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虎”共舞 天然气易发事故环节解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晓娟[1](2021)在《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文中研究指明社区是居民基于中意而结成的共同体。就私人生活而言,居民可能以个体或家庭的形式存在,但受房屋产权、物理位置、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居民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社区组织。同一社区空间内的组织之间共享社区环境与服务对象,甚至还可能存在成员重叠。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社区组织相互之间彼此依赖,休戚与共。生物学领域将不同种属按某种厉害关系生活在一起叫做共生,社会学领域也逐渐做出了相似的现象解释,而社区则成为了最常见的共生关系发生域,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共生理论来透视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重心几经调整。但到本世纪之初,城市社区问题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且管得着但不愿管的现象仍很普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就社会管理传统下的网格化管理(2004-2012)而言,其主体、资源和运行方式均源自于政府,因此从主质参量来看,其与政府管理方式同质,是后者向社区的进一步下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改革。作为社会的微观构体,城市社区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在网格化管理强化的同时开始注重治理主体的培育,实践创新的单位则以区、街道为主。以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的城市社区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分析得出,这三年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重点依次是: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和政社互动。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城市社区的实践由同质延伸转向了异质化发展。研究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关键变量发现,社区有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这些主体在通过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产生互动,互动中的物质信息交流以单向为主,互动的结果是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的提升。变量数据表明,这一时期城市社区的共生行为模式属于偏利共生。实践步入近几年(2016至今)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单位由区、街道转向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与社区治理要素又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从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来看,自2016年到新冠疫情暴发前,中国城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延续着常态化发展,核心在于对以往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已有问题的探索性解决;新冠疫情暴发后,网格化管理承接了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使命,实践方式做了一些应急性调整与“补漏”式改进。就社区治理要素的发展而言,以民政部在2018年选出的101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已对最新进展做了补充)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以协商共治为整体目标导向,形成了多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共享的治理格局,发展出了多样化的治理实践方式。从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核心变量来看,城市社区生成了丰富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发起了多样化的共治活动,活动中的物质信息呈多方多向流动,最终导向了驻区组织的非同步化发展,由此可见,此阶段的城市社区共生行为模式属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在中国城市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似乎始终未曾远离。每一次新实践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而新问题又成为了实践再次创新的动力。目前,非对称互惠共生的城市社区实践面临诸多问题,对称互惠共生是其进化方向。从非对称互惠共生到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需要实现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与共生条件的多重转变,对称互惠共生的理想固然美好,但这一转变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基于当下的城市社区实践现状,结合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城市社区要想完成这一转变,首先需要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的充分发展与深度融合。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衷是强化政府对内部层级部门间网络的管理能力。城市社区治理要素发展的实质是社区内公私合作程度的提升与基层党政部门对公私合作网络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学者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的语境下,公私合作程度与网络管理能力是理解网络化治理的两个维度。对比理论植根的实践来看,中国城市社区与美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网络化治理是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双维度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共生理论认为,动力与阻力是影响共生关系进化的两个重要因素,要想推动共生关系发展必须提升动力,消解阻力。网络化治理是城市社区实现对称互惠共生理想状态的技术工具,形塑网络化治理的动力同时也是推动主体增容(共生单元)、强化组织互动(共生界面)、加速物质信息流动(共生条件)之力;阻力则主要是由社区组织的互动方式(共生界面)与组织性质(共生单元)决定的。研究发现,动力因素主要有三个:党政领导力、利益驱动力和科技支撑力。这些动力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单一治理网络可以由多种动力来形成,但通常只有一种动力在发挥主导作用。