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服务管理促进濮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

指导服务管理促进濮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

一、引导服务管理 促进濮阳市农机化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岩[1](2021)在《浅谈濮阳市农机化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文中研究指明一、农机化事业蓬勃发展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北岸,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河南省粮棉主要产区之一,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水稻和花生。十八大以来,濮阳市农机化实现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机械化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2019年全市四大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花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二是农机装备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装备结构有了新优化,装备领域有了新拓展。

宋文雪[2](2021)在《濮阳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将人口老龄化纳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首选,是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举措,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设和完善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但当前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北京、上海等少数发达城市处于较为领先地位,大多数中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是比较滞后的,且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使用。中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存在什么问题及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在现有的养老服务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设和完善,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必须要应对和解决的,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本文的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及实地访谈法,以需求层次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和积极老龄化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选取濮阳市的部分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基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现状,发现濮阳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中存在供给主体单一、服务形式单一、服务内容低层次、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监督评估制度不健全的问题,结合相关的研究理论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将原因主要归纳为养老服务的发展理念滞后、政府主导作用未发挥、社会资源未能充分整合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为推动濮阳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设,首先,要转变养老服务的发展理念,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普及积极老龄化的观念;其次,重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监督评估制度,加大政府在资金、人员、宣传、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最后,在当前养老服务资源匮乏的背景下,充分整合社会现有资源,建立多元主体合作机制,细化养老服务项目,创新养老服务形式,积极引导老年人参与社会。

赵晗笑[3](2020)在《省级音乐名师群体研究 ——以河南省濮阳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对优秀教师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研究中的热门议题,我国对音乐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河南省中小学音乐名师引领着河南省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前沿,他们的专业发展是成功的,同时也是值得效仿的,更是值得研究的。我们可以从河南省音乐名师的成长过程中,分析他们成长的影响因素,剖析他们的优质课堂。通过对他们成功经验的解读,为普通音乐教师提供典范,既能促进普通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以点带面,提升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化水平,对发挥名师的率先垂范作用、名师出高徒作用、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时代背景,结合音乐教学特质,关注社会、学校、音乐教师、学生等层面对优秀音乐教师的诉求,对濮阳市省级音乐名师群体进行系统地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通过田野考察和大量的访谈,以叙事研究的方法呈现濮阳市省级音乐名师的专业学习历程、专业发展历程;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名师优质课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在研究思路上,首先在对国内外有关优秀音乐教师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现状,形成研究综述;其次访谈濮阳市省级音乐名师刘栋占等三位教师,倾听他们的求学经历、工作经历,展现他们成为音乐教师后的新手阶段、熟手阶段及名师阶段,分析得出及时充电、勤学善思、教学相长的成长智慧加快了成长的步伐;再次,通过对名师优质课的分析得出音乐教师在教学上应具有专业的音乐知识、扎实的教学技能、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等专业素养;最后梳理出成为音乐名师的影响因素并结合一线名师的亲身经历,给广大普通音乐教师、学校及政府以启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濮阳市省级音乐名师的成长历程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重要人物的影响、关键事件的影响、地域因素的影响四个方面,而这四个方面对三位省级音乐名师的影响各有侧重。笔者根据研究分析得出以下两点启示:从音乐教师的自身出发,要具有保持发展敏感性、克服发展惰性、坚守一线教学、自觉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主观心态;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上从宏观角度出发,政府部门要建立有效的教师培训机制,从微观角度出发,学校应建立制度规范的“师徒制”。个人、政府、学校三位一体,共同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徐养廷[4](2020)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色小镇文化空间构建研究 ——以濮阳市岳村杂技小镇为例》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快速城镇化及时代变革带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被边缘化为背景,以新时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为契机,以具备创新理念和培育路径的非遗小镇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非遗小镇文化空间的要素类型,并初步构建了非遗小镇“非遗文化—文化空间”的理论研究框架,以使之为非遗小镇文化空间规划设计提供编制思路与方法。研究认为非遗小镇在保护与利用的双重驱动下可以实现平衡非遗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开发,可以通过文化旅游、文化产品生产等多种手段为非遗小镇培育提供新动力,可以通过非遗文化要素的识别与转化塑造地域文化空间特色。并就解析文化空间的五种发展类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意见,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角度探讨了非遗小镇文化空间的构建思路与方法。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二章为论文研究背景内容与相关理论综述。提出非遗小镇建设的背景、意义与研究框架,并就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等内容展开归纳与综述。第二、第三章为非遗小镇文化空间解读研究。旨在从非遗小镇概念界定、文化空间构成要素、发展类型、形成机制四个方面,剖析非遗小镇文化空间内在构成与空间表达。第四章为非遗小镇文化空间构建研究。从文化内涵脉络梳理、文化空间格局营造、文化空间重构再现、文化空间设计引导四个层面,构建非遗小镇文化空间的逻辑框架,以期为非遗类特色小镇文化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帮助。第五章为非遗小镇文化空间实例研究。以濮阳市岳村杂技小镇文化空间为例,通过地域文化资源的整合、杂技文化产业的选择与文化空间的引导,探讨了非遗小镇的文化遗产传承与空间特色发展的基本思路。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并阐述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朱晓晓[5](2019)在《濮阳市特色小镇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差距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差、产业结构面临调整和升级等问题逐渐出现,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发展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发展推进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人们对于生活舒适性的需求越来越高,单一化的发展模式己经无法满足需要,建设具有休闲娱乐、文化蕴含丰厚、生态环保型的特色小镇势在必行。2017年政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对特色小镇的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濮阳市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探究濮阳市特色小镇发展的影响因素,对濮阳市特色小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实践意义。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田园综合体理论、城市综合体等理论为基础,以濮阳市东北庄杂技小镇、班家耕读小镇、濮水小镇为例,对濮阳市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濮阳市特色小镇存在特色小镇过于“小”、可持续发展性需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性较差、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对濮阳市特色小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特色小镇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一是提出新的思路,特色“小”镇应往特色“中”镇发展;二是提出新的发展模式,参照城市综合体模式打造特色小镇;三是对特色小镇进行区域协调发展;四是提升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五是加强对特色小镇的管理与人才引进。

