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锆合金包壳的碘致应力腐蚀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昱,陈乐,张瑞谦,陈寰,韦天国,杜沛南,杨红艳[1](2020)在《锆合金管表面Cr涂层的环向拉伸与压扁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深入研究Cr涂层对锆合金包壳管力学行为的影响,采用电弧离子镀膜技术在锆合金包壳管表面制备不同厚度(15,25,35μm) Cr涂层,通过环向拉伸与环向压扁2种应变形式的力学试验,对比无涂层与具有不同厚度Cr涂层的锆合金包壳管抗拉强度与延伸率等力学性能的差异;通过拉伸断口与压扁截面的宏观及微观表征,分析不同厚度涂层的开裂行为。结果表明:涂层影响锆合金包壳拉伸断口的扩展路径及基体初始裂纹的萌生,并以此导致抗拉强度的上升与延伸率的下降。较厚的涂层断口扩展路径更短,延伸率降幅更大。综合涂层对包壳管抗拉强度、延伸率及断裂行为的影响规律,Cr涂层厚度在低于25μm的范围内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
陈青松[2](2020)在《锆合金表面事故容错金属涂层的制备及相关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自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锆合金包壳的安全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锆合金燃料包壳存在着抗高温水蒸气氧化性能差,锆与高温水蒸气会发生剧烈反应,释放大量氢气和热量,造成严重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鉴于上述问题,事故容错燃料包壳材料(ATF)的研发是提高轻水堆(LWR)安全性的重要突破口。表面涂层技术由于工艺成熟,且与现有锆合金包壳生产设备和工艺相兼容,拥有较好的经济性和易于实现商业化优点,具备短中期内实现提高锆合金事故容错性能的潜力,已经成为事故容错燃料研究重点内容之一。本论文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锆合金表面制备Cr、FeCrAl涂层,研究了沉积工艺参数对涂层微观结构及相关性能的影响,并通过高压釜和水蒸气氧化装置,分别研究了涂层正常工况下的耐腐蚀性能和事故条件下的高温氧化性能,以及其相关内在机理。本文研究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厚Cr涂层的制备工艺及相关性能研究:利用高速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不同偏压下的厚Cr涂层,厚度约为27μm。该工艺制备的Cr涂层具有均匀致密、基底结合紧密以及具有疏水性特点。通过对比不同偏压下的Cr涂层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发现随着偏压的增加,Cr涂层(110)晶面成为了择优取向面。偏压为-50 V的Cr涂层具有最低的表面粗糙度和纳米硬度,同时纳米硬度和弹性模量误差分布最小,具有较为均一的微结构分布。通过1000℃空气氧化筛选实验得出,偏压为-50 V的Cr涂层具有良好的抗空气氧化性能。对该工艺下的Cr涂层采取了进一步的高温1200℃水蒸气氧化测试,结果表明偏压为-50 V的Cr涂层展示出优异的抗高温水蒸气氧化性能。分析显示,氧化层在水蒸气氧化初始阶段出现层状剥落,随后形成更致密的Cr2O3层,有效地阻止了氧的扩散。同时,低表面粗糙度有利于避免早期氧化过程中局部应力集中区域的出现,抑制脱粘区的形成,据此提出了Cr涂层的水蒸气氧化模型。此外,正常工况下的腐蚀性能实验(360℃,18.7 MPa,50 d)表明,-50 V的Cr涂层腐蚀后表面致密、无明显孔洞及裂纹,具备优异的耐高温水腐蚀性能。基于上述这些结果,磁控溅射技术制备的厚Cr涂层可作为耐事故燃料候选材料,用于提高Zr-4合金的抗高温水蒸气氧化性能。2.FeCrAl涂层的制备工艺及相关性能研究:利用磁控溅射技术的沉积温度和沉积偏压工艺,制备了不同工艺参数的FeCrAl涂层,并对其进行了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分析。所有FeCrAl涂层表面致密且均以体心立方Fe-Cr相结构存在。