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放 流动 竞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合同制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张德清,王笃金[1](2016)在《六十载勇攀高峰 新起点再创辉煌——写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建所60周年之际》文中研究指明金秋十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迎来了60周岁的生日。60年来,化学所经历了筹建初创、"十年动乱"、科技体制改革和"知识创新工程"、"率先行动"计划等几个重要历史时期。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内外各界的无私支援和大力支持下,几代化学所人共同努力,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形成了"创新、求是、团结、奉献"的优秀文化,为我国科技事业、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
安菁[2](2015)在《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研究 ——以烟草产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猛,全球经济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的态势,因此,未来实力的竞争将不仅仅是技术的竞争或者是市场的竞争,而更重要的将会是在全球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尤其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推动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人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位居世界前列,但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缺乏一流顶尖的领军人才,这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产业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只要机制体制活,产业发展就充满活力。同样地,人才工作也不例外。现代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一线员工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支撑。烟草产业一直以来以“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作为行业价值观为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税收来源,为消费者提供品质优良的卷烟产品,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产业部门。然而进入“十三五”和未来更长时期内,烟草产业将面临控烟履约这一最直接、最严峻、最持久的约束和挑战。我国烟草产业从总体上将步入由成长期走向成熟期的发展阶段,“两烟”产销外延式规模扩张将日趋受限,“增长速度回落、工商库存增加、结构空间变窄、需求拐点逼近”等卷烟生产经营难题和矛盾将更加凸显。尤其是,在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的示范作用以及“公务消费”、“礼品消费”、“集团消费”等受到很大挤压的消费环境下,高价、高端卷烟增长速度将趋于回落。综合考虑人口吸烟率、吸烟总人口、人均吸食量以及卷烟消费环境的发展变化,预计增长速度比“十二五”时期将有较大幅度的回落。在新的形势下,要保持烟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以品牌培育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效益提升之外,更重要的是依托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管理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来保障和增强竞争实力,这对烟草产业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因此,识别和理解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及其成长规律,并运用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人才的潜能,提高人才资源水平,增强人才队伍整体实力,已经成为烟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命题。归纳起来,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安排如下:首先,采用理论演绎和数据调研相结合方法,分析产业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现状。在对国内外现有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界定产业创新人才概念,并以烟草产业为例,重点分析烟草产业创新人才队伍发展现状和成长成才的政策环境,以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主建立行业创新人才样本库,通过对烟草产业创新人才样本特征的系统分析,剖析烟草产业创新人才成长面临的问题。其次,构建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理论分析框架,研究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经历与素质,并结合我国烟草产业特性,剖析创新人才成长经历与素质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烟草产业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时期、职业生涯发展期的经历和创新人才素质,识别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素质特征及影响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因素,从而为后续的实证和案例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再次,开展产业创新人才成长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剖析产业创新人才成长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基于烟草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经历与素质研究,识别和确定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表对影响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因素调研,并进一步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分析和验证性分析,总结归纳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影响因素。最后,构建产业创新人才成长评价体系,并开展实证评价研究。在剖析产业创新人才成长评价体系的相关理论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和访谈,构建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的分类评价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烟草产业内不同商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样本的实证评价研究。