刘晓永[6](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孙德中[7](2016)在《“四化同步”测度与评价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在“四化同步”相关文献梳理、数据搜集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依托文献研究、理论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利用实证计量手段,明晰研究视野、确定理论依据、综合比较分析测度方法、深入剖析研究案例、尝试提出问题解决策略。据此,梳理“四化同步”研究的国内外历史现状;厘清“四化同步”的内涵意义和基本特征;全面综合分析“四化同步”的理论本质和机理基础;综合筛选“四化同步”的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比较分析测度评价的主要方法;深入研究分析案例;结合测度评价结论,尝试提出策略建议。本论文的研究结论认为:一是“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基础着力点在于逐步化解区域和城乡发展水平的区域空间差距。二是对“四化同步”的问题区域,应针对性地构筑差异性区域政策体系,促进综合性、整合性的空间区域政策创新转型,优化结构性政策体系。三是应充分利用影响“四化同步”的主要因素的作用机理,有目的、有方向地控制“四化同步”的演进方向及结构构建。四是推进“四化同步”应依托工业化构建产业基础,打造就业吸纳平台和创造收入机遇;高度关注信息化的融合引领作用,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继续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扶持与金融引导力度,促进社会资本向“三农”领域转移,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作用;构筑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环境,配合人口转移和要素集聚;构筑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宽松体制与政策环境;继续深化户籍制度区域差异性改革;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全面阐释了互动机制的理论基础。系统、全面、综合地梳理分析了“四化同步”的互动机制理论,构建了针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框架;深度诠释“四化同步”中各个“单化”概念的基本内涵;努力阐释“四化同步”的系统论、协同论、产业链、地理学、互联网+等理论支撑基础;系统深入地梳理分析了“四化同步”四个层面中,相互排列组合、互动发生作用的6对范畴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基本关系特征;提出了“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机制导向。二是综合提炼了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全面、系统、合理地遴选分析了“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指标体系;上升到理论高度对“四化同步”的测度评价指标进行初步理论遴选;采用模糊隶属度、相关度分析等方法,分别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隶属关系和相对关系,为合理精简繁杂指标,科学优化指标结构奠定了基础。三是比较梳理综合了指标数据预处理。综合分析了指标数据预处理的思路和方法;介绍了指标数据的标准化思想和方法;综述了指标数据的权重赋值思想和方法;综合分析了指标数据权数地位确定的熵值法、标准离差法、CRITIC法等的数理原理方法,以及主观赋权法,使得分析研究可从总体上全面把握“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数据处理思路和方法。四是比较分析了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主要方法及适用性。比较分析了主成分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优劣解距离法(TOPSIS法)、熵值法等四大类测度评价综合发展水平的数理方法原理和适用性之优劣,提升了研究的视野和对问题把握的能力。五是比较分析了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主要方法及适用性。较为系统地比较分析了耦合法和协调法、灰色关联度法、单位根--格兰杰法等三大类测度评价互动关系水平的数理方法原理和适用性之优劣,使得研究能从总体上全局把握“四化同步”互动发展关系测度评价的实质所在和切入点。六是详细构建分析了“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河南案例。将“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理论研究文献的综合梳理、理论基础的构建、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比较分析、指标数据处理的思想方法、测度评价主要方法的比较分析选择等等研究结果,具体运用于河南案例的测度与评价实践,并将测度结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事实相对照,以验证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筛选、指标数据处理、测度评价主要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科学合理性,以增加“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研究的信服度。七是尝试提出了“四化同步”耦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利用河南案例测度评价的相关结果,结合“四化同步”的发展实际及未来趋势,尝试提出了政策建议,构建了从“四化同步”的理论阐释,到“四化同步”的实证计量,再到“四化同步”发展实际验证的研究逻辑框架和研究过程。本研究在指标体系构建与科学性改进、评价方法的多元选用比较、数据实证的横纵综合分析完善等方面仍存在遗憾不足和改进空间。

