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卫生工作应放在重要位置

农村卫生工作应放在重要位置

一、应把农村卫生工作提到重要位置(论文文献综述)

肖雄[1](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田晋嘉[2](2020)在《集体化时代稷山县的“卫生革命”与乡村变迁(1949-1965)》文中研究表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依托强大的政权力量向乡村社会开展了诸多领域的改造和重构。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和农民疾病的防治问题,成为了农村工作的一大重点和难点所在。一个众所周知的史实是:建国后,农村的卫生状况在极短的时间内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充斥着政治意味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开展,覆盖广大农村区域的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民中广泛实施,遍布田间地头的赤脚医生不断镌刻着历史印迹。然而,在这些宏旨背后,乡村社会展现出了更为丰富的历史样态,为新中国国家与地方关系的生成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历史场域。如果能从农村内部的具体实践和农民自身的生活世界细致考察,将更加有助于探讨现代卫生体系是如何在传统农村中扎根,并对农村社会产生了何种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集体化时代山西省稷山县农村的卫生实践为考察中心,致力于展示国家在不断推进卫生事业的背景下,乡村社会所呈现出的具体形态。通过卫生社会史的视角,对稷山县传统时期的卫生医疗状况以及建国后稷山县在现代卫生体制的建立、观念的培养、具体的实践、典型化塑造中所展现出的历史史实进行细致考察,探讨了中共领导的现代“卫生革命”如何进入乡村社会,并对乡村社会的变迁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本文认为国家意志与地方实践之间形成了良好互动关系是“革命”落地的关键。在此过程中,国家意志不断被在地化的实践所落实,使得农村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现代卫生医疗体系。此外,现代卫生对乡村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多重的。一方面卫生下乡促使农村社会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和融合;另一方面,卫生下乡的过程也伴随着国家意识形态向农村不断渗透的过程,从而促使了农村的国家化和农民的社会化。

林雪珍[3](2020)在《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关系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团结农村力量和维护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健康中国的战略指引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农民健康水平得到显着改善。人均寿命延长,新生儿健康率提升,免疫接种率维持高比例,传统慢性病得到规范管理,传染病报告率维持在高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也体现了国家推进健康改革的决心和使命。随着各县、乡、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的完善,表明我国逐渐从疾病预防逐渐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模式转化,让健康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本文以温州市为案例分析,通过调查温州农村地区卫生院的建设情况、业务开展情况,发现当前温州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公共卫生人才缺乏、疾病预防意识不足等等,制约着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健康权益得不到保障。分析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措施: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二是提升农村居民健康素养;三是完善公共卫生科技投入;四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五是构建预防型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六是健全农村重大疾病保险和救助体系;七是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整治体系。

刘晓晶[4](2020)在《《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89-2002)》文中提出《人民日报》是党的机关报,社论作为机关报园地,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政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进行诠释。1989-2002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新的挑战,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又一次被推到了历史前台。此时期的《人民日报》社论紧紧跟随社会发展潮流,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拓展展开,是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众化的重要平台。《人民日报》社论重点围绕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释:第一,积极宣传解读如何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积极解读如何推进先进文化前进的内涵,阐释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优秀文化繁荣的路径和要求;第三,对如何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行各项政策方针的宣传。《人民日报》社论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潜移默化到国家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使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优秀理论,在宣传和推动党的工作和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民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人民日报》社论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思想进行了广泛宣传,深刻阐释了科技军事思想改革思想、“打得赢”“不变质”的军事变革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推进了军事理论思想的大众化。第五,《人民日报》社论还积极报道跟进了祖国统一进程,积极宣传全方位对外关系格局,推进了“一国两制”“互利共赢”思想的深入。在这一时期,《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经验为:保持鲜明立场,传递主流声音;抓住主要问题,传播时代特色;语言风格严谨,释放语言力量。其主要启示为:注重传播渠道的立体化,加强报刊与网络媒体的融合;理论的宣传要符合实际,服务群众;理论的宣传要保持先进性与时代性。《人民日报》社论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渠道,在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大众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结梳理《人民日报》社论在1989-2002年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充分认识《人民日报》社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要地位,对于我们进一步发挥《人民日报》社论的舆论引领功能,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吴家煌[5](2020)在《新医改背景下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以福建省闽侯县为例》文中指出为了满足农村地区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福建省闽侯县为例,在大量文献资料与问卷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在日常工作与一线抗“疫”中的观察,对新医改以来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其做法与成效,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进而提出对策建议,构建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新路径。闽侯县在强化政策支持、改善农村卫生执业环境与激发农村卫生人才积极性方面做出努力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其农村卫生人才培养依然面对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医疗卫生环境不佳,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农村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偏低,成长环境较差,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效果不理想,农村卫生人才不善于处理医患关系且在重大传染病面前应对能力低。