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Excel数据库管理及宏语言建立控制点数据库查询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陈青[1](2021)在《自然资源移动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资产确权登记、项目选址等实际的自然资源决策应用场景中,面对海量的自然资源文档和数据信息,依旧存在着自然资源决策系统客户端移动不便,实时性不强、数据采集到决策应用时间长等问题。因此,本文尝试对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支持下的自然资源移动决策支持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对其应用进行了探讨与分析。这一套方法对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推广以及提升自然资源分析决策的效能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利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大量国内外文献与实际项目的研究,从自然资源决策分析需要的数据与其来源,以及数据如何支持决策方面开展了自然资源移动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来源分析。并采用实验法,以昆明市某区域为例,通过Context Capture软件及少量人工干预,展示了基于消费级无人机快速采集并输出三维模型的一套数据生产方法,并结合其他数据,为自然资源决策分析提供多源数据来源。(2)深度地研究了自然资源决策分析平台开发关键技术及步骤,在对自然资源业务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并用xml可扩展标记语言对各个功能模块的界面布局做了详细设计。利用Android Studio开发工具、Kotlin语言编码以及Arc GIS Runtime SDK for Android开发包,探索深挖多项关键技术,包括数据切片制作、数据导入和三维服务技术等,实现了平台的关键功能。(3)对自然资源移动决策支持系统这一整套集成系统的应用与实践的思考与探究。运用场景模拟分析法,在定性分析的层面上,借助空间化管理自然资源“一张图”、自然资源资产确权、解决资源数据冲突问题等应用场景,分析了移动决策支持系统在以上自然资源决策场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表明,该系统能够较好的解决上述决策实时性等问题,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提升决策分析的效能。
黄鹏[2](2021)在《影像控制点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遥感影像产品被广泛地应用于地理国情监测、公共安全保障、交通设施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建设等各个领域。然而想要获得高精度的遥感影像数据,必须使用影像控制点进行影像纠正。与此同时,人们在生产遥感影像产品的过程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影像控制点数据。如何高效管理这些影像控制点数据,以提高影像控制点数据的重复利用率和利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进而缩短遥感影像产品生产周期,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在深入研究影像控制点数据类型特点的基础上,从地图管理的角度入手,基于数据库技术和GIS技术设计并开发了影像控制点库管理系统,旨在解决影像控制点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包括:(1)研究影像控制点库管理系统开发涉及到的相关技术。首先对比分析了4种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结合影像控制点数据管理的特点,确定选用SQL Server进行数据管理;其次引入模板技术来定制化表达影像控制点的多种可视化形式及数据库表结构;最后应用一种改进的动态内存管理方法来提高数据的存取效率。(2)基于影像控制点数据管理的现实需要以及用户使用的需求分析了系统建设的需求,并对影像控制点库管理系统进行详细的设计,包括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和功能模块设计。分析了系统的数据分类和特点,进而研究系统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数据库设计。(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关系数据库和Mapstore平台,使用C++作为系统的开发语言,完成了影像控制点库管理系统的开发。系统功能主要包括系统信息管理、数据输入、像控点管理、像控点查询分析、GIS基础功能、数据输出等。最后设计测试用例,采用黑盒测试的方法对系统的功能及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测试。论文结合数据库技术和GIS技术,设计并实现影像控制点库管理系统。实现了影像控制点数据图属一体化管理,实现了多种方式的影像控制点可视化查询。为影像控制点数据的存储管理、查询检索等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手段。对于提升遥感影像数据实时快速处理能力,为国家应急测绘保障体系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任忠效[3](2020)在《基于BIM的山岭隧道施工许可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不断加大,隧道工程领域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隧道多建于山岭之中,呈线性分布,且深埋地下,隐蔽性比较强,勘测设计阶段难以通过有限的钻孔精确揭示隧道地质条件。同时,隧道施工的孕险环境和致灾因子复杂多变,潜在的风险因素多;现有的施工许可评价工作也处于探索阶段,其结果准确性相对较低,可靠性较差,难以满足施工安全的需求;再加上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质超前预报成果也未能有效的指导隧道施工,导致隧道施工过程中坍塌、突泥、涌水等灾害事故频发。因此,需要探索出一条基于BIM和实时超前地质预报的隧道施工许可机制,以便实现高效、实时、动态的风险调控和预警。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文笔山隧道实际工程为例,开展隧道施工信息化与施工许可机制方面的相关研究。首先,基于传统二维图纸和相关文字报告,建立了隧道结构及其地质条件的三维BIM宏观、粗略模型;然后,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基于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将典型结构面、断层、地质构造等信息引入到前述宏观、粗略地质BIM模型中,实现地质模型的实时动态更新、修正和精细化建模;最后,基于精细地质模型和拟采用的隧道施工工法、开挖工艺、支护参数等因子,开展了隧道施工许可定量评价工作,评价精细地质条件下,掌子面前方采用拟定施工方案隧道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安全是否有保障,并且根据评价结果实现对拟定施工方案的动态调整。