学法概述 |
2 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
2.1 提升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兴趣 |
2.2 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运用 |
2.3 增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
3 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3.1 采用英语语言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 |
3.2 采用介绍———练习———运用模式开展教学 |
3.3 开展高效的英语交际课堂练习 |
3.4 加强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灵活运用 |
3.5 加强英语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 |
4 结语 |
(2)项目学习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
2.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存问题 |
3.项目学习的运用价值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项目学习国内外研究 |
2.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国内外研究 |
3.项目学习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国内外研究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1.交际教学法理论 |
2.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1.项目学习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项目学习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项目学习应用的必要性 |
1.项目学习的基本特征 |
2.项目学习应用的重要意义 |
(二)项目学习应用的可行性 |
二、项目学习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构想 |
(一)学习者分析 |
(二)教学目标分析 |
(三)教学内容分析 |
(四)教学项目设计 |
(五)教学活动设计 |
(六)教学资源设计 |
(七)教学评价设计 |
三、项目学习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实验设计 |
(一)项目学习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教学实验设计 |
1.实验假设 |
2.实验对象 |
3.实验工具 |
4.实验和教学思路 |
(二)实验数据收集与分析 |
1.实验数据收集 |
2.前后测实验结果分析 |
3.学习效果访谈分析 |
4.实验结论 |
(三)实验的影响因素及实施建议 |
四、结语 |
(一)研究结论及建议 |
1.研究结论 |
2.研究建议 |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1.研究的不足 |
2.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项目学习前后测阅读试题 |
附录2 学生项目学习效果访谈提纲 |
(3)试论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合理实施交际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作用 |
1.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3.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
4.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
5.唤起学生创新意识。 |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运用交际教学法的不合理性及其表现 |
1.教师在交际教学中不注重语法传授。 |
2.教师在交际教学中不注重情感教育 |
3.教师在交际教学中不注重因地而异,优差分化 |
4.教师在交际教学中不注重任务型教学的效果 |
三、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交际教学法的正确途径 |
1.交际、语法“两手抓”贯彻于交际教学法中 |
2.将情感教学注入交际教学中 |
3.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贯彻于交际教学法中 |
4.将任务型教学法合理贯彻于交际教学法中 |
四、结语 |
(4)交际法在泰国Nakprasith学校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交际法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交际法的定义 |
第二节 交际法的特点 |
一、以意念功能为大纲 |
二、以学生为中心创造接近真实的交际环境 |
第三节 交际法的原则 |
一、进行有意义的交际 |
二、正视交际中产生的信息差 |
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泰国Nakprasith学校及汉语教学的基本情况 |
第一节 泰国Nakprasith学校基本情况 |
一、Nakprasith学校概况 |
二、Nakprasith学校师资力量 |
三、Nakprasith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Nakprasith学校中学汉语教学指标、内容及教学情况 |
一、Nakprasith学校汉语教学的指标与教学内容 |
二、Nakprasith学校汉语教学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Nakprasith 学校交际法应用情况调查分析—以高中汉语专业班为例 |
第一节 高中汉语专业班学生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二节 高中汉语汉语教师的访谈调查及分析 |
一、访谈方案 |
二、访谈内容及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交际法在Nakprasith学校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
第一节 交际法运用于Nakprasith学校汉语教学的形式 |
一、课堂教学 |
二、教学实践 |
第二节 交际法的应用实践——以《苹果多少钱一斤》为例 |
一、教材及教学对象 |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
三、教学重难点、课室安排及教具 |
四、具体教学步骤 |
五、教学反馈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交际法应用于泰国Nakprasith学校汉语教学中的反思及建议 |
第一节 交际法应用于Nakprasith学校汉语教学中的反思 |
一、交际法应用于教学中的优点 |
二、交际法应用于教学中的缺点 |
第二节 交际法用于Nakprasith学校汉语教学的相关建议 |
一、教师方面 |
二、学生与课后练习及考核方面 |
三、语言环境方面 |
四、其他方面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5)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二、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中交际教学法的应用情况 |
1. 结合不同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制订因材施教教学模式。 |
2. 提高交际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之间的融入性。 |
(6)产出导向法在中职导游服务专业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四) 研究方法 |
(五) 研究的主要内容 |
(六) 论文的结构框架 |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理论基础 |
1. 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理论 |
2. 斯旺(Swain)的输出理论 |
3. 海姆斯(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 |
4. 韩礼德(Halidy)的功能语言学理论 |
5. 奥斯丁(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 |
(二) 国内理论基础 |
1. 3P教学法(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 |
2. 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
3. 产出导向法理论(Production Oriented Approach)概述 |
(三) 文献综述 |
1. 关于理论基础部分的研究 |
