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 协议分析仪

IPv6 协议分析仪

一、IPv6 Protocol Analyzer(论文文献综述)

高天铸[1](2019)在《IPv6过渡技术及其在智能家居网络方面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智能化网络需求的不断提高,将无线传感网络与Internet融合逐渐成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热点研究问题。当前所使用的IPv4地址空间有限,还无法满足无线传感网络大规模的地址需求。IPv6具有128位地址,庞大的地址空间为传感设备实现与Internet网络层的统一提供了可能。由于IPv6的一些性质并不适用于无线传感网络,所以IETF提出6LoWPAN来实现IPv6在无线传感网络中的使用,这项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推进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由时代背景及6LoWPAN的发展前景来看,在智能家居网络中,6LoWPAN技术也具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智能家居网络系统不仅要实现家居设备的互通互联,还应该实现与外部Internet的互通,提出一种智能家居网关设计方案,为两种网络之间的通信搭建“桥梁”,对网关结构及软硬件设计需求进行详细阐述,提出6LoWPAN与Internet的接入方案,在网关中集成多个通信模块,实现了多种方式的Internet接入,使智能家居网关可以适应不同网络环境下的通信需求。当前Internet中大多网络设备依然使用IPv4作为网络层协议,针对6LoWPAN无法直接与IPv4网络通信的问题,需要在智能家居网中实现一种数据转换机制,通过网络地址端口映射及协议转换,使数据包可以在网关中转换成适合在目标网络中传输的格式,实现了基于6LoWPAN的智能家居网络与Internet的端到端的互通。智能家居网络中设备众多,多种数据流的重叠将极易导致网关内数据包的冲突甚至网关的崩溃,提出一种数据流量控制机制应用于智能家居网关中,将数据流按照业务类别进行分类并设置不同的优先级及限制带宽,保证了智能家居网关对带宽资源的合理分配。搭建测试平台,对智能家居网关内的数据转换机制、数据流量控制机制及网关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智能家居网关实现了基于6LoWPAN的智能家居网络与IPv4网络的互连互通,能够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稳定运行。

陈海燕[2](2018)在《应用于SHM的6LoWPAN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结构健康监测(SHM)是监测和评估土木结构运营状况的重要手段。在SHM中,对桥梁关键信息的采集与传输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当监测的数据准确、可靠、实时、稳定地传输时,才能保证后续数据评估和分析的准确性。传统的有线结构监测系统具有灵活性差、成本高等缺陷,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有效克服了这些缺陷,但传统WSN仍具有能耗不均衡、协议标准不统一导致信息孤岛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设计一种基于6LoWPAN WSN的结构监测系统,并研究改进6LoWPAN网络层中RPL路由协议以均衡网络能耗,研究工作如下:基于6LoWPAN WSN的结构监测系统由无线传感器节点、边界路由节点与远程监控中心构成。无线传感器节点与边界路由节点的硬件开发基于CC2538片上系统无线收发芯片。这两类节点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基于Contiki3.0嵌入式操作系统,包括操作系统的移植和传感器模块驱动、以太网模块驱动以及应用软件的开发。无线传感器节点采用6LoWPAN协议进行组网通信,作为IPv6终端节点,实现对桥梁的温湿度、加速度等参数的采集,并扩展了一路模拟信号输入通道。边界路由节点主要对监测区域的传感器节点的数据进行汇集与转发,通过转换IPv4数据包和IPv6数据包,实现6LoWPAN网络与IPv4互联网的通信。远程监控中心主要实现监测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在线实时显示等,包括用户界面设计和数据库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基于MATLAB GUIDE开发环境平台,包括人机界面和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库设计基于MySQL数据库,实现对数据管理。针对6LoWPAN的RPL路由协议中OFO目标函数度量单一导致网络能耗分布不均的问题,本文提出在RPL路由协议OFO目标函数的基础上,加入能量的判断标准,使子节点选择父节点时综合考虑节点跳数和能量因素。采用Contiki系统自带的Cooja仿真器对改进的协议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RPL协议改进方案可以均衡网络路由转发,从而均衡网络能耗。搭建实际的硬件平台对WSN性能和系统功能进行测试分析,系统测试包括边界路由节点与互联网的联通性、无线传感器节点能耗、远程监控中心和数据库的功能;网络性能的测试包括网络吞吐率、丢包率、通信距离。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工作稳定可靠,网络性能良好,能够准确可靠地采集和传输传感数据,并实现6LoWPAN网络与传统IPv4网络互联,具有一定的实际工程应用参考价值。