通过上述的宏观建模—超前地质预报—精细化修正建模—拟定方案的评价—动态调整,为隧道的施工许可评价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并以实际案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其研究成果可以适用于一般山岭隧道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胡佳[4](2020)在《基于GIS的种植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本论文围绕服务“三农”和“产业振兴”,面对涉农政府部门和农民的精准化服务需求,针对种植信息来源于多部门导致的汇聚难、支撑政府决策服务弱、农民获取信息难等问题,依托诸城市乡村振兴“一张图”项目,研究了种植专题数据的融合与处理方法;进行了土壤养分丰缺分析;构建了种植专题数据库;设计并实现了基于GIS的种植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研究了多源异构种植数据融合与处理方法。针对农业信息服务面临的数据来源多样、信息分散孤立、空间化难度大和抽取难度大等问题,将农业信息服务相关的多源异构数据使用数据源格式转换方法、结构化数据抽取技术、地名地址匹配技术、地理编码技术、空间关联技术以及GIS技术等进行快速融合,并对处理后的数据采用混合模式进行管理;通过整合地理数据及分布在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等17个业务部门的涉农数据,构建了种植专题数据库,主要包括种植类型、土壤类型、土壤养分、水利设施、农业专家、农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产品价格、政策法规信息等。(2)进行了土壤养分丰缺分析。通过对诸城市土壤pH值、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以及有机质指标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探索性数据分析以及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中的普通克里金法和协同克里金法插值方法进行各拟合参数的比较和交叉验证,选择合适的插值模型并进行参数调整,研究诸城市土壤养分空间特征;通过协同克里金插值和土壤养分分级指标得到了土壤养分分布图,为精准施肥提供依据。(3)设计并实现了基于GIS的种植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基于GIS空间分析、响应式框架等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基于GIS的种植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主要实现了种植信息、农业政策法规、农技服务、劳动用工、农产品供求、农产品市场价格、涉农补贴、农资服务等信息的检索、统计分析、决策应用等功能。系统通过浏览器和微信公众号,为种植户提供了从种植前土地的流转、作物品种选择,到种植过程中生产资料购买、农业技术指导、劳动用工,收获后农产品销售、市场等整个作物种植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服务,通过对诸城市种植布局和结构、土壤肥力、降雨、农资企业、农业现代化机械情况等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为农业管理部门调整种植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三农政策制定以及指导农民合理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系统已服务于诸城市17个政府部门、20多万户农民、1000多个家庭农场。系统的应用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张鸿亮[5](2020)在《基于BIM的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施工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为梁拱组合体系,具有自重轻、受力合理、适应性强和造型美观等优点,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其施工工序繁多且方式复杂,对施工过程的准确控制成为提高施工质量、效率和安全的关键。随着BIM逐渐成熟,其在桥梁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基于BIM的施工控制也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本文以乌金渡拱桥为工程背景,对基于BIM的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施工控制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并制定了公路桥梁构件信息分类与编码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参数化建模,建立了包含纵系梁、拱肋钢管和风撑等构件的核心构件族库,根据空间位置拼组形成全桥BIM模型,并通过施工图校核发现11处错误;通过细部构件参数化建模,建立精细化的拱脚局部BIM模型,并通过碰撞检查发现与预应力筋相关的18处碰撞问题;通过Dynamo可视化编程完成了BIM模型信息集成,提升了附属信息关联BIM模型的效率。其次,研究了基于BIM的全桥有限元分析数据转换方法,基于Dynamo与Python编程实现全桥BIM模型节点、单元和截面MCT命令流的转换,生成Midas Civil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拱脚部位为拱肋和系梁的最不利位置,应在施工过程重点控制;通过对各施工阶段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确定各施工阶段拱肋线形和钢管应力的主要控制参数和次要控制参数,为施工控制提供数据支持,并确定主要控制目标。再次,研究了基于BIM的拱脚局部有限元分析数据转换方法,基于Dynamo与Python编程实现拱脚几何模型的分割与转换,生成Midas FEA细部分析模型;对各最不利荷载工况下拱脚应力分析,大部分区域符合设计强度要求,小部分区域如拱肋上下钢管与拱脚混凝土交界处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应力超出材料强度设计值,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基于BIM参数化建模优势,探究了承压板和加劲肋对拱脚应力结果的影响,由分析结果可知,承压板和加劲肋可大幅降低拱肋钢管的最大应力,有效缓解拱脚区域应力集中现象。最后,研究并制定了施工监控测点分类与编码体系,建立包含监控测点的施工监控BIM模型;基于Dynamo开发了监控测点数据管理系统,包含测点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可视化预警三个模块,以Midas Civil的计算结果和施工过程实测数据为基础,实现对数据的高效统一管理与分析展示;针对疫情期间施工进度延误导致的施工参数变化问题,基于Dynamo和Python,编程实现了施工实际结构参数与Midas Civil模型的实时反馈修正,提升了施工控制的准确度。