朱琳[8](2015)在《濮阳市农机化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及解决对策》文中认为对濮阳市农机工作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解读了当前濮阳市农机化工作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积极培育农机发展主体、优化农机装备和强化农机公共服务能力等3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农机化工作中主要矛盾的对策。

王宝霞[9](2014)在《加快濮阳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应用的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河南省濮阳市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现状,分析了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应用的对策。

刘进方[10](2013)在《沿黄稻麦轮作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工作现状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沿黄稻麦轮作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工作的发展概况、主要做法,分析了制约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工作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思路与对策。

二、引导服务管理 促进濮阳市农机化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导服务管理 促进濮阳市农机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濮阳市农机化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机化事业蓬勃发展
二、农机化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机化作业水平发展还不平衡
    (二)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
    (三)农机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三、农机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一)积极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
    (二)进一步做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工作
        1.规范操作,阳光运行,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好。
        2.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大力提升农机总体装备水平。
        3.发挥科学引导作用,大力调整农机装备结构配比。
    (三)进一步提升农机公共服务能力
        1.大力推动土地流转。
        2.加快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
        3.加快推进全市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
四、总结

(2)濮阳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评述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研究方法
        2.研究内容
    (四)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1.数据来源
        2.变量选取
    (五)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1.创新点
        2.研究不足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养老服务
        2.社区居家养老
        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二)理论基础
        1.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积极老龄化理论
        3.需求层次理论
二、濮阳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和需求现状
    (一)濮阳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
        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
        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
        4.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
    (二)濮阳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基本状况
        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濮阳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供给主体单一化
    (二)服务形式较单一
    (三)服务内容低层次
    (四)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五)监督评估制度不健全
四、濮阳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发展理念滞后
        1.自上而下的服务供给理念
        2.对积极老龄化认识不足
    (二)政府主导作用未发挥
        1.忽视服务质量
        2.支持力度不足
    (三)社会资源未充分整合
        1.缺少精细化的养老服务
        2.服务人员缺少专业化培训
        3.多元主体合作机制未建立
        4.老年人社会参与途径不畅
五、完善濮阳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发展理念
        1.以老人实际需求为导向
        2.普及积极老龄化的观念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健全监督评估制度
        2.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三)充分整合社会资源
        1.细化养老服务项目
        2.创新养老服务形式
        3.建立多元主体合作机制
        4.积极引导老年人社会参与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含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省级音乐名师群体研究 ——以河南省濮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一)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教育呼唤名师
        (三)笔者经历与思考
        (四)濮阳市地理位置、音乐教育的特殊性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濮阳市省级音乐名师成长过程
    一、刘栋占的成长过程
        (一)刘栋占个人情况简介
        (二)专业求学之路
        (三)专业发展之路
        (四)成长智慧——及时充电
    二、陈洪举的成长过程
        (一)陈洪举个人情况简介
        (二)专业求学之路
        (三)专业发展之路
        (四)成长智慧——勤学善思
    三、崔秀荣的成长过程
        (一)崔秀荣个人情况简介
        (二)专业求学之路
        (三)专业发展之路
        (四)成长智慧——教学相长
第三章 濮阳市省级音乐名师课例研究
    一、教学设计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三)教学重难点的把握
    二、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环节
        (二)新授环节
        (三)拓展环节
        (四)课堂小结
    三、教学感悟
        (一)名师教学反思
        (二)笔者亲身体会
        (三)普通教师启发
第四章 音乐名师成长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一、个人因素的影响
        (一)人生态度
        (二)个人品质
    二、重要人物的影响
        (一)家人影响
        (二)师承影响
        (三)同事、领导的助力
    三、关键事件的影响
        (一)演出经历
        (二)社会背景
        (三)公开课的历练
    四、地域因素的影响
        (一)河南省教育环境
        (二)濮阳市教育环境
    五、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积极的主观心态
        (二)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4)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色小镇文化空间构建研究 ——以濮阳市岳村杂技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提出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文化遗产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
        2.1.3 文化空间
        2.1.4 特色小镇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2.2.2 “文化空间生产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3.3 相关案例借鉴
        2.3.4 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3 非遗特色小镇文化空间解读
    3.1 非遗特色小镇相关概述
        3.1.1 非遗传承与特色小镇建设关系
        3.1.2 非遗类特色小镇界定
        3.1.3 非遗类特色小镇类型及特征
    3.2 非遗小镇文化空间构成要素
        3.2.1 人:文化行为主体
        3.2.2 实物:文化作用受体
        3.2.3 活动:文化表征方式
        3.2.4 场所:文化地理区位
    3.3 非遗小镇文化空间发展类型
        3.3.1 生活性文化空间
        3.3.2 生产性文化空间
        3.3.3 商贸性文化空间
        3.3.4 文化性文化空间
        3.3.5 生态性文化空间
    3.4 非遗小镇文化空间形成机制
        3.4.1 非遗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3.4.2 非遗现代文化融合与创新
    3.5 本章小结
4 非遗特色小镇文化空间构建
    4.1 文化内涵脉络梳理
        4.1.1 非物质文化要素识别
        4.1.2 非物质文化内涵演绎
        4.1.3 非物质文化产业培育
    4.2 文化空间格局营造
        4.2.1 产业类型决定功能布局
        4.2.2 产业模式彰显空间特色
    4.3 文化空间重构再现
        4.3.1 保护方法延续历史记忆
        4.3.2 改造方法指引文化复兴
        4.3.3 复兴方法激发现代活力
    4.4 文化空间设计引导
        4.4.1 空间景观突显地域风貌
        4.4.2 公共场所塑造文化特质
        4.4.3 建筑风貌彰显空间特色
    4.5 本章小结
5 濮阳市岳村杂技小镇文化空间构建案例研究
    5.1 研究区域概况
        5.1.1 规划背景
        5.1.2 发展条件
        5.1.3 发展现状
    5.2 杂技小镇文化空间解读
        5.2.1 杂技文化脉络梳理
        5.2.2 杂技文化传承方式
        5.2.3 杂技文化空间类型
    5.3 杂技小镇文化空间构建
        5.3.1 杂技文化空间格局营造
        5.3.2 杂技文化空间再现手段
        5.3.3 杂技文化空间设计引导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选题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级非遗类特色小镇汇总表
附录B 浙江省非遗类特色小镇汇总表
作者简历
致谢

