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海上遇险搜救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之对策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杰超,金浩,陈健,潘长城,张英香,王吉武,翁大涛[1](2022)在《水上应急救援关键装备技术现状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为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结合我国水上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现状,深度剖析近年来一些典型水上应急救援案例暴露出的关键问题,指出"体系建设"是我国应急救援装备技术建设亟待加强的核心问题。从"陆海空天"一体化建设的角度出发,瞄准人命救助、环境救助、财产救助和应急抢险打捞四大使命任务,系统性地将水上应急救援关键装备技术按照天基、空基、水面和水下4个维度划分为7大类型。针对每种类型关键装备技术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综合采用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和文献计量法针对性地开展发展趋势研判,从七大类关键装备技术中遴选出13项亟需重点关注的关键装备技术,系统分析了每项关键装备技术当前面临的挑战,给出了其在未来5~15年发展目标和核心建设任务的建议。
衣麟卓[2](2020)在《基于PCA-SVR的邮轮遇险船舶救助力量需求预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全球邮轮产业的飞速发展,邮轮安全问题引起社会及相关领域研究学者的重视。邮轮的主要功能是运载旅客,一旦发生事故,涉险人数往往很多,损失往往是灾难性的。因此,如何精准根据遇险现场条件大致合理的对邮轮遇险救助行动人员搜救及转移阶段的船舶救助力量需求做出预测,是当下海难救助领域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船舶救助力量需求是制定救助行动计划的前提和基础,是事故救助现场对船舶救助力量协调指挥、任务分配等的重要依据,及时对船舶救助力量需求做出预测,能够帮助救援行动在初期做出及时响应,并方便对救援力量做出调遣。本文结合对以往海难事故的分析总结,对邮轮事故的船舶救助力量需求预测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相关文献及海难事故的研究总结,确定了邮轮事故救助行动中,影响船舶救助力量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为船舶受损程度、遇险人数、船舶搜救速度等8种影响因素,并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指标影响系数,确立相应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2)考虑到邮轮事故船舶救助力量需求是小样本统计学问题,且其影响因素指标相对繁杂,因此,确立了以支持向量回归机理论(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方法作为本文预测模型的理论基础,并结合SVR理论自身特点及船舶救助力量需求的相关特性,对SVR预测模型进行优化,构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与支持向量回归机理论结合的船舶救助力量需求预测模型。(3)通过对收集统计的海难事故数据进行预处理,调整相关参数优化模型。并通过模型训练、检验及与其他预测模型(贝叶斯回归模型、决策树化回归模型)运行结果分析与对比,发现PCA-SVR模型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变化曲线拟合程度最好,因此认为PCA-SVR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预测精度较高。(4)利用PCA-SVR模型对邮轮事故进行预测,以此验证本文模型有效性。模型预测得到的船舶派遣艘次略低于实际值,一是因为本文选取用于训练和测试的事故数据救援效果良好,因此经本文模型预测输出的结果也符合此特征;二是因为在实际救援中没有对船舶救助力量需求做出合理预测,导致救援力量派遣不及时,救援效率较低。若在事故发生时就及时作出响应,救援力量数量在第一时间就得到预测,并及时调遣,救援效率也相对有很大提升。以上预测结果验证了 PCA-SVR模型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贺燕[3](2020)在《天津市海上搜救服务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上搜救主要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投入,没有盈利性要求,因此海上搜救公共服务的绩效一直被忽视,使得部分功能不能完全、有效地发挥。通过对天津市海上搜救公共服务能力的绩效评价,研究制约天津海上搜救能力建设及有效运行的主要因素,有助于提升天津市海上搜救能力,更加有效的发挥海上搜救力量的作用。提升应对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海上突发事件、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水域污染的发生。本文通过“3E”评价、绩效评价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天津市海上搜救公共服务能力进行了综合评判。首先,研究天津市海上搜救公共服务能力的现状,总结现有搜救能力下所达到的搜救效果。然后借鉴国内外现有海上搜救能力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参考多位海上搜救领域内的专家意见和建议,运用“3E”评价理论的视角,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方面设置评价指标并据此建立了天津市海上搜救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体系的指标区分定性指标及定量指标,对于定量指标采用功效系数法进行评分,对于定性指标根据调查问卷中专家打分情况进行评分。然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将相关的问卷统计结果和数据资料带入相应的隶属函数中,进行多级模糊评判。根据对天津市海上搜救公共服务能力的模糊综合评判结果进行分析针对性提出了下一步提升天津市海上搜救能力的建议和对策,包括强化搜救单位成员间职责清晰度、确立搜救单位或人员的激励机制、加强搜救成员单位的协调配合等加强海上搜救能力建设的思路,对未来推进天津海上搜救工作、使天津市海上搜救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钱竞舟[4](2020)在《中美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现状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因此我国的海洋经济也正在迅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量持续增大、海洋工程项目不断增多,各类各样的海洋活动日益频繁,参与海洋经济活动的人员更加密集,伴随而来的便是海洋各类紧急突发事件、险情和海难事故频繁发生,而这些给我国海洋搜救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将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与新公共服务理论相结合,提出相关服务要以公众的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公众,让公众满意作为自身工作的目标,同时明确了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和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能力的定义与内涵,将海洋专业救助的行为确定为由具备专业装备、人员和技术的主体提供必要的义务性的海难救助公共服务。