不同沉积温度下的FeCrAl涂层均具有亲水性表面,沉积温度的升高有利于FeCrAl涂层晶粒生长,且沉积温度为400℃时,FeCrAl涂层具有较低的平均表面硬度和弹性模量,同时分布范围也较窄。沉积偏压的引入导致表面粗糙度增加,但有利于FeCrAl涂层结合性能提升,随着沉积偏压的升高,涂层的择优取向晶面发生改变,同时偏压为-150 V的FeCrAl涂层纳米硬度误差分布最小,具有较为均一的微结构分布。通过1000℃高温水蒸气氧化实验表明,偏压为-150 V的FeCrAl涂层中Al元素向外迁移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有效阻止氧元素向内部的扩散,使涂层表现出优异的耐高温水蒸气氧化性能。但Fe和Cr元素在高温下向基底内部迁移形成扩散层,将导致涂层性能的退化。此外,高温水腐蚀实验(360℃,18.7 MPa,50 d)表明,偏压为-150 V的FeCrAl涂层最外层Al元素易在水腐蚀环境中形成Al O(OH)溶解,从而表面形成大量的Fe2O3颗粒,但下层形成了一层致密的Fe/Cr共混氧化物层,有效的阻止了氧进一步扩散,使涂层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腐蚀性能。基于以上实验结果,磁控溅射制备的FeCrAl涂层具有良好的高温氧化与腐蚀性能,涂层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合金元素在高温下的严重扩散迁移和Al元素在水腐蚀环境中的溶解。
黄丽颖[3](2019)在《搅拌摩擦加工AZ80镁合金组织、力学性能及腐蚀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搅拌摩擦加工(Friction stir processing,FSP)是一种新型细晶材料制备技术,其对铸造镁合金力学性能提升效果明显,而对变形镁合金的力学性能提升有限。有研究发现FSP和时效热处理双联工艺可实现对镁合金组织尤其是第二相的调控,进而影响镁合金的力学性能,然而组织特征及力学性能的关联性研究不够深入。同时,镁合金的工程化应用过程中除了需要具备优异的力学性能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耐蚀性。关于FSP镁合金腐蚀性能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单一腐蚀行为评价,缺乏各种腐蚀行为的综合评价,尤其缺乏FSP镁合金应力腐蚀开裂(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SCC)行为研究。因此本文利用FSP、FSP和时效热处理双联工艺及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和微弧电泳复合涂装(Micro-arc oxidation electrophoresis composite coat,MAOE)对AZ80镁合金进行表面改性,分析了FSP、FSP和时效热处理双联工艺及MAO、MAOE对镁合金力学性能、静态腐蚀及SCC行为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利用FSP和时效热处理对镁合金进行微观结构改性,分析了晶粒细化机制、织构演变机制及时效析出行为。结果表明,FSP过程中的动态再结晶导致镁合金晶粒细化,搅拌区获得晶粒尺寸分别为2.7、5.6、12.6μm的细晶组织;FSP过程中由于轴肩压应力和搅拌针剪应力作用,导致晶粒c轴发生偏转,不同加工参数和工作介质下的FSP试样具有相似的织构组分,c轴与横向(Transverse direction,TD)和加工方向(Processing direction,PD)的夹角分别约为55°和25°;FSP和时效热处理双联工艺对镁合金的晶粒尺寸和晶粒取向影响较小,但会影响β相的含量和形貌。母材(Base metal,BM)、FSP镁合金和时效FSP镁合金室温力学性能研究表明:晶粒细化使得FSP镁合金的显微硬度和拉伸强度提高;晶粒c轴的偏转使得镁合金的力学性能具有各向异性,PD方向的织构软化作用使得拉伸强度低于TD方向;FSP和时效热处理双联工艺提高了镁合金的拉伸强度,和母相相比FSP+180℃-24h试样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断面伸长率分别提高了6%、4%和15%。