刘小久[3](2018)在《6LoWPAN接入IPv4网络边界路由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融入Internet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这种要求的驱动下,将网络中规划的IPv6技术引入到WSNs中应运而生。但当前Internet中占主导地位的IPv4网络依然无法被撼动,IPv6只是一种规划,向其转变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基于IPv6的WSNs现阶段无法与IPv4网络直接互通,须解决异构网络相互连接的问题。此外,由于WSNs本身的脆弱性等特点,其很容易受到应用环境中非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对于已经部署的节点,在受到干扰后所采集的信息不能反映当时的环境情况,节点的可信度会随之大幅度降低。为提高传感器系统可靠性,需要解决节点数据可信度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基于IPv6的6LoWPAN(IPv6 over Low-Power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6LoWPAN)与Internet(IPv4)由于网络层协议差异而无法相互通信的问题,本文设计一种边界网关,对进入其中的基于IPv6的传感网报文与IPv4报文进行信息转换,根据6LoWPAN标准通信协议,转换过程中省去了6LoWPAN协议栈规定的适配器层,实现6LoWPAN传感网与IPv4网络高效互通。(2)针对WSNs中传感器节点数据可信度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判断节点数据可信度的方案。该方法部署于WSNs与IPv4网络互通的网关中,其将节点采集的不同类别环境数据作为节点可信度的不同属性,通过验证这些属性的可信性得出节点的可信度值,根据节点可信度值做出相应的操作。(3)基于本文设计,在报文互通中,对6LoWPAN接入网关、地址及协议转换机制、网关接入IPv4网络、系统性能等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网关系统能够让6LoWPAN与IPv4互联互通,并向数据中心提供实时信息监测数据。在节点数据可信度方案中,依据真实情况下收集的环境数据,对本文设计的可信性评估方案进行了仿真实验。通过实验得出该方案可以有效地给出WSNs在不同规模下受到不同程度干扰时节点数据可信性度值,并根据该值进行相应的操作。

钟轶文[4](2017)在《10G EPON协议分析仪中前向纠错与业务识别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对网络带宽不断增长的需求,万兆以太网无源光网络(10G EPON)接入网技术在近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且已经试点部署,但10G EPON协议分析仪研究却滞后。目前10G EPON协议分析仪功能单一,仅根据协议标准解码数据,然后打包成相应的以太网协议报文输出,这就导致传统10G EPON协议分析仪只能用于接入网侧捕获以太网协议报文。但分析无源光网络(PON)接入侧的网络信道和业务承载状况,实现对不同协议和业务精细化控制和管理,对以太网上层协议和业务进行分析是其工程应用关键所在。为了完善10G EPON协议分析仪的功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协议分析仪新方案,除了解析10G EPON协议外,还能实现业务识别功能。10G EPON协议解析模块解码10G EPON协议,其关键是前向纠错译码。业务识别模块是通过相关技术识别业务报文类型,分析PON网络的业务分布状况,为实现智能管道和提高用户服务质量提供基础。针对10G EPON协议分析仪方案设计与功能完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贡献包括:(1)通过对前向纠错译码的分析,利用Quartus II13.0软件和Verilog语言编写硬件代码并进行验证。通过代码优化,降低了资源消耗。本文所设计译码器最多能纠正16个错误码元且完成一个前向纠错码块的译码时间只有72个周期,满足10Gbps高速数据处理的性能需求。(2)研究了PON网络中的业务识别技术,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业务识别方案。本文采用了卷积神经网络(CNN)和降噪自编码(DAE)作为识别模型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并且根据应用场景改进了CNN结构以及两种模型的训练方式,最后使用MATLAB通过调试网络结构和参数完成了验证。对于公开数据集,两种模型都达到了97%的准确率;对于私有数据集,两种模型都达到了99%的准确率,但DAE在训练时间上比CNN更具优势。本文中CNN和DAE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特征数据,CNN和DAE体现了较强的分类能力;对于业务报文数据,CNN和DAE体现了较强的提取特征能力。因此,本文提出的基于深度学习的10G EPON协议分析仪业务识别方案具有优越的应用前景。