文章明确了中美两国提供相关服务的主体分别为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和海岸警卫队,文章的对比研究着眼于这两个主体,并不涉及非专业救助力量,如海军、海事、海监等部门的对比。本文的核心对比研究部分中,搜集了关于中国、美国两个国家在海洋专业搜救的机构设置、历史沿革、救助装备、救助分级体系与法律建设情况等多方面数据和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梳理、总结、比较、研究,指出了我国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较美国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的各方面差异,并提出了针对于各方面的改进方向建议。本文希望通过对比研究,充实我国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理论的内容,推动并加快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为改进我国的整体海洋救助模式和提升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能力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蔡浩然[5](2020)在《整体性治理视域下的广西内河水上搜救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上搜救是我国政府用于保障船舶和人员水上安全的一项重要职能,水上搜救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区水运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务院把发展西江水运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水运经济迎来腾飞的黄金时期,但险情事故也随之增加。广西内河(包括内河、湖泊和水库)水上搜救由于人员、经费等原因,一直发展缓慢,水上搜救机制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碎片化问题,已经影响到该机制的正常运行,成为制约广西水运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整体性治理理论为解决碎片化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策略,无疑对解决广西内河水上搜救机制的碎片化问题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本文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视角,以广西内河水上搜救机制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处理、协调联动、参与主体、资源配置和公众沟通等碎片化问题,利用整体性治理理论对广西内河水上搜救机制运行不畅的原因进行深刻分析,结合国内外水上搜救机制的有益启示,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要树立水上搜救的整体性理念,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搜救模式,加强水上搜救的信息化建设,推进搜救职能部门的整体性整合,建立完善水上搜救相关法规制度以提高内河水上搜救效率,以期解决广西内河水上搜救机制运行不畅的问题。
张健[6](2020)在《天津海上搜救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海上交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保障海上交通安全是基础。目前,我国已经建设起以政府为主导的海上搜救应急体系,形成自上而下、多部门广泛参与的海上搜救格局。但是在新的形势下,我国海上搜救服务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对于天津辖区来说,海上搜救服务还存在着海上活动参与者安全意识不高、海上搜救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海上搜救科技投入不足、海上搜救服务能力欠缺等问题,现有搜救体系中各参与主体协同治理方法、协同治理效率等也还有可提升的空间。本文借鉴危机管理、资源配置、协同治理等理论,通过查阅近十年天津辖区海上搜救服务数据资料,从研究天津辖区典型海上事故险情入手,结合天津辖区海上自然与通航环境,分析出天津辖区易发险情事故的特点和影响天津海上搜救服务效率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案例分析、访谈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着重分析各种险情事故类型异同,挖掘造成险情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梳理出目前天津辖区海上搜救服务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欧美发达国家海上搜救服务先进管理经验,笔者从内部管理、外部管理和协同治理三个层面提出参考对策,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通过加强海上搜救服务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等内部管理方法来提升天津辖区海上搜救服务能力,通过提高公民海上安全意识、合理规划海上通航环境、优化海上搜救资源配置等外部管理方法来减少天津辖区海上险情事故的发生,通过打破部门壁垒和增强区域联动等协同治理方法来优化应急处置程序,提高海上搜救效率。
牛志斌[7](2020)在《人工智能在京津冀海上应急搜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无人艇为例》文中提出京津冀地区同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并称中国的经济增长三极,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渤海水道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传统水道,随着京津冀地区涉海经济活动的快速发展,渤海湾水域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密度增大,船舶交通风险和海上溢油风险不断加大,海上交通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公共管理学科中包含着海上应急搜救管理。加强海上应急搜救能力建设也是全面落实交通强国的重要内容。海上应急搜救可以快速有效地救助受困人员,并减轻财产损失,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理念的重要体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研究人工智能在京津冀地区海上应急搜救管理中的应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海上应急搜救能力,创新海上应急搜救管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方向、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京津冀地区海上应急搜救管理特点,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地区协同作战能力偏弱;海上应急搜救管理体系不完善;海上事前巡航监管手段不足;事中事后应急处置能力不足;核心能力薄弱等。通过研究近期海上应急搜救中人工智能应用的两起案例。得出结论:人工智能可应用在京津冀地区海上应急搜救管理中。运用全面应急管理理论和府际关系理论提出解决京津冀地区海上应急搜救当前难题的对策和建议。即通过在海上应急搜救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新型无人艇系统,创新当前京津冀地区海上应急搜救管理制度,提升应急搜救能力,降低决策风险,提高水上应急搜救管理水平,开拓应急搜救体系发展思路。