(5)濮阳市特色小镇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可能的创新点
二、特色小镇相关理论基础
    (一)特色小镇的涵义及特征
    (二)特色小镇的发展类型
        1、基于特色资源的特色小镇
        2、基于特色产业的特色小镇
    (三)特色小镇的发展基础
        1、特色小镇建设主体
        2、特色小镇盈利方式
        3、特色小镇的融资渠道
    (四)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理论
        2、田园综合体理论
        3、农旅综合体理论
        4、城市综合体理论
三、濮阳市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一)濮阳市概况
        1、农村基础设施状况
        2、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状况
        3、农民生活条件
    (二)濮阳市发展特色小镇的优势
        1、地理优势
        2、旅游资源优势
        3、政策优势
        4、特色产业优势
    (三)濮阳市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四、濮阳市典型特色小镇发展调查分析
    (一)濮阳市三家特色小镇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二)濮阳市三家特色小镇调查问卷情况
五、濮阳市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濮阳市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特色小镇过于“小”
        2、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性需要提升
        3、特色小镇区域协调发展性差
        4、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5、特色小镇管理水平需要提升
    (二)濮阳市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1、旅游基础薄弱
        2、项目特色定位不清晰
        3、交通不便利
        4、房地产化趋势
        5、缺乏管理与技术人才引进政策
六、提升濮阳市特色小镇发展水平的建议
    (一)提出特色“小”镇往特色“中”镇发展
    (二)参照城市综合体模式打造特色小镇
    (三)对特色小镇进行区域协调发展
    (四)提升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五)加强对特色小镇的管理与人才引进
七、结论与展望
    (一)简短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2018 年濮阳市特色小镇发展状况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介

(6)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1.3.1 研究方法
        1.3.2 参数选择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1.5 研究契机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估算方法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2.2.2 秸秆还田
    2.3 讨论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2.3.4 对策和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估算方法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3.3 讨论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3.3 问题及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估算方法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4.3 讨论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4.3.2 问题及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估算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3 小结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估算方法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6.3 讨论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4 小结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估算方法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7.3 讨论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7.3.2 对策建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估算方法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8.1.3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8.3 讨论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8.3.3 对策建议
    8.4 小结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9.1 材料与方法
        9.1.1 估算方法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养分需求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9.3 讨论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9.4 小结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致谢
作者简历