3.5 wt%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浸泡失重及析氢行为研究表明:FSP导致的晶粒细化提高了镁合金的耐蚀性;β相对静态腐蚀行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β相含量较少时(FSP+180℃-5h,8.09 wt%),β相和α-Mg基体构成原电池而降低镁合金耐蚀性;β相含量较多时(FSP+180℃-24h,21.84 wt%),β相发挥腐蚀阻挡作用,并利于形成富铝膜层,提高镁合金耐蚀性。BM、FSP镁合金和时效FSP镁合金3.5 wt%NaCl溶液中的SCC行为研究表明:FSP导致的晶粒细化延缓SCC裂纹的萌生和阻碍SCC裂纹扩展,降低了SCC敏感性;FSP镁合金的SCC敏感性具有方向性,TD方向的织构强化效应延缓了点蚀的形成,导致TD方向的SCC敏感性低于PD方向;含量较多β相(FSP+180℃-24h)延缓SCC裂纹的萌生,降低SCC敏感性;SCC行为受阳极溶解控制,氢加速SCC的发生。对BM及FSP镁合金进行MAO和MAOE表面处理,并研究了其电化学腐蚀和SCC行为。MAO膜层对腐蚀介质的阻挡作用导致镁合金耐蚀性提高;MAOE膜层由于自身特殊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结构,对腐蚀介质的阻挡作用更优,耐蚀性更好;FSP-MAO试样由于具有更厚、更致密的MAO膜层,且其基体本身比BM更耐蚀,因此具有比BM-MAO试样更优的耐蚀性;慢应变速率拉伸初期MAO和MAOE膜层对腐蚀介质的阻挡作用,可延缓点蚀的发生,从而降低SCC敏感性。
焦拥军,肖忠,李云,张林,陈平,杜思佳,雷涛,张坤[4](2017)在《“华龙一号”燃料组件设计研究及验证》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华龙一号"核电技术使用的CF3燃料组件的研发概况及设计特点,包括使用自主品牌的N36锆合金作包壳材料、厚壁导向管、热工性能优良且具有防勾挂功能的定位格架以及具有优良过滤异物功能的空间曲面下管座等。为确保CF3燃料组件在堆内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结合"华龙一号"反应堆设计的具体要求,针对CF3燃料组件开展了工程应用的验证分析工作。验证结果表明,CF3燃料组件能够满足"华龙一号"核电技术的使用要求。
闫萌,王朋飞,洪晓峰,梁波,戴训[5](2017)在《锆合金包壳I-SCC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对N36、Zr-4、X锆合金包壳管环形试样在350、400℃下施加周向拉伸载荷,研究N36锆合金包壳管在102 Pa、103 Pa、104 Pa碘分压、Zr-4及X试样在102Pa碘分压下的碘致应力腐蚀开裂行为。研究发现:在350、400℃下以最大载荷为指标时,N36、Zr-4及X试样在一定碘分压环境中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碘致应力腐蚀开裂,断裂能量迅速下降;在相同试验条件下,N36试样的最大载荷和断裂能量下降最慢。
吴璐,邱绍宇,伍晓勇,张伟,温榜,王斐,李国云,江林志,冯明全[6](2017)在《中子辐照对锆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反应堆的第一道安全屏障,锆合金包壳材料的显微组织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针对目前国内外在中子辐照对锆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研究领域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采用微观分析手段,针对不同中子注量下锆合金包壳的第二相、氢化物和氧化膜展开研究,获得其在实际使用工况下的演变规律,为我国锆合金包壳材料的优化改进提供支撑。