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强调了建设应急搜救核心能力的重要性。通过案例论证人工智能新技术可解决目前京津冀地区海上应急搜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海上应急搜救管理中是顺应应急管理发展的趋势和需求的。二是以微观视角的人工智能发展为切入点,研究其可能对宏观视角的应急搜救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变革。文章提出了人工智能设备配备方案和相应的海上应急搜救管理制度创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体化视角背景下,对构建和完善新型京津冀地区海上应急搜救管理制度以及推动海上应急搜救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和借鉴意义。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还不尽完善,在海上应急搜救领域的配备和使用案例并不多,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和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大范围推广“智能应急”仍任重而道远。
崔世甲[8](2020)在《我国深远海搜救能力提升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海运强国”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规划。近年来,随着国家维护海洋权益的决心日益坚定,南海海域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国家载人飞船发射应急保障、国防交通战备、境外人员紧急撤离、重要能源战略通道保障等非传统的、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任务越来越多,特别是对深远海应急保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我国实施“海洋开发”战略步伐加快,海上运输船舶与渔船、海工船、邮轮等非运输船舶数量和流量快速增长,海上大规模人命遇险救助、环境救助、财产救助的风险不断增加。我国作为国际救助公约缔约国,国际海事组织(IMO)A类理事国,在履行IMO公约、引领地区发展、维护海域安全等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大国义务与责任。因此,我们亟需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升深远海重特大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满足国际救援行动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本文选取我国深远海搜救为研究对象,基于危机治理、政府职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理论,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相融合,结合典型案例,对比国内外深远海搜救领域发展差异,根据深远海搜救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我国对深远海搜救能力的实际需求,从深远海搜救综合协调体制机制、装备技术建设、人才队伍管理等方面,对我国深远海搜救能力的提升进行研究。文中主要针对我国深远海搜救能力发展过程中,应急预案不尽完善、协调合作不尽顺畅、装备技术相对薄弱、实时通讯能力不足、补给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亟需壮大等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为促进我国深远海搜救能力提升研究提供参考。
李俊慧[9](2020)在《提高天津海岸电台海上通信公共服务能力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水上安全事故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对于水上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海上船舶等涉海用户对于海上公共服务,特别是海上通信需求呈现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然而海上通信部门提供的服务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海岸电台是国家水上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辖区内水上遇险与安全通信、安全信息播发和船岸公众通信等任务,在我国海上安全通信及航运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海洋强国、智能航运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以及卫星通信、互联网等技术的迅猛发展,落后的海上通信服务模式与船舶用户对于海上通信需求的矛盾日益增强,海上通信公共服务存在较大问题。如何有效的为用户提供海上通信服务,提升海上通信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文章主要从“公共服务”进行切入,以天津海岸电台为研究对象,分析海上通信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对策。基于新公共服务、多中心治理理论等理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对文章进行了总体论述。首先从业务现状、需求现状、投入现状三方面分析了天津海岸电海上通信台公共服务能力现状,并对通信方式落后、供给内容单一、通信服务低效等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指出天津海岸电台海上通信公共服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供给投入不足、未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缺少有效评估手段等是公共服务能力难以提升的原因;随后通过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内外海上通信服务经验,从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增加服务内容及方式、保障人员设备供给、加强外部交流建设、转变观念意识等多个方面,对提高天津海岸电台海上通信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进行了探索,期望逐步提升海上通信公共服务能力,更好的履行国际公约,以国家战略为指引,促进航运经济快速发展。
