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曼纽尔·卡斯泰尔:《信息化的城市》(论文文献综述)
林聚任[1](2022)在《新城乡空间重构与城乡融合发展》文中指出中国已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体的新发展阶段,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城乡融合发展,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融合发展等方面解决体制机制上的问题,这对克服当前城乡发展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可运用空间社会学的新视角,结合"城市问题"和新城乡空间现象,在总结城乡空间研究新取向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城市空间扩张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困境。相关问题体现在城市空间扩展方面,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乡空间结构方面,城乡二元空间问题突出,空间结构关系失调;城乡空间关系方面,城乡居民分化明显,存在空间隔离现象。应通过城乡空间结构关系调整与重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体包括:变革城乡空间结构,使其由分割走向融合;激活城乡空间要素,使其从单向流动到双向自由流动;消除城乡空间界限,促进城乡居民平等化;加强城乡空间治理,确立空间新秩序。
于敬,刘宇楠,刘昱如[2](2021)在《农村电商化背景下浙江小城镇规划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中央文件提出"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并明确要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技术领域,网络的普及促进了农村电商化成为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形式。十年间,全国淘宝村、淘宝镇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且数量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农村电商化成为新型城镇化路径中的全新模式。同时,随着5G技术的全面爆发将对社会、生产、生活、权力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根本性影响。网络区位取代地缘区位的特征显现,城镇化由传统的"场空间"导向转向"流动空间"导向,呈现出去"中心"向"节点"的结构特征。浙江作为农村电商化诞生较早、数量较多、产品涵盖面较广的省份,文章以浙江为例,将方法论为依托,旨在探索在"城乡二元化"结构消除与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小城镇的建设内涵、发展要素、空间结构等将发生的巨大转变,从而探讨小城镇规划编制方法的转变。
张弘莉[3](2021)在《重新发现社区: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以社区自组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社区空间传播的视角对三个社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田野调查。考察自组织空间生产和空间分配的社区空间融合过程发现,自组织空间生产以重组、模拟的方式实现社区空间媒介化。居民通过空间情感实践联想、赋值媒介化的空间进行空间分配后,作为共同体的"我们"在社区浮出。自组织引发了社区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循环,社区逐渐形成了以公共事务为基础,文化教育娱乐为横向粘合剂,老中青幼纵向年龄圈的空间结构。
吴思雨[4](2021)在《流空间视角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新宇[5](2021)在《石家庄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文中指出
郭春彤[6](2021)在《睢宁县渣土数字化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吕玉雪[7](2021)在《智能城市治理的风险解析与规避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高志霞[8](2021)在《曼纽尔·卡斯特信息资本主义理论研究》文中指出曼纽尔·卡斯特是美国当代着名社会学家,被称为“信息时代的理论家”。他首次采用“信息资本主义”一词来描述信息时代的资本主义,开创了信息资本主义的研究。卡斯特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出发,对信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为我们全面认识信息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也为更好地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些借鉴。首先,论文梳理了曼纽尔·卡斯特信息资本主义理论的缘起。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资本主义兴起的背景下,曼纽尔·卡斯特提出并开始了信息资本主义理论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卡斯特吸收了丹尼尔·贝尔、阿兰·图尔纳后工业社会理论和库恩的科学革命范式理论的主要内容,运用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撰写了《信息时代三部曲》,这是他研究信息资本主义的主要理论成果。接下来,论文深入分析了曼纽尔·卡斯特信息资本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卡斯特从信息主义的扩散、资本主义再结构和文化社会运动三个方面对信息资本主义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二,卡斯特运用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包括信息化经济、真实虚拟文化和集体认同在内的信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三,在对信息资本主义的基本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卡斯特又以基本议题的形式对信息资本主义为社会带来的危机进行了具体论述。最后,论文对曼纽尔·卡斯特信息资本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及其局限进行评价。卡斯特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的调查研究,反映出信息资本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卡斯特采取互动论和多元文化比较的研究方法为我们进行资本主义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同时,我国正处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该理论对我国推进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卡斯特在分析信息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时,过分注重经验分析,使得其某些理论内容存在不足。