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18例昏迷患儿病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娟玉,陈娜,王蕾,张东,赵成松,邓亚仙[1](2021)在《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50例病例系列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近年来儿童卒中的发病率显着增长,其中动脉缺血性卒中比例居多,儿童缺血性卒中的病因与成人不同,早期识别、及时对因治疗,能显着降低致残率。目的分析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对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在北京天坛医院儿科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就诊的动脉缺血性卒中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结局指标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结果 50例患儿纳入本文分析,男29例,女21例。发病年龄9个月至17岁,平均年龄(8.8±3.9)岁,7~10岁21例(42%)。病因包括烟雾病39例(78%),感染5例(10%),头部外伤3例(6%),血管炎、心脏病和未找到明确病因各1例(2%)。卒中发作时47例(94%)表现为肢体瘫痪,感觉减退或麻木、语言障碍各9例(18%),其他表现包括中枢性面瘫、意识障碍、癫■等。神经影像学检查提示梗死灶位于多发脑叶19例(38%)、基底节区15例(30%)、单发脑叶10例(20%),脑干1例(2%),多发病灶(基底节、脑叶、小脑及脑干)5例(1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提示前循环受累34例,其中23例(67.6%)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结论学龄期是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发病高峰,肢体瘫痪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烟雾病和感染是主要病因,前循环受累较后循环多见,其中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梗死最常见。
卓秀伟,任淑红,巩帅,张炜华,李久伟,张毓娟,丁昌红[2](2021)在《以急性脑病为主要表现的儿童偏瘫型偏头痛五例临床及遗传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分析以急性脑病为主要表现的偏瘫型偏头痛的临床特征、遗传学特点及诊疗,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5例以急性脑病为主要表现的偏瘫型偏头痛患儿的临床病例及随访资料。结果 5例患儿中男3例、女2例,年龄9.7(3.9~12.7)岁,发病年龄7.0(2.1~12.7)岁。5例患儿高峰期症状均有嗜睡、昏迷等脑病表现,其他临床表现包括头痛、视觉异常、偏瘫、失语、抽搐和发热等,高峰出现时间在病程第2~6天。发病前2例有轻度头外伤,2例有既往类似病史。5例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表现为半侧或部分大脑皮层肿胀及皮层下白质弥散受限,3例合并小脑萎缩。5例患儿均经对症治疗,其中2例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均恢复到基线水平,1例头颅磁共振成像示遗留病灶区萎缩改变。5例患儿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提示均为CACNA1A基因变异,1例为新生变异,1例遗传自无先兆偏头痛的母亲。诊断明确后5例患儿均长期口服氟桂利嗪,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22(7~29)个月,至末次随访5例患儿均未再发肢体无力或脑病表现。1例仍有间断头痛,偶有一过性右侧肢体麻木。结论偏瘫型偏头痛重度发作除表现为头痛、偏瘫、失语、视觉异常等,常伴随意识障碍。多数短期内完全恢复,极少数恢复缓慢,遗留脑萎缩、认知障碍甚至死亡。以CACNA1A基因变异为最常见。氟桂利嗪可预防复发。
孙晓琴[3](2020)在《体躯感觉诱发电位预测儿童严重意识障碍中远期预后的价值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体躯感觉诱发电位(SEP)对严重意识障碍(DOCs)儿童意识恢复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DOC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因分为免疫性脑炎、创伤性脑损伤、非创伤性脑损伤(除外免疫性脑炎)三组,将SEP结果分为以下3级:I级:双侧中枢传导时间(CCT)正常及对称;II级:双侧或单侧CCT不对称或延长;III级:皮层电位波消失。每3个月或者临床观察到患儿意识状态较前有改变时采用CRS-R进行评估,有功能性交流或能够功能性运用物体则判定为意识恢复,以意识恢复或死亡或随访12个月为评估终点。结果:共纳入233例患儿:(1)在创伤性脑损伤和非创伤性脑损伤(除外免疫性脑炎)组中,SEP分级越高,患儿意识恢复率越低(P<0.05)。而免疫性脑炎组的SEP分级与意识恢复率无显着关系(P>0.05)。(2)病程12个月内意识恢复的患儿有127例(54.5%),三组患儿意识恢复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性脑炎组意识恢复率最高(89.3%),创伤性脑损伤组次之(64.4%),其他非创伤性脑损伤组最低(43.8%)。(3)病程12个月内恢复意识的患儿意识恢复时间集中在前3个月(66.9%)。病程3个月至病程12个月时,免疫性脑炎组及创伤性脑损伤组仍保持较高的意识恢复率(分别为39.3%、25.4%),非创伤性脑损伤(除外免疫性脑炎)组中也有部分患儿恢复意识(11.0%)。结论:(1)SEP可以作为创伤性脑损伤和非创伤性脑损伤(除外免疫性脑炎)所致意识障碍患儿意识能否恢复的有效预测指标,SEP分级越高,意识恢复率越低,但灵敏度、特异度较成人低。一次SEP分级对免疫性脑炎患儿意识能否恢复缺乏预测价值。(2)儿童DOCs患者病程12个月时的意识恢复率与病因相关,免疫性脑炎患儿意识恢复率高于创伤性脑损伤患儿,创伤性脑损伤患儿意识恢复率高于非创伤性脑损伤患儿(除外免疫性脑炎)。(3)非创伤性脑损伤尤其是免疫性脑炎所致DOCs在病程3个月后仍有不少患儿恢复意识。发育期儿童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是有别于成人的最大特征,儿童意识障碍预后的评估有其特殊性,非创伤性脑损伤后永久性植物状态的定义并不适用于儿童患者。