张默[10](2020)在《秦皇岛救助基地综合救助能力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北部海域的开发建设,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海上渔船、商船、旅游船等快速增加,涉海人员日益增多,海上交通环境日益复杂,加之全球气候异常因素,势必将加剧海上险情事故的发生概率和频次,对海上搜救的需求将更为迫切且呈现多样化趋势。秦皇岛救助基地辖区处于渤海湾海域,这里不仅有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电煤运输的重要源头港,更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因此具有“政治敏感性强,经济关联度紧,社会影响面广”的特点,确保该海域的水上安全稳定,是基地工作的重中之重。审视秦皇岛救助基地目前的救助能力,虽然在常规水域的救助中取得了许多成就,但综合救助能力有所缺乏,不能做到辖区特殊区域救助的全覆盖。例如在养殖区、浅滩、海上油气田作业区等发生险情时,缺少能够覆盖该水域实施救助的综合能力。又或是在寒潮、台风等特殊极端灾害性天气时,在海上的小船、渔船、施工作业船等同时的突发事故需要救助时,由于高难度、高风险以及救助人员不足等原因,难以开展同时多点救助需求的综合能力。另外,秦皇岛救助基地辖区有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接待来自国内外的各类游客,一旦发生突发事故,在游轮、客船等方面救助能力较弱,经验不足,成为了秦皇岛救助基地综合救助能力的一个缺口。在社会专业救助技术辐射能力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社会救助力量的支持和交流欠缺。本文通过借鉴协同理论及协作性公共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深刻分析秦皇岛救助基地的辖区水域范围、特点以及救助能力现状、社会参与程度等影响海上救助工作的各项因素,通过对国内外在海上综合救助能力的研究,分析他们的做法对秦皇岛救助基地综合救助能力的提升可借鉴的经验,包括相关政策、设备状况、训练救助模式等。找出解决各个问题的相应对策,从实际操作层面做出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期作为专业救助队伍拓展多角度、全方面的综合救助能力,提出针对性对策,丰富相关理论。探讨在我国现有海洋管理体制下,整合各方面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积极运用科学的救助手段,促进秦皇岛救助基地综合救助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以专业救助队伍的专业化技能对涉海单位及社会力量提出引领和示范的合作。其他救助基地在综合救助能力建设中会遇到许多共同问题,可以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二、中国海上遇险搜救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之对策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海上遇险搜救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之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水上应急救援关键装备技术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水上应急救援装备技术建设现状分析 |
1.1 通信监控装备技术 |
1.2 飞行救助装备技术 |
1.3 救助船舶装备技术 |
1.4 溢油处置装备技术 |
1.5 深海搜寻探测装备技术 |
1.6 打捞船舶装备技术 |
1.7 深潜水装备技术 |
2 水上应急救援装备技术发展分析理论方法 |
2.1 装备技术发展研判方法选择 |
2.2 装备技术发展研判的关键技术 |
2.2.1 装备技术调查指标体系设计 |
2.2.2 装备技术调查专家选择方法 |
3 水上应急救援关键装备技术发展趋势 |
3.1 船船、船岸自动信息交换技术 |
3.1.1 装备技术发展现状 |
3.1.2 面临的挑战 |
3.1.3 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 |
(1)通信监控方面。 |
(2)船舶动态监控方面。 |
3.1.4 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 |
(1)完善水上安全通信系统覆盖。 |
(2)提升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综合功能。 |
3.2 中远程空中飞行救助装备技术 |
3.2.1 装备技术发展现状 |
3.2.2 面临的挑战 |
(1)广阔海疆与救助装备技术不足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 |
(2)中远程救助装备技术亟待补充完善。 |
(3)航空救助装备技术国产进程进展缓慢。 |
3.2.3 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 |
(1)救助航空器全天候救助能力建设方面。 |
(2)飞行救助力量建设方面。 |
(3)救助直升机国产化方面。 |
3.2.4 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 |
(1)完善飞行基地布局。 |
(2)优化救助装备配置。 |
(3)强化先进技术引进。 |
3.3 落水人员搜寻定位装备技术 |
3.3.1 装备技术发展现状 |
(1)救助船舶搜寻技术。 |
(2)无人机搜寻技术。 |
(3)救助直升机搜寻技术。 |
3.3.2 面临的挑战 |
(1)落水人员分布广泛,搜寻难度大。 |
(2)个人定位装备配置率低,无法实现突发状况下对落水人员的定位。 |
3.3.3 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 |
(1)无人机协同搜救能力提升方面。 |
(2)船员个人定位装置推广方面。 |
3.3.4 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 |
3.4 高海况下落水人员救助装备技术 |
3.4.1 装备技术发展现状 |
3.4.2 面临的挑战 |
(1)落水人员难以有效应对复杂的海上情况。 |
(2)气象、海况等因素是制约落水人员救援效率的关键因素。 |
3.4.3 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 |
(1)海上人体保温方面。 |
(2)无人化人命救助设备方面。 |
3.4.4 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 |
(1)优化救生装备配置。 |
(2)完善无人智能救援技术。 |
3.5 高海况下群体性伤病/被困人员转移装备技术 |
3.5.1 装备技术发展现状 |
3.5.2 面临的挑战 |
(1)险情救助时效性高。 |
(2)群体性人命救助难度大。 |
3.5.3 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 |
(1)大规模人员转移能力建设方面。 |
(2)大型邮轮自救装置建设方面。 |
3.5.4 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 |
(1)高强度变刚度梯度降速滑道设计与安全监控技术。 |
(2)筏式人员转运平台稳定性控制与快速展开技术。 |
3.6 超浅水搁浅船舶救助装备技术 |
3.6.1 装备技术发展现状 |
3.6.2 面临的挑战 |
3.6.3 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 |
3.6.4 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 |
3.7 船舶火灾/爆炸救助装备技术 |
3.7.1 装备技术发展现状 |
3.7.2 面临的挑战 |
(1)大型油轮火灾/爆炸救助效率低。 |
(2)智能化、无人化救助装备技术配置率较低。 |
3.7.3 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 |
(1)大型油轮或危化品船火灾扑救方面。 |
(2)智能化、无人化灭火装备研制方面。 |
3.7.4 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 |
(1)加大快速高效扑灭大规模火灾的工艺材料研发力度。 |
(2)强化智能化、无人化火灾/爆炸救助装备技术的研发。 |
(3)加快智能化、无人化船舶火灾/爆炸救助队伍建设。 |
3.8 北极航行冰困船舶救助装备技术 |
3.8.1 装备技术发展现状 |
3.8.2 面临的挑战 |
(1)冰区编队航行研究不足。 |
(2)冰情预报准确性亟待提升。 |
(3)破冰型救助船舶数量无法满足北极航线常态化运营需求。 |
3.8.3 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 |
(1)极地航行风险预报系统建设方面。 |
(2)破冰船队建设方面。 |
3.8.4 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 |
(1)加快冰区编队航行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2)完善冰情预报系统建设。 |
(3)大力推进极地破冰船及配套基地建设。 |
3.9 大规模油品泄漏救助装备技术 |