朱大鹏[5](2016)在《支持6LoWPAN与IPv4网络互通的网关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无线传感器网络与Internet的融合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无线传感器网络IP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在此背景下,基于IPv6的低速无线个域网技术应运而生,它成功地将IPv6协议引入到了无线传感网中。但是在当前的Internet中IPv4协议仍占主导地位,IPv4向IPv6的过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无法直接与IPv4网络通信。因此,需要解决IPv6与IPv4互通的问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的网络协议研发及验证”的研究目标之一即为完成支持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络(6LoWPAN)与Internet网络互通的关键技术研究,并研制IPv6集成网关实现该技术。本文依托专项课题,致力于实现IPv6无线传感网与IPv4网络的互通,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总结无线传感网和Internet的发展状况,分析并比较用于无线传感网和Internet互联的多种技术,选用协议转换技术实现无线传感网与IPv4网络的互联。2.针对6LoWPAN与Internet(IPv4)由于网络层协议的差异性导致无法直接通信的问题,首先,将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基于cc2530平台的6LoWPAN协议栈移植至网关ARM-Linux平台下,实现6LoWPAN网络接入网关;其次,依托网关设计并实现uNAT64协议转换机制,对传感网IPv6报文与Internet IPv4报文进行相互转换,实现了6LoWPAN传感网与IPv4网络的互通。3.针对网关内数据流众多导致数据包混乱甚至冲突的问题,提出了多重数据流路径规划方案,按数据包在网关内的处理方式对其分类;设计了基于BPF和Netfilter的数据包过滤算法;实现了多重数据流在网关内按规划的路径有序流动。4.搭建测试平台,对WSN接入网关、网关接入IPv4网络、IPv6-IPv4协议转换机制及网关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uNAT64协议转换机制成功实现了6LoWPAN与IPv4网络的互通,且网关能够持续稳定地运行,并准确地向监测者提供传感网信息监测服务。

方涛[6](2013)在《基于ZigBee和IPv6的远程监控网络通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开始逐渐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并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变革。“感知中国”战略口号的提出,使物联网成为中国十二五计划的三大战略规划之一,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物联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ZigBee作为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关键技术,以其短距离、低数据传输率、低成本、低功耗、高安全的优势,正在悄然兴起并逐渐走上成熟,成为物联网领域最有广阔前景的新技术之一。与此同时,基于IPv6与ZigBee相融合的互联网接入方案正成为当前业界研究的热点,并成为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的重要推动引擎。本文对ZigBee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做了简要阐述,并与物联网几种主流的无线短距离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合IEEE802.15.4标准和ZigBee协议栈规范对ZigBee技术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详细阐述了IPv6与ZigBee无线传感网络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ZigBee协议栈和IPv6协议栈为基础,系统的研究了ZigBee与IPv6融合技术,根据典型的基于IPv6的ZigBee接入互联网方案提出了ZigBee-IPv4/IPv6双栈远程监控系统方案,并从ZigBee低功耗、低速率的特性出发,以学校能源监控为研究背景,采用ZigBee无线短距离通信技术作为数据传输媒介,结合TI CC2530芯片及Z-Stack协议栈设计了终端传感器通信节点,以校园IPv4/IPv6栈网络为实验环境,并选取温度电压为实验数据对象,给出了ZigBee-IPv4/IPv6双栈远程监控的系统设计实验模型,实现了ZigBee网络与IPv4/IPv6双栈网络的互通互联。本文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系统架构设计模型及系统组网方案,完成了ZigBee网络组建、协调器与基站串口通信设计、IPv4/IPv6网络通信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监控平台功能设计。ZigBee传感节点以CC2530为ZigBee射频芯片,采用Z-Stack为ZigBee的协议栈,完成了协调器组建网络、设备加入网络和设备间绑定的功能,实现了ZigBee网络通信;ZigBee协调器采用异步串行接口UART模式,基站串口采用CSerialPort多线程串口通信类,实现了ZigBee协调器与基站的串口通信;监控平台与基站通信采用C/S模型,通过IPv4/IPv6异步sokcet通信方式,完成了IPv4/IPv6环境的验证测试;数据库采用ADO技术实现对数据的存储;监控平台以数据化和图形化的方式对温度电压进行了直观的显示,并提供报警控制、历史查询等功能。在本文最后对系统进行了简单的测试,很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王平,方燕,谢昊飞,张军,陈庆华[7](2013)在《两信道物联网协议分析仪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在研究了物联网协议和无线射频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两信道物联网协议分析仪。该分析仪由数据采集器和上位机协议分析软件组成,采用空中捕获的无线射频技术,能实时采集2.4 GHz ISM频段上任意两个信道的无线数据报文;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位的快速匹配算法,应用于协议解码模块,从而快速提高协议分析仪的分析速率。本协议分析仪实现了协议分析、网络监控、故障诊断等功能,可面向ISA100.11a、ZigBee、WIA-PA、6LoWPAN、IEEE802.15.4E五套物联网协议。实验结果表明,该分析仪单帧处理时间小于10 s,且10 m监控范围内丢包率小于1%,是一款简单、实时和有效的网络查错、测试以及性能维护工具。