董亚如[4](2020)在《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意识障碍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意识障碍是大脑皮质和(或)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受到不同程度损害或功能性障碍的一种临床表现,随着大脑功能状态改变而有所不同。常见的意识障碍包括觉醒水平下降和意识内容发生变化,各种原因所致的意识障碍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均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因此对存在意识障碍患儿脑功能损伤的早期识别与评估,尽早发现可逆性脑功能损伤并改善远期预后,在PICU诊治工作中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脑功能监测评估方法众多,常见的有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phy,vEEG)、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血清脑损伤标志物S100β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神经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各种评估方法利弊共存。近年来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phy,aEEG)作为一种发展迅速的新型脑功能监测方法,在新生儿领域和成人科室中应用广泛,可以和其他脑损伤诊断设备互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危重患者脑功能的早期识别及预后判断的准确性。目前aEEG在儿童领域的临床应用尚未广泛开展,且与vEEG、GCS、S100β蛋白、NSE等脑功能监测方法对评估意识障碍患儿脑功能预后价值之间的差异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意识障碍患儿脑功能监测和评估,分析和比较aEEG与vEEG、改良GCS评分、外周血S100β蛋白和NSE水平对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患儿脑功能评估预后与实际预后的关系,为aEEG在儿童重症领域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目的探讨aEEG评估脑功能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早期识别脑功能损伤和评估预后提供临床参考。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PICU收治的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患儿100例,男63例,女37例,年龄最大14岁,最小1月,年龄≤1岁62例,1~3岁19例,3~6岁9例,6~14岁10例。所有患儿于入院48小时内分别完成aEEG及vEEG监测(监测时间≥6小时)、改良GCS评分、外周血S100β蛋白及NSE检测,根据监测结果评估预后情况。以发病6个月或临床死亡为研究终点,依据儿童脑功能评分(Pediatric cerebral performance category score,PCPC)采用电话随访的形式记录患儿实际预后情况。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aEEG、vEEG、改良GCS评分、S100β蛋白、NSE评估意识障碍患儿脑功能预后的临床效能进行分析和比较,应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估预后与实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纳入临床研究患儿100例,无随访失联及中途退出者。颅内感染28例(28.0%),脓毒性脑病17例(17.0%),癫痫14例(14.0%),缺氧缺血性脑病13例(13.0%),颅内出血9例(9.0%),遗传代谢性疾病8例(8.0%),糖尿病酮症酸中毒5例(5.0%),原发性脑损伤4例(4.0%),颅内占位1例(1.0%)。2.构建aEEG与vEEG、改良GCS、S100β蛋白、NSE脑功能评估方法ROC曲线,计算约登指数得出最佳截断值,以最佳截断值为评估预后金标准,aEEG评估预后不良的灵敏度最高(90.5%),五种脑功能评估方法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847、0.810、0.729、0.685、0.784,用于评估脑功能预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Z值为金标准,aEEG较S100β蛋白评估脑功能预后不良的临床效能有显着性差异,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Z>1.96,P<0.05),与其余三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3.通过构建ROC曲线,以最佳截断值作为评估预后金标准,aEEG、vEEG、改良GCS、S100β蛋白及NSE脑功能监测方法评估预后良好分别为43人(43.0%)、45 人(45.0%)、55 人(55.0%)、80 人(80.0%)、55 人(55.0%);评估预后不良分别为57人(57.0%)、55人(55.0%)、45人(45.0%)、20人(20.0%)、45人(45.0%)。以PCPC作为实际预后金标准,实际预后良好58人(58.0%),预后不良42人(42.0%)。经Kappa一致性检验aEEG评估预后与实际预后一致性关系较好(Kappa=0.550,α=0.000)。结论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对意识障碍患儿脑功能预后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灵敏度高,与临床实际预后具有一致性,可在PICU诊治工作中推广应用。
