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要求 完善人大制度做好人大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付正[1](2019)在《《中国季刊》视域下的中国改革与发展(1978—2018)》文中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实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在整个中国社会急剧转型与变迁的过程中,也呈现出诸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过大、官员贪污腐败等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呈现出的问题都极大地激发了海外学者的研究兴趣和热情,他们密切关注着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进程,试图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等多种方式揭开一个又一个“中国之谜”,并用多元化视角讲述着各式各样的“中国故事”。其中,国外最早专门研究当代中国的权威学术期刊《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就对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历程予以了长达40年的持续关注,累计发表了880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是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学者眼中的“中国形象”的重要参照。本文就以《中国季刊》为个案,对1978年以来该期刊中海外学者关注度最高的“中国改革与发展”这一主题的相关文章进行系统性梳理和评析。本研究采用纵向的宏观考察与横向的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从宏观上对《中国季刊》关于改革开放40年的研究概况进行“粗线条”梳理,把握研究的总体脉络、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以及主要观点;另一方面,从微观上对《中国季刊》研究的具体问题、选取的理论视角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具体地分析和评判,既介绍海外学者的观点,也深入挖掘这些观点背后的内涵与逻辑,并通过“述评结合”的方式分析这些研究成果的价值与局限。《中国季刊》关于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与发展历程的研究重点探讨了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改革与变迁,本研究就针对这些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述评。正文首先对《中国季刊》的发展概况进行了介绍,包括该期刊的创办历程及运营情况,1978年以来历任主编的研究侧重点、选题偏好及其指导下的“特刊”(Special Issue),以及《中国季刊》四十年研究概况和研究主题的变迁。接着,围绕《中国季刊》对政治、经济、社会三个领域的具体内容展开述评。就政治领域而言,主要对1978年以来《中国季刊》关注最多的中国共产党的调适与变革、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未来走向和中国政治变迁的前景预判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析。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海外学者对于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政治发展之路的评价逐渐突破了20世纪80——9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消极悲观论”和“民主转型论”的束缚,愈发认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积极调适和主动变革,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之路也呈现出理解的态度。就经济领域而言,重点围绕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原因、问题与挑战以及前景预判等问题对《中国季刊》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海外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看法在20世纪80末、90年代初主要被“消极否定”派学者的观点占据上风,他们认为改革的局限性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后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学者们逐渐改变了之前的判断,不再将自由市场和私有化看作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也更加认可中国采取的“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的改革之路。就社会领域而言,《中国季刊》以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组织为切入点分析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采用了多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和范式探讨了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与社会抗争,并对改革开放后显现出来的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与社会治理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对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学者们逐渐改变了改革开放前对中国国家和社会关系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统筹一切的“强国家——弱社会”的判断,在对中国民生问题的研究中,也从最开始对中国政府治理能力的严重怀疑逐渐转变为对一些治理举措和改革成效的充分肯定和认可。本文通过对如上问题的研究发现,1978——2018年间《中国季刊》在不同时期对中国改革与发展进程的关注重点、海外学者眼中的“中国形象”都发生了变化。总的来看,《中国季刊》对中国的认识逐步趋于理性客观,绝大多数学者都能秉承严谨求实的态度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认可,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也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反思1978以来中国的改革与实践,拓展国内学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因难以摆脱西方中心观的影响和意识形态的偏见,缺乏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以及过度依赖西方理论寻找中国现实等原因做出了一些误读和误判,本文对这部分内容也予以了客观的评判和回应。《中国季刊》迄今为止已经连续出版60年,其发表的数千篇文章和书评累积起来就是一部反映海外当代中国研究的重要史料库。为此,我们应持续关注《中国季刊》关于当代中国研究的成果和动向,加强海内外学者的对话与交流,为推动当代中国研究的学理化、国际化,构建既符合中国现实又能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做出贡献。
董慧[2](2019)在《新时代乡镇人大履职转型问题研究 ——以惠东县RX镇人大为例》文中提出乡镇人大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国家权力机关,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人大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最密切,其履职情况事关民心向背。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矛盾和社会治理关系的变化,客观上要求乡镇人大依法履职,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乡镇人大自身履职能力薄弱、地位弱化、职权虚化等问题突出,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乡镇人大履职转型势在必行。2015年以来,中央“18号文”和新地方组织法等相继出台,为加强乡镇人大工作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制度保障,新时代乡镇人大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本文以广东省乡镇人大尤其是惠东县RX镇人大为例,采用案例分析和访谈的研究方法,调研在广东省修改乡镇人大工作条例及出台“县乡人大工作十条”的基础上,乡镇人大在组织架构、职权行使和运作情况方面的变化,探究其在法律地位、制度保障、组织架构、代表履职、协同治理关系方面如何进行转型的探索和实践。调研发现乡镇人大在履职转型过程中还存在三个主体,即人民代表大会法定职权履行不到位、人大机构地位弱化、人大代表履职不充分的问题。总体上看,协同治理格局转型还不到位。通过笔者的实地调研和一对一访谈,总结归纳出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法律法规的模糊性、规章制度不健全、履职能力不足以及各主体融合度不高。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细化配套法规、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履职能力、完善协同治理体系四个方面,就如何完善新时代乡镇人大履职更好实现转型进行思考,提出对策,为乡镇人大履职行权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提供参考。