赵世光[8](2013)在《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仪PS域数据传输与FTP测试的实现》文中指出TD-SCDMA是我国主导提出的3G移动通信标准,随着TD-SCDMA市场不断扩大,对终端芯片的规范化测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题基于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仪,完成了测试仪表对终端进行实际FTP测试的解决方案。通过对此项功能的调研分析、总体设计、功能实现和测试验证,本课题达到了预期的功能目标。此项功能可以为终端的应用层数据吞吐量测试提供一个稳定的测试环境,避免了现网测试中分组数据在核心网传输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目前,本课题研究成果已成功投入商用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技术背景及选题的意义,阐述了TD-SCDMA网络的技术要点及终端协议分析仪的软件架构。其次,将本课题分为PS域数据传输功能模块和FTP测试功能模块,并分别对两个模块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和流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再次,本文对两个模块的设计和实现方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PS域数据传输模块的框架设计和各个子模块的实现及FTP测试例流程的设计和实现,并最终形成了完整的FTP测试解决方案。最后,对全文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目前工作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的完善方案。

丁雪莲[9](2011)在《互操作性测试研究——BGP4+测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面向IPv6的边界网关协议BGP4+进行了互操作性测试研究。讨论了BGP4+与BGP4的区别,给出了BGP4+协议测试的有限状态机模型。运用形式化与非形式化相结合的方法生成了BGP4+的测试例,并给出了运用测试例对具体的协议实现测试的结果。

苏立[10](2011)在《基于IPv6的高校校园网升级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Internet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互联网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让我们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IP协议产生于70年代中期,它有效解决了网络连接和计算机通讯的问题。目前主流网络使用的网络协议为IPv4。互联网上各类主机和设备通过IPv4协议在物理和逻辑上相互连接起来,因此在Internet的发展中IPv4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现在人们对网络的需要越来越热切,电子、电器设备以及电子移动设备等越来越多设备的加入,需要的IP地址也越来越多。目前IP地址严重匮乏,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互联网发展的瓶颈。因此,IETF提出了IPv6协议, IPv6作为新一代的互联网络协议有其自身的优点,发展IPv6网络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校园网作为Internet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Internet网络的研究和发展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校园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始终困扰和制约着网络管理工作,因此对于研究IPv6在校园网中的应用成为实际工作中一个很实际课题。本文首先研究了IPv6的协议特征,通过IPv4与IPv6协议特征和性能的对比,体现了IPv6的优越性。然后深入的探讨IPv6与IPv4网络之间的互联技术,分析他们的优缺点,得出了他们各自适用的场合,并在此基础上规划了某高校基于IPv6的校园网结构。整个校园网与外部网络通信中采用隧道技术,即在其核心层BD6808设备上运用隧道与校园网外部连接,同时部署好IPSec安全体系保障好网络层数据传输安全,另外再安排NetScreen防火墙在应用层上过滤外部网络进入校园网的数据;在校园网内部,核心层与汇聚层之间是以双光纤连接,核心层上采用双协议栈DNS,在三个校区汇聚层设备上使用OSPFv6也就是IPv6的动态路由协议,然后在各个校区的教学楼接入点部署双协议栈技术,同时接入Summit48i。这样广大师生即可以访问原IPv4网络资源也可以访问IPv6网络资源,也能满足对未来新一教学技术的需要。

二、IPv6 Protocol Analyz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Pv6 Protocol Analyzer(论文提纲范文)