上述问题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有:政府对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办法不新,没有充分利用驻地高校与省城资源优势;医学教育由于育人理念、教育内容与实践教学方面的缺陷,无法培养出能够满足农村卫生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水平较低、乡际交流缺失、个体发展意愿不强,显得内生动力不足;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没有很好发挥助力作用。基于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政府、医疗教育、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城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共同努力,推进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政府层面,要转变理念,引进人才,保障农村卫生人才权益,利用驻地高校提升培训效果,健全农村卫生人才人事管理,建立成长激励机制,完善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提升农村卫生人才的医患关系处理能力与传染病应对能力。医学教育层面,要更新育人理念,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改进实践教学,创新培养模式,助力农村卫生人员加强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层面,要提升管理水平,开展乡际交流,加强中医学习,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传染病防治能力。城市卫生机构层面,则要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

周银坤[6](2018)在《基于城乡发展差距的“城市利益让渡”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的社会事实:一是,伴随着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生成,作为其对立面的“统筹城乡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发展”也在向前积极推进;但是,中国的城乡关系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是漫长的。尤其是,当这个过程涉及社会利益改革及调整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展就尤其缓慢;在现实中,“城乡差距”与“社会排斥”之间的关系又很复杂。二是,正是因为看到了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这一现实问题,中央政府正在从顶层设计、国家战略、政策供给等层面,推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路径。同时,理论界也在讨论社会改革中的“利益让渡”等问题。从这两个基本的社会事实出发,本文着力提出“城市利益让渡”这一理论命题,试图以规范的研究方法,来分析与解释当下中国“城市利益让渡”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方面,从学术文献的角度看,“统筹城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的研究,是比较深入与透彻的;但是,从“利益让渡”与“社会利益让渡”的角度来研究城乡关系的文献,还显不足。因此,这是一个新的研究命题。另一方面,从政府政策实践的角度看,“城市利益让渡”的相关政策及实践,也没有充分地展开,因此,它是一个新的实践任务。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就在于:提出并论证“城市利益让渡”的命题。这一研究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以江苏为观察样本,以计量方式分析“城乡发展差距”这一现实问题;第二,以“社会排斥”为理论视角,分析城乡发展差距的原因与症结何在。第三,用三章的内容,从理论资源、现实场域、资源与条件、意愿与能力、动力与阻力等方面进行这一命题的理论建构。对此,本文的研究,展开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以江苏为观察样本,计量分析“城乡发展差距”这一现实问题,为“城市利益让渡”这一命题的建构奠定现实基础。本章认为,城乡差距至少要从两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一是,江苏省城乡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差距及其他方面的差距;二是,对江苏省城乡关系的现实境况开展系统的描述性分析,意在揭示江苏省当下城乡关系的现实样态和现实图景。对此,本章主要研究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从江苏省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发展的整体差异入手,考察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的现实样态;(2)对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的现实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实证考察;(3)从理论上揭示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对于全国的代表性与样本性。第二章:题名为:城乡发展差距的症结:排斥性制度。这一章的主要目的是:应用“社会排斥”这一比较新颖的理论来探讨中国城乡发展差距的原因。从学术文献的角度看,关于城乡发展差距原因探讨的文章很多,但是,从社会排斥这一角度展开分析的文献几乎没有。因此,本章选择这一理论框架进行研究,也是为“城市利益让渡”这一命题的论证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本章试图解决四个问题,一是,阐述“社会排斥”这一新的理论框架,对于分析城乡发展差距的意义;二是,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分析造成城乡发展差距的制度设计;三是,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剖析城乡发展差距的制度现状;四是,分析了现实中城乡关系中资源配置非均衡性的表现及种类。第三章:题名为:“通过‘城市利益让渡’再造城乡关系”。因此,从这一章开始的连续三章,都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即对“城市利益让渡”进行学理论证。而第三章是把本文的主题点明了,也试图把“利益让渡”与“城乡关系”这两个主题的研究“对接”起来。在第三章中,主要想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从学理上寻求“城市利益让渡”的理论资源,这既包括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资源,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还包括当今中国学术界的理论资源。二是,探讨当下中国城乡关系再造的现实场域及其复杂性,即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在解构着城乡二元结构。三是,对“城市利益让渡”这一命题进行理论建构与论证。第四章:主要是探讨“城市利益让渡”的具体问题,即模式、资源与能力等等。主要想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总结了当下中国社会实践中具有“城市利益让渡”性质的三种模式,即“资源三下乡”、南京“为民服务专项基金”与项目制。二是,探讨了城市利益让渡中的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以及各种具体的资源类型。三是,从主观性与客观性两个方面,分析了城市利益让渡的主观性意愿与客观能力等相关问题。第五章:题名为“‘城市利益让渡’的动力与阻力”。在这一章中,没有采用对策建议或政策建议类题名,是因为,本文认为“城市利益让渡”作为一个命题需要论证与建构,它需要学术、社会与政府的认同与认可,换言之,它离对策建议还有一定距离,因此,不妨我们先来探析它的动力因素与阻力因素。这一章,主要想解决两个问题:其动力因素,是从推动城市利益让渡的内在动力,推动城市利益让渡的外在拉力,推动城市利益让渡的政治压力三个方面展开的;而阻力因素,是从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城市政府利益权衡的理性化与乡村承接能力的有限性四个方面展开的。

潘学良[7](2017)在《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中国农村民生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和民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深入探讨农村民生建设的相关问题。论文梳理和阐述了共享发展与民生建设的思想资源,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民生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剖析了农村民生的现状,然后探讨了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村民生建设的路径选择问题。纵观我国60年多来农村民生事业的发展,可以发现,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期间曾受到政治影响很大,但总体上尤其改革开放后呈现较快发展的态势。概而言之,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是农村民生建设的起步阶段,土地革命的完成和“一五”计划的实施为农村民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农村民生曲折发展阶段,“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人民公社化运动、政策失误等事件都对农村民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农村民生建设的停滞时期,“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使得一切工作紧紧围绕“阶级斗争”进行,导致农村民生建设偏离正常轨道。