然后进一步采用典型案例法,分析国内8家烟草公司行业创新人才成长现状,发现烟草产业创新人才成长中存在的障碍性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针对烟草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优化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烟草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经历全面系统的调查,探索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产业创新人才成长发展和培养使用的障碍性体制机制问题,有针对地提出加快壮大产业创新人才队伍、优化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要培养和造就大批产业创新型人才,其前提就是要全面深入地认识产业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成长的关键影响因素、培养途径等。在此基础上,总结产业人才工作经验、分析产业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探索有利于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的制度与文化,才能更加有效地指导产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造就的实践,改进人才政策,把握人才工作的主动权。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从理论上深化和拓展创新人才成长研究思路与视野,同时能够为产业创新人才成长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指导,建立符合产业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相关政策和管理机制,进一步改进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进而推动我国产业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障。
王向东[3](2010)在《中科院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探析 ——以“知识创新工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中国科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改革实现了体制和机制创新,“以人为本”深入人心,基本建立了与“知识创新体系”相适应的岗位聘任、薪酬福利管理、绩效管理、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了中科院的创新能力。中科院院属机构存在地区性差异,要求改革的方式需要从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充分发挥各地院属机构的能动性,寻求适合地域适合学科领域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改革之道。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中科院“创新2020”目标的提出,中科院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分析了科技人才的特点、影响科技人才绩效的因素,结合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背景与改革实践,对中科院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深化人力资源改革的建议,即要讲求改革策略,加强改革的领导和组织水平,对中科院战略性的规划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从人力资源配置、薪酬福利体系建设、人才供给与培养开发、ARP (Academia Resource Planning,中国科学院资源规划项目,简称ARP项目)系统功能的挖掘、管理者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描述了中科院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方向。
董海侠[4](2010)在《项目管理在科研事业单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研事业单位是指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的组织机构。科研工作是探索未知世界和解决国民经济中的科技问题,许多科研工作是通过设立科研项目进行实施的。科研项目是综合利用各种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对项目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也是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形式。现代社会越来越离不开科技,并对科技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科学研究活动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对科研项目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研事业单位承担着国家的重大、重点项目,这些科研项目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和改进对科研项目的管理,不仅能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而且能极大地提高科研整体水平,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对项目管理与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管理知识的介绍,对科研项目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阐述了科研项目引入项目管理理念的必要性。介绍了项目管理各领域在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同时提出应加强对“后评估”领域的管理。在此基础上,实例介绍了中科院化学所的项目管理模式。首先对中科院化学所作简要介绍,之后介绍了中科院化学所所承担的项目概况,最后以具体的科研项目为实例阐述了中科院化学所的项目管理过程。
黄雪嫚[5](2008)在《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发展的分支化趋势和综合化趋势不断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科学技术研究不再是分散、封闭的手工作坊式的个体研究,而是强调协作、开放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集体研究;科学创造不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模式,而更多的是团队智慧的结晶。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作为科研创新推动者的高校,日趋认识到团队建设与合作创新的重要性,因此客观上要求加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但是,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是一个科学的、理性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打造出高绩效的科研创新团队,有效提高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选拔和培养出能引领团队发展的科研团队带头人,成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团队还局限在同一所高校的同一学科内部,少量具有跨学科特点,团队跨学科的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和高效利用尚未实现,一些团队存在组建目标不甚明确,团队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高素质科研人员匮乏,团队凝聚力不够等。针对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大力推进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步伐。