(7)“四化同步”测度与评价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1 促进理论升华的当然要求
        1.1.1.2 迎接农业现代化面临挑战的必然要求
        1.1.1.3 满足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
        1.1.1.4 顺应城乡和谐统筹发展趋势的内在要求
        1.1.1.5 缓解农村二元经济结构的迫切要求
        1.1.1.6 化解经济社会结构深层次问题的现实要求
        1.1.2 研究意义
        1.1.2.1 顺应了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挖掘需要
        1.1.2.2 顺应了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义
        1.1.2.3 顺应了“三农”短板问题化解的必然要求
        1.1.2.4 顺应了小康社会构建和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要求
    1.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及述评
        1.2.1 国外对“单化”的相关研究进展
        1.2.1.1 国外对工业化的研究
        1.2.1.2 国外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
        1.2.1.3 国外对城镇化的研究
        1.2.1.4 国外对信息化的研究
        1.2.2 国外对“多化”的相关研究进展
        1.2.2.1 国外对“两化”互动关系的研究述评
        1.2.2.2 国外对“四化同步”制约因素的分析研究
        1.2.2.3 国外对“四化同步”发展的计量研究
        1.2.2.4 国外对“四化同步”路径选择的研究
        1.2.3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述评
        1.2.3.1 国外的相关研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发展道路
        1.2.3.2 国外的相关研究具有“多管齐下”的经验借鉴价值
        1.2.3.3 国外的相关研究对具体的“四化同步”着墨不详尽
    1.3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及述评
        1.3.1 国内对“单化”研究的进展
        1.3.1.1 国内对“四化同步”中“单化”地位作用的研究
        1.3.1.2 国内对“四化同步”中“单化”新特征的研究
        1.3.2 国内对“两化”互动关系的研究进展
        1.3.2.1 国内对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研究
        1.3.2.2 国内对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相关的研究
        1.3.2.3 国内对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间互动的研究
        1.3.2.4 国内对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互动相关的研究
        1.3.2.5 国内对相关体制机制的研究
        1.3.3 国内对“三化”协调的相关研究进展
        1.3.3.1 国内对“三化”协调内在关系的研究
        1.3.3.2 国内对“三化”协调偏离度及偏差的研究
        1.3.3.3 国内对“三化”协调实现方式的研究
        1.3.4 国内对“四化同步”的相关研究进展
        1.3.4.1 国内对“四化同步”意义内涵的研究
        1.3.4.2 国内对“四化同步”总体新特征的研究
        1.3.4.3 国内对“四化同步”互动关系的研究
        1.3.4.4 国内对“四化同步”内在约束的研究
        1.3.4.5 国内对“四化同步”实现路径的研究
        1.3.5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述评
        1.3.5.1 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丰且借鉴价值大
        1.3.5.2 国内相关研究仍具有提升的空间
    1.4 相关指标体系及测度评价研究进展及述评
        1.4.1 国内对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1.4.1.1 工业化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1.4.1.2 农业现代化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1.4.1.3 城镇化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1.4.1.4 信息化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1.4.2 国内对“单化”综合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2.1 工业化发展水平综合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2.2 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2.3 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2.4 信息化发展水平综合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3 国内对“两化”互动和“三化”协调综合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3.1“两化”互动综合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3.2“三化”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3.3“三化”协调互动关系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4 国内对“四化同步”综合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4.1“四化同步”发展水平综合测度评价的研究进展
        1.4.4.2“四化同步”互动关系综合测度评价研究进展
        1.4.5 对“四化同步”综合测度评价研究现状小结
        1.4.5.1“四化同步”综合测度评价研究借鉴
        1.4.5.2“四化同步”的相关研究及综合测度评价存在提升空间
        1.4.5.3“四化同步”综合测度评价研究扩展方向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基本脉络
        1.5.2 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1.5.3 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6 本文研究形成的框架及主要内容
        1.6.1“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导论(第1章)
        1.6.2“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互动理论基础(第2章)
        1.6.3“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方法论选择(第3章)
        1.6.4“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案例剖析(第4章)
        1.6.5“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政策建议(第5章)
        1.6.6“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结论与展望(第6章)
第2章“四化同步”互动机制理论分析
    2.1 概念诠释
        2.1.1 工业化
        2.1.1.1 工业化的国外理论基础
        2.1.1.2 工业化的基本内涵
        2.1.2 信息化
        2.1.2.1 信息化的内涵
        2.1.2.2 信息化的效应及阶段性
        2.1.3 城镇化
        2.1.3.1 城镇化的内涵
        2.1.3.2 城镇化的效应
        2.1.3.3 城镇化的类别
        2.1.4 农业现代化
        2.1.4.1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2.1.4.2 农业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2.1.4.3 农业现代化的典型特征
    2.2 “四化同步”的理论基础
        2.2.1“四化同步”的系统论基础
        2.2.1.1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
        2.2.1.2“四化同步”的系统论导向
        2.2.2“四化同步”的协同论基础
        2.2.2.1 协同论的核心思想
        2.2.2.2“四化同步”的协同论实质
        2.2.3“四化同步”的产业链理论基础
        2.2.3.1 产业链的核心思想
        2.2.3.2“四化同步”的产业链互为因果基础
        2.2.4“四化同步”的地理学基础
        2.2.4.1 地理学的核心思想
        2.2.4.2“四化同步”的地理学思想方法
        2.2.5“四化同步”的互联网+理论基础
        2.2.5.1 互联网+的核心思想
        2.2.5.2“四化同步”的互联网+思维启示
    2.3“四化同步”的科学内涵
        2.3.1“四化同步”的内涵背景
        2.3.1.1“四化同步”的渊源
        2.3.1.2“四化同步”的理论内涵
        2.3.2“四化同步”的本质特征
        2.3.2.1“四化同步”的本质
        2.3.2.2“四化同步”的意蕴
        2.3.2.3“四化同步”的总体把握视角
    2.4“四化同步”的互动分析
        2.4.1 工业与城镇“两化”之间的互动分析
        2.4.1.1 工业与城镇“两化”之间的基本关系
        2.4.1.2 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机制作用特征
        2.4.1.3 城镇化对工业化的机制作用特征
        2.4.1.4 工业与城镇“两化”之间互动的典型特征
        2.4.2 工业与信息“两化”之间的互动分析
        2.4.2.1 工业与信息“两化”之间的基本关系
        2.4.2.2 工业化对信息化的机制作用特征
        2.4.2.3 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机制作用特征
        2.4.2.4 工业化与信息化间的互动特征
        2.4.3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互动机制
        2.4.3.1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基本关系
        2.4.3.2 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机制作用特征
        2.4.3.3 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的机制作用特征
        2.4.3.4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互动典型特征
        2.4.4 城镇与信息“两化”之间的互动分析
        2.4.4.1 城镇与信息“两化”之间的基本关系
        2.4.4.2 城镇化对信息化的作用机制
        2.4.4.3 信息化对城镇化的作用机制
        2.4.4.4 城镇化与信息化间的互动典型特征
        2.4.5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互动机制
        2.4.5.1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基本关系
        2.4.5.2 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特征
        2.4.5.3 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的作用特征
        2.4.5.4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互动典型特征
        2.4.6 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互动机制
        2.4.6.1 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基本关系
        2.4.6.2 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制
        2.4.6.3 农业现代化对信息化的作用机制
        2.4.6.4 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间的互动典型特征
        2.4.7“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机制导向
        2.4.7.1 注意测度工业化在“四化同步”中的主导作用
        2.4.7.2 注意测度信息化在“四化同步”中的引领作用
        2.4.7.3 注意测度城镇化在“四化同步”中的质量提升
        2.4.7.4 注意测度农业现代化在“四化同步”中的基础作用
        2.4.7.5 注意测度“四化同步”的内在互动全局水平
第3章“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方法论
    3.1“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主要依据和原则
        3.1.1“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主要依据
        3.1.1.1“四化同步”的指标体系构建和测度评价要依据其内涵特性
        3.1.1.2“四化同步”的指标体系构建和测度评价要依据其内在互动机理
        3.1.1.3“四化同步”的指标体系构建和测度评价要依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3.1.2“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基本原则遵循
        3.1.2.1 系统科学性
        3.1.2.2 操作可行性
        3.1.2.3 目的重点层次性
        3.1.2.4 完善可控性