王晨[3](2016)在《加强人大制度理论研究 推进人大智库建设——在中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理事会年会暨推进人大智库建设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文中指出(2016年1月12日)各位理事、各位同志:从2014年1月中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成立到现在已经整两年了。研究会的工作实现了顺利起步、逐步展开、有效运行,呈现出良好局面。成立中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是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人大制度理论研究、推动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完善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张德江委员长、李建国副委员长和常
王元成[4](2013)在《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文中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当代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是当代中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实际运行状况,是当代中国各项民主制度建立、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和条件,体现着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发展水平。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细胞,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性环节。本项研究主要以政治角色理论为分析工具,以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研究者本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的若干履职行为和相关亲身经历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以对全国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行为描述为研究进路,通过展现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产生和角色扮演的全过程,分析全国人大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及其与相应角色规范和角色期望之间的联系,从而描述和解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运行情况,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关制度规定及其运转情况,为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功能、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某些特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项研究认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是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角色产生的基础,也是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和动力。作为个体的全国人大代表对代表角色期望的领悟以及代表再社会化过程对代表个体履职能力的影响使不同的代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呈现出一定个性特点。代表角色所担当的其他角色,特别是代表所担当的其他政治角色对代表的角色扮演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代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其行为与角色期望的一致性程度、角色冲突、角色错位、角色超载等角色行为特征既与代表个体特征有内在联系,但从更深层次的原因看,其行为特征更多地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在某些方面存在的欠缺。要使人大代表角色行为与角色期望实现更高程度的一致,解决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角色冲突、角色错位、角色超载等问题,必须通过改革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相关政治体制。本文内容安排除导言和结论部分外,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导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本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对本文的主要分析概念进行解释,说明本研究的目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等。第一章主要是介绍相关政治主体对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期望可以分为社会期望和角色自我期望。社会期望包括制度性期望和道德性期望。制度性期望对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角色在履职过程中有明确的规范要求,这是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道德性期望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要求,主要靠社会舆论以及角色扮演者本人的内心信念发挥作用。角色自我期望是角色对自己行为模式的设想。角色期望最终要通过角色承担者本人对角色的领悟发挥作用,人大代表对角色期望的领悟是代表角色扮演的动力和主观前提。第二章主要是描述全国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挑选和确定过程,分析这一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人大代表角色扮演可能产生的影响。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是人大代表这一政治角色的角色期望具体化为一个个代表的过程,当选代表是政治角色的具体承担者和扮演者。第三章主要是描述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角色扮演行为,并总结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第四章主要是研究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角色扮演行为,并分析闭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行为模式的特点。第五章主要是研究全国人大代表再社会化的内容、主要途径、特点及其对代表角色扮演行为的影响等。本文最后概括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全国人大代表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伊士国[5](2012)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途径研究 ——基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分析》文中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又是我国的代议民主制度,其创立和不断发展,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代议制的构想和实践,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方式和途径的积极探索。