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理顺了农村民生建设的思路,促使农村民生事业重新起步,并朝着正确方向飞速前进,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四大年是农村民生重新恢复和发展阶段;十四大至十六大是农村民生建设稳步推进阶段;十六大至十八大是农村民生事业迅速提升阶段;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民生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几十年来党和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国农村民生建设取得一系列较为显着的成就,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收入结构日益合理,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然而,不可否认,与经济的高速增长相比较,农村民生改善相对滞后,农村仍然有较大规模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存在,农民收入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农民群众享受的公共服务在质和量上都与城市有很大的差距,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状况日趋恶化。而与此对应的是,农村民生发展出现新变化和新特点,农民群众的民生诉求不断增长并日益多样化,他们渴望在收入增加、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享受到更加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获得人格的尊重和保护。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契合了农村民生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同时也对农村民生建设提出新要求和新目标,对于农村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进一步凸显了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推动了农村民生建设内容的优化,由增加农民收入转变为增加收入和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并重,由物质满足转变为向物质满足和权利与人格尊严保护并重,同时,它还明确和揭示了农村民生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力量源泉。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农村民生建设应从筑牢物质基础、兜住最低底线、夯实基本保障、提升幸福指数和凝聚共建合力等五个方面着手,强化农村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促使农民享受到更多的民生福祉,更加公平地分享国家发展带来的机遇和红利,增强他们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

王彦杰[8](2015)在《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的分析与框架设计》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人才相关理论的研究、农村卫生服务需求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医学实用人才概念,分析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构建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框架及指标体系,为医学院校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导向与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梳理人才结构理论、KAQ理论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总结我国农村地区疾病谱情况,借鉴国外医学人才培养的经验,学习国内外医学教育基本要求与标准。2.专家咨询法在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指标体系初步确定后,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获得各领域专家对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指标体系的评价和建议。3.现场调查法在河南省东部、南部、西部与北部各选一个地市,每个地市选9个乡镇卫生院;调查对象主要为乡镇卫生院院长、临床医生,共计279名人员;在指标体系试用的调查中,抽取本专科学生1200名,乡镇卫生院医生300名,进行了指标体系的应用性调查。4.数据分析法将有效的调查问卷分类整理,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5.0统计工具进行分析;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立人才内涵指标的权重。[结果]1.提出了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概念,并与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医学实用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全科医生是依据不同标准对人才群体进行划分的,三者不是对立的关系,相互支持、互为补充,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依据与理论支撑。2.农村地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在乡镇卫生院住院疾病类别调查中,共有883条常见病种,前20位常见病种的频率占总数87.1%;常用关键技术手段共1199条,前二十位常用技术占总数的78.5%,口服药物、静脉输液、手术、针灸等位于前列。3.农村疾病谱的分析。我国农村调查地区疾病谱情况,两周就诊率较高的分别为急上感、急性胃炎、高血压、损伤与中毒等,就诊疾病类别较为集中,诊疗难度较小;住院率较高的疾病集中在呼吸、消化、妇产科系统等,损伤与中毒次之。4.建立实用人才结构指标体系并初步试用。在医学实用人才内涵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关系,把医学实用人才内涵设计为3个层级、138项指标的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效度与信度的调查;验证调查选取了1260名本专科学生和300名乡镇卫生院医生,了解三类人群各自的优势,作为后续研究参考依据。[结论]1.知识、能力与素质是医学实用人才内涵的关键要素。医学实用人才内涵分析需要人才内涵结构理论为依据,KAQ理论把个体人才结构规定为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要素构成,阐明了三要素在人才结构的内在联系,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因此,三要素是医学实用人才内涵构成的关键要素。2.医学教育标准是确定医学实用人才内涵的的基本依据。医学实用人才是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医学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人才内涵分析必须遵循医学教育标准,才能保证医学实用人才质量是合格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既全面又细致,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3.医学实用人才内涵的界定必须满足乡镇卫生院三大基本职能的要求。医学实用人才是服务于乡镇卫生院的,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于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与公共卫生管理三大职能,注重与上级医院职责上错位与互补关系。惟有如此,医学实用人才才能适应工作环境,满足农民的需要,真正成为农村的实用人才。4.医学实用人才的内涵应兼顾知识的全面性与技能的实用性。农村高频率疾病相对集中,多为常见病、多发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诊疗手段难度小,易掌握,一般是常规治疗。因此,医学实用人才的知识面重在宽,不是精与专上,专业技能注重实用性,掌握必要的中医诊疗技术,为农民选择经济、有效诊疗方式。5.医学实用人才内涵需要转化为指标体系才能服务于人才培养。本研究分析医学实用人才的内涵,旨在为医学实用人才的培养提供导向和依据,从而使医学人才培养能够满足乡镇卫生院的实际需求。因此,医学实用人才的内涵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医学人才的培养,经过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确定了医学实用人才内涵的指标体系,共3个层级、138项指标,各项指标被赋予了相应的权重值,能够为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的培养提供导向与依据。[创新与不足]本研究主要创新点:1.分析了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总结乡镇卫生院的职责与功能,调查乡镇卫生院常用的关键诊疗技术手段,总结农村地区疾病谱情况,研究了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等,上述基础上,对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进行了分析。2.构建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框架。以人才结构理论为指导,以基层卫生服务为导向,以医学实用人才内涵分析为依据,构建了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指标框架。本研究主要不足:1.在调查对象方面,选取的近279个医生是河南省区域内,可以代表中西部地区的情况,但是不能代表全国的情况,在研究结果推广上需要进一步研究。2.在乡镇卫生院疾病类别与关键诊疗技术于段的调查中,疾病谱有一定的区域性,不能代表更大区域的情况。3.指标体系验证的重要依据是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需要较长的时间,短期内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陈曦[9](2015)在《毛泽东农村医疗卫生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中国民生凋敝,人民的生命健康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几乎没有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创立了毛泽东农村医疗卫生思想。