王可[6](2020)在《基于断面优化的车身结构快捷设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汽车车身概念设计阶段,主断面设计因描述车身梁结构特征与装配关系,贯穿于整个车身开发过程。虽然可以借鉴成熟的标杆车型设计经验,传统车身设计过程还是过于复杂而且依赖设计人员的经验判断和实验模拟方法,设计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常因体现的太晚最终影响车身开发质量。因此在车身概念设计阶段的主断面设计过程中,在参考成熟标杆车型的断面设计基础上,引入车身断面优化设计技术与断面快速匹配方法,对于提高车身开发的结构质量和设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车身主断面设计方法为研究对象,对乘用车车身结构进行分析并确定车身主断面划分标准与定义原则,基于成熟标杆车型建立主断面库。在曲线曲率变化理论的基础上,依据曲率识别法对车身断面中各曲线段进行分类判定,根据不同曲线类型进行断面曲线简化处理并输出断面简化数据,使参考断面能够满足断面参数化设计的要求。以参数化断面简化数据为基础,对影响车身质量与刚度的断面性能参数计算方法进行推导,引入比例向量法作为断面形状优化控制方法,结合遗传算法对参考断面进行以刚度性能参数为约束条件的轻量化设计,然后利用断面表示方法完成优化后断面形状的重构处理,依据新车型造型面建立车身线框模型并确定断面匹配基准点。基于三维空间图形坐标变换理论,建立了用于优化后断面图形与线框模型进行快捷匹配与对齐的技术方法。最后基于以上对于断面设计的理论研究,本文利用数据库管理与UG二次开发平台,设计开发了车身断面快捷设计系统,并通过实例演示了对于车身参考断面的简化处理、优化设计以及断面优化结果输出利用的过程,证明了系统的实用性。
肖建敏[7](2020)在《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高强度的铁矿区资源开发利用过程,长期过度开采过程会造成矿区土地受损和矿区景观破坏,这种变化是矿区资源的开采过程对区域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反映。为了更加直观地反应矿区景观及生态变化,可以通过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对矿区景观规划结果进行预览,对矿区景观格局进行二维规划及三维场景搭建,构建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设计了景观生态等级评价体系,确定影响矿区景观生态等级的影响因子,并划定六个矿区等级,提出了景观生态等级评定方法,并最终实现评价体系的完整构建。2)研究景观规划分析、景观生态等级评价体系与GIS系统的结合方式,研究在GIS系统下实现景观规划分析的方法以及景观生态等级自评价。3)设计了景观格局模拟原型系统。系统以C#作为开发语言,ArcEngine作为GIS功能核心开发库,以SceneControl作为三维景观展示库,在Visual Studio平台开发实现C/S架构系统。系统除了具备基础的GIS数据管理功能外,实现了景观分析、景观格局生态等级自评价,并实现了三维景观在系统中的展示。最终以唐山某矿区作为研究对象在系统上进行模拟,分析得到2000~2015年景观各要素相转移轨迹特征及景观类型变化情况,并通过景观生态等级评价模块评定矿区等级为VI级,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并利用该系统对研究矿区进行了二维景观规划,实现景观方案在三维场景生成与模拟。图50幅;表8个;参90篇。
刘师卓[8](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梁柱配筋深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国家大力推进建筑行业工业化和信息化,BIM技术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BIM技术的快速发展。然而现阶段构建BIM模型仍然处于传统的手工建模阶段,需要对照结构施工图再进行BIM模型的创建,这种方法即耗费时间也耗费人工,同时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违背BIM正向设计的发展方向,不符合BIM高效、智能、信息化的理念。同时BIM模型在出图方面的应用也不甚理想,当模型体量过大时,想要对单个构件进行操作是十分复杂的。基于此,本文对混凝土梁柱配筋进行深化设计,采用参数化设计的方法对结构以及配筋模型进行设计,同时设计一种含有结构以及配筋信息的参数表示方法,使用C#语言对Revit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批量创建配筋模型以及对既有模型的详图深化设计。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适用BIM参数化设计的柱单根纵筋多点深化设计方法;根据柱中角筋和边筋的分布特点和构造要求,研究柱纵向钢筋截面内分布的深化设计方法;结合箍筋的构造特点,研究柱中单肢箍、双肢箍的深化设计方法,提出箍筋的形状与截面的参数化设计模型;研究箍筋参数与纵筋平面布置间的参数化关系,提出纵筋和箍筋相关联的深化设计模型;研究基于Excel表格数据驱动的柱配筋批量深化设计方法。(2)研究基于BIM的梁参数设计方法;研究梁单根纵筋基于特征的多点深化设计方法;根据梁截面内纵筋的分布特点和构造要求,研究梁纵筋与梁截面关系的深化设计方法,提出相应的参数化模型;结合梁内箍筋的构造特点,研究梁中单肢箍、双肢箍的深化设计方法,提出结合箍筋的形状与截面关系的的参数化设计模型;研究截面箍筋参数与纵筋平面布置间的参数化关系,提出纵筋和箍筋相关联的深化设计模型;研究基于Excel表格数据驱动的梁配筋批量深化设计方法。(3)研究适用于BIM的梁柱单构件深化设计模板;研究基于Revit的构件三维视图设计的API方法;研究构件剖面视图以及构件配筋自动标注的API方法。通过BIM软件的二次开发,研究并实现对既有梁柱BIM模型的详图深化设计。
陈方吾[9](2020)在《边坡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及可视化系统研发》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网络可视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边坡地下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建模及地上三维实景可视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边坡工程的建设和维护的过程中需要远程共享数据、管理数据、共同编辑数据、保存数据等。随着计算机Cesium开源平台的不断发展,以及三维空间数据管理和Web端可视化理论技术研究的不断深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快速建立地上地下“一体化”边坡三维实体模型的技术条件。当大型边坡工程发生危险时,需要快速应用少量地质数据建立三维地质体模型并Web端可视化展示,从而对边坡治理工程作出合理的应对。因此,本文通过研究雅西高速公路瓦厂坪段变形边坡、薛城一号边坡、深圳田心石场边坡,在地下边坡三维地质体模型及地上三维实景模型的快速构建并进行边坡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可视化展示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三维地质体建模技术、三维地质体建模软件、三维可视化展示系统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确定构建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边坡可视化展示系统的重要性,从而明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2)研究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边坡建模理论和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上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分析地上边坡三维实景快速构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是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构建三维实景模型的相关基本理论和方法,阐述无人机倾斜摄影快速建模技术的具体步骤及其优点。