(1)IPv6过渡技术及其在智能家居网络方面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2 理论与相关技术
    2.1 6 LoWPAN技术及其在智能家居网络方面的应用
        2.1.1 报文分片与重组
        2.1.2 技术优势
    2.2 IPv6 过渡技术
        2.2.1 隧道技术
        2.2.2 双协议栈技术
        2.2.3 转换技术
3 网关整体设计
    3.1 智能家居网关整体结构
    3.2 6 LoWPAN传感网接入网关
        3.2.1 6 LoWPAN接入模块软硬件设计
        3.2.2 传感网络的实现
    3.3 网关接入IPv4 网络设计
    3.4 智能家居网关服务器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数据转换机制设计
    4.1 数据转换机制总体架构设计
    4.2 IPv4 数据格式
    4.3 地址转换设计
        4.3.1 地址映射整体设计
        4.3.2 地址信息库设计及实现
        4.3.3 地址端口池的设计实现
    4.4 协议转换模块设计
        4.4.1 IP协议转换
        4.4.2 ICMP协议转换
        4.4.3 传输层协议转换
        4.4.4 校验和更新算法
    4.5 本章小结
5 数据流量控制机制设计
    5.1 整体设计
    5.2 流量识别模块
        5.2.1 Linux流量识别技术
        5.2.2 流量识别模块详细设计
    5.3 流量控制模块
        5.3.1 Linux内核流量控制基本结构
        5.3.2 流量控制模块详细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智能家居网络系统测试
    6.1 测试环境
        6.1.1 软硬件测试工具
        6.1.2 测试系统结构
    6.2 地址转换及连通性测试
        6.2.1 WiFi模块接入IPv4 网络地址转换过程及连通性
        6.2.2 4 G模块接入IPv4 网络地址转换过程及连通性
        6.2.3 以太网模块接入IPv4 网络地址转换过程及连通性
    6.3 协议转换测试
        6.3.1 IP协议及UDP协议转换功能测试
        6.3.2 ICMP协议转换功能测试
    6.4 网关处理性能及稳定性测试
        6.4.1 处理时延测试
        6.4.2 丢包率测试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2)应用于SHM的6LoWPAN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应用于SHM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现状
        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能耗研究现状
    1.3 选题依据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6LoWPAN WSN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系统总体设计
    2.3 相关协议和技术简介
        2.3.1 IEEE802.15.4协议
        2.3.2 6LoWPAN协议
        2.3.3 RPL路由协议
        2.3.4 Contiki3.0操作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PL路由协议的功耗研究
    3.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耗分析
        3.1.1 传感器节点能耗分析
        3.1.2 无线传感器网络能耗分析
    3.2 RPL路由度量和目标函数
        3.2.1 RPL路由度量和约束条件
        3.2.2 目标函数及能量问题分析
    3.3 RPL在Contiki3.0系统中的实现
        3.3.1 Cooja仿真器简介
        3.3.2 RPL的仿真实现
    3.4 目标函数能量问题的改进
    3.5 仿真结果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无线传感器节点设计
    4.1 无线传感器节点硬件电路设计
        4.1.1 电源电路硬件电路模块
        4.1.2 九轴传感器硬件电路模块
        4.1.3 温度传感器硬件电路模块
        4.1.4 数据采集硬件电路模块
    4.2 无线传感器节点软件设计
        4.2.1 数据通信方式
        4.2.2 传感器驱动程序设计
        4.2.3 无线传感器节点应用软件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边界路由节点及远程监控中心设计
    5.1 边界路由节点硬件电路设计
    5.2 边界路由节点软件程序设计
        5.2.1 以太网驱动程序开发
        5.2.2 边界路由节点应用程序开发
    5.3 远程监控中心设计
        5.3.1 数据库设计
        5.3.2 GUI界面设计
        5.3.3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原型及其测试与分析
    6.1 测试平台搭建
    6.2 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测试
        6.2.1 网络吞吐率测试
        6.2.2 网络丢包率测试
        6.2.3 网络通信距离测试
    6.3 系统功能测试
        6.3.1 网络连通性测试
        6.3.2 网络抓包测试
        6.3.3 无线传感器节点能耗测试
        6.3.4 远程监控中心功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6LoWPAN接入IPv4网络边界路由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1.1.2 传感器网络中存在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WSNs协议标准发展状况
        1.2.2 6LoWPAN与Internet互通的研究现状
        1.2.3 传感器网络数据可信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论文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6LoWPAN协议栈介绍
    2.2 数据可信相关技术介绍
    2.3 BP网络介绍
        2.3.1 隐含层的选取
        2.3.2 正向传递子过程
        2.3.3 反向传递子过程
    2.4 本章小结
3 数据转换设计
    3.1 总体架构
    3.2 6LoWPAN数据格式及IPv4数据格式说明
        3.2.1 IEEE802.15.4数据格式
        3.2.2 LoWPAN_IPHC编码格式
        3.2.3 DATA(数据域)
        3.2.4 IPv4数据格式
    3.3 地址转换设计
        3.3.1 地址映射整体设计
        3.3.2 地址信息库设计及实现
    3.4 协议转换模块设计
        3.4.1 网络协议转换
    3.5 整体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数据可信度判断机制设计
    4.1 总体架构
    4.2 判断过程详细设计
        4.2.1 系统运行过程
        4.2.2 判断过程
        4.2.3 学习过程
        4.2.4 训练方法
    4.3 可信度判断测试
        4.3.1 实验环境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测试验证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
        5.1.1 软硬件测试工具
        5.1.2 测试系统构建
    5.2 互通功能测试
        5.2.1 6LoWPAN接入网关测试
        5.2.2 边界网关接入IPv4测试
        5.2.3 地址及协议转换测试
        5.2.4 WSN信息监测功能测试
        5.2.5 网关处理时延测试
        5.2.6 丢包率测试
        5.2.7 规模和稳定性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及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10G EPON协议分析仪中前向纠错与业务识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10G EPON协议分析仪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10G EPON中的前向纠错与业务识别技术
    2.1 10G EPON协议标准简介
    2.2 10G EPON物理层协议
    2.3 10G EPON前向纠错技术
        2.3.1 有限域
        2.3.2 RS(255,223)编译码原理
    2.4 10G EPON业务识别技术
        2.4.1 TCP/IP协议
        2.4.2 业务识别技术概述
        2.4.3 深度学习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0G EPON协议分析仪中前向纠错的研究
    3.1 10G EPON协议分析仪的整体框架
    3.2 前向纠错译码模块设计
        3.2.1 66b/72b位宽转换模块
        3.2.2 FIFO数据缓存模块
        3.2.3 校正子计算模块