毛泽东农村医疗卫生思想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医疗卫生思想和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国共产党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几个重要阶段的探索是其实践基础。毛泽东农村医疗卫生思想将农村作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构建起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农村合作医疗是三级卫生网得以贯彻实施的基础,解决了农民“看病贵”的问题;赤脚医生队伍是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实施者;团结中西医又为广大的赤脚医生队伍提供了方便、低廉的医药来源。毛泽东农村医疗卫生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群众路线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它的指导下,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大大改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卫生思想的中国化,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并对世界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当然,在探索过程中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毛泽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和农村卫生国情认识不足,导致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具体实践中出现诸多困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当前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应继续坚持将农村作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对基层卫生院的建设,培养农村卫生专业技术队伍;坚持中西医并重。

许三春[10](2012)在《清以来的乡村医疗制度 ——从草泽铃医到赤脚医生》文中认为乡村医者及乡村医疗制度的变迁较少受到学界的关注,本研究即从医疗社会文化史的视角来对中国乡村医疗自清代以来的变迁展开探讨。乡村疾病和医疗话语的建构与消解,乡村医者及其医疗行为的组织化与制度化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这种变迁大致是从清代开始的,本文即从草泽铃医到赤脚医生来考察清代以来的乡村医疗制度的曲折发展及其背后的深层因素——变动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清代前期,乡村存在一个自在的、多元化的医疗体系,充斥着以草泽铃医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弥散的医疗资源来满足乡民的日常医疗需求。若非发生重大疫病,国家很少对地方的医疗事务进行干预,地方精英基本上承担了乡村的疫病救治。清后期,西方公共卫生观念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卫生观念,卫生防疫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港口检疫的实施与晚清卫生行政改革是卫生制度化的开端。大量医学传教士的涌入也对乡村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与传统医者形成了竞争关系。民国时期,在缺乏强大的统一政权的背景下,卫生制度化也取得了曲折发展。乡村出现了由社会力量、地方政府和国家举办的卫生实验区,保健员与合作医疗制度。与草泽铃医不同的是,保健员是制度化的卫生工作者,在使用西医治疗简单疾病的同时,还承担了卫生防疫的任务。但这种变革仅限于较小的范围内,多数的乡村仍然有赖传统的医者提供医疗服务。1949年新政权的建立进一步改变了这一状况。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改变农村社会疾病流行的落后现状,构建新医学。传统中医药人员被整合进联合诊所,宗教医者与草泽医被禁止从事医疗工作。城市下乡的流动医疗队积极为农村治病防病,培训不脱产的农民卫生保健员、新法接生员。人民公社化后,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三级管理模式为卫生制度化提供了组织保证,公社卫生院、大队卫生室、生产队卫生员制度随之普遍建立。在卫生工作大跃进时,吃药不要钱的合作医疗制度也曾实施过一段时间,终因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而半途而废。1965年“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促进了农村保健员的培养,而上海江镇公社赤脚医生和湖北乐园合作医疗榜样的塑造则促成了两者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推广。赤脚医生的产生与发展既是农村医疗的功能性需求,也是医学政治化的一种表现。作为农村卫生革命的实施者,其本身也是文化革命的组成部分。这种革命性的需求甚至超越了对医疗效果的追求。当国家的目标从文化革命转移到实现现代化,并对农村的组织化控制有所放松时,以革命为动力的、走群众路线的、运动式发展的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也就难以为继了。这种乡村医疗制度的建构以政治化的方式重塑了医者与医疗对象,因此,决不能无限夸大其对乡村医疗与卫生改善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它是掩盖了农村医疗的困境,而虚构了一个能体现制度优越性的医疗神话和卫生奇迹。当尘埃落定,乡村医疗仍是无从破解的的难题。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兴起不再依赖乡村医生,且又增加了国家的投入,但是其问题丛生仍体现出了乡村医疗制度创新的缺乏与对传统的路径依赖。清代以来乡村医疗变迁表明,国家日渐承担了为民众提供医疗救助的职责,这是卫生现代性的体现。但是,国家在这个角色的扮演中总是出现偏差与谬误,要么以卫生为工具赢得统治的合法性与加强对乡村的控制,要么只为民众提供微不足道的医疗服务。如何在实现国家职能、发挥地方社会自主性与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之间取得平衡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应把农村卫生工作提到重要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把农村卫生工作提到重要位置(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2)集体化时代稷山县的“卫生革命”与乡村变迁(1949-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相关概念说明
第一章 :稷山县传统卫生医疗
    一、稷山县自然地理及历史沿革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变迁
    二、稷山县传统时期的卫生状况
        (一)政府对基层卫生的治理
        (二)传统农民的卫生行为
        (三)以医生为主的医疗资源
第二章 :送医进村:稷山县基层卫生组织和制度的建立
    一、建国初期国家的卫生策略
        (一)“面向工农兵”
        (二)“预防为主”
        (三)“团结中西医”
        (四)“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二、稷山县卫生保健网的建立与发展
        (一)联合诊所时期(1949-1955)
        (二)联合保健站时期(1956-1958)
        (三)四级卫生保健网的建立(1959-1965)
    三、乡村卫生制度与公约
        (一)卫生管理责任制度
        (二)集体事业中的卫生公约
        (三)乡村卫生制度和公约的建构逻辑
    小结
第三章 :塑造新人:现代卫生观念的培养
    一、基层医务人员的改造和培养
        (一)传统医者与现代国家的矛盾
        (二)医务人员的改造和培养模式
    二、农民现代卫生观念的树立
        (一)农民对卫生工作的态度
        (二)农村的卫生宣传与教育
    小结
第四章 :双管齐下:“除四害”运动与生产积肥
    一、“除四害”运动的话语表达和在地化实践
        (一)政治话语下的卫生运动
        (二)“除四害”运动的在地化实践
    二、卫生运动中的积肥建设
    三、厕所改造和粪便管理
        (一)从卫生到积肥:农村厕所改良的实践
        (二)从积肥到卫生:农村粪便处理的改进
    四、畜圈改良和饲养卫生
    小结
第五章 :“学赶稷山”:稷山典型化的塑造及影响
    一、榜样示范:卫生模范的树立与影响
        (一)卫生模范的群体特征
        (二)卫生模范的生成机制
        (三)卫生模范的社会效应
    二、稷山县的典型化塑造
        (一)党政领导的重视
        (二)报刊宣传的渲染
        (三)全国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的影响
        (四)外宾参观
    三、“学稷山、赶稷山”的卫生运动
        (一)“稷山化”的标准
        (二)“学赶稷山”的机制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1.1 公共卫生与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1.2.1.2 公共卫生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1.2.1.3 影响公共卫生支出效率的因素研究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2.2.1 公共卫生与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1.2.2.2 公共卫生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1.2.2.3 影响公共卫生支出效率的因素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法