(2)分析地下三维边坡快速建模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地质数据的处理、空间数据模型理论、插值拟合算法、Itas CAD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等理论,并重点分析构建地上地下三维实体模型的关键技术。(3)结合地上地下建模的基础理论,针对边坡工程分别采用地上和地下快速建模的手段进行工程上的实际应用,最后通过Itas CAD、EVS、GOCAD三个地质体建模软件分别构建三维实体模型并分析关键建模技术。(4)对比分析三个建模软件的的优点,具体分析如何快速实现地下三维地质体建模,并提出一套根据具体的地质数据丰富程度实现快速建模的方案。(3)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边坡可视化系统研发,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基于Cesium三维地球开源平台研发可视化展示系统,详细介绍系统的平台架构基础、包括平台的关键技术和框架、环境架构等。并且详细介绍了三维边坡地上模型和地下模型的格式转化技术手段。(2)通过对系统的总体设计及功能需求分析,确定了系统的架构、数据管理手段、数据功能实现方法等。实现了多维地球空间数据三维可视化和地上地下一体化漫游,并且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将无人机倾斜摄影创建精细化地上三维实景模型加载到可视化系统,再将快速构建的边坡地下三维地质体模型加载可视化系统,最终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边坡可视化综合展示。(3)在基于Cesium开源平台进行集成二次开发构建边坡可视化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基于Nginx、IIS服务器的网络发布,通过前端的应用打包和发布、后端应用发布、实现了Web端可视化浏览和展示。开发了网络版地质体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项目信息、地质体详细信息管理和查询功能,最后实现三维地质体可视化、钻孔和岩芯信息可视化、剖面可视化,对具体的工程进行实际应用检验。
牛一凡[10](2020)在《基于BIM的异形建筑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异形建筑,表现在外形不规则,多具有曲折或流线的特征,使建筑本身出现了大量非标准建筑及结构构件,使得建模过程复杂且效率低,因此BIM参数化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异形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中。但目前参数化技术多用于异形建筑前期概念设计阶段,在后期BIM模型建立仍采用传统方式建模,面对依附于异形建筑构件上巨大的信息量建模过程耗时费力。为了高效的建立、管理模型信息,本文选择Revit为建模软件,利用可视化编程插件Dynamo作为主要开发工具,结合Python、DesignScrip语言研究异形建筑曲面参数化生成和数据信息管理及应用,具体做了以下工作:首先研究基于Dynamo的异形曲面参数化生成方法,从异形建筑曲面特点出发,梳理国内外典型异形建筑案例的建模逻辑和规律,提出基于Dynamo的异形曲面建模的逻辑框架与方法,并针对网格划分开发自定义节点包,利用Dynamo程序驱动Revit快速生成曲面模型。其次针对异形建筑构件数据信息处理及传递需求进行分析,构建了基于Dynamo-Revit的模型信息管理体系,分为“基础数据库-数据处理平台-数据输出平台”三部分,针对异形构件复杂多样、建模效率低等问题,基于Dynamo并结合Python语言开发了相应的实现构件快速布置与修改的程序,能对信息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并输出精确可靠的数据。最后进行参数化建模的工程应用,以福州某幕墙工程为例,结合所提出的流程框架进行实证,实现幕墙曲面造型的参数化生成、构件数据处理和传递,并与传统Revit建模方式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曲面创建思路及程序的可行性,以及其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效率和准确性,表明所提方案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参数化建模方法能够有效应用于实际工程,基于Dynamo-Revit平台进行异形曲面参数化生成及信息数据管理,能够大大提高建模效率,减少建模过程中的重复性工作,可以为BIM在参数化建模的应用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以后Dynamo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利用Excel数据库管理及宏语言建立控制点数据库查询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Excel数据库管理及宏语言建立控制点数据库查询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自然资源移动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自然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
1.2.2 自然资源决策分析系统研究现状 |
1.2.3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用于自然资源决策系统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架构 |
第二章 数据来源 |
2.1 数据需求及来源 |
2.2 数据如何支持自然资源决策分析 |
2.3 三维倾斜模型数据采集与处理 |
2.3.1 数据采集与处理流程 |
2.3.2 三维模型成果输出 |
第三章 数据预处理关键技术 |
3.1 数据制作 |
3.1.1 制作内容 |
3.1.2 报表制作 |
3.1.3 Geodatabase制作 |
3.1.4 其他矢量数据制作 |
3.1.4.1 地图切片技术原理 |
3.1.4.2 地图切片方法 |
3.2 数据导入 |
3.2.1 自然资源多源数据融合叠加 |
3.2.2 数据加载方法 |
第四章 自然资源决策分析平台搭建关键技术 |
4.1 需求分析 |
4.1.1 功能需求分析 |
4.1.2 性能需求 |
4.1.3 平台开发关键技术 |
4.2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
4.2.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
4.2.2 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
4.2.3 数据库设计 |
4.2.3.1 数据流程设计 |
4.2.3.2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4.2.3.3 数据交互设计 |
4.3 平台详细设计与实现 |