首先,政府与高校应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优惠的政策与有力的条件支撑;其次,通过规范的管理理念、科学的领导机制、多元的激励制度、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第三,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大力发展学科交叉促进原始创新,并以国家科技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合理吸纳与分配科研资源,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奠定基础;第四,以学科领军人才为团队核心、采用“扁平式”梯队组织结构、整合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培养创新人才及完善学科带头人的遴选与培养,营造有利于人才和团队成长的良好环境;第五,加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文化建设,让团队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厚实的创新素养、清新的治学学风、浓郁的合作氛围、自由的学术环境及和谐的文化理念。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强化团队内部的创新氛围,激发团队成员的科研创新欲望、激励团队成员的科研创新热情、激活团队成员的科研创新潜能,达到汇聚优秀人才、提升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催生有重要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本刊编辑部[6](2003)在《与时俱进天地宽 志存高远民族兴——写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启动5周年》文中提出6月9日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启动5周年。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中科院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力拼搏、勇于创新,从体制、学科布局、人才战略、创新成果等诸多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从本期开始,本刊开辟"知识创新5周年成就展"专栏,陆续刊发各单位知识创新工程成就方面的文章。
中学松,卢振举,秋子[7](2000)在《开放 流动 竞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合同制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 1999年8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视察。江泽民总书记在听取了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进展情况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汇报后很高兴,欣然题词:“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把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所”。 坐落在大连星海湾畔的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自1998年11月起,结合知识创新工程,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了全员岗位聘任合同制,建立了“开放、流动、竞争”的新机制,焕发了从未有过的生机与活力。
二、开放 流动 竞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合同制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放 流动 竞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合同制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六十载勇攀高峰 新起点再创辉煌——写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建所60周年之际(论文提纲范文)
1 1953~2006年工作简要回顾 |
1.1 筹建初创(1953~1966) |
1.2 稳步发展(1966~1985) |
1.3 改革创新(1985~2006) |
2 圆满完成创新三期和“十二五”任务,推动研究所跨越发展 |
2.1 圆满完成创新三期各项任务,有力推动一流研究所建设 |
部署重点领域,凝练研究方向,促进交叉创新 |
取得一批创新成果,圆满完成科技创新目标,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跃上新台阶 |
实施卓越人才战略,出色完成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
2.2 推动学科发展,全面实施“一三五”规划 |
三个重大突破: |
(1)立足分子反应和组装基础,引领分子纳米器件领域发展。 |
(2)实现原理及核心技术突破,形成完整绿色印刷产业链。 |
(3)高性能高分子材料:支撑我国高分子产业的技术进步。 |
五个重点培育方向: |
(1)支撑低碳经济发展,探索绿色制备新方法和新技术。 |
(2)发展储能/节能材料,实现新型化学储能与能量转化。 |
(3)积极探索环境污染分子机制与控制。 |
(4)重大疾病分子机制与预警研究,提升早期诊断能力。 |
(5)发展智能响应性功能材料,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 |
2.3 贯彻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建设分子科学科教融合卓越创新中心 |
2.4 延伸创新价值链,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
2.5 深入实施卓越人才战略,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
引进培养并重,加强青年骨干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未来领军人才 |
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
2.6 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
2.7 进一步改善科研条件,提升创新能力 |
2.8 秉承传统,不断发展和完善化学所特色的创新文化 |
3 展望未来 |
(2)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研究 ——以烟草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的研究综述与理论分析框架 |
2.1 产业创新人才界定研究综述 |
2.1.1 创新型人才界定的相关研究 |
2.1.2 产业创新人才界定的相关研究 |
2.2 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研究综述 |
2.2.1 人才成长规律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2.2.2 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相关研究 |
2.2.3 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相关研究 |
2.3 产业创新人才成长机制研究综述 |
2.3.1 科研创新人才成长机制相关研究 |
2.3.2 技术创新人才成长机制相关研究 |
2.4 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理论分析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科技人才宏观环境及烟草产业创新人才发展现状分析 |
3.1 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现状分析 |