3.9.1 装备技术发展现状 |
3.9.2 面临的挑战 |
(1)专业救捞队伍大型溢油救助装备配备不足。 |
(2)溢油事故多发易发水域专业溢油回收船覆盖不足。 |
(3)化学溢油处理技术造成的二次污染不容忽视。 |
(4)生物溢油处理技术的实用化程度有限。 |
3.9.3 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 |
(1)大型溢油回收船配备方面。 |
(2)无人化、智能化溢出处置方面。 |
3.9.4 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 |
(1)加强各型专业溢油回收装备的研发与布局。 |
(2)加强溢油处置技术研发。 |
3.10 非油危化品泄漏救助装备技术 |
3.10.1 装备技术发展现状 |
3.10.2 面临的挑战 |
(1)危化品泄漏探测装备技术的探测能力不足。 |
(2)专业危化品处置船的空白亟待填补。 |
(3)危化品信息数据库亟待建立。 |
3.10.3 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 |
(1)水上危化品运输信息实时共享方面。 |
(2)专业危化品应急处置装备技术建设方面。 |
3.10.4 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 |
(1)加强各型专业危化品应急救助装备的研发与布局。 |
(2)加强水上运输涉及危化品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
3.11 深远海沉船/沉物应急探测装备技术 |
3.11.1 装备技术发展现状 |
3.11.2 面临的挑战 |
(1)深远海探测装备技术能力较为落后。 |
(2)重大应急救援自我保障能力不足。 |
(3)救援队伍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
3.11.3 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 |
(1)深海搜寻探测装备建设方面。 |
(2)深海搜寻探测配套建设方面。 |
3.11.4 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 |
(1)进一步加强深海搜寻探测装备建设。 |
(2)进一步提高救捞船舶的远海支持保障能力。 |
(3)进一步加大专业救捞队伍的综合能力建设。 |
3.12 大深度大吨位沉船/沉物救助打捞装备技术 |
3.12.1 装备技术发展现状 |
3.12.2 面临的挑战 |
3.12.3 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 |
(1)大吨位沉船整体打捞能力建设方面。 |
(2)大深度沉船整体打捞能力建设方面。 |
3.12.4 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 |
(1)进一步完善救捞基地建设布局。 |
(2)进一步加快深远海大型救助打捞船舶配置。 |
3.13 大深度饱和潜水救助装备技术 |
3.13.1 装备技术发展现状 |
3.13.2 面临的挑战 |
(1)大深度饱和潜水作业能力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
(2)内陆深水应急救捞能力不强。 |
(3)深潜水科技研发体系有待完善。 |
3.13.3 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 |
(1)饱和潜水装备建设方面。 |
(2)饱和潜水配套能力建设方面。 |
(3)内陆深水饱和潜水能力建设方面。 |
3.13.4 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 |
(1)加快大深度饱和潜水装备研发。 |
(2)强化大深度饱和潜水配套能力建设。 |
(3)加强内陆深水应急救捞能力建设。 |
4 结论 |
(2)基于PCA-SVR的邮轮遇险船舶救助力量需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邮轮事故救援及相关研究 |
1.3.2 应急物资需求预测方法相关研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数据选取及预测理论概述 |
2.1 预测理论概述 |
2.2 各类预测理论方法特点 |
2.3 数据来源及标准 |
2.4 本章小节 |
3 预测指标体系确定 |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 邮轮遇险船舶救助力量影响因素 |
3.2.1 船舶受损程度 |
3.2.2 邮轮乘员数量 |
3.2.3 船舶搜救速度 |
3.2.4 运输时间 |
3.2.5 水温 |
3.2.6 搜寻能见度 |
3.2.7 风级 |
3.2.8 流 |
3.3 灰色关联度法 |
3.4 指标体系关联度分析 |
3.5 指标体系确定 |
3.6 本章小节 |
4 基于PCA-SVR的船舶救助力量需求预测模型 |
4.1 船舶救助力量需求预测概述 |
4.2 基于PCA-SVR的船舶救助力量需求预测 |
4.2.1 主成分分析法基本思想 |
4.2.2 支持向量回归机理论基本思想 |
4.2.3 PCA-SVR预测模型步骤 |
4.3 本章小节 |
5 船舶救助力量需求预测 |
5.1 数据预处理 |
5.1.1 数据标准化 |
5.1.2 运用PCA对数据进行降维分析 |
5.2 模型调参 |
5.3 模型应用结果分析与对比 |
5.3.1 模型仿真预测结果 |
5.3.2 模型仿真预测结果对比 |
5.4 模型有效性验证 |
5.5 预测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节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天津市海上搜救服务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2.1 理论基础 |
2.1.1 公共管理理论 |
2.1.2 “3E”评价理论 |
2.1.3 绩效与绩效评价 |
2.2 海上搜救的相关概念 |
2.2.1 海上搜救 |
2.2.2 海上搜救公共服务 |
第3章 天津市海上搜救的相关现状 |
3.1 海上搜救体制机制建设情况 |
3.1.1.海上搜救体制建设 |
3.1.2 海上搜救规章制度建设 |
3.1.3 海上搜救成员单位合作机制建设 |
3.1.4 海上应急能力规划情况建设 |
3.1.5 海上搜救能力建设 |
3.2 现行海上搜救机制体制能力的直接效果 |
3.2.1 海上救助情况统计 |
3.2.2 海上人命救助统计分析 |
3.2.3 海上船舶救助统计分析 |
第4章 天津市海上搜救公共服务能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价值选择 |
4.1.1 指标体系的总体构建原则 |
4.1.2 指标体系评价思路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方法选择 |
4.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4.2.2 指标体系的方法选择 |
4.3 实施绩效评价 |
4.3.1 数据搜集概况 |
4.3.2 数据结果统计分析 |
4.3.3 绩效评价结论 |
第5章 提升天津市海上搜救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议 |
5.1 强化搜救成员单位间职责的清晰度 |
5.1.1 明确海上搜救管理职能分工 |
5.1.2 明确搜救组织结构 |
5.1.3 编制成员单位职责说明书 |
5.1.4 明确成员单位的沟通渠道和方式 |
5.2 确立搜救单位或人员的激励机制 |
5.2.1 天津市海上搜救激励机制的现状 |
5.2.2 良好的海上搜救激励机制的作用 |
5.2.3 提升天津市海上搜救激励机制的对策 |
5.3 加强搜救成员单位的协调配合 |
5.3.1 搜救成员单位协调配合存在的问题 |
5.3.2 加强搜救成员协调配合的方式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中美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现状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第二节 核心概念 |
一、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 |