聂洋洋[7](2016)在《新型结构锆合金的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金属锆及其合金具有耐腐蚀、抗辐照、热中子俘获截面小、密度低、线膨胀系数小等优良性能,非常适合作为航空航天等特殊领域的结构材料,同时,锆粉的爆燃效应,使其在军工领域极具潜力。但金属锆的抗拉强度低,为了充分发挥锆的性能潜力,拓宽其应用领域,非常有必要制备并研究高强度的新型结构锆合金。本文以合金化的方式,得到ZrTi二元合金、ZrTiFe三元合金和ZrTiAlV四元合金,研究化学成分与相组成及静动态力学性能的变化关系。随后以ZrTiFe合金为研究对象,通过热处理工艺的调控,获得了三种典型微观组织锆合金,分析微观组织对合金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结论如下:在准静态拉伸条件下,ZrTiAlV合金表现出最大的屈服强度563MPa、抗拉强度684MPa,及最低的延伸率10.8%、断面收缩率15%;与之相反,ZrTi合金表现出最低的屈服强度556MPa、抗拉强度651MPa,及最高的延伸率27.3%、断面收缩率40%;ZrTiFe合金力学性能均介于两者之间;在准静态压缩条件下,ZrTiAlV合金具有最高的抗压强度1103MPa,其次是ZrTi合金,抗压强度为1057MPa,而ZrTiFe合金的抗压强度最小,为930MPa;在动态压缩条件下,当应变率处于2000s-1到3000s-1这一高应变率范围时,三种成分锆合金的流变应力均有明显提高,表现为应变率强化效应;在应变率为3000s-1时,ZrTiAlV合金具有最高的动态抗压强度和冲击吸收功,分别约为1200MPa和309MJ·m-3;ZrTi合金具有最高的临界断裂应变26.92%。通过控制ZrTiFe合金的热处理温度和冷却速度,获得网篮组织、双态组织和等轴组织,三种微观组织均由α相和β相两相组成;双态组织具有最高的强度,等轴组织表现出最好的塑性,网篮组织具有较好的强韧性配合;在动态压缩条件下,三种微观组织均具有应变率强化效应,网篮组织的应变率强化效应最明显;在应变率为3000s-1时,双态组织具有最高的动态抗压强度1116MPa;等轴组织具有最高的临界断裂应变30.28%。三种合金的静态断裂方式均为韧性断裂,存在韧窝和撕裂岭特征;动态压缩试样表面观测到与压缩轴呈45°角的裂纹,动态破坏模式表现为绝热剪切失稳破坏。
闫萌,王朋飞,梁波,洪晓峰[8](2015)在《周向拉伸条件下的N36锆合金包壳管碘致应力腐蚀开裂》文中研究表明350℃下,对N36锆合金包壳管环形试样施加周向拉伸载荷,绘制碘浓度分别为102、103、104 Pa下的应力-延伸率曲线,研究包壳材料在碘气体(I2)环境下的碘致应力腐蚀开裂(I-SCC)情况。应力-延伸率曲线能够衡量锆合金包壳管发生I-SCC开裂的敏感性:当I-SCC发生时,在曲线中表现为没有明显的颈缩阶段。在应力-延伸率曲线上可以找出I-SCC裂纹萌生、扩展的相应发生阶段。I-SCC降低材料的延伸率和断裂能量,降低程度均随着碘浓度的升高而增加。I-SCC环形试样在周向拉伸过程中产生平行于断口的裂纹沟槽,裂纹起始阶段均为沿晶扩展形式。
闫萌[9](2014)在《周向拉伸条件下的锆合金包壳管碘致应力腐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350℃温度下,对锆合金包壳管环形试样施加周向拉伸载荷,研究包壳材料在碘气体环境下的应力腐蚀开裂情况。拉伸应变率为10-5s-1,碘分压分别为102Pa、103Pa、104Pa,绘制载荷-位移曲线。碘致应力腐蚀开裂降低材料的延伸率,在载荷-位移曲线中表现为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阶段,曲线上可以找出裂纹萌生、扩展的相应发生阶段,裂纹萌生需要经过一定时间。随着碘分压的增大,延伸率值下降。碘致应力腐蚀开裂(I-SCC)裂纹会降低材料断裂能量,降低幅度与碘分压成正比。
闫萌[10](2014)在《N36锆合金包壳管碘致应力腐蚀断面形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350℃和碘蒸气环境下实施了N36锆合金管环形样品的周向拉伸试验,研究了N36锆管的碘致应力腐蚀开裂(I-SCC)行为。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分析了样品经I-SCC试验后的断面形貌。结果表明,试样边缘位置易于出现点蚀坑,多条裂纹平行于断口生长,沿晶与穿晶裂纹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二、锆合金包壳的碘致应力腐蚀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锆合金包壳的碘致应力腐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锆合金管表面Cr涂层的环向拉伸与压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试验 |
1.1 试样制备 |
1.2 环向拉伸试验 |