刘梦颖[5](2020)在《儿童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EEG与MRI/CT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颅内感染是癫痫发作和获得性癫痫的重要原因,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VE)作为颅内感染之一,严重危害儿童健康。VE急性期癫痫发作及迟发性癫痫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急性期后是否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哪些因素可以预测后期继发癫痫的风险尚不完全清楚。既往研究在VE发病年龄、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严重意识障碍、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异常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及影像学皮层受累等方面做过较多分析,也得出相关危险因素。但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1.脑炎急性期的EEG及影像学结果因执行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2.EEG慢波活动受不同年龄发育影响,有时与脑损伤后EEG难以区别;3.皮层下结构与癫痫网络密切相关,局灶性发作可以起源于皮质下结构,脑炎急性期单纯皮质下结构受累是否为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Postencephalitic Epilepsy,PEE)的危险因素?影像学和EEG分别从大脑解剖形态及功能状态判断脑损害情况,二者结合分析,对VE的诊断、病情评估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基于以上问题,目的是在同年龄段患儿中,对VE急性期1月内完善的EEG、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着重从EEG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对PEE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2.01~2019.01间明确诊断的136例患儿,以确诊为PEE患儿34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同年龄段,并至少随访6个月未继发癫痫的病毒性脑炎(no-PEE)患儿102例,为对照组。136例患儿均于VE急性期完善EEG及影像学检查,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了解患儿是否有癫痫发作、发作次数及发育情况。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α=0.05为检验标准,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儿VE急性期EEG癫痫样放电(P<0.001)、弥漫或广泛性慢波(P<0.001),影像学上皮层及皮层下受累(P<0.001)、单纯皮层受累(P=0.023)、丘脑基底节受累(P=0.001),SE(P<0.001)、昏迷(P<0.001)及痫性发作频率≥2次(P<0.001),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VE急性期EEG癫痫样放电(P=0.001)、影像学上皮层及皮层下同时受累(P<0.001)、急性期SE(P=0.027)、痫性发作频率≥2次(P=0.005)、昏迷(P=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PEE危险因素。3.在随访过程中两组患儿的智力发育障碍存在显着差异(P<0.001)。结论1.VE患儿急性期EEG痫样放电、影像学上皮层及皮层下同时受累、反复痫性发作、SE、昏迷为PEE危险因素。2.PEE患儿后期常伴有智力发育障碍,应给予严密随访,并系统管理及正规治疗。
高翔[6](2020)在《腰大池腹腔分流术与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通过研究对比交通性脑积水患者的两种治疗术式:脑室腹腔分流术和腰大池腹腔分流术分别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堵管、阀门堵塞、腹腔包裹、感染、露管、硬膜下积液积血、颅内出血等),二次手术率、昏迷病人的手术效果等一系列指标,评估治疗交通性脑积水时脑室腹腔分流术和腰大池腹腔分流术的差异,为临床外科治疗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筛选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间收治的45例交通性脑积水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颅脑CT、MRI,腰椎穿刺等相关检查,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脑室组26例、腰大池组19例。通过对比分析两组病例的患者年龄、性别、病因、意识状态、手术时间、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感染、堵管、引流不当、颅内出血等)、二次手术率、昏迷病人疗效等数据,运用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数据,患者性别、年龄、意识上的差异,P值分别为0.878、0.794、0.915,皆大于0.05,无显着差异,患者各类病因外伤术后、肿瘤术后、颅内感染、脑血管病后上差异,P值为0.912、0.237、0.915、0.651均大于0.05,无显着性差异;手术时间上脑室组长于腰大池组(118±6 VS 72±3),t等于5.787,P小于0.0001,有显着性差异;手术疗效优良率上脑室组低于腰大池组(73.08%VS 78.95%),卡方值0.205,P=0.651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上腰大池组低于脑室组(15.79%VS 46.15%),卡方值为4.555,P值=0.033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二次手术率上,脑室组高于腰大池组(23.08%VS 5.26%),卡方值为2.652,P值为0.103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昏迷病人疗效对比为意识及肢体运动能力改善上,脑室组VS腰大池组(33.33%VS 0%),卡方值为0.833,P值为0.361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脑室改善方面,脑室组VS腰大池组(100%VS 50%),卡方值为1.875,P值为0.171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比交通性脑积水治疗方案中的两种引流术式,腰大池腹腔分流术组手术时间更短,治疗疗效优良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进行二次手术概率更低,但是对昏迷病人的治疗效果较脑室腹腔分流术差。