    1.4 研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2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情况
    2.1 发展历程
        2.1.1 起步阶段
        2.1.2 快速发展阶段
        2.1.3 改革调整阶段
        2.1.4 全方位服务阶段
    2.2 发展现状
        2.2.1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2.2.2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的主要原因
3 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3.1 温州市卫生事业概况
    3.2 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
        3.2.1 发展萌芽阶段
        3.2.2 平缓发展阶段
        3.2.3 快速发展阶段
    3.3 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成效
        3.3.1 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3.3.2 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
    3.4 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3.4.1 农村卫生院基础设施薄弱
        3.4.2 农村公共卫生资源短缺且分配不均
        3.4.3 公共卫生人才缺乏
        3.4.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弱
        3.4.5 公共卫生知识宣传不到位
4 国内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状况及其启示
    4.1 国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状况
        4.1.1 澳大利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的做法
        4.1.2 美国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的做法
    4.2 国内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状况
        4.2.1 宁波江北区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经验
        4.2.2 德清县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经验
        4.2.3 台州椒江区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经验
    4.3 国内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5 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分析
    5.1.1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5.1.2 医疗卫生服务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5.1.3 居民健康水平显着提高
    5.1.4 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5.1.5 信息化和人才建设不断加强
6 完善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6.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6.2 提升农村地区健康管理和健康素养
    6.3 完善公共卫生科技投入机制
    6.4 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6.5 构建预防型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6.6 健全农村重大疾病保险和救助体系
    6.7 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整治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89-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人民日报》社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人民日报》社论
        1.《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作用
        2.《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含义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三)《人民日报》社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1.《人民日报》社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任务
二、《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
    (一)对发展先进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宣传阐释
        1.宣传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大力宣传国有企业改革策略
        3.深刻解读农村改革方针
        4.积极宣传人才强国战略
        5.大力提倡科教兴国战略
        6.深刻阐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思想
        7.积极宣传西部大开发战略
        8.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对发展先进文化重要思想的宣传阐释
        1.积极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努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对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要思想的宣传
        1.积极宣传党建思想
        2.阐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强调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四)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思想的宣传
        1.宣传科技军事改革思想
        2.宣传“打得赢”“不变质”的军事变革思想
        3.宣传信息化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五)对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的宣传
        1.积极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2.积极宣传全方位对外关系格局
三、《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启示
    (一)《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
        1.保持鲜明立场,传递主流声音
        2.抓住主要问题,传播时代特色
        3.语言风格严谨,释放语言力量
    (二)《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1.注重传播渠道立体化,加强报刊与网络媒体的融合
        2.理论的宣传要符合实际,服务群众
        3.理论的宣传要保持先进性与时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新医改背景下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以福建省闽侯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2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医改
        2.1.2 农村卫生人才
        2.1.3 人才培养
        2.1.4 培养路径
    2.2 文献综述
        2.2.1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原因研究
        2.2.2 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方式研究
3 闽侯县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与成效
    3.1 闽侯县农村卫生基本情况
        3.1.1 闽侯县基本情况介绍
        3.1.2 闽侯县农村卫生医疗机构情况介绍
        3.1.3 闽侯县农村卫生工作人员现状
    3.2 闽侯县培养农村卫生人才的举措与成效
        3.2.1 改革先行,持续支持农村卫生人才培养
        3.2.2 规划引领,有效改善农村卫生执业环境
        3.2.3 激励为重,调动了农村医务人员积极性
4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4.1 农村医疗卫生环境不佳
        4.1.1 城乡资源配置不均
        4.1.2 农村医疗服务能力整体落后
    4.2 卫生人才城乡分布差距大
    4.3 农村卫生人才整体素质较低
        4.3.1 农村卫生机构执业人数不足
        4.3.2 农村卫生人才学历与职称普遍较低
        4.3.3 农村卫生人才医患关系处理能力低
        4.3.4 农村卫生机构人才招录不理想
    4.4 农村卫生人才成长条件较差
        4.4.1 乡镇卫生院管理能力滞后
        4.4.2 村所一体化管理推进难度大
        4.4.3 农村卫生人才待遇保障差
    4.5 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效果不佳