综合比较前面所有的样本社区及笔者所调研的其他社区,笔者发现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长青街道城建社区的动力因素最为全面,且已初步推进了网络化治理建设。以城建社区为例,本文从实践层面剖析了这些动力因素导向网络化治理的运作过程。此外,本文以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向心力”中的最高施力方(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离心力”为例,剖析了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内在张力。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与阻力明晰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寻强化动力、消解阻力之方法。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价值理念是影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共生(共生除可以是一种主体间形态外,还可以是组织行为的先导,即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原价值,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是以社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模式为基点的,所以前者的实施路径也是后者的发展路径,换言之,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条件三个共生行为模式的核心要素(“成果配置”是共生关系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也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实施路径的基本面向。有鉴于此,本文从共生价值体系(价值理念)、治理组织建设(共生单元)、治理行动选择(共生界面)和科学技术支撑(共生条件)四个方面探寻了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施路径。
刘厚萍[2](2019)在《中小学学校空间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学校空间为带有耦合特征的建筑空间和信息空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出现,学校空间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需要教育者进行有意识的研究和开发,所以加强对学校空间的研究既有意义,也有必要。在社会经济急速变化、科学技术快速迭代、教育自身快速发展背景下,必须对旧有的学校空间进行变革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本文梳理了学校空间的研究文献,按建筑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信息化等视角进行分析,界定了学校空间的内涵和外延。将学校内人造物——建筑以及包含建筑的容器——空间一起命名为“学校建筑空间”。学校中图书所包含的信息、计算机网络产生的或所能获取的信息,学校建筑物本身所蕴含的属性信息等等,这些信息所组成的空间,本文将之命名为“学校信息空间”。无论是建筑空间还是信息空间都要围绕提升学校空间的育人价值、辅以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而进行设计与建造。本文还通过中外学校建筑发展历程和信息空间发展脉络的介绍,把握学校空间演化趋势;通过学校空间设计规范和要点论述,研判当下学校空间建设的规范的不足;为学校空间的变革理论和实践提供较为坚实的背景和基础。如同一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会产生形变和重构一样,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直接推动学校空间的变革,或透过育人性要求间接推动学校空间的变革;教育自身也是学校空间变革最重要的推手,教育公平要求发挥学生的天然禀赋,也就是个性化育人,这对学校建筑空间的开放性、灵变性、交互性和信息空间的共享性提出要求;效率要求提升教学的精准度和学习的灵活性,也就是智慧育人,这就对学校空间的泛在性、共享性、智能性提出要求。反过来,学校建筑空间的开放性、灵变性、交互性,学校信息空间的泛在性、共享性、智能性也会推动个性育人、智慧育人,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本文通过对学校使用者的访谈调查、文献资料的梳理分析、概念的逻辑推演,确定学校空间变革的四个主要方向:安全性、生态性、开放性和智能性。安全性是学校空间建设的基本要求,生态性是强调学校空间中的自然和生命的元素,安全、生态的校园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学校空间的开放性能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甚至是终身学习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得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智能性体现了学校未来发展方向,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上述“学校空间变革理论”是否有效还需要实践论证。笔者对所在的华漕学校变革前的状况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空间变革方向、思路、原则、策略,并由此展开变革实践,通过提升学校空间的安全性和生态性,提升建筑空间开放性、灵变性、交互性,提高信息空间的泛在性、共享性和智能性等,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交往合作,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华漕学校空间变革前后的变化说明了学校空间变革理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论文最后,作者探讨了学校空间变革与“未来学校”建设关系。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把学校信息空间纳入到学校空间进行讨论,将建筑空间和信息空间有机融合,更好地发挥学校空间的育人价值。从公平与效率的标准,演绎出个性育人、智慧育人,再推演到学校建筑空间开放性、灵变性、交互性,学校信息空间泛在性、共享性、智能性;并回溯论证了建筑空间、信息空间与个性育人、智慧育人之间的关系。以育人性为出发点,从学校空间变革动力分析入手,确定学校空间变革方向,构建学校空间变革理论;并通过实践进一步论证理论的有效性,由此展望未来学校建设,具有一定创新性。
