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并脑梗死的发病和预后及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枭航[1](2021)在《代谢综合征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关于代谢综合征对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近远期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的探讨,并进一步分析代谢综合征组中的患者随着罹患因素的积累对近、远期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以期通过对影响因素的控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重症监护室(NICU)在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269例接受rt-PA治疗的患者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按照AIS患者静脉溶栓后7天NIHSS评分分为近期改善组和近期未改善组;按照患者90天m RS评分分为远期改善组及远期未改善组。将269例患者按照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划分成为:代谢综合征组(MS组),非代谢综合征组(NMS组)。收集269例AIS静脉溶栓患者的一般信息(性别年龄体重等基本信息,吸烟饮酒等既往个人史,病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既往心脏疾病史、既往脑卒中病史、代谢综合征等既往病史,本次发病TOAST分型是否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等临床信息),神经功能评定指标(入院时及入院7天时NIHSS评分等)、临床化验指标(入院时总胆固醇数值、入院时低密度脂蛋白数值、入院时同型半胱氨酸数值、入院时肌酐数值、入院时血小板计数等),以及临床影像指标(入院时头CT是否显示大脑中动脉致密征、入院后复查头CT是否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等)19项因素,并收集269例AIS静脉溶栓患者90天的m RS评分,将所有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填写制作成表,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SPSS 26.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MS(P=0.010)和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P=0.002)等2项因素均与AIS静脉溶栓患者近期神经功能预后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2.性别(P=0.005)、年龄(P=0.012)、MS(P=0.002)和入院7天时NIHSS评分(P=0.000)等4项因素与AIS静脉溶栓患者远期神经功能预后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3.随着MS组患者各积累因素的增加,AIS静脉溶栓患者的近、远期神经功能预后未改善的比率逐渐升高。结论:1.MS与AIS静脉溶栓患者近、远期神经功能预后相关,可能为AIS静脉溶栓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2.随MS各积累因素的增加,AIS静脉溶栓患者近、远期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概率增大。3.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与患者近期神经功能预后相关,可能为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AIS静脉溶栓患者远期预后还和性别、年龄,以及在入院7天时的NIHSS评分相关,这可能为影响患者远期神经功能预后的危险因素。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2](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张京华[3](2018)在《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的广泛应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得到较大的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不良反应,例如体重增加、糖脂代谢异常等。后者不仅影响患者依从性,会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甚至由此引发严重的躯体疾病。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代谢异常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这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更影响其远期预后。而采用新的、更适合中国人群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对于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得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情况调查鲜有报道。本研究采用以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最新的基于我国人群的研究证据所制定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进行一般资料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试图描述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以及患病特征。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自制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调查表内主要统计入组患者的一般统计学资料如性别、年龄等,以及入院后测量的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脂等,还包括如所用药物、用药时间、是否存在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是否吸烟、精神疾病病程、抗精神病药物的用药情况等。采用生活质量评定综合问卷(GQOL I-74)调查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以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符合入组条件患者共完成183例,其中伴发代谢综合征者人数为77例(42%)。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年龄较大、吸烟、使用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时间较长,则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更高。腰围异常、高血糖、高血压以及血脂紊乱为代谢综合征重要组成部分,女性患者在腰围异常、血脂紊乱方面较男性患者高发,男性患者高血压比率高于女性患者。在所调查患者的抗精神病用药情况中,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为大多数,氯氮平、利培酮和奥氮平以及喹硫平的使用率达73.2%,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中氯丙嗪、奋乃静以及舒必利的使用率达20.2%。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伴发代谢综合征比率高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中,奥氮平组代谢综合征发病比率较高。采用生活质量评定综合问卷(GQOL I-74)调查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依据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进行测算,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及总评分方面,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得分均低于非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得分。