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执政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史都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要实现成功执政,就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并将依法执政作为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党治国理政的根本途径。本文以马列主义执政理论为指导,基于现代政党执政的视角,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的作用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指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途径,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本制度保障,并提出了一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的作用。本文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必由之路;二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根本途径。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阐述了政党治国理政的一般理论,对国外政党执政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还对中国共产党探索执政模式的历程进行了总结。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研究,首先必须从政党治国理政的一般理论着手。政党治国理政的一般理论就是指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执政模式。通过对国外政党执政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为中国共产党探索自已的执政模式提供有益的参考。具体说来:通过对西方国家政党执政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列启示:第一,在执政方式上,政党必须正确处理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以法治的方式治国理政;第二,在执政途径上,政党必须重视国家政权,并将国家政权作为其治国理政的基本途径。而通过对苏东国家无产阶级政党执政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经验教训:第一,在执政方式上,执政党决不能用人治的方式治国理政;第二,在执政途径上,执政党决不能以党的组织代替国家政权。在借鉴上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时期的探索,将依法执政明确为了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明确为了党治国理政的根本途径。第二章对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实现科学执政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科学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成功的前提条件,实现科学执政,使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治国理政,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实现,不仅在于树立科学执政的理念,更在于建立科学执政的机制,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党科学执政机制的关键和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党实现科学执政的制度平台,具体表现在: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树立科学执政思想的制度平台;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建立科学执政制度的制度基础;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树立科学政绩观,实现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第三章对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实现民主执政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实现民主执政,使中国共产党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治国理政,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实现,关键要落实到发展民主上。中国共产党要实现民主执政,就必须切实解决好发展党内民主、人民民主、社会民主的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正是党解决好这一问题的最为重要的制度渠道,是党民主执政的实现途径,具体表现在: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最佳制度保证;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发展人民民主最重要的制度平台;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促进社会民主发展不可缺失的制度舞台。第四章对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实现依法执政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实现依法执政,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实现,必须以依法治国为前提,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依法治国制度平台。因而,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依法执政,就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体表现在:第一,立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党依法执政的前提;第二,立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规范党与国家机关的关系,是党依法执政的关键;第三,立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对党进行监督,是党依法执政的保障。第五章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根本制度保障,并提出了一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措施。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既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的一贯追求,也是国家富裕、民族复兴的命运所系。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中国共产党要想成功经受考验,实现长期执政,“最需要的是人民”,最需要的就是发展民主,而这就需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根本制度保障。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必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点是完善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完善人大会议制度、完善人大任免工作制度、完善人大监督制度等。