    3.2“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构建选择
        3.2.1“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初步理论遴选
        3.2.1.1“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理论性甄别
        3.2.1.2“四化同步”测度评价原始评价指标的调整优化
        3.2.2“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选择确定
        3.2.2.1 工业化测度评价指标的选择
        3.2.2.2 城镇化测度评价指标的选择
        3.2.2.3 农业现代化测度评价指标的选择
        3.2.2.4 信息化测度评价指标的选择
        3.2.3“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相对关系确定
        3.2.3.1“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模糊隶属度确定
        3.2.3.2“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相关度分析
    3.3“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数据的预处理
        3.3.1“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标准化与权重赋值
        3.3.1.1“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3.3.1.2“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值
        3.3.2“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的权数地位确定
        3.3.2.1 客观赋权法---熵值法
        3.3.2.2 客观赋权法---标准离差法
        3.3.2.3 客观赋权法---CRITIC法
        3.3.2.4 主观赋权法
    3.4“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主要方法比较选择
        3.4.1“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主成分分析法
        3.4.1.1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数学变换原理
        3.4.1.2 主成分分析法应用于“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3.4.2“四化同步”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模糊层次分析法
        3.4.2.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数理原理
        3.4.2.2 模糊层次分析法应用于“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3.4.3“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优劣解距离法(TOPSIS法)
        3.4.3.1 TOPSIS法的基本原理方法
        3.4.3.2 TOPSIS法应用于“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3.4.4“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熵值法
        3.4.4.1 熵值法应用于“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思想方法
        3.4.4.2 熵值法应用于“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分析步骤
    3.5“四化同步”互动关系水平测度评价的主要方法比较选择
        3.5.1“四化同步”互动关系水平测度评价的耦合协调法
        3.5.1.1“四化同步”互动关系水平测度评价的耦合法
        3.5.1.2“四化同步”互动关系水平测度评价的协调法
        3.5.2“四化同步”互动关系水平测度评价的灰色关联度法
        3.5.2.1 灰色关联度法应用于“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基本思想
        3.5.2.2 灰色关联度法应用于“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算法原理
        3.5.3“四化同步”互动关系水平测度评价的单位根--格兰杰法
        3.5.3.1 单位根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
        3.5.3.2 格兰杰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
        3.5.3.3 单位根--格兰杰法的应用
第4章“四化同步”测度与评价的河南案例
    4.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4.1.1 基本数据来源
        4.1.1.1 主要数据采用范围
        4.1.1.2 主要指标数据框架选择
        4.1.2 数据预处理
        4.1.2.1 数据预处理类别划分
        4.1.2.2 数据预处理方法
        4.1.3 指标权重确定
        4.1.3.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4.1.3.2 工业化层面指标权重确定
        4.1.3.3 城镇化层面指标权重确定
        4.1.3.4 农业现代化层面指标权重确定
        4.1.3.5 信息化层面指标权重确定
    4.2“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4.2.1“四化同步”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测度
        4.2.1.1 工业化发展水平测度的基本思想方法与测定结果
        4.2.1.2 工业化综合发展水平测度特征
        4.2.2“四化同步”中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
        4.2.2.1 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的基本思想方法与测定结果
        4.2.2.2 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特征
        4.2.3“四化同步”中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
        4.2.3.1 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的基本思想方法与测定结果
        4.2.3.2 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特征
        4.2.4“四化同步”中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
        4.2.4.1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的基本思想方法与测定结果
        4.2.4.2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特征
        4.2.5“四化同步”中的“单化”发展水平测度比较分析
        4.2.5.1“四化同步”中“单化”发展水平指数的总体比较特征
        4.2.5.2“四化同步”中“单化”发展水平指数的均值比较特征
        4.2.5.3“四化同步”中“单化”发展水平指数的空间均衡度比较特征
        4.2.6“四化同步”总体综合发展水平测度
        4.2.6.1“四化同步”总体综合发展水平测度基本思想与测定结果
        4.2.6.2“四化同步”发展水平测度综合指数测度特征
    4.3“四化同步”互动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评价
        4.3.1“四化同步”耦合水平测度评价
        4.3.1.1 基本思想方法与耦合发展水平判定标准
        4.3.1.2“四化同步”耦合发展水平分析
        4.3.2“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4.3.2.1 基本思想与协调发展水平判定标准
        4.3.2.2“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水平分析
    4.4“四化同步”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水平间的联动比较分析
        4.4.1“四化同步”耦合与协调发展水平间的关联比较分析
        4.4.1.1“四化同步”耦合与协调发展水平间的关联原理
        4.4.1.2 河南案例“四化同步”耦合与协调发展水平间的关联特征
        4.4.1.3“四化同步”综合发展水平与协调发展水平的关联比较分析
        4.4.2“四化同步”的问题区域识别
        4.4.2.1 基本思想与步骤
        4.4.2.2 问题区域确定与类别特征综合
    4.5“四化同步”的关联要素验证发掘
        4.5.1“四化同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验证
        4.5.1.1“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性验证
        4.5.1.2“四化同步”与城乡差异的关联性验证
        4.5.2“四化同步”影响因素发掘
        4.5.2.1 基本思想与影响因素初步选择
        4.5.2.2“四化同步”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6 结论与关注
        4.6.1 测度评价主要结论
        4.6.2 测度评价政策意蕴
        4.6.3 进一步的关注
第5章 河南推进“四化同步”的战略构想与对策
    5.1 河南“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环境分析
        5.1.1 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5.1.2 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5.1.3 城镇化步伐不断加速
        5.1.4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5.2 河南省“四化同步”发展存在的约束挑战
        5.2.1 信息化融合工业化的程度不深
        5.2.2 工业与城镇“两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不足
        5.2.3 城镇与农业“两化”之间的协调互动不够
        5.2.4“四化同步”演进的体制机制保驾护航不力
    5.3 河南“四化同步”发展的主要任务
        5.3.1 全面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格局
        5.3.2 打造“四化同步”发展的平台
        5.3.3.发挥产业集聚区的聚合效应
        5.3.4 强化“四化同步”发展的要素支撑
    5.4 河南“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对策
        5.4.1 深入推进“互联网+”计划,增强“四化同步”发展的驱动力
        5.4.1.1“互联网+”协同制造
        5.4.1.2 互联网+智慧城市
        5.4.1.3 互联网+现代农业
        5.4.1.4 互联网+公共服务
        5.4.2 抓紧落实“中国制造 2025”,强化“四化同步”发展的主导力
        5.4.2.1 提高“河南制造”的整体创新能力
        5.4.2.2 加大对“新经济基础设施”的投入
        5.4.2.3 搭建先进制造业支撑平台
        5.4.3 加快落实“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升“四化同步”的引导力
        5.4.3.1.增强郑汴都市区的中心带动作用
        5.4.3.2 增强县域城镇体系的支撑作用
        5.4.3.3 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心镇
        5.4.3.4 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5.4.4 高效推进现代农业大省建设,加强“四化同步”的支撑力
        5.4.4.1 加快现代要素投入改造传统农业
        5.4.4.2 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
        5.4.5 完善“四化同步”制度体系,提高“四化同步”的保障力
        5.4.5.1 创新城乡产权制度
        5.4.5.2 创新城乡公共服务制度
        5.4.5.3 创新投入机制
        5.4.5.4 创新科技体制
        5.4.5.5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6.1.1“四化同步”的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特征
        6.1.2“四化同步”的耦合协调水平测度评价特征
        6.1.3“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结论的事实相符性
        6.1.4“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的政策意蕴
    6.2 本文的研究创新
        6.2.1 全面阐释了互动机制的理论基础
        6.2.2 综合提炼构建了指标体系
        6.2.3 比较梳理综合了指标数据预处理
        6.2.4 比较分析了综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主要方法及适用性
        6.2.5 比较分析了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的主要方法及适用性
        6.2.6 详细构建了河南案例的“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方法
        6.2.7 尝试提出了“四化同步”耦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6.3 本文的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指标体系构建的遗憾与科学性改进
        6.3.2 评价方法的多元选用比较提升
        6.3.3 数据实证的横纵综合分析完善
参考文献