3.1.1 我国科技人才政策环境 |
3.1.2 科技人才相关制度 |
3.1.3 我国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体系 |
3.1.4 我国科技人才队伍总体情况 |
3.2 烟草产业创新人才发展现状分析 |
3.2.1 烟草产业发展概况分析 |
3.2.2 烟草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概况 |
3.2.3 烟草产业创新人才发展概况 |
3.3 烟草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分析 |
3.3.1 烟草产业创新人才战略分析 |
3.3.2 烟草产业创新人才政策分析 |
3.3.3 烟草产业创新人才问题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烟草产业创新人才样本库构建与特征分析 |
4.1 烟草产业创新人才样本库构建 |
4.2 烟草产业创新人才样本特征分析 |
4.2.1 专业技术人才样本特征分析 |
4.2.2 高技能人才样本特征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经历与素质研究 |
5.1 创新型人才成长经历与素质特征理论分析 |
5.1.1 创新型人才成长经历理论分析 |
5.1.2 个人品质素质研究 |
5.1.3 文化与专业知识素质研究 |
5.1.4 创新素质研究 |
5.2 烟草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经历与素质特征实证分析 |
5.2.1 教育时期的成长经历分析 |
5.2.2 职业生涯发展经历分析 |
5.2.3 产业创新人才素质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与机制研究 |
6.1 产业创新人才成长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6.1.1 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的理论基础 |
6.1.2 产业创新人才成长影响因素识别 |
6.2 产业创新人才成长影响的研究假设 |
6.3 研究设计与分析方法 |
6.3.1 样本数据来源 |
6.3.2 样本选择标准 |
6.3.3 分析方法 |
6.4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6.4.1 产业创新人才成长影响因素探索性分析 |
6.4.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的评价体系构建和实证研究 |
7.1 产业创新人才成长评价的理论基础 |
7.1.1 生命周期理论 |
7.1.2 认知评价理论 |
7.1.3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
7.1.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7.2 产业创新人才成长评价体系构建 |
7.2.1 评价对象与原则 |
7.2.2 评价指标设计 |
7.2.3 产业创新人才成长评价方法 |
7.3 烟草产业创新人才成长评价实证研究 |
7.3.1 评价方法和步骤 |
7.3.2 确定指标权重 |
7.3.3 模型求解 |
7.3.4 应用结论 |
7.4 基于典型案例的烟草产业创新人才培养与成长研究 |
7.4.1 重视员工教育培训,推动“卷烟上水平” |
7.4.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成长双通道 |
7.4.3 优化竞争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
7.4.4 强化团队建设,建立创新人才梯队 |
7.5 优化烟草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政策建议 |
7.5.1 影响烟草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的障碍因素分析 |
7.5.2 实行技术人才成长的“双轨制”,畅通技术人员激励与晋升通道 |
7.5.3 深入推进行业教育培训,培养引进国际化人才 |
7.5.4 完善行业创新体系建设,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3)中科院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探析 ——以“知识创新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科研机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概述 |
(一) 科技人才及其工作特点及激励因素 |
(二) 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比较 |
(三) 国外国立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
三、中科院及其创新工程试点 |
(一) 中科院及其人力资源概况 |
(二)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
(三) 创新工程试点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
四、中科院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及分析 |
(一) 人事改革历程 |
(二) 成果及经验 |
(三) 存在的问题 |
(四)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五、中科院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策略、建议和方向 |
(一) 全局改革策略 |
(二) 改革实施建议 |
(三) 改革方向和趋势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项目管理在科研事业单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项目管理理论综述 |
2.1 项目管理定义及特征 |
2.1.1 项目管理的定义 |
2.1.2 项目管理的特征 |
2.2 项目管理发展历程 |
2.3 项目管理九大知识领域 |
3 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管理概述 |
3.1 科研事业单位定义及特征 |
3.1.1 科研事业单位定义 |
3.1.2 科研事业单位特征 |
3.2 科研事业单位涉及的项目种类 |
3.3 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管理定义及特征 |
3.3.1 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管理定义 |
3.3.2 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管理特征 |
3.4 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管理发展历程 |
4 科研项目现状分析 |
4.1 现状分析 |
4.1.1 存在问题 |
4.1.2 解决方法 |
4.2 科研项目引入项目管理理念的必要性 |
5 项目管理在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
5.1 应用各知识领域 |
5.2 增加对"后评估"领域的管理 |
6 案例:中科院化学所项目管理研究 |
6.1 中科院化学所简介 |
6.1.1 所况简介 |
6.1.2 组织结构 |
6.2 中科院化学所项目概述 |
6.2.1 基础研究 |
6.2.2 中科院化学所项目简介 |
6.3 项目管理过程 |
6.3.1 973项目管理 |
6.3.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 |
6.4 项目管理在化学所的实施效果 |
6.4.1 促进学科交叉 |
6.4.2 推进了预算与决算管理 |
6.4.3 推动了创新工程建设 |
6.4.4 加强了科研队伍建设 |
6.4.5 促进了成果转化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概述 |
2.1 团队建设的理论基础 |
2.1.1 组织理论 |
2.1.2 团队理论 |
2.2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内涵、特征及作用 |
2.2.1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内涵 |