徐振光[6](2007)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县级人大制度研究 ——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大为例》文中指出全文分为5章,第一章从宏观上探讨了人大制度的理论来源和历史基础,明确了人大制度的产生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来源和历史基础的,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产物,是中国革命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梳理了人大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和社会转型期人大制度的发展分别作了阐述,以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人大制度。第二章分析了社会转型与人大制度的变革,当代中国正全面处于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加剧,利益诉求上升,政治参与的发展,权力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等都对人大制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人大制度只有适应社会的转型,通过不断地完善以提升自身的适应性、凝聚性和合法性,人大制度才能不断生长发展。社会的转型要求完善人大代表制度,实行代表专职化,改革选举制度,实现票值相等,引入竞选,扩大直接选举范围,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密切代表和选民之间的关系,使人大代表积极反映选民诉求,充分发挥人大的利益表达功能,促进民主发展。社会转型期国家权力运行状况要求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职能,实行权力运行的法治化,依法规范执政党领导权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赋予人大对执政党的法定监督权,加强人大的监督立法,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体系,设置宪法法院,落实人大宪法监督权,加强人大对被选举、任命的官员依法罢免的监督权。本章第五节专门分析了社会转型期以县级人大制度为主的地方人大制度的变化,社会转型期地方人大人事任免工作、监督工作、人大代表工作等不断发展,趋向规范化,地方人大工作公开性和代表角色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第三章以临沂市兰山区人大为例,具体解读了社会转型期一个县级人大发展的现状,本章以笔者经过社会调查得到的感性认识和实证资料,从兰山区人大代表的选举、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的行使、人大及其常委会与代表和选民的联系,到兰山区人大常委会的结构状况,较全面地剖析了一个县级人大的发展及其运作实践。第四章分析了当前县级人大制度在选举机制、监督机制、决定权行使和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县级人大制度的对策建议。在选举制度中存在着选举组织机构缺乏中立性,选区划分有较大的随意性,选民登记方式滞后于形势发展,候选人介绍方式滞后,投票选举公正性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设立中立的常设的选举委员会,改进候选人提名确定方式,增强选举的竞争性和公开性,合理确定代表名额和划分选区,增强投票过程的公正性。在县级人大决定权机制的完善中,要建立党委决策——人大决定——政府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科学界定决定权的范围,建立健全有关保障人大决定决议执行的制度,以解决目前人大决定权行使严重不足的问题;在县级人大监督权行使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刚性监督手段行使严重不足等问题,必须理顺执政党和人大的关系,完善监督程序,科学安排人大领导职位,提升人大人、财、物的自主性,实现人大监督方式的法制化,建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强化预算监督权,改进人大票决方式,扩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范围;当前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自身建设中存在着人大代表中官员数量过多,人大代表履职不力,代表数量过多,审议质量低下,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不合理,机关人员流动机制僵化,机构设置不规范,人员编制少等问题,要加强人大代表队伍建设,减少代表数量和代表中的官员,建立代表履职制度,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合理设置人大工作机构和编制,加强人大工作制度建设。第五章是总结性的一章,阐述了发展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指出人大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人大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推进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人大制度才有生命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不断发展。本章还回顾和综述了当前人大制度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以进一步了解当前人大制度理论研究的现状,认识人大制度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
王憨群[7](2007)在《庆阳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一届人大常委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常委会的主要工作 庆阳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于2002年11月依法选举产生,揭开了全市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崭新的一页。四年来,在中共庆阳市委的领导
阿什老轨[8](2006)在《凉山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位代表: 我受州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 2005年,在中共凉山州委的领导下,州人大常委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央9号文件精神,紧?
米凤君[9](2004)在《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位代表: 我代表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过去的一年,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也是本届常委会任期的第一年。在省委的领导下,常委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
王道玉[10](2003)在《王道玉副主任在省人大报刊宣传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文中研究指明 今天这个会议,是在全省上下迅速掀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认真贯彻省委工作会议精神,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总结
二、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要求 完善人大制度做好人大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要求 完善人大制度做好人大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季刊》视域下的中国改革与发展(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与选题界定 |
(一)学术史回顾 |
(二)选题界定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的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季刊》概论 |
第一节 《中国季刊》的创办及运营 |
第二节 《中国季刊》(1978——2018)的历任主编及其指导下的特刊 |
第三节 《中国季刊》(1978——2018)的作者队伍 |
第四节 《中国季刊》(1978——2018)的研究概况及主题梳理 |
第二章 《中国季刊》视域下中国政治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
第一节 改革中的中国共产党 |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挑战 |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流变 |
三、中国共产党的党政干部队伍建设 |
第二节 转型时期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
一、从“橡皮图章”到“钢铁图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
二、从指定到民选: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 |
三、从人治到法治: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未来走向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前景预判 |
一、“消极悲观论” |
二、“民主转型论” |
三、“柔韧有余论” |
第三章 《中国季刊》视域下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
第一节 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
一、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及原因探析 |
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三、农业改革与农村巨变 |
第二节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 |