薛明[3](2015)在《X工程机械销售代理商备件库存管理策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备件服务是工程机械销售代理商售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为了满足客户对设备维护保养或升级更新的高效率需求,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企业需要对零部件提前进行存储,形成了备件库存。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如何科学地管理备件库存,在当前工程机械市场持续低位运行的背景下,对于提升企业服务质量的高效性、运营成本的经济性和日常资金的流动性有及其重要的作用。X工程机械销售代理商是国际工程机械制造巨头K集团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的总代理,为地区客户提供全系列工程机械产品的销售、租赁和售后服务。面对工程机械行业整体不佳的境况,公司管理层提出了“抓管理、提效率、降成本”的思路,把改善库存管理作为公司推进自身精细化运营的重要措施。因此,对X公司有关备件库存管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优化策略与建议,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X工程机械销售代理商备件库存管理策略为研究对象,从工程机械销售行业背景与X公司在库存管理方面的问题入手,分析其原因,提出了“一个中心,一个方案”的X公司备件库存管理优化解决思路。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库存管理有关理论与方法,提出X公司备件库存集中化管理和分类化管理的优化策略,主要包括:(1)研究并提出X公司集中式备件仓储方案-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建立统一的备件配送中心,运用重心法,综合当地经济、自然、教育、文化等因素,确定配送中心位置和设施环境。(2)采用EIQ-ABC交叉分析法提出X公司备件库存分类管理方案,结合实际数据案例进行分析,并基于有关结果提出客户管理、货品管理、备件销售和仓库管理等方面的建议。
李博[4](2010)在《虚拟仪器技术在管道泄漏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日趋强烈,石油管道运输安全也日趋突出。由于不法分子盗窃、管道腐蚀所造成的输油管道泄漏事故时有发生,其产生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上百亿。所以,加强管道泄漏检测与定位技术的研究,对提高管道输送管理水平,减少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广泛查阅相关科技文献,针对国内外输油管道泄漏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采用Fast ICA盲源分离和小波阈值融合算法进行泄漏信号去噪预处理,通过相关分析和负压波定位原理确定泄漏位置;利用LabVIEW虚拟仪器技术构建了一套输油管道泄漏故障诊断系统,并进行了硬软件设计;采用大量仿真实验和实际泄漏信号测试实验验证系统性能。具体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化的介绍了相关分析检漏和负压波定位法的具体应用。根据相关信号处理理论和输油管道泄漏检测与定位原理,选择输油管道发生泄漏时产生的压力波信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感器采集的信号进行相关分析来实现管道的检测与泄漏点的定位。同时,为输油管道泄漏检测与定位系统进行了外围硬件设备的选型,包括压力变送器和信号调理设备、数据采集卡的选择,利用LabVIEW作为系统软件开发平台。(2)针对传统小波阈值(硬、软阈值法)去噪在不同程度上的存在着局限性,去噪效果不理想,提出了Fast ICA盲源分离和小波阈值融合算法的信号去噪方法,建立去噪模型,论述该方法的去噪处理过程。基本小波阈值函数,通过分析推理构建出小波多算法融合阈值函数,并结合Fast ICA盲源分离算法进行信号的信噪分离,利用两种方法的融合算法对泄漏信号进行去噪预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泄漏信号的去噪效果,克服了传统小波阈值去噪法所存在的不足。通过仿真及实验分析,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3)采用LabVIEW虚拟仪器技术,构建设计了一套输油管道泄漏检测与定位系统,实现管道泄漏报警定位功能,其主要内容包括:友好人机界面、现场数据采集、数据通讯、信号的去噪处理、检测报警及其泄漏定位。同时,利用仿真信号对该系统的去噪预处理与定位报警模块进行了实验分析和性能测试,将管道泄漏实际工况采集信号输入该系统进行系统整体性能论证,最终验证了系统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孙冲果,韩时[5](2004)在《与“虎”共舞 天然气易发事故环节解析》文中研究表明它被比喻为“气老虎”,脾气暴烈,一点就着,一着就爆;它含有碳氢化合物,能造福人类,但也含有一危害气体,成为状害人类和自然的杀手;它性格柔顺,能随着人类的意志流动,带来便利;它又难以管束,高压输送过程中可以撕裂坚实的钢铁管道;它的益处被人们时时赞誉,但它的危险还没有完全审美观点我们所掌握,所重视。
二、与“虎”共舞 天然气易发事故环节解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虎”共舞 天然气易发事故环节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关注热点的社区管理研究 |
(二)以社区网络化治理为前沿议题的社区治理研究 |
(三)社区由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发展研究 |
(四)共生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核心概念 |
(一)城市社区 |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 |
(四)共生 |
二、理论基础 |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
(二)治理理论 |
(三)共生理论 |
三、分析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同质下延: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兴起 |
一、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缘起 |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初始历程 |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创形态(2004) |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成长(2005-2012) |
二、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同质化下延分析 |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体多数属于体制内 |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 |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推进了政策执行 |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与限度 |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 |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限度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偏利共生:网格化管理强化与治理主体培育 |
一、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新探(2012 年末-2015) |
(一)2013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减负增效 |
(二)2014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三社联动 |
(三)2015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政社互动 |
(四)2013-2015 年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总特征 |
二、中国城市社区偏利共生行为模式研判 |
(一)共生单元具备: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 |