(8)濮阳市农机化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濮阳市农机化发展现状
2 濮阳市农机化工作面临的三大主要矛盾
    2.1 农机化作业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2.1.1 耕、种、收3个环节发展不平衡
        2.1.2 各行业发展不平衡
        2.1.3 种植业中不同作物之间发展不平衡
    2.2 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的矛盾
    2.3 农机公共服务水平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3 进一步做好全市农机化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1 积极培育农机发展主体解决劳动力的问题
    3.2 发挥购置补贴作用解决好农业生产的装备问题
    3.3 强化公共服务能力解决好农机化工作发展路径问题
        3.3.1 大力推动农机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3.3.2 加快促进农机与农艺融合
        3.3.3 进一步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
4 结语

(9)加快濮阳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应用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现状
    1.1 水稻育插秧机械保有情况
    1.2 农机合作社现状
    1.3 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情况
        1.3.1 插秧机保有量大幅增加
        1.3.2 机械插秧面积迅速增长
        1.3.3 社会化服务能力稳步提高
2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面临的问题
    2.1 农机与农艺融合不够
    2.2 土地流转规模低
    2.3 社会化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3 加快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应用的对策
    3.1 进一步加强水稻生产农机与农艺融合研究探索适合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成套技术
    3.2 进一步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装备保障
    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步伐
        3.3.1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3.3.2 以新型农民为主的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
    3.4 示范带动促进农机合作社又快又好发展