一、对外贸易的发展 |
二、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情况 |
三、对中国“入世”的观察和评价 |
第三节 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性评价 |
一、经济改革的成就及原因探究 |
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三、经济发展的前景分析及评价 |
第四章 《中国季刊》视域下中国社会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 |
一、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力量 |
二、宏观结构论争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
三、微观多元化视角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
第二节 转型时期的社会抗争 |
一、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
二、社会抗争的动力源泉和政治机遇 |
三、社会抗争的行动主体和动员策略 |
四、社会抗争的影响以及国家的应对之策 |
第三节 民生问题与社会治理 |
一、环境污染与治理 |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与变革 |
三、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问题 |
结语 |
一、《中国季刊》关于中国改革与发展四十年的研究变迁 |
(一)《中国季刊》不同时期关注重点的变化 |
(二)《中国季刊》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
二、《中国季刊》的研究特点及启示 |
(一)《中国季刊》的研究特点 |
(二)《中国季刊》的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2)新时代乡镇人大履职转型问题研究 ——以惠东县RX镇人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2 乡镇人大履职转型的背景分析 |
2.1 乡镇人大的职权发展历程 |
2.2 转型前人大履职问题突显 |
2.3 人大履职转型的客观要求 |
3 RX镇人大履职转型的现状 |
3.1 乡镇人大的基本架构和职能 |
3.2 乡镇人大的运作变化 |
3.3 乡镇人大履职转型的体现 |
4 RX镇人大履职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
4.1 法定职权履行不到位 |
4.2 人大机构地位弱化 |
4.3 代表履职不充分 |
4.4 治理格局转型不到位 |
5 RX镇人大履职转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5.1 法律法规的模糊性制约了法定职权的履行 |
5.2 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法定职权行使不充分 |
5.3 履职能力不足影响了法定职权的行使 |
5.4 各主体融合度不高阻碍了协同治理转型 |
6 完善新时代乡镇人大履职转型的对策思考 |
6.1 细化配套法规,增强履职的可操作性 |
6.2 健全规章制度,为履职提供足够保障 |
6.3 提高履职能力,增强履职实效 |
6.4 完善协同治理体系,增强各主体协同融合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4)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选题的意义 |
1. 笔者本人的履职与学习经历是引发本项研究的直接原因 |
2. 本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3. 本项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研究 |
2. 对人民代表大会运行机制的研究 |
3. 对人民代表大会与执政党关系的研究 |
4. 对人大代表的研究 |
5. 对国外议会和议员的研究 |
三、研究目的、分析工具与研究思路 |
1. 研究目的 |
2. 分析工具和主要概念 |
3. 研究思路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六、篇章结构 |
七、研究个案的相关基本情况 |
第一章 角色期望: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和动力 |
一、制度性期望 |
1. 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制度性期望 |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制度性期望 |
3、全国人大代表履职旳制度性保障 |
二、道德性期望 |
1.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
2.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
3.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有丰富的法律知识 |
4.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认真履行代表职责 |
5.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正确处理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之间的关系 |
6.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有为民请命的精神 |
三、自我期望 |
四、角色领悟 |
五、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期望的特点 |
1. 制度性社会期望的法律规范性特点不突出 |
2. 制度性社会期望与道德性社会期望之间无明显界限 |
3. 各种社会期望之间以及角色自我期望与社会期望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
第二章 推荐、考察与选举:全国人大代表角色的选择与确定 |
一、代表候选人名额的确定与分配 |
二、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提名过程 |
三、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组织考察与初步确定 |
1. 考察候选人预备人选的组织机构 |
2. 考察内容与过程 |
3. 候选人预备人选的初步确定 |
4. 后续材料工作 |
四、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正式确定 |
1. 省委会议讨论 |
2. 各党派和人民团体民主协商 |
五、正式候选人的确定与投票选举 |
1. 正式候选人的确定 |
2. 投票选举 |
六、当选代表的资格审查与确认 |
七、全国人大代表角色产生过程的特点 |
1. 代表产生过程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
2. 组织推荐提名是当选代表的重要前提 |
3. 组织推荐和考察过程集中体现了党对代表角色的社会期望 |
4. 投票选举是代表当选的决定性环节 |
5. 代表候选人个人在选举中难以发挥作用 |
6. 代表来源形式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
7. 代表产生过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点 |
第三章 议案、审议与表决: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角色扮演 |
一、大会前的准备工作 |
1. 会议通知 |
2. 赴京报到 |
3. 建团会议 |
4. 预备会议 |
二、会议议程和日程安排 |
1. 会议议程 |
2. 会议日程安排 |
三、向大会提交代表议案和建议 |
1. 提交代表议案、建议的具体要求 |
2. 会议提交议案、建议情况 |
四、听取有关国家机关工作报告和各项议案的说明 |
1. 第一次全体会议 |
2. 第二次全体会议 |
3. 第三次全体会议 |
4. 第四次全体会议 |
五、审议各项议案和工作报告 |
1. 3月5日下午,代表团第一次全体会议 |
2. 3月6日,代表小组第一次会议 |
3. 3月7日上午,代表团第二次全体会议 |
4. 3月7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二次会议 |
5. 3月8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三次会议 |
6. 3月9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四次会议 |
7. 3月10日上午,代表小组第五次会议 |
8. 3月10日下午,代表团第三次全体会议 |
9. 3月11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六次会议 |
10. 3月12日上午,代表小组第七次会议 |
11. 3月12日下午,代表团第四次全体会议 |
12. 3月13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八次会议 |
13. 3月13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九次会议 |
六、会议简报交流 |
1. 印发简报的目的 |
2. 简报的特点 |