卡斯特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及其造成的后果时,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作用,具有了技术决定论的倾向。而且卡斯特分析了许多信息化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蒋欣桐[9](2021)在《全球地方主义治理理念下的跨国城市气候网络研究》文中认为全球地方主义治理是指倡导通过全球层次和地方层次之间的有效协作来治理全球公共事务的理念及实践。全球地方主义、全球地方化和全球地方性是三个紧密联系的概念。全球地方化的世界是全球地方主义产生的现实基础,而具有全球地方性的公共事务是全球地方主义的治理对象。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地方化的世界。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地方化并行不悖。地方特色从未消失,而是在全球化和地方化的互动中持续地进行自我更新。因此,相比全球化,全球地方化更为全面的描述了当今的现实世界。当前世界上出现的种种全球问题不仅存在于全球空间,更存在于在地场所。在全球尺度中,全球问题是普遍的和抽象的,但是在地方尺度中,全球问题是特殊的和具体的。认识到全球问题全球地方性的意义在于使全球问题的多层性、综合性和人文性得以重新受到重视,从而为治理全球问题拓展了新的思路。全球地方主义治理正是为应对全球问题的全球地方性而提出的治理理念。相对于当前既有的全球治理,全球地方主义治理理念强调治理层次间的相互连通、治理方式上的本土适应以及治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地方性问题。第一,它存在于全球、国家和地方等不同层次,体现出多层性;第二,它具有经济、社会和政治等附属维度,具有综合性;第三,它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文化传统和认知观念等,具有人文性。因此,全球地方主义治理理念对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城市及由其组成的跨国城市气候网络已经采取了越来越多的气候行动,这为全球地方主义气候治理的实践提供了现实可能。跨国城市气候网络虽然数量较多,类型各异,但是通过对当今三个最具代表性但成立于不同时期的全球性跨国城市气候网络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从历时的视角看,它们前后相继、稳步发展,从共时的视角看,它们各有侧重、合作紧密。因此,可以说,全球性跨国城市气候网络群共同构成了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方治理层次。以全球地方主义气候治理为分析框架,可以凸显出跨国城市气候网络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治理特色和优势。其一,跨国城市气候网络通过将全球气候问题地方化和将地方气候治理全球化的途径连通了不同的治理层次;其二,跨国城市气候网络通过网络治理方式提供的制度保障和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政策框架得以使气候治理适用于不同地方的整体环境;其三,跨国城市气候网络通过宣传教育和提供参与渠道促进了公众参与到全球气候治理当中并发挥其相应的作用。但需要强调的是,不论是作为全球治理层次的国际气候条约体系还是作为地方治理层次的跨国城市气候网络,都无法单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全球地方主义气候治理的发展尤其需要两者之间的相互支持并加强合作。全球地方主义气候治理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第一,多中心的气候治理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非国家行为体的气候行动日益受到重视。城市和跨国城市气候网络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认可度与合法性已经不断增强。第二,跨国城市气候网络对于作为全球气候治理核心机制的国际气候条约体系具有补充性:从治理层面上看可以促进国内层面配合国际层面履约;从治理内容上看可以更好地兼顾气候减缓与气候适应;从治理方式上看可以推动责任分配与能力建设并重。第三,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开放性和协调者角色为国际气候条约体系和跨国城市气候网络之间互动合作关系的合法化、机制化和常态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
王辉[10](2021)在《信息时代的城市理论与空间美学》文中指出对信息时代的城市空间美学特征进行归纳,提出城市空间美学在客体要素、主体状态以及美的机制内涵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并通过一项基于社交媒体信息的城市空间认知审美研究案例阐述了相关研究的可能路径。
二、曼纽尔·卡斯泰尔:《信息化的城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曼纽尔·卡斯泰尔:《信息化的城市》(论文提纲范文)
(1)新城乡空间重构与城乡融合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城市问题”到城乡空间问题 |
(一)“城市问题”与城市空间 |
(二)“新城市空间”及城乡空间研究的新取向 |
二、城市空间扩张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困境 |
(一)城市蔓延与城市空间扩张 |
(二)中国的城乡空间分隔与不平等困境 |
第一,在城市空间扩展方面,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
第二,在城乡空间结构方面,城乡二元空间问题突出,空间结构关系失调。 |
第三,城乡空间关系方面,城乡居民分化明显,存在空间隔离现象。 |
三、中国城乡空间重构与未来 |
(一)城乡空间关系调整与重构 |
(二)中国城乡空间融合发展之路 |
(2)农村电商化背景下浙江小城镇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浙江省新型城镇化政策聚焦小城镇发展 |
1.2 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振兴,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
1.3 浙江省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与趋势 |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发展的理论支撑 |
2.1“三农”问题与新型城镇化的逻辑关系 |
2.2 5G技术与“流动空间”理论 |
2.3“五美”对小城镇发展的实践意义和要求 |
3 小城镇发展趋势及规划编制研究 |
3.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规划的主要问题 |
3.2 小城镇发展趋势与功能定位的转变 |
3.3 小城镇发展趋势及建设重点 |
3.3.1 小城镇建设将助理城乡一体化发展 |