4.3.1 具体功能实现 |
4.3.1.1 用户登录 |
4.3.1.2 数据管理 |
4.3.1.3 图层管理 |
4.3.1.4 空间查询 |
4.3.1.5 测量工具 |
4.3.1.6 占地分析 |
4.3.1.7 对比分析 |
4.3.1.8 绘制 |
4.3.1.9 跟踪采集 |
4.3.1.10 书签管理 |
4.3.1.11 轨迹查询: |
4.3.2 三维服务功能实现 |
4.3.2.1 三维可视化 |
4.3.2.2 三维空间特征量算 |
4.3.2.3 视域控制关键算法 |
第五章 移动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探究 |
5.1 数据准备 |
5.2 空间化管理自然资源“一张图” |
5.2.1 业务概念 |
5.2.2 决策功能实现 |
5.2.3 应用分析 |
5.3 辅助开展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确权 |
5.3.0 业务概念 |
5.3.1 决策功能实现 |
5.3.2 应用分析 |
5.4 解决资源数据冲突 |
5.4.1 业务概念 |
5.4.2 决策功能实现 |
5.4.3 应用分析 |
5.5 决策支持系统能力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6.2 不足之处 |
6.3 发展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B:开发环境搭建和配置 |
附录 C:三维服务核心代码 |
(2)影像控制点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影像控制点管理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2.1 数据库 |
2.1.1 数据库系统 |
2.1.2 数据库管理系统 |
2.2 模板技术 |
2.2.1 模板体系介绍 |
2.2.2 影像控制点模板定制 |
2.3 内存管理 |
2.3.1 静态内存管理 |
2.3.2 传统动态内存管理 |
2.3.3 改进的动态内存管理机制 |
第三章 影像控制点库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体系结构 |
3.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3.1 设计目标 |
3.3.2 设计原则 |
3.3.3 总体结构设计 |
3.4 系统功能设计 |
3.4.1 系统信息管理 |
3.4.2 数据输入 |
3.4.3 像控点管理 |
3.4.4 像控点查询分析 |
3.4.5 GIS基础功能 |
3.4.6 数据输出 |
第四章 影像控制点库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
4.1 数据内容及标准化处理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数据特点 |
4.1.3 数据分类 |
4.1.4 数据标准化处理 |
4.2 数据库设计原则 |
4.3 数据库总体设计框架 |
4.4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第五章 影像控制点库管理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 |
5.2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5.2.1 系统信息管理 |
5.2.2 影像控制点入库 |
5.2.3 影像控制点管理 |
5.2.4 影像控制点查询 |
5.2.5 GIS基础功能 |
5.2.6 影像控制点输出 |
5.3 系统测试 |
5.3.1 测试概述 |
5.3.2 测试用例及结果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BIM的山岭隧道施工许可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隧道BIM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三维建模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隧道施工许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文笔山隧道项目工程概况 |
2.1 项目概况 |
2.2 工程地质 |
2.3 水文地质 |
2.4 隧道设计 |
2.5 隧道施工段施工方案 |
3 基于BIM的文笔山隧道支护结构及地质建模 |
3.1 基于Dynamo隧道结构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 |
3.1.1 隧道BIM模型构建平台概述 |
3.1.2 隧道建模精度 |
3.1.3 隧道构件参数化建模方法 |
3.1.4 文笔山隧道模型创建 |
3.2 随址区三维地质BIM模型构建 |
3.2.1 地质数据特点及建模方法确定 |
3.2.2 地质建模流程 |
3.2.3 地质数据收集及规范化预处理 |
3.2.4 地质数据可视化 |
3.3 模型的分析与应用 |
3.3.1 结构模型信息查询与工程量统计 |
3.3.2 地质模型空间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综合地质预报中TSP数据的地质模型优化 |
4.1 TSP工作原理 |
4.2 TSP技术理论基础 |
4.2.1 岩体的弹性参数 |
4.2.2 弹性波理论 |
4.3 文笔山隧道TSP技术应用 |
4.3.1 TSP系统组成 |
4.3.2 TSP探测系统布置及数据采集 |
4.3.3 地质预报数据解译 |
4.3.4 实例工程应用 |
4.4 TSP数据融合精细化建模 |
4.4.1 基于TSP数据三维可视化精细建模 |
4.4.2 地质模型分段更新 |
4.5 文笔山隧道综合预报成果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精细地质预报数据的施工许可评价 |
5.1 隧道施工许可评价理论 |
5.1.1 隧道施工许可机制的概念及评价意义 |
5.1.2 隧道施工许可评价指标构建 |
5.1.3 隧道施工许可评价方法 |
5.1.4 隧道施工许可评价标准及准则 |
5.2 隧道施工动态风险评估及施工优化流程 |
5.3 隧道施工许可评价实例应用 |
5.3.1 施工段工程概况 |
5.3.2 施工段评价指标参数 |
5.3.3 施工许可评价 |
5.3.4 评价结果 |
5.4 隧道未开挖段风险控制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基于GIS的种植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
1.2.2 GIS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种植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需求分析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用户分析 |
2.3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2.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种植专题数据融合与处理 |
3.1 数据分析 |
3.1.1 空间数据分析 |
3.1.2 非空间数据分析 |
3.2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 |
3.3 数据处理 |
3.3.1 空间数据处理 |
3.3.2 非空间数据处理 |
3.4 数据管理 |
3.5 实验验证-以土壤养分丰缺分析为例 |
3.5.1 研究方法 |