        3.2.4 关键方程求解模块
        3.2.5 钱搜索与错误值计算模块
        3.2.6 72b/66b位宽转换模块
    3.3 RS译码模块的仿真验证
        3.3.1 仿真结果
        3.3.2 综合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0G EPON协议分析仪中业务识别的研究
    4.1 基于深度学习的业务识别方案
    4.2 CNN算法分析
        4.2.1 卷积与池化
        4.2.2 激活函数
        4.2.3 反向传播算法
        4.2.4 基于CNN的业务识别方案选择
        4.2.5 一维CNN的网络结构与主要参数
    4.3 DAE算法分析
        4.3.1 自动编码器
        4.3.2 DAE算法
        4.3.3 DAE算法训练过程与主要参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0G EPON协议分析仪中业务识别方案的仿真验证
    5.1 实验环境与实验工具
    5.2 实验数据集
        5.2.1 公开数据集
        5.2.2 私有数据集
    5.3 实验评价标准
    5.4 基于CNN的业务识别方案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5.4.1 公开数据集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4.2 私有数据集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5 基于DAE的业务识别方案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5.5.1 公开数据集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5.2 私有数据集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支持6LoWPAN与IPv4网络互通的网关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WSN协议标准发展状况
        1.2.2 Internet协议标准发展状况
        1.2.3 WSN与Internet互通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工作概述
        1.3.1 主要研究工作
        1.3.2 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关键技术研究及互通架构设计
    2.1 关键技术研究
        2.1.1 6LoWPAN技术研究
        2.1.2 多种互通技术分析与比较
    2.2 互通架构总体设计
        2.2.1 需求分析
        2.2.2 总体设计
        2.2.3 可行性研究
    2.3 多协议传感网接入网关设计
        2.3.1 接入方式设计
        2.3.2 6LoWPAN协议栈移植
        2.3.3 信号驱动式I/O
    2.4 网关接入IPv4网络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协议转换机制设计
    3.1 uNAT64总体架构设计
    3.2 地址转换子模块设计
        3.2.1 无状态地址转换算法
        3.2.2 动态地址映射机制
        3.2.3 整体设计
    3.3 协议转换子模块设计
        3.3.1 网络层协议转换
        3.3.2 传输层协议转换
        3.3.3 校验和更新算法
        3.3.4 整体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重数据流路径规划与WSN信息监测的设计
    4.1 多重数据流路径规划
        4.1.1 基于BPF的数据包过滤算法设计
        4.1.2 基于Netfilter的数据包过滤算法设计
    4.2 WSN信息监测的设计与实现
        4.2.1 WSN信息监测的体系结构
        4.2.2 监测信息采集及存储模块的设计
        4.2.3 Web信息服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试验证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
        5.1.1 软硬件测试工具
        5.1.2 测试系统搭建
    5.2 网关功能测试
        5.2.1 传感网接入网关测试
        5.2.2 网关接入IPv4网络测试
        5.2.3 uNAT64地址及协议转换功能测试
        5.2.4 WSN信息监测功能测试
    5.3 网关性能测试
        5.3.1 处理时延测试
        5.3.2 丢包率测试
        5.3.3 吞吐量测试
        5.3.4 规模和稳定性测试
        5.3.5 可靠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课题总结及后续研究工作
    6.1 课题总结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6)基于ZigBee和IPv6的远程监控网络通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ZigBee 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ZigBee 技术的特性
    1.4 无线短距离通信技术
        1.4.1 ZigBee 与蓝牙和 802.11 比较
        1.4.2 与其他 LR-WPAN 技术比较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ZigBee 技术基础
    2.1 ZigBee 网络体系架构
        2.1.1 ZigBee 分层模型
        2.1.2 ZigBee 原语
        2.1.3 ZigBee 协议栈帧结构关系
    2.2 ZigBee 软硬件选型
        2.2.1 ZigBee 芯片及协议栈选型
        2.2.2 系统开发软件选择
    2.3 Z-Stack 协议栈分析
        2.3.1 Z-Stack 软件架构
        2.3.2 OSAL 任务框架
    2.4 串口通信技术
        2.4.1 windows 下串口编程工具
        2.4.2 ZigBee 串口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ZigBee 与 IPv6 融合技术研究
    3.1 ZigBee 与 IPv6 融合
        3.1.1 IPv6 的引入
        3.1.2 IPv6 与 ZigBee 融合分析
    3.2 基于 IPv6 的 ZigBee 接入方案
        3.2.1 基站代理接入方式
        3.2.2 协议网关接入方式
        3.2.3 ZigBee-IP 接入方式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ZigBee-IPv4/IPv6 双栈远程监控系统方案
    4.1 系统功能需求
    4.2 系统架构设计模型
    4.3 系统设备工作角色
    4.4 系统组网方案
        4.4.1 ZigBee 组网方案
        4.4.2 系统拓扑结构
    4.5 系统通信过程设计
        4.5.1 ZigBee 网络组网及通信过程设计
        4.5.2 ZigBee 网络与监控平台通信过程设计
        4.5.3 系统工作流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通信设计与实现
    5.1 ZigBee 节点硬件系统分析
        5.1.1 SmartRF04EB 开发板
        5.1.2 无线射频通信模块
        5.1.3 温度传感器
    5.2 ZigBee 网络组建
        5.2.1 设备工作流程
        5.2.2 协调器创建网络
        5.2.3 设备加入网络
        5.2.4 绑定的建立
        5.2.5 ZigBee 网络数据通信过程
    5.3 协调器与基站串口通信设计
        5.3.1 协调器接收节点数据过程
        5.3.2 串口数据格式设计
        5.3.3 协调器串口数据发送程序设计
        5.3.4 基站串口接收程序设计
    5.4 IPv4/IPv6 网络通信设计
        5.4.1 通信模型设计
        5.4.2 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5.5 数据库设计
        5.5.1 数据库访问方式
        5.5.2 系统数据库概念模型
    5.6 监控平台界面功能设计
        5.6.1 软件平台功能模块
        5.6.2 软件类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测试过程及结果
        6.2.1 ZigBee 网络通信测试
        6.2.2 ZigBee 串口通信测试
        6.2.3 IPv4/IPv6 网络连通性测试
        6.2.4 监控平台功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两信道物联网协议分析仪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特征位的快速匹配算法
2 两信道物联网协议分析仪的硬件设计
3 两信道物联网协议分析仪的软件设计
    3.1 下层两信道数据采集器软件设计
    3.2 上层协议分析软件设计
        3.2.1 数据解码模块
        3.2.2 信道能量扫描模块
4 两信道物联网协议分析仪的测试与应用
    4.1 功能测试平台的搭建
    4.2 测试内容和方法
    4.3 实例应用
5 结语