(10)沿黄稻麦轮作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工作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概况
2 主要做法
    2.1 加强农机化宣传营造良好环境
    2.2 抓好培训工作提升农民素质
    2.3 抓好政策机遇争取资金支持
    2.4 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
3“瓶颈”问题
    3.1 资金制约
    3.2 供水制约
    3.3 农艺制约
    3.4 市场成熟度制约
4 几点思考
    4.1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4.2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4.3 提高农艺水平
    4.4 提高市场化程度

四、引导服务管理 促进濮阳市农机化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濮阳市农机化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J]. 李岩. 河南农业, 2021(22)
  • [2]濮阳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 宋文雪.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省级音乐名师群体研究 ——以河南省濮阳市为例[D]. 赵晗笑.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4]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色小镇文化空间构建研究 ——以濮阳市岳村杂技小镇为例[D]. 徐养廷. 郑州大学, 2020(03)
  • [5]濮阳市特色小镇发展研究[D]. 朱晓晓.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6]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7]“四化同步”测度与评价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D]. 孙德中.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3)
  • [8]濮阳市农机化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及解决对策[J]. 朱琳. 当代农机, 2015(03)
  • [9]加快濮阳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应用的对策[J]. 王宝霞. 当代农机, 2014(10)
  • [10]沿黄稻麦轮作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工作现状与思考[J]. 刘进方. 当代农机, 2013(10)

标签:;  ;  ;  ;  

指导服务管理促进濮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