2. 关于产出导向法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3. 关于产出导向法在教材开发和教学设计中的研究 |
4. 关于产出导向法理论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 |
5. 当前我国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研究综述 |
三、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
(一) 中职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的问题及方法 |
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二) 中职英语教师使用产出导向法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访谈对象 |
3. 研究的问题及方法 |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四、产出导向法在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
(一) 实验研究的时间 |
(二) 实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三) 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四) 实验研究的过程 |
1. 实验班和参照班英语口语水平前期测试 |
2. 中职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前测量化标准 |
3. 前测数据统计与分析 |
4. 实验班和参照班英语口语水平后期测试 |
5. 中职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后测量化标准 |
6. 后测数据统计与分析 |
(五) 实验研究的结果 |
(六)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部分同学的访谈 |
五、构建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中职导游服务专业英语口语教学模式 |
(一) 教学理念设计 |
1. 中职英语口语“全人教育理念” |
2. 中职英语口语“有效教学理念” |
3. 中职英语口语“学以致用”理念 |
(二) 教学过程设计 |
1. 产出驱动 |
2. 产出促成 |
(三) 教学评价设计 |
1. 构建“师生合作”评价机制 |
2.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四) 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中职导游服务专业英语口语教学设计 |
(五) 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中职导游服务专业英语口语教学设计分析 |
六、研究总结、反思与展望 |
(一) 研究的总结 |
(二) 研究的发现 |
1. 产出导向法相比于3P教学法的进步之处 |
2. 产出导向法相比于交际教学法的进步之处 |
(三) 研究存在的不足 |
(四) 研究的展望 |
附录一: 中职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中职英语教师使用产出导向法教学情况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实验班和参照班英语口语水平前测试卷 |
附录四: 实验班与参照班英语口语水平后测试卷 |
附录五: 对实验班部分同学的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中学德语“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动机 |
2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
3 研究的价值意义 |
4 研究综述 |
5 研究框架 |
6 基本概念的梳理 |
1 我国中等教育阶段德语学科教育教学概况 |
1.1 学校和师生 |
1.1.1 德语作为第一外语的学校和师生概况 |
1.1.2 德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校和师生概况 |
1.2 当代发展历程 |
1.3 课程设置 |
1.4 教学方法 |
1.5 评价方式 |
1.6 毕业生去向 |
1.7 存在的问题 |
1.7.1 专职师资的培养匮乏及引入障碍 |
1.7.2 针对基础德语教育的教学研究相当薄弱 |
1.7.3 教师的职业发展体系亟待建立 |
1.7.4 德方对落实双边合作协议存在不稳定性 |
1.7.5 既有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时代中学教育的范式转换 |
2 “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2.1 皮福的交际能力理论 |
2.1.1 广义交际能力与狭义交际能力 |
2.1.2 外语教学法、情境与交际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
2.2 任务型教学法理论 |
2.2.1 任务的定义 |
2.2.2 语言能力的三大目标 |
2.2.3 设计任务的原则 |
2.3 输入教学论 |
2.3.1 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 |
2.3.2 语法知识教学的必要性 |
2.4 输出假设理论 |
3 “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构建 |
3.1 “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内涵 |
3.1.1 输出驱动 |
3.1.2 输入多元 |
3.2 “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特征 |
3.3 “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式 |
3.3.1 输出驱动 |
3.3.2 输入多元 |
3.3.3 形式与意义平衡发展 |
3.3.4 重视和实施以输出为显性评价指标的整合性评价模式 |
3.3.5 人文活动提升动机、促成课程饱满 |
3.4 “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 |
3.5 “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 |
3.5.1 形式与意义并举的原则 |
3.5.2 关键词句构架的原则 |
3.5.3 做学结合的原则 |
3.6 支撑“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三大核心要素 |
3.6.1 构建学生主动学习、师生平等和谐的应用型语言课堂 |
3.6.2 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更好地担负新时代下“豫时孙摩”的六重角色 |
3.6.3 把握黄金时机,优化中学德语学习者外语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 |
4 关于“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
4.1 教学方法:关于“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典型课例的考察与分析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工具 |
4.1.3 课例考察 |
4.1.4 量表研取 |
4.1.5 数据析评 |
4.2 教学效果:“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实验研究 |
4.2.1 研究目的 |
4.2.2 研究假设 |
4.2.3 研究设计 |
4.2.4 数据析评 |
4.2.5 实验结论 |
4.3 教学反馈:关于“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 |
4.3.1 研究目的 |
4.3.2 研究工具 |
4.3.3 调研对象 |
4.3.4 研究结果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对中学德语教育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中国大陆地区PASCH项目伙伴学校名单(截至2018年3月) |
附录2:上外附中德语特级教师王哲光先生采访记录 |
附录3:南京外国语学校德语高级教师陆阳女士采访记录 |
附录4:关于我国PASCH学校德语学科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 |
附录5: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德语毕业生采访记录 |
附录6: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探寻欧洲文化在上海的足迹”德语学科特色主题专项实践活动的背景及部分线路的德语简介 |
附录7: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探寻欧洲文化在上海的足迹”德语学科特色主题专项实践活动11条路线中文简介 |
附录8: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探寻欧洲文化在上海的足迹”德语学科特色主题专项实践活动学生论文和总结报告 |