3.3.2 小城镇建设以科技发展和智慧城镇为重要导向 |
3.3.3 特色化、生态化,引导生活方式改变成为小城镇建设重点 |
3.4 小城镇规划编制的转变 |
3.5 小城镇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建议 |
3.5.1 建构乡镇统筹的新工业化体系 |
3.5.2 加强小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3.5.3 注重社区建设,健全体制机制 |
(8)曼纽尔·卡斯特信息资本主义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曼纽尔·卡斯特信息资本主义理论缘起 |
2.1 社会背景 |
2.1.1 信息技术革命兴起 |
2.1.2 资本主义全球化 |
2.2 理论渊源 |
2.2.1 后工业社会理论 |
2.2.2 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范式 |
2.2.3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3 曼纽尔·卡斯特信息资本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
3.1 信息资本主义的形成原因 |
3.1.1 信息主义的扩散 |
3.1.2 资本主义再结构 |
3.1.3 文化社会运动兴起 |
3.2 信息化经济:信息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 |
3.2.1 信息化经济的推动力量 |
3.2.2 信息化经济的基本特征 |
3.2.3 信息化经济的组织形式 |
3.2.4 信息化经济的劳动结构 |
3.3 真实虚拟文化:信息资本主义的文化形式 |
3.3.1 真实虚拟文化的物质基础 |
3.3.2 真实虚拟文化的推动力量 |
3.4 集体认同:信息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性原则 |
3.4.1 认同的形式和来源 |
3.4.2 以认同为基础的社会运动 |
3.4.3 网络国家形式浮现 |
3.5 信息资本主义带来的危机 |
3.5.1 第四世界兴起 |
3.5.2 全球犯罪经济的浮现与扩张 |
3.5.3 父权制危机 |
4 对曼纽尔·卡斯特信息资本主义理论的评析 |
4.1 曼纽尔·卡斯特信息资本主义理论的价值 |
4.1.1 开创了信息资本主义研究 |
4.1.2 提供了互动论和文化比较的研究方法 |
4.1.3 拓展了资本主义研究的时空维度 |
4.2 曼纽尔·卡斯特信息资本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
4.2.1 存在技术决定论的倾向 |
4.2.2 缺乏可行性的解决办法 |
4.3 对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
4.3.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4.3.2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4.3.3 加强网络安全监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全球地方主义治理理念下的跨国城市气候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问题与选题意义 |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起点 |
三、论文思路与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全球地方主义治理:相关概念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全球地方主义的现实基础:全球地方化的世界 |
第二节 全球地方主义的治理对象:具有全球地方性的公共事务 |
第三节 全球地方主义治理理念的具体内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地方性分析 |
第一节 气候变化问题的多层性 |
第二节 气候变化问题的综合性 |
第三节 气候变化问题的人文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跨国城市气候网络作为地方治理层次的发展情况 |
第一节 跨国城市气候网络的特征和分类 |
第二节 跨国城市气候网络的治理方式 |
第三节 跨国城市气候网络的成就与局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跨国城市气候网络的全球地方主义气候治理实践 |
第一节 连通不同治理层次 |
第二节 适应地方整体环境 |
第三节 促进公众参与治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球地方主义气候治理的发展前景 |
第一节 多中心气候治理的整体发展趋势 |
第二节 跨国城市气候网络对国际气候条约体系的补充性 |
第三节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开放性及其协调者角色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10)信息时代的城市理论与空间美学(论文提纲范文)
1 迈向信息时代的城市理论发展 |
1.1 空间转向的信息化:多学科视野下的城市理论简述 |
1.2 信息时代的新认知:建筑学视角下的城市研究与进展 |
2 信息时代的城市空间美学特征 |
2.1 客体:时空虚实相生下的新异托邦 |
2.2 主体:以人为中心的多维感知 |
2.3 机制:信息化下的共享、涌现与交互 |
3 基于社交媒体的城市空间审美调查 |
4 结语 |
四、曼纽尔·卡斯泰尔:《信息化的城市》(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城乡空间重构与城乡融合发展[J]. 林聚任.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农村电商化背景下浙江小城镇规划研究[A]. 于敬,刘宇楠,刘昱如.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小城镇规划), 2021
- [3]重新发现社区: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以社区自组织为例[J]. 张弘莉. 当代传播, 2021(05)
- [4]流空间视角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结构研究[D]. 吴思雨.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5]石家庄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D]. 孙新宇. 外交学院, 2021
- [6]睢宁县渣土数字化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郭春彤.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7]智能城市治理的风险解析与规避策略研究[D]. 吕玉雪. 青岛大学, 2021
- [8]曼纽尔·卡斯特信息资本主义理论研究[D]. 高志霞.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9]全球地方主义治理理念下的跨国城市气候网络研究[D]. 蒋欣桐. 外交学院, 2021(11)
- [10]信息时代的城市理论与空间美学[J]. 王辉. 建筑学报, 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