(8)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仪PS域数据传输与FTP测试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选题的技术背景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2 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
    1.3 论文的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TD-SCDMA网络及终端协议分析仪系统概述
    2.1 TD-SCDMA网络概述
        2.1.1 TD-SCDMA通信系统网络结构
        2.1.2 TD-SCDMA接入网协议栈概述
        2.1.3 TD-SCDMA网络数据传输流程
    2.2 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仪系统概述
        2.2.1 功能概述
        2.2.2 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仪软件架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S域数据传输与FTP测试的研究与分析
    3.1 测试需求分析和功能概述
    3.2 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仪PS域数据传输过程分析
        3.2.1 数据传输过程分析
        3.2.2 IP数据报格式分析
        3.2.3 以太网MAC帧结构分析
        3.2.4 网卡IP数据报收发控制功能的分析
    3.3 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仪FTP测试的分析
        3.3.1 使用FTP测试作为PS域业务测试的原因
        3.3.2 PDP功能和参数分析
        3.3.3 PDP上下文激活流程和去激活流程
        3.3.4 多PDP上下文方案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S域数据传输功能与FTP测试的实现
    4.1 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仪PS域数据传输功能的实现
        4.1.1 PS域数据传输功能概述
        4.1.2 PS域数据传输功能总体设计
        4.1.3 网卡IP数据报收发控制功能的实现
        4.1.4 初始化子模块
        4.1.5 上行数据传输子模块
        4.1.6 下行数据传输子模块
    4.2 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仪FTP测试的实现
        4.2.1 数据业务传输FTP测试例分析
        4.2.2 数据业务传输FTP测试例实现
        4.2.3 FTP测试功能的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S域数据传输与FTP测试的验证
    5.1 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仪PS域数据传输功能的分析与验证
        5.1.1 上行数据传输模块单元测试
        5.1.2 下行数据传输模块单元测试
        5.1.3 PS域数据传输功能的整体验证与分析
    5.2 多PRIMARY PDP上下文支持功能的分析与验证
    5.3 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仪FTP测试的分析与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互操作性测试研究——BGP4+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 BGP4+协议与BGP4的不同
2 测试体系结构
3 测试BGP4+
    3.1 BGP4+的形式化定义
    3.2 测试例的生成与应用