1.3 环向压扁试验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涂层厚度对包壳管环向拉伸性能的影响 |
2.2 不同厚度涂层的环向拉伸开裂行为 |
2.3 不同厚度涂层的环向压扁开裂行为 |
3 结论 |
(2)锆合金表面事故容错金属涂层的制备及相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前言 |
1.2 锆合金包壳材料存在的问题 |
1.3 锆合金表面涂层研究现状 |
1.3.1 陶瓷涂层 |
1.3.2 金属涂层 |
1.3.3 复合涂层 |
1.4 事故容错涂层的制备技术及其特点 |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实验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磁控溅射原理简介 |
2.2 实验设备及材料 |
2.2.1 实验设备 |
2.2.2 实验材料 |
2.3 涂层样品制备 |
2.3.1 锆合金预处理 |
2.3.2 涂层制备流程 |
2.4 涂层高温氧化及腐蚀 |
2.5 分析测试方法及原理 |
2.5.1 形貌及成分分析 |
2.5.2 结构分析 |
2.5.3 纳米硬度测试 |
2.5.4 划痕测试 |
2.5.5 接触角测试 |
第3章 厚Cr涂层的制备及相关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2.1 涂层制备 |
3.2.2 涂层高温氧化及腐蚀实验 |
3.2.3 涂层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厚Cr涂层微观结构分析 |
3.3.2 厚Cr涂层的力学性能 |
3.3.3 厚Cr涂层的表面润湿性能 |
3.3.4 空气氧化预筛选实验 |
3.3.5 高温水蒸气氧化实验 |
3.3.6 高温水腐蚀实验 |
3.3.7 高温水蒸气氧化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FeCrAl涂层的制备及相关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涂层制备 |
4.2.2 涂层高温氧化及高温腐蚀实验 |
4.2.3 涂层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沉积温度的FeCrAl涂层微观结构、力学和表面润湿性能 |
4.3.2 不同沉积偏压的FeCrAl涂层微观结构、力学和表面润湿性能 |
4.3.3 空气氧化预筛选实验 |
4.3.4 高温水蒸气氧化实验 |
4.3.5 高温水腐蚀实验 |
4.3.6 高温水蒸气氧化和高温腐蚀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3)搅拌摩擦加工AZ80镁合金组织、力学性能及腐蚀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镁合金特征 |
1.2.1 镁合金塑性变形 |
1.2.2 AZ系镁合金热处理 |
1.3 镁合金腐蚀及防护研究现状 |
1.3.1 镁合金腐蚀类型 |
1.3.2 镁合金腐蚀防护 |
1.4 FSP镁合金研究现状 |
1.4.1 材料表面复合 |
1.4.2 超塑性成型 |
1.4.3 室温力学性能 |
1.4.4 腐蚀及腐蚀防护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搅拌摩擦加工 |
2.3 时效热处理工艺 |
2.4 电化学腐蚀实验 |
2.5 浸泡失重和析氢实验 |
2.6 慢应变速率拉伸实验 |
2.7 微弧氧化及电泳涂装实验 |
2.8 其它实验及测试方法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FSP及时效热处理镁合金组织及室温力学性能 |
3.1 引言 |
3.2 FSP镁合金微观组织及室温力学性能 |
3.2.1 宏观形貌 |
3.2.2 微观组织 |
3.2.3 显微硬度 |
3.2.4 室温拉伸性能及断口形貌 |
3.3 时效热处理FSP镁合金微观组织及室温力学性能 |
3.3.1 微观组织 |
3.3.2 显微硬度 |
3.3.3 室温拉伸性能及断口形貌 |
3.4 讨论 |
3.4.1 FSP和时效热处理对微观组织的影响 |
3.4.2 FSP和时效热处理对室温拉伸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FSP及时效热处理镁合金静态腐蚀行为 |