二、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能力 |
第二章 中美海洋专业救助系统主体沿革与现状对比研究 |
第一节 中国海洋专业救助系统主体沿革与现状 |
一、中国海洋专业救助系统主体沿革 |
二、中国海洋专业救助主体现状 |
第二节 美国海洋专业救助系统主体沿革与现状 |
一、美国海洋专业救助系统主体沿革 |
二、美国海洋专业救助系统主体现状 |
第三节 中美海洋专业救助系统主体对比研究 |
一、中国较美国海洋专业救助系统主体的差异 |
二、中国海洋专业救助系统主体的改进方向 |
第三章 中美海洋专业上救助公共服务能力现状与对比研究 |
第一节 中国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能力现状 |
一、中国海洋专业救助装备介绍 |
二、中国海洋专业救助分级体系 |
第二节 美国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能力现状 |
一、美国海洋救助装备介绍 |
二、美国海洋专业救助分级体系 |
第三节 中美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能力对比研究 |
一、中国较美国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能力的差异 |
二、中国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能力的改进方向 |
第四章 中美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法律体系建设现状与对比研究 |
第一节 中国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法律体系建设现状 |
一、中国法律体系对海洋专业救助的定义 |
二、中国相关法律中规定的救助客体 |
三、中国相关法律体系建设情况概述 |
第二节 美国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法律体系建设现状 |
一、美国对海洋专业救助的定义 |
二、美国相关法律中规定的救助客体 |
三、美国相关法律体系建设情况概述 |
第三节 中美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法律体系建设对比研究 |
一、中国较美国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法律体系建设的差异 |
二、中国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法律体系建设的改进方向 |
第五章 中美两国海洋救助合作现状、深化合作研讨 |
第一节 中美海洋救助合作现状 |
一、中美海洋救助合作现状 |
二、中美海洋救助合作案例分析 |
第二节 中美海洋救助继续深化合作的利弊、方向与路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整体性治理视域下的广西内河水上搜救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工具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水上搜救 |
2.1.2 水上搜救机制 |
2.2 理论工具——整体性治理理论 |
2.2.1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产生背景 |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脉络 |
2.2.3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内涵要义 |
2.3 整体性治理理论与广西内河水上搜救机制的适用性分析 |
2.3.1 理论工具的可行性 |
2.3.2 与协同治理理论的比较分析 |
2.4 整体性治理理论与广西内河水上搜救机制的契合性分析 |
2.4.1 治理理念的契合——以满足公民需求为导向 |
2.4.2 治理手段的契合——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
2.4.3 治理策略的契合——强调协调、整合和责任 |
第三章 广西内河水上搜救机制的现状及碎片化审视 |
3.1 广西内河水上搜救机制的现状 |
3.1.1 组织体系 |
3.1.2 预测预警 |
3.1.3 应急响应 |
3.1.4 善后处置 |
3.1.5 应急保障 |
3.1.6 监督管理 |
3.2 广西内河水上搜救机制的“碎片化”表征 |
3.2.1 信息处理碎片化 |
3.2.2 部门联动碎片化 |
3.2.3 参与主体碎片化 |
3.2.4 资源配置碎片化 |
3.2.5 法律法规碎片化 |
3.3 广西内河水上搜救机制“碎片化”运行原因分析 |
3.3.1 政府层面原因分析 |
3.3.2 社会组织层面原因分析 |
3.3.3 民众层面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国内外水上搜救机制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水上搜救机制分析 |
4.1.1 英国水上搜救机制分析 |
4.1.2 美国水上搜救机制分析 |
4.1.3 日本水上搜救机制分析 |
4.1.4 澳大利亚水上搜救机制分析 |
4.2 国内水上搜救机制分析 |
4.2.1 三峡库区水上搜救机制分析 |
4.2.2 长江干线水上搜救机制分析 |
4.3 经验与启示 |
4.3.1 组织架构清晰化 |
4.3.2 法规体系完善化 |
4.3.3 装备技术专业化 |
4.3.4 参与主体多元化 |
4.3.5 志愿者队伍规范化 |
第五章 广西内河水上搜救机制整体性治理策略探究 |
5.1 树立水上搜救的整体性理念 |
5.1.1 以整体价值为引领,打破部门主义思维 |
5.1.2 以实际结果为主导,改善绩效激励机制 |
5.1.3 以公民需求为导向,完善公众沟通机制 |
5.2 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搜救模式 |
5.2.1 构建政府专业搜救队伍 |
5.2.2 引入社会专业救助力量 |
5.2.3 加快志愿者队伍建设 |
5.2.4 建立合作交流与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
5.3 加强水上搜救的信息化建设 |
5.3.1 建立统一水上搜救平台 |
5.3.2 统一现行信息技术标准 |
5.3.3 建立信息共享运行机制 |
5.4 推进搜救职能部门的整体性整合 |
5.4.1 完善水上搜救组织架构 |
5.4.2 整合涉水部门搜救职能 |
5.4.3 建立组织协调联动机制 |
5.4.4 合理配备搜救人员装备 |
5.5 建立完善水上搜救相关法规制度 |
5.5.1 完善内河水上搜救法律体系 |
5.5.2 采用灵活的财政预算制度 |
5.5.3 完善搜救奖励补偿制度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天津海上搜救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1.4.1 海上搜救核心概念 |
1.4.2 海上搜救理论基础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比较分析法 |
1.5.3 案例分析法 |
1.5.4 访谈研究法 |
1.6 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天津辖区海上搜救服务现状 |
2.1 天津辖区海上环境与特点 |
2.1.1 天津辖区海上通航环境 |
2.1.2 天津辖区海上水域自然条件 |
2.2 天津辖区历年海上事故险情数据分析 |
2.2.1 海上事故险情数据分析 |
2.2.2 海上事故险情影响因素 |
2.3 海上搜救相关法规政策演进 |
2.4 天津辖区海上搜救服务现状 |
2.4.1 海上搜救服务相关制度 |
2.4.2 海上搜救服务机构设置 |
2.4.3 海上搜救服务队伍建设 |
2.4.4 服务参与主体联络机制 |
2.4.5 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程序 |
第3章 天津辖区海上搜救服务中的问题及原因解析 |
3.1 调研访谈设计与实施 |
3.2 天津辖区海上搜救代表性案例 |
3.2.1 商船险情 |
3.2.2 渔船险情 |
3.2.3 垂钓休闲类险情 |
3.2.4 非法营运类船舶险情 |