总体来说,结合神经外科技术及材料发展现状,虽然脑室腹腔分流术长久以来被做为脑积水的首选术式,运用更加广泛、成熟,但腰大池腹腔分流术在交通性脑积水治疗上无论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术后疗效还是减少并发症及二次手术上都具备明显优势,在临床工作中,交通性脑积水患者治疗方案上,可以更优先选择。
肖曙芳,翟娜娜,孙伟伟,董芳玲,李斌[7](2019)在《aEEG与VEEG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昏迷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昏迷患儿早期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与多导联视频脑电图(VEEG)的变化,指导对预后的判断。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入住昆明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存在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的患儿共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分为轻、中、重度昏迷。在发病72h内采用Nicolet one monitor脑电监护仪描记aEEG同时记录原始VEEG,将aEEG结果分为正常、轻度异常和重度异常,将VEEG结果分为正常、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重度异常VEEG波形,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结果 aEEG分度与昏迷分度、VEEG分度存在显着的正相关(r=0.881、0.840,P<0.05),昏迷分度与预后存在相关(r=0.280,P<0.05),aEEG分度、VEEG分度与预后存在中强度相关(r=0.529、0.569,P<0.05)。aEEG异常对昏迷患儿不良预后早期评估的灵敏度为72.5%,特异度为70.0%,阳性预测值为70.7%,阴性预测值为71.8%。aEEG重度异常对昏迷患儿不良预后早期评估的灵敏度为57.5%,特异度为95.0%,阳性预测值为92.0%,阴性预测值为69.0%。结论 aEEG与昏迷分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重度异常aEEG能够早期预测昏迷患儿的不良预后。
杨帆[8](2018)在《儿童超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85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超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Super 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us,SRSE)患儿的临床特征、用药类型总结及对麻醉用药疗效的分析,探索影响SRSE疗效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729例癫痫持续状态患儿临床病例资料,并从中筛选出85例超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对SRSE患者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用药类型及时间和出院前疗效进行总结评价。采用?2检验比较分析不同药物类型的疗效。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患儿短期预后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1.SRSE占癫痫持续状态11.65%(85/729)。SRSE患儿平均年龄55.81±51.12月,男性47例,女性38例;发病季节以冬季为主。2.SRSE的病因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为常见(30.56%),其中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分别占23.54%、5.88%和1.17%;其次为癫痫(20.00%),FIRES脑炎(12.95%),中毒性脑病(7.06%)、缺氧缺血性脑病(5.88%),颅内出血及自身免疫性脑炎各1.17%,病因不明(21.18%)。3.SRSE临床发作形式多样,全面性发作及局灶性发作分别占36.50%及63.50%,本组病例中,以局灶阵挛性发作(45.88%)、全面阵挛性发作(18.86%)和局灶肌阵挛性发作(15.28%)最为多见。4.SRSE时患儿脑电图表现为:弥漫性慢波(76.25%),局灶慢波(1.25%),局灶性放电(21.25%),多灶性放电(22.50%),全脑低电压(15.00%),电持续状态(8.75%),爆发抑制(7.50%),周期性放电(3.75%),同一患儿可同时存在不同类型的脑电图。5.咪达唑仑为小儿SRSE首选麻醉药,患儿平均麻醉药物治疗时间为7.41±5.96天,其有效率为29.31%;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治疗的有效率为34.62%;咪达唑仑单药治疗或联合丙泊酚治疗SRSE的疗效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6.SRSE治疗困难,常需麻醉药物联合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亚低温治疗、免疫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他治疗措施。以出院时为观察点,SRSE治疗的短期预后不佳,仅35.29%治疗有效,64.71%治疗无效。经Logistic回归分析,麻醉药物治疗后痫性发作控制情况可能影响短期预后(OR=0.294,P=0.049)。7.SRSE病死率高,致残率高。