        4.5.1 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机会少
        4.5.2 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效果不够好
    4.6 农村卫生人才重大传染病应对能力较低
        4.6.1 农村卫生人才对传染病知识掌握少
        4.6.2 农村卫生人才的防治能力较低
        4.6.3 乡镇卫生院的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差
        4.6.4 乡镇卫生院传染病防护物资储备不足
5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落后于需求的原因
    5.1 政府对培养农村卫生人才重视不够
        5.1.1 农村卫生事业财政投入不足
        5.1.2 缺乏完善的职业保障制度
        5.1.3 人才招聘方式较为粗放
        5.1.4 驻地高校与省城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5.1.5 重大传染病防治常态化投入不够
    5.2 医学教育难以为农村提供优秀卫生人才
        5.2.1 育人理念与农村社会的偏离
        5.2.2 教育内容与农村需求的脱钩
        5.2.3 实践教学与偏远农村的隔阂
    5.3 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人才的内部驱动不足
        5.3.1 管理水平较低
        5.3.2 乡际交流缺失
        5.3.3 个体意愿不强
    5.4 城市卫生机构助力不足
6 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6.1 政府行为层面
        6.1.1 充分重视农村卫生人才培养
        6.1.2 改进农村卫生人才招聘工作
        6.1.3 切实维护农村卫生人才利益
        6.1.4 充分利用驻地高校培育人才
        6.1.5 优化农村卫生人才人事管理
        6.1.6 建立健全人才成长激励机制
        6.1.7 助力提升医患矛盾化解能力
        6.1.8 提升农村卫生人才抗疫能力
    6.2 医学教育层面
        6.2.1 树立服务农村社会的育人理念
        6.2.2 打造符合农村需求的教育内容
        6.2.3 开启沉入农村机构的实践教学
        6.2.4 改进医学专业的在校培养模式
        6.2.5 持续加强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6.3 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层面
        6.3.1 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6.3.2 合力开展乡际交流
        6.3.3 提升中医临床技能
        6.3.4 加强医患关系经营
        6.3.5 提升传染病防治能力
    6.4 城市卫生机构层面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闽侯县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调查问卷
致谢

(6)基于城乡发展差距的“城市利益让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成果“形式上的考察”
        二、国内研究内容考察:研究主题分类
        三、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四、文献的总体评述与本文的研究方向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与思路
        二、研究内容与关键问题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城乡发展差距的实证考察——以江苏为观察样本
    第一节 问题的提起: 以江苏为观察样本
        一、城乡发展中的“两个现象”
        二、观察样本选择江苏省的理由
        三、本章的研究思路
    第二节 江苏城乡发展差异的现实样态基于统计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一、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发展的整体差异
        二、江苏省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三、江苏省城乡发展其他方面的差距
    第三节 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的现实水平及变化趋势的实证考察
        一、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的现实水平:基于两种实证分析
        三、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程度的变化趋势分析
        四、江苏省城乡发展差距的整体性评价
    第四节 城乡关系的逻辑: 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
第二章 城乡发展差距的症结: 社会排斥
    第一节 社会排斥: 城乡关系的一个分析视角
        一、社会排斥: 一个富有解释力的概念
        二、社会排斥用于中国城乡关系分析
    第二节 资源配置型排斥
        一、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屏障
        二、排斥性的劳动力市场制度
    第三节 公共服务型排斥
        一、二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二元性的医疗卫生制度
        三、城乡分割的二元义务教育制度
    第四节 城乡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
        一、城乡利益分配非均衡性的历史考察
        二、城乡利益分配非均衡性的现实考察
        三、城乡利益分配非均衡性的政治安排
        四、城乡利益分配非均衡性的具体表现
第三章 通过“城市利益让渡”再造城乡关系
    第一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理论资源
        一、西方经济学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资源
        二、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反哺农业”的理论阐述
        三、我国学术界关于“城市支持乡村”的探索
    第二节 城乡关系再造的现实场域及其复杂性
        一、当下中国现实场域的复杂性
        二、中国城乡关系的基本格局
        三、现代化进程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
        四、社会发展大趋势解构着城乡二元结构
    第三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理论论证与建构
        一、“城市利益让渡”问题的提出
        二、从权利让渡到“利益让渡”
        三、“社会利益让渡”是否可能
        三、“城市利益让渡”的理论辩护
第四章 “城市利益让渡”的模式、资源与能力
    第一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实践模式解读
        一、“资源三下乡”模式
        二、“项目制”模式
        三、“为民服务专项资金”模式——南京的个案
    第二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资源类型
        一、城市利益让渡的两种资源: 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
        二、城市利益让渡的具体资源分类
    第三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意愿与能力
        一、城市利益让渡的主观意愿
        二、城市利益让渡的客观能力
第五章 城市利益让渡的动力与阻力
    第一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动力因素
        一、城市利益扩展: 城市利益让渡的内在动力
        二、乡村资源优势: 城市利益让渡的外在拉力
        三、宏观社会背景: 城市利益让渡的政治压力
    第二节 城市利益让渡的阻力因素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
        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三、城市政府利益权衡的理性化
        四、乡村承接能力的有限性
结语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7)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中国农村民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的缘起
    二、论题的意义
    三、论题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共享发展与民生建设的思想资源
    第一节 共享发展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享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共享思想
        三、近现代西方的共享思想
    第二节 民生建设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
        三、近现代西方的民生思想
第二章 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历程、成就与经验
    第一节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改善农村民生的历程与主要成就
        一、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改善农村民生的历程