4.1 引言 |
4.2 FSP镁合金电化学腐蚀行为 |
4.2.1 动电位极化曲线 |
4.2.2 交流阻抗谱 |
4.2.3 电化学腐蚀形貌 |
4.3 时效热处理FSP镁合金电化学腐蚀行为 |
4.3.1 动电位极化曲线 |
4.3.2 交流阻抗谱 |
4.3.3 电化学腐蚀形貌 |
4.4 FSP镁合金浸泡失重及析氢行为 |
4.4.1 浸泡失重 |
4.4.2 浸泡析氢 |
4.5 时效热处理FSP镁合金浸泡失重及析氢行为 |
4.5.1 浸泡失重 |
4.5.2 浸泡析氢 |
4.6 讨论 |
4.6.1 静态腐蚀速率 |
4.6.2 FSP和时效热处理对腐蚀性能的影响 |
4.6.3 腐蚀机理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FSP及时效热处理镁合金应力腐蚀行为 |
5.1 引言 |
5.2 FSP镁合金SCC行为 |
5.2.1 SCC敏感性 |
5.2.2 试样表面形貌 |
5.2.3 试样断口形貌 |
5.3 时效热处理FSP镁合金SCC行为 |
5.3.1 SCC敏感性 |
5.3.2 试样表面形貌 |
5.3.3 试样断口形貌 |
5.4 讨论 |
5.4.1 FSP和时效热处理对SCC行为的影响 |
5.4.2 应力腐蚀机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微弧氧化及电泳涂装对镁合金腐蚀行为影响 |
6.1 引言 |
6.2 FSP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层及微弧电泳复合膜层分析 |
6.2.1 微弧膜层及微弧电泳复合膜层微观形貌 |
6.2.2 微弧膜层及微弧电泳复合膜层相组成及成分 |
6.3 微弧氧化及电泳涂装对FSP镁合金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 |
6.3.1 动电位极化曲线 |
6.3.2 交流阻抗谱 |
6.3.3 电化学腐蚀形貌 |
6.4 微弧氧化及电泳涂装对FSP镁合金SCC行为的影响 |
6.4.1 SCC敏感性 |
6.4.2 试样表面形貌 |
6.4.3 试样断口形貌 |
6.5 讨论 |
6.5.1 镁合金基体结构对微弧氧化的影响 |
6.5.2 膜层防腐机理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
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点 |
(4)“华龙一号”燃料组件设计研究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1 CF3燃料组件设计介绍 |
1.1 CF3燃料组件结构简介 |
1.2 CF3燃料组件主要性能指标 |
1.3 知识产权分析 |
1.4 CF3燃料组件设计特征 |
(1) 新型锆合金N36 |
(2) 高热工性能格架设计 |
(3) 厚壁导向管设计 |
(4) 空间曲面下管座设计 |
(5) 防勾挂设计 |
(6) 先进堆芯测量适应性设计 |
2 CF3燃料组件设计验证 |
2.1 N36合金堆内外试验 |
(1) 堆外试验 |
1) 堆外力学性能试验 |
2) 腐蚀及吸氢性能试验 |
3) 高温氧化行为试验 |
4) 碘致应力腐蚀开裂 |
(2) 堆内试验 |
1) 高通量试验堆辐照考验 |
2) 商业堆辐照考验 |
2.2 CF3综合性能测试与验证 |
3 CF3燃料组件工程设计验证 |
3.1 燃料组件机械设计验证 |
(1) 间隙验证 |
(2) 压紧系统设计验证 |
(3) 格架功能验证 |
(4) 导向管稳定性验证 |
(5) 上管座及下管座应力验证 |
(6) 事故分析 |
3.2 燃料棒设计验证 |
(1) 燃料温度准则 |
(2) 包壳温度准则 |
(3) 内压准则 |
(4) 包壳应变准则 |
(5) 包壳应力准则 |
(6) 包壳疲劳准则 |
3.3 小结 |
4 结论 |
(6)中子辐照对锆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未辐照锆合金的显微组织研究现状 |
2 带电粒子模拟辐照锆合金后的显微组织研究现状 |
3 中子辐照后锆合金的显微组织研究现状 |
4 待解决的问题和研究趋势 |
5 结语 |
(7)新型结构锆合金的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锆及锆合金概述 |
1.2.1 锆及锆合金研究进展 |
1.2.2 锆的性质 |