(10)基于IPv6的高校校园网升级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意义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本文章节安排
第2章 IPv6 与 IPv6 技术
    2.1 IPv6 协议简介
        2.1.1 IPv6 协议的产生
        2.1.2 IPv6 的优势
        2.1.3 IPv6 地址表示
        2.1.4 IPv6 地址类型
        2.1.5 IPv6 报头
        2.1.6 Internet 控制报文协议 ICMPv6
    2.2 IPv6 技术
        2.2.1 双协议栈技术(Dual Stack)
        2.2.2 隧道技术(Tunnel)
        2.2.3 协议转换技术(NAT-PT)
        2.2.4 IPv6 安全机制 IPsec
        2.2.5 三种互联技术的对比
    2.3 小结
第3章 校园网的 IPv6 构架方案
    3.1 校园网升级组网原则
    3.2 某高校校园网络需求分析
    3.3 校园网构架方案设计
    3.4 小结
第4章 IPv6 校园网仿真与实现
    4.1 校园网网络平台
        4.1.1 实现 IPv6 动态路由
        4.1.2 某高校 IPv6 校园网外联设计
        4.1.3 某高校校园网 IPv6 应用部署
        4.1.4 校园网配置测试结果
    4.2 校园网 IPSec 安全体系部署
        4.2.1 IPSec 测试平台的建立
        4.2.2 为安全策略新建筛选器列表
        4.2.3 为安全策略配置隧道规则
        4.2.4 将 IPsec 策略指派到 Windows 2003 网关
        4.2.5 安全策略主机测试
    4.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IPv6 Protocol Analyzer(论文参考文献)

  • [1]IPv6过渡技术及其在智能家居网络方面的应用研究[D]. 高天铸.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6)
  • [2]应用于SHM的6LoWPAN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研究[D]. 陈海燕. 福州大学, 2018(03)
  • [3]6LoWPAN接入IPv4网络边界路由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刘小久.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4]10G EPON协议分析仪中前向纠错与业务识别的研究[D]. 钟轶文.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5]支持6LoWPAN与IPv4网络互通的网关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朱大鹏. 重庆邮电大学, 2016(03)
  • [6]基于ZigBee和IPv6的远程监控网络通信研究[D]. 方涛. 北京工业大学, 2013(03)
  • [7]两信道物联网协议分析仪的设计与实现[J]. 王平,方燕,谢昊飞,张军,陈庆华. 自动化与仪表, 2013(01)
  • [8]TD-SCDMA终端协议分析仪PS域数据传输与FTP测试的实现[D]. 赵世光. 北京邮电大学, 2013(11)
  • [9]互操作性测试研究——BGP4+测试[J]. 丁雪莲. 微型机与应用, 2011(15)
  • [10]基于IPv6的高校校园网升级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苏立. 湖南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IPv6 协议分析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