结论:在本研究中,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合并出现代谢综合征比率较大,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年龄偏大、用药时间较长、吸烟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尤其奥氮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在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中,应该强化戒烟治疗,并对年龄偏大、药物治疗时间较长、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尤其奥氮平的患者,建议检测的有关代谢指标,以减少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徐鲁英[4](2018)在《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急性期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为临床辨证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指导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的中医治疗,从而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同时有针对性的做好平时的预防。方法:收集160例符合2型糖尿病和脑梗死纳入标准的患者,入院时以“消渴病”和“中风病”的证候要素诊断量表为基础,采用横断面设计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中医四诊收集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和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结果:1.160例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急性期的患者中,男性有87例,比例达到54.38%,女性73例,占45.62%。患者的最大年龄为89岁,最小41岁,平均67.79±9.63岁。2型糖尿病最长的病史为42年,最短时间为入院检查后发现,平均9.67±8.13年。2.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证候要素以内风、内火为主,分布频率依次为:内风>内火>血瘀>痰湿>气虚>阴虚>气滞>阳虚。证候要素组合情况是以三证、四证、五证组合为主,仅有6例患者为单一证候,比例为3.75%,两证组合共16例,占10%,六证组合者15例,百分比为9.4%。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同显示:复发情况与痰湿、血瘀证显着相关,内风证与内火、阴虚证有显着相关性,内火证与阴虚、阳虚证之间分别成正相关和负相关,痰湿证与阳虚证显着相关,血瘀证与气虚、内火证之间分别成正相关和负相关,气虚证和血瘀、阴虚证更相关,阴虚证与内风、气虚证的相关性较显着,阳虚证与痰湿、内火证之间分别成正相关和负相关,气滞证和其它证候要素未发现明显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急性期以邪实为主要证候要素,但并不是单一致病因素的作用,而是多种致病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且证候组合复杂多样,虚实夹杂。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对指导临床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安先勇,肖柏春[5](2018)在《通脉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通脉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5年10月南充市身心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恢复期82例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脉降糖胶囊。比较2组临床效果、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情况及血糖、血脂、神经功能及炎症指标的变化,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短期预后效果。记录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胸痛胸闷、头身困重、心悸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糖、血脂及炎症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mR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西医联合通脉降糖胶囊治疗,不仅可改善其糖脂代谢,同时可改善神经功能和短期预后。
池英[6](2017)在《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卒中特点及Willis环开放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糖尿病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类型前循环脑梗死是指颈内动脉供血区域的梗死,其梗死范围包括大脑额叶、顶叶、颞叶外侧部、豆状核、尾状核以及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和内囊后肢前2/3;大脑后动脉(不包括P1段)供血区域梗死范围包括枕叶、颞叶内侧部、内囊后肢后1/3、丘脑外侧部;椎基底动脉(包括大脑后动脉P1段)供血区域梗死范围包括延髓、脑桥、中脑、小脑、丘脑内侧部。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灶分布(前循环、椎基底动脉以及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域)特点。方法:收集整理2011年7月至2016年5月被收入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将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从如下两个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①卒中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房纤颤、卒中史和吸烟史。②卒中部位,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确认患者脑梗死部位;动脉供血区域的确定:大脑额叶、顶叶、颞叶外侧部、豆状核、尾状核以及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和内囊后肢前2/3区域的梗死定义为前循环脑梗脑死(an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ACCI);枕叶、颞叶内侧部、内囊后肢后1/3、丘脑外侧部区域的梗死定义为大脑后动脉(不包括大脑后动脉P1段)供血区域脑梗死(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cerebral infarction,PCACI);延髓、脑桥、中脑、小脑、丘脑内侧部的脑梗死定义为椎基底动脉(包括大脑后动脉P1段)供血区域脑梗死(vertebrobasilar artery cerebral infarction,VBACI)。结果:1、一般资料:共有1406名患者经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进入研究,其中糖尿病组412人,非糖尿病组994人。糖尿病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2.2±11.0岁,男性262人,占该组63.6%;非糖尿病组994人,平均年龄60.9±12.8岁,男性患者662人,占该组66.6%。两组年龄和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危险因素: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吸烟史(39.3%v.s.43.5%,P=0.153);脑卒中病史(8.7%v.s.7.6%,P=0.49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4.3%v.s.29.4%,P=0.052);高尿酸血症(12.6%v.s.13.1%,P=0.816);心房纤颤(5.8%v.s.8.0%,P=0.147);家族史(1.9%v.s.1.2%,P=0.29)。糖尿病组高血压病发病率大于非糖尿病组(79.1%vs.62.2%,P<0.05);糖尿病组高脂血症发生率大于非糖尿病组(48.5%v.s.36.2%,P<0.05)。以上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组患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将这些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是糖尿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比值比2.29,95%可信区间1.699~2.924,(P<0.05);高脂血症:比值比 1.580,95%可信区间 1.248~2.000,(P<0.05)。