3.5.2 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种植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2.1 种植信息模块 |
4.2.2 市场信息模块 |
4.2.3 生活信息模块 |
4.2.4 用工信息模块 |
4.2.5 政策法规模块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构成 |
4.3.2 数据库概念设计 |
4.3.3 数据库实体设计 |
4.4 种植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实现 |
4.4.1 主要技术 |
4.4.2 系统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5)基于BIM的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施工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BIM概念 |
1.1.2 BIM特点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IM国外研究现状 |
1.2.2 BIM国内研究现状 |
1.3 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施工控制概述 |
1.3.1 施工控制目的 |
1.3.2 施工控制内容 |
1.3.3 施工控制方法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本文主要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BIM模型建立 |
2.1 引言 |
2.2 工程背景 |
2.3 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构件分类与编码 |
2.3.1 桥梁工程系统分解结构 |
2.3.2 乌金渡拱桥编码建立 |
2.4 全桥BIM模型建立 |
2.4.1 BIM核心建模软件选择 |
2.4.2 基于Revit的参数化建模 |
2.4.3 BIM模型建模精度 |
2.4.4 参数化核心构件库建立 |
2.4.5 全桥整体BIM模型的建立 |
2.4.6 施工图校核 |
2.5 拱脚局部BIM模型建立 |
2.5.1 拱脚局部构造 |
2.5.2 参数化构件库建立 |
2.5.3 拱脚局部BIM模型建立 |
2.5.4 碰撞检查 |
2.6 基于Dynamo的构件信息集成 |
2.6.1 Dynamo概述 |
2.6.2 基于Dynamo的构件信息集成模块 |
2.7 本章小结 |
3 基于BIM的乌金渡拱桥全桥有限元分析 |
3.1 引言 |
3.2 BIM模型与Midas Civil模型数据转换方法研究 |
3.2.1 Midas Civil命令流建模特点 |
3.2.2 桥梁主体BIM模型数据转换 |
3.2.3 桥梁预应力筋BIM模型数据转换 |
3.3 全桥有限元模型完善 |
3.3.1 模型计算参数选取 |
3.3.2 施工阶段划分 |
3.3.3 施工阶段联合截面定义 |
3.4 全桥有限元分析 |
3.4.1 支座反力计算 |
3.4.2 内力计算 |
3.4.3 位移计算 |
3.4.4 施工预拱度 |
3.4.5 拱肋应力计算 |
3.5 参数敏感性分析 |
3.5.1 系杆拱桥施工控制误差分析 |
3.5.2 结构参数与评价指标 |
3.5.3 拱肋支架拆除阶段参数敏感性分析 |
3.5.4 吊杆张拉完成阶段参数敏感性分析 |
3.5.5 桥面铺装施工阶段参数敏感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BIM的拱脚局部应力分析 |
4.1 引言 |
4.2 BIM模型与Midas FEA模型数据转换方法研究 |
4.2.1 Midas FEA局部分析建模方式 |
4.2.2 拱脚BIM模型几何清理 |
4.2.3 基于Dynamo的系杆横梁BIM模型分割提取 |
4.2.4 BIM模型与Midas FEA模型数据转换 |
4.3 最不利荷载工况确定 |
4.3.1 施工阶段最不利荷载工况确定 |
4.3.2 运营阶段最不利荷载工况确定 |
4.3.3 最不利荷载工况下等效边界力计算 |
4.4 拱脚局部应力分析 |
4.4.1 吊杆张拉完成工况应力分析 |
4.4.2 桥面铺装工况应力分析 |
4.4.3 运营期恒载作用工况应力分析 |
4.4.4 运营期拱脚最大轴力工况应力分析 |
4.4.5 运营期拱脚最大弯矩工况应力分析 |
4.5 承压板和加劲肋对拱脚应力的影响分析 |
4.5.1 承压板和加劲肋对拱肋钢管的影响 |
4.5.2 承压板和加劲肋对拱肋混凝土的影响 |
4.5.3 承压板和加劲肋对拱脚混凝土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Dynamo的施工监控测点数据管理及参数修正 |
5.1 引言 |
5.2 施工监控测点数据管理框架 |
5.3 施工监控测点BIM模型建立 |
5.3.1 监控测点布置方案 |
5.3.2 监控测点编码体系 |
5.3.3 测点BIM模型建立 |
5.4 基于Dynamo的测点数据管理 |
5.4.1 测点数据集成模块 |
5.4.2 测点数据分析模块 |
5.4.3 施工监控可视化预警模块 |
5.5 基于Dynamo的有限元模型参数反馈修正 |
5.5.1 停工期与混凝土弹性模量修正 |
5.5.2 施工期环境温度修正 |
5.5.3 预应力筋与吊杆张拉力修正 |
5.5.4 有限元模型参数修正分析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断面优化的车身结构快捷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车身梁结构开发技术研究现状 |
1.2.1 车身断面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1.2.2 车身梁断面数据管理技术研究现状 |
1.2.3 车身结构优化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预期目标 |
1.4 论文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车身开发与参考梁断面简化方法 |
2.1 汽车白车身结构及开发 |
2.1.1 汽车白车身结构 |
2.1.2 汽车车身开发流程 |
2.2 车身参考断面的选择与提取 |
2.2.1 车身断面位置选择 |
2.2.2 断面线提取与处理 |
2.3 车身结构断面简化方法 |
2.3.1 断面简化原则 |
2.3.2 断面线判定方法 |
2.3.3 车身梁断面简化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车身断面形状优化设计技术研究 |
3.1 遗传优化算法 |
3.1.1 遗传算法基本优化流程 |
3.1.2 遗传算法特点 |
3.2 断面形状优化控制方法 |
3.2.1 断面形状控制的实现过程 |
3.2.2 比例向量控制方法特性 |
3.3 梁断面力学性能参数 |
3.3.1 断面面积 |
3.3.2 断面质心 |
3.3.3 断面弯曲惯性矩 |
3.3.4 断面扭转惯性矩 |
3.4 车身梁断面形状优化设计 |
3.4.1 梁断面优化模型 |
3.4.2 车身梁断面形状优化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车身断面快捷匹配方法研究 |
4.1 基于A面的车身线框模型 |
4.1.1 车身线框模型的建立过程 |
4.1.2 断面匹配基准点信息 |
4.2 车身结构断面表示方法 |
4.3 断面匹配坐标变换理论 |
4.3.1 空间基本坐标变换 |
4.3.2 组合坐标变换 |
4.3.3 三维坐标变换 |
4.4 断面快捷匹配技术 |
4.4.1 断面匹配方法 |
4.4.2 断面对齐方法 |