        二、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改善农村民生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历程与主要成就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历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加强和完善党对农村民生建设的领导
        二、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和农村实际,稳步有序推进
        三、坚持发展农村生产力与改造农村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四、坚持尊重和凸显农民在民生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章 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村民生建设的问题及其成因与意义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农村民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交织并存
        二、农民转移就业仍然面临较大困难
        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差距大
        四、生态环境污染破坏日益加剧
    第二节 我国农村民生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民生物质基础薄弱
        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未能根本改变,妨碍农民公平共享成果
        三、社会共建格局尚未完全形成,致使农村民生建设缺乏合力
    第三节 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凸显农村民生建设的地位
        二、优化农村民生建设的内容
        三、明确农村民生建设的原则
        四、丰富农村民生建设的主体
第四章 先行地区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第一节 先行地区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江苏省的实践探索
        二、湖北省的实践探索
        三、四川省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 先行地区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经验总结
        一、开展扶贫攻坚和社会救助,守牢农村民生底线
        二、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夯实农村基本民生
        三、促进民生公平,增强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坚持共建共享,凝聚农村民生建设合力
第五章 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筑牢农村民生的物质基础
        一、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生产力进步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三、实施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四、创新有效实现形式,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第二节 兜住农村民生的最低底线
        一、转变扶贫方式,实施精准脱贫
        二、完善制度安排,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第三节 夯实农村民生的基本保障
        一、建立投入保障长效机制,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二、优化体制机制设计,增强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能力
        三、创新基金筹集运营方式,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
    第四节 提升农村民生的幸福指数
        一、建立农民稳定增收机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二、完善权益平等保障机制,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三、实行一体化供给模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构建多方参与治理格局,美化农村生态环境
    第五节 凝聚农村民生的共建合力
        一、以民生优先理念引领农村基层政府职能转变
        二、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民生建设
        三、增强农民参与农村民生建设的意愿和能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的分析与框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困境
        1.1.2 农村卫生状况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
        1.1.3 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匮乏
        1.1.4 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与技术路线
        1.4.1 论文的结构与安排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6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1.6.1 资料来源
        1.6.2 分析方法
2 相关理论研究及相关概念辨析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人才
        2.1.2 农村实用人才
        2.1.3 实用人才
        2.1.4 医学实用人才
        2.1.5 实用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乡镇卫生院实用人才与全科医师概念辨析
        2.1.6 人才培养模式
    2.2 KAQ模式理论
        2.2.1 知识的概念与分类
        2.2.2 能力的概念与分类
        2.2.3 素质的概念与分类
        2.2.4 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
    2.3 国内外医学教育标准
        2.3.1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
        2.3.2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2.3.3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与国际医学教育基本要求的比较
        2.3.4 国外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状况
3. 乡镇卫生院发展历程与功能定位及其对人才内涵分析启示
    3.1 乡镇卫生院发展历程
        3.1.1 萌发期
        3.1.2 成长期
        3.1.3 挫折期
        3.1.4 复苏期
    3.2 乡镇卫生院发展演变对卫生人才培养的启示
        3.2.1 全方们观念促进卫生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3.2.2 分层次有特色的卫生服务是人才培养重要依据
        3.2.3 人才培养的设计需要供需结合的理念
    3.3 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内容与人才内涵关系分析
        3.3.1 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
        3.3.2 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内容
        3.3.3 乡镇卫生院职责与功能对人才内涵结构的影响
4 基于服务需求的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分析
    4.1 农村疾病谱的现状分析
        4.1.1 农村地区居民疾病别两周就诊率分析
        4.1.2 农村地区居民住院疾病别分析
        4.1.3 农村地区疾病谱对实用人才内涵要求
    4.2 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调查与人才内涵分析
        4.2.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4.2.2 接诊频率较高的前十二位疾病病种及诊疗所需要技术手段
        4.2.3 乡镇卫生院医生医疗服务的关键技能水平
        4.2.4 乡镇卫生院医生综合能力与素质
5 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的框架构建
    5.1 实用人才内涵框架模型的提出
        5.1.1 人才结构的构成要素
        5.1.2 实用人才内涵框架模型图的构想
    5.2 实用人才内涵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5.2.1 一级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5.2.2 二级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5.2.3 三级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5.3 构建实用人才内涵指标体系
        5.3.1 人才内涵指标的初步构建
        5.3.2 德尔菲咨询法评价指标体系
        5.3.3 各项指标的评价与权重计算
    5.4 实用人才内涵指标的讨论
        5.4.1 确定指标体系选项的分析与讨论
        5.4.2 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分析
        5.4.3 指标体系的总结
6 指标体系的应用