3、卒中类型:1406 名患者中,ACCI926 人(68.7%),VBACI 364 人(25.9%),PCACI116 人(8.3%)。在糖尿病亚组 412 人中,ACCI 222 人(53.9%),VBACI 142人(35.5%),PCACI48人(11.7%);在非糖尿病亚组994人中,ACCI 704人(70.8%),VBACI 222 人(22.3%);PCACI 68 人(6.8%),比较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不同脑梗死部位的构成比,Pearson χ2检验P<0.05,认为糖尿病和和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在梗死部位构成比上有差异。进行构成比内部多重比较,糖尿病组患者ACCI和VBACI比率与糖尿病组比较P<0.0125,有差异;糖尿病组患者ACCI和PCACI比率与非糖尿病组比较P<0.0125,有差异;糖尿病患者VBACI和PCACI比率与非糖尿病组比较P>0.0125,无差异。结论:不同的危险因素对脑卒中的作用并不相同,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更加倾向于出现后循环供血区域的脑梗死,糖尿病可能是早期诊断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史。第二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Willis环开放情况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有糖尿病患者的大脑前、后交通动脉的开放情况,以及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时糖尿病患者大脑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和大脑后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的开放情况。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回顾了 2011年7月至2016年5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连续患者。将其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方法检测两组患者大脑ACoA,PCoA开放情况,ACoA开放计为1,未开放计为0,采取二分类变量记录。PCoA双侧开放计为2,单侧开放计为1,双侧均未开放计为0,采用等级资料记录。(1)分析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ACoA和PCoA开放率是否有差异;(2)研究不同的脑梗死部位(分类方法同第一部分)大脑ACoA和PCoA开放率在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之间是否具有差异。结果:(1)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组相比:ACoA开放率(51.0%v.s.41.2%,P<0.05);PCoA 无开放、单侧开放、双侧开放:(55.6%、26.9%、17.5%v.s.64.4%、22.3%、13.3%,P<0.05)。(2)比较不同部位脑梗死亚组前、后交通动脉的开放率,①ACCI亚组: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组相比:ACoA开放率(43.2%v.s.41.5%,P>0.05);PCoA 无开放、单侧开放、双侧开放:(55.4%、25.7%、18.9%v.s.66.2%、22.4%、15.3%,P>0.05)。②VBACI亚组: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组相比:ACoA开放率(57.7%v.s.45.9%,P<0.05);PCoA 无开放、单侧开放、双侧开放:(66.2%、23.9%、9.9%v.s.65.8%、25.2%、9.0%,P>0.05)。③PCACI亚组: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组相比:ACoA开放率(66.7%v.s.23.5%,P<0.05);PCoA无开放、单侧开放、双侧开放:(25.0%、41.7%、33.3%v.s.82.4%、11.8%、5.9%,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Willis环开放率可能高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在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这种差异可能是糖尿病导致的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不均衡的结果。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7](2015)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文中研究表明序千百年来医学不断探索,寻找治疗人类疾病的良方,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一直是医者的神圣使命。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
李国娟,陈宏,于化鹏,郭慧,李晶,肖志芳[8](2015)在《初诊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以及导致初诊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因素。方法选择初诊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A组)46例,抽取同期初诊2型糖尿病非脑梗死患者(B组)158例。彩色超声多普勒仪测定两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并同时测定两组患者的身高、体重、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压(SBP、DBP)、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等,计算体质指数(BMI)、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IMT的差异,并探讨引起初诊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因素。结果 A组患者颈动脉IMT明显大于B组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组患者的颈动脉IMT与Hb A1C、TC、LDL-C、高血压病程、SBP、ln(HOMA-IR)、BMI、FPG、FINS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组患者的颈动脉IMT与ln(HOMA-IR)和年龄、BMI有关。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原因主要与年龄、BMI和胰岛素抵抗有关,减轻胰岛素抵抗可能有利于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
翁建平[9](2014)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文中研究指明序千百年来医学不断探索,寻找治疗人类疾病的良方,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一直是医者的神圣使命。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到2015年间中国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达5 577亿美元。而近年的多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0](2014)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文中提出序千百年来医学不断探索,寻找治疗人类疾病的良方,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一直是医者的神圣使命。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到2015年问中国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
二、糖尿病并脑梗死的发病和预后及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并脑梗死的发病和预后及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代谢综合征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1.临床资料 |
2.方法 |
(三)结果 |
一、269例AIS静脉溶栓患者近期神经功能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1. 269例AIS静脉溶栓患者近期神经功能预后单因素分析 |
2. 269例AIS静脉溶栓患者近期神经功能预后多因素分析 |
二、269 例 AIS 静脉溶栓患者远期神经功能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1. 269例AIS静脉溶栓患者远期神经功能预后单因素分析 |