附录9:《普通高中德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初、高中阶段德语学科核心素养“语言能力”的水平划分 |
附录10:COLT量表A部分原表及本论文调整后使用的COLT量表 |
附录11:本论文的教学方法对比试验中研究口语测评试卷及考试安排 |
附录12:关于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德语学科教与学的问卷调查 |
附录13:本论文传统教学法和PMP教学模式对比实验中对被试学生的采访提纲 |
(8)交际法结合语法翻译法对高中生交际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
1.3 Research Feasibility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Previous Researches on Communicative Approach |
2.1.1 Researches Abroad |
2.1.2 Researches at Home |
2.2 Previous Researches on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
2.2.1 Researches Abroad |
2.2.2 Researches at Home |
2.3 Previous Researches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2.3.1 Researches Abroad |
2.3.2 Researches at Home |
2.4 Summary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
3.1 Basic Terms |
3.1.1 Input |
3.1.2 Output |
3.1.3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3.2 Relevant Theories |
3.2.1 Input Hypothesis |
3.2.2 Output Hypothesis |
3.2.3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 |
3.3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Research |
3.4 Summary |
Chapter Four Methodology |
4.1 Research Questions |
4.2 Subjects |
4.3 Instruments |
4.4 Research Procedures |
4.4.1 Research Period |
4.4.2 Research Design |
4.5 Data Collection |
4.6 Data Analysis |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5.1 Effect of Improve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5.1.1 Scores of Questionnaire and Test |
5.1.2 Comments on Questionnaire and Test |
5.1.3 Implementation of Experiment |
5.2 Effect of Improve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on Written CommunicativeCompetence |
5.2.1 Scores of Questionnaire and Test |
5.2.2 Comments on Questionnaire and Test |
5.2.3 Answers to Questionnaire and Test |
5.2.4 Changes in Usual Performance |
5.3 Effect of Improved Teaching Mode on Writte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5.3.1 Effect of Improved Teaching Mode |
5.3.2 Reasons for Effect of Improved Teaching Mode |
5.3.3 Existing Problems of Improved Teaching Mode |
5.4 Summary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6.1 Major Findings |
6.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
6.3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
6.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s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Questionnaire |
Appendix Ⅱ Original Questionnaire and Its Source |
Appendix Ⅲ Samples of Questionnaire |
Appendix Ⅳ Pretest |
Appendix Ⅴ Original Questions and Their Source |
Appendix Ⅵ Samples of Pretest |
Appendix Ⅶ Immediate Post-test |
Appendix Ⅷ Original Questions and Their Source |
Appendix Ⅸ Samples of Immediate Post-test |
Appendix Ⅹ Delayed Post-test |
Appendix Ⅻ Original Questions and Their Source |
Appendix Ⅻ Samples of Delayed Post-test |
Appendix ⅩⅢ Standard and Requirements for Evaluation |
Appendix ⅩⅣ Contents of Improved Teaching |
Acknowledgements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交际教学法的核心内容 |
二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1. 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
2. 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
3. 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导入环节的运用 |
(10)交际教学法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本土化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特点 |
二、大学英语教学法的创新发展历程 |
三、交际教学法的创新运用 |
(一) 教学深入浅出 |
(二) 作业寓练于乐 |
(三) 与考试接轨 |
(四) 成就润物无 |
四、结语 |
四、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教学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成畅. 英语广场, 2021(12)
- [2]项目学习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唐莉.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12)
- [3]试论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A]. 蓝振华. 2020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 2020
- [4]交际法在泰国Nakprasith学校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 孙婧婷.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5]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中的应用[J]. 徐徐. 校园英语, 2020(22)
- [6]产出导向法在中职导游服务专业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淼. 云南大学, 2019(03)
- [7]中学德语“输出驱动—输入多元”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为例[D]. 宋洋.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8]交际法结合语法翻译法对高中生交际能力的影响[D]. 蒋思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9]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 何莉. 学园, 2019(07)
- [10]交际教学法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本土化创新研究[J]. 任涛,王灿. 青年与社会, 20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