(二)共生界面生成: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设立 |
(三)共生条件满足:单向为主的物质信息交流 |
(四)共生成果配置: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提升 |
三、中国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与困境 |
(一)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 |
(二)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困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对称互惠共生:网格化管理新突破与治理要素新发展 |
一、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的新实践(2016-至今) |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突破 |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要素的新发展 |
(三)近年来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整体特征 |
二、中国城市社区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剖释 |
(一)共生单元具备:丰富的治理主体生成 |
(二)共生界面生成:多方发起的活动开展 |
(三)共生条件满足:多向的物质信息交流 |
(四)共生成果配置:组织间非同步性进化 |
三、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与问题 |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 |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导向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前行的目标、动力与阻力 |
一、网络化治理:中国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
(一)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发展的理想状态 |
(二)网络化治理:实现理想状态的工具设计 |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系统结构 |
(四)网络化治理系统结构建构的基础条件 |
二、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 |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党政领导力 |
(二)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利益驱动力 |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科技支撑力 |
三、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阻力 |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
(二)目标和利益冲突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在张力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现路径 |
一、共生: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 |
(一)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 |
(二)价值理念是影响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 |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共生价值体系 |
二、丰富共生主体: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组织建设 |
(一)在双向需求导向下,选择刚性约束 |
(二)在目标需求导向下,采用弹性约束 |
(三)在利益需求导向下,实施有效激励 |
三、完善共生界面: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行动选择 |
(一)以协商为基础,形成主体间的共识共信 |
(二)以共治为主线,强化主体间的共担共监 |
(三)以共享为旨归,推动全主体的双维进化 |
四、优化共生条件: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技术支撑 |
(一)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治理网络平台 |
(二)以平台为依托,联通社区治理主体 |
(三)以问题为导向,健全运行保障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小学学校空间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学校生存性拷问 |
二、理论研究的缺口 |
三、实践存在的问题 |
四、个人思考及感悟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学校空间的分类 |
二、不同研究视角下的学校空间 |
三、学校空间的理念与实践 |
四、对文献综述的再评述 |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
第二章 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空间及其衍生概念 |
二、建筑空间 |
三、信息空间 |
四、学校空间 |
五、育人性 |
第二节 学校空间的育人解析 |
一、学校空间的直接育人价值 |
二、学校空间的间接育人价值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方向 |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三、研究步骤与研究过程 |
四、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
第三章 学校空间历史与演变 |
第一节 学校建筑的历史变迁 |
一、西方学校建筑的历史变迁 |
二、我国学校建筑的历史变迁 |
第二节 学校建筑空间的分类 |
一、学习空间 |
二、公共空间 |
三、生活空间 |
四、不同类型空间的协同 |
第三节 信息空间发展脉络 |
一、农耕时代 |
二、工业时代 |
三、信息时代 |
四、智能时代 |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
第四章 中小学学校空间设计及建造要点解析 |
第一节 中小学学校空间的发展趋势 |
一、当下中小学学校空间的状态 |
二、未来中小学学校空间的趋势 |
第二节 中小学学校建筑空间设计与建造 |
一、中小学学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
二、中小学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及建设要点 |
三、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当代中国学校建筑空间实践 |
第三节 中小学学校网络空间规范与要点 |
一、网络空间实体部分的设计规范与建设要点 |
二、网络空间虚拟部分的设计规范及建设要点 |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
第五章 学校空间变革理论体系构建 |
第一节 学校空间变革的动力 |
一、经济发展和教育的相互作用 |