2. 269例AIS静脉溶栓患者远期神经功能预后多因素分析 |
三、MS中各因素的积累对122例AIS患者近、远期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代谢综合征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2)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3)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研究对象来源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二、结果 |
2.1 入组患者一般资料 |
2.2 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代谢综合征患病率 |
2.3 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组分比较 |
2.4 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 |
2.5 不同抗精神病药物与代谢综合征 |
2.6 精神分裂症伴发代谢综合症者与非代谢综合征生活质量比较 |
2.7 精神障碍患者脂肪肝患病率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三、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急性期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一)病例选择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纳入标准 |
(四)病例排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选定临床证候要素诊断量表 |
(二)培训参与研究医师 |
(三)填写临床证候要素诊断量表 |
(四)填写临床病历调查表 |
(五)数据录入 |
(六)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
(一)性别及年龄的分布情况 |
(二)糖尿病不同病程的患者分布情况 |
二、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
(一)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
(二)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证候要素组合情况 |
三、复发情况及与证候要素之间的关系 |
四、各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 |
(一)内风证与其余证候要素的相关分析 |
(二)内火证与其余证候要素的相关分析 |
(三)痰湿证与其余证候要素的相关分析 |
(四)血瘀证与其余证候要素的相关分析 |
(五)气虚证与其余证候要素的相关分析 |
(六)阴虚证与其余证候要素的相关分析 |
(七)阳虚证与其余证候要素的相关分析 |
(八)气滞证与其余证候要素的相关分析 |
讨论 |
一、证候、证素、证型的关系 |
二、中医学对糖尿病和脑梗死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中医证候要素的分析 |
四、临床结果分析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二)急性期证候要素的分析 |
(三)复发情况及与证候要素间的相关性 |
(四)各证候要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通脉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中医症候积分: |
1.3.2 疗效判定标准: |
1.3.3 实验室指标检测: |
1.3.4 不良反应: |
1.3.5 神经功能评定: |
1.3.6 预后评定: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中医症候积分 |
2.2 临床疗效 |
2.3 血糖指标 |
2.4 血脂指标 |
2.5 炎症指标 |
2.6 NIHSS及mRS预后评分 |
2.7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 讨论 |
(6)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卒中特点及Willis环开放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糖尿病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类型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Willis环开放情况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糖尿病与脑卒中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序 |
前言 |
1中国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 |
2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3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 |
4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
5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
6 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
7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
8戒烟 |
9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
10低血糖 |
11.2减重手术的禁忌证 |
12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
13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
14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
15代谢综合征 |
16糖尿病的特殊情况 |
附录 |
附录1本指南常用名词术语英文缩略语释义 |
附录2糖尿病初诊和随诊简要方案 |
1初诊 |
2随诊 |
附录3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 |
附录4常用降糖药(不包括胰岛素) |
附录5常用胰岛素及其作用特点 |
附录6高血压常用降压药 |
附录7常用调脂药物 |
附录8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方法 |
附录9常用体质指标 |
附录10常用实验室检查数据及换算 |
(8)初诊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四、糖尿病并脑梗死的发病和预后及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代谢综合征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D]. 张枭航.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3]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特征分析[D]. 张京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4]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急性期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D]. 徐鲁英.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通脉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预后的影响[J]. 安先勇,肖柏春.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8(04)
- [6]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卒中特点及Willis环开放的临床研究[D]. 池英. 武汉大学, 2017(06)
- [7]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03)
- [8]初诊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J]. 李国娟,陈宏,于化鹏,郭慧,李晶,肖志芳. 广东医学, 2015(05)
- [9]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 翁建平.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4(10)
- [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