成功随访38例患儿,28例患儿死亡(73.68%),10例存活者中仅2例无明显神经系统障碍,仅2例未遗留明显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8例均有癫痫发作,并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其中智力低下7例,运动障碍5例,记忆力下降1例。结论:1.SRSE为癫痫持续状态的超难治阶段,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其最常见的病因,癫痫、FIRES脑炎也较多见,尚有部分患儿病因不明。2.SRSE临床发作形式多样,以局灶起源的发作为主,脑电图表现形式多样。3.SRSE治疗困难,常需麻醉药物联合抗癫痫药物治疗,咪达唑仑常为小儿SRSE首选麻醉药,咪达唑仑单药治疗或联合丙泊酚治疗SRSE的疗效没有显着性差异。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亚低温治疗、免疫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他治疗措施。4.SRSE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短期预后与麻醉药物治疗后发作控制情况有关。
徐凯丽,陈国洪,郭建梅[9](2017)在《脑电图监测对昏迷患儿预后效果评估》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评价脑电图检测对昏迷患儿的临床预后判断。方法:对73例昏迷患儿进行研究,均采用脑功能检测仪对患儿脑电波进行监测,并记录Glasgow评分,分析脑电图分级情况和Glasgow评分预测患儿预后效果。结果:对昏迷患儿实施床旁脑电图检测,患儿脑电图分级与Glasgow评分呈现负相关性(r=-0.837,P<0.05),脑电图分级越高,Glasgow评分越低,患儿昏迷程度越严重。73例患儿中预后良好32例,41例患儿预后差。预后良好与预后差两组患儿的脑电图分级与Glasgow评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昏迷患儿实施床旁连续脑电图检测,对患儿的预后效果评估具有指导价值。
刘桂苓[10](2017)在《彩色密度谱阵列在昏迷患儿早期预后评估和识别痫样发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判明昏迷患儿预后和识别癫痫发作都是PICU经常面临的临床难题。本研究评估定量脑电图CDSA对PICU昏迷患儿的预后价值及其在癫痫发作监测方面的作用,以期建立简单直观的PICU床旁脑功能CDSA监测方法。方法:1)收集我院PICU住院且符合入组标准的昏迷患儿42例,在入院3天内首先进行Glasgow(GCS)评分,然后脑电监测仪记录CDSA不少于16h,随访3个月为终点。依据儿童脑功能分类量表,将正常、轻度残疾、中度残疾归为预后良好组(n=21),将严重残疾、昏迷或植物状态、脑死亡、临床死亡归为预后不良组(n=21)。回放CDSA和原始脑电图数据,从背景活动、醒睡周期、睡眠分期、药物性快波、双侧大脑半球对称性等方面评估,并通过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与GCS评分比较,对比两种方法对预后的评估效力。2)选取小儿神经科脑电室日常27次视频脑电图记录,经傅里叶转化为4h/屏的CDSA图形,选取其中27张,标记出共256次区别于背景的图形改变,其中109处为发作事件,147处为对照。选取6名受试者(脑电图医生1名、脑电图技师1名、分别对照PICU医生2名、PICU护士2名),经2h包括CDSA基本原理、发作期图形、识别伪差等方面的培训后,在不接触原始脑电图数据的情况下,分别对27张CDSA图形中的256次图形改变进行判读,标记痫样发作事件,分析上述受试者判断发作性事件的一致性、漏判率、误判率及发生错误原因。结果:1)昏迷患者共42例,男女各21例,平均年龄89.81±46.39月。预后良好组21例,预后不良组21例,预后不良率50%。不同预后之间性别、年龄和病因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表明,与预后相关的因素包括醒睡分期、睡眠分期、药物性快波和CDSA分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醒睡周期是影响昏迷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预后不良为金标准,醒睡周期、GCS评分构建ROC曲线,结果表明,醒睡周期对判断昏迷患儿预后不良的效力优于GCS评分。2)6受试者应用CDSA图形识别癫痫发作的正确次数平均为82.6±3.5,敏感性为75.7%左右,其中癫痫持续状态均被正确识别。6人平均遗漏率约为24.1%,平均遗漏次数为26.3次,应用CDSA图形判读发作性事件的特异性达80%。经秩合检验比较,受试者间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CDSA图形中背景活动的可变化型、醒睡周期、睡眠分期、对药物具有反应性与昏迷患儿预后良好密切相关;无光谱型、单一慢型与昏迷患儿死亡密切相关。无醒睡周期是昏迷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醒睡周期对预后的评估效力优于GCS评分。2)CDSA识别癫痫发作具有中等敏感性,较低的误判率和漏判率。PICU医护人员经短期培训后即可达到较为理想的判读能力,PICU使用CDSA监测昏迷患儿脑功能具有应用前景和可行性。
二、218例昏迷患儿病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8例昏迷患儿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50例病例系列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
1.1 诊断标准及相关定义 |
1.1.1 IS诊断标准 |
1.1.2 神经后遗症 |
1.1.3 卒中复发 |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1.3 儿童AIS的治疗 |
1.4 随访 |
1.5 资料收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临床表现 |
2.3 影像学检查 |
2.4 病因分析 |
2.5 治疗 |
2.6 神经后遗症 |
3 讨论 |
(3)体躯感觉诱发电位预测儿童严重意识障碍中远期预后的价值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SEP分级与各病因组患儿意识恢复率的关系 |