二、科技进步和教育的相互作用 |
三、育人要求推动学校空间变革 |
第二节 学校空间变革的方向 |
一、安全性学校空间 |
二、生态性学校空间 |
三、开放性学校空间 |
四、智能性学校空间 |
第三节 学校空间变革与育人的关系 |
一、学校空间变革促进个性育人 |
二、学校空间变革促进智慧育人 |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
第六章 学校空间变革理论的实践论证 |
第一节 华漕学校空间变革总述 |
第二节 华漕学校空间变革策划 |
一、学校空间变革的方向 |
二、学校空间变革的思路 |
三、学校空间变革的原则 |
四、学校空间变革的策略 |
第三节 华漕学校空间变革实践 |
一、提升学校空间的安全性 |
二、提升学校空间的生态性 |
三、提升学校空间的开放性 |
四、提升学校空间的智能性 |
第四节 华漕学校空间变革促进学校改进 |
一、华漕学校空间变革与学校改进 |
二、华漕学校空间变革的初步成效 |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
第七章 学校空间变革理论和实践的未来展望 |
第一节 未来学校的基本认识 |
一、未来学校的理念内涵 |
二、未来学校的发展趋势 |
第二节 未来学校空间建设的原则和特质 |
一、未来学校空间建设的原则 |
二、未来学校空间建设的特质 |
第三节 未来学校的再认识 |
结语:学校空间的再思考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X工程机械销售代理商备件库存管理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工程机械行业与发展现状 |
1.1.2 企业备件库存管理 |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选题意义 |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X公司备件库存管理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
2.1 X工程机械代理商简介 |
2.1.1 企业基本情况 |
2.1.2 公司组织结构 |
2.2 X公司备件库存管理现状 |
2.2.1 管理机构与职责 |
2.2.2 执行人员岗位设置 |
2.2.3 业务范围与流程 |
2.2.4 业务开展情况 |
2.2.5 业务指标统计 |
2.3 X公司现状问题分析与解决思路 |
2.3.1 主要问题 |
2.3.2 解决思路 |
2.3.3 可行性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X公司备件仓储集中化管理策略 |
3.1 集中化仓储管理相关理论与方法 |
3.1.1 分布式与集中式仓储 |
3.1.2 商物分流 |
3.1.3 配送中心选址规划 |
3.2 X公司备件配送中心(DC)的定位与目标 |
3.3 基于重心法的备件配送中心选址 |
3.3.1 重心法选址原理 |
3.3.2 配送中心定址计算 |
3.3.3 地址定性分析与修正 |
3.4 配送中心备件库存集中化管理策略 |
3.4.1 备件管理职责改进 |
3.4.2 备件业务流程优化 |
3.4.3 备件库存量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X公司备件库存分类管理策略 |
4.1 库存分类管理理论与方法 |
4.1.1 ABC分析法 |
4.1.2 EIQ规划法 |
4.1.3 EIQ-ABC交叉分析法 |
4.2 X公司备件库存的EIQ构造 |
4.2.1 材料收集与采样 |
4.2.2 资料分析与图表制作 |
4.3 基于EIQ-ABC的 X公司备件库存分析 |
4.3.1 总体情况 |
4.3.2 EQ-ABC分析 |
4.3.3 IQ-ABC分析 |
4.3.4 IK-ABC分析 |
4.3.5 EN分析 |
4.3.6 IQ-IK交叉分析 |
4.4 备件分类管理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 |
5.1 本文的研究工作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虚拟仪器技术在管道泄漏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管道泄漏发展和检测方法 |
1.2.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常用管道泄漏检测方法 |
1.3 论文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管道泄漏检测原理与监测系统结构组成 |
2.1 管道泄漏检测原理 |
2.1.1 相关分析法介绍 |
2.1.2 管道泄漏相关检漏和泄漏定位原理 |
2.2 检测系统结构设计 |
2.2.1 系统结构组成 |
2.2.2 压力变送器和信号调理器的选择 |
2.2.3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
2.2.4 检测系统软件平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小波阈值融合算法的信号去噪研究 |
3.1 小波去噪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
3.2 小波阈值去噪处理 |
3.2.1 小波阈值去噪原理 |
3.2.2 自适应阈值选取 |
3.3 多算法融合阈值函数的构建 |
3.3.1 传统阈值函数处理法 |
3.3.2 构建函数的选取 |
3.3.3 多算法融合阈值函数的确定 |
3.4 Matlab阈值去噪仿真实验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Fast ICA盲源分离和小波阈值融合算法.的信号去噪研究 |
4.1 盲源分离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
4.2 盲源分离的原理和算法 |
4.2.1 基本假设与数学描述 |
4.2.2 基础理论知识 |
4.2.3 信号预处理 |
4.2.4 相互独立性判据 |
4.2.5 Fast ICA实现算法 |
4.3 Fast ICA盲源分离和小波阈值融合算法的去噪实现 |
4.4 Matlab去噪仿真及实例分析 |
4.4.1 去噪仿真分析 |
4.4.2 输油管道压力信号去噪实验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信号处理软件设计 |
5.1 虚拟仪器技术介绍 |
5.1.1 虚拟仪器的特点和优势 |
5.1.2 虚拟仪器的基本构成 |
5.1.3 虚拟仪器开发平台LabVIEW |
5.2 检测系统信号处理模块软件设计 |
5.2.1 数据采集模块 |
5.2.2 数据预处理模块 |
5.2.3 泄漏检测和定位模块 |
5.2.4 数据存储模块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的实验分析 |
6.1 系统性能测试 |
6.1.1 LabVIEW仿真信号去噪测试 |
6.1.2 LabVIEW仿真信号互相关测试 |
6.2 实际工况管道泄漏信号的实验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工作业绩 |
详细摘要 |
四、与“虎”共舞 天然气易发事故环节解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D]. 宋晓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小学学校空间变革研究[D]. 刘厚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X工程机械销售代理商备件库存管理策略探讨[D]. 薛明.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8)
- [4]虚拟仪器技术在管道泄漏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李博. 西安石油大学, 2010(12)
- [5]与“虎”共舞 天然气易发事故环节解析[J]. 孙冲果,韩时. 中国石油石化,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