七、对工作报告决议案和其他议案决议进行表决 |
1. 大会表决办法 |
2. 大会议程和表决程序 |
八、选举和决定中央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 |
1. 选举、决定和表决办法 |
2. 会议期间代表对人选的酝酿过程 |
3. 投票选举和表决 |
九、大会期间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 |
1. 规范性一致是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基本取向 |
2. 审议过程客观上成为代表行为实现规范性一致的重要准备 |
3. 角色冲突是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伴随现象 |
4. 代表在会议期间存在较严重的角色超载现象 |
5. 角色扮演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角色错位现象 |
6. 代表角色行为具有重要的象征性功能 |
7. 提交议案和建议成为代表个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 |
第四章 视察、执法检查与专题调研: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角色扮演 |
一、代表视察 |
1. 会前集中视察 |
2. 专题性集中视察 |
二、执法检查 |
1. 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 |
2. 参加地方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 |
三、专题调研 |
1. 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题调研 |
2. 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题调研 |
四、参加代表小组活动 |
1. 驻泰全国人大代表小组成立情况 |
2. 驻泰全国人大代表小组活动 |
五、列席有关会议 |
1. 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 |
2. 列席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
六、联系人民群众 |
1. 接受群众来信来访 |
2. 通过走访联系群众 |
3. 通过新闻媒体及互联网征集群众意见和建议 |
4. 向有关专业人士请教 |
5. 应有关部门邀请担任社会监督员 |
七、闭会期间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 |
1. 代表角色行为规范性一致程度明显降低 |
2. 代表角色冲突广泛存在 |
3. 代表角色超载现象更为严重 |
4. 代表角色错位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
5. 代表角色行为的象征性功能淡化,制度性功能显现 |
6. 代表角色行为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性空间 |
第五章 培训、研讨与经验交流:全国人大代表角色的再社会化 |
一、专题培训 |
1. 2008年第八期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培训班 |
2. 2009年第一期全国人大代表法律学习班 |
3、2010年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代表培训班 |
4. 2011年第三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 |
5. 2012年第一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 |
二、履职经验交流与专题研讨 |
1. 履职经验交流 |
2、履职专题研讨 |
三、代表再社会化的其他途径 |
1. 有关部门寄送的履职所需资料 |
2. 地方人大常委会及其他相关部门为代表订阅的其他资料 |
3. 代表专用电子信箱 |
四、代表角色再社会化的特点 |
1. 代表再社会化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主体特点 |
2. 代表再社会化内容方面的特点 |
3. 代表再社会化过程中接受培训的代表构成方面的特点 |
4. 代表再社会化时间安排方面的特点 |
5. 代表再社会化的作用方面的特点 |
结论与讨论 |
一、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 |
1. 角色期望决定着代表角色的选择及其行为特点 |
2. 代表角色的产生过程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功能和特性 |
3. 代表角色行为模式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 |
4. 代表角色行为模式是现行政治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础 |
5. 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反映了现行制度的某些欠缺 |
6. 代表角色再社会化有利于提高代表的政治觉悟和履职能力 |
二、进一步的讨论:如何更好地发挥全国人大代表的作用? |
1. 更加突出代表角色制度性社会期望的法律规范性特点 |
2. 进一步完善代表选举程序 |
3. 实现代表角色与相关角色的有效分离 |
4. 完善人大会议制度 |
5. 加强和改进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调动代表履职积极性 |
6. 创新代表角色再社会化的实现形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途径研究 ——基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1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论分析 |
1.1.1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研究的理论前提 |
1.1.2 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研究的核心内容 |
1.1.3 国外政党执政模式的基本类型及其启示 |
1.2 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方式和途径的探索 |
1.2.1 局部执政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方式和途径的探索 |
1.2.2 全面执政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方式和途径的探索 |
2 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2.1 科学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成功的前提条件 |
2.1.1 科学执政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
2.1.2 科学执政的理论内涵 |
2.1.3 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实践要求 |
2.2 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2.2.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树立科学执政思想的制度平台 |
2.2.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建立科学执政制度的制度基础 |
2.2.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树立科学政绩观,实现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 |
3 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3.1 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要求 |
3.1.1 民主执政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
3.1.2 民主执政的理论内涵 |
3.1.3 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实践要求 |
3.2 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3.2.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最佳制度保证 |
3.2.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发展人民民主最重要的制度平台 |
3.2.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发展社会民主不可缺失的制度舞台 |
4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4.1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
4.1.1 依法执政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
4.1.2 依法执政的理论内涵 |