1.3 锆合金的化学成分和相变 |
1.3.1 锆的合金元素 |
1.3.2 锆合金的相变 |
1.4 锆合金的热处理工艺和微观组织 |
1.4.1 锆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
1.4.2 锆合金的微观组织 |
1.5 锆合金的动态力学行为研究现状 |
1.5.1 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
1.5.2 绝热剪切现象研究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热处理工艺 |
2.3 相结构和微观组织分析 |
2.3.1 DSC热物性分析 |
2.3.2 XRD物相分析 |
2.3.3 OM组织观察 |
2.3.4 SEM形貌及能谱分析 |
2.4 力学性能测试 |
2.4.1 准静态力学性能测试 |
2.4.2 动态压缩力学性能测试 |
第3章 化学成分对新型结构锆合金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热处理工艺和微观组织分析 |
3.3 相结构分析 |
3.4 准静态力学性能 |
3.4.1 准静态力学实验结果 |
3.4.2 拉伸断口形貌分析 |
3.5 动态力学性能 |
3.5.1 三种成分锆合金的动态强度 |
3.5.2 三种成分锆合金的动态塑性 |
3.5.3 三种成分锆合金的冲击吸收功 |
3.6 动态破坏模式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观组织对新型结构锆合金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热处理工艺和微观组织分析 |
4.3 相结构分析 |
4.4 准静态力学性能 |
4.4.1 准静态力学实验结果 |
4.4.2 拉伸断口形貌分析 |
4.5 动态力学性能 |
4.5.1 三种微观组织ZrTiFe合金的动态强度 |
4.5.2 三种微观组织ZrTiFe合金的动态塑性 |
4.5.3 三种微观组织ZrTiFe合金的冲击吸收功 |
4.6 动态破坏模式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锆合金包壳的碘致应力腐蚀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锆合金管表面Cr涂层的环向拉伸与压扁性能研究[J]. 王昱,陈乐,张瑞谦,陈寰,韦天国,杜沛南,杨红艳. 材料保护, 2020(07)
- [2]锆合金表面事故容错金属涂层的制备及相关性能研究[D]. 陈青松.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搅拌摩擦加工AZ80镁合金组织、力学性能及腐蚀行为研究[D]. 黄丽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4]“华龙一号”燃料组件设计研究及验证[J]. 焦拥军,肖忠,李云,张林,陈平,杜思佳,雷涛,张坤. 中国核电, 2017(04)
- [5]锆合金包壳I-SCC性能评价[J]. 闫萌,王朋飞,洪晓峰,梁波,戴训. 核动力工程, 2017(05)
- [6]中子辐照对锆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研究进展[J]. 吴璐,邱绍宇,伍晓勇,张伟,温榜,王斐,李国云,江林志,冯明全. 重庆大学学报, 2017(04)
- [7]新型结构锆合金的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D]. 聂洋洋.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 [8]周向拉伸条件下的N36锆合金包壳管碘致应力腐蚀开裂[J]. 闫萌,王朋飞,梁波,洪晓峰. 核动力工程, 2015(01)
- [9]周向拉伸条件下的锆合金包壳管碘致应力腐蚀研究[A]. 闫萌.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年报(2012), 2014
- [10]N36锆合金包壳管碘致应力腐蚀断面形貌分析[A]. 闫萌.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年报(2012),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