4.4.3 车身梁断面快捷匹配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车身断面快捷设计系统的实现 |
5.1 UG二次开发工具 |
5.1.1 系统开发环境 |
5.1.2 UG/Open API |
5.1.3 交互界面设计 |
5.2 车身断面简化模块 |
5.2.1 界面设计 |
5.2.2 程序开发 |
5.3 断面数据库 |
5.3.1 断面简化数据库的建立 |
5.3.2 MFC ODBC数据源访问 |
5.4 车身断面快捷设计系统的开发 |
5.4.1 断面优化模块功能设计 |
5.4.2 断面优化模块实现过程 |
5.4.3 断面快捷匹配模块功能结构 |
5.4.4 断面快捷匹配模块程序原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车身断面快捷设计系统实例 |
6.1 参考断面的简化处理 |
6.1.1 选择车型及断面位置信息 |
6.1.2 简化结果输出 |
6.2 车身断面形状优化设计 |
6.2.1 获取车身断面简化数据 |
6.2.2 A柱断面优化设计 |
6.3 车身结构快捷设计 |
6.3.1 断面快捷匹配与对齐 |
6.3.2 依据断面的车身结构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矿区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
1.2.2 矿区景观重构研究现状 |
1.2.3 矿区景观生态格局评价与构建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实现的关键步骤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数据准备 |
2.3 遥感数据处理 |
2.4 景观生态等级评价 |
2.4.1 等级评价体系的确立 |
2.4.2 指标评定依据 |
2.4.3 加权平均值评价法 |
2.4.4 基于AHP改良的加权平均值评价法 |
2.5 基于Scene Control库的三维可视化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设计 |
3.1 核心技术介绍 |
3.1.1 Arc Engine介绍 |
3.1.2 虚拟仿真技术 |
3.1.3 虚拟仿真建模软件-Sketch Up |
3.2 总体设计目标 |
3.3 系统需求分析 |
3.3.1 系统服务对象分析 |
3.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3.3 系统性能需求 |
3.3.4 系统运行需求 |
3.4 总体设计 |
3.4.1 系统架构设计 |
3.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4.3 系统技术路线 |
3.4.4 系统主要界面布局设计 |
3.5 数据库设计 |
3.5.1 空间数据库 |
3.5.2 业务数据库 |
3.5.3 GIS分层数据流图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实现 |
4.1 系统界面及GIS功能实现 |
4.1.1 用户登录注册模块 |
4.1.2 信息管理模块 |
4.1.3 数据查询模块 |
4.1.4 图形管理模块 |
4.1.5 其他功能 |
4.2 系统评价体系功能实现 |
4.2.1 景观分析模块 |
4.2.2 景观生态等级评价模块 |
4.3 系统三维模拟仿真实现 |
4.3.1 矿区地表模型形成 |
4.3.2 矿区景观重构三维场景模拟展示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BIM技术的梁柱配筋深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于API的 Revit二次开发 |
2.1 Revit二次开发简介 |
2.1.1 Revit二次开发环境 |
2.1.2 Revit二次开发流程 |
2.2 Revit API接口 |
2.3 Revit元素 |
2.3.1 元素继承关系与属性 |
2.3.2 元素收集器 |
2.3.3 元素过滤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BIM的混凝土柱配筋深化设计 |
3.1 混凝土柱配筋深化设计的问题 |
3.1.1 平法与BIM的结合 |
3.1.2 混凝土柱钢筋构造形式 |
3.2 不含配筋的混凝土柱深化设计 |
3.2.1 柱族深化设计 |
3.2.2 创建柱模型 |
3.3 柱配筋深化设计 |
3.3.1 单根纵筋深化设计 |
3.3.2 纵筋深化设计 |
3.3.3 单根箍筋深化设计 |
3.3.4 箍筋深化设计 |
3.4 参数数据设计及批量建模方法 |
3.4.1 柱实例数据设计以及批量建模 |
3.4.2 柱配筋参数数据设计以及批量建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BIM的混凝土梁配筋深化设计 |
4.1 混凝土梁钢筋构造形式 |
4.2 不含配筋的混凝土梁深化设计 |
4.2.1 梁族深化设计 |
4.2.2 创建梁模型 |
4.3 梁配筋深化设计 |
4.3.1 单根纵筋深化设计 |
4.3.2 纵筋深化设计 |
4.3.3 单根箍筋深化设计 |
4.3.4 箍筋深化设计 |
4.4 参数数据设计及批量建模方法 |
4.4.1 梁实例参数数据设计及批量建模方法 |
4.4.2 梁配筋参数数据设计及批量建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BIM的梁柱构件详图深化设计 |
5.1 出图模板设计 |
5.2 三维视图 |
5.3 柱深化设计图 |
5.3.1 柱剖面视图 |
5.3.2 柱线性标注 |
5.3.3 柱箍筋线性标注 |
5.3.4 柱纵筋线性标注 |
5.4 梁深化设计图 |
5.4.1 梁剖面视图 |
5.4.2 梁线性标注 |
5.4.3 梁箍筋线性标注 |
5.4.4 梁纵筋线性标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边坡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及可视化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三维地质体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
1.2.2 三维地质体建模软件研究现状 |
1.2.3 三维可视化展示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地上地下“一体化”建模基础理论 |
2.1 地上三维建模理论与方法 |
2.1.1 无人机倾斜摄影 |
2.1.2 无人机边坡三维实景建模方法 |
2.2 地下三维建模理论与方法 |
2.2.1 地质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 |
2.2.2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
2.2.3 插值拟合算法 |
2.2.4 Itas CAD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上三维边坡快速建模技术的工程应用 |
3.1 概述 |
3.2 地上三维实景快速建模方法 |
3.3 工程应用 |
3.3.1 瓦厂坪大桥危险段边坡三维实景模型构建 |
3.3.2 薛城1号边坡地上三维实景模型构建 |
3.3.3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优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下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的工程应用 |