2.2.2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主要特征 |
2.2.3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作用 |
2.3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环境因素 |
2.3.1 制度环境 |
2.3.2 市场环境 |
2.3.3 文化环境 |
2.4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组织结构 |
2.4.1 科研创新团队的运作模式 |
2.4.2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组织结构类型 |
2.4.3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组建模式 |
第3章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审视 |
3.1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发展现状 |
3.1.1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发展历程 |
3.1.2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 |
3.2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1 团队组建目标定位不明确 |
3.2.2 团队原始创新能力不强 |
3.2.3 团队管理制度不够科学 |
3.2.4 团队高素质科研人员匮乏 |
3.2.5 团队凝聚力不够 |
3.3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问题的归因 |
3.3.1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
3.3.2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制度障碍 |
3.3.3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学术梯队建设不稳定 |
3.3.4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文化建设薄弱 |
第4章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案例分析 |
4.1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举要 |
4.1.1 北京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方法 |
4.1.2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措施 |
4.1.3 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对策 |
4.1.4 王立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个案 |
4.2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启示 |
4.2.1 稳定的研究方向 |
4.2.2 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
4.2.3 先进的科研设施 |
4.2.4 健全的团队制度 |
第5章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对策 |
5.1 强化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宏观指导 |
5.1.1 政府给予优惠的政策支持 |
5.1.2 高校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 |
5.2 健全科研创新团队的组织制度 |
5.2.1 确立规范的管理理念 |
5.2.2 健全科学的领导机制 |
5.2.3 构建多元的激励机制 |
5.2.4 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
5.3 准确定位科研创新团队目标 |
5.3.1 明确前沿的科研项目 |
5.3.2 注重特色学科发展 |
5.3.3 发展学科交叉促进原始创新 |
5.4 创建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 |
5.4.1 构建高层次科研创新基地 |
5.4.2 合理吸纳与分配科研资源 |
5.5 完善学科带头人的遴选及培养 |
5.5.1 学科带头人的遴选方法 |
5.5.2 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机制 |
5.6 优化学术梯队结构 |
5.6.1 以学科领军人才为团队核心 |
5.6.2 采用“扁平式”梯队组织结构 |
5.6.3 整合高校基层学术组织 |
5.6.4 创新人才的培养 |
5.7 加强以人为本的创新团队文化建设 |
5.7.1 共同的价值追求 |
5.7.2 厚实的创新素养 |
5.7.3 清新的治学学风 |
5.7.4 浓郁的合作氛围 |
5.7.5 自由的学术环境 |
5.7.6 和谐的文化理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
(6)与时俱进天地宽 志存高远民族兴——写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启动5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民族复兴的机遇与挑战 |
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诞生 |
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
(一)、学科调整,战略布局 |
(二)、解放思想,体制创新 |
(三)、队伍建设,人才培养 |
(四)、园区建设,设备更新 |
知识创新工程的硕果 |
知识传播与创新文化 |
——强化视觉文化,加强形象设计。 |
——强化行为习惯,加强制度建设。 |
——强化精神理念,加强“精神家园”。 |
知识创新工程的历史地位 |
知识创新工程的中长期目标 |
四、开放 流动 竞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合同制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六十载勇攀高峰 新起点再创辉煌——写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建所60周年之际[J]. 张德清,王笃金. 化学通报, 2016(10)
- [2]产业创新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研究 ——以烟草产业为例[D]. 安菁.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4)
- [3]中科院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探析 ——以“知识创新工程”为例[D]. 王向东. 兰州大学, 2010(02)
- [4]项目管理在科研事业单位中的应用研究[D]. 董海侠.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1)
- [5]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 黄雪嫚. 武汉理工大学, 2008(05)
- [6]与时俱进天地宽 志存高远民族兴——写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启动5周年[J]. 本刊编辑部. 科学新闻, 2003(11)
- [7]开放 流动 竞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合同制的调查[J]. 中学松,卢振举,秋子. 共产党员, 2000(01)
标签: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论文; 大连化物所论文;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理论论文; 项目管理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