2.3 各组患儿病程12个月内意识恢复情况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意识障碍患儿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附表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意识障碍患儿脑功能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5)儿童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EEG与MRI/C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附表与附图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病毒性脑炎相关癫痫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课题资助 |
致谢 |
(6)腰大池腹腔分流术与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积水手术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aEEG与VEEG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昏迷患儿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监测方法 |
1.2.2 aEEG结果判读 |
1.2.3 VEEG结果判读 |
1.2.4 预后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病例特点 |
2.2 总体监测结果 |
2.2.1 昏迷程度 |
2.2.2 aEEG监测结果 |
2.2.3 VEEG监测结果 |
2.2.4 预后 |
2.3 aEEG分度与昏迷分度、VEEG分度的相关性 |
2.3.1 aEEG分度与昏迷分度的相关分析 |
2.3.2 aEEG分度与VEEG分度的相关分析 |
2.4 昏迷、aEEG、VEEG分度与预后的相关分析 |
2.4.1 昏迷分度与预后的相关分析 |
2.4.2 aEEG、VEEG分度与预后的相关分析 |
2.5 早期VEEG、aEEG在昏迷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
3 讨论 |
(8)儿童超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8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病因 |
2.3 临床表现 |
2.4 辅助检查 |
2.5 治疗 |
2.6 预后 |
3.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
(9)脑电图监测对昏迷患儿预后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监测方法 |
1.3 判定标准 |
1.3.1 脑电图判定标准 |
1.3.2 预后判断标准以及预测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儿脑电图分级与Glasgow评分之间相关性分析 |
2.2 脑电图分级、Glasgow评分与患儿预后的关系 |
3 讨论 |
(10)彩色密度谱阵列在昏迷患儿早期预后评估和识别痫样发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
2.1 CDSA的发展进程 |
2.2 CDSA在临床中的应用 |
2.2.1 CDSA用于睡眠分析 |
2.2.2 CDSA用于脑功能监测 |
2.2.3 CDSA用于癫痫发作识别 |
2.2.4 CDSA用于麻醉深度的评估 |
2.3 CDSA的展望 |
第3章 实验研究 |
3.1 彩色密度谱阵列在昏迷患儿的早期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实验一)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 |
3.1.3 讨论 |
3.2 彩色密度谱阵列对痫样事件的识别(实验二)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 |
3.2.3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218例昏迷患儿病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50例病例系列报告[J]. 徐娟玉,陈娜,王蕾,张东,赵成松,邓亚仙.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21(05)
- [2]以急性脑病为主要表现的儿童偏瘫型偏头痛五例临床及遗传学分析[J]. 卓秀伟,任淑红,巩帅,张炜华,李久伟,张毓娟,丁昌红. 中华儿科杂志, 2021(04)
- [3]体躯感觉诱发电位预测儿童严重意识障碍中远期预后的价值及意义[D]. 孙晓琴.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4]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意识障碍患儿中的临床应用[D]. 董亚如. 郑州大学, 2020(02)
- [5]儿童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EEG与MRI/CT分析[D]. 刘梦颖. 郑州大学, 2020
- [6]腰大池腹腔分流术与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对比研究[D]. 高翔.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7]aEEG与VEEG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昏迷患儿中的应用价值[J]. 肖曙芳,翟娜娜,孙伟伟,董芳玲,李斌.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9(10)
- [8]儿童超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85例临床分析[D]. 杨帆. 重庆医科大学, 2018(01)
- [9]脑电图监测对昏迷患儿预后效果评估[J]. 徐凯丽,陈国洪,郭建梅.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7(02)
- [10]彩色密度谱阵列在昏迷患儿早期预后评估和识别痫样发作中的应用[D]. 刘桂苓. 吉林大学,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