4.1 基于Itas CAD的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 |
4.1.1 快速构建瓦厂坪大桥边坡地质数据库 |
4.1.2 快速创建三维地表模型 |
4.1.3 构建空间地层分界面 |
4.1.4 面生成体模型方法 |
4.1.5 模型检验 |
4.2 基于EVS的三维地质体模型快速建模 |
4.2.1 EVS建模步骤 |
4.2.2 EVS构建瓦厂坪、田心石场边坡模型 |
4.3 基于GOCAD的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 |
4.3.1 GOCAD建模步骤 |
4.3.2 GOCAD构建瓦厂坪三维边坡模型 |
4.4 地下三维地质体建模技术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Cesium开源平台构建边坡三维地质体可视化系统 |
5.1 Cesium平台架构基础 |
5.1.1 WebGL技术 |
5.1.2 Cesium开源平台 |
5.1.3 Node.js环境 |
5.1.4 Angular框架 |
5.1.5 Cesium模型格式 |
5.2 基于Cesium的模型转化与数据加载实现 |
5.2.1 基于Cesium的模型转化 |
5.2.2 基于Cesium的模型数据加载实现代码 |
5.3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
5.3.1 系统总体设计 |
5.3.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3 基于Nginx、IIS服务器的网络发布 |
5.4 系统应用 |
5.4.1 地质体信息管理 |
5.4.2 钻孔和岩芯信息管理及可视化展示 |
5.4.3 地上地下“一体化”边坡三维可视化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10)基于BIM的异形建筑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IM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异形建筑BIM技术研究现状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利用BIM平台实现异形曲面参数化生成 |
1.3.2 在BIM平台解决模型信息数据协调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意义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BIM技术及参数化建模方法 |
2.1 BIM参数化建模理论方法 |
2.1.1 BIM技术理论方法 |
2.1.2 参数化建模理论方法 |
2.1.3 BIM参数化建模软件对比 |
2.2 BIM技术在异形建筑与传统建筑中的应用对比 |
2.2.1 BIM建模方式对比 |
2.2.2 信息传递与信息表达对比 |
2.2.3 数字化加工建造需求对比 |
2.3 可视化编程软件Dynamo |
2.3.1 Dynamo可视化编程原理 |
2.3.2 Dynamo基本组成要素 |
2.3.3 Dynamo可视化编程的总体思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Dynamo的异形曲面参数化生成方法 |
3.1 异形建筑表面的基本形式 |
3.1.1 异形建筑表面分类 |
3.1.2 异形曲面生成逻辑梳理 |
3.2 异形曲面参数化生成思路 |
3.2.1 选择建模起点 |
3.2.2 进行参数筛选 |
3.2.3 确定建模逻辑 |
3.2.4 结果输出 |
3.3 基于Dynamo的异形曲面建模方法 |
3.3.1 基于几何变换生成曲面的方法 |
3.3.2 基于离散点拟合生成曲面的方法 |
3.4 曲面参数化网格划分 |
3.4.1 网格生成原理 |
3.4.2 网格划分步骤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Dynamo-Revit模型信息管理体系构建 |
4.1 模型信息管理体系构建 |
4.1.1 需求分析 |
4.1.2 构建思路 |
4.1.3 架构设计 |
4.2 基础数据库构建方法 |
4.2.1 自适应构件创建 |
4.2.2 Excel数据库创建 |
4.3 数据处理平台构建方法 |
4.3.1 数据读取模块 |
4.3.2 数据运算模块 |
4.3.3 数据输出模块 |
4.4 信息输出平台构建方法 |
4.4.1 程序代码输出 |
4.4.2 模型文件输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异形建筑参数化建模的工程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2 参数化模型建立 |
5.2.1 参数化建模过程分析 |
5.2.2 参数化模型建立 |
5.2.3 参数化网格划分 |
5.3 模型构件信息管理 |
5.3.1 构件批量生成与布置 |
5.3.2 构件自动化编号 |
5.3.3 构件信息添加及输出 |
5.4 参数化建模方法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效果 |
5.4.1 参数化建模效果对比 |
5.4.2 Dynamo参数化建模的价值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利用Excel数据库管理及宏语言建立控制点数据库查询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然资源移动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陈青.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影像控制点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黄鹏. 长安大学, 2021
- [3]基于BIM的山岭隧道施工许可评价研究[D]. 任忠效.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4]基于GIS的种植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D]. 胡佳.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5]基于BIM的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施工控制研究[D]. 张鸿亮.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基于断面优化的车身结构快捷设计技术研究[D]. 王可.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7]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设计与实现[D]. 肖建敏.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BIM技术的梁柱配筋深化设计研究[D]. 刘师卓.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9]边坡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及可视化系统研发[D]. 陈方吾.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10]基于BIM的异形建筑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及应用[D]. 牛一凡. 华侨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