3.3 案例分析和调研访谈分析 |
3.3.1 海上搜救服务主要类型 |
3.3.2 海上搜救服务主要影响因素 |
3.3.3 海上搜救服务难点 |
3.3.4 海上搜救服务新挑战 |
3.4 天津辖区海上搜救服务存在的问题 |
3.4.1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
3.4.2 公民海上安全意识不高 |
3.4.3 海上搜救资源配置不足 |
3.4.4 协同治理欠缺经验 |
3.4.5 政府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
3.5 天津辖区海上搜救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1 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
3.5.2 舆论宣传作用发挥不充分 |
3.5.3 部门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
3.5.4 搜救资源管理能力欠缺 |
3.5.5 管理部门服务意识不强 |
第4章 海上搜救服务的国内外经验及启示 |
4.1 海上搜救的国际经验 |
4.1.1 美国海上搜救服务经验 |
4.1.2 澳大利亚海上搜救服务经验 |
4.1.3 日本海上搜救服务经验 |
4.2 国内其他城市海上搜救经验 |
4.3 国内外海上搜救体系比较分析及启示 |
第5章 天津海上搜救服务能力提升路径及对策建议 |
5.1 内部管理建议 |
5.1.1 完善“一案三制”建设 |
5.1.2 加强海上搜救服务应急基础设施建设 |
5.1.3 加强海上搜救服务队伍建设 |
5.1.4 加强海上搜救服务能力建设 |
5.2 外部管理建议 |
5.2.1 加强舆论宣传力度,提高民众海上安全意识 |
5.2.2 划定海上安全区域,规范无序海上行为 |
5.2.3 探索海上搜救服务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 |
5.3 部门联动协同治理建议 |
5.3.1 打破部门壁垒,提高海上搜救应急协调能力 |
5.3.2 区域联动治理,齐抓共管不留海上搜救死角 |
5.3.3 加强专项治理,提升部门协同治理水平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人工智能在京津冀海上应急搜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无人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综述 |
1.2.2 关于海上应急搜救的研究综述 |
1.2.3 关于京津冀地区海上应急搜救的研究综述 |
1.2.4 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人工智能 |
2.1.2 海上应急搜救 |
2.2 理论基础 |
2.2.1 应急管理理论 |
2.2.2 府际关系理论 |
第3章 京津冀地区海上应急搜救管理的现状分析 |
3.1 京津冀地区海上情况介绍 |
3.1.1 水域划分 |
3.1.2 水文气象 |
3.1.3 港口概况 |
3.2 京津冀地区海上应急搜救管理现状 |
3.2.1 京津冀地区海上应急搜救职责 |
3.2.2 海上突发事件险情分级 |
3.2.3 京津冀地区海上应急搜救工作流程 |
3.3 京津冀地区海上应急搜救管理存在问题 |
3.3.1 津冀海区协同作战能力偏弱 |
3.3.2 京津冀地区海上应急搜救管理体系不完善 |
3.3.3 事前巡航监管不到位 |
3.3.4 事中事后应急处置能力不足 |
第4章 人工智能在海上应急搜救中的应用尝试 |
4.1 8.12天津港爆炸事故 |
4.1.1 背景 |
4.1.2 困境 |
4.1.3 破局 |
4.2 2018年天津市海上突发事件综合应急演习 |
4.2.1 规模最大 |
4.2.2 科技含量最高 |
4.3 京津冀地区人工智能无人艇个案应用分析 |
4.3.1 京津冀地区开展无人艇海上应急搜救的优势 |
4.3.2 无人艇海上应急搜救的不足 |
4.3.3 无人艇海上应急搜救的挑战和机遇 |
4.4 人工智能无人艇对海上应急搜救管理制度的创新 |
4.4.1 海上应急搜救管理制度创新 |
4.4.2 数据信息平台搭建 |
4.4.3 人工智能无人艇对“一案三制”的改变 |
第5章 人工智能在京津冀地区海上应急搜救管理中的推广应用 |
5.1 人工智能解难题 |
5.1.1 高站位顶层设计加强协同作战能力 |
5.1.2 完善海上应急搜救管理体系 |
5.1.3 巡航监管全覆盖 |
5.1.4 快速反应处置机制 |
5.2 人工智能改变海上应急搜救管理 |
5.3 推广人工智能参与海上应急搜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我国深远海搜救能力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海上搜救 |
2.1.2 深远海搜救 |
2.1.3 深远海搜救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理论 |
2.2.2 政府职能理论 |
2.2.3 危机治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深远海搜救能力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我国深远海搜救能力发展现状 |
3.1.1 深远海搜救领域顶层设计取得进展 |
3.1.2 深水作业能力实现了突破 |
3.1.3 行业科技研发水平显着提高 |
3.2 我国深远海搜救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缺乏综合规划致基础设施不足 |
3.2.2 缺乏科技创新致装备技术落后 |
3.2.3 国内指挥协调体系不尽完善 |
3.2.4 国际协调合作机制不尽顺畅 |
3.2.5 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快 |
3.3 本章小结 |
4 国外深远海搜救能力提升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发达国家深远海搜救能力提升的举措 |
4.1.1 组织机构体制机制 |
4.1.2 搜救能力建设 |
4.2 经验借鉴 |
4.2.1 强化搜救法制化保障 |
4.2.2 加强政府专业力量和社会商业模式融合 |
4.2.3 增强志愿者队伍的补充作用 |
4.3 本章小结 |
5 提升我国深远海搜救能力对策 |
5.1 加强综合规划以提升基础设施实力 |
5.1.1 加强深远海搜救装备规划建设 |
5.1.2 加强深远海搜救科技发展规划 |
5.1.3 加强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规划 |
5.2 加强科技创新以提升现代化科技保障 |
5.2.1 加强海事监控与航保技术保障能力 |
5.2.2 加强远海通讯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
5.2.3 重点保障南海区域通航监控与海上通讯 |
5.3 完善深远海搜救指挥协调体系 |
5.3.1 优化各级各部门的搜救应急预案 |
5.3.2 优化搜救现场与指挥中心之间的沟通渠道 |
5.3.3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应急联动 |
5.3.4 加强指挥协调部门的人员交流 |
5.4 深化深远海搜救国际合作机制 |
5.4.1 继续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海上搜救协调合作机制 |
5.4.2 巩固深化中日俄韩四国搜救合作机制 |
5.4.3 进一步深化中国印尼海上搜救合作机制 |
5.4.4 建立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机制 |
5.5 强化深远海搜救人才队伍和专家智库建设 |
5.5.1 建立系统性的海上搜救培训机制 |
5.5.2 加大对海上搜救训练设施的投入 |
5.5.3 建设深远海搜救专家库和智库系统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提高天津海岸电台海上通信公共服务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 |
2.1.1 海岸电台 |
2.1.2 海上通信 |
2.1.3 海上通信公共服务 |
2.1.4 易航海 |