    6.1 调查目的
    6.2 调查对象
    6.3 研究方法
    6.4 调查结果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6.4.1 效度检验
        6.4.2 信度检验
    6.5 调查结果与分析
        6.5.1 医学本科学生与乡镇卫生院医生的比较
        6.5.2 医学本科学生与医学专科学生的比较
    6.6 指标应用调查总结
7. 研究总结与前景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7.3 后续的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调查问卷
附件3 专家权威程度量化表
附件4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情况调查表(医生类)
附件5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情况调查表(学生类)
附件6 德尔菲咨询法对三级指标选择的评价结果
附件7 各项指标权重系数的计算结果

(9)毛泽东农村医疗卫生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范围、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2 毛泽东农村医疗卫生思想形成的基础
    2.1 毛泽东农村医疗卫生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2 毛泽东农村医疗卫生思想的理论来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医疗卫生思想是其理论指导
        2.2.2 中国的传统医学文化是其文化基础
    2.3 毛泽东农村医疗卫生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3 毛泽东农村医疗卫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将农村作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
    3.2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3.3 构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
    3.4 发展农村合作医疗
    3.5 建设赤脚医生队伍
    3.6 团结中西医
4 对毛泽东农村医疗卫生思想的简要评析
    4.1 毛泽东农村医疗卫生思想的特点
        4.1.1 坚持以人为本
        4.1.2 坚持群众路线
        4.1.3 坚持实际问题的解决
    4.2 毛泽东农村医疗卫生思想的意义
        4.2.1 毛泽东农村医疗卫生思想的理论意义
        4.2.2 毛泽东农村医疗卫生思想的实践意义
    4.3 毛泽东农村医疗卫生思想的局限性
        4.3.1 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
        4.3.2 在实践中出现诸多困难,很多实际问题没得到切实解决
5 毛泽东农村医疗卫生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5.1 坚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5.2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
    5.3 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5.4 加强对基层卫生院的建设,培养农村卫生专业技术队伍
    5.5 坚持中西医并重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清以来的乡村医疗制度 ——从草泽铃医到赤脚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第三节 研究回顾
        一、 草泽铃医及乡村医疗制度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赤脚医生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
        一、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二、 研究资料
    第五节 论文架构
第二章 清代的乡村医疗及其近代变革
    第一节 清前期的乡村医疗资源
    第二节 晚清卫生行政改革
    小结
第三章 保健员与民国时期乡村医疗建设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乡村卫生机制
    第二节 保健员与乡村医疗建设
        一、 培训保健员与合作医疗的起源
        二、 农村卫生实验区的卫生建设
        三、 边区政府的医药合作社及其医疗活动
    小结
第四章 1949 年后的农村医疗变革
    第一节 四项卫生方针与爱国卫生运动
        一、 反细菌战
        二、 爱国卫生运动
    第二节 1949 年后农村医疗市场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 联合诊所、农业社保健站与合作医疗的发展
        一、 从医药合作社到联合诊所
        二、 从联合诊所到保健站
        三、 集体保健医疗或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第四节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第五节 乐园公社合作医疗的典型
    小结
第五章 赤脚医生政策的实施及影响
    第一节 赤脚医生的兴起
    第二节 赤脚医生的选拔
        一、 赤脚医生的前身:从卫生保健员到“小医生”的选拔与培训
        二、 赤脚医生的选拔
    第三节 赤脚医生的培训
        一、 培训方法
        二、 培训内容
        三、 培训效果
    第四节 赤脚医生薪酬
        一、 赤脚医生报酬的构成与分配
        二、 赤脚医生报酬的变动
    第五节 赤脚医生的职责
    第六节 赤脚医生的医疗方式
        一、 “团结中西医”的卫生方针
        二、 充分发挥“一根针、一把草”的作用
        三、 “三土上马”、“四自创业”
        四、 西医疗法与新医疗法
        五、 后合作医疗时期赤脚医生医疗方式的转变
    第七节 赤脚医生时期的医病关系
        一、 传统医病关系向现代医病关系的转变
        二、 赤脚医生时期医病关系
    小结
第六章 合作医疗:赤脚医生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 合作医疗的目标及任务
        一、 1949 年至 1956 年过渡时期的卫生目标——消灭烈性传染病
        二、 1957 年至 1965 年的卫生目标:“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
        三、 1965 年至 1976 年的卫生目标——实现卫生革命
    第二节 合作医疗的筹资
        一、 早期合作医疗的经费筹集
        二、 1969 年以后的合作医疗筹资
    第三节 合作医疗的管理
    第四节 合作医疗的发展
        一、 山东省合作医疗的发展概况
        二、 山东省合作医疗快速发展的个案分析
        三、 1977 年到 1985 年合作医疗的衰落
        四、 合作医疗制度化失败的原因
    小结
第七章 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制度的成效探析
    第一节 两种传统观点:瑕不掩瑜与微不足道
    第二节 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的实际效果
        一、 实际医疗效果
        二、 卫生成就与合作医疗的关系
    第三节 社会政治效应
        一、 从“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到“合作医疗好”
        二、 合作医疗所蕴含的价值和目标
    小结
第八章 赤脚医生制度的尾声与合作医疗的再兴起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的逆转
    第二节 合作医疗的再兴起
结语 政治化、制度化、廉价化的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四、应把农村卫生工作提到重要位置(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集体化时代稷山县的“卫生革命”与乡村变迁(1949-1965)[D]. 田晋嘉. 山西大学, 2020(01)
  • [3]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研究[D]. 林雪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9)
  • [4]《人民日报》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89-2002)[D]. 刘晓晶.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新医改背景下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以福建省闽侯县为例[D]. 吴家煌.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6]基于城乡发展差距的“城市利益让渡”研究[D]. 周银坤.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7]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中国农村民生建设研究[D]. 潘学良. 武汉大学, 2017(06)
  • [8]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的分析与框架设计[D]. 王彦杰.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9]毛泽东农村医疗卫生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 陈曦. 西华大学, 2015(07)
  • [10]清以来的乡村医疗制度 ——从草泽铃医到赤脚医生[D]. 许三春. 南开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农村卫生工作应放在重要位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