4.1.3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实践要求 |
4.2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4.2.1 立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党依法执政的前提 |
4.2.2 立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规范党与国家机关的关系,是党依法执政的关键 |
4.2.3 立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对党进行监督,是党依法执政的保障 |
5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
5.1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面临的挑战 |
5.1.1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 |
5.1.2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面临着“四大考验” |
5.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长期执政的根本制度保障 |
5.2.1 民主是解决当前中国问题的关键 |
5.2.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发展民主的根本制度载体 |
5.2.3 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若干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件 |
(6)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县级人大制度研究 ——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Summary |
绪论 |
一、问题和分析视角 |
二、研究方法和所用资料 |
三、关于兰山区及其代表性问题 |
第一章 人大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第一节 人大制度的理论来源和历史基础 |
一、人大制度的理论来源 |
二、人大制度的历史基础 |
第二节 人大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大制度的实践 |
二、社会转型期人大制度的发展 |
第二章 社会转型与人大制度的变革 |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中的阶层分化与人大制度的变革 |
一、阶层分化的现状 |
二、阶层分化的动因 |
三、阶层分化对人大制度的影响 |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中的利益分化与人大制度的变革 |
一、利益分化的现状 |
二、利益分化的动因 |
三、利益分化对人大制度的影响 |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的政治参与与人大制度的变革 |
一、政治参与的现状 |
二、影响政治参与发展的因素 |
三、政治参与的发展对人大制度的影响 |
第四节 社会转型中的国家权力运行与人大制度的变革 |
一、国家权力运行的特征 |
二、权力运行存在的问题 |
三、权力运行现状对人大制度的影响 |
第五节 社会转型中地方人大制度的变化 |
一、地方人大人事任免工作不断规范化 |
二、地方人大监督工作不断发展 |
三、地方人大代表工作趋向规范化,代表角色意识不断增强 |
四、地方人大工作公开性不断增强 |
第三章 兰山区县级人大制度运作的实例剖析 |
第一节 兰山区人大代表的选举 |
一、选举工作的组织安排 |
二、代表名额的分配 |
三、选区的划分 |
四、选民的登记 |
五、代表候选人的提出和正式代表候选人的确定 |
六、投票选举 |
第二节 兰山区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的行使 |
一、决定权的行使 |
二、任免权的行使 |
三、监督权的行使 |
第三节 兰山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与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
一、人大代表视察 |
二、联系代表和选民 |
三、人大信访 |
第四节 兰山区人大常委会结构 |
一、兰山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 |
二、兰山区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 |
第四章 社会转型期县级人大制度的完善与建设 |
第一节 县级人大代表选举机制的完善 |
一、当前县级人大代表选举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完善县级人大代表选举机制的对策 |
第二节 县级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机制的完善 |
一、当前县级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完善县级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行使机制的对策 |
第三节 县级人大监督机制的完善 |
一、当前县级人大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完善县级人大监督机制的对策 |
第四节 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自身建设 |
一、当前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加强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的对策 |
第五章 人大制度改革的目标与若干理论问题 |
第一节 人大制度改革的目标 |
一、发展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
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是人大制度改革的目标 |
1、坚持党的领导 |
2、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
3、推进依法治国 |
第二节 当前人大制度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
一、执政党和人大的关系问题 |
二、人大代表和选民的关系问题 |
三、关于“议行合一”问题 |
附录 |
调研手记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篇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要求 完善人大制度做好人大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季刊》视域下的中国改革与发展(1978—2018)[D]. 付正.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2]新时代乡镇人大履职转型问题研究 ——以惠东县RX镇人大为例[D]. 董慧. 暨南大学, 2019(02)
- [3]加强人大制度理论研究 推进人大智库建设——在中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理事会年会暨推进人大智库建设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 王晨. 中国人大, 2016(02)
- [4]政治角色视角下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 ——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D]. 王元成.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2)
- [5]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途径研究 ——基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分析[D]. 伊士国. 武汉大学, 2012(07)
- [6]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县级人大制度研究 ——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大为例[D]. 徐振光.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7]庆阳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N]. 王憨群. 陇东报, 2007
- [8]凉山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N]. 阿什老轨. 凉山日报(汉), 2006
- [9]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N]. 米凤君. 吉林日报, 2004
- [10]王道玉副主任在省人大报刊宣传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 王道玉. 山东人大工作, 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