2.2 理论依据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3章 天津海岸电台海上通信公共服务能力现状 |
3.1 天津海岸电台管理机制 |
3.1.1 历史沿革 |
3.1.2 管理制度 |
3.2 天津海岸电台海上通信公共服务能力现状 |
3.2.1 业务现状 |
3.2.2 需求现状 |
3.2.3 供给现状 |
3.2.4 服务满意度 |
第4章 天津海岸电台海上通信公共服务能力问题分析 |
4.1 天津海岸电台公共服务能力存在问题 |
4.1.1 通信方式落后 |
4.1.2 服务内容单一 |
4.1.3 服务效率低下 |
4.2 天津海岸电台公共服务能力难以提升原因分析 |
4.2.1 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
4.2.2 服务供给投入不足 |
4.2.3 用户需求研究不足 |
4.2.4 缺少有效评价手段 |
第5章 国内外海上通信公共服务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5.1 日本海上保安厅 |
5.2 美国海岸警卫队 |
5.3 长江水上安全信息台 |
5.4 关于提高海上通信公共服务的启示 |
5.4.1 创新公共服务方式 |
5.4.2 充分了解用户需求 |
5.4.3 建立沟通协作机制 |
5.4.4 完善法律保障措施 |
第6章 提高天津海岸电台海上通信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
6.1 完善通信制度建设评估体系 |
6.1.1 完善海岸电台通信管理制度 |
6.1.2 建设海岸电台综合评估体系 |
6.2 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范围 |
6.2.1 扩大服务范围 |
6.2.2 完善服务内容 |
6.2.3 创新服务方式 |
6.3 保障人员供给改善通信设施 |
6.3.1 做好基础设施保障 |
6.3.2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
6.3.3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
6.4 加强外部交流建立合作机制 |
6.4.1 建立公共服务合作机制 |
6.4.2 跟踪海上通信用户需求 |
6.5 鼓励社会参与改善服务结构 |
6.5.1 积极引导市场参与海上通信服务 |
6.5.2 组建志愿者队伍发挥良性作用 |
6.6 改变观念意识建设服务海事 |
6.6.1 强化公共服务理念 |
6.6.2 实施科学化管理 |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天津海岸电台用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秦皇岛救助基地综合救助能力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综述分析 |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海上搜救 |
2.1.2 综合救助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协同理论 |
2.2.2 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 |
2.2.3 应急管理理论 |
3 秦皇岛救助基地综合救助能力现状分析 |
3.1 秦皇岛救助基地综合救助能力现状 |
3.1.1 秦皇岛救助基地辖区水域范围、特点 |
3.1.2 秦皇岛救助基地综合救助能力概况 |
3.1.3 社会力量参与海上救助情况 |
3.2 秦皇岛救助基地综合救助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应急搜救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救助需要全覆盖 |
3.2.2 现有海上救助力量专业性不足 |
3.2.3 现有搜救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
3.2.4 社会力量参与搜救协作不利 |
3.2.5 海上搜救涉及部门多、综合救助能力不足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搜救基础设施建设功能不健全 |
3.3.2 专业救助人才的训练体系不完善 |
3.3.3 未形成统一的管理局面 |
3.3.4 各方参与共建的意识不强 |
3.3.5 缺乏良好的指挥与协调能力 |
4 国外与国内其他救助基地综合救助能力提升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海上综合救助能力经验借鉴 |
4.1.1 美国:形成搜救管理二级体系 |
4.1.2 英国:志愿者广泛参与海上救助 |
4.1.3 日本:专业队伍和民间力量相互配合 |
4.2 国内综合救助能力提升的经验借鉴 |
4.2.1 温州基地:构建独具特色的区域应急救援联动模式 |
4.2.2 大连救助基地:“专、非”协作共建 |
4.2.3 广东:强化海上搜救区域合作 |
4.3 经验借鉴 |
4.3.1 管理机构框架清晰 |
4.3.2 扁平式管理模式 |
4.3.3 搜救协调关系顺畅 |
4.3.4 搜救力量社会化程度高 |
5 进一步加强秦皇岛救助基地综合救助能力的对策分析 |
5.1 完善秦皇岛救助基地综合救助体系 |
5.1.1 发挥基地“三大功能”,积极拓展救助功能范围的全覆盖 |
5.1.2 强化海上搜救公共服务意识 |
5.1.3 有效组织开展水上搜救工作 |
5.1.4 强化社会力量的参与 |
5.1.5 引导海上救助演练及保障涉水安全等重大活动的专业化 |
5.2 加强救助力量、救助装备以及后勤支持保障能力 |
5.2.1 加强专业救助应急技能训练 |
5.2.2 引进、改良适合多种环境和天气救助的救助船舶和潜水等应急救助装备 |
5.2.3 加强救助船舶、救助直升机和应急救助队的救助支持保障能力 |
5.3 结合自身特色充分发挥专业救助技术的辐射能力 |
5.3.1 建立海上救助志愿者队伍招募与考核标准 |
5.3.2 建立行之有效的协调指导和合作机制 |
5.3.3 提升专业救助队伍在救助过程中的认可度与重要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中国海上遇险搜救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之对策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水上应急救援关键装备技术现状与发展[J]. 赵杰超,金浩,陈健,潘长城,张英香,王吉武,翁大涛. 中国机械工程, 2022
- [2]基于PCA-SVR的邮轮遇险船舶救助力量需求预测[D]. 衣麟卓.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3]天津市海上搜救服务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D]. 贺燕.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4]中美海洋专业救助公共服务现状对比研究[D]. 钱竞舟. 外交学院, 2020(07)
- [5]整体性治理视域下的广西内河水上搜救机制研究[D]. 蔡浩然. 广西大学, 2020(07)
- [6]天津海上搜救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健.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7]人工智能在京津冀海上应急搜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无人艇为例[D]. 牛志斌.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8]我国深远海搜救能力提升对策研究[D]. 崔世甲.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9]提高天津海岸电台海上通信公共服务能力的研究[D]. 李俊慧.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10]秦皇岛救助基地综合救助能力提升对策研究[D]. 张默.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